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年教师教师读后感(优质19篇)

时间:2023-12-07 12:30:22 作者:雨中梧

读后感是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是一种对感知世界的独特方式。下面是一些读者对于某作品的心得体会,或许可以给大家带来新的思考和观点。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吴非,这个大名闻而久之。那是因了他的《不跪着教书》,遗憾的是我没有读那本书。最近朋友借我他的《致青年教师》,我因了钦羡作者,而渴望读这本书。当我拿过这本书时,心里有点忐忑了。自己教了十五六年书了,已经不再年轻。可是我还是希望倾听这位名师的教诲,所以虚心的一页一页的翻读。剔除了午休,课间见缝插针的读。两天时间,一页不落的看完了。心里满满地全是收获,回到家想把这些收获梳理一下,让它变为我永恒的财富!

认认真真地读着《致青年教师》中的一篇篇短小精悍、道理浅显易懂的文字。真的让我读出了他出版本书的目的——“把自己的种种教训与思考告诉青年同行,以之为前车之鉴,庶几可使他们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吴老师的书中所举事例确实大都为教训。吴老师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笔,发现了很多同行在教育中的问题并写了下来。先生笔触严肃,一个个短小的祈使句标题可以使我们清楚明白地了解到,有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给我最深的感触是“教师要关注教育中的点滴小事”。只有教师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完成教育的真谛——教本领、育人才。

翻卷而读,掩卷而思时,沉淀在我记忆深处的东西都是吴老师赠给我的“礼物”,今生受用。

他说:对受教育者而言,每一位教师承担的教学只占他一生学习经历中的一小部分。在那样一个阶段,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高于学生,非此不足为师;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教师应当表现得比学生更善于学习,因为“教会学”也是他的专业技能。在短短几年的教学中,教师有可能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因为他的风格,因为他的专业素养,因为他的教学素养——当然还会有一种可能:因为他的不学无术。

他在做个“做个有胸襟的教师”那一辑中说:

面对青少年的冷漠,你能悲伤地哭出来,说明你有真诚的情感。

不要在学生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不要担心在学生面前流泪,如果这一切有益于他们人性的苏醒。

一个连自己专业都不爱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

语文教师成为要别人读书而自己不读书的人。

如果教师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钻研高考、中考,非常可惜也非常可悲。

我们是来欣赏同行的。我们是来欣赏别人的,不是来比武的,所以就能更多地看到人家的长处。

作为教师,一旦有粗俗的行为,他在学生面前很难有威信。

教育者缺乏文明修养,他的学生就可能粗俗。

我们所做的工作可能要在很长的时间以后才能显现出来,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慢”,我们不可为一时的成功狂喜;再说,教育不是体育比赛,我们不需要“战胜”谁。

学生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也许是我们的教育规矩太多,太具体。孩子从小接受了过多的规矩,他的行走必然是战战兢兢。

如果上课可以不用课件,尽量不要用。教师在黑板上写字,是一种文化熏陶。如果所有的老师都依靠电脑上课,我们有可能逐渐失掉母语教育的绝好传统。

教师可以惩罚学生,但不要戏弄学生。作为教师,无论如何不能伤害学生的尊严。

比这更是失败的,是教师保留学生的检讨书。

教师的心中没有阳光,学生的心灵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阴暗。

让学生喜欢你的课,不是哗众取宠,除了学养,可能还取决于你有没有教学的激情,能否让学生在你的课堂上尽情地表现自己(哪怕犯点错误)。

中小学的课堂,除了有探索和发现,有理智与情感,还应当有孩子的童趣,有少年的率性,有青春的诗和梦。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为什么我的班级成绩这么差?为什么我常常感到束手无策?我究竟该以什么态度面对学生?我究竟该做一名什么样的老师?这些问题,在我成为教师这两年常常困扰着我。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时而能将我浮躁的心情抚平,吴老师的谆谆话语,他娓娓道来的人生经历,虽未能完全解惑,却也为我指出了前进的方向:让自己慢下来,积极看学生。

让自己慢下来,积极看学生。首先,我应当放下我的急功近利,放平我的心态。学生是作为人生存于世上,他们有情感,他们有生活,他们不是制造成绩的机器。

在追逐成绩的道路上,我应当慢下来,积极看学生的生活。他们有的家庭并不完满,他们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他们有的来自外地,没有朋友玩伴……尤其,我还是一名初中老师,我所面对的孩子正处于身心急速发展变化的阶段。我想,偶尔闲暇时,和学生们聊聊生活,将课堂教学与他们的生活相连,正如书中所述的那个涉及“离婚”的案例一样。“心里装着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温暖,我想,这是教育的.基点。

我应当慢下来,积极看学生的情感。我常常对学生的行为感到不理解,常常埋怨他们不成熟。读着这本书,自己的想法变得有些可笑,他们本身就是孩子啊。我着急地希望学生们快点长大,让我“省心”一些,却从未发现吴老师笔下孩子们的天真活泼。他们愿意表达,他们有很多奇思妙想,他们有时没心没肺,有时也脆弱胆怯,他们不是大人,但也有尊严。我该反省的地方有太多,我应该常常提醒自己,他们是孩子。慢一点成长也无妨,“揠苗助长”从来不可取。我是引导者,也是陪伴者,平等的对话,尊重学生的想法,是我需要学习的方式。

我应当慢下来,积极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总有其自己的学习状态,他们是个体不是整体。面对整个班级上课的我,常常会忽略这个事实。每一个孩子学习的速度是不同的,慢下来,看每个学生课堂的表情,听他们的讨论与回答,课下询问他们的听课感受,此外,训练自己的语言,让我的每一句话精练且通俗易懂,这应当都是我需要学习做到的。

“教育教学是‘慢’的艺术”,吴非老师如是说。我想,我应当慢下来,认真细致地面对学生,走进他们,积极地关心爱护他们,在“慢”中,帮助孩子们稳健快乐地成长。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致青年教师》这本书,不仅适合青年老师阅读,而且适合所以拥有教育梦想的教师阅读。作为班主任的张万祥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一个既勤奋、踏实,又与时俱进的班主任形象浮现在脑海。他让积累变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同时又是一个爱遨游网络的班主任,很多像张老师一般年纪的老教师接触网络较迟,大部分对网络的不甚了解,更别提应用。而张老师网上收徒,帮助青年班主任的成长、网上著书立说等,让网络为他所用,跟上了时代步伐,做了一个新潮的班主任。

我反复看了好几遍《做一个讲求艺术的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是科学,也是艺术。讲求工作艺术,可以事半功倍,迎难而上,甚至化腐朽为神奇,可以走出教育的低谷,开辟教育的新天地。教育艺术就是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变围追堵截为巧妙疏导,变疾风暴雨为和风细雨,变操之过急为循序渐进,弦外之音代替逆耳的训斥。”

阅读这本书,让我更深地领会到:班主任就是个万精油,往往需要多才多艺,要想当个合格的班主任,还得学习、学习、再学习。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吴非老师以平易的语言,将自己教书生活中那些生动典型的案例,一个一个展现在我们面前,书中很多宝贵的意见能让我们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弯路。阅读这本用心灵浇灌的文字,就如同与一位智者在彻夜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在人生必经的岁月里,青春的印记弥足珍贵。在灿若繁星的时光中,流逝的是青春的光阴,记录的是思想的沉淀,而正是信仰支撑着青春的脚步。信仰是呼吸的空气,信仰是沙漠中旅人的饮水,信仰是我们心中的太阳。正值青春的我,怀揣激情和梦想,走上了教学的工作岗位,工作七年有余,心中一直坚守者那最初的信仰——示人以美好,授人以希望。

在第一辑中有一篇名为《做个有胸襟的教师》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吴非老师写道:“教师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一位优秀教师的心境,就如同大海一样辽阔,如同长空一样高远。只有教师的心胸博大,那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学生的乐园;他所教的学生,才会愉悦的开垦自己的心灵。”

教师在教学中不光是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还要担负起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重任。面对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拥有爱心、耐心,宽容对待。如有学生迟到了,别为难他,让他进教室。因为学生迟到了,内心一定很不安,能站在教室门口,那也得需要很大的勇气啊!教师用宽广的胸襟对待学生以及身边的人,无形中透露着教师不凡的气度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些将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影响着学生,学生也将心胸开阔起来,不自私,不与别人斤斤计较。

同时,吴非老师还指出有的教师心胸狭隘,总会把同行贬得一文不值:同行爱好读书,他马上就批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同行发表了几篇学科论文,他就说“评价教师还是要看课堂教学”;看到同行上课受到好评,他又会说“只能上课不搞科研是不行的”;而如果自己样样不如人,什么都比不了,他甚至又会说“没有生活情调又有什么意思“。这些事情似乎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举步维艰。这就让我想到了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我刚看这本书时,还不以为然。现在走上社会,到处都能看到不如意的事,有时不敢“冒尖”,有时不得不藏拙;工作上取得一点成绩,免不了要看小肚鸡肠们的脸色……然而,自己对别人,则尽可能地做到一片坦白。我的人生个样就是:简单做人,真挚待人,平凡人生。我对学生说过,我要说到做到,一视同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吧。

追寻着吴非老师那束光,品读着《致青年教师》这本书,让我如沐春风,使我对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心怀理想,不懈追求,追寻心中的那片光,朝着教育的理想不断前行!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最近读了《致青年教师》这本书,书中通过一个个案例讲述了青年教师的很多困惑,并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角度提出很多好的建议,以及对教育的深层阐述。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不要急》这一篇。为什么要这么急躁?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教育。教育上的事往往快不起来,所以不能急。

语文教学要做真正为学生长远发展的事。于永正老师说教语文要做好三件事,读书、写字、写作。让学生爱上阅读,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学习不大可能太过糟糕。相反不爱阅读孩子的学习会比较困难。儿童的学习越困难,就应该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反观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出于追求分数,像猴子种果树一样急于求成,把语文课上成了训练课,让学生做许多的练习,有基础知识的,也有阅读短文的。可孩子的语文素养还是得不到提高,不少孩子到了小学五六年级还不能写一篇字通文顺的作文。因为做题浪费了时间,学生读书、思考以及说话的时间大大缩水,有的孩子因为成绩不理想,上课完全变成听众,上课很难听到他们的声音,久而久之变得沉默寡言。有的孩子甚至懒于动脑筋,等着老师和同学的答案。与其费力不讨好做题,还不如简简单单地学语文,让孩子有充裕的时间练练字、读读书,写写日记、读后感。老师、学生的脚步也放松下来,享受到语文学习带来的乐趣。

教育是慢的艺术,欲速则不达。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要在一个漫长的岁月之后才能看到效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遵循教育的规律,拔苗助长,学生的根基没有牢固,将来很难成材。

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要有耐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以“等待、耐心、从容、宽容、期待”的心态去从事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教育,比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教育要好。只要我们有爱心、耐心,静听花开的声音,相信孩子们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最近,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以往,总是觉得这种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太深奥,看得很累但收获甚少。可是,翻开《致青年教师》一书,会发现它的目录很新颖,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话,不禁让我有兴趣继续深入阅读。于是,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浮现在眼前,这些案例都是曾经或者现在正发生在我身边的。

捧着这本书,就好似在与一位资深的老教师促膝而谈,让我一下子就把整本书看完了,吴非老师主要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理想和素养。我边读边对照自己的教育过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现和吴老师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吴老师提出的观点,展示的事例,让我牢牢记住在心间。

读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高一时候的语文老师。他是一名大学刚刚毕业、长相阳光、性格温柔的男老师,他从不向同学们发脾气,即便大家认为他“好欺负”,在他课上行为放肆:有人吃东西,有人睡觉,有人换座位,有人坐地上听课……老师也从来不发脾气,只是默默叹气。直到有一天,老师终于爆发了,他居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流泪了,我们都震惊了,一位男老师居然会对着学生流泪。老师说,他把对我们的放纵当成了放松,对我们很无奈。那天老师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后来我们的语文课堂焕然一新,再也不是从前的杂乱无章。这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不正是吴老师所说的:不要在学生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不要担心在学生面前流泪,如果这一切有利于他们人性的苏醒。倘若你竭力掩饰,有可能会被学生误认作是冷漠,也有可能会让敏感的学生也去学习克制和忍耐。把你的爱,你的悲伤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实地袒露在学生面前吧!

作为老师,我们还应该珍视自己的专业。在我的身边,很多老师都很珍视自己的专业,他们从自己的学科中获得教学的乐趣,也获得生活的乐趣。因为教师这份职业可以让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满足。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爱的教师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学生前面的道路。我们想要当这盏不灭的灯,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

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如果这是一桶几十年不变的水,那必将是一桶死水。要让学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须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学校为每位教师准备了很多的新书,让我们利用暑期好好阅读,我拿到的就有这本《致青年教师》。书中写了很多教育教学的常识,作者在冷静地辨析教育现象,把自己遇到过的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和大家分享,让这些问题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和研究。

《我是来欣赏同行的》,参加过很多次听课,也聆听过很多专家的点评,有时自己的困惑能从专家的点评中得到解惑,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能阐述出不一样的观点,有的观点可能和自己想的不谋而合,有的观点以自己的水平还达不到理解的程度,这样在他们的点评中能得到新的东西,用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而作者的观点让人觉得非常有道理,“既然是来学习的,那就把心态摆摆正。让我们来欣赏每位上课的教师吧。”“欣赏”这个词非常喜欢,不管怎样摆正自己的心态,能从一课中有一收获就可以了,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固然非常好,每个人上课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是来参观的,是来欣赏别人的,可能这样的心态下会淡定地对待,这样也会减少上课老师的压力。

《课堂有你,更有学生》文中最后一段“如果上课可以不用课件,尽量不要用。教师在黑板上写字,是一种文化熏陶。……”作为一名教师,在师范是必练的基本功就有粉笔字。记得我才进师范时,三字中从没接触过毛笔字,看到别人写的毛笔字特别是隶书,真的很羡慕。轮到自己拿起毛笔,横竖都不听话,写出来的甚至都看不出来是什么字,老师对我们这些没练过字的学生说的一招我现在还记得,就是用毛笔画圈,一个接一个,连着画,看线条的粗细是否能做到大体相同。对一个不懂书法的人来说,我不知道这样做的道理,但练着练着,再去写字,感觉有点能握住笔了,每个暑假,包括到现在我都有练字的习惯,毛笔字的练习影响了钢笔字和粉笔字,所以我的三字写出来是差不多的,粉笔字更好一些。

曾经带一届学生带了三年,而那时的学校没有多媒体,有很多的小黑板,有卡片式的、转动的、整块的(有大小之分),每天下午都会为明天的课准备小黑板,可能学生受我的影响,班上有一部分学生的字体越来越和我相似,这时我才看到小处对学生的影响。

生而有涯,知识无限。能在精力充沛的有限时间内好好工作、读书,真的是非常幸福的。老师们,让我们一起把教师做成播种幸福的'职业,愿我们共享生命与职业的欢欣和幸福!

青年教师读后感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既缺少经验,心理素质也差。基于此,学校让青年教师每周上一次公开课,这对我们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首先,因为要讲公开课,而且有很多老师都去听,所以为了准备这节课备课会精益求精,在备课的过程中要翻阅大量有关的资料,把这节课涉及到的内容分门别类,进行总结。这无形中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储备量。而且,上课以前反复听老教师的课,学习老教师讲课的方式,比如:对于同一个知识点,要看老教师是怎样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清楚的。尤其是对于那些难懂的物理原理,要学习老教师化繁为简的本领。有时自己心里非常明白,但是总觉得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表述清楚,总有一种“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的感觉,通过用心去听别的老师的课正可以弥补这一点不足。虽然只讲一节课,但是准备工作确实做了不少,而正是这些准备工作促进了我们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

更重要的是,这里面融进了一股互帮、互助,团结、合作,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通过讲公开课,以达到“以备促听,以听促讲,以讲促评,以评促教,增强自己的业务素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目的。来到衡中快一学期了,感觉到衡中就像一个和睦、温暖的大家庭,她不但是学生成才的摇篮也是青年教师成才的摇篮。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最近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里面的很多观点是我赞同并且需要学习的:教育是为明天的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所以教师必须要有理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未来的社会超越今天的文明,这就是理想。教育本身就是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她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她当然需要理想。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应当是尽可能有效摆脱教师的过程。

我喜欢有理想的人、纯粹的'人。其实读罢这本书,我的感触最深的就是老师给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很多,可能是老师不能想象到的或者是不察觉的。老师培养的是未来的人,在明确这一观点后,我们再来研究我们的教学。研究如果想培养未来的祖国的建设者们,我们需要从哪方面下手。

我认为首要需要解决的是老师的教育观。老师们需要不断地汲取知识、营养。多读书,读好书。老师只有不断地汲取知识,才能面对如今知识面如此广的学生。其次,我觉得老师需要做到的就是明确自己要培养的是什么样的学生。在授予孩子知识、培养孩子能力之前先要让孩子有一个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现在的00后们,都是父母眼中的小公主小阿哥,在家里是集“万千宠爱为一身”,但是,老师们需要明确,再怎么集大家的宠爱,他到了社会,还是要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必须让孩子明确自己的道德观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其次才是课堂知识的吸收。

做一个纯粹的人,爱自己,爱学生。

文档为doc格式。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致青年教师》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前,对于这种书总是三分热度,因为这些书中的道理未免过于深奥,道理道理,总是让人看着晕乎,读着迷茫,草草地看了下目录,倒是觉得题目一个个取得精辟却实在,翻看了几篇,不禁被吸引,想起自己曾经的各种教育片段。

从小学开始,我就有个梦想,长大做一名小学老师,因为小学里我非常调皮,确切地说,是在小学五年级之前,那时候的我不爱读书,只爱玩,甚至喜欢和男孩子打成一片,我被罚过站,扣过星,批评过,甚至把老师气的赶出教室,连带着将我书包扔进走廊上的垃圾桶里,面对批评,面对他们的眼光,自尊心很强的我心中埋下了说不出来也不愿意和别人倾诉的秘密,那是一种孤僻,甚至是一种自卑。

直到五年级,来了一位语文老师,她也姓陈,有着圆圆的脸蛋,身形微胖,直到现在我都记得她,她关注到了我,却没有放弃我,她曾经对我说过一句话:你是一个很重感情的孩子。年幼的我将这句平常的话深深地记在心里,这应该是一种肯定,或是表扬。至少那时候我这么认为。她开始对我严格,她对我的严格和曾经的老师不一样,曾经的老师更愿意用惩罚手段来hole住我,而她却是无微不至的关心,她关心我的家庭,开始和我母亲谈心,她和我如朋友般聊天,问我的兴趣爱好,接着,我的手臂上就开始别上了各种不同数量杠杠的徽章,也就是从那以后我变了,或者我成长了。她和我分享喜怒哀乐,也会教我各种知识和音乐,我们的关系没有师生之间的隔阂甚至畏惧,她鼓励着我,我感谢她。

就如在第一篇《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里,吴非老师说我们教育孩子们成为人,我们自己首先必须是情感正常的人,所以,当无法抑制自己的的激动和伤感时,就让我们的.眼泪流出来作为老师,我们要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老师。说实话,面对学生,我笑过,也哭过。我曾为学生那纯洁善良的心灵感动得流泪,也曾为他们中一些同学的不争气而伤心落泪。事后,我还埋怨自己太没出息,感情太脆弱,但看了吴非老师这篇文章后,我明白这是我真情实感的流露,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作为教师,就是教学生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人,而不是一个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冷眼处之的人。如果我们教出的学生都是冷血动物,那么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我认为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关注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发现真善美的引导者。

如今,我成为了一名幼儿教师,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领路人,我们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原。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所以说,教师胸怀博大,学生自然就“大气”。这其实跟我们常说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是一个道理。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不能事事斤斤计较,不能嫉贤妒能,不能心胸狭隘,我们不妨也做一个“肚里能撑船”的老师,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

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做一个专业知识和能力很强的老师。工作中只有爱我们自己专业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而优秀教师一定是一个与书为友,勤奋好学,博才多识的人。只有这样,我们心里的底气才足,我们也才能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为学生照耀他们的人生之路。当然,读吴非老师的文字,更多地是让我在平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让我们教着、学着、思考着、努力着,期待着那一天。

此书看完,让我记起曾经的点点滴滴,我从一名学者变成一名教者,我该怎么做一名合格或者优秀的教师呢?我总结如下:

我们常说,教育无小事,就是这个道理。然而,虽然每名教师都懂得要心里装着学生,但对学生的关注角度不同,对事件的考量不同,对学生的关注程度、对学生的爱也会显得不同。是的,虽然我们都爱学生,但爱是不同的,爱的表现方式也是不同的。作为老师,首先,我们不能和一些家长一样溺爱、纵容学生,其次我们也不能走入严苛的误区。然而做到了这些还不够,教师还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身处地地思考学生的真正需求。此番,才是真正做到了——“心里装着学生”。

要想心中有学生,首先就的眼中有学生。可以看到,书中的例子涉及范围很广,让我们既可以从一件小事中发现孩子的性格、本性,也告诉我们不放弃点滴机会,与学生平等会对话。书中有个片段:那一次,几个男生跑到楼下打逗,我看到了,就打他们叫了上来。其中有一个很老实的孩子,我很生气:“我不敢相信你也会和别人追跑打逗,而且你为什么不想别人一样认错!孩子沉默很久,说:“我一年级的时候也这样。”我一下子气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是要告诉我她原本就是喜欢追跑打逗学生?我用不敢相信的眼光看着他。没想到他后一句说:“后来老师说我,我就改了。”我忽然很愧疚,竟然把孩子想象成顽固的样子。那时候我真想跟他说一声“对不起”,并暗自庆幸,幸好没有立即批评他,幸好他低着头没有看我的眼睛。

孩子们小,还不善于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可能,我真的希望能给他们每个人足够的时间,听他们说他们想说的所有事情。可是时间很得很少,事情又很多。

不管我们个人遭遇如何,一旦我们与孩子相遇,我们就要把内心的阳光传达给他们,从而启发他们阳光一样的心灵。

正如吴非先生憧憬的那幅幸福的图景:“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同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妈妈听……”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幸福地做教师,你还等什么呢?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假期我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这本书,《致青年教师》是吴非老师把他30多年的教育经验倾囊相授,对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细致地解答,对大家在教学中可能忽视的一些细节进行叮嘱,最主要的是希望青年教师们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放弃教育良知,做一些有益于这个民族,有益于家庭,有益于学生的事。

《致青年教师》这本书不像有的教育理论书籍一章章地说些空洞的理论,而是由一篇篇的短文连缀而成。每篇文章也就千字左右,最长的一两篇也不过两三千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教育散文集或者教育杂文集。读这本书并不感到累。书中写了很多教育教学的常识,吴非老师用平实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近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书的自序中看到“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的话时,有些感慨和惊喜。读了短短几十页,心里就有许多感受,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团结、正气、奋进的集体,才能有我们的进步,只有积极、向上、阳光的形象,才能让我们有更多发展的机遇。在书中吴非老师坦诚揭示了现代教育中的很多现实问题,每个人的学习过程都很长,成长的环境也不尽相同,或多或少有些体现某些独特个性的学生会影响我们的日常教学,吴老师在书中多次提到“不着急”,“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的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怀揣梦想和激情,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在这些年的实际教学中,我认识到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有些事,尽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之于“青年教师”,“青年”说明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教师”说明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说明要努力超越,以至拥有精湛的传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负责,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而且每时每刻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自己教育教学业务的锤炼,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更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展现。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教艺精湛的师傅,团结友好的团队。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平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指引我在教育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会去努力的做到更好!(李芳)。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师范学院毕业的我,大学期间就看了很多教育专著,为当好教师做好准备,可自从去年走上教育岗位以来,才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作为教师自己要学的还有很多,也印证了那句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作为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立足于教育行业。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同事的桌上看到《致青年教师》一书,就随手拿过来翻了翻,就这不经意的一翻,我被那些质朴真诚、洗炼干净的文字,拉家常式的语言所吸引。书中真实典型的案例,非常贴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没有高谈阔论,没有讥讽挖苦,他就如一位知心朋友向你娓娓道来,教你如何做一位真正的老师。

作为青年教师,尤其是像我这种初出茅庐,没有工作经验,又是刚从中学调入到小学的教师,面对小学生的精力旺盛,那些吵闹的课堂束手无策,想要有一个安静的课堂似乎成了每节课的愿望。

看到书中”不着急“这一篇时,仿佛找到了一个知己,他清楚的知道我内心的困惑,他说:”无论是对学生,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好多事,都不要急“。他告诉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艺术,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独特的孩子,我们不能看到他们未来的样子,但是我们可以想象,我们能给他们的只有爱心,耐心,对我们的孩子实施持之以恒的教育。

回想自己,我感触颇深:刚进入小学时,我总是拿初中学生的标准来要求一年级的孩子,常因为孩子不能达到要求而生气,也因为孩子不能达到要求而代劳,为此常使自己心情浮躁、身体疲累。读读吴非老师的话,感觉自己确实比较愚蠢,因为我一直没有明白教育最基本的规律,我的用心、用力、甚至于用命的付出,不仅没能为孩子们带去更多收获,反而是剥夺了他们学习的权利。教育学家托马斯·阿奎纳说:”教学是教师试图借以摆脱学生的一个过程。“我们应该从老黄牛式的教师转变为智慧型的教师,让孩子懂得学习、学会独立。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更有效,对孩子漫长的一生才更有益。当然,教师的个人成长也是这样的道理,从这本书中我学习到,教师的个人成长应该循序渐进,不能好高骛远。尤其是我们年轻的教师,常会把那些从外面听几节专家课上学来的花架子、空把式用在课堂上,就以为得到了真传。其实专家的课有很多看不到的东西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如隐含在教学细节中的备课思路,教师课堂风趣的语言等等,这些没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磨炼是很难达到的。所以,我们教师不能当演员,而是应当稳步提高自己的能力,让学生从心底喜欢我们的课,让他们从教学中学到方法,展示智慧,而不是单调的看一场演出。

经常听人说,教师要有仁爱之心,看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仁爱之心,充分的尊重,理解学生。例如,”下课后到我办公室来一下“,这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句话,而他则会对孩子说:”如果你有时间,你愿意到我办公室来玩吗?“这样说,学生心灵上就不会有太大的压力,接下来要和孩子谈的事情,孩子也便于接受。对于有的孩子总是上课时要求上厕所,他倡议我们应当同情,不必讽刺挖苦,试着理解小孩子们的天性,课间不足十分钟,孩子又想玩,又要排队等厕所实在可怜,甚至有的孩子平时都不敢多喝水。那么这就启发我们在理解孩子们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另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像可以在下课后提醒孩子们,先上厕所在玩耍,慢慢孩子们养成习惯,也就避免了这一问题的发生。其实这也就是一句话的事,语气不同,会有不同的效果,所以说我们要将学生装在心里,善用教育语言。

不过,我也不是很赞成作者的”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玩吗“的说法,虽然我还没想到更合适的说法。如今的孩子见多识广,我觉得这样的说法他们会认为太过矫情,太过做作。不过这个意识和思路是对的,正如作者所说,”我们当教师的,先得注意个人修养,应当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尊重学生。“教师用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表现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成,慢慢地他也学到了尊重他人,学到了待人接物的方式。

是啊,我们每一位老师工作中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每个老师都非常头痛。那么对待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书中也给我们提出了要求——教师要做到孔子说的”因材施教“。可反思一下我们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了呢?仔细想来,在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是按照教师用书上的学习目标,对学生提出同一个学习要求、要求他们完成同样的作业,自然也会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他们,在这方面做的还是有一些欠缺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这样的孩子进行细致的了解。

有些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爱说话、爱做小动作、无精打采等,其实在抱怨孩子的同时我们不妨仔细地反思一下自己,我们的课备得充分吗?我们的课堂是不是激发了每一个孩子的探索知识的欲望?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也许这样就会发现很多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以,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就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所设计的每一堂课应该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这样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积极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虽然要做到这些不容易,但是只要坚持努力,真正动脑筋、下功夫来设计我们的课堂,就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总之,读了这部教育名著之后,我确实是受益匪浅。它解除了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困惑,找到了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如何开展教育教学的新的途径和方法,那就是:关爱孩子,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有了好的方法就要坚决实施,有了新的目标就要不懈进取。在以后的教师生涯里,我将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高的工作热情去面对自己的教育事业,永远做到力所能及,勤耕不息!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拿到这本书,本书的书名让我有很贴心的感觉,一个“致”字,似乎是一位长者在与我们亲切交谈。翻开书本,慢慢地浏览,从“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发现他就是一位无私的长者,他畅谈了教学、学生、教育、成长以及学校工作的点点滴滴;分享了教学的苦恼,成长的烦恼,班级管理的困惑;记录了教育生涯中的温暖与感动,反思与领悟,激情与梦想……不断地传授给我们经验,字里行间无不表现了他对教育的热爱,对讲台及学生的眷念,还有对我们这些后来者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盼。作为一个从教几十年的教育前辈,他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

吴老师说:“教育上的事往往快不起来,所以不能急。”他还讲到:“如果能耐心地等待,可能会得到更好的结果。”这不禁让我想到我曾经读过的《慢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以“等待、耐心、从容、宽容、期待、悠闲、优雅”的心态去从事教育。

每个人的学习过程都很长,成长的环境也不尽相同。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因为这样,我们面对一些特殊的孩子,往往会缴尽脑汁,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转变他的,可是在尝试了多次之后却常常有心急的感觉,于是焦躁、恼怒跟随而来。吴老师的在书中多次提到、渗透的“不要急”、“慢”或许就是他从教30年的经验,潜移默化往往比拔苗助长带来更好的效果。我相信,只要我耐心等待,我将收获每一个孩子带给我的不同惊喜。

翻到本书的第六辑《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渗透着吴老师对孩子们深深的爱。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的,这句话来自于《像抬眼一样升起的白旗》。“那旗帜不是蛊惑人心的红色,不是时髦的绿色,也不是空灵的蔚蓝,而是一尘不染的白色。在我的心中,一面洁白的旗,正在像太阳一样缓缓升起。”当我读完《像太阳一样升起的白旗》,似乎就沉浸在这句话中,他这里的白旗是善良,友情,仁慈,负责,勇敢,坚强,自信,珍爱生命。

我们为师的,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的做好我们自己,用我们的人格影响我们的学生,就如同吴老师所说的:“你是教师,你今天种下什么样的种子,明天就会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

读完85篇文章,85个小故事,在融入心里的同时,我也被吴老师那份教育的理想而深深感动,他的经验为我们青年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做了很好的引导,他的故事是我们青年在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对自己的职业负责,对教师这一职业多一份热爱,追求一种做教师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上出一节节精彩的课,让学生徜徉于课堂的幸福中。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最近在徐杰老师的推荐下,我尽览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对为师之素质、以师者待人,多有感触。我就从这两方面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书中引用了顾黄初教授生前的叹息“语文老师成了要别人读书而自己不读书的人”,看到这句话时,我不由自我入境。曾经对于每学期的必读书,如是自己感兴趣的,我还会时常拾掇,但是遇到自己不感兴趣,我只是对学生耳提面命,但是自己却不想付诸行动,直至学期结束,侥幸过关交差。现在看来,我再一次警醒自己,“要珍视我们的专业”,是的呀,“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只有自己读好了书,才有能力去更好地引导学生读书。

还记得在初二的时候,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公开课,提问最后一个问题,本来心中预想的是“根据前面罗列的这些巧合,你们来猜一下,后面保尔和冬妮娅未来的关系走向会是怎样的呢?”但是说出来的时候却变成了“根据前面罗列的这些巧合,你们来猜一下,后面人物未来的关系走向会是怎样的呢?”。本是具体到某个人的问题,但是这样一说就泛化了,因为前面在列举巧合的时候不仅提到了冬妮娅,还有朱赫来、丽莎、维克多等,所以学生在回答的时候,犹犹豫豫,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所以,当课堂活动进展不顺利的时候,有时候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不配合自己,教师自身也要多做反思:自己的教学语言是不是有问题?现在想来,作为教师,我们也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正如吴非老师说的要学会“说学生听得懂的话”。

前段时间准备期中考试的复习,难免需要默写,有个学困生在默写的纸张下面放了小抄,被我发现后一顿批评,而她在我批评的过程中一直低着头一言不发。当时我还特地把那张小抄保存好,以作所谓的“罪证”。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是多么没有胸襟!下课后偶然在办公室里提起这事,身旁的老师点醒了我,每个学生都想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现在老师面前,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只是她用错了方式。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更要学会去了解学生的内心,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吴非老师也曾说,和学生谈话,“教师的语言要真诚,要能掏出心来,如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后来我又找了个机会,针对此事跟她重新沟通。这一次,我没有像之前那样板着脸训斥,而是语重心长地跟她谈心,当我表示能够理解她这么做的苦衷时,她抬起头时那略带诧异又充满感激的眼神一下子击中了我的内心,她也不再像之前那样沉默,主动表示自己以后会在语文学习上认真努力。可见,所谓的“威严”有时候并不能真正使学生有所触动,而让学生充分信任你、认可你或许更有效果。后来,她虽然默写还是错的很多,但是她会自己主动到办公室找我订正或者重新默写。平时的作业虽然还是时常有问题,但是跟先前相比,能明显感受到她的用心。孔老夫子早就懂得因材施教,因为上天赋予每个人的资质是不一样的,吴非老师也说作业批改标准只要尺度把握得当,能够激励学生,可以因人而异。所以每次看到她的作业上一点点的进步,我也会给她一个大大的a。

书中还提到了青年教师该注意的许多其他的方面,如要注意仪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教学不要急要学会在平静中等待、多让学生讲话、尊重学生发言权、参与权、隐私权,要以正确的姿态与家长沟通等等。虽然现在的我还有很多的不足,但是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会努力完善自己,争取早日成为“善学、敢思、会处”的老师!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读一本书,是一次心灵的旅程,一次自我的升华,一次丰富的收获。与作者在书中相会,思维地碰撞让自我得到了成长,这是一次启迪,一场智慧的邂逅。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就是如此,在我做青年教师的旅程中我很幸运,遇到了这盏心灯。

读到“你一定能写好”给了我一些想法: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也是常常注意鼓励孩子,让学生自信起来大胆说大胆地写,但是在对一个孩子无数次鼓励没有效果之后,我们的耐心好像瞬间消失了。这是一种失望出来的体现,随之就会出现一些无意识说的伤害学生的语言,比如说“你上课到底有没有听?”“我说不行就不行!”“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你可真行,竟做出这种事!”“都是一样的孩子,你怎么就不如别人!”“就知道玩,一提学习就没了精神。”……这样的话有时是随口说出,确不知对孩子有无形的伤害,前面所做的也就功亏一篑了,所以这鼓励的话还是要持之以恒地说,孩子们是有感情的,孩子的心是最纯净的,你对他们的真诚他们总有一天会领悟,等待花开的,毕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让我们做一个会“说话”的老师。

读“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我想到了发生在班级的事情:那是的12月,记得那天是进行了古诗文诵读大赛和早操的比赛,比赛结束完,结果还没有出来,但是跟孩子们已经说好了,只要努力了,就好!

当时我是5年级古诗背诵的评委,六个年级的比赛是一起进行的,我从五年级下来的时候就看见董晨阳在班级哭,见我下来,大家都围着我,七嘴八舌的说起来,听了好半天才知道,原来是背诵古诗的时候董晨阳《劝学》没有背出来,大家都指责他,所以孩子就哭了。我把孩子叫到跟前,其实我也是非常诧异的,昨天在我这里过关的时候背的好好的,怎么到比赛的时候就背不出了呢,我想大概是紧张了吧。

“怎么了?”

“老师,我劝学没有背出来”,眼睛里眼泪还在流。

“今天早上不是告诉我只有《小儿垂钓》背诵不出来吗?”

“是的,可是老师叫我的背诵的时候我就什么都忘记了。”

……。

“你努力了吗?昨天回去背了吗?”

“恩,我背的”

“那就好,只要你努力了,老师和同学都不会怪你的,以后我们要提前做准备,下次的比赛我们有把握了”

“盛老师,谢谢你原谅我……我以为你也会怪我”

孩子的眼中又流出了眼泪。

我抹去孩子的泪水。

我们教师,在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如果多些谅解、宽容,而不是一味发火指责的话,孩子们得到的也许会更多,我们常常会误解孩子,这样的误解对孩子是多大的伤害呀,一个不分青红皂白的`老师教出来的孩子也一定是个蛮不讲理的,教育中多一些宽容、理解,孩子和我们就更进一点,我想这次的比赛对董晨阳会是一次很好的体验,对我,同样是。

读吴老师的“作业评价未必要用同一标准”让我感触颇深,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叶子,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每个孩子的都是特别的花朵,也许这个孩子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也许那个孩子没有百合的清新脱俗,也许他们没有郁金香的乖巧内敛,但是我们教师一定要知道,他们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他的芳香自有他的特别之处。也许他现在没有完全开放,他还是小花蕾也许只要你细细的闻,慢慢的品,等待他展开花瓣,那时,肯定是芳香扑鼻,香艳满园。

只是,我们要慢慢等,多一些耐心。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放假时,委托好友在网上买了五本书:《致青年教师》《56号教室的奇迹》《相信童话》《小步走路》《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最近几年,我看书或浏览他人的博客的时候,会把人家文中提到的一些好书,及时记录下来,然后到网上买来看,如果觉得确实很好,与自己产生了共鸣,也会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和老师看,如果条件允许,也会多买一些,充实到学校的图书馆,和大家一起分享。以上几本书的买因也是如此。

今年寒假特别短特别冷似的,窝在家里,睡够了懒觉,看够了电视剧,玩够了斗地主,忽略了博客,搁浅了看书,也不再思考教学上的事了。五本书只看了一本,吴非的《致青年教师》。这本书是窦桂梅教师博文里推荐给她们学校教师看的的,据说是20xx年教师培训的首选读本,网上好评如潮。五本书里首选读它是因为我吴非老师的另一部书《不跪着教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不跪着教书》那本书里,吴非老师用平实犀利的语言,真实典型的案例,对教育中存在的种种诟病进行猛烈怦击,让我感同身受,更让我感受到了一名老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与忠诚,对民族未来的担忧,对理想教育的向往和追求,这些不能不使我对他产生深深的敬意。

《致青年教师》是吴非老师的告别讲台之作,他把他30多年的教育经验倾囊相授,对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细致地解答,对大家在教学中可能忽视的一些细节进行叮嘱,最主要的是希望青年教师们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放弃教育良知,做一些有益于这个民族,无愧于未来的事。

这本书共分六辑,分别告诉我们:一要“做个有胸襟的教师”,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二“不要急”:教育孩子不要急,个人成长不要急,不要幻想三五年就能成为优秀的老师、名师,不如脚踏实地从合格的教师做起;三“心里装着学生的心”,说孩子听得懂的话,想孩子想的事,时刻想着我们可能留给学生的记忆;四要学会“尊重常识”,要知道教育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常识,不能做拔苗助长,本末倒置,贻笑于历史的事;五不放弃理想,即使什么都看透了,也别放弃;六为孩子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孩子本当有正常的爱做梦的童年,我们不要惊醒他们的梦。做过梦的孩子是幸福的,珍惜梦想的孩子也会永远幸福。人如果过于现实了,也就很容易走向猥琐。

此书虽名《致青年教师》,但却适合一切年龄的老师阅读,当然,更适合一切教育管理者阅读。因为胸襟,理想,常识这类问题都是大家应该关注的。

读吴非的书,很容易被里面一种积极向上的东西打动着,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追名逐利的社会,我们很容易迷失自己,确实需要常常读上这样一些书来荡涤自己的心灵,拨开身边的迷雾,知道自己前行的方向。坚持自己该坚持的,改进自己该改进的,然后让自己的心安下来,这就是吴非老师书给我的。

所以,敬重并感谢吴非老师!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以往,总是觉得这种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太深奥,看得很累但收获甚少。可是,翻开《致青年教师》一书,会发现它的目录很新颖,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话,不禁让我有兴趣继续深入阅读。于是,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浮现在眼前,这些案例都是曾经或者现在正发生在我身边的。捧着这本书,就好似在与一位资深的老教师促膝而谈,让我一下子就把整本书看完了。

吴非老师主要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理想和素养。作为一名踏上工作岗位近二十年的中年教师,我边读边对照自己的教育过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现和吴老师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吴老师提出的观点,展示的事例,让我牢牢记住在心间。

读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读师范时的一名实习语文老师—徐军。他是一名大学刚刚毕业、长相阳光、性格温柔的男老师,他从不向同学们发脾气,即便大家认为他“好欺负”,在他课上行为放肆:有人吃东西,有人睡觉,有人换座位,有人坐地上听课……老师也从来不发脾气,只是默默叹气。直到有一天,徐老师终于爆发了,他居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流泪了,我们都震惊了,一位男老师居然会对着学生流泪。老师说,他把对我们的放纵当成了放松,对我们很无奈。那天老师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后来我们的语文课堂焕然一新,再也不是从前的杂乱无章。这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不正是吴老师所说的:不要在学生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不要担心在学生面前流泪,如果这一切有利于他们人性的苏醒。倘若你竭力掩饰,有可能会被学生误认作是冷漠,也有可能会让敏感的学生也去学习克制和忍耐。把你的爱,你的悲伤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实地袒露在学生面前吧!

作为老师,我们还应该珍视自己的专业。在我的身边,很多老师都很珍视自己的专业,他们从自己的学科中获得教学的乐趣,也获得生活的乐趣。因为教师这份职业可以让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满足。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爱的教师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学生前面的道路。我们想要当这盏不灭的灯,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如果这是一桶几十年不变的水,那必将是一桶死水。要让学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须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反思自己的教学,课后偶尔会习惯性地问学生一句:听懂了吗?有问题吗?学生都会说:没问题。这时,我会很满足地以为学生已经消化了知识,课堂教学进行得很顺利。但是,读了吴老师的书,我在想,学生是真的全部掌握了吗,还是他们缺乏问题意识,提不出问题啊?有句话说: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记得以前有位老师,很喜欢学生问他问题,每天的作业就是让学生对他的学科问一个问题。还有一位老师,要是学生问他一个问题,就奖赏一根棒棒糖。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到底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呢?难道仅仅是学会解题和应付考试就足够了吗?显然不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没有问题”才是大问题。

通读吴老师的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用爱换来了爱。他不仅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吴老师很讲究语言艺术,一般老师找学生谈话,都会说:到我办公室来一下或者跟我到办公室去。但是吴老师则会对学生说: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玩吗?这前后两种表达方式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生听了前者的表达,心里可能会默默地紧张,是要到办公室被批吗?心里踹踹不安。而吴老师的问法,不仅体现了师生平等,他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也就学会了待人接物的方式。吴老师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很尊重学生,心里装着学生的心。

合上书页,默默回味着吴老师的点点滴滴,每一个平凡而真实的故事都折射出吴老师的人生观和教育观。融入心中的同时我也被吴老师的理想深深感动,他的经验为我们青年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做了很好的引导,他的故事是我们青年在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让我们一起用行动和理想教着、学着、思考着、努力着、幸福着,和吴老师一样。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吴老师在书中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有的理想和素养。

如在《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里,吴非老师说我们教育孩子们成为人,我们自己首先必须是情感正常的人,所以,当无法抑制自己的的激动和伤感时,就让我们的眼泪流出来作为老师,我们要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老师。说实话,面对学生,我笑过,也哭过。我曾为学生那纯洁善良的心灵感动得流泪,也曾为他们中一些同学的不争气而伤心落泪。事后,我还埋怨自己太没出息,感情太脆弱,但看了吴非老师这篇文章后,我明白这是我真情实感的流露,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作为教师,就是教学生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人,而不是一个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冷眼处之的人。如果我们教出的学生都是冷血动物,那么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我认为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关注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发现真善美的引导者。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领路人,我们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原。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所以说,教师胸怀博大,学生自然就“大气”。这其实跟我们常说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是一个道理。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不能事事斤斤计较,不能嫉贤妒能,不能心胸狭隘,我们不妨也做一个“肚里能撑船”的老师,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

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做一个专业知识和能力很强的老师。工作中只有爱我们自己专业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而优秀教师一定是一个与书为友,勤奋好学,博才多识的人。只有这样,我们心里的底气才足,我们也才能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为学生照耀他们的人生之路。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识面很广,兴趣很多,如果我们老师还停留在原来所学的知识层面上,不多一些一技之长,那就会变成我们自己与学生不合群,从而被学生所疏远,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远远高于学生,还要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十八般武器,不需要样样精,但起码能通一些。在当前新大课改的形势之下,我们老师更应当表现得比学生善于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用我们的智慧照耀学生面前的道路。

读后感。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读了吴非先生的《致青年教师》后,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却不由汗颜。在很多地方,我都与吴非先生对青年教师的期待相距尚远。

“捍卫常识”--先生在振臂疾呼着。一些本该是常识的东西,在这个国度里显得无比稀缺。或许,在这个年代里,很多领域都普遍缺乏常识。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可以容忍他人指鹿为马。但是,“如果没有人挺身而出,那么我们身边的儿童就会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认为那长角的动物就是马。”这是怎样可笑又可叹的情形?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是教师,我们必须捍卫常识。那些常识,我和我的很多同行们,真做到了么?真捍卫了么?看看先生自己秉持的常识:“教师不可以牺牲自己的尊严去取悦学生和家长”;“教育不是比赛,我们不需要战胜谁”;“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把学生的成长放在第一位”;“教师在黑板上写字,是一种文化熏陶”;“教师可以惩罚学生,但不要戏弄学生”;“我们是教育者,我们没有权利去审判学生”;“我们今天不可能准确地评价自己;而过高或者过早地自我评价必定自欺欺人”;“文明习惯不能靠惩罚的方式来培养”…一条条摘录,一次次对照。反思中有欣慰,有恍然大悟,也有羞愧!然而,即使羞愧,依然令自己欣喜--为自己遇见先生提点的常识,为自己有机会更好地捍卫常识。

“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是先生著作中的另一个声音。这是他一贯以来的追求,是他对青年教师的期待,也该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只有教师自己敬重自己的职业,自觉进德修业,才会真正拥有职业幸福感。而只有拥有职业幸福感的教师,他才会更像一个教师吧?真的发自内心地喜欢先生这个词--“负责”,而不是常见的“热爱”。没有道理要求每一个职业人都热爱自己的`岗位,但是“负责”却是从事每一项职业的坚定前提,不可动摇。

我愿意自己一直是那个人--真正对自己职业生命负责的人,我愿意将这样的心态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中,我更愿意这样的心态不因为岁月的流逝、生活环境的变迁而会有所改变。

msn(中国大学网)。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