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论文(汇总18篇)

时间:2023-11-30 06:53:16 作者:笔砚

范文范本可以给我们提供篇章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参考,让我们的作品更加有说服力。下面是一些范文的样本,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启示和灵感。

充分利用生物学科特点论文生物学的科学方法

摘要:高校体育教师在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指导运动队同时,应为普通学生、社区群众参加体育锻炼提供指导、组织并引导他们进行体育锻炼,带领他们逐步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起到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资源体育指导员。

80年代末,我国社区体育兴起,群众体育回归社区,这是我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必然结果。群众体育回归社会的变迁,必然带来社会内部结构的调整,社会体育指导员体制正是在这种社会变革中,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而产生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科学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他们的社会职责是:指导社会体育活动者学习、掌握体育健身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组织人们进行健身、娱乐、康复等活动;协助开展体质测定、监测、评价等活动;承担经营、管理及服务工作。

1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影响。

近年来,群众体育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主要内容,以“我运动,我健康”为宗旨,紧扣“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民健身水平”的目标,群众性体育活动蔚然成风,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人们的锻炼意识、健身条件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完善,健身项目越来越丰富多彩。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已从小康水平向富裕型过渡,双休日、节假期日使人们的余暇时间增多,人们对生活质量,对良好人文环境和居住环境的追求,对社区建设,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区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体育锻炼的指导者,在发展社区体育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他在指导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推动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活动者的身心健康、丰富和活跃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和巩固社区感情,增强社区的凝聚力,稳定社区的生活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2体育教师充当体育指导员的主要优势。

高等院校作为城市社区的组成部分具有人才、场地、教育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学校体育的优势,建设好高校这个文明社区,进而辐射其所在社区,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发展,真正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的通知》更好创建科学、文明、健康的活动场所。因为大学体育教师运动经历较长,技术水平较高;文化科学知识较丰富;接触的东西是比较前沿的,更新能力更强;其教育对象是大学生,是未来的社会中坚力量。所以,体育教师加入到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行列,必然增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2.1利用体育教师专业优势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整体指导能力。

2.1.1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

经过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工作年限、职业等方面进行调查(以广西为例)1,调查表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结构调查结果显示,广西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48.5%,41~60岁的占39.1%,60岁以上的占12.4%。社会体育指导员以中青年为主。广西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文化程度调查显示,在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当中,大学以上学历的仅占36.5%,中学学历的占52.0%,中学以下学历的占11.5%。表明了当前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程度结构不甚合理,低学历层次的比重太大,总体文化程度偏低、技术等级偏低。从事体育工作5年以下的占74.4%,从事体育工作5-的占21.3%,10年以上的占4.3%。工作资历浅、工作年限较短,缺乏组织与管理。总之,目前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年龄偏高,工作年限短,经历不足,缺乏组织与管理能力。学历层次偏低,社会体育指导员针对性地提供体育保健和运动处方等方面的能力较差,真正能够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作用的非常少。

2.1.2我国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要求。

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事业,它是一个包含着丰富理论与方法的体系。社会体育的发展,既需要对社会体育客观规律概括而成的科学理论,也离不开社会体育目标和任务实现的各种有效方法。所以,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掌握体育锻炼的理论与方法、体育比赛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是体育比赛的原理、赛制、计划与编排、综合性运动会的组织以及比赛各环节工作的理论与方法等、必须掌握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只有掌握科学理论,才能为体育活动者进行科学的指导,让活动者得以进行科学的锻炼。

2.1.3高校体育教师的独特优势。

体育教育专业是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的教学机构,体育教师在这个教学机构中学习体育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学习各个体育项目等,努力成为优秀的体育教师。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基本上是体育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接受过正规的体育教育,而且在教学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组织开展体育活动,从理论上形成新的教法体系。因此,高等学校聚集了大量体育专业人才,其人才不论专业种类及理论知识、人文素质等方面都会起到组织、引导功能以解决社区无人组织,人们余暇时间无事可作的问题。如果体育教师加入到社会体育指导员行列中,这无疑弥补了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水平低下的不足,提高整体的指导能力。

2.2发挥体育教师的教育优势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保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健康发展”。因此。通过各种渠道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属当务之急。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具备了培训的能力和条件,且利用高校资源搞培训完全符合“社会体育社会办”的新思路。

2.2.1加强大学生体育骨干的培养。

所谓体育综合能力,就是体育的理论知识、技能、智力、组织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的综合运用能力。体育老师在教学改革过程除了注重对大学生自身锻炼方法和技术技能的培养外,更加强了体育理论知识和组织指导及管理能力的培养,而且,现今大学生具有较全面的基本知识,在体育教师的培养下基本能满足初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如能对大学生加以培养,势必能够造就一大批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但能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而且还具备指导社会体育的能力。

2.3运用体育教师的组织优势传播文化、引导健身意识。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技术、技能、理论知识,课外进入学生社团,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锻炼身体意识。随着学生走向社会进入社区,他们既成为体育的实践者也是体育的宣传员。通过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教育,引导其对社区体育的重视,并通过他们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动员引导更多的群众投身社区体育活动中,使学校里的.先进文化、科学知识得到有效传播。文化知识的熏陶,可以刺激人的意识形态,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人的行为。学校内的“人文精神”在社区的广泛传播,将促进社区精神文明的发展。

社会体育指导员除了职业体育指导员之外,应该有更多的体育教师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仅要走出课堂,进入学生社团,还要走出校区,进入群众社区当中。高校体育人才济济,是社区体育开展活动、培训、辅导最为理想的依托。高校体育部门与当地社区管理部门相互联系,派出优秀教师担任体育指导员,帮助他们策划、组织各种俱乐部或活动中心,开展适合各种体育健身活动,并帮助培养社区体育骨干,使大多数人从盲目锻炼走向科学锻炼。

3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充分认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性。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使人们认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性和对《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重要推进作用,巩固和提升这一职业的社会地位,鼓励给社会体育指导员适当的报酬,提高其待遇。

(2)拓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渠道。充分调动体育教师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体育高等院校的师资优势,联合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尤其是培养在校体育专业学生,使其加入体育指导员的队伍中来,为我国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3)发动教师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学生社团活动,把科学的锻炼方法、专业知识等各方面的技能理论传播给社区居民,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双休日组织健康、文明、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和交流、培训活动,积极引导更多的居民参加体育活动。

(4)利用高等院校人才、场地、教育的优势积极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培训辅导。高等体育教师应研究如何在完成教学、训练的同时,提高场地设施利用率。在完成对学校体育课程俱乐部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办各种培训中心、体育辅导站,引导社区体育向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并实行有偿服务、合理共享,使高校体育向社区体育延伸。

4结论。

由高等院校体育教师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行列,既有利于造就一支大规模的、高质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以适应全民健身事业的需要;又有利于高等院校充分发掘教育资源和体育资源的潜在优势,使之迅速转化为培育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实优势,使现有的人力、物力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因此,充分利用高校体育教师资源,造就一支大规模和高素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发展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赵芳,温织琳,黄东等.广西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体育科技.2005(4).

[2]廖军.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6).

初中生物学科实验教学设计的思考论文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接触的生物实验并不多,但是作为老师我们要教会学生相关的实验原则,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实验素养。对此,我觉得学生应该具备以下实验素质:

(1)实验过程需要严格的组织纪律,切忌胡乱配置药物,生物实验室有很多化学药品和仪器设备,必须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纪律性,所以,每节实验课之前老师都应该让给学生宣读实验时应该注意的规章制度,保证实验的时候拥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进行实验时也应该按照老师所讲的步骤进行,不能依靠自己的习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2)实验课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是学生在上课之前应该做的工作,明白老师这节课的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熟记实验步骤,以免实验的时候不知所措,浪费时间。

(3)实验过程要求循序渐进,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放松心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在进行有些实验的时候,花费的时间会比较多,某些学生由于心急而得不到实验结果,面对这种情况,我建议学生尽量心平气和,重新进行实验。

(4)实验结果要实事求是,在实验时,我们要避免为完成实验而实验,老师希望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找到一些实验上存在的问题,然后和老师交流,结果并不是很重要,实验就是追求事实,所以,学生在写实验报告时切忌弄虚作假。这是在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希望给广大学生带去帮助。

二、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

不管是什么实验,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会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其次,动手实验的过程就是学生去发现、去探究的过程,我希望学生多观察,多总结,不要只做一个旁观者、比如说,显微镜使用这个实验,我们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自己独立完成观察植物叶绿体的过程,课堂上老师讲太多都比不上学生自己亲手去实验。但是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呢?下面我就来介绍几种实用的方法:

(1)从整体到局部。实验课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整体观察物体,对物体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然后分别了解局部,在观察植物时,我们首先可以让学生观察一整株植物,然后在显微镜下我们引导学生去观察细胞,这就是从整体出发,然后感知局部。

(2)反复观察,初中实验都比较简单而且容易操作,在实验观察的时候,我们需要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对同一事物和现象进行反复观察,就拿观察细胞来说吧,细胞结构本身比较复杂,加之进行实验的机会不是很多,所以。老师需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细胞结构图,然后和显微镜下面的图片加以比较,反复进行观察,这样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增强自身观察和动手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拓展学生思维。

生物实验是一个创新和研究的过程,在以往的生物实验教学中,由于学校设备的阻碍,学生实验的机会很少,所以,进行自我探究的机会就会很少,通过我的问卷调查,我还发现一个问题,学生对生物实验的`热情往往没有对化学、物理实验的热情高,一方面学生觉得生物实验的现象太过于平淡,不像化学实验一样有很多变色、或者刺激的事情发生,另一方面老师的教学方式存在问题,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在进行生物实验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器材的改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说,验证植物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实验时,会出现很多情况,比如说,塑料袋密封不严或者受天气影响做不出效果等,这些都很容易导致实验失败,此时,我们就要带动学生一起开动脑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书上说用透明塑料袋,但是由于效果不明显,我们可以把透明塑料袋换成黑色塑料袋,同时减少石灰水的用量,这样能增强植物的呼吸作用。其实在很多情况之下我们都可以替换实验器材,不仅方便而且增强实验效果,实验教学不一定要根据课本进行,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综上所述,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改进的地方还很多,我们要不断提高生物实验教学,拓展学生能力,让学生对生物实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实验精神,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探究的好习惯。最终让学生爱上生物实验,从实验中发现更多问题。

[初中生物论文]生物学科电化教学的备课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最难掌握的是许多实验观察细节。很多生命现象、生化反应、新陈代谢等方面的内容都是教师用语言不能清楚完整表达的。多媒体则可以最优化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化虚为实、化静为动,把抽象的文字内容化为直观生动的视听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中的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实验目的是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教师在介绍该实验时首先用多媒体演示一遍,通过播放、画面停滞和回放等手段,使学生更加清楚地掌握实验过程和细节,对实验目的充分理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ppt展示课堂小结,形成知识体系。

对于教学活动而言,如果学生只是依靠上课时所接收到的零散的知识点,那么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但是有些学生又不善于归纳知识体系,且随着时间流逝,储存在大脑中的短时记忆也会逐渐被遗忘。如果教师用ppt把教学内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每一个章节的内容都串联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既有助于教师理顺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又有利于学生学习,帮助记忆。

三、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生物课堂的结合,是初中生物教学模式的一大突破。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充分展现多媒体手段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导向作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生物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方法论文

在近几年的高考评卷信息反馈中,学生失分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欠缺,错别字、语言组织不够简练、准确也是失分的一大关键。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现就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出本人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

首先,教师身正为范、以身作则。

生物学有自己的概念、术语,并通过它们所构成的理论体系揭示其客观规律。若不用这些专业术语,不仅不利于交流,往往会使语意不严密、表达不理想。如:“选择透过性”不能说成“通过性”;“蒸腾作用”不能说成“蒸发作用”;“自由组合定律”不能说成“随机组合定律”等等。所以教师必须运用生物学科的术语授课,这样会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2.板书力求简洁、准确、严谨。

板书有激发兴趣、启发思考、强化记忆并体现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知识体系的优点。但现在由于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大部分教师的板书越来越少,甚至根本没有板书,这样容易出现学生对关键词或字印象不深,导致语言表达失误。如在作业或测试的卷面中,经常看到一大部分学生把“光合作用”写成“光和作用”;把“纺锤体”写成“纺缍体”;把“自养型”写成“自氧型”;把“桑椹胚”写成“桑葚胚”等等。若教师在授课时,能在板书上多下点功夫,进行“咬文嚼字”的训练,效果就不同了。

另外,板书不能出现用符号代替文字、不恰当的简缩化学式。

比如把“细胞”写成“cell”;把“氨基酸”写成“aa”;把“蛋白质”写成“pr”等等,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及其书面的表达。

其次,注重对学生“说”和“写”的训练。

1.进行“说”的训练。

(1)强调学生对作业“写”的训练。

部分学生不愿意写作业,尤其是简答题,只是看看,感觉会就行了,很少动笔,所以教师应及时督促检查、批改每一位学生的作业,并用适当的激励性批语,给以鼓励,培养他们对完成简答题的兴趣,增强每位学生对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的信心。

(2)督促学生对资料题“写”的训练。

有些学生一看到生物学资料中的一些实验设计题,就有“怵”的感觉,或勉强做下来,也是条理不清,或答非所问、主次不分、无逻辑性、无完整性、表达方式单调等,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作业,避免一边做,一边抄答案的现象,给学生讲解这类题的解题思路,表达习惯,并及时检查、批阅,采用多元式评价方式,唤起学生重视文字表达能力的意识。

最后,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教材中的语言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必须强调学生阅读教材,从教材中体会语言的准确和严谨。一是指导课前预习: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在课前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以设计材料为工具,正确填充关键短语,对知识初步理解;二是课堂上指导学生对概念、特点、等重点阅读,对一些重点的部分,要求原句、原话必须记住。只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熟记于心,才能在做题和分析问题时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2.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课外书籍。

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科普读物,要有多渠道的知识来源,这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也能提高语言的运用和表达能力。

生物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方法论文

摘要:

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和学习知识的工具,出色的语言能力可以使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思维能力和智力得到明显的发展和提高。0到3岁的幼儿来说,主要是培育倾听能力和口语能力。幼儿3到7岁是学习语言最敏感,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储存词汇最迅速的时期。幼儿只有学会的说话才能把自己想说的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与人正常是交往和沟通。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强加给全体成员的一种特殊规约,一种必须遵守的规范,它具有稳定性,长期性等特点。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能干,能说会道,而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

本文将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个案调查法和资料调查法相结合,通过确定课题,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发现造成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的两大因素:一是家庭中引出的矛盾原因,二是教师的上课时过于传统的思想原因。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能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时也才能更好的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社会身份往往可以从他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中看出。因此,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倾听兴趣语言。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通过见、实习期间这短短的一年中,我去过了很多的幼儿园,观察了许许多多在拖班、小班、中班、大班里不同的孩子。通过在幼儿园观察与研究,我觉得幼儿语言的表达能力是幼儿与人交往沟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幼儿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用它来交朋友,对喜欢的食物表达喜爱之情。我发现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重要,所有我才进行了此项研究。网上有前辈也研究过这些,但原因都是幼儿自己身上的,他们把这些原因分为五大点:一、心理言语机制发育没有成熟。二、语言的理解能力差。三、没有表达的动力。四、缺乏语言交流的环境。五、故事情景和情节的构建能力差。但在在我的观察研究中发现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止是幼儿自身的原因,也存在着以下不同的问题:

1.上课时教师话太多。

上课的时候,教师一节课都在自己说自己的,不与孩子们互动,不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只是自己很生硬的讲课,这样幼儿的注意力完全不在教师身上,也不想表达自己的观点。

2.教师的传统思想。

也许是收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不喜欢让幼儿在课堂上“插嘴”,可是幼儿可能插嘴是因为他会这道题,不由自主的说出来,有时教师严厉的批评会打击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不想再开口表达。

3.家长的不关心。

有些家长由于忙着工作,或者是又有了二胎,或者是工作的原因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来带,这样的幼儿因为家长的不关心造就了不懂得如何表达,同时不把早期阅读当回事,他们都把幼儿认识字作为重点,也就是为了识字而去阅读。

4.家长的过于关心。

前一点说到家长的不关心会让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下降,但同样家长的过于关心,孩子一个眼神就知道孩子想要什么,孩子一笑就知道怎么了,什么都不用幼儿说,家长自己就给孩子做好了,这样幼儿不止是生活能力下降,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强,很少表达自己的观点。

5.荒废资源。

很多幼儿园为了丰富幼儿的知识,在教师里都设置了自然角,但是能真真运动到这个资源的教师非常少,很多教师只是一时的兴趣。时间久了,那个自然角也就荒废了。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我选取的研究对象是托小中大每个班的小朋友,通过询问班级里的教师了解情况后选出来的语言表达不强的小朋友们,再对家长与教师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选出的这些小朋友们都是语言表达能力薄弱的。

(二)研究资料的收集。

在这段时间,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研究的方案,以问卷调查表的形式打印出来,并发给家长和老师,希望他们配合我,对于有的老师,我采取的是访谈调查法,并记录下来,查阅了各种书面资料和网络资料进行归纳和整理。

(三)研究资料的分析。

获得资料后我把问卷调查进行了整理,发现在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中,家长认为教师的原因竟然是占首位的,百分之65的家长认为是教师的原因,还有一些家长认为是孩子自己比较害羞,语言表达能力竟是无所谓的存在。

(四)研究步骤。

首先我确定我的课题,并制定一系列的计划,把范围定在托小中大一个年龄阶段一个班级调查,把问卷调查发下去,再收集调查资料,把资料整理出来,以百分比计算出家长的想法。

三、研究结果。

针对以上幼儿表达能力存在的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吸引幼儿注意力,培养幼儿说的兴趣与机会。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美,对于一个出生不久的`幼儿来说,他们更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我们要给幼儿一个说的机会。日常生活中,孩子们总是有意无意地与教师、同伴及家长进行着语言的交往。这种自然的交往情境,为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言语交往机会,使孩子们能通过实践,练习和发展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为家长、教师对幼儿语言教育提供了良好机会。

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教育就是教师(家长)充分地利用孩子的一日生活环境,全方位、多角度地为他们提供丰富而宽松的语言交际环境,鼓励幼儿主动地进行集体、小组或个别交流,以形成积极的语言交往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交往习惯。

我们可以组织幼儿去表达心里想说的,上课时多给幼儿表现的机会,要让幼儿说,让幼儿做。

(二)教师给予孩子听或说的机会。

首先教师尽可能营造宽松、自由、愉悦的课堂气氛,去掉传统思想,要以“幼儿为主体”的课堂,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语言环境,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表露自己的情感,使他们在自由表达中最大限度的释放自己的潜能。

(三)与家长交流,让家长关注幼儿。

与家长交流,让家长关注幼儿,从而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新《纲要》明确指出:“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幼儿的语言发展不可缺少阅读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幼儿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不是单纯的看书,识字,而是一种具有结构相对完整、体系相对独立、能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发活动。

(四)让家长对语言的重视。

很多家长由于太了解自己的孩子,只要一个眼神,许多家长都知道自己孩子想干什么。这也充分表达了家长们对孩子的关心,爱护。但是因为这些爱护他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语言的多么重要。生活中,我见过很多孩子,可能和职业有关。我也观察了很多孩子。有句话可以体现现在家长的观念;就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很多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这样给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爱,有时候或许还是“伤害”。

例如:一个2岁的宝宝只会喊爸爸,妈妈,而且不是很清晰。家长也担心,但是他们却不想法子来改变。在我的观察中,我看到了。宝宝在渴的时候,只是指了指奶瓶,家长也就像听到指令似的,迅速的把奶瓶递给了宝宝。看,宝宝不说话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和家长在聊的过程中告诉他,以后在宝宝想要什么东西时,不要按他的“指令”来做,即使他是哭闹,虽然心疼。但是要克制。这要宝宝把想要的东西说出来,那怕是一个字,不清晰的都是一种进步。

(五)利用资源,幼儿在观察周围事物中发展语言。

幼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的现实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等,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认识能力,而认识范围的扩大,内容的加深又丰富了幼儿的语言。根据幼儿直观感知的特点,给幼儿创设条件、丰富生活内容,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幼儿语言。例如:我们可以在教室的一角设置“自然角”。种上麦子,白菜,让幼儿自己去观察,并用适当的词语才表达,如绿绿的麦苗,绿色的叶子。春天的时候,学校可以组织幼儿去春游,更好的去亲近大自然,观察自然。这样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知识,也陶冶情操。使幼儿充分的感受大自然的美,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变化。

三、结论与讨论。

总的来说,幼儿语言的表达能力的发展与兴趣、家园联系、社会交往能力是密切相关的。身为教师的我们要更加注重幼儿语言能力的表达,多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培养幼儿的方法,注重幼儿兴趣,才能更有力的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作者:莫玉明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北京学前教育网(11)。

[2]甘行芳,刘三祥.早期阅读教育收藏于2203(11)。

[3]幼儿语言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虹口区实验幼儿园李建君文章来。

[初中生物论文]生物学科电化教学的备课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早已摆脱了原先不受重视的尴尬地位,各科目的发展更具有均衡性。由于生物课程自身的特性,如果依旧采用原先的传统教学方法,难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将教学目标理解和渗透,更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分组合作教学的盛行就成了一个顺理成章的情况。本文通过对分组合作学习的运用分析,尝试浅析合作学习的好处和优势所在。

关键词:生物课堂;分组合作;学习积极性。

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改革后被广泛运用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特别是在生物教学中,由于生物的学习更强调实践性,相对于每个学生单打独斗的常规教学来说,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助,调动每一位学生去进行有明确责任分工的学习,就更加适合学生对知识点进行领悟。同时,分组合作教学加强了学生之间在学习方面的互助与沟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生物课堂的学习里真正做到学得会,学得懂。

1在课前构建结构合理的学习小组。

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是构建出一个结构良好,分组合理的学习小组,只有构建学习小组的前置工作进行的好,才有可能在之后课堂上进行的正式教学中让学习小组发挥应有的作用。学习小组可以是2-4人不等的组合,在日常教学中,最常见的是同位之间的相互合作,更进一步则是前后位,或者前后两排之间的合作,但这样的合作拼凑性太强,学生并不能真正做到能力互补,也不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在不断进行教学尝试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影响学生学习小组的因素有很多,而在学习小组里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方式是最有效的。在课前对学生的能力和个性进行了解后,对学生进行固定分组,尽量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水平之和基本相近,一般是一位优等生,一位后进生配两位中等生的小组模式,再参考学生的性格以及彼此间是否相容等现实因素进行分组。笔者在对合作小组分好后,开始引导学生进行学业和成长两方面的目标制定,学会利用同组之间的鼓励和互帮互助,对小组负责,也对自己个人负责。每个组的成员先制定出属于自己的长远目标,而后根据长远目标的内容逐渐拆分出一个一个的子目标,再根据子目标划分更小的目标,做到一小步一小步的前进,每次都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增强个人信心,也给小组带来荣誉。直至最后,每个人制定出属于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个人计划,并订立相符合的小组公约和加减分细则,借此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2在课堂上创造正确有效的讨论机会。

生物课堂的特殊性在于所学内容大部分都可以与现实相结合,比如在讲授孢子植物被子植物时,或者在对动物进行讲解时,最好的途径应该是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能够用最直接的方式学习这里面的知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四十分钟一节课的课堂十分紧张,根本不会没有那么多的条件提供在生物课堂上开展实践性教学。并且,随着所学知识难度的提升,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展示部分直观教具之外,还应该创造出合适的小组讨论话题,给学生更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的机会,通过学生彼此间对问题的讨论和讲解,来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消化。同时,合作学习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到相应生物知识的同时,学习一下其他学生的优良品质,比如良好的思维习惯,新异的想法和思路等等。比如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之间不断地讨论深化,将一些具体的,直观的材料概括出科学的,抽象的结论。这样的逆推法自下而上,让学生先领悟了具体事例,再去通过自己的思考将事例转化为与正确答案基本接近的概念,然后通过正向迁移去学习课本上的概念和结论,比直接将结论和概念传授给学生更能促进学生的进步。例如,笔者在讲授鸟类的特征时,就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分别取收集和鸟类有关的图画,动画,标本等,然后通过这些让学生去自己思索,和讨论,寻找鸟类之间有什么共同特征,并对小组的成果进行展示和概括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基本上可以通过合作和观察将鸟类的明显特征概括出来,除了最基础的飞行之外,其他一些特征也在讨论中初现端倪,最后再由笔者对学生所概括的条目进行最后的归纳和总结,这样的学习效果就比直接把概念抛给学生去学习要好得多。

3充分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优点和不足。

在生物课堂上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对于生物教学和学生的个人成长帮助是非常大的,然而教师同时也应该明白,合作学习并不是万能的,我们在生物课堂上倡导合作学习,也不是说生物课就是合作学习课。有一些非常系统性,或科学性很强的概念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无法得出的,还需要老师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于自身年龄尚幼,对许多事情的认识和想法并不完善,很容易就在判断中做出错误的选择。因此还要求教师对于学生的合作学习时时监控,对于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把控,让学生在进行分组讨论和学习得出结论后,明白什么样的结论是正确的,什么样的结论不是。同样以鸟类的特征为例,尽管在收集概括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鸟类较明显的的外部特征概括出来,然而也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错误,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正确的和错误的概括加以区分。有的学生搜索到了一部名为《战鸽总动员》的动画片,并概括出了一些原本不应该属于鸟类的'特征,于是笔者借助学生播放的片段,跟同学们仔细分析了动画片中对鸽子自身特征的夸张和拟人所在,在笔者的引导下,同学们最后顺利的排除了干扰答案,总结出正确回答。

4结语。

当今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学生的学习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自己一个人埋头苦读的时代已经过去,学生在成绩突出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团队间的协作,培养自己的合作精神。尤其是在生物课堂上培养合作精神,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和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交流和互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兵.众人拾柴火焰高———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j].高考,20xx(03):90.

[2]丁素娟,辛宁,张秋红.探究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中国校外教育,20xx(36):59.

[3]冯丽瑛.探究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开展合作学习[j].新课程(中学),20xx(12):222+224.

生物教学论文范文

一是通过开展趣味活动,激发学生兴趣。高效的生物课堂,首先要激发兴趣,引发学生的参与动机。例如,可以开展生物课程兴趣小组活动,来增强学习兴趣。兴趣小组的研究课题可以包括显微镜的结构、性能、使用方法,栽培蘑菇、草莓,饲养金鱼、蝌蚪、牛蛙,制作动物标本、给校园的花草树木挂牌标明科属种及生活习性等。

二是运用多媒体、视频等,激发兴趣,打造高效课堂。教师运用视频辅助教学,既可以直观地展示所教内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观察桃花的结构时,教师可利用动画展示,依次摘下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纵向切开子房,观察子房内的胚珠数目,学生对此一目了然,通过让学生对照、比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是运用实验教学,激发兴趣,创建高效课堂。实验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的基本方法,实验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实验上,学生们都在自己家的植物上遮挡叶片做这个实验,后来有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不同不透光纸片在叶片上所留下的不同形状,导致大家激烈讨论,因而对学生而言,试验的魅力的确是现象本身,但是实验带来的却是实践性的授课效果。

一是鼓励生物教师重视自我教学经验。鼓励教师重视自我教学经验的累积,因为这些经验除了可帮助教师更熟悉教学现场的运作之外,也可作为自我教学反思的基础。尤其是将教师的“默会知识”具体化,鼓励教师制作教学档案、进行教师高效课堂行动研究、教学日志记载等。教师可以就自己的教学省思和教学的综合表现,以及和学生学校之间的教育情境,进行有系统有组织的数据收集以及整理,并且利用学校的社群团体,分享达到知识的分享以及创新。

二是鼓励生物教师建立社群学习团体,提供教学经验分享,以利于提升自省意识。提升教师的自我反省意识是改善教学中重要一环,如果教师没有自我反省、反思的知觉,则不会寻求在教学的教师专业发展。因此,可以鼓励教师在学校建立同事之间的社群团体,借助社群的学习,发展教师的专业关系。借助同事间的经验分享,将资深教师的教学经验分享给新进资浅的新教师,或者激发彼此不同的教学经验思考。另外,彼此学习也可以获得行政资源的支持、最新的教学和教育信息沟通的管道等,帮助教师反省改善教学。学校的资深教师,可以提供许多经验以及解答给新教师在教室中所面临到的教学问题,鼓励教师之间的专业对话,教师之间应该有专业的对话群,可以分享以及鼓励新手教师或者其它阶段的教师,以期能提升新手教师以及专家教师之间的合作及交流。教师只有具备有自我反省的意识,才有反省改善自己的教学的行为发生,进而寻求解决突破的方法,改善自己的教学或者理念,提升自我的教学成长。教师的工作并非将教材在课堂上重述,还要能寻求自己在教学工作不断进步,这样才能促使教学有所改进,保持工作的热诚,寻求工作的成就感,也就不会因为外界的改变(例如教育政策等)而影响、甚至怠惰自己教学的职责。

三是鼓励生物教师加强班级经营技巧,以利于提升教学效果。班级经营成功与否,不但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是否成功,更是教师产生成功或挫折的教学经验的来源。如果能善于利用适当的班级经营,将能加强教师的教学效率。因此,建议教师若要提升教学效率,应从本身的班级经营管理技巧着手,建议教师可以参加班级经营研习,学校应鼓励同事间对于班级经营技巧的分享,或者来自于教师对于班级经营的反思经验以及教学的改善。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10篇《生物教学论文范文生物学科教学论文》,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生物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方法论文

说话的声音大点。

容易害羞的人,说话都很小声。

不妨把自己的音调提高,你就会变得更加自信,相信自己更有权说话。

如果自己心中有些害怕,不妨把担心的一切多往好处想,不要太在乎那些害怕的东西,慢慢地你就会发现自己真的变成了另一个人。

很多人总认为自己有了勇气才去行动,其实恰恰相反的是,有了行动,一个人才会变得有勇气。

生物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论文

当今世界国际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归根到底,是人才之间的竞争。研究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只有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谋求发展。但是,从目前来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创新能力与精神的重视程度不够,关于创新思维方面的研究课程体系也不够完善。从总体来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理论探讨多于具体实践。

目前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过于重视理论探讨、缺少具体实践内容等都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应该积极加强研究培养模式中的实践探索举措,使研究生在应对现实中的客观情境合理发挥自身的创新性思维,促进自身的积极向上发展。

从本质上来讲,研究生接受教育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后发手段。通过大量的实践经验显示,科学家在30岁左右属于创新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出现了较多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因此,需要较早进行评价与选拔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当前关于大学生、研究生方面的创新能力选拔与评价的研究少之又少,主要集中在关于中小学生创新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研究上。另外,少部分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中,混淆了研究生基本素质与创新素质,从而使人们对创新素质的认识更加模糊,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3现象思考多于实证研究。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属于一项系统工程,而且在当今教育背景下,不均衡的教育资源分配以及有限的教育资源,实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难度。当前在培养方向上存在着重现象、缺少实证探究的'现实操作意义,从而造成研究培养方式上的困境,不利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科学实践与发展。

2.1确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首先,应积极促使研究生在头脑中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研究生要想在某一研究领域取得一番作为,需要以坚定的专业思想为动力,通过自身的勤恳专研、努力奋斗,才能获得积极地进步、乐观向上的态度,树立持之以恒的精神,将读研看作是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良好的平台。其次,还要有效激发研究生的研究兴趣。尽管当前一些研究生读研的目的并不是想要术业有专攻,而是为了避开就业的风浪。这就需要导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专业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以此激发自身的研究兴趣。因此,研究生应积极树立明确的专业思想,在提升自己学习与研究兴趣的基础上,打好专业知识基础,从而积极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2.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就是导师队伍的素质建设。研究生导师在对学生学术方面的引导、知识的传承以及人格的榜样作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只有导师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因此,首先,应促进导师素质水平的提升,加强对导师的选拔与评价机制的完善,评选晋升制度应破除权威、论文与近亲的限制,使有真才实学的教师进入导师行列中来;其次,还要加强导师制度建设,当前单一导师制方面的诸多问题已经显露出来,因此可以采取导师队伍制度,针对研究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导师,或为学生安排理论导师与技术型导师等,促进研究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最后,导师应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营造良好学术氛围,鼓励研究生大胆提出新问题、积极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2.3积极搭建合理的创新平台。

教育部已对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拟订了计划方案,而且也提出了要合理搭建教育资源的共享体系。创新平台搭建的具体形式有校内共享平台、校际联合平台以及校企联合平台等。在校内共享平台方面看,将一些校内的重点跨专业、学科的科研成果进行资源共享,从而使研究生在平台中得到知识的充实与能力的训练。而校际联合平台主要是在一些国家性重大项目发挥研究生的积极作用,使研究生能与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研究人员进行合作,能够在合作交流中发散自己的思维,促进研究生得到更快地成长,并且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3结语。

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积极采取科学的研究手段与方法,从而使研究生在科研中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为社会作出相应的贡献。

文档为doc格式。

充分利用生物学科特点论文生物学的科学方法

(四川省重庆市育才中学邹今治)。

中学生物学科担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任务。生物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重视生物课的德育功能,掌握生物学科思想教育的特点和方法,才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笔者认为中学生物学科思想教育有如下特点。

一、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中学生物学科思想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是由生物的多样性、分布的广袤性和知识的跨界性所决定的。由于生物跟人类社会关系密切,人类社会不仅对人类自身,还必然会对生态系统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按照社会规范的思想标准和道德观念就会更多地渗透在生物教科书中来,使生物学科比之其他自然学科思想教育内容更为丰富。

生物学科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爱国主义教育。介绍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珍贵的动植物种类;介绍我国栽培作物的悠久历史,讲授祖国古代生物科学成就,使学生热爱祖国,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介绍我国现代生物科学成就,利用新旧社会对比,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共产党。

国情教育。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偏低。例如,耕地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草原为三分之一,林地为四分之一。这些知识可结合在自然保护及其他相关内容中讲授,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耕地面积的紧迫性;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生物学中包涵着自然辩证法思想。主要是:生命的物质性;运动性;生物的进化;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生物体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观点等。这些都是很多教师应用得比较熟悉的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也是唯物的、辩证的观点。生物学也证明了自然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的教育。生物学实践性强,生物课有很多实践活动。例如:实验、实习、参观访问、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等。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可引导学生学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组织学生参观果园、农场、科学站、高产田、饲养场等,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中的新情况、新技术、新经验。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关心家乡的农业生产,认识科学的社会价值,促使其立志为家乡经济建设作贡献。

思想品德教育。国家颁布的某些法律条文与生物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例如,《草原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其中的某些条文可结合有关生物知识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结合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知识的教学,可以进行正确对待友谊和爱情的教育。在生物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进行合作精神的教育。

科学精神、方法和态度的.教育。结合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以及渗透科学家片断事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勇于为科学献身精神的教育。通过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事例,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生态学观点,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这对提高公民素质有重要作用。讲述科学家认识真理的过程,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生物学包涵了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中渗透系统的观点,也是一种科学认识方法的教育。通过实验、实习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教学中还可结合实际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学生的头脑。

教师如果对生物学科思想教育内容的丰富性认识不足,就会不自觉地削弱生物课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我们学校按每本教材分章拟定出思想教育任务,通过讨论作为教学依据。这样对生物课的思想教育内容,就可能认识得全面一些,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

二、教育途径的多样性。

由于生物学科具有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决定了这门学科有多种多样的思想教育途径。除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而外,还有实验、现场教学、野外实习、生态系统的调查、参观访问、作物栽培、动物饲养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研究课内,还要研究课外活动的思想教育特点;不仅要研究教材,还要研究实践活动的思想教育特点。现将生物课的几种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思想教育内容分述如下:

实验课:要教育学生爱护公物,遵守实验规则。学生分组实验,可进行团结协作的教育。做实验,要求学生要严格、谨慎、细心,培养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现场教学:要进行听指挥,守纪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

野外实习和调查:要进行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的教育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爱护庄稼、花草树木,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利用自然美景来美化学生心灵,进行审美观的教育。

参观访问:要教育学生树立群众观点,虚心学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优良品质。在参观良种站、畜牧场时,在了解新技术、新成果时,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科技兴农思想,引导学生立志为家乡的经济发展献身。

栽培饲养:要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另外,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进行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教育方式。

课堂教学是生物学科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决不能忽视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思想教育,教师要充分认识生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要善于认识各种教学活动中最适宜的教育因素,并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教育。

三、教育方法的渗透性。

生物学科的思想教育,不同于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它是与生物学知识紧密结合进行的。这就决定了生物课思想教育的方法特点是:在生物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教师要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情感陶冶、意志培养、道德规范。生物教学进行思想教育,要防止曾经出现过的两种偏向:一种是脱离知识,“穿靴戴帽”,贴政治标签。事实证明这样做的结果会走向反面;另一种是单纯的知识教学,忽视生物课的德育功能,这方面的教训也是需要记取的。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是找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点。这种结合点,一种是固定的,一种是可变动的。

固定的知识结合点,存在于教材中,具有客观性。有的知识结合点属于“显性”,例如,李时珍编著了《本草纲目》,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成为世界上享有盛名的植物学家,只要老师讲述,或者学生阅读,就可以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有的知识结合点属于“隐性”,需要教师去发掘。例如,植物生长素的浓度较低会促进植物生长;浓度过高会抑制植物生长,超过10[-8,]m的生长素就会抑制根的生长。由此,教师强调:超过了事物质的数量界限,就会改变事物的性质,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结合生长素浓度的变化,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使学生印象深刻。这样的知识点需要发掘、升华。

另一种是可变动的知识结合点,它具有主观性,取决于教师占有具备思想性的生物学材料的状况,以及是否善于选择教材中相应的知识点。有的知识点不具有某种思想性,教师可以将自己占有的闪光的思想材料,在教材相应的知识点上赋予思想性。例如,讲dna的双螺旋结构,一般为双链,可结合讲述我国科学家于1990年11月28日发现了三链状dna新结构。这一成果被称誉为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又一重大发现,获得美国当年百项科学头奖。这样讲既体现了教学的时代气息,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另外,在实验、实习等生物学技能的训练中也要根据情境和问题,适时地渗透思想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掌握好针对性原则。不同年级的学生和班级有不同的思想特点,对低年级学生重在提供生动的有思想意义的素材,偏重于事实教育。对高中学生仍要以科学事实为基础,注意“画龙点睛”式的思想升华。例如,讲到遗传学家摩尔根时,笔者曾补充介绍,他在遗传学上的研究成果,使他获得了诺贝尔奖金,但他没有出席盛大的授奖仪式,他在致力于自己的研究。摩尔根说这奖赏不是给我个人的,而是对实验生物学的褒奖。最后,以两句话简评作小结:这就是有成就的科学家的态度――看轻个人荣誉,看重自己的事业。这实际上也向学生进行了人生观的教育。

渗透德育还要掌握好适度性原则。一堂课渗透的知识点不宜过多,多了“物极必反”;一个知识点渗透的分量也要适当。在教学方法上要使科学性和思想性水乳交融,使学生乐于接受。

四、教育对象的易接受性。

生物学科的认识和方法,给学生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奠定了基础。学生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其他自然学科一样,大都具有可直接验证的特点,因而知识的客观性在学生头脑中印象会更为深刻,对生物学知识真理性的信念也就更为牢固。从这个角度上说,由此进行的思想熏陶,学生更易于接受。对因为某些思想标准和道德观念是结合人体生理卫生和遗传知识来进行的,这使学生感受到社会要求的行为准则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符合切身利益。那么,这样的思想教育,学生容易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以至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生理卫生》课本从运动系统、循环系统的角度阐述了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好处;从呼吸、神经等系统的生理卫生说明了吸烟、酗酒的危害;讲青春期身体重要器官要到25岁左右才发育完善,说明了晚婚晚育的生理学基础;高中《生物》课本结合遗传病阐明了《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的道理。像这样一些具有思想意义的内容,在生物教学中进行,要比离开科学知识单纯进行纪律教育、道德规劝效果要好。

有的教师对学生不讲吸烟、喝酒的危害,认为班主任、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已经讲得很多了,不必再讲,这是无视生物学科思想教育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特点,忽视了通过各个学科、各个渠道综合育人的整体效应。

五、育人效果的依赖性。

生物学科的思想教育是通过生物教师去执行的,因此思想教育的效果依赖于生物教师的思想素质、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水平。

教师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意志、情感,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生物课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依赖于教师正确的政治方向,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对教书育人的高度责任感。

教材的思想体系蕴涵在知识体系之中。教师具有坚实的生物专业知识才能深入理解、掌握教材的科学性,也才可能更好地发掘其中的思想性。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用具有思想意义的现代生物科学成果的新信息充实教学,才能使生物课的思想教育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

如果生物教师富于教学机智,就会善于根据教材和教学情境进行思想教育。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越高,学生学习兴趣越浓厚,思想教育就会理入而情动,最终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总之,生物教师必须德才兼备,才能根据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实现优化的育人效果。

生物学微生物论文

20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9月,教育部专家组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明确指出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1

把握核心素养内涵,助核心素养落地。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国家发展战略,尤其是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在教育改革领域的主要体现和具体要求,同时,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根本任务在教育领域落实的重要措施和必要途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精心研读和分析《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和基本要点,准确把握核心素养对深化课程改革的统领性、对学生发展的支撑性,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基础。核心素养与深化课程改革有着直接的、深度的关联。它规定了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宗旨,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课程规划、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育教学、考试评价、课程保障等的根本依据。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国际组织针对“核心素养”体系的研究及框架构建,“学会学习”“学会交流与沟通”是“核心素养”的关键内涵之一。“学会学习”“学会交流与沟通”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并促进身心健康,而且要使这三者互相渗透与融合。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逐渐获得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走向社会,走向未来。核心素养的提出让课程改革充溢新的生命活力,丰富了育人目标内涵,进一步彰显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

核心素养关注的是全面发展的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课改改革的关键。课程管理、课程建设、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等,均指向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教材、教学都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存在的,课程、教材、教学的价值意义当然也必须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上。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举措,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落实也就是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育人模式。落实学生发展湖心素养,就是要探索新的育人模式,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

实现课程统整融合,助核心素养落地。

课程是学校的“心脏”,是学校育人的“蓝图”.课程实施是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从学校的课程规划角度看,纵向上要实现三类课程的统整,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融合,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本土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横向上要彰显两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和教育价值。一是学科类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知识体系开发的。学科类课程的实施要在彰显学科育人功能和学科教育价值上下功夫,发挥学科育人的不可替代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奠定基础。二是综合实践和活动类课程,这类课程从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求出发,与真实的世界发生关联,将生活情景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体验、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要构建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的、系统完整的、体现办学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综合实践性课程统筹实施,通过课程实施把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最重要、最关键、不可缺的素养。每一门学科的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等都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因此,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对于核心素养的落实来讲都是有限的,过分的强调学科独立性是不利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中小学都应该强调学科整合和统筹,都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设计学校课程体系,要发挥课程的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功能,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3

基于课程标准教学,助核心素养落地。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改革,就是要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于课程实施过程之中,而课程教学是主渠道和主阵地。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最终要通过课程实施落地。教育部已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修订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近期将要审定发布。从近期教育部公开进行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稿)意见征求稿可以看出,各学科均按照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样体系,提炼出了各学科核心素养,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要求,研制了学科学业质量标准,修订版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将成为基于核心素养目标深化课改的关键举措和具体化、操作化。作为学校和广大教师来讲,落实核心素养就必须执行好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必须大力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只有基于课程标准教学,才能将核心素养落地。一是学校要基于国家课程方案,科学构建属于学校自己的课程体系,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学生活动社团化、社团活动课程化,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统整融合,建立学科类课程、拓展类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使核心素养分阶段、分层次、分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实施之中。二是学校要组织各学科教师,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学期课程纲要的研发,要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和主人,将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科学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按照学期进行分解和细化,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维度,落实到每一个学期,既使教师明确学期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要求,也使学生知道一学期的学习内容和要求,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如何评价等。这样才能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每一个学期。三是组织教师进行课标规定的学科课程内容的分解和细化,将具体学科学习的内容标准分解为多个学习要素,并分析核心要素和关键要素,用具体的行为动词予以科学地描述。这样才能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每一知识节点。四要组织教师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对每一学习主题或项目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清晰地、规范地设计教学目标,每一条教学目标的叙写均应体现行为主体、行为活动、行为条件和行为结果四个要素,且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五要按照教学目标先进行学习评价设计,设计出目标达成的教学评价方式、途径和内容,教学评价的设计要先于教学活动设计。只有抓住这几个关键环节,才能将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4

转变教学方式方法,助核心素养落地。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是什么样?这是一线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对此应达成共识:只有能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的教学,才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学生运用所学的本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运用常规思维和非常规思维,通过高层次的思维参与与投入,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交往技能的认知策略。“没有高水平的思维参与和投入,学科知识的学习就永远只会停留在符号知识(表层结构)的学习上,而不能深入知识内涵(深层结构),获得知识的价值和意义,进而使知识和思维能力获得良性循环的发展”.要大力引导广大教师,切实转变教学方式,指向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这一基本目标。一是要实现由“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转变。要引导广大教师深入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的课例研究,通过课例把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落实到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中,从而力争将核心素养由一个抽象的理念变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二是要实现由学科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要积极引导广大教师从以学科为中心、学科核心知识为中心、学科考点为中心,转向核心素养为中心。从核心知识到核心素养,其本质是从学科中心的课程观向学生中心的课程观的转变。当下,以学科核心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过于注重知识而轻经验、重学科逻辑轻心理逻辑、重学术性轻实用性。要倡导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核心知识与核心素养并重的课程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导师制引导学生的社会化进程,通过走班制满足学生的教育选择,通过学分制彰显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自主管理唤醒学生的主体自觉,通过活动课程丰富学生的自我体验。三是要实现由单一学习方式向多元活动学习方式转变。“核心素养”一头连接“全面发展的人”,一头连接“真实的生活世界”,核心素养本身具有可塑造性、后天可培养性和可干预性等特征,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进行,要通过真实的情景、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如小组讨论、主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实践探究式学习等,把知、情、行、思、信等要素相融合统筹落实。这就要求我们的广大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语言文字符号所直接表述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概念、规律、命题、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更要让学生感受、体会和领悟到蕴含在学科知识内容和意义之中或背后的精神、价值、方法论、生活意义(文化意义)。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应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品格养成、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指向于人的文化意义、思维意义和价值意义的追求之中。

生物学微生物论文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老师在第一节课的时候就给我们介绍了几本关于生物学方面的书,作为一个生物专业的师范生,经常阅读有关生物学科的书籍是十分必要的,除了专业书籍外,看一些杂志报刊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些报刊会有关于生物学科方面的最新成果,或是其他一些老师专家对于生物教学方面的一些新的见解,这对于我们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以后出去的教学工作等都是很重要的。在老师介绍的书中,《中学生物学》是其中的一本。最近,我在图书馆翻阅了《中学生物学》第29卷第10期,其中介绍了许多关于生物学方面的知识,看完之后我有很大的收获。在这一期报刊中有几篇文章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第一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是《高中生物学科易混淆名词之辨析》。文章作者陆新华辨析了高中生物学科中几个比较容易混淆的名词,如:蛋白质与蛋白,着丝点与着丝粒,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逆转录和反转录等,看完这些名词辨析,我们会发现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也经常会忽略对那些概念比较接近的名词的辨析,有些名词虽然我们知道两者之间有所不同,但要我们仔细辨析我们一时之间会说不出来,甚至有时会把两者混为一谈。

在看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认为着丝点和着丝粒是同一个概念。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讲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均用“着丝点”,而在细胞生物学教材中讲解染色体结构或细胞分裂时,又常出现“着丝粒”,我一直以为两者为同一结构,之前也没有仔细去探究两者是否不同,但看了这篇文章后才分辨清了两者之间的区别。染色体主缢痕处的特殊分化区域由富含重复碱基序列的dna异染色质区组成,称为着丝粒,将染色体分成二臂。在细胞分裂前期和中期,把两个姐妹染色单体连在一起,到后期两个染色单体的着丝粒分开。着丝粒是一种高度有序的整合结构,在结构和组成上都是非均一的,包括三种不同的结构域。着丝点就位于着丝粒的其中一个结构域—着丝点结构域中,是着丝粒两侧各有一个蛋白质构成的三层的盘状或球状结构。着丝点与染色体的移动有关,在细胞分裂的前、中、后期,纺锤体忽的纺锤丝(或星射线)直接附着在着丝点上而不是附着在染色体的着丝粒上,没有着丝点,染色体不能由纺锤丝牵引移动。因此,着丝点和着丝粒并非同一结构,它们的动能也不同,但它们的位置关系是固定。由于着丝点与着丝粒联系密切,结构成分互穿插,功能方面联系紧密,两者常合称为着丝粒—动粒复合体。

生物学科是一门科学、严谨的学科,专有名词很多都有其特定的涵义及范围。但在平时我们常把相近的名词混为一谈,甚至有人完全分辨不清,曲解其意,如果教师的教学中出现这些问题将会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成会带来相当大的阻碍。这篇文章也给我们敲了个警钟,作为一个生物专业的师范生,不能很好的分辨这些名词,甚至有时把两个名词混为一谈,说明我们的专业知识学得不扎实,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时候就多注意这些意思相近的名词之间的辨析,只有我们把专业知识学扎实,注意把我们学过的知识中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分辨清,在以后的教学中才不会误导学生,才能更好的'为学生讲解,而且我们应注意在以后为学生讲解到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时我们应特别强调。对自己的学生负责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另外一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是《让前概念为生物教学服务—“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节教学的思考》。该文章中提到一个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有些知识明明在课堂上已经强调多次了,可是还是有部分学生记不清楚,经常弄错。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原因往往会被教师忽略的,就是学生的前概念在作祟。文章结合《细胞的能量“通货”—atp》这节课的教学从前概念的产生,如何发现学生的前概念及如何正确处理学生的前概念等方面讲述如何让前概念为生物教学服务。

看了这篇文章有利于我们现在学习的教学设计,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到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更好的记住新知识外,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前概念,对重点的新概念要重点的与之前学生可能接触过的错误的前概念区分,这也是我们这是以后真正去给学生上课应该注意的问题之一。

这篇文章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对于学生的一些错误的前概念我们避免不了,学生在进入高中的时候,已经在小学的科学课、初中的生物课接触、学习到了许多生物学科的知识,而且学生也会从互联网,平时生活学习到相关的生物知识,这些知识数量很多,有部分学过的知识是因为当时知识水平不够而没有深入学习,只学习浅表,而有一些信息是错误的,这就使学生在进入高中学习生物的时候会有这些前概念的干扰。作为老师应利用各种方法,如课堂提问,及时了解及发现学生是否有错误的前概念,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受到干扰、误导,影响学习效果。

生物学科中的很多知识其实与其他的学科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如文章作者举例说明的细胞的能量“通货”—atp,在其中涉及的化学键在化学学科中有学习到,而在政治学科中也有对“通货”的学习,老师可以利用学科交叉,以及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帮助学生辨析前概念。这就要求教师终身学习,在学习专业的知识外,也要相应的了解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使自身的知识面更广,利用更多的知识来丰富课堂的教学。

虽然有时候一些错误的前概念会对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扰,但只要正确处理,前概念也能为生物教学服务。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注意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学习前一个概念时能为后面概念的学习作铺垫,学习后面概念时能以先前学过的概念为例,巩固前后概念间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这过程中还有一个需要我们注意的,就是作为教师,为了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一些概念,通常会举例,打比方等,这时要特别注意自己举的例子是否合适,要避免因为教师不经意的失误也可能成为干扰学生以后学习的前概念。

作为一个生物专业的师范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方面的知识,我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看这些相关的杂志报刊书籍能使我了解到更多的新的知识,与时俱进,汲取其中对自身有用的知识充实自己,为自己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

生物学科总结

根据本期生物学科教研工作计划,现就本期生物学科教研工作总结于下。

本期,初中中心组完成了10~11学年度(上期)七、八年级“学案”的编写工作,高中中心组完成了6套高考模拟试题的编制工作。通过编写“学案”和编制模拟题的工作,既提升了中心组成员的教学水平,促进了中心组成员的成长,又为全区“学案导学”的推进和高三教学效益的提升提供了支持。

本期,高初中各年级扎实开展“学案导学”实践探索,课堂教学效益得到不断提高。特级教师夏茂林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应用”的“学案导学”示范课,青年教师李华强的“生态系统的概述”的“学案导学”研究课,省级骨干教师刘玉勇的“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学案导学”公开课,都深受广大教师的好评,“学案导学”顺利推进。

在中心组成员的积极努力下,本期课题研究工作取得新进展,尤其是龙泉外国语实验学校初中部、西平中学、洛带中学的工作尤为突出。本期课题研究工作的特点是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显著,如龙泉外国语实验学校初中部“百工堰公园生物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校园植物资源的开发”,西平中学“校园周边环境实践活动资源开发”,洛带中学“长安垃圾场生物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卓越成效,受到市教科所教研员的好评。同时,有关课题研究的一批论文,参加了20xx年成都市生物学科优秀论文评选,并取得了良好等级。

生物学研究论文

摘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介绍了研究生细胞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开展与体会,为适应多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培养要求、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细胞分子生物学;教学;内容;考核。

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将细胞分子生物学作为生物学一级学科的学位课程,包含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态学等11个生物学二级学科。扬州大学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目前设有27个学院,11个生物学二级学科分散在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农学院、兽医学院、医学院,各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也较广泛,如何适应这种多学院、多学科和多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提高教学效果,扬州大学不断进行尝试、改革,构建了适合各二级学科培养目标要求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教学体系,现将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介绍如下。

1细胞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内容。

细胞分子生物学是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发展而兴起的一门较新的学科,是一门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基因对细胞活动调控以及各种细胞结构的形成和功能执行的科学[1]。对生物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讲,本科阶段都学过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这2门课程,因此研究生所开设的细胞分子生物学课程体系应该和本科生的课程体系有所区别。由于传统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教材与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在内容上有很多雷同,若采用这些教材,很容易使研究生对该门课程失去兴趣。扬州大学将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4个部分:细胞结构、细胞遗传、细胞代谢与调控、细胞发育,该校没有选择任何固定教材,仅仅指定少数最新出版的教材作为参考书,如韩贻仁主编的分子细胞生物学[2]、geraldkarp主编的cellandmolecularbiology:conceptsandexperi-ments等[3]。

扬州大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的授课对象差异比较大,学生的来源和专业背景也不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使用开放式教师、开放式教学和开放式课堂的教学方法。

2.1开放式教师。

以往的研究生课程都是由固定的教师一上到底,由于教师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对细胞生物学各个领域的前沿知识都熟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扬州大学采用不固定教师上课的制度,跨学科跨学院请资深教师进行授课,确保学生能够了解该领域的基本知识与前沿动态。设置的4个部分教学内容中,每一部分由1~2位专业教师负责主讲,教师可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根据不同教学模块,设置具体的教学内容,不拘泥于任何教科书进行授课。有些教师的研究方向是植物,对植物细胞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和前沿动态比较熟悉,讲授植物细胞分子生物学可以做到深入浅出,而对动物细胞分子生物学的讲授效果会比较差,因此主讲教师可选择来自植物、动物、微生物、病毒等研究方向的老师。对于学生,有些是来源于农学院,其背景知识和兴趣侧重在植物方面,而有些来源于医学院或兽医学院,其背景知识和兴趣侧重在动物方面,这就要求选择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开展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

2.2开放式教学。

由于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因此在把握现有教材和参考资料的基础上,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将细胞生物学相关领域的新进展、新知识、新方法介绍给学生,拓宽学生知识的深度、广度,培养其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在每一个教学模块中,教师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讲解不同侧重点的专题。如细胞结构部分包括讲了2个专题,一个是细胞内膜系统:结构、功能、蛋白质分选和膜泡运输,另一个是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内膜系统一般是指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核、溶酶体和液泡(包括内体和分泌泡)5类细胞器膜的总称,而广义的内膜系统概念也包括线粒体、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细胞核等细胞内所有细胞器膜的总称。在本科细胞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这些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功能和发生是分别独立介绍。虽然这些细胞器具有各自独立的结构和功能[4],但它们又是密切相关的,尤其是它们的膜结构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转换的机制则是通过蛋白质分选和膜泡运输来实现的。在讲授内膜系统时,可通过蛋白质合成这条线将这些相关内容串联起来讲述。由于核糖体在蛋白质合成上与内膜系统互为一体,因此将核糖体也加入进来,同时向上讲可以提及细胞核中核糖体大小亚基及mrna的合成,向下还可讲述细胞膜上的蛋白功能,从而用蛋白质合成一条线将细胞的三大结构即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联系了起来。同时,也启迪研究生自己去找线索,找出一根主干,将尽可能多的内容串起来。又如细胞骨架对于维持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以及在细胞运动、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和细胞分化分裂等一系列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对细胞骨架的研究是近代生命科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它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大型分析仪器的应用和实验方法技术的改进。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重点向学生讲解细胞骨架的研究方法,包括每种方法的原理、基本过程和结果分析,以最新的国外权威期刊上发表的细胞骨架方面的论文为例,向学生介绍细胞骨架的研究是如何开展的。

2.3开放式课堂。

研究生课堂和本科生课堂相比,讲授内容量非常大。笔者一般会在课后将课件提供给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不用花太多精力记笔记,而是将主要精力集中到听课上,跟着教师的引导考虑问题,这样使其思维保持很高的兴奋度,且感到疲劳。在严格遵守课堂纪律的前提下,在上课时要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性。课后要让学生自己阅读指定或推荐的原始文献,或者让他们自己到网上查阅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以此可培养学生阅读文献、查找资料、进行科研的能力。

作为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细胞分子生物学的考核以考试为主,考虑到研究生学习细胞分子生物学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利用学到的细胞生物学知识解决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实用性较强,因此笔者选用开卷考试的形式,所出的试题都是综合性的分析题,在考场内学生可以查阅任何参考资料,但参考资料中没有现成的答案,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通过仔细分析才能得出答案。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情况,检验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以后教学的开展。

4参考文献。

[2]韩贻仁.分子细胞生物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xx.

[3]geraldkarp.cellandmolecularbiology:conceptsandexperiments[m].(3rded).王喜忠,丁明孝,张传茂,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生物学微生物论文

论文摘要:目的验证氨金黄敏颗粒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是否适用于该供试品的检查。方法细菌计数采用低速离心―培养基稀释法,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按常规检查法,控制菌按常规检查法。结果稀释剂对照组的菌回收率大于70%,试验组的菌回收率大于70%;阴性对照组未检出阴性对照菌,试验组检出阳性试验菌。结论可以用该微生物限度检查法进行氨金黄敏颗粒的检查。

主题词:氨金黄敏颗粒检验。

中图分类号:r122.1+2。

为了保证检验方法的科学性,现对某公司生产的氨金黄敏颗粒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

一、材料与仪器。

1、试验样品药品名称:氨金黄敏颗粒,批号:090901、090902、090903。

2、验证用仪器。

电热恒温干燥箱、电冰箱、电热恒温培养箱、恒温水浴锅、离心机、蒸汽灭菌锅、集菌仪等。

玻璃器皿锥形瓶、培养皿、量筒、试管、吸管等。

3、验证用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

4、验证用培养基及稀释剂营养琼脂培养基;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胆盐乳糖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改良马丁培养基;曙红亚甲蓝琼脂培养基。

二、验证条件。

无菌室环境洁净度为10000级,局部洁净度为100级,净化消毒30min以上,供试品及灭菌的器具等经传递窗紫外杀菌灯照射30min置无菌室内,试验人员手消毒后穿无菌服进入操作间。

三、方法与结果。

1、菌液制备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新鲜斜面培养物接种于营养肉汤培养基中,于35℃培养18~24小时,分别取各菌种培养液1ml加入0.9%无菌氯化钠溶液9ml中,10倍依次稀释,金黄色葡萄球菌稀释至10-5,大肠埃希菌稀释至10-7,枯草芽孢杆菌稀释至10-5,约为50~100cfu/ml,备用。

接种白色念珠菌的新鲜培养物至改良马丁培养基中,于23~28℃培养23~48小时,取培养液1ml加入0.9%无菌氯化钠溶液9ml中,10倍依次稀释至10-5,约为50~100cfu/ml,备用。

取黑曲霉的新鲜斜面培养物,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5ml将孢子洗下,吸取此溶液1ml置一个无菌的比色管中,加0.9%无菌氯化钠溶液适量与标准比浊管进行比浊,取比浊后的菌悬液1ml加入0.9%无菌氯化钠溶液9ml中,10倍依次稀释至10-4,约为50~100cfu/ml,备用。

2、供试液制备取供试品10g,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用匀浆仪分散混匀,作为1∶10的供试液。

3、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验证试验。

试验组细菌计数采用低速离心―培养基稀释法,取1∶10供试液10ml,500转/分离心5分钟,取全部上清液,用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补足至原量,混匀,再从中取1ml分别加入5个平皿中(每皿0.2ml),加入各阳性细菌试验菌1ml,立即倾注相应的琼脂培养基,置32℃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8h,测定细菌数。霉菌及酵母菌计数采用常规法,取1∶10供试液1ml,加入各霉菌及酵母菌试验菌1ml,立即倾注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置2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72h,测定霉菌及酵母菌数。

菌液组取稀释好的各菌液1ml,分别加入平皿中,加入相应培养基,置规定条件培养,测定所加的试验菌数。

供试品对照组按试验组方法,测定供试品本底菌数。

稀释剂对照组取稀释剂替代供试液,方法同试验组。

4、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验证。

试验组取1∶10的供试液10ml,置无菌条件下离心(500转/分)5分钟,取上清液置无菌试管中,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补足至原量,混匀,加至胆盐乳糖培养基100ml中,再加阳性对照菌大肠埃希菌菌液1ml,摇匀,置35~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8~24小时。大肠埃希菌浓度同细菌、霉菌及酵母菌数验证。

阴性对照组方法同试验组,加入1ml阴性菌(即金黄色葡萄球菌,浓度同细菌、霉菌及酵母菌数验证),置35~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8~24小时。

3.5结果分析。

3.5.1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验证结论在三次试验中,稀释剂对照组的菌回收率均大于70%,试验组的`菌回收率均大于70%,故可照供试液制备方法和计数法测定氨金黄敏颗粒的细菌、霉菌及酵母菌数。

3.5.2控制菌验证结论在三次试验中,阴性对照组未检出阴性对照菌,试验组检出阳性试验菌,故可用此供试液制备法和控制菌检查法进行氨金黄敏颗粒的控制菌检查。

四、讨论。

1、许多药品本身的特性(如抑菌性)会对检验结果带来影响,需要对供试品进行适当的预处理,以消除其本身带来的干扰。

2、药品的微生物检查是保证药品使用安全的重要检查项目,必须对每个品种的检验方法进行验证。

3、试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生物学微生物论文

水处理生物学课程是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新课程体系中10门主干课之一,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原理性,概念性,实践性强,操作难度大的课程。该课程的理论课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第二部分为微生物在给水排水工程中的应用,是水的生物处理工艺的基础,给水排水专业的学生只有在学好该门课程后才能更好地应用生物法来设计污水和自来水水处理工艺。微生物个体极小,种类繁多,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其形态和结构,这就使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感觉微生物知识杂乱,学习难度比较大,学习效果也不好,因此,如何提高水处理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是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如下探索。

1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该门课程是给排水专业的主干课程《水质工程学》(包括给水和排水)的前导课程,和其他专业生物教学不同的是要紧密围绕“水处理和水质控制”为核心实施教学。所以重点介绍水中存在的病毒、细菌、放线菌、真菌等以及在水质净化中有重要作用的古细菌、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和水生植物的基本形态和生理特性。在介绍微生物生理和营养时,要密切结合在水处理工艺的好氧处理和厌氧处理,介绍呼吸类型和代谢途径。在介绍生物对碳元素、氮元素、磷元素等的转化原理时结合具体的污水处理工艺中的脱氮除磷工艺设计要求讲解,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实际意义,为后续课程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应用实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水处理生物学是一门与生活实践、工业应用有密切联系的应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尤其在讲授应用微生物进行污水处理原理部分内容时,应该带领学生参观污水生物处理工艺,观察活性污泥或生物膜的性状,在参观中给学生讲授污水处理工艺及微生物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在讲授大型水生植物治理水环境时,引入一些工程实例,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样能使学生带着兴趣深入地理解微生物在处理中的作用。除了教授教材中的基本理论,更要引进工程实践中一些有影响的或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实例。南京林业大学校内有一条有防洪和排污功能的河流,由于河流里排放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比重较大,水质表观性质很差,学校为美化校园环境,引入了微孔曝气、喷泉曝气、添加微生物载体与菌种、种植水生植物等生物处理工艺对该河流进行污染整治,该河流中就存在各种降解污染物质的生物,在讲解生物处理水原理时就可以理论联系实际,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教学效果良好。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微生物形体极微小,看不见,摸不着,为了使学生对微生物有更加感性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最好采用多媒体教学。例如,讲微生物大小时,病毒、细菌、酵母、霉菌等通过色彩鲜明的图片展现给他们,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讲述微生物在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时,配以城市污水生物处理工艺中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等的图片,使学生对微生物的巨大威力和处理效率大为佩服,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比较强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使得他们认识到掌握微生物知识在给排水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

4引导学生研究型学习。

《水处理生物学》教学注重学生不仅要对对水中存在的各种微生物形态与结构的观察,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掌握独特的研究学习的技能。学生应该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讲解藻类这一章节时,正好是春末夏初,学校里的河流断面中流速缓慢的区域有大量红色的物质出现,学生很好奇这是什么现象形成的,这时候就引导学生取样观察,了解藻类生长的.环境条件,藻类的种类和形态特征,加深了学生对水体中藻类的知识的掌握。本学科也是发展中的学科,在生物学领域不断有新技术、新手段产生,比如说新型的微生物菌种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微生物检测的新方法pcr―dgge,在讲解到相关章节时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了解新技术,新方法。

5强化实验教学,强化技能训练。

改革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应长期持的一个重要环节,要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全面的理论识,还要经过足够的能力训练,使其具备适应特定岗位要的综合工作能力。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需要通过4个课时的实验课掌握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光学原理及操作与使用方法,掌握水体中主要微生物的检验技能,掌握控制水体微生物生长的方法,以确定水和废水的生物学性质,了解主要的水处理微生物的个体形态和结构特征,掌握从水体中分离和培养微生物的方法和技能。按照这个要求,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校制定了完整的实验计划,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酵母菌、霉菌、放线菌、活性污泥中的原生动物、后生动物、菌胶团等的形态,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掌握光学显微镜的操作,还能完成对各种微生物形态的观察。在完成观察任务后,继续对活性污泥中微生物进行纯种分离,接种,培养(任选稀释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在培养36小时后观察培养出来的菌体、菌落,进一步熟悉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方法。课时少,但是实验内容比较多,所以实验前就要做好准备工作,做好酵母菌,霉菌样本的纯培养工作,取曝气池新鲜活性污泥样本工作。在实验指导过程中也要依据教学经验,对历届学生实验操作时不太注意或易出错的环节,讲解时着重提出来,并且在他们实验操作过程中时监督检查,如“显微镜的操作和使用”的实中的操作步骤、“无菌操作”实验是否严格无菌操作,提高他们的效率。

以上几点便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与思考,当然关于水处理生物学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深入探讨,也很多需要进一步改革。总的来说,希望经过不断的教改反思,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合格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文博。优化微生物学教学[j]。微生物学通报。,(3)。

[2]李远红。多媒体课件设计与教学问题的探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

[3]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生物学微生物论文

3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各科课程标准中的落实,并将制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纳入新课程标准中。生物学核心素养作为高中生物课程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在新课程标准中发出璀璨的光芒。所以身为中学生物教师应深人研究生物学核心素养与中学生物课程及教学的关系,关注其内涵及其维度,理解理论的精髓,落实教学改革与实践,回归教育本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的需求应具有的必备能力和品格。

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在生物课程中的体现。

“素养”是指能够适应复杂要求的能力,能够成功开展工作的能力。素养的内涵比知识和技能更为广泛,集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情绪与一体;素养是立足于行动和情境导向的概念,而“核心素养”则是素养的核心内容,对每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并能够发展和维持;它帮助个人满足各个生活领域的重要需求,可带来益处的素养;核心素养是有益于实现预期结果的素养。生物学课程修订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就生物学科的体系和特点来看,生物学核心素养是以生物学科特征为基本立足点,从众多的生物学科素养中筛选和提炼出核心的部分,可以很好地体现生物学科的特征,同时还会从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等角度提出明确要求。

具体地说,生物学核心素养涵盖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生命观念是以生命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结论为基础描述生命现象,从获得生物学概念知识形成生命观念,以达到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这也是核心素养的最基本内容。理性思维崇尚科学思维精神,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科学探究是观察发现生物学现象,科学提出生物学问题,设计实验、实施方案和结果的交流与讨论,以适应未来的职业倾向需求和自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强调社会责任,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认识和能力,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能够关爱自己、关注社会、关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和建立人与人和谐相处等,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服务与回报社会,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统一,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为了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离不开生物课程,生物课程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载体,因此研究生物课程体系与生物核心素养的关系尤为重要。课程标准要以能力为导向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要与现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相互促进,促使课程体系从传统的以学科内容为中心向以学生能力为中心的转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生物学核心素养将成为生物学课程体系的主,凸显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教学,将跨学科通用概念融入生物学课程,加强科学探究和科学实践,将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生物学课程始末。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

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学,生物教育教学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线展开。

设计导向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则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深刻领会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研读生物课程标准,关注具体的教学内容,把握好生物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目标设计要循序渐进、不断深化。同时充分评估教学目标的有效性,目标是否准确,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是否契合;评估目标阐述是否细化、多层,具有可操作性;评估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与能力层次;检测目标是否落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例如,“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的教学目标(1)通过“细胞发现的历程”学习,思考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了解细胞学说。目标确定的理论依据是体现理性思维方式,促使学生学习科学发展史理解科学思维。(2)在观察多种细胞的内部结构中理解细胞学说,阐明细胞的基本结构,能运用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确立生物学基本研究规律。这里体现科学探究,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提问、实验设计和方案实施,在开展不同的工作中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3)在自主梳理与展示评价的过程中,能够举例说明动植物细胞间的统一性和差异性,描述细胞各结构在其说明活动中的作用,逐步养成自主学习和交流思想的能力。这一目标的确定体现了理解了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结构与功能观的生命观念,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总之,确立教学目标必须以教学活动为依托,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指导思想,才能做到举目纲张。

2.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理性思维。

“问题情境”是指在具体目标指引下,能够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策略达成目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真正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问题情境”这个切入点,根据真实的生活经历,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发掘学生的潜能,以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内动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

例如,学习“免疫调节”后,教师可以拿感冒说事,谈感冒的感受,追问:感冒时为什么嗓子不舒服或疼痛?发烧时体温升高,为什么不想吃东西,为什么还感觉到冷?()发热为什么是生物体一种保护性反应?学生从学到的核心概念中外延,可以知其然道得明,也就培养了学生必备的学科素养。在本节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病毒感染,攻击t淋巴细胞,破坏免疫系统。关注艾滋病的预防,关爱艾滋病携带者和患病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动承担向社会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的社会责任。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

3.整合生物实践教学资源,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

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为了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要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有计划的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参观调查、采集制作模型、栽培养殖、与生物学科相联系的生产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利用好实验室资源,做好课本中探究实验,还要亲自然接地气走进自然、走近社会,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让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资源成为生物实践教学强有力的支持。例如,对校园植物的识别,观察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去农田调查群落的演替,调查街区的环境污染,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节假日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4.构建多元的评价机制,撑起培养核心素养的支点。

生,还应该有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甚至家长参评等;评价的手段也要灵活多样,除了纸笔测试外,还可以采用成果展示、科普小论文撰写、调查活动报告等方式;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优劣势与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尤其是对于缺乏自信心学生的评价更要鼓励和支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性作用。

素养是人们基本生活之需,而核心素养则是优质生活之需。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形成的解决问题,学会生活,参加社会实践的素养和能力。养成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生物学核心思想,是学生在生物课程中获得的终身收益的学习成果。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需要有效的教学实践。

生物学科总结

根据本期生物学科教研工作计划,现就本期生物学科教研于下。

一、发挥中心组的作用,为一线教学服务

本期,初中中心组完成了10~11学年度(上期)七、八年级“学案”的编写工作,高中中心组完成了6套高考模拟试题的编制工作。通过编写“学案”和编制模拟题的工作,既提升了中心组成员的教学水平,促进了中心组成员的成长,又为全区“学案导学”的推进和高三教学效益的提升提供了支持。

二、扎实开展“学案导学”的实践探索,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本期,高初中各年级扎实开展“学案导学”实践探索,课堂教学效益得到不断提高。特级教师夏茂林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应用”的“学案导学”示范课,青年教师李华强的“生态系统的概述”的“学案导学”研究课,省级骨干教师刘玉勇的“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学案导学”公开课,都深受广大教师的好评,“学案导学”顺利推进。

三、学科课题研究不断深入,课题研究成果明显

在中心组成员的积极努力下,本期课题研究工作取得新进展,尤其是龙泉外国语实验学校初中部、西平中学、洛带中学的工作尤为突出。本期课题研究工作的特点是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显著,思想汇报专题如龙泉外国语实验学校初中部“百工堰公园生物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校园植物资源的开发”,西平中学“校园周边环境实践活动资源开发”,洛带中学“长安垃圾场生物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卓越成效,受到市教科所教研员的好评。同时,有关课题研究的一批论文,参加了20xx年成都市生物学科优秀论文评选,并取得了良好等级。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