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数学进位加法教学反思(大全5篇)

时间:2023-10-01 13:08:33 作者:FS文字使者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数学进位加法教学反思(大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篇一

在教学中,我觉得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

1、创设了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入部分,我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小羊图,然后让学生根据小羊图提出数学问题,从而顺利地引出新课,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重视算法多样化。虽然学生还没有正式学过进位加法,但是根据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肯定会有好多小朋友能正确地算出得数。在学生列出9+3=12时,我就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是记大数,再接着数小数的;有的是从3只小羊中拿来一只,和9只合起来是10只,再加2只是12只;有的说一只一只数出来的。

上完了这节课,我觉得需要在下次上课时要注意的地方是:优化算法不应太早,应该暴露不同方法的`弱点,使学生对方法的优劣有切实的体会,作出自己的选择,真切地体会到“凑十法”的优越性。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篇二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学习能为后续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笔算奠定基础。数的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的一项基本技能,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更是重中之重,必须让每个学生都切实掌握。如果前面的20以内进位加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整十数没有学好,那么这节课就会寸步难行。从教材的逻辑体系出发,首先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口算是必要的。其中,我重点复习了“24+5”,唤起学生已有认知,为学习新知理清思路,有利于算法的迁移。

在备课和试上的过程中,对“24+6”的设计一直很纠结。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通过摆小棒,能算出得数,对于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来说,甚至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清算理,归纳算法。因此,由学生当“小老师”上台摆小棒,介绍算法是最初的设想,还能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然而,从课堂效果来看,在随后的练习环节,学生的反应并不乐观,甚至有学生还是“顽固”地使用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进位加的算理。因此,在学校同事的帮助下,我重新调整教学设计,欲从以下几点突破难点:

关于“24+6”和“24+9”的教学时间比重,同事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24+6”比较简单,重点应放在“24+9”。然而通过查阅资料,我认为“24+6”的算法是新知教学的重点环节,也是理解算理,形成算法的重要环节。对于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低年级学生来说,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表象,理解算理,抽象算法,发展数学思维。具体教学时我又分为四个层次:摆——圈——捆——说。从实际教学来看,由于我教学语言的琐碎,放的不够,这个环节还没达预期效果。接着计算“24+9”时,由扶到放,学生出现了两种算法,一种是凑十法,把9分成6和3,4和6凑成10,这样和20组成了30,然后再用30加3,得33;第二种就是先算4和9合成13,再算13加20,得33。但由于紧张,在抽象算法的环节不自然顺畅。

第一次比较是开始列出“24+6”和“24+9”后,比较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发现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由此引出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第二次比较是教学完“24+6”和“24+9”的算法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它们在计算的过程中相同点,使学生明白两位数加一位数要先算个位,个位上满10了,因此得数的十位上就比原来多了1个十和;第三次比较,很遗憾,由于紧张,忘了这一环节,原来准备对比“24+5”和“24+6”﹑“24+9”,为什么结果是二十几﹑三十几;第四次比较是在游戏“送小蚂蚁回家”环节,同样是43+,为什么有的到四十多,有的到五十多?第五次比较是在“智慧转盘”,同样是76加一位数,估算时为什么有七十几,有八十几?设计的目的紧扣重难点,发展学生思维,彰显数学味,让计算教学有理有据;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本课教学中,安排卡通人物“小明”贯穿整个教学,让小明与小蚂蚁的互动吸引学生注意,通过帮小蚂蚁回家提高估算能力,进一步体会“满十进一”;小蚂蚁请吃苹果三个题组发现规律,运用规律;和小蚂蚁玩转盘游戏,巩固算法,提高口算速度;与小蚂蚁的告别,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不足还是很明显的:

1、例题教学时间安排过长,导致拖堂。

2、没有在新授之后把24+5、24+6、24+9三题的算法比一比,以突出本课的重点。

3、教师关注学生的学还不够,倾听能力待加强。通过这次公开课,我更加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博采众长,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即使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要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篇三

对计算教学来说,既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合理地计算,还要求能够掌握灵活的计算方法,在明晰算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使计算教学有创新,就必须让计算课“活”起来。下面的教学案例或许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案例1]导入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我们将举行大型的庆祝活动,大家高兴吗?在这一天,老师将为大家请来艺术学校的8位小演员为大家表演精彩的节目呢!学校也将为大家准备一份小礼品——(师出示)每人一袋金丝猴奶糖。

师:请大家帮助学校算一算,我们班需要多少袋糖?

生1:我们班有56人,一共需要准备56袋糖。

生2:还有8位小演员呢,还要准备8袋糖。

师:你真是一个有心人!好,我们一起来计算一下:56+8=

[点评]“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教师设计“庆六一”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这种情境的创设既可以导入数学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2]新授

师:怎样计算56+8呢?我们一起来用小棒摆一摆。请同学们迅

速拿出小棒,看谁拿得最快!

师:(指一名学生)你的小棒拿得真快,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是怎样拿的?(先拿5捆和6根,再拿8根)

师:摆一摆,56根小棒加8根小棒,怎样摆才能使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

(学生摆毕,同组交流,指名边在实物投影仪上操作边汇报)

生1:从8根里拿出4根,56根加4根是60根,60根再加4根是64根。

生2:从56根里拿出2根,2根和8根凑成10根,54根再加10根是64根。

生3:6根加8根是14根,50根加14根是64根。

生4:52根加8根是60根,60根加4根是64根。

…………

(小组合作,互相交流。)

学生汇报:

生1:56+8=64生2:56+8=64

(60)44542(10)

想:56+4=60想:2+8=10

60+4=6454+10=64

生3:56+8=64生4:56+8=64

506(14)452(60)

想:6+8=14想:52+8=60

50+14=644+60=64

…………

师:经过计算,我们班需要准备64袋糖。看来呀,计算56+8的方法还真不少呢!同学们真了不起!在这些方法中把你喜欢的方法给同组的同学说一说。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篇四

今天上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这节课,感觉学生学得很累我也上得很累。现在重新给这节课整理一下思路,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

首先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把新知识转化成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教学。而要较准确的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学生必须对基础知识达到很熟练的计算程度。这部分知识对部分学生来说很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首先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上节课学习的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加法,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但是,学生在学习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时,对于计算的过程方法也就是表述:先算(),再算(),有一部分学生还没能熟练地表述出来,所以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这个内容时,学生也一样没能很快地说出计算的过程。特别是到再算()时更是一个难点,或许是在上前面的内容时,我没有特别强调“拿先算出的得数来加上还没有加的另一个数”这句话的原因吧。

其次在探索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时候,我因为担心时间的问题和课堂纪律的问题,所以没有让学生动手操作小棒进行摆一摆、算一算,而是我把小棒图画在黑板上,然后围绕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学生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听一听、练一练中学习,虽然教学目的达到了,但是感觉学生的感悟没有那么深刻,所以也是造成对计算的过程方法表述不够清楚的原因吧。

因为一直都在强调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虽然这为后面学习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做练习时感觉学生对利用“凑十法“凑成整十数这个方法不够熟练,不喜欢用这个方法来计算,虽然我们提倡算法多样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用,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样对于后面教学简便计算应该是不利的,因为凑十法是简便方法计算中一种非常常用的方法。

教学完这节课,我真正感受到了数学的确是一门前后知识联系性很强的学科,可说是环环紧扣,一环脱落,将直接影响后续内容的学习。而上面存在的问题说明我还要更深层次地去思考一些问题,备课要更加充分,仍然要努力填补自己教学能力的不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篇五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

本单元分三小节完成,第一节,学习9加几,这一小节以实际情景提供计算题,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并接受凑十法,第二节,学习8、7、6加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凑十法,同时要求学生在“拆小数,凑大数”、“拆大数,凑小数”和“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几种方法中,会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算法。第三小节,学习5、4、3、2加几,这一小节是完全脱离实物,让学生独立思考算法,进一步巩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种算法,也为今后学习加法的交换律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学生对凑十法掌握较好,能根据具体的题选择合适的凑十法,在口算小数加大数的试题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是习惯用凑十法,只有少数学生用交换加数的位置想另外一个算式来口算的方法。本单元的解决问题与以往的解决问题相比,有两个新的要求,一是要求在得数后面写出单位名称,二是要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