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胡情结(通用17篇)

时间:2023-11-28 18:29:39 作者:紫衣梦

优秀作文能够通过文字的力量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以下是一些获奖的优秀作文,它们在语言、文采和观点上都具有较高的水平。

我的情结

我的老家座落在重庆铜梁的一个小村庄,我们这里没有山,是属于丘陵地带,我家的老屋陪伴我走过了儿时的春夏秋冬,而如今变成了一片耕地,父亲在上面种满了胡豆,每当我想起老屋的时候心总是生疼生疼,而父母对于老屋的那份情感我无法去揣摩,不用说远远超越了我对老屋的那份思恋,那时候为了砌房,父母用尽了所有精力,没有钱,东借西筹才让老屋可以勉强安身。事隔多年,我任然清晰的记得在大门进客厅的地方用碗的碎片砌成的几个数字1981。06。那就是老屋的生日。

老屋整体是用石头砌成,没有做任何修饰,屋顶是盖的黑色的瓦,和农村里其他房子一样,没有任何区别。总面积在七十多个平方米,与其他七八户人家组合成一个略似n字型的院落,我的家就在n字的右边,我家大门的左侧刚好和我家堂叔共用一堵墙,右侧就是一条狭小的人行道,再过去就是稻田了。

老屋的大门正对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大门进去就是客厅,所谓的客厅就是多功能的了,平时在那里吃饭,到了收割季节要临时堆放稻谷,小麦,胡豆,油菜......总之在没有被晒干进仓之前都堆放在那里,因为方便于拿出去凉晒。我们家由于地方狭小,所以更显拥挤,凌乱。客厅的中间放了一张四方桌和四根高凳子,可以供八个人坐,桌子上方的墙壁上挂着爷爷的画像,年份久远,画像上已经好多的灰尘了。

客厅的左边就是父母的卧室,石壁上方硺了几个洞,用木棒塞进去做了一个阁楼,阁楼是用来堆放稻草,麦草,柴火和一些零七八碎的东西和各式各样的农具,有了这个阁楼,冬天可以御寒,夏天可以防暑,真是一举几得,卧室进门的正对面有以个三角柜,柜子上面放了一台和我年龄相仿的三茶牌黑白电视机,记忆里的电视只可以搜两个台,一个中央电视台,一个四川电视台而却是特别的不清晰,经常要叫一个人出去转动用竹竿支起的天线架,一个人在里面看,一个人在外面转,外面转得就在叫“清楚了没有,清楚了没有?”里面的就会叫“慢点慢点,好了好了,哟,哟,哟,又麻了又麻了。”三角柜的旁边是一个衣柜,衣柜左边的那扇门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脱落的,反正记忆里的那扇门就一直静静的站在衣柜旁边,衣柜旁边是父母结婚时买的新床,那个时代称之为新式床,一米五宽。比现在的床四角多一个架子,方便于挂蚊帐,相信大多数朋友见过乡下那样的床。床和衣柜都是红色的,随着岁月的流逝,那些油漆已经脱落的差不多了,只留下了星星点点的印记,唯一清晰的只有儿时的记忆了,永生铭刻于心!

父母卧室的后面就是我的房间了,我的房间很小,我的房间是从厨房进去,进门就看到一个石头做的粮仓,用来储备稻谷,玉米以及所有粮食。进门左边就是一个写字台,上面有一盏桔红色的台灯,仿佛记得那时候父亲花了15元帮我买的,写字台上经常乱七八糟的放着各种各样的东西。旁边就是我的床了,我的床很小,好像是一米二宽,最开始我也不记得是用什么做得支架,上面放了一张凉板床,后来我带了几个同学回家在床上捣蛋,竟然把凉床跳断了,想着那时候就好笑。石仓的旁边放了好几排泡菜的坛子,坛子里有各种各样的泡菜,咸菜,儿时总是那么讨厌吃,现在回想起来却是那么的美味无穷,恐怕今生再也没有机会尝尝了!

客厅的后面就是厨房,客厅和厨房相连接,有个门框,但是没有门,厨房的中间是两个大灶,一个烧柴,一个烧煤,旁边就是一口水泥做的水缸,水缸旁边是一个石头做的台子,上面可以放炊具,切菜。再过去就是一个碗柜,碗柜下面是一个潲水缸子,缸子里面就是拌猪料用的,每年春节我们家总会杀一只又肥又大的猪过年。对于杀过年猪是儿时最开心的事了,因为天天都可以有猪肉吃,现在回想起还不免垂涎三尺!厨房的旁边有一个门是进我的卧室,再旁边还有一个后门,后门出去以前是一个小小的院坝,现在修了一条弯曲而坎坷的乡村公路。

客厅的右侧是猪舍,猪舍分三个圈,母亲每年总会喂好几头猪,杀最大的一只来做过年猪,然后剩下的就卖给屠夫。猪舍的角落有个一鸡圈,晚上鸡就自觉地回到圈里,第二天早上就会去圈里捡鸡蛋,母亲天天煮鸡蛋给我吃,直到有一天我吃腻了,吃鸡蛋吃得哭,当时所有大人都笑我。但是父母却舍不得自己吃鸡蛋,我吃不完的鸡蛋总会拿到集市上去卖,以换钱来补贴家用。

前年腊月28一场大火把我家的老屋化为了灰烬,那时候我在广东,家里当天就打电话给我,说我家房子着火了。着火的原因是因为奶奶瘫痪了,生活不能够自理,精神几乎失常,在床上拉了尿,父亲就把床上的被子拆下来用电热散烤干,被子放在那里就出去干活了,而奶奶还在床上躺着。不久被子就着火了,火势蔓延很快就上了房顶,相亲们看到了急忙叫我父亲,都过来帮忙灭火,父亲跑回来想到奶奶还在床上,不顾危险径直冲进去把奶奶从大火中抱出来,出来的那一瞬间大火把整个门全部封住了,乡亲们都看到了,如果慢一分钟父亲和奶奶都会被困在里面。当时的画面谁都可以去想象是怎么样的情景。更为喜剧的,又令人深思,也令人愤怒,从着火那一刻开始就打了119,没有多久就来了消防车,(重庆市铜梁县平滩镇派来的),消防车上跑了几个消防队员下来,又是拉管子,又是抬机器抽水,大家松了一口气,都以为有救了,可以放心了。搞了半天机器打不着火,水抽不到,相亲们说算了,我们还是靠自己,用传递的方式用尽了所有能够舀水的工具,最终把大火扑灭了,火灭了,再看那几个消防队员,居然他们的机器还没有打着火。几个人还守着那台永远沉静的哑巴机器。当老屋被大火摧毁的几天我就从广东赶回铜梁,正月初三晚上12点我还在贵州,听到奶奶去世的消息,当时的心疼啊,疼,最终我没有能够给奶奶送终,留下了遗憾,痛苦,再最后就是回家为奶奶守灵,送奶奶走上她人生最后的历程,我和唐哥把奶奶安详的放在棺材,为她盖上一生中最后的青纱,我的心在滴血,心里默默地为奶奶祈祷,奶奶你一路走好!奶奶在鞭炮与锣鼓声,哀鸣声中驾鹤西去......

再回首老屋,已经是千疮百孔,一片废墟,屋里的一切都被大火烧得荡然无存,望着昔日的老屋我欲哭无泪,回望童年的点滴,老屋给予我的一切现在统统化为了废墟。再过了段时间,来了挖掘机,把老屋的.地翻了一翻,成为了现在的耕地,父亲在上面种满了胡豆,或许也种满了他对老屋,对奶奶的那份思念......

我的文学情结

梁实秋生于乱世长于乱世。他原名治华,祖籍河北沙河,191月6日生于北京。19就读于清华学校,1923年赴美国,先后就学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26年回国,由于战乱,梁实秋四处奔走,从北平到青岛,从青岛到广州,从广州到四川,再从四川到北平,饱受颠沛流离之苦。1948年梁实秋从北平移居台湾。二女一子,只有小女儿梁文蔷随他入台,大女儿梁文茜和儿子梁文骐留在大陆。梁实秋到台湾后一去就是三十年,一直没有再回过大陆。山川阻隔,骨肉分离,飘泊羁旅,因此在梁实秋的散文作品里,浓烈的故园之思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思乡和念旧,是梁实秋散文情感的主旋律。他的这份乡愁到了晚年越是热烈,因思乡心切,他一会儿想喝北京的豆汁儿,一会儿又想吃故乡的栗子,可由于两岸未实行三通,这些均成泡影。梁实秋几乎有半数的散文小品都是念旧之作,他的好友、旧交、文坛故人、亡妻,都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他的作品里。“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对家乡和往事固执的怀念,就形成了梁实秋挥之不去的思乡情结。

“过年时须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羁旅凄凉,到年下只有长吁短叹的份儿,还能有半点欢乐心情?”晚年的梁实秋是一个典型的漂泊无依的老人,得了严重的“思乡病”。对故园强烈的思念使得梁实秋提笔写下了大量的带有浓郁思乡情结的文章,《雅舍谈吃》即是代表。《雅舍谈吃》所写的都是作者30多年前足迹所至的大陆生活,即北平、上海、青岛、武汉、重庆和广州等地当年的'美食,尤其是对于北平四时八节的饮食风尚,名楼饭庄的佳肴名厨,街头巷尾的零食小吃,不断流露出赞赏之情,寄托着对故土家乡的眷恋和向往。作者曾说:“偶因怀乡,谈美食以寄兴。”道出了写作的真意。事实上,也确实是“借一饮一啄,品味久历人生,回首追忆过去的美好时光,著文谈吃以遣怀寄兴来过瘾,作一番回乡的梦和精神漫游。

梁实秋生长在北京,凡是与北京有关系的,他讲起来无不如数家珍,且充满了一脉深情。他对北京的名吃、风味了如指掌。在描写京城美味中,有全聚德、便宜坊烤鸭;正阳楼、烤肉宛的烤羊肉;致美斋的锅烧鸡、煎馄饨、爆双脆;东兴楼的芙蓉鸡片、乌鱼线等等。在谈到这些名吃时,他经常是旁征博引,用一些古诗文的名句来佐证名菜的美妙。对北京小吃,从“豌豆黄”“热芸豆”“铁蚕豆”到“爬糕”“油炸花生仁”等等,他均能一一说出它们的制作方法,味道特点。还有许多因历史沿革的关系原义已经失去的街道名称,他也记忆犹新。例如,“肉市”已不卖肉,“米市胡同”已不卖米,“鹁鸽市”已无鹁鸽等等。足以看出梁实秋对自己的故乡有多么熟悉,而在这种娓娓细语中又透露出多少的亲切。“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感悠然而生,一句话说到家,他太热爱自己的故乡了!

《雅舍谈吃》是真正的“意在吃外”,或者说在“吃”中隐现着一股浓郁的乡愁,透露其思念故土的文化情怀。如《火腿》,分述三个片断性的回忆:一是在上海吃火腿,鲜明似火的瘦肉,依稀透明的肥肉,“至今思之,犹有余香。”具体地描写了火腿的色、香、味。而色越鲜,味越浓,越想吃,又吃不到,思乡之情就越浓。二是回忆在民国十五年冬,在南京与友人共享的情景。而今与友人天涯各一方,何时才能相见呀,思乡的心情变得惆怅起来。由吃火腿想到人,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种无可奈何的浪迹天涯的游子的思乡之愁跃然纸上。三是忆抗战时,与张道藩在重庆留春坞吃的那顿火腿。吃火腿的地点由上海转到南京,由南京吃到重庆。接着来到了台湾,偶得一只真的金华火腿,去切割时,老板的举止言谈把文章推向了高潮。当老板把火腿劈成两截时,他惊叫道:“这是道地的金华火腿,数十年不闻此味矣!”离乡有年,火腿勾起了他故土的情怀。细细地品着来自内地的火腿,“言外之意”是他心中不解的思乡情结,浓烈、回荡。

1987年梁实秋先生故去,家人把他的墓碑面向隔海相望的大陆,大概就是为了使这位文坛耋宿能在九泉之下遥望魂牵梦萦的故乡吧!

(来源:凯风网江苏频道)。

我的nba情结作文

我是坪地一小的男子篮球队队员,我最羡慕的是nba球员所拥有的球技,如:汉密尔顿精准的跳投,奥尼尔无坚不摧的扣篮,韦德闪电般的速度,姚明梦幻般的步伐。

日复一日,我进步很大。我想:经过十年的努力,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去nba打球。

指导教师:彭忠诚。

[推荐给朋友][显示打印]。

我的nba情结作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人想当老师,有人想成为一位保护国家安全的军人......,而我呢,却想成为一位像飞人乔丹这样的一位nba篮球明星,现在我正努力地打篮球,朝着目标奋斗。

一天深夜,我看完一场nba总决赛,兴奋地躺在床上睡着了。过了不知多久,我的四周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欢呼声,我很纳闷,便睁开双眼,发现自己竟站在nba总决赛的球场上,观众观众们不停地呼喊着我的名字,我向观众挥手致意。

比赛开始了,我身穿白色的球衣,担负着前锋的重任。没过多久,队友把球传给了我,我接住了球,迅速向对方的篮框跑去。这时,对方最有经验的'队长来与我抢球,我弹跳力棒极了,轻松地躲过他的抢球,我首当其冲,看准时机,一个扣篮,将篮球投进框里。我们队进球啦!观众们想起了一阵排山倒海的尖叫声、掌声。我微微一笑,继续比赛,我有时带球三步灌篮,有时扣篮,我们队不时的进球加分。就这样我们队以激烈地猛攻,赢得了冠军。大家都跑来与我击掌。忽然,“咚”的一声,我从床上掉了下来。原来,这是一场梦。

“我的梦,中国梦:中国的梦,我们的梦!”虽然这是我做的梦,但这也是我一直苦苦追求的梦想,我坚信———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的读书情结作文

中国结,把幸福与平安系在了一起;而读书这个“结”,却把我紧紧地吸附在了文学的殿堂上,让人难以割舍。

我从小就仿佛与书有不解之缘。记得孩提时,一到晚上,我总爱瞪大了眼,不肯去睡觉,哪怕是妈妈拿着糖果连哄带骗,也没有作用。而一旦妈妈拿起了那本烫着金黄色外壳的故事书,我便会乖乖地爬上小床,安静地等待着那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每当听到妈妈跟我讲起那时候的我,是如何地喜爱书时,心头便会涌上一阵喜悦。

我稍大了些时,便迷上了那带有有趣图画的小人书。从那时起,在屋外那棵高大的柳树下,便时常有一个小孩儿斜倚着树干,捧着小人书,看那上面的图画。依稀记得,那些书上的人物画得真是漂亮极了:有穿过云层的孙悟空,有斜卧病床的林黛玉,还有长了一脸胡子,模样吓人的张飞。可惜那棵柳树弄脏了我的小裤褂,每次都被奶奶生气地拖回家。

在儿时的记忆里,仿佛那种对书的真切的渴望之情,是挥之不去的,它是那么深地刻在了我的心底里。

现在,我依然挚爱着书。有时,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新生的小蜜蜂,在书的芳香里尽情地成长,忘我地汲取营养,吸取精华。妈妈那可口的饭菜哺育了我的躯体;而书籍,却一点一滴地养育了我的灵魂。是书籍,在我最黑暗最无助时热情地接纳了我,使我不致于孤独;是书籍,在我最困惑最迷茫时帮助了我,使我不致于迷失方向;是书籍,在我人生的道路上,为我照亮了远方。

我的情结

从小生活在干旱缺水的西北小城,我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对有关水的记忆极为深刻。

小时侯,水缸、水桶、扁担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生活用品,陶制的水缸有大有小,大小以各家人口的多少而定,大的能装十几桶水,小的也能装上三四桶水。

那时,居民定时限量供水,每到供水的时候,公用的水龙头前就排起了长龙。如果家里洗衣要多用水,就要全家上阵,借来邻家的水桶,排队的排队,挑水的挑水,家里所有瓤盆都装得满满的,好一通忙活。孩子们很早就学会挑水,当大人忙的时候,几个孩子凑在一起排队,挑水,肩膀压得生疼,但那份快乐的感觉至今使我记忆犹新。

夏季是缺水严重的季节,经常是排队一两个小时却没来水,大人们就得去较远的地方找水。有时半夜一两点供水,叮当的水桶声和人们奔走相告声汇成了一支优美的交响乐。

长大些,便梦想拥有一套带水龙头的住房,能够有充足的水,自由地使用。上大学的时候,每层宿舍楼有一间共用的水房,定时供水,这已让我感到很幸福了。

毕业后来天津,终于圆了儿时曾经做过的梦。特殊的人生经历,对水的长期渴望,造就了我深深的恋水情结,虽然用水十分方便,我却不轻易浪费一滴水,看着别人把清亮的水倒掉,心里总不是滋味。

这些年,媒体上经常报道,一些地方因缺水而无法居住,变为废墟,由于现代工业的'污染,人类将面临严重的水荒。想想天津也是缺水十分严重的城市,凡此种种严酷的现实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

结婚的时候,全自动洗衣机十分流行。我了解到半自动洗衣机要节省很多水,就坚持买了半自动的洗衣机。在跟同事谈起买半自动洗衣机的动机时,同事不解地说那能省几个钱。我不禁默然,深深感到我们之间的差别。好在先生也是西北长大的,他很理解我。

我是个喜欢清洁的人,每次洗衣服至少要漂洗3次,总怕残留洗涤剂。既要节水,又要干净,该怎么办?我每次洗衣服总是要攒一大堆,分成2~3拨;依次放入洗衣机中洗涤,既省水,又可少用洗衣粉,减少对水的污染,最后一桶清水留在水盆中,用来擦洗家具和地面。

几年后,半自动洗衣机坏了,在先生的坚持下,我换了一台全自动的洗衣机,这下节水又成了新问题,看着水一桶一桶流掉真觉得可惜。不行,得想办法,我改变以前攒大堆衣服的习惯,把洗衣与作卫生同时进行。第一桶的洗衣粉水一般用来冲洗马桶,第二桶水用来擦地板,第三桶水用来擦洗家具窗台,最后一桶水存起来留作冲马桶用,这样既提高了做家务的效率又充分利用水资源,一举两得。前年,换了大房子,用水更方便了,但我节水的习惯丝毫没有改变。为了更好地节水,搬到新家,我在洗漱盆内放置一个小塑料盆,旁边放一个大水盆,每次的洗漱用水都能积攒起来,用来冲马桶,实现了水的二次利用。

最近我又在电视上学到淘米水洗碗,洗菜水浇花的新招。虽是麻烦一点,但心里很高兴,也很充实。

现在,自己经常津津乐道自己的节水经验,一次旅游,与同事谈论素质话题时又说起自己的节水经验和感受。同事颇为感慨,自己也是挺注意环保的,但是从小生活在水资源充足的南方农村,从没有想过节水。

生活中,看到节水的人,我便肃然起敬,那些任意浪费水的人,总让我心里感觉不快。公共场所跑水,总千方百计找人解决。但现实却并不让我乐观,随意浪费水的现象处处可见。尤其一些单位公共用水浪费十分严重,真希望有关部门能采取有力度的措施加以制止。

水是生命之源,我们不能等到没有水可用的时候才想到去珍惜它;从每个人开始,从每个家庭开始,珍惜每一滴水,节约每一滴水!

水绘就了我的生命轨迹,我难舍对水的珍惜和渴望,这就是我的节水情结。

我的二胡情作文

我从小就听过二泉映月,并被它深深地打动了。因此,当妈妈让我选择学一样乐器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二胡。经过刻苦努力的学习,我的二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现在拉起来已经得心应手了。

我从一升二的暑假开始学习二胡,到现在才学了两年多时间,但我已经获得了很多奖项了。今年八月份,我参加了“敦煌杯·上海”二胡演奏大赛。预赛时,我凭着一首欢快的《苏南小曲》顺利地杀进决赛。决赛那天,我完全没有压力,镇定自若地走到评委面前坐下,深吸一口气,一出弓,左手不断拨动,右手挥洒自如,奔腾热烈的《赛马》响起。那音乐时而急切,时而平缓;时而响亮,时而低沉,观众们仿佛被我带到了辽阔无垠的草原,天高地远,万马奔腾。评委们惊讶万分,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一拉完,评委们就不禁向我竖起了大拇指。

我的二胡还能随时调动全家的心情,前一秒还很悲伤,下一秒就变得十分快乐。每当我拉起二胡,全家人都放下手中的事,停下脚步,静静地听着,常常沉醉在里面。拉到悲伤的高潮部分,我看到妈妈手捂着胸口,眼里闪烁着泪光。

在“敦煌杯”比赛前,我看了一场名家名曲演奏会,那真是一场视听盛宴啊!也许在二十年后,我也会成为一个二胡演奏家!

我的空调情结作文

从小,我就对空调有着独特的爱。夏天每天必开空调,调到最低度,冷风飕飕地吹来;冬天我也要开,开到最高度,热风徐徐溜出。空调几乎成了我夏冬的必备之物。

“老妈,我要开空调!”我义正言辞地对老妈说。“行行行!”老妈一脸的无奈。因为老妈知道,只要不同意我就会死缠硬磨地泡着她。

我挥舞着双臂跑回卧室,拿起遥控器“滴”一声打开了空调。“欧拉拉欧拉拉……”我站在空调面前跳舞。这就是我夏天每天必干的事情——开空调。

在夏天炎热的太阳暴晒下,即使缩在房间中寸步不出家门,“锋利”的阳光也会钻透房顶来房中“做客”,而且我们家还是住在最顶楼,我又是个“汗人”,因此如果有几分钟不开空调我就会浑身燥热,在床上翻来覆去,身体汗汗,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同样,这也是老妈这么爽快地答应开空调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在夏天也会有意外发生。

有一天早晨起来,我随手点击遥控器的开关——。

……。

我大惊:“怎么回事?也没关插排啊?怎么?”我连忙打开灯——没亮。

“停电了!”这短短三个字像一声巨雷,狠狠劈在了我那“脆弱”的心灵上。“啊!那我今天该怎么过啊?”我哀嚎着。

下楼去看,在传达的黑板报上明明白白地写着:从早晨7点——晚上5点停电!

于是当天晚上来电的时候,我已经躺在床上,神志迷糊不清,嘴角微微抽搐,浑身是汗,热得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了!

所以可想而知,夏天我是多么需要空调了吧?

冬天开空调?没听说过,可是,本人就是一个“冬天开空调”的忠实粉丝。

一到冬天冷得不能再冷的时候,本人就会拿起空调遥控器,打开空调调到最高度——这样,一会儿卧室里就暖洋洋的了。

大家肯定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暖气没来,可窗外已是大雪纷飞的世界,雪花飘落,看着看着浑身就凉透了。恐怕大家的做法和我一样吧?我迅速缩到被窝里只露出头,在身上盖上好几层棉被,身子呈球状,还不断向手心里哈气取暖。但自从第一次被雪花打得大败而回后,我潜心研究,发现原来在冬天,把空调开到最高度也可以取暖!有了这项“发明”,从那以后每当雪花纷飞时,我就会打开空调,就再也不用做缩头乌龟啦!

说实在的,我发现我是最依赖空调的,既不是在夏天给人的凉爽,亦不是冬天给人的温暖,而是——那嗡嗡的声音。

声音?大家都很奇怪了:怎么还喜欢空调发出的声音?

没错,那声音在本人听来,简直是天籁之音啊!

我也曾追根求源探寻过我为什么会喜欢空调发出的'声音,原因却让人大跌眼镜——因为我从小就开空调,因此那嗡嗡的声音已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对空调声音的喜爱,甚至达到了这天籁之音,假如有一天听不见,我耳朵就会奇痒无比!

呵呵,这就是本人的“空调情结”。你的情结是什么呢?看完此文,请拨打电话号码,告诉我你的情结吧!

我的“鸡蛋情结”

鸡蛋,对于现代人来说,实在是太普通不过了,只需三毛钱一个,只要你消受得了,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虽说吃多了难保胆固醇会升高,没准还会有人白眼你,说你是个“老土”:没吃过好的,只拿鸡蛋当宝呢!然而我恰恰是这“老土”中最“土”的一个,在我眼里,鸡蛋不但是味美无比,而且还是充满爱的,珍贵无比的佳肴呢!

鸡蛋——等于美味,这是我从幼年起就深深植于心中的信念,并终生信奉,绝不会动摇。在那物质匮缺的年代,想吃饱肚皮已非易事,营养二字是无法企及的。我奶奶当时已七十多岁,非常清瘦,孝顺的母亲想方设法弄来了几个鸡蛋,每天给她老人家煎上一个以弥补营养的不足。望着黄澄澄香喷喷的煎蛋,我馋涎欲滴。奶奶心疼孙女,就把煎蛋周围的一圈蛋白撕下来放到我碗里:“边上的硬,我嚼不动,你吃了吧!”我就心安理得的吃了下去,只觉得鲜美无比,余香满口,恨不得吃上满满一碗才过瘾。于是我每次都眼巴巴地望着煎蛋,奶奶每次都会撕下蛋白给我,自己只吃蛋黄。虽然父母也曾阻止过我这种既馋又无知的行为,但每次都在奶奶“我嚼不动,让娃娃吃点!”的'愤怒的喊声中妥协了。当时我心中的愿望就是:将来有了钱,一定要煎上一大碗吃个够!每当回想起这件往事,心中总是又酸又甜,我真不该没心没肺地去分享奶奶那一个可怜的鸡蛋!如今,亲爱的奶奶早已远去,好东西我已不知吃了多少,但我觉得最好吃最稀奇的,仍是煎鸡蛋。

鸡蛋——等于过生日,这是在我幼年时就根植于心中的又一个企盼。每逢我的生日,不论多么艰难,慈爱的母亲总会煮上两个鸡蛋以示祝贺,从未间断过。我和妹妹守着那煮鸡蛋的小锅,手舞足蹈地欢笑,望着那白白的鸡蛋在水中翻腾,我小小的心房中就像那煮鸡蛋的沸水,扑腾着幸福的水花,那快乐美好的感觉,溢满全身,滋润一身。

几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浓浓的鸡蛋情节,使得我嗜鸡蛋成癖,百吃不厌。夫君常会为我煎上两个鸡蛋,他深知这马屁绝不会拍错,况且三毛钱煎个鸡蛋便能哄得老婆眉开眼笑,这等便宜事何乐不为?每逢做客,筷子总是会不自觉地伸向鸡蛋,熟知我的同事会把盛鸡蛋的盘子转到我面前,我则毫不脸红地笑纳之。在家独自用餐,犒劳自己的当然是煎鸡蛋。儿子过生日,我也曾仿效母亲,喜滋滋为其煮上两个鸡蛋,结果,每次均以我“自食其果”而告终。记得有一年适逢夫君的生日,他问“你准备犒劳老公点啥?”“煎上两个鸡蛋不就得了?”“什么?过生日只给吃两个鸡蛋?”夫君愤怒地瞪眼喊,我只得狼狈地堆出一脸的笑以示抱歉。说来也好笑,如今我一天一箩鸡蛋也消费得起,但仍视鸡蛋为奢侈品,从未放开大块朵颐过。尽管如今已是无生猛海鲜不成席的年代,但在我心中,鸡蛋永远是不可替代的,最美味的珍品。

特殊的年代,铸成了特殊的眷恋。幼年时的企盼,种下了难解的情结,注定了我今生必定要“土”下去。正是:舍我之外,还有谁解其中味?小小的,浸满了爱的鸡蛋,是我永远不变的珍爱。

我的伙伴二胡的作文

屋子里,悠扬的二胡声,古朴淡雅,时而深沉幽咽千转百回,时而激越昂扬一泻千里。袅袅余音,在这静谧的夜色中渲染开来。

仅仅一个细长的琴杆,一个雕花的琴筒,两根简单的琴弦与一张普普通通的马尾弓,竟能演奏出月光悠悠,也能奔腾出千军万马。少年的我,左手在琴杆忽上忽下滑动,灵巧的手指仿佛是一只琴弦上的芭蕾舞着。右手有力的运弓,时快时慢,时长时短。一首首曲子,迸发而出。

一曲终了,我的思绪回到我初学二胡的时候,那可不是十分轻松的事儿。

运弓,是二胡的最基本动作。“万事开头难”,刚开始学习时吱吱刺耳的声音令人十分厌烦,一遍又一遍单调的音阶练习又枯燥乏味,但做过的决定又怎能轻易放弃?坚持,坚持,再坚持,终于音色有了起色,变得圆润了,不再那么刺耳了。

由于音乐知识匮乏,可以说一窍不通,仅仅识谱,就是我的一大难题。看着一大堆简谱扑面而来,我真有些犯难甚至想放弃。但老师有耐心的一遍又一遍的教导:“5读so。”经过坚持不懈的练习,我终于对于这些数字形成了条件反射,这令我倍感鼓舞!

基本功合格后,我就开始练习曲子。最开始练的是《小星星》,我不作文禁好奇:二胡就两根弦,怎么拉的出曲子呢?老师告诉我,哪个音用哪个手指按弦,按弦的哪个位置。于是断断续续的琴声响起来了,每当我拉错时,老师就会提醒我改正,回家之后仍锲而不舍的练习,终于连贯悦耳的《小星星》新鲜出炉了,我突然在喜悦中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就这样,《小漆丘》《田园春色》《良宵》等曲子,也在我的努力下一一攻克了。我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比赛。

洋洋洒洒的灯光驱散着一团又一团黑暗,坐在舞台中央聚光灯下,这样的气氛令我十分紧张激动,马上要开始了!我的内心不禁翻江倒海般忐忑,当我抚摸着熟悉的二胡时,我的心刹那间平静了下来,活泼高亢的乐音在场上流连徘徊,在耳边绽放。简单的二胡简单的坚持收获了大家的鼓励和认同。

如今,我已会拉许多许多的曲子,像激情澎湃的《赛马》,忧伤婉转的《二泉映月》。这些悠扬圆润的音乐,如同心头种下的种子,我小心呵护,不懈耕耘,已经发芽,开始露出了青翠欲滴的小苗苗。

夜,屋子里再一次响起了悠扬的二胡声,或古朴淡雅,或幽怨深沉,曲曲折折,奔流不息,在这静谧的夜色中渲染开来。少年的我,欣然享受着我的拿手好戏。

我的文学情结

有人说,儿时的记忆能伴你一生。也有人说,儿时的记忆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两种说法我都同意。但前提是,儿时的生活。

应当在乡村,不管是伴其一生的记忆,还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其实质是一种乡土情结,而且这种乡土情结还不完全受年龄的限制,关键是它在人心里留下的印象的深刻程度。

我由于生在农村,儿时的记忆便充满了优美的神话和迷人的梦境,引我时时回味,甚至魂牵梦绕;而每次写作的冲动大多与儿时的心理感受有关。

只有在乡间,儿童的生活才会像童话。记得小时候我们可以漫山遍野地奔跑,可以到后山的老树林里去摘野果子,可以躺在厚厚的青草上,一边吃果子一边望着天空飘浮的白云,让无忧的心自由飞翔;我们可以在地塄上挖洞,也可以在山坡上挖战壕,然后学电影上的人们打仗;我们可以在水渠里泡上半天,不会游泳就可以在水浅处用手支撑着,让身体浮起来,再用两只脚拍打水面,装出一副游水的样子。我们还可以在大人不在家时,卸下门板搭戏台,披上床单作战袍,沾一把粗麻在嘴上当胡须,扎一条毛巾,挎一把老马刀,在台子上感觉一下英雄;我们可以在听到一点半点消息时,翻山越岭几十里去看露天电影,我也常常为电影里的人和事感动不已,一个人的时候偷偷地思念那位不知名的朝鲜护士。

只有在乡间,儿时的梦想、儿时的情绪才可以延伸。我到上中学的时候,生活中仍然充满了许多童趣。有一个中秋节,我邀请了几位最好的朋友到我家赏月,晚饭后我们登上一个山峰,吟风弄月,指点夜色,徜徉在银光清辉的世界,大大的体验了一下古代文士的洒脱风流。不料第二天一早,一场大雨把正在赶往学校的我们浇成了落汤鸡;还有一次,我和一个好朋友一起合写一篇文章,两个人于晚饭后到山上边散步边商量,不知不觉月出东天,冷晖遍地,我们索性坐在山坡上进行更详细的探讨。回家时小山村已经进入梦乡,除了月光的照耀,再也看不到一个亮点。

我从小喜欢雪。现在才知道,我所喜欢的是乡村的雪,而对于城市的雪,也只有在久居城市而看不到乡村时才注意一下,作为一种心理补偿。最早印象很深的是冬天去上学的路上,踩在厚厚的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好象有一利说不清楚的满足;后来大一点了,就喜欢看漫天飞舞的雪花,迷迷茫茫的不知深浅,我就被一种很神秘的气氛笼罩着,有点飘飘欲仙的感觉;再后来,我就喜欢雪天的那种意境——当然这是受了传统文人的影响,先装了一些古文诗句在肚子里,一旦遇上下雪天就萌发出一些平时不大想得起来的情绪——然后就找一个合适的地方,比如山顶或河边,一个人立在那儿,静静地感觉冰天雪地中人与天地一气相通。那时,说不上是先有想法后有感觉,还是先有感觉后有想法,直到现在也说不清楚,只就是喜欢那么做。其实,雪在我心中的印象非常深,所以,现在每到冬天,我就觉得城市的乏味,就回想起在乡村的生活趣事,特别想念的还是乡村下雪的情景。

很多情况下,这种对乡村往事的回忆最容易引起人写作的欲望。每到这时候,我就觉得一个人的乡土情结才是他写作的原动力,也可以说是原始冲动。就现在已知的文学大师,几乎都有乡土生长或生活的经历,都有一股很浓的乡土情结,而且好多作品的功力和深度也往往表现在对乡村生活和人物心理的描述方面。比如鲁迅写的童年时扫开雪地扣麻雀的情形,郭沫若自传里写的自己11岁时在后花园里看见婶婶时的一些想法,沈从文笔下的乡村情趣……现在的贾平凹,写的东西也以乡村题材为主体,弥漫着一股浓厚的乡土气息。当然以〈白鹿原〉名扬天下的陈忠实就更不用说了,他为写小说专门找了一片乡土去生活。这种乡土气息有时候还显得十分古老,但是却很有韵味。大概这就是文学的本质吧。我们多少年来不断探讨,说了一大堆理论,其实对于写作的人来说,最关键的是他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感受以及由此造成的情感倾向。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再多的文学理论都只是一些毫无用处的空洞概念。

我和不少写作的人探讨过这一问题,他们大多都有同感,认为城市的死板生活和繁乱环境,容易使人心身疲惫而缺乏激情,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的自由想象;乡村则不同,这里天高地阔,山水成形,人们过着相对闲散的生活,尤其与自然界有直接密切的接触,比较多的吸收了天地的灵气,对事对物、对人对情对理都有相当敏锐的感觉,又比较容易产生不受拘束的遐想,好多人心里都装着一些奇妙的故事。这正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此外,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也能看出乡土情结对文学的价值。由于中国长期的农业文明,在文化传统中包含了很多与山水有关的内容,而审美情趣便是其中之一。这种陶醉于山水之间的审美情趣,其实就是一种很典型的乡土情结。这种情结其实并没有随着社会的重大变化而消失,它依旧隐含在许多文化人的心底,也成了一种源远流长的民族心理情结。

虽然现在也不乏城市题材的文学作品,但总体上说,这些作品还是缺乏文学应有的那种意境和韵味,它提供给人们的不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美感赠与,而是一些城市现象的综合,往往使本来就已经很心累的城市人群在阅读过程中更加心理沉重。它决没有产生于乡土情绪之中的文学作品那样让人读来便有一种如春游、如夏浴,也如隆冬迎风饮雪的感觉,那是一种把自己交给自然,返回生命本体的感觉,那种感觉总是让人回味不尽。这种情形也许就是文学创作和审美的本质特征,再没有更好的方式取代之前,它依然牢固地占居着我们的心灵空间。在我看来,这也是整个美学的一个基本特征。

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人类来自自然这一事实,所以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脱离对自然的依赖和亲近,因此在我们的心里,最美的东西仍然是最自然的东西,最自然的东西就是现存于乡村之间的山水草木以及人们生活于其中时所留下的一切美好记忆。

作者:范笠。

公众号:怡心苑。

我的伙伴二胡的作文

国学经典伴我成长作文1000字——儒家文化融合百家而为国学,中国文化海纳百川而成经典。《唐诗》,《宋词》,《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菜根潭》??这些都是国学,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国学就像一杯茶,淡雅幽香,茶是要品的,国学是要读的,读懂了,自然就理解了。

国学是先人用尽一生而总结的道理,那是对人生的品读,那里有人世的沧桑,有历史的痕迹,有生命的真谛,那些都是中国的骄傲,那些沉积着一个伟大的名族不变的精魂,国学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修身养性,教会我们如何做真人,教会我们分清美丑,明辨是非。国学使我们从圣人和智者的叮咛中品位人生的真谛,从一件小事,从一句话,从一个动作,从一个事物中,我们都能感悟到崇高的境界和高尚的情怀。国学经典总是引领我们不断领悟到生命的`意义,端正青少年正确的人生态度。

国学,需要我们用一辈子去体会,而国学中的精华,一生也学不完。

《论语》使我们修身养性,德行人生。《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一生都主张“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教会我们如何做仁人。《论语》的真谛,就是要告诉大家,怎样才能攀上人生的高峰,怎样才能体会到人生的意义,怎样才是真正地对人有“仁爱”之心,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菜根谭》囊括了50中国处世智慧的奇书。”这是世人对它的评价。“云中世界,静里乾坤;冷静观人,理智处世;水滴石穿,瓜熟蒂落。”人生就是这样,要能够在普通的生活中找寻到快乐的因子,要能够在荣誉面前保持警醒,在挫折面前学会坚持。《菜根谭》,它充满了哲理的味道,充满了富于通变的处世哲学,充满了无穷趣味。我觉得《菜根谭》它真的看懂了这复杂的社会,教会了我怎样面对生活,面对人生。

《道德经》是我体会最深的,它总能用一句短小而精辟的话把我们领到另一种美妙的境界,那里都是真善美。这就是国学的力量,在国学中一旦看懂人生,便会使生活升华到另一个水平线——不计较得失,无论世事沉浮,每次都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去看待,以一颗平静的心去面对。看轻人生的权势名利,看穿世间的繁华昌盛,看透人生的真谛,超然物外,你就会别有一番滋味。“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这句话,就是真善美的最高境界,这句话也是老子一生的坚守。权势名利都看轻了,世间就安静了。

品读国学,就是在品读人生。

懂得国学,你就懂得了人生!

我的二胡老师作文过程

我有一位好老师,她就是我们三年级时的数学老师——胡老师。她中等身材,充满着蓬勃的朝气,宛如春天早晨中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树。她的头发像黑*的瀑布倾斜而下,柔软而妩媚,有一种朴素而自然的魅力。她那双慈祥而亲切的眼睛就像夏夜晴空中的星星那样晶莹,又像秋天溪流中的溪水那样清澈。

胡老师上的课就像磁铁般吸引着我们,她讲的数学课,我们都爱听。然而,她更有一颗无私奉献的心,她把自己全部的爱,无私地献给了我们。记得那是临近期末考试的一天,胡老师正在给我们上课,教室外面忽然来了一个女老师,她着急地喊着:^v^胡老师!胡老师!^v^胡老师走到教室门口,那位女老师在胡老师耳边轻轻地说了几句就匆匆地走了。胡老师一听脸*发白,身体微微地颤抖了一下,但她很快镇静下来了,又继续给我们讲课。这时,教室里静极了,只有胡老师那亲切而温和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下课了,我们纷纷议论起来,胡老师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到了下午,我们打听到胡老师的孩子生病了,一直大哭,不想吃东西,胡老师的丈夫抱着孩子直奔医院,经医生检查,原来小孩得的是急*肺炎,必须住院治疗。

第二天,我想胡老师一定不会来了。没想到我一进学校大门就看见了胡老师,她的眼。

窝深深地陷了下去,脸好像也消瘦了许多,显然,胡老师整个晚上没有睡好觉,一直在照顾生病的宝宝,但是她的脸上一直带着笑容,显得很有精神。我们都劝胡老师去照顾生病的孩子,可她说什么也不去,说不能丢下我们不管。就这样,半个月来,胡老师一直奔波于学校和医院之间,从没有请过一节课的假,也没有迟到过一次。期末考试中,我们班同学都取得好成绩,可胡老师却瘦了不少。

在课后,胡老师也常常甩着她那又黑又亮的辫子同我们一起踢踢毽子,跳跳绳,谈谈歌星,侃侃新鲜事物……当然,在我们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胡老师又会像大姐姐一样和我们一起讨论,使我们受益不少。

胡老师,您循循善诱的教导,有如春风化雨一般,滋润了每个学生的心田。胡老师,您永远是我们的知心姐姐,您永远是我们的好老师。

二胡拉出我的童年作文

在我的童年里,有一首音乐,我久久不能忘怀。这首音乐在我姥爷的二胡里时常拉出,虽不惊天动地,但也扣人心弦。就是姥爷用这只二胡,才给了我的童年锦上添花般的色彩。

儿时的我最爱听姥爷拉的二胡,拉的既传神,又动听,使我不禁对姥爷产生一种敬佩。每天的劳累,只要听上一曲姥爷拉奏的音乐,仿佛消失了一大半。就这样,我在姥爷拉奏的音乐里度过了一段难以忘怀的时间。

记得有一次在老家过年,全家人都请姥爷拉奏一曲,这时我想故意刁难一下姥爷。“我今天心情不好,给我拉,给我拉一首符合我现在心情的曲子。只见姥爷凝神一想,拉出了《二泉映月》,我心情高兴时,他就拉起了《赛马》,令我精神愉悦,高兴起来。姥爷对我的学习也非常关心,自打我上陈毅中学以来就陪着我,不管每天学习多累,只要一回家看到姥爷,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下一篇:星空

我的两位二胡学员散文随笔

张丽没立即回答,观其神色有些无奈:我妈让……就学吧!冯媛略思忖即干脆回答:我要学!

我于是收了这俩徒弟,教前分别写一寄语:待之以诚,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由浅深入;欲速则不达,功到自然成。

两位学生悟性都可以,根据教程到了应“入深”练习阿炳独奏曲《二泉映月》的时候了:啦……嗦啦,发咪来……短短的引子,音阶下行的旋律,犹如一串百感交集的轻轻叹息,把人带入一个深沉的意境中去……两人得心应手地演奏这一段后,没发现什么毛病。而继续下去乐曲难度越来越大了,其主题音乐使人联想到一个拄着竹棍的盲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路上茫然流浪,无限伤感,无尽凄凉……这一段两人演奏起来水平就参差不齐了。张丽突然停下说道:“老师,难度太大,怎么这么难,怎么这么难啊……”

而冯媛知难而进,尽管演奏得不顺畅,但毕竟“磕磕绊绊”地用心完成了这一段落。

我趁势让她们放下二胡,开始上理论课:

说实在的,二胡对音准的要求实在太高。像古筝、钢琴等乐器,演奏前把音调准,演奏时就没啥问题,但二胡不一样,每一个滑音,毎一记弓法,手指的角度和力量都必须恰到好处。

稍停片刻,又要继续拉二胡。

就算跟小提琴相比,二胡也“吃亏”。因为小提琴好歹有琴枕,手指按到哪里还有个数,但二胡,你稍微一按重,就过了头。正因为这样,演奏二胡每首曲子的音到底准不准,完全靠耳朵来判断。

“老师!我不想学了……”张丽说。

我知道这是学琴的“排斥期”,便鼓励道:“要勇往直前哦!”

此时的冯媛始终缄默不语。

那个“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的学员,圆满完成《二泉映月》,演奏深刻地反映了阿炳倔强、刚毅的性格,反映了阿炳对黑暗势力毫不妥协的反抗精神。

那个“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的学员,觉得越学越难,终于,她选择了放弃。

怀念我的二胡老师

相信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特别是作文中不可忽视的记叙文,记叙文是一种形式灵活、写法尽可能多样的文体。这类型的作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怀念我的二胡老师记叙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敬爱的朱老师去世了,走得无声无息,留给我的只有无限的怀念。

朱老师是我的二胡启蒙老师。他长得高高的,很消瘦,头发早已花白。深深的额头上长着一双浓眉。他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那双慈祥的眼睛总是静静地望着我。听人介绍,他曾是凉山歌舞团的乐师,二胡拉得特别好。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送给我的见面礼是二胡曲《骞马》,那激昂的乐曲随着他翻飞的'手指传出,让我仿佛看到辽阔的草原上万马奔腾。

七岁的时候,我拜朱老师为师,开始学习二胡演奏。当时我还小,学习得有些吃力,练习空弦就练了一个多月,不时发些一阵噪音,我都听得刺耳。朱老师总是手把手地教我,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练,直到我学会为止。记得学习简单乐曲时,我对简谱茫然不知,旁边的妈妈都急得出了一身汗。朱老师却一直耐心地教我。就这样,经过三年多时间,我可以演奏许多名曲了。

朱老师非常疼爱我,他教我音乐也教我做人的道理。记得第一次考级的时候,由于我紧张,曲子只拉了一半突然脑子一片空白,考级失败了。朱老师耐心地教导我要勇敢,不怕困难,不怕失败,争取好的成绩。后来我经过再次练习,勇敢面对第二次考级,结果轻松取得了成功,这都要归功于敬爱的朱老师。

前几个月,朱老师病了,得了癌症,更消瘦了,脚也肿了,不能来学校给我们上课。为了不耽误我们学二胡,他把我和另外几个学生叫到他家里上课。上课时,他慈祥的微笑挂在憔悴的脸上,看得我直想哭。他教得还是那样认真,教到一半的时候,他的额头冒出了冷汗,可他仍然不停地教我,直到双手举不起轻轻的琴杆。直到这时,朱老师还在为我们学生着想,德阳的二胡老师很少,他便安排他的女儿继续教我们,让我们完成这门学业。

前几天,朱老师走了,为了不让学生伤心,他让他女儿隐瞒了消息。听到他去世的噩耗,我哭了,心如刀绞。我怀念我的二胡老师——朱老师,他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我的拿手好戏作文拉二胡

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而我最拿手的就是拉二胡。

自二年级以来,我便与二胡结下了了不解之缘。报兴趣班参观民乐社团时,只听见耳边传来一阵阵悦耳动听的音乐,似叮咚泉水。突然,声调不断变高,我仿佛听到了激越的锣鼓声和呐喊声,眼前好像浮现出万马奔腾的壮观场面……我顿时被这美妙的乐曲声迷住了,走近一瞧,一位老师正端坐在板凳上,腿上搁着一把只有两根弦,状如树干的乐器,发出一串串富有节奏的音调,他摇头晃脑,似乎完全沉浸在身边跳动的音符中,一副悠闲自得的神情。从此之后,那奇妙的乐器便在我心中挥之不去,构造这么简单的乐器怎么能发出那么好听的声音呢?后来才知道,那便是民乐之王——二胡。

我瞬间就对二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恳求妈妈帮我报了学校的二胡兴趣班。我将老师对二胡来历、构造、音调及注意事项的细致讲解一字一句理解并熟记于心,拉琴时努力把每一个音都做到完美无缺。

伴随着前奏声,我渐渐沉浸在悠扬的乐曲中,舞动着我灵巧的手指,左手在琴杆上上下移动,仿佛在跳琴弦上的芭蕾舞,右手有力地运弓,全力把心中的感情展现出来。我随着音乐的旋律晃动着身体,琴声时而高昂,时而欢快,委婉动听的乐曲犹如点点雨滴,滋润着我的心田,身边仿佛跳动着一个个灵巧的音符。曲终,老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不住地夸赞我,我的脸上同样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经过不懈的努力,我成为了校民乐团的一员。新年音乐会、陕西省春芽杯团体赛、个人赛、民乐考级……一场场节目和比赛接踵而来,我获得了一项项殊荣。同时,二胡也给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乐趣。

二胡便是我的拿手好戏,它是我形影不离的好伙伴,陪伴我演奏、陪伴我成长。希望我能将自己的拿手好戏坚持下去、发扬出去,使其成为我人生的一部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