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小小的船说课稿(优秀14篇)

时间:2023-12-20 22:02:33 作者:飞雪

通过教案模板的使用,教师可以更好地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请大家仔细阅读下面列举的教案模板,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小学语文一年级小小的船评课稿

听了王老师执教的《小小的船》这节课,感觉整个课堂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符合我们学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高效课堂模式,注重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课堂扎实而有语文味。她的课堂有这样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

大家都知道作为低段,最重要的就是课堂上的组织教学,它不但只是课堂教学的保证,更是孩子学习生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开始。从王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在短短的两月时间里,她的组织教学是扎扎实实地在抓,而且抓得很好。她的课堂上组织教学形式不是一层不变的,是多种形式。她的课堂组织教学是很自然的,结合教学展开的,不是脱离实际的形式,在她的课堂上没有“1、2、3快坐好”这些我们经常用的公式化的口语,她的每次组织都是很自然很贴切,渗透到了教学的每个细节里。在课堂上呈现的是非常有组织有纪律的状态,能做到这点是很不容易的。

1、教学环节清晰干净。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她课堂的教学环节,还能清晰的记得是三个大版块:识字;写字;读好课文。课堂教学讲究环节精,环节少。王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到了这点的。而且在她的每个环节的处理和过度上,目的是非常明确,环节和环节的过度是非常自然的。

2、每个环节落实、适合低段教学。

我们来看这样几个片段:

片段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在晴朗的夜晚你能看到什么?(课前准备)出示蓝天图,学生边说教师边贴星星月亮。星星在蓝天一闪一闪,多美啊!有一位老先生写了一首儿歌来赞美它!引出课题,激发起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纷纷被这神奇的月儿迷恋住了,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字词的出现,王老师在本环节的引领中又把握住了几个难点,从读音中进行区分,比较“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对生字词的朗读也是层层深入,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并且重点指导好轻声的朗读技巧。在这里,王老师以“小小的、弯弯的、闪闪的、蓝蓝的”几个特殊形式的短语进行训练。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读得很好。

片段二:对识字的处理,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

先学,打开书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把课后的生字在课文中圈出来,多读几遍,想想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后教,王老师在本环节的'引领中又把握住了几个难点,从读音中进行区分,比较“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如:教学“坐”字时,除了让学生注意读好平舌音之外,根据字形遍儿歌记忆。“一个人走进门”“双人坐在土地上”“两个小人坐在地上聊天”学生学得有兴趣也记得牢。又如教学“弯”字,教师弯下腰让学生说它的反义词记字也是理解词义,再让学生组词加深印象,并且随机总结了识字的方法。当堂训练,出示练习:在正确的读音后面打对勾。

片段三:对正确的朗读课文的指导。

对生字词的朗读也是层层深入,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并且重点指导好轻声的朗读技巧。在这里,王老师以“小小的、弯弯的、闪闪的、蓝蓝的”几个特殊形式的短语进行训练。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读得很好。

片段四:写字的过程。

让学生观察了见的书写、再练习见的笔顺、再讲田字格、再观察见在格子里的放置、再示范它的书写、学生描红、学生独立写。在写的时候,不是提笔就写,先巧妙的引出握笔姿势,再谈写字姿势,再要求安静写。。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走扎实。步步注重语文学习的习惯:观察的习惯,书写的姿势等。

从以上四个片段,我们可以体会到,王老师是非常注意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去落实语文教学的目标,注重孩子的习惯培养,从细微处把孩子的基本功抓扎实。这是非常可贵的。

我们每个老师经常都谈论到,这个孩子习惯太差……其实静下心来反思,我们会发现,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受到了他习惯的影响,这样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那些成绩落后的孩子往往就是习惯非常差的。因此,每个教师在自己的心里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习惯的黄金时间,我们应该抓住。而作为低段是关键中的关键,教师应该把注意力多放一些在这里。那课堂教学是落实习惯培养的好地方。

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发现她在这个方面是做得非常好的。精心的习惯是她做得最好的习惯,可以看到她课堂上是非常安静的,孩子们在安静里也是在认真的积极的参与的。现在我们都感觉到孩子们非常浮躁,就是因为孩子静不下来。而语文学习是一门特殊的科目,静是学习语文非常重要的基础,静静地思考,静静地读,静静的写……只有静得下来的人,才能真正体会语文的美。

当然我针对该课文的教法,我也有一些建议:

课文读还没到位。读的训练层次还没出来,读的形式还不够,读的时间还不够。读的效果没达到。在一些环节处理上速度太快,还不够扎实。

小学语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白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的第三课。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通过赞美白杨树以顽强的生命力力争上游的品格,来赞美了和白杨树具有同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这组课文的学习主题是让学生认识祖国的西部,激发学生热爱西部、建设西部的豪情。因此,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认识西部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西部建设者们克服困难扎根西部的奉献精神,并对学生进行奉献精神的启蒙教育;二是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根据这些,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2)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并学习边疆建设者们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三、教学重点。

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体会边疆建设者们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贵品质。

四、教学难点。

理解爸爸借白杨表白心迹的有关句子,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五、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白杨、戈壁的资料和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六、教学流程。

1、谈话引入新课。

(1)学生自由交流课前收集到的白杨戈壁和有关新疆的资料。

(2)谈话引入:在茫茫的戈壁滩上,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却茁长地生长着许多白杨树。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的交流,让学生对新疆和戈壁有个大概的了解,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2)找出文中描写大戈壁环境恶劣和爸爸谈论白杨树的具体内容,分别作上不同的记号。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初步的认识,为后面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3、研读课文,体会白杨树的品质。

(1)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戈壁的自然环境状况?(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浑黄一体。)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戈壁的自然环境吗?(恶劣)。

(2)在大戈壁这样恶劣的环境里,白杨树的生长情况怎样呢?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树那段话,学生齐读。

(3)想想爸爸的这几句话概括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板书:枝干挺直;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坚强)。

(4)戈壁滩上为什么需要白杨树?(守护着铁路不被风沙毁坏)假如没有这些白杨树会是怎样的一种结果呢?(铁路将会很快就被风沙掩盖)。

(5)这就是白杨树最可贵的品质,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扎根,茁壮成长。

(6)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介绍白杨树这段话。

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戈壁恶劣自然环境的认识,结合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后面理解边疆建设者的类似品质做好铺垫。

4、品读课文,体会边疆建设者的奉献精神。

(1)这篇文章只是写了白杨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还写了其他内容?(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2)从哪里可以看出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望着白杨树出神、介绍白杨树时脸色严肃,望着白杨树再次陷入沉思。)。

(3)课件出示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想想这句话应当怎样理解?(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也会和自己一样扎根边疆)。

(4)你看到了爸爸什么样的品质?(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教育子女。)。

这个环节由树到人,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边疆建设者们和白杨树一样的品质,体会到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5、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1)这篇文章作者要赞美的是白杨树还是人?(具有白杨树品质的边疆建设者)。

(2)课文直接写人了吗?(没有)那是怎样写人的?(通过写白杨树,从而赞美具有白杨树品质的人)。

(3)总结:课文的这种写作方法叫借物喻人。(板书:借物喻人)。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并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6、课堂练习。

(1)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文中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2)练习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并在练习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小学语文说课稿

今天我了南通陆锦华老师执教的《恐龙》一课。这是一篇小小的说明文,介绍了多种恐龙的名称和特点、生活习性。恐龙虽然距离我们非常遥远,却始终是人们探索的对象,更是许多孩子喜爱的动物,更是他们想了解的动物。陆老师结合孩子对恐龙的独特感情,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陆老师上课伊始就紧紧抓住学生喜爱恐龙的特点,让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恐龙的名字。学生表现欲立刻被调动起来,抢着说。这是由于学生生活中通过观看电影、电视、图书,了解了许多。老师一问,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陆老师还利用挂图展示恐龙,让学生展示自己带来的恐龙图片,都为学生学习营造了一种直观的情景,使学生既认识了恐龙的外形,又创造机会让学生理解了恐龙的特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陆老师在教学中极力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如在读“望而生畏”一词时,要学生体现畏惧的心理,要用朗读来体现恐龙是个“庞然大物”,用比赛朗读来表现恐龙的体型巨大,更想用肢体语言来配合朗读,这样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小学语文改革的方向是“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要在充分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会用语言文字。学生喜爱表演,表演不仅能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的热情,更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陆老师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学完各种恐龙的特点以后,让孩子们扮演恐龙来介绍自己,无疑是注重了学生的口头表达,注重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迁移,内化,将课文中的规范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从而达到记得住,用得出的境界。另外,让学生给图片上的恐龙取名,也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内化的过程。

小学语文说课稿

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的《钓鱼的启示》,它讲述了作者30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一起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离鲈鱼捕捞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了湖里。这件事情让我受益终身。它是一篇适合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好教材。

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一些学习方法,初步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钓鱼的启示》这节课情节性强,语言质朴,含义深刻,学生爱读,但不一定读得懂。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凭借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然后再带领学生走出课本去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怎样处理利益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基于对教材的把握和学情的分析,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标示出发,制定了以下午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2、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过程。

3、理解父亲没有商量的余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里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受到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自觉抵制各种“鱼”诱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心理变化。感悟文章中做人的深刻的道理

教学难点:精读重点语句和段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采用以下的教法:

1、情景教学法:教师通过导入并恰当的运用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很快入境动情。

2、朗读感悟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

的阅读实践。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情感。教师运用语言渲染,引导想象,鼓励学生多读多想,读思结合,以此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及其段落。

在学法上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自悟,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

《钓鱼的启示》一课,应以培养学生发现美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活用教材,突破教材。通过课件的适当穿插,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情景导入发现美

(二)以读为本感受美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样美好的夜晚,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让学生初读感知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新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故事有了初步的理解。

2、品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幻灯片出示阅读提示:

(2)、自由朗读课文4——9自然段(放鱼部分),“我”钓到一条大鲈鱼时,父亲和“我”都很得意,而面对到手的这条大鲈鱼,我们面临着一个什么难题?面对这个难题,我和父亲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同桌交流。

(3)、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不同的心理和态度。(教师也扮演角色参与其中。)

爸爸:“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语气坚决肯定)

孩子:“爸爸!为什么?”(急切)

爸爸:“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平静)

孩子:“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大声争辩委屈)

通过以上朗读,从“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中的“得”字感受父亲态度的坚决,从父亲的一声“孩子”去感受父亲对“我”的温柔和深情,体会其矛盾的心理和实践道德的决心。)

(得意)(急切)(难受)(依依不舍)

(设计意图:把读书的时间交给学生,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合作探究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4、品析重点句(10——11自然段启示部分)

(学生讨论理解“诱惑人的鱼”的特殊的含义:荣誉、权利、金钱、地位等吸引人的、让人追逐的利益。体会到父亲的管教让“我”有了抵制诱惑的能力,作者对父亲会心存感激。)

(三)、理解感悟升华美

当学生还沉浸在感悟父亲的行为美,感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美的时候,我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你们很可能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开去,在个人利益和道德之间,我们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道德。这样,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学会做人。

最后出示孟德斯鸠的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此时,文字静静地定格在屏幕之上,字大而鲜明。教室里是那么的静,老师和学生一起注视着,默念着这句话。我相信道德美的丰碑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筑起。

小学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识字3》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册的一篇识字课文。它是以对对子的方式识字,有三组对子组成。对子的内容都与大自然有关。读着课文就如自己在阳光明媚的三月里,走在青山绿水间。听着鸟儿的欢唱,闻着花木的芬芳。大自然充满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文章的语言优美,如和风细雨、鸟语花香、万紫千红、山清水秀等,学生虽然不能用具体的语言来描述,但通过平时的生活经验,电视、图画等媒体已有了感性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认雾、霜、朝、霞等13个生字,会写秀、香、和2个字。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所蕴涵的自然美。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有搜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三、说教法。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四、说学法。

在整堂课教学,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文本的美,早读中识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训练语言,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表演能力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发他们的情感,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语文,从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更喜欢学习语文。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瞧,我们的家有多美!(展示图片,出示与课文相关的优美的大自然景物图片)。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你们想读吗?好!我们做好读书的准备,读之前老师有个问题请教同学们:读的时候遇到困难怎么办?就像大家所说的遇到不认识的字动手画一画,或请拼音宝宝帮帮忙,也可以问你的小伙伴或老师。那你们就快快开始吧!

2、读得可真投入啊!现在生字宝宝从课文里跳出来,要和我们打招呼,你认识他们吗?读读看,看你认识了谁?学生自由读大屏幕上的生字。请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提问:你认识哪些生字宝宝?生读。

3、你觉得哪些字难读,想提醒大家注意?谁来当小老师?例如:霜是三拼音,请跟我读(霜、朝、蜂、紫)朝是多音字。?霜蜂?拼读。

4、手拉手开火车读生字。

5、你发现了吗?有一些样子长得很象的生字宝宝想回家了,你能把他们安全的送回家吗?出示三间房子:比如:我们可以从偏旁去想一想。请三个同学上台摆卡片。

6、他们回家了,你能用什么好方法很快记住他们吗?同桌讨论。把你的好方法告诉大家吧!(蜂—蝶都有虫字旁;雾—霞—霜都有雨字头;李—杨都有木字旁。

(三)、再读课文,理解对子的特点。

1、生字宝宝很调皮,生字宝宝又藏到课文了,你还认识他们吗?赶紧读读课文,对照图画想一想,相信我们的眼前会出现美丽的景色,自由读。

2、刚才小朋友读了课文,谁能勇敢的站起来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3、通过读课文,你们发现对子歌有怎样的特点呢??眼睛看大屏幕齐读。(字数相同,每句短语都含有一组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或词语)每一句都有,每一句的词是一个对一个,两个对两个,词语的意思相近或相反。

4、我们在朗读对子时要注意节奏,不要拖长。老师和大家对着读,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拿起书,做好准备。还想这样读吗?同桌小朋友也来读一读。

5、我们要加快节奏,我们拍手读读对子吧!.(四)、书写练习。

能找到?(秀香和)他们都有相同的什么,什么不同?

2、书写指导:秀香和。

a请大家仔细观察,写禾字头和禾字旁有什么不同?你有新发现吗?(禾子头;上下结构,写得比较宽扁;和字旁写得比较瘦长)。

b师范写?和香秀?,提醒和禾字旁很懂得谦让,要不然两撇都那么长,就会打架了,这样一让,这个字就更好看了。要写得紧凑。

c?秀?重点指导?禾字头?:写得扁一些;撇和捺尽量舒展,要盖住下面部分。秀的横从横中线起笔,最后一笔是捺。

(五)、作业。

今天我们的收获真大,认识了13个生字,会写2个字,还学了。

一首很有意思的对子歌。其实呀只要你善于观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你会发现更多有趣的对子。

1.背一背对子歌给爸爸妈妈听。

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词语可以对对子?下一节课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找的多。

六、说板书设计: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识字所以我采用简洁的板书设计。

识字三。

对子歌香秀和(指导书写)。

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讲读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小学语文说课稿

文中有三次“亲切、舒服”,体现了文章感情深化的三个层次:

(1)引入初进大兴安岭;

(2)描写“岭、林、花”及由此产生的感想;

(3)林场所见,顿悟“兴安岭”的含义。

全文以“引入”、“岭、林、花”、“感想”三块划分,设计为三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以体会景为主,只渗透情感。也就是通过教学“岭、林、花”,体会大兴安岭的那种柔美,朦胧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一些真情实感。这种设计,也是符合本单元教学训练重点的考虑。

全课力求体现一种“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情感体会来替代老师对文章内容单一讲解”的主流教学思想。通过有目的,有层次的读,整句整段的读,重于情感体会的读,来形成以读为本的特点,和学生由“读通—读熟—读懂—想读、想体会”的层次。

贯穿全文“岭、林、花”三方面的,是同一个问题“你体会到什么?从哪儿体会到的?”这两个问连起来提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说出一段完整的话符合六年级学生的要求。这也是启发式教学最有力地措施、表现!

一.情景引入;

二.理清内容层次;

三.学2自然段(“岭部分”);

四.学3、4自然段(林);

五.学5自然段(花);

六.结尾总结。

教学一开始就是默读全文并思考,以此分清内容。紧接着齐读2-5自然段,理清层次。在学习2自然段的“岭”时,也是通过学生朗读体会特点,在回答中再读再体会这样来理解的。突破这部分难点后,又以老师的小结激情再读,更深一步体会。

学生创新,首先老师应有创新。因此在教案设计,教学细节处理的考虑上,颇下了一番功夫。

“创新从质疑问难开始。”于是本课采用了局部质疑问难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处理问题。在第四部分最大限度地发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回答不求唯一,允许发表不同见解。老师对于问题的答案,是以尊重学生的各自见解为基础,进行总结定性的,而非事先预备。

老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设计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地读,一步一步地体会景中流露出或激发出同感产生的那种情。老师的讲解在文中安排所占比例仅有,屈指可数。更多的时间,是让学生体会读,让学生说感想,表达见解。

并且,此部分的教法和教学流程设计是灵活的:随学生而应变。采取以学生读“体会最美,最喜欢的句子”来引出三个教学点,相机对三个教学点作出不同形式的处理—有设问、有讨论、有朗读指导。学生的理解明显地轻松到位。

文章结尾部分设计了“用一句话表达自己感想或者赞美林海”这一环节。既是在反馈学习情况信息,也是在创新思维,是设计的一个扩展训练——全课的高潮。

另外,纵观本课还设计了、包含了一个学习方法的指导:先在讲第三部分“岭”时,提出学习方法——1.读书;2.体会特点;3.批注特点;4.体会作者感受。再在第四部分的教学引入时,有意地提到“同样的”用刚才的方法自学。最后,过度到第五部分自学。使学生通过本课学有所获。

实际上,整个过程主线就是:充分相信六年级学生的能力,尽量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结合交流讨论,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一种理解文章的学习方法。

小学语文说课稿

1 :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 :过程和方法: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积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竺可桢先生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认真精神。

教学重,难点:

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会字词、读通课文已经不是最大的难题,但五年级的孩子真正要通过学习课文去学习和理解竺可桢先生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认真精神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如何使学生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并学习竺可桢先生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想,教学目标的达到和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光靠老师用语言来描述是不能很好地展现出来的,网络教育资源以它独有的优势和特点,为这一类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帮助,使学生在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的文本情境中进行自然有序、轻松愉快地学习。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 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这些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首先我让同学们齐读整篇课文,从整体上去了解这篇课文的大致内容,让学生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在同学们整体,全面的去了解了课文之后,提出问题,“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一天,小孩匆匆跑来,边跑边喊,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在提出问题之后,同学们会更积极的思考问题,引导同学们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逐层分析,在分析问题的同时,锻炼并提高自己的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以后阅读和理解课文的同时,去学会积极的思考问题和先从整体去把握而后逐层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疑,思之始,学之端。”从整体上去了解课文之后,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出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以第一朵杏花为题?”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接下来再提出问题: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孩子发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是清明节)。这样,同学们知道了杏花开放的时间,并且使同学们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想去了解为什么课文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并且引导同学们带着兴趣去学习接下来的课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针对问题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思考,并回答提出的各种问题,在讨论中让同学们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且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在同学们积极思考问题的同时,提出全文的重点句:“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让同学们分析,为什么竺可桢爷爷是快步,又为什么是兴冲冲。在词语的分析中去体会和了解一个科学家对待学术问题的严谨的态度和认真的精神,以及在学术问题研究中所得到的快乐。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主题的同时,启发学生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以及在研究中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和态度。

接下来让同学们自己找出喜欢的句子,并讨论

1 “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用了排比、拟人手法,形象生动)

2 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拟人,形象生动,同时也衬托出竺可桢爷爷发现第一朵杏花开放时间的喜悦心情)

这段话中,作者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方法,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让学生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会了解适当的运用修辞方法使文章增强表现力,也更真切而细腻的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让学生在阅读和分析的过程中学会恰如其分的运用适当的修辞方法去表达情感,并学会运用修辞方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的方法。

在整体上把握了课文之后,从细小处对课文进行更细致的分析这样会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切的认识和体会。

1 “大概”“也许”是什么意思?

2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3 你认为竺可桢爷爷是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像他学习什么?

以上三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在对整篇课文有了更准确更深刻的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激发内心的情感去思考问题,并 深刻理解科学家在对待科学的问题上的严谨的态度和认真精神。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同时,了解这篇课文的主旨和作者想要同学们学到的道理和精神。使文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对这篇课文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采用了细读悟理 精读悟情的学习方法,向学生们提供自学材料,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进行小组交流反馈。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更深刻的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主题。使学生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在读中解惑悟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和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在轻松氛围中去体会到深刻的道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利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节课学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师这节课教得怎么样?有哪些地方你觉得还没有讲清楚?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小学是一个人一生当中致关重要的阶段。从小学到的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和一种快乐的学习方式,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对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努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很轻松的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大道理。培养学生快乐的学习,并在学习中不断的得到更多的快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只有课后不断的思考和巩固,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回报。因此,我非常重视学生在课后的温习和巩固。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阅读竺可桢所写的科学文章。让学生在了解一个科学家在学术钻研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使学生学会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在以后学习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塌实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小学语文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习作指导,这次习作主要是围绕父母的爱这个主题进行的,其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本单元学习的写作方法,来体现父母的爱,以小见大,对学生进行感恩的教育。

1.明确写作范围,开阔写作思路,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写作方法。

2.激发学生兴趣,找寻来自父母的不同的爱,在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

3.升华学生情感,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完成习作。

本节课我采用了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歌曲升华情感的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给予你生命的人是谁?那

么父母都为我们做了些什么呢?父母为我们奉献了一切,而他们自己却默默承受着生活的艰辛,这怎能不叫人赞叹呢?下面就让我们在闫维文的一首《母亲》中体会母爱,升华亲情吧!我想每一个做儿女的人,听了这首歌都会有所忆,有所思,有所想,心中都会激起对父母的无限感激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以“父母的爱”为话题,进行一次习作。

2、习作内容要求

小黑板出示习作内容及要求。指生读

问:怎样写才能表达真情实感,体现父母的爱呢?(板书:真情实感)

从本组四篇课文提炼写作方法

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些描写来写这次习作,老师这有一些精彩的片段,想欣赏吗?生欣赏片段

过渡: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充溢着浓浓的父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严格的要求,是热情的鼓励。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也可以借助机会,与父母说说心里话,还可以给父母提建议。(要求:说父母爱的同学要讲清楚父母对你爱的一件事;说心里话的同学希望你敞开心扉,提建议的同学要把意思表达明白,语句要连贯。)

小组说,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给评价)

过渡:听了刚才同学们的发言,老师知道同学们把父母对你的爱铭记在心里,并且知恩图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把你们刚才所说得写下来就是一篇篇佳作,写好这次习作不仅激励着你,而且感动他人。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写好?

总结全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总结: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很大,老师真为你们感

最后让我们在崔京浩的一首《父亲》中结束这节课吧!

小学语文评课稿

略读课一向是教学中比较难把握的课型。它不像精读课文那样,能够供你逐字逐句地慢慢品味,细细咀嚼,讲得深刻,学得扎实。但你说它略,它又不能轻描淡写上一上,囫囵吞枣地读一读,略读有它自我存在的价值和目标今日,邓教师上了《珍珠鸟》一课,又一次尝试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的教学首先要从课型的角度出发,大胆地从整体入手,不要拘泥于一个字、一个词,从“粗知大意”的角度出发来展开整堂课的教学。

第一个维度在课的开始,“用自我的速度读课文,说说一开始‘怕人’的小鸟,之后变得怎样样?”从怕人到信赖,使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整篇文本的思路。王教师说:“你抓住了行文的基本思路,实际上也就实现了课文的粗略感受。那么这样的路径,不光《珍珠鸟》能够去做,其实其他的略读课文啊,也都能够这样去做。”

第二个维度是请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自我大声地朗读到浏览,学生读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浏览,也是贴合略读课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

第三个维度是让学生想象“我是如何逐渐得到珍珠鸟信赖的”画面。这些画面的想象,其实就是再次让学生梳理了文本,理清了整体的思路。而后面教师列出的5句话,从言语到画面,再从画面到言语,文字被赋予了生命,有了自我的温度。一次次地整体感知,条理越来越清晰,学习越来越深入。

第四个维度是邓教师紧紧抓住了“信赖,往往创造出完美的境界”这句中心句展开的。一次次地读小珍珠鸟在我肩头睡熟的段落,使信赖、境界深深扎入学生的心。

听了邓教师的点评,最终有些明白略读课文该怎样上了。大胆地舍弃深入地剖析,不再执着于枝枝蔓蔓,整体地感知,整体地把握。整堂课的结构安排也要简约,更要用很多的时间让学生自我去体味、思考。这需要一种大气地宏观把握。

把握精读与略读的区别,放正精读与略读的位置,“精”出精读的细腻,“略”出略读的大气。

《珍珠鸟》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读着读着,你会感受到一种简便、自由、和谐铺面而来。而我们的邓教师,一个可爱、感性、雅致的女子,用自我精美的语言,灿烂的笑容,甜美的声音,向我们演绎着属于她自我的精彩。

小学语文说课稿

《美丽的武夷山》是北师大版第4册第5单元“青青的山”中一篇主体课文。本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武夷山的奇山秀水。全文脉络清晰,结构明了。先写山之险峻,再写水之秀丽,最后写游之写意!字里行间透着对武夷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文章主要从山,水,游3个方面来表现武夷山的美。语言简洁,意境优美!是发展孩子想象,提升孩子审美的绝好散文。针对我班孩子语感敏锐,想象丰富,喜欢积累的, 善于模仿的学习特点,我把教学方向把握为想象品读,诗意感受上,让孩子拥有足够的时间沉浸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通过完整而形象的阅读过程,让他们在情境中朗读,在意境中想象,在揣摩中品味,在模仿中积累。

《课标》中指出:“词语的训练是本册阅读教学中一项主要任务,阅读教学强调积累,强调整体感受,强调个性化学习,强调自主探究,交流感悟。”依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上《美丽的武夷山》就以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孩子在情景中意境朗读;在想象中动情品读;在交流中自悟精读;在评价中点拨导读;直至达到形象再现深情表演读。力求让孩子感知内容与领悟意境,理解语言与积累词汇,以便让孩子欣赏文章人文之美,山水之美,语言之美!

[教学目标]定为: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武夷山的美丽与神奇。

2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文章意境。

3欣赏风光图片,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定为:

1想象品读,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定为: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展开想象,形象再现的景物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创设情景。

师:请同学们坐正,眼睛轻轻闭上,心情放松,内心一片宁静,随着老师播放的音乐张开想象的翅膀,跟着优美的音乐一起 飞翔……(播放)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告诉老师你们跟着音乐到哪儿了?听见什么?看见什么?想到什么?用一个恰当的词来表达你此刻的心情和感受。(交流)

生:我看见了……我仿佛……我觉得很……

师:真棒!大家听到的是同一曲子,可是看见的却不是同样的画面。知道为什么吗?大家调动起来我们的五员大将,并打开了我们的电影频道,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受。而每个人的心其实不一样的,大家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想象,所以大家获得的画面也不一样。这样的生活才是真实的生活,这样的感受才是真切的感受。这样的你们才是有希望的个性化的孩子!所以这节课,老师要求大家真正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来和老师继续学习《美丽的武夷山》,打开心门,跟老师一起去感受哪儿的神奇与美丽。记住,一定要用心品味,不要人云亦云!

读课题《美丽的武夷山》大家说哪个是关键词?美丽。那武夷山到底美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跟着作者的镜头去看看。(播放范读)

交流:武夷山给你什么样的印象?了解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指名说)

二品读课文,再现情景。

梳理脉络

文章共几段?

逐段游览

(一)第一段

1第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位置)(山水环绕的总体印象)

2真切感受

出示地图,福建,江西两省之间。平均海拔1000米。

3指导朗读

抓关键词(环绕)(弯曲回转)

4体会到武夷山的什么?(神奇,秀美)

(二)第二段

1激情引导

2交流体会

师:主要写了武夷山的什么?(山)它有什么特点?请用书上的词语来概括。(险峻,奇特)

什么叫险峻?又高又险。那在这又高又险的众多山峰中,最险的叫什么?(大王峰)从哪儿看出?(出课件)

3意境品读(要突出它的高,险,难,累)

4情景想象

这么高,险,难以登上的`大王峰,如果你气喘吁吁地爬上了,站在最高点,看见四处云雾缭绕,满眼景色一览无遗,你会用一句什么话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平时积累的诗句也可以用上。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底。)

5具体回放

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排比,比喻)

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6延伸拓展

播发36峰图片,看看如果你看见了这样的山,你会怎么来比喻他们,描述他们?

7模仿说话

36峰造型奇特,有的象……有的像……有的像……

8回头看看第二段,这是总分描述,其实在生活中可以运用这样方法来说话,比如:下课了,操场上热闹极了,同学们有的……有的……有的……最有意思的是……。

9齐读第二段,把我们带入这36峰游览一番,(女读,男评)

10导:真是太神奇的多姿多彩的山峰呀!在这样的山峰脚下,又有什么样的东西环绕着呢?大家读第三段。

(三)第三段

1自己读,张开想象翅膀,看看能不能把这优美的文字转化为美丽的画面。

2读完了,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主要讲了武夷山的什么?发现这里水有什么特点?用书上的话来概括。(很清,很静)

3指导读,谁可以再现这水的清,静。应该怎么读/?

4指名读,(闭眼睛想象)评价。你体会到什么?

5拓展,假如你已经到了武夷山,站在溪水旁,或者坐在船中欣赏,你会看见什么?

溪水很清。清的可以看见----------------------。

溪水很静。静的像--------------------------------。-----------------------------------映入水中,就像-----------------------------------------------。

6真是美的恍如人间仙境……,这样的神奇地方怎不叫人吸引?难怪每年都要吸引( )的游客去那。那你们想不想去玩呢?大家读第四段,看看游客是怎么去亲身体验它的神奇与美丽的?读读。

(四)第四段

2交流。读(关键词:静静地,缓缓地,曲曲弯弯地,轻轻地,徐徐地,)评议。

3游武夷山最大的感觉是什么?用书上的词语来形容。(入诗入画)

5齐读第四段

评:谢谢大家免费让我们到武夷山一游。其实老师在20xx年的时候自费游了一次武夷山。它的美丽真是名不虚传,可是课文只不过是截取了最典型的风景做了个简洁的介绍,其实它的美远比课文丰富的多,广大的多,饱满的多。它在人文,地理,自然,文化方面还有很都值得游览的地方。如果要看仔细,没有个7天八夜的真还是蜻蜓点水呢?走马观花呢?不过不必遗憾,老师当时已经把自己到过的武夷山用数码相机录制下来,想不想看看。播放课件。(武夷山风光图)

7改课题

看了这样多姿多彩的武夷山,你如果要给你心中的武夷山取个名字课题,你会把那个词献给它。比如奇山秀水的武夷山。青山绿水的武夷山。

三扩展延伸

1作业清单:背诵课文。当小导游。

收集武夷山的资料,全方位了解它。

找南丰的风光,看看自己的家乡有什么好山好水好心情。

2激情结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祖国地大物博,风景如画。大家好好多学知识,将来有机会自己走遍中国,畅游天下,走个徐霞客一样的人物。从现在开始,从现在做起,从热爱南丰的一草一木开始,从爱护实小的一花一树开始。做个环保小卫士。下课。

四 板书设计及教学特色

依据简洁,形象,重点,难点条理清晰的原则,我的板书设计是:

美丽的武夷山

山----------------险峻 奇特

水----------------很清 很静

教学特色

回顾我整堂课的设计:我始终以“读”为主线,以“情”为为主导,以“景”为主题,以“学”为主体,以“悟”为主轴,编织“美”的主旋律。让孩子达到欣赏景物美,揣摩语言美,感受意境美,使孩子全方位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以期待“课以尽而意无穷”的美好境界!

小学语文说课稿

首先,感谢进修学校给我们这次学习的机会,也感谢几位上课的老师献上这么精彩的七节展示课。 我们知道语文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学质量,这个“质量”不是能够量化的语文考试,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目标是“轻松阅读,流利表达”。听了今天的七节课,我看到我们的语文老师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

下同就我听的这几节课谈谈我的感受:

首先,我来说说海明的张丽颖老师《匆匆》这节课:

张老师抓住了语句训练为重点这一契机,让学生充分在语言文字中畅游一番,学生深深地领悟作者的语言魅力,这时才会产生写作的动机,进行仿写,才会产生“笔下生花”的效果。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仿写效果更好,具体表现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集思广益,择优组段,才会出现佳句连连的态势,同时对字、词、句、标点等方面也进行了训练,真是一举多得。课堂上,张老师在推波助澜中点燃了学生的感情之火,合理地发挥了语言魅力,用充满激情的、生动的语言渲染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使他们情不自禁地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了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拓展了学生的空间思维,提升了语文素养。

文化的贾忠楠老师《童年的问号》让我的印象最深刻,她的导入新颖,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汉字时贾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认读,再理解文中的词语让学生熟悉课文,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在或激情或深情的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创设的意境。一步一步的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读出激情,读出情感。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能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让人听起来真是一种享受!

这也是我以后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应该注重学生的多读来感知课文。

铁一的邢军老师讲的《秋天的怀念》 这篇课文十分打动人。邢老师在选择这篇课文时,肯定是被文本打动了。在她讲课的过程中,情绪饱满,用自己富有感情的语言一直在引导学生,让学生很容易进入课文,感知其中的情感。

并且,突破了本课的的难点——通过理解重点句子,感知人物人心、理解课文。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她不断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动作神态的描写。在学生的回答中,她能够随时抓住学生理解到的重点句和字词,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母亲的爱。从而让学生体会母爱对史铁生的影响。同时,邢师能够做到针对学生回答,进行有效引导。

海明刘桓旭老师精彩的讲读了《风》这一课,刘老师通过让学生采用自学的方式,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拿出笔划一划关键的字词句,写一写自已读到的感受。然后让先生汇报交流,在交流的进程中,刘老师抓住了三个“热烘烘”来品赏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同时,学生也掌握了读书的方法,能够用心去读,去感悟。刘老师及时地去点拨,去引导,去引领先生向文章更深处探究,把教材的情化作学生本身的体验。所以在品尝儿子反哺父亲的段落中,刘老师重点点拨了父亲的表现及文章为什么要以“风”为题?这样,把教学的难点落实到位。 靖安刘扬老师讲的《我爱你,中国的汉字》一课,在教学中,刘老师让学生通过读、画、品、交流来学习理解课文。随后,刘老师又相机展示了几幅书法作品,书法作品中那楷书的庄重、行书的流畅、草书的行云流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不仅了解了汉字的特点,又让学生学习了语言,真是一举两得。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汉字书法产生了极大兴趣。

德顺郑铁刚老师讲授的是《诉衷情》一课教学重点突出:在授课的过程中郑老师将重点放在“哪些字词句最能表现陆游的壮志难酬”这一环节。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自学,然后交流,品读文章。这其中老师进行适当的启发和点拨,使学生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和品味,深入地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上就是我听完课后的真实感受,真的是受益非浅,在以后教学工作中,我要以此为契机,为动力,让自己在最短的时间里,快速地成长,我也真诚的希望进修学校真的能多给我们青年教师提供这样学习机会,我一定会努力工作,让自己更上一层楼。最后用一句话来做结束语吧:一个人的知识,通过学习可以得到;一个人的成长,必须通过磨练。

小学语文说课稿

《刷子李》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中的第二篇课文。本文写得生动有趣,融方言幽默于一炉,叙事一波三折,人物形象丰满,是一篇艺术性和趣味性都较强的文章。文中“刷子李”是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的奇人高手,他巧妙的粉刷技艺应该是民间艺术之海中的一朵晶莹的浪花。因为本组课文的设计意图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文中6个生字,摘录描写精彩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 3.领悟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教学重点围绕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把感受人物形象,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作为教学本课的重点。难点分析:由于许多学生对粉刷不太了解,因此,很难真切地体会“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儿。所以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本课教学主要以读为主,让学生通过多种朗读的方式,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体会人物的高超技艺。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创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进行有创意的探究性阅读。

(一)导入新课。

我用《粉刷匠》这首歌曲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后,先让学生交流作者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为后文学习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

1.在初读文的基础上,我先检查了词语认读情况,以达到巩固双基的目的。

2.初知人物形象:让学生说说刷子李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精读课文,探究学习。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围绕阅读提示上的问题:“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作者是怎样写出他技艺高超的?”这一问题,让学生先自学,找出文章中描写最精彩的句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小组派代表汇报。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中体会刷子李的高超技艺,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领会,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加深对人物性格的领会,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一环节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中正面和侧面描写的方法,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四)巩固提升。

运用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写身边人的“绝活”。这一环节,做到了读写结合,加深学生对人物性格的领会,情感得以深化。

小学语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掌声》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首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爱的奉献,本课在本单元中起着非常重要引领作用。我想:在教学时,如果仅仅是让学生知道掌声就是爱,同学们都爱小英这空化了的思想内容是不够的,只有让学生在爱的情感世界里,经历情感的洗礼,精神得到唤醒,沉淀为人格了,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为生命奠基!面对着今天被爱重重包围的学生,我想:感受爱,只是起点,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爱?才是本课的终极生命意义!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根据上述对文本的认识,以及《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年段能质疑,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本要求,我根据本课内容及教学实际、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小英在掌声前后内心的变化。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真、活泼、想像力丰富,而且语言的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我为学生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殿堂,使学生在激情、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爱、懂得爱、奉献爱,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的教法是:

1、启发点拨法:巧妙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多媒体演示法:引入音像视频资料,使课件符合班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直观、形象、视觉效果好。

3、创境想象法:创设假如小英就在我们的身边等环境,让学生以想象谈话的形式理解文本。

4、评价激励法:教育心理学认为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的肯定,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科学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充满活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精神、思辨能力、表达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方法的点拨与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我引导学生采用: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我运用教学机智,引导学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活跃课堂气氛,在讨论中理解、感受爱,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批注记录法:带着疑问读课文时画出相关答案,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记录读书体会。这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一)#三年级# 导语渲染启动情感。

一堂课的开课,犹如小提琴演奏,第一个音符就定下乐曲的音调,开课时我用激情的语言为本课定了情感基调,这样就让我的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走入学习情景之中。

(二)整体感知积蓄情感。

为了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我打破了一篇课文从头到尾顺着讲解的教学模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为了消除朗读中的障碍。我首先把文本中易错、难读的字音利用课件演示进行预习检查、强化。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关键词语的理解,探究小英在掌声前后内心的变化,边读边悟,随悟随记下自己的感受,也是为了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潜心品读升华情感。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感悟描写英子神态、动作的词语和掌声的内涵这部分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以读代讲,但我更侧重于在自主阅读中为学生搭建开放阅读的平台,保证了读的时间、读的形式,保持了读的兴趣。这入情入境的朗读足以让关爱之情,感激之心渗入到学生的心里。不仅让他们学会了阅读,更重要的我是想通过这样的教学教会孩子们学会学习,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

(四)联系实际延伸情感。

在学完课文后,为了弹响属于学生自己的那根情感之弦,我让孩子看《掌声响起来》视频课件,为下一步的朗读和仿写放飞思维,积累素材,实现情感、语言和思维同构共生!

(五)课堂总结内化感受

当不同内涵的视频响起的同时学生为身边人鼓掌,这样呈现出立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评课稿

这个学期快结束了,与汪闻慧教师也接触了不少时日。我明白汪教师一向为上课提前了五分钟而懊恼不已,也明白她为了没能给听课的教师上一堂出色而完美的课在悲痛。因为我明白她是一个用心的人,认真的人,对教育工作有着高度职责感的教师;是一个能严格要求自我的年轻人。我在那里想对她说:其实你的努力,我们都看见。一堂诊断课不能说明什么,我只需在失败的基石上找到点什么,相信你必须会成功。我有信心,期望汪教师更应有信心。何况,你上的是一堂并不失败的课。

1、引题导入相当成功。制造了一种氛围:同学们,今日教师带来一首诗送给你们,如果觉得精彩的话,请用掌声来表示。朗诵结束之后,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带生入情,学前悟情”。多么令人神往的课堂,我想在座的不仅仅是学生,就连教师们也被你深深地吸引了。

2、开头与结尾相互呼应。很多时候,我们听青年教师上课,有了精彩的开头,结尾只是泛泛而过。汪教师在课结束之前,又运用了课前自我朗诵的诗歌,让学生再次领悟“掌声”的内涵。螺旋上升,回旋有力,此时的学生们经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抒发自身情感。如喷涌的泉水,一触即发。

3、整堂课对文本的体验,教师巧妙地运用了主角体验,互动。换位思考是新课标所提出的。学生的学习要在情节中体验,在换位思考中他们说出了自我想说的话,表达了自我想表达的情感。

4、注重细节。尤其是教学“一摇一晃”的时候,更是恰到好处,颇有成效。

1、可能是新教师的一个惯病,怕学生说错,教师总是在不停引领着,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丢失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逐步改善。

2、教案设计的时候,我认为线索过于复杂。如果选择其中的一条作为主线展开教学,脉络会更加清晰,教学效果会更加出色。

3、抓到了文本的重点词,但没有更深入地进行教学。感觉是蜻蜓点水。此时最能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却白白地流失了。

4、语言训练基本上比较少,还应更好设计设计。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