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角的初步认识教案人教版(汇总19篇)

时间:2023-11-27 20:49:52 作者:XY字客

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在编写教学工作计划时,可以多参考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和经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新人教版第六册《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1.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

这部分内容结构如下:

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2.教材编写特点。

(1)联系儿童的生活认识小数。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儿童,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小数。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学习小数的加减计算。可以说,本单元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2)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

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学生易于接受,本单元的小数都结合元、角、分或常用的长度、质量单位出现,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进行小数大小比较和学习小数加减法。到以后系统学习小数时,再作抽象。

(3)引导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与整数加减法联系紧密,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小数加减法的有利条件。据此,教材创设的问题情境(文具商店一角)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以看图提出很多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一般学生都能运用原有知识,尝试计算,得出答案。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前面所学的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会学的能力。

2.把握好小数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

作为小数的初步认识,其教学要求应当注意把握三点。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二是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三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原则上限于一位小数,并且结合元、角进行计算。

3.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

如前所述,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一个比较适合学生自行探究的学习内容。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潜能要有充分的估计。教学时,应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计算,验证答案,并引导他们自己总结计算要点。从而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4.本单元内容可用5课时进行教学。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与直角。

1、角及各部分的名称。

(1)、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在教室里看到的角。

(2)、学生小组交流。

(3)、汇报发现的角。

2、直角。

(1)、在角当中有一种角叫直角,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呢?

学生汇报并演示判断直角的方法。

(2)、角的各部分名称你还记得吗?

学生回忆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板书。

(3)、请你画一个角。

学生用三角板画直角。

(4)、出示第6题梯形图。

这个图中有几个角?其中有几个是直角?

你能在图里面画一条线段使这个图增加3个直角吗?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独立探究,在书上尝试画线段并上台演示自己的画法。

(5)、组织全班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中的角,加深对角的认识。

二、综合练习。

1、组织完成106页第7、8题。

教师巡视,对画法不规范的学生及时个别指导。

2、小组合作完成第9题。

3、随堂练习。

四、课堂总结。

人教版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按照课程标准“数学。

教学。

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基本精神。本节课试图把各知识点教学用一系列的活动串联起来,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参与动手操作、合作实践、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全身心的参与数学活动,认识分数,充分体验理解几分之一的实际意义,为后面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课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努力实现课堂上学生自身多种感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立体的多维互动这一指导思想。

【学生分析】。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分数”对学生。

来讲是陌生的,但“物体或图形的一半”都是学生熟悉的。因此教师充分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亲自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如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说一说物体或图形的一半,架起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联系桥梁。“分数”对于学生来讲是抽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中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操作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积极实践,主动建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如学生在用各种图形折一个喜欢的分数这一实践活动中,个人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获得成功的经验,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经历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理解体验“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把谁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谁的几分之一。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冲突。

1.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

结合学生交流,揭示: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叫“平均分”。

2.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多少?

学生交流,自然引出“一半”。

3.如何用数学来表示“一半”。

二.活动―建构。

(一)着力建构二分之一。

(1)我们把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一半”是其中的几份?

结合学生交流,师揭示:“一半”可以用1/2表示。

(2)这一份是蛋糕的1/2,那一份呢?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

2.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折长方形纸的1/2。

a.学生动手折长方形纸,并给其1/2涂上颜色。

b.学生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

c.深究:

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

(2)折其它图形的1/2。

a.从刚才分的学具中选择一张自己喜欢的纸片,折一折,找出它的1/2涂上颜色。

b.学生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

c.深究:

3.观察判断,拓展认识。

下列图形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1/2表示?

(1)学生交流,并说明判断理由。

(2)小结:

只有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才是它的1/2.

(二)类比迁移,认识几分之一。

1.联想: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2.操作:

学生自主动手折纸、涂色、表示出图形的几分之一。

3.交流。

你表示出了几分之一?你是怎么表示的?

[设计意图:在充分认识1/2的基础上,扩展对几分之一这类分数的认识和理解。]。

(三)学写分数。

1.指导书写:教师指导学生写,学生书空。

2.看图写数:引导学生完成第93页“做一做”第1题。(看图写分数)。

三.总结质疑、完善认识。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有什么问题吗?

新人教版第六册《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班班通,课件,畅言等。   。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二、新知学习。

1.教学例1。 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一位小数。

(2)小数的读和写。

0.5读作:零点五,0.5米就表示5/10米。0.4米呢?它表示什么? 。

出示教材第88页“想想做做”第1题。 。

(1)创设情境:小明和小红选完书桌后又选了三样学习用品(出示:教材第87页例2的商品图) 营业员正好在为这些新上架的商品以元作单位标价。

3元5角        3.5元   3.5读作三点五 。

谁来读一读这几个小数? 。

(4)完成教材第88页“想想做做”第2题。 。

出示商品图,让学生将价格写成小数,并读一读。

3.认识整数和小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上面的一段话,让学生自主阅读。 。

(2)出示:说一说下面各数中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小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88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涂色部分,再让学生汇报答案,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教材第89页“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先试着用小数表示课前到商店了解到的商品价格,再在小组内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0.5读作零点五          0.4读作零点四。

1.2读作一点二          3.5读作三点五。

小数包括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三个部分。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口算乘法》是九年义务教育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68~69的内容。它是“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一单元的第一部分,也是最基础、最关键的部分。口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以后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能够正确地口算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观察探索、分析的能力,在尝试的过程中总结出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对于学生来讲,有了前面已有的知识,在一定情境创设的探究过程中来研究本节课的内容,学习新知识会感到轻松愉快、兴趣盎然。

本节课教学的主要思路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提出多位数乘一位数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计:一、复习旧知,孕伏铺垫。

通过口算,填空等形式进行复习,为学生学习新知做了必要的铺垫。本节课重点是学生能说出口算时的算理,这些复习题就是为学习重点做铺垫。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游乐园得游乐项目作为教学资源,学生根据情境的内容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由问题列出10乘5这一新授内容,而不是由老师给出问题和例题,完全是由学生主动提供的。学生在试算10乘5时有的直接算,有的用加法列式计算,有的口算,有的笔算,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也随之变化。我则及时结合实例,展开讨论:怎样使计算正确率更高而且计算又方便呢?让学生感悟出口算与笔算的联系及各自的`特点,从而在鼓励学生计算方法多样化的同时,又注重计算策略的优化选择。为了验证优化方法的正确性,我又结合学生回答,及时动态演示小棒图,数形结合,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算理。在教学完10乘5后,学生在初步掌握了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后,然后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让学生独立解决几百乘几,几千乘几的计算,在独立思考乘法的方法时,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并进性讨论与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归纳总结出口算乘法的方法。

在这一环节的最后,设计了探究规律,出示了两组口算乘法题,让学生通过对比观察,探讨发现知识之间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学习。进一步体会口算乘法的算理。最后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三、分层练习,深化理解。

在练习设计中,我设计了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巩固应用以及拓展思维等层次性的练习。同时采用形式多样的形式,如学生喜欢的三轮车,火车,爱喝的饮料等活动,使学生做得愉快,练得开心!

四、全课回顾,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对在获取新知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的活动,有助于反馈学习动态,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整堂课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的几个方面:

1、让学生说清算理。

2、练习时有层次性。

(1)当学生初懂算理时,不失时机地进行整十、整百、整千乘一位数的练习,让学生反复地说算理,从而达到学生逐步掌握算理。

(2)当学生掌握算理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从练习中得出整十、整百、整千乘一位数的规律。

改进措施反思。

1、教学设计应更严密、更科学。尤其要预留出学生活动的时间。

2、实行弹性教学,以后要把教材的习题处理作为课题来研究,在练习设计中力求讲究层次化、趣味化、弹性化。

3、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多听、多学、多练。

4、在学生掌握算理以后,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提高的题来做,如:20×30=200×30=5000×60=2000×800=这样学生可以灵活地利用规律来解决问题,更加开阔自己的思路。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有很多不足,但我始终是抱着一种虚心学习的心态,全程参与数学教研活动,我学习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为了让以后的每节课遗憾能少一些,我会持之以恒,学习学习再学习。

除法的初步认识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教法建议。

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虽然在生活中他们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还缺乏认识,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在让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安排了以下三个层次:

3.在巩固反馈过程中,重视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区分克与千克.。

课题一:克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1.新课。

教师让学生拿出一个苹果和一个梨(或播放视频"谁重谁轻"下载),掂一掂.再提问:“哪个重一些?”(学生意见不一.)。

教师指出:天平还可以用来称东西的重量.拿出一个2分币,提问:

“这个2分币有多重?”说明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的大小一般用克做单位.。

板书:克.。

“1克有多重?”

新人教版第六册《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同学首次接触小数,小数不同于整数,也不同于分数,对同学来说是很笼统、难以理解的知识。李老师的《小数的初步认识》练习一课就是在同学初步认识小数之后进行的一课。相信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枯燥,更是领略了练习课的乏味,至于公开课吗,练习课也是少有人问津的。但是,听了这节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欣赏李老师严密的课堂组织,更感叹于李老师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精神。可以说,就凭这一点,这节课就是一节胜利的研讨课,是一节值得我们学习的课。综合组内老师的所见,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一、课堂的组织形式多样,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

由于练习课自身的特点,教师在组织课堂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首先抓住了同学好胜的心理,把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关,以过关的形式开展教学,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使同学在学习活动中有一种成绩感、满足感。使同学发生一种不时挑战自身,逾越自身的激情与激动。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组织同学时方法灵活多变,有分小组的、有分男女生的。总之,通过教师有效的组织,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热情,使同学以丰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本节课的内容非常丰富。首先本节课的内容汲和到的知识点非常多,有分数和小数的联系,小数的读、写法,数位和位数,计数单位等。其次本节课的题型非常丰富,训练到了填空、选择、找生活中的小数等,题目也有一定的层次性。

二、注重了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局部同学之所以不喜欢数学,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觉得数学离自身太远,假如在教学中教师能把数学知识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同学便会兴趣盎然。新课程规范也提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知识生活化”等新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中,李老师布置了一个“我是小小收藏家”的环节,让同学收集小数在生活中应用的事例,其实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小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也非常广泛,特别是商场里商品的价格。通过这个环节,使同学把数学知识带到了生活中去,又把生活中的数学带回了课堂,同学通过收集,会发现很多,因此也会进一步觉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中很大,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从而激发同学学好数学的内动力,培养同学的学习兴趣。

三、提一点个人的看法。

李老师的这节课注重了对知识的梳理,注重了协助同学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建立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注重了课堂中对基本技能的落实,通过布置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提高同学的读数、写数能力。我个人觉得,可不可以从同学在学习这局部知识时的作业中找一些典型的错误加以分析,通过对典型错误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同学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当然这仅是一家之言,说得不对的地方,欢迎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数学教案-人教版《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找角、认识角、判断角等活动,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理解角的大小只跟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2.技能目标:以学生从实物中认识角、判断角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初步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的角,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判断角。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只跟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准备:

课件、大三角板、小三角板每生一副、自制活动角等。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好,我们先来做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看看这个可能是什么图形?(师出示图形)。

(预设:生:圆形、半圆。学生猜测之后,取出这个圆形)。

教师再出示另一个图形,露出其中一个角让学生猜测。

(预设:生: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师追问:“咦!你们这次为什么不说是圆形呢?

(预设:学生们都会迫不及待地说:“这里有角,刚才的图形没有角。”)。

师:原来小朋友是根据图形上的角来猜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角的世界,去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建立角的表象。

1.找角。

(一定要让学生说出角的具体位置。如果学生指不出角的正确位置,师说:“其实在我们数学里,规范的角是这样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随之闪烁物体的角,并抽象出角的图形。

2.观察角。

师:我们给这些角脱去美丽的外衣,它们就是数学中的角。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角,想一想这三个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同桌说说。

(生汇报:都有一个尖,两条直直的边)。

3.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

看到两条直直的,滑滑的地方叫做角的边。

(教师边指边说,示范正确的指角方法。)。

学生模仿老师边指边说正确的指角方法。

4.找一找角的顶点和边。

a.师指,全班说。

b.一生指,其余生说。

c.师说,一生指,其余生判断。

师:观察这些角,一个角有()个顶点和()条边。

5.想像角。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把角的样子画在我们的脑海里。

6.判断角。

7.找生活中的角。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很熟悉角了,那你能找出身边的角吗?谁能指一指?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噢。

(预设:生:黑板,钟表指针,地板砖……)。

找部分学生指明并说出(可能指着角的顶点就说是角)。

老师纠正错误,让同学们做到边指边说,明确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小结:不管角的位置怎么样,只要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就是一个角。

(二)感悟角的大小。

1.做一做。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那你们想不想动手做一个角呢?

请同学们拿出学具,用你灵巧的手做一个角,做好后说出它的顶点和边。

2.变一变。

师:现在我们要变角了,变角的时候我们要用心噢。

好,我们先把角慢慢变大,用心观察,角变大了吗?

再把角慢慢变小,再来一次,慢慢变大,慢慢变小。

(所有学生操作)。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我们是怎样把角变大的,怎样变小的?

小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开越大,角越大,张开越小,角越小。

3.比一比。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比较角的方法:重叠法——把顶点和一条边对齐,看另外一条边的位置来比较大小。)。

师:好,请注意观察老师手中的角,现在你觉得谁的角大呢?

(师利用自制活动角演示,把角的两条边拉长。)。

(生说出甲生大,老师再次用重叠法比较一下。)。

再次把边拉长,让学生说出谁的角大,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以确认甲生的角大。

看来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是没关系的。

小结:角的大小只跟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无关。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师:现在我们用学到的新知识来解决数学王国的问题吧。

数一数每个图中共有几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四、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认识了角,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结合板书回顾全课)。

2.老师请每个同学回家当一次老师,你们愿意吗?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考考你们的爸爸妈妈,让他们找一找“生活中的角”,看看他们找的对不对,把你学到的知识将给他们听听。

角的初步认识课标版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教案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过程与方法: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圆形纸片长方形纸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二引导发现活动探究。

(一)找角:(出示红领巾)这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红领巾是我们少先队员的标志,在红领巾上你能找到角吗?试试看。

师: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我们要爱护国旗,爱护红领巾。

师:其实在我们身边的许多身上都有角,你能找到吗?试试看。

生:分小组找角。说一说、指一指。

师:(打开一把折扇,指扇柄与纸扇上沿的连接处)这是不是角呢?(多数学生会回答是角)。

师:这不是角。为什么呢?待我们知道了角的基本知识后,大家就会明白了。(教师补充完整课题,“角的初步认识”到板书)。

(二)折角:

师:刚才,同学们从实物中找到许许多多的角,看一看,你们桌子上的圆形纸片上有角吗?你能想法折出一个角吗?请同桌间相互帮忙完成。

生:折角活动。

师:巡视指导。

师:(手拿锐角)有这样的吗?举起来让同学们看看。(另手拿直角)为这样的吗?举起来。

师:(教师将两个角重叠)你们知道哪个大哪个小吗?将“锐角”贴在黑板上,手中留下“直角”。

师:(拿一个钝角)有这样的吗?举起来。(将“直角”和“钝角”重叠)这两个谁更大些?(把“直角”和“钝角”贴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学生描画出角的边和顶点并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

释疑:扇子的扇柄与纸扇上沿的连接处不是角的原因.

判断角的练习。

(三)做活动角。

跟老师做角变大变小的游戏,你们知道角的大小和谁有关吗?

学生实践比较归纳出角的大小和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画角。

电脑小博士教我们画角,观察一下:先画什么?然后又画什么?

你自己能画一个角吗?说一说怎样画角?出示儿歌: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三.闯关游戏巩固新知。

生:愿意。

师:你们认为可能剩下几个角呢?我们分小组剪剪看。

生: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展示作品、汇报。

四总结评价引发反思。

说的可真精彩,下课时间到了,我们快和机器猫说再见吧!

文档为doc格式。

圆初步认识教案

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圆。知道圆心、半径的含义。学会使用圆规画圆。

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1、通过现场操作和录像、动画相结合的方式展示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有意观察,感知圆的定点、定长的本质特征,以此达到教学重点。

2、组织学生多层次的操作,通过现场展示操作过程,操作成果,录像展示错误操作及其导致的结果,以正误对比,以及对操作成功或失败的反思,感悟用圆规画圆的动作要领及其深层内涵,以此突破难点。

技术应用特色及整合点

以电子幻灯片和实物投影为主要展示平台,集成录像、动画等多种展示方式。

1、以大量配音图片出示生活中的圆,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并让学生了解圆的文化内涵。

2、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示圆的定义化过程和半径的概念,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以此动态表象来帮助学生理解,强化学生记忆。

3、将难以集中观察到的各种画圆的方式和适用个别指导的教师用学具圆规画圆的动作细节用录像的形式进行放大展示,有助于学生观察,掌握规范的使用圆规的方法。

教学环节

联系生活,出示课题

展示大量生活中的圆的图片,引出课题

观察图片,唤起生活经验,了解圆的文化内涵。

利用电子幻灯片展示大量图片,通过配音旁白,带领学生进入圆形的世界

1、了解圆的形成过程

2、感悟圆中定点和定长不能变,定长决定圆的大小。

观察教师提供的学习内容,思考圆在形成的过程中什么不能变(定点和定长不能变,定长决定圆的大小)。在讨论中将不连贯的思考点加以系统化,连贯化。

利用动画、录像展示生活中使用简易工具成圆的过程,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有意观察。

1、学习使用圆规,学习画定圆。

2、知道圆心半径和概念,知道同圆半径的特点。

3、展示各种不同形态的圆规,帮助学生了解圆规相同的结构组成。

4、展示使用圆规画圆的规范操作过程。

5、在画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定点和定长的作用。出示圆心、半径概念。

6、组织讨论思考同一个圆的半径具有什么特点。

7、展示画规定大小的圆的方法。

8、展示各种由大小不一的圆组合成的图案。

9、了解圆规的结构。

10、尝试操作圆规画不定大小的圆。观看错误操作录像,找出错误动作。

11、在操作中感悟定点和定长的作用。观看动画,知道圆心和半径的概念,交流讨论得出圆规的针尖脚即圆心,针尖脚和笔芯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

12、通过猜想和验证得出结论:同圆半径相等以及圆的半径有无数条。

13、模仿操作,画规定大小的圆。

14、模仿、创新设计由圆组成的美图。

15、通过录像、实物投影,清晰放大展示画圆的过程,辨析错误的操作。对学生的动手操作有明确而细致的指导作用。

16、以动画形式表述概念的形成过程,动态的表象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概念。

1、了解中国古代对圆的有关论述。

2、学会使用网络工具查找相关知识。

3、出示“圆,一中同长也,引导学生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讨论理解句子。

4、为什么生活中圆形应用如此广泛,推荐学生电子读物。展示相关页面。

5、交流对句子的理解。上网搜索相关答案。

6、阅读网上文章“为什么轮子的侧面是圆形的”“圆规是谁发明的”

7、观看电脑动画。激发无限遐想。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角。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

【教学难点】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开的程度有关,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小棒、两根硬纸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学生描述图片上的场景:正在踢足球的学生,拿着三角板的老师和修剪花木的老爷爷。还有教学楼和钟楼等等,指出相应的角的位置。教师操作媒体,把相关角标志出来。并对学生的发言予以鼓励。

师:小朋友,你们真聪明!把角都找到了,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角”,老师这里也有几个物品,他们也有角,你能帮老师说一说吗?(出示课件)。

师:老师把这些角,画了下来,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画的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教师演示角的画法)。

1.小朋友,老师刚才是怎么画的呢?谁来说一说(先画一个点,再画两条直直的线)。

2.我们把这个点叫做“顶点”,把从顶点发出的线叫做“边”?(教师板书:顶点和边)小朋友,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个边呢?(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3.你能像老师一样自己画一个角,并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学生动手操作)。

4.展示画的角,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5.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学生发言后,教师将角的特点再总结一次。)。

三、制作角,感悟角有大小。

1.实践操作。

师:认识了角,我们下面来自己制作“角”,这里有一个正方形的纸,还有一些别的工具,开动你的脑筋亲手做个角吧?赶快动手试试!

2.成果展示。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做的角?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哪里是顶点?哪里是边?

3.角有大小。

总结: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开的大小有关。(出示课件)。

(1)同桌的小朋友比一比谁做的角大?你是怎么比的?(出示课件:重叠法)。

如果两个角既不好移动,又没有格式我们应该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小朋友互相讨论。(学生会提出复写、折纸、器具去量等方法)。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五、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在教科院张老师和学校领导老师的帮助下,我执教了《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自我感觉较以前的数学课堂提高了一大截。现自评一下。

纵观整节课,感觉优点有三:

一、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学生,探究新知;最后是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其中第二大环节又包括5个小环节,即找角、抽象出角的特征、画角、做角及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能够在导入新课中把问题的切入点抛给学生,如:你们最想知道角的哪些知识?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主动进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去。而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被动前行。

三、在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难点时,能够利用电脑多媒体的优势,巧妙突破。尤其是利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化难为简。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一、只备教材,而对学生却备得不够。

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时,老师意在引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老师也无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老师又觉得心中不甘,意犹未尽。

二、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不够。导致学生对角的认识不是很清晰,从而在数角时走了许多弯路。

通过这次研讨课,我感觉自己受益非浅,并由衷地庆幸自己能获得这次难得的机会,并时时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进取,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第一次出现分数,由于分数与整数差异很大,学生会感到很困难,对分数的意义理解透了很不容易,本节课运用了直观积累的教学方法,通过分实物、折线、分线段等多种活动,使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从而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初步知道了几分之一的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课上,同学们用眼看、动口说、动手折、动手画,激发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又通过了多种形式的练习,理解了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学会读写几分之一。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分数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交流亲身的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具与学具

教具:月饼实物图、圆纸片、长方形纸片。

学具:长方形纸片5张、圆形纸片2张、梯形纸片2张、准备练习的图形作业、直尺、彩笔。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提问:我们学过了“平均分”,如果把14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几块?

把9块月饼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块?

把2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几块?

老师现在要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应是几块呢???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那么,就产生了一种新的数,我们管它叫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分数。

(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学习新课

1.老师出示一个月饼实物图,把它对折一下,从中间剪开。提问:老师把这个月饼怎么样了?(分成了2份)这两份的大小怎样?(一样大)说明老师是平均分的。(板书:平均分)

提问:为什么说是平均分的?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我们就说每份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用分数表示为1/2(填在月饼实物图上)。

指导书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把月饼平均分成2份,横线下面就写“2”,表示这样的1份,在横线上面写“1”.读作:二分之一(要求学生一边空书1/2,一边说说什么是1/2)。

提问:这一份是整个饼的1/2,那么,另一份呢?为什么也是它的1/2呢?

2.老师出示一个圆形纸片,把它平均分成了3份。提问:我把这个圆形片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请一名同学到前面,分别指出那一部分是圆的1/3),谁会写1/3?一位同学上前来板书,其余同学写在自己的小黑板上,老师巡视。

3.把一个圆形片分成了3份,每份是它的的1/3。这句话对吗?为什么?(强调:不是平均分,不能用分数表示)

提问:能说这个(指长方形纸片的1/3)是那个圆形纸片的1/3吗?

小结:把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谁的几分之一。(要求同桌互相说一说每幅图中1/3表示的意思)(板书:是谁的)

5.让学生按要求折纸: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打开观察并填空:

(1)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份。

(2)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 )/( )

6.让学生用直尺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直尺上的刻度1,2,3??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0份,写出每份是这条线段的( )/( )

7.口答:(老师板书:1/2, 1/3, 1/4, 1/5, 1/10??)

提问:这几个分数的分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表示这样的一份,分子就是1.

(三)巩固练习

提问:折出它的1/2,分母是几?应把长方形纸片平均分成几份?

折出它的1/4,应把它平均分成几份?根据什么?

2.在每个图里选适当部分涂上颜色表示它下面的分数。(将准备好的图形片练习)

提问:每图中平均分成的份数与分数的哪一部分有关?分数的哪一部分决定涂颜色的份数?

3.下面哪些图里的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请写出来(见书本)

提问:第4个图中的涂色部分为什么不能用分数表示?(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4.写出下面各分数(要求: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分数线不要画太长,分子、分母上下对齐)

(师读生写,一人板演,其他同学写在本上)

六分之一九分之一十二分之一 十分之一七分之一二十分之一

5.出示梯形纸片

每一份是这张纸的1/4吗?为什么?

谁能在这个梯形的基础上再折一下,使每份大小相等.

提问:这样每份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为什么?

(四) 比较大小,深化认识

1、以学生“作品”为材料,比较“数形结合”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直接给出两个分数,比较大小。

由此,让学生得到体验: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越大,表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反之,则越大。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认识几分之一

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小块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 写作:1/2。

象1/2, 1/3, 1/4, 1/5, 1/10都这样的数,是分数。

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这个圆的三分之一,写作:1/3。

1/3在写作时注意:

分 分 分1.先写分数线,在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子 数 母2.注意书写的规范性、顺序性。

线3.分母与分子要在一条直线上。

归结:分数中要注意:平均分是谁的

教学反思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中秋节分月饼。从整数可以分开始,到不能用整数来分就会出现一个新的数的需要,在分月饼的过程中,特别强调“平均分”这个概念。

生通过分月饼初步感知了1/2的意义后,我安排了一个找圆形1/2的活动,让学生从实物上升到抽象图形的认识。认识1/4时,同样一张正方形纸,学生的折法不同,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1/4也不同。通过画线段从中认识1/2, 1/3, 1/4, 1/5, 1/10这些分数的表示,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进行思维训练。

虽然本堂课有以上几个优点,但是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主要可归纳如下:
1、课堂纪律性不够。由于本班的学生比较活跃,部分学生回答问题时,直接将答案说出,导致课堂出现了一点混乱。这就告诉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举手发言,以免部分学生蒙混过关;

2、教育机智有待加强。在问到“一半”如何表示时,一个学生回答“0.5”,这个答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为了使本堂课顺利进行,我忽视了对她的夸奖,仅是说了她的答案是正确的,想想此事我认为是这堂课的一个遗憾;
3、课堂环节有待加强。本节课的难点是使学生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但是在推导这个知识点时,我让学生看图说出分数,再进行比较。这样来得太快,学生一时不能够接受,假如这时我能让学生说说这两副图的区别,他们就会发现份数变大,但是每份的大小就变小,这样就避免学生用整数的方法比较分数的大小。

总之,这堂课整个学习过程, 学生在操作中发现, 在发现中体验,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 每个分数都由学生自己去创造,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使我获得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会从中吸取教训,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有更大的进步。

小数初步认识教案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10分钟;

(2)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3)设计数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小数的读写法;

(4)体现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合理板书。

4、考核目标:活动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实施。

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年级:小学三年级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读、写小数,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谈话:大家仔细看看,你能把这些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么?谁愿意来分分?这组数不是整数,它们也有自己的名称,叫做小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认识小数)

(一)读小数

师:小数点在小数中就读作“点”,你会读小刀的标价么?(指名学生读,多叫几个)

师:这个小数与其他的有什么不一样么?

生:这个小数小数点的后面只有一个数字,而其他的都有两个。

师:观察得真仔细,像这样小数部分只有一个数字的叫一位小数,有两个数字的叫两位小数。

师:刚才我们念了一位小数,那么大家会念这些两位小数么?

(先让学生自己试试,再有老师总结读小数的方法:小数的整数部分可按照整数的读法读,而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师:再请几个同学试着读读。(如有读错的加以纠正)

(二)写小数。

师:小数我们已经会读了,那么它该怎么写呢?写小数与读小数的顺序是一样的,先写整数部分,再写小数点,最后写小数部分。(以书的价格为例老师一边说写法一边在黑板上示范)

师:学会了么?好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纸上写一写其他几样文具的'价格。(生自由练写,师巡视)

(三)巩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师:刚刚的转化学会了么?我们在来练练怎么样?请把书翻到88页,中间有张表格,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表中食品的标价,然后完成这张表格,填写它们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填完后指名同学回答。)

(四)寻找生活中的小数。

师:你还在哪里找到过小数呢?

生1:自动铅笔上标有0.5毫米的字样。

生2:饮料上也有。

生3:书的背面有标价,也是小数。

师:同学们都观察得好仔细呀。老师也找了几个,大家瞧瞧:人体正常体温可达37.5摄氏度,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是2.26米。

8.64元=8( )6( )4( )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么?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角。

教学难点:正确画角、认识角的大小。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剪刀。

教学过程:

(课前出示学校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1、师:孩子们,刚才从屏幕上欣赏了咱们的校园,它美吗?那你们平时喜欢到操场去玩吗?最喜欢玩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出示主题图)这些小朋友在操场上玩得多开心呀!有的在有的在仔细看看,操场上还有许多我们学过的图形呢,你们看见了吗?(学生指出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球等)。

(一)在主题图中找角。

1、师指图:操场上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快找找吧!

2、(抽生说)学生说到一个,课件演示一个,师跟着复述一遍,并及时表扬。

(二)教学例1。

1、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小朋友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把剪刀、吸管、水管放大,背景逐渐褪下去)那这些生活中的角在数学上该怎样表示呢?你们看,角就是这样儿的:(课件中三个角从实物中移下来。)。

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儿的?再用手比划比划角的模样。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都是尖尖的。

生2:都有两条直直的边。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1)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你们觉得尖尖的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角的两条边都是(生:直直的)。这个顶点和这两条边就组成了这一个角。

3、判断角。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客人,孩子们,想看看吗?有我们的新朋友角吗?用手势表示你们的判断。学生判断再抽生说理由。(课件出示书第42页的第1题。)。

4、再回到主题图中讲评学生前面判断角出现的错。

5、师:你们看,下面两个图形里也有角,左面的三角形有哪几个角?右面的图形又有哪几个角?(书第42页第2题,指给同桌看看,再抽生上来指。)。

6、找生活中的角。

(1)师:孩子们,其实,不光在这些图形中有角,我们的身边,我们的教室里,也都有好多角陪伴着我们。下面,就请大家在教室里找一找,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听清教师的要求,两个孩子一起,要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活动,师参与。)。

(2)请学生说说找到的角,并指出顶点和两条边。

师:小小的教室里有这么多的角,那我们的生活中的角就(更多了,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不计其数。)。

(二)操作,认识角的大小。

1、折角。

(1)师出示一张圆形的纸:这张纸上有角吗?开动小脑筋,动手折一个角,试试吧。如果你有了答案,悄悄地和同桌说一说,还不知道的.孩子轻轻地打开书p39,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样折角的。

(2)学生折角,师巡视指导。

2、做活动角。

(1)师拿出一个活动角:老师这儿有一个角,(师扳动角的两边),你们看,这是一个活动角,小朋友想不想做一个我这样儿的活动角?用上老师发给你们的两根小棍。试试吧!(生做)。

(2)展示两生做成的角(大小明显的):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大,一个小。

生:可以把这两个角重在一起。

师:你来试试。

生把两个角放到展示台上比:把它们叠在一起,把这两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上面这个角的另一条边在下面这个角的里面,这说明上面的角比下面的角小一些。

(3)认识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程度的关系。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及评析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及评析师:咱们再做一个变变变的游戏,把你们的活动角拿在手上,(师也拿在手上)请变出一个比你们手上的角要大的角。再变大点?你是怎么做的?(请一生示范,把边叉开一点,角就可以变大点)再请全班做。咱们继续变,把你们手上的角变小点,再变小点,又是怎么做的?(把边合拢一点。)。

(4)那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系呢?跟边的什么有关系?分四人小组讨论。

(5)抽一组生说。

(6)师小结: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三)教学例3:画角。

(1)师:你们看,角多神奇呀,你们喜不喜欢它?那我们把它画下来,好吗?怎样画角呢?(抽一生说)。

(2)师:我们来看看究竟该怎样画角。(课件演示角的画法)师:这是第一步,接着看第二步,角画好了。

(3)师:应该怎样画角呢?抽生说说。同时师再演示一遍,并小结:先确定角的顶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4)你们会画角了吗?试试看。生画,师巡视。并展示学生画的角。

[分析:观察、叙述、操作,使学生尽快掌握画角的技能。]。

(四)拓展与延伸。

(出示一个角)师:如果在这个角里添上一条线,这时变成几个角了?再添上一条线呢?

孩子们,你们今天和角交了朋友,都有些什么收获呢?其实,角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一一学习的。

评析: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空间与图形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这两点要求在本课教学中均有体现:

首先,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结合生活认识角。本课中,让学生观察校园情景图,从中找出角,抽象出数学问题,当学生初识角之后,我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其次,角的初步认识内容虽然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要让他们建立正确的表象并不容易。我按课标要求注重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找一找、认一认、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悟其中的道理,建立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直观操作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让学生经历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的全过程,能运用生活经验,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学习活动,经历由生活经验到认识分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与人交流的意识。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一。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生:能

师:现在我(请勿抄袭好范文 网:)们先来欣赏几张照片(课件显示)

师:这是一个小朋友分别在一岁和九岁时拍的两张照片,你们认识他吗? 生:不认识

师:我保证你们看了下面一张照片就会一定会知道是谁了。来,一起看。谁?(课件)

生惊讶的说:哇!是刘翔。

生:大

师:是的,一个人从小到大的变化很大很大,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奇妙变化中的数学问题。

二、学习新课,探究新知。

1、引出“一半”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一张图片看。(课件显示胎儿图)

师:这是一个胎儿图片。你们知道胎儿是指多大的小宝宝吗?(还没出生)你们以前见过吗?(没有)

师: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显示)

生1:眼睛是闭着的。

生2:头特别大。

师:同学们真会观察。胎儿的头真是特别大。那你们知道胎儿的头长占整个身长的多少吗?(课件显示)

生:一半

师:为什么是一半呢?现在我们来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一下。老师这里有一个苹果,同学们想一下应该怎样来找到它的一半?(出示苹果)

生:平均分(板书)

2、“一半”的表示方法

师:那“一半”应该怎样表示呢?同学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你喜欢的方法在练习本上表示出来,画图也可以,写字也可以,用数学符号也可以。。(学生创造,师巡视,请几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来)

学生汇报想法。

师:现在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表示方法。

3、引出分数

师小结: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多。看来表示“一半”的符号有很多。在数学上我们统一用1/2来表示“一半”(课件显示1/2),它读作:二分之一(课件)。下面我们再一起来看一下它的写法:(师边说边板书)因为是平均分,所以先写短横线“—”,平均分成2份,就在下面写“2”,其中的一份就在上面写“1”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一下。(生写)

师:它读作?(二分之一)生答师板书。

师:现在谁能再说一说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个苹果的1/2的?

生答课件显示。

师:现在同桌交流一下。(生交流师巡视)

师:像1/2这样的数在数学上我们叫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初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4、多种形式,认识1/2。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1/2,现在我们自己再来找一找1/2,请同学们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动手折一折,找到它的1/2,并涂上颜色。(课件显示要求)学生动手活动,师巡视。

学生展示:

生1:横着对折,涂色的就是这张纸的1/2。

师:和他折法一样的举手。谁还有不同的折法?

生2:竖着对折,涂色的就是这张纸的1/2。

师:和他折法一样的举手。谁还有不同的折法?

生3:斜着对折,涂色的就是这张纸的1/2。

师:谁还有不同的折法?

生:没有了。

师: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找到1/2的。(生交流)

生1:都是一半。

生2:都是把长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涂色的是其中的一份。

师小结:折法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课件显示)

(2)、判断。

师:老师这里还带来了一些图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显示)读“判断。涂色部分能用1/2表示吗?”

生答:1、3能(课件显示)

师:第二个为什么不能?他也是分成了两份?

生:不是平均分的。

师:最后一个是平均分的,怎么也不能?

生答:因为它分成了三份。

师:那应该怎样表示?

生答:应该用1/3表示。

师:你们能自己写出1/3吗?

生写,师巡视,找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写。

师:那它怎么读?

生:三分之一(板书)

5、认识1/4

师:其实,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长到8个星期大时头长大约就是身长的1/2了。宝宝出生后慢慢成长,到了婴儿期,宝宝的头长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课件)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看婴儿的头长大约占身长的几分之一?(课件显示问题)

生:1/4

师:1/4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把婴儿身高平均分成4份,头长占了其中的一份。(课件显示) 师:你们自己在练习本上写出1/4.

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写。

学生齐读:四分之一(师板书)

6、利用材料,探究其他分数。

生1:1/5、1/6(师板书)

生2:1/7、1/8(师板书)

(学生继续说)

师:如果这样说下去,能说完吗?

生:不能

师:也就是说分数是无穷无尽的,永远也说不完。(师在1/8后面加上??) 师:像1/2、1/3、1/4、1/5、1/6、1/7、1/8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板书 )

(2)、介绍分数发展史

子和分母隔开(课件),分数就成了现在的样子。

(3)师:现在我们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另一张纸片折一折,并涂出它的几分之一。(课件显示)

学生动手折,师巡视。

师:谁起来说一下,你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 生1:我把它平均分成8份,涂色部分是它的1/8。

生2:我把它平均分成4份,涂了一份,是它的1/4。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都折出了自己的分数,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你的折法。

学生交流,师巡视找三个不同的1/4。

师:老师还发现,有几个同学的图形虽然不一样,但是却有相同之处。老师把他们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有什么相同之处?(课件显示) 生:都是平均分成了4份,都可以用1/4来表示。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也就是说,不同的图形,能不能表示出相同的分数? 生:能

师:你们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涂色部分大小不一样。

师:看来,即使是同一个分数,表示的大小也可能不一样。

7、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看书

师:现在同学们合起课本。谁起来说一下?

中间短横叫什么名字?表示什么意思?(分数线 板书)表示平均分

2叫什么名字?表示什么意思?(分母)表示平均分成2份。

1叫什么名字?表示什么意思?(分子)表示其中的一份。

师指着黑板上其他的分数:看谁能很快地说出这些分数的分母和分子各是多少? 生:??

三、巩固练习

1、读分数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分数,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课件)你们见过这些分数吗?请读一读。

指名读

2、填空

师:刚才的同学读的都很好,老师还想考考你们。(出示课件)

3、用分数表示下列各图的阴影部分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看大屏幕(课件显示)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下面的画面让你想到了几分之一?

师:下面老师再带同学们去生活中看一看。(课件显示)读题目要求

图1:法国国旗

生:1/3师:哪一部分表示1/3?

生答师小结:每一部分都是这个图的1/3。

图2:奥运五环(1/5)

图3:巧克力师:同学们喜欢吃巧克力吗?现在我们来看一块大巧克力。(课件显示巧克力)

生:1/6

师:谁都能想到巧克力,那每人吃一份,可以给几个人吃?生答:6个

师:同样是一块巧克力,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分数也不同。

5、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胎儿的头长大约占身长的1/2,婴儿的头长大约占身长的1/4,那长大成人后头长又占整个身高的几分之几呢?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

生:1/8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把成人身高平均分成8份,头长占了其中的一份。

生答课件显示

师:对,还有这张9岁时头部占的分数不知道。你们现在几岁?

生答

学生估计,同桌交流,汇报。

师小结:十岁左右的儿童头占身高的六分之一。

四、拓展延伸

1、师:看来,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就会发现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分数,现在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用分数说一句话。(课件显示)

生1:我家有3口人,我占全家人口的1/3。

生2:我班有50人,我占全班人数的1/50。

生3:妈妈买了10个苹果,我吃了1个,我吃的占苹果总数的1/10。

??

2、猜一猜

生答并说理由

师:到底是哪根长呢?请看这里(课件)

四、小结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想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

生答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发现同学都非常善于动手动脑,真高兴认识你们。最后老师再送你们一句话: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课件显示)成功源自勤奋、努力与汗水。老师相信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只要认真勤奋,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

板书设计:分数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

1/2读作:二分之一

1/4读作:四分之一

1/8读作:八分之一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了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分数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知识。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角。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

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开的程度有关,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多媒体课件、小棒、两根硬纸条。

一、情景导入:

二、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学生描述图片上的场景:正在踢足球的学生,拿着三角板的老师和修剪花木的老爷爷。还有教学楼和钟楼等等,指出相应的角的位置。教师操作媒体,把相关角标志出来。并对学生的发言予以鼓励。

师:小朋友,你们真聪明!把角都找到了,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角”,老师这里也有几个物品,他们也有角,你能帮老师说一说吗?(出示课件)。

师:老师把这些角,画了下来,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画的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教师演示角的画法)。

1.小朋友,老师刚才是怎么画的呢?谁来说一说(先画一个点,再画两条直直的线)。

2.我们把这个点叫做“顶点”,把从顶点发出的线叫做“边”?(教师板书:顶点和边)小朋友,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个边呢?(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3.你能像老师一样自己画一个角,并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学生动手操作)。

4.展示画的角,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5.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学生发言后,教师将角的特点再总结一次。)。

三、制作角,感悟角有大小。

1.实践操作。

师:认识了角,我们下面来自己制作“角”,这里有一个正方形的纸,还有一些别的工具,开动你的脑筋亲手做个角吧?赶快动手试试!

2.成果展示。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做的角?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哪里是顶点?哪里是边?

3.角有大小。

总结: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开的大小有关。(出示课件)。

(1)同桌的小朋友比一比谁做的角大?你是怎么比的?(出示课件:重叠法)。

如果两个角既不好移动,又没有格式我们应该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小朋友互相讨论。(学生会提出复写、折纸、器具去量等方法)。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五、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在教科院张老师和学校领导老师的帮助下,我执教了《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自我感觉较以前的数学课堂提高了一大截。现自评一下。

纵观整节课,感觉优点有三:

一、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学生,探究新知;最后是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其中第二大环节又包括5个小环节,即找角、抽象出角的特征、画角、做角及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能够在导入新课中把问题的切入点抛给学生,如:你们最想知道角的哪些知识?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主动进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去。而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被动前行。

三、在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难点时,能够利用电脑多媒体的优势,巧妙突破。尤其是利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化难为简。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一、只备教材,而对学生却备得不够。

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时,老师意在引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老师也无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老师又觉得心中不甘,意犹未尽。

二、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不够。导致学生对角的认识不是很清晰,从而在数角时走了许多弯路。

通过这次研讨课,我感觉自己受益非浅,并由衷地庆幸自己能获得这次难得的机会,并时时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进取,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认识角,知道教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程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能力,实践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

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程度有关,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大小。

通过学生观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突破重难点。

一、 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师:同学们,这里有一个红领巾,一本童话书和一个五角星,(闪现这些图形的一个角),抽象出角: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图形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这种新的图形—角。

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看上面这些图形中各有几个角,你们能找出来吗?

二、 实物操作,探究新知

(一) 找角

1、 学生找身边,周围和生活中的角(分小组找,指名回答)

2、 师小结:(叉开手指,让学生观察,这是角吗?又弯曲肘关节,这又是角吗?)可见,我们的身体,身边,周围角处处可见。

(二) 折角

1、 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张纸,折出一个角(以小组折,组内学生互相帮助,老师个别指导)

得出:有一个尖尖的地方,有点刺手,两边平平的,直直的,

(三) 认识角

1、 抽象出角的概念

课件显示:角的顶点,让学生说出还有两条直线。

得出:角尖尖的地方叫做顶点,角的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两条边所夹的部分就是角。

师展示角,让学生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指名回答。

出示课件:下面哪些图形是角?

三、 比较角的大小

课件演示:把角重合,让学生探究比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强调: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叉开的越大,角就越大,叉开的越小,角就越小。

2、 课件演示:增加角的两边长度,让学生判断角的大小是否改变?

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3、 比较刚才折出的角,同桌合作,看谁折的角大,谁折的角小。

四、 规范角的画法

师边说边示范:用直尺画出一个角,具体画法:

1、 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任意方向画一条线。

2、 再从这个点向不同方向画一条线。

3、 两条线中间所夹的部分就是角。

五、课堂小结:

今天咱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角,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查有关资料,了解角的有关知识,咱们下节课再继续交流。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那我们就来玩一个猜猜看的游戏。(出图)每个图形下面都藏着一幅图,看看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能根据露出来的一角猜出图上画的是什么!

(学生随意猜,教师随机画角)

知道老师画的是什么吗?那我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画角呢?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角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请同学们拿出老师课前发给你们的吸管,能用它来做一个角吗?观察这个角,说说看你发现了什么?其实角的每一部分都是有名字的,有没有小朋友知道而且愿意到前面来当小教师为大家介绍介绍。(板书)

下面请大家把你的角变小,变大,再变大。看,把角的两条边张开或合上就会使角的大小发生变化。

折好了的小朋友举起来展示一下,大家折的角大小一样吗?同桌间比一比谁折的角大。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两人比角的方法和结果。

下面我要来考考小朋友们的记忆力了,刚才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老师在图上画了几个角,谁还记得老师是怎么画的?咱们一起来画一个。

画好的同桌互相欣赏一下。

下面来看黑板上这几个图形,哪个图形上有角呢?谁愿意到前面来任选一个图形给大家指指哪里是角。

图形上我们能够找到角,再来看看我们这间教室,在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呢?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1、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2、通过探索、尝试掌握直角的画法。

3、培养学生的教学猜测意识。

重点:认识直角

难点:画直角

学习准备:直角三角形、活动角、一些纸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谁能来说一说角。拿出昨天我们制作的活动角。一个完整的角有几部分组成?同桌互相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在拉活动角中我们的能着到一个特殊的角,它不大也不小。现在老师来用活动角来比划比划,你们来看看。

你能拉个和老师这个活动角一样大的角嘛?

有点难是吗,其实用任意形状的纸片我们都能制作出这样一个角。对了,它的名字叫直角。板书课题。

1、做直角

跟着老师一起来做一个直角。拿出一张纸,任意折一折。再沿着折痕对折。看,这两条边所夹的角就是直角。

用手摸一摸,感觉直角的大小。和同桌说说你的感受。

你觉得直角是什么样的,和大家说一说。(汇报)

2、找直角

其实直角就藏在我们的周围,很多地方都能找到它。现在请同学们在教室里找一找。并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汇报:

如果学生出现课桌是直角,请学生具体说明,请他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调整。

学生回答时请其余学生进行互评。在评价中巩固直角的概念。

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直角,但由于它的实际用途,象课桌,为了防止小朋友们碰伤并把课桌磨成圆角,那么我们可以说他们像直角。

3、判断

老师也找来了一些直角,小朋友们帮老师判断哪些是真正的直角?

为什么?

4、画直角

小朋友都认识了直角,现在我们要来画一个直角,你有什么好办法?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直角画得标准?引导学生寻找合适的工具。

s:我可以沿着直角的边画直角

t:那你用什么画呢?你真聪明。很多工程师和你有同样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先看老师来画一画,先画一条直直的线。把三角板直角中的一边和它重合,倚着另一条边再画一条线,你看。这就是我画的直角。你也来试一试。

比一比,谁画的直角最标准。

学生试画,教师巡视指导。展台展示个别作品,请学生判断。再说注意点。

延伸问题:老师在黑板上的直角比你画的直角要大,对嘛?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