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康养产业发展报告范文(18篇)

时间:2023-11-01 23:59:31 作者:紫衣梦 2023年康养产业发展报告范文(18篇)

报告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传统经验和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推动学术界的进步和发展。在写报告之前,先浏览以下范文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报告的结构和内容要点。

乳山牡蛎产业发展报告范文

新品种引进后需要同步推进其养殖技术更新,近年来,水产技术人员研发推广了牡蛎筏式生态育肥养殖技术、三倍体牡蛎浅海筏式养殖技术、贝藻生态轮养或间养技术等,在提高养殖效益的同时保护海域生态环境,达到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另外,我们也清楚认识到,养殖工具的落后也是导致养殖效益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为此经过多方考察学习,乳山市引进推广了一批先进适用的养殖设施设备,推广新型养殖笼5万余个,新型环保养殖浮球50万余个、新型船用液压起吊机110余台、倒笼机约40台、清洗机约260台、分拣机约220台、打包机约40台等,不仅节约了人力成本,也极大提高了养殖效率。

健康产业发展报告

20xx年,国际金融危机尚未完全消退,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造船行业仍处于复苏过程中,国际航运和造船市场形势复杂多变。“转方式、调结构”是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造船产业做为我市临港产业的重点,造船产业办紧紧围绕省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市建设北部沿海产业带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港口、岸线、腹地等资源优势,大力实施“以港兴市”战略,深入产业研究,努力克服产业政策调整、后金融危机等带来的不利影响,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努力实现造船重工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市依托港口、岸线、腹地等资源优势,大力实施“以港兴市”战略,把船舶重工作为发展重点,深化产业研究,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造船业滞后性影响,继续加大防风险、保生存、渡难关工作力度,积极扶持企业转型升级,强化海洋工程及船舶配套招商引资,全市船舶工业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一)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按照“修造船与海洋重工并举、主导产品与配套产品并重”的产业发展思路,我市规划了北沟镇、经济开发区、潮水镇三处船舶重工配套园,加快产业培植。目前,全市造船重工企业由20xx年的2家增加到22家,新建成30万吨级船坞1个、万吨级以上船台5个,年造船能力达到100万载重吨。20xx年,全市造船重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0.3亿元,利税4.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9%和22.5%。20xx年6月,我市被命名为“省船舶工业聚集区”。京鲁船业、渤海造船被列为重点扶持企业,成为全省重要的船舶工业基地。

(二)骨干企业生产能力得到提升。产业发展关键靠龙头拉动,没有龙头,档次上不去,链条拉不长,产业做不大。基于此,我们倾注力量,倾斜资源,大力实施引大培强工程,初步形成了京鲁船业、巨涛海洋重工、渤海造船等一批骨干企业群体。

京鲁船业是全省重点项目,20xx年4月开工建设,占地100万平方米,已累计投入10亿元,建成30万吨级船坞1座、3.5万吨级船台2座、500吨龙门吊1座及各种造船专用设备700余台套,年造船能力达到100万载重吨。目前正投资8-10亿元进行技术改造,达产后,年造船能力将达到200万载重吨,可进入国内各大船厂排名前五位。目前,京鲁船业已交付3艘5800吨成品油船、3艘75200吨散货船,实现销售收入18.5亿元,利税2.1亿元。目前正在洽谈多艘3.5万吨、8.2万吨散货船订单。

巨涛海洋重工是市第一家单体投资超过1亿美元的外资企业,自20xx年5月正式投产以来,已累计投入7.14亿元,目前正在为澳大利亚、中海油等建造ladur淡水电站模块、pc-375370海上吊机、海洋石油161平台改造等项目,正在洽谈包含海洋石油模块、海上风电等项目将近100个。20xx年,该公司投资9400万元建设亚洲最大的45000吨海工制造出运滑道。20xx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利税2.78亿元,实现出口14922万美元。

渤海造船是国内全回转拖轮行业前六强,在做大做强全回转拖轮的基础上,积极开发三用工作船、化学品船等高附加值的特种船舶。目前正在为新加坡、荷兰、德国、英国等建造集装箱、多用途散货、化学品、多用途拖轮等船舶共19艘。20xx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2亿元,利税1078万元。

(三)经济指标稳步增长。20xx年全市造船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亿元、利润2.3亿元、税收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4%、98%和45%。20xx年,实现销售收入40.3亿元,利税4.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9%和22.5%。20xx年1-3月份,全市船舶重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7亿元,利润7531万元,税收495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8.1%,20.4%,39.5%。

(四)科技创新取得一定进展。造船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为打破技术力量不足的困境,我们在产业规划发展之初,即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高点起步,组建研发机构,开展与高等院校和国内外船舶设计公司的合作,依靠技术进步,打造核心竞争力。京鲁船业在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高标准组建了技术研发中心,边建设、边研发、边生产,仅一年多时间,就被德国、法国、英国船级社聘为中国技术委员会委员,并成为韩国现代重工在中国的唯一战略合作伙伴。渤海造船公司依靠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产品畅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内建造全回转拖轮的重点专业厂家之一。在中国目前港作拖轮企业中,第一条出口中东的全回转拖轮、最大功率的全回转拖轮、第一次使用可调螺旋桨技术的全回转拖轮,均由渤海造船公司制造。在省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中,京鲁船业的冷藏集装箱运输船、渤海造船的多功能供应船(三用工作船)被列为全省20个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研发项目;渤海造船的“高技术含量的海洋工程辅助船的研究与开发”被列为全省10项关键共性技术;京鲁船业与江苏科技大学建立的“船舶工程技术研发平台”被列为全省10个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及研发平台;兴华公司的“管件及舾装件加工配送中心”被列为全省三大生产加工配送体系。

(五)船舶配套业发展有所突破。造船产业70%-80%的利润来自配套产品加工。发展配套项目,既是产业体系建设的需要,也是提高产业整体效益的关键。立足龙头拉动,我们根据《关于加快省船舶配套业发展的意见》和市船船产业配套发展的要求,研究汇总了150多个配套品种,市内市外并举,大力发展船舶配套项目。市外,选择韩国、日本、欧洲以及国内上海、江、浙等产业密集区,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十一五”期间,相继引进斯瑞尔重工、福源船舶设备、冶鑫船舶设备、星都重工、天一重工、新和重工等17个配套项目。市内,发挥汽车零部件产业优势,鼓励机械加工企业进入造船配套领域,加速推进本地化配套。市兴华机械工业公司是改装车和汽车配件专业生产厂家,在我市产业办的帮助指导下,向船舶配套产品大胆延伸,目前,已有21个系列、713个品种的舾装配件获得船级社认可,年新增销售收入1亿元,其“管件及舾装件加工配送中心”被列为全省三大生产加工配送体系。

经调研,船舶重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

(一)生产设施和能力不足,产业规模相对不大。目前我市京鲁船业主要建造10万吨以下巴拿马型船型,渤海造船主要建造1-2万吨特种船舶,巨涛重工主要建造导管架等海洋工程配套产品,浩通造船主要维修3000-5000吨级别船舶中小船,除渤海造船公司外,均处于投产初期阶段,船舶工业产值及利润相对不高,总体规模不大,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足。

(二)船舶配套基础十分薄弱,产品生产能力小。目前,京鲁船业在发动机方面与现代重工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其舾装、管件等主要由大连船舶舾装公司负责,成本相对较高,而且受大连船舶重工公司影响较大,有可能造成配套不及时等问题。渤海造船公司除船东自带设备外,其余大部分由江浙企业配套,成本相对较高,容易出现配套企业资金等方面出现问题而造成配套不及时等问题。而我市目前仅有船舶配套企业22家,均为近年来引进,仅有部分企业投产,大部分企业尚在建设期间,产品主要为舾装件、管件等产品,生产能力小,产品档次不高,缺乏高附加值的船舶机电等配套产品。配套基础薄弱将严重影响整船企业的生产,尤其在市场低谷时间,配套成本增加及配套不及时将严重影响交船期,从而影响整船企业的生存。

(三)技术与创新能力不强,高级技术人才及高级技师人才不足。企业科研经费严重不足,企业没有形成自主研发能力,缺乏科技后劲。由于大部分企业为新建企业,仅能做部分生产设计工作,技术能力相对不足,高层次的设计人才缺乏,造成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高附加值船舶及大型海洋工程产品的开发力度不足。京鲁船业正在研发多用途冷藏集装箱运输船,巨涛重工公司计划开发海洋钻井平台生活模块、fpso模块、深水导管架以及非海工机械等项目。

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新变化,要实现造船产业健康平稳发展,就要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开展工作,我们将积极贯彻落实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部署,积极发展面向国内外的船舶及配套业和海洋重工产品,重点发展造船、海洋工程、修船、船舶配套及游艇。以市场为导向、以重点企业为龙头、以北沟、开发区两大专业园区为载体,以自主创新和有效投入为动力,坚持船舶制造与海洋重工、船舶配套并举,以“高技术、高端产品、高配套率和较大产业规模”为目标,优化产品结构,推进产业集聚,实现船舶工业跨越式发展,将我市建成省重要的船舶工业基地。

一是加快建设、重点发展北沟船舶工业园、经济开发区海洋重工产业园。北沟船舶工业园在继续发展现有造船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引进海洋工程、海洋石油钻探设备、海洋工程船舶和重型装备制造等项目,重点推进京鲁海洋工程装备、齿轮箱装配出口基地、大马力船用柴油机等项目。20xx年内争取将北沟船舶工业园列为省级船舶工业园区。

经济开发区海洋重工产业园要依托巨涛海洋重工项目,大力发展海洋钻井平台、fpso等高科技产品。依托大金重工,加大海上风电零部件的引进力度,发展海上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安装的总装,打造海上风力发电产业园。依托浩通造船,大力发展修船,并向现代远洋渔船建造发展。依托现有港口岸线资源优势,积极利用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大型人工岛等项目优势,大力引进海洋空间利用大型装备、跨海桥梁工程装备、重大成套设备、高技术装备以及高技术产业发展所需关键装备,建设省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园区。

二是加大与中央直属企业、世界500强、国内500强、高等院校、行业龙头企业的联系,争取以订单、投资、技术等方式开展强强联合、战略合作,争取产业培育取得新突破。重点推动京鲁造船与中集集团、华彬集团、省海洋投资公司等企业的全面战略合作,渤海造船与国外石油公司的战略合作。加快大金重工项目建设力度,依托大金上市公司雄厚资金实力,积极引导大金公司扩大在蓬投资规模,新上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三是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船舶制造方面:在努力实现10万吨以下散货船、油轮、集装箱船及特种工程船舶的批量生产、系列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基础上,加快开发低温冷藏船、化学品船、豪华游艇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抢占发展先机。

海洋工程装备方面:在做好现有石油导管架、钻井平台模块、单点系泊、海水淡化装置、三用工作船等产品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大型石油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轮(fpso)、起重铺管船、多用途工程船等。加快大金重工项目建设进度,积极开发海上风力发电塔架基础等新产品。

船舶及海洋工程配套产品方面:重点推动国内外设备著名企业以品牌、技术、组装等方式与我市企业在发电机组、柴油机、螺旋桨、齿轮箱、焚烧炉、海水淡化装置、通信导航设备、深海钻机成套设备、井控设备、水下生产系统及海底电缆、系泊链、螺杆钻具、钻井泥浆泵等产品开展合作。同时,大力引进船舶配套物流配送中心项目。

四是帮助企业积极调整,加强内部管理。通过召开企业座谈会、外出考察学习,了解国内外造船重工产业动态,探讨产业发展思路。引导企业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格局调整机遇,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增加国内订单比例;鼓励企业多承接海洋工程、修船及改装船等订单,规避造船订单风险。加强与船东的联系力度,加大订单及在建船舶生产管理力度,保订单、保交船。

五是强化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建设和产学研联合。争取引进国内外研发设计力量,强化海洋油气装备的'概念设计、基础设计,深化详细设计、生产设计,提升我市海洋油气装备自主研发设计能力。同时引导我市企业与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江苏科技大学、职业学院、商贸高级技工学校、高级职业学校等开展合作,共同打造产学研联盟,建立人才实习实训基地,实行订单式培养,培训行业技术工人。

六是组建行业协会,推动行业协调发展。筹备成立我市船舶重工行业协会。为了增进全市船舶行业的沟通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行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推动行业又好又快发展,拟筹备成立由船舶制造、海洋重工、船舶维修、船舶配套、人才培训机构等单位组成船舶重工行业协会,为企业提供信息、技术、人才、市场等服务,帮助企业更好地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农村康养产业心得体会

农村康养产业近年来在中国迅速发展,吸引了众多城市人的关注与参与。作为一个康养产业从业者,我有幸亲身参与了这一发展过程,深感康养对于我们身心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分享给更多人。

首先,康养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带来了新机遇。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并不能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康养产业的兴起为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农村有了更多机会与城市联系,开展新的经济活动。通过发展康养产业,农民可以将自己的农产品加工成康养食品,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康养产业的发展也吸引了大量的城市人员流入农村,带动了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其次,康养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环境的改善。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例如雾霾、水污染等。相比之下,农村地区具有更优越的自然环境,更适宜人们休闲度假和养生。康养产业的兴起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来到农村感受纯美的自然风光、呼吸新鲜的空气,并通过农村康养项目来调整和养护身心。不仅如此,康养产业的发展也使得农民更加关注和重视环境保护,提高了他们对土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通过康养产业的发展,农村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保护,让农村地区变得更加宜居。

此外,康养产业助力了农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农村地区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康养产业的发展为农村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来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例如,在康养农场中,人们可以体验农事活动、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参与传统文化展示等,增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康养产业也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创新。例如,一些康养农场会结合传统节庆举办民俗活动,吸引游客参与,增加了农村的文化品牌和影响力。

最后,康养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是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康养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支撑,但是农村地区的资源有限,而城市人口的涌入又给这些资源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因此,康养产业的发展需要进行资源合理规划和利用,避免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其次是服务质量的问题。康养产业是一项服务性行业,推动其发展需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体验。但由于农村地区的服务人员相对较少,服务意识和专业素质相对较低,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农村康养产业需要积极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提高服务质量水平。

总之,农村康养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康养产业的发展,农村地区得以转型升级,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提高,农村环境得到改善,农村文化得到传承和创新。然而,康养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资源不均衡和服务质量不足的问题。只有通过合理规划和利用资源,提高服务质量,才能实现农村康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让更多的人分享康养带来的福祉。

县文旅产业发展报告

中共xx县委:

为全面了解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8月14日,县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视察。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xx县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投入不足,丰富的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切实开发利用,旅游效益不明显。近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xx县文化旅游业发展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召开了全县文化旅游工作会议,为文化旅游业健康发展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投资近3亿元开发建设陶乐影视基地、翰泉海、黄河天河湾、庙庙湖以及防沙治沙博览园等生态项目工程。投资2200万元实施钟鼓楼落架维修、玉皇阁解围等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对旅游业发展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目前,我县拥有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设施,旅游社及分社4家,a级景区2个,农家乐23家,能一次性可容纳300人以上就餐的宾馆饭店10家,一次性可容纳接待100人以上住宿的宾馆5家,已具备星级标准的宾馆一家。据统计,2011年全县文化旅游产业收入2.81亿元。

由于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旅游业起步较早,但旅游产业发展缓慢,截止目前仍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主要表现为:

1、总体规划滞后。目前,全县仍没有编制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全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定位不清晰,导致在发展思路、发展重点等脱离实际,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特色不突出,开发项目重复单一。一些景区景点规划缺乏明显个性,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影响了深度开发。同时各景区的开发、营销策划以及与市场接轨等专项规划还没有形成。

2、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我县的旅游业涉及的吃、住、行、游、购、娱的六要素基本具备,但水平十分低下,服务不到位,达不到旅游发展的要求。县城配套服务设施和服务功能不完善。在城市标识系统、卫生环境等方面与优秀旅游城市标准存在差距,同时在住宿、餐饮、购物、娱乐场所等方面的建设也远远不足,无法满足游客所需。景区基础设施较差,缺乏上档次的宾馆、饭店、旅游服务中心、大型停车场等。同时旅游商品开发程度低,几乎没有成熟的旅游商品。更没有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贸街区。

3、专业人才短缺。一是在文化队伍建设上,我县专业文化队伍人才年龄结构老化,无论知识结构还是专业技能等均已无法满足新时期文化工作的需要。由于编制原因,一些具有较高专业技术和文化知识的文艺人才不能充实到文化行业中,文化艺术人才存在着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的现象。多数乡镇只重视文化站的岗位设置,不重视站干的素质培训,文化站干部组织经常性活动的能力有限,不能带动基层文化的开展,多数乡镇文化站干部只以乡镇中心工作为重,不主动思考和谋划文化建设工作。二是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少,业务素质低,只是简单的组团外出旅游,而没有组织外地人来xx旅游的思维意识,旅游理念落后。

4、文化旅游产业链条发展不均衡。我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产业要素的发展极不均衡,产业链尚未形成规模。一是作为旅游产品包装销售重要环节的旅行社全县仅有4家,从业专职导游少,经营效益差,管理质量不高,根本不适应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二是旅游宾馆酒店总量不足,星级宾馆酒店少,整体档次不高、服务质量有待提升。三是旅游特色商品生产企业几乎没有,谈不上规模、档次,更缺乏相对集中的旅游产品销售场所。四是文化旅游娱乐主要以休闲茶艺、ktv、茶楼、酒吧等为主,不能满足旅游娱乐方式多元化的需求。

5、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滞后。我县的文化设施主要建设在县城西区,这里的广场、校园、文化会展中心、体育健身中心等可圈可点。但县城老城区地窄人稠,仅有的文化馆,无论从面积还是基础设施,均不能达标,勉强达到三级馆,而且在产权上还与教体局、房产管理所等存在争议,直接影响文化先进县的评审。

1、科学指导,完善规划。要高度认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就是把文化资源转化为产品,旅游市场就是推动文化产业建设的广阔平台。要从建设重点产业的角度,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以及重点景区、景点的详细规划。全县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要与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相衔接,真正使规划符合xx的文化内涵,符合市场经济下的产业发展需求,体现科学化、生态化、市场化、产业化。

2、加大投入,夯实基础。一方面要切实加大财政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对文化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确保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要有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改善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形成覆盖全县的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另一方面,对文化旅游产业要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要根据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对外招商引资,根据开发建设的实际情况,增加文化旅游产业专项经费,用于规划编制、项目包装、宣传促销等。

3、多措并举、凝聚人才。针对我县文化旅游人才少,

业务底子薄的实际,要从旅游业策划、经营管理、宣传促销、服务体系等方面多措并举,吸引人才、凝聚人才,推动全县文化旅游业发展。一是增加文化旅游专业人员编制,通过招聘、兼职签约、成立专家服务团等办法解决好目前旅游人才紧缺的问题。同时要从严控制非专业人员占用编制。二是通过定向委培、公开招聘等办法解决好旅游专业人才不足问题。三是通过自办联办和在岗培训等形式,紧缺培训解决好适用人才短缺问题。

4、立足项目,拓宽投融资渠道。一是要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切实做好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的筛选、论证、储备和规划包装,可通过成立国有独资文化旅游企业的形式,深入整合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盘活各文化单位和旅游景点的土地、品牌等潜在优势资源,做大、做活、做优、做强存量部分,以此强化招商、落实招商责任。二是坚持“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运行模式,鼓励支持和引导旅游企业或个人采取承包、租赁、有偿转让使用权、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经营,通过联合、控股、兼并等办法吸引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旅游企业参与旅游项目建设。

5、加大宣传,营造发展氛围。一是要确保足额的宣传经费,建立和健全长久、高效、新颖、密集的宣传机制,把全县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全方位、多角度的推介出去。二是要立足县情,深入挖掘我县的文化底蕴,注重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包装,打造文化艺术精品,逐步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如xx民间故事集、古文化景观、刺绣、布艺、农民剪纸、农民画、宣传画册、景点专题宣传片等物化宣传工作。三是充分发挥节会的宣传促销作用。加大对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节庆等文化的开发、利用,突出文化旅游项目的娱乐性、趣味性、参与性,不断创造新的热点和亮点,聚集人气。

6、加大文化旅游产业链扶持力度,促进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围绕打造生态旅游特色县目标,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建设,推进全县旅游资源资本化。二是围绕旅游“六要素”,充实项目,出台更加优惠的产业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加大对旅游产业的资金投入和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星级酒店和旅游产品加工企业,提升旅店服务水平,提高旅游特色产品质量。三是要结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打造一台能够展示xx文化、绿色生态的有档次、有品位的文艺演出。四是要充分利用沙湖、黄沙游古渡的金字招牌,着力打造xx二日游闭合线路,吸引沙湖客到xx旅游。

产业集群发展报告

管理,积极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为企业生产经营做好法律服务。加快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区域金融资源,畅通各种融资渠道。建立银企会商制度,鼓励商业银行创新培育产业集群的信贷品种和服务手段。推动建立银行与担保机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作关系,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落实国家对担保公司的优惠政策。积极运用银团贷款、融资租赁、项目融资、财务顾问等多种业务方式,支持产业集群的项目建设。积极稳妥地发展典当业,鼓励其为中小企业服务。探索建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在省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孵化器,吸引各类风险资本,为科技含量较高、成长潜力较大、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服务。

农村康养产业心得体会

近年来,农村康养产业逐渐兴盛起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关注度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来农村进行康养休闲。在我长期从事农村康养产业工作的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今天我来分享一下。

首先,农村康养产业的发展给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动力。众所周知,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经济发展缓慢、人口外流等问题。而康养产业的兴起,为农村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发展农村康养产业,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还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吸引人才留在农村,从而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同时,康养产业的发展还可以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提升农村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农村生活,从而推动乡村振兴。

其次,农村康养产业有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压力和生活节奏都日益加快,很多人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身体问题。而到农村进行康养休闲,可以让人们远离喧嚣的城市,呼吸新鲜的空气,享受大自然的恩泽。农村康养产业不仅提供了舒适的住宿环境和优质的食品,还提供各种健康养生的项目和活动,如农耕体验、山水徒步、瑜伽课程等。通过这些活动,人们可以积极锻炼身体,解压放松,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再次,农村康养产业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而这些传统文化往往是在农村地区得以继承和发展的。通过农村康养产业,可以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康养理念相结合,使传统文化变得更加活力四射。例如,在农村康养项目中,可以设有传统手工艺制作的体验项目,如制作米酒、织布、陶瓷等。同时,还可以举办传统文化讲座、书法绘画培训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

最后,农村康养产业有助于增进社会和谐。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日益疏离,人们越来越缺乏相互关心和帮助的意识。而农村康养产业的发展,可以让人们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增加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在农村康养项目中,人们可以一同参与农耕活动、品尝农家餐,共同分享快乐和困难,建立起更加亲密和友好的关系。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进社会和谐,还可以传递正能量,为社会注入更多的温暖和善意。

综上所述,农村康养产业的发展对农村振兴、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农村康养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地区注入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并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体验,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农村康养产业带来的益处。同时,通过不断创新、探索,将农村康养产业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新亮点,为推动农村全面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农村康养产业心得体会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对于身心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近年来,农村康养产业逐渐兴起,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新选择。在我参观农村康养产业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它的独特之处和不可替代的价值。以下是我对农村康养产业的心得体会。

首先,农村康养产业追求自然环境与人文关怀的和谐统一。与闹市的城市繁忙相比,乡村的自然环境更加纯净宜人。我参观过的农村康养基地采用了绿色生态的建筑设计,配以山水园林,令人心旷神怡。而且,这些康养基地融入了丰富的农村文化与乡土风情,保留了古老的建筑风格和传统的生活方式。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不仅可以享受大自然的美景,还能感受到人文关怀的温暖。这种和谐统一的环境使人们可以忘却城市的喧嚣,体验到真正的宁静与放松。

其次,农村康养产业注重身心健康的全面提升。在农村康养基地中,除了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还有丰富多样的康养项目供人们选择。例如,我参加了一堂农村瑜伽课程,瑜伽老师耐心指导我们每个动作,让我们感受到身心的放松与平衡。此外,还有一些康养基地提供休闲娱乐活动,如农家乐、农田体验等,让人们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这些丰富多样的活动不仅能够使人们身心得到放松,还能够提高人们的户外活动意识和健康管理能力。

第三,农村康养产业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随着农村康养产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前往农村寻找健康与放松。这不仅为农村带来了新的旅游消费,还为农民提供了创业机会。我参观过的一个农村康养基地就是由当地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他们通过种植有机蔬菜、养殖特色禽畜等方式,为基地提供新鲜健康的食材。同时,他们还提供各种农业体验和民俗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消费。这种以农民为主导的康养产业模式,不仅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还能够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第四,农村康养产业培育了新型的农村社群文化。农村康养基地往往是由一群热爱自然与健康生活的人自发组织而成。在这些社群中,人们分享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通过互相交流和合作,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农村社群文化。我在参观中与一位基地的管理者进行了交流,他告诉我,他们经常组织讲座、康养课程等活动,吸引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人参与其中。这种社群文化不仅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还能够培养人们对农村的关注和责任感。

最后,农村康养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康养产业的政策支持,为其提供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例如,可以通过出台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康养基地建设的投入、推行特色农产品的地标认证等措施,为农村康养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保障。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农村康养产业的规范管理和评估,确保康养基地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总之,农村康养产业不仅提供了舒适宜人的环境和全面的康养项目,还推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它培育了新型的农村社群文化,并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然而,要实现农村康养产业的全面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希望未来农村康养产业能够更加完善,为人们的健康和幸福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

中国智能养老产业发展报告

“以房养老”试点两年多,其有效提高了老年人的可支配收入,显著提升了参保老人的养老水平,获得了参保老人的较高评价。但由于参保人数不多,它仍是“小众产品”,且政策基础较为薄弱,未来任重道远。今天下午,首部养老金融蓝皮书《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从养老金融的角度对“以房养老”政策现状和未来走向进行了深刻阐释。

20开启“以房养老”,两年过去,“以房养老”仍没有走出“创新型小众业务”的范畴,主要原因是该项业务流程复杂,存续期长,涉及房地产、金融、财税等多个领域,除传统保险业务需要应对的长寿风险和利率风险外,还增加了房地产市场波动风险、房产处置风险、法律风险等,使其风险管控难度较大。

针对以上问题,报告从四个方面构建了未来中国特色的以房养老蓝图:。

一是以房养老的主体,必须贯彻完全自愿、尊重老人需求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自有的或者承租的住房,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侵占,不得擅自改变产权关系或者租赁关系。”以房养老的主要对象应当是失独家庭、孤寡老人、老年贫困者,以及其他任何有以房养老需求的老年人,金融企业以房养老产品设计、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都应当贯彻尊重老人意愿的基本原则。

二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以房养老的承办机构。一方面,银行经营的主要是固定期限类金融产品,具有住房抵押贷款的长期经验,对房屋评估、房价下跌的压力测试等方面有独到的风险控制经验,因此,在中国以房养老中同样的一次性获取资金的需求可以由银行来承办。另一方面,保险公司经营寿险业务与以房养老模式“与生命等长”的要求更加吻合,保险公司强大的精算能力和长期保障性质更符合老人的需求。但对保险公司而言,以年金的方式发放的养老金本息之和净现值如超出了房屋自身价值,保险公司无法追偿,将面临亏损比银行相比,其长期不确定性风险更高。

三是充分发挥政府在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中的政策导向和监管作用。保监会53号文提出,适时指导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建立反向抵押养老保险销售人员资格考试制度,这是政府监管该行业的良好开端。未来应由我国保监会、银监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出台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相关担保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规、规章。特别对于可能中途退出的参保人,应当通过精算,事先在合同中进行约定,确保老年人在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中的权益不受侵害。

四是审慎试点。目前,我国以房养老初步试点限于一线城市,扩展试点也都限于省会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地级市等二线城市。一方面这些城市的房价相对坚挺,房价波动风险相对较小;另一方面,这些一线、二线城市也往往是老龄化严重的'地区,城市的聚集效应使得寻找潜在的客户群相对容易。在试点过程中不仅需要保险业及其监管部门参与,也需要银行业及其监管部门参与,尤其是那些希望一次性获得现金的老人,银行类金融机构能够提供更适合的服务。

相关资料:

王忠民:正在争取部分未上市国有股权划归社保基金。

社保基金副理事长王忠民今日在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上透露,近一年社保基金一直在争取将未上市的国有股权当中有增值潜力以及能带来现金回报的部分股权划归社保,另有一部分国有股权资产,社保基金也“想要”,但这些资产在目前的现实资产物理形态当中并没有发挥多少价值。

王忠民所指没有发挥多少价值的资产是指国有机关、事业、企业、机构当中,作为疗养、培训、教育的一些基地和资产,这些资产过去在不同的地方都以不动产或有形资产的形式存在,但目前因为功能的转化以及主体组织机构目标的转移,这些资产目前效率很低,甚至于荒废。

“从养老金融的视角来看,这部分资产可能成为社保基金最受欢迎的一块资产。这是社保在归集国有资产来为养老事业服务当中的一点基本思考。”王忠民说。

社保基金一直是国有资产归集和划拨的主体。据王忠民介绍,过去国有上市公司归集融资额的10%以资金或者股票的权益形式划拨社保基金。

产业集群发展报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同志们:

市委明确把产业发展作为全市“三项重点工作”之首,反复强调要大力发展“风口”产业。前段时间,我们组织专班深入研究谋划,提出了重点发展的10个“风口”产业集群,并对每个产业集群分别制定了实施方案。总体上看,实施方案提出的具体目标、任务、举措等,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按照实施方案持续抓下去,全市产业发展一定会不断取得新突破、迈上新台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落实实施方案,推动十大产业集群发展尽快取得明显成效。

下面,我就抓好十大产业集群发展,简要讲几点意见:

第一,要细化主攻方向。市委提出要发展十大产业集群,具体到不同地方,还需进一步细化主攻方向。各县区要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综合优势,系统梳理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找准适合本地的“风口”产业细分领域,有的放矢地发展“风口”产业。比如,**是我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有**材料、大型**、精密**、轨道交通及汽车**、新兴前沿技术**、**零部件和仪器仪表设备、**延伸应用等细分领域,每个细分领域又有很多更具体的领域,**、**、**、**、**等要立足实际选准主攻方向。各县区要认真研究十大产业集群,瞄准本地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的细分领域,扭住产业链的关键环,集中力量将其做大做强。

第二,要引育优质企业。推动十大产业集群发展,必须加大对“风口”企业的引育力度,做大做强做优一批“风口”企业。要持续实施高成长性企业培育行动,聚焦产业“风口”,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发展速度快的高成长性企业,用足惠企政策,强化精准服务,支持企业迅速做大做强。要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优化高新技术企业扶持方式,用足用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分类开展研发活动,加快培育壮大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

第三,要抓好项目建设。发展“风口”产业,最终要落到一个个具体项目上。目前,我们对每个产业集群都制定了重点项目清单,各县区要在加快推动在建和在谈项目的同时,持续谋划一批重点“风口”产业项目,以高质量的项目储备支撑“风口”产业发展。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围绕项目签约、落地、开工、投产、达效等环节,深入研究、有效破解瓶颈制约,持续强化资金、土地等要素供给,做好全流程保障,确保项目建设高质量高效率推进。要着力抓好龙头项目,坚持专班推进,推动**时代**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石化百万吨乙烯等一批龙头项目尽快落地开工,加快形成示范引领效应。要树牢精准招商理念,紧盯“风口”产业、瞄准目标企业,用好产业链招商、驻点招商、基金招商等方式,持续招引一批优质“风口”产业项目。

第四,要推动集群发展。产业发展越是集群化,越有利于集聚资源要素、形成竞争优势。推动十大产业集群发展,要在强化产业集聚效应上下功夫。要抓好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动园区腾笼换鸟,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科学布局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公共服务平台,着力集聚一批同类型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不断提高园区产业的集聚度。要积极引入高水平产业运营商,深化政府与产业运营商的合作,推动产业运营商根据产业园区发展定位,主导制定“风口”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紧盯产业链发展图谱对接引进优质资源,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共同做大做强优势“风口”产业集群。要扭住十大产业集群的产业链关键环,细化龙头企业清单、主要配套企业清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可对接的企业和商会协会清单等具体抓手,推动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往产业链关键环配置,通过做强产业链的关键环,带动上下游、左右链产业按市场经济规律集聚。

第五,要强化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十大产业集群发展,必须加快构建与之相匹配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向“风口”产业集聚,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以技术突破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壮大。要坚持把创新落到产业上,聚焦十大产业集群,精准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科研攻关项目,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要抓好创新平台建设,以开放性、复合型、市场化为方向,高标准规划建设伊**科技城和智慧岛,加快重塑重振高新区,统筹推进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孵化平台和科技产业社区建设,加快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矩阵。要抓好创新人才引育,围绕“风口”产业发展引育更多实用型人才,积极探索柔性引才、异地用才新模式,加快完善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引进、激励机制,持续强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要抓好创新资本运作,加快建立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注重发挥政府科创引导基金作用,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通过“引导基金+天使基金”扶持初创期企业,通过“引导基金+市场化基金+投贷联动”扶持快速成长期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推动上市融资扶持成熟壮大期企业,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创新资本接力。

第六,要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必须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为产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要抓好开发区改革,切实做好“管委会+公司”改革和“三化三制”改革“后半篇文章”,加大与专业化运营公司合作、引进优秀管理团队等的工作力度,提升开发区市场化专业化运营水平。要抓好放权赋能改革,积极承接省里下放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立足实际持续推进部分市级权限有序下放至县区,不断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激发基层抓产业发展的积极性。要抓好国企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扎实做好市属国企重组整合后的业务整合、战略规划制定、管理体制优化等工作,积极稳妥推进洛轴等企业的混改上市工作,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以优质市场主体更好支撑产业集群发展。要抓好行政审批改革,持续压减审批事项,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重点实施好“承诺制+标准地”改革,推动产业项目以更快速度落地建设。要深入研究自贸区、综保区等开放平台建设,加快铁路、航空口岸等开放通道建设,进一步拓展开放领域,不断壮大开放主体,以更高水平开放助力产业集群发展。

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在全市范围内统筹使用产业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土地要素优先保障中心城区和环都市区产业发展。

第八,要强化政策支持。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必须聚焦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实施方案的分工,细化制定产业链招商、公共服务配套、用地保障、企业融资、技术改造、人才引进等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推动各方面资源向“风口”产业汇聚,支持“风口”产业发展壮大。要密切关注产业发展新动向新趋势和市场主体急需,适时对支持政策进行动态调整,确保支持政策适应产业发展新要求。要定期评估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对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及时进行优化,确保支持政策发挥应有作用。

第九,要提升专业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根据“风口”产业发展需求,毫不松懈地加强学习,熟悉产业、金融、科技、企业经营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带头提升把握产业“风口”、推动科技创新、抓好资本运作等的专业能力,持续提升谋事干事的专业化水平。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不断完善产业专业人才培养、引进和交流机制,抓好分级分类专题培训,常态化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一线经受历练,引导党员干部更多地关注产业、研究产业、服务产业,着力打造一批真懂产业、善抓产业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第十,要狠抓工作落实。推动十大产业集群发展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要落到实处。要深度研究工作,注重在操作层面研究谋划工作,将工作任务细化实化为操作层面的具体办法,确保把产业发展抓深入、抓到底。要强化攻坚克难意识,千方百计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把别人办不成的事情办成,推动一个个产业项目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要抓好督导检查,充分发挥市县两级督查委员会和纪委监委作用,压实责任、传导压力,解决好不作为、慢作为问题,推动既定部署要求落实落细、见到实效。

--。

康养产业心得体会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日益增强,康养产业也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热门领域。在康养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它的特点、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康养产业是为人们的身心健康而服务的,包括健康管理、医疗保健、康复、休闲娱乐、教育培训等多个方面。相比传统医疗,康养产业更加注重与人的身心健康、心理需求等方面的协调,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康养产业在中国屡屡创造着较快的发展速度。特别是在大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当下,康养产业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但是,康养产业也面临着市场较为分散、服务品质参差不齐的问题。此外,康养产业面临着零售化、低水平等挑战。

第三段:康养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人口老龄化、健康消费升级等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康养产业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方向。未来,康养产业将面向更高端、更多元、更多领域,与时俱进地整合各种资源,促进产业升级。此外,科技、文旅、护理、文化等与康养产业相关领域将进入快速发展期,为康养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四段:康养产业的关键成功因素。

康养产业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化知识、服务态度、物质基础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素质。同时,优质服务、差异化产品和先进技术的应用也是康养产业的关键成功因素。范围如此广泛的康养产业,不但需要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也需要市场监管和政府管理部门的积极配合。

我深入研究后,对康养产业作出了如下理解:康养产业不仅是康复医学,更是生活方式的升级。传统医疗已难以满足人们渴求更健康、更长寿的需求,我们需要更多的康养产品和服务。此外,在推广康养产业的过程中,我们更应注重提高公共健康意识,摒弃过度依赖药物的生活方式,培养正确的康养健康理念。这也符合中国提出的“放下药瓶,让康养产业成为健康中国的主导产业”理念。

总结。

康养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发展前景看好。我们需要提高康养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标准,更好地完善整个产业链条。对于个人而言,接受康养理念,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体检和保养更加注重对健康的保护,这对于我们的身体和家庭都是非常有利的。而企业和社会应该推动康养产业的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康养产业不仅关注经济效益,更应关注康养产业对健康中国战略的贡献。

低碳产业发展报告范文

摘要:。

随着传统的工业化经济对生态环境破坏的逐渐显露,低碳经济的优势更加凸显。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遵循自然发展原则,属于可持续发展模式。本文就传统经济逐渐转型为低碳经济发展的策略做简单阐述如下。

关键词:。

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策略。

工业化经济的迅猛发展在给我们带来巨大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在新的发展时期内,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如何将低碳经济由理论转变为实践呢?首先要解析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然后就其内涵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分析。

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的发展观。传统的工业化经济将经济增长做为第一要素。在经济发展中奉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人力物力去实现经济的增长。这一理念的发展适应于世界大战后,各个国家急需恢复元气,迅速实现经济增长的现状。现如今,我国已经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率的传统经济模式逐渐制约了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被人们所关注。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在积极承担环境保护的同时更有效地提高了能源的利用,实现了节能降耗,更好地发展了新兴工业。低碳经济渗透于传统经济发展理论时需与时俱进。传统理论一味地追求商品价值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造成大量自然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破坏。旧的模式必将被新的模式所取代。新的理论需要充分尊重自然,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理论应运而生,它实现了对自然资源的循环重复利用,注重了协调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实现了对自然生态的有效保护。低碳经济的低投入、低排放、高利用率、高回报率,完全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二、低碳经济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完成经济转型后,企业将收到丰厚的回报。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尚未完全充分理解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降低co2排放量对于社会经济长久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能源和材料的利用率,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有效资源配置,实现节能减排是当前企业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

三、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践策略。

实现由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需要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科学意识。我们将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国策,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扩大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让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充分意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从而将保护自然环境、减少环境污染的意识深入到每一个人心中。我国发明的电子产品互联互通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范例。电子产品互联互通是全球首个达到3c协同国际标准的产品,它可以在不同电子产品间互通并有效地节省资源浪费。英国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成果对我们也具有参考和借鉴的意义。如:向阳转移房屋的设计和应用。它利用现代化科技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并通过地热管道实现不同房间的房屋保温。其次,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第三产业、服务型产业的扶持和发展力度,逐渐转变经济发展的侧重点,减少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提高。人们在追求精神生活的同时对各种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也就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第三产业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相对较少,也符合现阶段人们的消费需求,符合可持续的发展观念。经济转型时期,低碳经济的实现需要国家大力扶持和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协调产业结构发展,形成新的消费模式,进而促进低碳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管理者需要用科学的发展理念去管理企业。企业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流程,实现最大程度的清洁生产。在逐渐剔除传统的消耗性生产模式的同时不断创新产品生产理念即从产品设计、材料选择、制作工艺、生产流程等各环节进行科学管理,充分做到资源的再利用、再循环原则。这不仅有助于资源保护,也有助于缩小生产成本,扩大利润空间。以“蒙牛”为例,为了实现低碳经济发展,“蒙牛”建立了完善的生态战略。近十年来,“蒙牛”在环保方面投入4亿多资金建立了科学的万吨级污水处理厂,实现了国家的一级达标排放。同时“蒙牛”企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并成功进入了世界乳业前20强。企业要想得到高速发展还需要不断引进现代化绿色技术并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要求将不同的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的方式实现再利用和再循环,其目的在于实现清洁生产,控制并不断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工业生态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存在着技术、资金方面的难度,这需要国家相关部门落实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扶持,企业也需要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引进优秀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将生态发展的理念不断付诸于实践。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区就是低碳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典型代表。园区前身为上海钛合金厂,企业曾经是国内重点治理的对象。企业原厂的电能消耗占整个上海市的,烟尘排放达到了3000余吨/年,占全市的1/7。为了实现对环境的治理,企业引进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治理革新使园区逐渐实现了由高耗能、高污染生产逐渐转向低耗能、低污染生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选之路。

财政扶持产业发展报告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民办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下,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成长。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民办普通高校742所。其中,民办专科(高职)院校317所,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院校159所,独立学院266所[1]。民办高校在几乎没有国家投入的条件下,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不仅分担了政府的公共责任,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而且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然而,随着生源的急剧萎缩和高等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长期靠单一的学费收入滚动式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亟须得到政府政策和经费上的支持,而且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公共财政进入民办高校也是社会的一大进步[2]。

本文在梳理学者对公共财政扶持民办高校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重点考察公共财政扶持民办高校发展的落实效果。公共财政扶持民办高校发展已成事实,尽管对于扶持什么、怎么扶持以及扶持效果如何等问题已有理论探讨和制度设计,但公共财政扶持民办高校发展到底存在哪些问题,目前相关的讨论并不多。本文选取民办高校发展比较发达的地区,对其公共财政扶持民办高校发展的效果通过数据和相关文本进行分析,肯定其成绩,指出其不足,并提出富有建议性的改进对策。

近年来,按照准公共产品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非营利性组织理论以及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社会各界对公共财政扶持民办高校发展进行了广泛的呼吁和探讨。如李维民通过对民办高校经费结构和经费短缺的原因分析,提出了公共财政扶持民办高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3]。张铁明从实证的角度全面剖析了民办教育对广东地方经济发展的财政贡献,呼吁政府公共财政应该给予民办教育发展的财政支持[4]。丁力玮认为,政府应该加快落实国家、地方两级财政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扶持政策,同时把地方政府扶持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纳入考核体系[5]。方芳从法律视角、属性视角探讨民办高等教育公共财政支持的理论依据,从公平视角探讨民办高等教育公共财政支持的实践依据;并从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以及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等角度分析了政府公共财政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可行性[6]。刘芝从四川省现有的民办高校公共财政资助政策出发,建议政府在完善现有政策的同时建立新的扶持政策[7]。毕会东从公共财政支持民办教育的政策出发,阐述公共财政支持广东民办高等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从直接支持和间接支持两方面分析广东省公共财政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8]。施文妹基于政策研究角度,在分析浙江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现行政策的基础上,从建立政府公共财政资助机制、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公平竞争与合作共赢机制、宏观管理与自主办学机制、健全投入主体重组与退出机制、明确利益回报(驱动)机制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浙江省民办高等教育扶持政策体系的建议[9]。何国伟基于4所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公共财政资助现状的调研指出,公共财政支持制度缺失、力度有限以及资助方式单一是目前民办高校公共财政支持存在的主要问题[10],等等。

在学者的呼吁和倡导下,基于对民办教育公益性的认识,从中央到地方陆续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制度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如2005年以来,北京、上海、重庆和陕西等21个省(市、区)相继出台了民办教育的专项经费扶持政策。广东、浙江和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市级政府也对同级民办高校给予专项资金扶持。2010年上海市公共财政支持民办高等教育资金4073万元(累计支持民办高校约2.27亿元,以后每年还在逐步增长)[11];2012年陕西省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每年拿出3个亿进一步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扶持力度;从2015年起,云南省公共财政每年将安排8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另外,有些省(市、区)直接对民办高校进行生均拨款支持,如上海市按照每生每年1500元、重庆市按照每生每年1400~2200元、浙江温州市按照公立高校生均经费20%的标准进行补助[12]。与此同时,国家公共财政也加大了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2014年国家投入民办普通本科院校的公共财政经费达到了64个亿,较2010年增长297%;高职高专院校投入17个亿,较2010年增长38%[13]。

政府公共财政扶持民办高等教育是加快民办高校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公共财政扶持民办高校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事实。然而,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公共财政支持是否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有待实际的考察。黄洪兰等[14][15]对公共财政扶持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财政风险和资金安全的法制化管理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和制度上的设计,但对于公共财政实际运作的绩效等却鲜有实际的考察。基于此,本文选取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相对发达的广东、上海和陕西3省(市)对其公共财政扶持实践做一全面考察,以期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促进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广东省在2009—2011年间下达专项资金8144万元,其中用于民办高校的专项资金2630万元,主要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如实验室、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和教学信息化等重点项目),表彰和奖励为民办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以及管理队伍、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科研工作。资助广州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建成“汽车检测与维修及机械仿真实验室;资助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举办了三期管理与教辅人员培训班,两期教学法培训班,三期南方论坛以及教职工国内考察和出国培训[16]。自2012年起,广东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从3000万元增加到5000万元,其中1000万元专门用于资助民办高等教育。根据广东省财政厅下达的《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专项资金安排方案》,2014年省内16所民办本科高校(含独立学院)获得专项资金1500万元;2015年24所民办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获得不到2000万元[17]。

陕西省对民办高校的扶持力度最大。从2012年起,陕西省政府每年设立3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和高等教育助学机构。其中8000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2000万元用于支持民办高校的科研工作。其他资金将用于支持公共服务和信息平台、高水平民办高校、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等方面的建设[18]。在《民办教育促进法》修订和《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后,2017年9月15日,陕西省政府在《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省级财政继续设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专项发展基金,每年安排4亿元用于支持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四个一流”等重大项目建设[19]。

上海市财政专项资金则主要用于各民办高校的用于学科专业建设、信息化建设和国际化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2010年,上海市在实施《上海教育规划纲要》“十大工程”之一的“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时给予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同等待遇,“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中教师出国进修、产学研以及学生的实践实习等相关项目对民办高校实现全覆盖。为缩小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退休后的待遇差距,市教委于2009年起,探索实施民办学校教职工年金制度,鼓励民办学校参照企业年金制度为专职教师缴纳年金。同时针对民办高校师资队伍水平差、整体教育质量不高的现状,从2012年起,上海市教委每年投入约2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对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和管理干部的集中培训,支持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开展海外研修、产学研实践。针对民办高校教师待遇低的情况,上海市制定进一步提高民办学校专职教职工收入的指导性意见,将专职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学费收入、办学结余挂钩,设定比例要求,并将这一比例作为核定学校政府扶持专项资金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加强制度设计,发挥导向作用,通过多渠道(如企业养老金、企业年金和共享费等)提高民办学校专职教职工退休待遇水平。此外,上海市还探索建立了民办高等学校财务会计资产管理制度、政府专项资金和学费收入监管制度[20]。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拨付2016年度上海市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民办高校内涵发展类)的通知》中分两批共3.2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民办高校教育教学条件改善、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21]。

三省(市)都是民办高等教育发达地区,通过公共财政扶持,首先是缓解了民办高校资金紧张的局面,不仅改善了各民办高校的办学条件,而且彰显了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同等的法律地位。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教学设施的安装和应用以及现代化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降低了教学成本,又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其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国内外考察、访学或论坛等为民办高校培养了队伍,提升了教师素质。和初创期相比,近几年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逐步趋于稳定,自有教师比例连年上升,教学、科研都取得了较明显的进步。最后,三省(市)都建立了相应规范的民办高校专项资金申报制度,确保了专项资金扶持政策的顺利开展。国家公共财政及各地专项资金扶持政策缓解了民办高校的实际困难,增强了民办高校办学的信心,从而促进了民办高校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通过对三省(市)的考察,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1.各地扶持模式不同、扶持力度有大有小。高宏赋将公共财政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模式分为普惠性支持模式、绩效式支持模式、学生资助模式和教师资助模式[22],其中,陕西是以普惠性支持模式为主,广东省则以绩效性支持模式为主,而上海则涵盖了以上几种支持模式。在支持力度上,高的如上海、陕西等省(市),每年的公共财政扶持在2亿~3亿元以上,而一些经济发达省份,如广东,每年拨付民办教育的只有几千万元,而落实到民办高等教育的则只有区区的千万元。类似的还有山东省,从2014—2016年,累积拨付支持民办高校发展的仅有1.92亿元,平均每年不到7000万元,而且是按照绩效评估结果进行专项资助,其中入选者,学校1000万元、专业200万元。其扶持力度和西部一些省份,如云南省每年在8000万元以上,内蒙古给民办高校奖励资金从2011年的每校2000万增长到2013年的每校6000万元等相比,其扶持力度不但弱,而且多是一些竞争性或激励性的,从而导致强的更强、弱的更弱。究其原因,就在于政府财政扶持的相关政策规定不甚明确或者缺失,加之地方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有偏差,导致地方配套政策缺失或不到位,主动落实责任的积极性不高,从而使得各地对民办教育的财政扶持力度大小不一。

2.从扶持过程看,外延式扶持多、内涵式扶持少。政府对民办高校的扶持仍更多地体现在硬件上,比如建大楼、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甚至包括建体育场馆等等;虽然教学环境的改善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作用,但体现教育质量的最终还得取决于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且民办高校和公办院校差距最大的也恰恰是教师的素质,所以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作,无论是从国家还是从民办高校自身来说,加大教师素质培训都是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当让人遗憾的,很多地方在这方面做得却不尽如人意。比如讲座、培训、考察和参加学术会议等固然是培训教师的必要手段,但是不分专业、水平和时间,缺乏针对性、计划性,这样的一些活动,除了形式上的轰轰烈烈以外,实质上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

3.导向不明确,操作不透明,监督、评价不及时,资助实践显得无章可循。尽管民办高等教育具有公益属性,但也不可避免带有逐利性,如果政府放任自流,必将偏离办学方向,违背教育公益性的根本属性。公共财政扶持政策恰好就是引导民办高校良性发展的最有利机制。但是怎么扶持,从哪些方面扶持,相应的扶持要求和评估机制是什么,各地大多处于摸索中。有好的经验,比如上海市的做法;但更多的是处在探索中,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地方政府公共财政扶持政策的不明确或缺失,扶持金额少、扶持形式单一等。因此,对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的扶持,绝不能一蹴而就。比如在2002年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就已经明确了民办高校教师和公办高校教师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但在细节落实上看尚不明确,特别是在工资待遇、养老保险等方面差距仍然很大,等等。但即使如上海、陕西、浙江、重庆等公共财政扶持民办高校做得好的省(市),也存在操作和评价上的不规范、不透明现象。比如,陕西省的3个亿或4个亿是通过什么方式扶持,扶持了哪些高校的哪些方面,效果如何,等等,看不到任何相关的通知、公告或文件。加之教育中介组织或者第三方力量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规范化方面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也与中介组织自身存在的缺陷有关[23]),因此,政府财政即使有积极的作为,但因为社会监督的缺位,并不为社会所理解,从而也给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

4.“国进民退”和“政策依赖”成为公共财政扶持政策下出现的新问题。最初的民办高校发展完全依靠举办者的投入和学费收取,现在有了政府的专项资金资助,举办者的投入却呈下降趋势[24]。从2010年到2014年,政府投入增长227%,举办者投入只增长了25%;2010年政府的投入和举办者的投入大致相当,到2014年则变为政府投入为举办者的2.5倍。投入的结果除了能看到的硬件上的变化外,软实力方面缺少实质性改变,有些甚至还存在基建过度的现象。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民办高校患上从日常教学设施到教师培养等一系列的“政策依赖”症,争取政府公共财政支持反倒成为民办高校发展的主要动力[25]。显然,这与政府公共财政扶持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一章第三条明确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民办教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第三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民办高等教育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四十三条也提出要“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因此,国家公共财政扶持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有法可依。国家公共财政的介入,有利于保障民办高校的合法权益和平等地位,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的实现,有利于高等教育领域内公平竞争和良性发展,还能保障民办高校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优惠[26]。

1.完善政府公共财政支持政策是促使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前提。虽然有法律规定,也有全国各地的实践探索,但公共财政支持民办高校发展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对其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一项政策能否发挥作用,发挥多大作用,既与政策的引导作用有关,也与政策能否得到完善的理解和执行有关。民办高校若要健康发展,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起着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必要的监督和检查也是促使政策发挥充足作用的关键因素。公共财政扶持民办高等教育会涉及很多细节性的问题,需要配套的落实政策,比如从哪些方面扶持,怎么扶持,国家、地方和民办高校之间的分担比例是多少,扶持的效果由谁来评价?等等,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依据成本分担理论、新公共管理运动等,构建以政府公共财政扶持为主、个人缴费为辅、社会广泛参与的支持政策。关于政府公共财政扶持,英国的做法是由各大学提交需求详细预算,由大学拨款委员会等机构评估,依据评估结果拨付,同时,经费的使用受地方教育局监督[27]。台湾私立大学的公共财政支持则经历了机会均等、倾斜资助和绩效资助3个阶段,实行奖、补结合,注重绩效,通过构建合理的分配机制来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28]。目前在我国专门针对民办高等教育制定财政扶持的除陕西、福建、上海、重庆等少数省市以外,很多省市还没有制定专门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文件;而在少数几个制定扶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的又多基于绩效评价,如广东、山东、上海等;而以陕西、云南、内蒙古等省(市、区)则以稳定各民办高校财政为主的普惠性公共财政支持为主(前面提到陕西省依据陕西高校“四个一流”建设目标,从2017年起,对民办高校的财政资助又增加到4个亿)。所以,在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后,各省市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以不低于当地教育经费投入规模5%—10%的比例,采取直接补助与间接补助相结合、普惠性与绩效考核相结合、一般资助与重点扶持相结合等各种途径积极探索财政扶持机制,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

2.构建完善的监督机制是保障公共财政安全的重要举措。随着公共财政资助规模的增大,公共财政扶持资金极有可能面临流失、被挪用、被侵吞等风险,正如前文所分析,不论是那种模式的公共财政资助方式,从实践效果看,重审批而轻过程和结果监督,信息透明度很低。这一点,从前文中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另外,作为民办高校自身,其内部财务监管制度也不健全,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各类法律对民办高校的法人属性一直定位不清,导致民办高校不论按照企业法人或非企业法人会计制度都寻找不到合适的法理解释。对此,董圣足建议根据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状况实施企业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29]。王善迈则建议依据办学结余的使用方向和学校所有权的归属由独立的会计事务所在每个会计年度进行审计[30]。黄洪兰、姬华蕾依据台湾地区“私立学校法”对私立学校公共财政资助监管办法提出设置“公益监察人”[31]。惠向红建议民办学校必须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相关规定,必须完善董事会、监事会、校务委员会以及教代会、学代会等内部治理结构[32]。类似以上建议还有很多,但问题是无论是哪一种,民办高校的一切运作都掌握在以创办人或投资人为主的董事会手里,即使如监事会、校代会、学代会等内部组织在实际运作中实际上是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而把监督权交给政府去处理,无论是从组织、人员、效率等方面都不可行,而且政府对于财政扶持民办高校发展基于法人地位的考虑也不宜过度介入,所以依靠政府监督既不现实也不可能。据此,笔者认为,扶持教育中介组织,充分发挥第三方力量是在市场经济条件最好的一种做法。前述2009—2011年广东省政府扶持民办教育事业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评估报告就是广州原点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受广东省财政厅委托完成的。当然,对于中介组织,在政府扶持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像英国大学拨款委员会、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等中介组织发挥的作用。当然,就目前我国现状而言,教育中介组织的力量还很弱、机制体制也不完善、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为此,必须通过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使政府简政放权,从而构建政府部门、民办教育和中介组织等多元主体“共治”的格局,推动政府公共财政扶持民办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

3.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实施政府、民间双轨驱动。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的颁布,与以往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支持只体现在政策上的优惠不同,不论是国家公共财政支持还是社会各阶层团体或个人捐赠,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和稳步的增长。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创建时间短,校友财富积累少,但即使这样,根据民办高校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33]:2014年,郝鸿峰向黄河科技学院捐赠100万元;2015年,浙江鸿翔钢结构有限公司向浙江树人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人民币12万元;2016年,王明军、白战斌各向西安外事学院捐赠10万元、30万元;等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民办高校也接受了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侨热心人士的捐赠,如广东培正学院、广东白云学院等。2017年1月18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相信这一意见的颁布实施以及各地相关配套政策的落实,必将极大地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为民办高校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公共财政扶持民办高校发展政策落到实处的关键。国家的发展在科技,科技的进步在教育,教育的根本在教师。而作为民办高校来说,教师是民办高校的主体。一所高校发展得如何,有没有潜力,全在于教师。对于教师队伍,我国著名教授周培源是这样评论的:“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其水平如何,它的决定因素或根本标志之一乃是这所大学的教师阵容。”所以,民办高校的发展成败尤其取决于师资水平。在新出台的《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第二十四条也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和民办学校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任务”,而很多民办高校基于成本的考虑,对教师只使用、不培训,追求“物美价廉”,造成民办高校教师队伍长期依靠公办院校退休教师或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研究生支撑,正如王庆如、司晓宏所调研所指出的那样,“‘老的老、嫩的嫩’是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突出特征。‘老的’已普遍年过六旬,‘嫩的’多为刚毕业的大学本科生。35~55岁之间的骨干教师群体极为缺乏,呈明显的‘塌腰’症状”。[34]所以财政扶持民办高校发展,首先扶持的应该是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科研、教学、资格认定、职务评聘、培养培训,等等,在同等条件下,公共财政要向民办高校倾斜。具体来说,可通过“强师工程”“教师能力提升计划”等项目鼓励教师加强进修和访问访学,设立科研专项予以经费支持,引导和支持民办高校全面实施教学改革,开展特色建设和专业综合改革。当然,落实教师待遇也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第四款“完善扶持制度”第十八条规定要“完善学校、个人、政府合理分担的民办学校教职工社会保障机制”,《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十一条也规定“国家鼓励民办学校按照国家规定为教职工办理补充养老保险”,上海市公共财政扶持民办高校发展的主要举措也是落实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待遇改善。陕西省在《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中也是将“民办学校教职工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同等待遇”作为重要条款列入。广东省尝试利用财政资金建立民办高校教师工资补贴制度,加大对长期在民办高校任职的教育工作者的表彰和奖励力度,建立民办高校教师“五险一金”补偿机制[35],等等。这些举措都为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素质,从而提高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相信随着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民办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也指日可待。

作为一项新的教育发展模式,民办高校走过了从萌芽到补充,再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探索历程,为教育发展增添了动力、激发了活力,但受制于中国特殊的国情,民办高校单一的经费来源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积极寻求对民办高校的支持。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修订和颁布,国家公共财政将民办高校也纳入了统一规划,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从各地实施的具体情况看,重视物而不重视人,走形式而不追求实际效果,此消彼长而不是共同发展[36],等等,使国家公共财政扶持民办高校发展的初衷并没有落到实处。为此,必须完善相关的制度,通过制度调动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积极性,实施国家、民间财政双轨驱动,并最大限度地通过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师待遇来推动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

低碳产业发展报告范文

城市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主体,更是国家政策执行和目标实现的基本单位。据中国_《20xx年城市蓝皮书》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开展更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城市化率年均提高—,到20xx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52%。继“十一五”之后,国家对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设定了新的战略和目标。因此,中国城市面临多重任务:实现国家战略中的节能减排目标,保持经济的持续较快速增长,缓解城市化带来的日益突出的住宅、交通、环境和卫生等基础设施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20xx年气候组织发布了旗舰报告《中国的清洁革命iii:城市》,分析了中国城市在探索低碳和绿色转型过程中的进展。20xx年,气候组织通过与南方报业集团合作“城市低碳行”系列活动,深度调研东部城市杭州、中部城市武汉、东南沿海城市东莞和西部城市喀什,试图通过回答上述问题,理解和分析中国城市在低碳发展领域的最新趋势和有益经验。我们发现:

国家目标强化,布局紧凑。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和新能源利用目标通过各部委政策文件得到强化,彰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方向。以试点来带动行业和区域发展的方式得到更充分的部署。

地方区域发展,各有突出。“十二五”期间,国家分配给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以不同的节能目标。如东部发达地区节能目标18%,中部地区16%,东南沿海开放地区18%,西部地区10—15%不等。各区域结合国家政策,依托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各有侧重地部署了本地的低碳发展和转型战略。

东部城市杭州――注重民生和谐。杭州市常住人口年人均gdp达万元,已步入中等发达经济水平,因此更加注重城市品质和民生发展。杭州公共自行车项目为杭州市公共交通出行贡献了8%的出行率,与公共交通的无缝链接和易租易还系统使日均租用量达25万人次,而商业化开发使项目。

基本运营平衡,并深受市民认可。在电动汽车应用方面,杭州市通过电动出租车示范、给予私人购车补贴、推广私人租赁、以及支持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等途径,推动了电动汽车的应用,积累了有益经验。

中部城市武汉――转变发展两型。武汉是中部崛起的支点城市之一,同时也是国家两型社会示范城市。工业城市武汉在“十二五”期间的重点仍然是产业转型升级。东湖开发区被升级为国家级创新示范区,为产业升级和新产业的培育提供契机。两个区域能源中心在东湖开发区的应用为区域能源管理积累了经验。武汉市在碳交易领域的先试先行也正在为其赢得碳商机。

东南沿海城市东莞―世界加工厂升级。东莞经济综合实力较强,年人均gdp达万元。东莞以发展加工贸易业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经济外向型典型,成为世界加工厂。东莞经济转型中通过资金、技术和政策及试点来引导企业转变经营模式,支持科技创新,培育产业战略转型的重点。东莞城市化率较高,已经没有合适的垃圾填埋场,焚烧发电成为城市垃圾处理的主要手段。东莞在垃圾焚烧厂的选址、焚烧发电厂的建设运营方式、以及建设标准等方面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经验。

西部城市喀什――探索跨越式发展。地处新疆的喀什人均gdp约万元,_出台政策支持喀什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为喀什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如何处理好发展和保护文化历史古迹及脆弱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成为喀什今天思考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命题。旧城改造项目将文化历史传承的思想纳入其中,探索喀什在跨越式发展中的可持续理念。在五大国际通商口岸中发展绿色物流、产业本地化、以及金融服务和旅游业,为喀什跨越式发展中的绿色定位提供了机会。

以上案例跟踪为探索中国城市的低碳发展提供了广泛意义上的经验借鉴,包括政策体制创新、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创新、金融体系的介入方式等。这也是气候组织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并行过程中如何有效纳入绿色低碳战略的成果。气候组织“中国再设计”项目将继续携手更多的中国城市和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和推动城市更积极和有效地实践绿色低碳的转型。

财政扶持产业发展报告

为加快扶持空壳村、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根据《中共漳浦县委办公室 漳浦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关于开展村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暨下达村财增收责任书〉的通知》(浦委办[2018]44号)文件精神,县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引导空壳村、薄弱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从2018年至2020年,县财政每年给予安排3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空壳村、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扶持采取“贴息、补助、奖励、配套”等办法实施,同一个扶持项目只能享受一种扶持政策。

1.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对象为村集体经济,仅限于由村级组织创办的“村级企业、村级农业、村级物业和村集体合作社”等村集体组织拥有和控股的经营性实体经济组织。

2.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范围为农业种植、生产、加工、制造、旅游、服务、租赁等创收类型产业。

(一)壮大村集体经济贷款贴息。

1.空壳村、薄弱村因发展村集体经济申请银行贷款的,根据贷款银行审核认定的发放贷款利息给予连续贴息3年,第一年100%贴息,第二年80%贴息,第三年60%贴息,一年最高贴息额度不超过5万元。根据《福建省村集体财务管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村集体因发展生产需要借贷资金的,应当先提出方案,并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通过,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农业局备案。所借款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2.贴息贷款发放管理。一是贴息贷款办理。根据不同经营主体及用途,由乡镇人民政府初审后,报县农业局审核汇总,贷款银行的选择由村集体经济自行选择。二是贷款条件、额度、期限、担保方式、还款方式等按贷款银行规定程序办理,县政府与乡镇政府不承担还款责任。三是贷款贴息期限为2018-2020年期间,分年度并在次年的第一季度给予贴息,对贴息年度内贷款期限不足一年的贷款,按贷款实际月数计算贴息。

(二)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补助。

鼓励空壳村、薄弱村村集体发展特色产业,对通过产业连片统一发包的方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包括果业发展、苗木发展、蔬菜种植、食用菌产业发展等规模化新发展(含当年发展)给予相应一次性补助。补助资金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初审后,报县农业局审核汇总,并于次年第一季度给予补助。

1.果业发展连片达到150亩(百香果、火龙果连片达到50亩)的,给予一次性补助3万元,每超过10亩给予增加补助1万元,一次性补助最高不超过5万元。

2.苗木发展连片达到300亩的,给予一次性补助3万元,每超过30亩给予增加补助1万元,一次性补助最高不超过5万元。

3.蔬菜种植连片达到50亩的,给予一次性补助3万元,每超过10亩给予增加补助1万元,一次性补助最高不超过5万元。

4.食用菌产业培育房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以上的,每个项目给予一次性补助5万元。

壮大村集体经济贷款贴息和经济项目补助两类所需的补助资金由县按80%、乡镇按20%负担。

(三)壮大村集体经济奖励。

对鼓励空壳村、薄弱村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给予奖励,奖励资金经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初审后,报县农业局审核汇总,并于次年第一季度给予拨付。

1.对行政村自办、控股企业及物业租赁所征的税费地方留成部分100%奖励给村集体。

2.因地制宜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物业经营、生产服务等途径创收或由所在地乡镇(工业区)通过联建标准厂房、商贸服务设施等增收的,每村按照经营性项目村级投资总额的30%一次性给予奖励,每个项目县财政补助总额不超过10万元。

3.列入省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村,每村省级财政补助40万元,县级财政安排10万元,由县级运营;纳入市级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示范村的,每个试点村市级奖励25万元,县级按不低于1:1的比例安排项目配套资金。试点村的项目采用由福建龙睿投资有限公司负责统一运营管理方式组织运营,试点项目按固定年化率10%的比例获取收益,如达不到比例要求,则由福建龙睿投资有限公司给予资金托底。县农业局要于每年年底前负责与福建龙睿投资有限公司将结算的收益及时拨付到各个试点村。

4.职责分工:中共漳浦县委组织部负责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牵头协调工作;县财政局负责资金筹集,并负责运营项目资金监管;县农业局负责补助项目和试点项目的实施审核,并督促有关乡镇、村的项目实施和资金拨付。

(一)项目申报需提供的材料。

1.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2.项目建设需占用土地的土地使用证明或土地租赁协议复印件;

4.其他需要提供材料。

(二)工作要求。

1.各乡镇要高度重视,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各项目落实。以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为契机,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加强村党组织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要健全党委政府总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各乡镇负责组织空壳村、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施,确保形成村级集体资产,产生经济效益。县级组织、财政、农业等部门要加强项目实施指导、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保障项目实施。要规范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收益资金分配和使用,保障村集体成员共享发展收益。

3.各乡镇要大力宣传发展村集体经济好经验、好典型和新思路、新举措,使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成为全社会高度重视、广泛参与的共同行动,为消壳、破壳工作营造良好氛围。认真总结推广工作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努力形成漳浦特色经验和模式。

低碳产业发展报告范文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缓解生态恶化。

1、现在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现代社会正处于高碳生活,低碳生活已经引起了全世界人的关注。虽然当前,不少的人们对低碳生活的意识已经开始转变,从节约水电,降低能耗,减少具有污染性材料的使用等日常小事入手,不断培养文明、责任的低碳方式。但仍有不少的人对低碳生活的观念还比较模糊,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还难以改变。

2、什么是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低碳不仅仅是企业行为,也是一项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低碳,意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的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因此低碳生活是我国提倡生活方式之一。

3、低碳生活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其实是一直都在排放着二氧化碳,比如我们坐汽车要耗费燃油,燃油燃烧就产生二氧化碳排放在空气中就增加了碳排放。我们每天都要看电视、用电脑,这些家电都耗费电能,电能是要消耗大量的煤炭,煤炭的消耗也要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如何通过节约能源节制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少用空调、暖气,少开车,少坐飞机等,都属于低碳生活的一部分。

1、低碳与地球上的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希望大家尽量了解“低碳”这个词的意思,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做起,共同倡导并开始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

2、如今人们的生活富裕了,地球却被人类搞得乌烟瘴气,我们应该拉起手来,共同创造美好的家园。

3、我们建议大家少开车,开车,多坐公交车、多步行上街,不要给环境造成噪声,不要过度使用空调,尽量不要使用一次性筷子,工作尽量不要浪费纸张等。尽自己的所有的力量,努力保护地球。

5、限塑令已经实行了很长时间了,我们应该养成去超市、菜场带布袋的习惯。

参与缩减碳足迹的人群正日益增多。特别是城市中一向存在高消费倾向的高收入阶层正在逐渐转变“低碳”生活的态度。

低碳并不意味着就要刻意去节俭,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只要你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不浪费,同样能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

财政扶持产业发展报告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王大泉介绍,修订后的《实施条例》删除了“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一章,增加“教师与受教育者”和“管理与监督”两章,并将“扶持与奖励”一章的名称改为“支持与奖励”。

——第一章总则:新增了加强民办学校党的领导一条,强调了民办学校的办学方向,明确了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的原则,强调鼓励、引导民办学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

——第二章民办学校的设立:由现行条例“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和“民办学校的设立”2章合并而来。系统规定了民办学校举办者权利义务,以及审批设立等各环节的要求。明确了民办学校举办的鼓励与限制规范,特别是增加对公办学校举办民办学校的限制,针对举办者变更、集团化办学、在线教育、学校名称等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作出了规定。

——第三章民办学校的组织与活动:进一步完善了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对民办学校决策机构、监督机构的组成与运行规则作了补充或者完善;针对课程教材使用、考试招生规范等实践中的突出问题,明确了法律规则。

——第四章教师与受教育者:重点落实法律关于师生权益保障的规定。新增了保障教职工待遇的具体规定,进一步强调对民办学校教师、学生的平等对待,规范和支持民办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五章民办学校的资产与财务管理:着重依法落实、完善了民办学校收费和管理机制,健全了民办学校资金和资产的管理使用规则,新增了对关联交易的规范,坚决防止以非营利之名行营利之实。

——第六章管理与监督: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进一步体系化,规定对民办学校的年度检查、年度报告、信用管理、评估评价、教育督导等制度,着力构建符合民办教育特点的监管体系,以规范管理促进健康发展。

——第七章支持与奖励:删除了“合理回报”相关条款,同时明确了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学校在财政、税收、用地、金融等方面的差别化扶持举措,明确了“优先扶持办学质量高、特色明显、社会效益显著的民办学校”的导向。

——第八章法律责任:细化了民办学校及民办学校举办者、实际控制人、决策机构和监督机构组成人员的法律责任,增加了从业禁止相关规定。

——第九章附则:明确了“现有民办学校”的概念,规定了实施条例自今年9月1日起施行。

【旅游报告】市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报告

按照市政府领导的批示,我办对市旅游局起草的《市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进行了立法审查,现报告如下:

为了使旅游产业的发展不断深入并且快速发展,产品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质量。

不断。

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旅游中心城市的集散功能不断强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进一步显现。但是,由于我市旅游的大市场还未形成。其主要原因:一是发展旅游业的整体规划不足,旅游资源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二是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投入不足,旅游公共服务、交通等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三是旅游发展层次较低,对旅游文化、产品的挖掘不够。四是旅游人才缺乏。因此,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一部关于促进地方旅游产业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我市制定的《市旅游条例》已不适应旅游管理工作需要。

2013。

年,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重新制定《市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条例》。审查过程中,我办按照立法法规定,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条例(草案)》的意见和建议,在政府门户网公开《条例(草案)》,并邀请县(市)区旅游部门及市发改委、公安、交通和运输、安监、工商、文化和广播、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进行了座谈、讨论,认真听取了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改,形成现在的《条例(草案)》。

因此,本《条例(草案)》对编制市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以及重点区域重点景区的的规划,构建完善的旅游规划体系作了具体规定,并根据市推动两个旅游带建设的发展实际。为了更好的促进市旅游产业,《条例(草案)》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对湖泊湿地、城市水系、文物古迹、特色地貌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时,应当优先考虑旅游功能开发。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市场发展的六大要素,其中交通尤为重要。诸多交通问题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条例(草案)》针对我市旅游业这一薄弱环节,提高旅游产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和交通环境,制定了相应的原则和措施。《条例(草案)》第十四条规定“市、县(区、市)人民政府规划和建设公共交通网络时,应当兼顾旅游产业发展需要,配套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停车场(站)、旅游交通标识标牌、旅游集散服务信息查询等交通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开通景区之间的公共交通线路,建设旅游带交通专用绿道、慢车道、步行道以及配套游憩节点和游憩服务设施等旅游专用道路交通系统”。《条例(草案)》第十五条规定“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旅游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定期向公众发布相关旅游信息,并在机场、火车站、城市广场、旅游景区(点)、旅游集散中心等游客相对集中的场所,设置旅游信息多媒体设施,为旅游者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低碳产业发展报告范文

近年来,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最近400年来,地球上物种灭绝速度在加快。现在每年都有1到2万物种灭绝,物种灭绝速度是形成速度的100万倍,环境问题敲响警钟。随着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环境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全球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态环境,针对这一现状,大会提出了“低碳”这一概念,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如果说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这些环保理念已成行为准则,低碳生活则更是我们急需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

针对这一热点,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调查,以郑州市民为调查对象,探究人们对“低碳”这一生活方式的看法,总结其特点,查找原因,提出建议,为更好地实现“低碳生活”提供参考。

调查时间:周六、周日。

调查地点:郑州市二七区丹尼斯。

调查对象:二七区丹尼斯内部分商家与消费者。

调查方式:随机抽样。

关于“低碳生活”,通过对媒体报道、学术期刊以及现实状况的关注和分析,我们发现:生活细节、出行方式、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低碳生活主体以及新型的环保交通工具“公交自行车”等问题日益成为焦点。因此,我们根据“低碳生活”中较为突出的生活细节等五个方面,编制了“低碳生活”调查问卷。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于客流量较多的周六、周日以消费群覆盖郑州市各阶层的二七区丹尼斯商场为例抽取样本。共发放问卷550份,收回541份,其中有效问卷530份,有效回收率为。

本报告采取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对分析中显示有显著性的数据进行阐述。

我们本着客观、全面的原则设计本次问卷,问题从易到难,从微观到宏观,包括了生活细节、出行方式、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实施效果、新型环保交通工具――公交自行车前景、市民对“低碳社会”的看法等涉及“低碳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表1可以看出,人们在生活细节上,既有值得提倡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在被调查对象中有的人能够做到随手关灯、关开关、拔插头,的人不乱丢弃废电池;在购买电器时有的人非常看重节能指标,的人比较看重节能指标,即高达的调查对象在购买电器时重视节能指标,反映了公民节能和环保意识的加强;但是仅有调查对象利用太阳能。同时,在生活用水的重复使用上,能坚持重复用水的仅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而从不重复使用生活用水的却占到,由此可见,在太阳能和生活用水的循环利用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河南省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郑州市作为其省会城市,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技术水平等各方面来看,在太阳能利用方面都有潜力做到更好。在此我们作出大胆假设,如果以人口为单位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那么所节省的能源将十分可观。

其中,关于垃圾分类投放的问题,的调查对象表示能做到将垃圾分类处理,的被调查者愿意分类但不知如何分类,的人知道如何分类但没有分类垃圾箱,仅的人表示从来不会将垃圾分类处理。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群众有意愿将垃圾进行分类投放,但受中小城市公共设施不完善、知识普及推广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垃圾分类投放在实际生活中受到限制。

另外,关于一次性筷子的使用问题,由表1可知,在政府大力提倡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情况下,依然有50%以上的调查对象选择使用一次性筷子。人们热衷使用一次性筷子大多是为了方便或认为使用方便筷比较卫生,一些餐饮业经营者为迎合顾客需要而免费提供一次性筷子。相关数据表明,中国市场每年消化一次性筷子450亿双,消耗木材166万立方米,这样触目惊心的数字应该引起人们的深思。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不应该只停留在呼吁阶段。

在出行方式的选择上,我们依次对公共交通工具、私家车、出租车、电动车、自行车和其他出行方式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图1所示。

近两年,电动车备受人们青睐,迅速发展为民众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如图1所示,除了公共交通工具外,电动车的使用率达到了50%。对于电动车这一交通工具,从近期来看,它不仅价格适中,且节能环保;但从长远来看,电动车虽不排放尾气,但它的废弃电瓶一样会造成环境污染。目前市面电动自行车使用的大多是铅酸蓄电池,这种电池腐蚀后溢出的含铅重金属和酸性物质对土壤和人体健康危害很大。电动车电瓶的使用寿命长的在一年左右,如果是劣质产品三五个月就得更换。而目前还没有一套处置废旧电瓶的管理办法,电动车经销商大多不会投资处理废弃电瓶,基本上都是把回收的废电瓶随便混同生活垃圾丢弃,已经出现瓶患成灾问题,废弃电瓶已成为污染城市城区环境的新的污染源。因此,我们认为电瓶车的潜在隐患问题应引起重视,相关部门应尽早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据调查结果显示,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实行后,塑料袋使用量明显减少的调查对象占调查总人数的,这一数据表明,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塑料袋的使用量有明显变化,使用情况有明显改善;但是,仍有一部分的调查对象塑料袋使用量没有变化。

公交自行车即以租代买、随用随取、异地归还的新型自行车消费模式。据调查结果显示,有的调查对象选择大力支持;有的调查对象选择看情况定,处于观望状态,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公交自行车这一新型公共交通工具有潜在市场并且具有可行性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公交自行车不仅节能环保,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交通压力。目前,这一新兴交通工具已在杭州、武汉、南京等城市先行试用。

由图2可知,关于“低碳生活”谁是主体的问题,有49%的调查对象认为个人应该是创造低碳生活的主体,26%的调查对象认为是政府,25%的被调查者则认为是企业。这些数据说明,人们能够意识到:“低碳社会”的创造需要从个人做起,个人是主体,同时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只有三者齐心协力,才能真正实现“低碳社会”。

根据以上数据和分析,我们可以大体总结出郑州市民“低碳生活”的基本状况。从生活细节、塑料袋使用状况等方面来看,一方面人们在随手关灯、不乱废电池、看重电器节能指标这些项目上做的比较好,另一方面在其他的低碳行为细节上所做的还远远不够;就出行方式而言,虽然公共交通工具的利用率较高,但电动车这种交通工具的迅速兴起,可能会给环境带来新的污染。同时,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市民的低碳意识较为强烈,也能够认识到低碳社会的建设是个人、政府和企业共同的责任,在态度上是正确的,但在实施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现实的生活与低碳生活也还存在较大差距,仍需我们继续努力。

就个人而言,要树立起积极参与的意识,认识到个人才是低碳生活的主体,从日常生活做起,从细节中入手,如用积水来冲洗马桶;关掉不用的电脑程序,减少硬盘工作量;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水杯;定期清洗空调;电视机少待机或不待机;用中火烧水等。除此之外,还要积极配合政府、企业和一些社会组织开展的有关“低碳生活”的活动,为早日实现低碳生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低碳成为一种习惯!

在低碳生活的建设中,企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更好的实现“低碳生活”,企业要配合政府积极地投入到低碳经济的建设中来,投资低碳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同时企业应看到低碳产业做为一种新兴产业,有着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技术含量、高效率、高收益的特点,它有着良好的发展潜力和巨大的市场。作为企业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就应该抢先占领这个市场。

虽然“低碳”这一概念自哥本哈根大会提出至今不过半年,但“低碳”新技术已初露苗头。例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价格相对低廉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应成为目前我国清洁能源应用的先行者。太阳能光热技术在城市中的规模化应用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全国大部分城市都已经出台了太阳能光热应用的实施意见,配套技术和标准也比较规范。以光热技术为主,光伏和其他节能技术为辅与建筑全方位结合的计划,将对传统建筑行业,特别是建材及建筑构件带来一次彻底的革新和观念的转变。低碳生活离不开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支持。新低碳产品的不断推出,将为低碳消费方式和低碳生活创造条件。

低碳经济是新一轮的技术改革和产业改革,需要政府创造环境推动其发展。政府要制定相应的财税政策、行政政策、推动立法进程、宣传推广相关知识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

从财税政策方面来说,政府要做好预算,增加节能技术投资,并在加大投入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完善投入的手段。还要改革现行的税收体系,尽快出台资源税,并在适当的时机出台碳税。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例如英国建立碳预算的做法,把发展低碳经济放在国家财政预算范围内。

从宣传推广相关知识方面来说,政府既要从宏观方面进行宣传,更要从公民的日常生活入手。政府也可以通过新闻策划,借用舆论的力量,促使民众树立节能环保观念,营造低碳生活氛围;发放环保手册,普及市民环保知识;制作公益广告,让低碳观念深入人心;用志愿宣传活动、知识竞赛等新颖的方式,吸引群众参与其中;开展“社区低碳之家”评比活动,使人人争做低碳之星。

(四)针对郑州市电瓶车数量过多,公共交通工具不完善的现状,可以组织志愿者深入社区,以各种形式进行“低碳生活”宣传,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电瓶车的使用,同时,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增加公共交通工具数量,确定合理交通路线,加快地铁建设与缓解交通压力,我们期待以正在建设的郑州地铁1号线为代表的郑州地铁系统能够完善郑州市公共交通系统,与郑州公交车体系相配合,真正解决人们出行难的问题,以减少电瓶车的使用。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