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圆柱的认识教案(热门20篇)

时间:2023-12-03 11:44:39 作者:QJ墨客

六年级教案是教师备课的基本工作之一,旨在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和安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编写的一份六年级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

2、教学难点:认识圆柱侧面的特征。  。

三、教具、学具准备:

圆柱体的实物模型、相应电脑课件  、尺子、细绳。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

提问:这是什么图形?他们有什么特征?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立体图形。

2.(课件出示)圆柱。

师:同学们请看这个物体又是什么形状?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

二、新授教学。

1.(课件出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许多建筑物设计成圆柱形,增加立体感、美感。看------这些物体外形都是圆柱形。

2.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

3.课件展示实物图.

师:这些实物的形状都类似圆柱体。

4.揭示实物图,出现圆柱几何图形.

教师说明:这就是圆柱的几何图形。我们所学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我们叫它圆柱.

(二)圆柱的面、高。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它的面.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

(课件出示)仔细观察,边看书思考:

(1)用手平摸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2)用双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你发现了什么?

(3)圆柱一共有几个面?是那几个面?

(4)圆柱上下两个面之间的距离在哪里?

小组长汇报交流结果。

3.教师明确: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

圆柱周围的面是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是圆柱的高。

4.小组合作,动手动脑。

(课件出示):

(1)圆柱两底面的大小怎样?你有什么办法证明?

(2)用直尺量一量圆柱的高,你发现了什么?

各组汇报交流结果。

5.屏幕演示,证明学生的结果是否正确。

演示完后,让学说出自己的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大小相等的两个圆。圆柱有无数条高。)。

(三)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1.指出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

2.指出下列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四)操作实验。

师:想不想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的?

1. 学生大胆猜想。

2. 课件演示。

提问:我们沿着罐头盒商标纸的一条高剪开,可以得到一个什么图形?(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和什么有关?宽和什么有关?(课件继续演示)通过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总结)。

使学生明确: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提问:在什么情况下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呢?正方形的边长就是什么呢?

(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也是圆柱的高。)。

师:那么老师想知道圆柱的侧面积有多大,该怎样计算呢?(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x高)。

三、巩固练习。

1.读出下面个圆柱的有关数据。

2.判断。

(1)圆柱的高只有一条。(   )。

(2)上下两个底面相等的圆形物体一定是圆柱体。(   )。

(3)圆柱体底面周长相等和高相等时,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侧面是一个正方形。(  )。

3.填空。

(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   ),它们是(   )的圆形;周围的面叫做(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   )。一个圆柱有(      )条高。

(2)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是12.56厘米,宽是3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   )厘米,高是(   )厘米。

(3)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正方形,边长是9.42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   )厘米,高是(   )厘米。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圆柱体有哪些特征?

五、实践作业。

圆柱的表面积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2.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

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口答下列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圆的半径是5厘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圆的直径是3分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三)回忆圆柱体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

(一)圆柱的侧面积.。

1.学生讨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长、宽和圆柱底面周长、高的关系.。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

例1.一个圆柱,底面的直径是0.5米,高是1.8米,求它的侧面积.(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板书:3.14×0.5×1.8。

=1.75×l.8。

≈2.83(平方米)。

答:它的侧面积约是2.83平方米.。

3.反馈练习: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94.2厘米,高是25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1.教师说明: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2.比较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区别.。

(四)教学例2.。

1.出示例2。

例2.一个圆柱的高是15厘米,底面半径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2.学生独立解答。

侧面积:2×3.14×5×15=471(平方厘米)。

底面积:3.14×=78.5(平方厘米)。

表面积:471+78.5×2=628(平方厘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628平方厘米.。

3.反馈练习: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45分米,求它的表面积.。

(五)教学例3.。

1.出示例3。

例3.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

2.教师提问:解答这道题应注意什么?

3.学生解答,教师板书.。

水桶的侧面积:3.14×20×24=1507.2(平方厘米)。

水桶的底面积:3.14×。

=3.14×。

=3.14×100。

=314(平方厘米)。

需要铁皮:1507.2+314=1821.2≈1900(平方厘米)。

答:做这个水桶要用1900平方厘米.。

5.“四舍五入”法与“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2)“进一法”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4或比4小的舍去尾数后都向前一位进一.。

三、课堂小结。

圆柱的表面积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肖老师的这堂课总的来说准备充分,如教师的教具,学生的学具,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练习;教师语言精练,教态自然大方,难点突破,重点突出,练习有坡度。

具体如下:

一、优点。

1、合理的利用教材。

圆柱体的表面积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上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教学设计和安排既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整堂课容量较大,但学生学的轻松,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

2、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

本堂课在教学上采用了引导、放手、引导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新课前的复习,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由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到圆柱体的表面积。通过圆柱体模型的演示,引导学生复习圆柱体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在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时,先让学生思考该怎样计算,再让学生动手探究。在实践中,学生很清楚地看到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实际上就是求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在学生会求侧面积的基础上,再加上两个圆面积,从而总结出求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立体转平面,形变量不变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二、不足。

圆柱体的物体在生活中很普遍,如学生的透明胶带,矿泉水瓶盖等,让学生动手测量这些物体的有关数据,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兴趣会更高写,也让数学回归到生活。练习中,出现三个不同直径的圆,而出示的图片却是三个圆同样大,直观效果不明显。

倒数的认识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师:非常好!我们知道了倒数的意义,那么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刚才的这些例子。

生1: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分子和分母调换了位置。

师:同意吗?

生:同意。

生:如果把0.25化成分数就是1/4,4就可以看成4/1,分子和分母也调换了位置。

生:老师,如果分子是0的话,怎么办?

师:这个问题我们记着,待会解答好吗?

生:好。

师:根据这一特点你能写出一个数的倒数吗?

生:能。

师:试一试!

师在黑板上出示3/57/2,写出它们的倒数。

生汇报,并汇报写的方法。

师生一起小结: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板书)。

师:那18的倒数是什么?它可是没有分子和分母呀?

生:把18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再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

师:那1又2/7的倒数呢?

生思考。

生1:1又2/7的倒数是1又7/2。

生2:不对,要先把1又2/7化成假分数9/7,再交换位置。1又2/7的倒数是7/9。

师:哪个答案才是正确的呢?

我们一起来检验检验。

怎么检验呢?(生齐说看它们的乘积是不是1。)。

师板书乘法算式,计算带分数乘法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生1:老师,两个带分数相乘我们不用去计算,因为带分数大于1,两个带分数相乘的积肯定要大于1。

师:你分析得很透彻,不错,同学们,给她掌声。

师生一起算1又2/7×7/9=1,得出1又2/7的倒数是7/9。然后小结求带分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再来一题:0.2的倒数是()。

生1:把0.2先化成分数是1/5,所以它的倒数是5。

生2:我还可以想:0.2和几相乘的乘积是1?0.2×5=1,所以0.2的倒数是5。

师:你根据倒数的意义来求它的倒数,这种方法也不错。

那0.3的倒数呢?

一学生很快举起了手:我就想0.3和几相乘的乘积是1?……哦,不行,还是要把0.3化成分数来求它的倒数。0.3的倒数是10/3。

师:看来我们求小数的倒数一般方法要……(学生齐说)。

师:那1的倒数是几呢?(学生很快就说出来了,并说明了理由)。

0的倒数呢?

生1:0。

生2:不对,没有。

师:为什么?

生1: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不可能得1。

师:刚才一个同学提出分子是0的分数,实际上就等于0,0可以看成是0/2、0/3、……把这此分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后。。。。。。(生齐:分母就为0了,而分母不可以为0。)。

师:我们求了这么多数的倒数,谁来总结一下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生1: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生2:如果是求一个带分数的倒数要先化成假分数;是求一个小数的倒数要先化成分数(师补充,而且是一个最简分数);如果是求一个整数的倒数,可以把这个整数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然后再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师:如果是一个真分数或假分数呢?

生: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行了。

师:看看我们的板书还要加上什么?

生:0除外,因为0没有倒数。

生齐读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圆柱的表面积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2册33~34页例1、例2、例3的“做一做”及练习七的`第2~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能力目标:能灵活运用求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德育目标:渗透事物之间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增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圆柱,学习了圆、长方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以后学习圆柱的体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由于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计算繁琐,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以解决所遇到的数学问题。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合理有效的教学程序。

(1)抓住关键,动手操作,突破难点。

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的和,圆柱的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对于圆面积的计算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以前学过的面都是“平面”而圆柱的侧面却是个“曲面”。怎么样才能求出这个“曲面”的面积就成了圆柱表面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于是让圆柱的侧面“由曲变直”,使新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统一起来就成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通过教具演示,把侧面展开可以使侧面“由曲变直”,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接受起来思维障碍较大。所以我反其道而行之,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卷一卷、分一分,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卷成一个尽可能粗的圆柱形的纸筒。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在一定的条件下,平面也可以“由直变曲”,那么反过来曲面当然也可以“由曲变直”。又经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长方形纸的长和宽与用它卷成的圆柱形纸筒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已经水到渠成,得到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

这样抓住新旧知识内在联系,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动脑思考,不仅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及时练习,巩固提高,形成能力。

学生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求圆柱侧面积,由于已知条件的不同,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但用圆柱的底面周长乘以高是最直接的方法,通过练习处理好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结合,解决好已有技能在新情况下的运用,将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起重要作用。因此,我在引导学生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及时安排了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牢固掌握求圆柱侧面积的基本方法。对于题中没有直接告诉底面周长的,并没有一一进行方法的指导,只需把基本方法加以推广,知道如果没有直接告诉底面周长时,应用已知底面直径(或半径)求周长的方法,先求出底面周长,然后再求侧面积就可以了。这样就提高了学生运用基本数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减轻了学生学习中不必要的记忆负担。这一点既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通过讨论,多向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我在教学中注意研究如何引导学生独立钻研问题。对于课本上的例题,可以提供给学生作为讨论和思考的材料,都尽量让学生独立去探讨。因此,教学时提出了“除了侧面外圆柱还有几个面?”“什么叫做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样求圆柱的表面积?”等三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进行独立的探索。在“怎么样求圆柱的表面积?”这个问题时,有的同学得出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有的同学则会联系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把圆柱的两个底面分成若干个小扇形后拼成一个与侧面同长的长方形,然后与侧面再拼成一个大长方形,那么整个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周长×(圆柱的高+底面半径),用字母表示即s=2лr×(h+r)。这样学生不仅亲自参与了对新知的探索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还对旧知进行再创造并萌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联系生活,迁移知识,感悟生活数学乐趣。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应找准每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完例2后,我让学生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没有两个底面的圆柱体。出示例3让学生认真审题,并说水桶有几个面,再计算出用了多少材料,学生计算完后,要求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启发学生看书发现新问题,讨论计算使用材料取近似值时,要用“四舍五入”法还是用“进一法”。从而使学生理解“进一法”的意义。接着出示拓展延伸练习:制作一个高1.5米,直径0.2米的圆柱形烟囱,需要多少平方米铁皮?最后让每一位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圆柱体水桶并评选出最佳作品展示。

课堂小结后,我提出“大家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能求出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例如,可以把圆柱切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由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这个问题让学生知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的,也有利于挖掘优生的潜能,还能为求圆柱的体积埋下伏笔。

总而言之,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手、眼、口、脑,借助学具让学生动手去实践,动脑去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圆柱的表面积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重点。

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口答下列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圆的半径是5厘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圆的直径是3分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三)回忆圆柱体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

(一)圆柱的侧面积、

1、学生讨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长、宽和圆柱底面周长、高的关系、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

例1、一个圆柱,底面的直径是0.5米,高是1.8米,求它的侧面积、(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板书:3.14×0.5×1.8。

=1.75×l.8。

≈2.83(平方米)。

答:它的侧面积约是2。83平方米、

3、反馈练习: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94。2厘米,高是25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1、教师说明: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2、比较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区别、

(四)教学例2、

1、出示例2。

例2、一个圆柱的高是15厘米,底面半径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2、学生独立解答。

侧面积:2×3。14×5×15=471(平方厘米)。

底面积:3。14×25=78。5(平方厘米)。

表面积:471+78。5×2=628(平方厘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628平方厘米、

3、反馈练习: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45分米,求它的表面积、

(五)教学例3、

1、出示例3。

例3、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

2、教师提问:解答这道题应注意什么?

3、学生解答,教师板书、

水桶的侧面积:3。14×20×24=1507。2(平方厘米)。

水桶的底面积:3。14×。

=3。14×。

=3。14×100。

=314(平方厘米)。

需要铁皮:1507。2+314=1821。2≈1900(平方厘米)。

答:做这个水桶要用1900平方厘米、

5、“四舍五入”法与“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2)“进一法”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4或比4小的舍去尾数后都向前一位进一、

三、课堂小结。

四、巩固练习。

(一)求出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周长是1。6米,高是0。7米。

2、底面半径是3。2分米,高是5分米。

(二)计算下面各圆柱的表面积、(单位:厘米)。

(三)拿一个茶叶桶,实际量一下底面直径和高,算出它的表面积、(有盖和无盖两种)。

五、课后作业。

(二)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188。4平方分米,底面半径是2分米,它的高是多少分米?

六、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面包的截面。

活动目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活动题目。

有一个圆柱形的面包,要切一刀把它分成两块,截面会是什么形状的图形?

活动过程。

1、学生分组讨论、

2、利用橡皮泥捏一个圆柱体,进行实验,验证结论、

3、画出截面图,表示结论,发展空间观念、

参考答案。

1、沿水平方向横切一刀,截面是圆形、(如图1)。

2、沿垂直方向纵切一刀,截面是一个长方形、(如图2)。

3、沿侧面斜切一刀,会形成大小不一的椭圆形、(如图3)。

4、从顶面向侧面斜切一刀,会形成椭圆的一部分、(如图4)。

5、从上底面斜切一刀到下底面,会形成椭圆的一部分、(如图5)。

(图1)(图2)(图3)(图4)(图5)。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认识》教案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现在讲台桌上摆有五个盒子,老师请五名同学上来摸一摸盒子里装的东西,每人摸一个盒子,并将你摸的感觉记在心里。(五名学生摸)。

师:现在老师请摸盒子的同学说说你摸的感觉,再猜猜它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师:第一个盒子?

生1:它摸起来方方正正的,是长方体。

师:好,摸第二个盒子的同学你也来说说。

生2:我摸起来它的每个面都一样,我猜是正方体。

师:摸第三个盒子的同学呢?

生3:感觉像柱子。

师:摸第四个盒子的同学呢?

生4:尖尖的,是我们没学过的物体。

师:第五位同学?

生5:我摸到了一个球。

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体。

生:好。(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2)联系生活。

师:在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近似这种形状的物体?

生1:装茶叶的罐子,还有可乐罐。

生2:象我手上的这个罐子。

生自由说,并可以展示自己所带的圆柱体实物。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这些物体,它们的形状也都是圆柱形的,我们现在所讲的圆柱都是直圆柱。(板书:直)所谓的直圆柱就是指从上往下看粗细,宽度都一样的圆柱。你们想认识圆柱的几何图形吗?接着看屏幕。(课件出示)。

(3)观察发现。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体,摸一摸、看一看或者量一量你手中的圆柱,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讨论)。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跟大家说说?

学生汇报:

生1:我发现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平的,而且是两个大小相等的圆。

(师板:上、下面       圆形      相等)。

生2:要是把圆柱剪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

(师板:圆柱      长方形)。

生3:我量出它的高长12厘米。(师板:高=12厘米)。

生4:它旁边的面不是平的,像书卷起来一样。(师板:旁边的面不是平的)。

生5:旁边的面是弯的,叫侧面。(师板:侧面)。

师:还有同学有不一样的发现吗?或者要做补充的。

生6:圆柱的高有无数条。(板书:高      无数条)。

生7:剪开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板书:长=圆柱的底面周长   )。

宽=圆柱的高。

(4)动手验证。

师:刚才老师已经把大家的发现都写下来了,那这些发现是不是都是正确的?同学们能利用自己手上的工具,想办法验证一下吗?小组间可共同验证。

(学生动手验证)。

生:底面。

师:你是怎样验证出两底面是面积相等的圆形的?

生1:我是先把一个面画在纸上,然后再把另一个面画下来,刚好会重合。

师:其他同学你们认为这个方法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可以上黑板演示给同学们看吗?可做一定的讲解。

(生演示讲解)。

师:讲得很好,我们给他表扬一下。(生鼓掌)。

(板书:底面     圆形      相等)。

2、师:接着,哪位同学你能说说你是怎样验证侧面的?

生2:我用纸卷一下可以看出它是弯的。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师:这个弯的面叫曲面。(板书:侧面     曲面)。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圆柱的几何图形和圆柱的7。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由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体验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学习方法。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的操作过程,体验比较、发现、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概括、抽象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圆柱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和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师:出示圆柱和非圆柱的物体,观察可以分成几了几类?

生:观察、思考、请生汇报。

师:指住圆柱一类,请生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观察、交流、汇报。

生:思考、汇报,评价。

师:下面这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吗?

电线杆、粉笔、茶叶筒、通风管。

生:自己判断、同桌交流验证。

师:关于圆柱你想知道什么?

生:思考提出问题。

二、构建新知。

1、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师:请生拿出准备好的圆柱,观察由几部分组成?

生:观察、交流、汇报。

师:看书验证我们刚才的想法。

生:看书验证。

师:提问什么叫做底面?什么叫做侧面?什么叫做圆柱的高?

生:边指边回答师的问题。

师:出示圆柱的立体图形,请生上台用色粉笔涂出底面、侧面、高。

生:思考、汇报、评价。

师:圆柱的各部分有什么特征?

生:观察手中的圆柱,找出底面、侧面、高的特征,同桌交流各自的想法。而后请生汇报,评价,补充。

(板书:大小一样的两个圆、曲面、有无数条高)。

师:怎么证明上下两个底面大小一样?

生:说自己的想法。

师:我们做个小游戏好吗?(书11页的转动游戏)。

生:动手做游戏。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说自己观察到的形状。

师:练习11页的做一做。

生:同桌男生指给女生看,女生判断正误。

2、教学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师: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

生:思考、讨论、交流、汇报、评价。

师:我们一起来验证好吗?请生上台一边说一边动手剪给学生们看。

生:汇报,补充,评价。

生:再次讨论、交流、汇报,评价。

师:请生上台一边指一边说给学生们听。(板书:长=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圆柱的高)。

生:再一次自己边指边口述。

三、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四、课后小制作12页的做一做。

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

一、填空:

1,把一根圆柱形木料截成3段,表面积增加了45.12平方厘米,这根木料的底面积是()平方厘米。

2,一个圆锥体的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是1分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3,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比是(),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体积多()%,圆锥的体积比圆柱的体积少()。

4,把一个圆柱体钢坯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要削去1.8立方厘米,未削前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5,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正好得到一个边长25.12厘米的正方形,圆柱体的高是()厘米。

6,用一个底面积为94.2平方厘米,高为30厘米的圆锥形容器盛满水,然后把水倒入底面积为31.4平方厘米的圆柱形容器内,水的高为()。

7,等底等高的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体积的和是72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体积是()。

8,底面直径和高都是10厘米的圆柱,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面积是()平方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9,把一根长是2米,底面直径是4分米的圆柱形木料锯成4段后,表面积增加了()。

10,底面半径2分米,高9分米的圆锥形容器,容积是()毫升。

11,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高为h,圆柱的体积的计算公式是()。

12,容器的容积和它的体积比较,容积()体积。

二、判断:

1,圆柱体的体积与圆锥体的体积比是3∶1。()。

2,圆柱体的高扩大2倍,体积就扩大2倍。()。

3,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体积大2倍.()。

4,圆柱体的侧面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

5,圆柱体的底面直径是3厘米,高是9.42厘米,它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

三、选择:(填序号)。

1,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扩大3倍,高不变,体积扩大()。

a、3倍b、9倍c、6倍。

2,把一个棱长4分米的正方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体积是()立方分米。

a、50.24b、100.48c、64。

3,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共同的`公式是()。

a、v=abhb、v=a3c、v=sh。

a、16b、50.24c、100.48。

5,把一团圆柱体橡皮泥揉成与它等底的圆锥体,高将()。

a、扩大3倍b、缩小3倍c、扩大6倍d、缩小6倍。

四、应用题: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15.7立方分米,底面积是3.14平方分米,它的高有多少分米。

3,圆柱形无盖铁皮水桶的高与底面直径的比是3∶2,底面直径是4分米。做这样的2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分米)。

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

本节课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圆柱的特征,而且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反思教学过程,我体会如下:

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讨论圆柱的侧面时,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图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在练习阶段,我设计了针对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的填空题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

年级。

六年级。

主备人。

舒婷。

使用人。

舒婷。

课题。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

重点。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玉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分析中归纳解题方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二、新授。

2、你能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圆柱和圆锥形的吗?

3、现在我们首先来研究圆柱。

(1)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桌上的圆柱,看看它有哪些特点。(提示:从面、棱、顶点和高这几方面来研究。)。

(2)请一位同学代表你们组来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3)老师现在有问题要问大家:圆柱上下两个圆有什么关系,怎样验证?

(4)我们称这两个圆为圆柱的底面,也就是说圆柱有两个底面,一个侧面。

(5)圆柱的高指什么?你有办法测量吗?说明圆柱有多少条高,长度有说明关系?

(6)谁能完整的说一下圆柱的特征。

1.教师提问:现在找找请你们带来的东西中,哪些是圆柱?请把圆柱举起来。

2、举出学生带来的东西中不是圆柱的例子。

3.揭示实物图,出现圆柱几何图形。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我们叫它圆柱。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

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下面我们来认识另一个立体图形———圆锥。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

八、作业设计。

课本20页练习五4.

九、板书设计。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一个曲面。

教学。

反思。

本课时的内容较简单,但作为教师,我们并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给学生有关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这一层面上。研读教材,我发现教材力求体现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这与教师单纯地教给学生圆柱与圆锥的特征是有本质不同的。如果教师要教给学生这些知识的话,可能5分钟的时间就够了。但同样的,学生也可能很快就遗忘了。让我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是,我很清楚自己在这节课中应该体现怎样的教学理念,应该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但实际操作时,却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没有很好地达成自己课前预设的教学效果。

六年级圆柱圆锥教案

1.练习与应用第1题。

出示表格,说明要求,让学生计算,填在表格里。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填表。

2.练习与应用第2题。

提问:压路机前轮是什么形状的?前轮滚动一周所形成的面的大小相当于前轮的哪一部分面积?接下来学生独立完成。

3.练习与应用第3题。

引导思考:水桶底部的铁箍大约长15.7分米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求做这个水桶至少要用木板多少平方分米就是圆柱水桶的哪些面的面积之和。这个水桶能盛120升水吗?要拿什么和120升比较?学生自主完成。

4.练习与应用第4题。

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要求得数保留整数。

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认识》教案

圆柱的认识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数学》第十二册的教学内容。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认识圆柱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于认识立体图形已经有了方法上的基础。基于此,我以实物为探究素材,通过三个层面的活动来组织教学。

一、利用实物初步认识感知圆柱特征。

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

生1:水管、日光灯。

生2:茶叶罐。

生3:铅笔。

生4:应该是没有削过的铅笔。

……。

请大家拿起圆柱形的物品,先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然后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操作,并把自己发现的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回答:1、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形的。

2、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从上到下都一样粗。

圆柱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物体,因此学生很容易找到圆柱形的实物,我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手中的圆柱形状的实物,初步感知圆柱的特征。学生活动的方式主要是观察和触摸,其活动是浅层次的,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画一画等方法让学生对圆柱形物品的特征产生感性认识,建立初步的表象,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制作圆柱,深入了解圆柱特征。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圆柱的特征,在学生初步感知之后,让学生仿照手中的实物制作圆柱。

师:请同学们仿照所带实物的形状,分小组制作出一个圆柱体。

学生操作,师课间巡视,参与合作。

生展示自己的合作成果,并汇报制作过程。

生1:我们组拿一张长方形硬纸围着茶叶罐绕一圈,像是给它“穿衣服”似的,剪去多余的,粘好做成侧面。再将茶叶罐的底面画下并剪下来,做成圆柱的底面。

生2:我们组是先用一张长方形纸做圆柱的侧面,再将这个卷好的直筒竖在硬纸上,沿着圆曲线画圆,剪下来粘上就可以了。

生3:可以量一量长方形的长,计算出圆柱的底面半径。(该组学生事先预习发现的)。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独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应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步骤中,充分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索。由于学生向来喜欢手工制作,因而这一环节大家都兴趣盎然,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体验到操作的乐趣。并且在活动中积极动脑思考,找寻合适的方法。

生1: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大小一样。

生2:圆柱的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生3: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长方形。

生4:长方形的长就是圆的的周长。

生5: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

师:圆柱的侧面展开后除了可以是长方形之外,还可以是什么图形?

生:还可以是平行四边形,不信你斜着剪试试。

生:还可以是正方形。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试着剪。

这些较难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在学生自己探索的过程中迎刃而解了,“我看见了,但可能忘掉;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了;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圆柱体,议一议,说一说,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在本环节中以“活动”为基础,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圆柱特征的过程,是在一个让学生“经历”、让学生“体验”、让学生“探索”的思想指导下完成的。从整个学习过程来看,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从不完整、表面的认识向较深层次的理解、整体上的把握发展,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解决实例巩固应用圆柱特征。

让学生运用己有知识去解决“水桶、水杯、油桶”为什么要制成圆柱形?

生1:我明白了,油桶是圆柱形,移动时不会破裂。

生2:水杯如果不是圆柱,喝水时它的棱角会弄伤口腔,而且水还会往两边流。

生3:油桶制成圆柱体,是因为圆柱的侧面是曲面利于滚动,底面盖子是圆的,易于拧紧。

师:有一张长方形的硬纸,长6.28分米宽3.14分米,将它做成一个圆柱的侧面,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可能是多少?请你帮忙算一算。

生1:可以将长作为底面周长,6.28÷3.14÷2=1(分米)。

生2:可以将宽作为底面周长,3.14÷3.14÷2=0.5(分米)。

这一环节体现了数学只有回归生活,才会显示其实用价值的原则,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之中。

本节课中课堂始终以“做数学”作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数学学习应成为学生经历一个真正的“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体验“做数学”。在这节课认识圆柱特征安排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圆柱体实物,通过观察、触摸得出圆柱的初步特征及了解圆柱的几个面。第二层次在初步认识圆柱的特征之后,自己尝试制作圆柱。因为学生对制作非常感兴趣,这一过程深受学生喜爱,在初尝成果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圆柱的特征。这比单纯地直接由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的体验深刻得多。第三层次是让学生利用刚刚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动手尝试,学生有了成功制作圆柱的情感体验,使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和充满活力,使得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挑战性。学生在亲自参与的思维和操作活动中,经历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以活动为学习主线,以操作为本节课主要形式,以学生亲身体会知识,自主实践获得经验是本堂课的特点,教师努力营造了一个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学生始终成了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真正把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自己探索的机会。

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认识》教案

生1:圆柱有两个底面。

生2:圆柱的底面是圆形。

〔学生举手的人不多,有点冷场〕。

师:看来大家对圆柱有了一些了解,下面我们来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

(接着,教师出示小组学习要求,让学生通过观察圆柱实物,围绕3个问题,探索圆柱的特征)。

师: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圆形。

生2:我觉得圆柱的两个底面面积相等。

师:你们有办法证明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吗?

生3:〔该生是学困生,但在公开课中回答问题一向很积极〕如果圆柱的两个底面不相等,那么圆柱就会一头大,一头小。

师:恩(停顿),你能再说说吗?〔这时我听得不太清楚〕。

生3:两个底面不相等,一头大,一头小,会东倒西歪。

师:(没有做出评价)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4:我是通过把上面的盖子取下和底面相比,得出两个底面大小相等的。

师:说得太好了。(露出满意的神情)。

(之后,老师拿出一个有盖的茶叶罐,按生4的方面演示了一遍)。

板书:面积相等的两个圆。

师:圆柱的面还有什么特征?

生5:我发现圆柱的表面摸起来很光滑,永远也“摸不到头”。

师:为什么“摸不到头”?你觉得圆柱的这个面和底面有什么不同?

生6:底面是个平面,而这个面不是平面。

师:我们就说这个面是曲面。(板书:曲面)。

〔反思〕。

一、学生不是一张白纸。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的数学学习不仅仅在数学课堂上,在生活中他们也在不断地积累数学的知识和经验。因此“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圆柱形的物体在生活中可谓太常见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一定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积累了一些有关圆柱的知识和经验。基于“尊重学生的已知,引导学生的未知,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我提出了“你对圆柱有哪些了解?”的问题,试图通过这个问题,找到学生学习新知的生长点和联结点,达到“立足旧知,激起学生灵动思维”的目标。从学生的回答不难看出,学生对于圆柱的整体把握显然不感兴趣,他们更多的关心是某个局部,如两个底面,底面的形状等。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对于我的这个安排学生并没有领情,举手回答的学生不多,我所想要看到的“各抒己见”、“百花齐放”的情景并没有出现。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冷场?除了学生进入高年级,由于生理、心理的诸多问题导致不爱回答问题,羞于表达,或懒于表现的原因以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平时的课堂上,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质量”,所谓的“高效”,牺牲了给学生说话的机会。渐渐的,学生也就习惯沉默了。

二、给学生发现的机会。

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学生亲自把知识发现出来。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老师并没有把圆柱的特征“教”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圆柱体实物,用他们自己的眼睛和双手去发现,去感悟圆柱的特征。特别是在有一位学生发现了圆柱的两个底面大小相等后我并没有就此作罢,而是让全体学生想办法证明这个发现。通过汇报我们不然看出,由于老师给了学生这个机会,其结果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从各自的视角出发,证明了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展示了学生有个性的学习方式。

三、生成需要互动。

证明“圆柱的两个底面大小相等”这个环节,在备课时预想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证明方法:1、将圆柱形容器的盖子取下与底面相比较;2、用圆柱形实物的底面在纸上画一个圆,然后将另一底面和画好的圆作比较;3、用尺子量出两个底面的直径或半径作比较。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意想不到,生3的说法就没有在我的预设之中。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想法?如何把握生成?是对教师把握课堂水平的一次考验。在这个过程中,令自己感到惋惜的是在生3回答之后,我竟然没有做出任何评价。我用沉默这盆冷水,浇灭了该生创新的火花;我的无动于衷,击退了该生答题的热情。这样一来,创设一个敢于质疑,乐于表达的课堂学习气氛的想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在后来的评课中,教研组长陈老师评价说:“生3的回答,从反面论证了圆柱的底面积相等,应该得到鼓励和表扬。”学困生这样一次精彩的回答,独辟溪径的思路,我却视而不见,至今我还后悔不已。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当时没有听懂该生的意思,没有马上反应过来;另一方面,暴露出在我的思想深处,关注课堂的进程比关注学生多一些。因为学生的回答在我的预设之外,便敷衍了事,心里更想听到的是预设中的答案。后来这位学生的回答,我之所以满意,我想也是这种心理在作怪吧。以学生为主体,具体落实到课堂上,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表现,重视教师评价对学生所起到的激励作用。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而生成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动,只有互动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生成,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认识》教案

人教义教版教材第10~12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题。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验圆柱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通过同学间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进步,体验成功。

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

弄清圆柱侧面沿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明确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

教具准备:圆柱体的实物模型。

学具准备:用硬纸做的圆柱、剪刀、小刀、圆柱实物等。

(请学生拿出纸试验,并到前面展示。)。

1、引出课题:教师指出:像这样(指卷成筒形的)形状的物体在数学上称为圆柱。圆柱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认识。

2、展示课堂学习目标。

(一)整体感知圆柱。

(二)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三)认识并掌握圆柱的特征。

(四)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五)巩固圆柱的特征。

(一)、说一说,建立圆柱表象。(自学课本10页)。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许多建筑或物体设计成圆柱形,增加立体感、美感。如……这些物体的外形都是圆柱形。

(二)、摸一摸,看一看,认识圆柱的各部分的名称。

1、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师:请各组组长拿出准备好的圆柱,摸一摸,看一看,共同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圆柱上下两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3)圆柱一共有几个面?分别是那几个面?

(4)圆柱有高有低。圆柱的高矮与什么有关?我们把它叫做什么?

2、小组内交流学习,小组长整理准备汇报。

3、反馈小组合作学习成果。

4小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底面、侧面和高。

预设答案:

生1: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平面,分别是圆。

师:将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板书:底面)。

生2:圆柱周围的面是一个曲面。

师:圆柱周围的曲面叫做侧面。(板书:侧面)。

生3:圆柱共有3个面,分别是底面、底面、侧面。

师:各小组在圆柱模型中标出底面和侧面。

预设答案:

生1:圆柱两底面之间的距离。

生2:圆柱的高。(板书:高)。

师:圆柱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高有时也称长、厚、深。

(三)认识并掌握圆柱的特征。

1、小组合作学习,感知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圆柱3个面中那两个面大小相等?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学生可以先观察、猜测、议论,并说出自己的做法。

预设答案:

生1:量出两个底面的直径或半径比较大小。

生2:用一个底面画出圆,用另一个底面按上去进行比较。

生3:……。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好。圆柱的底面的确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板书:两个完全相同的圆)不仅如此,今天我们研究的圆柱都是从上到下粗细均匀的直圆柱。

2、标指圆柱的高。

圆柱的高在哪里?有几条?(小组合作学习)(板书:高无数条)。

3、小结:圆柱的特征:(1)圆柱的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2)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3)圆柱的高有无数条。

《练一练》。

同步练习:p4第一、二题。

(四)、剪一剪,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1、讨论研究圆柱侧面展开图。

师:猜一猜:如果把圆柱侧面剪开再展开,它会是什么形状?

(1)、小组合作学习并完成学习记录单。(表一)。

如何剪。

展开后是什么图形。

(2)、反馈学习成果。

2、讨论研究侧面展开图—长方形与原圆柱的关系。

长方形。

圆柱。

小结得出: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3、讨论研究侧面展开图—正方形与原圆柱的关系。

师: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时,会是什么图形?

所以当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

4、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和讨论,我们知道了圆柱侧面展开图可以是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还可以是平行四边形,或者是一个不规则图形。

(五)、画一画,巩固圆柱的特征。

(1)、观察圆柱。

师:圆柱的底面是圆形的,但我们逐渐移动底面,看到了什么形状?

预设答案:

生:扁圆形。

师: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视线的关系,根据美术上的透视原理,圆柱的两个底面画在平面上,都画成扁圆形,我们一起来画圆柱。

(2)、画圆柱并标出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示范(板书),学生练习画圆柱。画好以后,标出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同步p41、2、3。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知道了什么?了解了什么?

底面    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侧面    是一个曲面。

高      无数条。

长方形(正方形)。

侧面展开:平行四边形。

不规则图形。

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认识》教案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丰富其学习数学的积极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圆柱的侧面与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圆柱体、硬纸、剪刀、胶带、圆规、直尺、课件、

【教学过程】。

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

生: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师:正向大家所说,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通常研究它的两个方面:即它的组成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评析】用长正方体的学习方法来研究圆柱体,体现了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1.课件引出研究问题。

师:屏幕上的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课件出示:比萨斜塔、客家围屋、立柱、蜡烛、水杯等)。

(课件抽出圆柱的几何模型)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圆柱的认识。(板书课题)。

2.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师:研究圆柱,我们先要研究圆柱的组成,每个人都有一个圆柱形的物体,请大家用手摸一摸,看一看,援助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独立观察、操作)。

生1:圆柱有三部分组成,两个圆和一个周围的面。

生2:两个圆的面积相等,

生3:圆柱有无数条高。

师:你能给大家指一指圆柱的高在哪里吗?(学生指)。

师:大家的观察很仔细,确实圆柱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两个圆和一个曲面,并且两个圆的面积相等,在圆柱中,两个圆叫圆柱的底面,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圆柱有无数条高。(板书)。

3.设置问题障碍,深化特征的研究。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圆柱是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侧面组成的,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就一定能组成圆柱呢?(不是)我这里有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和一个侧面,他们能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不能)。

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的学具进行研究。

汇报1:

生1:圆的大小和侧面的粗细一样。

师:大家的感觉没错。可是老师总感觉底面圆和侧面之间的关还不够具体,谁有办法能让大家很容易的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再次进行小组合作。

汇报2:

组1:我们可以把圆柱的侧面剪开,把它展开后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样它们就都成了平面图形,就容易进行比较了。

在以前的学习中,还有哪些知识也用到了这一方法?

生2:学习圆的周长时我们也是用到了这一思想。

生3: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也是用到了这一思想,把原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形。

师:大家的想法很有创造力,那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底面圆之间有什么关系?

组2:现在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

师:大家把剪开的圆柱体再围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结果。(学生操作)。

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4: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师:现在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圆柱的关系?

生5: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板书:

师:请同位两个用本子作学具互相说一说。

4.课件演示,建构圆柱的特征。

【评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使学生的操作经验内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丰富了对圆柱特征的理解。在比较圆柱的侧面和底面圆的关系时,教师适时地启发学生联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推导中所用的`思想、方法,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发现了圆柱的基本特征。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张长方形纸(长62.8厘米、宽31.4厘米),你能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做一个以这张长方形纸为侧面的圆柱吗?请大家先讨论应该怎样去做,有了想法后动手操作。(小组合作)。

(交流汇报)。

组1:我们组是利用长62.8厘米求出了底面圆的周长也是62.8厘米,62.8÷3.14÷2=10厘米,所以底面圆的半径是10厘米。用圆规画出了两个圆。粘起来就做成了一个圆柱。

组2:我们是把31.4厘米作为圆柱的底面周长,求出底面半径是5厘米,用圆规画出了两个圆做成了圆柱。

师:请大家把做成的圆柱举起来互相欣赏一下。虽然两个小组做成的圆柱形状不同,但他们都用到了今天所学的圆柱的基本特征:圆柱由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围成的,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评析】圆柱体的制作,引导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既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请标注来。

2.折一折,想一想,能得到什么图形,写到括号中。

【评析】有效的练习,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

教学要求:

l.使学生认识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掌握高的特征,知道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求出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根据教材第14页“练一练”第1题自制的圆锥,演示测高、等底、等高的教具,演示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的教具。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说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及圆柱体(边说边出示实物图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常常看到下面一些物体(出示教材第13页插图)。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们教材中所讲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今天这节课,就学习圆锥和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圆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是这样的圆锥体,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2.根据教材第13页插图,和学生举的例子通过幻灯片或其他方法抽象出立体图。

3.利用学生课前做好的圆锥体及立体图通过观察、手摸认识圆锥的特点。

(1)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4.学生练习。

口答练习八第1题。

5.教学圆锥高的测量方法。(见课本第13页有关内容)。

6.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测量自制圆锥的高。

7.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具体方法可见教材第14页上面的图)。

(3)实验操作,发现规律。

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装满。(用有色水演示也可)从倒的次数看,你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

(4)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教师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5)启发引导推导出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8.教学例l。

(1)出示例1。

(2)审题后可让学生根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自己试做。

(3)批改讲评。注意些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强调要乘以。

2.做练习三第2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错的要求说明理由。

3.做练习三第3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第(3)、(4)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圆锥有怎样的特征?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4、5题。

六年级圆柱圆锥教案

师指出:圆柱体简称圆柱,圆锥体简称圆锥。

2、举例: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学生举例)。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直圆柱和直圆锥。(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六年级《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10—12页。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丰富其学习数学的积极体验。

使学生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圆柱的侧面与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圆柱体、硬纸、剪刀、胶带、课件、

一、复习旧知。

师:投影出示(牙膏盒等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

生: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师:正向大家所说,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通常研究它的两个方面:即它的组成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1.课件引出研究问题。

师:屏幕上的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课件出示:比萨斜塔、客家围屋、立柱、蜡烛、岗亭等)。

(课件抽出圆柱的几何模型)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圆柱的认识。(板书课题)。

2.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师:研究圆柱,我们先要研究圆柱的组成,每个人都有一个圆柱形的物体,请大家用手摸一摸,看一看,圆柱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独立观察、操作),小组交流、汇报:预设:生1:圆柱有三部分组成,两个圆和一个周围的面。

生2:两个圆的面积相等,

生3:圆柱有无数条高。

师:你能给大家指一指圆柱的高在哪里吗?(学生指)教师划一条侧面上的斜线,这是圆柱的高吗?为什么?两个底面圆心的连线是高吗?高有多少条?学生回答后,出示两个高低不同的圆柱,确定圆柱有无数条高,且长度相等。

师:大家的观察很仔细,确实圆柱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两个圆和一个曲面,并且两个圆的大小完全相等,在圆柱中,两个圆叫圆柱的底面,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圆柱有无数条高。(板书)。

3.设置问题障碍,深化特征的研究。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圆柱是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侧面组成的,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就一定能组成圆柱呢?(不是)我这里有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和一个侧面,出示,他们能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不能)。

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的学具进行研究。

汇报预设:

生1:圆的大小和侧面的粗细一样。

师:大家说得很好。可是老师总感觉底面圆和侧面之间的关系还不够具体,谁有办法能让大家很容易的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再次进行小组合作。

汇报预设:

组2:我们把圆柱的侧面斜着剪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组3:我们把圆柱沿高剪开,得到一个正方形。

在以前的学习中,还有哪些知识也用到了画直为曲的方法?

生1:学习圆的周长时我们也是用到了这一思想。

生2: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也是用到了这一思想,把原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形。

师:大家的想法很有创造力,那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底面圆之间有什么关系?(以长方形为例)。

生3:现在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

生4: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鼓励学生把剪开的圆柱体再围起来,观察验证。

师:现在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圆柱的关系?

生5: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板书:。

师:请同位两个用学具互相说一说。

4.课件演示,建构圆柱的特征。

三、运用特征,解决问题。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发现了圆柱的基本特征。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张长方形纸(长62.8厘米、宽31.4厘米),你能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做一个以这张长方形纸为侧面的圆柱吗?请大家先讨论应该怎样去做,有了想法后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组1:我们组是利用长62.8厘米求出了底面圆的周长也是62.8厘米,62.8÷3.14÷2=10厘米,所以底面圆的半径是10厘米。用圆规画出了两个圆。粘起来就做成了一个圆柱。组2:我们是把31.4厘米作为圆柱的底面周长,求出底面半径是5厘米,用圆规画出了两个圆做成了圆柱。

师:请大家把做成的圆柱举起来互相欣赏一下。虽然两个小组做成的圆柱形状不同,但他们都用到了今天所学的圆柱的基本特征:圆柱由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围成的,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四、巩固练习,夯实基础。

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请标注来。

五、课堂检测。

(一)填空。

1、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周围的面叫做(),两个地面之间的()叫做高,高有()条。

2、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宽等于圆柱的()。

(二)判断。

1、圆柱的高只有一条。()。

2、圆柱的两个底面的直径相等。()。

3、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展开后一定是个正方形。()。

六、课堂小结。

六年级《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科书第29~31页的内容,练习七第1题。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2、从实际生活入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圆柱的特征。

圆柱侧面展开图的特点。

:自主观察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体的实物(饮料罐)、事先制作好的纸的圆柱模型、剪刀、直尺、一张长方形纸等。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数学总是与生活紧密相关,大家看,有几个同学参观完“神舟五号”的图片展之后,赶紧就自己动手制作数学的模型,请看大屏幕,你从图片上发现了哪些立体图形?(课件出示)。

2、以前,我们已经对长方体、正方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后我们还要陆续研究一些新的立体图形,今天这节课呢,我们就重点来认识一下圆柱。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圆柱,并探究特征。

(1)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还见到过像圆柱这样的物体?说一说。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圆柱。

(3)把圆柱放好,你观察到圆柱有哪些特征?请告诉我。

同时板书:两个底面(完全相同)一个侧面(曲面)。

(4)认识圆柱的高。

你们认为什么是圆柱的高呢?

圆柱的高只有一条吗?

(5)练习。

课件出示几个图形,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圆柱。

2、探究圆柱侧面的特征。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沿高剪开后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也可能得到一个正方形;斜着剪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5)小组合作,探究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思考: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圆柱的什么有关,你认为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

小组展示,汇报。

3、练习。

(1)课件出示例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练习2。

如果不告诉底面的周长,告诉的是底面半径或直径,可不可以求出圆柱的侧面积?

(3)判断。

4、思维拓展,发挥想象:

课件出示内容:一张长方形纸,长的一边为20厘米,短的一边为15厘米。把这张纸卷成一个圆柱。

(1)这个圆柱的高会是多少?底面周长会是多少?

(2)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是多少?

(生先想一想再动手卷,看和想象的是不是一样,然后汇报。)。

三、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圆柱有认识了吗?有哪些认识?

关于圆柱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