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地球教案(模板12篇)

时间:2023-12-11 21:09:40 作者:JQ文豪

教案模板的编写需要遵循教育教学法和教学理论的原则,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优化。欢迎大家阅读以下教案模板的示例,从中汲取教学设计的灵感和经验。

参考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昼夜长短与日照时间。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辐射强弱。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四季的划分。

1、我国传统四季的划分。

2、欧美传统四季的划分。

3、现在北温带一些国家的四季划分。

4、季节划分的意义。

五带的划分。

1、五带划分的界线和范围。

2、五带划分的标准。

3、五带划分的作用。

五、研究性学习活动。

课题:宁波市部分地区底层楼房采光状况分析。

方法与步骤:

1、利用资料,查找不同月份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然后计算正午太阳高度。

公式: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900—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

或用实测法求得正午太阳高度。方法是:在正午时,度量已知长度的杆子的影子,然后用公式求得正午太阳高度。

2、测量目标楼房南面的楼房高度及间距。

3、计算阳光射到底层楼房的最小角度。

4、把计算结果与各月正午太阳高度比较,分析全年理论采光状况。

5、进行实地观察,与理论分析比较,得出实际采光状况。

6、提出意见和建议。

六、练习。

(一)、单选题。

1、在某一时刻,太阳直射的是:[]。

a.一个点b.一个面c.一条线d.整个地球。

2、地表经度相同的地点是:[]。

a.日出时间相同的地点b.地方时相同的地点。

c.昼夜长短相同的地点d.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地点。

3、在地球表面,极昼、极夜现象的分界线是:[]。

a.人为规定的b.地球球体形状造成的。

c.地球自转的结果d.受黄赤交角的大小制约的。

4、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关系是:[]。

a.每年重合两次b.每年重合一次。

c.永远重合d.永远不重合。

5、某地位于赤道和本初子午线的交点上,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周年变化的状况是:[]。

a.每天正午的太阳高度相同。

b.每年内有一次最大值,出现在3月21日。

c.每年内有一次最小值,出现在12月22日前后。

d.每年内有两次最小值,出现在6月22日和12月22日前后。

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有:[]。

a.北回归线是北半球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最南界线。

b.南回归线是南半球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最北界线。

c.南极圈是南半球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南界线。

d.南极圈是南半球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北界线。

7、从8月1日到9月1日这段时期内,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北京的太阳高度越来越小,并且昼短夜长,夜越来越长。

b.赤道处的太阳高度越来越大,并且昼夜长短相等。

c.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并且极夜范围逐渐扩大。

d.北半球各地方的太阳高度越来越小,南半球各地方的太阳高度越来越大。

8、位于西经30度、南纬50度处沿经线向南极刮的风偏向在:[]。

a.西经30度以西b.西经30度以东。

c.西经30度上d.南纬50度以南。

9、北半球夏至日时,下列城市的昼长,按由长至短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武汉、乌鲁木齐、台北、兰州。

b.乌鲁木齐、兰州、武汉、台北。

c.乌鲁木齐、兰州、台北、武汉。

d.台北、武汉、兰州、乌鲁木齐。

参考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地方时。

教学难点地方时。

教具地球仪。

教学方法讲述法、画图演示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由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地球上产生很多自然现象,也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

1、使学生了解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概念。

手电、地球仪、一块泡沫塑料、一支铅笔、量尺、一段塑料绳、两个夹子。

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天地观的发展。(略)。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演示并提问]:教师转动地球仪。

1、地球怎样自转?(绕轴旋转)。

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几点是什么?(确定方向“北”)。

3、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p10读一读。(讨论或学生举例)。

4、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

[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照射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绳折成大圆环放在晨昏圈的位置,两个夹子把绳固定在地球仪底座)。

2、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

3、北京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有红五角星标记)?纽约呢?(兰色)。

[演示并提问]一边拿手电照射一边转动地球仪。

[小节]: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

观察太阳的高度变化。(有兴趣,让学生算赤道的周长)。

[学生活动]:弄清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用手画出太阳东升西落的弧线。

[做实验]:(也可留做作业)。

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版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

利用这个装置,观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变化规律。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

(学生随堂画图,此处略)。

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1.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于夜。

2.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越大。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3.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

分全球昼夜平分。

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一地正午太阳高度随距太阳直射点的远近而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地理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同半球相加,不同半球则减。)。

四、五带划分(图略)。

五、四季划分。

天文四季:春2、3、4,夏5、6、7,秋8、9、10,冬11、12、1。

气候四季:春3、4、5,夏6、7、8,秋9、10、11,冬12、1、2。

24节气:地球公转轨道的24份均分。在天气和气候概念之间,中国传统文化。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

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是难点,关键抓住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指示方向不变,从现象入手,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转的空间概念,明确方向和周期。设计让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模拟“地球公转示意图”让他们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阳的空间位置关系。体验地轴的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义,突破难点。

第三课时“四季的产生”在前两节的基础上,通过复习,得出了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五带的划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填图并指图说明五带的名称及,划分的依据,通过五带的天文和气候特征,(有时间可做填表、填图,并做整章的练习)。

本课也可以通过看录象、电脑课件、幻灯片强化巩固知识。然后,总结归纳。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教学难点:晨昏线的概念。

教学媒体:手电、地球仪、一块泡沫塑料、一支铅笔、量尺、一段塑料绳、两个夹子。

教学过程:

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天地观的发展。(略)。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演示并提问]:教师转动地球仪。

1)地球怎样自转?(绕轴旋转)。

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几点是什么?(确定方向“北”)。

3)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p10读一读。(讨论或学生举例)。

4)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

[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照射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绳折成大圆环放在晨昏圈的位置,两个夹子把绳固定在地球仪底座)。

2.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

3.北京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有红五角星标记)?纽约呢?(兰色)。

[演示并提问]一边拿手电照射一边转动地球仪。

[小节]: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

观察太阳的高度变化。(有兴趣,让学生算赤道的周长)。

[学生活动]:弄清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用手画出太阳东升西落的弧线。

[做实验]:(也可留做作业)。

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版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

利用这个装置,观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变化规律。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

初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能够反映地球运动的自然现象有很多,例如:昼夜现象、季节变化、极昼、极夜现象等等。我选择了地球的公转知识加以介绍。该部分知识的难度较大,同学们难以理解,但同学们很感兴趣。

虽然学生们对地球的运动会对地球表面产生的各种现象司空见惯,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变化规律。如: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什么时间在什么位置,会有什么现象。这一系列问题在新教材中有部分知识没有文字说明。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地球运动(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现象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两个教学方法:

第一,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由于学生们在小学的地理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用这种方法给他们有个初步的概念。

第二,利用教学器材来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学校的地理教学器材不够齐全。经过整理,我利用地球仪、电筒、在黑板上画图相结合及演示一年中地球运动的变化和直射点的位置、时间、产生的现象。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教学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及晨昏线。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因此本节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

3.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具体化,生动化。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分组讨论,进行有效教学。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

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昼夜更替现象

2.理解晨昏线的地理意义

3.学会晨昏线的判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地理实验的探究以及相互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且汇报探究成果的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培养他们求真,求实,善于观察,寻根问源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生活的情操。

1.重点:昼夜更替现象;晨昏线

2.难点:晨昏线的应用

1.教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景教学法、学案导学法。

2.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机会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

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软件

参考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教学内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因此本节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

3.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具体化,生动化。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分组讨论,进行有效教学。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

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昼夜更替现象。

3.学会晨昏线的判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地理实验的探究以及相互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且汇报探究成果的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培养他们求真,求实,善于观察,寻根问源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生活的情操。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昼夜更替现象;晨昏线。

2.难点:晨昏线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

1.教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景教学法、学案导学法。

2.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机会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

六、教具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软件。

七、教学过程。

参考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讲述假设地球在宇宙中与太阳位置相对静止,既不绕日公转,也不自转,地球会不会有昼夜现象?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地球是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仍然会有昼夜现象。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才使得地球上昼夜交替。

板书一.昼夜交替。

演示手电筒照射地球仪。

板书1.晨昏线(圈)。

讲述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为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它是一个大圆,始终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份。

板书2.太阳高度。

讲述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面的倾角。

演示地球仪演示太阳高度角。

讲述昼半球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大于0;夜半球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小于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昼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叫做1太阳日,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过渡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

板书二.地方时。

板图时区的划分。

讲述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地方时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板图时区的划分。

讲述相邻15度经线内所用的统一时间是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区时经度每隔15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一度差4分钟。

举例1).一直东经135度地方时为5月5日8:00,求东经73度此时的地方时。

2).已知东八区为8月8日10:00,求西三区此时时间。

板书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讲述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偏移。我们把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移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板书1.地转偏向力。

演示从地球仪的北半球上空向旋转的地球仪上滴一滴红墨水,我们观察红墨水的运动轨迹。

板书2.偏移规律。

讲述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转。

举例1).水在进入下水道时时旋转而下。

2).长江入海口,其右岸(南岸)不断被冲刷,沉积的石砾、泥沙不断与北岸相连,形成长江三角洲,长江河道不断向南弯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也是难点,难度大,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足,不好理解,尤其是在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和计算方面,不能够很好的掌握,我们通过利用实验演示、观察动画,计算比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利用课本中楼房的采光问题加以应用,加深学生的理解,本节学完后要把地理的自转结合起来考虑,地球的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难度大,我们讲课时放慢进度,同时结合练习进行讲解说明,理解地理的运动和地理意义。对本节课做一总结:

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中,由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故通过简易的模型,在讲台上模拟演示了地球公转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不同位置特点,让学生能够直观的观察到这一现象,再通过flash的模拟,找到特殊点,最终完成对这一知识点的落实。这一过程,不仅体现出地理学科的实践性,也让学习更具趣味性。

地理,以图说理。在本节课中,我大量运用图示,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在图中找规律,用图解释原理。比如说,用光照图来解决确定房屋的朝向、太阳高度与物体影子长短的关系、楼间距问题、太阳能热水器等问题是地球运动常考的`知识,用一系列的图示,解决了很多问题。以图说理,更显得直白明了,同时也更加凸显出图在地理中的重要地位,在学生心中树立了读图用图的观念。

地球公转的意义,看似非常理论高深的问题,而事实上,这一现象与我们生活实际非常贴近。日影长短的问题,房屋朝向的问题,楼间距问题,太阳能热水器问题……这些都真真切切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以在这一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大量的结合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们体验到更为生动的地理知识,从而树立了其“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用地理的思维生活”的观念。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在本节中占有重要一席,而这一知识点也较为抽象,所以在这点的学习过程中,我运用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特殊时间下,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的图示,让学生找特殊,然后有特殊推广到普遍。显然,这一方法在本次学习过程中发挥很好,学生们很好的投入到讨论探究中,也能够找到特殊情况,并且组内多人的智慧最终得出相应的结果。

综观本节课,虽然知识点较为难懂,但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化难懂为简单,化理论为生活,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而本节课中亦存在不足,及对知识点的难度把握不够充分,并没有很好的处理“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

参考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讲述假设地球在宇宙中与太阳位置相对静止,既不绕日公转,也不自转,地球会不会有昼夜现象?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地球是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仍然会有昼夜现象。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才使得地球上昼夜交替。

板书一.昼夜交替。

演示手电筒照射地球仪。

板书1.晨昏线(圈)。

讲述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为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它是一个大圆,始终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份。

板书2.太阳高度。

讲述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面的倾角。

演示地球仪演示太阳高度角。

讲述昼半球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大于0;夜半球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小于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昼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叫做1太阳日,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过渡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

板书二.地方时。

板图时区的划分。

讲述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地方时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板图时区的划分。

讲述相邻15度经线内所用的统一时间是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区时经度每隔15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一度差4分钟。

举例1).一直东经135度地方时为5月5日8:00,求东经73度此时的地方时。

2).已知东八区为8月8日10:00,求西三区此时时间。

板书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讲述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偏移。我们把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移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板书1.地转偏向力。

演示从地球仪的北半球上空向旋转的地球仪上滴一滴红墨水,我们观察红墨水的运动轨迹。

板书2.偏移规律。

讲述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转。

举例1).水在进入下水道时时旋转而下。

2).长江入海口,其右岸(南岸)不断被冲刷,沉积的石砾、泥沙不断与北岸相连,形成长江三角洲,长江河道不断向南弯曲。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反思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也是难点,难度大,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足,不好理解,尤其是在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和计算方面,不能够很好的掌握,我们通过利用实验演示、观察动画,计算比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利用课本中楼房的采光问题加以应用,加深学生的理解,本节学完后要把地理的自转结合起来考虑,地球的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难度大,我们讲课时放慢进度,同时结合练习进行讲解说明,理解地理的运动和地理意义。对本节课做一总结:

一、实验演示,直观深刻。

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中,由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故通过简易的模型,在讲台上模拟演示了地球公转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不同位置特点,让学生能够直观的观察到这一现象,再通过flash的模拟,找到特殊点,最终完成对这一知识点的落实。这一过程,不仅体现出地理学科的实践性,也让学习更具趣味性。

二、以图说理,简洁明了。

地理,以图说理。在本节课中,我大量运用图示,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在图中找规律,用图解释原理。比如说,用光照图来解决确定房屋的朝向、太阳高度与物体影子长短的关系、楼间距问题、太阳能热水器等问题是地球运动常考的知识,用一系列的图示,解决了很多问题。以图说理,更显得直白明了,同时也更加凸显出图在地理中的重要地位,在学生心中树立了读图用图的观念。

三、生活案例,生动贴切。

地球公转的意义,看似非常理论高深的问题,而事实上,这一现象与我们生活实际非常贴近。日影长短的问题,房屋朝向的问题,楼间距问题,太阳能热水器问题……这些都真真切切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以在这一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大量的结合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们体验到更为生动的地理知识,从而树立了其“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用地理的.思维生活”的观念。

四、合作探究,发现问题。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在本节中占有重要一席,而这一知识点也较为抽象,所以在这点的学习过程中,我运用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特殊时间下,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的图示,让学生找特殊,然后有特殊推广到普遍。显然,这一方法在本次学习过程中发挥很好,学生们很好的投入到讨论探究中,也能够找到特殊情况,并且组内多人的智慧最终得出相应的结果。

综观本节课,虽然知识点较为难懂,但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化难懂为简单,化理论为生活,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而本节课中亦存在不足,及对知识点的难度把握不够充分,并没有很好的处理“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