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体局教育发展规划(通用15篇)

时间:2023-12-16 19:33:14 作者:影墨

规划计划是为了达成某种目标而制定的一种行动方案和时间安排。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规划计划样例,希望对您在制定规划计划时有所帮助。

教体局教育发展规划

2011年工作将以教育质量年活动为契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力推进三项建设,创建五好学校,认真开展双百四十佳评选活动,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一、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成果。

组织广大教职工认真学习宣传新《义务教育法》,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成果。全面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加强薄弱学校改造力度,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真落实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抓好义务教育阶段控辍工作。建立健全贫困生救助机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继续实施“两免一补”,鼓励和支持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二、推动普通高中健康发展。

巩固省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建设成果,进一步加强对普通高中的教学管理及指导工作,采取措施,强化责任,使高中三个年级各负其责,协调发展,改变过去那种重视毕业班教学轻视起始年级管理的做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突出抓好应届生的升学率。

三、加强学前教育。

以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为重点,推进示范性幼儿园、一级幼儿园建设和评定工作,

力争30%的'乡镇幼儿园达到市一级幼儿园,50%的乡镇幼儿园达到市二级幼儿园,同时积极发展村级幼儿园,有条件的村建设村级幼儿园或小学附设幼儿园或私办幼儿园。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幼儿教师素质。多方筹措资金,或者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出资,兴建一所高质量的民办幼儿园,提高保教质量。

四、加强城镇职业高中建设。

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法》,以全省重点扶持“黄淮四市”职业教育工作精神为契机,加快推进我县城镇职业高中建设。鼓励、支持民间资金投入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继续把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拓展职业教育的办学空间,整合职业教育的办学资源,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与江苏泗阳职业教育中心联合办学,提高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五、新建学校和校舍改造工作。

1.新建学校工作。按照“汝南县城乡教育发展规划”,计划在县城西区新建一所小学、初中各30班规模九年一贯制学校。第一期新建一所30班规划小学,校址已选定,春节后可开工建设。建设资金县财政安排解决。

2.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作。按照“汝南县农村初中校舍改造规划”,2011年实施初改项目两个,即和孝二中、张楼一中学生宿舍和食堂项目。投入资金450万元,新建宿舍面积4357平方米,新建食堂面积1510平方米。

3.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寄宿制小学建设)工作。通过近几年的“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校校舍改造工程”的实施,农村中小学校旧的危房已消除,但学校校舍紧缺、功能不全问题普遍存在。2011年校改资金的使用思路是结合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集中资金新建几所寄宿制小学,摸索解决校舍、教师紧缺、撤并学校难的解决办法。

六、加强远程教育工程的使用与管理。

文档为doc格式。

学前教育发展规划教育随笔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儿童去幼儿园第一要做的就是自己会吃饭、喝水,如果儿童还是一直习惯用奶瓶喝水,就要马上训练会用杯子喝水。第二要学会和别人交往,特别是向成人提出需求,比如他想上厕所,他要会说;渴了饿了也要懂得说,还有冷了热了都要会表达。如果儿童不会说,老师可能会照顾不到,儿童就越发会感到失落,如果这些方面能表达得较好,受到的老师的关注也会多一些,另外,如果儿童需要在幼儿园午睡的话,要学会穿脱鞋子和外衣,开始几天老师可能会帮忙,但肯定要过渡到自己会穿脱的。这个时间也是我们家长训练孩子的时间。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儿童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即儿童从依赖成人的帮助,学习认知照顾自己的衣、食、住、行等历程,简单的说,就是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产生深远的意义,但现在大部分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致关重要。

二、幼儿在生活自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家长过度爱护。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家长什么事都不要孩子做。像我们班的孩子多数是隔代教育,他们总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许多小朋友吃饭要喂;帮他们解小便,穿脱衣服处处包办代替使孩子的独立愿望会渐渐消失,养成依赖心理,从而导致发展迟缓。

2、认为孩子小、能力差,以后学习也不晚。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孩子的这些请求:“我来洗,我来拿……等等”。但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行,你还小,不会做。”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到了一定年龄,自然而然地就学会自己做,现在孩子小,不必急于让他们自己动手,而且越小越难教,孩子大了,学得也快。因此这样教养的孩子在家中一切需要自己动手的事,几乎全由大人包办,养成了严重的依赖心理。

3、怕麻烦,嫌孩子动作慢,或吃得脏。由于小朋友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手眼协调还不够。让孩子自己吃饭常常桌上地上都是,家长嫌脏,认为还不如自己喂得快;有的孩子要自己洗手,结果手没洗干净,还弄湿了衣服,家长后悔没帮他洗;孩子非要自己穿衣服,结果衣服穿反了,还要重穿,耽误了上班时间……所以许多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做,不如自己做,节省时间,减少避免麻烦。其实,家长这种拒绝孩子动手做,包办代替的做法,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碍了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

三、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方法。

孩子自理能力差,每位做家长的都深有感触,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自立、自强,克服依赖性,日后成为自食其力的有用人才。那么怎样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日常生活中入手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增强幼儿独立性。

教师责任就是协助家长、诱导幼儿学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家务劳动和自我管理,这不仅是生活对幼儿提出的要求,而且是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幼儿刚开始劳动时,往往做得很慢,有时甚至“闯祸”,不要因此就不让幼儿动手,而要给幼儿做正确的示范动作,耐心教他们怎样做,鼓励孩子坚持劳动,养成习惯。在家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劳动环境,提供一定的劳动条件,如:让幼儿自己起床、穿衣、吃饭、整理房间等,家长不要加以干涉,要鼓励幼儿做中学。刚开始是慢一点,时间长了他们自然会利索得过且过多,家长一定要有耐心,这样既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也建立了自己事自己做的独立性。使孩子体验到独立完成一件事后所获得的快乐,从而增强其做事的信心,达到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目的。

2、采用多种形式教育、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有专家研究:人的双手与人的大脑的神经是紧密相连的。幼儿通过亲手的操作可以锻炼脑与手的协调性,而且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针对这点,我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幼儿学习生活、劳动技能。通过讲故事、念诗歌、做值日生、整理图书、玩具等形式教会幼儿简单的自我劳动。并要求幼儿在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扫地、擦桌子、洗碗、摆碗筷等。还激发幼儿对折纸、剪纸的兴趣,要求他们回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手工作品带到幼儿园供大家欣赏。可是,我发现有的家长嫌孩子做得慢,做得不好,自己为其代劳,反而让孩子在旁边当观众。虽然作业是做得很好,但是已违背了老师布臵作业的初衷。作为家长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自己做,激发孩子参与做的欲望。“新年”过后,我在班上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自理能力竞赛”活动,随着哨子一声今下,赛手们立即冲上“战场”穿衣服、穿鞋子、系鞋带个个动作利索,神情严肃,心中想着:“要做得好,要做得快,要争第一”,场下啦啦队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加油!加油!”。比赛的热烈场面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孩子和老师,孩子们为同伴出色的表现而骄傲,我为孩子们的自信与能力而自豪!这一场比赛进行了一个多小时,每一位孩子都参与比赛。获胜的结果固然令人喜悦,但孩子们最享受的是竞赛过程中的快乐,这样锻炼了孩子,培养孩子的自己动手能力,发展孩子的想象和美感,提高了幼儿的自理能力。

3、家长放手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幼儿在适应变化的环境时会遇到许多困难,学会解决生活中不断出现的困难的能力是必须的。幼儿成长需要父母的关怀,老师的教导,但父母、老师不可能始终地跟随在他的周围,替他去生活,也不可指望事事处处得到长辈的保护,因此培养幼儿自理能力,让幼儿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摆脱对别人依赖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通过劳动获得本领,劳动的机会时时处处都有,关键是家长是否愿意放手。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大家围着一个“太阳”转,不等孩子张口,吃、穿、玩、用一切具备,孩子失去了解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因此,我们要求家长要转变观念,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要自己干的、能自己干”的事情。家长应在生活中有计划地安排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和劳动。在日常生活中本着“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学着做”的原则,只要是没有危险的多让他们去实践,同时应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利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如:运用“我是阿姨来喂饭”、“我帮娃娃穿新衣”等游戏,教给幼儿一些劳动技能。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会学到一些生活自理的基本技能,然后,再帮助幼儿迁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种方法符合幼儿心理特点,自然亲切,生动活泼,收效较明显。让幼儿从小掌握一些实干巧干的方法和技能,这是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学会生存、学会自主的起点。

总而言之,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经常组织幼儿参加各种活动,对提高幼儿自理能力,把独生子女从“小皇帝”中解脱出来具有更重要意。

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心得体会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为了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我国制定了一系列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参与规划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面临的挑战以及规划的有效性。

首先,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意义不可低估。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人才需求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实践、强调职业技能培养和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能够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其次,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一方面,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需要解决。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知识更新速度快,要求教育机构不断改革创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此外,职业教育的公平性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再次,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有效性得到了实践的验证。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不仅是一个制定的过程,更是一个推动的过程。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政府、教育机构和企业等各方积极参与,形成了多方联动的合作机制。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提供政策、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机构不断改革教育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积极参与教育培训,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保障,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这些措施的有机结合,使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最后,我深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仍有进一步完善之处。首先,职业教育与人才需求的紧密结合依然需要加强。要进一步加强与产业界的沟通合作,掌握市场需求的脉搏,为学生提供与就业市场紧密结合的培训。其次,职业教育的质量监管和评估机制需要建设健全。要加强对职业教育机构的监管,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确保毕业生的质量。同时,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对职业教育的成效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总之,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适应市场的需求,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职业教育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政府、教育机构和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只有不断完善规划,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加强质量监管和评估,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

市教育局教育发展规划工作思路

全国、全省规划修编前期工作座谈会议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期工作提出了严格、明确的新要求因此,我们将通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系统评价,认真做到“四查清、四对照”严格核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各项目基础数据,深入开展研究,解决我市规划修编中土地利用的重大问题,完成前期专题报告,报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审查认定。

二、继续抓好新拟41个保留煤矿启动整改工作。全面抓好整改工作,及时追缴矿产资源补偿费、预交临时用地规费和签订守界开采承诺书,要一环扣一环,环环抓落实,扎扎实实地把新拟41个煤矿启动整改工作做好、做细。

三、继续加大力度对砂砾开采和临时用地清理整治工作。以《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衡阳市《全市矿产资源开采秩序执法监察工作实施方案》(衡国土资字[xx]28号)文件为指导,以规范我市砂砾开采以及临时用地秩序为内容,全面清理,严厉查处非法开采矿砾及非法占地行为,从而实现治标到治本的转变。同时,要搞好征地补偿费的清理工作,作好第四季度建设用地报批工作,争取更多项目进入衡阳市20计划。

四、土地管理。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开展一次基本农田保护执法大检查。10月底前完成新增标志牌的布设和标志牌的维修工作,加快土地开发整理实施进度。在年前完成本市自补项目,做好基本农田数据库验收工作,确保“占补平衡”的实现。进一步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管好二级市场,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清理整顿,盘活存量土地,对经营性用地一律采取招挂牌方式出让,发挥土地资产的最大效益。加强土地储备工作,做好武广客运专线耒阳站至城区街道两侧开发用地土地储备。认真抓好落实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五、矿产资源管理。严格实施矿权出让计划,力争到年底出让矿权不少于10宗。集中精力准备上凉冲煤矿拍卖工作,切实为上级主管部门及竞买者服好务。深化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治理整顿,坚决打击非法采矿,及时遏制持证矿超深越界和易位开采现象,推进矿产资源管理全面到位,并全面完成采矿许可证延续登记工作。

要继续搞好巡查,严防非法矿反弹;继续与司法机关加强联合执法,加大土地执法力度,切实整顿土地市场秩序;继续加强信访工作,做到件件有回音,当年办结率达95%以上。

七、继续开展创建“十佳国土资源所”和“十佳国土资源所长”活动。按照衡阳市局开展创建、评选“十佳国土资源所”和“十佳国土资源所长”活动的工作要求和本局实施方案,逐项抓好落实,为明年的创建工作奠定厚实的基础。

为贯彻落实《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国办发[xx]37号)和《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xx年]24号)精神,解决我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按照建设部建办规函[xx年]740号的要求,制定并公布西安市年住宅建设计划。

2011年西安市各类住房建设目标约为确保开工900万平方米,为保障实现目标,满足市场需求,西安市2011年共安排各类住房建设项目151个,计划开工面积约1281万平方米,其中户型面积小于90平方米的中小户型占总面积的70%。具体开工面积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施工许可为准。

按住宅供应类别层次划分,2011年拟安排普通商品住房项目104个,计划开工面积约845万平方米,占供应总量的65.96%;拟安排经济适用住房项目47个,计划开工面积约202万平方米(含单位职工住房建设项目34个,约114万平方米),占供应总量的15.77%;拟安排廉租住房建设项目约5万平方米,占供应总量的0.39%;拟安排城中村改造项目25个,计划开工面积约180万平方米,占供应总量的14.05%;拟安排棚户区改造安置项目2个,计划开工面积约49万平方米,占供应总量的3.83%。

按住宅建设的区域布局划分(不包括廉租住房建设项目、单位职工住宅建设项目和城中村、棚户区改造项目),城南住宅建设计划约324万平方米(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约113万平方米,曲江新区约118万平方米),占供应总量的34.76%;城北住宅建设计划约264万平方米(其中经济技术开发区约108万平方米),占供应总量的28.33%;城东住宅建设计划约162万平方米(其中哄鄙态区约110万平方米),占供应总量的17.38%;城西住宅建设计划约42万平方米,占供应总量的4.51%;阎良区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住宅建设计划约3万平方米,占供应总量的0.32%;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住宅建设计划约20万平方米,占供应总量的2.15%;长安区住宅建设计划约71万平方米,占供应总量的7.62%;阎良区住宅建设计划约9万平方米,占供应总量的0.97%;临潼区住宅建设计划约37万平方米,占供应总量的3.97%。

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进行了规划,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作为一名职业教育从业者,我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有着深切的体会和思考。以下是我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必须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因此,与产业发展关系密切。规划中要明确各个行业、领域的就业需求和发展方向,根据这些需求制定相应的教育课程和培训内容。比如,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相关的职业需求量大,规划中应加大对计算机专业的培养力度,提高相关专业的教育水平,以满足社会对这一领域人才的需求。

其次,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注重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中,要注重培养优秀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提升,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另一方面,要改善教师的待遇,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工作动力。

再次,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注重与高等教育的衔接。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是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两者的衔接关系密切。规划中要明确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政策和措施,鼓励职业教育毕业生继续深造,实现从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无缝衔接。同时,要建立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确保学生的学习和就业信息能够得到及时传递和有效利用。

最后,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还要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各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变得日益重要。规划中要鼓励职业教育机构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了解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职业技能竞赛和项目合作,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总的来说,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规划中,我们应当注重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注重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作为一名职业教育从业者,我将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和使命,积极参与规划的实施,为推动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心得体会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在现代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我国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近日,我参与了一次学术研讨会,专题讨论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规划。通过这次会议,我深刻地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其规划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将总结我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但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传统的职业类型也在持续变化,新兴行业的需求不断涌现。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变化迅速的就业市场。职业教育就扮演着这样的角色,为人们提供了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为我国职业教育带来了重大机遇。规划提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目标,并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并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但同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何建立健全的评估体系,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市场需求,如何吸引高素质的教职员工进入职业教育机构,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的重点领域。首先,规划提出了依法治教的原则,加强职业教育法治化建设。这将有助于职业教育机构的规范管理和运营,有效防范职业教育领域的各类风险。其次,规划强调了产教融合的重要性,鼓励职业教育机构与企业、行业协会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加强教育与就业之间的衔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此外,规划还提出了加强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公平分配。

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还明确了相关的推进措施。规划强调了要加大政府投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此外,规划还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和引进工作,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同时,规划还鼓励职业教育机构与产业、行业协会进行合作,推广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推动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

通过参与这次学术研讨会,我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我认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大门。规划中提出的重点领域和推进措施将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培养更多更好的高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持。但同时,我也意识到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实施仍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等各方共同努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将致力于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

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规划提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并明确了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推进的措施。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加强合作,提高教育质量,推动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为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做出贡献。

市教育局教育发展规划工作思路

是实施全市“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对接大桥经济、谋求教育新发展的重要之年,全市教育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高标准高质量普及教育,打造舟山特色的现代化教育强市”的总体目标,坚持以教育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提质量、促和谐、求创新、补弱项、重服务”为工作主线,以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加强管理为抓手,大力实施教育资源整合、教育内涵提升、师资队伍建设三大工程,致力促进教育均衡化和教育公平,全力推进职业教育,着力发展学前教育,努力推进舟山教育科学和谐发展。

围绕这个指导思想,20我市教育工作就是要在“提质量、促和谐、求创新、补弱项、重服务”上做文章、下功夫、谋突破、求实效,实现舟山教育的新发展。

提质量,就是要立足于我市现有教育发展的基础,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深化教育改革,为实现“舟山特色的现代化教育强市”这一目标,居安思危,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强化教育管理,深化课程改革,积极推进以“轻负担、高质量”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促和谐,就是要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四海城市”建设战略和省教育厅有关“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要求,根据舟山教育实际,主动“走进矛盾,破解难题”,积极推进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城乡教育和谐发展,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促进高质量教育公平,加强符合舟山实际的和谐教育建设,落实“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

求创新,就是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解放思想,自觉破除因循守旧和固步自封的意识,牢固树立“以创新谋发展,以务实求实效”的理念,用反思的方法不断丰富工作的载体和措施,全力实施符合海岛特点的教育品牌战略,积极开展教育“亮点”建设,在职成教育、义务教育、督导评估和素质教育等方面开创出一些切合海岛实际的特色工作载体,以作为求地位。

补弱项,就是要根据目前我市教育工作中尚存的弱点和难点问题,负重奋进,集中力量克难攻坚,积极推进固强补弱、填壑齐峰工作,着重在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等方面,下大力气,求新突破,解决制约我市教育全面发展的瓶颈问题。

重服务,就是要把教育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学生教师和学校服务,为新城建设服务,以有形的载体,有效的业绩,拓展工作思路,改善工作作风,增强工作效能,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以改革创新促职业教育发展新突破为重点,全面落实全市职业教育会议精神。

1.以整合职教资源为抓手,加强骨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做优做精做特四大类职教重点专业。实施舟山职业技术学校的扩建工程,加快普陀职教中心项目建设的进度,启动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按照“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思路,整合并提升以船舶修造、驾驶轮机、机电制造、文化与旅游四大类专业为基础的职业教育资源,明确骨干职校的办学专业定位。舟山职业技术学校重点建设好船舶修造(含机电,联合岱山职技校)、文化与旅游(联合民盟职校)两大专业,普陀职教中心重点建设好机电一体化、文化与旅游两大专业,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重点建设好船舶驾驶与轮机类专业。建立并完善重点专业建设的考核、评审和奖励机制。加强对四大类专业的指导、视导和督导工作,建立与重点职校的领导联系制度,解决四大类专业在发展中的困难与问题。深化示范专业和示范基地创建,培育以品牌专业为核心的办学特色。在改善骨干职校办学条件的同时,以实效实用为原则,配足配齐四大类专业的实训设施与设备。

2.以提升职教内涵为根本,深化职教办学体制与机制的改革,积极创新实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积极探索骨干中等职校与市内外职校深层次的联合办学体制,构建并实施分段式合作教育模式。深化职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分工与合作相结合的扁平式管理机制,构建并实施“教学部管理”模式或“专业部管理”模式。推行职教校长目标责任制考核,深化倾斜于专业教师的结构工资改革,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力度,全力开展文化基础科教师的分流转岗和更高层次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专业课教师实操技能的教学水平。积极探索和实践以“宽基础、活模块”为方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开展四大类专业的地方与校本教材编写。建立“实教、实训、实习”教学过程模式,实施“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坚持区域职教一体化原则,全面实施职教招生的指令性计划和刚性录取办法,严格控制普职高1:1比例。

3.以强化服务产业、企业和学生为宗旨,全面关心职教学生的成长成才,开展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制订完善以“品行十技能”为核心的学生评价体系,开展“学分制”学籍管理改革试点工作,落实职业技能鉴定放权于学校工作。在继续做好职教助学金和爱心营养餐补助工作的同时,严格且有效落实和使用每生每年450元的实训经费和紧缺专业的奖学金。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原则,积极建立政府、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机制,拓展设在企业工厂中的实训基地建设,以冠名形式向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定期开展企业用工信息和用工要求的沟通,切实做好职教毕业生的引进就业推介工作。

4.以建立健全市县(区)成人教育中心及乡镇成校为主体,初步形成以职业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成人教育体系。继续推进以服务新渔农村建设为宗旨的乡镇(街道)社区学院的“六大中心”工程建设。开展市级乡镇(街道)示范社区学院和市级职工教育培训基地评选表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面向青壮年渔农民的“双证制”教育培训试点工作,帮助渔农民既学技能,又学文化,同时获得技能证书和学历证书。创新工作机制,认真做好并出色完成渔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加大公务员中的推普力度,完成公务员普通话测试工作,进一步拓展远程教育和自学考试有关海洋类专业的报考工作。

二、以整合教育资源和理顺义教体制为重点,积。

极推进教育均衡化和教育公平。

1.继续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工作,进一步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对接大桥经济和城市化进程,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促进办学规模与效益的协调发展。根据布局城市化、优质化和资源配置集约化的原则,强化全市一盘棋思想,统筹兼顾,因时因地制宜,逐步撤并或缩减薄弱学校。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优先发展金塘、六横、大衢三大岛的战略需求,积极推动三大岛完全中学建设。结合标准化学校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食宿改造工程,全面实施城乡薄弱初中学校的改造,努力把农村初中建在城乡结合部或中心乡镇,提高初中教育的城市化率和标准化率。小学按原建制乡镇集中设置,鼓励地域相近的小规模小学采用联办或与初中合并成九年一贯制等形式调整布局。认真做好有关工业园区的学校布局规划与实施工作。积极开展精品校园和生态校园工程建设。

2.全面理顺城区义教管理体制,巩固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认真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市及县(区)政府的义务教育举办责任,落实县(区)政府的义务教育主体责任,市(地)级政府主要负责县(区)政府难以独立承担的义务教育阶段特殊群体的教育。完成市属部分义务教育学校体制划转工作,加大力度,创造条件,切实改善各县(区)城区义务教育“择校热”问题。继续抓好义教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的落实,切实做到三个保障:即保障中小学校的正常运作,保障中小学教师收入稳步增长,保障全市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继续落实小规模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机制、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义务教育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抓好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课本费和作业本费工作。

3.强化城乡学校共同体或协作体建设,努力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渔农村教育质量,继续实施城乡学校共同体或协作体建设、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贫困生资助体系建设等工程,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以渔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为抓手,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上挂下派”、结对扶贫、鼓励引导优秀教师和毕业生支教等形式,开展送教下乡和送训等活动,逐步建立健全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统筹配备农村学校教师,完善农村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并有效发挥作用,积极引导农村学校利用自然形成的小班推行“小班化教育”,积极帮助和鼓励薄弱学校开展限制性分层教学试点工作。积极开发具有渔农村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及课外活动。

4.积极落实民工子弟教育政策,努力促进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的改善。从全局、从长远出发,按照有关政策统筹谋划和解决外来民工子弟教育问题。按照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把民工子弟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逐步建立起当地居民子弟与民工子弟的同城待遇,按政策落实义务教育免费待遇,鼓励民工子弟初中毕业生求读流入地职业高中。重点帮助民工子弟学校解决诸如办学条件、师资培养和教育教学管理以及困难学生资助等突出问题。重视对民工子弟家长的教育,通过开办外来民工子弟家长培训班、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科学教子、社会公德、法律常识的宣传和引导,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责任和能力,促进外来民工子弟健康、和谐成长。

认真做好千荷学校的.新一轮规划和发展工作,从思想品德素养、人格心理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劳动技能素养和运动身体素养等着手,开展五维培养目标活动;聋哑学校以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参与社会、把握技能身残志坚、感受艺术陶冶情操”为目标和特色,不断提升办学水准;进一步明确航海初中办学方向,调整办学策略,继续为培养舟山航海人才作出贡献。

三、以理顺管理体制和规范办园行为为重点,扎实推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1.理顺管理体制,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适时召开全市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出台有关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政策。进一步理顺县(区)乡(镇)两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落实各级政府举办学前教育的责任。着力完善“乡镇为主,县乡共管”的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系,有计划扩大政府举办的事业性质乡镇幼儿园比重,加大乡镇财政投入力度,基本构建起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指导的学前教育业务管理体系。协同城建部门,按规划积极推进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

2.规范办学行为,创新模式、量质并举,注重学前教育的发展内涵。根据省《幼儿园准办标准》和《幼儿园等级标准》,开展民办幼儿园审批、登记注册和等级幼儿园认定工作,规范学前教育机构办学行为,有效整治无证办园和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出台学前教育机构设施配备标准,规范学前教育机构教学设施设备配备行为。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大力推进幼儿素质教育,提高整体保教质量。整合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鼓励集团化、连锁化办园,鼓励“名园”办分园和教学点,以建立等级幼儿园评审与收费、奖励相挂钩制度为抓手,促进办园行为的规范和办学水准的提高,鼓励城乡之间、不同园所之间建立发展共同体和结对帮扶机制,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化、优质化发展。积极推进托幼一体化,在城市等级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开展3岁以下儿童灵活多样的早期教育,以及面向婴幼儿家长的科学育儿指导服务。

督导制度,开展学前教育达标县(区)、强县(区),学前教育达标乡镇(街道)、强乡镇(街道)评估工作。

四、以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和提升教育内涵为重点,切实增强教育综合竞争力。

1.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探索新的模式,不断加快教育城域网建设。全面落实《关于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校全面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建立以质量为核心,内涵发展为导向的学校教育管理机制,巩固和提高我市基础教育质量在全省的领先地位,积极探索以年级段、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促教育质量提高新模式与“轻负担高质量”教育行为新模式,积极开展精细化教育教学管理探索。重点抓好教学质量列后20%的学校、薄弱学科和学生,全面建立不同学段、不同区域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加强教育质量监控。鼓励和引导普通高中注重质量、办出特色、形成风格,关注高中新课程改革与高考的联系。抓好“书香校园”工程,积极帮扶农村学校及各类薄弱学校提质。以城域网建设为载体,整合全市信息化教育资源,推进教育信息化水平。按照“边建设、边应用、边完善”的工作策略,着力抓好教育资源库、教科研网络平台、视频会议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积极开发名师信息共享资源,不断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2.打造学校精品和特色品牌,整合市本级教育资源,高起点打造新城教育。实施精品立校和特色亮校战略。以市属学校为试点,市属普通学校以“精品管理、精品校园、精品教师、精品文化、精品质量”为核心要素,打造具有丰富内涵和优质品牌的精品学校。市属特殊学校以“价值特色、管理特色、教学特色、文化特色、人才特色”为核心要素,打造个性鲜明和优势明显的特色学校,且有效发挥市属学校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带动全市学校精品和特色品牌建设,提升全市教育整体品质。完成定海一中、大成中学等直属学校校园的改造工程。有效整合市本级教育资源,合理配置高中资源,着重做好舟山中学的迁建工作,做强做精舟山职业技术学校。以“减债和发展”为目标,盘活资产存量,加强自身运作,整合和优化直属学校资源配置,有效减少教育负债,保持市本级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标准高起点打造新城教育,完善新城教育管理体制,认真做好新城基础教育发展规划,做好有利于新城发展的招生工作;发挥以南海实验学校为主体的南海教育集团的办学优势,把新城义务教育打造成优质均衡教育的样板区。

3.倡导科学理念,明确目标,实施“和谐校园”创建工程。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培植优秀的校园文化,组织学生制度化地开展德育、艺术、科技、国防、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推进国家体质标准测试工作与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重点督查初中减负落实情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严禁挤占音体美劳课程,开齐开足规定课程课时,重点抓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和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严禁节假日违规集中补课,保障学生休息活动时间;严格控制学生课外作业量,并适时出台学生作业管理规范。借助教育科研与行政的力量,研究并构建区域性课外文体活动的长效机制。

五、以加强师德师风和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促进教师素质整体提升。

1.规范教师行为,为人师表,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作为师资队伍素质提高的首要任务来抓,强化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和优良传统教育;以提高教师积极性、创造性、责任心和强化师德考核为抓手,继续开展社会满意教师评比,组建市优秀教师讲师团,组织师德教育及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营造以德从教、以德治学的良好校园氛围。积极开展教师与学生、家长,学校与社会的沟通工作,不断改善教育发展的和谐环境。建立健全师德师风教育培训、考核评价、激励与监督制度,进一步规范教师行为,加大对体罚与变相体罚、以教谋私等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有损于师德形象的行为的处罚力度。完善师德各项规范和具体要求,提高教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努力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2.重点建设好三支队伍,实施“领雁工程”。加强校长队伍建设。以促进校长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与职业化建设为重点,统筹规划,分步推进校长队伍建设,落实《舟山市中小学(幼儿园)校长队伍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精神和要求。大力实施师资强校战略、质量立校战略、特色亮校战略和精品名校战略,促使校长成长与学校发展同步。开展校长交流活动,引导校长自我管理、自主发展。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探索培养学科带头人的新途径,营造有利于学科带头人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建立全市骨干教师合理流动制度和学术假制度,鼓励骨干教师为渔农村教育服务。注重调动优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待遇和奖励力度,实行骨干教师教科研津贴,选送在职特级教师和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到国内外教育机构学习研修。加大工作考核力度,充分发挥其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示范辐射作用。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大班主任培训力度,实施千名班主任培训工程,推进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班主任培训、使用、考核、奖励制度,逐步建立班主任工作十大主题研训基地学校。

3.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完善教职工培训及考核办法。创新青年教师培养和培训机制。改进并完善教职工年度考核办法和职称评审工作,发挥教师评价的激励机制,使教师考核办法更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和提高全面教育质量需要。拓宽用人渠道,充分发扬民主,在市教育局部分直属学校开展中层干部竞聘试点工作。整合师训资源,积极探索教育交流与合作机制,做好舟山市教育学院工程前期准备工作;深化学校管理机制改革,深入指导学校发展规划的编制和落实工作,提炼名校的办学理念。

六、以服务基层和提高行政效能为重点,深入推进教育行风建设。

大和全国人大、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精神,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宣传活动。进一步加强工会组织建设,贯彻落实新颁发的《浙江省中小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规程》,完善教代会制度,推进教育民主建设。重视加强共青团、妇委会及关心下一代工作。继续重视离退休教师工作,关心老教师的生活和身心健康。

2.构筑惩防体系,廉洁自律,进一步加强教育行风建设。加强纪检监察工作,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教育,强化党内民主生活会议,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狠刹各种不正之风,整治商业贿赂行为。进一步规范机关行政行为、学校办学行为和教师教育行为,直面社会和群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着力化解矛盾。进一步建立科学的教育经费管理机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对工程建设、物资采购、教育收费等工作的监督管理,加大审计工作力度,抓好行风治理和行风监察工作。

3.集聚可持续发展动力,建立完善评估机制,推动区域教育整体发展。结合区域实情,针对性地指导和协调县(区)开展教育“补缺”工作,努力提高县(区)教育整体水平。以质量和效率为目标,加强督导和督查工作,进一步完善三个导向机制:一是以县(区)政府教育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为重点的教育督导机制,健全公报、公示、通报和奖励等开放性督政制度;二是以全市高中学校等级评估和学校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为载体,强化学校规范办学、民主办学、自主办学、特色办学的意识和行为,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学校发展特征的校本评估机制。三是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成绩监测制度改革和高中招生改革为试点,建立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导向机制,促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拓展。

4.转变工作作风,抓规范促提升,切实加强依法行政能力建设。继续完善依法行政责任、考核、监督和保障四个体系建设,规范行政决策程序,重视调研分析和反思借鉴工作,探索推行开门评议办法,推进依法治教。正确处理好教育行政诉讼和教育民事纠纷,保障学校教育秩序和师生的合法权益。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改善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意识、工作效能和工作透明度,积极建设和谐机关,探索机关工作精细化管理的有效途径。认真做好人大议案、政协提案的办理答复工作,加强与系统内部民主党派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通报和沟通工作。加强校园安全、学校卫生、国防教育、综合治理、计划生育、档案制度、信息、信访等工作,协助有关部门积极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日前,备受全国教育界和it界极大关注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一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已由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编制完成,并作为教育行业标准由教育部正式发布实施。鉴于该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教育部于9月23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新闻发布会,宣布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正式全面实施这部相对完整、实用的技术标准与行业规范。来自教育部的有关领导、教育管理信息化专家及国内30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参加了此次新闻发布会。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教育模式,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十分迅速,中国教育科研网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校校通”工程、教育政务信息化工程先后启动,校园网、教育城域网、省域网的建设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程。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逐步深入,对有关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标准和规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尽快制定与教育管理信息化有关的标准和规范,教育部于1999年开始由发展规划司和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牵头组织制定《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并成立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顾问组、专家组、课题组,该项工作历时三年,目前完成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中的一个最核心的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根据教育部制定《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计划,该标准分为四个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管理信息标准、信息交换标准、管理软件设计规范。其中本次发布的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是整个标准的最核心部分,涉及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包括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普通中小学校、幼儿园等),内容覆盖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学校基本情况信息、学生信息、教职工信息、教学管理信息、科研信息、体育与卫生信息、办公管理信息、房产与设施情况信息、仪器设备实验室信息、图书管理信息等),完全能够满足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信息需求以及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信息资源交流与共享的需要。为制定好该标准,标准顾问组、专家组和课题组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收集了大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教育部及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统计及信息需求,参考了高等学校管理基本信息集、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研究生管理基本信息集、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教育部事业统计报表、高校科研统计报表、高校社会科学统计报表、部分国家标准、部分应用系统等大量国内外资料文献和经验,并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多个试点工作,征求了全国各地各方面的反馈意见。通过有关专家辛勤、紧张的工作,数易其稿,历时三年,于近期完成《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一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业界专家指出,《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颁布将为教育部门对教育数据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组织,建立起统一的数据平台提供有力的`技术保证;它将带动教育管理信息存储、访问、更新、传递方式的变革,进一步减轻学校人力资源和财政管理的负担。同时,《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是教育网络化管理、“校校通”工程的高效运行的基本保证。教育部有关方面负责人指出,《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作为一种行业规范标准,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从事教育管理软件开发与服务工作的厂商严格遵照执行。为配合《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发布实施,教育部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应用实施,包括尽快出台《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实施办法;开展该标准的应用示范工作,在全国选择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目前已在四川成都市和重庆沙坪坝区等地开始应用示范区的建设工作);建立教育管理软件认证制度,防止一些低劣的管理软件进入教育系统,影响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健康发展。同时,配合标准的实施工作,加快标准应用示范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教育部已委托北京华纳信龙科技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全权开发与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有关的示范软件。《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发布,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引导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向网络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健康发展,加速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国家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稳中求进、攻坚克难,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公平优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新时代振兴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推进党建工作与教育中心工作双落实、双促进。

二是坚持教育优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优化教育布局、加强师资建设、推进产教融合,改善办学条件。

三是坚持均衡优质。坚持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保证家门口有好学校、好教师,公平享受到教育普惠政策。

四是坚持立德树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是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人才培养体制、质量评价体制改革。

六是坚持协同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统筹推进各类教育,整合教育资源,全面构建协同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优化完善教育资源配置,突出教育发展更加有质量的公平,教师核心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多元特色发展,全面提升育人水平。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稳步提升,力争达到95%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力争达到85%,小学巩固率保持100%,初中巩固率达到98%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6%以上。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6%以上。到20xx年,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优秀率达到20%以上。

(一)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一是全面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全市教育系统干部、教师培训的必修课程。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教师“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积极推进“五好一满意”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巩固党支部联系点工作成果,选优配强基层好书记,保证基层党支部书记和班子成员每年参加集中培训和集体学习时间不少于56学时、至少参加1次集中培训;每名党员每年参加集中培训和集体学习时间一般不少于32学时。每年创建“样板支部”的比例达到20%,到20xx年底,基本实现所有基层支部全部创优。发挥“三诺一评”“两学一做”作用,加快建设服务人民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三是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研究制定中层干部、优秀青年干部及校级领导干部管理办法,形成干部队伍梯次培养机制,加快推进教育系统干部队伍年轻化、专业化。四是加强党对群团组织的引领。全力推进“党建+”活动,抓好“三早”育苗工程,发挥青年党校、初中团校、少先队大讲堂作用,注重积极分子的培养,严格党员发展,不断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1.大力推进新时代德育工作。一是聚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深入实施《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加强学校德育评价,完善《市中小学德育及校外教育工作考评细则》,持续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建设,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聚焦综合素质提升,改进学生评价。抓好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评价工作,实施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学生、家长、教师与社区等参与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人格和行为习惯。三是科学设计学校德育目标要求,不断拓展德育实施途径,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深入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心理健康、家庭教育与研学实践教育。四是持续深化学生榜样引领工程品牌建设,组织开展“新时代好少年”评选、学习宣传等活动,未来五年计划培养1500名“新时代好少年”、200名“新时代好少年标兵”先进典型,增强中小学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2.全面提升学生智育水平。一要全面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业质量标准;研究制定《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学管理规范》,切实提高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水平;开展教学管理示范校评选活动,指导学校形成教学管理特色,实现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二要优化教学方式,深入探索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定期开展聚焦课堂教学质量的主题活动,培育、遴选和推广优秀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要抓好质量监测和分析,坚持每学期的教学质量统一监测和质量分析,指导学校找差距,补短板,改进方法,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四要加强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促进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五要建立和完善教师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教师评价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任课教师每学期须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业述评,述评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六要加强监测和督导,坚决防止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3.持续强化新时代体育工作。一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核心,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学生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二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保证学生每天体育活动1小时,义务教育阶段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高中阶段进一步发展学生运动专长;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篮球、排球,开展阳光系列体育运动,完善校内竞赛、校际联赛等竞赛体系,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三要深入开展中小学冰上运动,全面落实省“百万学生逐雪嬉冰”工程,大力推进市中小学生“筑梦冰雪、相约冬奥”冰雪运动普及工程,保证每学期开设不少于10课时,冰雪特色校不少于18课时的冰雪运动课程教学。铺设冰场学校在现有10所的基础上逐年递增,免费为全市中小学生开放,实现“万名学生上冰雪”的活动目标,五年内力争创建8所冰雪特色校。四要加强各类部级、省级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发挥特色学校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五要强化体育评价。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严格落实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的改进措施。做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及数据上报工作,确保测试合格率逐年上升,优秀率达20%以上。

4.全面深化新时代美育工作。一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遵循美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定位美育课程目标,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项目和具有地方特色项目纳入学校美育课程内容,将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建设5所以上美育实践基地校,培育一批美育优秀教师。二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学校育人全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遵循每3年一循环的活动原则,组织开展学生艺术节、舞蹈节、合唱节、艺术单项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三要推进美育评价改革。继续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科学确定考试内容,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客观公正评价。

5.全面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一是积极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开足开好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二是深入挖掘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持续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力争60%以上学校打造具有地域及学校特色的劳动项目,以体力劳动为主,手脑并用,实实在在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三是完善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建立劳动清单制度,加强劳动过程性评价,因地制宜的组织开展家务劳动、校园劳动与社会劳动,推动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本领。四是深化学工学农实践教育,推进开展校际间、行业间等各领域劳动和职业启蒙体验活动,推动树立“四个最”的劳动价值观,构建课程完善、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

(三)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1.大力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一是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二是推进落实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加大投入,新建、改扩建一批幼儿园,积极改善办园条件。三是坚持依法办园,严格审批程序,加强监管提升办园质量,规范各类幼儿园办园行为。四是严格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遏制“小学化”教育倾向,巩固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成果,促进“幼小”科学衔接。五是完善民办幼儿园分类管理实施办法,加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积极为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六是推进“大园区”及名师培养活动,充分发挥实验园、机关园、新区园三所示范园的引领辐射作用,提升民办园管理水平,促进城乡各类幼儿园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

2.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是积极稳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统筹规划,根据城镇化发展和人口流动趋势科学调整学校布局,严格履行规定程序,妥善实施村小和城区周边小规模学校撤并,保留和建设管理好必要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确保优质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二是动态调整编制和岗位,盘活好域内资源,持续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在职称评聘中制定倾斜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补齐补强薄弱学校师资,实现师资配置均衡化。三是推进义务教育学校设施设备标准化建设,合理配置整合教育资源,重点加强确需保留的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每年创建“温馨校园”的比例达到20%左右,到20xx年底,基本实现具备一定办学规模的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全覆盖。四是深入推进七个大学区管理,健全完善义务教育大学区管理办法,初中以五中、九中、十中,小学以实验小学、胜利小学、红星小学、百圣源小学为基地校,以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通过主题教研、拜师结对、下乡送教等形式定期开展各类帮扶活动,实现学区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先进管理理念共建,城乡教育质量一体化发展。五是落实资助政策,不让一个学生因贫辍学。六是继续完善控辍保学报告、劝返复学等各项制度,落实控辍保学责任制,多措并举,依法保障贫困家庭学生、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完成义务教育。七是通过学区调整和改扩建工程,着力消除城区义务教育大班额现象。

3.大力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一是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加大普通高中投入,不断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创新教师培训方式,提升教师新课程实施、学生发展指导和走班教学管理能力;改善校舍条件,扩大教育资源,全面消除大班额,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水平。二是全面优化普通高中课程实施。加强实施新课程专项培训,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不断完善学校课程管理,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严格学分认定管理。三是创新教学组织管理。完善普通高中教学管理规范,全面适应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有序实施选课走班,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求。加强走班教学班级管理和集体主义教育,强化任课教师责任,充分发挥学生组织自主管理作用。四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五是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建立和完善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指导教师培训,突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提高学生选修课程、选考科目、报考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主选择能力。不断提高办学质量、高考位次进入地区前列,重点高校录取率实现新突破。

4.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一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及“省十八条”精神,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职业教育提升。二是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将全民健身中心划归职业教育中心使用,新建1个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的公共实训基地,改建食堂、宿舍,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条件达到省定标准,提高办学能力。三是加大装备配备。添置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教学实训设备,购置国家、省、市学生技能竞赛训练设备,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职业教育中心教学现代化、智能化水平。四是深化校企合作。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推进“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等合作方式,提高职业学校的教育效能。五是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启动“1+x”证书制度建设试点工作,推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改革,充分利用职教资源,针对城镇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农民等群体,开展分层分类技能培训,积极服务于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发展。

5.大力办好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一是加大特殊教育资金投入,改善提高办学条件,购置智障、康复设备,完善生存技能设施,注重残疾学生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强化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养,加强残疾学生专业学习、就业等方面支持保障服务,促进残疾学生更好融入社会。二是加大宣传引导,确保残疾儿童入学应入尽入,实施精准帮扶和送教,保障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三是提升民族教育学校管理干部、教师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科学实施双语教育,以民汉双语兼通为基本目标,培养和引进少数民族双语师资,制定并实施以双语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计划,健全从学前教育到中小学各阶段有效衔接。四是扎实推进民族“三语”教学研究和提高“小班化”教学质量,优化整合民族教育资源,有序推进民族教育联合办学。

6.推进民办教育规范发展。一是深入规范民办教育机构审批程序,严格实行办学准入制度,持续加大督查巡检力度及对违规违法办学的查处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和取缔无证办学机构,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形成教育、公安、消防、市场监督管理等多部门密切合作、共同治理的高压态势,加强对民办教育机构的日常监管,切实强化民办教育机构日常管理,鼓励民办教育有序健康持续发展。二是积极探索建立违规失信惩戒机制,将违规办学机构及其举办者和负责人纳入诚信“黑名单”,充分利用“黑白名单”制度,为民办教育发展打造风清气正的良好外部环境。三是以《市民办教育机构规范化办学评价考核手册》为基准,完善年检和督导评估制度。逐步健全完善民办教育机构管理和评价机制,切实加强对民办教育机构的日常管理和年度考核评价,培树民办教育的先进典型,督促排位靠后的民办学校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共同进步,努力创办高质量的民办教育。

(四)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二是以教师队伍建设“金字塔”工程为统领,全面开展校长(教师)培养工作。开展“名校长论坛”“名教师论坛”“青年教师大拜师”“兼职教研员聘任”“大练兵、大比武”等活动,采取“活动展示、业绩评比、考核评价”等措施,评选出200名优秀校长(教师)、30名标兵校长(教师)、10名十佳校长(教师),逐步提升我市教师队伍整体实力。三是“研培一体”多途径提升教师专业技能。以学科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支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扎实开展各类研培活动。在国省培和“请进来、走出去”培训活动中解决影响教育质量的薄弱问题,运用“专家引领、实践创新、成果验收”等方式方法,全力提升领导干部、教研员、班主任、新教师、农村教师的自我修养和能力水平;以继续教育为载体,面向全体教师开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每年度每人参培72学时。四是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专业水平。严格落实《市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工作方案》,通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主题研修”活动,将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专业发展格局;开展“班主任教师、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联合育人”的工作模式,创新教研、科研工作机制,促进思政课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五是完善教师管理机制。制定《市中小学专任教师管理考核办法》,加强对教师的日常工作的监管,注重过程性评价,量化考核教师工作业绩,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六是加大科研的普及力度。开展科研骨干教师培训活动,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小课题”研究,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七是加大教师补充力度。科学设置岗位,多渠道补充教师,结合实际退休情况,计划每年补充教师150名,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

(五)持续抓好师德师风建设。

一要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不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定期开展校本培训学习,提升依法治教、依法执教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引导广大教师开展“一帮一”手拉手、先锋示范岗等活动,鼓励争做新时代“四有”好教师。二要强化监督监管力度,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完善新教师入职宣誓、在职教师集中重温誓词和退休教师荣休制度,细化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实行师德“公开承诺制”“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用和评价的第一标准。三要坚持榜样引领,健全教师荣誉制度,把师德师风作为表彰奖励的必要条件,通过媒体平台大力宣传模范教师、身边教师先进事迹,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形成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良性循环态势。

(六)加强教育督导评估。

一要贯彻落实《省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并制定《市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完善市教育督导委员会领导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扎实做好督政、督学和评估监测及督学队伍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内部和外部评估相结合的学校发展性督导制度,指导学校建立自我督导体系,优化学校内部治理。二要加速落实省县域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内容,顺利通过省政府对我市20xx年政府教育履责督导评估。谋划20xx年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各项指标任务。三要继续做好五年一周期的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工作,每年如期完成县域内公民办幼儿园总数的20%的督导评估任务,并做好意见反馈和整改监督。四要根据《市责任督学聘任和管理办法》科学划分责任区,做好责任督学的聘任、管理和退出工作,精细管理责任督学考核、考勤和常规督导任务,切实发挥责任督学的指导作用。

一是加快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到20xx年,以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和能力提升计划为契机,利用国家、省和地方资金,改扩建城区二高中、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九中、二实验、天北九年制等9所学校校舍及新建2所公办幼儿园。二是全市中小学校教育技术装备达到标准化学校水平。各项设备配备率达到100%。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100%全覆盖。为29所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网络云教室。三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建立教育+互联网平台,实现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共享;以steam创新教育为抓手,推进中小学创客教育普及。

心理健康教育三年发展规划

通过本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让我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以及它的重要性,现谈谈自己本次学习的体会: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教师要尊重学生。不可有私心,要讲究诚信,要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物质环境,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哪怕是涂鸦;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中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中学生情操,充实了中学生生活,激发了中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中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中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中学生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中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一、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全校上下要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要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

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字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抓家庭教育,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

由于学生家长与学生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情和伦理道德上的内在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些父母认为孩子长得壮,不生病就是健康,这是不全面的认识。事实上,有一些青少年身上存在心理障碍,如说谎、无理取闹、妒忌、自卑、不合群等行为。然而,认识的片面性,使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甚至采取违背心理健康的教育方法,这是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在发现他们心理有缺陷时我们就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到及时矫正,并在学校对家长开展如何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引导家长科学地教育孩子,从而培养孩子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和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总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但我个人认为,事实也了,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家长、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与手段。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政府系统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快全州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步伐,拓宽息技术在工商行政管理监管工作中的应用范围,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切实加大行政执法工作的科技含量。结合全州系统实际,现制定如下规划。

一、建设现状。

在省工商局的统一规划指导下,全州系统信息化工作经过各县市局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全州系统全部建立了政务内网(局域网),成为支持日常办公的基本系统;二是建成了州局联接省局及各县市局,能够承载语音、数据、视频等多媒体业务的政务专网,实现了与省和各县市局网络互联互通;三是建设了以州局为中心,以县市局为站点的12315申诉举报系统,为消费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申诉举报平台;四是大部分县市局建立了数字档案查询系统,为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查询企业数据提供了方便服务;五是实现了州局、省局、县市局公文、信息、会议等网上传递,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办公成本;六是州局建立了红盾信息网站,部分县市局在州局门户网站上建立了二级网站,在政务公开、对外宣传、便民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七是网络信息安全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八是部分县市局单独设置了负责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专门机构,选派了业务骨干负责信息化工作,加快了信息化的发展。

全州系统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显著问题,主要有:一是部分县市局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统一规划、整体推进意识,影响了全州系统信息化建设步伐;二是业务系统版本较低、功能少,需要更换新的版本;三是业务系统应用少,基础性数据采集、整合未达到要求;四是网站建设缓慢;五是缺少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没有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六是发展不平衡,部分县市局信息化工作比较滞后。

二、主要目标。

在国家工商总局“金信工程”的总体框架基础上,结合省政府办公厅和省工商局的要求和本地实际,今后五年内,全州系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

(一)积极推进基础网络建设,逐步网络互联、业务互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二)积极开展12315申诉举报、广告监测、食品监管、移动执法平台、网上远程登记、名称预核、年检等业务系统建设,并在应用中取得显著成效。

(三)认真组织基础性经济户口数据库、标准化业务数据库及州局中心数据库建设,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

(四)加快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全州系统信息网络综合保障能力,使网络维护和管理得到加强。

(五)逐步建立起依托信息化带动工商行政管理业务发展的新机制。

三、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和省工商局的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起步,依据工作需要和实际建设能力,制定全州系统统一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和标准,并积极推进统一规划和标准的贯彻落实。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统筹考虑全州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开发与应用、风险与安全、成本与效益的关系,防止各自为政、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避免浪费。

(二)应用主导、突出重点。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紧密结合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转变和改革创新,依托完善的网络体系和应用系统,以推进职能到位、促进改革创新、提高工作水平为目的,突出重点,稳步推进,优先建设对履行监管、执法、服务职能起关键作用及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业务系统和支撑平台,科学务实、规范高效地推进信息化建设。

(三)整合资源、促进共享。在广泛应用基础上,对现有网络、业务系统科学分析、总结,在确保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加快网络和应用系统整合、优化,强化各系统的衔接,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立涵盖全部工商业务、功能强大、内容丰富的内网办公平台、外网服务平台和集成化基础数据库,并促进各系统间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充分发挥现有网络和信息资源的效益。

(四)讲求实效、保障安全。坚持从需求上找准切入点,从应用效益和现实情况出发,确定近期和长期建设内容,立足现有条件,突出实用性和便捷性,多在推广应用上下功夫,注意投入与效益的统一。综合平衡安全与风险,把创新技术手段、健全管理体制、强化教育培训结合起来,制定并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方案,建立网络信息安全应急反应机制,健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四、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全系统信息网络建设。在已经基本搭建完成的政务专网、政务内网、政务外网的基础上,加快完成还未完善的后续网络建设,全面实现州、县(市)、分局三级联网。20xx年前,县(市)、分局之间联网率要达100,网络传输速率要进一步提高,加快业务数据传递速度,提高工作效率。要积极推进与税务、技术监督、卫生、海关等部门进行联网,实现信息共享及数据交换,为促进跨地区、跨部门执法协作奠定基础。

(二)重点抓好全州系统信息资源建设。建立、健全和开发利用各类经济户口信息资源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工作。一是州、县(市)局数据中心按照各类经济主体信息和相关数据资源物理分布存储,逻辑集中建库和信息整合的建设思路,建立全系统共建共享的信息资源库,实现内资、外资、私营企业登记、经济户口动态监管数据、行政处罚案件数据全部入库;二是加强数据资源质量控制与应用管理,确保数据信息全面、完整、准确、实时、开放、安全,要能够提供具有统计和分析功能的数据信息,满足不同层次和领域的需求。

(三)大力推进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按照全省信息化建设总体要求,立足全州系统实际,坚持以信息化带动业务发展的工作思路,着力抓好目前的多个业务系统的推广应用,一是重点抓好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实现公文流转、信息传递、内部事务管理的电脑化与网络化。二是抓好经济户口管理系统应用。建立基层分局动态监管机制,建立登记机关、基层分局、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反馈渠道,从而建立一个跨地域、跨部门联动的“经济户口管理系统”。三是抓好“12315”申诉举报系统应用。以“12315”申诉举报电话为受理平台,建立一个组织健全、反应灵敏、执法有力、覆盖全州系统的打假维权信息传输与处理系统。四是抓好广告监测系统、食品监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移动监管执法平台、网上远程登记、名称预核、年检系统等应用。五是抓好数字档案系统应用。从企业登记档案入手,将各类业务档案、政务档案整理、扫描、数字化存储,建立档案原件影印系统及联网互查系统,向政府部门及社会提供查询服务。

(四)全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州系统各级局红盾信息网站,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目标,按照有利于密切政府与社会公众沟通,有利于规范行政行为,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通过对州、县(市)局两级门户网站改版优化和整合,进一步完善对外信息服务系统,推进网上政务信息公开和网上受理业务服务。在保证系统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建立外网网站和内部办公系统的数据传递通道,实现内、外网信息自动交换,提高业务处理和公众服务能力,使各网站形成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一条龙”服务,构建工商电子政务对外门户,为公众提供网上业务受理、投诉举报、审核处理、反馈、公告、信息查询、咨询等服务,实现“网上工商”的目标。同时,坚持面向社会、面向企业的宗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整合、利用现有信息资源,提高网站服务功能,为企业和公众提供“窗口式”办公和“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

(五)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根据国家和省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总体框架要求,进一步加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建立和落实网络信息安全责任制,强化网络维护和管理,切实加强病毒检测、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系统备份和防火、防雷、防静电等网络安全防范措施。加快应急支援中心和数据灾难备份等关键性基础设施建设,对基础网络和重点应用系统信息安全实行分级保护,逐步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网络畅通和数据安全。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于领导的认识,是“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一定要亲自抓、亲自管。全州系统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按照州局的部署和要求,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局都要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调度、统一指挥并协调处理系统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要设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机构,承担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统一归口管理信息化建设;州本级局、县(市)局应至少配备2名以上中级技术人员。全州系统都要在组织制度和干部队伍建设上,把信息化建设作为考核各项工作的重要目标和内容。

(二)明确分工,求真务实。全州系统信息化建设继续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办法。州局负责全州系统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建设标准和技术方案制定、项目调研和过程控制,负责全州系统统一的应用系统开发、推广、整合和优化。各县(市)局根据全州系统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建设标准和技术方案,负责本县市局信息化建设,并保证州局规划、标准、方案落实。

(三)纳入预算,保证建设资金。要建立正常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机制,保证信息化建设和系统运行、维护经费的落实。全州各县市局要将信息化建设经费列入财务预算,作为正常经费固定下来,确保信息化建设能够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四)强化技术培训,加强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关键在人,人才是第一位的因素。各县市局要根据信息化建设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加强信息技术培训,要有计划、有针对性进行不同层次和内容的培训。要通过培训,造就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干部和人才。“一把手”领导要了解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掌握信息技术在工商行政管理业务中的应用和网络经济、电子商务、利用信息进行决策等方面的知识。一般工作人员都要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处理本职业务工作。技术人员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技术发展方向和最新技术成果,提高技术水平。要特别注重培养与造就一支既懂技术又熟知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全州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采取积极措施和有效政策,营造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发挥人才聪明才智的良好环环境。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答: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未来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将更加严峻,“未富先老”的特征日益凸显,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产生全面而深远影响。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求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发展老年教育,把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鼓励社会办好各类老年学校”。教育规划纲要也明确要求“要重视老年教育”。

老年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老年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组织、教育、文化、民政、老龄等多部门共同推进老年教育的格局。但是,我国老年教育还存在资源供给不足,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保障机制不够健全,部门协调亟待加强,社会力量参与的深度和广度需进一步拓展等问题。《规划》的出台是对加快发展老年教育、扩大老年教育供给、创新老年教育体制机制、提升老年教育现代化水平做出的部署。

问:《规划》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规划》指出,发展老年教育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老龄工作方针,以扩大老年教育供给为重点,以创新老年教育体制机制为关键,以提高老年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为目的,整合社会资源、激发社会活力,提升老年教育现代化水平,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教育发展新格局。

发展老年教育要坚持“保障权益、机会均等,政府主导、市场调节,优化布局、面向基层,开放便利、灵活多样,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基本原则。努力让不同年龄层次、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健康状况的老年人均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最大限度满足各类老年群体学习需求。《规划》明确指出,老年教育的增量重点放在基层和农村,形成以基层需求为导向的老年教育供给结构,优化城乡老年教育布局,因地制宜地开展老年教育。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到年,“以各种形式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

问:《规划》提出了哪些主要任务?

答:《规划》明确了发展老年教育的五项主要任务。

第一,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建立健全“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三级社区老年教育网络。第二,拓展老年教育发展路径。丰富老年教育内容和形式,探索养教结合新模式,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充分发挥老年人的智力优势、经验优势、技能优势。第三,加强老年教育支持服务。通过互联网、数字电视等渠道,加强优质老年学习资源对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辐射。推动信息技术融入老年教育教学全过程。整合文化体育科技资源服务老年教育。第四,创新老年教育发展机制。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推进举办主体、资金筹措渠道的多元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支持和鼓励各类社会力量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或参与老年教育。促进老年教育与相关产业联动。扩大老年教育消费,推动投资增长和相关产业发展。第五,促进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加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培训、理论与政策研究和国际交流。

问:《规划》提出了哪些重点推进计划?

答:围绕老年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规划》提出了五项重点推进计划。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计划。编写相关读本,设计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项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老年人学习和活动之中。二是老年教育机构基础能力提升计划。整合资源,改善基层社区老年教育机构设施设备。到2020年,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原则上至少应有一所老年大学,50%的乡镇(街道)建有老年学校,30%的行政村(居委会)建有老年学习点,各省(区、市)选取若干个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养教结合试点。三是学习资源建设整合计划。研究制定老年人学习发展指南、探索建立老年教育通用课程教学大纲、遴选或开发一批通用型老年学习资源、形成系列优质课程推荐目录。到2020年,各省(区、市)都应初步建立起支撑区域内老年教育发展的老年学习资源库。四是远程老年教育推进计划。探索以开放大学和广播电视大学为主体建设老年开放大学,开发整合远程老年教育多媒体课程资源。到2020年,力争全国50%的县(市、区)可通过远程教育开展老年教育工作。五是老有所为行动计划。组织引导离退休老干部、老同志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好声音,建立由离退休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及其他有所专长的老同志组成的老年教育兼职教师队伍,推动各类老年社会团体与大中小学校合作,教育引导青少年继承优良传统、培育科学精神。到2020年,争取每个老年大学培育1—2支老年志愿者队伍,老年学校普遍建有志愿者服务组织。

问:《规划》提出了哪些保障措施?

答:《规划》提出了五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实施。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教育、组织、民政、文化、老龄部门密切配合,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老年教育管理体制。二是推动法规制度建设。研究完善涉及老年教育的相关制度。探索开展老年教育发展情况调查统计工作,支持社会组织等第三方开展老年教育发展状况评估和研究。三是加强队伍建设。鼓励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及相关行业优秀人才到老年教育机构工作。加快培养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与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教学和管理队伍。四是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各地区要采取多种方式努力增加对老年教育的投入,切实拓宽老年教育经费投入渠道,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学习者等多主体分担和筹措老年教育经费的机制。五是营造良好氛围。各地区各部门要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发展老年教育的方针政策,广泛宣传老年教育发展中的典型经验、案例、做法和成效,努力使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老年教育的氛围更加浓厚。

淮北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和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形势,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推动我市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某某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坚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目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打造坚实的人才基础。现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出发,认真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两基”重中之重不动摇,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内在统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稳步、健康发展,实现××市教育事业的全面振兴,构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具有××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二、基本思路:

(一)突出教育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推进科教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框架。

(二)始终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深化素质教育,坚持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保持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逐步形成新的教育运行机制,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释放教育发展的活力。

(三)以教育法律法规为保障,坚持依法治教,落实政策,强化责任。坚持教育公平、公正原则,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为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初步构建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秉承传统又有××特色的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并取得新成果;终身教育的框架基本建立,满足市民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以计算机教育为龙头的信息技术教育扎实推进;加大危房改造力度,三年内消除学校危房;通过布局调整实现资源重组,使学校布点合理,教育资源效益得到应有发挥;教育投入机制不断完善并为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使教育的各项事业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发展;建立教育评估和监测机制,加强教育质量监督。

(二)具体目标:

——学前教育。

2010年,全市3-6周岁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88,城乡基本普及三年学前教育,市区构建较完备的0-6岁“托幼一体化”教育网络,同时大力提高城乡各类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并向农村城镇延伸。全市城乡形成网络合理、教学配套、条件优越的幼儿教育体系。

——九年义务教育。

2010年,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九年义务教育实现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普及,“普九”工作全面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城乡小学都能按时入学,三类残儿入学率达95以上;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初中辍学率城市控制在2以下,农村控制在3以下,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85。市区义务教育办学水平接近或达到发达地区水平。

大力发展特教事业,完善三类残儿随班就读指导网,并建立健全特教科研网络,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少年初中职业教育,使之能熟练掌握1-2项实用技术。

——普通高中教育。

到2010年,在巩固现有高中教育的基础上,基本普及12年制教育,全市高中阶段普及率达85以上,其中市区初中升学率稳定在85以上,农村力争达到75。

——中等职业教育。

2010年初步形成与普教、成教有机沟通,长期与短期结合,国家办学与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职前职后相结合,城乡相结合,初级高级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行“多时空入学、多平台毕业、多资格就业”,实行学分制管理和弹性学制,沟通普职成,连接职前职后,加强中等职教与高等教育的衔接。

——成人教育。

2010年全市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1以下,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培训网,力争使50以上的乡镇文技校达市级一类文技校标准,年实用技术培训保持在2万人次以上。绿色证书工程、智力扶贫工程,科教兴村计划,覆盖所有乡镇,建设一批农科教结合的示范乡和示范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大学、中专、函授等远程教育手段,使终身教育延伸到每个乡镇(街道办)。

——师资队伍建设。

疏通教师进出渠道,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全市小学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分别由32.4、37提高到40和45,其中市区分别由46、53提高到60以上,高中教师中应有一定比例的硕士研究生。全力实施名师工程,全市形成一支由1000名校级骨干教师,200名市级学科带头人组成的优质师资队伍。

——办学条件。

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到。

2010年,全市乡镇(街道办)撤并45所完小和教学点,49所完小降为教学点。扩大保留校校园面积、新建教学和生活用房;黎口小学、汀浒小学、华侨小学完小建成示范性寄宿制学校,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不断完善保留校的配套设施,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准,逐步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一个乡镇办一所寄宿制中心小学,一至三所完小和若干个初小教学点的农村小学办学模式。

扩大××中心小学校园面积,新建综合大楼;××小学创办市级第二实验小学,利用度假区优势,打造品牌,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市一中争创一级达标校,初中部易地搬迁,校本部创办独立高中,新建标准运动场和400米跑道,添置教学仪器,新建实验大楼和校园网,力争创建省级示范学校;旅游职业中专进行整体搬迁新建,创建省级重点职业中专,占地300亩、在校生2500人以上;××中学扩大校园面积,新建标准化运动场;××中学2005年全部撤并到兴田中学,2007年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计划。

(三)政策措施:

1、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积极利用和扩大教育资源,加速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新格局。加大对社会力量办学的扶持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对符合办学方向、具备办学条件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在土地征用、配套费征收、校舍租赁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为发展民办教育创造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健全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体制,落实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和管理经费,正确引导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使各级各类民办学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2、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建立事权、财权、人权相统一的教育管理体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学校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发扬各自优势,办出各自特色。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三保”机制,即保教师工资、保学校正常运转、保学校危房改造和必要的建设与发展。完善重点工作通报和责任落实制度。

3、积极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入开展以“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为内容的“四制”改革,不断优化干部教师队伍,按“转换机制、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原则,着力做好精简内设机构,压缩非教学编制,推行全员聘用制工作,妥善处理好内部人员的转岗、待岗培训和分流。改革分配和奖励制度,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整体推行“高职低聘”和“低职高聘”,形成“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完善教育人才政策,运用职务评聘、工资倾斜等政策导向,促进教师有序流动。鼓励和引导优秀毕业生、骨干教师和优秀校长定期到各类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轮流执教。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编制管理,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设立教育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为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和新教师试用期制度。

大力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通过抓好宣传、建章立制、奖优罚劣,提高教师师德水平,落实师德建设领导责任制。加强教师和学校领导干部的培训工作,把培训工作列为学校的基本工作任务,健全培训工作机构,建立培训基地,落实培训经费。制定各种培训计划,抓好学历教育、继续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校级管理干部,加强校长的选拔、考核和任用工作,建立健全校长公开选拔和任前公示制度,巩固和完善校长负责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实行校务公开制度。

4、积极推进教育投资体制改革,拓宽筹资渠道,为教育事业振兴提供物质保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提高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办学模式上,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和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运用产业运作方式加快非义务教育发展,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扩大教育消费。建立并完善助学金、奖学金和资助特困生制度;鼓励各校扩大招生规模,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私人办学和捐资助学;运用多种融资办法,为发展教育提供经费支持。

5、加快学校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力度。提高办学效益,改善办学条件。坚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科学配置和使用教育资源,通过新建、改建、扩建、撤并、搬迁置换等办法,解决教育资源分散、重复建设、薄弱学校改造、办学规模偏小、办学效益不高等问题,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满足社会对教育不同层次的需求。规划、建设、财政等部门将教育布局规划纳入城乡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协助教育部门制定布局调整方案和组织实施。城乡建设中,特别是房地产开发生活小区必须依法配套建设或出资统建学校等公共设施,对教育布局调整中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收入也必须全部用于教育。

6、优化教育结构、构建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现代教育体系。完成“两基”工作后,进一步强化“普九”政府行为,坚持依法“普九”。继续采取“流生报告制”、“普九督导评估制”等有效措施,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实现“普九”工作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目标,加快“普九”工作向两头延伸。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需求,适当调整普高与职教的比例,在保持职教发展的前提下,提高普高所占比例,保证普教、职教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以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较高素质的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努力在普教、职教、高校之间建立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机制,拓宽人才成长渠道。不断加强教育网站建设,积极推行远程教学,为社会提供多形式、多渠道的教育服务。努力扩大自学考试覆盖面,利用高等教育和各级培训机构建立多层次的继续教育体系。

7、加大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及招生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强教研工作,充分发挥教研室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促进和指导作用。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切实执行《××市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重点抓好省级和市级重点教育课题的研究,加速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以科研为先导,改革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结构,认真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积极搞好学习宣传、师资培训、硬件设备等各项配套工作。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型教学模式,倡导点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努力实现传授知识、培育创新思维与提高实践能力的统一。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力求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组合,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最佳组合,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加快建设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教育平台,积极发展和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拓展教学内容和教育空间,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建立健全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和师生的评价办法。全面改革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办法,变单一的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为全面的学生素质发展综合评价,全市城乡全面实行《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制度。积极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树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注重对教师工作实绩的形成性和实施素质教育情况的评价。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的办学评价标准,建立一套多元化的、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家长及学校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完善教师、学生、家长、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体系。

进一步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招生、考试制度,消除制约我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发展的“瓶颈”现象。义务教育阶段,要进一步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拔观念,以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普及性和公平性原则。初中招生实行科学合理的就近入学招生办法。继续坚持全市高中招生加试体育的制度,探索新的体育考试办法。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实践(实验)能力的培养和检测。职业高中招生要继续完善“宽进严出”的招生制度。

8、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坚持依法治教。切实转变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能,通过运用规划、拨款、信息服务、政策指导、督导评估、执法监督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各级各类教育进行宏观管理,保证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保证学校的办学方向,规范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标准和办学行为,落实教育的公正性和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维护学校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加强教育宏观决策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行政管理队伍和学校管理队伍,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在全市教育系统逐步推行普法教育制度。加强教育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实行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制度,逐步实现教育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加强督导检查。

9、实施振兴××教育的四项工程。

(1)素质教育工程。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新的动力,加快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切实加强课改的组织领导,要在观念转变、政策保障、师资培训、教材选用、经费投入、条件配备、组织实施等方面落实各项措施。认真总结和交流课改经验,全面加强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继续教育和全员培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加教学实验和教育科研,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教改活动,重点抓好中小学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加大课改对外学习与交流。加强对中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选拔培养优秀教师和学科骨干。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四个育人观念和机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德育工作新格局。进一步强化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和艺术教育及劳动技术教育、国防教育。努力办好城村德育基地,将基地升格为股级单位,把基地建成具有多功能的××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立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制度。

(2)名校、名师、名校长工程。

进一步修订完善《××市办学水平评估意见及实施细则》,坚持开展办学水平评估,争创示范学校,特色学校;健全完善培养名师、名校长工程,逐步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善于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名教师队伍和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思路的专家型、学者型的名校长队伍。

(3)教育综合改革工程。

加强统筹协调,继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要进一步调整各类教育的规模、结构、布局,使教育进一步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职业和成人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为转岗、分流、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教育和培训。坚持农村发展依靠科技和教育,教育为农业和农村服务的方向;坚持教育部门与农业、科技等部门密切合作的体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逐步形成农业、科技、教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要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农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各类教育的沟通和协调,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增强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的能力。

(4)现代教育技术工程。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计算机网络建设。完善××教育网站功能,加强局机关与学校的网络交流;发挥电大的作用,形成市级远程教育网络,积极探索适合我市市情的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构建多规格、多层次、多功能、突破传统教育时空限制的、覆盖全市的开放教育系统。加强学校实验室建设,积极筹建网上学校。全市中小学全面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

XX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衡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部署,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根据《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南省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方案》的通知》(湘教通[2018]200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总体思路,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宗旨,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为抓手,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重点,以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投入机制为保障,在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县域内义务教育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差距,不断提升全市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二)工作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的原则。由市政府主导,各有关部门全力配合,共同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创建工作。

3.坚持突出重点,改造薄弱的原则。在开展全面自评的基础上,找准问题短板,逐项突破“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及“生均运动场管”不足,“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牛均公田经弗其准定额不统一”乃“音乐,美术专用教室配备不达标”等弱项指标任务。

4.坚持促进公平,确保质量的原则。把保障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公平和提高质量作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三)工作目标。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推进素质教育内涵提升,优化结构、强化特色、补齐短板、缩小差距、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力争2030年底前,我市义务教育达到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标准,并通过评估验收。

三、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调查摸底,部署推进(2021年12月一2022年12月)。

编制并启动xx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划(20212030年)。认真学习国家、省、衡阳市关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文件,对照相关标准及要求,调查摸清发展现状,确定创建规划和达标举措。聚焦优化学校布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优化师资配置;推进教学创新,深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科学评价,着力强化教学管理。

(二)第二阶段:对标对表,集中攻坚(2023年1月-2028年12月)。

一是统筹配置教育资源。基本完成“资源配置”中7项指标,即落实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小学、初中分别达到4.2人以上、5.3人以上;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数,小学、初中均达到1人以上;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小学、初中均达到0.9人以上;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小学、初中分别达到4.5平方米以上、5.8平方米以上;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小学、初中分别达到7.5平方米以上、10.2平方米以上;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小学、初中分别达到2000元以上、2500元以上;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小学、初中分别达到2.3间以上、2.4间以上;所有指标校际差异系数,小学均小于或等于0.50,初中均小于或等于0.45。

二是加大政府保障力度。完成“政府保障程度”中的15项指标,即落实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合理,符合国家规定要求;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所有小学、初中每12个班级配备音乐、美术专用教室1间以上(每间音乐专用教室面积不小于96平方米.美术专用教室面积不小于90平方米);所有小学、初中规模不超过2000人,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规模不超过2500人;小学、初中所有班级学生数分别不超过45人50人;不足100名学生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名学生核定公用经费;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6000元;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按规定足额核定教师绩效工资总量;教师5年360学时培训完成率达到100%;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额和岗位总量内,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和岗位数量;全市每年交流轮岗教师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专任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上岗率达到100%;城区和镇区公办小学、初中(均不含寄宿制学校)就近划片入学比例分别达到100%、95%以上;全市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比例不低于50%,并向农村初中倾斜;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健全,全市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民办学校就读的比例不低于85%。

三是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完成“教育质量”中9项指标,即落实全市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5%以上;全市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所有学校制定章程,实现学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全市所有学校按照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8%安排教师培训经费;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设施设备利用率达到较高水平;所有学校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达到良好以上;课程开齐开足,教学秩序规范,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无过重课业负担;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相关科目学生学业水平达到亚级以上,且校际差异率低于0.15。

四是社会认可度达到85%以上。

(三)第三阶段;攻坚克难,通过验收(2029年1月-2030年12月)。

二是总结发展成果。以材料汇编、专题片等形式呈现“一校一品”和县域优质均衡发展。

三是迎接评估验收。按时申报并争取顺利通过衡阳市、湖南省和国家层面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评估验收。

(一)全面优化中小学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结构,因地制宜加强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的薄弱学校和中心学校建设;加快推进城区已规划的中小学建设,新建小区开发或旧城区改造的同时,严格落实新建的规模小区配套建设中小学校、幼儿园,并与居民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使教育布局更加合理,逐年消除大校额。

(二)大力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快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积极争取项目,重点实施乡镇寄宿制学校、小规模学校、薄弱学校和校舍安全、教师宿舍等工程建设。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教学仪器配备,均衡配置各种教育资源,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等条件达标。发挥优质学校辐射和带动作用,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加快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远程教育扩容升级,着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现资源共享。全面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建立校园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加强交通、食品卫生、消防、集体活动、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和管理,确保师生安全。加大校园及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营造平安和谐的教育环境。至2028年,全市所有完全小学、初级中学的校园、校舍、体育运动场馆、安全设施。卫生设施、寄宿设施、教学仪器设备、信息技术设备等全部达到省定标准,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硬件设施无差异。

(三)均衡配备义务教育学校师资力量。认真落实省、衡阳市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配齐配足学科教师和教辅人员。严格执行教师准入制度,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做好教师公开招聘工作.完善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度,实行5年360学时的教师和校长全员培训着力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义务教育学校所有教师具备教师资格并达到学历要求力争高一级学历教师所占比例明显提高。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优先安排农村学校校长、教师参加国家及省市级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名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教育管理、教育研究专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开展校长和教师德能测评工作,将德能测评结果应用到教师职称评聘、绩效考核、评优奖励等方面,实施师德评价一票否决制。建立健全教师和校长合理流动机制,全面实行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定期轮岗、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支)教服务、农村中小学教师到城镇中小学跟班学习制度和县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学科教师流动教学等制度,确保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与教师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合理流动。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和“县管校聘”制度,以县域内师资均衡配置为重点,构建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长效机制,推动交流轮岗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不断提高教师待遇,逐步改善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鼓励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职任教,对在农村学校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四)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各项政策,切实保障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教育信息化和教师培训等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所需资金,依法足额安排义务教育经费,确保实现“三个增长”。确保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全市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费政策,根据国家统一部署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重点用于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鼓励社会捐赠支持义务教育发展。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财务公开制度,切实加强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确保学校经费足额到位,使用规范、安全。

(五)扎实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规律,建立注重培养过程、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构建大、中、小、幼儿园一体化德育体系,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合理划定学校招生范围,及时向社会公布招生相关信息,有效解决择校问题。强化中小学校党建引领,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进一步完善小学、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办法,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办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义务教育学校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得区分重点校(班),不得擅自举办各种实验班,坚决纠正中小学违规补课和乱收费行为,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全市义务教育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制度,推行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招生录取模式。认真落实市域内各类文化、科技场馆、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的要求,充分发挥公共场馆育人作用。抓实抓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家校共育,进一步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坚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培养学生健康、竞争、合作、助人的人文素质,鼓励学生表现自我、彰显个性、提高交流沟通能力。

(六)保障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切实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坚持以流入地政府、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建立健全保障服务体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当地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建立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努力解决留守儿童思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建立多种形式的家庭困难学生就学资助制度,确保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消除辍学现象,确保全市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5%以上。继续办好特教学校,完善普通教育学校接受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办法,保障残疾学生受教育权利,抓好随班就读,确保全市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委编办、教育局、发改局、科工信局、公安局、财政局、人社局、住建局、自然资源局,文旅广体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卫生健康局、审计局、残联、团市委、统计局、各乡镇(街道)为成员单位的xx市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市教育局,由市教育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协调、联络等工作。适时召开动员大会,全面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明确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教育职责,采取有力措施,强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展教育的政策,宣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教育工作的认可度,争取全社会对义务教育的支持,营造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健全监测体系。通过参加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过程评估检测机制,定期对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全面掌握义务教育发展动态及时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效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四)强化教育督导。建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府督导评估机制,将市直相关部门、乡镇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纳入督导评估范围,评估考核结果作为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落实不力的部门和相关责任人,实行问责,追究相关责任。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心得

为了配合学习工程,我们教学工会学习小组一起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学习过程中,大家认真的阅读了发展纲要,并积极的讨论了纲要的内容。

我们认真地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受鼓舞,感受、感触颇深,再一次看到: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纲要中把教育的各个阶段都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设计。有理有据,让大家看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措施明确。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大专大学,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等面面俱到。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后觉得对于一线教师,其实不光是教学课程的改革,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改革,课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教学的过程也是很重要。自从女儿上小学后,发现中、小学教学都比较注重认知,也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灌输的还是比较多,家长的攀比,考试结果的比较,奥数的辅导,各类兴趣班的开设,属于孩子的时间寥寥无几。其实,认知更应该是启发,教孩子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在知识的本身。孩子们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我想《发展纲要》要告诉我们的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解放孩子,不是不去管他们,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个人认为教育单位更应注重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生活习惯的培养,教会他们如何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随人给他们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孩子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和家长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我想小学里提出的作业减负,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吧。

《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新建扩建托幼机构,在小学附设学前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校舍和教师资源。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我想教育局提出的“城乡结对”是一个有效地措施,我们幼儿园在研究此课题的过程中使参与的教师有了更深的体会。总之,《发展纲要》的学习,带来思考许多,虽然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不能直接改变什么,但是给了我们许多的期盼和愿景。

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通过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这为我们电大的开放教育注明了方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把学习和实践落到实处,把促进就业作为目标,投入对教育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一定会融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成为重大的一部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