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春节风俗题目范文(16篇)

时间:2023-11-12 09:49:19 作者:XY字客 最新春节风俗题目范文(16篇)

春节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时机,展示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传统的春节习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春节风俗作文

春节的早上,我和父亲母亲一起到奶奶家过年。我给大家拜年,收到了压岁包,太开心了。上午,母亲和大妈一起包香喷喷的饺子,大姐也来参加。奶奶揉面,父亲擀皮。因此我什么都不用干,于是我给大姐带上我的马头帽子‘卖萌’。还让大伯给大家照相。

我们家的饺子是韭菜牛肉和卷心菜猪肉馅的,可好吃了,最有意思的我们的饺子里有10幸运豆豆,谁吃到谁今年的运气就会很好,大家争先恐后的抢着吃,我吃到了一个幸运豆豆。

下午,我们一起到饭馆吃了顿饭,可好吃了!

这就是我们家过年。

春节风俗作文

正月初一的早上,母亲都会煮好热腾腾的汤圆,然后,我们便会和父亲忙上忙下的搬张桌子出来,在桌子上面摆好8个碗,8双筷子,整齐的摆放好,接下来,就该把热乎乎的汤圆盛在碗中啦,最后父亲便会跪着烧纸钱。祭拜完了以后,我们都争先恐后的抢吃汤圆,因为吃老祖宗吃的东西不会生病。

其实这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春节风俗,可是它却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美德,祭拜,是对长辈的尊重,我们以这种方式来表达我们对长辈的思念,体现了一个孝字。

不管是什么样的春节风俗,都应该很好的传承下去,不是吗?

异地的风俗,多丰富自己的见识!

春节风俗作文

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春节风俗。

作文。

供大家参阅!

春节是我们中国农历的新年,所以过年对我们中国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节前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

春联。

剃头发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

我看见妈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啊?”妈妈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

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但是现在广州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所以我们就不再进行这个活动了。

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天晚上,我们全家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年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鹅、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获太大了,知道了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有点迷信,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习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对联。

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习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春节风俗作文

不行!不能半途而废!我又找来一张红纸,接着写。下笔前,我先控制好墨汁的量。下笔后,字尽量写紧,特别是笔画要写粗,按笔顺写。终于,“福”字就写好了。

望着写好的“福”字,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是啊,只要坚持,做事就能成功!我要坚持多练字,争取明年写出更好的“福”字。

春节风俗作文

家乡濮阳,是一个年味非常浓厚的城市。

浓烈的年味从腊月初八就弥漫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煮香粥、购年货、求平安……腊八节最重要的事情当然是喝腊八粥了。腊八粥主要是由大米、燕麦、花生等熬制而成,又香又黏,香飘满堂。古时穷苦人家过年,家里也没什么好吃的,只好一收缸底,把家里能熬得都熬上,从而变成了腊八粥,这种习俗也流传了下来。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年味渐渐就变浓了,祭神、买芝麻糖祭灶开始了。过了二十三,家里人开始购置年货,鸡鸭牛羊猪肉大块大块的买回家,从此家里一直漂浮着肉菜的香味。

除夕真有趣。在外地工作的亲人不论多忙都会抽空回家,吃顿团圆饭。那顿饭真是丰富啊——热气腾腾的饺子、清香四溢的鲈鱼、色彩鲜艳的炒菜……大家喜气洋洋的吃过团圆饭,就开始围坐在电视机旁观赏“春节联欢晚会”,不过新年钟声敲响不能睡觉,全家人要一起守岁。党你睡觉时,你会发现,枕头下面已悄悄地藏好了几百元大钞,啊哈,那是爸爸妈妈给你的压岁钱。把压岁钱放在子女的枕头下面,也是一种民俗,传说压岁钱会压住妖魔,不让妖魔靠近孩子们,如果不放压岁钱,孩子就会被咬摸摸头,从而导致高烧不止。

大年初一更是热闹。长辈们开始串亲戚,而跟着大人们的小孩子享福了。到了亲戚家,不仅会吃到香甜的饭菜,还有收到压岁小红包。这天,亲朋好友家的孩子们聚到一起,迎来了燃放鞭炮狂欢季,每个人都会拿出各式各样的花炮一比高低,摔炮、擦炮、五响炮、烟花、旋转小马、烟雾弹……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春假的最后一个高潮便是正月十五闹元宵了。这一天,热闹劲儿一点也不亚于初一初二。赏花灯、猜灯谜、闹元宵,更有打扮得花红柳绿的民俗秧歌队,踩高跷的,划旱船的,锣鼓喧天,热火朝天!

春节风俗作文

每个人的家乡过年的时候都会有千奇百怪的风俗,我们家乡也有风俗,现在就由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我们家乡的风俗吧。

我们春节的时候会买对联不管春节你有什么事情,你再忙也要贴对联。对联还可以让你幸福,辟邪。

春节过后,我们还有一个让小孩子们欢天喜地的风俗,那就是发压岁钱。发完压岁钱之后就可以去小卖部里面买一些好吃的和好玩的,你说孩子们能不开心吗?发压岁钱就是给孩子们发幸福,还能让孩子们天天开心。

大年初一还可以放当门炮,早晨一定要起的很早,不过你可以不定闹钟,因为别家放当门炮的声音,可以把你给吵醒。放完炮以后还可以去很多地方请神仙,请神仙的时候不可以去上厕所。放当门炮可以开门大吉,万事如意。

我们家乡的大年初一都会吃饺子,可以不冻耳朵,我们还可以在饺子里面包钱,只不过只能包硬币一元钱如果谁吃到了那一元钱这一年你就会有好运气。

我们小孩子也可以放炮,每一个孩子都非常的开心,夜晚还可以放烟花呢,每一个人都可以观赏。

我们家乡的风俗使全村子的人都非常的开心。

春节风俗作文

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过后,壮族人家便忙着过年的各种准备:扫房梁,包粽子、糍粑、米花糖、糯米饼、芝麻饼、油馍等新年食品。

除夕这天,壮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全家欢聚一堂,吃“压年饭”,迎新春,一般都要宰大阉鸡,鱼,家家必有。按习俗“压年饭”饭菜要煮多,吃够吃剩,这是预示来年五谷丰登来年有余的意思。初一忌拿刀,一般不砍东西,不杀生。据说这一天拿刀砍东西,就会把新年的好运都砍掉了。一般是初二后才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赠的食品中有粽子、米花糖果等。

春节期间,壮族人民还开展山歌赛、舞狮、斗鸡、跳舞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春节风俗作文

照瑞安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尽管没有其它地区那么长,但也十分热闹。

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冬至。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汤圆,其中还有馍糍,看着就令人垂涎欲滴,使人忍不住多吃几个。还有,一定要吃得饱饱的,以此来庆祝自己又长大了一岁。

除此之外,这一天许多小摊陆续开张,有卖灯笼的,有卖对联的,还有卖一些零食的。最令孩子们开心的,便是那些提前卖烟花的小贩。孩子们的口袋里揣着自己的钱,成群结队,一路欢声笑语,回来时口袋便鼓鼓囊囊的,里面放着许许多多的烟花。

过了二十三,必须选择吉利的一天掸新。掸新,其实就是大扫除,把家中彻彻底底地打扫一遍,必须做到一尘不染,营造出辞旧迎新的气氛。

大人们要置办年货,为吃分岁酒做准备。其中包括一些零七八碎儿:酱油肉、鳗鲞、酒、大米等等。他们还得买来新衣新裤,好在过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在二十五左右的这几天里,家家都会吃分岁酒。菜中必有年糕和鱼,年糕寓意“年年高升”,鱼则寓意“年年有余”。客人们纷至沓来,孩子们可以向大人们要压岁钱,每说一句祝福的话,手里便多了一份大大的红包。总之,一家人都会团聚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热闹的氛围。

除夕更热闹。家家赶做年菜,一大早就能闻到鸡鸭鱼肉的香味。一到晚上,热腾腾的年夜饭端上餐桌,喝着饮料,一种幸福的感觉萦绕在每一个人的心弦。其中,吃饺子最有趣了,还能吃到钱,谁吃到钱了,就寓意着谁在新的一年里运气是最好的,所以大家都争着吃,看谁能抢到那个有钱的饺子。但是不管吃到也好,没吃到也好,这种气氛是最令人难忘的。

晚上八点整,我们全家准时打开了电视机,收看《春节联欢晚会》。那悠扬的歌声,令人陶醉其中;那优美的舞姿,令人赞不绝口;那精彩的相声小品,令人开怀大笑……阵阵欢声笑语荡漾在客厅里。

一到十二点,鞭炮声准时响起,日夜不绝,所有人都在守岁。一些小孩子,拿着火山似的爆竹,一道道火焰喷涌而出,时而变成绿色,时而变成紫色;时而变得高,时而变得低,把夜空点缀得美轮美奂。还有一些孩子,手中拿着砸炮,突然在别人背后来了个下马威。那人被吓了一跳,马上开始反击,偷袭者见大事不妙,立刻逃跑。一个个你追我赶,玩得不亦乐乎!

大人们还把一串串鞭炮排在门口,把一个个圆形鞭炮堆在门口。然后那,拿着打火机把鞭炮全点上了,一串串的鞭炮噼哩叭啦地响起来,圆形鞭炮“嗖”的一声飞上了天,再在空中跳起摇摆舞来,尾焰喷射出五颜六色的火花,最后“轰”的一声爆炸,我们几个小孩都开心极了。

正月初一这一天,家家都会早早地起床,穿上喜气洋洋的新衣,便到亲戚家去拜年,走亲访友,迎来送往,热闹而惬意。人们全都沉浸在欢乐、幸福、祥和的节日气氛之中。

多数商铺在正月初三这一天开张,但并不很忙,还可以出去玩。

接踵而至的元宵节,可以算得上是重头戏了。人们可以去看灯会、逛集市,并且可以吃汤圆。在圆月之下,各式各样的彩灯竞放光明,并有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多彩,炫目耀眼。

这一天,家家都会吃汤圆。汤圆是用雪白雪白的糯米制成的,有各种各样的馅儿,一个个被揉得滚圆滚圆的。吃了汤圆,就意味着大家都团团圆圆,美满幸福。

一眨眼,便到了正月十六,孩子们又开始上学了。尽管春节并不长,但别有一番特色,有时间你也来这里感受一下我家乡不一样的习俗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春节风俗作文

说起下乡风俗,也没什么好谈的。全国各地的习俗已经重复了太多太多遍了,不过在如此平凡的事里,人们也会翻出不少新意。

贴福一事是首当其冲的,我见过的,许许多多家人把福倒着贴在门上。这有着“福”到了的美好寓意。我一听有这么好的意义,便急急忙忙的回家,不停的劝说。但父母不同意,最后告诉我,家里可从未贴过倒着的福,以后也不行。只要福贴在了门上,福就到咱家中了。

不仅如此父母还讲,你说福字倒着贴,福便到了,那只要将门神倒着贴,他们不也来了。可是他们头朝地,脚朝天,还叫他们如何守护,如何防邪祟呢?我一听,觉得十分有道理,这事就不了了之了。

放鞭炮也是一件热闹的事情,不容错过。在街头,有的是一串串爆竹,还从未见过单个卖的。短的就一根根挂起,放在店门。长的盘成一圈圈,包上纸袋,在一声一声的吆喝中,这爆竹总能在新年之前卖个精光。

爆竹炸开时,总伴着一声声巨响,当火燃烧到灰色的炸药时,它便会一下子撕裂自己火红的外衣,明明厚厚一成硬纸,炸完了,只剩下飞扬的纸屑,它们用这种方式来迎新春,驱年兽。

放完爆竹后,总会有那么几条漏网之鱼,我们姐妹几个便于草中寻找,觉得好玩,总想着找多了,自己也玩一次爆竹。但最后那捡回来的鞭炮,只不过静静地躺在铁盒之中,留在记忆的深处,每逢过年时节才再一次被翻出来。

烟花可是每年过节必不可少的节目。在乡下还没有灯的时候,大家开着车,运着几大箱烟花去乡下。点着的时候,只听一声巨响,一颗星星飞上了天空,然后华丽地绽放,每一朵花都在空中滞留了一会儿便落下了,在打破了黑夜和寂静后又重归黑暗。

最后的光芒总是最耀眼的,当最后一抹烟花划过黑暗。一年的时光即将结束,我们将会在大人们的祝福之中,安然睡去。当我们再一次睁开眼的时候,新的一年已经来到。

春节风俗作文

过年放炮是一种风俗习惯。以前的人放炮是为了吓走传说故事中的“年兽”,期盼新的一年丰收和日子红红火火。现在的人放炮,是为了增加节日的喜庆。

但是我觉得放炮还有些不好的地方。第一,放完炮会产生很大的烟雾,会严重污染空气。第二,放完炮后的炮屑,会影响环境卫生。第三,放炮会有很多噪音,影响大家看电视、说话,还会影响大家休息。第四,放炮会有危险,容易使人受伤,还会引起火灾。第五个是,放炮和低炭绿色环保不一致,会产生大量的污染和浪费。所以,我们要尽量少放炮,爱护环境。

山东春节风俗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大部分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活动这天被人们视为最吉祥的日子。

济宁是运河民俗最集中的地方。当年慈灯寺门前有热闹的庙会,春天有城隍爷出巡,夏天汛期有迎送小龙王,吕洞宾诞辰时吕公堂烟火兴旺。每年春节,龙灯、旱船、高跷、秧歌、狮子舞,走街串巷,络绎不绝。

进入腊月20以后,开始蒸馒头,做豆腐,杀猪卖肉,打扫房子,买鞭炮,做新衣服。大年三十中午开始帖春联,并上林请先人回家过年。到晚上,家家点亮天灯,一个大家的男人们一般聚在一起喝酒熬夜,而妇女则会在一起包水饺,包完后一般就睡觉。

大年初一,男人们在凌晨四点左右就把全家人喊起来,都穿上新衣服,祭老天爷爷,还有门神,放鞭炮,下水饺吃早饭。而后家中留下一中年人照顾老年人,接待拜年的人。而其他人则会出门拜年,一般先到近门近族家拜年,给长辈磕头。然后近门近族聚在一起到别人家中拜年。抽棵烟,喝口茶,吃点瓜子,同老人聊聊天。从村西拜到村东,不管姓什么,只要家中有老人,都拜一遍。这是初一,给本家及本村人拜年。

到初二,外甥到姥娘家拜年。初三四到姑姑家,初五初六到老丈人家。特别初六,一般新姑爷都在初六上门。初七初八开始到姨家等等。

小时候,和很多小孩一样,都盼望着过年。现在每每回忆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我都觉得美美的,那时的经历,是我一辈子珍藏的记忆。一提到过年,最开心的是孩子,最累的'是父母。除夕之前,妈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在家大扫除,要把每一个角落扫得干干净净,意味着除旧迎新。第二件事就是要去市场买年货。鞭炮不是男孩子的专利,也有专门为女孩子设计的鞭炮,椭圆形,尾部很细,手拿着尾部,使劲摔在地面上,“啪”地一声,还很响呢。

腊月二十三:吃小年饺子。

年三十:一桌子菜,吃饺子,守岁,夜里12点到第二天太阳出来前不能上厕所。

年初一:大早上吃饺子,放鞭炮,走奶奶家。

年初二:走姥姥家。

初三:就不大讲究。

初四;不出门,怕“出事”

初五:吃“破五”饺子,吃饺子就可以动刀动剪子。

正月十二:小年,吃饺子。

正月十五:吃元宵,看灯。

斗门春节风俗

逛花市。

市民络绎不绝。

舞龙醒狮。

自然是农村喜庆必备节目。舞龙醒狮为民间绝技,斗门县莲溪镇的舞龙队曾代表斗门县到珠海市参加过各类巡游演出,虎年来临,龙生虎猛,当然要大显身手。醒狮在斗门更是平常,大小庆典都要出动,春节几天,各村镇的醒狮队伍纷纷进城来表演,为各商铺祈求好运,同时也采得一些过年利是,在一阵阵锣鼓声中完成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图个新年大吉大利,纵使辛苦一点亦无所谓。

春节风俗作文

过年了,过年了,个个家里都是喜气洋洋,热热闹闹。春节习俗也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大年初一一早,〞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就响了起来,我也赶紧起床看爸爸放鞭炮,那热闹劲,简直就是形容不出来的热闹!

每当晚上我和爸爸妈妈散步,都会看到那美丽的烟花,都会融入那喜气的气氛当中。

购年货,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啦!一进入超市,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那简直就是人山人海呀!有的地方挤都挤不动!哎呀,不管了,硬冲过去吧!食品架上的食物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元宵、方便面、衣服等等,还有好吃的零食,被我一扫而光!不一会儿,我就购了满满一篮子的食物。

一早起来,就看见妈妈正在包饺子,我也学学,唉!真是看着简单做起来难呀!首先,擀皮儿的`时候,我这擀擀,那擀擀,好、最后擀出了个四不像。后来,在妈妈的指导下,我终于把皮擀得圆圆的。突然一抬头,看见妈妈在饺子里放钱,妈妈说,谁吃到包着钱的饺子,谁就在新的一年平安无事,还有好运。饺子煮熟后,我连忙吃,希望吃到包着钱的饺子,最后,我吃到了两个,有一个硬币差点把它给咽下去了!

每当春节时,都要去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去拜年,说一些祝福的话,然后他们就会给红包,吃年夜饭,一起团圆一下。

还有……。

这些就是我们家乡的春节习俗,有趣吧!

温州春节风俗

每一个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春节也不例外。你知道温州春节风俗吗?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本站小编就给大家介绍温州春节风俗,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拜年的纸蓬包。

按旧习,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到一般亲戚家里去,都要带礼品。每逢春节,买红包的人特多。从十二月二十起,没晚9时后,店员们就忙着包红包到深夜,每人还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当夜餐。

打开门炮、关门炮。

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

每年除夕入夜,家家户户也要放鞭炮,这叫“打关门炮”。

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四,家家户户还要“拜镬灶佛”。据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凡人功过的日子,据说灶神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会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麦芽糖,为的是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说坏话。

掸新。

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前后,沿袭腊月“掸新”习俗,温州全城家家户户扫尘驱垢,粉壁饰室,涤具晒物,每户人家趁此机会洗去家里一年堆积下来的污垢,准备干干净净迎春。

春联。

过年的另一种普遍习俗是贴春联。早在宋朝,贴春联已成为流行的习俗,宋朝把春联称为桃符,古人相信桃能驱鬼辟邪,所以常在门前设置一些桃木制作的物品作为装饰,称桃饰,后来慢慢嬗变成桃符即春联。过去的春联都是用墨在红纸上写黑字,最近几年,市场上流行用金色印刷在大红纸上的春联,颇受人们青睐。除夕那天,各家大门、屋柱和房窗两边都用红纸贴上春联,俗叫“门对”。门楣上贴四个字,俗叫“横批”,单扇门贴“大吉”两字。正屋、厅堂、书斋以及猪、羊、牛栏,都贴上不同内容的春联,内容大多是祈求吉祥平安和各业丰收。

冬至吃汤圆。

冬至称“至日”,俗称“冬节”。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或麻糍。汤圆的馅为甜糖或芝麻,也有咸肉汤圆。而麻糍则要先把糯米炊熟,捣韧做成块形,然后放在加糖的豆粉中滚动使之粘满豆粉,即为麻糍,麻糍为冬至的点心,俗称“擂麻糍”。吃麻糍、汤圆,寓意着团圆和喜庆,民间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长一岁”的说法。

晒酱油肉和鳗鲞。

温州人习惯大约在农历十一月份就开始晒酱油肉和鳗鱼鲞。用生瘦猪肉、生鸡鸭放在酱油中泡浸,然后晒干食用,别有风味。过去,在晒这些腊货的那个月份,每家屋檐椽上密密麻麻地扎满铁钉,上面挂着酱油肉、酱油鸭、酱油鸡。自做的酱油肉、酱油鸡味美质优,所以即使市场里有现成的卖,人们还是愿意自己动手晒。鳗鱼是温州的特产,温州人一般去菜场买些个头比较大的鳗鱼,剖开淡晒,就成了我们口中的“鳗鲞”,鳗鲞比鲜鳗还要好吃,是年夜饭中佐酒的佳品。

捣年糕。

也叫“捣糖糕”用糯米掺些籼米,加上红糖或白糖,蒸熟,放在石臼中捣韧,然后做成长方形,瑞安叫“慢食”。如放在不同花纹的印版里,可压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财神爷、状元,以及鲤鱼、麒麟等图样的甜糕,也有做成元宝状的,最大重约3公斤,插上银花可放在中堂长条桌上,每个房间也可摆上。这也叫“做年糕”,即年年高升的意思。

分岁酒。

除夕夜合家同堂,摆酒聚餐,或邀请好友亲朋同食,开怀畅饮,称“分岁酒”。因为除夕是新旧年交替的分界线,吃分岁酒,意即新旧岁由此夜而分。因此,这餐饭不论贫富,都要尽量办得丰盛些。温州人很讲究吃“分岁酒”,又称“年夜饭”。

吃分岁酒非常讲究吉祥。过去酒席上会用十只朱砂高脚红碗,盛着十样冷盘,叫“十全”。其中除鸡、肉外,要有花生(结子)、柑桔(大吉)、鲤鱼(跳龙门)、豆腐(家门清洁)等,而且每碗必须要有一块切成薄片的圆形红萝卜头盖在顶端,以示讨彩。吃过分岁酒,大家自寻娱乐,往往彻夜不眠,俗叫“守岁”,也叫“望年夜”。

1、大龙湫。

雁荡山上被誉为天下第一瀑的大龙湫,变幻多姿,蔚为壮观,令人叫绝。瀑布迷人,水潭很清澈。看着水花四溅和清澈的潭水,是一种净化心灵的享受。

走进大龙湫。

灵峰、灵岩和大龙湫又被称为“雁荡三绝”,大龙湫在三绝中又被认为是独占鳌头。南宋楼钥有诗云:“北上太行东禹穴,雁荡山中最奇绝。龙湫一派天下无,万众赞扬同一舌。”(《攻瑰集·大龙湫》)可见在宋代,大龙湫便已扬四海。此区位于雁荡山中部偏西,旧称于“西内谷”以奇峰、巨嶂、飞瀑取胜。高耸天际的芙蓉峰,变态无穷的剪刀峰,雄伟如屏的连云嶂,云雨漠漠的经行峡,谷幽潭深的筋竹涧,皆为胜境。被誉为“天下第一瀑”的大龙湫,、变幻多姿,蔚为壮观,更是令人叫绝。

景点类型:瀑布。

最佳季节:6月-8月最佳。

建议游玩:2小时。

门票:50元。

开放时间:08:00~18:00。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雁荡山景区。

2、龙湾潭。

龙湾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浙江省永嘉县东南部,处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楠溪江风景区上游。公园境内山峦叠嶂、奇峰异岩,飞瀑碧潭、溪流纷争,风景资源十分丰富。有各类自然景观51处,汇集瀑、潭、涧、湖、峰、石为一体。天下一绝“七折瀑”,在龙湾潭背上,七潭七瀑相连,飞瀑碧潭,蔚为壮观;天下独秀“天柱岩”,在龙湾潭左侧,有一单体岩柱,形似擎天一柱。公园内新建成的千米悬崖栈道和空中玻璃观光平台堪称中国第一。站在300多米的高空,脚下是悬空的玻璃,在心惊肉跳的刺激之余,眺望龙湾潭全景,真是美不胜收。

景点类型:公园。

建议游玩:2-3小时。

门票:70元/人。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

东北春节风俗

东北人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就特别多。你知道东北春节风俗吗?今天本站小编特意准备了一些东北春节风俗资料,希望你能喜欢。

杀年猪。

“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童谣过去在东北农村广为流传。

过去杀猪在东北农家算是一件大事。进入腊月,大部分人家都要杀猪,为过年包饺子、做菜准备肉料,民间谓之“杀年猪”。那时候,大多数农家都在院门之侧垒砌猪圈养猪,少则可供自给,多则出卖换钱,因此圈里养着几口大肥猪被视为家道殷实的标志之一,“肥猪满圈”也是普通农家的美好愿望。

扫棚。

进入腊月二十三之后,各家各户都要打扫卫生。家庭主妇们通常先把屋里的家具用被单等遮盖起来,用头巾或毛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完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用干净、整洁、亮堂来迎接新年的到来。中国民间称之为“扫尘”、“掸尘”。因为有民谚说:“腊月不扫尘,来年招瘟神。”民俗专家表示,扫尘既有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陈”(尘)布新的含义。

赶年集,办年货。

过年之前要作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日“年货”。过年之前采购工作称为“办年货”。

年货一般包括鞭炮、对子(。

春联。

)、灯笼、冻梨、冻柿子等。家里有小孩的还要给小孩买件新衣服,这是规矩。在农村置办年货多选择赶集,年集是一年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在大集上要把香蜡、纸码、鞭炮、年画、红纸、白糖、烟茶、糖果、佐料等买回家。

祭神祭祖。

老东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东北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连年有余”相联系。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传下家谱的就要给祖宗供奉丰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烧纸送“钱”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结束,在结束前女婿是不允许看丈母娘家家谱的。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1、饺子。

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2、腌腊肉。

腊肉在成都年夜饭里的地位可绝对不低于任何一样肉类制品。一般是由猪肉经过盐浸渍数日,而后经过柏树枝条树叶熏烤和晾干,最独特的就是烟熏香的美味。

3、馒头。

对于北方人来说,馒头也是过年必不可少的食物,过年蒸的馒头与平时蒸的馒头有所不同,里面有很多说道,过年蒸馒头的面发酵得越好,就预示着来年的日子越红火,“发面”的“发”意喻“发财”、“蒸”象征生活“蒸蒸日上”。

4、馄饨。

新年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传说盘古氏开天辟地,使“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则取“馄饨”与“浑囤”的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

5、鱼。

鱼也是年夜饭不可缺少的,而且不可以吃光,要剩下一点,寓意着“年年有余”。在银川,清炖鲫鱼和红烧鲤鱼是年夜饭桌上的常见菜,有“大吉大利”的意思。鱼一定要在宰杀之后放置2~6小时烹饪。在做红烧鲤鱼时,放些豆瓣酱,鱼肉会很入味。

山东春节风俗

旧俗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山东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象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

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许多地方初一吃素馅饺子,取“素静一年”之意。临清地方初一早饭吃各种馍馍、枣糕、粘窝窝等,又佐以各种丸子、粉条、白菜熬成的“全菜”,名为“吃全年的饭菜”。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道恭喜发财。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临清初一拜年,男子与已婚妇女参加,男女分开,拜过自家长辈,再拜族内各长辈,此谓“合族拜年”,之后,由族长率领到各庙宇、异姓祠堂内敬拜神位,此谓“拜庄乡年”,最后,村长指挥全村人于村中十字路口互拜,以解往年纠纷怨气,此则谓“拜团结年”。

郓城等地有“春节五更乞长”的习俗。儿童起床后一声不响,先去紧紧抱住椿树,同时唱“椿树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了做材料,俺长长了穿衣裳”。邹城则有捣鼠洞的特殊习俗,初一早晨,用面杖捣鼠洞,边捣边说“戳打戳,戳打戳,十个老鼠九个瞎,还有一个不瞎的,也要叫我戳煞它”,意在保证粮食安全。

初一忌讳很多,各地大同小异。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扫地,忌打人骂人。临沂则忌动针钱,忌包饺子,忌吃荤,忌捣蒜。沂源初一晚上忌点灯,据说点了灯,老鼠就会泛滥成灾。胶东各地最忌初一打破东西,万一打破东西,要手持碎片,不回头,不说话,直走到井边,将碎片抛掷井中,否则“主凶”。也有的地方在打破器物之后,念吉语“岁岁(碎碎)平安”来解除。初一煮饺子,破了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商店过年吃饺子同时吃蒜时,因“蒜”与“散”音同,改称蒜为“义和菜”。

鲁西南地区俗规,初一早上不能把鸡、鸭、鹅等放出来,有的圈一天,至少也要圈半天,怕搅乱了年(因为鞭炮齐鸣,会把家禽惊得到处乱飞),其它如牛、马、狗、猫等家饲动物,都得到优待,有的吃饺子,有的啃肉骨头。有的人家用五谷杂粮喂牲口,牲口吃饱以后,再用扫帚从牲畜头上往下扫,扫出什么粮食来,就意味着这种粮食丰收。即墨初一早晨用隔年饭喂鸡,据说鸡吃一粒米,就能下一个蛋,把各种食品端给狗吃,据说狗先吃的东西,必定丰收。

胶东龙口、蓬莱一带,初一早晨还有些特殊活动。一是照虚耗,女主人一起床,就手持红烛,掀起炕席照照,然后再把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用光明驱逐黑暗,把邪气恶息统统赶出去。二是压窗台,把年前用面粉做好的各种各样的面花于初一早晨放到窗台上,十分美观。三是“打秋千”,小孩一起床,就遵照父母年前的嘱咐,攀着门栓打三个“秋千”,据说这样能长得快。四是放压缸钱,把一些硬币扔进水缸,据说放了压缸钱,一年不会干旱,五谷丰登有余钱。五是丢盛虫(蟠龙),初一早晨,女主人先要把年前用面蒸的盛虫放进粮囤和面缸之中。盛是剩的谐音,丢盛虫取“剩余”之意。地当京杭大运河的微山县南阳镇,年初一由儿童擎灯笼上街,跳跃欢呼唱吉利歌谣,俗称“喊发”。儿童所唱吉利歌谣有多种:“发财!发福!买地!盖屋!”,“今年好子(个)年!明年排大船!装红枣,下江南,装一个,卸一万,扫仓扫个八百担!”,“发来!圆来!元宝轱辘家里来!”

莱芜等地有初一送家堂的习俗。人们上坟、烧纸、鸣炮、叩头,将祖宗送回坟茔。回家以后,把家谱收起来,春节祭祖仪式遂告结束。但是,有的地区是初二送家堂,还有的`地区是在初三送家堂,各地不一。

串亲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串亲拜年的顺序各地不一,临清是:初二日,姑祖母、姑家,出嫁不久的姐家、妹家,外孙至外祖母家;初三日,拜岳父,俗称“走丈人家”;初四日,姨家及较远的亲戚家。胶东东部和莱芜等地于初二到岳父家串亲,未婚的男女青年可代替父母去看望外祖父和外祖母。春节串亲,都要带一些礼物。新婚女婿给岳父的礼物十分讲究,莱芜一般是四色、六色、有的甚至八色、十色。四色就是酒、肉、糕点、馍馍。鸡、鱼、香肠、罐头、挂面、油条各算一色。此外,香烟、糖块必不可少,但不算一色。鸡要带两只,鱼要带两条,各色礼物,均要双数,切忌单数。

即墨于初三或初四给岳父母拜年,但初五不能去。俗话说:“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莱西串亲的顺序是“先看姑,后看舅,岳父岳母在后头”。岳家对姑爷,特别是新婚姑爷要盛情接待。莱芜等地的酒席上,除了鸡、鱼、肉、蛋外,一般都要摆“四顶四”,就是四个果碟,四个炒碟,四个小碗,四个大碗和四个大盘。陪客的人要轮流给姑爷敬酒。岳家给姑爷的回礼是10斤左右的大馍馍和大糕各一个。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串亲,叫做“扎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扎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扎根时,外祖父、舅舅、姨妈等都要送给新娘压岁钱,鲁西南的新婚夫妇串亲一般都在双日,意为成双成对,大吉大利。旧时,临清在正月十五以前一般不串亲,过了十五之后才能串亲。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