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回忆(模板17篇)

时间:2023-12-06 18:45:51 作者:曼珠

在写作中要注意用词精准,简洁明了,避免使用模糊的词语或者重复的表达方式。这些优秀作文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观点,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社会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冬季的回忆故事:乡村雪天记忆

七十年代初,我出生在冀东平原上一个很普通的小村庄。全村一千多口人,距市区30里,县城60里,镇上8里。这里没有青山绿水、没有古老的巷弄胡同,也没出过什么名人,所以小村默默无闻,但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小村却深深扎在我的记忆里,因为那里有我的父母,我的乡亲,有我童年时期欢乐和回忆。

七十年代末,开始记事儿时还没有施行分地,每个村有一个大队,下面设有几个小队。大队的办公场所是“大队部”,标志物是一根高高的木桩上栓有几个大喇叭,分别向着各个方向。黑黑的两扇大门,门口上方用水泥做成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院子里面有几间青砖房子,会议室条件要比小队的好些,至少会有几张桌子,墙上挂着建国领袖的图像,这些都是小时候趴窗户看到的,我们是没有资格进大队会议室的。那时一个生产队长已经是大官了,记得大人哄小孩子睡觉时总说:“快点睡,再哭队长就来了!”,可见队长是何等有权威,就连我们这些野跑的小孩子看见队长也都是绕着跑了。每天早上生产队长都会准时敲响上班“钟”声,而后是一声“上班了-------啊!”,招呼大家下地干活。其实所谓的“钟”准确说应该是一块圆环铁板,挂在住户中间位置的树上。队长极有权力,每天安排着我的父母、叔伯们劳作,男人们拉土、撒粪、犁地一些重体力活,而女人们除草地、点种等。那时人都很听话的,印象里几乎没有敢和队长顶嘴的,打架、游手好闲的很少,一年到头盼着有个好收成,多分些粮食,人们生活的很简单,也很纯朴。那时家家都差不多,破旧的院子有的用玉米杆围着,有的是低矮的院墙,房子都不怎么样,有地震后新建的,也有震前的,多是一半砖石,一半土坯。北方的房子都是三间的:中间是堂屋,有锅台、水缸、饭桌、板凳,两侧算是所谓的卧室吧,老式笨重的板柜、相框里黑白照片、土炕、炕席黄黄的,席边儿坏了的地方都用布补上,家家炕上都有用香烟纸糊的烟叵罗,那时的香烟都是软盒的,或许就是为了吸完糊叵罗吧!

与现在相比那时的生活很苦。基本能吃饱,一盆玉米粥,几个玉米饼或窝头,一碗咸菜半碗酱,冬天白菜粉,夏天蒸土豆、红薯,只有来客人或是老人、孩子生病时,才可以“看”到炒鸡蛋。说起鸡蛋,每户都会养几支母鸡来贴补生活,为了防止鸡蛋下外面丢了,家家的奶奶们都有一手“绝活儿”,很自然的走到母鸡旁,弯腰、伸手一把就能逮住所要抓的目标,然后一手抓住两个翅膀,另一支手一摸鸡屁股,就知道是不是快下蛋了,临产者则被关进鸡窝里“软禁”,直到听到“咯咯达—咯咯达”声才能“获释”。小村地处平原,全村只有两棵桃树、一棵杏树,一棵核桃树和几棵桑树。到了果子成熟的季节,所有的孩子在梦里都会惦记着那为数不多的果子,趁主人午睡或是下地干活不在时伺机而动:有望风把哨者,有翻墙爬寨者,随着是几声喝骂,一哄而散,奔跑出很远才能分抢胜利的“成果”。捡核桃叶还行,不挨骂,多了也会送给邻家的女孩儿几片,放在鼻前闻起来香香的。再后来,分地了,生活也好了,记得家里第一次不限量吃馒头,吃了两个半,撑得肚子疼。水果也可以用粮食换了,妈妈总换些小的,有点残的,可以吃长久些。

小村生活有苦当然也有很多快乐的。春天,小村也有人种菜子花的,虽不多,但黄黄的,格外显眼,好看极了。总有不知名的鸟在里面鸣叫,我们就像猎人一样,偷偷地把老鼠夹下里面,用土伪装好,并在上面放一个适中的小木棍,为的是鸟不被夹死,夹住后可以多玩会。夏天,最刺激的要数夜里扎青蛙了。月光下,长长的竹竿前面捆着一个铁钎子,寻找目标,发现猎物,悄悄靠近,瞄准—一击成功。现在这种行为是不允许了,青蛙也成了保护动物了,不过现在也没有那么多了,偶尔回小村住一晚,再也听不到了那“蛙声一片了”。秋天刨老鼠洞最有劲儿,那时农村孩子都放农忙假的,为了是帮家里干活,可没几个孩子真帮家里干活,多是三五成群,一人一个小镐,专找老鼠洞,越大越好,洞里有花生、玉米、也有黄豆,收获颇丰时裤兜、衣兜满满的,再不行就把衣服袖子、裤腿全部用上。花生、玉米交家里的,黄豆换豆片吃,自己的劳动“成果”吃着那叫一个香!冬天农闲了,总会放映几场电影的,那是全村最大的乐趣了。村民是免费的,村里花不花钱不知道了,大人们还会跟着剧情不时发出笑声,我们这些小孩子可不管那些,不管好看不好看,总要坚持到最后,或在人群里追逐打闹,或在镜头前抻出手撑,映在银幕上,累了就躺在柴火垛旁。每每电影结束后,村里的喇叭总会响起:“某某,听到广播赶快回家,听到广播赶快回家,你妈找你那”。结果不是在柴火垛旁睡着了,就是手冻得不听使唤尿了裤子不敢回家的,出彩者甚多,当然挨骂挨打是必须有的。

就这么野跑着长大一点了,被轰着上学了。学校又给我们另一种不同的快乐,会写字了,也知道天安门了。夏天每个教室前都有各自的小花池,天天有人浇水,茉莉花什么颜色的都有,黄的、紫的、白的。教室里桌椅板凳什么样的都有,坐着坐着板凳腿就掉了,地面是土的,也洒水,但总能看到空气里飘浮的灰尘,那时也不知道握鼻子,一个个傻傻的。那时没有几个爱学习的,所有家长总是鼓励老师说:“不听话就打”,所以老师的教鞭越换越粗,庆幸我几乎没领教过它的厉害。就这样一年级、二年级……掏鸟窝、摔火柴盒、打弹弓的日子渐渐远去了,伙伴们开始各奔东西了,参军、顶工、继续上学的,我也一样离开了小村。

转眼,时光已带我步入中年的行列了,时常会梦见小村,梦见那些儿时的过往,然后醒来吸烟……。每逢节假日或者春、秋农忙时,我总会回家看看父母,帮着干干农活,小时候不喜欢,现在反倒喜欢泥土的芳香了,累时坐在地边,听着他们估算着收成,看着那一张张熟悉而又苍老的面容,心里暖暖的。

祝福小村,祝福小村里的人们,还有那些曾经一起玩耍的小村伙伴,一切安好。

美好的童年乡村生活回忆

编者按:作者到家乡的山脚下看望大姑,在那里享受田园。

生活。

的乐趣,下面我们来看看《山脚下,那一季瓜香》这个故事吧!

很久就想去看看大姑,终因忙碌没能成行。昨晚,梦里又见到了大姑,音容笑貌一如昨日。梦醒,几分酸楚萦绕心头。于是早早起来,略做准备,便匆匆登上了远去的客车。

这是一个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小村落。小时候,父母因故去了外地,我在这里和大姑一家。

人生。

活了两年,这块土地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童年记忆。每隔一段。

时间。

我都会回来一次,看望大姑,看望亲人,寻找布满我儿时脚印的小溪、山坡和树林,追寻那段快乐的时光。

表弟大力依旧那么热情,在宽阔平坦的村路上,我们边走边聊。村路两边,落地伞一个挨着一个,连成了一条长龙,伞下面是清一水的瓜摊,香瓜个头匀溜,香脆欲滴。“瓜这么早就下来了?”我问。“是啊,都是大棚生产,比露地的早两个多月呢。”大力介绍说,村里除了他和几家承包耕地的种粮大户,其他人都在种大棚香瓜。再看路两侧的农地里,一栋栋塑料大棚鳞次栉比,如白色的海洋,一望无垠。

一个念头突然在脑海里闪现。我急忙奔到一个瓜摊前问道:“有灰鼠子(一种香瓜的名字)吗?”卖瓜的姑娘抿嘴一笑,脸上灿灿的:“叔,是来串门儿的吧?没有灰鼠子,我们这瓜比灰鼠子甜,吃瓜您随便拿,自个家种的,不要钱。”我有点失望,挑了几个外形和皮色酷似灰鼠子的瓜,装进姑娘递过来的塑料袋里。姑娘推辞了几次才收下了我买瓜的钱。

一座规规矩矩的小草房,一处方方正正的篱笆院,院子前面不远处是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小溪的南边是一面低缓的山坡,坡脚下有一块长满了蒿草的荒地。燕子回来的时候,一位三十来岁的妇女,头上裹一块退了色的围巾,手握锄头,弯腰弓背,一点一点地开着荒地。她的一只脚有点跛,每往前迈一步,身子都要倾斜一下,汗水顺着她额前的短发滴进了脚下的泥土里。不远处,顺着小溪有一片密密麻麻的柳条通,两个年龄相仿的小男孩正在里面捉迷藏。

这位妇女就是大姑,两个捉迷藏的小男孩是表弟大力和我。

一天,两天,荒草被铲净了,黝黑的泥土泛着油亮的光。大姑用耙子把土耧细耧平,撒上土肥,再用镐头备成垄,种上了香瓜。每天清早,大姑从篱笆院里出来,踏着露水来到山脚下,薅草,掐尖,拦蔓。我和大力就在坡上的黄豆地里抓蝈蝈,有时去小溪边捉青蛙,大姑每隔一会就回站起身冲我们喊上一嗓子,生怕我俩走远了找不到家。

瓜园到小溪边有一条毛毛道,毛毛道的边上长满了车轱辘菜。毛毛道是大姑踩出来的,大姑每天拖着跛脚,提着水桶到小溪里拎水浇灌瓜秧。看着大姑吃力的样子,我跑回家找来一根木棍,想和大姑一起抬水。大姑抹了一把脸上的汗,笑着说:“刚子真懂事,你体格不好,让大力抬吧。”大姑笑时眼睛眯成了一条线,脸上滚动着两个酒窝,就像刚刚被雨水滋润过的芍药花,好看极了。

瓜秧盖住了地面,毛茸茸的瓜妞快有鹅蛋大了。我问大姑,瓜什么时候熟啊?大姑说,别着急,等车轱辘菜打籽的时候瓜就熟了。我就每天盯着毛毛道上的车轱辘菜,盼着它们快点长大。忽然有一天,车轱辘菜从当心窜出一根莛,莛上沾满了绿色的芝麻粒。我又问,大姑,瓜什么时候熟啊?大姑说,等那些芝麻粒变黑了,瓜就熟了。又过了几天,芝麻粒真的有些发黑了,大姑拎着猪腰子筐(竹子编的,长圆形,似猪腰子)来到瓜园,她蹲下来,把皮色发光发亮的瓜拿起来,用手指轻轻弹几下,小心翼翼地摘下来。瓜园不大,只能摘一筐。大姑挑一个皮色灰白形状修长的瓜,招呼我:“刚子,给你,这个瓜是灰鼠子,杠口甜。”我接过来,小手轻轻一拍,瓜就成了两半儿,绿肉绿瓤,直闪金星。还没吃到嘴里,心就甜透了。

每次去瓜园,看到快要熟了的灰鼠子,大姑就用瓜秧遮盖起来,不让家里人看见,等那瓜熟透了再摘下来,偷着给我吃。有一次被大力发现了,和我争抢,大姑劈手给了大力一巴掌,气得大力几次背地里跟我发威,要把我赶出家门。

白露点清霜,庄稼棵子开始唰啦唰啦地说话了。大姑把够个的瓜一下子全摘回来,洗干净,用棉垫裹起来放到柜子里,过一段再拿出来,给我和大力解馋。

第二年,瓜园被生产队没收了,以后再也没吃到那么甜的香瓜。

“刚子哥,到了。”大力低沉的声音唤醒了我深沉的思绪。眼前是一棵葳蕤的大榆树,树荫下,茂密的蒿草掩映着一座坟茔。我把几个香瓜端端正正地摆放在坟前,点燃了一摞冥纸,不由得双膝下跪。

“大姑,我是刚子,我来看您了。这边的瓜下来了,比灰鼠子还甜,我给您带来几个,您慢慢吃。您在那边还种瓜吗?也该熟了吧?别自己舍不得吃了……”

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

作者|张文平。

公众号|咱们村。

美好的回忆作文

“五一”劳动节,我和家人一起到江南水乡――周庄,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旅行。

清晨,我们开着车出发了。一路上车水马龙,都是出去游玩的车辆。经过几个小时的路程,我们来到了周庄。游玩的人,人山人海,在进口处排着队伍的人像长龙一样。进去以后,满眼都是古色古香的建筑和小桥流水;两岸的翠柳郁郁葱葱。我们划着小船穿梭在小桥流水之间,心情非常愉快。

不知不觉已近黄昏,周庄的夜景也同样的迷人,古建筑上挂满了红灯笼,就像一串串糖葫芦倒映在水面上,水乡的景色真迷人啊!

再见了水乡,再见了周庄,你的美好景色在我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冬季的回忆故事:乡村雪天记忆

大约在我还不到3岁时,我就曾经被一只“韬光养晦”的蜜蜂蜇伤过。

真的,是不到3岁,说来你们可能都不相信。在我记事后,妈妈曾对此证实过。但是,这件事却是我能回忆起来的幼年中最早最初的记忆,它是那样的令我刻骨铭心。

某天,妈妈出门了,我睡醒后从家里连滚带爬地到了屋外。中午的太阳是那样的炫目,我哭得声嘶力竭,直到哭不出声来。这时,我开始用孩童的眼光打量这个未知的世界。尘土中,我突然发现一只沾满尘埃的蜜蜂,它看似奄奄一息,却极其轻微地蠕动着。这是我第一次这样面对一个比自己还要弱小的生命!不知怎么想的,我好奇的伸出小手去触碰它。突然间,我感觉到了生命中最惨烈的钻心的疼痛——那只蜜蜂蜇了我。

【本文作者:安晓鹏】。

乡村回忆抒情散文

乡村人办婚事,其场面是浩繁的。在头三两个月里就开始选定好日子。日子要取双数,图的是好事成双,大吉大利。

接下来就是耐心等盼喜庆日子到来。小伙子家要备好喜房,把喜房的墙壁粉刷得雪白,贴上喜庆和《百子嬉戏》的画幅,吊上花格子顶棚,挂上墙围子。画幅都是乡村邻居相送的,到时候他们会不请自到喝杯喜酒。

在村里,平常过日子借用个农具,家什,是常事。因了一些鸡毛蒜皮事儿,闹得两家不悦或拌过口舌的,也时有发生,但都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谁家都有用着谁的地方,趁人家娶媳妇的机会去和解,送上一点喜礼,表示一下心意,也不稀奇。

眼看着这日子的一天天逼近,怕到跟前忙不过来,先剪了大红的双喜字、窗花贴上去了。置办家具按女方的意思,三转一响,外加大立橱,小衣柜,梳妆台,沙发,茶几,八仙桌子加条几,后来又加上冰箱和彩色电视。这些物件上也都贴上大红的双喜字,连藏在门后的扫把,扫床的扫帚也是用红线扎成,缀着红樱穗子,滴滴溜溜的,似一团燃烧着的火苗。

要做新郎的小伙子脸红润光亮,怀中揣着个蜜罐子,逢人就笑,打招呼敬烟时一说话嘴角咧到耳垂,再也合不拢口。那些没找对象的毛头小伙们看着干眼馋,别看什么也不说,心里不知急成啥样子?那些过来人抽着喜烟会把准新郎官说道一番:这当父母的是如何不容易把自己拉扯大了,结了婚就是大人,以后要懂得孝敬父母,帮衬弟妹。准新郎官傻笑着,胸前搓着两只手,腼腆地应诺着,还说叔叔、大爷教训得好。

喜房里的铺床是有讲究的,这是婆家的事情,要有两铺两盖,让大伯哥来铺好。长兄如父,寓意自己已婚,懂得持家过日子的那些道理,理应给兄弟们带个好头。没有哥哥的,其他姊妹代替也行。当公公的不能随便出入喜房,媳妇进了门更不可,这是多年的习俗,是一种礼贤和辈分之间的相互尊重。

那姑娘家的忙碌一点也不少于男家的。在喜房里婆家准备的是大件,而娘家要做的是些细软的活计。他们门庭上虽不披红挂彩,但闺女要结婚的好消息还是传遍了乡邻、亲戚们的家里,他们早早地来“添箱”添的有花花花绿绿、龙凤呈祥的锦绣被面、被罩,喜鹊闹梅的枕巾、枕套,好看镏金边的细瓷茶具,红绿双配的暖水瓶。

媳妇过门时,会把这些“添箱”都带到婆家去。到时候新娶的媳妇家有好多来看热闹的村里人,她们见了那些“添箱”会不住地夸口说真好看。新媳妇咋见到那些“生人”时,脸上桃花半开时得含笑,温软的话语向她们说着都是谁、谁送的,脸上又添了一层光彩。

光“添箱”的用物自然不够结婚后过日子用的。此时,要做新娘的姑娘心眼儿特别向着自己和婆家,先请有名的裁缝,缝制结婚那天穿的大红小袄或夹衣夹裤。小袄或夹衣上云盘扣子朵朵,领口、袖口、衣襟边缘滚金边;裤子瘦得卡着腰身,显出很深的腰窝子。再缝制几身好料子的衣物,做好多鞋和鞋垫,和那男人的都一起做了,棉的单的都有。那鞋面的纹理、针脚的大小都很精细,雪白的鞋底子,机子镟出来的一样齐整。做的这些活计,将来几年都用不完穿不坏,到时候好腾出手来和男人齐劳动,再说拉扯起孩子来,哪会有功夫再去做针线,想得多远!

这些让娘看了,会娇啧得骂:死妮子,这还没出门子呢,都心向着婆家了!姑娘会装着没听见,温软柔滑的双手抚摸着,贴在笑脸上亲亲。尤其男人的,葱白的手指捏起,看也看不够,心里慌着呢,照镜子一看,脸羞怯成了红布。

扎头的红头绳子,大红镂空的盖头巾子,别头发的卡子,绞脸的红线,红边框的.镜子,梳子,描眉的笔,口红,洗脸盆,洗衣盆,香皂盒、香皂,擦脸毛巾,这些细软用品,都得姑娘自己备齐全。

眼瞅着出嫁的日子到了,赶着个好天气,没有一丝风吹,姑娘和娘会喊了左邻右舍的婶子大娘来套被子。套十铺十盖或十二铺十二盖,有的还多,一辈子都用不完。被叫来的婶子大娘也都是心灵手巧身子骨硬朗,家里儿女和男人齐全,生活中没有任何染指、性情淳朴和善的女人,图得是个吉利圆满。

姑娘把院子打扫干净,铺上席子。婶子大娘来了就开始忙活,她们先扯开被里铺平展,一层层按棉花。棉花是婆家提前送来,自家地里种、收弹好,是白细的上等棉。一层层按好了暄活的棉花,合上被面时,会在被子的四个角里放进去一些钢镚,花生和红枣,寓意将来在婆家的日子过得好,多生儿育女。姑娘装傻,一脸的娇羞,说什么也不知道。

姑娘和娘不参与一起做活儿,她们忙着给那些婶子大娘找顶针,递针线,备好一桌子肉香的饭菜。通常一个上午忙不完,吃完午饭再接着做。午后的树荫像筛子,把阳光网下来落在身上很温暖。她们有说有笑地开着姑娘的玩笑,姑娘在这些熟悉的大娘婶子面前会羞怯,红一阵白一阵的脸上满溢着幸福的光彩。

临近结婚日子的头两天,男家开始挂起高音喇叭,喇叭里放一些充满喜庆的歌曲或戏曲的音乐,让全村人都知道他们家要娶媳妇了,都跑出来看热闹,喜庆感染得他们心里也乐呵呵的,会问主家忙得咋样了,要不要帮忙?主家会热情相迎,递烟敬茶,随分派点活儿让他做去,有的不请自到,那都是更亲近的人。这婚礼上的酒席要准备二三十桌,在院子里盘大锅,煎炸卤炖,几个厨子提前忙活也忙不过来,所以帮下手的人越多越好。整个院子里飘着浓烈的香气,热闹喜气冲天。

唱主角的新郎官反而没事儿人一样,他哪经历过这重大浩繁场景,不知所措地随着忙碌的人跑进走出,人都笑他,他也笑,一脸的傻痴相,其心早醉了。

这闺女出嫁,娘家就没有那么多的喜气,爹娘显出很难受的样子,老古语虽说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水,可养了这么些年的孩子,一晃就成了人家的人,心里是舍不得,这爹娘的心里凄惶慌的就有了被掏空的感觉。

婆家迎亲的队伍已到了村口,接连放起了震天响的两响炮,炮声是一声跟着一声地向着家门口逼近,姑娘家的人这才慢腾腾地开门迎客。族里的长辈引进收拾整洁的闲屋里先敬烟喝着茶,说聊闲扯着一些时令收种的话题。看时间不早了,婆家人这又催促着该发嫁了,族里的长辈人会说不慌不慌。屋里的闺女被逼得这才开始让自己的小姐妹们帮着梳妆打扮,有经验的嫂子或姐姐会在一旁指示着这么做,那么做,并交代一些初到婆家的规矩,句句都是贴己的话。娘端出一碗亲手擀的、爹烧火煮好的面让闺女吃。

这是离别的面,闺女哪吃得下?已是泪流满面。泪花像断线的珠子碰啪得往下滚落,心想着这就要做媳妇了,不知道将来的日子会怎样?公婆好不好?男人好不好?小叔子、小姑子们又会咋样?心里是没底儿,已有所惧怕。娘也哭了,爹也眼红,弟妹在一旁也跟着抹眼泪。他们越是劝说吃点吧,姑娘越是哭得凶。送亲和迎亲的族里女长辈会笑着说劝:好了、大喜的日子、差不多就行了,金豆子,银豆子给娘家掉得差不多了,该走了,以后常来家里看看不就行了。姑娘这才隐忍着泪花喝了几口娘递上来的面条。娘松了抓着闺女的手,闺女哪舍得挪开娘的温热的胸脯,趴在娘的肩上嘤嘤又哭着,听她再交代几句贴心窝的话语,这才猛然扭转身,上了婆家迎亲的车里。爹娘和兄弟姊妹跟到大门口,姑娘在车里扒开车帘子看,车走远了,又随想起平常爹娘的疼爱,手足的情分,泪不觉又弄花了粉扑的脸蛋。

婚车到了婆家门口,要先放炮仗“燎轿”。就见大伯哥从人群里出来,他嬉笑地拿一把红纸捆扎的谷草桔杆,草杆的前端缠绕一挂千头的大红鞭炮,燃放后随着噼噼啪啪得声响围着婚车转一圈,正好鞭炮燃放完。这风俗到今天一直在乡村的婚礼上延续着,其中的道理仍是看着兄弟结婚,以后过日子长了,作为长兄的要给他们带个好头。

燎完了“轿子”安说新媳妇该下车了,可故事又来了。就有新媳妇的娘家侄子和侄女挡在车门前不让下,小孩子一脸的稚气和执着,在生人面前也不怯场,这都是大人事先指派交代的的。围观看热闹人群都呵呵大笑,主家会意,包了大红包让接媳妇的递上去,孩子得了红包才会欢喜地放行让新媳妇下车。

婚礼开始时,先鸣炮。院子里早挤满了看热闹的男女老少,他们都希望在第一时间里看到那盖头下新媳妇的长相。在《百鸟朝凤》曲调的高音欢鸣中,婚礼有条不紊地进行。主持婚礼的人都是村子里露头脸的人,在他时儿严肃,时儿搞笑的腔调中,新媳妇、新郎官开始拜堂。主持人高声喊起:一拜——这“天地”故意暂不喊出,可这对新人已对着天,迫不及待地跪拜下去了,不用说围观看热闹的人群会给逗得轰然大笑,这笑声还没止,主持人高亮的嗓音又随之喊出了:二拜高堂!此时男家的父母已正襟危坐好,准备接受一对新人的跪拜。

婚礼进行到最热闹的场面是夫妻对拜,这也是整个婚礼进行中的高潮阶段。主持人开始拿腔就谐,包括和新郎官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朋友,围观的人群,都起哄,让一对新人大谈恋爱经过,第一次约会在什么地方?谁先亲的谁?是什么感觉?他们被问得招架不住,扭捏着不想说,可不说是不会放过他们的。新娘有盖头掩着,看不见脸色,新郎只顾傻笑着,脸是红一阵白一阵,只好嗫嚅着腔调谈了下恋爱的整个过程。主持人毕竟是受着主家的重托,既要让婚礼办的热闹,又要不失礼俗,他会装腔制止那些闹婚礼的人群。

围观的人群中虽还有止不住的欢笑声,也有好多人只看着暂时不作声了。的确,他们光看一对新人拜天地还不算太过瘾,还得“抢火烧”。就是谁家要娶媳妇了,提前买了大红枣,包裹上面,放在锅里蒸或放在火里烧,这就是所谓的“火烧”,和花生,糖果,桂圆,合在一起,在婚礼进行到最热闹的当口,就有孩子站在房屋上向看热闹的人群里抛撒。孩子捣蛋,故意往新媳妇身上,人群的头上抛撒,人们就暂时不闹婚喜了,都抢开了“火烧”他们会喊着抛撒“火烧”孩子的名字,往自己跟前抛撒,手向空中伸着,滚落到地上的就有孩子抢了。抢着什么是什么,老少都喜欢去抢,仿佛那抢来的“火烧”比平常的要好吃、香甜百倍。

闹完了,笑足了,抢够了,新娘子才由娘家送亲来的长辈搀扶着、呵护着进入洞房。结婚后的三天里闹新房的人很多,也不分男女老少和辈分,喜剧性的越演越热闹。忙过一阵子,等结婚的喜庆和热闹过去了,媳妇就要入随婆家的生活习惯,有些不太适应,但一切都得强忍着。可盼到回娘家的日子了,见了那爹娘,兄弟、姊妹将那婆家的事细说个没完。

新娶进门的媳妇会很有礼貌,嘴很甜、见人就说话,成天嬉笑得合不拢嘴,干活也卖力气。她们尊重族里的长辈,孝敬公婆。对新娶进门子的媳妇公婆也知热知冷地疼着。可是日子一长,过着过着双方的感情就变了味儿,就像同唱着一个曲儿,唱着唱着就分了调儿。毕竟过日子不是像唱曲儿那么简单,破的是其初和谐美好的心意。

媳妇在娘家过习惯的生活方式,不知不觉会带到婆家来。婆婆过惯了自家的日子,看媳妇会不顺眼,相互间就有了抵触的情绪。这中间受夹板气的自然是儿子,如果儿子很懂得调解,做事圆滑,这个家会和美地过下去。可是,在乡村里,这样的家庭并不多见。而多数的家庭都是在磕磕碰碰,吵吵闹闹中过着。是做儿子的娶了媳妇忘了娘亲?也不全是吧!一个男人,一旦成了家,就得担负起对家庭的责任,所以他得用心去经营这个小家。看起来他对父母的感情淡薄了些,可心里他也会很纠结,他一心拉扯着儿女过好自己的日子,而后才能孝敬父母,这也没错。可是媳妇就不会那么心细,一旦婆媳之间有了口角和烦恼,这辈子就有了解不开的恩怨。等到自己的孩子长大,也熬成了婆婆时,才知道当年婆婆的多不容易。

古语说,娶进一个好媳妇,能带一群好子孙,也是有道理的。

不记得是谁还说过这样的话:所谓人类的幸福,不过是那痛苦的大戏剧里,不时发生的插曲罢了。明白了这一点,再看乡村人的那些繁琐的家庭事儿也就不是事了。

现在生活好了,乡村里的人们心都特别野,在往高处走,而婚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事还挺多,一时半会说不完,这样我只好放到下一个章节里去说了罢。

乡村的回忆故事:捡枞菇

我老家在一个秀美的小山村里,四面环山,中间一口池塘,常年碧水悠悠,像一面镜子,倒影着春花秋月四季更迭。

十来户人家依山傍水,俨如世外桃源,村子虽小却热闹非凡。叔父婶子哪家都是几个孩子,小伙伴们一呼百应,周围的山林就是我们天然的游乐场。我们在山上放牛、拾柴火、采野果、嬉戏玩耍……小山装满了童年的记忆。

秋天树叶开始变黄,山上升起薄雾,草叶上闪着寒露,大人们开始挖红薯。我们把牛栓在大树下,抱来一堆红薯藤,挎上竹篮子奔向山岗,捡枞菇去!枞菇也叫枞菌。那时候林木茂盛,枞菇特别多,都是成片地生长,找到一片就欣喜若狂,但并不立即下手,左看看右瞅瞅,或呼来同伴炫耀一番。采摘也舍不得使劲掐,轻轻地摸摸,拔起,掐了根部沙土,捧在手心再打量这肉乎乎的小生灵,凑鼻尖嗅嗅,一股泥土的芬芳,瞬间令人沉醉。捡的多了也就有经验了,哪些地方长哪些地方不长都了如指掌,逮着空就去看看。特别是雨后初晴枞菇长得最快,枞树底下,苔藓丛里,枯叶堆中,一些潮湿隐蔽的地方,小枞菇睁开惺忪的睡眼,又萌又憨,像对你眨巴着眼,怎么也不忍心下手,很想伸手摸一下。可大人们说摸了就不长了,只好缩回手,对着小枞菇轻轻吹口气,拔弄些枯叶松针稀松的盖上,等它长大。那是小时候最甜美的秘密,藏在心间,吃饭做事都走神,睡梦里都是枞菇,伴着童年的欢笑噌噌长大。

中间一些年山林遭到严重破坏。乱砍滥伐,树木花草寥寥无几,光秃秃空山坡,几棵孤零零的小树展露着贫瘠荒凉。接着又是采矿石的,挖掘机一台台开进来,小山被挖得千疮百孔。到处坑坑洼洼岩石坦露,真是惨不忍睹。其间鸟雀也不见了,更没有枞菇了,年轻人也陆续远离故乡出外打工。生活的艰辛和忙碌拉开了与家乡的距离,故乡的一草一木也变得陌生,只是过年的时候赶回,过完年就匆匆出门,跟本没领略山村四时变化。

一场秋雨一场寒,昨日还是酷热难耐,几场小雨下来,天气转凉,大地潮湿滋润。适逢今天太阳出来,空气清新宜人,正是捡枞菇的好时候。我们一行十多人,男女老少,个个热情高涨,由我带路,每人拿根棍棒,从我家后山开始进山了。

不大会儿,就有人找到了,一声惊呼大伙一拥而上,啧啧称奇,有的凑到跟前细细端详,有的掏出手机拍照,照完枞菇照合影,照完合影发朋友圈,忙得不亦乐乎。我不动声色,沿着记忆的痕迹,朝着爱长枞菇的地方打前阵,发现一个就喊她们过来采摘。一时山间哗然,把树林里的小鸟都吓得躲起来不敢出声了,虫儿也吓得不敢出来了。看大家都进入状态,沿着自己的判断寻找,我也独自钻进密林,寻找我童年的足迹。

一块陋石,一泓泉眼我都轻轻抚摸。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人世沧桑,小山也经历了几度萧条和繁茂,这多像我的人生!回想起来就像睡了长长一觉,一个梦醒来,一切似是还非。一时间我感慨万千,我停下来,爬在一块开阔的石子坡地上,把脸贴近小山腹地,重温这久违的乡情。同伴们的惊呼声依然此起彼伏。山风送来草木的芳香,松涛阵阵幽幽涌动,像一首老歌,来回地唱。那一刻我眼里噙满泪水,流浪的岁月令我魂牵梦绕的故土,我回来了!

曾有人说:

爱他,就去他的故乡。

看看他小时候爬过的山。

看看他小时候淌过的河。

多么温暖的爱,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乡,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心城堡。无论走多远,无论怎么不愿提及,她永远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那部分。

此刻,阳光穿过松树枝叶,斑斑驳驳地洒落在山坡上,秋阳温暖而柔和。我有些恍惚,仿佛听到了光的声音,来自亘古,隐入尘世,我亦不是我,而是山野间的一棵蒿草。而同伴们亦是万千沉埃中一朵,在这萧瑟的深秋,吸足雨露之精华,纳天地之灵气,自由散落在山间的一片片枞菇。我们传递着热情,分享着快乐,一起融入草木的气息。

片刻的沉静后,我又满血复活,重新加入捡枞菇的队伍。我放开步子奔跑,大声地呼叫。很长时间里我没有这么放开过,今天我仿佛回到孩提时代,在这偌大的天然氧吧里,尽情地享受!

可能是有点兴奋过度,下了山心脏还在蹦蹦地跳。整个人还沉浸在枞菇的世界里,意犹未尽。原来,我的童心这么重!疯劲那么大!那一刻我很想抱着一个和我一样疯狂的人,一起蹦跳一起摇晃,并告诉他(她),我无比快乐的心情。我心里不停地冒出枞菇的样子,看哪哪都像枞菇:小成姐那圆圆的笑脸,是最完美的那朵;球是小家碧玉,最别致的那朵;还有谁,是大蘑菇,淡定大大方方地长开着;王哥最利落,满山坡溜,像躲在草衣里狡黠的那朵;小朋友就是那蹦哒出来,跃入眼帘的小精灵……还有树叶,鸟鸣,秋阳怎么都晃动在枞菇的世界里。

一天的兴奋过后,到了晚上才感觉腿肚子疼,浑身无力。我像淘气的孩子疯够了就困,倦意袭来,微笑入梦,梦里依然是漫山遍野的小枞菇,五彩缤纷,像星星,像小伞,像心里蹦出来的无数个小希望。

美好的回忆作文

爷爷奶奶家在农村,我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每到过年,我穿新衣、看春晚,放烟花等,回忆起来总是令人幸福无比。

记得八岁那年的正月里,我跟父母去姑奶奶家拜年。姑奶奶家门口正好有一家小店。我们同去的弟弟妹妹有好几个。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放鞭炮的乐趣,所以我拿了自己可以支配使用的压岁钱,问他们:“想不想买烟花鞭炮啊?”果然大家的反应不出我的意料,都很踊跃:“好啊!好啊!”特别是二伯伯家的晗晗妹妹,圆脸红扑扑的,乐开了花,一蹦三尺高:“嘟嘟哥哥,我要!我要!”

于是我带着大家浩浩荡荡地来到店里。买了若干分给每人,大家都很争先恐后,生怕轮不到,我赶紧说:“别抢别抢,每人都有份!”发完后,大家才放下心来,我心里的那块大石头也才落了下来。

接下来,我就和他们一会儿放烟花,一会儿爬树,打陀螺,真是开心又兴奋!农村的菜地一片连着一片,似乎躲藏着许多小精灵,而且是五颜六色的。有时候感觉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小精灵,欢呼着、跳跃着……这种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感觉真是惬意又过瘾,真希望每天都是这种快乐的生活!乡村的美好,远不止这些,朋友们,过来尽情享受吧!

美好的回忆作文

随着鲜花的指引,随着鸡鸭的带路,一幅幅清新自然的农家风光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农家的门口,怎么会铺着五彩缤纷的绸缎呢?仔细一看,原来是各色的鲜花在争奇斗艳。阳光下,清风中,花朵们好似一位小姑娘在翩翩起舞,向我们展示着自己的笑脸。一群水珠溅在了花瓣上,宛若那晶莹璀璨的钻石镶嵌在了各色的花瓣里,闪闪发光。

谁泼了那些水珠?啊!原来是一群调皮的鸭子在“作怪”。你瞧,它们一个个接二连三地把头扎入水中,像是在玩捉迷藏。绿宝石般的河水倒映着鸭子们洁白如雪的毛,显得别有风趣。它们附近的岸上,细心严肃的母鸡带着可爱的小鸡们,观赏着独特的农家风光。它们的身后还有那骄傲的公鸡,炫耀着自己的鸡冠。火红的鸡冠好像在和娇嫩的鲜花比美呢!

看着那一幅幅乡村风景画,我们迫不及待地想体验一下:我在旁边放菜苗的篮子里,拿起了一棵青色的苗,迅速地用铲子拨开了松软的泥土,把苗种了下去。我看着种好的菜,垂涎三尺,仿佛菜苗已经长高,飞到了我的饭碗里来了呢!小苗的叶子像是传递了它的心意,好像也在回应我:“我一定会用最好的成果来回报你的!”我看见我种的菜,很有成就感。

傍晚,我们久久地凝望着农家,天边彩虹似的晚霞渐渐消散,只给我们留了一抹最美丽的农村回忆。

美好的乡村生活回忆:影戏

影戏,很多地方称为皮影戏或影子戏,我们那里图简单,就叫“影戏”。据史书记载,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xx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小时候在家乡看影戏,真是一大乐事,至今偶然想起,心里仍觉乐滋滋的。

每年一到“双抢”上岸,早稻谷已经进仓,晚稻禾苗受到秋风秋雨的滋润,伸着懒腰往上长。这时是农人最放松的时候,气候也宜人,于是,影戏就开锣了。

影戏里的人物是用牛皮(羊皮、驴皮、猪皮)或油纸做成的,镂刻成各种需要的花纹。一尺来高,手和脚另外用线连结着,便于转动。头部是用鱼鳞做的,比较透明,在上面画上五官。需要胡子的,用一小撮头发粘在嘴巴处就可以了,头是抽插联结的,能根据需要随时变换头像。颈、手、脚处用线将一根小木棒连接着。操动小木棒可使其表演各种动作。

村里唱影戏的时候,母亲的晚饭也会特意早一点。太阳刚刚下山,我和我的小伙伴就兴高采烈地背着小板凳往晒谷坪赶,因为晒谷坪开阔,影戏一般都在这里开演。在晒谷坪的一端,早就用门板搭好了戏台。我们将小板凳放在戏台的前面,就围着戏台转。戏台的前方是个长四五尺,宽约3尺,用白纸糊着的木框,其它三向用晒垫围着,后方留了个专供唱戏人上下的小口子。我们从这口子探着脑袋拼命往里看。这时演员还没到齐,只有一个中年男子在里面忙着往两边挂菩萨(我们称影戏里面的人物为菩萨),方框前点了两个大大的煤油灯,后头摆着锣鼓等乐器。台上每边摆着两个大木箱,菩萨等道具就放在箱子里面。

台上一共3个男人,其中一个站在方框前,双手拿着菩萨上的小棒子操动着,叫做“董桥;坐着的一个人负责打鼓和敲大锣,间歇还要拉拉二胡;另一个则主要是吹唢呐,还负责打钹和敲小锣。哪个菩萨出场则固定由一个人唱调子。当姮妃出场时,唱的是小喉咙——男人装着女人的声音唱。我们听着觉得怪怪的,可前面不时传来阵阵的喝彩声。我们就这样从后台门缝里向里面看了一晚,直到影戏收场。

第二天晚上,我们仍然兴致勃勃地早早去占位置,仍然觉得看后台比看前台有味道。影戏一唱就是十天半月的,我们天天如此,乐此不疲!

后来,晒谷坪不唱影戏了,我们商量着自己来唱。强子的积极性最高,从家里偷出洋瓶,剪成钹和锣。我负责做菩萨,找来硬壳纸剪成人的模样,头部则用较白的纸剪好,再画出眼睛鼻子,最后浸上煤油增加透明度,找来高粱杆作为操动菩萨的棒子。猛子用木条子钉成方框,用白纸糊上,很快一切就绪。我当“董桥”,猛子唱“小喉咙”。因为搭台麻烦就免了,直接将方框放在小桌子上就开演了。你别不信,还真的引来了不少人围观呢!

当然,只要晒谷坪的有影戏,我们又会奔走相告,早早地去占位子,去窥视后台的点点滴滴…….

人的爱好就像流水,过去了的就过去了。我们对影戏这玩艺,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就渐渐地失去了兴趣。

后来有了电影,只要听说哪里放电影,十里八里也都赶去看。特别是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只要一按按钮,各种节目,应有尽有,任你选择。坐在家里的沙发上,就能饱览世界各地精彩纷呈的节目内容,谁还稀罕去晒谷坪看什么影戏啊!那些游走乡间的影戏艺人,也就很少见到了。

影戏,虽然略显土气,却给了我童年的欢乐。也在那种落后的年代为长辈们带来了精神食粮!

影戏,我还想在梦中看看你!

小学生作文:回忆乡村最美的时光

20世纪,她与他因文学相识,两人都极爱写作,相处得倒也不错,日久生情,后来便喜结连理。

她爱花,他便满城找来她最爱的花。慢慢的,院子里便种满了各种花,花香四溢。春天,他与她放风筝,欢歌笑语,好不惬意;夏天,他轻轻地为她扇风,自己却满头大汗;秋天,他陪她漫步于小径,看花开花谢,云卷云舒;冬天她为他缝补衣服,为他写诗。

后来,他们有了孩子。饭桌上,孩子们嚷嚷着要吃肉,她笑呵呵地夹了几块放进孩子们的碗中,孩子们心满意足地笑了,一旁的他忙夹起几块肉,心疼地说:你平时干活多累,也要多吃点!好好,咱们一起吃!她幸福地回道。

渐渐的,孩子们也长成了大人,成家立业了。他俩的白发也增添了几条。

后来,他俩喜得孙儿。两人经常抱着孙儿在街上逛,看着人间繁华。

有时,孙儿们也会要求去公园放风筝,他俩传授给孙儿们将风筝放得高高的诀窍,看着孙儿们玩得不亦乐乎,心里万分愉悦。记得那也是一个春天,咱俩在河边一起放风筝,那时可真年轻啊,没想到眨眼间这么多年过去了!都老了呀他叹了口气道。是呀!不过除了这,倒也没什么缺憾的,跟你在一起的年华便是最美的时光!她笑着说。

后来,他因病先走了,没人继续跟她看这人间美好。收拾屋子时,她在一个小箱子中发现了几本日记。那是?她一脸好奇,翻开看了看1959年5月28日,天气灰蒙蒙的,傍晚时,下起了雨,你下班走出门口,见我撑着一把雨伞在等你,你露出了甜甜的笑容,我走上前,为你遮雨,我们并肩走在雨巷中,时不时发出欢乐的笑声。1963年6月9日,我们结婚了,你喜欢白玫瑰,我便给你找来这稀罕物。虽然贵得很,但为你值得。那时,你笑了,眼里是我不曾见过的山川河流。她的眼角终还是红了。

而后,她时常一个人在花前发呆,或者翻翻那日记傻笑。

奶奶,你是不是想到了爷爷?我好奇地问。

嗯,即使现在回忆起来,也依旧美好呢。她嘴角上扬。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乡村生活回忆散文:墙

编者按:《墙》一文由作者张贵华创作,文章里面作者利用“墙”作为线索,写出了岁月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令农村产生巨大的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旧时生活的回忆吧!

昨天同学发过来她的暑假力作《墙》,想打开图片,网速慢,也没打开,她的文笔很好,也是我们班里的尖子生!

今天我也写写墙。

墙是用来阻隔人与人,房与房,物与物的。

小时候都是土墙,两块木板一夹,夹层添土,用夯砸实一层,再往上提木板,再往里添土,再砸夯,就这样一层层的垫高,就成了墙了。

土墙也能经历风风雨雨。那天和发小二英聊天,她说:“你忘了,墙西的墙,让我们搬得一块块的”。又把我拉回了儿时的记忆。一堵堵矮墙,一个个篱笆院子,夏天雨大,土墙渐渐变矮了,像一个沧桑的老人,腰越来越弯,个子就矮了。

以后就有了砖,盖房子,垒院墙,都用砖,青砖碧瓦,再后来烧出的是红砖,盖上房很洋气,后来人们再盖房垒院时,干脆用水泥抹住了砖,冷冰冰的,没有了色调,也看不到整齐的砖一行行,一排排贡献的力量了。

时代在变迁,土墙成了砖墙,又成了水泥墙。没有了土墙的暖色,也没有了红砖的火烈,剩下的全是冷色的水泥,铸在人们心里的墙也越来越厚,你看不到我的心,我也看不到你的心。

人与人之间,应该没有墙的。

以前很穷,就算道土墙也是公家的,一个大杂院住满了人家,连篱笆都不用扎,你吃好的,给他一碗,他换伙食,给你尝尝,就那么融洽的生活着,孩子都是大杂院的孩子,亲戚也都是孩子们的亲戚,热乎的不少,小脑壳也是为了讨得亲戚的一粒糖果或是一小块奶酪,舍不得吃,用舌尖舔了又舔,直到那糖果或奶酪粘得厉害,才肯放进嘴里,舍不得让它溶化,使劲回味着那香甜的滋味,甚至长大的理想就是做个糖果或奶酪老板,开一家食品厂。

土墙被推倒了,再看不到它的影子,倒怀念爬上土墙奔跑的淘气模样,浑身土,抖落满是土呛就开饭喽。

现在的人们,在各自的心上树上一道墙,人与人淡了,除去金钱利益,再也看不到那温暖的土色,树在心里的是冰墙,有时候撞上去,很疼,很冷。

乡村的回忆故事:捡枞菇

从小生长在农村,对农村生活的一些记忆有的已经很模糊,但那儿时就伴我长大的爬犁却一直铭刻在我的心上。尽管岁月蹉砣让我早已拉开了与那个时代的距离,但有关爬犁的记忆,以及那个年代在我身上所发生的所有爬犁的故事,多少年过去还是会经常的浮现在我的眼前,让我挥之不去且记忆犹新。

我的家乡是东北农村典型的高寒山区,不用说常年在这里生活,你一听这名字就会感到这是一块多么让人富于幻想的土地。如头道沟、二道沟、三道沟。如头到岔、二道岔、三道岔。像什么小庙岗、王和尚岗、大岭西。小河沿、大河沿等等,无不打上有沟有岔有岗有岭的烙印。我就是在这有沟有岔有岭有河的地方出生长大,它的一山一水一岭一河无不打上了我整个童年、少年以及青年时的烙印。而陪伴我所有成长的爬犁更是我此生难以忘却的情怀。

农村的爬犁在我的记忆中可分为小爬犁,人爬犁,牛马爬犁三种。小爬犁也叫冰刀爬犁,是每个农户人家家家都有的工具。它一是农村半大孩子在山岭雪地劳动和游戏的工具,也是山里人家日常外出买东西串门子或平时做家务无法离开的家什。它通常是用两块扁形的木头方子前面锯成斜茬,然后再按一定尺寸在方子的上面钉上平整的木板,方子下面安装上冰刀、铁管、铁筋之类的物件,前面栓上一根绳子供人们拽拉一个完整的小爬犁就算做好了。

人爬犁是那时农村各家个户必不可少的农用工具。因为住在林区或半林区通常要用柴禾取暖做饭,一般农家都没有饲养牛马,只好靠人力来完成这项捡柴禾的任务。所以一到了冬天,家里有老人和孩子的都要去山里捡柴禾,以供这年的冬天和来年多半年的取暖和做饭之用。那时山里有叫柞木,扭劲子,花曲柳和色木的几种树木,人们常常把长的比较直,粗细在四五公分的幼树从山里砍伐回来把它锯的一般长短,然后用当年打粮落下来的豆秸或包米秸子点燃熏烤围出相应的角度。再在两个杆子的根部等距离的地方分别凿上两个卯子,安上木头腿子,再镶上两根相同的木头横撑,从后面的腿子上往杆子的前端连上一根绳子摽紧一张人爬犁就做成了。

牛马爬犁分两种,一种是平爬犁,一种是叫倒挂子爬犁。平爬犁在农村主要是运粮食、土粪、拉烧柴使用。它的做法和人爬犁的做法大体相同,只不过爬犁杆子比人爬犁粗,再就是在做好后要在爬犁的两根横撑上镶上一个长方形的木头架子,再在架子的里边铺上一层木板。这样一可以拉粮和拉烧柴或者往地里运粪土,再就是屯子人家有大事小情用。比如送亲、赶礼、走亲戚,那时乡下农村没有这车那车,就是城里镇子上也没有私家车。在这种情况下,每遇到大事小情如没有牛马车的情况下,有事的人家就会套上几挂牛马爬犁去办事也算很风光。

而倒挂子爬犁主要是用来去山林拉木头和捡柴禾使用。倒挂子爬犁过去在农村生产队经常见,林业伐区人工作业也少不了它。它是由两根直径在十几公分左右的柞木、扭劲子、花曲柳树做成。其制作方法和牛马爬犁的平爬犁制作大同小异,只是它的杆子是直的而且很长,这主要是根据山里拉木头的实用性而设计的。一般牛马平爬犁上山出门只要套上牛马赶走就行了。而倒挂子爬犁不行,它每次进山爬犁上都要带上一付滑圈,滑圈是用一个个铁圈套在一起做成的。每当遇到大岭或很陡峭的山梁,为了使爬犁上装的木头因很重发生跑坡,就提前把滑圈在前爬犁腿子的位子套在爬犁杆子上,使爬犁很安全的滑到坡下。再就是倒挂子爬犁每逢上山无论是检烧柴还是拉木头,爬犁上都要缠上一根很壮的大绳,绳子的底下放两根结实又不很长的棍子,这些东西是捆绑木头用而拉烧柴也也缺少不了它。

记得小时候家里的院子上经常有一两张小爬犁,那是哥哥们的专利。一旦家里有事他们就会拽上它去办这样或那样的事情。等我稍大一些的时候,哥哥也会领着我去西岭打爬犁或者捡柴禾。家乡的西岭很高很长很远,那时乡下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打爬犁是每个乡下孩子最常见的娱乐活动和经历,每到隆冬季节凡是屯子里的孩子都会到岭上去打爬犁玩。打爬犁通常是一个人打,就是把爬犁拉到山路的最高处,一个人爬在上面凭借雪道的滑劲和山路的陡劲,将爬犁最大限度滑下岭去,当然在保证爬犁不偏离雪道的情况下滑行的越快越好,如果想在河套的冰湖上打两手要拿两根头上钉有锥子的撑杆坐在上面划才行。

如果两个以上或者更多人打,那就的事先在家里做一个更小的小爬犁俗称爬犁头。在做好爬犁头后两边各留出两个用来放脚的蹬手,人坐在爬犁上脚可以蹬在爬犁头的蹬手上,当爬犁一路向下滑的时侯,下滑的爬犁要靠爬犁头那上面放上的双脚来掌握滑行的方向。有时为了寻求更大刺激,常常会把很多人的爬犁串在一起形成一条巨龙,七八个人坐在上面有时甚至十几个人,由前面的一个人掌握方向一起往下滑。这样虽然刺激但很危险,由于爬犁的惯性增大串起的爬犁会越跑越快,最后由于来不及拐弯很多时侯都不会滑到终点,而更多的是滑到路边或沟里。虽然路下有很厚的积雪不会伤人,但受到的小擦伤还是时有发生,就是这样我和伙伴们每年的冬天还是玩的乐此不疲。

人爬犁从打我十几岁的时候,就拉着它随大人去山里捡柴禾,由于岁数小开始是哥哥姐姐带我上山,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像大人一样每天拉着爬犁上山。那时的冬天很冷家家都需要很多的柴禾取暖做饭,所以像我这样的半大孩子都要去干这样的体力劳动。家乡不远就可望见山林,但真正走入山林是要翻过很多山岭越过好多岗梁才能走到。

小时侯我长的小拉起爬犁来比一般伙伴都要费劲,但那时家里很穷哥哥姐姐门又都在生产队上劳动,所以这样的重活就提前落在了我这单薄的肩上。拉爬犁真正走在平道上只要你掌握好脚下的步伐就会把爬犁顺利的拉回家,而最危险最难的是放坡。放坡就是把满爬犁的烧柴和货物从山岭上顺利的放到山脚下,这种技能一是要有娴熟的驾驭爬犁的本领再还要有过人的胆量。记得有一回去西岭捡柴,由于自己的贪载装了超过自己驾驭能力一倍多的烧柴,结果在下一陡坡的时侯爬犁跑了坡,自己也被爬犁裹在了爬犁底下,幸好雪深又没被压在爬犁杆子下面,算是捡回了一条性命。从此再也不敢贪载啦!山里像我这个年岭的人一提起拉爬犁捡柴禾每个人都会说出一大堆故事,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说从出生到长大都是伴着拉人爬犁过来的。

贫苦的生活过的说慢也快。一晃我在一面上学一面为家里干农活的日子里走过了学生时代,回到家乡成了一位回乡青年,参加生产队劳动的第一个冬天干的第一件农活就是赶牛爬犁。一天生产队长让我去和老社员一起赶牛爬犁,虽然我觉的很新鲜,但我对套爬犁和赶爬犁一巧不通,于是这位老社员教我。原来不管是平爬犁还是倒挂子爬犁都有一套简便的套爬犁方法。首先一张爬犁做好后,在没有使用之前,队里的后勤就会提前准备很多牛马套。

一旦开始用牛爬犁干农活,首先要在做好的爬犁上栓上牛套。这些牛套分别为牛套,牛样子,牛鞍子,牛搭腰,牛后丘几个部分。套爬犁时要先将牛从牛圈里牵出来,牵到事先绑好牛套的爬犁跟前,让牛头朝前站在两根爬犁杆子的中间。然后将穿好牛样子的牛套放在牛的勃子上用绳固定好,再把牛套在靠近牛肚皮的地方用一根事先栓好的绳连接起来。在牛的背上放上和固定好牛鞍子,周起爬犁杆子(平爬犁不用周)将套在另一根爬犁杆子上的搭腰搭在鞍子上然后再挂在这边的爬犁杆子上,再将牛后丘从一面爬犁杆子头上扯过来套在牛的屁股上,感觉牛在套里的适应程度再连接在这面的爬犁杆子头上,一付爬犁就套好了!

家乡的山很陡峭,不管是上地运粮、粪和烧柴,都要行走在很陡的山路上,有时还要穿行在密密麻麻的树林里。赶爬犁一般在平道和上坡时牛走在路上是不用人牵的,它会正确的沿着道路前行。要注意的是下坡,每当下坡时赶爬犁的人必需牵着牛爬犁往下走,不然牛受到巨大的推力就会跑坡。这样不但会出现翻爬犁,严重时还会伤牛。在遇到下坡时如果坡不是很陡赶爬犁人只要紧紧的握住缰绳,离牛头不超过十公分距离就能顺利的走到坡下,如果坡度很大岭又很长有时还会遇到树林,在没有带滑圈的情况下,就得紧紧抓住缰绳,用鞭棍不时的敲打牛头让牛产生坐坡状态才能有效的把爬犁赶到山下。否则刚下岭时就要带上滑圈才能保证万无一失。

打爬犁、拉爬犁、赶爬犁让我走过了艰苦的儿时少时年代。后来由于我当了兵,从此告别了那以爬犁为伍的农家院生活。可是那苦与乐安与险的农村爬犁,一直在我的记忆里收藏。今天写出来一是回忆那难忘的岁月,再就是沟起和我有着同样经历的你我共同去回忆那有农村爬犁的往事。

作者|周文涛。

公众号|咱们村。

乡村的回忆作文

这是我爸的,我只不过是以方式记录下来罢了。

―――题记。

旧时。

几把蒲扇。血红夕阳。八仙桌。俩门神被贴在发黑的木门上。几个红光满面的老人,吃着刚端上来的热气腾腾的羊肉泡馍,好不惬意。几只光头靠在一起,似灯泡,照出了这素年锦时的平凡、喜乐。几个穿着小耐不住空虚与寂寞,同玩伴在外搞得一身泥才回来,才算过瘾。他们自认为最好吃的`就是刚烤熟的红薯了。

远处夕阳山,葱茏的树木点缀原本荒芜的大山,偶见几株色彩娇艳的植物若隐若现,显得错落有致。

身后,传来孩子们稚嫩的谈话声。

你快看。太阳怎么每天都要到山后面去洗澡啊。

如今。

木门,已拆,后来居上的是精致的铁门,不用担心受潮了。与以往不同的是,家家大门紧闭,铁门无声无息,显出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威严。如此一比,还是以前木门那“吱呀吱呀”的声音来得更亲切些。家里开着空调。偶尔一丝凉风伴着电视里那嘈杂的呻吟从主人忘关的窗里传出,心中顿时升起一股凉意。

孩子们也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原来,都在家里新买的电脑里玩网络游戏。玩爽了,就拿起一大瓶可乐猛灌。

以前的孩子都成了社会青年,他们的口音不改当年。

哪里玩去。ktv?酒吧?

乡村的回忆故事:捡枞菇

刚结婚的那一年,也是因为厌倦了将近二十年做大厨的生活,再也不想和油烟打交道了。想想总不能游手好闲的过日子,总得干点啥营生吧,权当是换一种活法。

我们村有十几户养羊的庄户人家,放养的山东小尾寒羊先是由政府无偿援助的,后来慢慢地发展壮大起来,也的确给养殖户增加了不错的收益。那些羊很好看,看上去特别温顺,尤其是小羊羔样子特别可爱,毛色柔顺的,摸上去像羊绒被一样绵软,心里感觉很暖和。

或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我便喜欢上了羊。于是窜通着几个养羊的伙伴,参考着市场价也在集市上买了十来只。从此早出晚归的,不管天阴下雨,寒风呼啸就当起了羊倌。

俗话说“放上三年羊,给个县令都不当”,这话一点都不假。拿只一头拴着鞭子的小铁锹,咯吱窝夹一本自己喜欢读的书,躺在沟底的斜坡上,自己悠闲的看着书,羊群在青色的草地上悠闲地吃草,感觉好生惬意。

记得第一次有只母羊产崽,第一次接触这样的事情,心里也不免有几分慌乱,毕竟人牲一理。先是将待产的母羊和其余的羊群隔离开来,再在羊圈里提几筐干净的黄土,找一些麦草铺垫作为出生小羊羔的暖窝,算是一切准备就绪,再就是耐心的等待老羊慢慢的分娩。

阵痛,这是所有母亲苦难,无论人或者动物。痛苦的呻吟,艰难的回头一瞥,我分明能看见母亲那痛苦的眼神里洋溢的幸福与期盼,期盼是一种无需表达的幸福,尽管母羊不会说话。

羊水破裂,殷红殷红的鲜血伴随着羊水慢慢溢出,小羊的嘴最先触摸这陌生的世界,告别母体里的黑暗,开始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气,迎接生命给予的属于它的无限光明。

母羊的呼吸开始变得急促,吸气、呼气,使尽全身所有的力量,第一只身体沾满黄色液体的小羊羔跌落。

母羊似乎忘记了所有的疼痛,赶紧转过身体,用它的舌头一点点的舔舐小羊身体上的粘稠液体,渐渐地小羊全身的卷曲的绒毛慢慢变的干净起来。

它开始用嘴慢慢的拱小羊的身体,小羊羔似乎懂得母亲对它的温存与鼓励,慢慢的一次次努力的尝试往起来站立,就像我们小的时候一样。也许站立就是对生命的一种渴望,也许只有站立才能证明生命的顽强。

老羊便用它的嘴巴一步步的将小羊引导至它丰硕的乳房,毕竟只有吸吮香甜的乳汁才是一只小羊活下去的希望。也许是与生俱来就带着的天性,小羊似乎也懂得这个道理,慢慢的一次次的尝试着吸吮母亲的乳汁。

接下来又是母羊的阵痛,一只,两只,三只,那只母羊共产下了四只可爱的小羊羔。母羊所有的动作一模一样,记得产最后一只的时候,老羊似乎没有了力气,眼看着那只最大的小羊羔被夹在了半腰,我急忙抓住小羊的前半身,顺势将小羊拉了出来,这也算是当了一回接生婆。

待将小羊放在了母羊的身边,小羊哆嗦了几下,我知道这类似于我们出生时那一声“哇哇”的啼哭声,这是所有诞生的新生命,无形中向辛苦的母亲说了声“谢谢”,感谢它在娘胎里居住的日夜,母亲千百倍的热爱与无私的呵护。对于我这个羊倌来说,新的问题出现了,母羊的奶包只能奶两只小羊羔,其余的两只比较弱的便无奶可吃了,再说老羊就那么大的奶包。于是赶忙去请教同村的养羊人,才得知我们宁夏产的“夏进”牌纯牛奶可以喂活小羊羔。

赶紧回家骑上摩托车去乡上买了奶瓶、奶嘴和好几箱纯牛奶,照着他们说的奶起了另外两只没奶吃的小羊。于是我便扮演了另外一个角色——羊妈妈。

在我每天的精心照料下,哪两只用鲜牛奶喂养的小羊羔渐渐地变得一天天地强壮起来。每次放养回来,将羊群赶回羊圈里,未等门关好,哪两只我喂养的小羊羔就会从栅栏中挤出了,我走到哪便会跟到哪,毕竟每天我都会用奶瓶一只只的喂它们。

我坐在沙发上喂它们的时候,一只在我腿中间有滋有味美滋滋的吸吮着奶瓶里的牛奶,另一只则蹦到沙发上,不停的用小嘴拱我的身体。有时候我会觉得,其实人和动物之间也可以沟通,甚至你不去使用语言,而亲切和关爱就是最直接的语言。

我放了三年的羊,最多的时候,羊群里的羊大概有五十多只,根据每只养的外表和脾气,那些羊我几乎都一个个起了属于它们的名字。每一年的春秋两季,我和妻子会一只只的剪去所有羊长长的羊毛。

说实话养了三年多时间的羊,我从未舍得宰杀过一只羊,我宁愿跑到街上肉店去买一些羊肉回来做着吃。不是因为宰不起,而是舍不得宰杀,毕竟那些羊都和我有感情。

放羊的时候,若是有那只养不听话,我铲一铁锹黄土,喊一声那只羊的名字,再顺势将铲起的土撩过去,它准会乖乖的回到羊群中间去。

后来,我有机会参加了新的工作,不得不放弃了养羊的活计,便将所有的羊用拖拉机拉到了外父家由外父代养。每次去外父家,我都会羊圈看看,那些羊只要看见我,就像看见了分别太久的故人一样,尤其是我用纯牛奶喂食过的那些羊,总是将头伸出栅栏,我也会心疼的用手去摸一摸。

每次走的时候也会再看它们一眼,算是聊以安慰我曾经放过羊的岁月吧!

作者|王建军。

公众号|甘宁界。

快乐回忆的初中作文乡村的回忆

早晨起来,天淅淅沥沥地下着雨,春雨贵如油,望着这朦朦的雨,我又想起了儿时在乡村生活的往事——这是我人生路程中一段难忘的插曲,也是值得回忆的生活。(初中作文)。

七岁那年,我和妈妈回老家,一个遥远的小山村。时值初夏,我们的汽车在长长的土路上行驶,路旁的小草放出一片绿光,向远道而来的我吐露着芳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车行过路口,这个乡村有一个不十分美丽的名字——杨水村。这个村以捕鱼得名,料想这儿富裕得很,离村口不远,是几块清澈的池塘,初夏伊始,晒人的`阳光下,池塘里的水草绿茵茵的,野花也泛着金光,池塘中,许多年轻的小伙子正露着黑油油的肩膀和臂膀,用力吆喝着,撒开网……。

池塘边玩耍的孩子们凫在水里,有的竟一个猛子扎进水里,好大一会儿才露出头,有的刚从水里跳出来,浑身沾着淤泥,瞧,那一个黑鼻子、黑脸蛋、黑屁股,我看了不禁哈哈大笑起来。故乡真不愧是水乡。鱼塘边是一望无垠的秋苗,阳光洒在乡村的田野里,绿油油的一大片。烟着田间小道,走到村子的纵深处,隐约出现了红瓦房,小四合院映在眸子里,房前堆着一堆堆老玉米、挂满一串串的红辣椒。最值得回味的是那个在池塘边的枣树林,哪儿是乡村的孩子们嬉戏的地方。一大早起来,几个小朋友牵着牛,引着自家的狗,还有的提着桶,拿着棍,到林子里来玩了。沐在金色的晨曦中,林子里开始了一天的热闹。

乡村的回忆作文

那是我儿时的乐园,它清静、不热闹,却有许多美好的回忆。

小时候我最常去的,除了家就是小卖部。那时小卖部卖的东西不贵,偶尔买几颗糖也是很开心的。现在真后悔,本来不胖的我如果少吃点零食,就不会变成现在这样的大圆球了。那时,我还是因为小卖部有一只猫,才不敢再去买东西了。

最有趣的就是麦田了。玉米、花生都是我爱吃的,当时我还会种下几粒玉米真以为会长出来,现在才知道种农作物有多辛苦。自从三岁以后,就不经常回老家了,只有到了暑假,才有时间回去一趟。

最讨厌的就是夏天的夜晚,还有蚊子的嗡嗡声。尤其是到了一两点的时候,蚊子在耳边轰鸣,此时,头上、胳膊上、腿上就有了无数的红疙瘩,可那也只能涂上风油精接着睡。

现在上了初中,更没有时间回老家了,可是童年的记忆我永远也忘不了。

六年级乡村的回忆日记

暑假的一天,火辣辣的太阳烤得大地像个蒸笼,我上完兴趣班的课从体育馆经过,看见游泳池里的小朋友在水里游来游去,像一条条快乐的小鱼,心里直痒痒。我一回到家就吵着要妈妈让我报名学游泳,妈妈只好同意了。

第一节游泳课,老师先教我闷水。我屏住呼吸,把头浸入水中,不一会儿,我就憋得受不了了,耳朵在水里嗡嗡响,鼻子里连呛了好几口水,老师教我自己多练习。我老是闷不好,气嘟嘟地跑到妈妈身边说“游泳太难了,我不学了。”妈妈和气地对我说:“你怎么刚开始学就打退堂鼓呢?万事开头难,只要有恒心和毅力,什么事都可以成功;如果半途而废,什么事都做不成。”听了妈妈的话,我的脸上热辣辣的,于是按教练教我的方法认真地练习起来。

一遍又一遍,我终于学会了闷水,而且闷水的时间越来越长。接着老师教我双腿绷直练习打水,我把手扶在游泳池边,让身体漂在水面,双腿用力不停地拍打,顿时水花四溅,像下起了大雨。老师对我说:“小同学,你的进步很大。”我大胆地松开手,居然能在水里游动了,我开心极了。

学游泳让我懂得了做什么事都不能半途而废。

盛夏,娇阳似火,树上的知了一阵接着一阵,一曲接着一曲尽情地唱着,富有节奏感的歌声,给夏天增添了新的景象。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