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论文(案例16篇)

时间:2023-11-07 18:20:27 作者:GZ才子 最优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论文(案例16篇)

通过模仿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借鉴一些优秀范文的写作经验,对提高您的写作水平会有所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有各种各样端午的元宵,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而传统节日我还是最喜欢过中国的传统习俗。

过春节可以收到象征着祝福和的压岁钱;过元宵节可以祭拜去世清明节的亲人;过端午节可以吃到香甜软糯的粽子;中秋节是全家团圆吃水饺、赏月的日子;重阳节是登高、佩带茱萸的好日子……在所有的传统节日里,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端午节。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救国诗人屈原,传说屈原不受皇帝的侮辱,受大官的欺骗,伤心至极,当晚投江而死。人们知道了这个消息时,纷纷赶到江边,上了过来小船准备把屈原的`尸体打捞回来,可怎么也抢救不回来了。人们怕屈原的不然尸体被鱼虾吃掉,就把粽子扔下了江,让鱼虾吃粽子。从此两三天人们就把这一天称为端午节,在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粽子吃,这位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作家!

我国的每个传统文化都有它的一个历史背景或是一个经典故事。中国的传统东方文化可真是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啊!

中国传统文化

短果值得社会担忧。如今很多国人不仅是青少年朋友,他们对外来文化有高度的认同。于是我们不再对“哈韩”、“哈日”感到大惊小怪,不再对好莱坞影片颇感感到陌生。其实,感受、学习外国文化的`精华并没有错。但过分的关注与模仿必将导致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可以说,外来文化尽管对我们的传统触发文化产生了冲击。这种现状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则已经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例如作家冯骥才实地考察并用所写文章表达了呼吁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迫切心声。他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情感与体育精神的载体之一,普查与记录是为了见证与记载一种历史精神。”是啊。失去倘若我们失去了宝库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内心会不会时常感受到一种不能诉说的苦衷呢?更让我们感到恐惧欣慰的欣喜是政府的未雨绸缪。为了引导人们重视人们传统饮食文化,国家设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守护传统文化的决心不言而喻。是的,我们不想再看到自己的传统节日被别的国家抢先申请注册的事情重演。为此,我们有责任、有正当理由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它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闪耀的光彩。

随着全社会对传统文化旧式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我们理应绍代艾并且坚信: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民族会永远屹立在世界的前列,拥有勃勃生机。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当前我国旅游行业在正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传统文化对旅游行业起到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在旅游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企业管理结合起来,根据旅游企业特色构建一套附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旅游管理理论,在推动旅游行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旅游景点进行规划,在行业发展的同时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我国作为历史大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结合发展旅游行业。我国传统文化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当前将自然与人文结合起来的旅游已经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无论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还是对旅游行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经过历时的积淀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相应的特点。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对人文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所以,可以影响旅游行业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也就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通过二者的相辅相助,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并推动着旅游行业当中的人文资源的发展。

旅游管理理念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旅游企业在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同时注重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提高旅游企业的管理水平,并且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旅游管理理念的当中。

(一)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树立正确旅游管理观念的重要思想。在旅游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应当与我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保持一致。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重要管理思想,发挥以人为本思想的注重性,提倡贵民的民主思想,从而促进我国旅游行业可以持续发展。

(二)以和为贵的管理模式。

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儒家思想主张以和为贵,只有在旅游企业的管理模式当中注入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才能提高旅游企业的凝聚力。只有打破传统的旅游管理模式,将旅游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传统的硬性管制的管理模式抛弃,采用含有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管理模式,促进旅游企业的发展。

(三)以德服人的管理方法。

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就是以德服人,通过将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与以和为贵的管理模式结合起来,通过以德服人的管理方法,将中国传统文化完全融入到旅游企业管理当中,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旅游行业持续发展。

(一)加强旅游资源中精神文化的挖掘。

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旅游的概念也不仅停留在对景色的欣赏,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追求旅游区域的精神文明感受。所以,在对旅游企业管理理念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在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项目投入资金,满足当前人们的旅游需求。在旅游行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注重结合当地旅游特色以及传统文化,通过不断的完善与进步,为旅客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对于历史建筑,应当注重定期进行维护,在挖掘其价值的过程中,注重对其中精神文化的挖掘,将历史建筑中含有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宣传与推广,带动旅游行业发展的同时,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二)对文化旅游区域进行合理规划与管理。

旅游行业的发展会带动当地旅游区域附近的金融、食品、商贸、住宅等多方面共同发展。在对城市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体现出当地旅游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对历史性的建筑进行规划或者扩建时,应当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而不是对古城本身进行改造。在建设规划过程中应当注重将景区内部的绿地率与森林覆盖率设为规划建设的重点。通过科学合理的旅游管理模式,对旅游区域进行实质规划,促进旅游行业的持续发展。

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发展的精髓,在旅游行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时刻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对旅游地区的旅游者、居民与相关工作者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提高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在旅游景点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将旅游推广融入到传统文化当红总,通过开展展会、文艺活动等形式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推广。同时可以利用我国传统的节假日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进行宣传,将传统节日当中的人文文化、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元素介绍给旅游者,在提高旅游行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提高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人文。

四、结束语。

旅游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经济来源,旅游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注入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对旅游管理理念有着重要的影响,旅游企业应当深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人文精神,做好旅游景点的规划与宣传工作,通过完善景点建设,不断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并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促进旅游行业持续稳定发展。

文档为doc格式。

中国传统文化

说起中国传统文化那不过数不胜数,而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这春节了。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很多还相传至今。其中有一个风俗习惯就是吃饺子。吃饺子之前当然要包饺子啊。我为了能吃上美味的饺子,便自己动上手。

想吃饺子就要包饺子,这饺子可不是很容易做的。包饺子之前首先要和面。我倒了一些面放在盆里,又拿碗倒了一些水放了进去。刚开始水倒少了,揉出来的面拿起来向下掉面渣。又加了点水之后,面又都粘在我手上。哎,水总是加的不合适,光和面就这么难,等到吃上饺子要等到什么时候啊!又加了一点干的面粉,面总算弄好了。不过一听妈妈说面还要放半个小时,真等的我不耐烦了。面好了我等不及的冲到面旁边,拿出一小块面学着妈妈以前包饺子的动作把面揉成一个细长条。

结果揉的一节粗一节细的.还好揉了好长时间终于揉好了。我突然想:既然饺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流传了下来,饺子就一定很美味,但是肯定有一定的制作难度。为了吃上美味的饺子努力!接下来开始把面切成小块,再继续擀皮。擀皮是最难的事了,也是重中之重。如果皮薄了饺子容易破,如果皮厚了饺子馅熟了皮没熟。我把一小块一小块的面按成了可爱的小柿饼大小,便准备擀皮了。我一手拿着小饼,一手拿着擀面杖擀饺子皮。

哎,像妈妈那样擀皮好难啊,我实在学不会最后我就像擀大饼一样擀了饺子皮。虽然方法笨拙但是效果还是不错。该包饺子了,妈妈给我做了我最爱吃的猪肉大葱馅。我拿起擀好的皮在妈妈的旁边学着包饺子。包出一个饺子之后突然觉得包饺子不是那么困难。终于包好了开始煮了,我在锅的旁边盼着饺子煮熟。看着饺子在过的翻腾如同一条条白色的鱼在欢乐的游戏。饺子煮熟了!嘴里吃着饺子心里说不出的开心。霎时,我觉得我离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近了一步。

中国传统文化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十分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其中有民俗一个习俗就是吃饺子。吃饺子之前当然要包饺子啊。我为了能吃上时美味的饺子,便自己动上手。

想吃饺子就要包饺子,这饺子可不是很容易做的。包饺子之前首先要和面。我倒了一些面放在盆里,上去又拿碗倒了一些水放了进去。刚开始水倒少了,揉出来的面拿下来向下掉面渣。又加了点水之后,面又都粘在我手上。哎,水总是加的不合适,光和面就这么难,等到吃上能饺子要等到什么时候啊!又加和了一点干的'面粉,面总算弄好了。可是一听妈妈说面还要放半个分钟,真等的我心急了。面好了我等不及的冲到面旁边,拿出一小块着妈妈以前包饺子的动作把面揉成一个细长条。

结果的一节粗一节细的还好揉了好长时间终于揉好了。我突然想:既然饺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流传了面条下来,饺子就很强很美味,但是肯定有一定确实的制作难度。为了嚼上美味的饺子努力!接下来开始把面切成小块,再继续擀皮。擀皮是最难的事了,也是重中之重。如果皮薄了饺子容易破,如果皮厚了饺子馅熟了皮没熟。我把小块一小块一小块的面按成了可爱的小柿饼较小,便准备擀皮了。我一手拿着小饼,一手拿着擀面杖擀饺子皮。

哎,像妈妈那样擀皮好难以啊,我实在学不会最后我就像擀大饼一样擀了饺子皮。虽然方法笨拙但是效果还是不错。该包饺子了,妈妈给我做了我最爱吃的爱吃猪肉大葱卤肉。我拿起擀面皮好的皮在妈妈的旁边学着包饺子。包出一个饺子之后突然觉得包饺子不是那么困难。终于包好了开始煮了,我在锅的旁边盼着年糕煮熟。看着饺子在过满脸的翻腾如同一条条白色的鱼在欢乐的格斗游戏。饺子煮熟了!嘴里吃着饺子心里说不出的开心。霎时,我觉得我离的传统文化也近了一步。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论文

而设计师并没有死板地去照搬古代陶的图象纹样,而是采用了极具现代感的几何图案还有现代的编排形式,无形中将传统的“陶艺”溶入到了现代室内设计当中来。

著名的人民大会堂澳门厅由王炜钰设计,他将我国古代园林设计中经常用到的莲池美玉,亭台园榭,翠竹杨柳,奇山怪石,传统形式的藻井式天花,统统巧妙的安放在现代化的室内,它既有中国古代园林中南方的秀丽、俊美,又有北方园林的庄重、华贵。

设计中大量运用了传统元素,并且将其巧妙地应用在现代的室内设计当中,堪称古今结合的典范。

又比如现在涌现出的众多仿明清室内设计风格的茶楼和餐厅,以及遍及北京城的各种古玩店等等。

这些说明传统文化中的外形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被广泛应用,现代室内设计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传统文化赋予现代室内设计更深的内涵,使其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气息。

现代室内设计讲究以人为本,敬重自然的力量,并且在整体的布局和空间分割上强调“气”的流通,通畅,经验丰富的设计者还会把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应用其中,并且风水理论已经开始在西方建筑和设计中得到重视,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给与现代室内设计包括其他设计理念上的巨大影响。

中国现代室内设计在空间分割上任然沿用着古人留下的方式方法,比如屏风、博古架、衣帽架、飞罩、鱼缸、帷幕等极有传统特色的分割器具还是被大量应用。

人与环境的和谐与统一在室内设计中从未被忽略,也在无形中印证了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

环保理念已经成为室内设计所应遵循的又一准则,现代室内设计在材料的选用上恪守可以重复利用,能够降解,以及污染小等有益于环境的原则,提倡利用自然无污染清洁材料,比如阳光、风、地热等。

现代室内设计发展迅速,装饰材料,设备设施,家具家电的更新换代很快,设计者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合理设计空间,坚持环保材料至上,始终把握好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观点,动态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即要求室内设计者既考虑发展有更新可变的一面,又考虑到发展在能源、环境、土地、生态等方面的可持续性。

这些现代设计的理念无不是从传统文化而来。

早在三千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他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均由道所生,所以世上的一切万物必須遵循道的規律,否則就会遭到惩罚。

而佛家创立的因果报应和六道轮回学说,也就是教育人们要遵循客观世界中存在的自然规律。

所以人必須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这与当今的室内设计理念不谋而合,从中看出现代室内设计受其影响多么深远!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室内设计“由繁入简”的启示。

设计学是一个十分宽泛的学科范畴,包括装潢设计,装饰设计,景观设计,工业造型设计,服装设计等等。

设计学中有一句话叫做“添一笔容易,减一笔难”,其中的含义是指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设计也包括绘画书法,都秉承“从简不从繁”的创作准则。

崇尚运用最少的设计语言或者设计元素,来表达最丰富最精彩的意境,就像是服装设计并不是以服饰上的装饰物的多少来判断优劣;平面海报的成功与否也不会由线条、图形或者色彩的数量来决定;同样室内设计讲究空间分割合理,空气流通顺畅,反对过多堆砌,过分装修。

“从简不从繁”的创作准则绝不是对细节表现的完全抛弃,相反它是对细节的高度概括和统一,甚至达到了“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的地步,对细节的要求惊人地苛刻。

其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此处无声胜有声”以及“惜字如金”,早在几千年前《道德经》中就有说明:“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可见”由繁入简”受到了中国传统老话“冗繁削尽留空瘦”的影响。

社会在不断进步,文化科技更是发展迅速,室内设计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始终存在于其中,无论室内设计的未来将如何发展,传统文化将永远相伴,也必将发挥其强大支撑和源泉作用,为室内设计的发展提供原动力。

我相信,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的影响会始终存在,并且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冬江.中国近现代室内设计史.水利水电出版社,,9.

[3]刘旭.图解室内设计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

[4]田浩.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以成都地区餐厅空间室内设计为例.四川大学硕士论文,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5]刘霏霏.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论文

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是自然的文明化,是自然向着属于人的理想化。

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思想文化三个层次的内容,是涵盖所有人类文化成果的大文化观;狭义的文化专指思想文化。文化有传承,教化,凝聚,调控的功能。也许很抽象,我举个例子:当一个古老的东西被大家接受而流传使用下来,就可以说这个东西是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如四大发明、朝廷礼仪、古代结婚礼仪、儒家、道家等的文化、太极、气功等等;我们学的中医也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它是祖先遗传下来的,让人们去传承的中国古代精髓文化。

2.全球化的概念。

“全球化”一词最早提于1960年,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传播探索》一书中提出“地球村”,此思想当时并未被认同,1985年r·罗伯逊和f·勒谢尔明确提出“全球化”这一词,引起人们广泛注意,之后又有许许多多的学者等都提出了“全球化”这一概念。

全球化包括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

其中经济全球化会让远距离之间的国家越来越相互依赖,跨国境的物资,人员资金与信息流量越来越大,全球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而资源将全球范围内实现现有有效配置。文化全球化则是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虽然在许多地方你可以买到世界任何一家知名公司的任何一件商品(前提:只要你有钱),也可以买到一些“madeinchina”,这当然给许多人带来方便,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人力资源发生革命性变化,各种样式层出不穷,给企业,消费者带来方便。但经济全球化某些因素使最贫穷的国家受损害,富国与穷国的差距越拉越大!

中医讲究顺应自然,它以自然界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来观察人体,讲究运气,集自然之精华来保持身体健康,这是世界所独有的,更体现了人文精神与人来自于自然的那种规则特别是中医养生更体现了那种天人合一;中药是那种取之于自然用之于人的药,它毒副作用小,是中国传用了几千年的治病药物,这个更是中国古人才能发明创造的东西;太极,讲究天人一体,以柔克刚,那种奇妙的武术效果与养生效果更是不可比拟的;气功,通过运气,导引等的运动达到一种全身气机畅达有治病,消除疲劳的效果;针灸,则是通过针刺穴位来治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就连先进仪器都无法测显现出形态的穴位,被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所发现,并付诸于实践,治愈了成千上万个病人,达到不可比拟的神奇效果(据说外国人正是通过它来了解中医的),也是令我们所骄傲的。身为中医学院中西医临床专业的学生,我们首先的认真努力地学习中医,并将它发扬光大,再将西医作为工具,让我们更好为中医服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向我们学习中医,就像我们学院的那么多的留学生,就是很好的例子。不能让老祖宗的东西被全球化给冲洗涤了。

既然我们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首先就得学习,国家教育体制值得我们深思。曾有这么个例子,1979年6月,中国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长达三万字的报告,结论是美国初级教育病入膏肓,可以寓言,在过,中国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超级大国,同年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看了北京、上海、西安几所学校后,也写了报告,结论是中国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起的最早、睡的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任何一个国家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20年后,中国在科技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25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97位知识型亿万富翁,而中国还没有哪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所以两份预言都错了。

究其原因,令人深思,中国的教育制度中大部分学生上学都是为了应试,他们不是考试,便是做题,我也是被高考这场风暴所洗礼了一遍的人,对其感受很深,培养的都是只会学无文化创造力的人,各种先进的科学思想、文化都能背的滚瓜烂熟、运用自如,但是自己创造的就相当少了,几乎没有。

有的东西也不乏创造,如时下最流行的《超级女声》、《阳光伙伴》,但其中《超级女声》是模仿美国好莱坞选秀活动《美国偶像》、《阳光伙伴》则是模仿日本的裹腿跑,当这些节目一火,众多的电台都争相模仿,令人发指。难怪许多人抱怨为什么现在的电视越来越难看了!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太少,冠军没有了传统中国女性的柔美,而更像一个野性的男孩子,更让人想不通。

网络技术的发展更体现了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在网上用搜索引擎一搜,便可链接到世界任意一个角落,网络世界精彩缤纷,诱惑力也十分大,黄色信息蔓延,各种各样似乎是好处的利益引你上钩,没有多少人能够潜下心来静静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他们不知道要传承一种文化是要靠心灵传递而不是网上传递,我始终坚信“心诚则灵”。

还有中国人缺乏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像许多古迹,文化街、镇都濒临灭绝,现在的商业楼几千元每平方米,如果靠这个赚钱则将会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目,许多人不惜一切,妄想毁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如北京的“胡同”、“长城”、“故宫”等都遭到国人的践踏。

还有很多,如京剧、昆曲等越来越无人问津,取而代之则是摇滚r&b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当然我并不否认国人学习,学习是必要的,如果对该事物根本不了解,就不能说创造了,所以要将功底打扎实,考核不一定靠考试、作题,现在有许多给中小学生“研究性课题”与大学生“社会实践”都是很好的例子。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可以创新,可以说双管齐下。

当然前文提到的诺贝尔奖是不知多少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奖,搞了许久的外国科技研究若无法突破的话,我们可以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突破也许不失为一条好路。

曾看过一份调查大概是关于为何人们越来越不愿研究中国文化,提到了一点说研究中国文化累且特别低。我觉得研究什么工作不累啊,待遇低我们可以建议国家多拨一些资金奖励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而像日本、韩国等学习我们的东西现在不知道发展多么快。

形如如今吵得火热的中国“三国、水浒、西游”被日本公司抢注成为商标,而国内的动漫业无动于衷时,令人感到寒心啊!当我们的孩子被别人抚养长大以后,还谈什么传承文化,发扬光大??!!后来国内几家公司提出申述之后,让我们欣许得到一些安慰。

“胡同”、“长城”等建筑具有世界意义的东西,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要将其保护起来这时就应学习外国那些保护古建筑的方法,依照这样,当然需要资金,但是泱泱中华大国不会被这点小事所难倒。

网络技术我们也可以利用,我们可以弄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站(多国语言版),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更熟悉自我。

电视节目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再创新,更会吸引世界的目光,中国的艺术要从娃娃抓起,爱好自己的文化,而不会让他成为赚钱的工具,当街上的摇滚、r&b换成了优美的美声音乐,那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北京奥运会外国人不想看我们如何rap而是看更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啊!

[结论]: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的确面临了一些困难与障碍,他丝毫阻碍不了传统文化前进的脚步,但中国传统文化被外来文化冲击的同时不能一味地排挤它们,而是相互结合,共同发展,也许前面的路是曲折的、艰难的,但是我相信,只要你、我、他,我们全体中国人共同努力,一定能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致谢]:感谢杨具容老师悉心教导,让我进入中国传统文化这个高深莫测的领域。

[作者简介]:刘昆江西中医学院05中西医临床2班学生学号:

[参考文献]:

《新话题作文分类手册》薛金星主编北京教育出版社6月出版。

《21世纪大学生论文写作要议》林晨主编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月出版。

中国传统文化

曾几何时,我们悄悄地遗忘了李白、杜甫,淡忘了那清新自然、沉郁顿挫的气质和风格。微博时代的我们,早已习惯了“蓝精灵体”,习惯了那句例行公事的套话:“元芳,你怎么看?”殊不知,在我们嘲弄调侃之时,传统文化在旧式离我们渐行渐远。半文半白的“甄嬛体”在社会上风靡一时,不痛不痒、无病呻吟的“琼瑶体”居然号称能“医治心灵创伤”。这时的我们,情何以堪!

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被修饰、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我们该作何感想?一片真切的思乡之情被无聊地调侃,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对于中国凝固已久的文化,我们虽然没有能力去即使深谙,但也不是理由不保持它自然之美的本性,更没有资格回去胡编乱造,去挑战先人们高超的文学功底。因为我们生在现代文明一个有着现存文明的国度,所以我们要坚守本真,不要丢失了对传统文化应有的崇敬和之心,在传统文化调侃中迷失前进的方向。

严守传统文化的本真,不全是并不是要我们一成不变地照搬先贤的思想,金融创新和突破是必要的,毕竟,那是人们前进的动力源福地。坚守本真,绒兰意味着天空的圆月依然是圆月,它是一轮思乡的月,而非被人们俗化了的月亮;严守传统文化的本真,意味着那融在酒中的是一片真情,而不是被整饰得面目全非的一潭污水。严守传统文化的本真,给哲人们一份尊重和敬畏,不要矫揉造作,不要画蛇添足,更不要将经典俗化。

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让自然和谐的春风吹向每一个角落,让传统文化之树绽放鲜花朵朵,滋润万物。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传统美德作为现代精神文化的重要基础,对于整个民族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传统文明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进行有机几何对于整个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均可以起到积极的效用。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来,在劳动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累积的优秀道德传统,这不仅是历史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也是当代社会前进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古到今,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都贯穿在我国传统的文化道德之中,这也是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如三国时诸葛亮的忧国忧民、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追求、明清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思想、谭嗣同挽救国家的英勇献身精神等,这些追求与行为都蕴含着深深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精神共同构成了爱国主义的宝贵思想。

1.2为民族、国家的奉献精神。

在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之中,十分注重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以集体、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如《诗经》中的“夙夜在公”、“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墨子》中的“举公义”等等,都是强调为国家和民族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崇高理想,这种思想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以西方思想最大的区别。

1.3仁爱宽厚的人际关系。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调仁者爱人的思想,孔子也将“仁”作为儒家思想的道德核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都是“仁爱”的体现;在墨家思想之中,也提出了“爱人无差”、“爱人若爱其身”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协调人际关系都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4尊敬父母、尊老爱幼。

早在《尚书》之中,就提出了“义父、母慈、凶友、弟恭、子孝”的“五教”,孟子也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思想,这些道德思想,除了维护封建等级思想的糟粕应该抛弃之外,其他的思想对于改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安定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这些思想依然是我们应该遵循的传统美德,实际上,在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随处可见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积极作用。

1.5吃苦耐劳的精神。

儒家思想主张,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前提之下,每个人都应该有吃苦的思想以及向往理想的人格,“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舍身成仁”、“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等均是传统道德吃苦耐劳精神的重要体现,这些精神均凝聚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品质。

1.6尊师重教的精神。

教师是传播文化的使者,每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谆谆教诲,在封建社会之中,几乎每个人家庭的正厅都摆放着天地君亲师位,将教师的地位与天地、皇帝和父母等同,尊师重教成为一种永恒的思想,也是传统文化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1.7谦逊礼貌的精神。

“满招损、谦受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很多成就卓然的为人都依然保持着谦逊礼貌的美德,他们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将目光集中在他人的闪光点之中,积极的向别人学习、充实自己,如唐代的杜甫,其创造成就显著,但是依然赞赏初唐四杰的成就,称赞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穷”,称赞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这种尊重他人的行为准则也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美德。

1.8强调正身,为民执法。

在封建社会,虽然法律制度并不健全,但是却有着公正执法的精神,如“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便是公正执法精神的重要体现,鲁迅也曾经说明:“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也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我国的转型阶段,弘扬公正执法的精神,严格的依照法律来办事对于提升中华民族的文明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第一,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也有的区别,在历史的变革下,两者都是不断发展的,为了促进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必须要意识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不同,正确的处理两者的关系,取精华、去糟粕。

第二,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在现代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对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做好党政干部建设工作,党政干部需要意识到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坚信,只要正确的处理好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继承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的精华,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定能够全面的推进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字

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时间长河的积累沉淀,已经是非常之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但是,我最喜欢的有两样,一是节日,二是道德。

节日,这个词语对我们华夏儿女来说非常熟悉,因为一年四季都有许多的节日、例如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重阳节等。春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因为它是可以让所有的亲人团聚,也是拥有重要意义的节日。春节俗称过年。每年过年,每家每户都会吃团年饭,大街上都是人山人海,每个店铺旁边都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扬,所有的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的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眼睛里包含着浓浓的关爱之意,这时,在广场上每个人都会拿出许多的烟花、鞭炮来放。在晚上时,一起冲上深黑的天空,迸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彩,犹如彩虹般美丽。好看极了。

到了晚上8点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人们坐在电视前观看。

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在每年的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吃元宵,猜灯谜。还会到公园里观礼。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对于这个中国的古老传统佳节,还让我想到了一首诗,一首对他乡兄弟思念的感情诗。那是唐朝时期王维的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当是重阳节时,就会想起王维那种思念他乡亲人、兄弟的情景,让我也不禁地感伤起来。中国的传统节日何其之多,每一个都有故事,述说了节日的来源。每个节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阐述了中华民族古人的智慧结晶。但是,现代又有多少人能够完整的记住这些节日了。

每个人都差不多都觉得中国的节日低俗、无趣,只知道盲目的追求外国的节日。例如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但是在他们心中是不是有想过,自己是不是中国人,是否能忘本。或许在他们心中已经没有心里的那份坚持,对于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坚持,只知道一眛的效仿别人,反而舍弃了对于自己的民族来说重要的东西—文化。当然,不是一定要抵制外国文化,只要我们能够取其精华,弃其糟耙,为自己所用,这是可以的,能够让我们借鉴他人的长处,来弥补己身的不足,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变得更加完美。

道德是一个底线,提醒我们做人的道理。我们人类为什么站在食物链顶端,就是我们心中有那份道德。

学习争先虽重要,文明礼貌也要好。

学校规定都遵守,见到老师要礼貌。

同学之间相友爱,友谊小手锁的牢。

爱护动物放心上,树立新风我做到。

这是一首文明礼貌歌。

礼貌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它的意义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意念和行为,是言谈举止对别人的尊重与友好的体现。现代社会的各行各业之间都离不开礼貌这个词语。它代表了一个人的涵养标准,品性等。一个好的礼貌态度,留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在小时候,父母总是说见到人一定要叫。小时候的我天真烂漫,很听父母的话,一见到认识的人就会叫个不停,什么叔叔阿姨啊,姑父姑母啊。

现在的我已经是一个高二的学生了,现在的我已经变得不爱叫人了。只有在父母的逼迫下才会开口叫人,一般的时候也就会见到熟人才叫一声,这还是老妈一直在我耳边唠叨的缘故,这是礼貌问题。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在学校老师教导我们要守礼貌懂知识,见到老师要问好,遇到熟人也要打招呼,要做一个乖孩子。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可是现在的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大人了,嘴边一直挂着叔叔、阿姨什么的,会被我自己得朋友、同学笑话,会觉得自己仍然是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子。这也是现代社会上青少年的通病。中国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各种商品日益更新。但是,很多东西已经在人们的心中失去。

但是,有好就有坏,人也有好人,比如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两弹一星邓稼先”这些都是中国人的榜样。为什么他们都会被很多的人牢记,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对祖国的热爱和心中的坚持。正是因为这份心他们能够做出让人敬佩的事,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从他们的身心上我学习到了一些十分可贵的东西—谦虚、待人友善,更是有着自己的道德底线。时刻要求自己做到心中的最好。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但是礼貌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它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国民精神,代表了中国人的自豪!

礼貌不用花钱,却能赢得一切,礼貌能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是那些受人礼貌相待的人喜悦!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个有礼貌的`人,来继续传承中华的传统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

论文摘要: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提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我国公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质,是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学界对其进行了广泛探讨,取得了一定成果。

本文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对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的方式方法、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应对策略等作一简要梳理,以促进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集儒、道、墨、法、释等文化精华为一体,蕴含着丰富的宝藏。

从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到法家“以法治国”以及释家的“大慈大悲”对人性的关怀,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至诚的精神与信念。

这种文化在历史上曾推动中国社会的繁荣发展,对整个世界文化发展也有过重大的影响。

这些优秀的文化历经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形成了自成一格的文化传统,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是我们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有源头活水。

传统文化对公民道德教育的作用、公民道德教育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研究都不多,而且这些为数不多的研究,也只是泛泛而谈,有待进一步深入。

很多学者都认同以下观点,即“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

”伦理道德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是公民道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

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著书立说,呼吁重新审视传统伦理道德文化。

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和勇毅力行等十大美德,认为它是形成崇高的民族精神,建立具有丰富内涵的民族道德人格的重要保证。

中国人民大学的吴潜涛教授把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归纳为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人际和谐、追求崇高、以德治国、艰苦奋斗等传统,主张大力继承和发扬。

[2]。

很多学者都主张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民族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存在的新形势下,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发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对于我们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竞争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3]。

传统道德教育以人性论为逻辑出发点和教育前提,是古代先哲对道德教育规律的探索,富有深刻的道德理性内涵,从发展的角度看,这正是传统道德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一脉相承的原因与关键所在。

比如孔子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恪”[4]的思想,在于强调道德教育对理想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

另外孔子讲性相近,习相远;孟子讲人性本善、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虽讲人性本恶,但强调“善者伪也”,认为人的善行和善良品德是可以后天习得的。

从表面上看,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存在着差异,但实质上在对待人性与人的善良品德关系问题上殊途同归,都十分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认为人性是可以教化、可以塑造的。

关于如何对个体人进行人格培养问题,也能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份。

有学者认为:对“善”的追求是中国传统道德对个体生命价值和归宿的最终确认,也是作为个体的人不断寻求道德理性及成熟的过程。

现代公民人格的培养同样不能脱离人性的基础,要结合个体的道德需要,使人格教育出于自然而又归于自然。

这就要关注公民的多种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尊重他们的个人利益和个性特征。

提出应该从教育规律、认识规律、身心发展规律出发,通过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道德需求,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实现社会道德要求与个体道德需要的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教育要求的层次。

[5]。

学者们还从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公民道德建设的作用以及个人自我修养对造就公民高尚人格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非独丝有染,人亦有染。

说明道德教育的环境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道德素质和本性,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貌和国家的命运。

[6]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它同其它社会活动一样,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其价值和功能的实现程度受到环境的制约。

因此公民道德建设环境是构成公民道德建设过程的要素之一。

传统文化中“以法治国”法家思想,对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也有着指导作用。

人性的二重性告诉我们,人是动物,又不是动物。

人的自然属性反映的就是所有动物所具有的生物本能,而人的社会属性体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取决于后天的教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自我认知和环境教化而赋予自己的作为“人”的存在的内在规定性。

然而人的动物性决定了人不会主动弃恶从善,所以需要用法律来约束其行为。

[7]。

要把道德教育和社会管理结合起来,对公民的道德进行养成和训练,以提高道德建设的实效。

[8][9]。

道德教育是对人美好情感的激发和培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就是说受教育者只有把追求道德完善的视为快乐之事时,才能自觉自愿地去追求自我完善。

我们今天的公民道德教育也应当把情感教育作为重要的方式方法,使人通过情感体验来形成相应的道德理想、价值观念,产生对人生终极价值的关怀,自觉主动地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传统道德教育注重“知行统一”,认为道德认知对道德行为起着理性指导的作用,而道德行为则是道德认知的最终体现和实践,主张通过道德实践活动,实施养成教育。

这对我们的公民道德教育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们应该鼓励受教育者积极参与道德实践活动,随着实践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发挥自主性、独立性,人格素质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实现现代公民人格培育的真正目的。

不少国内专家学者对学校在公民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大多数国家都非常重视在学校里进行的公民教育,主张用普世的、合乎现代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教育学生,让学生走出校门之前普遍接受公民道德的培养,成为合格的国家公民。

因为学校有着社会上所缺乏的教学资源优势、时间优势,学校里不但可以开展直接的公民教育课程,而且还可以依靠多种学科和活动,发挥其间接教育的作用。

另外学生正处于学习成长过程中,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这时候如果能把优秀的为人处事规范和原则传授给他们,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有学者对我国公民道德水平低下的现状和原因作了简要的分析,认为是中国30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对外交往的日益增多,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人们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使人们的道德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道德选择上出现困惑、社会道德心理失衡。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传统美德作为现代精神文化的重要基础,对于整个民族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传统文明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进行有机几何对于整个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均可以起到积极的效用。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来,在劳动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累积的优秀道德传统,这不仅是历史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也是当代社会前进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古到今,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都贯穿在我国传统的文化道德之中,这也是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如三国时诸葛亮的忧国忧民、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追求、明清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思想、谭嗣同挽救国家的英勇献身精神等,这些追求与行为都蕴含着深深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精神共同构成了爱国主义的宝贵思想。

1.2为民族、国家的奉献精神。

在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之中,十分注重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以集体、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如《诗经》中的“夙夜在公”、“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墨子》中的“举公义”等等,都是强调为国家和民族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崇高理想,这种思想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以西方思想最大的区别。

1.3仁爱宽厚的人际关系。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调仁者爱人的思想,孔子也将“仁”作为儒家思想的道德核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都是“仁爱”的体现。在墨家思想之中,也提出了“爱人无差”、“爱人若爱其身”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协调人际关系都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4尊敬父母、尊老爱幼。

早在《尚书》之中,就提出了“义父、母慈、凶友、弟恭、子孝”的“五教”,孟子也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思想,这些道德思想,除了维护封建等级思想的糟粕应该抛弃之外,其他的思想对于改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安定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这些思想依然是我们应该遵循的传统美德,实际上,在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随处可见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积极作用。

1.5吃苦耐劳的精神。

儒家思想主张,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前提之下,每个人都应该有吃苦的思想以及向往理想的人格,“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舍身成仁”、“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等均是传统道德吃苦耐劳精神的重要体现,这些精神均凝聚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品质。

1.6尊师重教的精神。

教师是传播文化的使者,每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谆谆教诲,在封建社会之中,几乎每个人家庭的正厅都摆放着天地君亲师位,将教师的地位与天地、皇帝和父母等同,尊师重教成为一种永恒的思想,也是传统文化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1.7谦逊礼貌的精神。

“满招损、谦受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很多成就卓然的为人都依然保持着谦逊礼貌的美德,他们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将目光集中在他人的闪光点之中,积极的向别人学习、充实自己,如唐代的杜甫,其创造成就显著,但是依然赞赏初唐四杰的成就,称赞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穷”,称赞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这种尊重他人的行为准则也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美德。

1.8强调正身,为民执法。

在封建社会,虽然法律制度并不健全,但是却有着公正执法的精神,如“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便是公正执法精神的重要体现,鲁迅也曾经说明:“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也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我国的转型阶段,弘扬公正执法的精神,严格的依照法律来办事对于提升中华民族的文明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第一,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也有的区别,在历史的变革下,两者都是不断发展的,为了促进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必须要意识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不同,正确的处理两者的关系,取精华、去糟粕。

第二,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在现代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对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做好党政干部建设工作,党政干部需要意识到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坚信,只要正确的处理好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继承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的精华,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定能够全面的推进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3]蓝荃彬。简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与精神文明建设[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05)。

浅淡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好朋友是位琴师,弹得一手好琴,那二十一根弦在她修长的指下飘扬出掠动人心的韵律,听她弹琴是一种名副其实的享受。她不是名人,没有被吵红,但是如果她愿意会有这样的机会,可她没有,因为她不追求那样的名利。于是,她在家里办了一个私人音乐教室,教那些喜欢古筝的孩子们。她做了一位认真负责的老师,却常常因为她太过负责了,而吓走了前来求学的孩子,所以她的生意一直兴旺不起来。

缘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我拜她为师学习弹琴,她对我比那些孩子客气一点儿,因为她怕伤我自尊,必竟我是大人了嘛。不过有时,她还是偶尔在我弹琴的时候突然很生气地拍打着“前三口”批评我的错误,然后,看到我惊讶的眼神,她又报歉地说:“不好意思,我忘了是你了。”我笑着接受她的指导。

因为她私下也是我的朋友,所以不上课的时候也经常小聚,一起吃个便饭,一起喝喝茶。她是一个有着古典情愫的传统美人,也有着嫉恶如仇大爱无声的传统思想,因此和她聊天,也是一种享受。偶然一次,我们谈到中国古典音乐的未来,虽然我对音乐并不是很了解,但听她的叹息,依然为那些婉转唯美的旋律感到遗憾和惋惜。

她说,自从钢琴与小提琴文化走入中国,打破了原来温柔婉转的中国情节之后,人们便爱上了西洋乐曲,因此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肖邦,知道《小夜曲》,而渐渐地淡忘了《高山流水》的千古真情,淡忘了《春江花月夜》的宁静与绵长。投入的歌手们疯狂地弹着吉它,唱着让人迷惘和彷徨的流行歌曲,蓄着长发的鼓手微闭着眼睛陶醉地击打着架子鼓,合奏着让人想不醉不归的舞曲,歌手们身上穿着尽乎褴褛的所谓流行服饰,唱着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空洞的歌词……让人们不知道什么叫做美,什么叫做艺术了。

她说,古筝在这几年学习的孩子有所增加,这还要感谢一部由林心如与赵薇主演的叫做《还珠格格》的电视连续剧。那里边的“紫薇格格”温柔娴静,多才多艺,是中国传统的大家闺秀,最主要的是她还会弹一手动人的琴,会唱美妙的歌。从那以后,她的学生就忽然多起来,孩子们来了,就会快乐地告诉她说:“老师,我要学‘紫薇琴’。”一时竟让她几乎失语。“紫薇琴”,多么美丽而又让人心酸的名字啊?中国的传统文化,要用这样一种方式来重兴和挽救,是一件多么让人悲哀的事情啊!

一位从社会上办的音乐学习班那里学过了古筝的学生,但是为了应付半个月后的级别考试,来到朋友这里“进修”。朋友简单的询问了一下她的学习进程之后,就让那位学生先弹一段来听听。孩子坐在琴旁,戴上“义甲”,便熟练地弹了那曲考级常用的《高山流水》,朋友认真地听着,直到孩子弹完了最后一个音节,她对孩子说:“如果你只是为了考级,那么你就不用再进修了,以你现在的熟练成度,你完全可以通过。”家长高兴地带着孩子走了。留下朋友一个人呆呆地坐在琴旁伤心,一曲没有感情的《高山流水》让她对中国古典曲乐的前程充满了迷茫和担忧。

听着朋友的心事,我的心也跟着一点一点往下沉,是啊,音乐之所以可以打动人心,不就是那宫商之中被灌入了拂琴人的情感吗?那曲《高山流水》曾经感动了多少友人的心怀?如果当年俞伯牙像那个只是熟练了曲调的孩子一样弹出这首曲子,那么,用其一生也不会打动钟子期了吧。如果白居易笔下的商人妇不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也一定不会让“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了吧。

朋友的迷茫与担忧我很能理解,不仅仅是在中国古典音乐上,在其它的很多方面也着实让我们这些对中国传统文化喜爱甚至依赖的人,竭尽所能挽救的同时,却常怀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遗憾啊!

看着围棋走入国际化,心里略略有一丝安慰。那是集结了我们中国古人的智慧和经验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从“尧造围棋,以教丹朱”开始,历传世世代代,是我们中国人曾经十分喜爱的娱乐和竞技的活动。

围棋将科学、艺术、智慧三者融为一体,有着培养逻辑思维,增智益身的优点,培养灵活运用战略战术的头脑。是一种智力游戏,起源于中国,走入东亚,如今也被世界认可,随着日本的逐渐衰落,现在已基本形成中韩争霸的局面,虽然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但是仍有让我们忧心之处,也许注定世事就没有完美的吧。

中国的文化曾经有一个没落的时期,包括围棋,可是在这个没落的时期里,日本,韩国却将其改革并且发扬,确切的说,在其刚刚被引入其国家的时候就做了更改。在古代下围棋是白子先走,可这一规则后来被日本更改;古代围棋没有“贴目”,围棋一百八十一子就是赢了,如今这一规则也被日本更改成一百八十五字才获胜……等等。并且在计算胜负的时候各国所用的方法竟然也不能一致,中国用数子法,日韩用数目法,台湾用“应氏规则”的计点法,虽然最终计算的结果是一样的,却始终不能进行统一。

其实,中国古代的围棋又怎么能被世界完全了解呢?日本竟然将中国原有的“子空皆地”的规则改成了“唯目是地”,竟然改成了一百八十五子才可胜出的法则,简直就是荒天下之大谬。

中国之文化兴衰被不知深意不明里表的异国人主载,国学的悲哀啊!

之于书,中华民族,乃从古至今当仁不让的国粹。

中国书法,起于文字之始。为什么这样说呢?在原来的辞海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书法”这一名词的解释是:汉字书写的方法。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了,就是将汉字书写下来的方法,法则便可称之为书法。但是,后来辞海修订了原来的说法,将“书法”的解释改成为:汉字书写的艺术。记得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田蕴章教授曾经说过:“艺术”本身就是个泊来语,那么将中国的书法与艺术放在一起,感觉上好像是提高了书法的地位,可是却把书法的定义模糊了起来。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现代人之所以提高“艺术”的说服力,只是因为有些人想借此忽略那些至关重要的“法则”。

唉,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明白啊?如果不是忽略了原有的法则,怎么可能会被别的国家将中国的围棋改得面目全非?如今却还有人这样孜孜不倦地想模糊中国的传统,想改变原来的事物,想让中国的许多美好的东西在一代又一代无知的人的自以为是中流失,荒芜,可悲,可叹。田蕴章教授说得没错,并不是说到“艺术”两个字就显得高级了,说到“法则”就显得低俗了。想一想,自己本身的法则都不知道了,自己本来的面目都不清淅了,那不是忘本是什么?还在这里口口声声谈什么艺术啊?不要被后世千古唾骂才好吧!

可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被唤醒了传统的意识,他们明白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保留自我,那么迟早会被世界认可的,因为,中国的文明,一直是世界的骄傲。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书法,让自己的儿女学习书法,为了修身养性也好,为了成名成家也好,这都是一种觉醒,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复兴。

也许会有人说,是先贤达到的高度太高了,是后人倾尽所能也无法超越的。那么从书法繁荣时期的东汉开始,以隶书为代表的蔡邕,之后可以有钟繇的楷书,怎么又有了“二王”呢?若说“二王”达到的艺术顶峰是不能被后人超越的,那为什么后来又有了“欧”“颜”“柳”“赵”四大流派呢?为什么又有大唐盛世之时数不胜数的如:褚遂良、虞世南、贺知章、孙过庭等诸多名家呢?又怎么会有宋辽金之时的苏轼、黄庭坚、赵佶、欧阳修等文与字兼修的浓墨重彩呢?甚至有元、明、清时期的杨维桢、文徵明、唐寅、石涛等等数十位才学兼备的后来者?不要为今人的无知煞费苦心地寻找什么借口了,这样做只能成为后世的笑柄。

当今社会虽然没有出什么真正能被历史记录下来的大家,但是“书法家”可谓遍地都是啊,这也算一种前无古人后无胜出之壮举吧!我个人是希望千万不要再胜出了。如今只要在某个书法展览会上投上两张作品,只要有作品被评委评了奖——并且这评奖的根据也是模糊不清,模棱两可的。那么就可以成为书法家协会的成员,只要是书法家协会的成员,无论是哪一级别的协会,市的、省的、国家的,那么你就是书法家了。这样一个泱泱大国,一个时代出几千几万十几万个书法家,多么壮观的情景啊!

可是,这样的壮观却怎么也使人高兴不起来。这究竟是书法界的兴盛呢?还是书法界落没的开始?当然,这也不仅仅是今人的错,更缘于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是,让中国的文化成为历史发展的牺牲品,实在是一件千古憾事啊!

当然,还有几点也应该是影响书法兴盛的原因吧,第一是毛笔的退役,由于毛笔的不便携带性,渐渐退出了书写的历史舞台,取而带之的是钢笔,甚至现在的圆珠笔,更有甚之,有的人已经开始用电脑录入文字然后打印出来了,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影响了书法的发展。第二是科举制的取缔,从清末康有为等人的戊戌变法开始,到他们向光绪皇帝献上扬扬洒洒几万字的“公车上书”,在文化教育方面他们在上书中提出“开民智,兴学校,废八股”停止科举制度。当然,这并不是错误,这也许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这是政治,我们不去讨论。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在科举制中,如果写不出一手好字,那么就根本不配谈学问,更不用说成名成家,出相入仕。考官不看文章,只看一眼文字便可以决定举子的命运,试想只要怀着考取功名之心的人,谁不去努力练就一手好字啊?所以,在古代,身披青紫的官员们,没有一个是写得一手烂字的,反过来说,只有写得一手好字,才有可能入朝为官,那些在历史上成为书法家的也多是在朝为官或者是文学兼修之人。换言之,如果现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加上一门书法课,那么,我想中国书法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近一步。

国画,又称中国画。中国传统的绘画是指用毛笔使用国画颜料和墨在宣纸、绢、帛等材质上所描绘出的图案。题材以人物、山水、花鸟等为主,画法分工笔与写意,而写意又分为大写意与小写意,其精华在于着染的“笔墨”之中。

中国画起源于上古,与造字应属同时,因为文字与绘画在远古时期本是一回事,可以说书画同源。伏羲画卦、苍颉造字,应该算是书画的先河了。中国画反映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意识和思想情趣,以及对自然与社会的一些情感。着重景、物、人、情感相互融会贯通,物我相生,画尽意存。

中国画以笔、墨、纸、砚此文房四宝及各种石色与水色的国画颜料来创作,重视构思与意境。在构图上,也极其讲求“经营”,所谓经营,就是以主观的情绪将客观的事物在所乘载的材质上进行布置,将思想感情融入其中,极尽能力地表达出画者心中的境界。因此,在中国画中可以见到四季朝夕,阴晴圆缺,汉妃唐嫔同时出现的情景。在构图的虚实变化中,也讲究不均衡之美,所谓“疏能跑马,密不容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变化无穷。

中国画的流派也很多,自古流传下来的佳作也数不胜数,但我们在此不多做介绍,这些只要用电脑“百度”一下,便什么都知道了,在此我们只谈画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必然联系与从属关系。

之所以说“书画同源”,是因为,中国画注重着墨与用笔,“笔”自然是中国特有的.毛笔,以工笔画来说,其极为重要的一步就是白描。所谓白描,就是用墨在着色之前,先把所画的事物用线勾勒出来,用线是书与画共同的要点,讲究苍劲有力,气骨兼备,横如泰山压顶,竖如立撑千钧,往如行云流水,回如征人凯旋。而白描中讲求的中锋、侧锋、逆锋……等等与书法之中的用笔也是完全一致的,这就充份的说明书与画有着不可分割的相辅相成之处。

其实不光是书与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方面,琴、棋、书、画、诗、酒、茶……是彼此融合彼此促进的关系,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所寄予的情感是统一的。比如一位书法家,他首先要了解自己书写的文字是什么内容,那么就需要在诗词歌赋,历史碑文,石雕篆刻上下一番工夫,那么诗词歌赋等就是他的书外功。如果是一位诗人,他想抒发自己对自然或者某种情绪的感悟和认知,那么他就要对生物的特性与人文方面多做了解,那么这些知识便是诗外功。这在国画方面表现的比较明显,中国传统画家的作品是将画家本身的人品、学识、才情、思想等等相结合而表现出来的,无论取材于山水、人物、花鸟,都是借事物之灵性来传达画家本人的思想感悟。寄情于画,缔造一种空灵脱尘的境界,“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

好的画作给人带来以美的享受,顾恺之《洛神赋图》“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人大于山,水不容泛”;薛稷画鹤“低昂各有意,磊落似长人”,韩滉的《五牛图》被赵孟頫誉为“神气磊落,希世明笔”……更有“黄筌富贵,徐熙野逸”与各个流派的传承与发展,实是我中华之幸。

西洋画也不是不可以喜欢,人各有志,喜好不同,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只是,做为一位中国人,做为一个生长在东方的民族,我们真的对那些西方的文明了解多少呢?一个对西方社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习俗知之甚少的人,又能对他们的文化产物欣赏到怎样地程度呢?也许不过是摆摆样子,卖弄一下高雅罢了,却不知,连自己民族特有的文化都快淡忘的人,骨子里透出的都是世俗与媚态,哪里还有什么高雅可言啊!

从《诗经》的那首“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开始,诗词歌赋从民间的艺术逐渐成为文人墨客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一曲新赋一厥词,字字句句寄情思。将华夏文明,世事尘缘,恩怨得失全部浓缩于字里行间,填入平仄格律之中,留给后人以赏心悦目的记念和享受。

说到诗词歌赋,任何人都会随口吟出一两句,不管是什么样的身份,什么样的学历,什么样的年龄,哪怕是农家耕作的老乡也懂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哪怕是衣衫褴褛的乞丐也知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哪怕是幼稚园的孩子也会读一句两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那些脍炙人口的文字已经如中华几千年的历史一样,渗入每一寸华夏民族的泥土中,溶入每一方汉唐文化的湖泊里,孕育着一春又一春的希望,灌溉着一季又一季的芳菲。就连那些说着满嘴英语、法语、日语的外国人,有时也能吟上几句唐诗宋词,仅管他们也许永远也不懂得其中的含义。

诗从古体诗到近体诗,再从近体诗到现代诗,一步步走来,从着重情感表达开始渐渐地衍生出平仄严谨的格律来,再从那看似作茧自缚的框框中脱离出来,变成放纵不羁又或意境朦胧的万千形态,一个个新的时代也像剥茧一样,层层更替而来。新的时代,赋予了诗词新的生命力,从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到徐志摩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从李清照的“剪不断,理还乱。”到席慕蓉的“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诗句由言简意骇变得清丽流畅,由格律严整变得酣畅淋漓,虽然更容易让现代人理解,但是,那种传承的价值却越来越淡泊。

古典诗词注重格律,讲求押韵、声律、平仄、对仗、粘对、叠韵……等等,这样做出的诗,填出的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韵律优美。由于古典诗词形势工整,字句简约,往往一个词或一个字就可以代表一重意思,所以笔墨婉转,意境幽远,成为许多现代人也爱不释手的乐趣。促使现代的许多文学爱好者,作家依然还会依律来做诗填词,保留着传统的格律观与思想境界。

但是绝大多数的人已经不知道格律为何物了,有的甚至强烈的反对格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今的社会谁也不可能将谁的思想作为真理来遵照,谁也不可能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任何人,只要是存在的就有意义。但是,我们现在谈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当然,笔者的观念是尊重历史,尊重先贤。不过并不是说只有格律诗词才是最好的,其它诗词就一无是处了,现代文学依然有其历史价值,只不过那需要后世来评论和传承。

古典诗词有其出色点,现代诗词有其优秀处,可是偏有人喜爱古典诗词的同时,却不愿意遵守其固定的法则,这是何道理实在是让人不解。经常看到某位诗人自创一首诗或词,然后在题目上加上“七律”“七绝”等体裁或“浣溪沙”“苏幕遮”等词牌名,但再看其作品,除了格式与所谓的体裁与词牌略有相似之外,格律实难相符。还有甚者,将古典诗词的原作略改动些许字,仿制成文,格律倒真有凑巧对应者,然而再品诗意,不是几乎与原意完全相同,就是拼凑字句,意境凌乱不堪。有的人自己另创一种格律,还附上“原创”两字,然后扬扬洒洒写上一篇似诗非诗,似词非词的作品,让人不知何体,不知所出。有的人连一本完整的韵书都没有读过,就随手写下几句顺口溜,便美其名曰“诗”,然后大言不惭地说那些苦心经营格律的诗人“庸腐”“旧俗”,说自己是“开拓”“创新”,其实这样的人,完全可以摆脱古体诗词的束缚感,去写现代诗也许成就会更大些也未可知……林林种种,不一类举。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悠悠中华五千年,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我们大部分的初中生对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却是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在弘扬传统美德上也不尽如人意,对传承下来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没有集体观念,只会指责别人,不会反省自己,只会索取,不讲奉献,道德意识薄弱,理想、前途观念淡薄。这些现象揭示出当代中学生缺乏传统文化积淀,只能迅速的消化当代的一些快餐文化,做人缺少主心骨,精神上缺乏信仰和寄托。正所谓观乎人文,天下化成,我们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文以载道,注重文明教化,在树德务滋中化民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因此,面对这种现状,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肩负起改变这一现状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在新型的课堂中,师生的角色已经发生了质性的改变,学生的思想被进一步解放,质疑生问的方向更广,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如何调节教学方式,让教师游刃有余地驾驭新的课堂。而教学方法有效与否就取决于师生双方的人文素养的高低,而人文素养的提高则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首要的便是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以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悉心学习古典文化,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学史有一定的了解,对其中的经典文化著作如四书五经了如指掌。从而在读书史中构建自己的成长史。其次,语文老师要通过开设一些专题课程,增加传统文化学习篇目,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所负载的精神价值的理性认同,培育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高尚健全的人格。再次,教师每教授一篇传统文章,必须先钻研教材,援疑质理,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然后深情投入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举手投足间感受到真正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一)设文化课堂情境。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维的光辉,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应该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创设适合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药进一步重视环境的影响力,要通过内引、外联、与生活的对比三种方式综合运用,为教学创设物理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意。

(二)挖传统文化内涵。中国是诗文的国度,古典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语文教师在传授语言文字的同时,应该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以适当的方式将其中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传递个当代中学生。其实,语文的大部分篇目都洋溢着文化精神气息,值得我们去探索、挖掘。因此,在教学中,我与学生一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初步感悟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心境。学生不但了解了一些作者相关的作品,拓展了知识,更为理解这首诗奠定了正确的情感基调,有利于更深入的理解诗境体会诗情。渐渐的学生喜欢上了古诗词,自觉进行课外阅读,认识了许多著名诗人,积累许多好词佳句,成为他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品传统文化意蕴。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情并茂,词丰意美的作品,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古代仁人志士的生活情趣,泛着人文色彩的光芒。因此,当我们走进文本,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作个性化地解读和品味。古人说得好,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而现代教育家们也都提倡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我觉得所谓的语文味,最主要的就是从语言文字生发出来的人文色彩。

(四)建传统文化平台。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因此语文教材出现的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为了进一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研究传统文化的平台,以求加厚学生们的文化底蕴,拓展学生们的文化视野。为此,我充分运用语文综合活动,渗透传统文化意识。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型。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经济,绿色无公害,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对茶文化旅游业的研究,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以旅游业为首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型优化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以茶文化为基本载体,通过研究茶文化的历史,出现的背景,以及在现在的经济要求下茶文化如何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于茶文化的共识和认知,促进茶文化产业发展,提高附加值,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茶文化旅游业;茶旅游;纽带;茶经济产业。

中国是茶文化的故乡,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的中国古代茶文化就开始出现了,以中国为茶文化的中心传播到世界各地,尤其是欧洲地区,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引发了人们对于饮茶和新的关于茶文化作品的认知,从而加强了东西方世界的相互交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于茶文化不断深入的了解,人们对茶不仅仅局限于饮茶和加工茶的阶段,他们可以通过茶联想出关于饮茶的仪式和有关茶文化的文学作品。在茶文化旅游新的消费方式下,我们自己应该做的是提高我们对于茶文化消费意识的提升和理解,从而进一步对茶文化消费产生热情,为我们国家的健康,绿色经济发展做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

1.1茶文化旅游的概念。

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以休息和娱乐为目的的娱乐性活动方式,在这个新的旅游方式中,不仅拓宽了新型服务产业的结构和功能,更重要的是以茶文化为元素的主题经济在如火如荼的展开。

1.2茶文化旅游的类型。

茶文化旅游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物质上的茶文化包括饮茶出现的消费方式和饮茶仪式等,而精神上的包括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对茶文化的不断认知,对有关茶文化的文学艺术的不断创新和追求,这不仅对优秀的茶文化生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推广以茶经济为主题的特色服务业经济。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的种类相当丰富,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由于亚热带湿热的气候而孕育出优质的茶叶品种,再加上近几年科技的研发使得优质的茶品种不断出现,茶叶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商品出售,而且茶园带给人们的是一种观光旅游的享受,人们通常喜欢亲近大自然,去了解关于茶文化的悠久的历史。标准化的茶文化田园风光,不仅可以提供优良的风景观光,而且给人一些关于茶文化历史和种植技巧的一些知识。游客也可以亲自采摘,管理,种植,近距离感受采茶的乐趣。

茶文化旅游是以茶文化为主题元素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在这种经济模式下通常是把文化和经济相互结合促进经济发展。茶文化旅游在社会发展中体现出了自己的价值。在18世纪时,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加大了文化的相互融合和交流,以荷兰为首的贸易主义者把东方国家的茶叶,瓷器等珍贵的奢侈品带到了欧洲国家。很快,欧洲的各国的王室成员喜欢上这些珍贵的物品,他们把它作为一种财富和奢侈尊贵的象征。也引发了他们对于东方神秘世界的探索和征服的欲望,很快这个想法就得到了探险家和一些王室成员的支持,在他们的帮助下,西方人开始了著名的探险活动,这才有了后来的探索大发现,有了后来的工业革命,社会才有了巨大的进步。

2.1茶文化旅游是社会发展的纽带。

随着茶文化旅游的不断发展壮大,它已经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纽带作用。茶叶作为一个新型的礼品或者送给别人的纪念品而得到推崇,游客们希望自己买到的茶叶包装好看,同时里面的茶叶质量也很好,这就要求茶商们在茶叶的生产、加工、包装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工艺和技术来达到质量的要求。有人说,茶是中国的“国饮”,民间也有一句话说得好,叫做柴米油盐酱醋茶,说明在古代的百姓们生活离不开饮茶,同时也是生活必需品。茶通六艺,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之一,它已经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文明的象征。作为我国茶文化最有名的地方桂林,每年都会有茶叶文化园开放,这加强了桂林和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流,也极大地推动了桂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2.2茶文化旅游是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

茶文化和旅游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一体。茶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也离不开茶文化的发展。在相互发展的过程中,以经济为基础,文化为舞台而开发的新型旅游经济让我们知道了在经济生活中文化是其发展的动力。当然,以茶文化为主题元素的茶诗,茶饮品,饮茶工具的出现也促使着商家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了关于茶元素的采茶诗,通过采茶的活动,反映出诗人们向往田园风光的意愿。同样关于新的饮茶工具已经不是简单的茶壶和茶杯,人们通过增加一些复杂而有情趣的饮茶工艺流程,使茶文化更有内涵和美感。饮茶的仪式的正规化反映出了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文化习俗和客人的身份地位。所以,以茶文化发展的旅游业可以带动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出贡献。

2.3茶文化旅游是经济发展的结构平台。

茶文化旅游是经济发展的结构平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需要经济的发展来搭建平台。虽然说我国的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得很快,但是背后遗留出来的问题却很显眼,由于我国的茶文化旅游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在许多茶叶的加工和出售方面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说对于茶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大,民众对于茶文化的了解和参与程度不够深,茶文化的旅游项目出现了一些问题。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也越来越追求阳光,健康高尚的生活方式。在多元化的消费市场中,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欲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同时新的旅游消费热点也在如火如荼的出现,这就要求我们消费者在顺应社会发展的条件下,必须在众多的消费领域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消费方式和生活节奏。旅游业的重点是绿色消费,尤其是茶文化的旅游业,其侧重点是以茶文化的消费方式引发的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等一系列的产业链的复兴和崛起。

3.1政府推动,打造形象品牌。

作为政府部门,在推动茶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该在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对于茶文化等新兴产业给予一定的贷款和优惠。然而作为茶文化旅游的企业来说,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树立品牌和形象,茶文化的相关产品质量再好,没有知名的品牌就没有好的利润。所以企业应该在提高茶文化产品质量的同时,加强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这样在消费者的心里才会有一个好的消费印象。

3.2营造茶文化旅游氛围,开拓市场。

在茶文化的旅游中,企业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会营造出茶文化的旅游氛围。在消费者的眼中,茶不仅是一种饮品,它还是一种文化和艺术,许多年以来文人骚客为茶文化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茶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味觉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给予我们精神上的安慰。同时我们应该更多地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把茶文化旅游推向国际化,只有拥有了一定的国际市场,我们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3挖掘茶文化内涵,科学创新。

知名的企业通过提高创新能力来挖掘茶文化的内涵,同时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只有加强茶文化产品科研的投入和科技创新,这样才会有新的品种和品牌的出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创新技术去提高茶文化的质量和品牌。中国的茶道文化源远流长,其主要的是茶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茶能提神养颜,加之文人墨客对茶道文化的敬仰和推崇,使得茶道文化增加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因此,这些文化因素需要在经济和科技的支撑下才能有所作为,有所发展。

茶文化发展要与时俱进,历久弥新,这就要求我们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注重理性的消费方式和合理的消费习惯。消费者是促进茶文化生产的直接动力。只有在生产和消费的相结合的方式下,才能发展经济和促进消费。茶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必然带动其相关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它在促进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更多地带给我们的是视觉上的享受和味觉上的快感。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意义非常广泛的词。“文化”的定义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对文化的定义已达几百种。在中国,“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易传》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简言之,即是以人教化,以伦理教化。在两汉时,“文化”成为一正式概念。“文化不改,然而加诸”“文化内辑,武功外忧”。在西方,“文化”一词出自拉丁文“curtuyou”,引申出对人的性情品德进行陶冶、教养之意。如此种种,不一而足。通常我们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固然包括文学、艺术、宗教、民族等方面。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则主要是如上文提到的以儒学为主体,同时包含法家、道家、佛教、兵家、名家、墨家、杂家、阴阳家等等的主体思想,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灵魂。

一般而言,在讨论传统文化时,是从一种历史学的角度,对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作抽象性的思考和探索。因此,研究的对象也主要是从这个民族的主题思想着手的。因为一个民族的主题思想是它的整个民族文化的高度结晶,是其它方方面面的共通点。

在这些思想流派中,儒、道则是真正的主体。其他各家,如法家、墨家,都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法家主要是在历次的统一过程和统一初期,以及社会大变革时期,如商鞅变法、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及历次国家经纷乱离后重新统一时期,统治者为排除异己力量,迅速安定统治秩序时暂时实行的。一旦统治秩序稳定下来,统治者总是会转向较为温和的儒家。否则社会就不可能保持长治久安,秦王朝二世而亡则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

道家思想虽然最终未能成为统治思想,但实际上是与儒家如影相随。费正清曾说过,中国人白天奉儒学来为人处世,晚上用道家来修身养性,恰当的描述了儒、道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应当与其他思想流派区分开来,但佛教最终也未能从精神上统治中国人,相反,连它自身也被儒家文化所同化,变得似佛非佛了。至于其他的名家、兵家、杂家、阴阳家等只是在春秋战国昙花一现,尔后要么消亡,要么衰落。

因此,实质上可以说,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主体就落在了儒家和道家,尤其是儒家身上。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儒家文化的“家天下”。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