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汇总8篇)

时间:2023-10-15 03:54:49 作者:紫薇儿 故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汇总8篇)

安全是生命的保障,让我们共同构建和谐的安全环境。要注重安全标语的更新和替换,使其始终保持有效性和新鲜感。安全是大事业,人人举重山。

故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及丰富的想象力和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2、能抓住课文中表现叙述顺序的句子了解叙述顺序。了解课文是按火烧云的“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叙述的。并懂得课文以“变”为主线,突出火烧云变化“多”与“快”两个特点。

3、学会6个生字:积累11个词语;会照样子写“abb”形式和用某种事物命名的表示色彩的词。

4、体会排比句在课文中的作用。

研究主题:学生语言的积累和推敲

教师情况:一级小学语文教师教龄:一年半

学生情况:学生进校三年,家庭里家长文化层次较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较差,课外知识量较少。

教学过程:

[案例描述]: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见过天空中千变万化的云吗?不同时间、不同季节有不同形状的云,有春天早晨轻薄的浮云,夏日凝结不散的层云,秋天美丽的鱼鳞云,初冬稀疏的条云;早晨的云海,傍晚的彩云,风和日丽的朵云,风雨欲来的乌云,台风前夕的火烧云。今天我们来学习《火烧云》,这篇文章是现代女作家萧红写的,她用最自然、最优美、最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火烧云在夕阳西下时的瑰丽情景。

师:怎样的云才叫“火烧云”?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一读课文,可以是大声朗读,可以是轻声速读,可以是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生:“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这就是火烧云。

师: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的“烧”字换成别的意义相近的词吗?

生:红

生:燃

生:着

师:作者为什么用“烧”,不用红、燃、着呢?

我们可以看看火烧云上来时的景象,边看边体会。

(课件展示:火烧云从西边逐渐烧到东边,火焰弥漫了大半个天。)

生:用“红”字和“红彤彤”重复。

生:因为题目是火烧云,和题目照应。

生:写出了火烧云红的范围大,弥漫了大半个天空。

生:“烧”字给人以动感,看起来很壮观。

生:用“烧”字说明了天空中有很多种颜色,不只是一种红色。

师: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太美妙了!一个“烧”字既写突出了范围大,又写出了气势宏伟,色彩鲜艳。

(教学分析:让学生思考什么叫火烧云为突破口,用说明文中火烧云名字的来历的句子“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哪个字用得特好?(烧)换个词,带进去读一读,从而体会到“烧”用在此处,给人最大的感觉有动态,速度快,有气势,形象,面积广等特点。这个题目学生很感兴趣,在教师的启发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越说兴致越高。同学们有的说句子中已有“红彤彤”一词,用“红”字就重复了,有的说课题是《火烧云》,用“烧”字起点题作用。还有的说用了“烧”字,能跟句后“着了火”照应。这个练习,目的是培养学生“咬文嚼字”、推敲词语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二.初读课文

师:你从什么地方看出火烧云很美?

(生仔细读课文第三节后回答)

生:火烧云的颜色美,红通通、金灿灿,色彩鲜艳、光彩夺目。

生: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半青半红,四种颜色均匀地糅合在一起,层次分明,色彩调配很和谐)

生:文中四个“一会儿”颜色变化很快,色彩繁多,瞬息万变。

生:还有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师:你们看,这些颜色多漂亮啊!(课件展示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图。)

师:同学们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被这美丽的颜色所陶醉了,那么我们能说说这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生:半青半红

生:半紫半黄

生:胭脂红

生:柠檬黄

生:橄榄绿

生:玫瑰紫

生:香蕉黄

生:土黄

生:草绿

生:青葱

生:豆绿

生:蟹壳青

生:蜡黄

(教学分析:学火烧云颜色变化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3自然段,划出颜色的词,交流文中提到的颜色,随即一问:“仅仅是这些颜色吗?为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可能还有……”启发学生去想另外的色彩,这时要求学生把这些词分类,学生马上想到了可以分四类或两类。)

生:五颜六色

生:五彩缤纷

生:绚丽多彩

生:色彩斑斓

生:五光十色

师:读读写颜色的这段话,能读出火烧云的颜色美吗?

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教学反思:

高段的学生言语心理发展日趋成熟,已具有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思维也由形象思维快速向抽象思维发展。这时,语文教学就不能再停留在低中年级的教学形态上,而是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培养他们对文本深层意义的解读能力上。我教学时牢牢把握这个学习规律,借助思维支点,通过多次比较、互换,引领学生解读、表述和探究,从而实现悟文与赏景和谐一致。

学生学习萧红写的散文《火烧云》,绝不是让学生记住火烧云具有的“霞光美”、“颜色美”、“形态美”,而是要学生感悟作者是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火烧云的,如何将情感用形象的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这才是学生学习的着力点。语文课必须立足于语言形式,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依此而建立,教学方法依此而选择。所以本篇文章我把难点定在品味句子的意思,体味思想情感,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上。让学生自读自悟,从字里行间感受火烧云的意境美。通过这篇文章教给学生阅读和习作的方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研究主题的反思:

怎样让学生感悟火烧云的美呢?教师教学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反复诵读,在认识上,情感学习上得以积淀语感,而且更主要地表现在引导学生从锤炼的角度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这样的语言运用的道理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如叫学生把“烧”字换成别的意思相近的词,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又如作者写火烧云的颜色这么美,1.用重叠式的词语,写出色彩的浓、深。“红彤彤”形容火烧云很红;“金灿灿”则写出了火烧云颜色之深,犹如金子一样闪闪发光,鲜明耀眼,光彩夺目。2.用并列式的词语,写出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形容火烧云变化的一刹那间,同时出现两种不同的颜色,并且混为一体,非常好看,清晰可辨。3.用比喻式的词语,写出火烧云的颜色像某些实物的颜色一样,给人以形象感。“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词语是在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前面加上实物名,这不仅形象地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像葡萄一样的灰色,象梨一样的黄色,像茄子一样的紫色,使人感到鲜明清晰,好像亲眼所见一样,而且语言简练、明快。这些语言现象只有给学生认真阅读、感悟,学生才能体会得到。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读中体会,更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模仿着说,让学生用一些词语来概括看到的词语,学生的学习气氛也很浓。但在让学生概括时,学生的反应没有预料之中理想,可能平时积累不够,或是时间太仓促,一下子反应不过来,当时如果让他们写一写再说,充分思考后回答可能效果会好些。

故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教学目标:

1. 巩固认识12个生字。

2.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3. 理解"比一比"的意思,掌握"多少、大小"两组意思相反的词。

4.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课前准备:

1、 制作课件。

2、 练习题"读一读,连一连"。

3、 词语卡片和生字卡片。

4、 准备一些数量不同、大小不一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复习导入

1、 齐读课题。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谁上课最认真,最积极?

2、 练习:对照图,再读词语,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把词语和对应的事物连线。)现在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又准又快地用直线把相应的图画和词语起来?    3、 评议。

二、 初读韵文

1、 教师范读课文:老师读得好吗?你们试着像老师这样来读课文,一会儿老师请你来读,我相信,你们一定比老师读得更好!

3、 同桌对读,互相正音。请你将课文读给你旁边的同学听,比一比,你们俩谁得又准确、又流利、又响亮、又好听。

4、 指名读。交流朗读成果。表扬读了多遍课文的同学,鼓励认真读、多读的学习习惯。

三、 理解韵文,指导说句

1、 大家读得这么认真,你们一定知道课文讲了哪几种事物了吧?逐一出示词卡贴于黑板上让学生认读。

2、 究竟是什么跟什么比?它们在比什么?出示句子:一个大,一个小,一头黄牛一只猫。指名朗读。你们一边听一边想:谁跟谁比?比什么?(板书:大-小)

3、 能把这句话背下来吗?开火车背诵。

4、 看看课文,还有哪两样事物也是比"大"和"小"的?你能把这句话读出来吗?出示句子:一个大,一个小,一个苹果一颗枣。

a、 指名读句子。

b、 出示实物"苹果"和"枣"。什么大?什么小?

c、 数枣的时候可以一颗一颗地数,数哪些东西还可以用"颗"数?相机出示生字卡片"颗",投影出示用颗表示的事物:星星图、话梅、核桃、钮扣等,指导学生看事物说数量词。

d、 你能把这句话背下来吗?齐背诵。

5、 事物之间可以比大比小,还可以比什么?轻声读课文,看谁发现了?交流读韵文后的发现:事物之间可以比大比小,还可以比多比少。(板书:多-少)

a、 出示句子:一边多,一边少,一群鸭子一只鸟。

一边多,一边少,一堆杏子一个桃。

b、 男女同学朗读,一边读,一边想,什么跟什么比?什么多?什么少?

c、 汇报交流。课件演示物品,认识"一颗"、"一堆"、"一只"、"一群"。相机出示生字卡片"群""堆"(学生说记字方法)。

d、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同一种事物可以看它的数量是多还是少,用不同的词来表示。

e、 分组背诵句子。

四、 开放课堂,扩展延伸

1、 创编儿歌。

a、 出示课件,课件上有一只老虎和一只狗。学生看图仿照课文编一句儿歌。(一个大,一个小,一只老虎,一只狗)

b、 出示图画:一堆萝卜、一棵白菜、一堆草莓、一个橙、一个西瓜、两个桃、一堆竹笋,指导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自主选择图上的物品编儿歌。

2、 小结:同学们真是一学就会,而且还能运用,真棒!

3、 现在,我们来读全篇课文。鼓动学生随着节奏拍手对读(分组赛读,男女生对读,自愿请朋友对读)

。反复几次,再让学生试着背诵。

5、 游戏:猫捉老鼠 (课件演示)

五、 总结评比,布置作业

故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师: 春雷和柳树做什么事了?

生: 春雷和柳树说话了。

师: 柳树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 小柳树呀,醒了。

师: 你还能找出谁和柳树做什么事了,小柳树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春雨给柳树洗澡了,洗着洗着,小柳枝,软了。

生2:春风给柳树梳头了,梳着梳着,小柳梢,绿了

生3:春燕跟柳树捉迷藏了,藏着藏着,小柳絮,飞了

生4:孩子们跟柳树玩耍了,玩着玩着,小柳树,长高了。

师: 你从这几句话里发现了什么?

生: 都是谁和柳树怎么样,柳树的身体发生了变化。

师: 你能模仿着说一说么?

生1:春花和柳树招手了

招着招着小柳芽呀,发了

生2:春草和柳树跳舞了跳着,跳着

小柳叶呀,长了

生3:小河给柳树唱歌了

唱着,唱着

小柳花呀,开了

生4:大地跟柳树拥抱了

抱着抱着

小柳树呀,长高了

《柳树醒了》案例反思

《柳树醒了》既是一首诗,又是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刚学习这篇课文时,孩子们很感兴趣,但进入不了角色。我——引导者就只好只好出面喽!

片段一:

师:春雷和柳树说话了,他会说些什么呢?(学生有些茫然,看来还没有从春节的喜庆里走出来呢!)

启发:万物皆有自己的语言,仔细听听,你也能听出来!(师做了个倾听的动作。)走进小诗里,你也是一个快乐的孩子!

生1:春雷说:“柳树,小柳树,快起床,要不然,你会迟到的!”

师:嗯,真好,在他的耳朵里,春雷就像妈妈一样,早上催我们起床呢!

生2:小懒虫,快起床,我们一起出去锻炼身体!今天的天气多好哇!

生3:小柳树,快醒醒,你该发芽喽!

……

反思:谁说我们的孩子不会说,我觉得我的孩子说的是最棒的,听着他们的发言,如同春风拂面。

早时鲁迅先生就指出,“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想到飞上天空,想到潜入蚁穴.....”看来是真的,教师需要给孩子想象的平台,那么孩子会还给你一个我们成人难以想象的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

片段二:

让学生“    和柳树说话了”写诗

生1:

小草和柳树谈心了,

谈着谈着,

小草长高了!

生2:

太阳公公照射着柳树,

照着照着,

柳树笑了!

生3:

月亮姑姑陪着小柳树,

陪着陪着,

小柳树不孤单了!

……

反思:有人说,孩子天生就是诗人,这话一点儿都不错,鼓励孩子说出自己心中所想的,不要粗暴地打断他们的发言,当他们的语言不合乎逻辑的时候,我们只需要提示他们,或者采用暗示法,让他们纠正过来就行了。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他们能快乐地说出上面的诗文,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会去观察,学会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已经足够了!在这节课结束的时候,我对孩子们说他们都是一个个优秀的小诗人时,他们脸上灿烂的笑容让我沉醉其中!做一个语文老师真好!

故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

教学目标 :

1、读懂课文,知道下雨前的一些自然现象,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要下雨了,(谁)(怎么样)”说话。

3、指导学生用“看、读、议、读”的方法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进行句式练习。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

下雨前一些动物活动的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小动物头饰。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三课时略)

一、质疑引入新课。

1、板书“25 下雨了”

2、质疑课题。比较“要下雨了”和“下雨了”

3、小结。

二、学习1—3节。

1、看课件(画面为燕子低飞,并与小白兔交谈。) (板书:看)

2、课文哪几节写的是画面上的内容?

3、齐读1—3节。(板书:读)

要求:提出疑难,圈画不懂的词语。

4、引导质疑、讨论。(板书:议)

5、利用句式进行说话训练,小结内容。

要下雨了,小燕子。(板书:燕子低飞)

6、指导朗读。(板书:读)

7、小结学法。

三、学习4—6节。

1、比较句子:(1)要下雨了。

(2)是要下雨了吗?

指导朗读句(2)。

2、多媒体cai课件播放:小鱼浮出水面,并与小白兔交谈。

3、运用学法指导学生学习4—6节。

(1)老师引读课文,学生圈画不懂的词语。

(2)学生质疑,四人小组讨论解决。

(3)汇报学习情况。

(4)句式练习:

要下雨了,小鱼。(板书:小鱼游到水面)

(5)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七节。

1、从哪看出小白兔相信要下雨了?

2、多媒体cai课件播放:蚂蚁忙着搬家,并与小白兔交谈。同法自学第七节。

3、检查自学情况。

4、创设情境,练习说话。

课文没有写小白兔是怎样把要下雨的消息告诉蚂蚁的。如果你是小白兔你会怎么说?

5、句式练习:

要下雨了,蚂蚁。(板书:蚂蚁往高处搬家)

6、指导读大蚂蚁的话。

五、学习8—9节。

1、多媒体cai课件播放:小白兔往家跑,雨下起来了。

2、同法自学第8—9节。

3、联系上文想想”大雨真的下起来了”中的“真的”说明什么?

4、指导读小白兔的话。

六、说话练习

(多媒体cai课件播放蝴蝶、乌龟等在下雨前的表现),练习用“要下雨了,(谁)(怎么样)”说话。

七、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

(小白兔)感到很闷

(小燕子)低飞提出

25 要下雨了

(小鱼图)游到水面

(蚂蚁图)往高处搬家

教学模式说明: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小白兔和小燕子、小鱼、蚂蚁的对话,介绍了下雨前的一些自然现象。根据课文中小燕子、小鱼、蚂蚁讲的话次序相似这一特点,本课采用了“导、扶、放”的教学模式。

此课教学,“导”很重要。本课设计了“看、读、议、读”的教学方法“导”学课文的第1—3自然段:

(1)看。充分发挥多媒体电脑辅助教学直观性强的优势,播发一段段课文动画小故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读。教师以导读、问读的形式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3)议。鼓励学生圈画出不懂的词句,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学习中解决疑难,之后在班上汇报自学情况。并以“要下雨了,(谁)(怎么样)”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学生较难解决的问题,教师再适时进行点拨。

(4)读。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赛读、比较读、分角色读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品读、美读;再以“看、读、议、读”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的第4—6自然段,此为“扶”;最后,再让学生按此方法自学第7—9自然段,由此,学生经历了一个“看图,读文,质疑,自学后释疑,美读”的学习过程,也在此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以上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合作学习,解决疑难,培养学生初步的质疑意识和质疑能力,这是此教学模式的优点。

(该课获市赛课二等奖)

故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

教材分析: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个性强,但一旦遇到困难会失去动脑的方向,产生对父母的依赖。这篇富有童趣的故事《乌鸦喝水》体现的主题是“遇到困难怎么办?动动脑筋,你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为了让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我引领学生经历了:情感体验,实践体验,创新体验。从对事物的亲身感受开始,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引发联想,并生成意义。这个故事有三段,内容简单明了,一年级学生大多听过。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资源,借助教学重难点,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复习巩固“乌,鸦”等9个生字。

2、能力目标: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 “遇到困难---想办法---解决困难”。能用“渐渐”说句子,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朗读指导;明白道理。

教学过程:一、谈话交流,激趣揭题

1、小朋友,有过口渴的经历吗?现在我们谈谈口渴的感受,谁来说说口渴是怎样的?生:口渴了,很想喝水。口渴了,喉咙里很干。口渴了,难受。口渴了,嘴唇很干,很难受。

2、在游戏中复习生字。

3、边看动画故事边思考:乌鸦是怎样找水喝的?

二、走入情境,朗读感悟

1、学习第一段。师:现在请你们自由地读读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们读懂了乌鸦口很渴。

师:你从哪里知道请你把课文中的内容读读?(生朗读同时,课件出示第1句)。

师:你从哪个词知道的乌鸦特别想喝水。生:到处。

师:现在,我们学学乌鸦的样子做“到处找水喝”的动作。(生试着做)

过渡:你看乌鸦它找到了水,可是却没喝着水。(教师点击课件图)它为什么会喝不着水呢?它遇到什么困难呢?(板书)小朋友再读课文第一段,找出句子,动笔画一画。

师:把你划出的句子读读,并且感受一下,当时乌鸦的心情;谁愿意来读这句,你为什么这么读?指名读。

师:你读得特别好,听出来了,好像真在想办法呢!

师:你为什么加上这样的手势?生:乌鸦喝不着水,很着急。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同桌练读二,三自然段,并交流乌鸦想的办法

师:乌鸦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呢?(指生回答,教师点拨课件播放内容):

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着水了。

师:对了,为什么小石子放进水中会升高吗?今天我们就带着问题研究一下。(教师出示瓶子与石头,教师演示放进一个石子)

师:是这样一个一个的放吗? 生:不是。生:一个一个连续放。

师:把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里,瓶里的水会有什么变化?现在小组合作实验,请大家认真观察。(小组合作研究)

师:刚才你们发现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生1:我发现水升高了。生2:我发现水是慢慢升高。生3:是一点一点地升高。生4:放进一个石子,水就升高一点点,再放进一个石子,水又升高一点点。

师:你看,乌鸦用这个办法解决了困难(板书)它喝到了水了?心里多高兴啊,让我们也来分享乌鸦的快乐,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三、回归整体,表情朗读

师: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多有意思啊?我们能看着动画背下来吗?

四、拓展思维,启发想象(课件出示)

师:这是一只爱动脑筋,聪明的小乌鸦,通过自己的努力,喝到了瓶子里的水。 如果你是这只乌鸦你会用什么办法弄到水喝,看谁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小组合作交流)

生:我用树叶当勺子弄水喝。生:我用石头砸破瓶子一个洞,水流出来了,就可以喝到水。生:我请小动物来帮忙,把瓶子弄倾斜,水就可以喝着了。

三小   徐彦红

教材分析: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个性强,但一旦遇到困难会失去动脑的方向,产生对父母的依赖。这篇富有童趣的故事《乌鸦喝水》体现的主题是“遇到困难怎么办?动动脑筋,你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为了让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我引领学生经历了:情感体验,实践体验,创新体验。从对事物的亲身感受开始,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引发联想,并生成意义。这个故事有三段,内容简单明了,一年级学生大多听过。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资源,借助教学重难点,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复习巩固“乌,鸦”等9个生字。

2、能力目标: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 “遇到困难---想办法---解决困难”。能用“渐渐”说句子,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朗读指导;明白道理。

教学过程:一、谈话交流,激趣揭题

1、小朋友,有过口渴的经历吗?现在我们谈谈口渴的感受,谁来说说口渴是怎样的?生:口渴了,很想喝水。口渴了,喉咙里很干。口渴了,难受。口渴了,嘴唇很干,很难受。

2、在游戏中复习生字。

3、边看动画故事边思考:乌鸦是怎样找水喝的?

二、走入情境,朗读感悟

1、学习第一段。师:现在请你们自由地读读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们读懂了乌鸦口很渴。

师:你从哪里知道请你把课文中的内容读读?(生朗读同时,课件出示第1句)。

师:你从哪个词知道的乌鸦特别想喝水。生:到处。

师:现在,我们学学乌鸦的样子做“到处找水喝”的动作。(生试着做)

过渡:你看乌鸦它找到了水,可是却没喝着水。(教师点击课件图)它为什么会喝不着水呢?它遇到什么困难呢?(板书)小朋友再读课文第一段,找出句子,动笔画一画。

师:把你划出的句子读读,并且感受一下,当时乌鸦的心情;谁愿意来读这句,你为什么这么读?指名读。

师:你读得特别好,听出来了,好像真在想办法呢!

师:你为什么加上这样的手势?生:乌鸦喝不着水,很着急。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同桌练读二,三自然段,并交流乌鸦想的办法

师:乌鸦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呢?(指生回答,教师点拨课件播放内容):

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着水了。

师:对了,为什么小石子放进水中会升高吗?今天我们就带着问题研究一下。(教师出示瓶子与石头,教师演示放进一个石子)

师:是这样一个一个的放吗? 生:不是。生:一个一个连续放。

师:把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里,瓶里的水会有什么变化?现在小组合作实验,请大家认真观察。(小组合作研究)

师:刚才你们发现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生1:我发现水升高了。生2:我发现水是慢慢升高。生3:是一点一点地升高。生4:放进一个石子,水就升高一点点,再放进一个石子,水又升高一点点。

师:你看,乌鸦用这个办法解决了困难(板书)它喝到了水了?心里多高兴啊,让我们也来分享乌鸦的快乐,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三、回归整体,表情朗读

师: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多有意思啊?我们能看着动画背下来吗?

四、拓展思维,启发想象(课件出示)

师:这是一只爱动脑筋,聪明的小乌鸦,通过自己的努力,喝到了瓶子里的水。 如果你是这只乌鸦你会用什么办法弄到水喝,看谁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小组合作交流)

生:我用树叶当勺子弄水喝。生:我用石头砸破瓶子一个洞,水流出来了,就可以喝到水。生:我请小动物来帮忙,把瓶子弄倾斜,水就可以喝着了。

故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的含义。

3、能动手实践,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疑问。

过程方法 创设情境法、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乐于实践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大胆质疑,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具学具

鱼缸、金鱼、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装有沙的小盆。

课时分配一课时

教学过程实录与反思

一、初读设疑,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7、动手做做看

师:法国科学家朗志万喜欢给小朋友提一些有趣的问题,今天他的问题又会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用波浪线勾出他提的问题,并读一读。

评析:上课伊始,教师提出的悬念就吸引住了学生,并相机提出了读书要求。学生兴致盎然,教室里一片朗朗的读书声。

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并勾画朗志万提出的问题。

师:(学生学完以后)谁来读读朗志万提出的问题?

生:(一名男生站起来大声朗读朗志万提出的问题)

生甲:是因为鱼的重量很轻,它浮起来,水就溢出来了。

生乙:是因为杯子很小。所以水会溢出来。

生丙:是因为鱼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所以水溢出来了。

生丁:要知道答案,就应该做做实验!

……

评析:给学生充分说话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二、动手实验,解决疑问

生(齐答)好!

师:(把一玻璃杯放在高凳上,再当场装满水)让一名学生把鱼缸里的金鱼轻轻放入杯中,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结果。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结果是——

生:(兴奋地齐答)水溢出来了!

师:做了这个实验,你有什么感受?

生甲:我很高兴,知道了朗志万说的话是不对的。

生乙:通过做实验,我知道了如果自己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就要做实验。

评析: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形式,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没有烦琐的分析讲解,而是充分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自己在动手实验、观察中得出结论。体现了语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相结合,语文教学活动化的现代教学理念。

三、回归课文,感情朗读。

生:(找到伊琳娜对朗志万说的话)小声自读,并陆续举手。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体会,并读给大家听?

生甲:我觉得应该用生气的语气来读这句话,因为伊琳娜觉得自己受了骗。(生用生气的语气读。)

生乙:我觉得应该用质问的语气来读。(生大声用质问的语气朗读这句话)

生丙:我觉得应该读出急匆匆的感觉,因为伊琳娜一定是跑着去找朗志万的,她想知道朗志万为什么骗他们。(生用较急促的语气读这句话)

……

(师表扬他们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师:他们的体会各不相同,也读出了自己心中的独特感受,让我们像他们一样,读读这句话,读出自己的体会。

生:齐读这句话。

师:课文中还有两个小朋友,他们是怎样说的呢?请同学们找到两个小朋友说的话,同桌分角色练习读一读。

生:同桌分角色自由练习朗读。

师:请一组同桌分角色朗读两个小朋友的话。

生:一组同桌起来朗读。

评析:师让其他同学评读,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生生互动,共同提高。

生甲:他们读得很流利,但我认为第二个小朋友的话应该读得肯定一点,像我这样读

(生大声读,师表扬他的自信与对角色的理解)

生乙:我还认为这两个小朋友的话应该读出想也不想的感觉来。

师引导:想也不想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哪个词来代替?

生答:不假思索、毫不犹豫!

(师相机指导,让学生读出自己的这种感觉)

生:分男女生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这两句话。

生:愿意!

(师导读,生接读)

师: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有一天给小朋友们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

生:“一个杯子装满了水……这是为什么呢?”

师:一个小朋友毫不犹豫地说——

生:“一定是金鱼身上有鳞。”

师:另一个小朋友肯定的说——

生:“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

师:伊琳娜觉得他们说得都不对,于是回去问妈妈,妈妈鼓励她说——

生:“动手做做看”

师:伊琳娜做了实验,觉得朗志万说的不对,她找到朗志万,大声质问他说——

生:“你为什么要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师: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说——

生:“我不是……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评析:教师毫不吝惜地给了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

同样是读课文,一次次形式都不一样,而每一次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教师的激励语言无疑为学生注入了催化剂,学生读得那么投入,那样认真,真正从学习中体验到了成就感,自我价值和成功自豪感。教师领着学生一起读书,既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概括能力,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又凸现了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走向教材的新教学理念。

四、质疑过渡,深化认识

师:现在,你们赞同“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吗?(师板书)

生甲:我同意这句话的说法,因为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

生乙:我也同意这句话,科学家也不是万能的,也有可能出错!

……

评析:没有教师的说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从读书、质疑、实验、探究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得出正确的认识。教师合理地、科学地处理了文本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饱含哲理的话,一定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五、拓展实践,深入探究

师:科学家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那其他名人说的话是否都是对的呢?

(向生出示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两个铁球,一个十磅重,一个一磅重,两个铁球同时从空中落下,十磅重的一定先着地。”)

生:自由发表对论断的看法(气氛十分热烈)

师:看来,对这个论断,大家都有疑问,用什么方法解决现在的疑问呢?

生:做实验!

师:提出实验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做实验,把装有沙的小盆放在课桌底下,实验者两只手腕放在课桌边缘,以尽量保证两个铁球处于同一高度,然后在一名同学的口令声中同时将铁球放下。其余同学观察实验结果。做实验至少两次以上,才能填写实验报告。

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师巡视)

(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后,师让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生甲:我们的实验结果是两个铁球中小的先着地。

生乙:我们的实验结果和他们不一样,是大的先着地。

生丙:我们的实验结果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生:(迫不及待地)想!(师出示题目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短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读)

师:用波浪线勾出实验结果,横线勾出人们从伽俐略做实验这件事中明白的道理。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短文,并勾画答案。

(生完成后,师让生汇报)

生:(一生站起来回答)伽俐略的实验结果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人们从伽俐略做实验这件事中明白了“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师:回答得非常正确。(板书)

评析:

在对教材内容理解后,“两个铁球”的问题是教师设置的又一个悬念,掀起又一次学习活动的高潮。和前面一样,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读书,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合作意识,创新思维,形成综合能力。

但是,作为语文课,在仅有的40分钟内开展了两次自然科学实验,过多地进行非语文活动,占据了对本课教材的阅读理解时间。是否将这一环节延伸至课外更合理?值得研究。

六、联系生活,以知导行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人(板书)都会对我们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看法,这时候,你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呢?小组内交流。

生:组内交流

(生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事)

生甲:我哥哥告诉我说金字塔是外星人建造的,我不是很相信。后来,我看《探索》这个节目才知道,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的墓。(师板书:看)

生乙:我同学说蝙蝠是一种鸟,后来我看了一篇童话故事,才知道蝙蝠是哺乳动物。(师板书:读)

生丙:我外婆说用手指月亮,月亮就会割你的耳朵,我问老师才知道,根本不会这样。(师板书:问)

生丁:爷爷告诉我说天上打雷是因为雷公和雷母生气了,后来我查资料才知道,雷是由于带着不同极的云相撞才形成的。(师板书:查)

……

生:谈自己的收获……

师:(总结)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听到别人表达自己意见时,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判断,敢于大胆质疑,遇到有疑问的地方,要动手做做看。把心中的问号变成经过实践解决后的大大的感叹号!(完成板书)

师: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课文中朗志万对伊琳娜说的话,相信你一定有了新的感受!

生:齐读

评析:始终不忘教学的根本——以人的发展为本。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

关注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启迪学生以科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现象,使学生终身受益。这是现代教育思想的又一次体现。

七、静思名言,深化认识

师:在本节课将结束的时候,老师送给大家一句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名言:“实践出真知。”(师出示名言)希望你们永远记住它,让它指引你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生:齐读名言,背诵名言。

评析:既注重了语言的积累,又体现了价值观的导向。

八、延伸课外,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师:这节课就要结束了,可我们实践活动却永远不会结束。老师这里有三个论断,如果你们心中有疑问,希望你们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一去探究。相信你们都会成功!

(师出示三个论断)

1、鸟多的是,是不会灭绝的。

2、鱼靠尾巴在水里游动。

3、吸毒对人和社会都有很大的危害。

评析:课文学到这儿,按理可以结束了。但是,教师又留下了三个有关自然界的、人类的问题,又一次给学生提供实践研究的内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总评:

该课反映了教师对课程改革充满期望,倾注热情,正努力转变教育思想,实践《小语新课标》倡导的新理念。主要特点如下:

1、该课教师发挥了创新精神,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也具备一定的整合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源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打通了课堂的壁垒,把课内与课外,语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个人学与集体学结合起来,把封闭的课堂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

2、教师努力凸现现代教学理念,较好地转换了角色位置。在“大语文教育体系”中,语文教学活动化,实践化,充分发挥学生的才干,引导学生自主地学语文,用语文。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积淀精神,打好人生底蕴,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终身受益。

3、但是,该课在仅有的40分钟内开展了两次自然科学实验,过多地进行非语文活动,占据了对本课教材的阅读理解时间。如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阅读和实验延伸至课外是否更恰当。

反思:

该课也客观地反映了当前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努力实践《小语新课标》倡导的新理念的过程中有失偏颇。加强学科间的整合,课内外的结合,否定“教材中心论”是对的,但课本仍是教学的重要凭借,训练语言是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应避免忽视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而过早、过多地进行表演、画画、科学实验等非语文活动。小语课程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需要进一步准确理解和体现。

附板书:

7、

动看科学家

手读哲学家

做想其他人

做问不一定都是对的

看查

故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七

“沿、际、信”是要求会认又会写的三个字。教学时,可以通过观察插图一,了解“井沿”指的是什么地方,认识“沿”;通过查字典,理解“无边无际”的意思,认识“际”;通过分析“信”的字形特点,认识“信”。指导书写时,先让同学们“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写时应特别注意什么?再让同学们“说”:它们都是左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写“沿”时,注意右上方与“几”不同;写“际”时,注意双耳旁是两笔完成的,“耳朵”要写得高而窄。

“抬、蛙、错、答、还”是要求会写的字。指导书写时,要让学生观察字的结构特点,独立描红、临写。重点指导“还”的笔顺规则,先写“不”,再写“辶”。

通过课后的“读读抄抄”巩固所认的字和所写的字。

1、图文结合,以读带讲,了解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不同位置。可以设计如下口头填空:

青蛙坐在(),小鸟落在()。

2、自读第二至七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出讲青蛙和小鸟对天的不同看法的句子。

3、比赛朗读小鸟认为“天大”的句子和青蛙认为“天小”的句子,看谁读得好。

4、老师指导朗读青蛙和小鸟的话:

青蛙的话用自信、傲慢的语气;小鸟的话用劝告、诚恳的语气。

5、分角色朗读。

查查资料或者向别人请教,看看地球、太阳和月亮谁大。

故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八

1.读题

2.复习第一节

二、新授

(一)正确、流利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2-7节,要求正确、流利

2.个别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点评

(二)再读课文,质疑

1.再一次自己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要问。

2.把你的疑问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估计:

(1.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

(2.“无边无际”什么意思?

(3.“大话”什么意思?青蛙为什么觉得小鸟的话是大话?

(4.青蛙为什么觉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5.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

(6.青蛙和小鸟为什么都笑了?

(7.“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

3.及时解答一些疑问。

(三)精读课文,解疑

1.同桌学着青蛙和小鸟的样子争论,思考没有解答的疑问。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1)“无边无际”什么意思?

找到句子读一读。

(多媒体)跟小鸟飞上天看一看。

解答疑问。

练习说话:--是无边无际的。

(2)比较句子:

天无边无际,很大很大。

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3)指导朗读小鸟的话。

(4)“大话”什么意思?青蛙为什么觉得小鸟的话是大话?

找到句子读一读。

(多媒体)跟青蛙到井底去看天。

解答疑问。(用练习本做实验)

(5)比较句子: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6)指导朗读青蛙的话。

(7)分角色朗读2-5节,思考: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为什么?

解答疑问。(多媒体)

(板书:飞得远,见识广。)

(8)小小组读6、7节,讨论青蛙和小鸟为什么都笑了?

交流讨论

(9)指导朗读6、7节。

(四)读后感悟

1.读全文

2.讨论:听了小鸟的话,青蛙会跳出井口去看一看吗?为什么?

(多媒体)

师小结:青蛙将永远成为一只见识短浅的井底之蛙。

3.现在你知道“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了吗?

(板书:坐井观天,见识短)

读前质疑,读中解疑,读后感悟

以读为主,从“粗读”到“细读”,通过不同层次地读,层层深入,理解课文,体会祖国的语言文字。先在读中找出质难点,然后在读中解疑,并通过反复朗读解决课文重点、难点,最后分角色朗读课文,悟出寓意,并展开争论,发挥想象,更深刻地体会寓意,以达到语文课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自我求和的目标。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