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应用题的教案设计(优质14篇)

时间:2023-12-19 03:02:01 作者:MJ笔神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帮助教师把握教学进度和目标,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意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例题以简单的购物问题为素材,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材安排学生解答两个问题。第(1)个问题教学由分步列式合成综合算式,初步理解乘、加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这个问题列出的综合算式,乘法在前,加法在后,对其运算顺序的理解,学生既有生活经验的支撑,又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而难度不大。第(2)个问题安排的综合算式减法在前,乘法在后,理解运算顺序有一定的难度。这里让学生直接列综合算式,给学生留下了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对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认识更加全面。在这样的基础上,教材提供了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结论。“想想做做”提供的练习,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心血的运算顺序,并练习列综合算式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由简短的谈话,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便于学生积极调动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在教授例题过程中,采用观察、比较、发现等方式,让学生对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进行比较,不仅使学生明确了综合算式的实际意义,加深了对综合算式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学生体会乘、加混合运算先算乘法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氛围,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能够通过运算顺序进行对混合运算进行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对比、推理总结混合运算的特点,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形成一定的学习技能。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教学难点: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师生互动,解决第一个问题。

好,拿出自备本赶紧算一算吧!(生独立完成)。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1:5×3=15(元)。

15+20=35(元)。

和他一样的同学举手让老师看看,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第一步算的是什么?(3本笔记本多少元)第二步?(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多少元)。

有不同想法的吗?

生2:5×3+20=35(元)。

这个算式可以吗?这个算式和前面的算式相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同桌之间相互地说一说。

交流小结:前一个是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做的,在数学上叫分步解答。而这个算式是把前面两个算式合成的一个综合算式,只不过书写的形式变了,由于综合算式不只是乘法,也不单纯是加法,它进行的是混合运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一起要研究的新问题。(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混合运算也有自己的书写格式,想了解吗?

讲解:对齐算式的左端画=,需要算几步就画几个=。

同时板书:5×3+20==会算吗?试着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计算的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我请一位同学上台板演。

交流:为什么先算5×3?(因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先要求出3本笔记本一共多少元,就要先算5×3)第一步另起一行对齐算式的左端画上“=”,先算出5×3的结果15,再把后面暂时不算的加号和20照抄下来。

第二步再写一个等号,与上面的等号对齐,然后计算15和20的结果35。

解决问题别忘了在得数后面写单位名称,并写上答。

强调:用递等式计算综合算式,横式后面的结果不用写。(擦除=35(元))。

板书:20+5×3=20+15=35(元)。

师:同学们,这两个综合算式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小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不管乘法在前面或者后面,我们都先算乘法。

三、自主探索,解决第二个问题。

我们再来看看小晴买了什么文具。

课件: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怎样算应找回多少元?应先算什么?(从50元里去掉2盒水彩笔的钱)。

这应该先算哪一步呢?求的是什么?会计算了吗?请你在自备本上试着用递等式把计算过程表示出来。

选择一个正确的和一个典型错误的学生的作业进行交流。

=14(元)。

答:应找回14元。

比较:这个综合算式和前2个综合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同桌讨论)。

总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生齐读)。

四、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课件逐题出示:23×3+516×6-938+4×5。

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

提醒学生每一步的书写格式。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各自阅读题目,找出题中的错误之处,并说出正确的过程和结果。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和同桌说说每组两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各自脱式计算,指定3人上台板演。

(3)共同交流订正。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五、总结。

提问:今天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在已学过的归总应用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解答三步应用题,并通过改变应用题的问题或条件,研究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进一步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有关归总问题的三步应用题。

教学难点:改变条件或问题使其成为三步应用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复习题,书第49页。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

强调:要求现在几天修完,必须要先知道这条路长多少米和现在每天修多少米。“现在每天修15米”这个条件直接给了,而“这条路长多少米”题中没有给,必须要先算出来,才能算出现在几天修完。

二、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例3(第49页)。

指名读题。

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的是什么?谁来说一说?

指名回答,教师在黑板上画线段图。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线段图小组讨论,说一说解题思路。

学生口述。

教师:由此可知,例3的数量关系和复习题基本上是一样的,只要求现在几天修完所需要的两个条件都没有直接给出,所以这道题要用三步才能计算出结果。

(2)完成例3的解答。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算式解答,并写出检验。然后集体订正,并请一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检验的。同桌检查。

2、改变应用题的问题,进一步研究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师:现在我把复习题的问题改一下,谁还会解答?

学生自己独立解答,并互相说一说解题思路。

指名说说。

教师:这就是说,当我们弄清了条件和问题以后,可以从问题出发倒推,找齐必须要知道的条件,就找到了解题的方法;也可以从条件出发,依次算出可以求出的结果,再和问题联系起来,就找到了解题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第50页做一做,集体订正。

2、练习十二第12、13题,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教师巡视指导。

四、小结。

今天我们又研究了一些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这些应用题也是在以前学过的应用题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步。所以,以后解答应用题时,要按照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去想、去做,注意弄清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这样就可以解答出各种不同的应用题。

五、作业。

1、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11、14、15、16、17题。

六、板书设计:

三步应用题。

线段图解题过程。

检验过程改编应用题。

七、教后感:

有关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第四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页例4和“做一做”,练习十三第1~5题。

教学目的:通过解答有关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使学生了解生活中这种常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学习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及其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明确两步应用题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成为三步应用题,三步应用题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和问题变成两步应用题;让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计划与实际相比较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答。

1.8×50.78-0.330.6÷0.12。

6.3+2.90.08×0.77.3-0.7。

4.8÷0.62.4+0.521.5×40。

二、新课。

1.教学例4。

教师出示例4:“学校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由于改进炉灶,每天节省5千克。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

教师:这就是说,计划烧的和实际烧的都是这1吨煤。要想求实际可以烧多少天,必须先知道实际每天烧多少煤。实际每天烧多少煤题中没有直接给出,只告诉我们“每天节省5千克”。谁知道怎样算出实际每天烧多少煤。

小组讨论数量关系,指名回答。

教师:好,数量关系弄清楚后,请同学们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这道题。注意算出得数以后,要先检验再写答案。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分析、列式。最后集体订正。

2、改变例4的条件和问题,进一步练习分析解答应用题。

教师:如果我把这道题的第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改了,你们还会解答吗?

先由学生自己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在练习本上解答。然后,请一、两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或者做在黑板上。最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书第54页做一做。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同时指名板演,然后让他们给大家讲一讲,应该怎样分析和解答这道题。

2、练习十三第4、5题。

这是两道与例题有所不同的题目,解答时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其意义,计划与实际之间的关系。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答有关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而且还通过改变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进一步研究了怎样分析和解答应用题。一道题三步应用题还是两步应用题,要在分析了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后才能确定。以后我们还要做这方面的练习。

五、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1、2、3题。

六、教后感:

有关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练习课(第五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十三的第6~10题。

教学目的:通过解答有关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步应用题与三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科书第55页第6题,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讲评上节课作业中的问题。

教师选出上节课作业中出现问题较多的一、两道题,请一、两名学生做在黑板上,然后给全班同学说一说,应该怎样分析数量关系,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教师应给予必要的强调和补充,并纠正学生作业中所出现的错误。

三、应用题练习。

1、做练习十三的第7题。

请一名学生读第(1)题:

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的是什么?要解答这道题,应该怎样分析?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教师:怎样求出实际每天做多少套呢?可以有几种分析方法?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1)题中告诉我们,原计划每天做300套,还告诉我们,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做75套。这样就可以先算出实际每天做多少套。

(2)也可以从已知条件开始分析。由后两个已知条件,可以先算出实际每天做多少套。再用4500套除以实际每天做的套数,就得到完成原生产任务要用多少天。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同时请一名学生做在黑板上,最后集体订正。

再请一名学生读第(2)题。

小组讨论。

让学生把第(2)题也做在练习本上。同时请一名学生做在黑板上。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道题。

教师:谁能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指名请两、三名学生说,教师提示、补充。

2、做练习十三的第8题。

让学生独立审题,在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请一、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3、做练习十三的第9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并解释题意,使学生理解“计划全年生产洗衣机16800台”和“提前2个月完成”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说,计划是12个月完成,实际是(12-2)个月完成。弄清计划与实际用的时间后,再让学生弄清“照这样的速度”是哪样的速度。经过分析,学生弄清计划生产与实际生产的数量关系后,可以让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又进行了解答应用题的练习。其中最重要的是分析数量关系。从今天的练习题来看,分析时可以从问题出发,逆推去找所需要的条件,直到能从已知条件先算出来为止;也可以从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出发,依次考虑可以算出哪些结果直到能与所求的问题联系上为止。有时我们也可以把问题和条件联系起来想。

在遇到与计划数和实际数有关的应用题时,要分清哪个是计划完成的时间和工作效率,哪个是实际完成的时间和工作效率。总之,我们要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答方法。

五、作业。

练习十三第10题。

六、板书设计:

七、教后感: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教学设计

1.老师有4盒乒乓球,每盒6个,借给同学8个,老师现在还有几个?(用两种方法解答)。

2.有20个苹果,吃了2个,把剩下的每6个放入一盘,可以放几盘?(用两种方法解答)。

3.饲养员养了10只公鸡,14只母鸡,每4只放入一个笼子,需要多少个笼子?(用两种方法解答)。

4.妈妈买来9个桃,爸爸买来15个桃,把这些桃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桃?(用两种方法解答)。

5.妈妈买一双皮鞋花52元,买一双布鞋花12元,付给售货员100元,应该找回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教案设计

方程(equation)是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表示两个数学式(如两个数、函数、量、运算)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等式,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称为“解”或“根”。求方程的解的过程称为“解方程”。下面是列方程解应用题大全,请参考!

类型一(简单的一步方程)。

4、学校开展绿色校园活动,六年级各班之间比赛收集易拉罐。其中六二班收集了60个,六二班共有4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收集多少个?(用除法)。

类型二(几倍多多少/少多少):

1、食堂运来150千克大米,比运来的面粉的3倍少30千克。食堂运来面粉多少千克?

2、吉阳村有粮食作物84公顷,比经济作物的4倍多2公顷,经济作物有多少公顷?

类型三(买东西和卖东西):

1、小明有面值2角和5角的共9元,其中2角的有10张,5角的有多少张?

类型四(和倍问题/差倍问题):

1、粮店运来大米和面粉480包,大米的包数是面粉的3倍,运来大米和面粉各多少包?

2、小强妈妈的年龄是小强的4倍,小强比妈妈小27岁,他们两人的年龄各是多少?

类型五(相遇问题、追及问题、鸡兔同笼)。

类型六(和差问题):

1、甲乙两人年龄的和为29岁,已知甲比乙小3岁,甲、乙两人各多少岁?

2、两个相邻自然数的和是97,这两个自然分别是多少?

3、两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153,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教案设计

执教人:上海市兴陇中学李炯。

教学目标:利用代数与几何图形相结合的思想列方程解应用题;并创设情景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重点难点:知识的综合灵活应用。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正课:

本节课我们将研究一下如何用列方程的思想方法解决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应用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图文应用题的教案设计

使学生初步认识什么叫做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初步学会解答一半用图画一半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为正式学习解答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做准备,图文应用题。

主体图和小棒。

1.口算。

9+3=9-4=19-9=9+6=9+8=9-9=10-9=9+9=。

2.9+7,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完成课本102页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填在书上。

1.出示课本101页的例3的主体图。

(1)提问:图中告诉我们有什么?(乐队有5人)又告诉我们什么?(唱歌的有9人)要我们求什么?(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这道题里不论是用图画表示,还是用文字写出来,都把它叫做已知条件。题目中要我们求什么叫做问题。

提问:这道题的第一个已知条件是什么?第二个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教师:我们现在已学过的题目,一般都有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请大家同桌的互相说一说题目中的两个条件和问题。

(2)要求一共有多少人,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为什么?(因为是把唱歌的人和乐队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小学数学教案《图文应用题》。)。

列式:9+5。

教师:我们今天学的这种一半用文字表示的应用题叫图文应用题。(板书课题)。

小结:我们以后做这样的应用题时,都要首先看清楚题中告诉我们已知条件,问题是什么。然后再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并列出算式来。

(3)9+5怎样计算呢?

请同桌的同学用摆小圆片的方法,讨论9+5怎样计算。

9+5=14(人)。

教师:在14后面写有“(人)”,这“(人)”是单位名称,应用题解答完后都要在得数后面写上单位名称。

2.完成课本101页的做一做。

出示主体图。

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画面的内容。

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南瓜。”图中告诉我们什么条件?

(原来有9个,小朋友拿来6个南瓜。)。

请大家把这道题的两个条件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想一想,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南瓜。”该怎样列式。

列式:9+6=15(个)。

2.完成课本102页的第3题。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汇报:相同点:都有2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都是根据加法的含义列式计算的。即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不同点:图画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都是用图画表示的,比较简单。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是用图和文字来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比图画应用题难一些。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用字母代表未知数,列出符合题中条件的等式,解方程(例3,课本第159―160页,练习二十四)。

教学目的:通过复习使学生能教熟练地用字母代表未知数,列出符合题中条件的等式;列方程解应用题。从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两步乘法应用题的教学设计

内容:

课本p102页3t,练习二十四10t,11t,12t.

目标: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重点:。

掌握解题思路。

难点:

认真审题,细心解答的习惯。

教法:

讲解法,归纳法。

学法:。

自主探究法,练习法。

教具:

课件。

过程:

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师生共同理解。

三.自主探究。

内容:

课本p102页。

时间:

5分钟。

方法:

独立思考。

要求:

1.这张情境图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2.根据搜集的信息和问题引导学生把下面的应用题补充完整,并解答。

(1).——————————,—————————,小东摘了多少个?

(2).——————————,—————————,小丽摘了多少个?

汇报交流:

条件:1.小明摘了5个西红柿。

2.小丽摘得是小明的'3倍。

3.小东摘的比小明多8个。

问题:1.小东摘了多少个?

2.小丽摘了多少个?

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把应用题补充完整。

1.小明摘了5个西红柿,小东摘得比小明多8个,小东摘了多少个?

5+8=13(个)。

答:小东摘了13个。

2小明摘了5个西红柿,小丽摘的是小明的3倍,小丽摘了多少个?

5ⅹ3=15(个)。

答:小丽摘了15个。

拓展应用:

根据刚才的计算结果,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如何解答?

思考交流,指名回答:

1.小东摘的比小李多多少个?

2.小丽摘的比小东少多少个?

3.小东和小丽一共摘多少个?

四.全课归纳。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根据问题补充条件并解答,又学习了根据条件提问题并解答,及拓展为根据算式编应用题。

五.当堂检测。

课本p107页,10t,11t,12t.

小学奥数应用题的归一问题试题

为您整理了四年级统筹规划应用题:接水,希望和您一起探讨奥数!

甲、乙、丙、丁四人同时到一个小水龙头处用水,甲洗拖布需要3分钟,乙洗抹布需要2分钟,丙用桶接水需要1分钟,丁洗衣服需要10分钟,怎样安排四人的用水顺序,才能使他们所花的总时间最少,并求出这个总时间。

由为您提供的四年级统筹规划应用题:接水,感谢您阅读!

小伙伴们还浏览了:

《乘加乘减应用题》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乘混合在一起的算法。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顺序和运算定规律进行灵活、准确的计算。

教学策略:

1、加强口算的基本训练。

2、例6的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明确运算顺序。

3、适当增加带分数乘法和分数连乘的计算式题。掌握带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例:黑板的宽是米,长是宽的2倍,黑板的长是多少米?黑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知道通常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再乘。

4、通过例题的教学让学生思考分析并明确:三个分数相乘,如果是带分数要先化成假分数,为了简便,可以先把所有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约分,再把约简的分子、分母分别相乘。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要培养学生先认真观察算式的特点再选择算法的良好学习习惯。

5、教学中仍然注意复习运算顺序的使用前提,不要盲目简算。

行程问题应用题教案设计参考

_四年级数学教研组集体备课教学案例。

知识目标:

2、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材分析:

教法:知识的迁移、对比法、尝试法等。

教学案例设计: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法则.。

2.运用法则和运算定律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引子:

笔算:少先队员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克,第二小队来集了4075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投影片1)。

读题,用竖式解答.(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说一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1:(演示课件“小数的加、减法”)下载。

(一)小数加法的意义。

(1)教师提问:怎样列式?

(2)小组讨论:例1与复习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引导学生比较后说出:要把两个小队采集的千克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列式为3.735+4.075(板书)。

教师提示: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板书:小数加法的意义)。

(二)探究小数的计算法则。

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板书:计算)。

例1、3.735+4.075。

(1)结合整数的计算法则,先试述自己的思路,大家讨论。

(2)通过列式的过程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和证书加法的意义一样。

(3)学生试算3.735+4.075(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4)教师提问:得数7.810末尾的“0”怎样处理?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3.735+4.075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有没有什么小技巧――小数点对齐,就是数位对齐)。

例2、计算12、03+0、875。

(1)大家商讨。

(2)试算,二个人在黑板上板书,老师也板书12、03。

+0、875。

(3)大家发表意见,总结小数的计算法则及计算技巧(小数点对齐、小数点对齐有什么意义?)。

(由整数加法类推学习小数加法,由直观到抽象,学生易理解、易掌握.再由迁移法对小数减法进行推导)。

2.教学例2:

出示例3(继续演示课件“小数的加、减法”)下载,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例2的条件和问题与例1比较有什么变化?

(2)通过列式,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减法的意义一样。

(3)直接引导学生进行试算,二人板书,教师板书(错误的)。

(2)观察、总结小数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强调出小数点对齐的重要。

(3)延伸思考:教师提问:咱们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

大家讨论,发表意见。

学生尝试:(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三、课堂练习:

1、个人班级aa制比赛(书写漂亮、计算正确)。

反馈练习:7.81-4.0750.4-0.375(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练习:教材第113页上面的“做一做”的题目。

计算下面两题,并且验算.。

12.16+5.3470.4-0.125。

2、小组合作探究――教学例3。

2、出示例36.08+12.3+9.72=。

小组讨论:应该怎样计算?

3、每个小组推出一名学生板书。

4、集体订正。

3、计算器速算赛。

先发表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的加减计算。

速算赛:每人手拿计算器,老师和学生一起计算,老师一边说数,一边和学生一起输入计算,老师说答案,对的学生马上起立,再算再起立,如此反复。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谁能说到点子上?这节课你要嘱咐大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探究活动)。

《小管家》。

活动目的。

1.通过让学生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

2.通过让学生记录家里一周的开支,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用小数表示钱数的方法,巩固小数加减法计算.

3.通过让学生记录家里一周的开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的应用,并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活动准备。

结合自己家里,设计一个家庭一周开支记录.。

××家庭一周开支记录。

×年×月-----×月×日。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

总计。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

-----。

-----。

-----。

-----。

-----。

-----。

-----。

-----。

小计。

小计。

小计。

小计。

小计。

小计。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教学设计

17、水果店运来500千克水果,卖了7天还剩325千克,平均每天卖多少千克?

20、老师买来6盒粉笔,每盒8支,送给学生们12支,还剩多少支?

24、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0米,宽32米,王华跑了四圈。他一共跑了多少米?

30、弟弟今年8岁,哥哥16岁,兄弟俩的年龄和是44岁,哥哥多少岁?弟弟多少岁?

34、广场上有12只白鸽,白鸽的只数时黒鸽的3倍,白鸽比黒鸽多多少只?

36、学校买来9箱图书,每箱80本,平均分给5个年级,每个年级分得几本?

38、三年级200人去郊游,一辆车上坐35人,6辆车够坐的吗?

40、一张门票8元,我们来了55人,400元够吗?

42、百货商店有40台洗衣机,卖了18台,又运来20台,还有多少台?

44、学校有8个篮球,又买来20个,现在有篮球多少个?

45、学校有12个篮球,借出去8个,又买来20个,还有多少个?

46、一本应用题练习册,有应用题50道,红红每天做5道,几天做完?

48、幼儿园买了48个白皮球,24个花皮球,平均分给9个班,每班分得几个?

51.一本《我们爱科学》有90页,小明看了4天,每天看9页,还剩多少页?

53.妈妈买来99米纱布,做蚊帐用去56米,做被用去24米,还剩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54.果园里有果树98棵,其中苹果树36棵,梨树38棵,其余的是桃树,桃树有多少棵?(用两种方法解答)。

56妈妈带了50元,买了4包饼干,每包4元,还剩多少元?

58李老师拿100元钱,买足球用去36元,买排球用去55元,还剩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

59水果店运来30筐苹果,上午卖出14筐,下午卖出9筐.还剩多少筐?(用两种方法解答)。

60商店原来有25筐桔子,卖出18筐后,又运进40筐,这时商店有桔子多少筐?

62.校园里有8排松树,每排7棵.37棵松树已经浇了水,还有多少棵没浇水?

63.商店有7盒钢笔,每盒8支,卖了28支,还剩多少支?

64.(1)学校买来54盒粉笔,用去34盒,还剩多少盒?

65水果店运来一批苹果,上午卖出16筐,下午卖出18筐,还剩12筐.运来多少筐?

66.果园里有4行苹果树,每行8棵,还有12棵梨树,一共有多少棵果树?

67老师有4盒乒乓球,每盒6个,借给同学8个,老师现在还有几个?

68.比较下面一组题有什么是相同的,有什么是不同的,然后再解答.

(1)食堂里有15袋大米,又买来40袋,现在有多少袋大米?

(2)食堂里原有大米42袋,用去27袋,又买来40袋,现在有多少袋大米?

69食堂买来50棵白菜,第一次吃去12棵,第二次吃去15棵.还剩多少棵?(用第二种方法解答)。

70一本《我们爱科学》有90页,小明看了4天,每天看9页,还剩多少页?

72妈妈买来99米纱布,做蚊帐用去56米,做被用去24米,还剩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73.果园里有果树98棵,其中苹果树36棵,梨树38棵,其余的是桃树,桃树有多少棵?(用两种方法解答)。

75.妈妈带了50元,买了4包饼干,每包4元,还剩多少元?

77李老师拿100元钱,买足球用去36元,买排球用去55元,还剩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

78水果店运来30筐苹果,上午卖出14筐,下午卖出9筐.还剩多少筐?(用两种方法解答)。

79老师有4盒乒乓球,每盒6个,借给同学8个,老师现在还有几个?

相遇应用题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系,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3.能够熟练解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找出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路程、速度、时间这三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他回答得真不错,咱们掌声鼓励。老师也鼓掌(不碰上)问:怎么没声音呀?

师边作手势边叙述:两手碰在一起在数学中称为“相遇”。

师:两个掌心怎样放着?(面对面)。

师:“面对面”在数学上称为“相对”或“相向”。(板书:相对(向))。

师:两只手掌是怎样运动的?(从两个地方同时相对而行)(板书:两地、同时)。

师:两只手掌同时相对而行,相遇就发出响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相遇的问题。(板书课题:相遇)。

师:我们再慢慢鼓掌体会一下。两只手掌相遇这种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

二、探究新知。

出示路线图:张叔叔要给王阿姨送一份材料,他们约定两人同时坐车出发。遗址公园距天桥50千米。王阿姨的面包车每小时走40千米,张叔叔的小轿车每小时走60千米。

活动一:估计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张叔叔、王阿姨是怎样走的?结果会怎样?

媒体演示:屏幕显示张叔叔所在的天桥和王阿姨所在的遗址公园媒体不断地闪烁,当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后,张叔叔、王阿姨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0.5小时后两人相遇,这时又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张叔叔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王阿姨走过程的路程用红色表示,屏幕底色是浅黄色,色彩清晰艳丽。

师:几个人共同走完全程?。

师: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时间:同时;地点:两地;方向:相向(相对);结果:相遇。)。

师:谁来说一说他们会在哪个地方相遇?并说出你的依据。(会在李村附近。因为王叔叔速度快,所以走的路程要远一些。)。

师:因为他们的速度不同。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速度快的走的路程长一些。所以王叔叔走的路程要多一些。所以,看图可知,相遇地在李村附近(师标上二人相遇地点)。

活动二:思考并解决“出发后几时相遇?”问题。

1、组织学生讨论:如果我们用线段图将相遇问题的过程表示出来,应该怎样画?

2、师:你能从中找出等量关系吗?

(小轿车行驶的路程+面包车行驶的路程=总路程)。

3、师:依据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4、还有其它等量关系吗?怎样解答?(小组讨论)。

活动三:解决“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问题。

答: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20千米。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总结:我们用方程的.方法解决了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相遇问题的情况。

三、扩展练习。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1、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能自主地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本着“从生活入手——抽象成数学问题——尝试解决方案——应用生成的知识解决更多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中较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明确问题的产生,经历尝试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到成功的体验。尤其是在得到用列方程方法解决相遇问题的最初步骤,我利用了学生的演示作用,整个过程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思考、探索、思辩的作用,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另外本节课的教学,我想为我们的应用题教学提供一个思考的空间: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应用题教学充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联系,达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生活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掌握括号内含有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够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及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计算和做事要仔细认真。’。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教学难点:准确计算三步运算式题。

四、教具学具准备。

卡片、课件。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练习:(卡片)。

30+30÷342×380÷16+2。

12×5—60÷28×5×10120÷4×5。

订正并强调: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含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3,计算:

32+540÷18100—(32+30)。

同桌互说运算顺序,并口算出结果。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观察刚才的两道题,能不能把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式题呢?(教师边提问边用色笔在30和540÷18下面画上线。)。

学生组题,老师板书:100—(32+540÷18)。

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混合运算的`例题1。

板书课题:混合运算例1。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2.对照例1与复习题,讨论:例1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混合运算题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结论:例1的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

3,学生自己直接试做例题,做完后同桌对照,并互相订正。

4.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形成板书:

例1100—(32+540÷18)。

=100—(32+30)。

=100—62。

=38。

5.讨论: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汇报,进一步明确:

(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学会学习方法。)。

6.教师指出:像这样的题目,计算时可以把括号内的两步计算省略一步,直接写出括号内的计算结果即可。教师在“100—(32+30)”外围画上虚框,表示计算时可以省略。

7.反馈练习:第1页“做一做”。

同桌同学每人选一题,先用铅笔在第一步运算的算式下画横线,再与同桌互相说一下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然后计算。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

1.完成练习一第2题。(板演订正)。

2.判断。

通过订正,强调:在计算时,除要注意运算顺序外,还要注意计算的准确性。

3.变式练习:

(通过变式练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强化三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并体会括号具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注意什么问题?

六、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1题,左右两组中任选一组,课堂内完成。

七、板书设计。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连乘应用题)。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