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初中历史(专业17篇)

时间:2023-11-03 09:05:47 作者:ZS文王 教学论文初中历史(专业17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我们应该珍惜并善于利用它,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学习。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通过师生、生生互助互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能够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变“被动”为“主动”,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在历史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全面的辩证的分析和认识问题。目前,合作学习已作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教学组织模式被广泛使用。本文现就“合作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尝试,谈几点粗浅认识,望同行指正。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组建合作小组要和班主任进行协商,在课代表的帮助下,将不同学习成绩、学习习惯的学生的座位编排在一起,可以同桌前后4人为单位组建合作小组,每小组设组织人、主持人等,在不同学习任务中,角色可轮流互换,这样既保证了学习参考文献:任务的分工,又确保学习任务的完成。从而达到分层学习目标,又能使个人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和彼此促进。

二、发挥教师的作用。

(一)创设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

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诱发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合作学习小组的知识水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合作学习更应努力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气氛”,营造一种学生能“自由呼吸”的环境,其意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其心智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捕捉创造灵感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二)体现主体性原则。

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是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生动活泼地发展,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性学习的过程,才能使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成功学习的基础,只有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认知,主动获取讨论的内容,主动吸取他人积累精神财富,他们才能认识世界,促进自身发展。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施“无错原则”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适度地“宽容”,鼓励、帮助学生积极参与,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小组,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和爱护。

(三)注重启发性原则。

在教师“启”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合作讨论而达到“发”,去获得知识和发展潜能,它继承了我国传统启发式教学的精华,即启而不灌、发而不乱、学思结合、循循善诱。“发”的基本形式是小组的讨论活动,既不是一般的培养思维能力,也不是抓不住问题实质的,形式主义的集体讨论,而是有一定深度的、系统的研究活动,讨论的本身就是一种探索,是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突出了发展学生智能这个重点。(四)适时评价,提高质量教学评价是关键,课堂教学能否有效落实目标,每个合作小组完成得怎样,也就是教师和学生都要有个很好的评价。因此,抓紧教学评价,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三、课堂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

课堂合作学习的形式是多样的,主要有讨论、故事会、小制作、看图分析、历史短剧等活动。其中讨论是合作学习的最主要形式,所谓讨论式教学,就是通过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在商讨或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完成教学目的,形成结论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正确运用“讨论”即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使学习过程充满诱惑、新颖与回味,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品质和心理素质,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讨论:“春秋战国为何会出现诸子百家?”通过讨论,集思广益,学生从经济政治教育思想社会多角度分析,得出结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四、课外历史兴趣小组的合作学习。

首先,教师要选择历史研究课题,或由学生自拟,但课题必须要有价值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合作和分析能力。其次,分组活动,拟出研究计划,分配每个成员在子课题中的主要责任。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图书馆、书店和上网查找资料,还可进行社会调查、人物访谈、参观访问等)搜集资料,注意资料的真实性,互相之间要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汇总,做到资源共享。再次,辅导学生如何撰写小论文和调查报告,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形成小论文、调查报告、经验总结、墙报等形式的书面材料。最后,成果的展示交流和进行结题的答辩、成果的鉴定和评价,应注重对学生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以及情感态度、探究欲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对优秀小组进行表扬,强调协调性和互助精神,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有利于语言能力的提高,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实践证明:开展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变“被动”为“主动”,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历史素养。合作学习又增进了学生的团结协作,通过交流、合作还有助于学生学到获取各种知识的方法,对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是极为有利的。课外历史兴趣小组的合作学习对学生发展有利,又促进教师素质提高,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在历史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通过师生、生生互助互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能够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变“被动”为“主动”,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在历史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全面的辩证的分析和认识问题。目前,合作学习已作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教学组织模式被广泛使用。本文现就“合作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尝试,谈几点粗浅认识,望同行指正。

组建合作小组要和班主任进行协商,在课代表的帮助下,将不同学习成绩、学习习惯的学生的座位编排在一起,可以同桌前后4人为单位组建合作小组,每小组设组织人、主持人等,在不同学习任务中,角色可轮流互换,这样既保证了学习参考文献:任务的分工,又确保学习任务的完成。从而达到分层学习目标,又能使个人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和彼此促进。

(一)创设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

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诱发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合作学习小组的知识水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合作学习更应努力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气氛”,营造一种学生能“自由呼吸”的环境,其意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其心智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捕捉创造灵感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二)体现主体性原则。

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是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生动活泼地发展,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性学习的过程,才能使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成功学习的基础,只有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认知,主动获取讨论的内容,主动吸取他人积累精神财富,他们才能认识世界,促进自身发展。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施“无错原则”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适度地“宽容”,鼓励、帮助学生积极参与,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小组,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和爱护。

(三)注重启发性原则。

在教师“启”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合作讨论而达到“发”,去获得知识和发展潜能,它继承了我国传统启发式教学的精华,即启而不灌、发而不乱、学思结合、循循善诱。“发”的基本形式是小组的讨论活动,既不是一般的培养思维能力,也不是抓不住问题实质的,形式主义的集体讨论,而是有一定深度的、系统的研究活动,讨论的本身就是一种探索,是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突出了发展学生智能这个重点。(四)适时评价,提高质量教学评价是关键,课堂教学能否有效落实目标,每个合作小组完成得怎样,也就是教师和学生都要有个很好的评价。因此,抓紧教学评价,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课堂合作学习的形式是多样的,主要有讨论、故事会、小制作、看图分析、历史短剧等活动。其中讨论是合作学习的最主要形式,所谓讨论式教学,就是通过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在商讨或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完成教学目的,形成结论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正确运用“讨论”即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使学习过程充满诱惑、新颖与回味,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品质和心理素质,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讨论:“春秋战国为何会出现诸子百家?”通过讨论,集思广益,学生从经济政治教育思想社会多角度分析,得出结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首先,教师要选择历史研究课题,或由学生自拟,但课题必须要有价值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合作和分析能力。其次,分组活动,拟出研究计划,分配每个成员在子课题中的主要责任。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图书馆、书店和上网查找资料,还可进行社会调查、人物访谈、参观访问等)搜集资料,注意资料的真实性,互相之间要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汇总,做到资源共享。再次,辅导学生如何撰写小论文和调查报告,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形成小论文、调查报告、经验总结、墙报等形式的书面材料。最后,成果的展示交流和进行结题的答辩、成果的鉴定和评价,应注重对学生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以及情感态度、探究欲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对优秀小组进行表扬,强调协调性和互助精神,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有利于语言能力的提高,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实践证明:开展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变“被动”为“主动”,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历史素养。合作学习又增进了学生的团结协作,通过交流、合作还有助于学生学到获取各种知识的方法,对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是极为有利的。课外历史兴趣小组的合作学习对学生发展有利,又促进教师素质提高,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论文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讲解知识的引路人,充分带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应给自己准确定位,变一味地知识讲解为指导性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历史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历史文献讲解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给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其参与度,让其在愉悦的氛围中收获历史知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逐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要想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历史课的时间学好历史,首先就要让学生爱上历史课;要想让学生爱上历史课,教师就要改进教学方法,用趣味教学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多媒体集视、听、感于一身,它以其多样的表现手段、丰富的网络资源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历史课堂中,恰当好处的利用多媒体,让多姿多彩的文字、视频、音频资源冲击学生的感官,将历史讲活。

比如,在讲《辛亥革命》时,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电影《辛亥革命》的片段,其中展示了孙中山先生伟大壮举和当时革命斗争的艰苦以及革命志士的大无畏精神。学生看得聚精会神,对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也有了大概的了解。除此以外,我还时常利用多媒体资源给学生放一些与讲课内容有关的音频,展示一些图片,搜集一些网络资源等等。同时在历史课上运用竞赛形式进行练习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初中生有很强的好胜心,比着劲儿的学习才有动力,老师不妨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将竞赛融入课堂,增加课堂的多样性和学生的新鲜感,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比如,我在讲课前就告诉学生,本次课上的所有问题以抢答的形式出现,抢到问题并答对的学生能够获得小奖状。这样一来,有了奖励的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被大大地调动了,课堂气氛极为活跃。

总之,对初中历史的学习要掌握合适的方法和技巧,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提高授课质量,巧设课堂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历史教学,不断探索历史知识,积累学习经验,为其今后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曾焰.浅谈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形式下的教学技巧[j].华章,2012(16).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随着新教改的开始,很多学校在教学方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特别是在初中历史教学的方式上,传统观的教学方式只是死板的将知识传送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达不到预设的要求,为此教师让那个影视作品欣赏进入到了教学模式中。其模式及能够丰富教学的内容,还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到历史的发展和对未来的影响。当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其学习的质量自然就会提高。

1.引导学生。

影视作品加入到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深入的了解历史存在的意义和发展的经过。因为历史课堂在传统的教学法学习中,学生经常会觉得课堂的气氛比较沉闷,而且知识点非常的难懂,所以在传统的教学中,历史教师耗费了很多的精力也没有获得很好的成效。自信息时代来临之后,网络和电脑已经进入了学校的主要辅助设备中,而历史教学则有效的利用的电脑网络的资源,将相关的影视资料分类给学生继续播放,以此达到引导学生学习方向的目的。所以,不难看出影视作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能够起到非常大的引导作用。

2.突破难点。

初中历史教师在针对课程中的难点进行讲解的时候,都需要对知识点进行反复的强调,并让学生继续反复的背诵,以此达到对知识点的记忆,但是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觉到压力非常的大,因为初中生学习中集中精神反复的对知识点继续背诵,会让学生产生逆反的心里,是成绩不断的下降。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了影视作品借鉴的方式,这种模式的展开吸引了学生学习的目光,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历史课程。而影视作品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利用影响和语音的方式突破知识的难点,让学生更加快速的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

1.准确性原则。

所谓的准确性就是影视作品中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现在很多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与真正的史书记载和资源有很多的出入,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对历史的一种翻写,也是一种艺术的表现,为了能够让影视作品更加的吸引人,导演都会掺杂一些现代人的思想到影视作品中。相对真实性比较高的是历史纪录片,其还原的程度非常的高,但是观赏性却不能够吸引初中生。在以准确性为基础进行选择影视作品的时候,教师应该注意对作品的鉴定,再者在学习的过成中也应该将不可靠的影视资料进行剔除,避免让学生误解,最后,对于历史展现比较模糊的影视作品,可以寻找专家帮助鉴定,确定影视资料的准确性。

2.适量性原则。

所谓的适量性就是在资料方面应该注意影片的精髓,画面不应该太多,避免占用过多的观看时间,所以在精选的影像中需要精确。

3.针对性原则。

所谓的针对性就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明确的目的和对象,想要做到有针对性需要做好以下两点,首先应该让影视作品与课本的内容相对,内容不能够偏离教材;再者,影视作品还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理解的范围,能够起到让学生对现实生活有正确的认识。

历史教学的质量是否能够达到一定的高度,主要就是依靠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在初中历史教师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最大限度的开发教材的知识点,并利用相应的教学辅助让学生能够轻松的了解所学的知识。在初中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历史教师通常会利用相应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课程,其中影视作品的辅助教学就是历史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将影视作品融合到教学中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首先这样的方式能够扩展教师的教学模式,在利用影视作品辅助教学能够开拓教学的思路,让学生扩大知识量;再者,利用影视作品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改变古板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兴趣。综上所述,合适的利用影视作品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影视作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影视作品进行辅助教学,能够让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知识点,这样也呼应了新教改的相关要求和政策。在新教改的方案中提出过,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探究学生的学习能力,利用不同的角度观察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加强学生的自我探究力,以此提高教学的质量。为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影视作品教学方式,将课程的设计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方式,并通过让学生欣赏影视资料让学生从中主动的去探究历史事件的发展,探究历史事件发生的意义。而且,在利用影视作品的时候,教师还应该正确的指引学生的思维,是其能够与课程的知识联系到一起,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并提高学生的成绩,学生还能够通过对影视作品的欣赏提高自身的求知欲望。

3.利用影视作品让学生直观了解历史。

历史教学在初中课程中的地位比较重要,对历史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并通过对课程知识的学习了解自身的价值。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直接影响到对历史形象的认知,这些认知不仅限于书面文字,而且在精神上的了解。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教师应该选择更加适合教材的影视资料,这样就会摒除传统单纯的文字性教学方式,使用影像性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认知。

结语。

影视作品的使用是教学方式变革的重要表现,其在初中历史课程中的使用,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态度,让学生能够通过影响资料更加了解历史的真谛。但是,要注意的是历史教师应该在使用的过程中,注意引用的题材需要更加接近课程和知识点,让学生自行的对影视作品进行评价,以此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和学习的效率,真实的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创作之初,要进行资料收集。课本是最先考虑的资料,但还需要课本以外的更多的资料来支撑,应鼓励学生到学校的图书馆、历史博物馆、网络上查找史料,首先确定编写课本剧的整体框架及故事的发展梗概,要符合剧本的特点,涵盖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方面,还应有戏剧冲突。有可看之处,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另外,剧本的内容应符合历史的真实性,观点鲜明,实事求是。

(二)课本剧排演。

课本剧在角色的安排时,要综合考虑,合理分配角色,注意外貌的相似性,气质声音等诸多方面也要考虑周全,这要求我们的老师或者学生导演能掌握演员的特点、技能,把有限的人员进行合理分工,提高同学们参与表演的积极性。排演期间,要求演员能对剧本有初步的了解,记住自己的台词,清楚自己扮演的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注意自己的表情动作要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配合默契,服装道具准备充分。(三)课本剧演出课本剧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要适时导入,实际教学时要注意衔接得当。虽然课本剧能让学生更加直观有效地学习历史知识,增加历史课教学的趣味性,但教师依然要积极引导学生听课时注意力集中,善于思考。为了教学的需要,对于某些历史事件的理解,适时引入课本剧。让学生带着学习历史知识的态度来观看,而不是图热闹,看完之后,一无所获。

二、历史课本剧在教学时的实用价值。

(一)使学生的知识掌握更有层次性。

编写课本剧的过程,也是学生研读教材,查阅资料,对知识进行不断概括总结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熟悉了历史事件,了解了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掌握了关键的知识要点,理清了历史事件的顺序,更直观地再现了历史事件和人物,思维更清晰,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更有层次性。另外,通过课本剧的编排,熟悉了课本剧的流程,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对历史的兴趣。

(二)有利于学生对于难点的解读。

历史事件往往比较繁琐,学习过程中难免产生困惑,记忆也有相当的难度。而历史课本剧的恰当引入,正好填补了这个缺憾,把历史事件恰当穿插,对人物进行主客观评价,解决了平时教学中难以达到的实际效果,本来老师苦口婆心讲解学生都难以理解的知识,现在却在潜移默化中被学生接受,解除了学生心里的困惑,增加了对知识点的记忆,而且由于学生查阅大量的资料,知识面开阔了,从而更多地了解了历史的知识。

(三)有利于合作探究的培养。

课本剧不可能由一个人或两个人来完成,而必须通过大家的协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编写过程中,大家通力合作,共同探究,正好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小组进行讨论时,学生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大胆构思,踊跃发言,言无不尽,使课本剧在不断修改中走向完善。课本剧让学生心往一处想,思维集中在对事件的整理和编排中,行动默契,感情融洽,切实起到了对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当然,历史课本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也许还会占用我们很多的课余时间,但能培养了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让学生对历史产生了兴趣,牢固地掌握了历史知识。历史课本剧是一种新颖直观的历史教学方法之一,与新课改提倡的合作学习的方法相吻合,还望我们历史教师不断探索,不断改进,进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将历史故事应用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当中,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质量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将历史故事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也要注意引入历史故事的原则,以及不同种类的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当中的应用。

有很多人认为历史是一门极为严肃的学科,不应当将史实通过历史故事的形式来进行表达,认为这种方式会扭曲历史事实,但是许多历史故事之所以到现代社会依然广为流传,所依靠的正是该历史事件引人入胜的曲折的发展过程。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历史真实事件表达出来,有助于学生传承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认识。

(一)通过历史故事来呈现历史有助于学生加强记忆。

故事通过文字以及话语的形式在人们之间传播,引人入胜的故事往往会使人有较为深刻的印象,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学生能够置身其中,留下更加深刻的记忆,同时优秀的历史故事能够传承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历史故事来对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进行讲解,可以使学生能够了解历史事件发生时的时代背景,对于所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可以增强历史故事的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能够在历史课堂中更加全神贯注。在生动的历史故事的聆听之中就能够实现对于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得学生的学习质量得以提高[1]。

(二)历史故事能激发初中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初中生正是思维活跃的年龄,比较容易接受有趣的新鲜事物,如果历史教学过于单板,就会使得初中生在历史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会对历史学习感到厌烦,而将历史故事应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则成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2]。通过历史故事来讲述真实历史事件,可以增加历史事件的生动性以及趣味性,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提高。

将故事应用到历史课堂教学当中时,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使得历史故事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一)引入故事要有针对性。

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首先要做好备课的相关工作,要对本节课的课程内容有充分的了解,根据教材内容来选取与内容有关的历史故事。所选取的历史故事一定要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要有深刻的内涵,使学生能够加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如讲述新文化运动时,引入陈独秀在东京留学,强行剪去留学监督姚煜的辫子的故事。教师顺势引导,这一瞬间对陈独秀而言,极富象征意义———他为之终生奋斗的,便是剪去国民灵魂中的“辫子”。故事的引入,紧扣陈独秀除旧布新,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拯救国民灵魂的主题,针对性强,又能加强对新文化运动内容的理解。

(二)故事一定要有真实性和准确性。

教师应避免在历史故事的叙述过程当中扭曲真实历史或进行任意捏造,一定要保证历史故事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历史故事的真实性可以使学生能够在聆听过后拥有自己的感悟,同时对于历史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掌握,将历史与现实进行结合和思考[3]。比如在学习《走向全盛的唐朝》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可以对中国唯一的女皇帝以及她的无字碑和治国策略等向学生进行讲述,在故事的讲述过程当中要遵循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原则。而对于与之相关的电视剧的内容可以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指出电视剧当中与历史事实相悖或者虚构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真实的历史故事与电视剧虚构内容的不同之处。

(一)以人物和事件为中心的历史故事的应用。

将历史故事按照其中心内容进行划分,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以人物为中心和以事件为中心。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故事,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言行和举止以及性格特征来开展事件。在课堂上对这类纪传体的历史故事进行讲述时,重视的是人物的性格与特色,而不只是这个人物所做的事情。事情是人做的,唯有对人物有所理解,方能对事情的意义有所认识。如《汉武帝的文治武功》这一课,可选用史书中的一段故事:汉武帝刘彻16岁即位后,经常带领一批随从,四处游玩,践踏田里的庄稼,捕食民间的鸡狗,官府的人看到他们的身份证明(乘舆物),当然就不敢管。有一次,他们到一家人要水喝,这位主人怀疑来的都是坏人,唤来不少人,要把这批家伙抓起来。主人的妻子看到领头的青年(刘彻),气宇轩昂,知道不是普通的混混,她把主人灌醉,将唤来的人遣散,而且好好地招待了这伙年轻的客人。这段故事,既有趣,又能把汉武帝的性格和禀赋清楚呈现,了解他刚强勇武甚至好大喜功的性格,为理解他的治国政策打下基础。以事件为中心的历史故事,应注重故事细节描述,在将这类历史故事应用到教学中时,要对历史事件所发生的细节和相关过程进行生动的讲解,把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场景,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二)史实故事、文学创作和传说故事的应用。

按照历史事实与故事的关系这个标准对历史故事进行划分,可以将历史故事划分为三类:史实故事、文学创作和传说故事。对于真实发生过的史实性故事,来源一般都有史书记载,因此故事中的历史人物和相关的事件都可以根据史实资料进行查证,比如荆轲刺秦王,因此在向学生讲述时要注意历史背景的准确性,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文学作品中和历史有关的故事有很多:成语故事,如“夜郎自大“”问鼎中原”等;历史小说,如《三国演义》;英雄传奇小说,如《水浒传》。这些故事是在一定的史实基础上进行加工再创作的,故事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真实背景,但在具体情节上和历史有很大差距。引用故事时,如对曹操的评价,不要被文学作品误导,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历史的真实。传说故事大都通过人们口耳相传流传至今,如远古的传说有禅让的故事、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等,这些故事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文化生活状态,可以通过这些故事了解历史。而孟姜女哭长城这类故事大多以虚构为主,因此历史教师在讲述这类故事时,一定要注意它在当时历史背景之下的合理性。综上所述,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将历史故事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来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很多历史故事还可以帮助学生来记忆历史知识,让学生形成更丰富的知识体系。

[1]张来凤.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xx.

[2]徐波.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20xx.

[3]文素芳.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xx(10):220.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有:通过塑造良好的教师人格魅力;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应加强内在素质,以便拓宽知识面,提高效率;合理运用“课前提示”,利用中学历史巧记速记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做法有:“亲其师,而信其道”;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幽默艺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品质;以自己的热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为学生提供一个舞台;利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精心设计启发性思考题,积极激发学生思维;多鼓励学生,给学生以成就感。

】课堂效率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国为了进一步加强本国的综合国力,提升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竞争力,纷纷推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了回应社会变革、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我国也积极推进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以新的理念指导教育教学活动,重建学校课程。这次改革将实现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因此,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教育质量,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根据社会变革和新的课程理念去探索、研究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中教学优化的策略,即打造新课堂,赋予课堂教学与学习新的文化内涵,探索课堂教学新的时代功能,积极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对中学生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历史学是反映过去的客观事实,而这种客观事实既不能重演也不能通过实践去感知,因此,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教的枯燥单调,学生学的乏味无趣,达不到预期效果,提高不了课堂教学效率。主客观因素,导致课堂教学难以进行,如何改进和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迫在眉睫。本人长期从事初中历史科教学,就如何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我先从教师如何去做这方面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教师的学识水平、知识能力、个性情趣、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铸成的教师人格魅力,是教师吸引学生的主要源泉。

(一)、教师人格的魅力来源于渊博的知识和过硬的教育能力。

具备这一条件的老师不但能在教育教学中游刃有余,而且善于处理、协调学生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创造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马克思说:“性格是环境的产物。”从这样的老师身上,学生性格能受到各方面的良好影响,受益终生。

(二)、教师人格的魅力来源于善良和慈爱。

在老师心里,教好每一个学生是老师的天职,我们老师要胸怀博大,容得下性格脾气各不相同、兴趣爱好有差异的所有学生。老师不仅是学生良师,而且是慈爱的长者,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老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更要把学生的喜怒哀乐、寒暑冷暖放在心间。

(三)、教师人格魅力来源于对学生的信任与宽容。

老师在课堂上不应一味地灌输、包办代替,而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中享受成功,老师是指导者和引路人,从不把学生看做是知识的容器,学生有他自己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情感去感化教育他们。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愈深,爱之愈烈。其次对学生的关怀要落到实处,以此形成一种学生尊重老师、老师关爱学生的新型师生关系。

(四)、教师人格魅力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

老师不是仅仅把教师这个职业看成谋生的手段,而要毫无私心杂念的投入其中,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理想,并能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教师应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正直去构铸学生的正直,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的美好去描绘学生的美好,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去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

(五)、教师人格魅力来源于永不满足的执着追求。

老师始终用胜不骄败不馁的形象去感召学生追求卓越,在挫折和失败面前,老师要做当之无愧的强者,不陶醉于成功之中而不思进取,更不会沉溺于暂时失败的痛苦中不能自拔,我们老师要学会反思,从反思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确立新的奋斗方向和人生目标,用勤奋和智慧浇灌出更丰硕的成果,实践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老师,必须首先做一名充满美好人格魅力的人。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教师的角色。“重结论轻过程”是传统教学中十分突出的问题。传统的教学的主要活动就是讲述、板书和布置练习。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把学生看成了接受器,课堂中的问答多半是复述教材中的文字,教师充当了知识和结论的灌输者的角色。

在新课程要求下,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结论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在强调学生“主体”意识发挥的同时,对教师“主导“的要求更高了。就历史课而言,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如何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如何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并能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如何淡化“教”突出“学”,把教学过程变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使教师自身由知识传递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从凌驾于学生之上的讲台上走下来,和学生融为一体,共同活动,消除师生间的距离感,使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与才能;如何使班级、小组合作和个体学习各环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真正达到促进人的发展的目的,这都需要教师的精心策划和组织。

靠教师灌输的学习的被动局面。上课时在沉郁激越的《满江红》背景下,学生的情绪异常激昂,他们急于要把自己知道的岳飞的故事与同学们分享,有的学生还拿来了在将军山拍摄的岳飞“还我河山”的图片。教学中师生互动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有的提出:“老师,不是说落后就要挨打吗?可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均落后于北宋的金为什么竞能灭宋呢?”学生们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激烈的讨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辩能力。这样的课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表现了学生丰富的创造力,个性得到极大的张扬,也达到了教学目的,完成教学要求。中学历史教学面临许多根本性的挑战,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就要求教师从传统角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塑造自己的新角色,这是提高课堂效率成败的关键。

人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肯定会觉得乏味,难以听懂,甚至不想学,也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面,才能在课堂上发挥。上课时多穿插一些内容、故事,以及和事件相关的一些内容,这样就使枯燥无味的课堂,变成生动有趣。所以教师应多学习,多看一些参考资料和跟本学科相关的科目,以增长知识面,开阔视野。教师一定不能只满足现有的知识,时代越发展,要求教师要有越高素质。我们千万不能象毛泽东同志笔下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要经常的给自己充“电”。例如《中国历史》第四册中的“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一课,讲到“红军飞渡泸定桥”时书本中没有提到指挥这一战役的是谁,教师就应当通过阅读一些资料,才懂得是福建闽西长汀籍的杨成武上将,课堂中应当指出,而且还可穿插其它介绍。这样一来使学生更加注意,同时也觉得更趣味,使得干巴巴的几个字,拓展开来。

历史教学的问题相当程度是语言的运用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借助于语言来向学生传播知识。所以教师要重视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所以教师除了有内在素质外(即人们常说的“内才”)还需有过人的“口才”。以致上课时能充分发挥,讲起来口齿伶俐,滔滔不绝,形象生动,讲起人物故事栩栩如生,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反之,如果教师上课“语无伦次”,学生学得眉头苦皱,影响课堂效果。例如《中国历史》第四册第6课中《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中讲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这一问题时,教师应充分发挥语言表达能力,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要从当时复杂的形势来透析,说明清楚内部亲日派何应钦的企图,如何想夺取统治地位,同时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最后如何迫使蒋介石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教师要把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形象生动的语言,以提高课堂效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指人对事物的特殊认识倾向,是人的认识需要情绪表现。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人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夸美纽斯也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学中由于人类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愿望,能最大地激发内在动机,特别是个人的兴趣常常是影响各门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潜在因素。

现行的历史教材中,每一课都有“课前提示”,它不仅具有导入新课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多种功能,所以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合理运用“课前提示”。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次上课,我都注意使用“课前提示”把课前提示设计成一个个问题,边讲边问,从而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神圣抗战的开始》时,我把课前有关提示设计成下列问题,“卢沟桥事变是怎么回事?它标志着什么?在民族危急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是否同共产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中国军队是否能粉碎日军的狂妄计划?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了那些滔天罪行?”最后再问:“想知道这些有趣的问题吗?答案就在这一课里。”这样一来,既能指出这一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以制造悬念,埋下伏笔,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寻求正确答案,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现行教材的一大特点是:图表量的增加。书中配有相当数量的图表,有历史地图、表格、历史、漫画等。图表是教材为学生提供的直观教具,具有培养学生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理解力、记忆力、创造力和表达力等方面的功能。历史知识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过去性。这一特点给学生学习历史知识面带来很大的困难,而借助文中的图表去认识历史,引导学生神游历史的殿堂,去感受已往时代脉搏的跳动,是学习历史的便捷途径。在讲到《红色政权的建立》一文中,我充分利用了书中的“图表”这课中的一幅《怎能忍受那许多人的吸吮》的漫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农民受到地主贪官、污吏、劣绅、军阀、土豪、帝国主义者等人的剥削和压迫,被榨取了血汗、变成一个骨瘦如柴的农民。文中的《当时架在农民身上的三把刀》的歌谣:租子重、利钱高、苛捐杂税像牛毛”,反映了农民所受的剥削重,生活困苦。以及文中提到当时农民很少土地,而且绝大多数没有土地的情况,这些图表和文字部分,进行形象而又具体的分析讲述,既可加深学生印象,也由此揭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进行土地革命的原因,”可见不少“图表”既生动又深刻;若能充分运用,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万绪,简直无从下手。其实这里边是有很多巧法的,用后可以既记得准、又记得狠。我总结了几种方法,如果学会用活,做到举一反三,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字头法。抽出核心字(多为首字),串在一起,押韵更好,然后多念几遍即可。例1.清朝最后的九个皇帝依次为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记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例2.1842年签定的中英《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中国第一批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由南向北),记为“广厦福宁上”。

(二)、谐音法。基本方法同“字头法”,只不过要精选核心字及其谐音,使其既押韵,又有一定生动的意义。

例: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共八人一-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丁日昌,编为“新(訢)翻(藩)译(李)坐(左)洞审(沈)日昌”。

(三)、奇特联想法。联想越奇特,记忆越深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例:军阀割据时,冯国璋、曹锟、段祺瑞控制的地盘及其支持者可联想为“曹锟靠在一棵日本梨树(直隶、江苏)上饿(湖北)得快干(赣)了,段祺瑞端着一大碗(皖)卤(鲁)面(闽),这(浙江)应(英)该很美呀。”

(四)、歌谣法,即以“核心字”为基础,通过反复挑选排列,使之成为形式对仗,合则押韵的顺口溜,最适于记年代。

例:早期有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一大;1922年7月,二大;1923年6月,三大;同期有一次,1924年1月,一大,可编为“一大21、7,二大22、7,三大23、6,一大24、1”。

(五)、排比法。即认真分析历史事物,从中归纳提炼出或连续或对仗的“核心词”,作为记忆的载体,有事半功倍之效,此法适用范围很广。

例1858年第二次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主要内容有5点,可总结为“三外一赔一开”。赔款和开放口岸是近代绝大部分不平等条约都有的内容。“三外”指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船(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例:1927年三大起义的意义,可总结为“三个第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的第一枪。秋收起义建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支军队。广州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府。

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实践性、主体性、综合性、多样性等特点。各种有益的活动有利于学生接触人生、接触社会、吸收信息、增长知识,有利于学生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做事、学会创造。

除课堂外,在课余时间应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以促进第一课堂,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以提高课堂效率。例如举行参观历史遗址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历史教学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即使是一堂课也可以应用多媒体信息传递,活跃课堂气氛,保持和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给教育者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课题,因此,如何上好一门课,除了教师方面,我认为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知识,完成历史学习,改变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偏见,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感受。

二、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幽默艺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品质,它能带给人们轻松和笑声;幽默是智慧的闪现,是教育家最主要的、第一位的助手,它具有多方面的、独特的教育功能。所谓教学幽默艺术,是指用富有情趣、意味深长的表现手段进行教学,以对学生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渗透教育、培养幽默感和乐观主义人生观为目的的教学艺术形式。对于每位教师而言,加强教学幽默艺术修养,掌握教学幽默艺术的必要技法,无疑是有益于增进自己教学艺术的情趣和魅力、乃至形成个人教学风格和特色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可以运用的幽默艺术方式术。在教学中根据内容的需要,可引用或设计幽默诙谐的典故插曲,即可达到内容与笑典相映成趣的效果。如讲到南朝士族的腐朽时,可用建康令王复的孱弱无知、“马”“虎”不分的故事:“真是马虎到家了,敢情‘马虎’这词就源于此”。

三、以自己的热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一个无精打采,恹恹欲睡的老师,怎么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精神振奋呢?我一直有个原则,不能把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任何不愉快的情绪带进课堂,不能影响我的学生。不管有什么烦心事,不管多么疲劳,甚至生病了,只要走进课堂,我就要让我的学生看到一个快乐的、热情的,充满活力的老师。只要老师能保持充沛的精力和自信乐观的精神状态,就一定能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为学生提供一个舞台。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即使老师口才再好,如果每节课都是老师的“独角戏”,学生也会厌烦的。怎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呢?我进行了历史专题讨论课的尝试。比如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我安排了一节活动课,让学生就商鞅变法是否成功举行一个辩论会。那节活动课上,同学们的表现令我惊叹。他们积极参与,热情高昂,立场鲜明,论述充分,并不乏个性色彩,高潮迭起,情绪热烈。原来,给学生一个舞台,就给了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给了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给了他们伸展心灵的空间。除了这样的辩论会,还可以组织历史剧表演,历史歌曲比赛,历史典故故事会等等。这些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正可谓“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地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

五、利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而多媒体教学手段是现在的中学生最乐于接受的了。记得在讲《南京大屠杀》时,我制作了一个电脑课件。搜集了很多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还配了若隐若现的背景音乐,以烘托气氛。最令学生震撼的是我剪辑了电影《南京大屠杀》中的片断,血淋淋的场面让学生无比悲愤,很多学生甚至义愤填膺,握紧了他们的小拳头。此时,不用我过多讲述,学生自然明白了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也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达到了本课的思想教育目标。在历史教学中利用这些课件,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创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学习主动积极性。

六、精心设计启发性思考题,积极激发学生思维。人们的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更何况初中学生正处在思维活跃的心理发展阶段,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恰当的给学生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外在的信息刺激,培养学生的勤于思考的品质。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授课内容,运用历史故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历史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既能达到授课目的,又加强了历史的教育功能,遵循课改要求,符合历史学科特点。

爱听故事是大多数初中生的共同特征,所以在教学中引用符合授课内容而又使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故事,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可结合历史故事进行提问,组织学生讨论,使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故事教学法就是将符合教学内容的历史故事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或者直接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等方法,为学生创设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历史故事教学法的理论依据:第一,它是情境教学的一种,将历史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尊重历史,又将历史形象化地再现,使学生感同身受,让学生在历史故事中,感受历史。第二,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过程。在历史故事的吸引下,学生势必会积极主动地了解历史真相,探索历史知识,建构历史观点,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所以历史故事教学正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载体。第三,历史故事教学法符合新课程目标的新理念。历史课程标准指出: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历史故事教学法正是为践行这样的理念而诞生的,将历史故事的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索,最终达到提高学习历史效率的目的。

1.历史故事导入新课法(1)以对历史故事形象生动的讲解来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开课就深深地吸引学生。如讲到“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内容时,明朝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朝代,皇权专制统治在这一时期已达到了空前的强化,明朝皇帝也各有特色,教师可以将明朝皇帝的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如“明熹宗为什么将皇位传给弟弟朱由检”的故事,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也将明朝统治的特色形象地教授给学生。(2)带着对历史故事的疑问进入历史新课。如讲到“三国鼎立”内容时,教师可以将三国时期的很多故事汇总起来,然后提出“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等问题。2.收集相关历史故事,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达到预习效果(1)收集相关历史故事。在课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分组收集相关的历史故事,在下一节课上逐一讲解,从故事中汲取营养,结合故事了解教材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前,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使课堂效果达到理想化。如讲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讲讲关于“人的起源”的神话故事,如女娲造人、夸父追日等。学生很容易被故事情节所感染,进而将这种感染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提高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体会历史脉搏,加深对历史的理解。(2)达到预习新课的目的。可能由于课业负担较重,学生往往没有预习的习惯,但通过对相关历史故事的收集,能达到预习新课的目的,使教学效果明显。3.改编历史故事(1)将历史故事改编成简单的舞台剧鼓励学生积极参演,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学生能在表演中亲身体验历史人物的处境,穿越时空,缩短历史和现实的距离,进一步了解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理解教材内容。(2)将历史故事编成相声或小品学生积极参与改编过程,既要了解历史背景,又要对相声和小品的剧本内容有所了解,以此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历史的学习。在不改变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改编,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突破性。如学到“美国经济的发展”内容时,教师可以借鉴卓别林的幽默来改编故事,诠释美国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世界的弊端。(3)将历史故事改编成舞蹈或话剧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利用以历史故事改编的舞蹈或话剧作为上课的契机,也可以让学生借鉴改编的舞蹈和话剧,经再加工后表演,将历史故事形象化、艺术化地再现,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如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内容时,教师可以用舞蹈《地道战》来讲述抗战的故事,使学生理解中华民族抗战的决心和勇气,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4.结合其他学科学过的历史故事来学习历史(1)如语文学科中学过的四大名著,教师可以结合作品中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一起思考、交流和感悟历史故事,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将学过的四大名著的内容整理成故事,并就故事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如《水浒传》108名好汉为什么要上梁山?《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我们该如何评价?《西游记》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红楼梦》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让学生在阅读文学名著中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2)如物理和化学学科中学到的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在讲到“蒸汽时代”内容时,教师可以引用牛顿、瓦特等科学家的故事进行相关历史知识的学习。(3)如在思想政治学科中学习到的有关马克思的故事,在讲到“无产阶级的斗争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内容时,可以穿插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为新课增加趣味性,同时让学生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

尽管历史故事教学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操中还应注意许多问题:1.故事选择要合理。故事选择既要尊重历史,又要有代表性和针对性,还要有趣味性。千万不能选择既没有根据又脱离真实的一些野史记载,即使偶尔为了增加趣味性而选择这样的故事,也一定要在讲解之前向学生说明白,否则容易造成历史事实的失真。2.讲故事要注意技巧。同样的故事,有人讲得栩栩如生,有人讲得却枯燥无味。所以,讲故事时,教师应尽量运用生动的语言技巧,用传神的故事情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教师才能掌握学生的思维动向,从而进行有效引导,最终提高课堂效率。3.对故事和授课内容孰轻孰重的把握。学习历史知识是重点,历史故事是为历史知识服务的,讲再多的历史故事也是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和识记历史知识。所以,不要让历史故事喧宾夺主,学生听了故事、凑了热闹,但却忘了历史知识的学习。因此,这个“度”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总之,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同时也适应新课标的教学改革。要求结合情境教学,为学生创设灵活、轻松、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尽量让学生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通过把历史故事融入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实现轻松识记和理解历史知识的目的。为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坚持历史的真实性,坚持历史故事为历史知识服务等原则。通过巧妙设置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观点。

[1]覃丽燕。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xx.

[2]杨译。历史课本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xx.

[3]李小玲。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j].现代交际,20xx(6).

[4]于秀兰。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xx.

[5]庄琼娥。充分发挥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导学,20xx(28).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摘要:随着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发展,教师应该在有限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整合教材,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结合新课改教学理念,就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浅谈几点思考。

记得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一句话:“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这种“少教多学”的教学方法,是历代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所追求的最佳教学效果,我认为这种孜孜不倦所追求的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少教”,又能让学生“多学”,也是我从教以来一直坚持的教学理念。

随着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发展,这种“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开始深深地扎根在我们教师的心中。有了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就该有新的教学课堂,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应该在有限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整合教材,因材施教。我认为有效率的“课堂”积累,势必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下面就我的专业教学环境——初中历史课堂谈几点拙识。

一、历史课堂是学生心智得到发展、身心获得愉悦的场所。

营造学生适度学习压力,释放学生心智,激发其自身求知欲,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二、历史课堂是彰显教师个性、显现教师教学素养的舞台。

我们有一些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回答问题,且要求学生按照早已设计好的思路或答案来回答问题,课堂上越热闹越好,其实我不以为然。历史教改的关键是老师设计出优秀的教案学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允许学生存在不同的观点,且对学生中的不同想法,尤其是有创造性的主张加以表扬,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我记得在上《三国演义》时,就有学生提出:“既然诸葛亮那么聪明那么有才华,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而要让别人当呢?”这个问题完全超出了我的预设。这时,教师应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教师适当补充,最终达到设疑、解惑的作用。教师还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扬长避短,充分展示教师自身积累的知识素养。教师采用自己喜欢并熟悉的模式,历史故事信手拈来,教学方法得心应手,老师也会有教学成功的成就感。

三、历史课堂是师生和谐交流、互动共生的精神乐园。

创设历史课堂教学的良好状态,提倡构建平等、民主、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改变传统课堂的“一言堂”模式,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方案,做到能学不教,以学促教。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普遍存在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参差不齐,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需进行正面评价,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树立信心,勇于表现自己。现在很多学校一搞教学开放活动就强调一定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且把它当作是否是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从表面上看,这节课形式上显得很赏心悦目,但我倒觉得这种课有点形式主义。我个人认为一堂优课,标准是课堂结构是否出新意,课堂提问的设计角度好不好,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有没有得到优化,是不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学生有没有学以致用。例如,我在讲日本历史的时候,提问:大化改新时,日本比中国要落后得多,而现在的日本却成为世界超级经济大国,为什么?这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我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找答案,通过小组讨论,自由回答,学生纠正、补充,教师进行引导,从而完成学习、探究、深化的过程。

四、历史课堂是构建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的桥梁。

历史是过去与现在永不休止的对话,是过去和现在有着某种深刻联系的一门学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尤其是一些“热点”问题的发生,不是瞬间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在立足于课本的基础上,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历史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那些自己能意识到的实际生活起作用的知识最感兴趣。如,在学习古代文明传播途径时,大家熟悉的阿拉伯数字却是由印度人发明阿拉伯人改造并加以传播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应注重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顺利地实现“链接”,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历史课堂是学生完成学业,发展智力,丰富情感,形成高尚审美情操的主阵地,教师应重视学生情商的培育,少些单向教育,多些互动教学,只要学生真正了解历史事件发生时特定的必然环境,就会有心灵的共鸣,从而自然而然掌握所学知识要点了,从根本上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陈晓燕。如何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代中小学教育,20xx(07)。

文档为doc格式。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利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的外部刺激,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交互式界面,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地构建学习内容,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中,把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农作物、房屋、水井、纺轮等一系列相关图片打乱放在一起,然后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将与原始农耕居民相关的图片归纳在一起,并介绍这一时期居民的详细生活情况;并且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点击拉动图片的功能,将图片进行拉大(缩小),以便解说时让其他同学看得更仔细、了解得更准确。在历史课堂教学分析史料的时候,ppt等传统多媒体课件的局限性,总是老师带着学生读史料,老师的思维主导着学生。但运用电子白板很好地改变了这一状况,老师展示史料后,让学生上台用电子笔画出其中的关键字句,并说明为什么,反映了什么信息。还可以多次让多名学生上台,用不同颜色标示每个人的不同理解,综合判定谁对谁错。这样扭转了以往只有老师自己演示关键字句、演示自己思维的现象,真正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展示自己,真正使“历史课的学生”变为“学生的历史课”。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既要重视认知领域教学方法的运用,又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使两者结合,相辅相成,达到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恰当运用电子白板技术,可以使历史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还在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中进行了学生学习方法和情感的熏陶。在《新航路开辟》《郑和下西洋》《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等课文的教学过程中,都可以运用电子白板中拖动图片,画路线、圈关键地点、放大镜等功能增强学生的地理概念;电子白板还可以通过动作显隐优化教学内容的先后呈现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等。这些细节之处的巧妙设计往往都能使教学思路柳暗花明,教学效果锦上添花,使一节单一的历史课更加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氛围来源于学生活动,电子白板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师生与电子白板的互动,有机交织在一起。学生经过亲自动手亲身体验,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加强了生生、师生间的互动,使历史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在学习“外交事业的发展”时,将中美关系的演变(晚清—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70年代)画成年代轴,让学生将文本框(美国对中国不同时期的政策)拖到轴线上对应的时间点。课堂小结时,将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发展画成一棵树分画四个树枝(20世纪50年代、70年代、90年代、21世纪初),让学生将对应的果实(万隆会议、跨洋握手、香港回归、上海世博会等外交成就图片)放在相应的树枝上。在学习“秦皇汉武统一措施”时,采取“连连看”游戏活动进行连线;采用“哪里不会点哪里的点点看”的活动方式自主选择学习探究内容。恰当地设计好电子白板的教学环节,采用多种方式分层次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有效参与,能有效活跃课堂氛围,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任何一种教学方式和媒介都是服务于教学的,恰当、有效的方式和媒介才是有价值的。为了教学,我们可以尝试恰当地运用电子白板,有效地发挥其功能,让我们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学习更为主动,课堂氛围更加生动活泼,课堂教学更为高效,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在其真正的应用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和种种不足之处,只有不断探索改进,才能充分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辅助作用,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一直以来,对初中教育的发展主要侧重于认知方面,对学生的培养也注重于知识和技能方面,过于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略了学生情感方面的精神需求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历史科目作为初中学生的必学科目,也不例外,教学中过分重视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忽略了对学生精神方面的培养。通过新的改革,历史课程不再是传统地要求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而是注重对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情感教学的实施极其重要,研究初中历史课堂的情感教学也就势在必行。深入探讨初中历史课堂的情感教学研究,以及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实施情感教学。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情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催化剂,不容忽视。在初中课堂中,教师应该科学利用和调节情感,努力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学习效率。相关数据显示,很多初中历史老师对情感教学的理解不够全面、充分。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不住重点,不知道该侧重于学科还是该侧重于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一大缺陷,只重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不注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情感。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使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习。

情感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绪、信念等方面,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研究表明,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只有20%来自于智力方面的因素,而80%来自于非智力因素。在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情感智力因素,也就是俗称的情商。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一定要对情感教育非常重视。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能转化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积极好学。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情感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自我情感的控制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从而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

1.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的情感因素合理利用,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营造一个愉快、有趣的课堂。教师在对历史知识进行讲授时,应该和学生交流讨论,而不是把学生当成一个“被学习”的对象。例如,讲解二战时期的历史事件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战争?”以及“人们为什么讨厌战争?”来和学生进行讨论。通过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对问题的交流讨论,掌握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预习情况和预习能力,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对历史事件的求知欲,同时也能使学生掌握二战时期的历史事件,掌握相关知识点。

2.培养学生的情感。新课改改变了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要求老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用真挚的情感以及教学语言、手势、眼神等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既能使教学课堂变得丰富有趣,也能感染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情绪。例如,对抗日战争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时,老师要充满爱国情怀,通过语言、表情等表现出对共产党的爱戴及赞扬。对红军长征的知识进行讲解时,应该声情并茂讲解长征过程中红军的艰难与不易。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学生感受颇多,对我国爱国人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学习到历史文化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培养。

3.通过情境教学,加深学生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侧重于情景式教学,仔细深入地研究教材,发现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境,设立情景课堂,改变课堂氛围,从而感染学生情绪。例如,在讲解“抗日战争”时,给学生播放《义勇军进行曲》,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时,一些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线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上学习到历史文化知识,也能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做贡献。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也就意味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养成。老师通过与学生心灵上的接触,和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应该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相结合,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

[1]孙志芬。浅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培养[j].考试周刊,20xx(12).

[2]胡金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研究[j].新教育,20xx(11).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教育教学的规律表明,学生要想学到知识,师生关系是否融洽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古人云“亲其师,重其道”,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转变过去教师高高在上的姿态,深入到学生中间,主动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历史基础情况,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历史学习方面比较困难的学生,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深厚爱意。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前几分钟,与学生主动进行交流,当然,交流的内容不仅仅是历史内容,可以涉及当前的时事新闻、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的各种活动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和亲,为历史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此外,教师要提高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处处模范,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还要不断提高业务教学水平和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良好开展,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教学水平的高超,从而从内心敬佩教师,尊重教师,也为学生历史水平的提高增强内在的动力。

初中历史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历史知识和思想渗透到了各个学科中。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师要以新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开放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预习。这不但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的对象,精心设计自主探究的过程,搜集和处理信息,最终解决问题。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及时为学生提供所需信息,做好学生的合作者和指导者。由此可见,自主探究活动中,在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需要教师及时调控和指导。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获取的知识也更深刻和直接,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呢?第一,小组搭配要合理。教师要让学生在小组内互帮互助,相互协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第二,教师要适时点拨和调控。教师要深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学生站在一个起跑线上,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三,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只是观众,导致有的学生认为教师不够重视自己,逐渐产生消极思想,成绩呈现下滑趋势,甚至有的学生和教师产生矛盾,在课堂上故意捣乱,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这些现象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转变教学观念势在必行,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学,给学生创造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二)指导学生听课方法和技巧。

课堂是学生举疑解难的主要场所。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方法和习惯很重要,学生可能接触到的历史教师在教学方面各有特色,因此历史教师在接受新的班级的时候,需要有一个适应到默契的过程。了解学生,关键在于思想上和情感上的沟通,通过多方面的交流和沟通,学生了解到了教师的教学特点,教师也了解到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适应成绩优秀的学生,适应学习困难的学生,适应学生的基础,适应学生的个性,最为关键的要适应学生已有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师也要放下身段,让学生适应自己。教师和学生相互适应的最高境界就是彼此产生默契,教师能从学生的表情、神态中读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能从教师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到教师所要表达的信息。营造默契的教学氛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它要求教师具备广泛的知识,民主、开放的教学观念,调控课堂娴熟自如,思维灵活、敏捷。

(三)创设辩论的学习环境。

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辩论,不但能有效复习旧知识,还能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还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讨论历史问题,能够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历史现象,分析历史问题。比如,为了让学生全面地认识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就是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先让学生自主借助资料或者上网查找资料,激发他们探究历史的兴趣,使他们对历史人物有更深刻的了解,这比教师单方面的传授效果好得多。

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的作用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它以直观、形象的特点,为学生呈现了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历史教学内容,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大大提高了学生兴趣,解决了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比如,在教学《三国鼎立》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把《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董卓、吕布、周瑜、诸葛亮,一一呈现给学生,这些人物神态各异各具魅力,学生通过重温这些鲜明的历史人物,联想到了三顾茅屋”“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片段,这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观赏中体会到了历史的乐趣。当然,有效的历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认识事物的表现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感性的现象进行理性思考,认真观察,从而发现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以及所产生的影响。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第一,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主体。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开放性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学习小组,开展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有了充分思考、发表自己看法和见解、展示自我个性的机会,这为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第二,强调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及良好个性的形成。合作学习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宽松、民主、愉悦、开放、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积极的情感交流、多维互动以及思维碰撞,从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消除学生紧张、拘束的心理,促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帮助学生建立习自信心。同时,合作学习也是学生间互帮互助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相互沟通感情的过程,有助于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及良好个性的形成。第三,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求异和创新思维,是现代社会创造性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传统的英语教学过于重视教师的讲解,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以教学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欲望,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合作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交流,这样学生思维获得了更充分的发展自由,有助于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拓展学生思维深刻性和广阔性,进而极大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合理构建合作小组,明确任务分工合理构建合作小组,明确任务分工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前提。在初中历史课堂合作学习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学习基础、思维能力、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合理分组,以确保组内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促进组内的有效合作。一般而言,合作学习小组以2~5人为宜,并按照优、中、差不同层次进行均衡搭配,从而达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其次,要注意明确任务分工。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分组后,还应做好学生的任务分工工作,以明确小组成员各自的责任,使各小组成员各司其职,以确保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通常情况下,由各小组成员共同推选出一名小组组长,负责合作学习任务的分配、纪律组织以及督促落实工作,其他的小组成员分别负责组内的记录、整理、汇报等工作。

2、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合作学习在构建初中历史课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和认知规律,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借助富有趣味性、针对性、开放性、探究性以及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从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积极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活动课二《编历史小故事》,笔者设计了以下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自主学习。

1、活动过程:

(3)先在小组讲,然后由小组擂主参加班级擂台赛。

2、活动要求:

(1)尽量做到再现历史,允许学生充分发挥合理的想象,使历史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2)小组成员均要参加编写、演出任务(语言允许旁白)。(3)师生共同评选出最佳编剧奖与表演奖。这样,通过合作编写、表演、评选故事,既深化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又激活了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人际交往能力。

3、积极开展反思评价,优化学习效果。

有效反思、积极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要注意打破传统单一机械的评价方式,注重反思评价的多元化,从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保持学生合作热情,提高合作学习效果。具体包括:一是学生自评。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自我审视和反思,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自我,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二是学生互评。要求各小组成员或组际之间相互找出优势和不足,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吸收别人优点,弥补自身缺点,取长补短,促进学生共同发展。三是教师点评。教师在进行点评时,不能局限于对学生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更重要注重对学生合作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时要肯定学生的努力,并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同时要及时指出学生的问题所在,以便于学生改进。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构建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对于改善教学质量,增强教学实效性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起重视,从实际情况出发,优选有效方法和策略,巧妙实施合作学习,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目前,积极性对于人们办事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一样东西会得到更多的知识与收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角度看,学习积极性通常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认真、紧张、主动与顽强状态。作为学习积极性的一系列心理现象,都与学习需要直接相连,受制于学习动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可以引用赞美品格、充满激情的名人名言,能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在教学吉林省古代民族和民族政权的时候,可以引用讲各大族系发生的小故事来加深学生对吉林省古代民族和民族政权的理解。这样不但可以传授了知识也让学生了解一些相关方面的知识。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过程,现如今,我们的生活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沟通,而在课堂上采用分组讨论则给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对历史的看法。这样大家可以互相学习、相互帮助,在课堂上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设立游戏小组则是在枯燥的课堂里增添一些欢乐的氛围,游戏可以使学生在欢乐的氛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加深学生之间的友谊。我认为:“动如脱兔,静如处子”是对这样的学习课堂上学生们最恰当的形容。在学习中,我们应该乐学,就如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快乐的学习不但会使学生记得牢固而且也会让学生爱上学习,所以我们要充分培养这种学习思想。

课后总结是学生们对课堂知识了解多少的一种反馈,也是对老师课堂教学的反馈,所以课后总结是非常重要的,现今,任何场合都需要总结陈词。课堂上老师应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学生们概括一下一节课的内容,把每一节课的内容穿针引线,让学生头脑里有一个清晰地思路,这样就会提高课堂效率。老师也可以让学生概括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了解到了什么、对历史有什么新的认识和自己的看法。回顾课堂内容是整堂课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在课堂上知识的学习,然后用自己的理解概括出来,不但可以使学生记忆深刻而且也会让学生对历史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对历史有了新的兴趣。

总之,怎样提高初中生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关键的地方在于,老师给学生营造一个怎样的课堂氛围,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带动学生们的兴趣以及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历史课也是一门学生必须了解的课程,老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到知识,这对老师是一种考验,同时也是一种磨炼。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幽默艺术作品也是强化幽默表达、活跃课堂氛围的有效手段。一般而言,常见的幽默艺术作品主要包括小品相声、漫画、歇后语、谜语趣联、幽默影视以及歌曲等,可以让历史教学变得妙趣横生。如运用漫画,幽默教学。漫画融合了幽默性与讽刺性,给人想象与思考。由初中历史教材看,本身就编排了不少漫画,给幽默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灵活运用课本漫画,适当引入课后漫画,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例如:历史漫画《巴黎和会》,通过夸张幽默手法,借助图文并茂形式,出神入化地展现了巴黎和会的分赃性质以及由此暗埋的复仇战争隐患,极具历史抽象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这一漫画灵活创设教学情境,设悬置疑,诱导学生自主探究,激活学生历史思维。再如引入小品相声等,开展别样教学。

如教学《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时,可以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改编成小品穿插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以历史剧探究课形式组织本次教学活动,把知识巧妙融入到生动的情景表演中,整堂课生动活泼,打破了“填鸭式”灌输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升华情感,润物细无声。首先,由学生表演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发出感慨:“我终于到印度了。”让学生思考哥伦布是否真到了印度,从而得出哥伦布航海路线。另外,还利用相关图片资料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的举措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思考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得出对哥伦布的客观评价。而后还引导学生回忆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将古今史有机的融合。这样,通过把小品等灵活的引入历史课堂,对历史情景进行了再现,教学形式新颖独特,将讲台与舞台融为一体,更具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得历史教学更幽默风趣、生动活泼,学生也更有学习的激情,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也更深刻、牢固,并且水到渠成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正所谓:“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善于引进史料知识,这样,既突显了历史课程特色,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升华情感,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同样,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可灵活运用一些幽默的历史典故史料,强化教学表达,给历史教学增添风趣、幽默,从而满足同学们的好奇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体验历史学习的趣味,更持久地保持学习注意力,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需要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维应用直观性音视频与图文资料,配上丰富幽默的史料,加之生动趣味的语言,可让历史内容增添几许亲近感,减少几分艰涩感,从而拉近学生与历史知识的距离,使其有重回历史、如临其境之感,被历史真相深深吸引,激发强烈的学习热情,不由自主地想听,乐学。

当然,历史幽默教学方法是多样的,还有如联系现实法、有意曲解法、借题发挥法等。同时,在运用这些幽默教学法时,教师需要结合自身能力水平,考虑学生实际以及教学条件,紧扣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合理而灵活地运用,适时适度运用,避免东拉西扯,以免画虎不成反类犬。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分析了初中历史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几点策略及技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到学生学习主体这一思想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学习、思考、质疑、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不断提高历史学习能力和提高历史修养。

学起于思,问题对于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分析、归纳、总结等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在思考出现困难时,教师应该加以引导,引导学生拓宽思路,有效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八年级第二单元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从中国人向西方人学习,探索近代化道路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这一话题出发,引导学生将本单元的知识全部串联起来,理清了知识脉络,进而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任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已经成为不可抵挡的趋势。初中历史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的声像一体优势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首先,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历史事件变得丰富多彩而生动有情。例如,在学习唐朝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关于贞观之治时期的视频,让学生在大唐盛世的氛围中提高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历史理论知识和分析历史问题。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应该注重与教学目标的关系,要选择那些与课堂知识点相关的材料,通过进一步的练习题目让学生掌握历史理论知识。

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新形势下对人才的重要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发挥,促进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讨交流。例如,在学习历史战役战争内容的时候,教师应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探讨历史中的战役对于中国发展的意义,当学生能够意识到既有消极意义又有积极意义的时候,学生的思维被拓展了,学习也变得更加主动了。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组织改编历史话剧、小品等小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能够真正成为高效课堂。因此,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还要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一味地讲授新知识会对学生的理解和思考造成负面影响。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动脑思考问题,然后相互交流,或者与教师交流,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学生只有主动去学习了,才会高效学习,自己去把握问题、掌握知识。

很多学生因为不喜欢一门学科的教师而不喜欢这门学科,这是不对的。但是,带有教师不良情绪的课堂,是达不到高效的。为了让学生喜欢上教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保持良好的态度,对学生热情,教学充满激情、充满感情,这样学生会很自然地被带动起来,对课堂的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对于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更有帮助。

“弱势”学生是指对文化学科学习能力不强,理解能力偏差的学生。这些学生因为成绩不好,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该做到心里有数。现在的学生大多数自尊心较强,对于成绩比较敏感,所以教师应该多关心这些学生,尽量避免做伤害他们自尊的事,也不要在全班学生面前教训他们,应该帮助他们提高成绩、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教师可以私下了解学生情况,逐个分析情况,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几个人为一组,探讨一个课题,并制定方案,最后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见解,同一个问题也就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团队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团队精神、增进友谊,还可以使其发散思维,增强问题意识,提高自主性和创新能力,使课堂更加丰富、更高效。

一节很有趣的课不能只“热闹一下”就结束了,最重要的是看这节课是否真的高效。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快要结束时,进行当堂复习。也就是说,把当堂所讲的所有知识串联起来进行提问,让学生作答,以此来判断课堂是否真的高效。

教师要通过让学生发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自主学习、动脑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然后通过师生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这样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学习的效率肯定会提高。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不同,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并遵循个体差异原则,才能提高教学水平。而要想面对全体学生,就应该因材施教,摒弃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实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各自的起点上都有提高。如此坚持下去,就能提高教学质量。在当下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课堂效率,并以新的方式教学,不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盲目传授知识。教师不仅要教知识,还应该教方法。课堂是知识获取的重要渠道,学生上课不只是为了学习知识,还为了自己的发展,高效课堂应该权衡活动和知识的关系。有趣的课堂不一定是好的,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去,并能及时掌握知识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快乐学习、高效学习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和保证,没有基础,无法谈创新。高效课堂的创建,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并且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