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语文教案(优质21篇)

时间:2023-11-28 13:25:14 作者:雨中梧

教学工作计划的落实和执行,需要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实践经验和心得,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议。

初中语文木兰诗教案

l、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资源]。

1.录音机:伴奏带。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哪一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学生讲故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好,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木兰诗》中是怎样塑造木兰的形象的。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解决生字词。

2.解题:《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三、共同、研习课文。

读)。

文章开头写木兰的停机叹息,设置悬念,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木兰想到了什么?“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原来,是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既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深明大义、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写出木兰做入伍前准备,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板书:急切准备)和赴战地途中的见闻、感受。先写木兰紧张筹备,整装待发。用“东”、“西”、“南”、“北”这种民歌常用的铺陈手法,借以突出准备工作的繁忙。“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诗写出了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地的荒凉。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板书: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板书:征途遥远)。既表现了一个女孩子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感情,又写出了出征的历程,行军的疾速。读着,我们好像听到了黄河的涛声,燕山的马嘶,看到主人公纵马奔驰在漫长崎岖的征程,去迎接战斗。

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木兰十年征战的情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给我们描绘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渲染了战场的气氛和环境的艰苦,描写简洁、生动,使我们好像听到了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使我们好像看到了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十年的征战的血与火的考验,使木兰经受了严酷战争的磨炼,终于历尽艰辛,屡克顽敌,成为建立了赫赫战功的英雄而凯旋归来。对一个改扮男装的女孩子,有着多少不寻常的经历啊!

明确:(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发言)(木兰形象分析)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木兰诗语文教案

1、在教师科学方法的指引下,快速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复述“木兰从军”的分析花木兰人物形象。

一、举例导入。

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学生提出不能翻译的重点词,教师给予解释。

(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

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女儿性情英雄气概女儿性情。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拓展练习:

练习册第5小题。

1、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比较中西方人物形象异同。

2、背诵全诗。板书设计。

木兰诗。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巾帼英雄爱国、渴望和平。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欢迎大家借鉴......

木兰诗语文教案

1、结合注释,疏通课文,积累重点字词的意思。

2、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能概括出花木兰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概括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一、导入:(3分)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杰出的巾帼英雄?像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等。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一位女子,他曾经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并立下赫赫战功,说到这同学们都已知道这位英雄是花木兰,这节课我们一起近距离的了解她。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这样脍炙人口的名篇值得大家传诵。

二、检查背诵(5分)

1.抽5名同学背前五段,齐背最后两段

(要求:学生听她们有无背错的地方或者读音有误的)

三、疏通课文,理解文意(小组合作完成)(15分)

要求: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将疑难句子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解疑

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身经百战有的死了,壮士(木兰)征战多年胜利归来。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军旅生活之苦)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冰冷的月光照在士兵的铠甲上。

古今义区分:阿爷无大儿(爷:古义,父亲 今义,爷爷)

双兔傍地走(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出郭相扶将(郭:古义,外城 今义,常用作姓氏)

一词多义:东市买骏马(市场、集市)名词

愿为市鞍马(买) 动词

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帖 通 贴,粘贴)

过渡语:疏通文意之后,大家用自己最简洁的语言说说这首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整体感悟,走近木兰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3分)

2、 答: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离家---从军---立功---拒赏---回家(提示)

过渡语: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那她是个什么样的女子呢? 让我们从课文中找找。

2、我认为花木兰是一个 的女子,从课文中 可以看出。(5分)

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名利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师总结:木兰形象特点,并一边分析,一边板书: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预设:学生质疑

齐背一遍

五、小结

花木兰既是一位平民女子,更是一位巾帼英雄,在那个封建时代,女子的地位虽然低下,但花木兰的传奇故事又证明了男子能做到的,女子一样可以做到。

木兰诗语文教案

1、在教师科学方法的指引下,快速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复述“木兰从军”的分析花木兰人物形象。

一、举例导入。

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学生提出不能翻译的重点词,教师给予解释。

(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

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女儿性情英雄气概女儿性情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拓展练习:

练习册第5小题。

1、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比较中西方人物形象异同。

2、背诵全诗。板书设计

木兰诗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巾帼英雄爱国、渴望和平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初一语文木兰诗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木兰诗》中重点字词。

课前学习:选择诗的片段,与同伴进行课本剧表演。

课堂学习:

第一块:积累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1导入:播放电影《花木兰》片断观看。

2组织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评价;全班齐读。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齐读。

3看页下注释,理解大意,准备质疑。阅读、思考、讨论。

4组织交流、评价(强调古今有差异的词语)交流、互评。

第二块:设计情境,精读课文内容。

阅读思考。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互评。

3电影中拍了很多战争的场面,而诗中只是精练的三句。你觉得在这首诗中战争的场面应该详写还是略写,为什么?(提示分析这首诗中花木兰的形象)。

小组合作讨论。

4组织交流、评价交流、互评。

1小组合作,选取《木兰诗》片段,分角色表演。按小组的顺序,分别到讲台前表演。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互评。

课后学习:

同伴竞赛:看谁背诵《木兰诗》又准确又迅速。

语文《木兰诗》教案【精选】

重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难点:

诵读指导,并当堂熟读成诵。

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略)。

二、正字音(略)。

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略)。

四、朗读全诗。

五、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六、分析第一部分(同时出示幻灯片的画面,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骋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二、分析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4、小结木兰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5、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

三、此外还有比喻、顶针、夸张等。

7、总结本诗主题。

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8、学生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设计者:天津津沽高中田克君,收录时略有改动)。

设计思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详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设计。

一:

木兰。

1、母问女答表明缘由毅然代父从军。

排比铺陈匆忙购置急切准备出征。

2、反复烘托思亲情切奔驰遥远征途。

3、夸张对偶烘托互渗长期激战凯旋。

4、夸张衬托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富贵。

排比铺陈亲欢伴惊喜剧高潮结束。

5、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谨慎机警。

二:

1、母问女答表明缘由毅然代父从军。

2、排比反复购置准备奔驰遥远战场。

3、夸张对偶烘托互渗长期激战凯旋。

4、夸张排比功成身退亲欢友惊复妆。

5、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谨慎机警。

点评:

1.该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详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诵读是打好文言文坚实基础的好办法。在学习文言文时,要搞好文言文的诵读,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至背诵。要把诵读和对文章的理解结合起来,防止死记硬背。在朗读时要搞好默写,做到读准读熟,并能正确地默写。

有些同学感到背诵古文很难,下面谈一下背诵古文的方法。第一是仔细读。对课文要通篇仔细地读,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掉字,对生字、生词和难句更要认真地读。注意力高度集中,专心致志,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这样才能记得住,记得牢固。第二是理解,要在读的过程当中弄清文中实词、虚词和句子的意义。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揣摩体会,防止不理解而死记硬背,经验证明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第三,要理清结构层次,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长的文章,必须注意文中的层次,段落和段落间的关系,要注意抓住一些起关键作用的词语。第四,翻译和复述,在背诵的过程中要注意文章的翻译,这样既可以更好地背诵课文,也利于理解课文内容。第五,经常复习,防止遗忘。背过的文章,如果长期不再背诵,就会遗忘。只有经常复习,才能巩固复习效果。因此要经常背诵已经背过的课文。这样,才能提高背诵效率,使记忆牢固。第六,抄写和默写。这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对课文,特别是重点词句、重点内容要进行背写练习。写可以使课文背诵得更快,更准确。许多地方的阅卷评分标准上规定:背写中有错别字的句子不得分。一些同学能够背诵,但答题时往往由于错别字失分,这是必须注意的。

语文《木兰从军》教案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学习花木兰尊老爱幼,自信自强,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投影、生字卡、录音。

板书安排:24.木兰从军

女扮男装

花木兰 花将军

胜利归乡

课内:抄写字词、口头填空。

课外:读背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一. 揭示课题

1. 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题目是"木兰从军"。板书课题。

2. 听课文录音。

听后提问:木兰是谁?

"从军"是什么意思?花木兰是女儿家,她女扮男装,替谁去从军?

二. 初读指导

1.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 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3. 检查自读效果。

(1) 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2) 指名分节读课文。

(3) 说说每段的意思。

三. 精读训练

理解第一段。

1. 指名读。

2. 口头填空。

花木兰 ( )。

3. 小结。

4. 背诵第一段。

一. 复习检查

1. 认读生字词。

2. 指名背第一段。

二. 精读训练

1. 理解第二段。

(1) 自读。画出写局势紧张的词语及花木兰十分着急的原因的句子。

(2) 读后交流。

理解"文书""征兵""年老多病"。

(4) 指导朗读。

2. 理解第三段。

(1) 观察图一。

看,这是花木兰从军后驰骋沙场的英姿,瞧她跃马提枪的威武形象,一看就知道她英勇善战。

(2) 课文是怎样写她从军后的情景的?读一读,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3) 读后交流。

(4) 指导读第一句。

(5) 指名读第二句。

理解"赫赫战功"。

从这句可以看出木兰自强自信,所以开头称她"女英雄",结尾又说她是"花将军"。

(6) 指导读第二句。

(7) 指导背诵。

三. 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征 病 幼 男 胜 利

四. 作业

抄写生字。

一. 复习

1. 认读词语。

2. 背诵第一、二、三段。

二. 精读课文

理解第四段

1. 看插图二,说说胜利归来的花木兰装束有什么变化?

2. 自读课文,画出写将军们恍然大悟的句子。

3. 读后交流。

4. 指导朗读、背诵。

三. 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脱 穿 将 勇

四. 作业

抄写字词。

语文《木兰诗》教案【精选】

教学目的:

一。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三。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方法。

四。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目的一、二、三。

教学方法:自读、讲析、问答、练习。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教时。

一。导言。

前面我们学习了陕北民歌《回延安》这首新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代北朝民歌。(板书)。

1.题解:

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2.看阅读提示了解主题。

3.从内容看,这是首充满传奇色彩的叙事诗。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叙述详略得当。

二。听录音,学生自读。

三。正音:

机杼可汗鞍鞯辔头燕山胡骑戎机朔气金柝红妆著我旧时裳傍地走。

四。理解课文内容。

1.提问:这首诗叙述了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的事?

2.按情节的内容发展出征、打仗、还乡可分几段。

木兰诗语文教案

基于学生对木兰替父从军的了解,可对诗歌内容处理上简洁明快些,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诗歌内容。赏析诗歌的语言艺术,明确多种艺术写作手法。理解木兰替父从军的诗歌主旨。

课时:2课时。

教学进展:

导言: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她的名字叫花木兰。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来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吧!

1、文学常识: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民歌。它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文学史上的“乐府双璧”。

2、字词注音:

鞍鞯(anjian),金柝(tuo),辔头(peitou),云鬓(bin)。

3、全班朗读全文。了解木兰替父从军的事迹。

4、口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5、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段诗歌内容,力求文字简洁、工整,符合文意。

6、木兰替父从军这篇诗歌,它所描写刻画的重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参考答案:

7、从诗歌如此的详略安排上,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参考答案: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8、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铺排手法: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反复手法: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夸张手法: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互文手法: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顶针手法: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9、作业:

小作文:英雄花木兰,战场杀敌寇。

字数:100—150字。

教师小结: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写作内容,激励学生大胆设计勇于开拓。

《木兰诗》语文教案【】

1、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4、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1、利用诗中排比句、对偶句、复沓句、顶真句等句式特点,当堂背下来。

2、疏通文义,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基本脉络。

3、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像,以补充诗歌留下的空白。

4、教学时数:2课时。

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她的名字叫花木兰。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来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吧!

1、《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南北朝,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2、《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花木兰是古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1、课后练习二、三。

2、《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4、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5、详写第2、第3、第4、第6段,即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这是因为作者紧扣住“木兰是女郎”的身分特征和性格特征去精心剪裁安排详略的。凡有助于突出这一特征,更好的表现主题的,则铺写不厌其烦,反之则惜墨如金。如对历时十年的战斗生涯(第4段),仅有“万里赴戎机”以下六句,还有出征前的准备(第3段开头四句)也写得比较简略,详略搭配得当,正是为塑造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服务的,为全诗主题服务的,也是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1、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的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学生查阅资料,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刘胡兰、秋瑾。

中国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3、体验反思:

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

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木兰诗》教案

课型设计:讲读课 。

课时:2课时 。

教学进展: 。

1.文学常识: 。

2.字词注音: 。

3.全班朗读全文。了解木兰替父从军的事迹。 。

4.口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

5.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段诗歌内容,力求文字简洁、工整,符合文意。 。

参考答案: 。

2. 替父从军 。

3. 整装出征 。

4. 十年征战 。

5. 荣归故里 。

6. 还身女儿 。

7. 难辨雌雄 。

或 。

1.叹息 。

2.从军 。

3.出征 。

4.征战 。

5.荣归 。

6.还身 。

8. 难辨 。

或 。

1. 叹 。

2. 替 。

3. 征 。

4. 战 。

5. 赏 。

6. 还 。

7. 辨 。

6.木兰替父从军这篇诗歌,它所描写刻画的重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

参考答案: 。

7.从诗歌如此的详略安排上,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

参考答案: 。

8.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

铺排手法: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

反复手法: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

夸张手法: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

互文手法: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

顶针手法: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

9.作业: 。

教师小结: 。

用小标题这种简洁、概括性很强的形式,总结归纳诗歌内容,可锻炼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尤其是字数上的由多到少,要求就更高了。

广东省中山市三角中学 赵怀兵 。

教学目标 。

1.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教学重点: 。

(1)复述故事 。

(2)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

教学难点: 。

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

预习指导  。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

2. 熟读课文。 。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三、朗读指导 。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

2.老师范读,做到标准正确 。

3.优生范读 。

4.自读体会 。

5.抽查朗读 。

四、疏通大意。 。

1.学生自己疏通字词含义,有不明白的问老师,准备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 。

2.抽查三个学生复述 。

3.老师评价纠正 。

五、几个问题(讨论解决) 。

2.提问: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

11.提问: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六、小结 。

七、作业 。

a.1.课后练习一至四题。2.预习《卖油翁》翻译在作业本上 。

b.默写 。

[说课精要] 。

本文主要在熟读基本成诵的基础上理解写作方法和思想内容.

《木兰诗》教案

1、结合注释,疏通课文,积累重点字词的意思。

2、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能概括出花木兰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概括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一、导入:(3分)。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杰出的巾帼英雄?像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等。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一位女子,他曾经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并立下赫赫战功,说到这同学们都已知道这位英雄是花木兰,这节课我们一起近距离的了解她。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这样脍炙人口的名篇值得大家传诵。

二、检查背诵(5分)。

1.抽5名同学背前五段,齐背最后两段。

(要求:学生听她们有无背错的地方或者读音有误的)。

三、疏通课文,理解文意(小组合作完成)(15分)。

要求: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将疑难句子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解疑。

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身经百战有的死了,壮士(木兰)征战多年胜利归来。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军旅生活之苦)。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冰冷的月光照在士兵的铠甲上。

古今义区分:阿爷无大儿(爷:古义,父亲今义,爷爷)。

双兔傍地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出郭相扶将(郭:古义,外城今义,常用作姓氏)。

一词多义:东市买骏马(市场、集市)名词。

愿为市鞍马(买)动词。

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

过渡语:疏通文意之后,大家用自己最简洁的语言说说这首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整体感悟,走近木兰。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3分)。

2、答: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离家---从军---立功---拒赏---回家(提示)。

过渡语: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那她是个什么样的女子呢?让我们从课文中找找。

2、我认为花木兰是一个的女子,从课文中可以看出。(5分)。

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名利。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师总结:木兰形象特点,并一边分析,一边板书: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预设:学生质疑。

齐背一遍。

五、小结。

花木兰既是一位平民女子,更是一位巾帼英雄,在那个封建时代,女子的地位虽然低下,但花木兰的传奇故事又证明了男子能做到的,女子一样可以做到。

木兰辞教案

今天我在整理书本的时候,无意间我又阅读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这个故事。我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不少知识。故事说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当我读完这个故事以后。既认识了这位英勇善战、文静俊美的女将军。又从她的身上学到了好多优点。她的智慧和勇气令天下所有人佩服。使我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坚强。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一定要用胆量和勇气去勇敢地面对,决不会知难而退。而且花木兰还是一个孝顺的女子。我要向她学习,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团结同学、尊敬老师。争取做一个有礼貌、有文明、有知识,人见人爱的好学生,好孩子。

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学习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都是高楼洋房,外出都是小汽车,非常方便快捷。学习中都是电脑点读机,简单易学。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像花木兰一样,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今天我在整理书本的时候,无意间我又阅读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这个故事。我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不少知识。故事说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当我读完这个故事以后。既认识了这位英勇善战、文静俊美的女将军。又从她的身上学到了好多优点。她的智慧和勇气令天下所有人佩服。使我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坚强。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一定要用胆量和勇气去勇敢地面对,决不会知难而退。而且花木兰还是一个孝顺的女子。我要向她学习,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团结同学、尊敬老师。争取做一个有礼貌、有文明、有知识,人见人爱的好学生,好孩子。

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学习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都是高楼洋房,外出都是小汽车,非常方便快捷。学习中都是电脑点读机,简单易学。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像花木兰一样,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木兰辞阅读心得体会范文四。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初次听见我们学校的大姐姐在学校活动中诵读这首《木兰辞》时,就被它朗朗上口的韵律、生动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回家后我从爸爸买的古诗词书籍中找到了这首《木兰辞》,缠着爸爸讲给我听,原来《木兰辞》讲述的是一个叫花木兰的女孩,因国家需要驱赶外患、征战戍边,花木兰年迈的父亲也在征兵之列,她弟弟又未成年,于是木兰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沙场上,木兰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屡建奇功,经过多年的征战获得了胜利,使民众过上安定的生活。回朝后不愿在朝为官,只恳求早日回家与家人团聚,恢复原来在家时的本来面目,过上了平淡、安宁的田园生活。从此,我就喜爱上这位能为国分忧、文武双全,孝敬父辈、关爱手足,热爱生活、勤劳善良的女英雄。每当我诵读《木兰辞》时,眼前就浮现出花木兰那英姿飒爽、刚毅坚强的身影,又联想到木兰“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情景。多次诵读《木兰辞》后,我深深感到木兰在三个方面值得我去学习。第一是她自强不息、刚毅坚强、心系民众、为国分忧的精神。木兰从小自强不息,练得一身高强的武艺本领,在封建礼教的重男轻女的大环境下,不畏艰难,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十多年的征战中,她为广大民众能过上安定平和的日子,放弃亲情,不辞千辛万苦,出生入死、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终于凯旋而归。我觉得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刻苦认真的学习真本领,锻炼自己坚强不息的精神,长大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第二是她尊敬父辈、关爱手足的诚挚亲情。从文中看到国家需要戍边征兵,而木兰家父年老多病,没有长兄,弟弟又小,木兰坐在机杼前一阵阵的叹息,转而毅然决定替父出征,积极参军,为父解忧。又从文中“不闻爷娘唤女声,……”感受到木兰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我觉得从木兰的身上,我要做到尊敬老人,关心弟弟妹妹,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做一个大家都喜爱的人。第三是她热爱生活、积极生活、勤劳善良、不爱慕虚荣的生活态度。从木兰回家急切地“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到“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看出木兰是一个热爱生活,也是爱梳妆打扮的女孩子。从“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看出木兰是一个不爱慕虚荣、追求名利的人。我觉得我也应做一个热爱生活、真真实实、健康快乐的人。

木兰诗教案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了解南朝民歌的特点和修辞特点。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培养探究能力。

诵读中讨论和探究问题,养成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问: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

参考备案: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欣赏京剧、豫剧、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段,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观察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可以先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学习的活动内容中,再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是否感到兴奋、愉悦,然后看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一个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学生在完成了正规的活动内容之后,还想继续进行。

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也为背诵打下基础。

进一步感知课文,也为下面的探究服务。

主要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否围绕着学习目标或在探索活动中提出的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包括老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1、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2、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3、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4、中国古代几次的女扮男装出征的巾帼英雄。

5、我对木兰的看法。

6、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7、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8、中国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9、中外影视作品对木兰形象塑造的差异。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活动规则,会倾听、理解别人的发言,主动自觉的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指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某些问题达成共识,可以对某些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也可以通过动脑、动手解决某些问题或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途径。

建议:以《木兰诗》为例,第八周的这堂课是否可以上成学生合作探究活动课(第六个教学过程),或探究结果汇报课(第七个教学过程)。

《木兰诗》教案

课时:2课时。

教学进展:

1.文学常识:

2.字词注音:

3.全班朗读全文。了解木兰替父从军的事迹。

4.口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5.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段诗歌内容,力求文字简洁、工整,符合文意。

参考答案:

2.替父从军。

3.整装出征。

4.十年征战。

5.荣归故里。

6.还身女儿。

7.难辨雌雄。

1.叹息。

2.从军。

3.出征。

4.征战。

5.荣归。

6.还身。

8.难辨。

1.叹。

2.替。

3.征。

4.战。

5.赏。

6.还。

7.辨。

6.木兰替父从军这篇诗歌,它所描写刻画的重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参考答案:

7.从诗歌如此的详略安排上,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参考答案:

8.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铺排手法: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反复手法: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夸张手法: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互文手法: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顶针手法: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9.作业 :

教师小结:

作者邮箱: 。

《木兰诗》教案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3、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及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德育目标: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习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1、背诵这首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1、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速、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2、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这一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便于背诵。

3、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注意发挥联想想象,不要刻意追求现实的可能性,鉴赏诗歌有时要虚化,太实际的态度不利于鉴赏。

4、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查阅资料、网络搜索、调查访问、集体探究等渠道。

5、竞赛法。针对七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花木兰画像、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歌带、录音机。

1课时。

一、导语设计。

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同学思考,回答:穆桂英、刘胡兰……)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呈现巾帼英雄图片:花木兰、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感受她的英雄豪气,女儿柔情。

二、作品及背景介绍。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了解北朝民歌。

教师可安排学生欣赏京剧、豫剧、评弹、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断,简介背景,激发兴趣。

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关于乐府诗。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

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用汉语创作,有的则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

三、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1、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花木兰》片断,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诗意。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辨析字音。

(2)掌握下列多音字。

(3)通假字。

(4)辨析字形。

学生自由发言,其余同学补充或更正。

明确:

(1)“帖”通“贴”“火”同“伙”

(2)金柝、分析、拆开、折断、戎马、戍守、戊戌。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应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

教师提示:

(1)。

唧唧/复/唧唧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万里/赴/戎机。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2)。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同样是五字句。

(1)组为“二一二”节拍。

(2)组为“二三”节拍。

(3)组为“二二一”节拍。

所以划分节拍不能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表达,应遵循“句不离词,词不离意”的原则。

3、学生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四、默读诗歌,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

2、把全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句,讲解诗意。如有小组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提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

3、一、二、三小组为a组,四、五、六小组为b组,展开课堂文言知识竞赛,每道测试的单号题为a组必答题,双号题为b组必答题。底分均为100分,错一小题扣5分。分值纳入小组计分,最后决出优胜组。仲裁权、解释权归教师。

木兰诗教案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难点: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情境教学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美国迪斯尼公司曾投巨资将中国的花木兰搬上了卡通银幕,轰动了世界,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这个英勇而美丽的奇女子。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可她到底凭借什么魅力,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以至于风靡世界呢?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在花木兰故事的最早来源《木兰诗》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作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1.范读课文(示范朗读带),学生在听中指出应注意的字音。

2.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唧唧()机杼()军帖()可汗()鞍鞯()辔头()溅溅()胡骑()啾啾()朔气()金柝()十二转()百千强()扶将()阿姊()霍霍()旧时裳()理云鬓()。

3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要求学生以“木兰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替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辞官还乡、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表述。

(时间为10分钟左右),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举手发言,明确自己眼中木兰的形象:

可能的回答有:学生1:我从课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读到木兰是一个勤劳的人,因为“复”字表明木兰纺线不是短时间的,而是长年累月都在做!

学生2:我从课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读到木兰是一个勇敢,坚毅,忠孝两全的人,因为木兰的叹息声是在为父亲担心,可见木兰的孝顺;“愿为市鞍马”的一个“愿”字充分表明木兰是一个勇敢,坚毅,勇于担当重任,热爱国家的人!

学生3:我从课文“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读到木兰是一个英勇善战的人,因为战争这么激烈,“十年”说明打仗时间很长,又死了很多人,而木兰还能活着回来,足够证明她的英勇善战!还有,我从课文“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读到木兰是一个不慕高官厚禄、情系故乡、眷恋家园、热爱和平生活的人,因为木兰立了赫赫战功,因功受赏,可是她依然作出“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决定,在她看来,打仗好像并不是为了建功立业,也不是为了高官厚禄,纯粹是为了保卫国家,使百姓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学生4:我从课文“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读到木兰是一个热爱生活、善于打扮、美丽可爱的女人,因为喜欢打扮自己是女人的天性,能打扮自己,说明对生活是充满希望的、热爱的;这些人也是可爱的、美丽的!

学生5:我从课文“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读到木兰是一个机智,小心谨慎的人,因为木兰是一个女人,在军队里和战友们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竟然没有被发现,很难做到,可木兰做到了!

教师在其中要适时做出赞赏性和鼓励性的评价,如:你分析的非常好!全班为你鼓掌!

教师可板书: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是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替父从军的行为中我们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2.请学生举例古今中外的其他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假如你是木兰的父母、伙伴、当朝天子和《木兰诗》的读者,说出此时你最想说的话,在随笔本上写200字的片段作文。

木兰是一位“奇女子”。她替父从军是一种孝,保家卫国是一种忠。那么我们现在作为中学生在现实和平的生活中,又应该怎么样来孝顺父母,报效祖国呢?请你谈谈自己的想法。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2、完成课后习题二3、200字的片段作文“木兰,我想对你说”写在随笔本上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习题见《课时检测》和《完全解读》)。

木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

“奇”

兰巾帼英雄孝父爱国、渴望和平。

“英雄也妩媚,女子亦刚强”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

木兰诗教案

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这首诗通过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展现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这节课的学习重在使学生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1.知识与能力。

分析故事情节,了解木兰的形象,提高同学们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注重朗读,在读中感知人物形象。

(2)采用提问引导式教学,使学生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

(3)加入情景剧表演,帮助同学们理解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

分析故事情节,感受木兰形象。

认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一、导入语:

在中国文字中以“女子”为好,我们常常用很多美好的词语来形容女性,相信今天这个女子也会给你留下美好的印象,因为她为我们树立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榜样。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木兰诗》,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

二、重点研读:(教师先带领学生齐读课文,之后以提问式展开课堂教学。)。

[提问]:本文由木兰户织引出故事情节,由“当户织”可见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明确]:是一个勤劳的女子。

[提问]:首段写木兰停机叹息有何作用?

[明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提问]:文中哪句话交待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

[明确]:“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明确]:深明大义,忠孝皆备,勇敢果断。

[提问]:在出征前木兰做了哪些准备?

[明确]:“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师:这里作者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渲染了一种紧锣密鼓的气氛,突出了战事的紧迫。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木兰踏上了征途。

[提问]:是如何展现木兰奔赴战场的情景的?

[明确]:“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提问]:这几句展现了木兰从军征途的哪些特点?同时又展现了木兰怎样的情思?

[明确]:征途遥远,行军神速,木兰既心情急切的奔赴战场,又很深切的思念亲人。

师:这里既写出了木兰的儿女深情,又展现了她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作者为我们展现了木兰的征战生活。

[提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两句与上文有何联系?

[明确]:是对上文“旦辞……”八句内容的概括。

[提问]:诗中是如何展现木兰的军营生活的?

[明确]:“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提问]:这两句展现了木兰军营生活的`什么特点?

[明确]:极其艰苦。

[提问]:“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展现了木兰经历了一场怎样的战争?

[明确]:经历了一场旷日持久,激烈悲壮的战争。

[提问]:木兰能够胜利归来,展现了她怎样的英雄形象?

[明确]:英勇善战。

[提问]:文中是如何展现木兰立功之大的?

[明确]:“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提问]:“木兰不用尚书郎”反映了她怎样的优秀品质?

[明确]:不慕名利。

[提问]:思乡心切的木兰,急盼与亲人团聚,文中是如何展现木兰与亲人团聚的情景的?

[明确]:“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装;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师:这里通过爷娘姊弟的不同举动,渲染了一种全家团聚的喜庆气氛。

[提问]:回到家中木兰有何表现?

[明确]:“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提问]:这反映了她当时怎样的心情?

[明确]:回家后的喜悦心情,恢复女装的激动心情。

师:这表现了木兰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对正常生活的向往。

[提问]:最后作者安排了怎样一个戏剧性的场面结束了故事?

[明确]:“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木兰与亲人团聚的情景,使故事更具有喜剧色彩,增强了的生动性。

(让学生自由组合,分别扮演文中人物,表演情景剧。教师把握好尺度。)。

[提问]:最后用兔子作比喻有何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

[讨论明确]:以兔为喻,歌颂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几年,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

师:从木兰身上我们看到,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机会,他们的智慧、胆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

三、归纳木兰的形象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最后教师归纳。

[归纳]: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热爱和平生活。她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四、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五、课堂讨论:

--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木兰形象,抓住两个方面:一是人物的传奇性,二是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2)选择诗中一段故事情节,改写成现代文,要合理运用一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七、板书设计:(略)。

木兰诗教案

这堂课不在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属于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特别是对木兰勤劳、爱国、孝顺等传统美德的宏扬,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如在“百度”搜寻译文时关键字的指导。并且在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对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赞赏学生独特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孙老师这堂网络课的导入非常自然,说是带来一款网络游戏《木兰诗》,然后、请学生输入网址,这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大部分都是网络游戏高手,没想到今天语文课也能在玩中学课文。五个板块的设计是围绕主人公木兰设置的,而且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体现了一个学生认知的梯度规律。“读木兰”是初读课文,“译木兰”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评木兰”是深入理解课文基础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聊木兰”是思考质疑阶段,“写木兰”则是课文的拓展延伸。对于课文的重点,诗词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教师采用观看flash、找相关语句的方式突破。五次密码的设置,也别巨匠心,体现了课堂的主题:我爱花木兰。而每次进入的一把金钥匙也增加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孙老师始终对学生进行赏识教学,鼓励教学,而且教态亲切自然,遇到教师电脑出状况也能灵活处理。

不足之处。

1、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没有很好兼顾。

这堂课对人文性比较重视,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学重点中“诗词的艺术特点”、“字词的锤炼”、“背诵课文”基本没有提及,虽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感觉就像一堂历史课或者思想品德教育课,尤其是“译木兰”这个环节,只是选取了三句重点句子让学生翻译,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互文没有强调。查找译文也没有花时间让学生浏览或齐读,学生在对课文内容还比较生疏的情况下就进行“评木兰了”。

2、倡导对话,但有些远离根本。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有几个环节与文本似乎关系不大,只是泛泛而谈。

3、学生提问时应该进行引导,学生的提问价值不大。

改进措施。

1、“读木兰”这个环节要加强,加强朗读。

2、“译木兰”要加强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3、学生写感想时出现中英文夹杂的现象,应予以指导,保持汉语纯洁性。

《木兰诗》教案

1、明确改写要求,能通过想象,改写《木兰诗》。

2、通过改写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和写作能力。

1、学完《木兰诗》,同学们心目当中有一个怎样的木兰呢?让我们先来七嘴八舌话木兰。

(1)木兰纺织:木兰长什么样?谁在问木兰何所思?

(2)木兰从军:木兰出征时穿的是什么?她辞别父母了吗?

(3)木兰征战:木兰在战场上是怎样打胜仗的?

(4)木兰还乡:木兰的旧时裳是什么颜色?对着什么镜子帖的怎样的花呢?

2、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善良、纯朴、机智、勇敢的木兰也深受人们的喜爱,而《木兰诗》语言虽生动,但是有很多地方都写得很简略,今天请同学们来改写《木兰诗》,使木兰的故事更加精彩,使木兰的形象更加丰满。

1、明确改写:

既然要改写《木兰诗》,请问“改写”是怎么回事?改写和翻译是不是等同的?出示幻灯片,请学生谈理解。

明确:改写不是翻译。.改写是对原文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某种改动的一种写法。从形式上看,有文体的改变、叙述顺序的改变、叙述人称的改变、语言形式的改变。从内容上看,可以对原文的中心从一个方面加以强调,可以对人物、情节进行必要的增删。

2、《木兰诗》中有许多情节都写得简略,今天我们抛砖引玉,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情节进行片段改写。要求做到:

(1)符合原作:要认真研读原作,掌握基本内容、中心思想和基本情节。

(2)想象发挥:由于诗歌的精练性和感情跳跃很大,需要发挥想象,生动描述,切不可直接翻译。

(3)描写具体:注意运用人物的描写方法,比如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描写等,将人物具体化。

(4)语言生动:注意描写语言的生动形象,可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生动。

(5)补充背景材料。在改写一些时,还可以根据内容和自己的理解适当地补充季节特征、天气状况、地理环境、人物身份、事情起因等方面的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能进一步使改写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3、生进行片段改写,师巡视指导。

1、把改写情节相同的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1)小组内互评,采用正确的修改符号修改基本错误如:错字别字、不通顺的语句或不准确的标点符号等。圈画出至少三处写得好的字词或句子。

(2)小组内推选出一篇佳作,小组讨论写出推荐理由。

2、交流展示:

(1)佳句欣赏:请同学大声的朗读自己的佳句。

(2)佳作赏析:小组佳作代表展示,多鼓励多表扬。

3、小结:古有木兰美名传千古,今有妙言连珠响课堂。希望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将《木兰诗》进行完整的改写,改写时注意详略的安排,老师希望看到同学们更精彩的文章。

《木兰诗》教案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

3.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1.朗读背诵。

2.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3.赏析人物形象。

4.理解互文等修辞句的意思。

5.分析文章内容的繁简详略,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时至今日,现代人以它为题材打造了各种版本的文学或影视作品,有少儿版的动画片,有成人版的电视剧,塑造出风格各异的花木兰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去见识见识原版的花木兰形象。

二、资料助读。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壁”。

三、学生通读全文,槪括各段的内容。

讨论交流后明确:

1.第一、二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2.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3.笫四段: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

4.笫五段:写木兰胜利后还朝辞官。

5.笫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闭聚。

四、复述故亊情节。

要求学生比较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检査学生是否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的内容。

讨论:一千多年来,花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提示: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从故亊情节中体察木兰的思想、性格与感情。

首先,诗中木兰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_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w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花木兰是古今作品中难得_见的完美的妇女形象。

其次,与故亊情节也密不可分。一个弱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且建功立业,却又要辞官还乡。情节离奇曲折,扣人心弦。

六、合作探究。

1.这首诗歌中所写的故亊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而复杂,作者是如何作出详略安排的?

详写的内容有: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亊茧茧.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茧著“女儿装”时的欣喜等。略写的内容,主要是战斗的过程。十年征战.寥寥几句就交代完了。

2.从这一内容的安排来看.本文作者是想衣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完美心灵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这一详一略之间,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习本文,我们了解了传颂千古的花木兰的完美品格.了解了古代民歌久远的艺术魅力。其实,在现实当中.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像花木兰一样的优秀妇女。请大家川自己的眼睹去发现现实中的“花木兰”,州自己的文笔去歌颂这现实中的“花木兰”吧!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