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体制改革工作汇报(案例15篇)

时间:2023-10-27 12:16:05 作者:笔尘 最优体制改革工作汇报(案例15篇)

在写工作汇报时,要注意事实真实、客观公正,尽量避免主观评价和夸大或缩小事实的倾向。以下是一些工作汇报的注意事项和常见错误,希望能帮助大家避免一些常见的写作失误。

食品药品体制改革工作汇报

同志们:

推进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是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的重大举措。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按照中省市要求,安排部署我县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工作。刚才,晓鹏、文艺同志分别就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和安全监管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强调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改革食品。

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是基本的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件大事。近年来,全国部分地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接连不断发生,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从我县来看,虽然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形势总体向好,但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隐患也不容忽视,而且由于我们的监管力量有限,监管水平不高,监管职责分散,既有重复监管,又有监管盲区,不利于责任落实。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改革创新,理顺职责关系,落实监管责任,破解监管难题,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为了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实现由过去多部门、分环节监管向集中统一监管的转变,中省市启动实施了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工作。9月30日,市政府召开全市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工作会议,10月9日,市政府印发了《完善市县镇(办)食品药品监管体制的实施意见》,上周,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了我县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工作,体现了各级党委、政府对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的高度重视。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生命至上,安全第一。这是我们对人民群众的基本承诺和基本保证。县级各相关部门和各镇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省市的决策部署和县委、县政府的具体安排上来,站在对群众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切实履行各自职责,把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以理顺监管体制为契机,下大力提升全县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水平,确保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食品、用上安全药物。

按照省市统一要求,从11月1日起,新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就要正式投入运行,可以说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各镇、各部门一定要按照县政府《实施意见》的要求,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突出重点,积极推进,全力以赴做好改革各项工作。

(一)整合职能机构,完善监管体制。理顺管理体制,整合监管职能,减少监管环节,是这次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一是将县工商局、质监局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和县工商局承担的成品粮油检测和市场监管职责划入县药监局,县药监局加挂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牌子,为县政府工作部门,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切实解决监管中存在的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等突出问题。县工商、质监部门及其派出机构涉及食品监管职能的机构、人员编制、装备及相关经费划转县食品药品监管机构。二是将县经贸局承担的牲畜屠宰管理职能划转县农业局,县农业部门要根据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机构设置,加强监管力量。各镇要充分依托和发挥镇农业综合执法和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工作力量,明确专人管理,确保生产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县公安机关要明确食品药品犯罪侦查机构,落实专门警力,加强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力量建设。

(二)强化基层基础,健全监管体系。一要按照《实施意见》要求,设立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配齐相应人员,配备必须设备,及时开展工作。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接受镇政府和县药监局双重管理,以镇政府管理为主,受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委托,承担辖区内食品药品执法监管职能。二是在农村行政村和城镇社区要设立食品药品协管员,原则上每个行政村(社区)至少配备1名兼职协管员,承担协助执法、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宣传引导等职责。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鼓励各级探索基层综合执法改革,开展跨部门、跨领域的综合执法。

参与监管机制,全面提升科学监管水平。四要加大执法力度。要分类开展食品药品专项整治行动,规范执法,严格执法,铁面执法,以整治工作的实际成效赢得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抓,主要负责人要亲自研究部署,协调解决机构整合、职能划转、人员调整中的具体问题。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要加强指导,对改制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新问题,要及时会商,研究解决,确保改革扎实顺利推进。县上成立三个指导组,分别由编办、食药监、人社部门主要负责人任组长,抽调相关人员,具体负责指导各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机构组建、人员划转工作。

二要顾全大局,密切配合。组建新的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涉及相关部门间的职责、机构、人员调整,希望大家以大局和事业为重,自觉服从和支持改革。特别是药监、工商、质监、经贸、农业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合力推进,共同做好职能、编制、人员、经费、装备划转和干部职工思想稳定工作,切实做到人心不散、队伍不乱、工作不断,确保实现平稳过渡。

三要统筹兼顾,抓好监管。不管监管体制怎么改革,监管职能如何调整,我们的监管工作绝不能松懈,安全事故绝不能发生。为确保改革过渡期食品药品安全不出问题,县政府成立了由贾县长任组长,县药监、质监、工商、农业等部门为成员的食品药品专项整治领导小组,从11月1日至12月31日,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专项整治活动,这段时间的食品药品监管责任由整治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任何单位不得借职能调整之机推诿、弱化应承担的相应责任,切实做到机构改革与监管工作两手抓,两不误。

四要严肃纪律,强化监督。改革过渡期间,冻结相关部门与食品药品监管有关的机构编制、人员调动、干部任免及有关财务和资金。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编制、人事、财经纪律,严禁借改革之机违规调度资金、转移财产、突击花钱、私分财物,确保改革稳妥推进。纪检监察部门要会同机构编制部门加大对改革工作的督促检查力度,对违反政策规定的,要依照规定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同时,今天会议再次明确,xxxx年下达各部门的各项年度目标任务仍由原单位承担,从明年元月1日起,再按新的职能分工负责,各部门要按既定部署做好剩下两个月的相关工作,严防出现监管空白和断档。

同志们,食品药品安全责任重大,监管体制改革意义深远。希望大家积极行动起来,齐心协力,扎实工作,狠抓落实,加快推进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全面提升我县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

法院司法体制改革工作汇报

(2011年11月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代表洪洞县委、县政府及全县政法系统全体干警,向亲临督查指导工作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广阔。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现有250多处人文名胜及自然景观,闻名华夏的大槐树,全国四大名塔之一的广胜寺琉璃飞虹塔,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明代监狱,都聚集在这里。人文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26位远古人物有一半之多在洪洞都能找到其活动遗迹,先后涌现出了法祖皋陶、乐圣师旷、名将徐晃、佛学大师贾题韬、党内海瑞王世英、国画大师董寿平、现代作家孟伟哉等诸多名人,“三月三”走亲习俗、大槐树祭祖习俗、洪洞道情、洪洞通背缠拳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0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22亿元,粮食总产6.4亿斤,财政收入2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22元。

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大力实施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强力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了人民满意的成效,确保了全县大局的持续平稳,为加快全县的转型跨越、先行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转发〈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中发【2008】19号)精神,根据中督函【2011】10号文件要求,现将我县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有关情况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提高执法司法效果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是司法行为依法有序实施的前提条件,是检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尺度,是建设公正高效司法制度的关键环节。

推行统一立案,认真落实案件流程和审限管理、审限提示、案件督办、执法责任追究等制度,坚持开庭、举证、质证、辩论、认证、宣判、执行各个环节依法及时公开,健全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的执行工作机制,创新执行方式,破解执行难题。三是大力推行量刑规范化。坚持把量刑融入法庭审理程序,把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分为定罪与量刑两个阶段,合议庭也进行专门的量刑评议,填写量刑评议表,使量刑过程一目了然;同时,充分保障诉讼参与人参与量刑审理活动的权利。2009年6月以来,累计审结十五类罪名案件200余件,涉及被告人200多人,社会公信力和法院权威明显提升。四是突出抓好立案信访工作。加强立案信访大厅建设,完善涉案信息快速查询,在立案大厅设立了诉前调解室、信访接待室、院长接待室、当事人休息处、报刊阅览处、材料处、引导台、服务窗口及立案流程图示等,坚持院长信访和专职信访接待制度,定期召开信访案件分析会,研究解决信访案件,今年9月被评为全省法院立案信访窗口建设先进集体。五是积极推进人民陪审员制度。扩大人民陪审员的选任,明确审判案件范围,进一步扩大司法决策知情权,增强裁判过程透明度。目前县人大常委会已任命人民陪审员32名,并实行案件补助,每人每案件补助50元。

重点解决监管场所存在的违法违纪问题,今年以来共自行检查和联合检查130多次,提出安全防范检察建议11条,发现和解决隐患5起,防止各类事故2起。

县公安机关一是完善涉案信息快速查询和公共服务行业等相关部门协作执法机制。大力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依托警务综合运用平台,开展网上立案、审批、流转、监督,实现网上办案,提高办案效率。同时,不断深化户籍、出入境、公安行政审批等方面的管理,建立公安行政审批大厅,采取一次性告知,规范办事流程,大幅提高了公共管理服务水平。二是完善司法公正、公开听证、舆论监督制度。建立刑事案件立案社会监督机制,畅通党外民主监督渠道,切实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公开公平确定参与听证的人选,最大限度地公开执法过程,在群众知情的情况下开展执法检查及案件评查活动,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

县司法行政机关强化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健全县、乡、村、组四级网络,大力开展人民调解工作,今年以来共调解民间纠纷565件,保障了社会和谐稳定。

二、落实宽严相济政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选择,是体现立法宗旨和实现司法价值的客观要求,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根据有关规定,严格审查报道内容,适时向社会和公众发布进展情况,避免泄露侦查措施,影响案件侦破。

三、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推进公正廉洁执法建设高素质的政法队伍,是做好新时期政法工作的组织保证,是提高执法公信力、保障公平正义的力量源泉。

对他们的从业活动作出限制性规定,并从生活上关心他们,政治上关怀他们,确保其规范行为、坚守纪律。五是加强和改进律师工作。加强对3个律师事务所、25名律师的管理,强化对律师执业活动的监督,扎实推进法律援助工作,开展公益法律服务,今年共办理各类法律援助358件,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维护了全县的和谐稳定。

四、完善经费保障体制,全面提升服务水平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是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对现行经费保障体制的新突破。在中央、省市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一是保障政法经费投入。政法专项编制人均2.7万元的经费已经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及时足额到位。二是完善政法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投资保障机制。县检察院1.29万平米的技术侦查大楼已经投入使用;县法院更新了部分办公设施,修缮改建了三个基层法庭,执行局和基层法庭全部配置了工作用车;看守所迁建工程和大槐树派出所、广胜寺派出所新建工程进展顺利;16个基层司法所全部办公用房配齐。

步,我们将以这次联合督查为新的起点,按照各位领导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大胆探索,务实进取,扎实工作,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积极推进政法事业全面科学发展,为建设人民满意的司法环境,做出我们更加积极的贡献!

衷心希望各位领导一如既往地支持洪洞的工作,关心洪洞的发展。

祝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愉快!谢谢大家!

监察体制改革审理工作汇报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2017年11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关于在全国各地推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2018年3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颁布施行(以下简称《监察法》)。为深入了解国家监察体制试点改革在我市的进展情况,收集《监察法》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人大与监察委的工作联系机制,支持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我市稳妥推进,6月13日下午,市人大常委会任主任一行6人,到市监察委员会调研我市监察体制改革情况及监察法执行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自2017年11月以来,按照省、襄阳市统一部署,我市监察体制改革在市委的领导和相关单位密切配合下,全力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监察体制改革推进情况。枣阳市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后,市委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市监察体制改革小组及其办公室,组建了工作衔接、组织人事、后期保障等3个专项工作组。市委书记何飞同志担任市监察体制改革小组组长,全面履行改革试点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市人大办、市委组织部、市检察院、市编办、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行管局等成员单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协商解决问题,确保了办公办案场所、机构、编制、人员转隶、班子配备、资产划转等相关工作按规定的时间节点有序推进。

一是在办公办案场所方面。办公场所在现有办公楼予以解决(除统战部在2楼办公外,市编办、市老干局按期进行了搬迁),共新增19间,基本够用,不超标。

二是在编制和人员转隶方面。经纪委、检察院充分沟通,报市委主要领导同意,确定了市检察院转隶编制数为27个。经对拟转隶人员的档案进行专审并报襄阳市纪委审批后,实际转隶人数为26人。

三是在机关内设机构方面。根据省改革办的指导意见,市纪委监委内设机构初步设定13个,即:办公室、组织部(干部监督室)、宣传部、信访室、案件监督管理室、案件审理室、党风政风监督室、纪检监察信息技术保障室和5个纪检监察室。由于“三定”方案仍未批复下发,为便于工作,各内设机构分别明确了一名负责人。

四是在领导班子配备方面。按照省改革办要求,领导班子成员现已全部配备到位。枣阳市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选举产生了市监察委员会主任,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选举了2名市监察委员会副主任,4名市监察委员会委员。

(二)监察体制改革工作运行情况。枣阳市监察委成立后,主要是抓好人员融合和工作磨合两项工作。一方面,强化政治建设,人员融合顺利推进。检察院转隶过来的26名同志到位后,市委召开了监察体制改革人员转隶大会,市纪委先后开展了多轮谈心谈话活动。转隶干部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自觉,积极融入监察委的各项工作。另一方面,聚焦主责主业,工作成效明显。监察委成立后,26名从检察院转隶过来的干部中,除6名同志在综合部门外,其余20名全部充实到办案一线,确保6个办案室都有转隶干部,每起案件都有转隶干部参与。在办案过程中,实行主协配合,交叉检查。在3月底《监察法》出台后,市监察委加大了审查调查力度,共立案141件,其中大要案件31件,党政处分130人,其中采取“留置”措施3人,向有关单位发放监察建议书5份。各纪检监察室在开展审查调查的同时,坚持把监督工作放在首位,充分发挥监察委监督范围更广的优势,全面参与扶贫领域监督执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全市中心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追责问责138人,其中组织处理136人,党政纪处分2人,另2人正在立案调查,下发通报2期,向有关单位发送督办函47份。围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开展作风建设常态化监督检查,1至5月,共下发督查通报2期,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案件8起,党政纪处分12人。改革后的制度优势正逐步转化为治理效能。

二、《监察法》在我市的宣传执行情况。

1、“案多人少”矛盾突出。随着监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监察法》实施后,我市监察的对象由原来的2000人左右突破到现在的10000多人,对现有的监督力量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案多人少”的问题尤为凸显。

2、宣传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目前虽然采取了一定的宣传手段,但是还是存在“形多实少”的现象,宣传效果不明显。

3、执法人员深度融合仍需加强。一是思想观念转变问题。部分转隶的检察员虽然积极对新工作环境适应,但还是从思想上倾向于继续从事案件审理等执法工作。二是强化学习,补齐短板问题。由于结构性调整,要求转隶人员要及时更新知识架构,学习执纪相关知识。原纪检工作人员要及时学习宪法、刑诉、监察等法律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要求。

4、相关法律衔接和工作衔接有待加强。一是纪法衔接问题。比如:监察委向市检察院移送案件的程序和相关文书格式标准问题。二是执纪执法部门衔接问题。《监察法》中的有关规定与以前颁布的其他法律的相关规定不相一致,可能会在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现在新的《刑事诉讼法》正在修改中,其中加入了与《监察法》衔接的部分,也调整了检察院与监察委职务上的分配,二审修改稿中还是保留了检察院办理部分职务犯罪的权限。按照中央纪委、监察委发布的《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暂行规定》要求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期满后不再履行解除程序,那么在此规定执行以前众的知晓率、参与率和覆盖面。的受处分公职人员是否适用新规未明确。这些都需要我市执纪执法部门建立协调机制,加强沟通,实现信息共享,在执纪执法中尺度一致,协调一致。

四、意见建议。

1、进一步坚定改革信心。继续保持良好的改革氛围,坚定改革的步伐。面对新矛盾新问题,要及时调整观念,充分适应改革“阵痛期”。积极探索完善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

2、进一步延伸宣传网络。一要提高认识。积极主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要充分认识到普法对于改革稳妥进行的基础性和重要性。通过普法,树立干部对《监察法》的敬畏之心,树立纪委、监察委的工作权威,把法律意识根植于干部心中,让干部筑牢主动抵制违纪违法的第一道思想防线。二要多维度开展宣传。充分利用制度优势。把《监察法》纳入七五普法、纳入中心组学习。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利用微信、qq平台,通过“以案释法”形式,方便干部学法用法,做到应普尽普,为下一步监察体制改革向乡镇和市直单位延伸做好准备。

3、进一步强化机关人员的深度融合。一是转变思想促融合。转隶人员要克服以往专业化的工作模式,要自觉抵制“重执法轻执纪”的思想。充分认识到“纪在法前”的重要意义,靠执法惩治贪污腐败的极少数,靠执纪管住党员干部的大多数。主动将工作重心向执纪上转移。纪检干部要克服“重执纪畏执法”的思想,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增强自身的法治思维能力和依法办案能力。二是精准配置促融合。要充分发挥人员结构优势,合理配置人员岗位。立足业务工作专业性强的特点,把具有大要案指挥、公诉等工作经历的干部,对口配备到相应职能部门,力求人岗相适、人尽其用。坚持干部交叉配备,做到每个部门都有原纪委和检察院转隶的干部,进一步推动人员融合。三是精诚合作促融合。对纪委和转隶移交的案件和反映干部问题线索联合开展审查调查工作,促进机关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尽快熟悉同事、熟悉监督执纪执法工作规则、熟悉纪检监察工作。四是分类培训促融合。对转隶的干部,重点围绕党章党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内容进行培训。对纪检干部重点围绕《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培训,尽快达到业务融合。

4、进一步探索改革工作新机制。一是要探索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和工作衔接机制。《监察法》的职责是监督、调查、处置等职责,要与纪委监督、执纪、问责贯通使用,实现“纪法”“法法”无缝衔接,真正取得“1+12”的效果,提升依纪依法惩治腐败的综合效能。二是建立健全监察机关与司法执法机关的协调机制。充分运用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问题线索移送以及案件查处等相关协作机制,实现“法法”协调衔接全线打通、顺畅高效。三是要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要把“四种形态”的基本原理运用到监察工作中,把纪委监督与监委监督有机融合,既严格执纪执法,又教育挽救干部,构筑良性循环的“政治生态圈”。

5、进一步加强人大与监察委的沟通联系。积极支持监察体制改革,建立常态化工作联系机制,及时将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反馈给市人大,寻求共同破解改革难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市人大法工委应充分运用人大立法调研平台,收集整理《监察法》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下一步《监察法》的修改完善做好准备。

水利体制改革工作汇报

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把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作为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通过建立合理的农业用水机制,调整灌区种植结构和优化灌区管水方法,调整农业与生态之间不合理的用水现状,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做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加快推进节水型农业建设步伐;有效保护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首先要规范管理、合理配置。严格执行自治州“总量控制,限额供水,超引加价、节本增效”的引配水原则,在全县各灌区、协会推行水票制、用水申请制和预警制。推广统一种植、统一灌溉、统一管理的集体灌溉模式,实行“供水管理单位+农民用水者协会+用水户”的管理体质,形成政府调控、民主协调、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新的水利管理体制。制定合理的引、配水计划和渠道轮灌秩序,坚决杜绝“人情水、关系水”和无故浪费水现象,确保公平、公正灌溉,保证按需供水。继续做好年度水量、水费的核算工作,在各村组设置水费公开栏,及时公布用水情况和收费情况,做到水量公开、水价公开、水费公开。

划,灌中合理安排水轮,做到灌前有管理,灌后有预警。为自治。

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水资源保障。

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进一步做好工程管理体制建。

设。自治县境内的水利工程的管理和保护范围已根据自治区土管。

局、自治区水利厅[1993]18号文件规定进行确权划界,人人都。

有管护的职责和义务,水利工程由水利部门和各受益单位共同进。

行管理维护。根据自治县《焉耆回族自治县水利管理办法(试行)》。

第四章第十三条规定,水利供水工程的建设与管理维护以支渠为。

界,支渠以上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由水利部门负责筹资、建设和。

维修养护;支渠以下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由村(组)受益单位负。

责筹资、建设和维修养护,村(组)受益单位在筹资建设上坚持。

“一事一议”原则。各灌区四级渠道(干、支、斗、农)的清淤。

工作由乡镇(场)人民政府(管委会)组织农牧民负责实施。

护,保护工程不被人为破坏。对年久失修、已经损毁的工程进行。

重新修建,对部分损坏的工程进行局部维修,保证工程尽快恢复。

并发挥效益,维护正常的水利基础建设环境。

道和水利工程经营管理模式,保障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建立。

良性运行机制,确保已建成的水利设施正常发挥效益,在积极争。

取国家项目的基础上,自治县财政也应逐年增加对水利的投入。

组织农民用水者协会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积极引导农牧民参。

与水利工程建设,同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进行水利基础设施建。

设。积极开展经营权转让,股权转让或资产拍卖等融资手段,引。

营水利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增强水利对民间资本的吸引。

力度。

稳妥推进水价综合改革,发挥水价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促。

进节约用水和可持续利用,提高用水效率。实行供水到户,加快。

水价改革。实行供水到户可以杜绝农业用水混乱局面,促进节约。

用水,减轻农民用水不合理负担,促进水价改革,提高水费的计。

收率。各用水者协会在供水到户的基础上,要加强末级渠道的管。

理,实行用水户最终结算水价制度。供水到户工作应不断完善和。

改进,提高供水质量,没有推行供水到户的用水户协会,应加强。

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在辖区实行供水到户。按照“一次定。

价,分步到位”稳步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合理确定水价,各级财。

政承担的公益性岗位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不。

计入供水成本。各地州核定农业成本水价,县确定执行水价,报。

组织按照民主协商的原则自行确定。农业供水推行终端水价制。

度,建立并完善计量合理、规范管理的水费计收体制。制定工业。

水价指导意见,明确工业水价构成,按照工业供水类型和区域水。

资源平衡稀缺程度核定水价。实行差异化的水价政策,区分水资。

源公益性和商品性,农业及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实行超定额累进加。

价价差。资源水价由县级以上政府根据水资源的稀缺程度核定。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逐步实行成本水价供水,没有达到成本水价供。

水的差额部分由当地财政补贴,对于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自来水。

厂由自治区财政给予用电费用补助。稳步推进城市居民生活用水。

阶梯式水价制度。由自治区发改、财政和水利等部门提出自治区。

加强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完善基层。

水利服务机构,加强日常工作制度建设,从乡(镇)、场水利管。

理站到局属各股室,严格工作纪律,大力提倡生活节俭、工作有。

效、廉洁自律、热情文明的作风,再创文明服务示范窗口。牢固。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服务观、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加。

性职能。充实基层水利服务人员,确保基层一线工作的水利技术。

人员的比例及专业性质。支持县乡建立农村基层水利专业应急服。

务组织,提高抗旱、防洪等应急服务效率。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

系,加强水利科技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快以工程技术和节水。

办公进程和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已为驻各乡(镇)、场水利管理。

站配备电脑、打印机等电子办公设备。根据水管人员量、测水以。

及工程建设需求,更新一批测量仪器设施。对局属各股室老旧电。

脑进行更换,根据工程建设需要,新建一套远程自动化控制滴灌。

系统设备,更新水利建设档案管理室,增配摄像机、照相机等档。

案管理设备,以满足现代水利建设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强水利队。

利用市场机制,积极推进经营性水利服务项目走向市场。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健全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制定。

相关政策制度,编制规划,组织保障实施。制定节水办法,编制。

节约用水发展规划。总量控制,逐级分配,定额管理。根据全县。

用水的实际情况,严格控制用水指标,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

技术、设备和器具。完善节水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以取水许可。

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核心的,包括水资源管理、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等在内的水资源和节水管理制度体系。建立稳定的节水投入保障机制和良性的节水激励制度。确立节水投入的专项资金。从水资源费、超计划、超定额加价水费等收费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作为节水管理专项资金。通过节水专项奖励、财政补贴、减免有关事业性收费等政策,鼓励和支持节水建设长期稳定发展。通过制度建设规范用水行为,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全面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工作汇报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这是我们党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高度,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深刻领会、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决定》精神,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举措。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我国法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完全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缺乏必要的权威,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有效的执行。因此,保证宪法和法律得到统一、正确、严格实施,已经成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关键。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法治建设的重点。《决定》进一步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作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司法机关作为执行法律的专门力量,不仅自身应该严格依照法定权限、程序行使权力,保证公正司法;而且应该监督行政机关依法用权、公民依法办事,推进依法行政、全民守法。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既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保障。只有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才能在全社会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的法治秩序,才能切实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

(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公平正义,是司法工作的生命线,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只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才能实现长久稳定的和谐。当前,我国社会大局总体稳定。同时,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矛盾高发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大量存在,迫切需要发挥司法权利救济、定分止争的作用。多年来,司法机关为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群众广泛认可。但是,也要看到,司法不严格、不规范、不公正的问题仍然存在,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恶劣影响,损害了司法权威。必须加大司法体制改革力度,拓展司法体制改革深度,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让司法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3正,而且要求程序公正;不仅要求享有知情权、表达权,而且要求享有参与权、监督权。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与司法能力不相适应的矛盾,已经变得十分尖锐,如何正确解决好这个问题,也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考验。必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紧迫感,加快司法体制改革步伐,深化司法公开,推进司法民主,完善保障人权的司法制度,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期待。

司法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稳步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相比,与民主法治的进步相比,与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相比,我国司法体制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优越性。

(一)确保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4别指出,要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主要有两项内容:

一是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司法职权是中央事权。考虑到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将司法机关的人财物完全由中央统一管理,尚有一定困难。应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改革司法管理体制,先将省以下地方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财物由省一级统一管理。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经费由省级财政统筹,中央财政保障部分经费。

二是探索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司法管辖包括司法机关的地域管辖和案件管辖。司法机关按行政区划设立,管辖所属行政区划内的案件,容易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同时,我国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各地司法机关承担的业务量也有较大差距,一些地方司法资源闲置。应该从现行宪法框架内着手,探索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通过提级管辖、集中管辖,审理行政案件或者跨地区民商事、环境保护案件。

(二)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

5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主要有4项改革举措:

一要推进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改革。突出法官、检察官的办案主体地位,健全有别于普通公务员的法官、检察官专业职务(或技术职称)序列,完善执法勤务机构警员职务序列和警务技术职务序列,健全书记员、专业技术人员等司法辅助人员的管理制度,制定司法辅助人员的职数比例等配套措施,进一步提升司法队伍职业化水平。

二要完善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选任招录制度。建立初任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统一招录、集中培训、基层任职、有序流动、逐级遴选的机制。建立预备法官、检察官训练制度,将完成预备法官、检察官职业训练并考核合格作为法官、检察官的法定任职条件。建立选拔律师、法律学者等专业法律人才担任法官、检察官的制度机制。针对不同审级法院的法官、不同级别检察院的检察官,设置不同的任职条件,实行法官、检察官逐级遴选制度。进一步改革人民警察招录培养制度,加大警察院校毕业生入警的比例。

三要完善法官、检察官任免、惩戒制度。建立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业绩评价体系和考核晋升机制。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成立吸收社会有关人员参与的法官、检察官选任委员会、惩戒委员会,制定公开、公正的选任、惩戒程序,确保政治素质高、职业操守好、业务能力强的优秀法律人才进入法官、检察官队伍,确保法官、检察官的违法违纪行为及时得到应有惩戒。

6社会阅历,只有通过国家司法资格考试和公务员考试,并从事一段时间的法律工作,才能被任命;从职业风险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矛盾的对抗性、敏感性增强,司法人员特别是人民警察的职业风险增大。现有的司法人员保障制度没有体现其职业特点和职业风险,不利于推动司法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正规化建设。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在严格司法人员任职条件,强化司法人员办案责任的同时,要为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依法公正履职提供必要的职业保障。

(三)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权责明晰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是公正司法、高效司法、廉洁司法的必要保障。近年来,司法机关为完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进行了许多积极探索,但一些地方仍不同程度存在司法行政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判审分离,审者不判、判者不审;审判工作内部层层审批,权责不明,错案责任追究难以落实;上下级法院之间的行政化报批,影响审级独立。必须遵循司法规律,着力健全司法责任制,理顺司法权与司法行政事务权、司法权与监督权的关系,健全权责统一、权责明晰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建立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探索建立突出检察官主体地位的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

7重大、复杂、疑难案件的制度。

明确四级法院职能定位,探索充分发挥一审法院明断是非定分止争、二审法院案结事了、再审法院有错必究、最高人民法院保证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职能。进一步规范和落实上下级法院的审级监督,确保审级独立。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深化司法公开,让司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有利于保障公众对司法工作的知情权,增强有效监督,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能力,树立司法公信,提高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满意度。

要着力推进审判公开。除法律规定不宜公开的以外,都应公开审判。庭审是审判的中心环节,是诉讼双方通过举证、质证、辩论主张权利的平台。庭审全程应该同步录音录像,并入卷存档。庭审全程录音录像,有利于约束审判人员的审判活动,促进诉讼参与人员依法行使权利,有利于为上诉审、监督审评判案件是否公正审理提供原始资料和客观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开设“中国裁判文书网”,逐步实现四级人民法院依法可以公开的生效裁判文书全部上网,增强裁判文书说理性。

8用法律方面存在较大争议或在当地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拟作不起诉、不服检察机关处理决定的申诉案件,检察机关主动或依申请组织开展公开审查、公开答复。

要不断推进警务公开、狱务公开。进一步完善公开机制,创新公开方式,畅通公开渠道,依托现代信息手段确保各项公开措施得到落实,实现以公开促公正。

(五)改革人民陪审员制度,健全人民监督员制度。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人民群众依法参与和监督司法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人民陪审员来自群众、代表群众,具有通民情、知民意的优势,有助于与职业法官形成思维和知识上的优势互补,有效调处矛盾纠纷;有助于增强裁判透明度,促进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长期以来,人民陪审员制度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驻庭陪审”、“编外法官”、“陪而不审”、“审而不议”等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要扩大人民陪审员数量和来源,建立随机抽选的机制,保障人民陪审员参审权利,提高陪审案件比例,切实发挥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作用。

9实效,促进检察工作科学发展。

(六)严格规范减刑、假释和保外就医程序。

减刑、假释、保外就医是刑罚变更执行的重要制度,减刑是对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将原判刑罚适当减轻;假释是对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附条件提前释放;保外就医是对患有严重疾病的犯罪分子,经有关机关批准,由保证人取保在监外医治,对其刑罚暂予在监外执行的形式。减刑、假释、保外就医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刑罚执行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对于激励罪犯改造,促进罪犯回归和融入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刑罚变更执行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罪犯实际服刑时间过短,职务犯罪罪犯减刑时间间隔短、幅度大,假释和保外就医比例高等,引起了社会舆论关注和对司法公正的质疑,必须进一步完善减刑、假释、保外就医制度。

要从申请到裁定、决定各环节,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特别是强化对裁定、决定程序的监督制约,实行执行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减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的网上协同办案,防止刑罚变更执行环节腐败现象的发生。健全对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管理制度,强化管理责任,防止漏管、脱管和重新违法犯罪,提高矫治效果。

三、

司法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法律性。为确保改革不入歧途、不走弯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始终顺应改革开放的潮流健康发展,始终随着法治建设的步伐不断推进,始终与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呼唤同步深化,必须坚持以下基本遵循:

(一)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司法体制的政治优势和重要特征,也是司法体制改革攻坚克难的重要保障。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必须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司法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基本指导思想。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必须符合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坚持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11意见,充分体现人民群众意愿,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公平正义问题。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评判,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改革成败得失的尺子,真正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司法制度,归根结底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决定的。世界上没有也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司法制度。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既认真研究和吸收借鉴人类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不照抄照搬外国的司法制度和司法体制;既与时俱进,又不超越现阶段实际提出过高要求。

(五)坚持遵循司法规律。

司法活动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只有正确地认识、把握、遵循和运用司法规律,才能实现预期的改革目标。司法体制改革只有遵循司法活动的客观规律,体现权责统一、权力制约、公开公正、尊重程序、高效权威的要求,才能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人类法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六)坚持依法有序。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涉及司法权力调整和司法资源配置,事关重大,必须依法有序推进。在落实各项改革措施过程中,既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又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稳步实施。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需要修改法律的,在完善法律制度后再全面推开。有的重要改革举措,12需要得到法律授权的,要按法律程序进行,以确保法制的统一和权威。

(七)坚持统筹协调。

司法体制改革必须立足于提高司法机关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使命的能力,统筹协调中央和地方、司法机关和其他部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统筹司法机关上下级之间、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兼顾公正和效率,确保各项改革措施既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主政治建设、公民法律素养的要求,又适应司法职业特点,做到整体规划、科学论证,确保改革积极稳妥推进。

司法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汇报司法体制改革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文件精神,市政府组织考评组,对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情况进行了考评。现通报如下:

一、主要成绩。

(一)组织领导机制更加健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职责进一步增强。大多数地方和部门成立了依法行政领导小组,强化行政首长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制定依法行政年度工作方案。公安县、洪湖市、区将依法行政考评纳入绩效评价体系,做到了年初有部署、年中有督促、年终有考核。

(二)行政决策更加科学民主,决策行为进一步规范。一些行政机关高度重视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设,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制度,特别是对涉及民生以及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均采取召开听证会、专家论证会等方式,听取专家及群众意见,重大行政决策均送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保证了行政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合法性。市文化局制定《市文化局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等制度;市安监局成立安全生产专家库,建立危化、机械、矿山、职业卫生4个专家咨询体系和运行机制,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智力支持。

(三)规范性文件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文件质量明显提高。各地各部门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管理,严格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积极做好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石首市在全市范围内实施规范性文件事前审查制度;市规划局每年年初专题研究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市地税局采取“四堂会审”的方法,对规范性文件进行修改完善和废止,取得了较好效果。

(四)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一些行政机关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方便群众办事。市国税局编制工作流程图699个,有效提高了服务水平;市财政局、市公共资源监管局、市国土资源局等部门也制定了相应流程图;市工商局建立“行政提示”、“行政告诫”等7项工作制度,切实做到依法履职;市民政局殡葬执法大队统一实行挂牌上岗,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五)行政执法监督措施更加得力,效果更加明显。一是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常态化。多数地方和部门坚持开展案卷评查,不断改进评查的方式方法。如市质监局、市农业局等单位,案卷质量逐年提高。二是行政复议应诉工作进一步推进。各地积极创新方式,畅通行政复议渠道,受理行政复议案件,不断提高办案质量和办案效果,提高行政复议的公信力。监利县在创建“行政复议示范单位”过程中,积极探索,有力推进了本地区行政复议工作的开展。

(六)法制学习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高。各地各部门普遍建立了法律知识学习培训制度。通过集中培训、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案卷评查、考试考核等活动,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不断增强,能力进一步提高。石首市、监利县、江陵县结合换证工作,组织本地区行政执法人员进行集中培训、统一考试;市房产局机关倡导“四个一”活动;市统计局将法律知识学习制度化,有效提高了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市住建委、市卫生局执法人员培训率达100%;市烟草专卖局每季度举办1次全市系统专卖管理骨干培训,每年组织1次全员大轮训;洪湖市、公安县、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市财政局、市体育局、市农业局等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培训授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依法行政工作推进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些单位没有把依法行政工作纳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依法行政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少数部门对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各项要求,没有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二)推进依法行政的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长效机制不够健全,依法行政第一责任人制度、学法制度、依法行政定期报告制度、科学民主决策制度、行政决策实施后评价制度、行政执法违法责任追究制度等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有待进一步规范。各地各部门虽加强了对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的管理,但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不严谨、质量不高、发布形式不统一、透明度不高、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仍然存在。少数地方年初没有制定规范性文件立项计划,随意出台规范性文件,对于一些重大事项,没有经过认真深入、充分细致的调查研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质量不高。

(四)行政执法案卷质量依然不高。少数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案卷质量不高,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适用法律依据错误、程序违法、调查笔录不规范、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有的单位行政处罚决定书过于简单,没有对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做合理说明,自由裁量权行使随意性过大、滥用问题依然存在。

(五)法制机构力量薄弱。少数地方和部门法制机构人员配备、办公条件与其承担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法制机构负责人长期空缺,人少事多的矛盾比较突出。

三、整改要求。

(一)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依法行政文件精神。要充分认识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加强依法行政作为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来抓。对于201x年度依法行政考评中发现的问题,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制定整改措施,并认真抓好落实。

(二)建立和完善依法行政有关制度。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学法、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等依法行政的各项配套制度。对已制定出台的各项制度要不断完善,加大落实力度。

(三)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把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作为基础性工作抓好抓实。要根据本地、本部门实际情况,有组织、有计划、分层次地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和专业知识培训,并将培训情况、学习成绩作为考核内容和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要健全对执法队伍的纪律约束机制,加强行政执法人员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确保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四)完善依法行政考核体系。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对所属单位依法行政工作的考评,将依法行政工作情况纳入单位目标考核、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与奖惩、干部任免挂钩。

(五)加强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要配齐配强专职人员,明确责任,建立一支作风硬、业务精的政府法制队伍。各地各部门要为法制机构创造必要工作条件,保障必要工作经费。要加大对法制干部的培养、使用和交流力度,重视提拔政治素质高、法律素养好、工作能力强的法制干部。政府法制机构工作人员要努力提高新形势下做好法制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当好政府或部门领导在依法行政方面的参谋、助手和顾问。

监察体制改革审理工作汇报

2016年11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山西确定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省份之一。一年多来,山西省委高度重视,把试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按照转隶组建、建章立制、评估深化三个阶段有力有序推进改革试点工作,整合反腐败力量,加强了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

一、党委书记当好“施工队长”,以高度政治自觉“按图施工”

“各级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思想上要十分清醒,政治上要十分坚定,行动上要十分自觉,不仅要上手,更要上心,不仅要担当,还要干好。要当好‘施工队长’,防止原则性领导,做到亲自调查研究,亲自把握方案,亲自组织协调,亲自破解难题,统筹推进试点工作,确保领导坚强有力有效。”2016年12月2日,山西省委书记骆惠宁在全省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培训会上,对与会的省市县三级党委书记明确提出要求。

作为“施工队长”,骆惠宁亲自抓、带头干,总体工作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办,发挥了关键作用。山西省委成立改革试点工作小组,由骆惠宁担任组长,省委副书记担任第一副组长,纪检、组织、政法和人大常委会、检察机关等相关负责同志担任副组长,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领导。

要是集中抓‘转隶’;第二个方案主要是聚焦制度创新;第三个方案主要是进一步深化改革。这三个方案的共同点是解决改什么怎么改、谁来抓如何抓等操作层面问题。同时针对市县试点中的共性问题,出台了市县试点工作指导意见,为试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提供了具体指导。山西省三级纪委、监委主要负责同志逐一同转隶人员面对面谈心谈话,班子成员入户家访2807次,不少地方的党委书记亲自与转隶人员谈心谈话,不断强化“进一家门、成一家人、说一家话、干一家事”的意识,促进干部队伍深度融合。

“监察体制改革最大的特点是加强了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通过整合反腐败力量,从组织形式、职能定位、办案程序上实现了由‘结果领导’向‘全过程领导’转变,保证了党对反腐败工作的决策权、审批权、监督权,促进了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的有机统一。”晋中市委书记介绍,“现在各级党委定期听取汇报、分析研判反腐败形势、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把握政治生态,党委书记肩负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变得实实在在。”

反腐败力量分散,谁都管却谁都没管得住、管到位。

山西省监委成立后,《省委政法委统筹指导政法机关支持配合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意见》对部分案件管辖权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刑法》中第163条至169条原来由公安机关管辖的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涉嫌职务犯罪的罪名,以及涉及村民委员会等基层自治组织人员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等罪名,一并调整为监委管辖。类似郭海案原先“九龙治水”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

省委副书记黄晓薇介绍,山西省委在试点之初就积极谋划、部署建章立制工作,通过建立“4个一”工作制度,解决纪委监委内部监督执纪问责和监督调查处置等“纪法”协调衔接问题;通过建立“1+4”10项制度体系,打通监察机关与执法机关、司法机关“法法”协调衔接关键环节。

套文书”(执纪监督监察常用文书),对线索处置、谈话函询、初步核实、立案审查、案件审理和内部监督管理等进行“流程再造”,细化12项调查措施的内涵和使用程序,统一61种常用文书,着力提高工作规范化水平。

同时,省委政法委牵头协调法院、检察院、公安厅、司法厅四部门建立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以《省委政法委统筹指导政法机关支持配合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意见》为牵引,以法、检、公、司各部门工作办法为主体的10个试行文件组成的“1+4”制度体系,强调在试点期间检察机关不再设立新的机构专门受理职务犯罪案件,慎重使用、严格审批不起诉权力;明确留置折抵刑期;公安机关协助执行相关调查措施、看护留置人员;司法部门配合做好律师教育管理和司法鉴定工作,等等。各项规定明确具体,操作性比较强,为改革试点目标落地奠定了制度基础。

“4个一”制度在去年3月底正式印发后,经过几个月的运行,起草组又吸收了对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分析反馈意见和实践中发现的不完善的问题,反复进行讨论修改后,于2017年9月再次印发,力求使制度在实践中更加实用可行。

便多了!”

这些问题是2017年7月19日至27日,为了找差距、补短板、促深入、抓落实,按照省委《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评估方案》和省改革试点工作小组的统一部署,省纪委监委班子成员带队,对山西省11个市、27个县的试点工作开展分析评估和案件评查时发现的。其间,评估组对照省评估指标体系7方面17大项50小项的内容,通过听、看、查、访、谈、评等方式逐项评估;听取试点工作整体汇报和专题汇报50次,同886名市县两级纪检监察干部和政法机关干部进行座谈,抽查评估396起线索处置、违纪违法案件卷宗,走访被谈话、审查对象162人,查看谈话室、留置场所208处,查阅收集各类工作资料上万份。针对评估、评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共梳理出125个问题,其中由省改革试点工作小组统筹解决22个,各市县分别解决103个,较好地达到了以评促改的目的。

针对试点工作中的实践课题,山西省还进一步抓延伸抓拓展,部署开展了“三试点一探索”的自选动作,即组织开展政务处分、乡镇监察、派驻监察试点工作,探索对驻晋铁路运输单位的监察工作。

朔州市平鲁区和临汾市安泽县是山西开展乡镇监察工作的试点地区,目前该项工作已经在全省全面推开。从人员配置上,每个乡镇设2名县(市、区)监委派出监察员,1名为乡镇纪委书记,由县(市、区)委任命;1名为乡镇普通公务员,由县(市、区)监委任命。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监察对象为乡镇机关内设行政机构及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学校和医院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村“两委”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中从事集体事务管理的人员。

监察体制改革使得山西实现了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实现了由监督“狭义政府”到监督“广义政府”的转变。目前,该省各级纪委监委监督监察对象共计297.52万人,比以往增长18.74%,其中非党员对象占18%。

2017年11月30日,山西省委召开了省市县乡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和省市县政法委书记、检察长等参加的全省进一步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就深化改革试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省委书记骆惠宁在会上强调:“我们要按照习总书记的教导,敬终如始地做好改革工作,持之以恒,善作善成,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等:纪检监察遴选考试简答题解析。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工作汇报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这是我们党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高度,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提出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等目标任务,明确了司法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习近平强调:“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要坚持司法体制改革的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提高司法公信力为根本尺度,坚持符合国情和遵循司法规律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勇于攻坚克难,坚定信心,凝聚共识,锐意进取,破解难题,坚定不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同志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司法公信力;加强政法队伍建设,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生态。

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举措。

一、尊严、权威。

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公平正义,是司法工作的生命线,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只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才能实现长久稳定的和谐。当前,我国社会大局总体稳定。多年来,司法机关为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群众广泛认可。但是,司法不严格、不规范、不公正的问题仍然存在,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恶劣影响,损害了司法权威。必须加大司法体制改革力度,拓展司法体制改革深度,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让司法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三、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迫切需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司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由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我们国家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公民的权利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遇事“找法律”、“讨说法”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大量矛盾纠纷以案件的形式汇聚到司法领域,法律手段成为调节社会关系的主要手段。人民群众关注的权益保障、公共安全、公平正义三大问题,都与司法密切相关。社会公众对司法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维护社会稳定,而且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不仅要求实体公正,而且要求程序公正;不仅要求享有知情权、表达权,而且要求享有参与权、监督权。加快司法体制改革步伐,深化司法公开,推进司法民主,完善保障人权的司法制度,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期待。

一是进一步把中央政策和各地探索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司法体制改革之路。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情况差异大。在加强改革顶层设计的同时,各地区要大胆探索、创新。各地政法机关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善于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实现中央政策和基层所盼、群众所需的对接,确保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二是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提高四项改革整体效能。完善司法责任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才能实现预期目标。目前,有的地方法院检察院内设机构过多,造成司法职能碎片化,既不利于司法责任制的落实,也影响办案质量和效率。一些试点地区配套推进内设机构改革,保障了法官检察官办案权,还促使一批业务骨干回归一线办案。要重点推进设区市和县级法院检察院内设机构改革试点工作,整合基层法院检察院内部资源,优化司法资源配置。

三是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司法人员积极性。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利益调整的过程,也是观念变革的过程。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始终,引导司法人员树立全局观念,正确对待利益调整,大力支持改革、积极参与改革。

四是进一步加强跟踪指导,推动四项改革向纵深发展。可委托第三方对重要改革事项的落实情况和实际成效进行评估,发现、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四项改革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领导干部中的人治现象、公民中的非法治现象、社会上轻视和无视法治的现象,在有些地方、部门、领域和群体中有所抬头和蔓延。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实际上被统一于党委的“一把手”,法治被“人治”所弱化,依法治国从党领导人民实行的“治国基本方略”,演变为某些地方和部门“维稳”以及发展经济的工具。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待不断完善,立法质量需要不断提高。立法中存在的部门利益、特殊群体利益问题,部门立法争权夺利问题依然存在。国家立法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合法化的现象仍未消除,一些明显带有部门或集团利益痕迹的立法,把畸形的利益格局或权力关系合法化,行政部门借立法扩权卸责、立法不公等从制度设计的基础上影响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权威和法律的实施。

三、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许多法律形同虚设。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和执行难的问题时有发生;法治缺乏权威,司法缺乏公信力;公民“信权不信法”,“信访不信法”,“信关系不信法”,“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等问题。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仍是一项艰巨任务。

四、政府多头执法、多层执法和不执法、乱执法问题频发。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政不作为、失职渎职、违法行政等行为;少数执法人员知法犯法、执法寻租、贪赃枉法甚至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出现了一些不正确的执法倾向,如钓鱼执法、寻租性执法、非文明执法、限制性执法、选择性执法、运动式执法、疲软式执法、滞后性执法等等;粗暴执法激发冲突,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或极端恶性事件,突出表现在征地拆迁领域。

五、司法权威不足、司法公信力缺失。具体表现为:1.裁判终局性难实现。司法裁决的终局性是司法权威的重要体现和保障。法裁判终局性这一重要原则面临着来自再审制度、信访制度、舆论审判等制度困扰和现实困境。公民“信访而不信法”,随着社会发展和转型,各类信访活动爆发了前所未有的“洪峰”,涉法涉诉信访数量居高不下。部分群众宁可放弃正常的诉讼渠道,而把“信访”作为维护自身权益更为有效的途径,表明部分公众对司法公正和权威缺乏信心,对司法认可度和信赖度的低下。2.判决执行率难提高。司法权威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司法裁决作出后,能得到诉讼当事人及其他参与人的自觉遵从和自愿执行。目前司法裁决仍面临执行难的问题,司法裁决得不到自觉执行,需要法院强制执行的比例依然很高,造成司法资源浪费和司法成本高昂。3.腐败增存量难清除。“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只有司法人员的公正廉洁,才能赢得人民的信赖和认同,才能树立起司法的权威。王岐山同志要求,要用最坚决的态度减少腐败存量,用最果断的措施遏制腐败增量。

六、司法机关为完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进行了许多积极探索,但一些地方仍不同程度存在司法行政化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判审分离,审者不判、判者不审;审判工作内部层层审批,权责不明,错案责任追究难以落实;上下级法院之间的行政化报批,影响审级独立。

一、确保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是宪法的明确规定,是保障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关键。要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一是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改革司法管理体制,先将省以下地方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财物由省一级统一管理。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经费由省级财政统筹,中央财政保障部分经费。二是探索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从现行宪法框架内着手,探索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通过提级管辖、集中管辖,审理行政案件或者跨地区民商事、环境保护案件。

二、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和考评制度。我国在司法人员的招录、遴选、培养、任用等方面,实行与普通公务员相同的模式,要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一要推进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改革,进一步提升司法队伍职业化水平。二要完善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选任招录制度。三要完善法官、检察官任免、惩戒制度。四要强化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的职业保障制度。为保证实现司法公正,对绩效考评制度应当作两方面的改革。一是考虑司法的复杂性和多样化,降低数字化指标在绩效考评中的作用。二是调整、完善目前的数字化指标体系,使其更加符合司法的现实和规律。

三、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一、权责明晰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建立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探索建立突出检察官主体地位的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审判委员会主要研究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推进完善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或审判委员会直接审理重大、复杂、疑难案件的制度。明确四级法院职能定位,探索充分发挥一审法院明断是非定分止争、二审法院案结事了、再审法院有错必究、最高人民法院保证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职能。进一步规范和落实上下级法院的审级监督,确保审级独立。

四、深化司法公开。让司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有利于保障公众对司法工作的知情权,增强有效监督,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能力,树立司法公信,提高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满意度。

深化司法公开,着力推进审判公开,除法律规定不宜公开的以外,都应公开审判。大力推进检务公开,建立不立案、不逮捕、不起诉、不予提起抗诉决定书等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制度,增强法律文书说理性。实现当事人通过网络实时查询举报、控告、申诉的受理、流转和办案流程信息。健全公开审查、公开答复制度,对于在案件事实、适用法律方面存在较大争议或在当地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拟作不起诉、不服检察机关处理决定的申诉案件,检察机关主动或依申请组织开展公开审查、公开答复。不断推进警务公开、狱务公开,进一步完善公开机制,创新公开方式,畅通公开渠道,依托现代信息手段确保各项公开措施得到落实,实现以公开促公正。

五、规范大案要案的办案程序。大要案因其重要性,常常采取“特事特办”方式,法律准绳执行不严格、办案活动操作不规范的情况经常发生。推进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其中一个重点问题应当是关注在大要案件办理上完善办案程序制度,提高依法办案水平。第一,专案组的组织和活动应该加强规范。以成立专案组的方式体现对重要案件的专人专办和高度重视,尚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专案组的组成和办案方式应当符合法治要求,不能以便宜行事的行政程序代替严格的司法程序。第二,建议取消设在各级公安机关内统一协调打黑活动的“打黑办公室”,使打黑活动按法定司法程序进行。要求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办案,依照法定犯罪构成要件确认此类案件性质和被追诉人员,也是推进司法权力运作机制改革需要注意解决的一个问题。第三,大要案件的审理和裁判更应当注意严格依法办案。证据审查、事实认定、法律适用,以及作出裁决,均应严格依法定程序运行。

六、树立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权威,建立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语境下,重塑司法权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理念层面如何切实落实法律至上或法治;第二个层面是制度层面的再造,即如何重新构造司法权力。具体而言,实现司法权威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优化崇尚法治的司法环境。弘扬法治精神,增强社会公众的法治意识,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宪法和法律权威,崇尚法治与司法权威的社会氛围。突出司法的裁判性和专一性,始终坚持严格公正司法,坚守法律底线,确保司法公正,保护人民权益,伸张社会正义。构建法院和新闻媒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让人民群众更加了解和理解法院工作,从内心树立起对司法权威的认可和尊重。构建公正高效的审判机制。优化审判组织,科学分配审判权,真正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转变审委会讨论案件的程序与方式,变会议制为审理制;强化司法的程序性,规范诉讼模式和司法礼仪,树立司法活动的庄严与神圣。提高法院干警的队伍素质。司法的权威性有赖于司法的公正性,而司法的公正性维系于法官的高素质。因此,要严格法官职业的准入机制,强化法官职业道德素养,健全错案责任追究和惩罚制度,以消除司法腐败,确保司法公正。建立法官的高薪和任职保障机制,有效提升法院和法官的地位待遇。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着力解决法院系统“不严不实”的问题,不断改进司法作风,提升司法形象。

七、改革人民陪审员制度,健全人民监督员制度。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人民群众依法参与和监督司法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长期以来,人民陪审员制度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驻庭陪审”、“编外法官”、“陪而不审”、“审而不议”等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要扩大人民陪审员数量和来源,建立随机抽选的机制,保障人民陪审员参审权利。人民监督员制度是从群众最关注、监督较薄弱的查办职务犯罪工作入手,是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的一种重要形式,要进一步健全人民监督员制度,推进人民监督员制度规范化。

八、严格规范减刑、假释和保外就医程序。

减刑、假释、保外就医是刑罚变更执行的重要制度,减刑是对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将原判刑罚适当减轻;假释是对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附条件提前释放;保外就医是对患有严重疾病的犯罪分子,经有关机关批准,由保证人取保在监外医治,对其刑罚暂予在监外执行的形式。减刑、假释、保外就医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刑罚执行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对于激励罪犯改造,促进罪犯回归和融入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要从申请到裁定、决定各环节,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特别是强化对裁定、决定程序的监督制约,实行执行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减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的网上协同办案,防止刑罚变更执行环节腐败现象的发生。

1.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如期实现改革目标,需要处理好科学认定行政审批事项、处理好审批与监管的关系、厘清权力清单的适用边界等三方面问题。

2.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司法保障。司法机关担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神圣使命。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各种矛盾和问题集中出现,机遇和挑战并存,司法工作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影响更加凸显。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中国高度重视在司法活动中保护人权,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2004年第四次修宪,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要求,将其列为司法改革的重大目标任务,并加以贯彻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已实施50多年的劳教制度被依法废止,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等,也依照法定程序得到了系统清理。中央政法委出台《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规定》后,公安部、最高法、最高检也相继出台了各自的规范性意见,牢固树立起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观念,坚守防止冤假错案的底线。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工作汇报

一、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历程的回顾。第一轮改革:(2007年十七大之前)改革的历程、依据以及成效。第二轮改革:(十七大以后十八大之前)改革的历程、依据以及成效。新一轮改革:(十八大以来)原因分析、改革依据、重大意义。

(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要达到的目标:让人民群众在每一次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1、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

(1)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

(2)健全行政机关依法出庭应诉、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并执行法院生效裁判的制度。

(3)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

2、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1)完善司法体制,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

(2)改革司法机关人、财、物的管理体制。

(3)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办理跨地区案件。

(4)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

(5)明确各级法院职能定位,规范上下级法院的审级监督关系。(6)明确司法机关内部各层级权限,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7)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

3、推进司法公正,依法及时公开,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

(1)完善人民陪审制度,保障公民陪审权利。

(2)杜绝暗箱操作,加强法律文书释法说理,建立生效法律文书统一上网和公开查询制度。

(3)完善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的法律制度。

4、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征管体制改革工作汇报

尊敬的xx县长,各位领导:

按照会议议程,现在由我向您和参会的同志们汇报我们xx县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工作情况,请批评指正。

今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安排部署,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税务机关的带领下,xx国税和xx地税严格按照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工作方案,精心谋划、周密部署、稳扎稳打、有条不紊的推进xx县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经过缜密谋划、稳妥部署、扎实推进、有力落实,截至目前,xx县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蹄疾步稳,成效斐然。一是国地税业务融合有序,最终实现国地税“一个标识”“一厅通办”“一次办结”“一套资料”,网上办税系统“一网通办”,纳税服务质效更提升,纳税人办税更便捷。二是部门整合加快。总体来说,推进xx县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我们主要采取“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实行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伟大顶层设计。是整合各项资源、提高征管效率、减轻纳税人负担,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之举。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利国利民利税利发展。我们原xx国税、xx地税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高举改革的旗帜,始终将党的领导贯彻始终,以党的坚强领导,为xx县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指明方向、规划航道。二是坚持改革方案。原xx国税、xx地税严格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方案》,明确原xx县国地税在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期间遵循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原则、工作任务、实施步骤及工作要求,并按照方案精心谋划、周密部署、有序落实、稳步推进改革,确保改革秩序井然、推进有力。三是坚持改革纪律。

一、管弦迭奏,服务一个音调为解决纳税人办税标准不统一、不便利及纳税人两头跑等问题,该市国、地税在整合办税资源、优化办税流程、减轻办税负担等方面联合发力,确保纳税服务同一标准,促进深度融合。一是整合办税资源,合建一体平台。在所有县(区)地税局、国税局实现互相进驻对方服务厅、共同入驻行政服务中心的基础上,临川等县(区)的乡镇国税分局尝试代征地方零散税收,宜黄、崇仁、金溪、南丰4个县在当地政府的统筹下,统一规划建设联合办税服务厅,实现“一窗双系统、事项一窗办”,让纳税人“进一家门、办两家事”,避免“两头跑、两头找”,降低了办税成本。目前,该市国地税联合办税服务窗口数量达到58二是统一流程标准,规范对外服务。制定了《xx市国地税办税服务人员管理和考核办法》,统一办税流程、统一服务标准,做到首问及一次性告知责任覆盖双方业务,延时限时提醒预约同步,让纳税人“首问一个人、通联涉税流”;精简办税资料,一次采集双方共用,2016年双方累计联合采集财务报表26429份;国地税联合维护纳税人权益,处理双方涉税服务诉求25件,联合开展税收宣传52训纳税人6885人次。三是信用联合评定,奖惩措施同源。共同打分评定共管户,共享资料,动态管理,信用互认,全市联评2016年度纳税信用等级4510户;开展“银税互动”,帮助b级以上纳税人获得无抵押担保贷款扶持,该市115户纳税人通过“税贷通”项目取得贷款3.67亿元,促进纳税信用社会化共享运用;广昌县制定《税收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管理办法》,建立企业信用监管警示系统,将纳税信用纳入政府采购、土地供应、出国出境等应用范畴。

二、双轮同轨,管理一个尺度为适应税源深刻变化的新趋势,xx市国、地税部门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在税收户籍、税务发票、定额核定等方面管理同一尺度,进一步提高了征管质量和效率。一是税源户籍同管,扎牢征管基础。同步推进“五证合一”等登记制度改革,共同做好换证变更前台辅导、采集信息后台传递工作,累计联合办理新设立登记、变更登记和协同注销登记19897上线”为契机,开展国地税共管户分类比对,实现管户数据并档统一;联合组织营改增户调查确认,实地核查税源基础信息,全市27351户营改增纳税人资料顺利交接,做到不重户、不漏户。二是计税标准统一,共同确认结果。采取“方案联合制定、信息相互交换”的方式,协同开展12241户定期定额个体纳税人的定额核定,保证双方计税标准一致;联合开展企业纳税人典型调查和涉税信息采集、测算及确定应税所得率,共同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联合确定了本地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销售未完工开发产品的计税毛利率标准,统一了房地产行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税依据。

三是税务发票合控,堵塞税收漏洞。联合印发《加强国地税合作规范代开增值税普通发票流程的规定》,规范国税代开增值税发票环节地方税费附征流程,将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个人所得税等地方税费纳入国税“先税后票”完税前置机制中,促进“以票控税”回归;执行联系单制度,满足“营改增”过渡期纳税人发票需求,防范多开少征风险。一年来,该市国税在代开发票环节累计征收地方税费2847.31万元,地税累计为国税征收税款1995.2万元。三、弓弩齐发,执法一个劲道积极推进涉税信息共享、执法适度整合,协同开展征管互助、风险管理,联合进户稽查,促进税收执法标准的统一、执法水平的提高和税收震慑力增强。一是实施信息聚合,防范税收风险。共享双方内部涉税信息,以半月为周期,交换“金三”系统内尚未实现实时交互的业务域数据,累计共享信息194613条;联合采集第三方涉税信息,依托全市51门建立的信息平台,双方采集了98万条信息并开展联合分析应用;联合开展经济税收分析、协同监督管理及国地税间的关联指标比对,识别税款征收风险。2016年,该市国地税通过共享信息累计增收6385.84万元。二是开展征管互助,提高征管效率。完善二手房销售和其他个人房屋出租“双代”管理,合作设计开发各税种间不含税换算工具,确保了计税口径相同;互认建筑企业外出经营管理状态,共享机构所在地开具核销和经营地报验登记业务信息;联合开展经济税收分析,开展了增值税、消费税与城市建设税及附加等国地税之间的关联指标比对;协同开展了房地产一体化管理,双方依靠协同管理累计增加建筑房地产业税收25669.67万元。

三是联合进户稽查,增强威慑效果。联合制定《案源管理办法》《轮查和抽查选案管理办法》,开展案源管理合作,探索建立随机和竞标方法选派执法检查人员的“双随机”抽查制度;双方确定共查对象,做到联合进户、各税通查、文书各制、结论单下,专项稽查协作进行、日常稽查联合开展、举报案件联合查处。全年累计对22户纳税人开展联合稽查,查补入库税款、滞纳金及罚款1766.98万元,有效增强了震慑作用,提高了税法遵从度。四、携手发力,协作一个步子xx市国、地税共谋发展大计,真诚合作,积极探索“组团上阵、相互嵌入”的合作模式,在税收宣传、风险管理及干部交流等方面成效明显。

一是组建辅导宣传团,共发税收声音。立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介平台,共同编印税收宣传资料,联合发布营改增、金税三期等国地税关联业务公告,同频发声扩大影响力;高新区、南丰县等国、地税组织了取得“三师”资格的干部组建纳税服务专家团队、上市税收援助团队等志愿组织,实行跟踪化咨询服务,主动帮助涉税筹划,从企业新办到正常经营,提供一揽子个性化服务;黎川、资溪等县国、地税共建纳税人权益保护组织,完善纳税服务投诉管理和需求,健全了联动响应举措,受到了纳税人高度称赞。二是成立风险管理团,拆除数据烟囱。成立了由国地业务骨干参与的风险管理团队,进行数据整备和风险分析、识别、排序、应对等环节的合作;双方以行业和事项为核心,对房地产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生活服务业、物业行业、旅游业等行业和股权转让等资本交易事项开展风险协同管理,依据国地税各自风险特征库、风险分析模型、风险识别指标,共同制定风险筛查指引和风险应对预案,共同防范税务风险。

一年来,该市国地税累计风险应对税款4763.03万元。三是创设难题攻关团,互鉴税收经验。以人才流动为突破口,将各自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聚合共享、跨界交融,激荡碰撞出裂变的思维活力。双方共同建立了13个税收调研课题组,针对信用应用、欠税清理等双方共性难题开展联合攻关;共同制定互派干部挂职锻炼实施方案,互派6名干部挂职交流工作,挂出单位和派出单位对挂职干部实行双重管理,为挂职人员施展才华提供平台、创造条件,倡导挂职人员“拜师学艺”“跟班学习”,进一步促进优秀经验的相互借鉴和智慧成果的相互融合。

某县发改委机关党委2018年上半年党建工作总结。

2018年上半年,xx单位机关党委在县委组织部、县直机关工委的工作指导下,坚持以围绕我委工作重点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开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契机,扎实有效地推进党员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使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促进各项业务工作不断提升。按照县委组织部统一安排,统一主题,每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以不同主题开展党员学习教育活动,上半年,我们分别以“党组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党员结对帮扶”“学习党员积分化管理要求”“开展党员党性体检”“党员带头做表率,清洁家园我先行”“学党员公约,亮岗位职责”等不同主题,开展了6期主题党日活动。现将半年来党建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围绕落实“六项”基本建设,提升党建水平。

一是落实基本组织。为进一步提升机关党建工作实效,今年年初,经党组研究决定,成立机关党建办公室,设专人负责党建工作及相关活动的组织开展。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共同来抓。二是落实基本队伍。通过建立完善党员花名册,准确掌握党员信息,制定党员积分化管理制度,建立考评机制,严格党员发展程序和结构标准,开展党员培训,不断加强党员队伍管理。三是落实基本制度。通过建立完善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规范30条,“三会一课”、党费收缴、党员学习培训等各项组织生活制度,不断夯实基础组织建设。四是落实基本活动。通过开展“主题党日+”,党员志愿服务,组织观看教育影片等形式多样的载体,开展党员活动,不断激发党员活力。截至目前,共开展不同主题活动10余次。五是落实基本阵地建设。为了更好的保障党建各项工作开展。扎实推进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提升了党员干部引领发展的综合素质今年以来,机关党委部署和召集了机关各支部深入学习中央全会和市委会议精神。

台。

(三)深入开展了“三解三促”工作,发改及党建工作迈上新的台阶根据市委《关于在市级机关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和大接访活动的意见》要求,机关党委配合委领导通过下基层,了解社情民意,化解社会矛盾,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提升了发改事业水平。在全委“三解三促”活动中,一是成立“三解三促”活动办公室。二是走访蹲点单位,开展调研摸底和收集问题。三是走访贫困户家庭,实施帮扶解困。四是在调研单位蹲点时,同时提供发展思路和建议。五是千方百计解决实际问题。

结合。

2018上半年基层党建工作总结模板。

一、基层党建工作总体情况(一)狠抓学习教育,提高党员干部能力素质。

(二)强化责任意识,压实党建工作责任。

(三)创新活动载体,增强党建工作活力。

(四)加强作风建设,规范党员干部行为。一是完善管理制度。二是开展主题活动。三是开展专项整治。

二、基层党建重点任务完成情况。

(一)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

(二)规范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

(三)抓好“三会一课”制度的落实。

(四)完成支部换届、发展党员和党费收缴工作。

(五)重视基层基础保障。

三、突出问题整改情况针对2017年度基层党建评议考核反馈的问题,党组高度重视,认真抓好整改。

一是强化载体打造,增强工作创新性。

二是强化基础管理,增强工作规范性。

三是强化典型培植,发挥党员先进性。

四、存在问题一是由于是发改委业务工作涉及的领域多,覆盖面广,党务干部在谋划党务工作时,存在对全局工作把握不够的问题,致使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不够;二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虽然形成了常态,但学习的实效性还不够突出。三是对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的配合活动较少。五、下步打算一是强化思想建党,切实提高党员干部能力素质。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为重点,持续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学习实效上发力,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下功夫、求实效。二是注重压实责任,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地生根。突出抓好党组织主体责任落实,将机关党建工作目标任务细化落实到每一个层次每一个党员。三是加强作风建设,着力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

以纠正“四风”,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并深化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

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汇报

平凉市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东临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甘肃天水,北倚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是甘肃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承接中东部省区产业转移与开放开发的“东大门”。平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区位独特、交通便利,崆峒、西王母、古成纪、皇甫谧“四大文化名片”特色鲜明,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四大产业品牌”独具发展优势。全市辖崆峒和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1区6县,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226万。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147.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96亿元。2008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70亿元,同比增长1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7亿元,增长47.2%;大口径财政收入10.4亿元,增长23.5%;地方财政收入4.43亿元,增长29.3%。全市共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6个,干部职工138人,其中:财政全额拨款单位3个,干部职工41人;财政差补单位1个,干部职工80人;自收自支的单位2个,干部职工17人。

近年来,全市上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关于促进文化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紧紧立足平凉实际,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促进全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特别是去年全省嘉峪关文化体制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议以来,我们紧紧抓住我市被中央确定为全国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市的机遇,积极探索,分类指导,落实措施,注重实效,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有力推动了全市文化事业的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统一思想认识,建立推行机制。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思想认识是先导。近年来,我们始终把思想发动放在工作的首位,注重调动文化单位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之后,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一些干部职工害怕改革、不敢改革,害怕改乱、削弱文化系统实力等“怕”的思想和一些单位对改革的认识简单化,认为改革就是把文化单位推向市场,“断奶”、“甩包袱”等各种思想,及时召集文化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分层次召开工作会议,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委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深入传达学习省上会议精神,围绕各单位的实际困难和发展前景深入讨论,使大家认识到深化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重大意义,认识到文化体制改革是推进文化发展的动力、活力、出路所在。同时,不断加大舆论宣传引导力度,在讲清政策、明白道理、增强信心的基础上,使文化单位干部职工形成了“早改早受益”的思想共识,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为了加强对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市上及时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和副组长,宣传、文化、广电、报社、发改、财政、社保、人事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市委宣传部分管文化工作的副部长兼任。领导小组建立了任务分解、重点工作督办等工作制度,形成了以领导小组会议为主的议事机制。市上同时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纳入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考核范畴,年初安排,年终考核,使各级文化单位对改革目标、改革任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使干部职工做到心中有数。各有关部门和七县区也成立了领导小组专抓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形成了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尽其职、宣传部门总体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

二、深入开展调研,制定工作方案。为了摸清底子,找准定位,扎实推进工作,去年4月份,按照市委要求,由市委宣传部牵头,抽调市文化局、广电局负责人带队,以召开座谈会、现场察看、问卷调查等形式,对7县(区)和市直单位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按照“立足发展,搞活机制、分类指导、稳步推开”的原则,制定了《平凉市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经市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讨论审定后下发各县(区)和市直各单位。《方案》对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改革方向、目标任务、改革重点、措施办法、实施步骤等都作出了明确要求,市上和有关部门同时也制定出台了许多促进文化发展的有一定“含金量”的政策。全市文化体制改革方案下发后,各县(区)、市直文化系统各单位在认真学习、深入讨论的基础上,结合各自实际分别提出了具体贯彻意见。同时,各县(区)也分别制定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对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三、推进试点改革,积累工作经验。针对全市文化单位的现状,坚持“成熟一个改一个,成熟一部分改一部分”的原则,确定了平凉日报社、市秦剧团和市广电网络中心3个单位分别作为新闻传媒单位、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试点单位率先进行改革。随后,指导各试点单位相继制定了《改革方案》。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平凉日报社按照主副分离、轻装上阵、内抓管理、外拓市场的思路,将报社印刷厂和广告公司分离出来,各自成为独立的法人主体,并成立了平凉新闻网站。这一改革措施的实施,不仅卸掉了包袱,更重要的是把大家从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办好报纸、促进报社的发展,增强了发展动力。在人员管理上,坚持因岗设人,因人兼岗,调整优化了部室编采人员。结合编办彩报,对责任编辑及组版人员岗位作了相应调整,做到了“编组分开”。为壮大编采力量,在不增编的前提下,敞开人才进入渠道,向社会公开招聘一线工作人员,对所有聘用人员,全部办理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按照“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因岗设酬,因劳计酬,兼岗兼职,多干多酬。对改革下岗职工,通过资产变现,向上级“争取一点”、单位“自筹一点”,为其缴纳“两金”,使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市上有关演出院团改革中,成立平凉艺术剧院,副县级建制,辖秦剧团和艺术团,实行“一院辖两团”,坚持两条腿走路,拓展演出市场,满足观众不同形式的欣赏需要。秦剧团在改革中一手抓人事制度改革,采取全员聘用制,一手抓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变“养人”为“养事”,实行绩效挂钩,按演出场次收入计算工资,调动了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市广电网络中心以企业化经营为方向,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制和中层管理人员竞聘上岗制,员工工资实行绩效考核,拿出工资总额的20%进行奖罚。三个试点单位改革的做法为全市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四、坚持因单位施策,分类推行改革深化。针对全市文化单位中存在事业、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企业等多种体制形式,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我们按照因单位施策、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方法实施全市文化改革。对市、县公益性事业单位,重点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用政策激励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新闻媒体单位,从2003年开始,在全员聘用制、竞争上岗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市电视台2003年推行了全员聘用、中层管理人员竞争上岗制度,不仅对正式工作人员实行聘用,而且面向社会聘用12人,占到全台48名人员的1/4。市、县三馆也实行了职员合同聘用制。对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的单位,按照一企一策,分类指导、充分放活的办法进行改革。市文化系统以市秦剧团为依托,整合人力资源,成立了平凉艺术团。全市8个专业剧团均实行了聘用制,其中2个已办起了实体。对经营性的文化企业坚持以政策支持鼓励,逐步推向市场。平凉纸织画社、电视网络公司、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报社印刷厂等通过改革,已成为真正的独立法人企业,在市场竞争发展中,经济效益明显。

通过近年来改革探索,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理顺了关系,整合了资源。市上划分整合了平凉城区有线电视网络,取消了崆峒区平凉人民广播电台呼号,成立了市级平凉人民广播电台,于2007年11月正式开播。市文化出版局采取联合、嫁接等方式,广泛吸取社会力量,通过市场运作于2007年底成立了平凉市艺术团和平凉市文化产业开发中心,不仅填补了我市没有民营综合性艺术团体的空白,也为许多具有艺术专长的人员提供了用武之地,不断满足了群众对不同艺术形式的欣赏需要,也为今后文化艺术走向市场积累了经验。平凉市艺术团的成立,首次将交响乐搬上了平凉演出舞台,今年5月,由平凉市艺术团和文化产业开发中心共同打造的“爱的力量”平凉抗震救灾专场晚会气势宏大,质量上乘,开创了平凉举办大型演出的先河。

二是搞活了机制,凸现了效益。平凉日报社从1992年到2005年底,市级财政每年仅仅定补资金20万元,单位运转困难。将印刷厂和广告公司分离出来后,报社负担明显减轻,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7年,职工收入和报社资产总额分别比2001年增长了195%和414%。市广电局按照“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积极推行中层管理人员竞争上岗,分别在2004年和2008年在广播电视台和网络中心进行了2轮中层科级干部竞聘,市电视台先后向社会公开招考6名播音主持人,广播电台向社会招考工作人员17名,建立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机制,提高了播出质量。

三是盘活了资产,推动了发展。崆峒区将原影剧院、电影公司合并为文化产业开发中心,彻底推向市场,除解决了职工的吃饭问题外,每年上缴税费10多万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平凉市电影公司在多年亏本、资不抵债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模式,开展广告、房产租赁等业务,有效拓宽了经营范围。县、区影剧院搞活场地租赁,使闲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经营状况不断好转。

四是增加了投入,壮大了实力。市上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定,提高了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资比例,建立了文艺创作、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确定了公益演(映)出补贴制度,提高了补贴额度,投资2296万元建设的柳湖书院工程年内即将竣工;投资3000多万元的市人民会堂改造项目正在进行。规划建设的文化一条街已具雏形,已入住文化经营商户10余家。平凉日报社通过改革,内部管理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近4年来,报纸发行量增长67%,广告纯收入增长92%,职工收入增长60%。先后投入160多万元,改善了基础设施和办公条件,使报社面貌焕然一新。2007年,全市广电系统累计完成投入1600多万元,全面启动了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组织实施了太统山微波台数字化改造工程、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限覆盖工程、108处自然村“村村通”工程、“2131”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平凉电视台摄录编设备升级改造工程及节目通达各县、乡镇工程。华亭县投资3000多万元的“三馆两中心”即将竣工,与深圳高斯贝尔公司共同投资1400万元,建成数字电视前端平台,投资1000多万元的影剧院正在建设之中;灵台、泾川县在中央、省投100万元外,县级各配套近200万元,建成宣传文化中心,泾川县投资3000万元的大云寺博物馆正在建设中;庄浪县投资250万元建成了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纪念馆,已于2007年11月挂牌成立;崇信县于2007年9月投资460多万元建成了影剧院;崆峒区先后累计投资450多万元,建成了文化综合楼。五是促进了产业发展,活跃了群众文化。我们在文化体制和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中,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平凉市崆峒文艺奖评奖办法》,培育了以平凉正道文化公司、亚泰彩灯公司等为代表的龙头文化企业,研发推出了《平凉纸织画》、《西王母剪纸》、《华亭麦杆画》、《灵台碑林墨迹》等特色文化产品,带动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今年,第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平凉的纸织画、剪纸等文化产品颇受各地客商的青睐。2008年全市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4个,建设高标准农家书屋50家,同时带动了特色文化乡(镇)、村建设和“文化个体户”的较快发展。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以网络业、书画业、娱乐业、服务业、古玩业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化产业群,文化产品生产的门类和品种不断扩大,质量逐年提高。至目前,全市共有文化产业单位2300多家,其中个体经营户达到2100多家。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产值实现增加值1.7亿元,与2004年相比,平均年度增长8.52%。

近年来,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文化单位人才匮乏、优秀专业人才奇缺,文化单位工作条件差、投入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经营性文化单位规模小,层次低,布局分散,整体实力弱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这些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在今后改革发展中采取有力措施,继续加以解决。这次会后,我们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和省上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和要求,虚心学习兄弟市州的改革经验,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加快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目标。

司法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近日,都匀市人大常委会第122次主任会议在都匀市人民法院六楼会议室召开,会议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郭玉山主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谷华、程辉、吴冬生、敖忠南、何宗武、刘才亮及各工委主任等参加会议,市法院院长黄晓明向主任会议报告20xx年以来司法体制改革工作情况。市法院班子成员、各部门负责人列席会议。

会前,郭玉山主任一行实地视察了市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车载巡回法庭、远程视频接访室、科技法庭等涉及司法改革领域方面的设施设备建设情况,每到一处都仔细察看并认真听取相关建设的情况介绍。

会上,市法院院长黄晓明就20xx年以来的司法体制改革工作情况向主任会议作了全面报告。20xx年以来,市法院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工作目标,坚持在市委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主动接受人大监督,深度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推进各项司法改革任务,司法改革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突破。一是开展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行政案件集中管辖、优化设置人民法庭、推行法官办案责任制,确保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二是开展“轻刑快审”试点改革、保障被告人合法权益,强化人权司法保障机制;三是创新司法公开形式和内容、建立新闻发布会制度、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落实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推进司法公开;四是改革案件质量评查方式、代表监督方式、配齐配强人民陪审员队伍,扩大司法民主;五是建设高清科技法庭、推行无纸化办公办会、建成案件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法院信息化建设;六是实行立案登记制、建立诉讼服务中心、推进涉诉信访改革、实行案件繁简分流制度,加强司法便民。

黄晓明表示,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专门听取市法院司法体制改革情况报告,是对市法院工作的极大鼓舞和支持。目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任务艰巨,请市人大继续关心和支持市法院改革试点工作,帮助解决改革试点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今后,市法院将以更开放的心态、更务实的作风、更有力的措施,积极推动司法改革各项举措落实,推进各项工作实现新跨越,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认真听取汇报后,参会人员对市法院20xx年以来司法体制改革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市法院很多工作实现了大跨越,尤其在实施立案登记制、开展轻刑快审、组建审判团队、完善审判权运行机制、落实司法责任制等司法改革方面亮点纷呈。同时,就如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工作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针对下阶段工作,郭玉山主任希望市法院要巩固改革良好势头,再接再厉、开拓创新、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工作,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都匀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一是要继续围绕审判中心,统一思想,加大司法体制改革力度;二是要主动接受监督,积极向人大和上级法院汇报、通报改革工作情况;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既要确保干警廉洁,又要抓好人才培养,建立科学的人才梯队,为法院事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同时,要做好人员的思想稳定工作,确保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汇报

根据《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乡市市直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新政文[123]号)精神,撤消了市豫剧团、杂技团、歌舞团、影剧演出公司的事业建制,注销了事业法人,整合组建新乡市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于2012年8月20日挂牌成立。

一、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根据新政文[2012]123号文件要求,公司设立了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根据《公司法》规定和出资人授权行使管理公司职权,董事长为法人代表,设立总经理1人,经理4人,总监2人,对董事会负责,负责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具体职责按《新乡市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章程》执行。

二、建立健全公司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公司成立以来逐步制订了《职工考核制度》、《员工聘用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实行了“多劳多得”的工资分配原则,因岗设酬,因劳计酬。

三、人员的安置。

根据新政文[2012]123号文件精神,转制后的在编在职人员的档案工资,参照全供事业单位计算的档案工资拨付了“公益性演出服务费”和应有单位缴纳的医疗、失业等各项社会保险(2014年拨付“公益性服务费”290.21万元,保险费27.72万元)。

在岗不在编人员和新进人员按照企业办法签订了劳动合同,建立了劳动关系,企业和个人依法缴纳了各项社会保险,共支付了71万余元(年工资约61万余元,养老、医疗、失业等各项保险费10万余元)。

四、基础保障。

根据新政文[2012]123号精神,为改善我公司基础设施,保障我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市城乡规划局负责规划建设能够满足我公司艺术剧种表演需要的包括排练、演出、办公、食宿等在内的两处游园广场,建成后交我公司使用,到目前还未落实。

五、公司改制后取得的成绩。

改制后,我公司演职人员努力奋进,不断创新,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12年在“欢乐中原”群众文化活动中被评为省先进单位。2013年在“欢乐中原”群众文化活动中被评为省先进单位。

2014年在“文明河南·欢乐中原”群众文化活动中被评为省先进单位;

2014年河南省第十三届戏曲大赛,参赛作品《游子吟》荣获文华大奖;

2015河南省第六届“黄河杯”戏曲大赛,大型现代豫剧《游子吟》荣获金奖。同年河南省第七届黄河杯·小戏小品大赛,参赛作品《投票》荣获金奖。

二零一五年七月九日。

社会体制改革工作汇报

*县人民政府(2009年8月15日)。

*县位于咸阳市西北部,辖8镇8乡247个行政村,总面积1185平方公里,总人口33.7万。

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县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强农惠农、城镇带动、招商引资”四大战略,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4.1亿元,较2004年翻了两番;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33万元;财政总收入7.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6亿元,位居全市首位;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78元。在2008年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综合监测评比中位居第20位。今年1-6月份,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9.28亿元,同比增长21.9%,分别高出全省、全市平均增速10.1个和8.9个百分点;实现财政总收入6.0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1.9%和64.5%,地方财政收入增速位居全市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66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970元,同比分别增长18.1%和19.7%,全县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1好态势。

(一)工业经济迅猛增长,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先后编制了《*县朱家湾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县煤化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启动了循环经济示范县规划编制工作,开工建设了小庄煤矿、180万吨煤制甲醇、30万吨gm改性甲醇汽柴油项目,组织实施了官牌工业广场、2×2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等项目,建成了120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一期工程和大佛斯瓦斯发电厂,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生产为主导,“煤电-煤化工-煤建材”一体化的产业链条,探索出了符合我县实际的新型工业化之路。2008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48.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6.8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4.1倍和4.58倍,工业经济对全县gdp的贡献率达到了70.8%。今年1-6月份,全县累计完成工业产值24.6亿元,同比增长28.9%;其中规模工业产值23.4亿元,同比增长29.1%。

2173万平方米,农村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三)旅游事业健康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壮大。编制了全县旅游业发展规划,完成了大佛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启动了花果山旅游区、公刘教稼苑、侍郎湖生态旅游区等景区开发建设工程,“一线两翼”的旅游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同时,以旅游业为引领,加快发展商贸、餐饮、运输、房地产开发等第三产业。2008年,全县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8.7亿元,同比增长18.1%,占到地方生产总值的19.7%。

(四)招商引资成果丰硕,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005年以来,全县共签定招商引资项目合同85个,到位资金34.34亿元。河北中达集团、深圳东部集团、山东新汶集团、陕西煤化集团、浙江家福乐集团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相继在我县投资兴业,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2005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投资50.39亿元,建设重点项目80个,其中产业项目21个,基础设施项目34个,社会公益事业项目12个,其它项目13个,掀起了我县又一轮建设高潮。

3发展到7万人,“五纵三横”的城市框架初步形成。(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近年来,我们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规定,提高了农村“低保”标准,扩大了救助范围,全县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目标。2005年以来,全县累计发放各类保险金7375.4万元、救灾款80.5万元、救灾粮180万斤、救灾衣被4840套(件)、医疗救助款95.5万元,困难群众生活得到了及时救助。安置城镇待业人员9562名,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678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建成了县疾病防控中心、县医院住院楼、传染病区,改造了16个乡镇卫生院,全县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今年1-6月份,全县人口自增率控制在2.3‰以内,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达到99.4%,全面完成了人口控制目标。

(七)安全生产形势平衡,社会大局安定和谐。实行县长包抓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行煤矿安全监督员驻矿跟班制度,建成了煤炭安全监控系统,煤炭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开征了地质灾害防治专项基金,加强了煤矿采空区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全面落实信访“四项”制度,切实加大信访案件查办力度,有效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难点问题。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成了城区电子监控系统;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活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全县社会大局和谐安定,我县被命名为全省首批安全县。

近年来,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体制改革步伐,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

(一)农村综合改革顺利实施。按照省、市要求,深入开展乡镇机构改革,妥善分流安置富余人员,认真做好资产划转、处置等衔接工作。截止目前,累计撤并了48个乡镇办事机构,压缩了72个乡镇行政事业编制,裁减了18个乡镇领导职数,实现了乡镇“机构、人员、编制”三精简和“政企、政事、政社”三分开目标,有效地提高了乡镇政府的办事效能。深入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年均免征农业特产税和农林特产税2240万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启动实施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规范流转”的产权制度。截止目前,全县共成立林改机构256个,培训各级林改工作人员2586名,审批并实施各级林改方案256份,签订林地承包合同6157份,发放林权证26504本,完成外业勘界确权96.78万亩,各项改革工作任务已基本完成。

5万元,为3.2万人(次)学生发放生活补助费661.43万元,彻底解决农村学生“上学难”问题;先后招聘中小学教师1490名,提高了572名临聘教职工工资待遇,全县教师队伍素质明显增强;县财政列支1200万元,在全省率先彻底化解了上世纪3347.4万元的“普九”债务,消除了捆扰乡村两级和农村中小学校多年的沉重债务负担。

(三)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建立了村财乡管、乡财县管等财政管理制度,规范了乡、村支出行为。严格执行部门预算、会计核算、集中支付制度,彻底杜绝了胡支乱花、铺张浪费等现象。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始终坚持财政资金向“三农”和社会事业倾斜,充分发挥了资金的最大效益。2008年以来,县财政累计投入4.93亿元,用于发展社会事业和城乡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其中,投资19860万元,用于支持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743万元,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资26119万元,用于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99万元,用于解决城乡群众饮水困难,使广大群众享受到了公共财政的温暖。

(四)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对县政府招待所、农机公司、工业品公司、林产品贸易公司、粮油议价公司进行了改制,完成了朱家湾电厂改制重组,组建了县自来水总公司,增强了企业发展活力。

三、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缺乏经济管理权限。近年来,随着煤炭市场的活跃,180万吨煤制甲醇、小庄煤矿等一大批能化工项目相继落户我6县,但是由于县级经济管理责任与权限不对称,致使部分重点项目征地、报批等前期工作周期过长。二是项目建设进展缓慢。部分重点项目由于受资金短缺、用地指标缺口较大等方面原因影响,不能按期开工建设。三是农民增收困难加大。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地区用工市场萎缩,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减缓,群众增收困难较大。四是信贷资金相对不足。尽管国家出台了支持扩大内需的信贷政策,但是在信贷资金投放过程中,仍然存在门槛过高、额度过小的问题。

四、下一步打算。

今后,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家“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体部署,强化措施,扎实工作,努力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按照“煤炭强基、转化做大、三产配套、环境优化”的发展思路,加快工业企业技改步伐,扎实做好朱家湾循环工业示范园区、*县煤化工业园区、城西煤炭工业园区和景村食品工业园区规划与建设工作,打牢工业经济发展产业基础。同时,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工业项目建设,力争蒋家河煤矿8月底投产,年内生产原煤100万吨,实现产值4亿元;煤矸石电厂9月初1号机组投入运行,年内发电12万度,实现产值3000万元;水泥粉磨站7月底全面投运,年内生产水泥10万吨,实现产值3000万元,确保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5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产值63亿元,分别增长35.4%和36.9%。

(二)积极实施“强农惠农”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

7设。积极实施富民产业培育工程,全面推行水果标准化和柿子规范化生产技术,扶持培育核桃、红枣、果干、果醋等加工生产企业,着力建设平菇种植、畜牧养殖、农家乐等“一村一品”示范村,努力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积极发展畜牧业,适当扩大养殖规模,推广生物作务技术,提高蛋、奶的质量和畜禽存栏及出栏量。大力实施新村庄建设和贫困群众安居工程,切实抓好24个新建村和22个续建村的新村庄建设,对农村居住在土窑洞的群众进行整体搬迁,力争年内建成农民新居4000户2.4万间48万平方米,80%的土窑洞居住户告别土窑洞,进一步改善农村群众居住环境。

(三)继续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切实抓好招商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及时捕捉国家投资信息,结合我县资源优势,筛选和储备一批重大项目,精心策划包装一批产业类项目,充实项目库,为我县项目建设奠定基础。积极抢抓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机遇,组建设专业化招商队伍,多途径、全方位开展招商活动,确保年内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20亿元。继续加强对项目建设的全程跟踪服务,科学合理的安排建设进度,做到向上多争取、横向多联系、对内多挖潜,及时解决土地、资金等实际困难和问题,力争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

(四)发展壮大非公经济和第三产业,促进城乡市场繁荣。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旅游业,积极做好大佛寺(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切实抓好花果山旅游景区、公刘教稼苑景区、侍郎湖生态旅游区、紫薇山生态公园、8大佛寺石窟保护工程以及程家川古民居恢复工程等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工作。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建设一批集住宿、餐饮、娱乐、购物为一体的大型服务企业,不断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档次和水平。全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的职能作用,积极为中小企业搭建信贷平台,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扶持企业拓展领域、扩大规模,做大经济总量,努力保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

(五)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切实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教育资源整合步伐,继续抓好农村小学布点调整,稳步推进教育创强工作。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提高补助标准,扩大单病种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让广大群众更多地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带来的实惠。全力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扩面工作,重点做好城镇中小学生和弱势群众医保扩面工作,不断加大扩大征缴力度,全面完成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保险扩面工作任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五、恳请解决的问题。

(一)关于投资性项目政策倾斜的问题。恳请省发改委在安排中、省扩大内需投资性建设项目方面,适当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照顾,以加快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9要837亩,雅店煤矿需要500亩,下沟铁路运煤专线需要350亩,大佛寺煤矿二期工程需要87亩,新民、城区两所110kv变电站需要75亩,泾河新区路网工程及污水处理厂、文体中心、职教中心等项目需要1600亩。恳请省委改委帮助我们解决这些用地指标,并在项目审批中协调相关部门加快办理相关手续,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三)关于将我县纳入第二批扩权试点县(市)的问题。恳请省发改委将我县纳入第二批扩权试点县(市),扩大我县的经济管理权限,更好地为项目建设服务。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工作汇报

==公安局按照中发19号文件的部署和要求,针对当前我局工作中出现的严重影响和制约公安工作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结合开展“三项重点工作”和“三项建设”等活动,深入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有效地维护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公安工作有了长足发展。

一、深化矛盾纠纷排查,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走访”开门评警活动的实施方案》,推动了“大走访”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集中化解了一批社会矛盾纠纷,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问题,整治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公正、不廉洁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推进了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二)克难攻坚化解信访案件。2008年,==公安局以全省公安机关信访“百案攻坚”活动为契机,全力以赴抓好重点信访案件的攻坚工作,维护奥运期间的社会稳定,取得了重大成效。全局信访总量逐月下降,全年共接待上访群众来访365起406人,办结292起,办结率达80%,息访273起,息访率达75%。2009年,==公安局站在“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高度,把解决信访问题作为“三项建设”和国庆安保的重要工作来抓,全力以赴维护社会稳定、促进警民和谐,全年共化解重点信访案件12起,中政委交办的4起案件全部化解。2010年以来,==公安局按照中央政法委部署开展“集中清理涉法涉诉信访积案活动”,精心组织,层层分解任务,逐案落实责任,强化督导检查,采取局领导包案、评查听证、调解协商、困难帮抚、教育疏导等办法,加大攻坚力度,有效化解了一批有影响的信访积案。

二、大力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执法公信力。

2008年公安部部署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以来,==公安局。

把执法规范化建设作为一项全局性、基础性、长远性的重大战略任务,以全面提高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为目标,以大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执法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建立了执法规范化“四项制度”,有力的推进了执法规范化建设。

(一)建立执法办案标兵奖惩制度。制定了《==公安局执法办案标兵制度》,各执法办案单位每年推荐本单位办案质量多、质量好的民警,参加由政治处组织的法律和业务知识统一考试,对考试合格的民警授予执法办案标兵称号,并给予奖金1000元奖励;对当年办案数量前10名的标兵组织到外地学习考察;对连续二年被评为执法办案标兵的除享受上述奖励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予以晋职晋级;对连续三年被评为“办案标兵”的,呈报上级给予记功,一般民警提拔任用,中层干部解决职级待遇。对因执法过错导致群众进京上访或引起国家赔偿的,因责任心不强导致案卷丢失或犯罪嫌疑人超期羁押、自残自杀的,因所办案件在一年之内有一次被评为不合格案卷的均不得评授执法办案标兵,并倒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卷、送审案件,且每年度办理刑事案件不少于2起,行政案件不少于4起。让科所队长切身感受到办案中实体和程序方面存在哪些问题,更好的监督和规范本单位民警办案,以此推动本单位执法办案工作,提高办案质量。

发言。连续两年排名末位的,单位负责人引咎辞职。各单位对本单位民警的执法情况进行排位,排名末位且分数低于80分的在本单位全体会上说明情况,连续两年排名末位的到政治处学习。

三、深化执法监督机制建设,有效杜绝和减少执法突出问题发生。

(一)建立健全执法质量考评机制。依据公安部《公安机关执法质量考核评议规定》、《湖北省公安机关执法质量考核评议实施细则》,结合==公安局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公安局执法质量考核评议规定》,针对不同执法单位分别建立了执法质量考评标准,拓宽了执法质量考评范围,加强了对重点执法环节和问题的考评,强化了对执法质量考评结果运用,从制度上保障了考评工作的客观公正全面性。同时,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对执法办案的实时、全程考评,2010年以来,==公安局建立了网上执法考评机制,对所有的案件全部通过网上警综平台进行查询统计,对没有录入警综平台的捕教、行拘人员一律不计算考评成绩,对所有单位统一标准,统计结果科学、公正、公开。通过网上执法质量考评,促使各单位在办理案件过程中规范办案、及时流转,进一步提高了执法时效和执法质量。

法责任制,严把事实关、证据关、定性关、程序关和法律手续关,从源头上加强对执法办案的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立案、定性、证据、程序、运用法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案件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程序合法、法律手续完备,防止违法办案及冤假错案的发生。建立内外大监督格局,通过执法检查、执法质量考评、信访案件查处、接受群众举报等多种途径,积极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媒体的舆论监督、检察机关的专门监督,有效减少各种执法突出问题的发生。

(三)建立网上视频督查机制。为主动适应信息化警务战略的新形势,==公安局大力加强网上督察,于2010年建成了执法督察网上视频系统,在全局所有基层所队的值班室、询(讯)问室、候问室、户籍室、信访室、调解室、办证厅等“六室一厅”全部安装了音视频监控系统,音视频数据自动保存3个月,实现了讯问犯罪嫌疑人全程录音录像。同时,在局纪委建立了监控中心,各地的探头全部与监控中心联网。监控中心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对各处的执法活动实现有效监督,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督办整改;也因为有视频资料,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民警权益,降低了执法风险。

息化意识和应用能力显著增强,“上班即开机、工作即上网”已成为全局民警的工作常态,市局提出“不懂信息化应用的领导将丧失指挥权、不会信息化应用的民警将失去执法权”,有力的促进了民警学用信息化的积极性。

(一)建立信息化运用大培训机制。在枣阳市环城派出所建成了信息化运用电教室,依托电教室建立了常态化的信息化教育,分批组织全局民警开展信息化大培训,在开展日常运用培训的同时,开办信息化培训夜校,对那些尚不会操作、不熟悉操作的民警,周一至周五晚上到夜校报到学习,直至达到熟练操作的目的,确保全局人人都能熟练操作信息化。

(二)建立执法全程信息化制度。制定了严格的网上执法机制,所有的执法信息都必须网上录入、执法程序必须网上流转,精细到简易治安纠纷调解和当场处罚,都必须网上录入,网上审核。对没有网上录入的案件,严格倒查追究民警网外循环的责任,通过信息手段让所有的案件都公开、公正、透明,有效减少人为因素对执法活动的干扰,最大限度地防止民警不作为、乱作为问题的发生。

务管理和全国联网应用。为进一步拓宽服务群众途径,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在互联网上建成开通“网上公安局”(枣阳平安网)。网站集警务公开、信息发布、警方公告、网上互动等多功能于一体。为群众报警、信访投诉、建言献策,了解办事流程,办理户政、车管、消防等多项业务提供了一个网络平台。

五、完善公安经费保障,解决制约公安事业发展的保障性问题。

近年来,在中央、省、市高度重视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枣阳市公安经费保障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费保障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打击犯罪、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战斗力得到明显提高。

(一)规范经费管理。根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公安机关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制定下发了《==公安局财务管理规定》,对财务收支管理、经费保障与管理等作了专门规定,进一步规范了公安财务管理,有效遏制了直接坐支、挪用收费、罚没款等问题的发生,对促进公安机关严格、公正、规范,理性、平和、文明执法具有重要意义。

筹集经费勉强维持运转、拖欠民警差旅费和医疗费等情形形成了鲜明对照,从根本上解决了因政府财力不足、难以有效保障公安经费问题。

(二)民警工资得到有效保障。民警的工资严格按照基本工资、津补贴、警衔津贴三块,由枣阳市财政全额拨付,有效保障了民警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