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鲸说课稿(精选18篇)

时间:2023-12-14 12:34:36 作者:XY字客

教案模板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来指导教学的重要工具,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等要素。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教案模板样例,供广大教师参考和学习。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真实,具体地叙述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聚集长安街向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第二课时要学的第二、三段是课文抒发感情的焦点。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方面:

1、读中体会人民群众怀念、爱戴总理的思想感情,并体会随着时间迁移这种感情的升级;

2、通过读表现这种思想感情;

3、抓“不约而同”、“慈祥”的教学,通过各种手段加深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并为第三课时这两个词的造句作铺垫。

四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十里长街送总理》:在语文教学中,要讲究训练的科学性,体现训练的层次性。我设计以读为突破口开展训练。如何读好,读出感情,如何激发全体同学读的积极性,是本文教学成功的关键。为了读好,我采用了以下手段:

1、通过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当年万人泪下的十里长街;

3、加强读的具体指导,我们不赞成纯技巧的朗读指导,但是我们认为建立在文章内容基础上的朗读技巧的指导还是必要的。注意读的层次变化,从自由读到指名读,加强读的评价,再齐读,再指导。在反复朗读中,引导感悟,激发情感。加强学法指导。

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圈划,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通过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删、换词句加强比较朗读,促进体悟;引导学生归纳一段的学法,造成迁移。

1、复习引入

通过复习第一段内容,带领学生逐渐进入情境。

2、学习第二段

(1)放录像,看灵车到来时的情景。

(2)自由轻声读第二节,用“——”划出写灵车到来的句子,用“”划出人们的表现。

(这一题目旨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为进一步读讲作准备)

(3)思考:人们的心情怎样?从哪里看出来?

(4)品词句,入意境

通过讨论“不约而同”的意思、表现、程度,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采用小组学习法,互相启发,激发学习积极性。

(5)质疑:为什么都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根据学生的已有认识水平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

(6)读,表现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读出失去总理的悲痛。读中加强评价。

(7)学习第3节

a、望着灵车,人们想到了什么呢?

先自由读,然后师生接读。

b、比较句子,品味感情。

把第一句的两个“多少”换成“很多”,体会看到周总理的自豪、幸福,并读出这种感情。

c、理解“慈祥”的意思。

为了帮助理解,挂出周总理像,讨论慈祥的含义。

d、激发学生想象周总理的光辉形象。

(学生对周总理的事迹有一定了解,引导他们回忆,有助于更好地入情入境。)

e、练习朗读,指导背诵。

3、学习第三段

(1)总结学法,即理思路-品词句-读出感情

(教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点,而且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2)理思路,找出写人们心情的句子和人们表现的句子。

(3)品味“牵动”

此时此刻,如果你在场的话,你想说些什么?

(通过激发学生想象,理解“牵动”的丰富内涵)

比较两句句子,删去最后一句的“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和原句比较,体会人们希望周总理的逝世不是现实的心情。

(4)指导朗读,背诵

4、简要小结,完成板书

5、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争取背出来。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说课,是一个教师专业素质和文化理论水平的综合体现。说课与备课不同,与上课也不同。它是一门以说课者个人素养为基础,以说课的方法、手段的巧妙运用为核心,以显示说课者的艺术形象和风格为外部表现的综合性艺术。其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说课的语言表述必须正确无误,而且做到用词恰当,句法规范、通俗、明白、简练,语言连贯,同时又生动形象。

所谓“正确无误”,就是要求确切地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所谓“用词恰当、句法规范、通俗、明白、简练”,就是要求合理地选用词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朴实,不堆砌华丽的词藻,多用口语中常用的词汇和句式,少用生疏、冷僻的名词术语,尽可能减少多余的语言信息,不累赘、重复、絮絮叨叨;这里的“语言连贯而又生动形象”,指的是说课的语言表述应流畅、不能结结巴巴,而且语言在朴实之中还要有文采,有情趣,要善于描绘,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叙事说理则如涓涓清泉在轻轻流淌,娓娓动听。

幽默的本义,是指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它是语言的一种艺术。说课中语言的幽默,是说课者通过比喻、夸张、诙谐等手法来表现的。说课语言的幽默,体现了说课者驾驭语言的能力。说课中恰当地运用幽默,能使听者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领会说课的内容,获得鲜明的印象,从而优化说课的效果。这里所说的说课语言要富有节奏感,是指说课的语言应当抑扬顿挫,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该低则低,不能从开头到结束,始终一个腔调,一种语调。当然说课语气和语言节奏的变化,还应当依据说课的内容,而不能随心所欲。如《江姐》这篇课文,在说到敌人对江姐进行残酷迫害的时候,就应该用愤怒的语气,而在说战友们给江姐那封信的内容的时候,就要放慢节奏,表现出同志们对江姐崇高品格的无限崇敬和对江姐所受迫害的无限关切之情。总之,恰当地把握好说课语言的节奏,合理地运用语言的幽默艺术,既是说课语言的自身要求,也是说好课的一个重要手段。

说课,听的对象不是学生,说课的过程也不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说课的过程是一个由教师讲述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叙述过程。有些教师像上课一样来说课,显然是不妥当的。说课应当以讲述语言为主,再综合运用课堂教学语言和朗读语言。所谓讲述语言,指的是一种客观的陈述性语言。“讲述”,即讲说,就是把事情和道理讲出来,它是说者面对听者一种“独白”性的言语活动。其特点是语言信息输出的单向性,没有听众的言语配合。而且独白语言不使用谈话法、问题法,对比讨论法,而唯一依靠独白活动来阐明事理。说课应当以使用此种语言为主,是因为独白语言便于说课者系统地介绍自己的教学设想和所持的理论依据。当然,这并不是说说课,就只要使用一种语言就够了。恰恰相反,说课还要求综合运用多种语言。如:在说教学程序设计的时候,由于说的是怎样教,为了让听者听清楚课堂教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施的,就需要置自己于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像实际的课堂教学那样,有讲有读,有问有说,整个过程都应以使用课堂教学语言为主。这里的所谓课堂教学语言,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中所运用的语言。一般来说,说课中除在说教学程序设计时要使用教学语言以外,还有课堂教学的导语,课堂教学总结也应使用教学语言。这样才能使听说课的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感受效果。与此同时,在说教学程序的时候,有时还需要运用朗读语言。所谓朗读语言,就是有表情地运用各种语调、语气将文字读出声来的语言,它广泛运用于小学阅读教学当中。如说课者能在说课中根据说的材料的内容和所要反映的思想感情,恰当地运用朗读语言,就可以增加说课的感受力,并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

内容正确,是小学语文说课的最基本的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包括教材的中心、结构、写作特色、重点、难点和通过教材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都必须说得正确无误,能够体现教材内容的高度科学性;二是在处理教材,即述说教学过程的时候,不能出现知识性的差错,所涉及的名词、术语、概念必须诠释正确、表述无误,而且所传授的知识,也必须是反映客观事实及其规律性的知识,换句话说,也就是所教的文化科学知识要绝对准确,不允许在科学性上有任何疏忽和失误。

在小学语文说课当中,做到内容正确,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构成一堂好课的前提条件,一切教学艺术的运用,都建立在教学内容的正确之上,如果内容出现谬误,即意味着学生在课堂教学当中接受的将是一种错误的信息,这是最不应该发生,也是说课最应当避免的事情。

小学语文说课的内容,该说些什么,一般都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如大纲、教材、教法、学法、板书、练习设计、理论依据,都是通常说课所需要说到的基本内容。凡属说课的基本内容,原则上都应当说到,这是因为说课内容自身是一个结构严密,彼此间具有多层次内在联系的网络系统,每一部分内容都在说课内容这个总的网络系统中,具有各自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任何一个部分内容的残缺,都有可能损害这个网络系统在完成说课目的任务中所具有整体功能。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部分内容都需要平均使用力量,恰恰相反,在说课活动中,有时由于时间的限制或突出重点的需要,有的内容不仅需要而且应当略讲、少讲,这就是处理说课内容的灵活性。但略讲或少讲,不是不讲,而且即或是略讲或少讲,也应当以不损害说课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前提,不然就会影响小学语文说课的质量。

什么叫“序”?“序”就是次序、顺序。序,是由事物的内在联系决定的。事物有序,才更方便和更有利于人们认识和把握。小学语文的说课,不同于文学创作,可以任意正叙或倒叙。它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再说什么,虽然不是绝对固定,但也必须按照自身固有的内在顺序性,一步步按序述说,不能错位、颠三倒四。如说教材,总是放在说教法、说学法的前面,说学法也总是放在说教法的后面,而不能移到说教法的前面去说。换句话,也就是小学语文的说课,一般总是先说教材、再说教法、学法,然后说教学效果。这决非是刻板的程式,而是说课过程逻辑性的体现。所以在说小学语文课的时候,其内容要求做到有序、而且条理清楚、意思联贯、逻辑严密、结构合理、流畅自然、环环紧扣,以便为实现说课过程的全程优化,提供切实的保证。

突出重点,是达到最优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小学语文说课内容的重点,一般包含两个含义,一个是内容总体上的重点,另一个是所说教材教学方面的重点。所谓内容总体上的重点,指的是构成说课基本内容当中,最能反映说课本质特点的部分,即“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部分。特别是由于说课者的教学能力、水平综合反映在教材处理上,所以说课中的教学过程这部分内容更需要详说、细说。说清楚教学过程有哪些环节,这些环节是怎样一步一步安排的,每个环节又有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是怎样一步一步落实的等等;第二个说课含义上的重点是指教材教学方面的重点、难点。这些重点往往是教材中的精华,是必须要让学生掌握的内容。而难点则是学生在获取某部分知识或技能过程中由于受知识和能力局限所造成的障碍。凡是这样的重点或难点也需要详讲、细讲。说课中能否做到该详则详,该略则略,不但反映了说课者说课技巧的成熟程度,也说明说课者理解教材的准确性和实际处理教材的技能。只有抓住重点,突出重点,课才会说得精彩,让人印象难忘。

小学语文说课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要求”,是由小学语文说课的主要特征所决定的。小学语文说课的主要特征是强调说“理”,即不但要说“教什么”和“怎样教”,更要说出“为什么这样教”,这个“为什么教”就是教育理论,它涉及大纲、教材、学情、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一系列教育的基础理论。

在小学语文说课活动中贯彻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要求,保证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得以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从而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有利条件,它也使经验型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上升成了一种科研型的、研究性的教学探究过程,从而使教育理论也得以可能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验证和发展。

要在小学语文说课活动中落实好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要求。首先必须正确认识与处理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辨证关系。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从本质上讲是统一的,但由于理论具有普遍性,而教学实践的实际情况却干差万别,所以,有时候,有些教学实践中的做法,从道理上讲是可行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行不通,有时则道理上讲不通,而实际教学中却行得通。如果不切实际地照搬教育理论,就会成为教学中的教条主义,造成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脱节。就说课活动而言,就是要求就说的内容进行上课,并通过这种教学实践,使教育理论更接近教学实际,从而逐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其次,要处理好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是不能呆板地说教学实践,也不能孤立地谈教育理论,而要把说教育理论与说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这个“结合”,还应当是自然的,具有某种必然的逻辑联系的,不要为说理论而说理论,而要使理论为教学实践服务,成为实施教学实践的科学依据,从而使听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以达到增进说课效果之目的。此外,还要在说理论的时候把握好“深浅”的度。浅了,仅仅点到,贴标签似的,固然不好;“深”了,不管需要不需要或有无直接联系,把可以搬出来的理论依据统统搬出来,也是应当避免的。总之,合理、科学、不勉强,在说课中做到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而且做到结合得自然,是说好课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对说课的最基本的要求。

说课与课堂教学相统一的要求是由说课的目的任务决定的。说课的终极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这与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对上课前说的课来说,说课中的教学过程既是对课堂教学所作的理论上的规划设计,这些规划设计又要通过课堂教学去实施、验证。如果是上课后说的课,则说课是课堂教育某种意义上的再现。说课与课堂教学这种联系上的特殊性,说明说课应与课堂教学相统一。凡是课堂教学需要遵循的原则,说课也必须遵循。例如课堂教学要求目标明确,因此说课时也必须说清所说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发展哪些智能;课堂教学要求结构合理、紧凑,符合系统论的原理,说课中的教学程序也就应该一环紧扣一环,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课堂教学要求教法得当,说课在选择教法的时候,也就必须审慎对待,努力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式。

在说课中落实说课与课堂教学相统一的要求,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有效地避免说课中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倾向,使说课真正发挥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功效。

说课,既是说课者教学素质的集中反映,自身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说课的其它一些要求是:

创造性是艺术的灵魂,也是一切艺术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赞可夫说:“所谓创造性,就是一种不断前进,向着更完善、更新鲜的事物前进的志向,并且实现这种已产生的志向。明天一定要比今天做得更好,这是一个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的座右铭”。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说课艺术,它也贵在创造、贵在灵活、贵在说课者说出自己的特色来,这也正是同样一个内容,不同的说课者会有不同的说课效果的根本原因。如果刻板地按图索骥,墨守成规,死搬硬套说课的条条框框,说课也就成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图腾,没有一丝活力和毫无魅力可言了。所以,说课一定要注意发挥自己的特长,在不违反说课原则的前提下,努力扩大创造的空间,说出自己的特色。如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若干说课的若干环节或对某些环节作些拓展,以及设计一些与众不同的精彩的导语和艺术地运用好多种教学媒体等等。

在现实的说课活动中,有时会出现三种情况:一种是规定的说课时间到了,而课还未说完,于是出现了说课的“拖堂”;二是“前松后紧”,即说课开头时慢慢吞吞,没有时间观念,后来发觉时间所剩无几,而内容还有一大截未说,于是慌里慌张地突然加快语速,一句接一句,也不管别人能否听得清楚,最后匆匆忙忙,草草收场;第三种情况与第二种情况相反,就是“先紧后松”,开始时说得快,后来内容快说完了,而时间尚剩许多,说课者只好采用东拉西扯,或故意减慢语速等手段,以期捱满时间。这些现象都会严重影响说课的整体效果。说课的过程,就像弹奏一部乐曲,自始至终都要注意控制好节奏。说课前应根据说课规定的时间,对各部分内容所需的时间,大致作一个估算,以便心中有底。在具体的说课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按计划时间说课,切忌脚踏西瓜皮,说到哪里算哪里。语速要前后一致,做到整个说课过程节奏统一、和谐、不慌乱、也不紧张,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条不紊地说完该说的全部内容。

要使说课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还要求说课者讲究说课的风度,如整洁的仪表,亲切、自然的教态,轻松自如的谈吐和恰到好处地运用体态语言等等。

优美的说课风度,也是一种重要的说课艺术,它能给听者以视觉和听觉上的美感,从而使说课也变得更加艺术化。说课中,说课者要轻松、自然、洒脱,但又不能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像演说一般;要庄重,但又不能拘谨、过于严肃。教师说课时的位置,一般要求相对固定,不要多走动。眼睛也不能只盯着讲稿,而要和听者建立视线上的接触,其目光和眼神也应该是十分自然的。总之,说课艺术是说课者高深教学造诣的体现,是建立在说课者个人素质修养基础之上的。它要求说课者在说课中有恰如其分的姿态、动作、神情,并能恰到好处地使用目光、表情、手势、体位之类的体态语言。努力做到庄重得体又不拘谨呆板。虽可谈笑风生,但不能流于滑稽;虽可诙谐幽默,但又不能庸俗、浅薄。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十三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联系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2、出示句子: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交流讨论,感悟课文。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汇报纪昌是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a.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叫他开弓放箭?

b.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c.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并说说有什么体会。

小结: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 识字、写字、写词。

1、识字:妻、虱。

2、写字:重点指导“冒”“妻”“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板书课题:扁鹊治病。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三 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a. 交流学生的疑问。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得他,又会怎么想呢?

b. 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是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的道理。

c. 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四、 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比较字形:肠、烫、汤。

指导书写:睬、蔡。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篇情感型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组成了“情感篇”主题单元,着重歌颂人间真情,教育学生要关爱他人,懂得回报。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张扬个性,让课堂喷涌真情”是教学追求的目标。语文课需要泪光闪烁,需要感动,需要震撼,需要心灵独白。这感动是作者之情、文本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汇流而成的生命润泽。让爱的眼泪飞起来。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难点: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创设情境:本课的教学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情境,用图画展现情境、用音乐来渲染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

对话法: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然后展开课堂对话。

自读自悟:“阅读使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一、导入课文、质疑课题。

1、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歌颂母亲的课文。

2、揭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课题。

音乐导入迅速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为全文的学习定下基调。质疑课题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习惯,引发阅读期待。

二、体悟难过。

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母亲生病住院,护士要换床单,母亲不能下床,便有了作者第一次抱母亲。可作者没想到母亲这么轻,差点摔倒。

1、同学们读过了这篇课文,你们一定被课文深深感动,我们再去感受一番,打开书,体会当时我的内心感受,读一读2~3小节。

2、交流:(我觉得有些难过愧疚)。

4、交流:(让我感动的是“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理很难过。”)请你读一读。

5、还有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很难过呢?你从这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感受到的呢(重担)。

7、你从哪里感受到担子重呢?(翻山越岭)。

8、“翻山越岭”是什么意思?从翻山越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贫穷)(生活的艰辛)。

9、你能读出他们生活的艰辛吗(指导读)。

10、还有从哪个词中看出母亲的艰辛呢(100多斤年复一年)。

11、是啊,为了家庭,为了生活,她要做多少事情啊!

13、教师小结,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当你们边读边想像的时候,已经在脑海中出现母亲带领她的孩子所走过的艰难的道路。谁接着往下读。

(指名读第三段,)。

2、小结。

3、把你此时此刻的'感悟,把你此时的想法,溶和到读课文当中。拿起书,再一起把第三段读一读。开始。

(齐读第三自然段)。

4、读到这里,我们已经被母亲的坚强而感动了,母亲是坚强的,母亲又是伟大的,她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让我们苦着累着。而我却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承受着那么重的担子。如今,母亲病了,病得不轻,连转身下床都很吃力。对此,我的心中充满了深深地内疚。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我愧疚地说:......

(设计思路:通过对学生的追问,感悟,进一步推动学生的深入思考,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文字,揣摩人物的言行,正确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感恩母亲。

过渡: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千般滋味,万番感慨,一起涌上心头。于是,我突发奇想,说:“……”(引读)。

1、想一想,母亲眼角上流出来的泪水,是什么样的泪水?你是怎么理解的?母亲眼角流出来的泪水是幸福的?是激动的?还是别的?你是怎么想的?说说看。(指导读)。

2、是甜的。但是,我给你加一点儿我的体会,我觉得是又苦又甜的,走过的路是多么不容易呀,现在是甜的了。同意吗?(生齐答:同意。)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是又苦又甜的泪水。但是,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欣慰,那么激动,那么幸福,那么甜,可是,小时候母亲对我们抱过无数次,当我们把这两个词放到一起的时候,你想到的是什么?你想说些什么?说说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3、你想知道老师此时此刻最想说什么话吗?你们学过孟郊的一首诗吗?《游子吟》学过没有?(生齐答:学过。)你知道老师此时此刻最想说的是诗中的哪一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是的,此时此刻我最想说的话就是她说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我们对父母做出的再多,也难以报达父母对我们的恩泽,记住这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起读一遍。

(齐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5、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要像爱我的父母那样去爱我周围的老人,我要像关爱我的孩子那样去关爱我的每一位学生。

四、联系生活,表达情感。

1、这节课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无私博大的母爱。此时此刻,你们一定也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母亲。朝夕相处之中,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多少爱呀!我们难道不想送点礼物给妈妈吗?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卡片,写上祝福的话送给妈妈。

2、谁来给我们读读你的卡片。

3、请大家把这份心意卡,轻轻地放在妈妈的床头,她一定会非常感动的。请大家永远不要忘记这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愿天下所有的妈妈幸福安康。

(设计思路:发挥语文学习的情感功能,让学生懂的孝顺的美德,学会做人)。

五、作业设计:

1、课外阅读:.古往今来多少文人贤士都用优美朴实的语言歌颂母爱,赞美母亲,课后大家可以找几篇相关的文章来读一读。

2、小练笔: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有关和母亲相处的文章。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鸟儿和树是一对好朋友,它们约定好第二年再相见,可是第二年春天,鸟儿回来之后,大树已经被人类加工成火柴燃烧了。本篇童话情深意浓,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语言朴实无华,全文在平淡语言中蕴含着深挚透明的美。

依据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读文,品味重点词句。会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

过程和方法:学会多元交流,多向对话。学会把课文读薄,读厚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为落实教学目标,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设定这篇课文的重点:领悟小鸟的四次对,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1、学法: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方式是多样化的,主要有:读,品,悟,议,辩,入。为了让"阅读教学成为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结合本课的教学实际,我用到的是:读,入。

读:采用自由读,找朋友读,演读等多种方法,真正做到以读激情。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注意启发学生的感觉,比如在指导最后一段时会在前三段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焦急,牵挂,担心的心情去读。

入: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我会让学生两次研读课文,"你"就是那只小鸟了,体验小鸟的心情。

2、教法:

俗语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采用了自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同时准备了有效的多媒体课件,让鸟儿对树的那种浓浓深情跃入学生脑间。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重温旧知,夯实基础;媒体激趣,体会深情;研读对话,训练朗读;体悟中心,升华情感的教学思路。

(一)、重温旧知,夯实基础。

(二)、媒体激趣,体会深情。

(媒体出示画面),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出示第1节指名读再齐读,引导学生感受大树和鸟儿在一起很快乐,然后引读第二节(媒体出示第2节)。

读后同桌合演鸟儿和大树道别的场面。在表演和评议过程中体会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

最后利用自读、指名读、齐读、分组对读等多种形式指导朗读。

我这样设计是想通过读——演——读的过程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小鸟与大树之间的深情厚谊。

(三)、研读对话,训练朗读。

我先让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学生自然就找到了小鸟寻找大树时的三组对话,然后指名3个学生交流(媒体出示3组对话)让学生在小组里面分角色合作朗读这3组对话,汇报点评。而后让学生通过"加提示语"的方法练习朗读。(出示课件加提示语)。

熟读对话后,鼓励学生表演,师适时进行角色采访。

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小鸟和大树之间的那份真情,这种演绎朗读和情境表演等手段,利于学生体验小鸟当时的心情,实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

为了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零距离接触,我设计了换位体验的角色采访,把学生带入课文,达到了文我一体,文中有我,我中有文的境界。

(四)、体悟中心,升华情感。

教师引读最后1节。齐读课文后,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抓住两个"看"字,补充对话,(出示填空课件)体会小鸟两次看的不同意义,揭示有关奉献、真情、诚信的人文内涵。在体会小鸟的深情基础上将文中的小鸟改成"我",使学生又一次进入文本,在学生了解了小鸟的心理后,将守信这个主题渗透到课堂中。

这时,让孩子们从文本中走出来再一次换位思考:代大树写一张友情卡。

(我认为这样就能够使情感的熏陶与语文实践活动完美地结合起来。)此时,大树这一单一角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表达需求,所以我就因势利导,进行拓展说话练习。把单一角色扩展成多位角色:想对谁说就对说谁,包括小鸟、大树、伐木工人、小女孩,也可以是作者,甚至是树桩。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新理念,让学生在学文前积累,学文中积累,学文后积累,从而为提升孩子的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五)、总结。

总结是升华文章情感的佳径,师生共同总结达到一种师与生,生与文本间的情感共鸣。

去年的树。

好朋友。

鸟儿(图)——————大树(图)。

唱寻听。

诚信守诺。

这样的设计既增强了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又增加了自主性,有助于学生对对话学习的自主选择。

学生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伙伴,是组织者,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对于本课的教学设想,我力争构建生命的,诗意的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习主体!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1、认识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理解呼风唤雨等16个词语的意思。

2、了解科学技创造的奇迹及威力。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2、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下面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设计意图以及教法学法进行具体阐述。

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的好,能起到架桥铺路的作用,为了引起学生兴趣,我课件播放20世纪出现了新生事物的录像资料,引导学生们说一说,从而引出这些是20世纪出现的,有人就把20世纪称为呼风唤雨的世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9课。师板书,生读题。理解呼风唤雨和世纪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质疑,为什么说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这一环节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导入新课,由课题质疑,带着问题去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更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要求把预习中勾画的难读的生字词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识字和写字在中年级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我在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后,就用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词。以检查的形式指名读一读,及时纠正读错的音,并让学生说一说哪些地方该注意?如:哲翘舌音,程、耕、控是后鼻音要读到位等,接着让学生开火车读、赛读、齐读巩固字音。

3、让学生交流汇报识字方法及对生字新词的理解。

4、指导书写难写、易错的字。因为,中年级课标指出通过老师指导,能够掌握难写、易错的字;所以,这一课我就重点指导幻这个字,指出这个字要和幼比较注意写正确,教师边说边范写,需要注意的笔画用红粉笔写出,引起学生的注意。接着学生练习书写,注意提醒学生养成正确写字姿势,把字写工整、清楚,教师巡视指导。

5、默读课文思考问题。中年级课标中提出,随着年级的升高,应逐步加重默读训练。因此,我让学生边默读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每个同学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文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只要进行有效点拨即可,对他们个性化的回答都要给予肯定。对于回答精彩的同学要及时给予鼓励,这样学生们才会增强自信心。学生们通过默读,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引导他们找出课文告诉我们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课文是围绕第一段来写的,这一句是本课的中心句。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十三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联系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2、出示句子: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交流讨论,感悟课文。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汇报纪昌是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a.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叫他开弓放箭?

b.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c.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并说说有什么体会。

小结: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识字、写字、写词。

1、识字:妻、虱。

2、写字:重点指导“冒”“妻”“刺”。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扁鹊治病。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三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a.交流学生的疑问。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得他,又会怎么想呢?

b.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是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的道理。

c.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四、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比较字形:肠、烫、汤。

指导书写:睬、蔡。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第一次抱母亲》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爱心”这一主题,编排了《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第一次抱母亲》和《我不是最弱小的》四篇文章,分别从不同层面探讨爱的内涵。其中,本文主要通过“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以及回忆,表现了母亲为孩子和家庭的辛苦操劳和无私奉献,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第一次抱母亲》文章内容简洁,行文明快,于平白如水的字里行间细腻生动地体现了人世间的浓浓亲情,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习语言的好教材。

这篇课文以情动人,往往读了几遍后就能被字里行间的亲情所打动。细细品味,“我”、母亲和护士三人的语言中透露的情感朴实而又真挚。

“我”说的话:

(1)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2)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3)我说:“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

(4)我说:“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你也会看不准的。”

(5)我说:“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6)我突发奇想地说:“妈,你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没有好好抱过你一回呢。让我抱你入睡吧。”

护士说的话:

(1)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2)护士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

(3)护士说:“亏你和你妈生活了几十年,眼力这么桊。”

(4)护士问:“为什么?”

(5)护士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

(6)护士把旧床单拿走,铺上新床单,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平,然后回头吩咐我:“把大妈放上去吧,轻一点。”

(7)护士说:“大妈,你就让他抱一回吧。”

母亲说的`话:

(1)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2)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3)母亲说:“快把我放下,别让人笑话。”

在课上,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这其中的情感变化,感受母亲对“我”的爱以及这种爱对护士的感染。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中年段语文学习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会用“轮流”造句;

3、学完课文后,能体会到自己妈妈的爱与辛勤,根据自己的真情实感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

由于学生生活的环境和作者的相距甚远,所以我把体会文章中母亲的艰难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把体会自己妈妈的爱设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我设定两课时上完,第一课时重点解决第一个教学目标,第二课时重点解决第二、三个教学目标。

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情感的能力,在之前的学习中,他们也学过《雪儿》《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这样的抒情类文章,应该来说对《第一次抱母亲》流露出的情感并不难把握。但是,文章中作者母亲所处的生活环境与学生的生活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所以在课堂上,要引导孩子通过文字的叙述想象文中母亲的艰辛,并能迁移到自己的妈妈身上。

我设计的教学环节主要是:

1.导入新课,质疑激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4.回顾总结,升华情感;

5.学写书信,拓展延伸。

其中,我重点说一说第3和第5个环节。

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课标》指出,中年段的学生应能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因此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我’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如何?”“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第3、4自然段寻找相关句子,通过朗读、抓关键词、想象的方法,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文字表现出的母亲的爱和艰难。其中,在理解“翻山越岭”和“重担”时,我让学生想象母亲在抚育儿女时可能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并适时补充诗句:“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让学生感受此处的“重担”不仅仅指身体上的压力,更有心理上的压力,从而使母亲的形象高大起来,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拉进了。

理解课文离不开朗读,在一开始我就配乐范读课文,接着让学生自由读、带着问题读,在本课对话比较多的情况下,我还请学生分角色朗读,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充分表现出来,有的句子不需讲解,通过朗读学生便自然而然理解了其中的深情。

5、学写书信,拓展延伸。

在课的尾声,我播放《母亲》和《烛光里的妈妈》视频,伴着音乐,我让学生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对自己妈妈的心里话,并且请自己的妈妈写一写回信。也许学这篇课文得到的感动只是来源于作者母子间的深情,那么写信读回信收获的便是属于自己的一份亲情了。孩子们写得真挚动人,妈妈们回复的同样情真意切,字里行间都是对自己孩子的爱和无悔。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就是如此: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在体会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收获一些情感的体验。

无数次流泪。

第一次抱母亲。

原因?感受?

难过。

没想到母亲是以80多斤的身体承受这么重的担子。

愧疚。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三颗纽扣”的房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大与小中三篇主体课文之一。

《“三颗纽扣”的房子》选自意大利通话。故事记述了木匠三颗纽扣做了一间很小的可以推动的房子到外地去谋生。晚上,遇上了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前来求助避雨的人接二连三,他来者不拒。国王受到了启发,决定放弃王位,拉着小房子周游全国,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篇童话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的爱心虽小,却能温暖众生。

这篇童话寓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故事情节虽然不是起伏跌宕,但发展层次清晰,重复的情节,重复的语言,刻画出穷木匠纯朴、善良、美好的心灵。把好人的心虽小,可容得下全世界的人的哲理巧妙的解释了出来。

四年级的学生大多十岁左右,他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学习活动中他们思维活跃,接受事物较快,其有意注意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能努力探索问题的结果。在言语发展水平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过渡。小学四年级以后,他们的书面言语水平逐步得到发展。阅读能力也由朗读向默读发展。

1.学生能认识本课的17个生字,会写本课的12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4.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明白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的爱心虽小,却能温暖众生。”

通过读课文,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并能领悟概括课文中心意思的句子,培养学生见困助人的爱心。

多媒体课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意大利童话《“三颗钮扣”的房子》,注意看老师板书。

师边板书便说:“纽”字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生字,注意看老师写:左边一个“”,右边一个“丑”,要写的左窄右宽,读作“纽”。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轻轻翻书,认真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注意,课文较长,可以先快速的看完一遍了解课文大意,再有重点的读课文。

生快速默读

2、认读生字:

师;生字会读了吗?先请同桌两人互相指着认字表的生字来读一读,把字音读准。生互相指读。

师:我们来读读大屏幕上的生字

拿出你的手来和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字。(师在田字格中范写“膝”字)

(三)、深入学习,感悟寓意

1、再读课文

师:同学们已经为课文自然段标上了序号,一共多少个自然段?(60个)这篇课文很长,同学们在学习这样一篇长课文时,可以先快速的看完一遍,然后再重点阅读某一部分。

师:下面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学习这篇童话故事。请你快速的看一遍课文,看看“三颗纽扣”的房子到底是一间怎样的房子?(生略读课文)

师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一个人、十三个人、全世界的人

请自由朗读1--4自然段,划出相关的句子。

2、学习第一部分

师:谁来读读你划的语句?

相机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师:你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房子?从哪里你感受到了它很小?(生抓住相关的词句来理解体会)

师:你能读一读,让我们感受到房子真的很小吗?(指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来读出感情)

3、学习第二部分

师:通过读书,我们知道了“三颗纽扣”的房子很小很小,仅仅搁得下他一个人,可是怎么又装得下十三个人呢?这十三个人有是些什么人?请你默读5--33自然段,边读边划出相关语句。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课件出示中心句:人的心只有拳头那么大,可一个好人的心容得下全世界的人。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结合课文内容来说说?

师生交流

师:你认为一个“好人的心”是一颗怎样的心?

4、小结

师:是呀,人的心虽然只有拳头那么大,可一颗善良的、无私奉献的、充满爱的心可以容得下全世界的人(教师一边小结一边完成板书),温暖每个人的心,愿我们都拥有一颗这样的心。

四年级小学语文说课稿

1、课前让孩子们听歌曲《冰糖葫芦》的mtv,让他们有一种新鲜感,继而产生一种好感。然后围绕冰糖葫芦歌曲和图片进行谈话,从而进入课文。第一次试讲,光让孩子听歌曲,然后以一幅诱人的冰糖葫芦图吸引孩子,通过说感受让他们更靠近冰糖葫芦,喜欢冰糖葫芦,从而能够更快地走进课文,走进“万年牢”。可孩子们说感受时,涉及的只有一种想法,想吃糖葫芦。我们教研组的老师认为,给孩子欣赏图片的时间太短,他们还来不及有什么感受。于是我们设想在听歌曲时,同时欣赏一组糖葫芦的图片,这样孩子们的想法感受可能会更丰富,可结果还是一样。孩子的兴趣点是吃。再说,这些图片与课文的内在联系也不大。那天,王老师给出了主意,就用冯晓泉的mtv。

2、对三个万年牢的理解,都是分两步走的,第一步是就这个句子本身来理解“万年牢”,第二步再联系课文作具体的理解。比如说第一个万年牢,读着读着,张老师觉得很奇怪,父亲为什么给糖葫芦起“万年牢”这个名字,你再读读这个句子,能帮父亲说说理由吗?孩子们说理由的过程,就是对第一个万年牢的理解。孩子们,父亲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好的糖葫芦?在这里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学会针对问题有选择地圈圈画画,并且适当做一些批注。培养学生读书时眼到、手到、心到、口到的习惯。努力做到多种感官并用,集中精力学习。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字里行间,从具体的描写中感受父亲是个办事认真、实实在在、讲究商业道德的人。

4、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源于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把教学内容蕴涵在任务之中,学生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得到了尊重,学生自然会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被调动起来了。让孩子再现父亲和老板对话的情景,这个任务驱使孩子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索,去判断,去构思,去创造。任务驱动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再现当时的情景,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文,把父亲做人做事的态度铬记在心。在小练笔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旅程,彻底的人文熏陶。学生所写的内容,是他对道德的一种判断,是他的真实想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文与道同构共生,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谐统一。通过对空白点的挖掘,激发思维,主动积累,学会读书,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让原本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生动活泼的走入课堂共落到实处。王崧舟先生说过如何来烹调语文味十足的课,它需要哪些佐料?品词是的,诵读是的,练笔也是的。

较安逸的工作,辞去了这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重新踏上“提篮叫卖”的日子。孩子们,父亲“提篮叫卖”意味着什么?”有的孩子说:“意味着父亲的收入得不到保障。”“意味着父亲会更加辛苦,风里来雨里去。”

孩子们,父亲走街串巷,提篮叫卖,是那么的辛苦,“父亲心里苦吗?”这是一种生活态度的指引。生活中谁不会碰到困难,关键是面对困难的态度。孔子曾经夸奖他的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许有人会说,生活就是这样,穷日子富日子都得过,那有什么办法?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够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的时候,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我们的目的不只是让孩子了解父亲提篮叫卖的辛苦,重要的是父亲面对这些困难的态度。父亲宁愿过着这种清贫的日子,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他的心中自有一番乐土。这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做事的一种态度,做人的一种态度。因为时间有限,再说毕竟是一篇略读课文,你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做,那是不可能的,要舍得放弃。于是,我们就把想要表达的内容尽可能地隐藏在老师的评价语里,希望这样的一种生活态度能够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一点影子。

5、文本三次出现“万年牢”,这三处“万年牢”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

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父亲如何能做出品质上乘的万年牢?那是因为他用心做事,用心做人。我本来以为,金玉良言不能再三重复,否则,就会成为陈词滥调。我们要告诉孩子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到第三处“万年牢”已水到渠成,无须再多言,我只让孩子们尽情地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我想,一切尽在不言中。事实上,我们太理想化了。

孩子,毕竟才四年级的孩子,他们还没有完全具备这种整合的能力,他们对这三个万年牢的理解还是一块一块的,需要我们引导把分散的珠子串联起来。所以经过讨论,我们对三个万年牢又进行综合,三个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那天我在试讲的时候,一个孩子说得非常精彩,做糖葫芦做生意就是在做人。

有些老师可能会有些疑问,你的教学中哪里体现出略读课文,抓的点也不少,挖掘得也不浅。虽然,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如果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不加总结与反刍,读到的东西就会成为过眼烟云。事实上,粗知不等于浅知,粗知不等于少知。我们说,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比如今天让学生思考“父亲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好的糖葫芦”时,我们重点抓了两个句子,“红果、海棠去了把儿和尾,有一点儿掉皮损伤的都要挑出来,选出上好的在阳光下晾晒。”“父亲甩的可漂亮了,好像聚宝盆上的光圈。”学生对字词句进行了品读,像“一点儿、都要、甩”等,在这个品读的过程中,孩子们明白了父亲能做出这么好的糖葫芦,是因为父亲选料严,工具好,手艺精,这个品读的过程,更是在为理解父亲的认真实在做服务。因为父亲的认真实在才会做出这么好的糖葫芦。通过重点精彩部分赏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粗知”,赋予了“粗知大意”比较丰富的内涵。

四年级小学语文说课稿

今天我讲的是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西门豹》。

一、说教材。

《西门豹》一课是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西门豹初到邺地,发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他了解到是巫婆和官绅借口河伯娶媳妇欺骗老百姓,他将计就计,最后惩治了官绅和巫婆的事。

针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进行初步的阅读,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之后,我把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学习课文,了解西门豹是怎样破除迷信的。

2.语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力目标:掌握学习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4.品德目标:受到尊重科学的教育。

(二)设重点为:

了解西门豹如何巧妙破除迷信,为百姓除害的。

(三)设难点为:

西门豹破除迷信的经过。

二、说教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言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因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三、说学法。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灵魂,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因此,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运用思——说——读——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能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设计理念:本节课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自问自答,表演中完成学习任务。这是本班学生最喜欢、最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

(一)在自问自答中学习二、三部分。

生:行。

师:现在再给大家一段时间,你们做一下准备,好好读一下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读课文,做准备。)。

师:好,准备好了吗?(生齐:准备好了!)提问现在开始,先由第一个同学提问。

主要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1.西门豹为什么说那个新娘不漂亮,要说换一个漂亮的?

4.我想让同学说一下,课文插图中画的都是谁?

(二)表演“送新娘”这段故事。

(教师选演员:西门豹一人、卫士二人,巫婆一个、官绅头一人、小官绅二人、新娘一人、女弟子二人。教师与巫婆、官绅等人耳语一番,又嘱咐了其他人,表演开始。)。

卫士:(喊)西门大人到!(西门豹出场)。

官绅头:(带着小官绅上前,拱手)参见西门大人。

巫婆:(带着女弟子上前,行万福礼)参见西门大人。

西门豹: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两个女弟子搀新娘出场,新娘在哭,用手抹泪。)。

西门豹:这个姑娘不漂亮,你去告诉河伯,过几天我给他送一个漂亮的!(两个卫士拉巫婆下场。巫婆还叫了一声:”哎哟,我的妈呀!”。)。

西门豹:(等了一会儿)这个巫婆怎么还不回来,可能河伯留下她吃饭了,去,麻烦你去催她赶快回来!(卫士把官绅头拉下场)。

小学四年级音乐说课稿

竖笛是中学生必须学会的一种中华民族乐器。根据初中音乐教材内容可知,在义务教育阶段,竖笛教学还仅仅是一个基础阶段。本节课的竖笛教学选择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音乐七年级上册的内容,属竖笛入门前的教学。根据学生实际基础,我选学的是六孔竖笛教学(与教材中的八孔竖笛教学稍有区别)。根据竖笛教学的特点,围绕课程标准对竖笛教学感受与鉴赏、表现、演奏、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等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通过开展聆听、模仿、练习、创造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这些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仅掌握了竖笛的基本演奏方法,而且也体验到小小竖笛所表现出来的音乐的独特魅力,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竖笛的兴趣。对于本单元的竖笛教学共安排了2个课时,第一课时介绍六孔竖笛的音阶指法和练习,第二课时为基本乐曲练习及竖笛的基本技法练习,我选择第二课时作为本次说课内容。

知识与技能:

1、竖笛音阶、基本练习曲的练习,气息流畅,音量饱满。

2、多声部竖笛训练,音准、和谐。

3、欣赏并吹奏乐曲《小夜曲》和《八月桂花遍地开》。

过程与方法:仔细聆听竖笛演奏曲目(教师示范曲),认真模仿,反复练习,熟练掌握六孔竖笛的指法,体会吹奏的呼吸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聆听、演奏,体会竖笛这一小小乐器给自己带来的愉悦感受。

2、体会合作的力量,启发学生要有团结向上,珍惜友情,热爱生活。

重点:

通过对六孔竖笛音阶和基本乐曲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六孔竖笛的演奏指法及演奏技巧。

难点:

演奏竖笛时,气息的控制及体验。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其优点是音乐教师有较充分的主动性,易与把握所传递的音乐知识的尺度,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连贯知识。可运用讲授法介绍竖笛的音色特点、指法、演奏技巧等等,使学生能了解这些理论知识,为后面的演奏起到了指导和铺垫作用,许多难点就会迎刃而解。

2、示范演奏法。

通过教师的示范演奏,使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到正确的演奏姿势、指法及演奏技巧。

3、练习法。

练习法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巩固新学知识的方法,它能使学生在不断地、反复地练习当中,熟练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熟能生巧。

4、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对不同的演奏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听觉享受加以比较,它能使学生准确辨听出哪种演奏方法和技巧更能将音乐表现得更完美。

1、情境法。

“情境法”教学,这是音乐教师经常运用到的方法。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舒适、富有乐趣的情境之中,这样既陶冶了情操,,也不知不觉的被音乐感染,身心愉悦。

2、体验法。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声音的艺术,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在听了一支美妙的乐曲之后,常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四周的空气会变得温柔,生活多么甜蜜,似乎觉得自身在这个世界有一种伟大的使命”。体验法就是教师培养学生有敏锐的音乐听觉并巧妙地引导他们参与到音乐中去的教学方法。在参与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体会到竖笛演奏带来的音乐美,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竖笛的兴趣。

1、音乐2、若干六孔竖笛。

3、教学课件。

4、打击乐器。

1、以播放竖笛曲目或是教师演奏导入。

2、复习六孔竖笛的指法(出示指法画面)。

a、音阶练习。

b、基本练习曲。

3、教师演奏《大海故乡》。

a、让学生体会与练习曲的区别,指出演奏的技巧在乐曲中的作用,使学生了解到演奏时的气息控制最为重要。

b、让学生上前感受(和老师近距离接触)并说出来。

4、基本练习曲(练气息)。

《小星星》的多种节奏性的练习。

a、学生试奏。

b、教师指导演奏方法。

5、学生活动(多声部练习)。

6、学生感悟。

7、师生共同演奏《小夜曲》和《八月桂花遍地开》。

(先欣赏后演奏)。

8、课堂延伸。

自编练习曲进行练习,并说明练习方法。

9、课堂总结。

竖笛教学是音乐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在教学中,竖笛教学应多注重学生运用正确的演奏方法及技巧进行不同层次的曲目练习,循序渐进,最后达到能让学生单独演奏,能让学生展现自我,创造自我,超越自我。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扫一室”与“扫天下”》是根据《后汉书·陈蕃传》的第一节内容改编的。故事的内容耐人寻味,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主要讲了东汉时代,一起学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他父亲的朋友告诫他:连一件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这个故事还警示人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成就大事,往往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只有勤于“扫一室”,才能 “扫天下”。其中“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 的特别含义,搞清楚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明白心存大志必须从小事做起,连一间小小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哲理。感受大与小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围绕这个教学的重、难点,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谈论生活当中的大事与小事,目的在于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此外《“扫一室”与“扫天下”》这个课题本身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因此开课伊始,让学生理解课题意思以后,然后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或最想搞明白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扫一室”与“扫天下”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把他们并排放在一起? “扫一室”与“扫天下”有什么特别的含义?而这正是我们课堂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教师可随机板写下来,以此来组织下一步的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1.安排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句子。

(了解学生掌握读音的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如为众多个多音字的读音,需要纠正读音并巩固加强。)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的大体内容。

(了解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掌握情况,以便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进一步展开下面的教学。)

(一)研读3、4自然段,探讨陈蕃的思想根源

1.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一想陈蕃是一个怎样的人。

2.小组合作、交流,议一议陈蕃这个人。

3.全班交流。(这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陈蕃的做法和想法两个方面,即结合课文的3、4自然段,有理有据、有条有理地谈论、评说。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顺势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实现认识上的升华。)

他认为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不能把精力、心思浪费在无谓的小事上,做小事的人是成就不了大事业的。顺势解决了“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学生把握了“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之后,在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入探讨“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关系。

1.薛勤和陈蕃的想法一样吗?他是如何看待陈蕃的言行的?

(这个话题是学生愿意探究和表达的,教师关键要指导学生理解好第五自然段的两组句子。)

第一组句子:此人年少而有大志!但连小事都不愿意做,怎么能做成大事呢?(这个句子表述了两层意思:陈蕃从小就有大志,即志存高远,但连打扫房间这样的小事都不愿意做,又怎能做成大事,实现志向。)

第二组句子: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这是一个反问句。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肯定的句式表达相同的意思。同时通过对比体会反问句表达的意思更强烈。)

2.帮助学生提炼认识

帮助学生逆推,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实现高远的志向,必须从小事做起。要知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研读第六自然段,体验陈蕃的内心活动

(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更易于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更深入地去理解、感悟薛勤讲的“一间小屋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其中蕴涵的深刻哲理。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大与小之间的辩证关系。)

重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的3、4、5自然段,深化对“扫一室”与“扫天下”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一写应该做好哪些小事,为将来做好大事打下基础,做好准备。也是学生对自己收益的一个总结。

四年级小学语文说课稿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观察笔记。他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向我们真实地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赞扬了蟋蟀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使学生产生极大的阅读兴趣。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从小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第二单元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选编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为了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本篇课文也不例外。同时,它也为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等方面埋下伏笔。

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本节课应达到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随遇而安……”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作者拟人的习作方法。

3、学习蟋蟀那种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句段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我采取先扶再放手的教学方法,教师先指导学生以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的方法读懂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来弄懂课文的后两部分。在学习了蟋蟀的住宅特点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同时让学生介绍住宅的特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以题目——蟋蟀的住宅,激发学生体验到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体会作者拟人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题,设疑铺展。

我先说:“同学你们知道吗?有个小家伙,小名蛐蛐,大名蟋蟀,这不起眼的小东西居然有个称它是昆虫王国的建筑工程师。信吗?今天呀我们就一起到蟋蟀的住宅里亲自走一趟,转一圈,看看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好吗?”适时导入课文,以此激发学生深入了解蟋蟀的住宅的欲望。

(二)、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边读边思考问题的方式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蟋蟀住宅哪几方面的内容,在教师的适当点拔下学生可回答出来:如何选址、住宅的特点和怎样挖掘三部分内容,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品读课文,体验感情。

1、学习蟋蟀选址这部分内容。

我提问:蟋蟀是怎样选择住址的呢?让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并圈画出相关的语句。接着,我让学生读出画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我问学生,蟋蟀在选择住址方面是否讲究,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后,我板书:慎重、不肯随遇而安。然后我让学生说说对“随遇而安”的理解。教师小结,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光靠字典里注释,还要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去体会。“蟋蟀和他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让学生谈谈读了这句话想到的。教师适时小结,并点拨让学生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学生采取个别读、集体读等多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2、学习剩下两部分内容(住宅的特点和怎样挖掘)。

我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首先学生围绕着“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挖掘的”这两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他们喜欢的问题来研究,教师参与其中,然后集中交流。结合学生的回答,我板书(外部:朝阳内部:光滑、简朴、卫生)接着我让学生找出蟋蟀挖掘住宅时,一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学生汇报我板书(扒搬踏推铺)从蟋蟀的这一系列活动,我们能体验到蟋蟀的这座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板书:伟大的工程)接着让学生谈谈工程的伟大之处,想对蟋蟀说的话以及从蟋蟀身上学到的东西,教师小结:蟋蟀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建筑师。我想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像蟋蟀这样有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课堂总结,学习写法。

蟋蟀的住宅只不过就是一个小洞,而作者却说他是一个住宅,作者把蟋蟀当成人来写,从中表达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课文中有多处运用了这种写法,出示: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让学生找出类似的句子在全班交流。并让学生认识到由于作者长时间的观察才写出这样优美的文章。

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方法,激发了学生要认真观察的兴趣。

(五)、交流收获。

最后,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又一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做以总结:《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它让我们体验到了观察的乐趣,同学们,为了能继续拥有这份乐趣,让我们也学学作者,细心观察一些事物,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好吗?教师号召学生观察事物并把自己的收获与大家分享。

小学四年级音乐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音版小学第7册音乐教材第4课歌曲《哦,十分钟》。这首歌是一首2/4拍,两段体结构的儿童歌曲。歌曲曲调欢快、活泼,语言形象生动。歌曲通过对孩子平日课间十分钟的描写,表现了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后自由欢乐的心情。

从音乐形式和知识深浅来讲,整堂课属于小学音乐中级水平,首先在本堂课中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需要学生掌握:

1、歌曲的学唱。

2、带休止符切分音节奏的学习。

通过这两个基本的要求,再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我想达到的教学目标是:

1、学生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优美的歌声演唱歌曲《哦,十分钟》。

2、在歌曲演唱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好带休止符切分音节奏的演唱。

3、通过学习歌曲,鼓励学生尝试简单地即兴创作表演。

能用优美的歌声,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带休止符切分音节奏的掌握及歌曲情绪的处理。

我所面对的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备初步的演唱和分析歌曲的能力,因此,我打算采用教授、讨论、听唱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将我的课堂顺序设计为4个步骤:

第一环节:首先是发声练习,我会在黑板上板出|5534|50|这条旋律,让学生通过唱“我要上课了”这样的词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的注意力能够很快的集中到课堂上来。同时也因为这条旋律是采用新课教学《哦,十分钟》歌曲中的旋律,而且是在歌曲中反复出现多次的旋律,因此这样做可以为后面的新课教学做好铺垫。接下来我会采用提问的方式导入“在我们一天的学习生活中,什么时间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呢?为什么会喜欢呢?当学生们回答出课间十分钟不仅可以得到休息、放松、做好下节课的准备之外,还也可以玩耍、做游戏、聊天、做各种自己喜欢做或想做的事情的时候我会马上抓住学生的思绪,告诉他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课间10分钟的歌曲,名字就叫做《哦,十分钟》。从而引出课题,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个环节:在课题导入之后,我会直接让学生来听歌曲范唱,在聆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思考两个问题:1、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2、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通过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可以总结出,歌曲是活泼欢快的情绪,可以分为两个部分,a部分节奏欢快,b部分节奏舒展。接下来我会通过多媒体把这首歌曲的谱例展示出来,了解歌曲是2/4拍的.,并讲解2/4拍的意思、强弱规律以及指挥图示。但这里并不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所以占用的时间并不长。

第三个环节:歌曲的学唱。

1、结合歌曲节奏读歌词:老师先范读,接着学生跟读,然后全班齐读。通过读歌词找出本节课的学习难点:带休止符切分音节奏的学习。联系新旧知识,我会先复习切分音节奏xxx,然后通过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指导学生遇到休止符采用说空“0xx(空大大)”——到默念空(0大大)——再到心中有空这样的层层递进的方法,并通过多次的练习来掌握此节奏型。

2、跟电子琴伴奏旋律学唱歌词:由教师弹琴学生们小声跟唱歌词,并引导学生发现上课前的发声练习和歌曲中的部分旋律是相同的,而且|5534|50|这一音型在歌曲中一共出现了4次。这样对于a段的歌词的学习,学生很快就能掌握。b段的旋律也很简单,通过几次反复的练习,学生也可以唱准,在跟唱b段歌词的时候,老师要注意带休止符切分音节奏是否唱准,并及时的进行更正和指导。

3、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老师通过用一些有煽动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优美的歌声演唱歌曲。接下来我会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分组跟随伴奏进行演唱,比比看哪个小组唱的最好最准,在演唱的过程中,我会提示学生要注意情绪上的变化。

第四环节:带着表演来演唱歌曲。

为了让学生更加乐于参加音乐实践活动,我会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根据歌曲的节奏、情绪等要素去创编几个简单的动作来表现歌曲,这些动作可以是舞蹈动作、课间玩游戏时的动作也可以是丰富的脸部表情或拍拍子。通过2-3分钟的时间讨论、准备,然后合着老师的伴奏,同学们可以相对自由的边唱边做自己想做的动作或击拍。

五、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首先用|5534|50|这条旋律做发声练习,为后面学习歌曲做铺垫,接下来以提问的方式引出课题《哦,十分钟》,初听歌曲,体会歌曲的音乐情绪:欢快、活泼。然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总结歌曲可以分为两部分,a部分节奏欢快,b部分节奏舒展。出示谱例,了解歌曲是2/4拍的,通过讲解2/4拍,让同学了解什么是2/4拍意思及强弱关和指挥图示。最后通过切分音节奏的对比教学,来引导学生掌握带休止符切分音这一节奏型的难点。

这样,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我的本堂音乐课就完成了。谢谢大家!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我们这次教研的主题是:挖掘语言因素,设计读写训练。

任何语文老师都应该有一个意识,那就是语文课重点在于学形式,而不是学内容。学习《全神贯注》不是为了知道罗丹因为全神贯注地修改雕塑而忘记自己的朋友茨威格这样一个故事,而是通过这个简单有趣的故事,学习一些表达形式和表达艺术。如果仅仅是为了知道这个故事,我想,学生自己平时很随便的阅读就能完成,不需要坐到教室里由老师领着读啊读,再把故事串一遍,然后黑板上再出现一个完美的板书。我们的语文课堂是要让学生学会表达,而且是用书面性质的正规的语言进行表达。所以当我坐下来细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在寻找的是课文中有质量的值得小学生进行模仿和学习的表达方式。

很自然的,我就找到了“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出异样的光,又似乎跟谁在激烈地争吵。”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罗丹当时全神贯注,有些什么动作呢?旁若无人地上前、后退,又自言自语。表达中最漂亮的就是用“好像”、“似乎”引发了两个联想,把罗丹自言自语这样一个动作写得具体形象了,这就是我们学生可以学习的表达艺术。当然,句中还有“一会儿…一会儿…”这样一个连接词用得也很好,不仅把罗丹上前后退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表达,还表达了这两个动作反复多次的意思,这就是连接词用得恰当的妙处。

找到了语言因素,接下来就是设计读写训练。

首先:用什么内容来承载这种表达方式呢?说实话,在寻找这样一个课文的空白点的时候我是仔细看了课文好几遍的。总算找到了文中描写罗丹完成雕塑之后表现的语句:“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这里已经写到了罗丹的动作,我们完全可以用刚才学到的方式把罗丹这些动作写具体。很巧,当我后来再找到茨威格的原作,《从罗丹得到的启示》这篇文章后,很高兴地发现在原文中其实是有这样的写法的。“最后,带着舒叹,他扔下刮刀,一个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种温存关怀般地把湿布蒙上女正身像,于是,他又转身要走,那身材魁梧的老人。”当然,读来非常拗口,这是译者的水平和习惯的问题。我猜想编辑把这段话改掉的原因可能是“情人”的联想不太适合小学生吧。

但是,要写好这段话对于三年级下的学生是有难度的。那么,如何降低难度,设置坡度,把精力集中在训练点上而不是被其他因素干扰,是我思考的第二个问题。于是,就有了先想象动作再合作说句最后落笔写这样一个过程。想象动作时候把同桌作为自己的作品除了给学生情境性体验之外还想让课堂气氛更活跃一点,毕竟这是小学生的课堂!而合作说句除了降低难度还让学生有了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在练习“用联想把句子写具体”和“一会儿……一会儿……”两个点之间,我的想法是重点放在前者,后者做顺带而过的处理,学生能用到最好,不能做到也不强求。甚至,在我的预想中,学生如果用上其它连接词,或者用连接词串起两到三个联想句也是非常棒的。

王晓春在《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做表面文章?》里说:语文教师至少要有三种本领。第一种,独立阅读能力。就是不依赖教参也能独立解读课文,有了教参也能拿出或补充或修改或批评的意见,且有理有据。第二种,课程内容开发能力(教什么)。就是说,教师要能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一般要求和学生情况,独立确定我用这篇课文达到什么具体的教学目标。第三种,教学活动策划能力(怎么教)。如果教师不打算采用“我讲你听”的简单教学策略,那就得学会策划语文活动,让学生语文活动中学习课文。

回顾我以上的思考还正好切合了王老师提出的三个能力。

四年级小学语文说课稿

《成吉思汗和鹰》是“面对错误”主题单元的第二篇主体文章,文章主要写伟人成吉思汗在一次狩猎时因口渴难忍,四处找水解渴,当他艰难地找到水后,鹰四次撞翻他的杯子,成吉思汗气急败坏射死了鹰,当他发现鹰是他的救命恩人时懊悔莫及,顿悟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道理。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这的句话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了的心情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充分自渎,抓住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读中感悟课文的内涵。

二、教法、学法。

采用自主、合作、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引导,自我感悟,让学生体会到“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

2、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这篇课文是按着什么顺序来写的?

(二)走进文本,研读课文。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二部分,叙述了成吉思汗狩猎时,口渴得厉害,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滴水的泉眼。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部分,请同学们从这部分内容中找出第一次接水和打翻水的段落。自由读课文,思考:这部分内容中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受最深?从中你读懂了什么?在旁边做上批注。(板书:无可奈何)。

2、在成吉思汗渴得厉害的情况下,鹰却一次次地打翻了他辛辛苦苦接到的水,请从第三部分中再找出第二、三、四次接水和打翻水的段落。

3、自由读课文,思考: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了,他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找出有关词句,做上记号,再读一读。

4、小组合作互相交流一下你们划出来的词句,体会成吉思汗心情的变化过程。

5、生答,(师板书:有点生气、真的生气、气急败坏、)。

(三)升华认识,汲取文本精华。

1、找出描写成吉思汗神态的语句。

(抓住“愣住了”“呆呆地”体会成吉思汗的心情,这时候他在想什么?如果成吉思汗当时冷静思考问题,结果会怎么样?他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板书:懊悔不已)。

2、懊悔不已的成吉思汗这时候情不自禁地大声喊了起来,同学们,你们就是成吉思汗,一起喊出来,师读描写动作的部分,生再读启示。导入最后一段的学习。

3、齐读启示。谈谈你对这句话的体会。

(四)课堂延伸,加深明理。

2、交流伟人面对错误的资料。

(师小结:当我们面对别人的误解和伤害时,要懂得如何为自己辩解,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才能让我们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五、快乐作业。

学习《成吉思汗》一课,有什么认识、感想和体会,认真组织语言写一篇读书心得。

小学四年级音乐说课稿

竖笛是中学生必须学会的一种民族乐器。根据初中音乐教材内容可知,在义务教育阶段,竖笛教学还仅仅是一个基础阶段。本节课的竖笛教学选择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音乐七年级上册的内容,属竖笛入门前的教学。根据学生实际基础,我选学的是六孔竖笛教学(与教材中的八孔竖笛教学稍有区别)。根据竖笛教学的特点,围绕课程标准对竖笛教学感受与鉴赏、表现、演奏、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等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通过开展聆听、模仿、练习、创造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这些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仅掌握了竖笛的基本演奏方法,而且也体验到小小竖笛所表现出来的音乐的独特魅力,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竖笛的兴趣。对于本单元的竖笛教学共安排了2个课时,第一课时介绍六孔竖笛的音阶指法和练习,第二课时为基本乐曲练习及竖笛的基本技法练习,我选择第二课时作为本次说课内容。

知识与技能:

1、竖笛音阶、基本练习曲的练习,气息流畅,音量饱满。

2、多声部竖笛训练,音准、和谐。

3、欣赏并吹奏乐曲《小夜曲》和《八月桂花遍地开》。

过程与方法:仔细聆听竖笛演奏曲目(教师示范曲),认真模仿,反复练习,熟练掌握六孔竖笛的指法,体会吹奏的呼吸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聆听、演奏,体会竖笛这一小小乐器给自己带来的愉悦感受。

2、体会合作的力量,启发学生要有团结向上,珍惜友情,热爱生活。

重点:

通过对六孔竖笛音阶和基本乐曲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六孔竖笛的演奏指法及演奏技巧。

难点:

演奏竖笛时,气息的控制及体验。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其优点是音乐教师有较充分的主动性,易与把握所传递的音乐知识的尺度,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连贯知识。可运用讲授法介绍竖笛的音色特点、指法、演奏技巧等等,使学生能了解这些理论知识,为后面的演奏起到了指导和铺垫作用,许多难点就会迎刃而解。

2、示范演奏法。

通过教师的示范演奏,使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到正确的演奏姿势、指法及演奏技巧。

3、练习法。

练习法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巩固新学知识的方法,它能使学生在不断地、反复地练习当中,熟练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熟能生巧。

4、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对不同的演奏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听觉享受加以比较,它能使学生准确辨听出哪种演奏方法和技巧更能将音乐表现得更完美。

1、情境法。

“情境法”教学,这是音乐教师经常运用到的方法。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舒适、富有乐趣的情境之中,这样既陶冶了情操,,也不知不觉的被音乐感染,身心愉悦。

2、体验法。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声音的艺术,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在听了一支美妙的乐曲之后,常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四周的空气会变得温柔,生活多么甜蜜,似乎觉得自身在这个世界有一种伟大的使命”。体验法就是教师培养学生有敏锐的音乐听觉并巧妙地引导他们参与到音乐中去的教学方法。在参与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体会到竖笛演奏带来的音乐美,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竖笛的兴趣。

1、音乐2、若干六孔竖笛。

3、教学课件。

4、打击乐器。

1、以播放竖笛曲目或是教师演奏导入。

2、复习六孔竖笛的指法(出示指法画面)。

a、音阶练习。

b、基本练习曲。

3、教师演奏《大海故乡》。

a、让学生体会与练习曲的区别,指出演奏的技巧在乐曲中的作用,使学生了解到演奏时的气息控制最为重要。

b、让学生上前感受(和老师近距离接触)并说出来。

4、基本练习曲(练气息)。

《小星星》的多种节奏性的练习。

a、学生试奏。

b、教师指导演奏方法。

5、学生活动。

6、学生感悟。

7、师生共同演奏《小夜曲》和《八月桂花遍地开》。

(先欣赏后演奏)。

8、课堂延伸。

自编练习曲进行练习,并说明练习方法。

9课堂总结。

竖笛教学是音乐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在教学中,竖笛教学应多注重学生运用正确的演奏方法及技巧进行不同层次的曲目练习,循序渐进,最后达到能让学生单独演奏,能让学生展现自我,创造自我,超越自我。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