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菩萨蛮教案大全(21篇)

时间:2023-12-10 13:51:42 作者:书香墨

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应该注重实践操作性,避免过于理论化和空泛化。分享这些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菩萨蛮温庭筠

过程与方法以课堂为阵地,提升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拓展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重难点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

教学设计。

一、检查旧知(5分钟)。

二、个性化导入(1分钟)。

三、作家作品及背景介绍(2分钟)(见学案)。

四、整体感知(5分钟)。

1、齐读课文(参照课后诵读提示)。

2、译文:凡是到过江南的人都说江南的风光无限美好,离家远游的人只愿跟着江南一起苍老。春天的江水清沏澄碧胜过春天,这时躺在画船之中细听雨声悠然入眠。

在炉边卖酒的少女像一轮明月,洁白的双腕像凝满霜雪。年轻人未老时还是不要回乡,若是回乡一定会使你伤心断肠。

五全诗赏析(30分钟)。

1.赏析上片:“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这两句意思是:人人都说江南好,确实如此,到江南来作客的人应该在这儿住上一辈子。

明确:这两句抒情。韦庄是北方人,在中原一片战乱中来到了江南,而在江南韦庄只是一个游人客子,却想在江南终老,这里既沉郁委婉地表达了有家不能归的苦衷,也由衷地表达了词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这两句意思是:江南春水澄澈,比蓝天更蓝碧,在这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比起中原的战乱,是何等的闲适自在啊。

明确:这两句写景。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景和江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背诵上片内容。

2.赏析下片“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炉边卖酒的少女像像月亮一样美丽,手腕洁白得像凝满了霜雪。

明确:这两句写人,赞美了江南窈窕美丽的女子。.“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须:必定。断肠:形容非常伤心。

其意思是:年轻人未老时还是不要回乡,若是回乡一定会使你伤心断肠。

明确:这最后两句是抒情,抒发了想回故乡勒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

背诵下片内容。

3思考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明确:“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风景)美。从视觉角度写:描绘春水色彩,突出水之清,水之绿,令人心旷神怡。“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从听觉角度写:聆听着淅沥的雨声,渐渐入眠,十分惬意闲适。“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比喻生动贴切,极言其皮肤之白皙、细腻,因为卖酒女子用手打酒,手臂的动作格外引人注目,所以作者对皓腕加以特写。

4思考:有人说《菩萨蛮》最后两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是从侧面反映江南美,也有人说这两句是写词人有家难归的愁苦之情,你认为哪种说法更合理?请结合全词进行分析。点拨(1)我认为第一种说法更合理。本诗真切表达了作者赞美、留恋江南风物的意思。“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江南风物何其秀丽与惬意;“垆边人似雪,皓腕凝霜雪”,那可人的曼妙女子肌肤雪白,似乎慑人魂魄。作者是不是感喟,还是终了这锦绣江南得了,所以此句是从侧面反映江南美。

(2)我认为第二种说法更合理。从字面上理解作者的意思是人未老时(落叶归根),不要回到故乡,那里或许已经不是当年的美景。看到了不是徒增悲伤吗?当时作者的家乡,战事连连,已经不复江南水乡的温柔模样,他正是思念着家乡,想回去,却又想到此时的家乡已经满目疮痍,又不忍回去。

5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白居易的三首词。

白居易这三首词表现了极丰富和极深厚的情感,真可谓是词短情长。从内容方面说,第一首是总写对江南的回忆;第二首和第三首则是分别写对杭州和苏州的忆念、向往。从结构方面说,这组词的写法几乎完全一致:即头两句为点题,中间两句为对胜景、胜事的描绘,末尾以呼应开头作结。它很明显受到民歌的影响,既具有回环复沓的美,又富有清新活泼的情调。

6、比较鉴赏:韦庄《菩萨蛮》与白居易三首《忆江南》意境上的异同。

韦庄的《菩萨蛮》显然顺承了白居易的《忆江南》。两人的词都用简洁清新的语言勾勒了江南风光秀丽的图画,并融进了深深热爱、依恋江南的感情。不同的是,韦庄的词在表现依恋江南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漂泊难归的愁苦之情。白居易的词是用清丽淡雅的语言勾勒江南山水,而韦词则把人物形象的刻画也纳入其中,“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更有了一种冶艳的意味。可以说,白词为我们呈现的是一幅“江南山水图”,而韦词则是一幅“江南仕女图”

六、整理背诵2分钟。

李洪波。

菩萨蛮温庭筠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五代词的有关常识。

2、通过对“温词”的鉴赏,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讨论本词是否有所寄托。

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对话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唐五代词概述:

1、花间词派:以唐温庭筠、前蜀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温词秾艳华美,如簪花仕女,如富丽堂皇牡丹,“密而隐”富于美感的联想;韦词疏淡清秀,如淡妆美人,如清新明丽芙蓉,“显而疏”,易直接触发情感的感动。

2、二主一相: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为代表,他们凭借共同的高雅而全面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操,以及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词境(李璟和李煜以文雅的词风来表现深广的忧患意识,为词体注入个人和家国之感,拓展了唐五代文人词的艺术境界,开掘了唐五代文人词的抒情深度;朴素的语言和杰出的白描功夫,形成了他们“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冯延巳词善于以阔大境界、层进手法写柔情,从而营造出一种浩浩莽莽的意境。),确立了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上启下的词史地位。

二、作者介绍:

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他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派”鼻祖。

三、结合注解,理解词意:

小山重重叠叠,晨曦闪闪或明或灭,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四、赏析:

1、这首词的韵脚有哪些?如何构成听觉之美?

答:韵脚分别是“灭”“雪”“眉”“迟”,“镜”“映”“褥”“鸪”,两仄两平,相互交错,既有整饬之美,又有变化之美,读来朗朗上口,富于听觉之美。

2、词中的物象有哪些?如何营造视觉之美?

答:物象有“小山”“鬓云”“香腮”“蛾眉”“花”“镜”“面”“绣罗襦”“金鹧鸪”等意象,错彩镂金,精致绵密,构成富于视觉美的境界。

3、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这首词刻画了美丽而寂寞的贵族女子形象。

4、作者是如何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答:肖像、动作(细节)、着装描写。

例如“懒起画蛾眉”中“懒”字把她此时此地那种怅惘若失的情态传达出来;“弄妆梳洗迟”中“迟”字进而渲染她无情无绪的心态;“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花似人面,人面似花。花固然美,但“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面固然也美,但红颜易老,青春难驻,只怕也跟花一样易开易落啊!;“双双金鹧鸪”,实际是反衬,她独处深闺。满怀惆怅,“双双金鹧鸪”不仅给她哀怨的心绪添上几分酸楚和难堪,也道出她“愿做鸳鸯不羡仙”的理想。

五、作业:

1、背诵全词。

2、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李华。

温庭筠菩萨蛮的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五代词的有关常识。

2、通过对“温词”的鉴赏,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讨论本词是否有所寄托。

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对话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唐五代词概述:

1、花间词派:以唐温庭筠、前蜀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温词秾艳华美,如簪花仕女,如富丽堂皇牡丹,“密而隐”富于美感的联想;韦词疏淡清秀,如淡妆美人,如清新明丽芙蓉,“显而疏”,易直接触发情感的感动。

2、二主一相: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为代表,他们凭借共同的高雅而全面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操,以及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词境(李璟和李煜以文雅的词风来表现深广的忧患意识,为词体注入个人和家国之感,拓展了唐五代文人词的艺术境界,开掘了唐五代文人词的抒情深度;朴素的语言和杰出的白描功夫,形成了他们“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冯延巳词善于以阔大境界、层进手法写柔情,从而营造出一种浩浩莽莽的意境。),确立了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上启下的词史地位。

二、作者介绍:

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他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派”鼻祖。

三、结合注解,理解词意:

小山重重叠叠,晨曦闪闪或明或灭,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四、赏析:

1、这首词的韵脚有哪些?如何构成听觉之美?

答:韵脚分别是“灭”“雪”“眉”“迟”,“镜”“映”“褥”“鸪”,两仄两平,相互交错,既有整饬之美,又有变化之美,读来朗朗上口,富于听觉之美。

2、词中的物象有哪些?如何营造视觉之美?

答:物象有“小山”“鬓云”“香腮”“蛾眉”“花”“镜”“面”“绣罗襦”“金鹧鸪”等意象,错彩镂金,精致绵密,构成富于视觉美的境界。

3、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这首词刻画了美丽而寂寞的贵族女子形象。

4、作者是如何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答:肖像、动作(细节)、着装描写。

例如“懒起画蛾眉”中“懒”字把她此时此地那种怅惘若失的情态传达出来;“弄妆梳洗迟”中“迟”字进而渲染她无情无绪的心态;“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花似人面,人面似花。花固然美,但“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面固然也美,但红颜易老,青春难驻,只怕也跟花一样易开易落啊!;“双双金鹧鸪”,实际是反衬,她独处深闺。满怀惆怅,“双双金鹧鸪”不仅给她哀怨的心绪添上几分酸楚和难堪,也道出她“愿做鸳鸯不羡仙”的理想。

五、作业:

1、背诵全词。

2、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菩萨蛮温庭筠

王斌。

教学目的:

1、把握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显而疏”)的语言特点。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3、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4、了解这首词赞美江南,同时借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处,也反衬游子不能返乡的苦衷之意的思想。

教学重点:

1、熟读背诵这首诗,简要了解韦庄。

2、鉴赏这首诗似直而纡的表达艺术。

教学难点:

1、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2、了解这首词赞美江南,同时借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处,也反衬游子不能返乡的.苦衷之意的思想。

第一节。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曾学过白居易的《忆江南》,请同学背诵这首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是白居易赞美江南的诗句,今天我们来学习韦庄的一篇赞美江南的词作《菩萨蛮》。

二、诗人及背景介绍:

1、韦庄: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唐代诗人韦应物四世孙。韦庄生活在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再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59岁举进士,72岁帮助王建创建“前蜀”小朝廷,并任礼部侍郎同平章事。他的诗词都很著名,因有反映黄巢义军攻入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在诗坛上与温庭筠其齐名,并称为“温韦”,是“花间派”词人的代表作家,著有《浣花集》。

2、花间派:

后蜀赵崇祚收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共五百首词,编成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取名《花间集》,后人将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称为“花间词”。花间词的题材,十之八九为花间月下,男女之情,还有极少部分是咏史征戍、行旅写景。风格以辞意婉约,香软浮艳为主。

3、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诗人早年浪游江南时所作。韦庄浪游江南时,共写了五首以《菩萨蛮》为题的词。这五首词的内容、情意、风格相近。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三、感知诗歌:

1、指定学生诵读诗歌:

2、教师评点,并指导诵读技巧:

这首每两句换一次韵,且平仄重复回环,有复叠之美。诵读时平声音应拖长,稍做停顿;遇仄声时则应急促一些。

3、再次请学生诵读:

4、全班齐读:

5、学生合作完成词意的理解:

四、赏析词作:

1、词作开篇说到“人人尽说江南好”,那么大家结合词作说说“江南好”“好”在哪里?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2、归结起来“江南好”有三方面的“好”,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是哪三方面?

一言以蔽之,江南不仅风景美|生活美,而且江南|人更美。

没有。

一定是词人想念家乡,萌生了离开江南回到家乡的念头。人人这么说,实际上是劝阻词人。

词人一定有不能回乡的苦衷。

小结:所以词作开篇就由衷地表达了词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很含蓄地表达了有家不能归的苦衷。这种写法我们称之为“似直而纡,似达而郁”(表面显得直率,其实情意曲折;口吻看似通达,而内容其实沉郁)。

6、“未老莫还乡”中“莫”是什么意思?

不要。

7、“莫”“不要”是表劝止的话语,那么这劝止的话语又是针对什么事情?

词人想回乡,朋友劝阻他“莫”。

8、所以“未老莫还乡”这句诗包含了三层意思,说说是哪三层?

词人想回乡。

朋友叮咛嘱咐他“莫”。

就是回乡的话也等到年老后。

小结:这五个字有三层意义的转折,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说是我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而其中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

9、结合全词说说“还乡须断肠”的原因?

游人没到老年就不要离开江南回到故乡,否则一想起江南的美好景色和人物,就会后悔不及。(当然词作主旨只停留这个层面就对词作理解显得肤浅。)。

诗人生活在唐朝末年,因藩镇割据,战争连连,曾在江南避乱达十年之久。如果这时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一定会有断肠的悲哀。

五、词作主旨:

这首词表面称叹、歌颂江南美景,实际是含蓄地表达思乡之情,反衬出游子有故乡而不能归返的苦衷。

王斌。

菩萨蛮温庭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鉴赏温庭筠的词,初步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内容和能力上,落实翻译和中心归纳,加强鉴赏的基本功。感知“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及其作品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内容和能力上,落实翻译和中心归纳,加强鉴赏的基本功。

教学难点内容和能力上,落实翻译和中心归纳,加强鉴赏的基本功。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一、导入新课。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是白居易赞美江南的名句,今天我们来欣赏花间词派代表作家韦庄赞美江南的词作《菩萨蛮》,比较鉴赏两人词的不同风格特色。

二、关于作家作品。

韦庄详见导学与评价。

二.背景介绍。

《菩萨蛮》是韦庄避乱在南方写的一组词,《菩萨蛮》共五首。主要歌颂江南水乡的景色和人物的秀丽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三、诗句赏析。

1.“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这两句意思:人人都说江南好,确实如此,到江南来作客的人应该在这儿住上一辈子。

小结:这两句抒情。韦庄是北方人,在中原一片战乱中来到了江南,而在江南韦庄只是一个游人客子,却想在江南终老,这里既沉郁委婉地表达了有家不能归的苦衷,也由衷地表达了词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

2.“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这两句意思是:江南春水澄澈,比蓝天更蓝碧,在这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比起中原的战乱,是何等的闲适自在啊。

小结:这两句写景。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景和江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3.“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炉边卖酒的少女像像月亮一样美丽,手腕洁白得像凝满了霜雪。

小结:这两句写人,赞美了江南窈窕美丽的女子。

4.“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须:必定。断肠:形容非常伤心。其意思是:年轻人未老时还是不要回乡,若是回乡一定会使你伤心断肠。

小结:这最后两句是抒情,抒发了想回故乡勒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

这抒情体现了花间词特点,虽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饶有韵致。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你想还乡,而现在没有老,不能还乡,表现了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后面说“还乡须断肠”,这正是别人之所以敢跟你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讲到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

四、全诗主旨意境。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既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抒发了诗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五、艺术特点。

在谋篇布局上,上片开首两句与下片结尾两句抒情,中间四句写景、写人。全词写得情真意切,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具体特点是:

1.语言疏朗秀美、明白晓畅。2.抒情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陈廷焯:“似直而纡,似达而郁”)3.写景写人纯用白描,却又清新明丽。

陈世虎。

菩萨蛮温庭筠语文初三教案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1、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这首词刻画了一个美丽而寂寞的贵族女子的形象。

2、作品是如何通过意象来营造视觉之美的?

明确:“小山”“鬓云”“香腮”“蛾眉”“花”“镜”“面”“绣罗襦”

“金鹧鸪”等意象全篇充分利用了意象的具体感,通过文字传递个读者无穷的想象,构筑了一个富于视觉之美的境界。

3、赏析“鬓云欲度香腮雪”一句中用字的妙处。

明确:“鬓云”指女子象流云的鬓发“香腮雪”指女子那香而白的,娇美无比的脸庞。

“度”将一种动态注入静态的描摹之中,使诗句平添了几分生机。再加上“欲”字就把无生命的“鬓云”写活了。

明确:“画蛾眉”应是表现女主人公一种爱美的感情和那种“为悦己之荣”的心态,但“懒”字把她怅惘若失的情态传达出来,女主人公的萧疏的意态在娇慵之状的描写中跃然纸上。“弄”反复摆弄欣赏的意思,它把女主人公千回百转,极度要美,又无限幽怨的情态表现出来了。“迟”又呼应了前面的“懒”字,又进而渲染了女主人公无情无绪的神态。

5、“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表达了什么?

明确:写出女子容颜的美丽动人,表现了她自鸣得意,精神饱满,联系她的境遇,不禁让人想到红颜易老,青春难驻,象花一样易开易落。

6、“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鹧鸪双双,反衬女主人公的孤独。用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女主人公内心的寂寞空虚。女主人公独处深闺,满怀惆怅,而入眼的却是双双成对的金鹧鸪不仅给她哀怨的心绪添上几分酸楚和难堪,也点出了她所追求的正是那种双双对对的理想。

7、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写一个女子从起床,梳洗,画眉,簪花,照镜以至穿衣的一系列动作。从中展现出它的处境和心情(深闺寂寞,幽怨相思)。

温庭筠菩萨蛮的语文教案

《唐诗宋词选读》第十二专题是:“龙腾虎掷的稼轩词”。该专题有4首,2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本课要学的两篇,一篇是自读篇目,一篇是教学篇目。

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

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

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能够初步了解辛弃疾词雄深雅健的艺术风格。

2、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苏轼、辛弃疾词的杰出成就、不同风貌。

3、能了解典故的类型以及在诗歌中的作用。能够对诗歌中精警的名句进行鉴赏。

4、能够通过对诗歌意境(境界)的体验、鉴赏,了解意境的艺术魅力。

5、能够结合本专题的学习,尝试风景名胜联(或写景抒情联)的拟写。

本文目标:初步了解辛弃疾的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时设置:1教时。

一、导入。

南宋还有一位大文学家,就是辛弃疾,前人曾有人称他为“词中之龙”,说他的词是“龙腾虎掷”。辛弃疾最大限度地开拓了词的境界:在内容上,包罗万象,如万花竞春,尤以气入词,充满狂放精神;表现方式上以文入词,用以抒情,用以咏物,用以说理,进一步解放了词体;语言上熔铸百家,为我所用,五光十色,光怪陆离;风格上亦刚亦柔,亦庄亦谐,其繁富多样为两宋其他词人无法比拟。今天我们学他的两首词《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二、教学《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1、朗读。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2、看注解,补充了解作者和背景。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辛弃疾在政治上,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一生郁郁寡欢,不得志。所以,他用诗词来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他的词充满一股豪放的阳刚之气,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写这首词时,作者驻节赣州,常来往于皂口,这是一次在皂口一墙壁上的题字。

3、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郁孤台下赣江的水清澈呀,有谁知这里面落入了多少背井离乡人的泪。面向西北眺望故都,可惜有无数座山遮挡。

青山再高,也遮不住滚滚东流的江水。傍晚行于江边,正让我惆怅,岂知又闻深山里传来了鹧鸪的啼声。)。

4、赏析(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1)前人评价这首词的手法是“借水怨山”,试加评说词中的山和水这两个意象和情感。

(上片寓情于景。前两句以虚笔写“清水”,带出一个“泪”,表现山河破碎的憾恨,后两句写对故都的眺望,引出山的遮挡,表现对旧都故国的无限思念,以上,在情感上是抑。下片前两句借山说水,渗透出出一股豪放之气,在情感上是扬;后两句又借眼前之景,一边是江,一边是山,一像一声,渲染出内心深处的“愁”,又是抑。)。

(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一句,现在常常被引用,说说这句在本词中的含义和现在引用的含义。

(本词中的含义:青山再高,也遮不住滚滚东流的江水;国家虽然残破,但我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不变。现在引用的含义:客观规律不可抗拒,历史毕竟要发展,表达一种哲理。)。

5、背诵。

温庭筠菩萨蛮的语文教案【】

1、理解这首词的描写技巧。

2、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诵读法、精读法、讨论法。

1.理解这首词的特色和技巧。

2.深入理解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

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看注解,合理想像,同学合作,理出词的大意:

屏风上的小山重重叠叠,在晨阳的映照下金光闪闪忽明忽灭,蓬松如云的鬓发将掩未掩到雪白的脸颊,臃懒地起身后画起漂亮的眉毛,迟迟地梳理打扮。插上头上的花饰,仔细地在镜子的前后照来照去,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穿上新贴图案的绣花丝绸短袄,那图案上是成双成对金色的鹧鸪。

2.概括上下片所写内容。

上片:女主人公睡醒后娇慵形象。

下片:梳妆打扮的过程。

三、赏析。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发言。

1、找出词的韵脚,再前后读一读,说说在语感上有怎样的听觉之美?明确:韵脚分别是“灭”、“雪”,“眉”、“迟”,“镜”、“映”,“襦”、“鸪”,两仄两平,相互交错,既有整饬之美,又有变化之美,读来朗朗上口,富于听觉之美。这就是词这种文学作品特有的音乐美。

2、词写了哪些意象?想一想作品如何营造出视觉之美的?

明确:篇中写了“小山”、“鬓云”、“香腮”、“蛾眉”、“花”、

“镜”、“面”、“绣罗襦”、“金鹧鸪”等意象,美好的环境,柔美的鬓发,雪白的肤色,美丽的装饰,美妙的女子,构筑了一个富于视觉之美的境界。

3、“双双金鹧鸪”和前面哪些写照相照应?又有怎样的含义?

明确:“双双金鹧鸪”与“懒”和“迟”相照应,见物生情,顾影自怜,孤独哀伤。

4、词中的女主人公是怎样的形象?又有怎样的情怀?

明确:篇中女主人公并非“无情”,只是她的“情”深藏不露,偶尔从。

“懒”、“迟”的动作中轻轻逗出,不经意地又从她“双双金鹧鸪”的衣饰图案中淡淡映现—原来她是一个孤独寂寞的女子。客观而论,此词表面所写不过一女子晨起梳妆之过程、姿容服饰之精美,及其慵散无聊之心绪、自矜自怜之情怀,描绘了一幅唐代宫廷仕女图。其深层含义,可以联系到累举不第、坎坷终生的遭遇,含蓄地流露了词人怀才不遇之感。

5、赏析“度”字的妙处。

指导:

a.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为什么“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试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五、六两句,衬出一幅花面相映图。花似人面,人面似花。花固然美,但”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面固然也美,但红颜易老,青春难驻,只怕也跟花一样易开易落啊!

b.结合上片中的“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你能感受到这首词的意境特点吗?

孤独寂寞。

c.这首词通篇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表现了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7.张惠言《词选》卷一:此感士不遇之作也。你同意吗?说说理由。(此题言之成理即可)。

8.理解艺术风格:

绮丽香艳、婉约柔媚。

四、作业:背诵全词。

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1、理解这首词的描写技巧。

2、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诵读法、精读法、讨论法。

1.理解这首词的特色和技巧。

2.深入理解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

一课时。

1、看注解,合理想像,同学合作,理出词的大意:

屏风上的小山重重叠叠,在晨阳的映照下金光闪闪忽明忽灭,蓬松如云的鬓发将掩未掩到雪白的脸颊,臃懒地起身后画起漂亮的眉毛,迟迟地梳理打扮。

插上头上的花饰,仔细地在镜子的前后照来照去,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穿上新贴图案的绣花丝绸短袄,那图案上是成双成对金色的鹧鸪。

2.概括上下片所写内容。

上片:女主人公睡醒后娇慵形象。

下片:梳妆打扮的过程。

1、找出词的韵脚,再前后读一读,说说在语感上有怎样的听觉之美?

明确:韵脚分别是“灭”、“雪”,“眉”、“迟”,“镜”、“映”,“襦”、“鸪”,两仄两平,相互交错,既有整饬之美,又有变化之美,读来朗朗上口,富于听觉之美。这就是词这种文学作品特有的音乐美。

2、词写了哪些意象?想一想作品如何营造出视觉之美的?

明确:篇中写了“小山”、“鬓云”、“香腮”、“蛾眉”、“花”、“镜”、“面”、“绣罗襦”、“金鹧鸪”等意象,美好的环境,柔美的鬓发,雪白的肤色,美丽的装饰,美妙的女子,构筑了一个富于视觉之美的境界。

3、“双双金鹧鸪”和前面哪些写照相照应?又有怎样的含义?

明确:“双双金鹧鸪”与“懒”和“迟”相照应,见物生情,顾影自怜,孤独哀伤。

4、词中的女主人公是怎样的形象?又有怎样的情怀?

明确:篇中女主人公并非“无情”,只是她的“情”深藏不露,偶尔从“懒”、“迟”的动作中轻轻逗出,不经意地又从她“双双金鹧鸪”的衣饰图案中淡淡映现—原来她是一个孤独寂寞的女子。客观而论,此词表面所写不过一女子晨起梳妆之过程、姿容服饰之精美,及其慵散无聊之心绪、自矜自怜之情怀,描绘了一幅唐代宫廷仕女图。其深层含义,可以联系到作者累举不第、坎坷终生的遭遇,含蓄地流露了词人怀才不遇之感。

5、赏析“度”字的妙处。

指导:

a.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为什么“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试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五、六两句,衬出一幅花面相映图。花似人面,人面似花。花固然美,但”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面固然也美,但红颜易老,青春难驻,只怕也跟花一样易开易落啊!

b.结合上片中的“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你能感受到这首词的意境特点吗?

孤独寂寞。

c.这首词通篇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7.张惠言《词选》卷一:此感士不遇之作也。你同意吗?说说理由。(此题言之成理即可)。

8.理解艺术风格:

绮丽香艳、婉约柔媚。

温庭筠《菩萨蛮》

引导语:温庭筠的诗词,历来倍受词评家关注,他被誉为“花间鼻祖”,词作婉约细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温庭筠的十五首《菩萨蛮》。

其一。

小山重叠金明灭,

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

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

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其二。

水精帘里颇黎枕,

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

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

人胜参差剪。

双鬓隔香红,

玉钗头上风。

其三。

蕊黄无限当山额,

宿妆隐笑纱窗隔。

相见牡丹时,

暂来还别离。

翠钗金作股,

钗上蝶双舞。

心事竟谁知,

月明花满枝。

其四。

翠翘金缕双鸂鶒,

水纹细起春池碧。

池上海棠梨,

雨晴花满枝。

绣衫遮笑靥。

烟草黏飞蝶。

青琐对芳菲,

玉关音信稀。

其五。

杏花含露团香雪,

绿杨陌上多离别。

灯在月胧明,

觉来闻晓莺。

玉钩褰翠幕,

妆浅旧眉薄。

春梦正关情,

镜中蝉鬓轻。

菩萨蛮唐·温庭筠其六。

玉楼明月长相忆,

柳丝袅娜春无力。

门外草萋萋,

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翠,

香烛销成泪。

花落子规啼,

绿窗残梦迷。

其七。

凤凰相对盘金缕,

牡丹一夜经微雨。

明镜照新妆,

鬓轻双脸长。

画楼相望久,

栏外垂丝柳。

音信不归来,

社前双燕回。

其八。

牡丹花谢莺声歇,

绿杨满院中庭月。

相忆梦难成,

背窗灯半明。

翠钿金靥脸,

寂寞香闺掩。

人远泪阑干,

燕飞春又残。

其九。

满宫明月梨花白,

故人万里关山隔。

金雁一双飞,

泪痕沾绣衣。

小园芳草绿,

家住越溪曲。

杨柳色依依,

燕归君不归。

其十。

宝函钿雀金鸂鶒,

沉香阁上吴山碧。

杨柳又如丝,

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

芳草江南岸。

鸾镜与花枝,

此情谁得知。

其十一。

南园满地堆轻絮,

愁闻一霎清明雨。

雨后却斜阳,

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

枕上屏山掩。

时节欲黄昏,

无聊独倚门。

其十二。

夜来皓月才当午,

重帘悄悄无人语。

深处麝烟长,

卧时留薄妆。

当年还自惜,

往事那堪忆。

花露月明残,

锦衾知晓寒。

其十三。

雨晴夜合玲珑月,

万枝香袅红丝拂。

闲梦忆金堂,

绣帘垂箓簌,

眉黛远山绿。

春水渡溪桥,

凭栏魂欲消。

其十四。

竹风轻动庭除冷,

珠帘月上玲珑影。

山枕隐浓妆,

绿檀金凤凰。

两蛾愁黛浅,

故国吴宫远。

春恨正关情,

画楼残点声。

其十五。

玉纤弹处真珠落,

流多暗湿铅华薄。

春露浥朝华,

秋波浸晚霞。

风流心上物,

本为风流出。

看取薄情人,

罗衣无此痕。

菩萨蛮温庭筠翻译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翻译。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注释。

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形容发髻蓬松如云。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赏析。

《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整篇通体一气。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题目增入,便是“梳妆”二字。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即写鬓。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词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正指小山眉而言。又如同时孙光宪《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翠连娟,红缥缈,早妆时。”亦正写晨妆对镜画眉之情景。可知小山本谓淡扫蛾眉,实与韦庄《荷叶杯》所谓“一双愁黛远山眉”同义。

旧解多以小山为“屏”,其实未允。此由(1)不知全词脉络,误以首句与下无内在联系;(2)不知“小山”为眉样专词,误以为此乃“小山屏”之简化。又不知“叠”乃眉蹙之义,遂将“重叠”解为重重叠叠。然“小山屏”者,译为今言,谓“小小的山样屏风”也,故“山屏”即为“屏山”,为连词,而“小”为状词;“小”可省减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既以“小山”为屏,又以“金明灭”为日光照映不定之状,不但“屏”“日”全无着落,章法脉络亦不可寻矣。

重,在诗词韵语中,往往读平声而义为去声,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为定。此处声平而义去,方为识音。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义,唐诗有“双蛾叠柳”之语,正此之谓。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故诗又有“八字宫眉捧额黄”之句,其良证也。

已将眉喻为山,再将鬓喻为云,再将腮喻为雪,是谓文心脉络。盖晨间闺中待起,其眉蹙锁,而鬓已散乱,其披拂之发缕,掩于面际,故上则微掩眉端额黄,在隐现明灭之间;下则欲度腮香,——度实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云也,雪也,构为一幅春晓图,十分别致。

上来两句所写,待起未起之情景也。故第三句紧接懒起,起字一逗——虽曰懒起,并非不起,是娇懒迟迟而起也。闺中晓起,必先梳妆,故“画蛾眉”三字一点题——正承“小山”而来。“弄妆”再点题,而“梳洗”二字又正承鬓之腮雪而来。其双管并下,脉络最清。然而中间又着一“迟”字,远与“懒”相为呼应,近与“弄”字互为注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迟”字,多少层次,多少时光,多少心绪,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尽矣。

梳妆虽迟,终究须有完毕之日,故过片重开,即写梳妆已罢,最后以两镜前后对映而审看梳妆是否合乎标准。其前镜,妆台奁内之座镜也;其后镜,手中所持之柄镜也——俗呼“把儿镜”。所以照者,为看两鬓簪花是否妥恰,而两镜之交,“套景”重叠,花光之与人面,亦交互重叠,至于无数层次!以十个字写此难状之妙景,尽得神理,实为奇绝之笔。

词笔至此,写梳妆题目已尽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两句,又不知为何而设?新贴,新鲜之“花样子”也,剪纸为之,贴于绸帛之上,以为刺绣之“蓝本”者也。盖言梳妆既妥,遂开始一日之女红:刺绣罗襦,而此新样花贴,偏偏是一双一双的的鹧鸪图纹。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此处之所感所触,乃与开头之山眉深蹙,梦起迟妆者相应。由此一例足见飞卿词极工于组织联络,回互呼应之妙。

《菩萨蛮》对后世颇有影响。电视连续剧《后宫甄嬛传》剧终曲曾采用此词原文作为歌词,由刘欢作曲,姚贝娜演唱。

温庭筠(约8-约866年),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男,汉族,唐代并州祁县(今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温庭筠出生在没落贵族家庭,很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有“温八叉”之称。

温庭筠多次考进士都落榜了,他的一生恨不得志,行为放浪。曾担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助教。然而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有《花间集》遗存。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其词作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被尊为“花间词派”的鼻祖。

菩萨蛮温庭筠课件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形容发髻蓬松如云。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译文】。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赏析】。

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此篇通体一气。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题目增入,便是“梳妆”二字。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即写鬓。

词笔至此,写梳妆题目已尽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两句,又不知为何而设?新贴,新鲜之“花样子”也,剪纸为之,贴于绸帛之上,以为刺绣之“蓝本”者也。盖言梳妆既妥,遂开始一日之女红:刺绣罗襦,而此新样花贴,偏偏是一双一双的的鹧鸪图纹。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此处之所感所触,乃与开头之山眉深蹙,梦起迟妆者相应。由此一例足见飞卿词极工于组织联络,回互呼应之妙。

此词对后世颇有影响。电视连续剧《后宫甄嬛传》剧终曲曾采用此词原文为歌词,由刘欢作曲,姚贝娜演唱。

【扩展】。

(1)如果为这首词拟一个题目,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闺怨b.梳妆c.相思d.送别。

(2)请对“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一句作简要赏析。(2分)。

(3)曾经的经历与该词中主人公的境况有相似之处的诗(词)人是()(2分)。

a.李清照b.李贺c.李白d.李绅。

参考答案:

(1)d。

(2)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3)a。

二:

1.“花面交相映”化用了唐代诗人的诗句“”。(2分)。

答:.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

2.简要赏析“度”的妙处。(3分)。

答:度,度过,纷披,描写了如云鬓发纷披于白净如雪的脸庞的情状;(2分)化静为动,富于联想与想象。(1分)。

3.简要赏析“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两句。(3分)。

答:最后两句运用反衬手法,(1分)以绣罗襦上的金鹧鸪的成双成对反衬美妇的孤独和寂寞。(2分)。

《菩萨蛮》温庭筠鉴赏

水晶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这首词通过描写梦境,反映出一个年轻女子淡淡的哀愁。上片首力描写其居处环境优美雅洁;下片抓住细节描写女子庄重的衣饰打扮。卧室的雅致、陈设的精美,服饰的华贵、钗环的富丽,绮靡浓艳,正是温词的特色。

起首二句描绘闺中的'陈设和女子的恹恹春梦。一连罗列水晶帘、玻璃枕、鸳鸯锦三种器物作装点,不觉得平板呆滞,其他陈设的玲珑精致从此即可窥见全貌。同时也可窥见女主人公的高雅情操。“暖香惹梦”着意点染,顿使卧室充满生气。那用香炉熏过的鸳鸯被温暖生香,自然使女主人公进入幽远飘缈的梦境。一个“惹”字,极其绝妙,个中生发出多少旖旎的梦思和绮丽的幻想。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紧承“暖香惹梦”,自然叙写的是梦境。一说是写女主人公梦醒时所见到的楼外朦胧景色,虽也说得通,但解作梦中所见更觉富于幻想意味。写到这里,不禁想到词人另一首词所说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望江南》)这位女主人公大慨也像此中的女子一样,常常倚楼眺望,思念着远方的离人。“江上”十字,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江岸柳树迷蒙如烟、朦胧一片;拂晓之际,月残雁飞。正结队北飞的大雁,触动着女子的心扉。个中真正的情愫是意在画面之外:冬去春来,飞往南方避寒的大雁如今正连夜返回家乡,唯独自己久久思念的梦中人远出未归。是梦中,是实境,对于苦苦思虑的她,已无从分辨。正如陈廷焯所说的:“飞卿佳句也,好在全是梦中情况,便觉绵邈无际。若空写两句景物,意味便减。”(《白雨斋词话》卷七)整个画面淡远,富于诗意,只见雁飞,不见人归的无限怅惘,自然而然见于画面之外。诚难怪有人说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从此脱胎而来。薛道衡的“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给此词以很好的启迪。词人借助景物的烘托,宛转地透露出人物的心理状态。

下片正面夸饰女子服饰的多彩、头饰的多姿,同样具有含蓄深婉之妙。“藕丝秋色浅”写衣着,“藕丝”指衫子。在温氏的《归国遥》中有类似描写。“人胜参差剪”,人胜乃女子头上似人形的饰物,缀于钗上。梁宗懔《楚荆岁时记》记载:“人日剪彩为人,或缕金箔为人,亦戴之头鬓;又造花胜以相遗。”所以,人胜又称花胜、春胜。唐时有人日(正月初七日)剪戴花胜迎春的习俗。这两句重在写实,色彩绚丽,有人觉得此二句词境“浓得化不开”,然折入末二句,则于浓丽之中透出一点清新之气。

末两句着重神韵。双鬓簪花,中有距离,故曰隔。着一“隔”字,则两鬓簪花如画。词人不直接说花而说“香红”,是从花的气味和颜色着笔。“玉钗头上风”,承上再写女子的头饰。最后缀一“风”字,不只使两鬓之花香微微飘浮,而且使人觉得连玉钗上的人胜也似乎在春风中摇晃不已。这里“风”是名词用作动词,意即头上的玉钗缀着人胜,随着人的走动而颤巍巍摇曳生风。

下片写女子的衣饰、头饰,完全借助衬托手法,使人可以想像她的美好的外形。有人说下片“雕绩满纸,羌无情趣。”其实,一味地渲染女子的美貌及动作,更加衬托出她的孤独哀怨和悠悠梦思,词中对女主人公的无限同情,尽寓之于不言之中。

在结构上,上下片似不相涉,而实则“香红”与“暖香”相映射,“风”又与“江上”相呼应,前后脉络清晰,神理贯通,浑然一体。

温庭筠在词中常常借助写景物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此词之妙就在于借景物作烘托。“水晶帘里”二句写近景,“江上柳如烟”二句写远景,“藕丝”四句写衣着和头饰。无论写景、写物,均以极其含蓄宛转的笔法,紧紧围绕人物的生活、情绪,暗示其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

温庭钧《菩萨蛮》鉴赏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前言】。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代表词作。此词写女子起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以及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中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作品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注释】。

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形容发髻蓬松如云。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翻译】。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赏析】。

这首《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此篇通体一气。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题目增入,便是“梳妆”二字。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即写鬓。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词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正指小山眉而言。又如同时孙光宪《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翠连娟,红缥缈,早妆时。”亦正写晨妆对镜画眉之情景。可知小山本谓淡扫蛾眉,实与韦庄《荷叶杯》所谓“一双愁黛远山眉”同义。

旧解多以小山为“屏”,其实未允。此由(1)不知全词脉络,误以首句与下无内在联系;(2)不知“小山”为眉样专词,误以为此乃“小山屏”之简化。又不知“叠”乃眉蹙之义,遂将“重叠”解为重重叠叠。然“小山屏”者,译为今言,谓“小小的山样屏风”也,故“山屏”即为“屏山”,为连词,而“小”为状词;“小”可省减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既以“小山”为屏,又以“金明灭”为日光照映不定之状,不但“屏”“日”全无着落,章法脉络亦不可寻矣。

重,在诗词韵语中,往往读平声而义为去声,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为定。此处声平而义去,方为识音。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义,唐诗有“双蛾叠柳”之语,正此之谓。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故诗又有“八字宫眉捧额黄”之句,其良证也。

已将眉喻为山,再将鬓喻为云,再将腮喻为雪,是谓文心脉络。盖晨间闺中待起,其眉蹙锁,而鬓已散乱,其披拂之发缕,掩于面际,故上则微掩眉端额黄,在隐现明灭之间;下则欲度腮香,——度实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云也,雪也,构为一幅春晓图,十分别致。

上来两句所写,待起未起之情景也。故第三句紧接懒起,起字一逗——虽曰懒起,并非不起,是娇懒迟迟而起也。闺中晓起,必先梳妆,故“画蛾眉”三字一点题——正承“小山”而来。“弄妆”再点题,而“梳洗”二字又正承鬓之腮雪而来。其双管并下,脉络最清。然而中间又着一“迟”字,远与“懒”相为呼应,近与“弄”字互为注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迟”字,多少层次,多少时光,多少心绪,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尽矣。

梳妆虽迟,终究须有完毕之日,故过片重开,即写梳妆已罢,最后以两镜前后对映而审看梳妆是否合乎标准。其前镜,妆台奁内之座镜也;其后镜,手中所持之柄镜也——俗呼“把儿镜”。所以照者,为看两鬓簪花是否妥恰,而两镜之交,“套景”重叠,花光之与人面,亦交互重叠,至于无数层次!以十个字写此难状之妙景,尽得神理,实为奇绝之笔。

词笔至此,写梳妆题目已尽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两句,又不知为何而设?新贴,新鲜之“花样子”也,剪纸为之,贴于绸帛之上,以为刺绣之“蓝本”者也。盖言梳妆既妥,遂开始一日之女红:刺绣罗襦,而此新样花贴,偏偏是一双一双的的鹧鸪图纹。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此处之所感所触,乃与开头之山眉深蹙,梦起迟妆者相应。由此一例足见飞卿词极工于组织联络,回互呼应之妙。

菩萨蛮温庭筠课堂实录

1、理解这首词的描写技巧。

2、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诵读法、精读法、讨论法。

1.理解这首词的特色和技巧。

2.深入理解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

一课时。

1、看注解,合理想像,同学合作,理出词的大意:

屏风上的小山重重叠叠,在晨阳的映照下金光闪闪忽明忽灭,蓬松如云的鬓发将掩未掩到雪白的脸颊,臃懒地起身后画起漂亮的眉毛,迟迟地梳理打扮。插上头上的花饰,仔细地在镜子的前后照来照去,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穿上新贴图案的绣花丝绸短袄,那图案上是成双成对金色的鹧鸪。

2.概括上下片所写内容。

上片:女主人公睡醒后娇慵形象。

下片:梳妆打扮的过程。

1、找出词的韵脚,再前后读一读,说说在语感上有怎样的听觉之美?明确:韵脚分别是“灭”、“雪”,“眉”、“迟”,“镜”、“映”,“襦”、“鸪”,两仄两平,相互交错,既有整饬之美,又有变化之美,读来朗朗上口,富于听觉之美。这就是词这种文学作品特有的音乐美。

2、词写了哪些意象?想一想作品如何营造出视觉之美的?

明确:篇中写了“小山”、“鬓云”、“香腮”、“蛾眉”、“花”、

“镜”、“面”、“绣罗襦”、“金鹧鸪”等意象,美好的环境,柔美的鬓发,雪白的肤色,美丽的装饰,美妙的女子,构筑了一个富于视觉之美的境界。

3、“双双金鹧鸪”和前面哪些写照相照应?又有怎样的含义?

明确:“双双金鹧鸪”与“懒”和“迟”相照应,见物生情,顾影自怜,孤独哀伤。

4、词中的女主人公是怎样的形象?又有怎样的情怀?

明确:篇中女主人公并非“无情”,只是她的“情”深藏不露,偶尔从。

“懒”、“迟”的动作中轻轻逗出,不经意地又从她“双双金鹧鸪”的衣饰图案中淡淡映现—原来她是一个孤独寂寞的女子。客观而论,此词表面所写不过一女子晨起梳妆之过程、姿容服饰之精美,及其慵散无聊之心绪、自矜自怜之情怀,描绘了一幅唐代宫廷仕女图。其深层含义,可以联系到累举不第、坎坷终生的遭遇,含蓄地流露了词人怀才不遇之感。

5、赏析“度”字的妙处。

指导:

a.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为什么“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试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五、六两句,衬出一幅花面相映图。花似人面,人面似花。花固然美,但”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面固然也美,但红颜易老,青春难驻,只怕也跟花一样易开易落啊!

b.结合上片中的“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你能感受到这首词的意境特点吗?

孤独寂寞。

c.这首词通篇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表现了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7.张惠言《词选》卷一:此感士不遇之作也。你同意吗?说说理由。(此题言之成理即可)。

8.理解艺术风格:

绮丽香艳、婉约柔媚。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的《菩萨蛮》收在《花间集》的共十四首,这是其第一首。本词写一个独处闺中的妇女,从起床而梳妆以至穿衣一系列的动态,从中体现出她的处境及心情。首二句为主人公初起床的情态。以特写的手法,突出主人公的形象,次句为主体,首句为衬景。“小山”为床榻围屏上的画景,“金”为涂在屏山上的颜色。“明灭”为日光透过窗纱照射屏山阴阳显晦之状。“鬓云”为鬓边下垂的黑发,曲卷而轻扬,状如云朵,故常以云形容之。欲度”从云常流动设想,描绘出鬓发轻扬之状。“香腮雪”形容主人公衬映鬓发的脸颊之腻白。整句凸出一副娇慵的女性面貌,因“鬓云欲度”正是鬓发散乱未整之状,句中也隐含呆坐懒起的时间过程。这第二句在读者眼前展示出这样一个镜头:在小山重叠金色明灭的画屏围绕着的绣榻上,一位少妇刚刚坐起,她散乱的鬓发,似流云样将要度过她雪白香艳的脸腮。三、四两句开始写她下床后的活动。“懒起”二字透露出主人公的情绪,下句“迟”字与之相应,是了解整首词意的关键。“懒起”即懒懒地起来。一“懒”一“迟”,极见其无情无绪之神情,与“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望江南》)之因有所希冀而行动紧急,表情迥异。“弄妆”谓妆扮时频繁反复做弄。“迟”字总承“弄妆”与“梳洗”诸事。在这二句中,主人公娇慵之状宛然可见。

下阕写其人之继续活动。“照花”二句写其对镜簪花,于客观地描写人物活动中,暗寓其人对镜时自赏自怜之意。自赏:人面如花;自怜:盛年独处。此“花”当为插于发髻之饰物,非喻人面,从次句之花面并提可知。前后镜对照,脑后发髻簪插之花映于前镜,乃与镜中人面交相辉映,其人之容色光丽可想。最后二句写梳妆后穿着衣服,不写其动作,但点出主人公眼中的衣上彩绘--金线绣的一双双的鹧鸪鸟。试想她满怀心事,懒洋洋地勉自梳妆罢,刚要着衣时,而入眼的乃是“双双金鹧鸪”,则其情当如何难堪!

本词写法上有其特点,其一是只是在生活的片段过程中,选取最具有特点的动态或物象,略加勾画,省去彼此间的表面联系,如首句仅写床周屏风的景色,而略去这景色所依附的屏和榻。次句只是突现出一个睡起的女子面貌,其他一切事物都隐藏在可感触的暧昧之中,两句合看,即可依据已勾勒出的形象加以想象补充,构成一幅完整的“晨闺”图画。其次是表情隐蔽,只是对人物动态及有关景物作客观描绘,但于其中微露或暗示人情,给读者尽多的想象体会余地。至于辞藻浓丽,更是温词的普遍现象。因此种种,常使读者感到晦涩,然如细心玩索,得其艺术匠心所在,当更觉情味丰腴。

菩萨蛮温庭筠文学赏析

《菩萨蛮》中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为大家分享了《菩萨蛮》的文学赏析,欢迎借鉴!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译文】。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赏析】。

温庭筠为晚唐诗人,而《菩萨蛮》十四首乃词史上一段丰碑,雍容绮绣,罕见同俦,影响后来,至为深远,盖曲子词本是民间俗唱与乐工俚曲曲,士大夫偶一拈弄,不过花间酒畔,信手消闲,不以正宗文学视之。从温庭筠开始,始有意与刻意为之,词之为体方得升格,文人精意,遂兼入填词,词与诗开始分庭抗礼,争华并秀。

此篇通体一气,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梳妆”,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写鬓。小山,眉妆之名目,此样盛行于晚唐五代,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重,在诗词韵语中,往往读平声而义为去声,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为定。此处声平而义去,方为识音。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义,唐诗有“双蛾叠柳”之语,正此之谓。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已将眉喻山,再将鬓喻为云,再将腮喻为雪,是谓文心脉络。盖晨间闺中待起,其眉蹙锁,而鬓已散乱,其披拂之发缕,掩于面际,故上则微掩眉端额黄,在隐现明灭之间,下则欲度腮香,――度实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云也,雪也,构为一幅春晓图,十分别致。

前两句所写,待起未起之景也。故第三句紧接懒起,虽曰懒起,并非不起,是娇懒迟迟未起也。闺中晓起,必先梳妆,故“画蛾眉”三字点题,正承“小山”而来。“弄妆”再点题,而“梳洗”二字又画龙点睛承鬓之腮雪而来。中间又着一“迟”字,远与“懒”相为呼应,近与“弄”字互为注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迟”字,多少层次,多少时光,多少心绪,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尽矣。

梳妆虽迟,终究须有完毕之日,故过片重开,即写梳妆已罢,最后以两镜前后对映而审看梳妆是否合乎标准。其前镜,妆台奁内之座镜也;其后镜,手中所持之柄镜也――俗呼“把儿镜”。所以照者,为看两鬓簪花是否妥恰,而两镜之交,“套景”重叠,花光与人面,亦交互重叠,至于无数层次。以十个字写此难状之妙景,尽得神理,实为奇绝之笔。

词笔至此,写梳妆题目已尽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两句,又不知为何而设?新贴,新鲜之“花样子”也,剪纸为之,贴于绸帛之上,以为刺绣之“蓝本”者也。盖言梳妆既妥,遂开始一日之女红:刺绣罗襦,而此新样花贴,偏偏是一双一双的的鹧鸪图纹。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此处之所感所触,乃与开头之山眉深蹙、梦起迟妆者相应,通体只写梳妆一字,蕴含其中的却是闺阁之内说不尽的心事。

名家评论。

张惠言《词选》卷一:此感士不遇之作也。篇法仿佛《长门赋》,而用节节逆叙。此章从梦晓后领起“懒起”二字,含后文情事。“照花”四句,《离骚》初服之意。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飞卿词如“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无限伤心,溢于言表。

张燕瑾《唐宋词选析》:这首《菩萨蛮》不仅称物芳美,也具有“其文约,其词微”的特点,富有暗示性,容易使人产生种种联想。

《中国历代诗歌各篇赏析》:在这首词里,作者将许多可以调和的颜色和物件放在一起,使它们自己组织配合,形成一个意境,一个画面,让读者去领略其中的情意,这正是作者在创造词的意境上,表现了他的独特的手法。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闺怨,章法极密,层次极清。首句,写绣屏掩映,可见环境之富丽;次句,写鬓丝撩乱,可见人未起之容仪。三、四两句叙事,画眉梳洗,皆事也。然“懒”字、“迟”字,又兼写人之情态。“照花”两句承上,言梳洗停当,簪花为饰,愈增艳丽。末句,言更换新绣之罗衣,忽税衣上有鹧鸪双双,遂兴孤独之哀与膏沐谁容之感。有此收束,振起全篇。上文之所以懒画眉、迟梳洗者,皆因有此一段怨情蕴蓄于中也。

温庭钧《菩萨蛮》鉴赏

《菩萨蛮》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代表词作。此词写女子起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以及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唐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翻译。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注释。

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形容发髻蓬松如云。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随堂测试题。

【扩展】。

(1)如果为这首词拟一个题目,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闺怨b.梳妆c.相思d.送别。

(2)请对“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一句作简要赏析。(2分)。

(3)曾经的经历与该词中主人公的境况有相似之处的诗(词)人是()(2分)。

a.李清照b.李贺c.李白d.李绅。

参考答案:

(1)d。

(2)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3)a。

二:

1.“花面交相映”化用了唐代诗人的诗句“”。(2分)。

答:.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

2.简要赏析“度”的妙处。(3分)。

答:度,度过,纷披,描写了如云鬓发纷披于白净如雪的脸庞的情状;(2分)化静为动,富于联想与想象。(1分)。

3.简要赏析“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两句。(3分)。

答:最后两句运用反衬手法,(1分)以绣罗襦上的金鹧鸪的成双成对反衬美妇的孤独和寂寞。(2分)。

温庭筠的《菩萨蛮》赏析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位飞卿为晚唐人,而《菩萨蛮》十四首乃词史上一段丰碑,雍容绮绣,罕见同俦,影响后来,至为深远,盖曲子词本是民间俗唱与乐工俚曲,士大夫偶一拈弄,不过花间酒畔,信手消闲,不以正宗文学视之。至飞卿此等精撰,始有意与刻意为之,词之为体方得升格,文人精意,遂兼入填词,词与诗篇分庭抗礼,争华并秀。

其中此篇通体一气。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韪增入,便是“梳妆”二字。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写鬓。

关于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国“十眉”之一式。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记号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正指小山眉而言。又如同时孙光宪《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翠连娟,红缥缈,早妆时。”亦正写晨妆对镜画眉之情景。可知小山本谓淡扫蛾眉,实与韦庄《荷叶杯》所谓“一双愁黛远山眉”同义。

旧解多以小山为“屏”,其实未允。此由(1)不知全词脉络,误以首句与下无内在联系;(2)不知“小山”为眉样专词,误以为此乃“小山屏”之简化。又不知“叠”乃眉蹙之义,遂将“重叠”解为重重叠叠。然“小山屏”者,译为今言,谓“小小的山样屏风”也,故“山屏”即为“屏山”,为连词,而“小”为状词;“小”可省减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既以“小山”为屏,又以“金明灭”为日光照映不定之状,不但“屏”“日”全无着落,章法脉络亦不可寻矣。

词中的重,在诗词韵语中,往往读平声而义为去声,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为定。此处声平而义去,方为识音。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义,唐诗有“双蛾叠柳”之语,正此之谓。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故诗又有“八字宫眉捧额黄”之句,其良证也。

已将眉喻山,再将鬓喻为云,再将腮喻为雪,是谓文心脉络。盖晨间闺中待起,其眉蹙锁,而鬓已散乱,其披拂之发缕,掩于面际,故上则微掩眉端额黄,在隐现明灭之间,下则欲度腮香,——度实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云也,雪也,构为一幅春晓图,十分别致。

上来两句所写,待起未起之景也。故第三句紧接懒起,起字一逗——虽曰懒起,并非不起,是娇懒迟迟未起也。闺中晓起,必先梳妆,故“画蛾眉”三字一点题——正承“小山”而来。“弄妆”再点题,而“梳洗”二字又画龙点睛承鬓之腮雪而来。其双管其并下,脉络最清。然而中间又着一“迟”字,远与“懒”相为呼应,近与“弄”字互为注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迟”字,多少层次,多少时光,多少心绪,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尽矣。

梳妆虽迟,终究须有完毕之日,故过片重开,即写梳妆已罢,最后以两镜前后对映而审看梳妆是否合乎标准。其前镜,妆台奁内之座镜也;其后镜,手中所持之柄镜也——俗呼“把儿镜”。所以照者,为看两鬓簪花是否妥恰,而两镜之交,“套景”重叠,花光与人面,亦交互重叠,至于无数层次!以十个字写此难状之妙景,尽得神理,实为奇绝之笔。

该词笔至此,写梳妆题目已尽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两句,又不知为何而设?新贴,新鲜之“花样子”也,剪纸为之,贴于绸帛之上,以为刺绣之“蓝本”者也。盖言梳妆既妥,遂开始一日之女红:刺绣罗襦,而此新样花贴,偏偏是一双一双的的鹧鸪图纹。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此处之所感所触,乃与开头之山眉深蹙,梦起迟妆者相应。由此一例足见飞卿词极工于组织联络,回互呼应之妙。

菩萨蛮温庭筠内容赏析

小山重叠金明灭1,鬓云欲度香腮雪2。懒起画蛾眉3,弄妆梳洗迟4。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5,双双金鹧鸪6。

注释。

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形容发髻蓬松如云。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译文。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词牌格律。

词牌说明。

《菩萨蛮》,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唐宣宗(李忱)大中年间,女蛮国派遣使者进贡,她们身上披挂着珠宝,头上戴着金冠,梳着高高的发髻,号称菩萨蛮队,当时教坊就因此制成《菩萨蛮曲》,于是后来《菩萨蛮》成了词牌名。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均两仄韵转两平韵。另有《菩萨蛮引》、《菩萨蛮慢》。《菩萨蛮》也是曲牌名,属北曲正宫。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用在套曲中。许多文人骚客都写过以《菩萨蛮》为词牌(曲牌)的诗词,其中以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最有名。

文学赏析。

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此篇通体一气。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题目增入,便是“梳妆”二字。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即写鬓。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词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正指小山眉而言。又如同时孙光宪《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翠连娟,红缥缈,早妆时。”亦正写晨妆对镜画眉之情景。可知小山本谓淡扫蛾眉,实与韦庄《荷叶杯》所谓“一双愁黛远山眉”同义。

旧解多以小山为“屏”,其实未允。此由(1)不知全词脉络,误以首句与下无内在联系;(2)不知“小山”为眉样专词,误以为此乃“小山屏”之简化。又不知“叠”乃眉蹙之义,遂将“重叠”解为重重叠叠。然“小山屏”者,译为今言,谓“小小的山样屏风”也,故“山屏”即为“屏山”,为连词,而“小”为状词;“小”可省减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既以“小山”为屏,又以“金明灭”为日光照映不定之状,不但“屏”“日”全无着落,章法脉络亦不可寻矣。

重,在诗词韵语中,往往读平声而义为去声,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为定。此处声平而义去,方为识音。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义,唐诗有“双蛾叠柳”之语,正此之谓。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故诗又有“八字宫眉捧额黄”之句,其良证也。

已将眉喻为山,再将鬓喻为云,再将腮喻为雪,是谓文心脉络。盖晨间闺中待起,其眉蹙锁,而鬓已散乱,其披拂之发缕,掩于面际,故上则微掩眉端额黄,在隐现明灭之间;下则欲度腮香,——度实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云也,雪也,构为一幅春晓图,十分别致。

上来两句所写,待起未起之情景也。故第三句紧接懒起,起字一逗——虽曰懒起,并非不起,是娇懒迟迟而起也。闺中晓起,必先梳妆,故“画蛾眉”三字一点题——正承“小山”而来。“弄妆”再点题,而“梳洗”二字又正承鬓之腮雪而来。其双管并下,脉络最清。然而中间又着一“迟”字,远与“懒”相为呼应,近与“弄”字互为注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迟”字,多少层次,多少时光,多少心绪,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尽矣。

梳妆虽迟,终究须有完毕之日,故过片重开,即写梳妆已罢,最后以两镜前后对映而审看梳妆是否合乎标准。其前镜,妆台奁内之座镜也;其后镜,手中所持之柄镜也——俗呼“把儿镜”。所以照者,为看两鬓簪花是否妥恰,而两镜之交,“套景”重叠,花光之与人面,亦交互重叠,至于无数层次!以十个字写此难状之妙景,尽得神理,实为奇绝之笔。

词笔至此,写梳妆题目已尽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两句,又不知为何而设?新贴,新鲜之“花样子”也,剪纸为之,贴于绸帛之上,以为刺绣之“蓝本”者也。盖言梳妆既妥,遂开始一日之女红:刺绣罗襦,而此新样花贴,偏偏是一双一双的的鹧鸪图纹。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

此处之所感所触,乃与开头之山眉深蹙,梦起迟妆者相应。由此一例足见飞卿词极工于组织联络,回互呼应之妙。

菩萨蛮温庭筠课件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我们先不说它的作者,先来看词作本身。“小山”,有人解释说是小山眉,是当时一种流行的眉型;有人解释成为小山枕,就是像山形状的一个枕头;而最贴切的解释是山屏,就是古代的那种围着床榻一侧的小屏风。

在破晓的时候,阳光从门窗的空隙里照进来,照在她的枕畔,曲曲折折的光线撒在金螺碧钿的围屏之上,那种晦明阴阳、金光闪烁的光线照在她的脸上,惊醒了睡梦中的美人。在半梦半醒之间,日光洒在她的秀面之上,一转头,乌黑的头发就仿佛“欲度香腮雪”,有一点凌乱,像流云一样要遮盖她的香腮。读到这里大家有没有注意呢,温庭筠说“鬓云欲度香腮雪”,而不是说“云鬓欲度雪香腮”,就更加有一种韵味。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过美丽的女子,《诗经·卫风·硕人》中说: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样一位佳人,手指洁白修长、肤如凝脂、脖颈细腻、齿如编贝、额角丰满、眉毛细长,嫣然一笑、动人心扉,眼波流转、酒窝深深、笑靥如花、眉目含情……这里的“蛾眉”代指了非常温柔、又非常善良而纯洁的美丽。

在屈原的《离骚》当中也有蛾眉之句:“众女妒余之蛾眉兮”。意思是仿佛其他女子都在妒忌我容颜、才智的美好。这是《离骚》中经典的“香草美人”传统,“香草”自比高洁的品格;而“美人”自比年长色衰,受到小人谗陷,所以被君王所弃。

著名的词评家陈廷焯就曾经说过:“飞卿词全祖风骚,所以独绝千古。”(《白雨斋诗话》)他说温飞卿也就是温庭筠的词实际上是非常有诗经和离骚当中的雅韵的。“诗骚”传统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兴,以此物比彼物,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里面“蛾眉”两个字就代指那种喜爱、追求美好,努力追求完美的心境。这种追求美好的心境是什么呢?就像屈原在《离骚》当中所说的: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我采集荷叶裁剪成上衣,我收集莲花做我的下裳,世人不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我的内心保持高洁芬芳。

到这里我们就能明白,品味温庭筠的词,绝不是只看到一种淫2糜的享乐,“懒起画峨眉”,并不是宣扬一种懒惰的风气,而是那样一种自我珍爱,那样一种爱惜自己羽毛似的保护美好的精致。

这个“梳洗弄妆迟”的“弄”,有一种自我的欣赏,有一种精致的描画。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在重重的生活压力之下,匆匆地洗把脸,头发一扎,像个女汉子一样雄赳赳气昂昂的出门了。而是慢慢地调粉涂脂,把胭脂和眉毛一笔一笔的,不紧不慢地画好。我们常常说越来越富的中国人失去了雍容气度,其实在这里并不是强调要浓妆艳抹,而是传达了一种应该怎样自我对待的态度。有一句话说得好,你重视自己,别人就重视你。你不拿自己当做一回事,别人也不会拿你当做一回事。

真正的贵族气质,是能够在平庸的生活中保持一种优雅的姿态,把平淡的日子过成诗,不粗糙,而有一种精致的优雅和美好。古典诗词就是有这样的一种精致的优雅和美好。但是说实话,跑得太快、活的太累,而日子过得又太粗砺的当代人,真的越来越没有办法体会到这种美。而人之所以为人,并不是要简单的吃饱穿暖,还有精神上心理上的需求,就像马斯洛的金字塔理论那样,金字塔的顶端是自我实现。我们之所以不能体会古典诗词的精致优雅的美,是因为现在我们离真正的贵族精神,离那种优雅气度太远了。我们见过太多的女人不饰妆容、粗声大气,甚至当街撒泼,其实这些足以引起深思,足以让我们重新面对自己,爱护梳理自己的羽毛。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美女对着前后镜子簪花,在镜子当中,花和美人交相辉映。有一句诗叫做“人面桃花相映红”,这一句写得笔力饱满、光艳动人。“交相”两个字写出了那种光彩,写出了那种气韵,写出了一种活色生香、生生不息的美态。试想难道我们不需要这样吗?我们不需要投入最大的精力,来达成一个最美好的自己吗?所有热爱生活的人都会这样爱惜自己,妆容精致、精力饱满、神采飞扬、追求美好。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你看这样的一个女子,是如此一丝不苟地对待日常生活的装束,“贴”这里是熨的意思,连新的绣裙都是刚刚熨好的,妥妥帖帖一丝不乱。而最有思味的是“双双金鹧鸪”,看起来一直在写表面的几件事儿,可是在这个意象背后有着一种深深的意味,有着淡淡的忧思。金鹧鸪是什么呢?金鹧鸪就像中国传统的比目鱼、并蒂莲、鸳鸯鸟一样,是成双成对的。这句话看似平平淡淡豪不费力,却形成了一种反衬。

实际上,前一句看似无心写来的“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已经在精致和美丽当中含有了一种淡淡的怅然若失。虽然千回百转,极度的要美,然而又有一种无端无着,无处安放的心绪。李清照说得好,“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就从字面上不经意的一个意象,我们能够感到一种淡淡的忧愁渐渐弥漫开来。

有人认为,温庭筠的为人并没有怎样高洁的品格和志向,也没有创立什么大的功业,他完全没法和屈原相比,也没有办法和诗骚的比兴相比。也许温庭筠在写词的时候并没有有意的写到这么深的意蕴,写到人应该怎样追求生活的美好,怎样珍惜宝爱自我,怎样活色生香、激情饱满、光艳动人地活着。但是词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东西,它虽然是穿越千古,看起来暗黄纸上的几个字,却是活的,有生命的,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带着感发的情怀。而超出诗词本身之外,更能引起人们心灵深处很多美好的情感和高尚的意趣,这正是诗词的功用。

体味古典诗词,共同品读整个宋词系列的开始,也是这样的一种意蕴,当我们慢慢地咀嚼着这几句小词的时候,你会觉得,即便面对着如此一地鸡毛的生活,还是有些许的细致、温婉的美好,值得我们去用心对待。

菩萨蛮温庭筠课件

绿杨陌上多离别。

灯在月胧明,

觉来闻晓莺。

玉钩褰翠幕,

妆浅旧眉薄。

春梦正关情,

镜中蝉鬓轻。

作品赏析。

此首诗抒怀人之情。起点杏花、绿杨,是芳春景色。此际景色虽美,然人多离别,亦黯然也。“灯在”两句,拍到己之因别而忆,因忆而梦;一梦觉来,廉内之残灯尚在,廉外之残月尚在,而又闻骁莺恼人,其境既迷离倘恍,而其情尤可哀。换头两句,言晓来妆浅眉薄,百无聊赖,亦懒起画眉弄妆也。「春梦」两句倒装,言偶一临镜,忽思及宵来好梦,又不禁自怜憔悴,空负此良辰美景矣。张皋文云"飞卿之词,深美闳约。“观此词可信。末两句,十字皆阳声字,可见温词声韵之响亮。

温庭筠(约812—870),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汉族,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温庭筠,古籍上记载的有两位:一位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另一位是五代十国晋丞相桓文之门客。

关于温庭筠的生年,史籍无载。温集旧注断为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夏承焘《温飞卿系年》以为生于元和七年(8)。近年陈尚君《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云生于德宗贞元十七年(8)。梁超然《唐才子传校笺》同意陈尚君所考。以温庭筠生于贞元十七年算,卒于咸通七年(866年),则他享年66岁。温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诗人一样,自幼好学,苦心研习,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长于诗词。《旧唐书》本传中说他“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词有《握兰集》、《金荃集》,今不传。唯《花间集》中尚存有其词六十六首。《北梦琐言》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在我国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数步成诗之说,而像温庭筠这样八叉手而成八韵者,再无第二人。

这样有才华的人,却数举进士不第。今可考者,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温庭筠将近40岁时开始应举,未中,只在京兆府试以榜副得贡,连省试也未能参加。究其原因,大约是受宫中政治斗争之害。因为杨贤妃的谗害,庄恪太子左右数十人或被杀,或被逐,沙汰殆尽,随后庄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温庭筠被卷进这起政治斗争中,没受灾祸已算不错了,哪还指望中进士。在他步入科场前,便注定了不能及第的命运。开成四年应举不第后,温庭筠在鄠郊住了两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二年抱疾,不赴乡荐试有司”。当时是真病,还是畏祸待在家里,不得而知。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温庭筠41岁时,到淮南与李绅相见。早在温庭筠8岁时,便与李绅相识,可谓自幼为友。到唐懿宗大中九年(855年),温庭筠又去应试。这次应试是沈询主春闱,温庭筠却由于搅扰场屋,弄得满城风雨。事件的起因,是温庭筠有“救数人”的绰号,即在考场帮助左右的考生,因此这次沈询将温庭筠特别对待,特召温庭筠于帘前试之。温庭筠因此大闹起来,扰乱了科场。据说这次虽有沈询严防,但温庭筠还是暗中帮了八个人的忙。当然,这次考试又没能中。从此之后,也就是说从55岁起,温庭筠便绝了这门心思,不再涉足名场。

考场救人,虽属不该,但从这里可看出温庭筠的才能。同考场救人一样,温庭筠还帮过相国令狐绹的忙。温庭筠出入令狐馆中,待遇甚厚。当时唐宣宗喜欢曲词《菩萨蛮》,令狐绹暗自请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萨蛮》词以进,嘱咐温庭筠千万不要泄漏出去,而温庭筠却将此事传了开来,令狐绹大为不满。温庭筠看不起令狐绹的才学。唐宣宗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让未第进士对之,温庭筠以“玉条脱”对之,宣宗很高兴,予以赏赐。令狐绹不知“玉条脱”之说,问温庭筠。温庭筠告他出自《南华经》,并且说,《南华经》并非僻书,相国公务之暇,也应看点书。言外之意说令狐绹不读书,又尝对人说“中书省内坐将军”,讥讽令狐绹无学。令狐绹因此更加恨他,奏他有才无行,不宜与第。由此可知温庭筠一直未中第,非其才学不高,皆因当权者所嫉也。不仅才高不第,反倒落下了品行不好的坏名声。又相传温庭筠在传舍遇到微行至此的唐宣宗,因不识为皇帝,曾傲语诘之。

温庭筠搅扰场屋之后,贬隋州隋县尉,当了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大中十一年(857年),徐商镇襄阳,辟为巡官,此时温庭筠已56岁。在襄阳,温庭筠与段成式、周繇等交游酬唱。在襄阳待了几年时间,唐僖宗咸通二年(861年),徐商诏征赴阙,温庭筠随后也离开襄阳,去了江东,此时已经61岁了,次年冬又回到了淮南。此时的温庭筠,虽诗名颇著,但已自潦倒,不检行迹,与贵胄裴诚、令狐滈等博饮狎昵。当时令狐绹出镇淮南,温庭筠因其在位时曾压制过自己,虽是老相识,也不去看他。咸通四年(863年),温庭筠因穷迫乞于扬子院,醉而犯夜,竟被巡逻的兵丁打耳光,连牙齿也打折了。他将此诉于令狐绹,令狐绹并未处置无礼之兵丁。兵丁极言温庭筠狭邪丑迹。因此有关温庭筠品行极坏的话传了到京师。63岁老翁,被打折了牙齿,并且落了更坏的名声,温庭筠只好亲自到长安,致书公卿间,申说原委,为己雪冤。随后即居于京师。咸通六年(865年),温庭筠出任国子助教,次年,以国子助教主国子监试。曾在科场屡遭压制的温庭筠,主试与众不同,严格以文判等后,“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并书榜文曰:“右,前件进士所纳诗篇等,识略精进,堪神教化,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灯烛之下,雄词卓然。诚宜榜示众人,不敢独断华藻。并仰榜出,以明无私。”将所试诗文公布于众,大有请群众监督的意思,杜绝了因人取士的不正之风,在当时传为美谈。而此举又给温庭筠带来了不幸。他完全以文判等,且榜之于众,已遭权贵不满,又所榜诗文中有指斥时政,揭露腐败者,温庭筠称赞“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更为权贵所忌恨。所以,宰相杨收非常恼怒,将温庭筠贬为方城尉。因主持公道而招忌被贬,所以纪唐夫送其赴方城时,诗云:“且饮绿醁销积恨,莫辞黄绶拂行尘。”遭受此次打击,再次被贬,年事已高的温庭筠在咸通七年(866年)冬抑郁而死。《唐才子传》云“竟流落而死”。未知到方城后不久而死,还是未到方城便死了。一代才子,困顿失意而死,千载而下,人共憾之。他恃才傲物,蔑视权贵。所以纪唐夫送他赴方城诗又云:“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当时权贵,可以排挤、压制温庭筠,使他仕途多舛,生活坎坷,却压制不了温庭筠的才华四溢。温庭筠终以他杰出的文学成就成为文学史上千古不朽的诗人。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