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指导教案设计大全(17篇)

时间:2023-11-27 08:47:03 作者:XY字客

通过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可以提前规划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一些精选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习作6指导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两幅图,准确地把握图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能围绕中心,抓住重点,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把故事写具体,写完整,写生动。

教学重点、难点:

能仔细观察图画,准确理解图意,并展开合理想象,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具体。

教学准备:ppt、习作用纸。

课时安排:2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篆书燕。

2、燕子是一种益鸟,自古以来,咱们中国人就很乐意燕子在自己的房屋中筑巢,生儿育女,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件吉祥、有福的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习作6中的故事就发生在燕子身上.(板书:习作6)。

(二)、指导看图,把握图意。

1、请大家仔细观察两幅图,从图上你知道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吗?

2、此时此刻,小燕子的处境怎样?

3、眼看一只燕子从天而降,这只小猫有何表现?(表情:眼睛胡须等;动作:身体、腿、爪;叫声;心理)。

4、如果你是小燕子,看到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站在面前,你会有怎样的反应?(神色:眼睛;动作:身体、头、爪、翅;叫声;内心)。

5、谁能将这个画面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呢?

(三)、大胆想象。

1、图画到这儿就戛然而止了,可故事却没有结束,?接下来可能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设想各种可能性)。

2、同学想象力真丰富,想到了那么多的可能性,现在请大家以组为单位说说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说到你的故事中去。

3、给所编的故事拟一个题目。

(四)、结语。

同学们想的丰富,说的精彩。无论你选择了怎样的可能性,只要你的想象合情合理就行。课后请大家将整个故事完整地写下来,再给它拟一个有个性的题目,我相信丰富的想象一定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精彩,更多的感动。

板书:习作6。

所见。

所闻。

所想。

习作6指导课教案设计

今天有幸听了张老师的习作指导课《写颁奖词》,听完这节课真是让我感觉到语文课堂的博大精深呀,写颁奖词我们只是在电视中的《感动中国》栏目中领教过,在教室里面还是头一次听到,从中我以下一些感受:

1、贴近学生生活。

我们的学生不会写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命题作文离生活比较远,致使学生不知从何谈起,只要是学生熟悉的我想一定也会是滔滔不绝的。而在张老师这节课中,她选的人物大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从姚明—班主任—同学自己,可以说是循序渐进、越来越熟悉,让学生有内容可说,张老师的设计告诉我们只要想办法离生活在远的东西,也能成为我们身边的有利用价值的资源。

2、阶梯式教学。

张老师的步步点拨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没有束缚,张老师的点拨就像小孩学走路妈妈的搀扶一样,逐步脱离。张老师从介绍姚明的事迹和他的颁奖词对比来感悟颁奖词的特点和不同,又出示杨光的事迹,写颁奖词让学生填空,有给出了老师的事迹并给出提示她的年龄、身高、名字等方面,让学生自己写,最后写自己身边的班主任和同学。可见刘老师的教学由浅入深、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这样阶梯式的教学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

还有在课的开始时,张老师让学生在纸上写自己的名字,有画太阳、笑脸、星星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到了学生和他们的作文水平,同时也是认识学生亲近学生的一个过程。

从张老师这节课中我看到了学生们的快乐、轻松,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作文指导课也可以在快乐中教学,让我真是受益匪浅呀!

写信指导教案

1、知道书信的一般格式。

2、用图加文的形式给朋友或亲人写以封信。

教学重、难点:

1、是否知道书信得一般格式。

2、是否能用图加文的形式写信。

3、是否对用图加文的形式感兴趣。

课前准备。

(1)教师收集各种信封和图加文的儿童读物。

(2)学生准备纸、水彩笔、有条件的,还可以准备一个信封。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一:

师生一起概括写信得基本格式。

学生思考:你现在最想给谁写信,想告诉他什么?交流。

活动二:

欣赏教师提供的各种信件、信封、土加文的儿童读物及教材上的作品、文字,请学生讨论:用画写的信与单纯的用文字写成的信有什么不同,你希望收到怎样的信,为什么?然后交流。

在你的信中,你打算用画来写哪些部分?用文字来写哪些部分?

最后应鼓励学生将与众不同的想法用画笔表现出来。

活动三:

学生作业时,教师可以将书信基本格式展现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

作业速度较快的学生,可要求他再美化一下信封。

收拾与整理:

将信叠好,有信封的装进信封。

课后扩展。

做一个信封,美化一下,把信放在里面,送给朋友。

写一封信,使用标准信封,写上准确地址以及邮政编码(可以请家长帮助核实),贴上邮票,邮寄。

札记:

上这一课时,正好二年级一班的班主任迟老师要参加一个省级的赛教课,前后折腾了一个月,而正常的教学和班级管理一点都没耽误。学生对于迟老师也深怀感激,对于迟老师因为“上火”而哑了嗓子深表担忧。于是我鼓励孩子用字加话的形式写一封信给迟老师。孩子们饱蘸深情地完成了这项作业。当迟老师读完了这一封封充满了真情实意的信时,她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并对孩子们说:“这是我获得的最高的奖项!”我对这次作业的布置很满意,因为它确实达到了“以美育人”的目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写人的作文指导教案

这一切似乎很奇妙,其实不过是塑像大师以他高超的技艺创造出了人物的独特面貌,而这一富有个性的特征又在一个个传说故事中不断得到强化,于是他们的形象也便随之深入人心,于是他们的特点也便固定下来,于是从一颦一笑中我们也能区分出谁和谁来。其实塑像大师能做到的,我们用笔同样也能做到。要让人物栩栩如生地走到我们笔下,关键在于要写出人物的与众不同之处。

对于前者,恐怕你苦思冥想也得不出个圆满的答案来,都是,又都不是;而对于后者,相信你一定会脱口而出:猪八戒!

这两个人,为什么前一个猜不出,后一个一猜就中呢?关键就在于前者只简单介绍了人物的外貌,没有写出特征,更没有写出人物的个性,后者则不然。

许多同学认为要写出人物特征,最简单的方法便是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入手,千人千面,人的外表是很少有雷同的。这样想不可谓不聪明,也不失为记叙人物、表现人物特点的一条终南捷径。方法人人能想到,但要真正做到却很不容易。“不----不-----”的公式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红扑扑的小脸蛋”“乌溜溜的大眼睛”一类的大众化脸谱同样也写不出人物的个性。因为人是立体生动的,不是呆板的模特,他有思想,有特定的品质,有异于他人的行为和习惯,“形”与“神”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在形象描写中能体现出人物的神采,在对人物精神的阐述中能使人物的音容笑貌更加具体,在“形”与“神”的互现中,人物的个性也就凸现出来了。八戒丑陋的外形下带着他的憨态,憨态的骨子里刻着“馋”、“懒”,也刻着“情”、“义”,恐怕这就是他立体生动的原因。

这样看来,要真正把握人物的整体风貌,光写外貌是不行的,还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表现人物。

仍以猪八戒为例。虽然孙大圣的勇猛和机智夺走了读者许多的视线,但这不妨碍我们喜爱猪八戒。当然,他并不美,与孙悟空的小巧机灵一比,他愈发显得笨拙;他的武艺不错,但在金箍棒的威力下,他绝不敢逞强(高老庄的一场厮杀除外);他的心眼似乎也不能说很好,在沙和尚的老实忠厚面前,他的懒惰与自私是藏也藏不住的。但就是这么一个缺点多多的人,他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人间的烟火味,一种属于凡人的个性特征。他的这些特点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的,作者就用多个事例来具体地描绘给我们看。因此,我们才看到了这样一个猪八戒:在高老庄,变身为壮汉的他食量大如牛,一人可抵好几个庄稼汉,你能说他不是一个勤劳的好农民吗?奉师命去寻找食物,他美滋滋地吃了一顿大西瓜,然后懒洋洋地睡了一个好觉,这样一个八戒,怎能逃脱“馋”和“懒”的评语!孙猴子被赶回了老家,八戒不也是依依不舍?大师兄不在的日子里,师傅有难,他不也是奋不顾身与妖魔斗得天昏地暗?这样一个八戒,不也是有情有义?当然,我们也忘不了他在三位菩萨变化而成的美女面前,丑态百出,这不又是一个活脱脱的好色之徒?--------就是通过众多的事例,从多个方面,写出了一个世俗的、有着人间男子的大多数优缺点的八戒。

事例有了,但如果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合理利用的话,那么我们的文章可能无力承载浓厚的情感,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更谈不上去感动别人。拿一把放大镜,定格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瞬间表现,人物便会因此而生动立体。还是谈一下我们熟悉的猪八戒。当调皮的孙悟空抖出他私设“小金库”的隐私时,他嘴里嘀嘀咕咕地发着无意义的牢骚,一边很不情愿地从大耳朵中掏出几钱银子来,这样一个细节让我们无法忽视,无法不发出会心的微笑。

好了,该到小结的时候了。写好一个人物其实不难,关键是要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人物的个性也不难,综上可概括出“三诀”:1。形神并举;2。多管齐下;3。微处动情。

父亲的爱。

(美)ebombeck。

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妈妈则把我们做过的错事开列清单,然后由他来责骂我们。

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货作为赔偿。但妈妈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

我在运动场打秋千跌断了腿,在前往医院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我妈。爹把汽车停在急诊室门口,他们叫他驶开,说那空位是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爹听了便叫嚷道:“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

在我的生日会上,爹总是显得有点不大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汽球,布置餐桌,做杂务。把插着蜡烛的蛋糕推过来让我吹的,是我妈。

我翻阅照相册时,人们总是问:“你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天晓得!他老是忙着替别人拍照。妈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胜数。

我记得妈有一次叫他教我骑自行车。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我摔倒之后,妈跑过来扶我,爸却挥手要她走开。我当时生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颜色看。于是我马上再爬上自行车,而且自己骑给他看。他只是微笑。

我念大学时,所有的家信都是妈写的。他除了寄支票以外,还寄过一封短柬给我,说因为我没有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长得很美。

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听。”

我结婚时,掉眼泪的是我妈。他只是大声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间。

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生:老师,这篇文章读上去好像平平淡淡的,没有什么特色。

师:的确,它的文字相当朴实,但朴实之中却蕴含了真情。

师:作者是写了多个事例,“偷糖”、“受伤”、“生日”、“拍照”、“学车”、“家信”、“电话”、“结婚”等。应该说这都是一系列的生活琐事,作者没有采用一般人对父爱的正面歌颂的写法,而是在琐事中用看似有些抱怨的笔调来写父亲的爱。写的这些事,多是多,但却未必散,仔细读一下,文章自有它的纲目在。

生:作者一开始就说“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结尾又说“爹完全不懂得怎样表达爱”,是统率全文所有事例的,这和《琐忆》有相通之处的。

师:很好,看出些门道来了。多管齐下,并不是非要表现人物的不同侧面,也可以是就一项特征进行不断的强化。本文作者想再三强调的是什么呢?是父亲深沉的,不显山露水的爱。文章最后一句很重要,“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师:首先要帮你纠正一个观念,细节不一定都要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动情的瞬间有时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来解释,这就是“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手法,达到作者的目的就行了。我们可以看一下“电话”这件小事,“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听。”这既是一个事例,也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父亲想说什么却欲言又止,他想表达对儿子的关心与爱,却不习惯直白的'表达,正好反映出父亲之爱是含蓄而又深沉的。

生:我明白了。父亲写信给儿子,表面上是在说他的草坪,其实是在想念儿子,留恋那些儿子在家踢足球、在自己身边的日子。

生:是不是作者在写父爱的同时,也写了母爱,把两者进行了对比?

师:正是。作者述事,看似处处在与母爱进行正反对比,实际上是在说明父爱往往是另一种表达形式--寓爱抚于严格,是对母爱的补充。

生:老师,我还有一个建议,在文章加上一些人物肖像描写会不会更好些?

师:我说过,形神并举,更能体现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但并不是每篇文章都有进行肖像描写的必要。本文的写作主题是“父爱”而不是单纯的“我的父亲”,人有千面,但爱是共同的,这种爱的方式是有普遍意义的。结尾一句,作者以猜测的口吻写父爱,正好揭示了一般人对严父之爱暂时不易觉察到的共同规律。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相对于主题而言,父亲的外貌是可有可无的,而对于这类内容应该是能省就省。

生:老师我明白了,要真正写出人物个性应该灵活运用你所说的方法。

写身边一个真实的人物,要写出他(她)的个性,题目自拟600字以上。

例文(仿宋体排印部分):

阿荣。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谢奕韬。

开学过来,听同学说阿荣调走了。我呆了呆,心里有股莫名的惆怅。

阿荣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有一次看电视散文,听到电视里的人深情的说着“阿隆走了,留下了他的芦笙。”“隆”和“荣”音很近,于是我们便叫他阿荣。

(阿荣不潇洒,与时髦的“酷”更是沾不上边,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又有什么?我是聪明绝顶的。”我们看他毛发萧条的脑门,纷纷表示赞同,有些同学还不忘强调一下,“对!聪明绝顶!”对这颇有些不恭的调侃,阿荣只憨憨一笑。)。

(听阿荣的课是最舒服也是我们最投入的时候。他的课文只讲那么十分钟,剩下的时间,便和我们海阔天空的侃。)期中考试我们的语文成绩在年级里是垫底的,为此,我们的班主任颇有微词。可阿荣并不在乎,用他的话来说,“别急,别急,语文急不来,看以后!”(于是,课堂上依旧谈他的“山海经”,从孔子的苦恼到朱镕基的口才,从《诗经》到流行歌词,我们乐此不疲的听他扯上一番,便心满意足的下课了。)。

阿荣的文采很好,时常发表文章,有时还拿上几篇到班级里来“献一下宝”。这时我们总免不了要问他拿了多少稿费,他也免不了要说出一个让我们心动的数字,我们当然也免不了要他请我们“搓”一顿。可每到这时,他总是一笑了之,于是我们就开始骂他,“小气,抠门,怪不得头发这么少,原来每天都想着怎么攒钱,头发就这么被愁掉了”。(逼得急了,阿荣也只是摸摸光亮的脑门,憨憨地陪着笑,“别急,别急,等以后,下次,下次一定请”!)。

(阿荣好像从未大声疾呼“要重视语文,要多读书”之类的话,可每逢有什么演讲赛、征文赛、辩论赛什么的,我们总能拿出一个令许多老师大跌眼镜的好成绩。可阿荣从未表示过惊奇,常常是平淡地说,“我们又有一位同学的文章上报了。”但就是这个“又”字,令我们全都明白了,阿荣正得意着呢。)。

阿荣很少谈自己的家事,可有一次不知怎的触动了他的思家之情,竟然激动的连课文都不讲了,便开始谈他老婆的创业史。一开始讲的并不是很精彩,大家听的也不是很认真,可当他讲到他老婆现在开了家饭店,而且是颇有声名时,大家的精神为之一振,个个眼中放出奇异的光,仿佛是饿了三天的老鼠看见了一块面包,短暂的可怕的停顿之后,教室里立刻闹成一团,拍桌声、砸书声、叫喊声,声声入耳;桌子在颤抖、窗户在颤抖、教室在颤抖、阿荣也在颤抖,“去搓一顿!”这是人耳唯一能分辨的内容。

(现在想来,那次我们正处于期中考试过后的低潮期。阿荣成功地转移了大家的不快,他那个从下岗女工到女老板的妻子也帮了大家不少。最起码,我是在一塌胡涂的成绩中爬起来了。回头想想,只会憨憨笑的阿荣好像挺有心计。)。

细细数一下,阿荣已不止欠了我们一顿饭了。于是我们常念着他,时常来一句“阿荣走了,留下了他的学生”。(当然,那时我们并不知道阿荣真的会走。)可见我们是多么的爱阿荣。当然,还有那几顿饭。

想到这儿,我的口水就会不自觉的流下来,并幻想着在酒桌上将阿荣灌个大醉,(最好是在送他回去的路上,能得意的听到他说“我没醉,下回还是我请”。)。

可这得意的一刻至今没有实现。现在阿荣真的调走了,心里的失落当然不止那几顿饭,最重要的是,少了一位能令我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老师。

明天就要开学了,不知新的老师是什么样的,更不知他家是否也开饭店。总之,阿荣永远不会被取代。

(阿荣,一路走好!)。

应该说《阿荣》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特别是作者的语言,平实简炼,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设计的情节,一切都是那么真实。阿荣是一个平凡的人,而不是一个大家想象中的,概念中的老师。这样的一位老师不但能获得他的学生的爱戴,也让大家充满了向往。因为他可以和大家做朋友,不会为了保持所谓的“师道尊严”而拒学生于千里之外。老师与学生和谐相处,没有“代沟”,写出了老师“阿荣”的人情味,应该说这是本文最成功之处。

可是仔细读下来,这篇文章还是有些小小的遗憾。请同学们为作者指点一二。

生一:阿荣应该是怎样一副模样?我想象不出,只知道,他大概是个“聪明绝顶”的人,文中第四段提到过一次,他的头发很少,除此以外,什么都没有。我想如果能像老师说的那样,做到形神并举,阿荣的形象会更生动。我建议,作者可以在开头加上几笔人物肖像,不要全,只要写出他的特点就行了,最好是能和同学们的“骂”相呼应。

生二:应该说在现实生活中,阿荣这样的老师肯定会引起争议。班主任会对阿荣上的课“颇有微词”,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仔细想想,阿荣除了会“侃”,还教给了学生什么呢?虽然文章最后提到,阿荣是一位“能令我们学会做人的老师。”可这一句话显得太单薄,也显得很突然。我想毛病可能就出在没有具体的事例来证明。所以我建议,作者可以增加一个事例来反映阿荣在这一方面对学生的影响。

生三:在文中,阿荣一直没有开口说过话,是不是也可以让他说上几句,从语言上表现出他的个性特征来呢?当然,不管如何改,希望不要丧失平实的语言风格。

根据同学意见和建议,作者对《阿荣》一文作了修改,主要是增补,修改稿见上,括号里的内容为修改部分。

要求学生从《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骆驼祥子》、《呐喊》、《子夜》、《家》、《雷雨》、《围城》、《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哈姆雷特》、《唐吉诃德》、《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等中外名著中找出一两段写出了人物个性的文字来介绍给同学,让他们猜猜他(她)是谁。最好能加以表演,可用综艺游戏的形式来开展。

鲁迅先生说,他(创造典型)“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请在下列方案中任选一个,来试一试:

1.杂取中外名著中几个人物的种种,合成一个“新人”;

2.杂取生活中所见人物的种种,合成一个“典型”。

习作6指导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看清四幅神情各异的画面,展开想象的彩翼,感受它们分别表示的内心情感。

2.回忆一件亲身经历的事,体验当时的情感:或喜或忧,或伤心或气愤,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维。

3.写出这件亲身经历的事,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4.题目由自己来定,可为自己的作文配上合适的表情插图。

教学重点:回忆一件亲身经历的事,体验当时的情感:或喜或忧,或伤心或气愤,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维,并写出这件亲身经历的事。

教学难点:写出这件亲身经历的'事,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诱发创作热情。

1.老师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人物脸及五宫,讨论概括人物表情:喜、怒、哀、乐。

2.学生纷纷上台把准备好的照片或日记、图片等张贴到相关的表情下面。

二、积极体验,调动情绪情感。

2.看照片,交流。看看照片上,某同学笑得多欢啊!问:你为什么这样高兴啊?

这是某同学被抓拍的照片。问:你为什么愁眉不展地坐在那儿,一动不动?

三、交流倾诉,表达内心体验。

1.小组合作,交流各自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组员讨论事情是否真实,感情是否真挚。

3.小组代表上台来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四、激情写作,表达真情实感。

学生各自回忆,提笔写作。

五、评优激励,激发新的创作动机。

1.把优秀作文布置到他的图片旁,并给予奖励。

2.要求学生为自己的作文添画表情插图。

初三语文教案指导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重点词语的写法及含义。2.了解演讲词的现场感、交流感的特点。

能力目标:

1.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作者抓住伏尔泰的“笔”和“微笑”两个特征刻画他“斗士”和“智者”形象的方法。

3.品味雨果包含激情、诗化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雨果对伏尔泰的歌颂和景仰。

2.在朗读中受到自由、平等、和谐、和平、正义等思想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和背诵,体会雨果充满激情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风格。

突破方法:通过范读、跟读、自由读等方式体会演讲词的特点。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的语气来体会作者的激情。

难点:1.启蒙运动在西方历的重大意义。2.伏尔泰所处的时代及思想背景。

突破方法:学生对时代和思想背景的陌生,不清楚启蒙运动在西方历的重大意义,因而很难理解雨果对伏尔泰的高度评价、对启蒙思想的当代阐发,很难激起感情共鸣。作为一篇演讲词,本文诗化的语言风格、澎湃的激情浪潮和闪耀的思想光辉,使它成为朗读教学的难得材料,要把朗读的教学贯穿始终,让学生通过读来感受、理解、欣赏精彩的语言和澎湃的激情。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品味欣赏。

2.研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研讨、置疑、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启蒙运动的含义。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浪漫主义、启蒙运动,讲述伏尔泰的故事,聚焦于伏尔泰为弱势人群呐喊、奋争的正义行动。

一、设疑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设计(一)。

伏尔泰逝世一百多年了,可百年之后人们还在纪念他。雨果说,他是永生的。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这首诗中也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种矛盾关系是如何转化的呢?文中还说“到伏尔泰,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伏尔泰,这个响亮的名字,他的光芒来自哪里?又洒向何方?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讲述伏尔泰的故事。

设计(二)。

从题目上我们可以知道这是雨果为纪念伏尔泰百年冥诞的演讲词。为什么要纪念伏尔泰?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雨果的演讲。

设计(三)。

雨果,法国作家,父亲是拿破仑时的军官。伏尔泰,法国作家、哲学家、启蒙思想家,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从小喜爱文艺,多次受迫害并被放逐国外。这样两位相隔百年的文坛奇葩是怎样碰撞出思想火花的呢?让我们来学习雨果这位从伏尔泰思想中汲取力量的人道主义斗士,在“教导人们走自由”的“法兰西思想”伏尔泰与世长辞的一百年后,发表的富有战斗激情的演说。

二、朗读课文,感受激情。

1.听读课文,初步感受激情。

朗读练习:

(2)范读、听读、评读。

先是闭上眼,完全调动听力,听朗读带。

带着美的感受,学生试读,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演讲者的口吻,注意不同的语气,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尤其注意词语的重音以及停顿:“但他是永生的”“受到未来的祝福”“他是一个世纪”“大深渊最初的微光”“你永恒的光荣”“伟大的人物,你要永远受到祝福”“伏尔泰具有女性的温情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瀚无际的心胸”“微笑,就是伏尔泰”“够了!够了!暴君们”“维克多?雨果万岁!”

师生共同依据演讲的特点点评朗读情况。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并选择几个最能代表这种语言风格的段落自由朗读。

2.结构解读,理清文章思路。

这篇演说起伏跌宕,高潮迭起。从历史到现实,从伏尔泰的伟大贡献到他的伟大人格,构成了整个演说的脉络层次。

关于文章的结构,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各抒己见。明确:

第一部分(第1段):总的评价伏尔泰在历的非凡地位、世纪性的贡献。

第二部分(第2~9段):崇高的礼赞:回顾历史,伏尔泰为被压迫的人类而孤军奋战。

第三部分(第10~12段):赞美人格,伏尔泰具有睿智的微笑。

第四部分(第13~14段):总结全文,再次揭示伏尔泰对人类的贡献,激励后来人。

三、走近伏尔泰,与名人零距离。

1.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可补充讲述“卡拉斯事件”和“伏尔泰之死”,激发学生了解时代背景的情趣。

2.学生再次速读课文,思考:怎样理解“理性的”?

讨论明确:雨果在盛赞伏尔泰的历史功绩时说“他行使过一个职能,他完成过一项使命”,即“培育良知,教化人类”。演讲的最后部分,雨果又说,从伏尔泰开始,“人类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联系全文内容,我们可以知道,这里所说的“良知”与“思想”,就是“理性”。“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概念,是认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意义及局限性的关键。在启蒙运动以前,西方人还活在宗教神权和专制王权的阴影之中,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运动虽然对其有所冲击,但还未能从根本上摧毁神权与王权的强大统治,“人的尊严”还未能真正确立起来。正是以伏尔泰为的一代启蒙思想家,才-了宗教神权与世俗王权的“不证自明”的“合法性”,要求把一切都放到人的“理性”面前审判。及至19世纪初,雨果这一代人仍然把“理性”奉为无上,所以他才在演说最后大声疾呼“理性的”。

合作探究,学生间可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

3.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感情充沛地朗读,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并努力把它们背诵下来。

(2)讨论交流:请选择几例最能体现作者语言风格的段落、句子,体会雨果饱含激情、诗化的语言中蕴涵的深刻含意。

简单提示:在语言的背后是雨果对黑暗现实和不合理制度的尖锐抨击,对人道主义的热切呼唤。

这种诗化的语言主要有几个特点:

鲜明对比:“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过去”象征着黑暗与邪恶,“未来”象征着正义与光明。他受到“过去的诅咒”,恰好反衬出他与黑暗势不两立;他对世人的启蒙硕勋,所以说“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

生动比喻:“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辉,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

这句话既反映了伏尔泰“是一个世纪”,概括出18世纪法国的历史特点,又颂赞了他因其所行使的职能和使命,成为人类思想的一代宗师。

渲染夸张:“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这富有激情的生动呼告,表现了雨果与黑暗专制势不两立、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念。

结合课后练习进行。方法可用对话式,合作探究。

(3)体会本文口语性强和演讲的现场感和交流感的特点。

请学生说说演讲的特点。(有声语言、态势语言、主体形象)(可以播放一小段演讲的vcd)。

用短句、问句和排偶句增加口语色彩。如,“微笑,就是伏尔泰”“够了!够了!暴君们。啊!野蛮还在,好吧,让哲学-。刀剑猖狂,让文明愤然而起”“宗教是什么?是不宽容”“这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是思想反对物质的战争,理智反对偏见的战争,正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被压迫者反对压迫者的战争,是仁慈的战争,温柔的战争”等等。

注意和现场交流。如,提示听众:“各位先生”“先生们”“我再说一遍”,这些提示使听众引起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四、提高认识,拓展思路。

学生四人一组,探讨研究:

雨果抓住伏尔泰的“笔”和“微笑”塑造了一位“斗士”和“智者”的形象。请分析伏尔泰形象的意义以及今天对我们的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知道什么说什么,知道多少说多少,互相补充指正,使答案完善。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单单能说出结论,要尽量说出是怎样得出结论的。

讨论明确:他不代表行政权力,他代表进步的文明思想。在他生活的时代,君主的权力、宗教的,束缚着人们;而伏尔泰的目的就是-,建立自由。雨果对于伏尔泰的论说和评价,在今天,对我们的人生依然有着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五、布置作业。

1.选择你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仿照例句句式,另选一个话题,写一个句子。

例句: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讥讽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

3.“微笑,就是伏尔泰。”微笑,标志着自信、雅量和大度,是一种真胸怀,一种真境界。微笑着面对人生,失去的只是自己的烦恼,赢得的则是整个世界。

请以“微笑”为话题,写一篇演讲稿。

写信指导教案

1.部分习作评讲。

2.知道信封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回顾信的书写格式。

二、部分习作讲评。

根据书信的格式和要求进行评价。

三、同桌交流、互改。

四、学生仔细修改、誉写书信。

五、教学写信封。

2、投影出示文中的信封,师生共同讲清信封的书写要求。

并指出收信人地址和写信人地址,千万不要写颠倒,否则就成了寄不出的信。

3、写好信封。

六、作业。

把写好的信寄出去。

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教案设计

1、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内容梗概及作者,并知道同一种书有不同的版本。

2、通过自读,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3、指导学生归纳“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基本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4、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对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激发阅读历史故事书的兴趣,让学生在“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过程中体会与享受读书的快乐。

【教学难点】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同学们你们爱读书吗?谁来说说你最喜欢读哪些书?(在学生发言时与学生交流,从而感受读书是要经过选择的)(师板书:阅读要有选择)。

2、同学们的阅读面可真广,正是这些书籍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启发了我们的智慧,今天老师就为大家推荐一本经典书籍《中华上下五千年》。

二、初步了解书籍。

1、这样一本好书,相信有不少同学已对它有了一些了解,能说给大家听听吗?(学生介绍自己对书籍的了解时,教师穿插讲解本书的作者、书中记录的朝代、版本、目录)。

2、小结: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我们看到祖国的`历史是多么的悠久,祖国的文化是多么的灿烂。

三、指导读好书中的一个小故事。

(一)同读一个故事,分享读书方法。

1、这么多的历史故事,串成了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还有更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都汇聚在这本书里。同学们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来打开书一看究竟了。

2、正如卖考莱说的:“把一页书好好地消化,胜过匆忙地阅读一本书。”

推荐一个故事《屈原沉江》,(板书:读书要讲方法)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读这个故事呢?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读书方法。(学生汇报自己的读书方法。)。

3、教师总结读好一个故事的读书方法:

4、现在我们就来运用这些读书方法来阅读这个故事吧,可以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读书心得,看看从中能有哪些收获。

5、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读懂这篇文章:

1)文章讲了谁?讲了什么事?(2)积累了哪些好词好句?

3)你掌握了那些历史知识?(4)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启发?

(二)学生自主阅读。

1、古人云“读史可以明志”,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天空,在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小故事里,了解历史,拓展见识。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故事,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自主阅读。(生自读,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读书活动,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2、汇报交流,学生结合所做的积累卡汇报读书所得。

四、拓展全书阅读。

2进一步引导归纳总结读好整本书的读书方法:

五、小结延伸:

1、老师希望同学们让读书成为习惯,(板书:读书要成习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潜心阅读《上下五千年》,让我们一起把书里蕴含的故事读得更深,更精,更细。

2、今天的课外阅读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启迪呢?

3、我希望同学们能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持之以恒,读完整本书,在读中悟理,读中增知。最后让我们共勉一句:课内得法,课外活用。(板书)。

4、最后送给大家一首小诗,希望同学们爱上阅读。

附板书:

读书要有选择。

学会阅读读书要讲方法课内得法课外活用。

读书要成习惯。

写信指导教案

一、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困惑:多年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我费尽心思指导学生进行记叙文写作,而学生也认认真真按老师的要求习作记叙文,可到头来,写作能力提高不快,教学效果并不明显。主要表现有二:一是学生虽然能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叙述清楚,有的文章构思还相当新颖,但从头至尾,极少有感动读者的成分,即缺少具有细节性的描写。如一个人只有骨骼而没有血肉一样毫无生息。我们认为,议论文的“血肉”是证明论点的论据材料,而记叙文的“血肉”无疑应该是具体可感的描写。没有“血肉”的记叙文,瘦骨嶙峋,面目可憎,又怎么谈得上感人呢?二是学生的文章能有明确的立意,有爱憎感情,但学生的记叙文往往只会空抒感情,有时学生说自己内心确有一股情感有涌动。但一旦述诸记叙文这一载体中,就会变成一杯淡而无味的白开水,学生自己品不出甜味,怎能奢望读者品出甜味呢?上述两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把自己的情感溶入感人肺腑的场面描写中,让读者涵泳其里,引起共鸣。

那么,中学记叙文作文课堂教学的出路在哪里呢?

二、课堂教学的理论支撑:观察与感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区别在于:观察侧重于客观方面,着眼于表现客体的具体形象和深刻的本质;感受侧重于主观方面,着眼于表现主体的感情层次和情感变化。换句话说,观察所要反映的是“物”,感受所要表现的是“情”。感受与观察又有其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一面。无论观察或感受都需要作者具有开放五官这一进行写作活动不可缺少的生理条件。

观察、感受乃至描写,都需要用眼睛准确地察看世界。然而在现实中,单靠视觉这一官能,是有其局限性的,一般很难立体而又生动地再现生活。同样表现“春”:“春风又绿江南岸”运用的是视觉;“红杏枝头春意闹”运用的是听觉;“踏花归来马蹄香”运用的则是肤觉。回想一下那些留在脑中经久难忘的印象,除了来自视觉,还来自其它官能,也就是说,需要运用五官一齐来体察生活。要训练我们的感官,使它们能够准确地辨析外界刺激的各种层次,随时作出灵敏的反应,从而摆脱粗暴、混沌的状态。德国费歇尔在《美的主观印象》中指出:“各个感官本不是孤立的,它们是感官的分支。”事实上,客观事物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着的,而我们自身的各种感觉也是通过相互补充才得以形成对事物的总体印象的。

[课堂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捕捉事物特征进而具体形象、生动优美、立体可感地描写事物的能力,使中学生的记叙文血肉丰满,避免记叙文徒有构思,空抒情感的弊端。

二、教学重点:训练学生开启五官、观察感受进而描写事物的能力,突破综合运用感官的难点。

三、教学时间:一教时或二教时(根据课堂学生接受情况随机确定)。

四、教学方法及思路:课前实景观察与课堂临场写作指导相结合,课堂中名篇选段示范、学生实践练习和师生互评互析相结合,课堂性质既为写作活动体验课又是写作技巧研习课。

五、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游览浦江名胜仙华山,定点观察欣赏头岩晨雾。

2、回校后以“头岩晨雾”为题作片断描写训练。

3、教师批改后,摸清学生的写作水平,归纳描写的不足之处,并作原因探究。

4、印发优劣作文各若干篇。

[课堂教学内容及简易流程]。

一、教师优美解说激发学生写作情趣:

你到过海上花园鼓浪屿吗?凡是夏天去过的同学大概都会同意,在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象中,除了见到的旖旎风光(视觉),定然还有那伴和着海浪喧嚣的钢琴声(听觉),那略带花木香的清新空气(嗅觉),那溅在嘴唇上含有感涩味的海水(味觉),和那拂面的海风、炙热的沙滩(肤觉)。如果仅仅写出看见的景象,不就会遗漏掉许多生动的记忆吗?所以,要改变官能的闭塞、迟钝状态,把关闭眼、耳、鼻、舌、身的门窗统统打开,让五种官能一齐向世界开放,使大脑同时通过五种渠道去摄取生活,再经过加工、综合,构成统一的立体画面。

二、《头岩晨雾》写作信息反馈。

[教师讲述]:优点是能条理清晰描写事物,并简单地运用一些修辞方法。不足是大部分学生没有抓住景象轻柔、缥缈、湿润、流动的特征,并作具体细腻、生动立体的描写。

三、优劣习作比较,原因层递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文章欠感人?因为晨雾欠立体可感因为描写欠具体形象因为观察、感受甚至在描写时没有完全开启五官,感觉欠灵敏准确。

四、五官描写法分项指导。

[指导、实练、互评结合]:为了便于训练,我们在下面把五种感官分割开来讲述,。人为地分割是为了更好的组合,是为了更准确、更全面运用各种感官,把握事物特征。

(一)察形色――视觉形象辨析与描写。

1、察形色主要是开启视觉感官辨析并描写事物的形态与色彩。请同学举例不同形状和色彩。举例备案:有动、静、直、曲、方、圆、长、短、宽、窄、凹、凸、平等;事物的色彩,有红、黄、橙、绿、青、蓝、紫、黑、白、金、灰、褐等。

2、经典作品形色辨析描写示范、师生互评。

雨后(形色辨析示范)。

那日,正是黄梅时候,天气烦燥。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着。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上山,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树枝上都象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了一回,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画图中’,其实不错……”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

[简评备案]。

这是一幅生动的彩色画:远处是山,近处是水,湖畔有树,湖心有花,花旁有叶,叶上盛珠。远眺落笔粗犷,近处细腻详尽。整个画面写出十种形态、七种颜色。形态的基调是“阔”,颜色的基调是“绿”,给人以赏心悦目、生意盎然的总体印象。

3、课堂视觉辨析片断训练,以“晨之光”为题,描写学校晨景,学生佳作赏析:

晨之光。

黎明,象沉思了一夜的少女,用玉色纤柔的手指,弹落了缀在天幕上的最后几颗晨星,从天的那边抽出了几缕亮的银丝。蓦然间,酣睡了一夜的大地羞答答地揭去了蒙在身上的晨雾,露出了欣慰的笑意;小路旁的冬青和树的绿叶托着晶莹的露珠,晨风习习,散发出诱人的清香。不一会儿,学校操场的跑道上,由最初几人逐渐形成一股人的潮流。

象每天早晨一样,在这股潮流中又有这么一分子了。他中等个子,背微驼,亮晶晶的额,一头稀疏的白发,脸上布满皱纹。他在这股潮流中自由地跑着,时而同学们赶到他的前面,时而他鼓鼓气,同学们又落到他的后面。稀疏的白发被晨风吹起,象一缕缕银丝拂动,我看见他额上沁出一颗颗小汗珠。他渐渐慢下来,伸伸胳膊,踢一踢腿,又到草坪上打几路太极拳,。动作娴熟,柔和。

……。

(二)知音响――听觉形象辨析与描写。

1、教师解说含义:“听话听音,锣鼓听声”,这句话可以作为听觉形象辨析的基本内容。“听话听音”,除了指要辨析人说话的声调、音质、音域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即要分辨出话的含义的正反明暗、直曲。“锣鼓听声”,这个锣鼓可引申为除话音以外的一切声音。声音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我们。不论你愿意不愿意,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是各种音响大合奏的听众:风声、雨声、马达声、汽锤声、脚步声、音乐声,等等。我们已经听惯了这种大合奏,自己也在参加这个大合奏。

声音带给人们各种信息,或告诉人们危险将临,使之警觉;或告诉人们,平。

静安宁,使之放心。悦耳动听的声音能陶冶人的性灵,增添生活的情趣;嘈杂刺耳的声音会给人带来烦恼,以至折磨生命。各种各样的乐音,例如,海浪平缓的拍击声,树叶轻轻的簌簌声,山溪汩汩的流动声,啁啾的鸟语声,能使人心情愉快、平静;淅沥沥的雨声,能催人入眠;而轻快的音乐,能解除单调、疲劳的感觉。各种各样的噪音,例如,马达的轰鸣声,喇叭的尖叫声,汽锤的撞击声,没有拧紧的水龙头的哗哗声,能引起头痛、眩晕,甚至休克。

2、经典作品示范,学生赏析。

暴风雨前(音响辨析示范)。

先是一阵轻飘飘的微风,从西北的海滩那边沙沙地掠过来,轻轻地翻起了夜行人的衣襟,戏弄着路上的枯叶。旷野里响着一片轻微的簌簌声。一会儿,风大了,路旁的高梁狂乱地摇摆着,树上枯枝喳喳地断落下来。一阵可怕的啸声,从远远的旷野上响了过来,阴云更低沉了。沉雷似乎已经冲出了乌云的重重包围,克啦啦啦象爆炸似地响着,从西北方向滚动过来。

(峻青《黎明的河边》)。

[学生赏析备案]。

以运用听觉形象为主,结合视觉、触觉形象来渲染气氛,烘托环境,谱写出一支暴风雨的前奏曲。对音响的辨析,从细微的扫叶声,清脆的折枝声,到刺声的呼啸声,直至令人颤栗的串雷声,由微而着,由低而高,层见叠出,描摹得准确细腻,堪称“音响丰富,音域宽广”。

3、教师介绍描绘声音常见手法:

拟声,即用象声词直接摹拟事物的声响。如“关关睢鸠,在河之洲”、“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剪各在腰”。“关关”是水鸟的叫声,“辚辚”是车轮转动的声音,“萧萧”是马的嘶鸣,都是直接对声音的摹写。形容,即用形容词语描述声音的性质或状态。如“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比喻,即借助人们熟悉的、有形的事物来表现生疏的、无形的声音。例如白居易在《琵琶行》里对琵琶声音的描写,就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三)辨气味――嗅觉形象辨析与描写。

1、经典作品示范,教师点评。

s县(气味辨析示例)。

晚点的列车终于进了北京站,肖林老师(省纪委副书记)一下车,我从他身上散发出的枣花蜜的香味,和我那缺少柴的家乡而烧的枯艾野蒿的烟味,马上判明,他老人家是直接从s县来的。

(李国文《驳壳枪》)。

[教师点评]。

气味具有地域特点,由气味可以推断出人物的来处,而身上的烟味又多少显示出了他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

2、以“花香“为题作气味辨析、描写课堂训练。

学生习作示例:

花香(气味辨析练习)。

杏花――飘溢着能刺激人胃液的苹果的香味。

荷花――融化了泥土的芬芳,散发着淡淡的而又沁人心脾的清香。

茉莉花――它那恬远、飘逸的香味,温柔得象一缕轻风,沉静地浸润着人的心田。

夜来香――它那浓烈的带着刺激性的香气,就象妖艳的女子在迫不及待地施展出自己的全部魅力。

3、教师对嗅觉辨析作解说:

物的气味千差万别,常碰到的有香、臭、膻、腥、臊、呛、冲,等。各种气味对人的影响,有其普遍的规律性的一面。而在同一种气味中,还有着浓、淡、清、浊之分。例如,同是花香,茉莉花恬远,水仙花清幽,玉兰花疏淡,百合花浓烈。

(四)品甘苦――味觉形象辨析与描写。

1、味觉辨。

析简说:味觉是指人的舌头对滋味的感觉,味觉形象包括甜、咸、苦、辣、酸、涩、腻等。在写作中,直接对自然味的描写,往往用来表现人的某种心绪。在写作中,还常常运用味觉的引申义来使语言形象化,从而表现生活的悲欢离合、顺逆荣枯。例如,从“苦”引申出:苦闷,痛苦,艰苦,黄连苦等;从“甜”引申出:甜蜜,甜妞,蜜月,甜罐子等;从“酸”引申出心酸、寒酸,酸溜溜等;从“辣”引申出:毒辣,辛辣,泼辣等。

2、学生课堂片断训练,以《接到浦中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为题,用味觉来写心里感受,练习选析:

接到入学通知书的时候(味觉引申练习)。

当我接过浦江中学录取通知书时,那颗快冷却的心,不由自主地颤动起来,只觉得脸上热乎乎的,眼睛湿润润的,希望的热流,苦难的隐痛,甜、酸、苦、辣,一起涌上心头。

[学生评析]。

这是运用味觉形象表现复杂心情的一例。言简情深,话虽尽而味犹存。

(五)析冷暖――肤觉辨析描写。

1、学生优秀习作片断欣赏:

沙滩上(肤觉辨析练习)。

2、肤觉辨析解说:

“冷暖”在这里泛指人的肌肤的感觉,包括寒、热、软、硬、痛、痒、酸、麻等。

在生命初期,处于发育的人体胚胎由三层特殊的细胞组成。其中的第三层(即外胚层),将形成人体未来的神经系统和皮肤。因此,人体皮肤与人脑,是由同一组织产生出来的。把皮肤看作人脑的外层,或人脑的延伸部分,是有生理依据的。皮肤上有数百万计的触觉末梢,因此,皮肤的感觉是极其丰富、敏锐的。肤觉形象辨析,主要是区别外界对肌肤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刺激。肤觉不是一种单纯的生理反应,它往往和复杂的心理变化交织在一起。

(六)五觉并用。

1、含义解说:非视觉官能(耳、鼻、舌、肤)所摄取的信息,虽然只占人接受的信息总量的百分之二十左右,但它们在写作中的作用绝不应低估。如同烹饪,光有鸡、鱼、肉,没有那数量不多、品类不少的配料、佐料,是制作不出一盘可口的佳肴的。所以在观察事物时,一定要做到五官开放,悉心体味。

2、学生优秀习作展示,教师点评。

仙华晨雾(五官综合体察练习)。

天地间只有白茫茫的雾,灰蒙蒙的雾(视觉),湿漉漉的雾,凉丝丝的雾(肤觉)。掬一把,软绵绵(肤觉);吸一口,甜津津(嗅觉、味觉相通);踩一脚,轻悠悠(肤觉)。雾从眼着飘过,睫毛上挂一串细细的珍珠;雾在身边沉浮,整个身子摇摇晃晃,飘浮在九重云霄之中(最后落脚在总体感受上)。

[师生简评]。

非视觉的描写,单留下视觉形象,绝不可以取得这样的效果。

五、布置作业:《冬晨,国旗冉冉升起》,要求学生动用五种感觉,把升旗场面写得立体可感,给人以如身临其境之感。

[课后反思总结]。

自己的教学感觉告诉我,五觉描写法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委实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也不是提高记叙文写作水平的唯一灵丹妙药。假如,能配合立意,选材及构思等方面的切实指导,那么写作效果可能会更加理想。

写信指导教案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进一步了解信的格式。

2、让幼儿用绘画的形式来学习写信,鼓励幼儿进行大胆讲述。提高幼儿的绘画表现力、观察力、想象力。

3、在给新年老人写信的过程中体验新年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4、激发幼儿感受不同的艺术美,体验作画的乐趣。

5、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活动准备:

1.大信封1个,画纸、彩笔。

2.知识准备:丰富有关的知识。

活动过程:

一、导入过新年了,新年老人可想你们了。怎么办呢?(幼儿讨论)。

二、出示大信封引起幼儿兴趣。

1、我们可以给新年老人写信,把写的信都装进大信封寄给他。你们想给新年老人写些什么呢?(幼儿讨论)。

2、我们可以把你学到的新本领告诉他,也可以讲讲你知道的有趣的事和高兴的事,把这些事画在信上。

3、提出操作要求我们画的时候,要先在左上角画上收信人,再画主要的人和物,最后画背景。画完后要能讲出你想说的事,让新年老人一看就明白。结束时要在纸的右下角画上自己,新年老人才知道信是你写的。

4、幼儿以画代字写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指导幼儿添画情节。重点指导个别幼儿的绘画,提醒幼儿合理布局。

三、看画读信、装信。

请个别幼儿读信,表扬大胆做画、讲述的幼儿。

和幼儿一起把信装进大信封。

四、延伸活动。

在游戏中开设邮电局,幼儿扮演小邮递员,幼儿可按自己的意愿给熟悉的人写信。

活动反思:

本次写作的内容是写一封信。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书信是用来代替面谈的一种应用文,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它不但可以用来和同学、朋友、亲友等交流思想,互通信息,还可以扩大知识来源,获得精神的安慰和鼓励。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的能力。

本节课教学时,我首先通过动画视频,引出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写信的格式,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印象深刻,学生在获得发现知识的成功感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可贵的学习方法。顺口溜则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即时巩固所学。

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真情实感,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想一想要写信给谁,向他说什么,使写信成为学生自发的内心需要。打开学生思路,便于学生真情流露。同时,让学生明白书信是为了交流,无论是与别人交流,还是与自己对话,写信都是表达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

另外让学生自己观察信封,发现和总结写信封的格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让学生写信封的实践环节,可以当堂检验学生的自学效果,切实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把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写信指导教案

训练重点写信要注意格式,语言要得体。写自己最想告诉收信人的话,要有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写信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情。学会写信,可以及时地跟亲人、朋友交流住处沟通感情,能够使生活更充实,更美好。今天,我们来练习给长辈人写信。二、出示训练题三、思考作文要求1、写给谁:可以是你的亲人,也可以是你尊敬的其他人。一般指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如父母、祖父母、叔父、叔母、姑父、姑妈、老爷、姥姥等。2、写什么:内容很多,例如,可以写家乡的变化,告诉他哪条路修好了,哪儿建成了住宅小区等……四、小组说说还可以写给谁?可以写给自己尊敬的担负某种重要职务的长辈人写信,向他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例如。可以给联合国安南写信,请他做调节工作,尽快结束武装冲突,实现和平。设计意图无论是写给谁的,内容都要是自己的,情感都应当是真实的。

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教案设计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是,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讨论解疑。

即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学生在课前自学过程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对于较简单的问题,可以直接得出结果,对于能贯穿整篇文章的问题,教师可以把它与自己备课时精拟的有关课文的问题相结合,作为主线问题,引导学生再次自学,圈点批画,体会理解,对于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或学生个人学习理解有困难的,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互帮、互学。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可进行全班讨论,仍不能解决的教师作适当的点拨。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在读的方法上,教师可通过朗读指导,范读或录音朗读,调动学生的情感,引领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将他们带入课文中的情境,并进入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对读,分角色朗读和全班齐读等,读出变化的语气,表达出人物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导入新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放声读,可轻声读,怎么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就怎么读,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继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因为问题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基础。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创新学习的课堂,强调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本,带着信息储备主动地走向课堂,走向教师。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来组织教学。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最感动的地方,或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初读感受,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交流感受,课外延伸。

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收获,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的课外知识;可以让显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画一幅画,作一首诗;可以让学生写广告词、心得;可以让学生读一些课外读物……让学生在课下拓展思维,培养语文能力及创新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课文内容的美。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课都固定这一模式。由于每篇课文的要求不同,在单元里的地位不同,课文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不同,因此,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应提倡多样化、个性化。有的课,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课,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有的课以合作学习为主,先分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组之长;有的课可直接从课文的重点切入,以点带面,从部分返回整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决定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化。要提倡不拘一格、标新立异,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两幅图,准确地把握图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能围绕中心,抓住重点,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把故事写具体,写完整,写生动。

教学重点、难点:

能仔细观察图画,准确理解图意,并展开合理想象,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具体。

教学准备:ppt、习作用纸。

课时安排:2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篆书燕。

2、燕子是一种益鸟,自古以来,咱们中国人就很乐意燕子在自己的房屋中筑巢,生儿育女,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件吉祥、有福的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习作6中的故事就发生在燕子身上.(板书:习作6)。

(二)、指导看图,把握图意。

1、请大家仔细观察两幅图,从图上你知道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吗?

2、此时此刻,小燕子的处境怎样?

3、眼看一只燕子从天而降,这只小猫有何表现?(表情:眼睛胡须等;动作:身体、腿、爪;叫声;心理)。

4、如果你是小燕子,看到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站在面前,你会有怎样的反应?(神色:眼睛;动作:身体、头、爪、翅;叫声;内心)。

5、谁能将这个画面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呢?

(三)、大胆想象。

1、图画到这儿就戛然而止了,可故事却没有结束,?接下来可能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设想各种可能性)。

2、同学想象力真丰富,想到了那么多的可能性,现在请大家以组为单位说说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说到你的故事中去。

3、给所编的故事拟一个题目。

(四)、结语。

同学们想的丰富,说的精彩。无论你选择了怎样的可能性,只要你的想象合情合理就行。课后请大家将整个故事完整地写下来,再给它拟一个有个性的题目,我相信丰富的想象一定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精彩,更多的感动。

板书:  习作6。

所见。

所闻。

所想。

写信指导教案

一、教师朗读短文。

寻找快乐。

一群学生到处寻找快乐,却遭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

他们向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请教:“老师,快乐到底在哪里?”

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这群孩子暂时把寻找欢乐的事放在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使九天,锯到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出一条独木桥。

独木桥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划浆,一边齐声唱起歌来。苏格拉底:“孩子们,你们快乐吗?”

你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

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访。”

原来,快乐在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快乐就会来找你。不信你就试试。

三、学生听后谈感想。

四、揭示作文要求。

1、明确什么是读后感:把读了文章、书籍之后的体会、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2、知道怎么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文章;可以就整篇文章写感想,也可以就文章的某一点,如重点句子、段落来写。

3、了解写读后感的好处:经常写读后感,可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五、写读后感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紧扣原文,抓住重点。

2、联系实际,情感真实。

3、叙议结合,以“感”为主。

六、教师读例文。

七、学生从自己平时读的文章中选出一篇,写读后感。

作文讲评。

一、回忆本次作文的内容及要求。

电脑出示作文要求,生齐读,明确要求。(写读后感)。

二、教室总结,提出评价标准。

1、教师总结,指出本次习作的优缺点,提出共性的问题。

(1)对原文理解得不透彻,不能很好掌握原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或对原文的描写过于罗嗦,抓不住重点。

(2)读后感的“感”部分写的太少,没能结合原文谈自己的感受或收获。

(3)举一些与原文无关的例子。

写得好的同学有:杨文惠、石顺楠、石律、王林海。

杨凯舒、曾楠楠、罗诚诚、索方顺。

陈佳妮、陆道田两同学的前面部分写得好,后面部分没有联系实际来谈。

遍()。

作文中的错别字:篇()。

片()。

2、价标准:读是基础,感是重点,联系实际,语句通顺。

三、同学间互评自改。

1、在小组内谈一谈,请同学按评价标准评一评。

2、根据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修改习作。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设计指导

1.尝试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半圆形、三角形进行图形组合。

2.乐意分享自己的发现,体验图形组合的乐趣。

1.经验准备:幼儿对各种形状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2.物质准备:ppt、照相机

活动过程:

一、出示“机器人”引入活动,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小客人,我们来看看它是谁啊?(机器人)”

二、巩固幼儿对图形的认识

“这个机器人是由许多不同的图形组合起来的,你认识这些图形吗?把你认识的告诉大家!”

三、通过故事让幼儿感受图形的组合变化

四、请幼儿寻找生活中的图形组合

1.教师提出要求

2.幼儿自由寻找生活中的图形组合,师引导并用相机记录幼儿的发现

五、展示幼儿作品,请个别幼儿进行讲述

请幼儿在户外多留意观察找到更多的图形组合。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设计指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在指导下感知和体会有些事物可以用数来描述的.,对环境中各种数字的含义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1、通过游戏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快乐。

2、能主动思考,对物品进行分配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3、能知道4分成两份有3种分法,知道哪两个数合起来是4,并能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

1、棒棒糖、花、苹果。

2、小猫头饰、小兔头饰(若干)、小狗头饰(若干)。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用歌曲《找朋友》让拿到小兔头饰的幼儿找一个带着小狗头饰的幼儿。

师:“今天,小猫请了他的好朋友来家里做客,是小兔和小狗,现在每位小朋友都要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小兔要找到小狗做好朋友哦!”

游戏玩法:当音乐想起的时候,小朋友开始自由的走动,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后,坐在一起。

二、物品分配。

1、师:今天小猫要邀请它的好朋友们小兔、小狗到家里来做客,还为小朋友准备了好多东西,看!

2、师:我们先来看看有些什么?分别有多少?

幼:4只棒棒糖。

师:我们有两个小朋友,要共同分享棒棒糖,可以怎么分呢?3师:小猫又从花店买来了4个苹果,分给两只小动物,要怎么分呢?我们要想出另外一种方式。

4、师:吃完东西,小猫又找来了四朵花给好朋友。小朋友们想一想,要怎么分呢?能不能和棒棒糖和苹果的分法不一样呢?“你是怎么分的?请你用一句完整的话来告诉大家。”

5、巩固分法。

师:教师与幼儿一起记录4可以分成--(展示分好的棒棒糖、花朵、苹果)。

三、教师小结

师:4分成两份有三种分法。幼儿一起回忆三种分法。

四、游戏学习4的合成。

师:小动物们玩儿得可开心啊,他们邀请我们小朋友一起森林玩,你们愿意吗?森林很远,我们4人一组开火车去吧!”(听音乐玩开火车的游戏)

咦,看地上有什么呀(草莓),有几个?(2个)其地方还有没有?有几个?(2个),那总共有几个呀?(4个)

听音乐再往前走

咦,看地上又有什么了(西瓜)有几个(3个),其他地方还有没有(1个),那总共有几个(4个)

听音乐继续走

“呀,看,这是什么啊?(山洞),这个山洞只允许数字宝宝是4的小朋友过去,可我们小朋友也想过去怎么办呢?(先变成数字宝宝),老师这给小朋友准备了好多数字宝宝,(发数字宝宝)看看自己是数字宝宝几呢?是数字4吗?那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数字变成4呢?(幼儿讲述1和3合成……)“真聪明,那快点找到一个与自己合起来是4的朋友手拉手、排好队一起过魔洞吧!”(教师检查)

幼儿分组找到朋友过魔洞后,做一个胜利的表情或动作!师:“刚才你们都很聪明,都能很快找到和自己合起来是4的好朋友一起过魔洞,真棒!”

五、教师小结:

小朋友们刚才是怎么过山洞的啊?(3和1和起来是4,2和2和起来是4,1和3和起来是4.)

听音乐继续走(走出教室)

活动反思:

儿为主体的新理念,并创设了较好的生生互动的环境,活动效果较好。

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对书本人物的评价。

2、通过重要情节的提炼,引导学生体会夏洛和威尔伯之间关于生命、友情、爱与忠诚的赞歌。

3、享受读书乐趣,激发读书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提炼书本中重要的情节、语言,引导学生朗读、想象,体会“爱”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夏洛的网》这本书大约有10万多字,你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本书的内容?

2、用概括的语言叙述一篇课文、一本书,要抓住重要的人物和重要的事情来说。

3、每本书的封底,都会有一段话,这段话用了较多的语言叙述了故事的内容。以后在选择书本阅读的时候可以通过这段话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阅读第一章。

1、威尔伯的存在和小姑娘弗恩有很大的关系,这里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指名学生读一读弗恩的语言。

“请不要杀它!”她眼泪汪汪地说,“这不公平。”

阿拉布尔先生停下了脚步。

“弗恩,”他温和地说,“你得学会控制自己。”

“控制自己?”弗恩叫道,“这是生死攸关的事,你还说什么控制自己。”泪珠滚滚流下她的脸蛋,她一把抓住斧子,打算把它从爸爸手里抢下来。

“弗恩,”阿拉布尔先生说,“养小猪的事我比你懂。落脚猪麻烦大着呢。现在让开吧!”

“可是这不公平,”弗恩叫道,“小猪生下来小,它自己也没办法,对不对?要是我生下来的时候很小很小,你也把我给杀了吗?”

阿拉布尔先生微笑了。“当然不会,”他说着,疼爱地低头看着女儿,“不过这是两码事。女孩小是一回事,落脚猪小又是一回事。”

“我看不出有什么两样,”弗恩回答说,仍旧抓住斧头不放,“我听到过那么多不公平的事,这件事是最最不公平的。”

阿拉布尔先生脸上掠过一种古怪的表情。他觉得自己也要哭出来了。

“好吧好吧,”他说,“你先回去,我回家的时候把这落脚猪带回来,让你用奶瓶喂它奶,像喂小宝宝似的。这下子你就会看到,对付一只小猪有多么麻烦了。”

3、你觉得弗恩说这段话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

指导学生朗读句子。读出“又急又气又伤心又愤怒”的心情。

4、这段文字让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弗恩?

5、小结:在弗恩眼中,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人类,生命都是一样的。弗恩爱护小猪,保护小猪的行为感动了爸爸,爸爸不再杀小猪,从此弗恩就开始用奶瓶喂养起小猪,并为它取名“威尔伯”。威尔伯和弗恩在一起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日子,后来小猪长大了被放到了她舅舅朱克曼家的农场饲养。于是威尔伯遇到了它生命中另外一个恩人:一只蜘蛛“夏洛”。

(三)阅读21章。

1、夏洛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在威尔伯的面前?(威尔伯孤独的时候)。

2、出示句子:你要一个朋友吗?威尔伯?我可以做你的朋友。

指名学生朗读这句话。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真诚。

3、当孤独的威尔伯听到了这句话的时候,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它感受到了来自朋友的关怀,心中充满了温暖。

4、过渡:威尔伯有了夏洛这个朋友,日子过得可开心了,他们的友谊在一天天的增加,威尔伯越来越喜欢夏洛。一天,威尔伯听闻自己将在圣诞节前被杀掉,要成为人们所吃的火腿时,它忍不住悲从中来。

5、它是怎样表现的?

出示威尔伯表现的句子。指导学生朗读,你体会到威尔伯怎样的心情?(恐惧、求生欲望)“别说了!”威尔伯尖叫,“我不要死!救救我,你们哪一位!救救我!”

“我没法安静,”威尔伯跑过来跑过去,尖叫着说:“我不要给一枪射死。我不要死。老羊的是真的吗,夏洛?天冷了他们要杀死我,这是真的吗?”

威尔伯哇哇大哭。“我不要死,”它呻吟说,“我要活,我要活在这舒服的肥料堆上,和我所有的朋友在一起。我要呼吸美丽的空气,躺在美丽的太阳底下。”

“我不要死!”威尔伯扑倒在地上尖叫。

6、就在威尔伯万念俱灰时,夏洛坚定地对它说:

“你不会死!”

“我救你!”。

7、以后每当威尔伯恐惧地想到自己即将被杀时,夏洛又总是这样对他说:

“我一定会救你!”

“我这辈子说的话,没有比这话更当真的了,我不会让你死!”

8、引导学生读一读句子,从夏洛的话中你读出了什么?(体会夏洛的坚定,夏洛的善良。)。

9、它为什么要救威尔伯?小结:朋友之情。

10、夏洛说到做到,她运用智慧制定了一个伟大的计划:这个计划是怎样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用她的丝在猪圈上空不辞辛劳地编织写了文字的蜘蛛网。

第一次编织了“王牌猪”三个字,引起了轰动,人们纷纷猜测,神显灵了,威尔伯可能是头神仙猪!第二次编织了“了不起”三个字,主人朱克曼一家觉得这真是奇迹,赶紧特别照顾他,还给他用牛奶洗澡,真是待遇不错。

第三次夏洛又编织了“光彩照人”四个字,这下,人人都相信威尔伯的确是头神仙猪,绝对不可以杀了他。

最后一次为威尔伯编织了“谦卑”两个字,所有的人都大大赞美他真是一头光彩照人又具有美德的“神猪”,并给他颁发了特别奖!威尔伯的命运彻底得到了改变,他再也不会被杀掉了!

11、可就在这个时候,夏洛衰老死亡的一刻也来临了,夏洛在临死之前向威尔伯吐露了自己的心声——(出示句子)。

“你一直是我的朋友,”夏洛回答说,“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为你结网,因为我喜欢你。再说,生命到底是什么啊?我们出生,我们活上一阵子,我们死去。一只蜘蛛,一生只忙着捕捉和吃苍蝇是毫无意义的,通过帮助你,也许可以提升一点我生命的价值。谁都知道人活着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

12、夏洛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

生活中你遇到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情?

13、生命的价值是什么?(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对朋友的真诚、忠诚……)。

(四)阅读22章。

1、出示句子:

“再见!”夏洛悄悄地说。接着它鼓起全身力气向威尔伯挥挥它的一条前腿。

引导学生朗读。

2、过渡:夏洛死了,威尔伯一直守护着夏洛的514个孩子,直到它们成长为止。

3、课文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出示句子:

威尔伯永远忘不了夏洛。它虽然热爱它的子女、孙子女、曾孙子女,可是这些新蜘蛛没有一只能取代夏洛在它心中的位置。夏洛是无可比拟的。这样的人物不是经常能够碰到的:既是忠实朋友,又是写作好手。夏洛两者都是。

4、引导学生朗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朋友间的友情、忠诚;友情无价、情谊永恒)。

(五)课堂总结。

1、这本书的题目为《夏洛的网》。你觉得这是一张怎样的网?充满了爱的网。

2、现在你知道作者写这本书想要表达什么?

3、这是一本令人感动的书,相信也有很多的句子感动了你,把这些令你感动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这就是读后感。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