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我国粮食安全(实用19篇)

时间:2023-12-08 09:22:42 作者:笔舞

优秀作文融合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独到的见解,展示了作者对文学艺术的独特理解和品味。推荐大家多读一些优秀的作文范文,从中体会和理解优秀作文的特点和技巧。

我国拟立法保障粮食安全【】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用全球不到10%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生产的粮食,养活了近20%的人口,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进而“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当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要从战略上看,看得深一点、远一点,切实增强保障能力,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我国粮食安全的演讲稿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爱惜粮食,节约粮食》。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世界三大粮食作物是什么吗?它们就是小麦、水稻和玉米。本周是我国“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宣传周。“民以食为天”,今天,就让我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谈谈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早已远离食不果腹的年代,吃饱饭、吃好饭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还有谁会在意粮食的。由来,还有谁会在意随手丢弃的粮食?然而,现实情况令人堪忧:一方面,全世界人口与日俱增,粮食供应日益紧张。更何况,全世界还有许多地方和我国的一些偏远贫困地区一样,人民生活水平极其低下,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那儿的孩子们连米饭都吃不上啊,更不用说吃肉了!另一方面,浪费粮食的行为屡见不鲜。就以我们幼儿园为例,教室的垃圾桶里,有时会有吃剩的面包、糕点,在生活中,不少小朋友也不懂得爱惜粮食,他们把饼干、面包、稀饭随便乱扔,在家里挑吃捡穿……据有关部门估计,全国每年浪费的粮食,足够五千万人吃一年,多么惊人的数据啊!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既赞美了劳动人民的伟大,也表达了劳动人民的`辛劳。如今人们的生活好了,却不能丢弃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因为,一粒粒粮食从播种到收割,再加工成成品粮,至少要经过20道工序,这中间包含了农民多少辛勤的劳动呀!可以说,每一粒粮食都浸透了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

所以我们要拿出实际行动来爱惜粮食,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故事:贝贝兔吃饭。

兔妈妈端着一碗饭来到贝贝兔身边,说:“贝贝,吃饭啦!”

贝贝兔嗅了鼻子,说:“哇,真香呀!”

它围起饭兜兜,拿起小勺子,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过了一会儿,贝贝兔却将好些粒米饭扔到了地上,兔妈妈见了,既惊讶又生气,它严厉地批评贝贝兔说:“谁知盘中餐,粒粒谐辛苦,你怎么能这样糟蹋粮食呢?”

贝贝兔听了,委屈地说:“妈妈,不是这样的,你瞧,地上的小蚂蚁也饿了,我想送些给他们吃。”

兔妈妈这我才明白,它对贝贝兔说:“妈妈要像你说对不起,是妈妈错怪你了”

贝贝兔笑起来:“没关系!妈妈知错能改,真棒!”

我国拟立法保障粮食安全【】

立足我国国情、粮情,着力构建系统完善的粮食安全保障制度体系,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加工等环节以及粮食应急、节约等方面突出问题,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切实提高防范和抵御粮食安全风险能力,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深入以来粮食安全领域改革成果,将经实践检验成熟的政策措施和制度成果转化为法律规范,为推进粮食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法治保障。

我国拟立法保障粮食安全【】

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较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足,市场供应充裕。与此同时,我国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粮食安全仍面临耕地总量少、质量总体不高,粮食稳产增产难度加大、储备体制机制有待健全、流通体系有待完善、加工能力有待提升、应急保障有待加强、节约减损有待规范等诸多问题挑战。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对推动解决上述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阅读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时创造。以上就是给大家分享的10篇我国拟立法保障粮食安全,希望能够让您对于我国拟立法保障粮食安全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粮食安全论文我国粮食安全的隐忧及对策思考集合

民以食为天”,粮食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资源,更是一种重要的生命资源。粮食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粮食的供给已经基本满足人们的需要,而且多年供大于求,粮食形式明显改善。当前,世界粮食价格大幅波动和全球经济危机的蔓延,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应对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我国近年来粮食生产形势大好,但从长远看来,粮食安全问题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党的十七x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首次写入重要文献。中央经济会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这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对于粮食安全问题的深切考虑。

****年11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罗马召开了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了《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第一次提出粮食安全的定义: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

1996年11月13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罗马召开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通过《世界粮食安全罗马宣言和《世界粮食首脑会议行动计划》,重新对粮食安全的定义做出表述: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现在,我们认为粮食安全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化解和消除导致粮食危机的各种因素,保证一个人的生活具有足够富多富有营养的粮食。

我国近些年粮食生产发展势头大好,但从长期看来,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我国的耕地资源少,淡水少,使我国粮食的生产能力受到一定制约。此外,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解决好每一个同胞的吃饭问题依旧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国的国情决定了粮食安全问题是我国长期存在的基本问题。

(一)粮食供给处于紧平衡。

目前中国粮食的产需供给率大概是97%,玉米产需基本平衡,小麦、水稻供求偏紧,大豆存在较大缺口,薯类生产增长较快。从长远看,粮食生产受资源、气候、技术、市场制约和种粮比较效益影响,产量大幅度增长的难度很大。而随着人口增长,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粮食消费量继续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因而紧平衡将是中长期中国粮食供求的常态。

(二)粮食价格上涨趋势增强。

从2004年开始粮食价格开始上涨。2006年9月后,由于物价上涨、种粮成本高等因素的影响,玉米小麦价格上涨速度加快。2008年粮食价格继续上涨,特别是大豆及豆油价格涨幅剧烈。在成本、需求、政策各方推动下我国粮价持续上涨。

(三)饥饿人口有增无减。

据联合国公布的最新数据,2009年全球每天忍受饥饿的人数将达到10.2亿人,扭转了过去40年中饥饿人口持续减少的趋势,而且这一数字将继续增加。

(一)资源环境因素的制约使得粮食供给增加困难。

中国是世界上人均农业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人均耕地面积1.38亩,只有世界的1/3,并且耕地质量下降,沙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和污染严重。全国适宜耕种的面积只有一亿亩,扩大耕地面积有限。此外,我国的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我国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北方地区总体上严重缺水,影响了粮食生产。受气候影响,我国干旱缺水的状况也将有增无减。另外农田水利设施老化,而且科技支撑不足,也使得粮食增产缓慢。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5%,而中国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

(二)粮食需求刚性增长,供需矛盾加剧。

我国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持续到2030年左右,中国人口可能达到16亿。按照每年增加500万吨的供应量,到2020年需要5.25亿吨,到2030年需要6.4亿吨左右的粮食供应。这种人均粮食需求量加大和人口总数稳定增长,必然对我国粮食安全带来极大挑战,需求的刚性增长将使我国今后粮食供求平衡的压力增大。从区域分布看,粮食产销分布很不平衡,粮食销区的产销缺口有扩大的趋势。同时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人均粮食的消耗量也会增加,这也增加了对粮食的总需求。

(三)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产业化程度低。

近年来,我国粮食加工业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而且我国广大农村依然沿袭传统、分散的生产模式,粮食生产的科技附加值低。现阶段,粮食加工转化主要有三种形式:口粮加工、饲料加工和工业用粮加工。三种加工方式都存在这规模小、企业多、技术落后和加工能力过剩的问题。在经营方式上,产业化程度低,粮食生产加工销售各自为战,没有形成产业链条。

(四)粮食应急和救济系统不健全。

长期以来,我国把粮食生产作为作为重中之重,对粮食安全的预警工作重视不够,这也是造成我国粮食生产悬殊动荡的原因之一。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实践证明,建立科学的粮食安全早期预警系统是政府调控、引导农产品市场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我国虽然开始着手建立粮食安全预警体系和应急措施,但是起步晚导致很多地方的粮食预警体系还不健全,一些措施还没能得到落实。此外,粮食的信息公开度较低,缺少对低收入家庭和农村困难家庭在粮食价额波动时的保护措施,而且在遇到突发性问题时也没有良好的预防措施。

(五)粮食浪费现象严重。

我国的食物来源比较狭窄,局限于种植业中的谷类和薯类作物。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据一项针对北京部分大学餐后剩菜剩饭情况的调查表明,倒掉的饭菜总量约为学生购买饭菜总量的三分之一。按全国大专以上在校生总数量2860万人(2009年底数据)计,大学生们每年倒掉了可养活大约1000万人一年的食物。此外,有关部门在提及浪费粮食的问题时,往往会更多地强调消费端,而忽视解决粮食生产、储存、流通等环节的“隐性浪费”问题,原粮食利用率低,爱惜粮食观念淡薄,浪费粮食现象随处可见。

(一)稳定耕地和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一是加大耕地和环境的保护。在我国资源和耕地数量不断减少,粮食供应紧张,只有耕地得以稳定,才能更好地解决粮食种植的合理结构,确保粮食安全。我国应当加大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确保农田规模。实施严格的耕地农田保护制度,同时加大执法力度,要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二是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稳定粮食生产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应当一方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强化其对基础设施的重视。同时加大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稳步推进农田水利、中低产田地改造等项目,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此外还应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和现代化水平,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和生态条件。

(二)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保护粮食安全。

我国粮食科技是个薄弱环节,科技贡献率低,技术成果转化慢,因为必须不断加快我国粮食的科技发展,拓展创新点,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我国需要加强对农业关键技术的研究,搞好良种培育,改进栽培技术。大力研究和发展生物技术,开辟粮食等主要食物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同时,我们还应当研究和发展食物保鲜技术,对食物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储藏保鲜,是加强食物安全保障的不可替代的措施,可以减少浪费,有利于降低经济成本,也能够维护实物的质量。此外,我们还应当加强对农民农业科技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粮食的技能,运用高科技来改造我国的传统农业。

(三)建立粮食安全预警和应急保障体系。

如今,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多,各种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都会给粮食的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我们必须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和应急保障系统。根据对粮食市场情况的动态分析,及时进行信息的跟踪、采集、整理,并做好充分的预测分析,一旦发生灾害和突发事件,有关部门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采取应对措施。同时,需要根据不同年份的收成状况,逐步完善粮食的生产、需求和储备工作,建立一套完整的粮食储备的收购、管理和流通、周转制度。我们需要依据国内外粮食市场状况,从而及时补充和抛售储备粮,稳定国内粮食市场。此外政府应鼓励农民进行合理的储粮,国家应该给与适当的补贴和政策指导。

(四)倡导节约粮食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

保护粮食安全不仅仅是控制粮食生产,更要重视粮食消费。粮食资源是有限的,过度透支只会使粮食安全问题存在更大的隐患。应当提倡适度节俭的粮食消费,反对铺张浪费的行为。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节约粮食,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加强粮食产后减损技术的推广,控制粮食的过度加工,粮油的过度加工,使原料中的营养成分大量流失,降低了成晶的营养价值,造成了原料资源的极大浪费。此外,要引导科学饮食,倡导健康消费,形成合理的膳食结构。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商品,要保证中国粮食安全,不但要政府在政策上进行指引,促进中国粮食结构的优化,还要政府在法律上进行强有力的限制,保证耕地安全。我们都应该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真正的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我国粮食安全的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粮食安全与粮食浪费是屡见不鲜的问题,大家经常听到,但对此却没有深入的思考。粮食问题已经成为了困扰全球的一个普遍问题。每年的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世界粮食日的设立,就是呼吁大家重视粮食的生产,关注粮食的安全,反对粮食的浪费。它呼吁大家从我做起,尽自己所能地为缓解世界粮食危机做出贡献。

食品安全问题与大家息息相关,如果我们也有绝不将就的态度,我想企业肯定会有很大的改进,当然国家的政策监管也不能忽略。在平时,大家要对食品安全的知识有所了解,对不卫生或颜色异常的食物,应该避而远之。

希望各位同学在之后有所触动,更有所行动。希望大家继续密切关注食品安全的问题,也更希望大家树立节约意识,珍惜自己的盘中餐。大家一定还会做的更好!请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我国拟立法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保障法草案第三章规定,建设国家农业种质资源库,建立种子储备制度;鼓励推广普及粮食生产机械化技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以及粮食生产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应当保面积、保产量;健全粮食生产者收益保障机制,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和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种粮积极性;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对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我国拟立法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保障法草案第二章专设“耕地保护”一章,规定划定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严格保护耕地;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调动耕地保护责任主体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补充与所占用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产能不降的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确需将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的,补充数量相等、质量相当、产能不降的耕地;加强耕地种植用途管控,耕地应当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

我国拟立法保障粮食安全【】

为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防范和抵御粮食安全风险能力,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粮食安全保障法草案26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这是该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草案共11章69条,包括总则、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粮食储备、粮食流通、粮食加工、粮食应急、粮食节约、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

我国农田土壤碳库演变研究:全球变化和国家粮食安全农田土壤有机碳

综述了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全球变化开放科学会议”的主要学术成果,从中分析了在全球变化研究的各个领域,人类活动在全球变化中所起作用的重要方面.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如何加强在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开展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安全影响研究的重要方向.以此研究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土地覆盖变化的生态效应,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对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机理.着眼我国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可能响应,重构了我国生态环境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覆盖的空间宏观格局.

作者:史培军宋长青景贵飞作者单位:史培军,景贵飞(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

宋长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北京,100085)。

刊名:地球科学进展isticpku英文刊名:advanceinearthsciences年,卷(期):200217(2)分类号:x144关键词: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生态环境安全人地系统动力学全球变化

我国拟立法保障粮食安全【】

一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营养性”逐步成为粮食安全的核心,强调健康营养、种类多样,由原先的“吃得饱”转变为“吃得好”,吃出健康、吃出长寿。

二是粮食的“可供性”,成为仅次于营养性的第二个重要内容。但受资源禀赋的限制,我国需要以9%的全球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近20%的人口,这决定了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必须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

三是在我国经济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的背景下,“买得起”“买得到”也不再是消费者担心的问题。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粮食安全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能够得到很好保障。

谈谈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认识论文

耕地资源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资源保障,耕地保护是中国必须优先考虑且不能回避的问题。在亚洲季风气候条件下,气候变化通过影响粮食产量进而对国家政权产生影响,政权波动时期就是在降水量大幅下降,粮食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纵观中国风云历史,政权更替都是由于粮食安全无法保障造成的,这已成为规律。即便在盛世唐朝,关乎国家兴衰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粮食问题。正因如此,我们才有了“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仓廪实而知礼节”、“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等这些历史经验,它们精辟地道出了粮食安全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科学如何进步,粮食问题永远是我们最基本的问题。

18亿亩耕地红线要求数量与质量并重。首先,从粮食生产角度来讲,耕地资源与货币、劳动力是粮食生产的三大要素。在经济学家看来,保障粮食生产的耕地资源与货币、劳动力要素完全相同,只是一个数量的概念。因此,耕地资源生产能力的差异往往被他们忽略。然而,从资源角度来看,耕地资源与货币、劳动力要素具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单位面积耕地资源生产能力具有差异性。耕地资源现实生产能力取决于光照、温度、降水、坡度、土壤、作物品种、灌溉、排水条件和农户的投入积极性等众多因素,而耕地资源是承载这一切要素的空间,失去这个空间,粮食生产就无从谈起。一定数量的耕地资源是粮食安全的最直接保障,所以国家划定了18亿亩耕地红线。

其次,由于我国自然条件差异大,不同区域耕地质量存在宏观差异,同一区域内部耕地质量也有差异,所以耕地的粮食生产保障能力差异巨大。国土资源部全国农用地(耕地)分等成果表明,我国农用地平均等别为9.80等,低于平均等别的10~15等地占全国农用地评定面积的57%以上,生产能力大于15000千克/公顷的耕地仅占6.09%,农用地等别总体偏低。在目前的18.26亿亩耕地中,约10亿亩是旱地,约8亿亩是水浇地、灌溉水田和菜地;坡度25度以上的近1亿亩,15度以上的3亿亩;有一年三熟的优质高产高效农田,也有三年不下一滴雨的耕地;有草帽田,也有不适合牛耕、只能人耕的天梯田;从滨海区域到3100米海拔的青藏高原都有耕地分布;差地三亩养一人,而高产田一亩养三人。正是基于此,国家又通过设定15.6亿亩基本农田,对耕地质量进行保护。

总的来讲,不仅要对优质耕地进行保护,还要进行建设,只有如此,才能为粮食生产提供最重要、最坚实和最基础的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讲,18亿亩耕地红线是要求数量与质量并举的红线。

18亿亩耕地红线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不确定性影响的保障。全国农用地(耕地)分等成果显示,我国耕地分布集中性特征显著,局部的耕地资源与水热资源匹配度低,耕地资源与生态要素存在空间互补性。相同的自然条件变化可能对不同区域的耕地质量存在不同影响,因而使得耕地质量稳定性存在空间互补性,从整体上保障了粮食安全。然而,全球气候变化异常,会加剧耕地资源生产能力的波动,导致优质耕地资源生产能力出现巨大波动。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对东北、华北耕地资源生产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对新疆、青海等地却产生短期的有利影响。另外,紧紧依靠几个区域和部分优质耕地资源无法保障我国耕地资源安全。因此,耕地资源空间分布的特殊性,决定了粮食安全不仅要有15.6亿亩基本农田的保护,还要有耕地数量的保护。只有确定18亿亩耕地落实到不同区域,才能有效地支撑粮食生产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波动性的不利影响、全国范围内粮食安全保护策略的有效实施。

18亿亩耕地红线是应对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资源本底。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国的陆地生态系统可以吸纳大约全国27%~38%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其中耕地资源具有极高的固碳潜力,可以有效调控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这个意义上讲,18亿亩耕地资源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有利资源,是可以进行管理和调控的固碳资源,而且潜力巨大。

问题二: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的关系。

未来作物单产提高存在极限,靠高投入带来的提高需付出环境代价。国家层面的粮食产量增加取决于作物的播种面积和具体作物的粮食产量,因此,粮食总产量取决于两个要素:播种面积和作物单产水平。

应当承认,全球农业革命使作物单产大大增加。据研究,世界绿色革命使全球粮食单产从1970年的1770千克/公顷增加到2000年的3060千克/公顷。我国近30年来的作物单产增加,也得益于作物品种改良、土壤改良、施肥技术等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撑作用。当前,为了继续保持农业革命的成效,人们又将更多期望放在了基因育种等现代农业技术上,然而这些技术进步的实施必须依靠高质量的农田作为支撑,遗传基因控制技术和现代农业精确农业技术只有在光、热、水、土资源保障的优质耕地资源上才能实现。

虽然我国农业的高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高产量,然而大量化学肥料、农药的施用以及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也使我国耕地资源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增加了消耗代价。例如黄淮海区域,为了保障作物高产而实行的一年两熟制,已经使这个区域的地下水位显著下降。调查表明,华北平原的地下水开采深度最深达到300米,农田机井密度显著增加,但是使用年限却大大减少。粮食高产增加带来的这种环境代价将是影响粮食产量持续增加的重要限制因素。

与我国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来自美国的调查显示,中国的人均耕地只有0.094公顷,而美国的人均耕地是1.52公顷,是中国的16倍。美国不仅耕地资源数量丰富,而且耕地资源质量优越。笔者在美国调查发现,美国多是雨养农业,很多区域可以实行一年两熟,耕地资源根本不用灌溉,但是为了保障耕地资源持续利用,大都实行一年一熟;还有很多耕地资源实行轮作,即种植一年,闲置一年,基本是通过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规模化进行生产。粮食生产不是为了追求更高的产量,而是寻求产量、效益和环境的均衡协调。因此,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并不大,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切实得到了保障。

我国自然经济条件复杂,粮食增产的政策效应具有区域差异性。改革开放30多年来,粮食的主要生产者——农户的土地利用目标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发达区域,更多的农户着眼于可获得高价值的作物种植上;而中西部区域农户种田的目标是满足自己粮食需求和获得一定利润,甚至一些地方连这种目标都难以实现,已形成了老人、妇女和儿童种田,青壮年纷纷出走乡村的局面。农户种田收入微薄,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足够的耕地资源。耕地资源不足,使中国的部分农民成为世界上特有的“两栖”居民,辗转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同时,有限的耕地资源也会使国家实施农业政策提高粮食产量的能力下降。

综上来看,粮食安全不能仅仅寄托在粮食单产持续增加上。从技术上来讲,粮食单产可以小幅度提高,但是大幅度提高有限。粮食单产的增加必须依托优质的耕地资源。我国作物单产依靠高投入增加所造成的环境代价是耕地资源短缺的直接原因。在人均耕地资源紧缺条件下,有限的耕地资源迫使农户土地利用目标多样,使国家政策调控的空间有限。因此,无论是从科技进步、政策调控,还是从耕地资源生态安全来讲,只有一定数量的耕地资源保障,才能有效协调粮食高产和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的问题。

18亿亩耕地是作物播种面积的保障。作物产量增加的另一因素是播种面积,而作物播种面积直接影响粮食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耕地资源数量不与粮食安全具有一一对应关系,但是耕地资源数量与播种面积具有直接且显著的对应关系。由于我国区域光热差异显著,使我国的耕地资源作物熟制存在显著差异。我国的东北、西北区域,耕地只能是一年一熟,而在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一年两熟,在广东、海南则是一年三熟。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路线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再到华北平原,城市化中失去的更多的是一亩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的优质耕地资源,则相当于中国北方的二到三亩的一年一熟的耕地资源。中国的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与30年前相比,在空间上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耕地资源重心已经从东南部向西部和北部转移。这种位移,虽然使得耕地资源数量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没有通过具体的数字显现出来,但是支撑粮食播种面积的耕地资源空间位置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它在保障播种面积和粮食安全的同时,对耕地资源空间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东北、新疆、内蒙的一部分作物播种面积是由草地、湿地这些生态用地转化而来。过去,江南是中国的鱼米之乡,是传统的优质水稻种植区域,但是现在,东北平原是水稻的主要生产基地。在保障水稻需求供应的背后,是中国大片的湿地和草地资源的渐渐消失,是更多的良好的生态空间的消失。因此,坚持18亿亩耕地的保护,既要保障作物播种面积,又要维护生态格局,必须严格控制优质耕地的快速转化。

问题三:市场机制调节的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考虑,市场机制可以解决一切问题,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可以有效地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全球化是市场调节的结果,其潜在意义就是效率优先,通过市场机制满足需求,从而保障粮食安全。全球化、市场化、金融化为中国提高了效率,创造了更多财富,但这部分财富是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而支撑创造财富的区域资源和环境代价却静止地留在了当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全球化和过度市场化不是缓解和消除贫困,而是加速了贫困,使那些原本具有一定生态资源的人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资源,使本来就资源匮乏的国家资源快速耗竭、环境持续恶化。

然而,也有成功抵御全球化的典范,像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不丹,人均gdp不过1000美元,但是资源环境保护很好,居民幸福指数很高。而最近的一则关于幸福指数的调查显示,中国人的幸福指数明显偏低,主要原因就是过度市场化,把保障生存基本条件的很多资源进行了市场化运作。人需要在食物、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得到最基本的保障,才能具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因此,市场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手段,未必是最好的手段。

美国的成功取决于丰富的资源条件、安全的生存空间、自由的创造力以及维持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现在的美国通过控制石油,维持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当石油资源枯竭的时候,美国依然可以通过实施生物质能源、粮食贸易进行控制,来实现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在美国看到一则电视广告片:“一个中国教授在告诉中国的年轻人,美国欠中国的巨额外债,未来是美国人给中国人打工的时代”。美国通过这种方式在提醒美国民众,他们欠中国的巨额外债,中国人是美国人的债主。如何能够收回巨额外债,美国具有丰富的耕地资源,华尔街的金融资本和资源资本结合是美国收回外债的最好方法。当耕地资源、粮食贸易和华尔街金融资本进行有机结合的时候,当中国粮食依赖进口,不能自拔的时候,就是他们收回巨额外债的最好时机。通过国际贸易保障本国粮食安全,或许在最初的时候通过很少的经济代价就可以获得,但是,一旦对国外的粮食市场过度依赖,定价的权利不是取决于需求方,而是取决于供给方,粮食进口国损失的不仅是高额的经济资源,更有可能受制于人。1840年的鸦片战争,就是西方在贸易失衡、巨额白银流失的情况下,通过鸦片收回巨额白银的武器。世界在循环往复,只是每次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对粮食的控制,就是西方人进行鸦片控制的翻版。在俄亥俄州北部的农场进行耕地资源调查时,更加证实了笔者的认识,农场主们很高兴地说,因为中国的巨大需求,他们生产的大豆和玉米出口到了中国,随着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他们的收益不断提高。

问题四:耕地政策是否阻碍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全国农用地分等成果表明,中国的优质耕地资源与都市圈在空间上具有高度重合性。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区域,恰恰是耕地资源质量最为优越的区域。任由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将使仅有的6.09%的优质耕地资源快速消失。

城市化、工业化应是城乡均衡化发展。一直存在一个悖论,就是城市化意味着大量人口要集中,农村人进城,城市人口增加。这显然是一条错误的城市化指向。中国的城市化似乎已经演变成新的圈地运动,已经成为城市空间不断挤占乡村空间的一场运动。而美国的城市化是基础设施的城市化,是社会保障的城市化。美国的乡村和城市没有根本区别,乡村、城市、农田有序安排。在资源紧缺的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应该是城乡基础设施均衡化发展,而不是差异化发展。

希望把中国更多的农村人口集中在城市来换得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工业化不应为全球提供廉价商品而消耗有限的耕地资源。全球化为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契机,而中国在抓住这一机遇的同时,也成为了世界工厂。但是,这直接导致国内耕地资源被过度消耗,尤其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优质耕地资源。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优质耕地资源已经转化大量的建设用地;在中国的新疆、内蒙原本是优美的草原转化为了耕地;在中国东北的建三江,大量的湿地资源转化为耕地资源。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不仅消耗了优质的耕地资源,还让中国为保障作物的播种面积,而牺牲了优美的草原和地球之肺的湿地。西方人实施的二氧化碳排放目标直指中国。中国在为其他国家提供廉价产品的同时,消耗了自己资源,得到的却是指责和实施的各种壁垒。因此,中国的工业化不应是世界工厂的工业化,应该是中国创造的工业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实施耕地资源刚性约束,才能促进国内的工业化实施转型。

粮食安全周总结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县粮食局组织农业局、教科局、妇联会共同组织开展了20xx年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宣传活动。本年主题是“xx”,旨在引导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减少粮食浪费。

一是营造宣传氛围。在城区公共场所、粮油企业、休闲广场等区域摆放图片展板、宣传资料、粮油质量鉴别咨询台,向市民宣传讲解膳食营养健康知识,普及“中国好粮油”系列标准和质量控制导则,引导居民科学健康消费。

二是指导农民安全储粮。针对我县农户储粮装具简陋,受鼠害、虫害和霉变等因素造成粮食大量损失,深入xx等镇村向农户讲解节粮减损科普知识,提高农户粮食种植和收储技术水平。

三是开展节约一粒粮,企业在行动。督导辖区企业弘扬“四无粮仓”精神和开展节粮减损活动,发扬“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粮食精神,营造科学保粮的深厚氛围。

今年“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宣传活动共悬挂“爱粮节粮”横幅xx多条,发放各种节粮手册xx余本、宣传页xx份、节粮小窍门xx条,参与节粮宣传工作人员xx多人次。

粮食安全倡议书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三大粮食作物是什么吗?它们就是小麦、水稻和玉米。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本周是我国“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宣传周。“民以食为天”,今天,就让我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谈谈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早已远离食不果腹的年代,吃饱饭、吃好饭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还有谁会在意粮食的由来,还有谁会在意随手丢弃的粮食?然而,现实情况令人堪忧:一方面,全世界人口与日俱增,粮食供应日益紧张。更何况,全世界还有许多地方和我国的一些偏远贫困地区一样,人民生活水平极其低下,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那儿的孩子们连米饭都吃不上啊,更不用说吃肉了!

另一方面,浪费粮食的行为屡见不鲜。就以我们学校为例,教室的垃圾桶里,经常会有同学们吃剩的馒头、糕点;食堂的餐桌上,米饭、菜肴随处可见,有时,甚至在食堂地面上,都能见到同学们洒落的米粒;在生活中,不少同学也不懂得爱惜粮食,他们把饼干、面包、稀饭随便乱扔,在家里挑吃捡穿据有关部门估计,全国每年浪费的粮食,足够五千万人吃一年,多么惊人的数据啊!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既赞美了劳动人民的伟大,也表达了劳动人民的辛劳。如今人们的生活好了,却不能丢弃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因为,一粒粒粮食从播种到收割,再加工成成品粮,至少要经过20道工序,这中间包含了农民多少辛勤的劳动呀!可以说,每一粒粮食都浸透了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

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农作物的品种正在日益减少。古代先农们种植过多达数千种的农作物,而现在只有大约150种被广泛种植,成为人们主要的食物来源。其中,玉米、小麦、水稻约占60%,而大多数的其它农作物品种已处于灭绝的边缘。面对如此严峻的粮食问题,有许许多多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爷爷一样的科研人员,正在利用高科技手段,开发粮食新品种,增加粮食产量,为全球的粮食问题出谋划策,而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新生一代,除了向袁隆平爷爷他们学习之外,更主要的是从现在做起,拿出实际行动来爱惜粮食,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xxx。

20xx年xx月xx日。

粮食筑牢粮食安全心得体会

粮食是最基本的生活物资,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粮食安全已成为全球性的挑战。而在中国这个大国里,粮食安全问题更是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我们应该向身边学习,积极筑牢粮食安全,下面我谈谈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科技创新推动粮食安全。

科技是推动世界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科学技术的投入越来越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绿色革命”所采用的新技术,通过广泛应用农药、肥料等,鼓舞了人心,推动了中国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避免了农业自然灾害对农作物产量带来的毁灭性影响,从而全面提高了国家的粮食产量,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整体进步。

二、解决耕地纠纷,合理保护农田水源资源。

粮食生产的重要前提就是有足够的耕地和充足的水源。然而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耕地被剥夺,农田水源受到严重污染,种植业生产能力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在筑牢我国粮食安全的同时,要优先保护耕地和水源,做好农业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应该尽快解决好当前的一些耕地使用纠纷,完善耕地保护政策,防止耕地资源浪费,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政策引导,规范粮食生产。

政府在推动粮食生产的同时,应严格实践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鼓励合理的种植、施肥和使用化肥的方法,保证粮食质量不受污染。同时推动农民走高效、节能、生态农业的道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国家的粮食生产能力,在这条路上,政府必须先行一步,给予合理的补贴和指导,鼓励广大农民加强自我发展和教育,用更好的方法,更有效率的生产粮食,同时在如何改变粮食生产方式、保证农村地区扶持、以及薪酬等方面作出政策上适当的调整。

四、加强监管,重视粮食安全的管理和防护。

为了保障粮食品质和安全,可上下抓紧防范一切影响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因素。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农产品监管,及时对农产品进行抽检,维护粮食生产的质量和安全标准;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推动建立国家粮食安全监测与信息系统,实现农村水质、空气质量、土壤等环境质量的管理,代价多少,产出内容等方面都需要实时监控。只有通过强化监管体系的建设,才能够实现粮食安全接近于完美的目标。

五、提高人民群众的意识,形成全民参与的节约争创精神。

粮食是人民的生命线,每个人都应该做出自己的贡献,一起来推动粮食安全的建设,不浪费,不剩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行动起来,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一份力量。

总之,形成长期的稳定态势就是要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科技创新推动粮食安全;解决耕地纠纷,优先保护耕地和水源,保障粮食生产的重要前提;加强政策引导,规范粮食生产;加强监管,实现从源头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提高人民群众的意识,形成全民参与的节约争创精神。只有落实这些工作措施,才能够享受到美好的生活,有更大的希望取得胜利。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共同筑牢祖国的粮食安全线。

粮食安全宣传周

今年10月16日是第__个粮食安全周,所在周是我国第__个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__县__镇中心小学抓住这一机会,大力引导师生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合理消费,开展了“粮食安全周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现总结如下:

本次活动把20__年粮食安全周的主题“__”和20__年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的主题“爱粮节粮保安全,优粮优价促增收”作为活动指导。成立了以学校校长为组长的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教育宣传管理工作,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负责具体开展一系列活动,采用了广播、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宣传展板、主题班会等形式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好习惯。加强了对学生用餐情况的督查,查找浪费粮食现象,并及时通报、曝光浪费现象,教育师生节约粮食、爱惜粮食;懂得“粒粒皆辛苦”的深远的意义。

通过此次活动培养了师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美德,师生们纷纷表示拿出实际行动,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让节约粮食成为一种习惯,让“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成为我校的优良作风,用实际行动参与到“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节约行动中来,为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做出应有的贡献!

文档为doc格式。

粮食安全讲话稿

尊敬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讲话题目是节约粮食。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1979年,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决定从1981年起,把每年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旨在引起全世界人民对世界粮食短缺问题重视,敦促各国采取行动增加粮食生产,饥饿营养不良作斗争。此后每年世界粮食日,粮农组织等国际机构各国政府一些民间组织都要开展多种形式活动进行纪念。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重要物质基础,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先决条件。然而,由于全球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全球可耕种土地面积减少以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世界农业粮食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数字显示,目前全球仍有8.52亿人处于饥饿状态,每年约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尤为严重,约有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长期无法获得足够粮食。饥荒已成为地球人第1号杀手,每年平均夺去1千万人生命,500多万儿童因饥饿营养不良而夭折。由于直接或间接营养不良,全球每4秒钟大约有1人死亡!

再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国内看看我们国家粮食是不是已经富裕到了可以不提节约地步了?我国是农业大国,我国是一个用占世界可耕地面积为6%土地,养育着为世界22%人口。近几年粮食年产量徘徊在4.5亿吨左右,人均粮食占有量长期处于不足400公斤低水平。从目前形势来看,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粮食供需仍将在紧张中度过。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粮食进口国。

古代先农们种植过多达数千种农作物,而现在只有大约150种被广泛种植,成为人们主要食物来源。其中,玉米小麦水稻约占60%,而大多数其它农作物品种已处于灭绝边缘。面对如此严峻粮食问题,有许许多多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一样科研人员,正在利用高科技手段,开发粮食新品种,增加粮食产量,以保证正常生活需要。

因为,一粒粒粮食从播种到收割,再加工成成品粮,至少要经过20道工序,这中间包含了农民多少辛勤劳动呀!可以说,每一粒粮食都浸透了农民伯伯心血汗水。

是我们没有体会过“锄禾日当午”艰辛,便会觉得“粒粒皆辛苦”有些单薄;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浪费粮食现象,在家中大碗大碗剩饭倒进垃圾桶。在食堂,饭只吃几口就倒掉,这些现象比比皆是。这不仅反映我们不懂得珍惜劳动人民劳动果实,而且也直接反映出他们在思想品德方面存在严重缺陷。

我们要发掘节约潜力。我们虽然不种田不产粮,但节约粮食也相当于种了粮食。让我们把一张张餐桌相当于一方方粮田,除了吃进肚子里粮食外,不浪费一粒粮食。

同学们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是一种品质,节约是一种习惯,节约是一种责任,让我们润浸在附中优质教育中,从节约每一颗粮食做起,共建节约型校园,共创节约型社会。

粮食安全标语

1、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2、省吃餐餐有,省穿日日新。

3、粒米虽小犹不易,莫把辛苦当儿戏。

4、崇尚节粮风气,促进可持续发展。

5、创建节约型社会,从珍惜粮食开始!

6、增强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的意识。

7、珍惜粮食,养成节约好习惯。

8、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农不稳、无粮则乱。

9、桌上一粒饭,农民一滴汗。

10、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

11、节约资源,健康生活,让我们从珍惜粮食开始。

12、节约粮食是美德,浪费粮食是犯罪。

13、爱惜粮食,人人有责。

14、爱衣常暖,爱食常饱。

15、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

16、爱惜粮食就是热爱生命。

17、节约粮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18、节约粮食给未来生活多一点机会。

19、珍惜粮食,养成节约好习惯。

20、爱惜粮食就是爱惜生命。

21、珍惜粮食,远离浪费。

22、日储一勺米,千日一石粮。

23、如果每人节约一粒米,拯救世间千万人。

24、精打细算半年粮。

25、粮食打进仓,莫忘灾和荒。

26、丰收当歉年过。

27、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

28、浪费犹如河缺口,节约好比燕衔泥。

29、盘内一分钟,厨内更多功。

30、拒绝校园舌尖浪费,传承中华节俭美德。

31、节俭传家年年有余,光盘行动餐餐有约。

32、即使饥肠辘辘,也要风度依然。

33、剩下的是饭菜,流走的是血汗。

34、节约粮食,践行光盘,从我做起

35、不用方便筷,植树造绿荫。

36、吃光盘里的.饭菜,你会看见“美德”。

37、“光盘”行动,有你有我。

38、今年过年不节约,节约要节粮食。

39、滴水凑成河,粒米凑成箩。

40、一天省下一两粮,十年要用仓来装。

41、节约光荣,人见人赞;浪费可耻,谁闻谁恶。

42、吃饭不忘农人苦,穿衣不忘工人忙。

43、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4、省下烟酒钱,急难免求人。

45、好处安身,苦处用钱。

粮食安全倡议书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吃,大概就是中国人的一大特点。从古至今,中国人充分发挥其智慧在吃这一方面。大到宾宴餐桌上的美食,小到各色各式的街头小吃,人们的生活总是离不开吃的。

然而,在这吃的背后,却令人触目惊心。在餐饮方面每年的浪费约为三千二百多亿人民币。其中包括储藏、运输、加工和餐饭。但餐桌上的浪费却是两千多亿元。这些被浪费的粮食可以供约2。5亿人一年的口粮。这么庞大的数据,我震惊了。

自我记事以来,我吃完饭以后碗几乎是空的。或许是习惯了饭后空空的碗,现在看见碗里有剩饭心里就会过意不去,有种奇怪的感觉。我们从小学就已经能熟背的《悯农》就印在心中,但在餐桌上浪费时,就犹如从未见过一样。

勤俭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大部分的人都做都到了勤,因为他们需要满足温饱和享受物质生活。与此同时,俭这一方面却常常被忽略。勤与俭好像分了家似的。或许在有些人的观念里,他们本就不是一家。

人们都知道积少成多。每天浪费一点粮食,时间长了,也就不是一点了。懂得节粮的人多了,那么浪费粮食严重的现象就会减少。都是积少成多,是要当前者还是后者?我们节约粮食,也就是善行,是对粮食的善,是对劳动人民辛勤成果的善。

xxx。

20xx年xx月xx日。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