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智慧从哪来的读后感大全(17篇)

时间:2023-11-30 10:10:17 作者:温柔雨

读后感是对作者的思想和观点进行解读和评价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书籍的理解。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书籍的更深层次思考。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莎士比亚说“好在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有了它就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明朗的道路,《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寒假拜读了王晓春老师所著的《今天怎样做教师》,给我这个在教育岗位苦苦摸索的新教师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本书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管理问题等方面都给我们做了个专业化的展示:

如“主要不靠”嘴“教育孩子。靠的是情境,靠的是行动。”“我们无法改天换地,但是没有人能阻止我们为改天换地贡献一份力量,只要我们不放弃理想。”“正是家长的溺爱,教会了孩子自私和不孝。”“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大家除了考试分数什么也看不见,本该家庭教育解决的品德问题推到学校,本该幼儿园、中小学解决的品德问题推给大学。难怪我们老得”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基础就没打好,学校要不断”补课“;因为学校一边”加强“某种教育,一边同时把隐患推给高一级学校,在应试的疯狂中,实际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制造“的问题往往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最后压力都加到社会…”“热爱生活是热爱学习的前提。”“保持好奇式的探究心态,是制怒的最好办法之一”“这可能是特点而非缺点。”“我不赞成教师做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因为到底什么样的”灵魂“最有利于他将来在社会上发展,你并不一定清楚。再说,你对自己的”灵魂“就那么自信吗?”…像书中这些酣畅淋漓的名言警句,阐述的这些观点,恰恰是我们这些青年教师说欠缺的,让人深思。

人们给予教师许许多多荣耀的称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读后感《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尤其是中国儒家将尊师敬孔的思想发挥到极致,“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影响浸润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然而今天教师也不再拥有令人真正崇敬的荣耀和光环。重塑教师形象,还教师与教育最本真的面目,是我们每一个人民教师神圣的职责和不可推卸的义务。那么站在21世纪的今天,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今天,我们理想中的教师应该是怎样的呢?在我们的心中应该建立起什么样的教师形象呢?读了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又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根号,一叠叠作业本为他的青春无数开平方。”其实这些都只说了一半。因为,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我则认为:教育首先是一种服务,教师是一种带有浓厚服务性质的职业。一种为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帮助的服务,一种为社会培养健康健全的人类的服务。也惟有如此,作为教师心怀一种服务思想,才可能从过去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误区中走出来,走进学生,亲近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蹲下来悉心聆听他们的心声,熟悉他们的呼吸,也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提供最切合实际的东西,才能为他们铺设好最适合他们的道路,让他们能够在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声中他们张扬个性,茁壮成长。其次,当代的教师还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名好教师,一名爱学生的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再次,作为当代的教师还应该”善思“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教师应该是个思想者。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

以上就是我读完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后的几点不成熟的感想。最后套用这样一句话作为结尾:”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一定会严格的要求我自己,尽早的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记得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书上的教育家们成功各有各的原因。它引领着我们重温和回归教育的本义:良好的教育其实很简单,也很清晰,就是人性、人格、人品的教育。良好的教育要给人尊严和个性、给人智慧和惊喜、给人快乐和幸福。

在教育的这个事业上,孔子就有自己教育学生的两条学习途径:一是认真学习书本知识,二是注重社会实践。从中就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上要求的就是要学生能活学活用。如今,在现实的教育中,很多家长和一些学校,在“身心健康”与“学习能力”之间,倾向于选择“学习能力”;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倾向于“智力因素”;在“考试知识”与“非考试知识”之间,倾向于“考试知识”;最后,现实的教育就只注重“考试知识”的教学,其余一切,如:德育、艺术等活动则围绕“考试知识”转。

就如最近在网上看到的中外家庭教育观念不同。原因在于美国的父母注重让孩子独立自主、独立思考;而中国父母全权一手包办,溺爱孩子。如贝克汉姆,他的15岁大儿子现在就是在一家咖啡厅打工,而中国15岁孩子应该很少有出来打工的,一方面会违反法律规定,雇佣童工,另一方面中国也很少有父母愿意让15岁的孩子出来打工。一个典型的例子———财富观。有个美国小孩问他爸爸:“我们很有钱吗?”爸爸回答他“我有钱,你没有”,所以美国小孩从小就会自己努力,等继承了父辈祖业,也会如此传承,几代过去,就成就百年企业;而中国孩子问他爸爸:“我们很有钱吗?”爸爸回答他“我们家有很多钱,等我死了,这些将来都是你的了”,所以中国富人小孩,从小就被娇惯坏了,等到他们接手了父辈产业,很快挥霍殆尽。因此,中国也就有了:富不过三代的说法。

很多人说“儿童的潜力是无限的”,因此,我们和幼儿的家庭就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潜力,与家长们共同重新认识教育的实际意义,这无异于竭泽而渔!教师不是自然的主人,也不是学习的主人,就算孩子自己愿意,也不要让学生“收到不适合他们年龄、理解力与现状的材料过分的压迫”。有节制的学习、生活,有节制地利用环境。教师在自己的席位上就如阳光照耀全体学生,而学生应用自己的眼、耳、思想集中于教师,并且注意教师的语言、手势、图文并茂说明……。利用各种有趣的教育手段及教学道具吸引孩子,这是幼教的统一教学,让孩子玩中学,学中玩。

张康桥先生在书上引领我们重温和回归教育本义,提出多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虽然教育家们的理想和精神各不同,但如果灵活的把教育实践和作品作为一个巨大的“演出剧场”,就是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不同教育家的理想和精神集中于一体,那就将擦出一个巨大无比且灿烂的火花,愿我能在书中把领悟的的一切,以尽可能好的形式展现在这个教育的舞台上,从而引领出新一批的莘莘学子。

教育智慧读后感

莎士比亚说“好在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有了它就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明朗的道路,《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寒假拜读了王晓春老师所著的《今天怎样做教师》,给我这个在教育岗位苦苦摸索的新教师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本书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管理问题等方面都给我们做了个专业化的展示:

如“主要不靠”嘴“教育孩子。靠的是情境,靠的是行动。”“我们无法改天换地,但是没有人能阻止我们为改天换地贡献一份力量,只要我们不放弃理想。”“正是家长的溺爱,教会了孩子自私和不孝。”“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大家除了考试分数什么也看不见,本该家庭教育解决的品德问题推到学校,本该幼儿园、中小学解决的品德问题推给大学。难怪我们老得”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基础就没打好,学校要不断”补课“;因为学校一边”加强“某种教育,一边同时把隐患推给高一级学校,在应试的疯狂中,实际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制造“的问题往往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最后压力都加到社会…”“热爱生活是热爱学习的前提。”“保持好奇式的探究心态,是制怒的最好办法之一”“这可能是特点而非缺点。”“我不赞成教师做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因为到底什么样的”灵魂“最有利于他将来在社会上发展,你并不一定清楚。再说,你对自己的”灵魂“就那么自信吗?”…像书中这些酣畅淋漓的名言警句,阐述的这些观点,恰恰是我们这些青年教师说欠缺的,让人深思。

人们给予教师许许多多荣耀的称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读后感《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尤其是中国儒家将尊师敬孔的思想发挥到极致,“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影响浸润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然而今天教师也不再拥有令人真正崇敬的荣耀和光环。重塑教师形象,还教师与教育最本真的面目,是我们每一个人民教师神圣的职责和不可推卸的义务。那么站在21世纪的今天,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今天,我们理想中的教师应该是怎样的呢?在我们的心中应该建立起什么样的教师形象呢?读了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又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根号,一叠叠作业本为他的青春无数开平方。”其实这些都只说了一半。因为,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我则认为:教育首先是一种服务,教师是一种带有浓厚服务性质的职业。一种为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帮助的服务,一种为社会培养健康健全的人类的服务。也惟有如此,作为教师心怀一种服务思想,才可能从过去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误区中走出来,走进学生,亲近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蹲下来悉心聆听他们的心声,熟悉他们的呼吸,也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提供最切合实际的东西,才能为他们铺设好最适合他们的道路,让他们能够在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声中他们张扬个性,茁壮成长。其次,当代的教师还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名好教师,一名爱学生的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再次,作为当代的教师还应该”善思“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教师应该是个思想者。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

以上就是我读完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后的几点不成熟的感想。最后套用这样一句话作为结尾:”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一定会严格的要求我自己,尽早的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本学年,我读了《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本书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此书是肖川博士的一部力作,主要反映了教师的需要与趣味以及他们所关注的事物、他们所困惑的问题、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委屈和追求。

本书虽为随笔,却并不缺乏学术专著的深沉与厚重,更有在轻灵与明快之间时时闪耀着的思想火花。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读后感触颇深。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反之,没有博览群书,只能就教材讲教材,就内容讲内容,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所以说,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反思,注意积累一点一滴的经验,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发展,使自己逐步向创新型教师迈进。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用什么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思想底蕴,平时只是不觉得罢了。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也是非常关键的,思想可以熏陶学生学习、熏陶学生做人。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要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真的很难,这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和思考。

作为教师,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一个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念肖川的话: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值得一读的好书,时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育,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不断进步。以后我努力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中队长方芳同学,被全票评选为三好生。可是她却沉默了。

我轻轻的搂着她,关切地问:“被评上了三好学生应该很高兴啊,你怎么会闷闷不乐呢?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我能帮你吗?”

她说:“赵老师,你一会儿有空吗?我有事找你。”我把她带到了教师阅览室。

她从衣袋里拿出一封信说:“赵老师,这是我爸爸妈妈让我交给你的信--------”我接过信,说:“我现在看行吗?”她点点头,同意了。

信是他爸爸前天深夜亲手写的。“赵老师,方芳又说谎了。上周六,她居然瞒着父母,没去参加英语班的学习,和她的朋友到公园里玩了一个下午-------人的品质是最重要的,看着自己的女儿再次说谎,我们很担心。为了给她留下深刻的教训,我们要求取消她评三好学生的资格。”

我说:“你父母这样做,是在给你机会,让你勇敢面对自己的错误,并用行动改正,正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我知道你把这交给我,需要很大的勇气,可你还是坚定地迈出了这一步,所以我真的为你感到高兴!,别怕,我相信你一定能改正这个缺点的,让我们一起努力吧!”方芳不禁流泪了。

晚上,我们全家来到了方芳家,对方芳的父母说:“我今天不是来家访的。今天在学校看到方芳爸爸给我写的信,我为你们对孩子成长的高度负责所深深打动。我今晚带着爱人和孩子,是来向你们夫妇俩学习的。”

方芳的满怀歉意地说:“赵老师,一年前,你曾经为了方芳说谎的事来过我们家访问,我们也一起努力帮助她改正缺点,没想到她现在居然又--------哎。

我说:“她现在还在说谎,我也有很大的责任。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如何更好地让方芳改正缺点。取消她的三好学生,对孩子的伤害太大了。如果我们能用积极的心态去处理这件事,或许对她会有更大的触动。

“谢谢你为孩子的成长考虑得那么周到------”方芳的妈妈说。

在一旁默默流泪的方芳再也忍不住了,她坚定地说:“请你们相信我,这一次我一定会彻底改正,做个诚实守信的孩子。”

我高兴的对她说:“相信这张奖状已远远超出了它原有的意义。好好珍惜,为它争光吧!”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1、相信学生,用信任的力量激励学生。

以前,教育的方法只是教师一味地多讲、多说,事必躬亲,但往往事倍功半。现在,我试着把手中的“权力”下放,多数工作都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各方面工作都不亚于以前。学生自己制定出了“班级公约”,规定了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效果非常好。原来的班会都是我一个人唱“独角戏”,而现在,让学生来做真正的主人,学生发现的问题反而更全面、更具体。这样,使我抽出了一部分时间或研究教学、或专门去找那些存在问题的学生去做思想工作。

2、关爱后进生,用真诚的情感打动学生。

每一个人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教师的职责就是对学生存其优点,去其缺点,发扬其积极的一面,克服其消极的一面,促进学生思想的转化。

学习李镇西教师后,李老师的几句话对我启发很大:后进生之所以后进,就是因为它差,不能渴望一下子就把他们转化好,所以,对待差生,要允许其反复,要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并多去寻求集体的帮助。如我班的崔杰同学,个性比较强,好耍横,好骂人,学生经常告他的状,以前,这种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批评,但根本不管用。现在,对待他,我首先去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经常去表扬他,让他知道,老师并没有放弃他,而是在时刻关注着他。其次,根据他的特点,降低要求,先要求他每周有两天或三天遵守纪律,使他认识到遵守纪律并不难,最终达到转变的目的。

我感觉这是我从李镇西老师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一直以来,写作是我最头疼的事,平时,看别人写东西时非常简单,但自己真正一下笔,又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根本不知道怎么写,写什么。我想这都是因为平时没有积累的结果。现在,我在不断的充实自己,多看、多想、多记、多写。每周与学生交流的周记,一直在写,既能从中了解学生,又可练笔。其次,坚持每天记下一篇教育手记,不管事情大小,只要有意义,就记下来。第三,多写几篇教育论文,逐步做到积少成多。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因为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正在成长着的儿童和青少年,他们有主观能动性。因而不能用一种固定的眼光去看他们,也不能用一种方法去教育他们。因此,我至今还没有摸索出教育的规律,说不上有什么经验。但有一点是坚信不疑的,就是每一个儿童都是可以教育的。如果说有的学生表现很差,那么先不要去责怪学生,先想想自己的教育行为有什么不当之处。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反思”。我就常常在反思,可以发现许多教育行为不当。由反思而学习,不断地探索教育的规律。经过多年的探索,也悟出一点道理。总结起来就是两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能每个老师都知道这一点。但要做到这一点恐怕并不容易。首先要能爱每一个学生。有的老师只爱好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听话的学生,不大能爱学习不太好、不听话的,或者有点毛病的学生。这就不能叫真正爱学生。其次是要懂得如何爱学生。最近看到一些学校和家庭的暴力,我在想,那个被孩子杀害的父母难道是因为他们不爱孩子吗?又看到报上报道,有的孩子因为愧对父母深深的“爱”而自杀。为什么对这样的“爱”孩子接受不了呢?我们许多好心的老师不也是因为“爱”学生把重重的学习负担压在学生身上吗?时时用分数这柄剑悬在学生的头上吗?这能有好结果吗?这能叫真正的爱吗?爱应该有一个重要的基础,这就是信赖和理解。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能力也有愿望进步的,只要教育得法,他们人人都能成才;同时我们要理解他们,他们和成人一样有各种需要,除了学习以外,他们有休息的'需要、娱乐的需要、交友的需要,特别是有保持人格尊严的权利。如果父母或老师不能理解他们,不能满足他们最迫切的需要,教育就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可以说是每个人的经验之谈。强迫学习可以奏效于一时,但却不能坚持到长久。许多科学家说,他们的科学发明大多出于他们的兴趣,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老师的教学首先要启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对你教的学科发生了兴趣,你就不用担心他这门学科学不好。兴趣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培养的。培养的方式很多,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实践活动更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所以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成功的基础。

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艺术。智慧和艺术从哪里来?从学习得来。有的老师一提学习,总是迫不及待地和提高教学质量挂钩,希望立竿见影。这是不可能的。学习是在于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从而就可以悟出智慧来。因此我总是反对把教师的继续教育局限在教材教法上。数学老师不妨学学音乐,语文老师不妨学学生物,学习的知识越广泛,生活越丰富,越能悟出点道理来,教育的智慧和艺术自然会形成。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有人说,名师之"名",不在于"名",而在于"明"。"明"就是智慧。有人说,智慧是一条通往人生幸福和快乐的心灵之路。那么,教育家的智慧,便是给他的孩子们以幸福和快乐。中国需要教育家,因为中国的教育需要智慧。本书的每一页,都给我带来启迪和快乐!以前对于魏书生、李镇西、李希贵、顾泠沅这四位教育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其他的12位教育家并不是十分的了解,这本书让我收获颇多。下面对李吉林的教育历程谈点自己的体会、收获。

李吉林,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任教。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名教师。现任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虽然李吉林是小学教师、是语文教师,跟自己教育的对象不一样、教学科目不一样,但是她的勇于创新、勇于挑战的精神对我们青年教师都是很大的鼓舞;她的"情景教学"对我的启发也是很大的;她倡导的一个教学原则:美感性更是我以前所没有顾及到的,自己以前感觉还不错的课在她的美感性原则下简直就是麻绳拴豆腐--不值一提。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教学已经轻车熟路的李吉林来说,开始一个班级从一年级教起探索教改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就是她的这种不怕困难、不甘平庸,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让她收获了今天的丰硕果实,而这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敬佩。我相信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路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想到她就一定不会退缩,她的这种精神会一直鼓舞我永往直前。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是学校的新鲜血液虽然自己经验不够丰富但是思维要开阔,不能一味地重复着老教师的道路,重复着自己的工作。要边研究边教学,从科研的角度来认识教学。重复式的教学只会让自己的教学效率一成不变,谈不上提高,而自己也会感觉累感觉枯燥无味,批发厌倦。反过来,做一名科研式的教师千方百计地从旧中夺出新来,千方百计地想比昨天干得更巧、更好,使自己课堂效率更高,这样本人也会感觉轻松愉快,积极充实,具有成就感。所以李吉林的矢志"小教",弄潮课改这个教育历程无形中就让我确定了以后的教学态度--探索、创新、提高效率。物理是一门以生活为基础的学科,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sts教学模式,也就是从生活到物理,再将物理还原生活的教学理念,细想起来这也就是李吉林的"情景教学"。看着她情景教学的可喜成绩:全班43名学生,考入省重点中学33名,其他10名学生也都考上了实验中学,我似乎也看见了她甜美的笑容,以及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虽然我没有她那么长的从教经验,但是我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以及其他教师的帮助我一定也会收获成功。虽然现在不能给学生带到校外上课但是我们现在科技先进了,我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生活环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切实地做到将物理教学情景化。有的人喜欢文学、有的人喜欢音乐、有的人喜欢绘画,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但是其主旨都是对美的追求。那么我们的学生也是在追求着美感。她们一天要上那么多节课只有具有美感的课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才能主动地去学习。美的教育功能是全方位的。李老师教会了我从四方面去体现美感,那就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语言以及教师仪态。可以说我以前在这方面做的很不好。只想着上课应该讲哪些知识却忽略了怎么去讲,怎么讲才会美。这是自己不足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思考。

李吉林的智慧档案让我明确了教育信念、学会了教学方法、懂得了教中带美。李吉林只是这16位教育家中的一员,其实我从每一位教育家身上都学到了很多,这本书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感觉难以释手,着实得让我体会到了书中自有黄金屋。坚信在他们的经验的指引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今天比昨天好一点,明天比今天好一点,一天跨一小步,最后一定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莎士比亚说"好在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有了它就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明朗的道路。寒假拜读了王晓春老师所著的《今天怎样做教师》,给我这个在教育岗位苦苦摸索的新教师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本书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管理问题等方面都给我们做了个专业化的展示:

如"主要不靠"嘴"教育孩子。靠的是情境,靠的是行动。""我们无法改天换地,但是没有人能阻止我们为改天换地贡献一份力量,只要我们不放弃理想。""正是家长的溺爱,教会了孩子自私和不孝。""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大家除了考试分数什么也看不见,本该家庭教育解决的品德问题推到学校,本该幼儿园、中小学解决的品德问题推给大学。难怪我们老得"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基础就没打好,学校要不断"补课";因为学校一边"加强"某种教育,一边同时把隐患推给高一级学校,在应试的疯狂中,实际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制造"的问题往往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最后压力都加到社会…""热爱生活是热爱学习的前提。""保持好奇式的探究心态,是制怒的最好办法之一""这可能是特点而非缺点。""我不赞成教师做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因为到底什么样的"灵魂"最有利于他将来在社会上发展,你并不一定清楚。再说,你对自己的"灵魂"就那么自信吗?"…像书中这些酣畅淋漓的名言警句,阐述的这些观点,恰恰是我们这些青年教师说欠缺的,让人深思。

人们给予教师许许多多荣耀的称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尤其是中国儒家将尊师敬孔的思想发挥到极致,"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影响浸润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然而今天教师也不再拥有令人真正崇敬的荣耀和光环。重塑教师形象,还教师与教育最本真的面目,是我们每一个人民教师神圣的职责和不可推卸的义务。那么站在21世纪的今天,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今天,我们理想中的教师应该是怎样的呢?在我们的心中应该建立起什么样的教师形象呢?读了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又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根号,一叠叠作业本为他的青春无数开平方。"其实这些都只说了一半。因为,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我则认为:教育首先是一种服务,教师是一种带有浓厚服务性质的职业。一种为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帮助的服务,一种为社会培养健康健全的人类的服务。也惟有如此,作为教师心怀一种服务思想,才可能从过去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误区中走出来,走进学生,亲近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蹲下来悉心聆听他们的心声,熟悉他们的呼吸,也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提供最切合实际的东西,才能为他们铺设好最适合他们的道路,让他们能够在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声中他们张扬个性,茁壮成长。其次,当代的教师还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名好教师,一名爱学生的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再次,作为当代的.教师还应该"善思"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教师应该是个思想者。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

以上就是我读完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后的几点不成熟的感想。最后套用这样一句话作为结尾:"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一定会严格的要求我自己,尽早的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作为一名理科思维根深蒂固的人,初读书名,说实在的,这本书并不太吸引我,秉承着“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准则,对于纯理论的教育书籍,本人确实不太感冒。不过在后面工作之余翻看这本书以后,才发现它的独特之处,也让我从中获益良多。

犹记得以前读到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诚然,教师是很具有挑战性的职业,同时也是一个对品德要求较高的职业。回想自己当初上学的时候,也曾一度讨厌某些师德欠缺的老师,甚至不愿听他的课,而如今自己走上讲台,角色转换之间,自己会不会也成为了“他”?让我在授业的同时,更加明白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才能向其他人传递正能量。

但具备良好的师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同样是一个长期积累成长的过程。就像本书讲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学会做无愧于良知的教育,就是要做真教育,然而现实教育中“假”却屡见不鲜。如在我们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对于实验教学这一块往往敷衍了事。通常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将实验操作用教师讲解+学生记录操作步骤的形式来代替,忽视了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弃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有阵子,由于实验器材的不足,为了节约时间,我将分组实验变为教师的演示实验,忽视了学生实践操作、探索求证能力培养和关注,当课前学生期盼地问我是不是去实验室上课时,想起整理实验室的麻烦,我几次“狠心”地让他们回教室上课,让他们上科学课的兴趣受到了打压。现在想想,为了自己的方便,而忽视学生们的感受,这何曾不是一种负能量。而当我放开手让他们准备材料,同时自己从中协助指导,原来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也并不是我想的那么难,他们一样可以自己独立完成的很好,这也让我从中反省了自己。

作为老师,更应该是孩子们的榜样和标杆。像书中所讲“身教重于言教,心教重于身教”。作为新教师,我们现在还处在“言教”的阶段,往往靠着自己的“大嗓门”,费时费力的摸索着。想要达到“心教——有情、有义、有度”,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正确面对自己的不足,养成好习惯。一名优秀的老师,他的优秀已不是一种行为,而是内化成自己的习惯。正如教育家叶圣陶说的:“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生如此,老师亦是如此。培养习惯,贵在坚持,以前上完课,总是一副完成任务的心态,没有及时去反思这节课的不足和问题,反而让问题扩大化,在期末才去恶补也为时已晚。正如老教师讲的“课上的认真,课后辅导才会轻松”。所以我提醒自己一堂新课上完后,给自己几分钟时间及时反思,完善课程,避免给下一个班级产生同样的问题。长此以往,养成新习惯,既是考验自己,也在磨砺自身的意志。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我很庆幸读了林崇德先生写给中小学教师的著作《教育的智慧》。本书以创新的意识,严密的逻辑,原于教改实验的科学性,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对素质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回答出了教育改革中许多重要的问题。说实话在这本书中理论性较强有许多地方理解的不是很透彻,所以体会不是很深刻。现在将我在这本书中点滴体会与老师们交流。

面对教育改革的大潮,教师能否跟上这就决定我们教师自身的努力程度。那么教师必须具备哪些素质?书中的不少观点给我们启示,可以让我们回味。

1.师德与师魂。对师德,师魂,几乎哪一篇文章都要提到的,可见它的重要性。我们教师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教学工作中长作为我们讨论的重要论题。师德主要表现在“敬业爱岗,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16个字上。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的爱。真是“真情兮,煦煦春风胜母爱;师魂兮浩荡日月齐放彩。”所以我们每个教师都要视学生如自己的孩子,真心诚意地爱他们,并努力使这种爱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2.丰富的知识。我们的身份决定了我们一生都要以学习为伴,以书香所染。在教育孩子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是一个孜孜以求的学习者。面对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泛,面对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越来越聪明,作为教师如果不学习就将落后,难于应付学生的质疑。所以教师要不断的更新知识。即要有学科的“本体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丰富的“实践知识”又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的“条件性知识”。让孩子们有一个知识丰富的领路人,来照亮他们的童年,点亮他们生命的起点。

3.更新教育理念。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自信“我一定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一定能进步,会成才。这是教师正确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的教育理念,才能支撑我们去克服一切困难,学生获取学习的自信,争取学习的成功。”

4.教学基本功。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是其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也是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要做到不备课不进教室,备课不仅是上好课的关键和前提,也反映了教师劳动的艰辛正如一位诗人在歌颂教师所写的.:“深夜人们在梦中露出笑脸,惟有你的窗口灯光闪熠,映出你伏案备课的身影…….”

总之当教师不容易,当一名好教师更不简单。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该无愿无悔,不懈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饱满的精神,较强的文化底蕴溶入教改的洪流中。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一书是一本站在很高的高度全方位的揭示教育的本质、主体、价值、内容、目标、方法的好书。全书不但涉及到教育的主题、价值、制度、过程、结构、体系、环境,还把学校管理、情智能力教育、大学教育至幼儿教育、女性教育、终身教育等等可以说是非常全面的教育内容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立体化的分析和揭示了教育这个大问题。作者罗崇敏,是一个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学识渊博并从事教育管理的官员。理论联系实践从一个厅长的高度看教育问题,更使人感觉即有全局观,又好像在你的身边。让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中学的小小的体育教师,本来对教育这个大题目平时都没有认真想过和研究过,看了这本书以后感觉教育大题目下的小小体育教育在中学阶段反而比什么数学物理还要重要,他的价值不但贯穿了教育的主题、价值、制度、过程、结构、体系、环境,还把学校管理、情智能力教育、大学教育至幼儿教育、女性教育、终身教育等等,而且已经融入到了人的一生融入到了人的生命、生存、生活中。

教育的价值体系是教育在促进人与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主导价值的总和。应包括人本价值、生命价值、公平价值、创新价值等。教育价值体系是教育价值一价值教育的.有机统一,统一在人的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载体中。教育即生命、教育即生存、教育即生活。

体育教育就是生命、生存、生活教育非常重要的内容。一个人身体的好坏不但决定一个人的生命的长短,也决定了一个人生存的能力以及幸福生活的质量。而身体的锻炼就是我们一个小小的体育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光荣使命。从书中三生教育看现阶段我们国家的体育教育或我们学校的体育教育让我有了几点感受,先一吐为快吧。

记得一个留美学生曾跟我说过他自己在美国的一件事。在美国,他租住在一个美国人家里,由于他会做一手好的中国菜,所以很受这家人的欢迎。在美国留学是很辛苦、繁忙的,他只能在周末好好休息一下,于是他养成了周末睡懒觉的习惯。几周后,这个美国家庭的父亲主动找到他,和他说了一段话:“年轻人有时间应该去锻炼,不应该赖在床上,如果你继续这样下去,我的房子不会再租给一个不爱锻炼的人。尽管你其他方面都很优秀。”这之后他再也不睡懒觉,加入了一个健身俱乐部,将身体锻炼得非常结实了。在美国,体育完全融入到每一个美国人的骨髓里,你可以成绩不好,可以没钱但一定要爱锻炼。而在中国,一切向钱看、只要学习成绩好、女孩子只要苗条等等,已经让我们的年轻一代的身体素质每况愈下。要知道国民身体素质的好坏是决定一个国家强大的重要部分。你想象一下,一群连一个引体向上都做不了的士兵会有什么样战斗力,他们又将怎样保卫家园保卫钓鱼岛呢。因此,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我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深刻的意识到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提供和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的环境,争取学校领导、家长及全社会在学生体育锻炼上的支持,打破各种形式主义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任重而道远。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中国队以38金27银23铜共88枚奖牌高踞奖牌榜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这一成绩让国人振奋。按惯例奥运会成绩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全民素质的体现,但在这让人振奋的成绩背后呢?奥运会成绩好坏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全民素质的体现。尽管我国竞技体育事业飞速发展,但是我国国民身体素质情况呢?不看全民身体素质,就单单说下今年学生体质上报的数据吧,已经是一年不如一年了,下降的速度到了令人咂舌程度。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吧,体育队有八个,每个队都在全省处于领先,更在全国享有盛名,每年为学校获得了不少荣誉。难道这些就能表示我校其他学生身体素质也很好吗?我校群众体育工作又做了什么?跑操、大课间、体育节、篮球赛等这些年年都有,但真正起到作用了吗?口里的、形式上的谁都会,但要落到每个学生身上,使每个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提高,才是比优秀的比赛成绩更重要的体育教育。我们现在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份份具体落实的方案、领导支持的话语、一次为了获奖的比赛,更需要领导实实在在的重视、全体体育工作者观念的转变、积极工作的态度、充足的经费、充裕的时间、良好的场地和环境、看不到的没有奖杯奖牌的成绩。这样我们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上的价值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现在将一个教师的考核一般分为教育、教学和教研三个方面。大部分人认为教育方面就只有班主任和教练员才有份,其他的教师都没有。这种误解说明如果我不是班主任或教练员就不是教育工作者了,就不用对学生进行教育了。其实这是错误,每个教师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平时和学生的交往中,不但要有专业的教学水平,更要将生命、生存、生活三生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锻炼中教会他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教会他们团队和协作、教会他们适者生存、强者为尊、教会他们健康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培养他们积极、顽强、拼搏、创造等等,这才是一个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具有的。应该去积极贯彻的。

我不像本书作者一样是教育厅的厅长,也不是学校的校长,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体育教师。我不会像他们一样全面的看待问题,对待教育工作,我只需要在这个平凡的工作上做实实在在的体育教育工作。看这么一本内容全面的书不但让我学会了全面深入的看待教育问题,更让我看到能够联系到自己工作和生活的那么一点点亮点。并由衷的发表了一点粗浅的看法,相信对自己以后的工作将会得到促进。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说到老师有这么几句话:首先说老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再有“对于您教诲的苦心,我无比感激,并将铭记于心”,还有“老师,感谢您倾尽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们人生的旅途”。这几句话说得我感到老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不知是实干,还是苦干,反正说得老师快没了。即使不没也快累死了。《教育的智慧》从书名词义理解告诉我们:教育要讲究智慧。读一下这本书又知道了教育是技术加艺术的工种。好!我们得与时俱进——实实在在干工作的时候,也应考虑寻找工作中的乐趣,因为教育也是一门艺术。只会干苦力,不是好老师!

通过学习《教育的智慧》看到了一个词,理解了这个词,又更深层的理解了一个道理,这个词就是:教育的个体发展观。原来这里也有乐趣,真的孩子就是孩子!

所以说读书好,读书能让我明理,能辩证地看问题,也就是书上说的“要多层次多视角地看问题看学生想问题”周三下午本是工会活动,非整什么读书活动,原来有抵触情绪,通过学习感到这是展示的机会,交流的机会,这应该是快乐的。正应了这句话:读书是进步的阶梯。

原来平凡的工作中还是有很多乐趣!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暑期期间,利用空余时间读了学校推荐的肖川所著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我深有所感。在一年的学习和工作中,我越来越体会到教学不是简简单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交往。如果交往双方都愉快,那么教学工作便是水到渠成。反之则会影响教学效果。回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常常会有学生因为不喜欢老师而不喜欢那门课程。所以让学生爱上那门课之前,得先让他们爱上教那门课的人。因此教师在提高教学业务水平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教学即是一种交往,那么作为交往对象的学生就不可以仅仅看作是一个知识灌输的容器。教师不可以机械地思考如何将知识灌进学生的脑子。而是要将他们作为一种有独立意识的个体。他们有想法,有情感,会哭会笑,会犯错会进步。遇到问题,不是简单地批评指责,要沟通了解,等了解过后再提出建议,让学生从心底接受教师。

在交往中,也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正如我们日常生活中会交往形形色色不同的朋友,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也会越来越发现他们每个人的与众不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作为教师,不应该按模具来打磨学生,要充分尊重理解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发现他们有别于他人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也要看到他们身上的缺点,理解那些缺点,并且采取适当办法帮助他们改正。

既然是一种交往,那么师生双方就应该是平等的,并不存在谁服从谁的问题。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自身也要恪守,否则在学生中就不会有威信,那么学生就不会按照你的要求来执行。对于学生与学生,教师也要注重平等。不要因为学生成绩优异就给予过多偏爱。将爱多分些给教师没有注意到的学生,让更多的学生成为教师的追随者。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并非只是在课上。课上的交往只能是广泛的,大幅度的。而想要和学生“交心”,教师更应该注重课下与学生的交往。真诚地关心学生,在学校里有没有什么事不顺心,有没有与小伙伴闹矛盾,晚上有没有早点睡觉,周末有没有去哪里游玩。这样贴近生活的教师会给学生一种亲切感,让他们感受到原来教师、学校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苦闷的学习地方。

教学是门艺术,而交往则是将它变成艺术的途径之一。不将教学仅仅当成是工作内容,而是生活中必要的交往,是认识了解并且陪同一批批鲜活可爱的孩子一起成长的美好旅程。这样的话,教学就是一种美了。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读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感触颇多。这本书饱含了不起作者对社会对时代的深深的思考,正如他在《探索教育的方向与方法》中提到: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由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作为教师我想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心态的人,一个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

正如书中说的那样,心灵中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与繁杂洞察精深与微妙的能力;教育中没有真情,我们将囿于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肖川还特别地强调,他是为教师而写作。其实我觉得他绝不仅仅是在为教师而写作,而是在为所有身在教育、心系教育、执著于教育,在不断探求人生真谛、追寻幸福人生的人们而写作。作者有一句话:"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

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果我们没有教孩子们她们任何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的活着,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如何面对冲突和挫折,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而单纯教给她如何读、写、算、那又什么意义?如今的许多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很大部分是只会读、写、算的学习机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状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状元的出现,很有可能埋没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可塑之人因为大家的目光都被状元所吸引了,这是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实,人人呼吁改革,但是又没有人知道该由谁来改革,其实能改变这些现状的,只有我们这些教师—————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带着智慧与真情的学生交流,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必需途径。

作为小学教师,我们是学生人生的启蒙者,我们肩负的不仅仅是要他们学会说话,写字,更重要的是要将他们引导成为一个高级趣味的人。怎样才能使每个孩子都认为"学校生活值得过?"与孩子沟通可以知道孩子们的兴趣,也可以了解他们的性格,当对每个学生都了如指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找到孩子们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了。如果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兴趣来学习的话,那么我们的课堂就真正成了孩子们的课堂了。也只有产生了学习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动力和求知欲。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值得一读的好书,从书中我们知道教师不仅在于教,重在于学,并且要时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育,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不断进步。

读了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我离教育名师有多远?"我无法计算出来。肖川教授的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恰当的引经据典,精妙绝伦的语言典范,让我赞叹!我也许不能成为名师,但我可以有名师的理想和信念,朝著名师的高度奋进,直到永远。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现今看来,虽说一个人的成长有诸如学校教育,社会熏陶,网络影响等因素。但父亲对儿子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却是无形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和人生选择上,在孩子最需要人指导和帮助的时候,父亲的角色你一定要当好,这是你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前,有一句话蒙蔽了多少望子成龙的家长的急躁的心,那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乎,各种辅导班,兴趣班,特长班应运而生。孩子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还要套上这些本不该有的夹板,提前尝尽了人生的不容易和世间的残酷竞争。不管孩子有没有兴趣,有没有这方面的天赋,承重的负担,家长的期盼,老师的严格要求与艰苦的训练压得孩子身心疲惫,苦不堪言。殊不知,那些强加给孩子的特长训练,收获的只是短期效应,如果孩子没有书法天赋,写出的只能是字帖的复刻,失去训练的拐杖,就会回到自然状态;没有音乐素养,那只能训练出乐器演奏之匠,却体会不到音乐真正的灵性和美妙。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课程辅导班同样如此,成效是短暂的或者根本就没有成效,只会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身心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我没有让孩子上一天辅导班,从来没有。我只要求读小学的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在班内不掉队就可以了,但我从不放松的有两件事,一是让孩子博览群书,积蓄他的文学功底,在书中汲取人生道理,认识大千世界,培养完善人格;二是不忽视孩子的智力开发。我有一本辅导学生参加数学竞赛的习题集,那是我永世相传的宝贝,里面的数学题是专门开发人的智力的,让孩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另辟蹊径发现巧妙的解题方法后顿觉心中豁然开朗。本子里没有难题怪题,只有巧题妙题既能开发智力又能激发思路的解放性,增强求知欲。我辅导的学生曾获省级一等奖,并且是多批次的。当时一个乡镇选三名学生参赛,全部出在我任教的班级。儿子同样也是成绩斐然,在小学就参加数学竞赛并获奖,上高中时是当届学生中唯一一个数理化竞赛都参加的学生,并分别获国家,省级奖项。

还要说一下增强自信心的问题。儿子在上初二的时候成绩差强人意,原因是对现任的班主任,英语老师的'教育方法有心理抵触,不能亲其师何能信其道,成绩一落千丈,在初二全县统考中竟然排到了900名之后(当时是4000名学生参加考试)。得知这一情况后,我在某些同事的冷嘲热讽中清醒过来,理清了下一步的教子思路,那就是绝不能粗暴打击其自信心,相信并告诉孩子,你是最聪明的,只是没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没有接受这些老师的教学方法,或者说是和自己的思路不对路,没有使出全力应对学习。这不要紧,也不会影响我们下一步的初三课程,坚定自信心,奋起直追,我们一定能成功。

儿子终于把压力变成了动力,暑假苦读,先从最简单的英语单词开始,记住了单词,读通了短文,英语还有什么可怕的,补齐了英语这一瘸腿,我们就成功了一半。儿子是懂事的,也是聪明的,坚强的,顽强的意志战胜了退却的心理,儿子终于在低谷中站起来了。初三成绩扶摇直上,以全镇前五名,全县前一百名的成绩考入县高中。

我是不反对矫枉过正的,从哲学角度讲,要将一根钢丝拉直,一定要超过直线的限度而弯向另一边,松手后才会变成笔直的状态,我对儿子接下来的要求更加的严厉,不要满足现状,要超越自己,因为我知道儿子人生最关键的时刻到来了,高中学习,才是你应该吃苦的时候,我在儿子每本课本的表面都写上了警句名言。让他感觉我时刻都在他身边,记得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等等。

儿子成功了,学习成绩放卫星了,以直线状态上升,前50名,前30名,前10名,全校第一,全县第二名,儿子成为碣石山中学乃至全县的学习楷模。最后他以高考648分超过一本线81分的成绩被天津大学录取,并在大一暑假回到一中给学弟们介绍学习经验,他成为了一中的骄傲,当然更是我的骄傲,全家人的骄傲。去年,儿子成功考取了中科院光电所的硕士研究生,至此他的人生以光明灿烂的状态呈现在我的面前。

教子的另一个法宝,就是我们始终是一对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交流通畅,心灵相通,我现在一如既往的把他当作成人看待,大事小情征求他的意见,他也能以家庭主人的态度对待家里的一切事情。我从来没有把自己的定位成一个高高在上的家长,也从来不会把儿子当作什么也不懂的小孩子,父子情深,从心灵沟通开始,从做好朋友开始,从相互理解开始,才会有相互支撑,共享生活,共同面对,无坚不摧的美好人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在暑假,阅读了《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这本书。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是为了打发时间。随手翻开书本,便是第二篇章“教师要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一页,仅仅第一段,便深深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知识本身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它的力量是潜在的,只有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知识才具备现实的力量。在一口气看完第二篇章后,再重新认认真真地从第一页看起,仔仔细细地品味书中的哲理。

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子的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的水”,作为现在的教师,仅仅有“一桶的水”是完全不够的,必须要有“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丰厚的知识底蕴。而单凭有知识这一点是完全不行的,正如书中所说那样,学历并不等于能力,有知识也不代表有能力,因为教师的能力的强弱,不仅只看知识量的多少,而且要看知识运用率的高低。一个只会积累知识而不会整合和灵活应用知识的教师,即使皓首穷经,学富五车,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两脚书橱,是难以有大作为的。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人是处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之中,自身也在不断被地变化。这些变化就决定了教师在工作中不能照本宣科,必须要有相应的变化及创造性。不仅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且还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总有很多偶然事件的发生,这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随即应变、将错就错、突破常规、巧借时机等教育手段和策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假装糊涂的引导、反弹琵琶的批评、催人奋进的激励、换位思考的共情等教育谋略,反而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为教师要独具慧眼,不戴“有色眼镜”去看待犯过错误的学生。“犯错误”只是一个人全方面中的一部分,并不能代表全部,更不能代表他们的未来。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任何一个学生都是有其本身内在的闪光点。对学生给予肯定和欣赏其优点,就能使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智能和特长得以充分发挥,让学生沉睡的智慧喷薄而出。一味的指责,只能让其失去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作为教师要有一颗呵护学生的心。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基础,离开爱,教育就失去了灵魂。爱,可能体现在教师的一个动作中,一句话语中,甚至一个眼神中。爱学生,就要呵护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茁壮成长;爱学生,就要以和平的心态,有耐心的教育他们,等待进步;爱学生,就要有对这份事业的高度责任心;爱学生,就要严慈相济,“严”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慈”在学生的标新立异、个性发展的鼓励;爱学生,就要有对这份事业充满热情,用自己的心态去感染学生;爱学生,就要用宽阔的心胸对待每一个孩子;爱学生,更需要让孩子体会成长的快乐。

教育呼唤智慧。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智慧,不是一朝一夕能都拥有的,需要勤于思考,不断摸索,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不断超越自我。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已成为自己不断前进和追求目标。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