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的论文三千大全(18篇)

时间:2023-12-03 23:38:55 作者:紫薇儿

范文是写作的一个好帮手,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写作的要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挑选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升写作水平。

幼儿园环境教育论文

[摘要]幼儿环境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展幼儿环境教育,可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环境意识,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介绍了幼儿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模式,认为进行渗透式教育是幼儿环境教育的最佳模式,并提出了进行幼儿环境教育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幼儿 幼儿教育 环境教育随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的显现,保护环境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行动。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使自己的环境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规律这是保护环境的基础。环境教育是一项终身教育,它始于幼儿阶段。近年来,很多国家和地区在环境教育(尤其是幼儿环境教育)方面,做了许多积极的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拟就在学前教育中开展环境教育进行粗浅的研究和探讨,以寻求切实可行的幼儿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开展幼儿环境教育的必要性“环境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它不仅在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和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做出了显着的成绩,而且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极具活力的新鲜内容。”“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环境基础教育,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普及环境知识,努力提高年轻一代的环境意识。”把环境教育纳入学前教育体系,这一举措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一方面,一个人的环保意识和环保习惯需要从娃娃抓起,环保知识和环保能力需要从小培养;另一方面,现在的幼儿,将是21世纪的主人,他们当中还将有一批人会成为未来的决策者,其环境意识的强或弱,将直接关系到我国下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如何让他们认识到环境对人类生存的作用,从不知到初步有所知,做好其环境启蒙教育工作,我们责无旁贷。

“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环境意识在内)的基本手段之一。”只有提高全民族的环境素质,才能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而环境素质的培养,最根本的是从教育抓起,尤其应当重视儿童的环境教育,使其适时学习环境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意识,具备一定的环保技能,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这既是现代儿童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历史和社会赋予他们的义务和职责。

二、幼儿环境教育的内容和基本模式幼儿环境教育就是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针,立足启蒙教育,使孩子们获得初步的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环境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幼儿环境教育因其对象不同,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和一定的特殊性。必须以其生活实践为基础,使孩子们认识和熟悉他们的生存环境,了解一些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现象,启发孩子们哪是好的,哪是坏的,哪是美的,哪是丑的,规范他们的环境行为,提高他们的环境修养,树立良好的环境风尚。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美好的,必须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美的熏陶,必须以正面教育为主,强调环境中美的事物和现象,使孩子们逐步体会到作为自然中的人,应当享有的权利和义务。让孩子们从感性的认识和自身活动中积极、轻松、自然地接受环境教育并变为自觉的行动。

环境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既包含自然科学又包含社会科学。结合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和我国国情采用渗透式模式进行环境教育是最佳途径,可以潜移默化地深入幼儿的内心世界,更容易被接受,对孩子们的影响也更深入,这正可谓是“润物细无声”。

三、幼儿环境教育的具体思路1.创设环境教育的氛围,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隐性教育功能营造环境教育的氛围,可以自然诱发孩子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首先应当采取多项措施美化、净化校园环境,如提高校园的绿化率、坚持垃圾分类等。同时,要循循善诱地教导孩子们整洁美好的环境来之不易,必须规范个人行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来关爱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环境,然后再由小环境推而广之至我们生存的地球,提高幼儿的环境素质;其次,应当在教室、活动室、起居室里精心布置环境教育素材(如墙饰、板报、专栏等),使孩子们能随时随地接受环境教育。有条件的话,还可开辟一些环境教育园区,如种植植物、饲养小动物等,培养幼儿的爱心、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环境教育的论文

幼儿是人类的未来和希望,也是未来环境的主人。环境的好坏,将取决于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科学知识水平,环境教育应从幼儿抓起。

逐步树立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文明意识,既是现代幼儿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历史和社会赋予他们的义务和责任。同时,环境教育对幼儿具有特殊的意义。幼儿一出生就接触环境,幼儿期是良好习惯及个性养成的重要时期,幼儿期的教育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良好的环境对幼儿发展起促进作用,在幼儿园中开展环境启蒙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指出“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初步的环保意识”。

因此,环境教育应从幼儿抓起。但是,如何提高幼儿园的环境教育质量是我们广大幼儿教师思考的问题,经过努力,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现幼儿园环境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

1、身临其境,引发幼儿喜爱洁净环境的共鸣,培养幼儿保护环境的积极态度。

由于幼儿的年龄正处于情绪化阶段,他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情感的支配,而他们的情感又十分外露、鲜明,抓住这一点,我们带领幼儿观察感受幼儿园附近的两条被污染的小路和被污染的海滩,让幼儿发现路面和海滩上的垃圾,被污染后的味道及惨状,鼓励幼儿想办法来改变这种现状。小朋友纷纷提出建议,通过讨论,最后一致认为应该写信给环保局的叔叔、阿姨,请他们采取措施改变路面和海滩的面貌。再带领幼儿参观黄道周公园、风动石景区感受洁净的家园。

2、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活动,激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欲望我们以幼儿的生活为主,设计了多种的活动。设计活动时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如通过文学作品形式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坐火车》来感受散文中“绿绿的一片”、“绿油油的麦苗”“黄黄的一片”、“金黄的油菜花”;等优美的语言,大自然中优美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幼儿从散文的优美意境中激发了自己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热爱,幼儿初步感受到美丽的环境给自己带来的愉悦。这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向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得到的效果。有的教师通过故事、儿歌《瓜瓜吃瓜》、《小猫为什么钓不到鱼?》、《花儿好看我不摘》等来进行环保教育,教师通过边讲故事边、让幼儿分析原因、以及所产生的后果,再引伸到日常生活中。他们该怎么做,这时可让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说的过程中他们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每个人都应保持周围环境的清洁。

而中学习动物歌曲时,教师可以结合图片让幼儿观察动物外形的同时,向他们讲述自然界中各种动物之间的关系,并让他们知道滥杀动物是会破坏整个生态平衡,人类必须爱护动物不随意捕杀,应保护地球上的生物。

另外,专门开展《我们爱地球》绘画比赛,让幼儿思考、表达如何爱地球?融故事、儿歌、音乐、美术游戏、表演为一体,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加以滲透。我们还组织幼儿利用费旧材料进行手工制作,这也是进行环保教育的形式之一。垃圾是幼儿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丢弃物,垃圾在幼儿的眼里原来是无用的东西,为了吸引幼儿的兴趣,使幼儿从小懂得节约资源,变废为宝。

教师们用灵巧的双手将一些一拉罐、矿泉水瓶、纸筒废挂历、旧报纸等制成精美的装饰用品、有趣的玩具。用它来装点我们的活动室。使得幼儿迅速地加入了利用垃圾的再创造行动行列中来。在幼儿手中,一个废纸杯变成一只可爱的小兔,几个烟盒变成沙发、衣橱,几个果冻杯变成风铃等。幼儿不仅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还真实感受变废为宝的乐趣。“六一”节,我们还组织了“绿色环保小制作”活动,到活动最后让幼儿将制作的“时装”进行表演,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幼儿不乱扔垃圾的文明行为习惯和环境保护意识。

在幼儿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可以渗透环保教育,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做个教育“有心人”。我们班教师的环保意识较强,平时都会密切注意幼儿的一举一动,及时进行环保教育。如:幼儿乱摘花、乱丢纸屑、果皮,随地吐痰或洗手后不及时关水龙头,以及自由活动时高声喧哗等现象,我们教师就会及时晓之以理,帮助幼儿克服自身的不良行为,对幼儿的日常行为有意识地引导,帮助他们强化那些对环境有利的行为,使幼儿这些良好的行为逐渐成为幼儿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行为,并逐步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使他们懂得了保护环境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小环境做起。

1、讨论、达成共识。

在前面各种活动的基础上,让幼儿一起来讨论,怎样才能保护我们的环境?通过热烈的谈话、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要发明一种垃圾清理机,来清理路面上的垃圾;有的说把垃圾捣啐做成砖瓦,用来造房子等,最后还决定在幼儿园里开设一个“废物回收站”。

2、从自己做起,人人参与。

幼儿园的“废物回收站”清楚地出现在显眼的大门口,提示老师、幼儿、家长等所有人,都自觉地从我做起,把各种废物积极主动地分类投放到“废物回收站”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环保行为。召开家长会,取得家长的配合,主动协助幼儿完成使命。

3、监督他人,让全社会的人来自觉执行。

幼儿在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督促他人。在幼儿园要督促同伴;在家督促父母、长辈;在公共场所督促不文明的人做文明的事。例如:孩子们在自由活动时,能主动拣起地上的落叶、纸屑扔到垃圾箱里。使我们看到了希望。

保护环境的教育虽然很重要,但这只是一个点,废物回收活动更是保护环境的一个小点,但这一个点,渗透到幼儿的心灵中,对幼儿自己,对幼儿的家,对社区,乃至对全社会,都象是一股清泉,“润物细无声”。让我们的国家更昌盛,我们的社会更具生命力!

当然,幼儿园的环境教育还是一门十分年轻的.课题,随着研究的深入,它将会日渐成熟。让我们大家都来为生态平衡出份力,开创环境教育的新篇章。

环境教育的论文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指出:“要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加强中、小学各科教材中环保内容的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环境资源的忧患意识,提高学生对未来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高度责任感,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往的中学历史教学在环境教育上存在一些明显偏颇。如中学历史教材从社会角度诠释了历史发展的进程,但忽视了对人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与影响的分析,对环境保护的内容很少涉及。而我们的日常历史教学,往往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历史发展规律,却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性,以至自然、生态环境常常被排斥在历史教学之外,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被割断。

然而,从古至今,人类粗暴地对待环境,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进而构成了对人类自身生存繁衍和社会经济发展威胁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由于不合理的水利灌溉和过度烧荒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衰落了;印度哈拉帕文化,由于掠夺性开垦荒地,使土壤草皮化和沙漠化,也衰落了;由于几百年狂滥的农业开发、毁林开荒,玛雅人失去了沃土,也失去了曾孕育玛雅文明的基础,最终,玛雅人从地球上消失了。

18世纪中叶,中国耕地达到了78亿亩,养活了1亿多人口,但随着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出现了“纵积十年丰收之利,不敌一年溃溢之害”的状况。到了近现代,世界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工业废水、汽车尾气,以及人们谈之色变的“疯牛病”、口蹄疫、sars、沙尘暴等问题。人类的过分开发带来的地球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后果,是大自然对人类不尊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法则的惩罚。

面对当今人类生存环境的严峻形势,历史教师应充分挖掘历史发展中的环保内容,在吸取先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使学生提高对国家、民族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忧患意识,增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1、挖掘历史教材,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历史是一门全面探讨和认识人类社会发生发展过程的科学。虽然严峻的环境问题,在历史教科书中没有完整、系统地体现出来,但作为历史学研究的内容之一,环境问题已包含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负面影响中,只要历史教师加以深入分析,完全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

例如“北京人”(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一目中说:“那时的周口店一带,森林茂密,野草丛生,猛兽出没……”;而在“黄帝的发明创造”(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一目中,开篇第一句,说“在古都西安和革命圣地延安之间,有个黄陵县……”。于是,笔者提请学生注意,中华民族的祖先之所以选择了黄河流域作为生存繁衍的地区,无疑是因为那里森林茂盛、水草丰美、土地肥沃。而现在的这些地区已成了土地贫瘠的黄土高原。

这么大的历史反差是怎么造成的?答案只有一个:人类的过度开垦。“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烧光了山上的森林;过度放牧,牛羊啃光了地表的植被,使土壤蓄水能力下降,水土流失;一部分田地被暴雨毁坏了,人类只能向仅存的少量山林进军,而森林进一步遭受破坏,更加剧了水土流失。如此恶性循环,终于形成了今日贫瘠的黄土高原,这样讲解能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森林、保护水土的重要性。

再如在“张骞通西域”(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一目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西汉初年,西域有大大小小几十个国家。”在“玄奘天竺取经”(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一目中讲玄奘用两年时间经过20几个国家,终于到达印度。为了进行环境教育,笔者作了补充,告诉学生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曾描述当时的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的繁华景象:“朝贡不绝,商旅相继”“沃野千里,仓稼殷积,人民炽盛,牛马千里”,更有“七里十万家”。然而,历史发展到今日,昔日鼎盛繁华的西域三十六国,早已烟消云散,如今只剩下“四望黄沙,城垣倾颓”,森林毁灭,“黄龙”肆虐,古代文明就这样一个个被黄沙所埋没。

中国文化史的许多内容均是进行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极好素材,如教材介绍贾思勰及其农学着作《齐民要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时写道:“他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还要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他着的《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我们可以从剖析历史上的重农抑商、经济开发等措施入手,对学生进行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总之,历史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教科书为环境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史实和依据,历史教师应通过有机的渗透教育,发挥历史教育特殊的环境教育作用。

2、联系社会现实,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既有历史意义,更有现实意义,历史教师应把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保护环境的迫切性。

例如,在讲授“我国国都由西安向北京转移的原因”时,笔者先提出“为什么元朝以后我国都城长期设在北京”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让学生从生态环境方面查找原因:两宋以来,黄河中下游森林遭到严重的破坏,黄河入海口长期在天津至淮河一带摇摆,黄河的长期泛滥破坏了黄河中下游的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故元朝以后的都城迁至了远离黄河的北京,经济重心也完全转到长江流域,由此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变迁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然后,联系现实,如2000年4月,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出现十几次较大范围风沙和沙尘暴天气,其强度和密度为历史所罕见,京津地区学生亲身感受,深受其苦。经引导学生分析成因,大家明确了人类对资源过度开发使生态遭到破坏,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威胁。现在的都城北京正受到沙漠化的威胁就是其中典型事例,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惕,从而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环境大国,她的环境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且具有全球性的意义。现在我国环境污染十分严峻,其中大气污染有扩大趋势,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水污染继续扩大,主要江河湖库水域污染呈加重趋势,78%的城市河段已不宜作饮用水源,50%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由于植被破坏,耕地质量下降,土质恶化扩展,每年流失的土壤有50多亿吨,全国沙漠和沙漠化面积已达153万平方公里,超过全国耕地面积总和,且土地沙化面积呈不断扩大趋势;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受污染的农田面积在增加,每年损失粮食120亿公斤……中国环境问题已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严峻挑战。

总之,通过联系社会现实,能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的相互协调关系认识基础上,切实提高环境意识。

3、开展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历史课外活动是环境意识培养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环境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开展多种历史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环境破坏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具体来讲,活动可以采用义务劳动、课外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研究等形式。例如,为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笔者组织所任教的班级学生每周一天,利用业余时间捡拾校园垃圾,帮助食堂打扫卫生,擦洗楼道扶手等。组织学生深入所在社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污染状况及其带来的种种不良影响,以及人们为此付出的代价;让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或相关部门调查了解大港几十年来的环境变化。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会到生态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环境忧患意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总之,中学环境教育既是国策教育,又是国情教育,更是人的素质教育。面对21世纪的中学历史教学,应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同其他学科共同肩负起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环境价值观及责任心,为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环境教育的论文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各种环境污染行为已经严重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影响到了人们在地球上的健康生活。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已经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呼声。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类文明素质的构成部分。对于环境教育来说,高中化学教学是一个十分合适的平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观,熟知化学环境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环境素养。现文章主要针对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以期能为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提供借鉴与参考。

环境教育是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改善学生环境素养的重要方式,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期,高中化学是一门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能够满足当前我国环境教育的需求以及生态发展的需求。因此,针对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大的实际意义。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是基本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当前生态环境中化学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这是由于人们严重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缺乏环境保护教育而带来的后果。而在高中化学中融入环境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明确高中化学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第二,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学旨在让学生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生态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第三,在高中化学中融入环境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环境保护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强烈环境保护意识,进而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习惯。

2.1在化学教材中融入环境教育。

在化学课堂中融入环境教育就是将环境保护知识融入化学课堂中,结合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来进行教学,让环境教育与高中化学课堂结合起来。教师可以结合高中化学教材中不同的的知识点来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例如,在进行硫与硫的化合物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融入酸雨危害、温室效应、硫酸的用途及其污染、酸雨的酸碱度测定、大气污染与防治等环节保护内容;在进行氮元素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融入n2o导致温室效应的过程,no2、no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的处理,磷元素与人体健康、无磷洗衣粉导致富营养化污染等内容;在进行烃类物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述有机物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甲烷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多环芳烃的致癌作用,氟氯烃导致臭氧层破坏等[1]。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在进行不同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机的结合社会生活中所涉及的化学污染与化学环保知识,这样一来不单单可以让学生巩固复习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同时还能够更加清晰的掌握化学物质对人类影响的双面性,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

2.2在化学实验中融入环境教育。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门,化学实验拥有其他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开展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往往使用各种化学试剂,并且形成各种成分复杂的废液或废渣。因此,化学实验也是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平台。首先,教师要对化学实验进行规范化管理。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切忌在实验完成后随意丢弃实验废弃物。在开展化学实验前做好装置封闭性检查,在制备毒气的化学实验中需要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例如,在一氧化碳还原铜的化学实验中,可以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进行点燃处理,不单单避免了气体毒害,同时还形成了热源。又例如,在进行氯气制备的化学实验中,只需要使用碱液将尾气进行吸收处理就能够避免化学实验过程中毒气的泄露。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验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能够养成节约使用化学物品的习惯,指导学生对化学物品进行回收再利用[2]。很多学生在使用化学物品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都不考虑到物品的用量,往往存在着浪费的现象。因此,教师可以针对这一情况来进行环境教育,让学生能够树立其定量的意识。例如,要制备1升的氯气,大概需要4g二氧化锰,则需要使用天平来准确获取用量,不能再出现浪费的情况。

2.3在化学课堂中融入环境教育。

高中化学课堂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平台。因此,高中化学教师要在化学课堂中融入环境教育。例如,在硅酸盐工业的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教授引导学生了解传统的硅酸盐工业生产的建筑材料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现代社会中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水体污染、气体污染、固体污染十分常见,因此教师可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来融入环境教育[3]。例如,在进行有机化学知识点的教授中,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当前空调、冰箱所使用的拂绿烃类、护肤品、塑料制品都是生态环境污染的来源;甲醛是一种无色易溶的刺激性气体,十分容易被人体呼吸道、消化道与皮肤所吸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甚至会导致组织蛋白坏死;水体污染作为一种常见的环境污染现象,导致水体产生污染的原因包括无机污染、有机污染等。大气污染:在大气污染中氮氧化合物、硫氧化合物是主要的污染来源,硫酸厂、硝酸厂所排出的废气是重要的污染来源。学生们日常接触的环境保护与生活现象都包含着化学知识,高中化学教师要善于运用发现的眼睛来在高中化学课堂上融入环境教育,以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总的来说,高中化学是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高中化学教师要在日常的化学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来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根据化学教材、化学实验与化学课堂来高效的开展环境教育,注重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运用,将环境教育深入的融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2]张悦.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策略[j].数理化学习,2013,(05):51.

[3]蒋娟.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探索[j].文理导航(中旬),2015,(09):49.

幼儿园环境教育论文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是贯彻学前教育课程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途径.玩具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游戏的工具,幼儿是通过使用玩具材料在游戏中学习的.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因此,它更是幼儿实现自我价值的载体.材料不同,幼儿操作方法不同,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就不同.在研究中我们发现,现在,孩子对买回来的高档商品化玩具并不感兴趣,却对废弃的瓶瓶罐罐和捡来的石头等自然材料情有独钟.儿童的游戏,正是他们在与自然材料作用的原始活动中,加速体验人类发展过程中曾有过的各种情感,享受各种乐趣,获得各种经验的。

一、带着孩子走向室外。

游戏是贯彻学前教育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途径,教师不仅要注意儿童游戏中动静交替还要注重游戏活动的户外交替.

1、融入环境。

我们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离不开环境,我们的任何活动都与环境影响密不可分,幼儿园的自然环境和物理环境所构成的园容园貌,也直接影响幼儿心理活动的状态.但如果一个人置立于一个环境中,并未与周围的环境之间构成正常的互动关系,那末环境对他来说就是一道虚设的布景,我园游戏场等运动设施和一些小景点,每种设施都有一种功能,各设施之间和景点缺少有机联系,为了充分发挥这些周围环境的利用价值,我们带着孩子玩起了装扮性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身临其境,个个全身心投入,玩军是游戏,玩狼捉小兔的游戏孩子个个情绪高涨,兴致勃勃表现得惟妙惟肖.可见,巧妙的利用幼儿园的各种设施,不仅充分发挥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游戏欲望。

2、我园身处独特的地理特征。离园不远处,就是博兴文化广场,那里有绿荫,花团锦簇,儿童乐园等等,孩子们来到这里,在窄窄的大理石凳上走一走,练习平衡能力;在路边的草丛中欣赏花的芳香;在渠道上练习跨跳......

3、向东不远处就是我县最大的新世纪超市,那里的环境更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逛超市社会实践能力......孩子们在游戏时,没有约束可以尽情玩耍,从而使孩子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带着材料走进教室。

教室外,有着无穷无尽的自然材料,教室内同样有孩子游戏的天地,怎样才能将自然材料投放教室,也是我们所热注的。

1、根据主题活动投放材料。

为了更有效的发挥自然材料的作用,我根据教育计划和主题活动,有计划的投放游戏材料。如:以环境为主题的活动,我们发动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变废为宝。幼儿利用废旧物品,做出了许多漂亮的作品,孩子们在把材料变着花样的满足不同的游戏需要时,不仅锻炼了手更锻炼了脑和意志。

2、根据孩子的游戏发展提供材料。

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材料是与游戏紧密相连的。他们直接感受到的内在生理体验,以及有这种经验引起的外在物理经验,其中既有同化,又产生顺应,已达到适应不同时期产生的不同体验和经验,建构不同的指示,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应根据游戏的发展不断补充材料的需要,而材料的提供又反过来促进了游戏的发展。

3、根据幼儿的兴趣提供材料。

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年龄越小独自游戏越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又而社会性获得发展,集体游戏的.比例也就增大了。因此,不同年龄的幼儿对材料的种类和数量上不同,兴趣和爱好也不同。我们大班的幼儿常常喜欢在自制的玩具面前玩,自制和材料因为凝聚了孩子的力量,技巧和智慧,并与孩子们游戏的成功体验相联系,往往是孩子更加爱不释手。

总之,我们要充分的利用原始材料,丰富幼儿的游戏活动,我们的教育更加完善,把我园建设成现代化与自然化相结合的幼儿园。

大班环境教育论文

生态环境教育,近年来逐渐成为幼儿园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这和人们对于当今世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不无关系。有识之士提出,生态环境教育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必须从娃娃抓起。但幼儿园究竟如何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尚存不少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待解决。就我和幼儿园的接触而言,感到以下两个问题尤为突出:

问题之一:幼儿园有无必要承担成人的责任?

问题之二:什么是幼儿园真正能够理解的生态知识?

和上一个问题有联系,而且在本质上相同的问题是,有些教师在选择教育内容时,不是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而是远离幼儿的生活经验。不是从儿童的理解能力出发,而是从成人的良好愿望出发,结果造成很多知识的深度超出幼儿能力之所及。很多生态环境的问题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的,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很难理解。有的教师从传授知识的任务出发,用了很多的方法,试图让幼儿理解,比如用“分桔子”的办法让幼儿体验人口的增长给环境带来的压力,但要幼儿理解人口问题谈何容易!还有的教师向幼儿介绍酸雨的形成,幼儿竟问:“酸雨是不是和醋一样酸呀?”

我认为,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该全面的、整体地把握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和主张,以此作为生态环境教育的理论依据,同时,结合幼儿的发展特点,从意义、目标、内容和方法几方面对幼儿生态环境教育进行重新思考。

思考之一:幼儿生态环境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萌发幼儿的世界观、自然观。

当代生态学家woodbury(1954)曾说,生态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哲学。我认为很有道理。与其说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不如说它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或思维方式。如生态学中所揭示的物种的多样性原理以及同质异形原理实际上反映了一个观点: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又如生态学中揭示了很多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原理,都反映了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这一基本哲学观点。因此,我提出,幼儿的生态环境教育,应该是这些基本的观点或自然观的教育。儿童具备了一些基本的观点甚至是观点的萌芽,对他将来思考更重要、更复杂的问题是有益的。

思考之二:幼儿生态环境教育的目标中,更重要的是情感的萌芽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而不是认识。

幼儿期是一个更多地依赖情感而不是依赖理智生活的时期。幼儿对世界的认识要受到他的经验的局限,然而他的情感却是最容易受到感染的,他的行为习惯也是最容易养成的。我们应该利用幼儿的特点,使其在很小的时候就真正地、发自内心地去爱这个世界,并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如保持生活环境的清洁、爱护小生命等)去实现自己的思想。这些比起那些似懂非懂的认识来,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而且对于他将来以一个正确的态度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也更为重要。

思考之三:幼儿生态环境教育的毕业论文网内容,应该广泛地反映我们的生活环境,以及各种生态关系。

不能狭隘地将生态环境教育仅理解为环境污染的教育。帮助儿童认识周围的环境,以及环境和人、动植物的关系,这是比认识环境污染更基本、也更广泛的内容。我们并不完全反对向幼儿介绍一些他们熟悉的环境污染问题,但同时也要指出,我们更有责任向幼儿展示这个大千世界的缤纷复杂和奇妙。大自然中存在着各种生态关系,以生物为例,就有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生物和季节变化的关系,生物和生物的关系,生物和人类的关系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

思考之四:幼儿生态环境教育的方法,应该是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幼儿的情感体验出发。

所谓环境,就是存在的家园,它就在我们的周围。幼儿的生态环境教育,更不必舍近求远,而应该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实我们身边的很多事物,就可以从生态的角度来认识。比如小草就是幼儿熟悉并喜爱的。幼儿在对小草的探索中,发现它不仅可以给人类提供休息场地,也是一些小动物的嬉戏之处,不仅是牛羊的食料,还可以造纸、做草药,还可以清洁空气……从这些和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活动中,幼儿对生态关系有了最粗浅的理解。

幼儿生态环境教育的方法,不仅要考虑如何让幼儿获得认识,同时也要考虑让幼儿获得情感的体验。因此,除了开展探索活动的方法,还应该利用多种方法途径,尤其是艺术的手段,如童话、故事、戏剧、木偶表演等,对儿童进行生动的教育。这是激发儿童兴趣,培养情感的有效手段。

高职化学教学如何渗透环境教育论文

化学内容中蕴含的环境教育知识还是很多的,教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教学研究,将环境教育巧妙地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准确掌握两者的结合点是成功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化学教师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环保意识,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把环境教育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比如,化学中有很多的溶液,有些溶液处置不当就会造成环境的污染,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展示被污染的短视频。像平时家庭中使用的含磷的溶液,就是重要的水污染源,赤潮就是水体被污染的现象。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更要以身作则,做好环保措施,不给学生做出错误的示范。但是常规实验中产生一些污染气体、液体在所难免,所以教师就要进行实验的.创新教学,尽量避免有毒和有害物体、气体和液体的排放,还可以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增强他们的化学技能。教师可以利用微型实验进行教学,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传递绿色实验的意识,让他们自己在动手操作中注意对污染源的有效处理,逐渐增强环境保护的思想。

学生在课下进行习题练习时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良好途径,教师要有意地安排一些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习题作业。目前,高职院校使用的化学练习题册对环境教育的内容涉及的还不全面,那么教师就要做好课下的资源搜索,给学生的学习做好补充和安排。比如,在课上学习了关于“白色污染”的知识,如何能够更好地避免白色污染的产生就是一个很好的课业思考题。学生通过对白色污染的产生过程的了解,就应当找到避免产生的方法,或者不可避免时又该如何优化处理。在课下,教师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多交流,多去搜集有用的资料,这个过程也是在不断扩充学生知识面的过程,并且会促使他们勤于思考,增强合理利用资源的环保意识,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安全卫士。

化学教师应当带领学生走出校园,用真实的环境污染现象给学生做环境教育教学,让他们体会到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伤害,从而自觉增强环保意识。首先,有机会组织学生参加环境保护方面的教授讲座,让专业的人士用具体的数据和事实来证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生多参加环保讲座有助于他们学到更多教科书中没有的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网,从而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次,联系学校当地的化工企业,带领学生去参观企业对污染处理的现场。用事实告诉学生,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保持企业和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才是发展的正道,教导他们要时刻关心环境问题,学到化学知识和开展绿色化学教学活动,为环境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最后,用竞赛的形式推动学生去了解环保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组织环境教育方面的演讲比赛或是辩论赛,学生需要准备大量的环境问题的资料,准备过程中就会对这些突出问题做一个详细的了解,从而让他们了解到环保的重要性,对高职化学环境教育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只有当学生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之后,才能真正为环境保护出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思想是十分有必要的,在高职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重要的途径之一。高职院校和教师要树立环境教育的教学思想,做好化学教学和环境教育的有效结合,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课后练习以及课外活动进行环境教育,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环境教育,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加入到环境保护的队伍中发挥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体育环境教育论文范文

对收集到的数据经过整理后,并结合实地考察得出的资料,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多种情况,多种因素,最后确定影响排球教学效果的主要因子。

影响韶关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教学效果的主要因子特征分析。

学生主体的因子。

排球氛围的因子。

俗话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习。然而排球也是一样的,学校的学习排球的氛围越好,则越能带动学生们学习排球的氛围,增加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了趣味,从而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效果。“排球运动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在运动中可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人们的关系的发展,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它的快乐中。”[3]根据调查分析,本校的学习排球的氛围是不够理想的,同学们很少主动去练习,所以排球的整体水平得不到很大的发展,老师教起来也是非常吃力的。并且本校的排球课外活动和比赛也是很少。从而也不利于同学们对排球运动的了解和发现其中的乐趣,也影响的排球的教学效果。学习的氛围是影响学习的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一个学习排球氛围好的环境下,学生们学习排球的兴趣也可得到提高,从而能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并影响着排球教学的效果。

场地环境的因子。

师生配合的因子。

“排球运动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互相配合,同学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项目。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影响,共同推进的过程。在排球运动课堂教学中,老师过分注意教会学生什么,只注重教学内容,而没有注意学生的需要和情绪、兴趣,导致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影响教学效果。再者,学生主观上叛逆,对自我能力没有客观的评价,认为自己能力强,对所学的内容和老师的能力表示不屑,不愿与老师配合,课堂积极性不高,不但自己不努力,反而对其他的同学造成影响,使不积极的情绪在课堂上蔓延,影响到课堂上的整体效果。”[4]老师和学生都是课堂上的主体,要想顺利的完成一堂体育课老师和学生必须要相互配合,老师要关注学生的各个方面的情况,学生也要听从老师的安排,配合老师的教学要求,以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师生的配合程度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师生之间的沟通和配合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师生双方的感情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密切配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是保证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让学生爱上体育课的需要、是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是学生培养终身锻炼的需要。

体育环境教育论文范文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大学毕业后即将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而且大部分都要担任体育教师,这些不良的消费习惯和观念是“立德树人”的阻碍,是我国高等教育迫切解决的问题。

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正确消费观。

利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引导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消费习惯。成为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日常规范、自觉奉行的理念信念,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虚荣攀比等不良风气的影响。

加强国情教育,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正确消费习惯要建立在对国情透彻的了解的基础上。虽然我国经济总量排世界第二,但是还有几千万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我国大学生还要成为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勤俭节约美德,抵制不良消费习惯的排头兵。

加强校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和寝风形成的优秀的大学校园氛围,成为大学生抵制不良消费观念和行为形成勤俭节约消费习惯的主导作用。加强学校的校风建设端正大学生的人生目标,营造“端正人生目标,构建节约校园”的育人氛围,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

发挥家庭协同作用,形成健康的大环境。

父母是大学生生活、学习和休闲费用的主要供给者,家庭是大学生消费开支的主要来源。家长首先要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要本着对社会、孩子负责的态度规范自己的消费行为,做出榜样;同时,对于孩子的消费,不是孩子要什么都无条件的满足,要适当的限制孩子的不合理消费,形成必要的生活约束,注意培养他们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好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幸福观,在物质关怀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上的关怀。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艰苦朴素的消费习惯,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规范社会的舆论导向;创造勤俭节约的大学氛围,引导大学生优良的神会习惯;家长建立正确的培养子女的消费观,适当限制子女的消费需求,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共同管理引导。

高职化学教学如何渗透环境教育论文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对化学学科的诸多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培养学生追求人生美好境界,追求自我价值完善;推崇感性和情感,关注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盲从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长期以来,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影响,中学化学教学一直是以知识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由于教学目标的偏颇,中学化学教学很少涉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淡化了人文教育,具体地表现在:教学内容上,过分注重逻辑、系统化和网络化的化学知识结构编排,忽略了学生对社会、生活、就业等化学素质的需要,也严重地忽视了化学在技术研究和社会应用方面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掌握化学知识、解题技能的理性思维训练,忽视了人的愿望、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发展和需求;在教学方式上,崇尚理性,追求规范化、划一化,忽视学生谋求个性解放和创造力的培养。虽然学生每天都生活在色彩斑斓的化学世界里,但对身边最基本的与化学有关的生活、社会和自然问题的基本原理却知之甚少,更不用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强调科学的育人功能,纠正化学教学中的.唯科学化倾向,就是要求化学学科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人性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通过化学教学,来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自然环境的热爱,加强人与人的沟通与协作,将化学教学着眼于现在与未来,让学生将学习化学知识与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相关的化学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科综合化趋势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化学教学中,确立人文教育目标,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无论是对学生个体还是当前社会都具有极大的意义和价值。

1.充分挖掘教材的社会功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学不断为人类创造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向学生介绍化学与交通、通讯、能源、材料以及其他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尽情领略化学带给人们的便捷与舒适的同时,增强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同时,应该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了一些负面影响甚至灾难。教学中,我们也要毫不回避地向学生说明,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的考虑欠缺,人类正面临着如环境污染、温室效应、人口膨胀、能源枯竭等严重的威胁。让学生理解这些总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化学本身造成的,但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要依靠化学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意识。2.发挥化学学史的德育功能,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化学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取得的科技成果,以及对世界文明史的贡献,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技术上取得的成绩,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3.结合化学学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素养。

科学活动的一些基本方法正是进行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的好方法、好途径。在比较复杂的化学问题中,常常把一些次要的因素忽略,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来研究问题,即建立理想化模型。这样的方法就是体现了“矛盾论”思想,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同时包含着许多矛盾,其起领导和决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此外,在化学学解题方法中,如隔离法、对称法、转换法等,都反映了辩证法的许多观点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对形成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生活态度,非常有帮助。

4.揭示化学规律的和谐统一,实施审美教学。

实施化学审美教学,就是要结合中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向学生展示化学教材的结构美、化学方法的应用美、化学规律的内存美。通过揭示化学学的“真”与“美”,使广大中学生提高境界、和谐关系、陶冶心灵、开发智能、活泼气氛、增强情趣,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审美情感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塑造健全人格。

总之,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相互促进的。在这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人们除了对科学、经济、物质的追求外,还注重对精神和价值的追求,这对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至关重要的,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不仅是科学的需要,更是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地理教学环境教育的渗透地理论文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人们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目前,环境教育不仅传授理论知识,而且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待环境问题,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培养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意识,探究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和解决办法,督促自身形成良好的环境行为。第一,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上,利用幻灯片等现代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将学生接触不到的自然环境放映出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调动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探讨适合环境发展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育效果。第二,在高中地理课堂上,也要注重学生的层次不同特点,在课堂上可以组织一些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开拓学生视角,使学生的思维不只局限于单方面,客观地分析地理环境问题,同时也可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另外,教师可以延伸课堂内容,让学生自己去调查与环境相关的资料作为作业。比如在讲陆地和海洋章节时,让学生课下统计家中日用水量和浪费程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节约用水意识。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看到学生的环境意识,学生环境意识的形成也依靠实践,想在地理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就要带领学生走出可以课堂,多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得到资料,以便分析和解决问题。为了使环保意识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也应该从家庭方面进行教育,比如适当开展一些主题活动,让家长也参与其中,让环境教育走进家庭,让学生多方面得到教育。也可以在地球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环保节日,组织学生开展宣传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人们对和环境的破坏程度,肯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比如组织学生开展回收废品,观测气象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环境问题,直面了解环境知识,从而更好地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真实的环境中体会,深刻了解环境的重要性,将课本的理论知识转变为日常生活的良好习惯,在思想上提高自己,积极主动地接受环境教育知识。

高中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融入论文

环境教育是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改善学生环境素养的重要方式,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期,高中化学是一门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能够满足当前我国环境教育的需求以及生态发展的需求。因此,针对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大的实际意义。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是基本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当前生态环境中化学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这是由于人们严重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缺乏环境保护教育而带来的后果。而在高中化学中融入环境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明确高中化学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第二,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学旨在让学生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生态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第三,在高中化学中融入环境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环境保护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强烈环境保护意识,进而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习惯。

在化学课堂中融入环境教育就是将环境保护知识融入化学课堂中,结合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来进行教学,让环境教育与高中化学课堂结合起来。教师可以结合高中化学教材中不同的的知识点来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例如,在进行硫与硫的化合物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融入酸雨危害、温室效应、硫酸的用途及其污染、酸雨的酸碱度测定、大气污染与防治等环节保护内容;在进行氮元素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融入n2o导致温室效应的过程,no2、no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的处理,磷元素与人体健康、无磷洗衣粉导致富营养化污染等内容;在进行烃类物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述有机物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甲烷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多环芳烃的致癌作用,氟氯烃导致臭氧层破坏等[1]。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在进行不同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机的结合社会生活中所涉及的化学污染与化学环保知识,这样一来不单单可以让学生巩固复习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同时还能够更加清晰的掌握化学物质对人类影响的双面性,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门,化学实验拥有其他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开展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往往使用各种化学试剂,并且形成各种成分复杂的废液或废渣。因此,化学实验也是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平台。首先,教师要对化学实验进行规范化管理。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切忌在实验完成后随意丢弃实验废弃物。在开展化学实验前做好装置封闭性检查,在制备毒气的化学实验中需要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例如,在一氧化碳还原铜的化学实验中,可以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进行点燃处理,不单单避免了气体毒害,同时还形成了热源。又例如,在进行氯气制备的化学实验中,只需要使用碱液将尾气进行吸收处理就能够避免化学实验过程中毒气的泄露。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验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能够养成节约使用化学物品的习惯,指导学生对化学物品进行回收再利用[2]。很多学生在使用化学物品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都不考虑到物品的用量,往往存在着浪费的现象。因此,教师可以针对这一情况来进行环境教育,让学生能够树立其定量的意识。例如,要制备1升的氯气,大概需要4g二氧化锰,则需要使用天平准确获取用量,不能再出现浪费的情况。

高中化学课堂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平台。因此,高中化学教师要在化学课堂中融入环境教育。例如,在硅酸盐工业的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教授引导学生了解传统的硅酸盐工业生产的建筑材料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现代社会中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水体污染、气体污染、固体污染十分常见,因此教师可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来融入环境教育[3]。例如,在进行有机化学知识点的教授中,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当前空调、冰箱所使用的拂绿烃类、护肤品、塑料制品都是生态环境污染的来源;甲醛是一种无色易溶的刺激性气体,十分容易被人体呼吸道、消化道与皮肤所吸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甚至会导致组织蛋白坏死;水体污染作为一种常见的环境污染现象,导致水体产生污染的原因包括无机污染、有机污染等。大气污染:在大气污染中氮氧化合物、硫氧化合物是主要的污染来源,硫酸厂、硝酸厂所排出的废气是重要的污染来源。学生们日常接触的环境保护与生活现象都包含着化学知识,高中化学教师要善于运用发现的眼睛来在高中化学课堂上融入环境教育,以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结束语。

总的来说,高中化学是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高中化学教师要在日常的化学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来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根据化学教材、化学实验与化学课堂来高效的开展环境教育,注重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运用,将环境教育深入的融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参考文献:

体育环境教育论文范文

角色冲突是指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情景中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的状态。通过调查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心理和行为上的不适应。具体结果见图1。如表1所示,卡方值为,自由度为1,双侧概率为;,说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生的角色冲突不存在性别差异,结合角色冲突的比例来看,(男)和(女),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角色冲突现象较为普遍。

角色冲突表现。

角色冲突主要表现在心理和行为上的不适应和不协调。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角色冲突表现,见表2。从调查的表现情况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角色冲突表现多样化,其中比例最高的是“因学生不配合导致情绪低落”和“管理班集体有困难”,比例最低的2项是“实践地点与学校相隔太远”和“自己不想当教师,被动实践。综合各表现情况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角色冲突表现实质上分为2大类型:一种是角色间冲突,第二种则是角色内冲突。角色间冲突是指个体由于同时扮演多重角色,缺乏时间和精力,无法有效满足既定的角色期望,尤其是角色期望发生矛盾时,个体角色间冲突无可避免。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而言,教育教学实践主要集中于第7、第8学期,而公务员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复试时间与此相冲突,导致在时间上出现了角色间冲突。另外,在空间上也会造成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角色间冲突,教育教学实践一般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而校外实践中小学有可能远离高校,造成实践学生交通不便,而出现空间上的角色间冲突。除此之外,这部分群体的角色间冲突还有更应值得注意的一个表现就是:“自己不想当老师,被迫实践。”对于这部分学生应介入职业生涯规划,正确处理专业和职业之间的关系,提高人才培养成材率。角色内冲突则为角色互动对象对同一角色抱有矛盾的角色期望而引起的冲突情形。在角色内冲突发生时,角色互动对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结果也清楚地反映出这一点,学生对实习教师的评价和互动直接影响到实习教师的角色扮演,如“因为学生不配合,导致我情绪低落”。当然,同辈群体和教师的角色期望也起到重要作用,与同学的横向比较往往更容易判别角色定位、期望的实现效果,指导教师的角色期望与处理方式对学生的影响程度略低于同辈群体。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进行教师角色扮演时,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同时存在,这是较为特殊的事情。

角色冲突原因。

在角色冲突原因上,76%的受调查者归因于准备不足,在教育实践前没有充分准备,导致上课容易出现各种问题。63%的同学反映缺乏练习,课堂管理能力弱,尤其是当教学对象不配合自己时容易出现角色冲突。37%的同学则将原因归结为性格原因,容易害羞、紧张和焦虑,本身不适合教学,但所属专业属于师范性质,进行教育实践是被动的。83%的受调查学生相信经过多次练习可以克服角色冲突,能够顺利实现角色转换。通过归因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遇到的角色冲突能够正确认识,但也有部分同学采取被动消极归因,应对这部分学生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克服消极被动心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角色调适。

高职化学教学如何渗透环境教育论文

摘要:如今,环境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突出。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企业,这些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将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环境保护。在高职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们过着比过去任何时代都富有的生活,但前所未有的环境隐患和危机也相伴而生:大气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被破坏、土地沙漠化、水资源严重污染、海洋生态危机、绿色屏障锐减、物种消失加剧、垃圾威胁人类、人口增长过速……,这些问题已经不是某个国家、某个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人类要生存要发展,不仅要解决现实的环境问题,而且要防止新的环境问题的发生。转变环境道德观念,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基础,而教育就是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力量。

早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就提出:“不仅对成年人而且对年轻一代要在环境问题上进行教育……”。高职学生肩负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是未来产业部门和物质生产领域中生产力的开拓者、劳动者。他们的环境知识、环境意识、环境保护能力将直接影响着环境问题的解决。

高职院校由于学制的限制,在非环境专业开设专门的环境课程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在不同科目之中进行环境教育渗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都和环境问题息息相关,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更是必要的、可行的。

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社会和学校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各行各业,这些学生大部分将进入企业,走向生产第一线。环境教育可使他们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意义,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在将来的工作中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美德。随着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和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一些企业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懂环境与环境治理的人才成了保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而现在的企业更关注未来人才的环境素质,即环境意识、环境知识和运用环境知识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作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途径的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是未来产业部门和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开拓者和劳动者。在职业教育中,若能把环境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不仅能使未来的生产者懂得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掌握环境保护的简单技能,而且能够使他们了解到本专业内的环境科学知识,并对工作范围内的环境问题做出正确的处理。如果企业拥有大批接受过环境教育的人才,就可以通过节能、回收废物防止污染扩散等手段间接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对企业乃至整个社会是一种潜在的投资。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将环境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重点。高职教育应该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就具备环境知识和环境道德观念,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成为21世纪的合格公民。这种做法不仅可为学生拓宽就业面,而且可以拓宽办学面,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支持。不仅如此,这些走出校门的学生还会以自身的环境意识和环境态度影响和带动人们自觉地投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促进整个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带动社区环境保护的开展。

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要通过在高职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使学生逐步了解环境污染及其危害,掌握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和参与保护环境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重视和关心环境问题,培养其为解决现实环境问题和防止发生环境危机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意志和实践能力,从而逐步提高人口素质,以期合理地开发资源,高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生态、治理环境;为高职院校实施环境教育提供可能的借鉴,为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环境教育的内容主要有环境意识、环境知识、环境态度、环境技能、参与能力。

体育环境教育论文范文

在査阅了国内外有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教学能力的培养、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标准和体育教学能力的评价等方面的资料后,借鉴北京体育大学李臣功的硕士论文《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的研究成果,确定了该研究需要的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36个三级指标。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问卷形式确定,被调查者在问卷中对各个指标所占的比例给出了自己认为的权重系数,然后计算出各个指标所占权重的算术平均数,从而得到每项指标的综合权重系数。(见附录)。

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

对晋中学院不同调查者各级指标权重系数的分析。

在对不同调查者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如表1所示)。共同点:教师学生都认为一级指标中b课中教学实施能力比较重要,而且权重系数较接近;二级指标中都认为b1讲解和示范的能力较重要。不同点:(1)在一级指标中,大三的学生认为指标a课前教学设计的能力、c课后反思的能力几乎同等重要,而大四及教师则正如表1中的数据所显示的a课前教学设计的能力要远远重要于课后反思评价的能力;这也正说明了,实践与理论的差别,大三的学生没有独立教学的经验,他们只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或者老师让在课后的各自反思中了解到c课后反思评价的能力,而他们没看到老师在课前的工作,没有充分了解认识到课前教学设计的重要,而大四学生经过实习,独立教学,已经认识到这点。(2)在二级指标中,老师与学生差别较大的是b3,教师认为b3组织和管理的能力要比b2纠错和激励的能力更重要,这说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安全及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则更加注重动作技能的学习,这是由角色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组织和管理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教学打好基础。

晋中学院与北京体育大学教学能力指标系数的对比与分析。

正如表2、表3中所示,北京体育大学与晋中学院都认为,在一级指标中“课中教学实施能力”最为重要,这说明体育教学中的确应把重点放到该项指标上来。在二级指标中,差别较明显的是在a1、a2、a3,其中“明确教学理念的能力”在北京体育大学中权重占到了,而在晋中学院仅占,这体现了一种观念的差异。访谈中也发现,很多学生对新课标还不甚了解,对教学理念的认识远远不够,对于很多普通院校的学生,明确教学理念是现代教学所需要并重视的。还有在“课后反思评价的能力”中,北京体育大学认为“问题反思能力”所占权重要大于“自我评价能力”,而晋中学院则认为两种能力的重要性基本是相等的,这说明了北京体育大学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如表4所示,三级指标的权重对比发现北京体育大学“传授终身体育理念的能力”权重系数,几乎是晋中学院的一倍,这充分显示了上面所述,树立学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理念的重要性;在“课中教学实施的能力”中的三级指标,北京体育大学更加重视“讲解和演练战术的能力”和“最佳讲解示范位置和时机的把握能力”,而晋中学院则更看重“讲解和示范技术动作的能力”,大家知道,讲解和示范的能力一直是我们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对于讲解和演练战术、讲解示范位置和时机的把握却是更高层次的要求,这与学校对于学生的要求密切相关,所以应该引起我们重视,在未来的教学中适当增加这些内容。还有在“运用保护和安全措施的能力”中,晋中学院权重系数为,而北京体育大学仅占了,安全一直是体育课最为关注的、严峻的问题,而发生在体育课上的事故屡见不鲜,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高度关注学生的安全,所以“运用保护和安全措施的能力”是作为一个老师所必需的重视的,而晋中学院已经认识到这点;而在“课后反思评价的能力”中,相对反思而言,晋中学院更重视创新和提高能力,这代表了一个体育教学的新趋势和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体育环境教育论文范文

目前巨大的竞争压力,以及供远大于求的情形,很多毕业生没有树立合适自己的就业方向,就业意识模糊,就业意识存在着严重的定位过高问题[5]。众多的大学毕业生因为制定的就业目标不合实际而纷纷在面试求职中碰壁。具有就业意识,具有一个正确的就业意识,这是一个递进的问题,也可以看作是就业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业意识对于整个就业顺利完成影响巨大,所以学校应加大力度培养毕业生的就业意识,以利于在之后面向就业求职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培养毕业生的自我定位意识。

一个人的价值,除了他本身的存在价值外,还包括他在行业中、他自己的人生中和社会中创造的相关价值[5]。在定位之前,首先应该要知道自己的总体价值有哪些,拥有什么才能、技术和社会经验,自身各项素质如环境适应能力、压力承受能力等等都是已有资源。在进行职业规划之前,要总结自己各方面的优劣势,明确自身价值点。

培养毕业生的自荐意识。

自荐意识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成功基础,即使是金子如果不敢于和善于积极的推销自我,展现自我,那么你就找不到发光的地方,一是要引导毕业生认清形势,二是用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三是指导学生准备自荐材料。四是要引导毕业生在求职面试时讲究外表装扮的艺术,增强自荐效果。五是要强调语言表达在面试时的重要性。

培养毕业生的竞争意识。

根据目前就业现状从就业定终身到先就业后择业的转变。要让毕业生通过各种办法提高自身的整体竞争力的意识。关键在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保证学生原有的实习的基础上,拓宽领域,同时实习领域的拓宽也拓宽了就业领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有助于调整目标和心态,更积极地加入到就业竞争大军中去。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率仍然偏低,这表明,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虽然竞争激烈,但还有很广阔的前景。在这种竞争激烈又充满机会的社会中,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只有在夯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的基础上,提高专业技术能力水平,掌握多学科的广泛知识,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进而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加强毕业生的求职技巧教育。

求职技巧贯穿于整个求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哪个阶段都需要运用技巧。求职技巧的基本内容包括确立职业目标技巧,成功撰写简历技巧,应对面试技巧,制约着应届生求职困难的原因就是工作经验的问题,一个人没有太多的工作经验,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方面的经验去弥补的,所以,作为迎接毕业生在求职方面可以在教育培训经历方面进行适当的美化,不过需要注重的就是要诚实。

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自身素质。

目前,我国毕业生就业是面向市场、双向选择的过程。也就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根据哲学理念外因只是个环境,内因起决定作用,因此,只有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就不愁找不到用人单位。在解决内因方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完善基础知识和教学质量的,巩固专业知识。二是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以及校园感染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示范讲解的能力。三是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和其他各种能力的培养。为了使毕业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注重毕业生工作后的再教育工作,对毕业生有计划的安排回校培训,弥补和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也反馈学校教育的不足,了解用人单位,也完善高校教育功能和为社会服务,同时也为在校生带来益处。

高职化学教学如何渗透环境教育论文

环境问题是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环境保护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普及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进行必要的环境教育,体现“环境保护从娃娃抓起”的原则,提高青少年的环保意识,是教育为本战略思想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体现,也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同环境科学的结合点多、相容性大,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不但能增强学生的环境知识和环保意识,而且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1.渗透环保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环保教育有着丰富、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如:初中化学课本介绍了我国淡水的人均拥有量居世界第127位,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分布严重不均,让学生认识到淡水资源不足将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讲氢气的性质时,让学生认识到氢气是一种无污染的理想能源,分析至今未被广泛使用的原因,鼓励学生努力学好科学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将来攻破这些技术难关,为人类研发出更好更多的`新能源。

中学化学教材中某些环保教育内容充满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如结合二氧化碳的产生讲述“温室效应”;结合钢铁的冶炼讲述“发展生产与环境污染”,这些知识充满着“从量变到质变”、“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认识到,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各种垃圾和污染正破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要努力掌握知识,预防和消除污染,树立起治理好环境的信心,使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环境污染是由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造成的。教师在教给学生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生活习惯,树立保护环境高尚,破坏、污染环境可耻的社会风尚。

2.渗透环保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在讲“水”这一节课时,老师往往觉得内容很简单,没什么可讲,学生也感到枯燥无味。将环境知识渗透进去以后,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讲“甲烷”时,让学生了解到甲烷俗称沼气,是由农业废弃物经发酵产生的,建沼气池不但为农民提供了清洁能源和优质肥料,还可避免因焚烧秸杆而污染空气,使学生感到知识就是资源,知识就是财富。

3.渗透环保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可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环境污染物,象含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碳氧化合物等的教学与相关的环境知识结合,就可获得环境污染的监测方法,管理手段等知识。结合二氧化碳的学习,分析酸雨的成因、危害,学会其治理方法。结合中和反应的学习,学会酸性或碱性工业废水的处理方法等等。

要完成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任务,其中很关键的一环就是要熟悉化学学科知识和环境科学知识的“结合部”、“结合点”,牢牢抓住这些“结合部”、“结合点”,通过每章每节化学知识的传授,恰如其分地渗透环保知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1)在讲授课中渗透环境教育。在学习“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这一节课时,带领学生充分认识水的重要性之后,及时指出水资源是有限的,水的污染带有普遍性。通过了解水污染的原因和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提高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提高节约用水的自觉性。

(2)在实验课中渗透环保教育。在实验技能的训练中,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某些污染物的测试原理及治理方法。如在学习有毒药品的取用,有毒气体尾气的吸收,易造成污染的实验的改进等内容时可以渗透环保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3)在习题课中渗透环保教育。在化学知识的应用中渗透环保教育,也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2.开展化学课外活动,激发环保兴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既是对课堂学习的延续、扩展和补充,又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1)组织学生参观工厂。结合学生所学的课堂知识,带领学生参观化工厂,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实际的生产流程,其中对废水、废渣、废料的处理应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工厂中对“三废”的处理实质上就是保护环境。通过学生参观,实地观察,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组织学生实地考查。让学生独立分析水的质量、土壤的成分。如,测定河水、土壤溶液的酸碱度、查找污染原因等,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用心分析,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兴趣。

(3)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本地区的污染问题。让学生学会处理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组织知识讲座,补充有关环保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化学和环境保护的兴趣。如在校内黑板报开辟专栏,介绍“臭氧空调”、二氧化碳引发“温室效应”等,还可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在大街上去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为减少或消除污染贡献一份力量。

在全面建设小康型社会的今天,环境污染影响到每们公民的生存质量,影响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在全民族提高环保意识,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中,化学教师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化学教学应成为宣传、学习环保知识的前沿阵地。

地理教学中的人口与环境教育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左秀萍。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何裕杰。

一、引言。

自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经济发展带来财富资产增长的同时,却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再加上人口的爆发式增长,人类文明受到挑战,人口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亟需提出。,国务院在理论经济学大类下设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下文简称“人资环经济学”)二级学科。

高中地理教学有其独特的视角,是落实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观念的重要教育渠道。《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版)》第一章的课程性质部分就指出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并阐明其致力于研究并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发展问题中的地位。

二、人资环经济学内涵。

人资环经济学这门学科,主要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即人口,对此学科的研究需基于对我国人口现状正确地理解,我国是人口大国,之后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口增长率虽有放缓的趋势,但增长的绝对数仍然不容小觑。

第二,资源,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基数较大,人均资源享有量较世界平均水平低。

第三,环境,环境的教育是伴随“废水、废气、废渣”环境污染问题出现而产生的,大气、水和土壤环境洁净程度近些年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热点,生态文明教育需进一步落实。

最后,以上三者之间存在一种互为作用的关系,从马尔萨斯开始,人口学就在关注环境与资源问题,人类通过劳动将自然资源要素转化成更有价值的产品,同时却破坏了自然环境,对资源造成了消耗,经济学则是在这两个过程中寻找平衡点,使得对资源的边际破坏量等于边际收益。

另外,人口迁移的存在,使以上要素之间的关系呈现动态性。例如,我国人口迁入大城深圳,约80%的人口为流动人口,外来人口数量增长迅速,1979~间,从0.15万人上升到798万人,至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每平方公里容纳了5201人,原本资源丰富的城市,在30年间,资源承载力几乎达到极限。

三、人资环经济学教育原则。

1.批判性原则。环境问题之所以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人类对资源的放肆开采和对后期环境污染现象的冷漠,因此给学生带来很多误区。在课堂上,对于人口和资源环境的互动,教师需引导学生带着批判性的眼光看待问题,对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批判性的观察和讨论。例如,污水排放,工厂污水未经净化直接流入当地河流湖泊,往往带来水质污染,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或许见怪不怪,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反思其中缘由。

2.区域性原则。受自然地理环境和政治性政策的约束,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口与环境特征有很大的差异,68.8%的人口聚集在仅15%的土地面积上,人口分布呈现“西疏东密”,地形起伏平缓的地区(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为主)聚集了大多人口,高海拔地区和沙漠地区人口密度较低,甚至有无人区存在,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家乡的人文和自然地貌环境,了解自身所处区域的特点。

3.实践性原则。人资环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应遵循直观性和参与性原则,英国科学家卢卡斯曾提出,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是课堂知识的延续,也是合适的实践对象,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也曾提出“教育即生活”,是指教育要从当下出发,从实际生活出发,这样的方式对学生的习得才有意义。实践中,学生可以体验当下的环境问题和资源危机,增强参与感,培养未来公民的社会责任心。

我国现行地理教材大都以人地关系为核心,从自然地理入手,逐步深入讲述至人口、城市与区域经济,人资环经济学的学科理念始终贯穿着地理教育的过程,地理教本的大多数章节也都是围绕人资环经济学展开,明确人资环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对地理学科的教育有重要意义。

1.情感价值目标。学习人资环经济学相关模块是了解国情的过程,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仅矿藏而言,已探明的168种中,我国有151种,其中钛、钒、镁等居世界储量首位;文化景观多样,五十六个民族,皆有其特色的人文景观,世界独一无二,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重要载体。同时,环境问题和人口发展政策发布往往是平常社会热点,通过此课程,学生应尝试在课堂学习之余了解国家政策,和基于此政策所带来的人口、资源与环境未来发展动向及趋势。

2.地理知识目标。人资环经济学教育要求学生可以掌握人口、资源和环境三个方面的知识,再加上基础经济学理念,学生对这四个要素的理解应不是简单的拼接记忆关系,而是将我们生活的环境看成一个系统,人口置于其中与地球环境不断互动,自然资源为人口的增长和繁殖提供可靠的基础,但当人口增长过快或总量超过一定阈值,又反过来对资源带来破坏,甚至是环境污染,动态的观念有利于学生加强对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环境问题的理解。

3.落地行动目标。人资环经济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切实改变学生的行为。人口方面,我国人口发展与国家政策连接很为紧密,例如,“计划生育”的提出,使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生育率持续降低,把人口总量控制在了合理的范围之内,高中生是十年后的重要劳动力,也是核心生育人群,了解人口政策的制定背景和思路,有助于未来政策更好地落实。其次,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在于人是主动的一方,人可以通过自身行为消耗资源,也可以改变某些生活习惯来降低对环境的破坏,人资环经济学的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五、人资环经济学教育实施途径探究。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仍应是人资环经济学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在课堂上教师以讲授法传递知识,如人口的生育、死亡和迁移模式以及其地区间差异这类比较容易在课堂上解释清楚的专题,仍以讲授法为主,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应照本宣科,而可以结合幻灯和视频等多媒体,多方位教学。

2.野外观察。野外观察是较为直观的教学方法,对环境教学很适用,高中生已有一定的地理和环境知识,通过野外观察可以将课堂所学运用于实践,教师在过程中需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例如,看到水污染时可以讨论水污染的可能源头有哪些、为何有些企业知道水污染的严重性仍然会直接排污、水污染对人类发展、当地环境有什么影响等问题,人资环经济学的诸多模块知识在讨论中得以巩固。

3.网络探究。使用网络做研究可以快速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网络信息虽然比书本噪音多,需要学生进行提炼、判别,但其信息更新速度快,针对性强,可以作为课本之外的辅助教学方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网络给师生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便利,大家可以在平台上共享资源、聊天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