最新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 植树问题教案(优秀17篇)

时间:2023-10-16 16:37:26 作者:琉璃 最新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 植树问题教案(优秀17篇)

征文通常要求作者具备一定的学术背景和写作能力,以确保文章的质量和准确性。编写一篇优秀的征文需要有明确的主题和观点,同时要有清晰的结构和条理。这些征文范文展示了不同作者的独特观点和深度思考,很值得一读。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2、通过画线段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尝试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应用意识。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招聘会吗?

生:没有。

师:想不想拥有这样一次经历?

生:想。

师:瞧,老师带来了一份招聘启示。(课件演示)

招聘启示:

新兴学校将对校园进一步绿化,特聘请校园设计师一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师:愿意试试吗?我们先来看看设计有什么要求。(课件演示)

为了美化环境,要在的一条60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3米栽一棵,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呢?。

说一说,你们打算怎样植树?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生1:两端都栽。

生2:头栽尾不栽。

生3:尾栽头不栽。

生4:两端都不栽。

师:从这份要求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路全长有60米,只在路的一边栽,每隔5米栽一棵。

师:两端都栽要栽多少棵?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

二、民主导学:

任务呈现:

1、你都知道了什么?

2、你认为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师:这道题和上节课学的植树问题有什么不一样呢?

自主学习:

小组四人每人选一个长度,间距还是3米,来画一画,填一填。展示交流:

师:大家发现棵数和间隔数有什么关系?间距、间隔数和总长有什么关系?

生:棵数=间隔数―1

间距×间隔数=总长

60÷3=20(个)

20―1=19(棵)

19×2=38(棵)

教师追问:为什么要“×2”?(因为小路两旁都要栽树)

师:大家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判断是“两端要栽”还是“两端不栽”。

三、检测导结:

师: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既发现了规律,又总结了方法,真了不起。老师这里有几道题,把明明难住了,我们来帮帮他。

1、目标检测:

一、填一填

1、一排同学之间有7个间隔,第一排有()个同学。

2、小红住的楼房每上一层要走20个台阶,从二楼到四楼要走()个台阶。

二、算一算

1、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2、结果反馈:

3、反思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哪些收获?

学生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和两端不栽的规律,而且还学会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植树中的问题还有一端栽一端不栽,下节课继续研究!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情境: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要根据植树要求“动脑筋,领树苗”。

问题:有一条12米长的小路,一小组要在小路的一边植树,要求每隔2米栽一棵(两端都栽),该领多少棵树苗呢? (大屏幕出示)

1.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1)初步感知,大胆猜想

你们认为一小组的同学该领多少棵树苗呢?

(2)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用画图法或摆一摆的方法“栽一栽”。

2.尝试不同的栽法,积累研究素材

(1) 激发兴趣谈栽法

(2) 自由选择试栽法

(3) 交流汇报作记录

3.观察分析,发现规律

师:现在请大家认真观察一下老师记录的这些数据,你会不会有所发现呢?先独立思考,再把你们思考的结果互相说一说。

(1)认真观察,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集思广益

(3)班级汇报,总结规律

1.运用规律,解答117页的例1。

2.运用规律,解答118页的“做一做”。

3.运用规律,解答119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小结:安装路灯问题也是一种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这节课主要的教学目的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让学生有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本节课的设计说明如下:

1.让数学走进生活。

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是现实的,学生要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教学过程中以谜语导入,以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能清晰地看出手指的根数与间隔数之间相差1,让学生认识并总结出间隔数和手指根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本节课的设计采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借助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经历从探究发现规律到应用规律的实践活动过程,通过有序的操作、思考、实践等活动,使学生的所想、所悟与直观形象结合,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渗透数学学习方法,深刻体会到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的内涵。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1.猜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2.介绍间隔。

(1)找一找。

(2)数一数。

师:5根手指之间有几个空?

(3)讲一讲。

(4)说一说。

师:你们发现手指数和间隔数的关系了吗?谁能说一说?(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数少1)

3.引入新课。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1.知识与技能性: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了解同一直线上植树问题的三种基本情况,能阐述不同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引导探究、发现两端都栽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关系。

运用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解决逆向思维的实际问题。

植树问题虽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但对四年级的学生还是有很大的难度。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规律在规律中学应用。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我以学生的小手为载体引入本课

2.3月12日植树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过渡到第二个环节。

二、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指导学生读题

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一边,两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5.交流。

6.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使学生明确:间隔数+1=棵数。

三、巩固练习实际应用

在这一环节我还原例1,让学生解决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种)

路长(米) 画一画 间隔数 棵数

(1)反馈交流:可以种几棵?你是怎么种的?

(2)观察比较表格中的数据,有什么发现?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3)全班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概括规律(板书规律)。

两端都种时: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总长间隔

2、我会算,设计两旁都要栽的'练习。出示119页做一做

3、智力大比拼,通过两端都要栽的情况顺理成章地使其明白另外两种植树问题。联系生活,完善建构。

(1)感知植树问题的三种模型。

看课件三种情况。(两端种、两端都不种、一端不种)

(2)想一想,生活中有类似这样的植树问题吗?请举例说一说!

课件出示例2(两端不种)

(4)在全长20xx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指名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题。教师追问思考过程。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还有更多更有挑战性的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比如小朋友们排队,如果排成个圈儿,棵数与间隔数之间会藏着怎样的秘密呢?就留给大家课后去思考吧!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且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内容,而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维方法。本册“数学广角”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这个数学内容既需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而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先通过画线段,再来发现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从而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新课标》提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解题不是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培养学生通过接触这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间隔概念,知道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关系,初步建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2、能根据数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数学思考:

1、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自主实验、探究、交流,从中发现规律,抽取数学模型过程。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解决问题:

能够应用本节所建构的植树问题的数模以及探寻到的规律,针对实际情形灵活的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建构数模,探寻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每组一张表格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猜谜语

师:“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猜到了吗?”“对!就是这双勤劳的双手。请同学们伸出左手五指张开,看看你能想到哪个数?”“5是指5个手指,胡老师想到了4,你知道在哪吗?”“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些空格叫做间隔(板书: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间隔数是4。”

“现在看老师的手变魔术了,5个手指有4个间隔,4个手指有3个间隔……你们找出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了吗?”(指名说)

2、找间隔

“生活中的间隔随处可见,请看大屏幕。你找到间隔了吗?”(出示课件2—4)

“我们的身边还有间隔吗,一起来找找吧!”

3、揭示课题出示课件5、6。

师:“你更喜欢那组画面?怎样才能拥有这样美丽的环境呢?”“对!植树造林,美化环境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说到植树,大家知道吗?在我们数学王国里植树可是有一定的学问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

二、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师:“春天到了,为了美化校园,我们学校也要植树,想当环境设计师吗?看看具体要求。”(出示课件7、8)

1、设计不同方案

师:“画一条线段表示12米的小路,你想怎么载就用示意图或线段图画出来吧!”教师巡视。

2、展示不同方案

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设计方案,问:“你是怎么画的?”

师板书三种情况,分别是: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探讨两端都栽的情况。”

3、小组探索、加强体验

(1)提出问题

出示例1(课件9)学生默读题目,找出关键词并做解释。

师:“需要多少棵树苗呢?”指名说出不同的答案并板书。

师:“现在出现了3种不同的答案,而且每种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种答案对呢?”小组讨论,并说出理由。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六

(学生会很快发现: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作业设计

1.填一填。

(1)下面的线段有()个点,共有()小段,不封闭图形的.点数和段数的关系是()。

(2)在一条长300米的公路两边种树,每隔4米种1棵(两端都要种),这样一共要种()棵。

推断出两端都种树时,树的棵树比间隔数()。

综合:

2.选一选:

(1)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36米,每隔4米摆一盆花,一共需要()盆花。

a.8b.9c.10d.11

(2)一座楼房每上一层要16个台阶,小红每天回家要走80个台阶,小红家住()楼。

a.5b.6c.7d.8

拓展提升:

3.一条走廊长24米,每隔3米放一盆花,走廊两端都要放。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七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例2。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课件、表格、尺子等。

一、教学“间隔”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到处有数学。请你们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5个手指,4个空)这4个“空”也可以说成4个“间隔”,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4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手指之间呢?(请生在自己的手上指一指)2个手指之间呢?(全班一起找)通过刚才我们找手指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少1。)

2.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

师:你们真聪明!发现了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像这类问题其实就是——植树问题(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

二、自主探究找出规律

预设:学生可能大多数对得到20棵。

师:下面就请小组同学一起想办法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全班交流汇报。(重点让用线段图来验证的小组来说明理由。)

师:如果每隔4米栽一棵、每隔2米栽一棵又需要栽多少棵树苗呢?请小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并将你们解决的方法写在练习纸上。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填写表格:

总长(米)

20

全班观察表格寻找规律。

师:同学们非常能干,通过猜测、讨论、验证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那就是在一条路上植树,如果两端都要栽的话,栽树的棵数比平均分的份数也就是间隔数多1。(板书:棵数=间隔数+1。)

师:对得到的这个规律有没有不同意见?

三、巩固练习

师:现在我们用得到的这个规律来验证一下你开始的猜测正确吗?

(1)基础练习。

师:请看题目,谁愿意来说一说?

a2.如果是每隔10米栽一棵呢?(口答)

c.这是我们重庆的轻轨列车,陈老师每天就坐轻轨列车回家。

(2)拓展练习。

师:老师的家乡重庆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在重庆有一个解放碑。想听听它的钟声吗?

课件出示解放碑的大钟及题目。

解放碑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呢?

师:请同学们独立的在练习本上完成。

小结:同学们真棒!不仅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找到植树问题中当两端都栽树时棵数=间隔数+1,而且还运用规律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数学文化

介绍二十棵树植树问题:有20棵树,若每行四棵,问怎样种植,才能使行数更多?

五、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其实植树问题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如植树时有时需要一头栽一头不栽,在圆形的球场一周栽树以及围棋盘上摆棋子的问题等(课件图片展示),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八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学习的热情也会比较高涨,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部分内容对于整体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关于线段的相关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分析思考能力与计算能力,因此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并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组织学生开展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不封闭曲线路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

2.会解决问题中“两端都栽”情形的植树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

难点:两端栽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口算:(白板出示)

二、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植树节是几月几日吗?

生:3月12日

师:那你们植过树吗?

生:没有有

师:那今天老师就来带领大家一起来研究数学上的“植树问题”吧!

出示课题(ppt):植树问题

准备:

伸出左手五指张开每相邻两个手指之间有一个缝隙,这个缝隙也称做间隔。

5―4也称做间隔数是4;4-33;?3―22;??2―1?1;

??那大家植树时是不是这样植的?每相邻两棵树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也称做间距。

三、探究新知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出示课件例题1

(1)理解题意

师:认真读题,你认为哪些词语最关键?

生:全长100米???一边

每隔五米间隔?两端都要栽

问题:一共需要几棵树苗?棵数

(这些同学审题真仔细)

师:那什么叫做每隔五米?两端都要栽?

生: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间隔距离是5米?

小路的最开始和末尾各栽一棵。

师:100米太长了,我们可以用简单的数来试试。20米(师把100改成20),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让学生清楚看出需要5棵小树苗。师:怎样写算式呢?20÷5=44+1=5()

(老师重点强调单位名称和答)

师:把20米换成30米、35米呢?(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后同桌对答案)

师:那么大家来看黑板上,间隔数和棵树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棵数=间隔数+1?多找几个同学回答

师:出示课件一起读。

师生共同回头看例1,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

师出示课件ppt例1的计算过程

100÷5=20(个)

20+1=21(棵)

答:一共需要21棵小树苗。

(表扬―你真了不起,写的跟答案一模一样,点赞!)

四、巩固练习(ppt呈现)

2、把“1千米”改成“2千米”

4、两侧都放呢?

五、思考题

学校的大钟8时敲响8下,14秒敲完。11时敲响11下,敲完需要多长时间?

六、谈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很佩服你们的专注力,你们真了不起!那么你的收获是什么呢?

(师生共同小结本课内容,下课。)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九

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2、通过画线段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尝试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应用意识。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招聘会吗?

生:没有。

师:想不想拥有这样一次经历?

生:想。

师:瞧,老师带来了一份招聘启示。(课件演示)

招聘启示:

新兴学校将对校园进一步绿化,特聘请校园设计师一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师:愿意试试吗?我们先来看看设计有什么要求。(课件演示)

为了美化环境,要在的一条60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3米栽一棵,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呢?。

说一说,你们打算怎样植树?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生1:两端都栽。

生2:头栽尾不栽。

生3:尾栽头不栽。

生4:两端都不栽。

师:从这份要求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路全长有60米,只在路的一边栽,每隔5米栽一棵。

师:两端都栽要栽多少棵?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

二、民主导学:

任务呈现:

1、你都知道了什么?

2、你认为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师:这道题和上节课学的植树问题有什么不一样呢?

自主学习:

小组四人每人选一个长度,间距还是3米,来画一画,填一填。展示交流:

师:大家发现棵数和间隔数有什么关系?间距、间隔数和总长有什么关系?

生:棵数=间隔数—1

间距×间隔数=总长

60÷3=20(个)

20—1=19(棵)

19×2=38(棵)

教师追问:为什么要“×2”?(因为小路两旁都要栽树)

师:大家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判断是“两端要栽”还是“两端不栽”。

三、检测导结:

师: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既发现了规律,又总结了方法,真了不起。老师这里有几道题,把明明难住了,我们来帮帮他。

1、目标检测:

一、填一填

1、一排同学之间有7个间隔,第一排有()个同学。

2、小红住的楼房每上一层要走20个台阶,从二楼到四楼要走()个台阶。

二、算一算

1、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2、结果反馈:

3、反思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哪些收获?

学生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和两端不栽的规律,而且还学会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植树中的问题还有一端栽一端不栽,下节课继续研究!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

《植树问题》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

《新课标》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分成若干间隔。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间隔和植树之间的关系就不同。本节课主要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比较的方法,找“植树问题”的规律。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等,其目的在于通过解决问题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不同的教师在处理植树问题的教学上各有差别,而俞正强老师,一个衣着朴素、老式的布鞋、光亮的脑门、憨厚的笑容,对“植树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和见解,他抛开课本给出解决植树这类型问题的方法,从练习题的引入出发,层层递进的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完成。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理解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规律。

2、学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方法和策略。

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及概括能力,从而初步认识植树问题,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为完成上述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 俞老师从简单的习题着手,进一步联系到生活中的植树等实际问题,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练习引入,构建新知。

课前创设简单易懂的题目“20米,平均每5段一份,可以分几份?”学生很快列出算式20÷5=4(段),紧接着引出例题“20米路,每5米栽一棵树,可以栽几棵?”学生列出算式20÷5=4。

俞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询问,为什么用除法?问题(1)中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点?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练习中,突现知识的起点----平均分。而不同点又是什么?一是求点数,一个求线段。那么一共可以栽几棵树呢?学生通过观察知道了一共可以栽4+1=5(棵)树,整节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浅显易懂,始终围绕重点内容进行展开教学。

二、注重实践,体验探究。

教学中,俞老师多次引导学生观察、假设、思考,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端点,也就是要在5棵树。使学生发现和理解,植树问题并非简单的除法就可以解决,植树问题种在的地方就是点,而非线段上,接着俞老师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和观察,生活中哪些人把什么做在点子上?学生通过思考后纷纷答道:电线杆、垃圾桶、栽花、纽扣、排队等,从而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时候,俞老师提出问题“段数和点数有什么样的关系?”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树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联系生活,拓展思维。

体验是构建的基础,俞老师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理解植树在实际生活中的利用。让一排学生当“点”每2米栽一棵树,可以栽几棵树?转变为如果路尽头有了一座房子,我们该怎么植树?如果路的头尾各有一个房子,又怎么植树?栽几棵?简单实在的实际问题,把本节课的知识点良好的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使学生从旧知向隐含的新知迁移了,本节课也因此达到了升华。

总之,本节课,以学生的设计为出发点,通过线段这一简洁、直观的方法的观察、分析,引导学生积极认真的思考,进而透过现象发现不同情况下的棵树与段数之间的关系。本节课,俞老师没有课件,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真正是一节难得的常态课,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一

植树问题是在一定的线路上,根据总路程、间隔长和棵数进行植树的问题。下面给大家提高了植树问题例3的教案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1、掌握在一个封闭图形中植树问题的解答方法,并能灵活运用这一基本方法解决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问题”类似的实际问题。

2、在探索和解决问题中,体会从简单到复杂的数学推理方法,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正方形,围棋棋盘、棋子

脑筋急转弯:把4棵树栽成4行,每行数数都有2棵?怎么栽?

1、让学生独立思考,提示学生可用画图的方法进行思考。

2、全班交流,找出方法,并在正方形上把它表达出来。

3、观察这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与我们前面学习的植树问题有什么不同?

4、在学生的思考中,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1、教学例3

(1)出示围棋棋盘

数一数

围棋棋盘的最外边每边能放几个棋子?(19个)

(2)算一算

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学生先独立思考,寻找出自己的计算方法

全班交流,学生叙述自己的算法和结果

方法一:19×4=76(个)

方法二: 19×4-4=72(个)

方法三: 18×4=72(个)

(3)议一议

全班交流,指名叙述每种方法的理由。

方法一忽略了角上算重的情况,多算了4个。

方法二考虑了4个角上算重了,所以在总数中去掉了多算的4个。

方法三每边都只算一个端点,这样每边有18个,3边正好是6个。

(4) 比一比

你用了哪种思考方法,还有其它方法吗?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

(5) 想一想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在一条线段上植树的问题,知道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现在来观察一下,围棋最外层摆放的棋子有多少个间隔?学生自主探究:数一数间隔数,指名回答,围棋最外层摆放的棋子数等于最外层每两个棋子的间隔数。

(6)类推

(7)归纳规律

与前面学习的内容比较及在练习中你发现了什么?即封闭的图形的“植树问题”有什么规律?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植树的棵数正好等于间隔数。

2、解决问题

(2)学生自主探究或和同伴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后进生用画图的方法帮助理解。

(3)集体交流,指名学生说出算理。

(4)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并启发学生以每边人数求总人数的方法进行验证。

例3后面的“做一做”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封闭图形内的“植树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练习二十第4、6、7题。

封闭图形中的植树问题例3教学前,学生只是通过直观的方式与以往的知识经验来解决的,此时的学生很少把它看作植树问题,因此教学时我安排摆棋子一环节,主要用意在于:1、巩固练习围棋问题中的解决方法。2、通过这道题把它与植树问题进行沟通,使学生知道其实这些题也可以用植树问题的思考方法来解决。3、虽然教参中并没有强求学生一定要探索出封闭图形植树问题中的规律(即间隔数等于棵数),但这个规律对学生后继的学习很重要,学生可以利用这个规律更容易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在解决正多边形的植树问题时,特别是在解决封闭曲线的植树问题(如绕一个圆形的溜冰场一周种树时)显得尤为方便。否则,学生很难想到用间隔数去解决问题,也和前面的例1、例2失去了联系。所以我要通过这道题来与植树问题进行沟通,初步感知规律,然后再回到例3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用植树问题的思考方法再次解决例3。并在沟通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所感悟: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都可以按照一端种一端不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即间隔数就等于棵数)来加以解决。

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大屏幕出示围棋图,先让学生数一数每边有多少棋子,学生数出每边都有19个棋子。然后,接着问学生那正方形的4条边也就是一周一共多少颗棋子?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很多学生开始都认为每边放19个棋子,四条边,就用19×4=76个,而有的通过数,发现实际只数出有72个棋子,那为什么是72个而不是76个呢,有少部分同学能够发现“四个顶点上的不能重复算”,因此他们能够很快地列出算式:19×4-4=72个。最后,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19×2+17×2=72个,还有18×4=72,然后老师重点引导新思路为什么是18×4,让学生自己去争论,发现规律:封闭图形棵树等于间隔数。

不足之处:

1. 对于围棋中得植树问题,数量相对比较大,学生想象比较难,教学时引导不够,学生思考不到位。最好应该放慢教学速度,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这样感触更加深刻。

2.部分学生区分不开:间隔数和间距的概念,应该结合生活中得实例来说明。

3.在学习了三种类型的植树问题之后,对于给出的一些生活中类似植树问题相类似的问题,学生搞不懂是哪一种类型的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对于学生的掌握,相对比较难,以上是我在教学中发现的学生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安排一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二

学习目标:

1.探讨封闭曲线中的植树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学习过程:

例3:张伯伯准备在圆形池塘周围

栽树。池塘的周长是120m,

如果每隔10m栽一棵,一共

要栽多少棵树?

1.分析:这个问题和前面学的有什么不一样?

2.思考: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3.出示表格

4.我可以把,我的发现是

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1.填一填

(1)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长400米,在内侧每隔10米插一面彩旗,一共可以插()面彩旗。

(2)正六边形的花圃每边有3盆花,顶点都有花,共有()盆花。

(3)同学们进行体操表演,48人围成正方形,4个顶点都有人,每边各有()名同学。

2.判一判。

(1)一个方阵,最外层每边8人,最外层一共88=64(人)()

(2)在五边形水池边摆花盆,每边放4盆,最少需要15盆。()

(3)时钟3时敲3下用2秒,4时敲4下用4秒。()

一条项链长60cm,每隔5cm有一颗水晶。这条项链上共有多少颗水晶?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三

(一)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提供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探索、掌握解决封闭图形中植树问题的方法。

(二)通过多媒体课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

让学生掌握解决封闭图形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探索发现封闭图形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一)创设情景,引入问题

反馈:谁来告诉大家要摆多少盆花?

预设:生1:91+1=10盆;生2:91=9盆;生3:91-1=8盆

小结:同学们用以前学习的植树问题帮我解决了这个数学问题。

2.问题二:如果桂花树的正方形木台四周都要摆上10盆花,共要多少盆花?

生1:40盆,

生2:36盆,

师:到底是36盆还是40盆,要知道哪个答案是对的,怎么办?

(让学生互相争论)(听听学生的意见,如果学生说画最好,如果学生说其他,教师可以介入说:老师这儿有个建议。)

(二)多元表征,感知模型

1.出示学习建议:

(1)你可以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说明你的答案是怎么来的

(2)你也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材料1),画一画,圈一圈。并写出算式。(花盆可以用符号表示)

(3)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说一说你的方法。

2.反馈:你是怎么想的?(先把学生的四种方法都出来,再讲评每一种方法)

预设:

生1:102=20,82=1620+16=36;

生2:94=36;

生3、84+4=36;

生4:104-4=36;

师:你能解释一下是怎么想的吗?(听完学生说自己的思路如果他没画图的,问一下用同样的算法,但是画图的)

[通过多媒体投影直观展示学生思维过程和解决方法,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回顾:刚才我们这四种方法解决了问题.(课件演示)

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认真思考,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探索出了这四种不同的策略来解决了同一个数学问题。

(三)探索规律,有效建模

每边6盆,一共要多少盆?每边4盆,一共要多少盆?

2.反馈:你是怎么算的?(结合图说明算式的意思)

预设:

生1:63=1846=24

生2:63-3=1546-6=18

生3:63+3=1546+6=30

4.

展开:圆坛一周全长16米,如果沿着圆坛一圈每隔2米放一盆花,一共需要几盆花?

学生自主探索。

交流评价:一共种几棵?你是怎么想的?你觉得在圆上放花有规律吗?有什么规律?(学生在电脑上进行多媒体演示并讲述想法)

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引导学生将在圆坛上摆花的问题和线段上的植树问题联系起来)

小结:花盆数=间隔数

(1)学生探索

(2)反馈

(3)演示:将这些图形拉伸为圆,并转化为线段。

小结:其实在所有封闭图形上,都具有花盆数=间隔数这样的关系。所以我们要求花盆总数,可以先求出间隔数。

(四)拓展提升,实践应用

2.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四

本册教材的数学广角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方法。它通过生活中常见实际问题,让学生发现规律,抽取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再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课时是本单元的第2课时,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并且两端都不栽的情况。

“两端都不栽”与“两端都栽”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可以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建立两者的表象,再正确建立数学模型。

1、建立“树的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能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建立模型,应用模型,建立初步的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3、 体会数学模型的生活意义与作用,体验到学习的喜悦。

学习重点:建立“树的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学习难点:“两端都不栽”与“两端都栽”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在一条12路的一侧种树(两端都种),每2米种一棵,共需种几棵?

1、揭题:植树问题。

2、呈现问题,请学生解决。新课标第一

3、反馈解法,强调“两端都种”与“间隔数+1”。

在一条12路的一侧种树(两端都不种),每2米种一棵,共需种几棵?

1、提出研究课题:要是两端都不种呢?

2、呈现问题,请学生思考后试解。

3、反馈解法,强调“两端都不种”与“间隔数-1”。

4、比较:“两端都种”与“两端都不种”有什么不同?

1、画示意图,完成p118例2,注意“两端都不种”与“两旁都种”。

2、画示意图,完成做一做1,注意“两端都种”与“两旁都种”。

3、画示意图,完成做一做2,发现“锯的次数=段数-1”。

4、完成补充题,知道“四层楼三个间隔”。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五

师:“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这条路,两端都种,先在头上栽一棵,再一棵一棵的栽……这样栽下去,你有什么感受?”(太麻烦)“老师也有同感,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想知道吗?就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在这里100米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种看。”(出示课件10)

分组画出不同路长的栽法,小组展示栽的棵数。师“为什么这么画?”

(3)总结规律

小组内填写表格,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刚才通过画图知道了棵数,能不能通过计算得到呢?”

师:“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你知道例1的答案了吗?会列式计算吗?”(出示课件11)

4、运用规律

(1)现在我们的小手的5个手指看成5棵树,你能说说今天发现的规律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周围有许多类似于植树问题的现象小明就在不同的地方找到了,咱们来看看吧。

1、公共汽车上(出示课件13)

2、公路上(出示课件14)

3、上楼梯(出示课件15)

4、钟表上(出示课件16)

引导:师边模仿钟响边板书,学生击掌感受第一响与第二响之间有间隔。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今天你们发现了植树问题中的重要规律,我们是怎么得到的?”“你还学到了什么方法?”(复杂问题简单化)“收获方法比收获知识更重要,祝贺大家!”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六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本单元内容由原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移来,例3调整为封闭曲线上的植树问题。本单元共有三个例题,例1是直线植树中两端都栽的情况,例2是直线植树中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例3是封闭曲线上植树问题。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学本部分知识时重点就是借助图画方法和“一一对应”“化繁为简”等方法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模型思想。 2.通过画线段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尝试用植树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树的棵树与间隔数”的模型思想。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图画方法和“一一对应” “化繁为简”的思想解方法决问题。

1.例1:一条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

植树问题教学的重点是解决点和间隔的关系,建立相应的模型。但是当数据比较大时,不利于学生发现规律,所以教材编排上体现了化繁为简和建模的思想。

例1是关于一条线段上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1)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通过学生的话“100 m太长了,可以先用简单的数试试”渗透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接下来的编排渗透了“猜测—探索—归纳—应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重点培养学生借助线段图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教材呈现学生用画示意图或线段图的方法帮助思考,通过观察两端都栽树的示意图或线段图,把分割点和栽树的棵树一一对应起来,发现并初步总结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在30 m、35 m上加以验证,从而建立起一条线段两端都栽这类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例2:一条线段上植树(两端都不栽)

例2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的另一种情况,即两端都不栽树的情况。教材继续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找出一般规律来解决问题,突出学生的迁移能力培养。

有了例1的基础,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自然会想到借助线段图来分析,教材呈现学生画线段图进行分析,发现当两端都不栽树时,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然后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例题的问题。

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情况放在“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自己探究。通过画线段图,可以与例

1、例2的对比来获得对这一基本模型的理解,同时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要求的问题。

3.例3:封闭曲线上植树

(1) 突出画图的策略

例3是在一条首尾封闭的曲线上植树的问题。编排思路和例1相同,继续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和画图的策略。借助图示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2)注重模型的对比与沟通

通过小精灵的问题“如果把圆拉直成线段,你能发现什么?”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找出这种植树问题的规律,即栽树的棵树正好等于间隔数,也就相当于一条线段上植树的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情况,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1.经历建模的过程,感悟思想方法

“数学广角”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具体到本单元,教学时,教师应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的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比如例1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归纳、推理的过程,渗透简单的化归、数形结合、一一对应、模型、推理等数学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突出画图(线段图)的策略

几何直观是课标的核心概念之一,帮助学生养成画图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本单元通过画示意图或线段图来解决植树问题,可以更直观理解、更好地发现规律,建立模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另外,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将两端都栽、一端栽另一端不栽、两端都不栽三种情况弄混。事实上,学生不用记每种模型的结论,遇到问题,只要画个线段图,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从而体会到画图策略的价值。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

1、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导入:我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做操,上体育课都少不了要排队,你会不会派队呢?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按照老师的要排队,谁愿意来?出示要求:

1)面向老师排成一路纵队

2、过度语: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3、再次感悟: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左手,互相说说手指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比如: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如果我们把五个手指当成五棵小树苗的话,五棵树苗之间应有几个间隔呢?四个间隔在几棵树苗之间呢?你能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提问找生回答:如果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几个间隔?9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那你们再想象一下,如果从头到尾有10棵树,他们之间又会有几个间隔呢?那20棵树呢?仔细观察,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4、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指导学生读题:

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5、交流。

6、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

7、刚才我们要求路的两端都要栽时,得出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知道了怎样求路的长度。如果知道了棵数与间隔数,你呢感求出路的长度吗?(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如果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还以这道题为例来研究一下:

(2)分小组交流,也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

(3)反馈

(4)展示结果:两端不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方法解决,如锯木头,上楼梯,插彩旗,摆花等等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一根木头长10米,平均分成5段,每锯一段要8分钟,共要花多长时间?

3、每隔6米种一棵树,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有多远?

4、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

5、公路一旁每隔50米有一根电线杆(包括两端)共10根,求路长?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不只在植树当中才有,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锯木头,上楼梯,插彩旗,摆花等现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和两端都不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一端栽一端不栽和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但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队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既有趣味性又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材在编写时,都是给出路的长度,求间隔或棵数,但在练习时,很多题都是给出间隔和棵数,求路的长度。如: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

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练习题3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还不能融汇贯通,所以做起来有些难度。他们不明白从一楼到二楼算一层,很多学生认为楼梯的拐角处也该算一层,后来我在另一个班上课之前就先让学生分成小组,去观察,体验,感受,然后讨论,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认知过程,就不会出现前面的问题了。还有一道时钟的问题,五时时钟敲响5下,需要8秒,12时时敲响12下,需要几秒?要想做好这类题,就得让学生明白,需要的时间应该是第一次钟响与第二次钟响间隔的时间。避免上节课出现问题的同时我还针对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质疑,让生生互评或师生互评,重点表扬大部分学得好的同学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