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社区入户走访民情日记报告(汇总13篇)

时间:2023-10-26 20:06:47 作者:BW笔侠 最优社区入户走访民情日记报告(汇总13篇)

写日记可以让我们回顾过去,感悟现在,并规划未来,让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彩的日记片段,希望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启示。

社区走访民情日记

今天,我开始了“串门行动”。走在李家村平坦的村路上,不时碰到在路边聊天的村民,他们很热情的和我打招呼。经过上一次义诊活动,村里有不少人已经认识我了。走进孙福聚和孙丛木的家,坐在他们的炕头上,面对面的交流。从个人经历到家长里短,从以前的困难境遇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无话不谈。我深切地体会到,他们“倾诉”的意愿很强烈,愿意和第一书记交流,敞开心扉互相沟通,即使是第一次见面,也毫无陌生感。在孙福聚家,孙大叔把自己希望能办退休的事向我反映,我一一记下。孙丛木是村里的低保户,本人二级残疾。我见他时,他正坐在轮椅上。不大的小院里也是一片狼籍,屋内摆放着一些杂物。虽然每月能及时领到低保金,但如果遇到生病,生活会更加拮据。孙丛木的妻子金大娘则是一边说话,一边掉眼泪。我对金大娘进行了安慰,希望他对生活充满信心。我对孙大爷反映的问题也一一作了记录,帮他向有关部门咨询一下有关政策。

希望自己能为他们做点事.........

社区干部走访民情日记

为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在全区开展“三千干部进村(社区)入户大走访”活动,我办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安排部署,深入新湘街道新华社区开展大走访活动。新湘街道新华社区共有班子成员4人,社区面积2.4平方公里,辖15个居民小组,2200户,党员38人,享受低保待遇224户,残疾人21个,军烈家属26人,居民主要收入来源以在附近工厂上班和外出务工为主。我办工作队入驻后,广泛宣讲惠民政策,认真开展调查研究,走访慰问干部群众,服务民生兴办实事,得到了驻地干部群众的充分肯定。现将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迅速组织落实。

1、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响应区委“三千干部进村(社区)入户大走访”活动的号召,办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以邹淑均为组长,副主任许亚生、副主任汤友生为副组长的办领导小组办公室,刘兰英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活动日常协调工作和向区委报送信息动态。同时,为确保大走访活动稳步推进,取得实效,特制订了实施方案,安排了专项经费,确保大走访活动顺利开展。

2、精心组织实施。3月15日,全办召开动员大会,邹主任就我办活动的开展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对工作组队员部署具体的任务,宣布了工作队员学习、生活、工作制度,并把此次活动纳入年终目标管理考核,每批工作队各评选一名优秀队员,给予适当奖励。全办工作人员分二批次下社区走访,分别由两个副主任带队,动员会后办班子成员到驻点地新湘街道新华社区了解基本情况。

二、工作开展情况。

1、积极开展大走访。办主任带领2个工作队11名队员,自带铺盖、经费、资料和工具,深入新湘街道新华社区察民情、解难题,积极向基层宣讲党的政策,听取群众意见,解决群众困难,传递党和政府的关怀。工作队共走访老党员、老干部、困难户等1200户,为新华社区文兵、廖义英、熊美林、曹玉珍、邓冬梅、李国平、杨先政、朱淑珊、刘玲、阳桂莲等10位困难户共送去慰问金元,为新华社区解决工作经费1万元。工作队认真收集群众意见,召开社区党员代表、居民小组组长座谈会1次,做到了有会议记录、有群众签字,有社区认可,发放调查问卷130余份,收集各类建议35余条。工作队员严格要求自己,自带伙食费,不给驻点社区增加负担,切实做到了“三不准”,受到了驻点社区干部群众的好评。

2、细致了解了民情。我们在深入走驻点村65%的访群众,做到“三必访”的同时,驻点干部工作队虚心听取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对民情民意进行了细致了解,按要求记好民情日记,建立了民情台帐,驻点干部在平时注意认真地聆听社区群众反映的问题、政策范围内能够解决的及时请示领导,想方设法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基层提供更多更实在的帮助,通过跟群众交心换心,做群众的知心人,为居民解决了一些苦难和困惑,有效地疏导了民意,将意见、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我们深入进行调研,分两路对新华社区西山、临招房、铁路南居民重点走访,摸清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和意见,撰写调研报告1篇。

3、实干帮助基层发展。通过走访,我们切实感受到基层渴望得到迅速发展的迫切心情,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我们切实为驻点社区解决了反映强烈、解决急需解决的具体问题如:希望政府多关心残疾人的生活,解决危房、廉租房问题,父母希望自己不在世了,他们子女今后的生活保障等。我们还在驻点社区举办了一期政策宣讲培训班,社区党员干部及群众参加了此次培训,主要宣讲了“中央一号文件”、区委、区政府经济工作会议和人大政协“两会”精神,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等,办班子成员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融洽党群干群的关系,并现场答疑解难。

三、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付出了人力、物力、财力,做了大量的工作,解决了基层一些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有些政策、职权和能力范围内一时难以解决或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将尽能力与有关单位协商解决,并反映如下:

1、惠民政策的宣传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少数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对政策的了解还不够,影响政策更好的落实。

2、居民住房设施较差,半边户人口居多,很多人都没有工作,还有一群因没有解决好退休工资上访的队伍,一些残疾人以后的生活保障问题。

3、铁路南段道路没有硬化,车辆行使、居民出行十分不便,生产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希望政府能解决该道路硬化问题。

年社区入户走访民情日记范文

手持一本“民情。

日记。

”,党员、干部深入居民家中拉家常、嘘寒问暖问计策,并将走访的居民的基本情况、生产生活中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和解决(答复)处理的情况如实记入“民情日记”本,这是自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新疆阿勒泰市金山路街道常见的场景。据悉,金山路街道四个社区加街道机关共有100余名党员干部参与了走访,每个人走访100户左右,做到走访全覆盖,走访中要求:必访贫困户,必问衣食冷暖,必访下岗失业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必问就业现状,必访党员和“能人”,必问发展良策”,旨在倾听走访记录中了解居民群众所思、所想、所怨、所盼,掌握民情民意,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逐步解决。

每名干部持着“民情日记”不畏寒冷,走东家、访西家,一笔笔、一宗宗,真实地记录着居民需求和社区百态,从普通居民的水电暖、菜篮子到特困户的低保发放、子女入学,从社区的公厕、下水道到街道的社会治安、文体娱乐,每名干部用心记,用心议,更用心做“民情日记”,架起了社区居民连心桥。

“倾听民声为民生”,我们把解民忧、惠民生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名干部认真查找梳理居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解决居民群众关注的难题,向居民讲解各类惠民政策,对于暂时不符合政策、无条件办理的耐心细致的做好政策解释工作,力争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打造成群众满意工程,阿勒泰市金山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周红梅说道。

灯塔村个人走访入户民情日记

春天里。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

4月是公安县“三万”活动“民情走访月”。县委办公室在抽调干部驻村走访的基础上,把4月11—17日定为民情走访周,集中机关所有干部,分5个批次来到埠河镇的4个村,走访民情,体验农村。

一周的时间,短暂的走访,我们努力观察和记录最真实的民情、最朴实的话语、最鲜活的故事、最翔实的数据,一步一步去丈量农村的土地,一户一户去走访农村的百姓。让我们走近了更多的普通农民,感受了更多的农村变化,更有这样的一些影像,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温暖。

灯塔村5组。江诗凤。

家里3个人,正在堂屋里吃饭。两盘菜,一盘莴笋,一盘杂糊椒,简单到让人心酸。而外观看上去还不错的房子是由亲戚资助、改造维修的,上月底才完工。

驻村干部邓云辉说明来意,母亲江诗凤起身,身旁儿女茫然地望着到来的我们,明显可以看出精神异与常人。五十出头的江诗凤,一个人拉扯着这一对痴傻儿女,生活劳顿,艰难度日。在她的青春岁月里,她也曾无数次地设想过未来,儿孙承欢膝下,颐养天年。但是,在她最美好的年华里,命运却给了她最致命的打击:丈夫高血压中风,在盛年撒手人寰;儿子少年车祸,脑震荡神志不清;女儿天生弱智且患癫痫,生活不能自理。这些,都曾一点一点摧毁着她生存的意志。她一度绝望,想转身离去。但是,她最终留下来了,因为她是母亲,更因为她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

丈夫去世前,他们家一共有5亩地,以男人为主要劳动力,每年要上交提留1500多元,一年下来所剩无几。这几年,还是那几亩地,种着棉花、麦子,不用再交提留,每年可以用“一卡通”领到各项补贴396元。一家人都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有农村大病统筹。村两委还给申报了低保,每年可以领到近20xx元的低保补助。这些,可以保证这个家庭在农村的基本生活,更是生存下来的动力和源泉。

母亲江诗凤回想起一幕幕辛酸的过去,泣不成声,就连弱智的女儿眼里也含着晶莹的泪花。但暖心的政策,有如黑夜里的灯塔,照亮了前行的路,温暖了寒冷的心,更点燃了江诗凤一家继续生活的信心与勇气!

临走前,杜立东代表县委办公室给她们一家送上了两袋肥,并从自己钱包里掏出200元钱送给江诗凤,安慰、关怀的话语,让江诗凤渐渐恢复了平静,女儿含泪呆滞的目光让我们不忍离去。

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在灯塔村20xx年的这个春天,村庄里沐浴着更多的阳光与暖意,满足着更多的渴望和期待。目前在灯塔村有贫困户59户,贫困人口180人。致贫原因主要是疾病或灾害事故。针对这样的贫困户,村两委积极予以关心。这次,县委办公室更是专门拿出了3万元钱,为灯塔村贫困户送去了春耕急需用的肥料和生活用油,机关干部们也都纷纷拿出200元钱为结对帮扶贫困户送去了温暖。未来,他们会更有力量的生活!

甜葡萄。

灯塔村1组。王顺林。

老王正在忙碌,给猪贩子交付猪仔钱,门边则放着整整一大盒种植葡萄用的套装袋,好一阵子才歇下来。坐在老王家高高屋顶下的客厅,我们很是羡慕,又宽敞又荫凉,造型也很别致。这还是1991年建的楼房。在那个年代,建这样一所房子需要经济实力和不一般的气魄,即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也依然不过时。老王有一双儿女,女儿已出嫁,儿子在军官学校就读,房子则准备在儿子结婚时重新翻修一下。说话的老王语气间透着自信,模样很像北方的汉子,黝黑的脸庞,高高的个子。

老王家共有6亩地,以前一直种着棉花、小麦,有很长一段时期每年收入都很一般,后来埠河镇大力发展葡萄产业,周边村农民率先试种,丰产增收,尝到了甜头。老王信息多、路子广,跟着别人先试种了2亩葡萄,一年下来效益不错,现在6亩地全都种上了葡萄,间作棉花,年纯收入可达5万元以上,加上养猪全年有7万多元的收入。老王很有干劲,专门领着我们去看屋后的葡萄园,一排排整齐的陆地葡萄架很有气势,老王介绍说是欧式品种,成熟后一个个颗粒可达乒乓球大小,产量高,价格卖得也好。平常忙时还要请上好几个人帮忙进行套袋等,技术方面则跟周围果农们保持着资源信息共享,同时他们在种植葡萄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原创性经验,更本土化。现在品种优了,技术有了,销售也不用愁了,老王劲头更足了。

作为承载农民梦想与希望的土地,如何实现效益的化?如何为农民带来更多的经济实惠?在埠河镇,政府引导农民探索出了新兴葡萄产业的路子,埠河葡萄品牌吸引着众多客商。在灯塔村,现有102户种植葡萄,面积300多亩,年纯收入可达240多万元。一个个普通农民,就这样在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家庭收入年年递增,生活就像葡萄的滋味越来越甜蜜!

新“乡绅”

灯塔村3组。姜志福。

我们初见老姜都有些惊奇与意外,他穿着黑色的唐装,休闲的牛仔裤,有着小隐乡村的作派,闲适模样很像电影中出现的旧时乡绅,对生活的把握让他显得气定神闲。他家是二层小楼,楼房后面是猪舍,现代化的规模养殖,每年出栏200多头。猪舍清扫得很干净,在角落里还放置着两个5kw的大空调,我们笑谈:猪也享受现代的生活。

姜志福有一对儿子,都在城里落了户,去年大儿子结了婚。两口子更心无旁骛,专心家庭发展,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家庭模式。通常,姜志福管外面的猪种进货、防疫、销售,妻子则在家打点猪舍。

老姜20xx年开始养猪,投资了9.8万元建猪舍,前年猪市行情一度走低,卖一个亏一个,好在经历了低谷,生猪市场又回暖,现在不仅收回了成本还赚了钱,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但是流动资金欠缺,他谋划着去农村信用社贷些钱。我们告诉他,现在县里针对创业促就业有政策,镇里都设了专门的办公室,可以通过村里向镇里申报贷到政府补贴无息贷款。老姜很感兴趣,准备第二天就去镇里问问。

送别我们一群人,老姜离去的背影,稳健而充满信心。

“低头看地,抬头看市场”,老姜作为初尝市场的千千万万农民中的一员,在学习市场经济过程中,在岁月的土地上留下了不可泯灭的足迹。在现在的灯塔村,像老姜这样规模的养殖大户共有2户,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灯塔这样的养殖大户会越来越多,未来灯塔经济则会更活跃!而在实践中创造出生产经验与个人财富的这批人,他们作为新一代的农民,是当代农村的中坚力量,更是农业未来发展的脊梁和希望!

情怀。

灯塔村5组。苏政道。

他是位70多岁的老人,一名老党员。生在战乱中的旧社会,历*革,见证分田到户、改革开放等每一个重要历史时期。老人1958年起就在村里任职,历任组长、会计、村副主任等职,1986年因大政策精减村干部,从岗位上退下来。现在老人年纪大了,没再种责任田,仅自己养了头水牛,靠出租水牛给村里农户耕田赚点零钱用。老人有3个儿子,平均分担两老口粮,年前老伴做了胆结石手术.日子过的并不宽裕。去年年底,镇里民政给老人发放困难救济资金200元,老人觉得很惭愧,在他的心里,依然保持着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尊严和体面。

老人很健谈,精神矍铄。破旧的房屋里,老人很少谈到自己的困难,讲到了许多村里过去的掌故,自己任职时经历的事情,现在村里的建设和自己心里的想法。

千百年来的皇粮税赋,不用再上交,不仅如此,国家还倒给农民钱。谈到这一点,老人竖起了大拇指。灯塔村去年修了6.5里长的水泥路,改变了过去出高价的士都不愿来灯塔村的现状,现在百姓出门办事运输都很方便,并且村两委按田、人、户三个指标动员群众捐资,程序很公正,群众很乐意,老人特别满意;村里因为缺水,大部分都改种旱地,沟渠需要疏理。讲到这里,老人声音突然大了起来:这条沟渠是总排渠,流经灯塔村的这段叫新中渠,有1020米长,过去有水,后来因沟渠淤塞,不再畅通。老人盼望着,几时沟渠可以疏通,农田不再缺水。

临行前,老人握着我们的手,嘴里还在反复念叨着沟渠的事。

望着眼前的老人,我们特别感动。老人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在他的心里依然装着他周围的群众,装着他生活的灯塔村,装着他的信仰!他的眼睛,他的皱纹,他的话语,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别忘了这个民族的根,别忘了农民的苦,别忘了我们血脉相连。这是一位七旬老党员的情怀!

入户走访民情日记范文

日记。

一:

我记得: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第一年高考时的。

作文。

题就是《难忘的时刻》。这个高考题目,曾让千千万万个学子,留下终生难忘的时刻,激起一生难忘的记忆!因为,在考《难忘的时刻》的这一时刻,有无数学子,把人生的前途都压在这一时刻!把人生的命运都寄托在这一时刻!又有无数的学子,就在这一时刻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决定了人生的命运!我今天要说的是20xx年6月11日,端午节的前一天,这对炉迳村大碰村小组低保户、困难户、受灾户、孤寡老人的犁彩英来说,也是一个难忘的时刻!犁彩英,80岁,女性,生有一女,养有一子,女儿已远嫁,养子住在全南县城,现孤身一人,居住在前不接村,后不触店的大碰村小组路旁边,最近的邻居也有数百米远。孤村孤院,孤独一人地拿着低生活。由于端午节前夕大雨不断,中雨连绵,导致犁彩英住的房子后墙壁突然倒塌!这突如其来的房屋倒塌,险些儿就压倒了人,万幸中虽然人身没有受到太多的伤害,但在倒塌那一刻,即让她惊魂未定,恐惧万状,而且给她留下了终生难忘的时刻!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首先,她想到的是“三送”干部,她正想和“三送”干部联系时,正在那里放牛的刘代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却说兰同志回家了,这时,犁彩英只好向村长打电话。当我18.30分左右打着雨伞,卷着裤脚走到她面前时,犁彩英带着百感交集心情说:兰同志,你来了,本来我是想给你打电话的,但听刘代华说你回家过节了,我就没有去村委会找你,而是打电话给谢主任了。我说:我没有回家过节,我是到白石下的谢长古家了,因为他的房子在前天也倒塌了,我是刚从他那里过来的。我问道:现在情况怎么样了,她默不作声,含着眼泪,望着我……我走到倒塌房子面前,认真地察看了倒塌的墙壁,观察了倒塌时被压得乱七八糟的油、盐、酱、醋、茶和其各式各样的瓶瓶灌灌及碗柜。然后和村支书钟礼明、村长谢伟荣一起到房屋后面察看,发现:屋后有一棵大机树的树枝随风摆动把全部瓦面掀翻了,雨水正好漏在墙壁上而导致墙壁倒塌的。我们找到了漏水倒墙的原因。随后,我们把犁彩英老人家的主要生活用品--衣、食、住、行和油、盐、酱、醋、茶、米、菜等搬迁到她养子李华的屋檐下……天黑以后,我们在她养子的屋檐下站着、等着、盼着,连绵不断的雨水依然在下着,边缘山区的夜幕是那样的冷冷静静,远远望去,一团漆黑,看不见一颗星星,见不到一?灯光。在村长的提示下,她向几个亲戚打了几个求助电话,想找一个晚上安身的地方,可返回的信息,让她的希望全都破灭了。她只有焦虑地等着、盼着,我们也只有耐心地等着、盼着。可她的养子今天晚上能不能回来,我们大家也胸中无数。此时此景,我知道她老人家百感交集的心情,她看着我,几经张口,想说什么,而又欲言又止。我也知道,她老人家既没有文化,也不善于言辞,既有千言万语,也不知道怎么表达出来,她看了我很久之后,含着泪水,对我们说:“兰同志,多谢你们了!”这时,我能体会到:虽说只是一句简单的“多谢”!但却出自她的肺腑之言,凝结着她的千言万语!因为,在她遭受天灾,而又孤立无援的时候,是党和政府派来的“三送”干部、村支书、村长一直站在他的身边,帮助他解决眼前的各种困难,陪同着她渡过最艰难困苦的时刻;使他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并没有遗弃她这样的孤寡老人,而是处处在关心着她,关怀着她和帮助着她;是“三送”干部、乡政府干部和村委会干部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及温暖送给了她!使她的心理得到了极大的安慰!是呀,要不是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和干部们反复打电话给她养子,要他养子今天晚上必须回来,她真的不知在何处安身?为此,她才会十分感动地说:“兰同志,多谢你们了!”晚上九点多钟,她的养子李华总算赶回来了,我和书记、村长悬着的一颗心也总算放下来了。几天过后,她老人家再次来到村委会办公室,说要来村委会看看我,要和我聊聊天,要来感谢那天晚上对她的帮助,要不是你和村长、书记,那天晚上,我真的不知道怎么过!更不知道怎么办?房屋倒塌的时候吓死人哟,我看到都害怕!……要说房屋倒塌的那一时刻,让她惊魂未定,恐惧万状,给她老人家留下了难忘的时刻!而在她遭遇天灾,孤立无助时候,党和政府给送来的关怀、温暖和帮助,同样也给她老人家留下了难忘的一天!

心得体会。

予以刊发,使双联干部和帮扶对象以及帮扶进度、帮扶成效人人知晓,激发全社会投入精准扶贫和双联行动的主战场。据介绍,自全省开展双联行动以来,省人社厅及省社保局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扎实开展双联行动,针对双联点舟曲县大峪乡得力村和老地村的实际情况,经过多次进村入户走访调研,制定了相应的帮扶措施,目前当地村民的收入得到了增加,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今年,又将陇南市水泉村作为省社保局新增加的双联帮扶点重点帮扶。在今年的双联行动中,省人社厅及省社保局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双联行动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帮扶有重点、帮扶有措施、帮扶见成效。在双联行动中,省社保局干部把每次帮扶的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针对每户的不同需求提出相应的帮扶措施和计划。为了提高帮扶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每个人的能动性,体察当地村情民情,真正把贫困户的困难和所需掌握清楚。省社保局联合本报对每位双联干部的“精准扶贫、双联行动民情日记”予以刊登,以激发帮扶干部和帮扶村、联系户共同出谋划策,早日脱贫。

入户走访民情日记

我记得: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第一年高考时的作文题就是《难忘的时刻》。这个高考题目,曾让千千万万个学子,留下终生难忘的时刻,激起一生难忘的记忆!因为,在考《难忘的时刻》的这一时刻,有无数学子,把人生的前途都压在这一时刻!把人生的命运都寄托在这一时刻!又有无数的学子,就在这一时刻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决定了人生的命运!

我今天要说的是2017年6月11日,端午节的前一天,这对炉迳村大碰村小组低保户、困难户、受灾户、孤寡老人的犁彩英来说,也是一个难忘的时刻!犁彩英,80岁,女性,生有一女,养有一子,女儿已远嫁,养子住在全南县城,现孤身一人,居住在前不接村,后不触店的大碰村小组路旁边,最近的邻居也有数百米远。孤村孤院,孤独一人地拿着低保过生活。

由于端午节前夕大雨不断,中雨连绵,导致犁彩英住的房子后墙壁突然倒塌!这突如其来的房屋倒塌,险些儿就压倒了人,万幸中虽然人身没有受到太多的伤害,但在倒塌那一刻,即让她惊魂未定,恐惧万状,而且给她留下了终生难忘的时刻!

天黑以后,我们在她养子的屋檐下站着、等着、盼着,连绵不断的雨水依然在下着,边缘山区的夜幕是那样的冷冷静静,远远望去,一团漆黑,看不见一颗星星,见不到一?灯光。在村长的提示下,她向几个亲戚打了几个求助电话,想找一个晚上安身的地方,可返回的信息,让她的希望全都破灭了。她只有焦虑地等着、盼着,我们也只有耐心地等着、盼着。可她的养子今天晚上能不能回来,我们大家也胸中无数。此时此景,我知道她老人家百感交集的心情,她看着我,几经张口,想说什么,而又欲言又止。我也知道,她老人家既没有文化,也不善于言辞,既有千言万语,也不知道怎么表达出来,她看了我很久之后,含着泪水,对我们说:“兰同志,多谢你们了!”

这时,我能体会到:虽说只是一句简单的“多谢”!但却出自她的肺腑之言,凝结着她的千言万语!因为,在她遭受天灾,而又孤立无援的时候,是党和政府派来的“三送”干部、村支书、村长一直站在他的身边,帮助他解决眼前的各种困难,陪同着她渡过最艰难困苦的时刻;使他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并没有遗弃她这样的孤寡老人,而是处处在关心着她,关怀着她和帮助着她;是“三送”干部、乡政府干部和村委会干部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及温暖送给了她!使她的心理得到了极大的安慰!是呀,要不是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和干部们反复打电话给她养子,要他养子今天晚上必须回来,她真的不知在何处安身?为此,她才会十分感动地说:“兰同志,多谢你们了!”

晚上九点多钟,她的养子李华总算赶回来了,我和书记、村长悬着的一颗心也总算放下来了。

要说房屋倒塌的那一时刻,让她惊魂未定,恐惧万状,给她老人家留下了难忘的时刻!而在她遭遇天灾,孤立无助时候,党和政府给送来的关怀、温暖和帮助,同样也给她老人家留下了难忘的一天!

入户走访民情日记

“镇干部来下乡时,我说我们这需要一个垃圾箱,没想到,我随便一说,镇干部就记下了,一天的时间镇里送来了垃圾箱,现在镇干部办事的效率还真高呀!”南李村村民杨敏高兴的说。

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顾集镇党委开展了干部驻村大走访活动,将全镇36名机关党员编成9个组,深入全镇9个村10000多户农户家中中进行走访。镇里为每位机关党员干部发放了“民情日记”本,要求每名党员干部在走访中将了解到的群众反映日常琐事、意见和建议等问题,及时详细记入“民情日记”,并给予群众承诺办理时限,及时解决群众的诉求,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干部作风的转变。

“走村入户听到群众的反应和提出的问题,我都及时记录下来,随时翻阅群众要办的事项,这种方式能够督促我尽快帮助群众解决问题,提高我们在群众中的威信。”镇干部刘鸿说。

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顾集镇党员干部纷纷走出机关、走进百姓家中、走到田间地头,体察民情、倾听民意、破解难题,用实际行动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村官入户走访民情日记

3月25日,冒着似鹅毛一般,纷纷扬扬,晶莹如玉、洁白无瑕的雪花。我与村干部来到了村民库纳尔拜家中,了解到他家有四口人,其中有两个孩子是贰级残疾人,先天性语言障碍,库纳尔拜本人因受伤导致右腿残疾,现在只有拐着拐杖行走,媳妇主要以家务活为主,照顾三个孩子的衣食住行。家中有45亩地、2只大牛一只小牛、一辆拖拉机主要靠二儿子拉货来挣钱。尽管小儿子叶尔布来提贰级残疾,但他完全明白家中的负担,家中的经济情况,脸上什么时候都带着微笑,可以感觉到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夏天与弟弟一起打工,专门给弟弟当小工,不要看他是残疾人员,但是他有一种与生活较量的猛劲,听村民人说他比正常的小工干的都好,眼快手快。尽管言语表达不是很好,却使劲了全身的力量来投入到务工上,每天120元的收入,为家中的经济收入贡献一份力量。条件不是很好的,收入不高。这个家庭让我感觉到了家庭的温馨,从交流中可以感觉到父母对孩子的无私慈爱之心、用哑语和手势的与孩子的交流。无意中我也瞬时学了二下子,结果孩子一看马上明白是什么意思。就在那一刹那间,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辛酸,在这个小家庭里充满了多少欢乐、幸福,儿女很听话、很懂事、有眼色、多么善良的两个孩子呀?我便留下了联系方式,用简单的哈语对库纳尔拜老人说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帮忙的就和我联系。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他们都极需要照顾与关怀。走访结束回到宿舍,我却有了不一样的心情,我在思索。该如何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如何让他们过得更好?能给予困难群众更多的帮助。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真心的鼓励、微薄的资助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困难群众的困境。国家的惠农政策日渐丰厚,社会保障日益完善,农民的生活已经得到很大改善,但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没有脱贫。要解决他们的贫困,主要还是要靠党和政府的帮助,社会的关心。

20xx年元月16日,星期六,我和同事在村领导的带领下到黄泥村刘屋组方向进行贫困户走访。我们先到的是刘屋组刘少如家里,去的时候刘少如的母亲和他的妻子在家,他家上有老母,身体较差,常年吃药,并且妻子的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患有腰间盘凸出,因此家庭经济入不敷出。接着我们来到刘屋组刘新功家,刘新功家里有两个孩子,大的在高中读书,小的今年读六年级。另外其家中还有一位常年患病的老父,需要人照顾。他家主要是因学因病致贫。走访结束后,天空飘起的丝丝细雨,一天下来我们身体已疲惫不堪,但我们的心情更为沉重。近些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的惠农政策日渐丰厚,农民的生活已经得到很大改善,但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没有脱贫。我们深深感到要解决农民的贫困,主要要靠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冷冷的气候抵不住我走访的热望与激情。通过走访,我倾听了不少百姓心声,收集了不少老大难、新小易问题,获得了不少群众工作经验,这对于我今后开展工作、为民谋利是大有裨益的。

今天,依然继续我的走访之旅,虽然天气不给力、物候也不赏面子。

南塘组陈玉芳,现年58岁,家庭5口人,皆在村务农,她及邻居孙长柱主要向我们反映了两个问题:

其一,南塘组一口大塘,堰沟全倒掉了,挖一次崩塌一次,长年蓄不住水。

其二,去年南塘组实施土地置换项目,村里砍掉了该组几户人家的的杨葱树和板栗树,但树木的补偿金一直未发放;另外,树砍都砍了,可树所在的地块一直荒着,不给种作物,浪费了地力、物力实在可惜。

对于第一个问题,国家近几年组织开展的水利普查工作业已结束,水利家底已被摸清,下一步就是有针对性的挖塘清淤,提高塘的蓄水高程与蓄水容量,这口塘的后续解决措施具体怎么搞,怎么做才能让南塘组群众满意,秦传兵主任表示愿意领办这个问题。

关于第二个问题,姜世尧营长说,之所以出现今天这个不尴不尬的僵局,就是当初土地置换时,地没分好,姜营长表态说,这个问题不大不小,但我们争取不把小问题拖成大问题、难问题,这件事,我们马上解决,争取给南塘村民一个说得过去的交代。如此说来,姜营长已经领办了这个问题。

通过今天的走访,可以发现,我们村“两委”班子的团结与效率是值得肯定的,低效率的的官僚习气与推诿扯皮的不良作风目下在鹿起是没有生存土壤的。我想,只有班子团结了,才能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只有这样,好事会被办实,实事会被办好。

秋风瑟瑟,黄叶飘落,万物寂寥,呵气成霜,一个清冷之秋已然来临,可我的热情就像鼓满了风的帆一样。今天是我开始大走访的第一天,一定去尽力打开个好局面。

我独自步行来到我村养殖大户张根胜家。甫一到达,就见张家的二层洋楼格外气派,外墙崭新洁白,厅堂宽敞明亮,整体厨房清清雅雅,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看样子应该是一户宽裕人家、幸福人家。

张师傅正好在家刷碗,当得知我的来意后,我俩便来了一次深入的即席座谈,亲切地拉起了家常。

张师傅是我村数一数二的大户能人,养猪、养鸡、养鱼,还承包了200亩田地,做起了新时期的“地主老爷”,产业颇为多样,规模着实不小。

张师傅说,他去年刚买了一批材料,预备今年动工,奈何资金方面捉襟见肘。他告诉我,他曾试着申请邮储“好借好还”小额贷款,然未获批准;又与我村另外两个种养大户三户联保,以求贷款,仍是一无所获。因此张师傅扩大养殖规模的计划只能暂时束之高阁,弃之一旁。

我想:县镇两级每年不都是有一次“神农杯”评选吗,被评为一星者可得一千元,被评为五星者可得五千元,数目实不多,但多多少少可以解决一下张师傅的燃眉之急。此外,团县委不是也有“青年信用示范户”工程吗,如果创业者能拿到示范户的话,资金申请、审批手续或许会简便一点。我据实将这两个好政策告诉了张师傅,张师傅听后很是惊喜雀跃。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大凡县里搞什么农业技术培训,镇村总会为张师傅保留一个珍贵的参训名额,对于这一点,张师傅表示十分感激党和政府对他的关心与厚爱。

一枝一叶总关情,于细微处见真心。作为一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需要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只有设身处地地站在人民的立场,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忧群众所忧,才能干好群众工作,才能赢得群众的认同,我们来到基层锻炼和服务的价值才得以体现。群众的忧苦、难处越多,我心里的纠结难受也越多;群众的笑容、快乐越多,我干事创业的激情会更盛。

天气朗朗,惠风徐徐,鸟声琐碎,日影扶疏,一个暖暖和和的上午,将带来一份充充实实的收获。

从劳形的案牍中暂时解脱出,偷得浮生半日之闲,我决定去走访我村原计生专干、现低保户陈宗芝老人。目前,其他船形组农户都搬到了我村硬实洁净的主干道边,独留陈家还居船形组老庄,因无财力迁址,陈家人不得已而成为了“钉子户”。

今年春上,陈家儿媳因猪头风病不幸辞世,留下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儿子,老两口以老迈之躯负起了照顾小孙子的重担。陈宗芝老人患心脏病,身体状况很不好,长年吃药,老伴鲁修礼退休有好些年了,退休前鲁老师是鹿起小学、舒茶中学的领导。目前一个月尚有1800多元的退休金,但这些钱要买药品、补品、粮食等,仅够日常开支。陈家儿子智力迟愚,身体欠安,今年其子光在家光修养就有大半年时间,现在杭州某厂打工,收入甚是微薄。目睹现状,实为不忍,我村为陈家申报了低保户,一个月可以领到175元的低保金。

一个使老干部,一个是老教师,一辈子春华秋实,辛勤耕耘,在这样大的年岁尚不能安享晚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我亲身遭遇群众疾苦,却帮不上什么忙,只能徒唤奈何、奈何,心底的无助有谁能体会。

陈家直面如此困境,我想我能做的就是回村部后,与村两委班子协商能否为她个人申请城乡医疗救助之普通疾病住院医疗救助,还有为他们的儿子做残疾程度鉴定,争取民政部门的政策关怀,此外,在他家孙子上学时,能否在希望工程和雨露计划上面对他家施以援手,这样做,算不得雪中送炭,但多少可以为这个特困家庭纾一点困,解一点难。

社区干部走访民情日记

今天,是第二十九个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也是**市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开展干部进村入户活动以来,我第一次深入我局帮扶联系村之一——顾家店镇高殿寺村进行入户走访。

上午,在村委会大院与党支部书记刘顺兵同志和村委会会计艾志明同志简单交流后,我们踏着蜿蜒崎岖的乡间小路,同行出发了。我们走访了几个村民后,来到二组组长陈友谊家中。我首先向他们全家问好,并代表**市国税局向他们表达了良好的祝愿。陈友谊年过六旬的老母亲刘秀英高兴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地表示感谢。据陈友谊介绍,目前他们家里只有两亩农田,喂了几口猪,妻子和自己在家务农,上有年老体弱的老母,下有还在上学的幼子,生活虽然比较困难,但已经很知足了。再说自己是党员,是村组干部,理应把奉献放在第一位,没必要和别人比那么多,日子过得去就行。朴实的话语,真诚的笑容,无不使我们感到一名基层普通党员干部的无私情怀。

由于出身农村,又长期从事执法工作,我对农村的普法工作比较关注,也非常希望所有农民都成为知法、懂法、守法和护法的好公民。我仔细询问了他们对农村普法工作的看法和对农民维权意识特别是作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见解。陈友谊说,现在已经是法治社会了,人们的法律意识早就今非昔比了,但是离实际需要还有差距,希望有关部门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少数村民购买了农资却不知道主动索要正规的发票,还有的在外面打工也不知道主动要求签订正式的法律合同等等,都是今后应当注意的问题。听了他的话,我感触颇深。农村普法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是不言而喻的,成绩和不足都是政府部门工作的动力。向他们介绍了一些法律的常识和涉农法规后,我们告辞了。

告别了陈家人,我们来到一个养殖大户——四组的谢桂家里。一走进屋门,就看到一个中年汉子在拿着一张渔网忙碌着什么。原来,刚刚晒了晒网,他正准备把它收起来,既防夜里返潮受湿,又能少占地方。看到我们进来,他热情地让座倒茶。此人正是谢桂,承包了将近三亩的鱼塘,养鱼为生。我们搬了几个凳子坐到一起,谢绝了倒茶。一番简单的自我介绍后,我向他介绍此次**省“万名干部入万村进万户”活动。老谢笑道:“我早都晓得了,你们来村子里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不用再介绍了,你们对我们村子的帮助真大。”简单而率直的话语让人动容。我和支书刘顺兵、会计艾志明一起询问老谢对党和政府农村政策的意见和建议,调查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老谢一个劲地说党的政策好,没有意见,还略带歉意地说由于平时学习不够,信息比较闭塞,对最新的政策什么的都不是很了解。我向他建议平时多看看报纸、电视,多搜集信息,包括行情、市场和优惠政策等等,还要及时向镇里有关部门寻求帮助,除了学习养殖技术外,多掌握其他信息也是不错的。谢桂深表赞同,表示今后一定加强努力。

从谢桂家里出来,时间已经快到中午了。我回到村委会和我们国税局驻高殿寺村工作组成员们碰了头,简单进行了情况交流之后,一起去一个村民曹礼奎家里吃了午饭,并按照规定付了饭费。

下午,我提出独自到田间地头看一看,于是大家分手,兵分几路,各自为战。我路过一片柑橘林旁边,看到一位老大爷正吃力地推着一小车砖石,就连忙上去帮忙推着慢慢走,并和他攀谈了起来。提到“三万”活动,老大爷深有感触。他动情地说:“到底还是没有忘了老百姓啊!你帮我推车,又让我想起来年轻时毛主席领导的好干部了。我好多年没有见到过党政领导专门进农民家门了。”来到老大爷家,经过询问得知,他姓张,准备扩建猪圈。问及对新农合和其他惠农政策的看法,他说党的政策很好,唯一的遗憾就是还没有实行农村社会养老。我接过话茬表示,一些村民养老负担重,有后顾之忧,这是我们走访了解到的普遍情况,我们一定如实向上反映。

经过一天的奔波,虽然有些劳累,但是颇感充实。我的心又和农民近了一步,村民们的真实想法和他们朴实的话语,都将鞭策我不但要做好本职工作,更要体民情、知民意,如此,方能不愧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社区干部走访民情日记

接到组织的通知后,我背着行李赶往三门阐黄庙村。初建村级工会时我曾来过这个地方,给人的印象是贫穷落后。村里除了一些留守的老人、妇女儿童之外,年轻人大都去了外地打工。村级工会刚成立时,村民不知工会是做什么的,感到很好奇!村工会主席因以前没有接触过工会工作,更是不知工作从何入手。难道我们把工会建立在乡村就是挂一个牌子吗?不能这样,一定要加强培训,提升工会干部的业务水平。在和村支书谈了我的想法后,立即得到了他的支持。

里就是好客,心中对我们的党还是信任的!

7月16日雨。

“三夏”基本结束,天空飘着雨,给闷热的天气降了温。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第一堂工会干部业务培训课在村委会会议室开讲。来自县总工会的两位部长给并不多的学员讲了怎么维权、怎么建设工会组织、如何发展会员等相关知识。我也谈了个人对村级工会的看法,表达了自己对下一步工作的计划和打算。

看着下面听讲人员不在乎的表情,我清楚,仅仅靠上几堂课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晚上,路过村支书的家,听到他正在煲电话粥。“小刘啊,我现在多了个帽子,兼着咱村的工会主席。所以我要经常和外出打工的家乡人联系联系,不然对不起这顶帽子,嘿嘿!听回来的小李讲,你小子在外面有出息了,自己投资建了一个大厂子。不是我说你,千好万好不如咱家好,人总要叶落归根,啥时也回来考察一下,给咱家作点贡献。我第一个报名给你打工……”“近来,我打了几十个这样的电话,要是有一人能回乡投资多好啊!”村支书笑嘻嘻地说着,目光里充满了期待。中国的老百姓最善良,但也最实际。只有让老百姓看到摸得着的实惠,才能进一步把工作做好。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是我们工会干部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村支书中午可能喝了酒,哼着小曲来到了新建的蔬菜大棚,揪了一根新鲜黄瓜,在袖头上擦了擦就吃了起来。“啥事这样开心?”我问道。“哈哈,有好信了。”村支书神秘地对我说。“小刘准备中秋节回来考察,想搞一家皮毛加工厂。我们村如果有了自己的村办企业,就会有更多的人留下来,不再是空巢村。你想想小李,一个全是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的村庄谁看得起?我这心里急啊!”望着老支书满头的白发,我不禁感到酸楚,劳务输出不应该成为我们的标志,能吸引更多的人来村里经商办企业,才是我们真正的政绩。

老支书退了,我接任村支书兼任工会主席。所有的工作重担一下子压在了我的身上。真的挺想老支书,这位有着丰富工作经验而又有一丝狡黠的农民干部退了。尽管我已经有了基层工作经验,还是感到力不从心。我没有他的感召力,没有他的威信,所以我只有百倍努力工作才能让村民信任我。

刚吃罢午饭,村民苏联军找到了我。原来,他在漯河一建筑工地做工,可是老板以种种理由欠下了他5000多元血汗钱。熟悉工会工作的人都知道,由于工会没有执法权,所以是“软维权”,大凡遇到这种事,一般只能通过发函等方式,要求当地工作组织或劳动保障部门加以解决。然而,这次我决定走一趟。

走访调查社区民情日记

走访的第一天。

根据安排,我们团队共要走103户的样子,全部在一个小区内,四栋楼,再进行细分,团队分成三个小组,我和一法院干警一个小组,要走约30户。

上午8:30就到了小区,但所分的一栋楼,除四户外,其余都为了生计所奔波,无人在家。问了些基本情况,也了解了些有什么困难没。除一户说自己女儿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家没找到工作外,其余都是一片好听的话!便觉得现在的人民还确实是纯朴,心里还是想着能帮他们解决点问题的,便四处打听,看能不能先帮那户人家的女儿先找个临时性的工作。

因太多的人不在家,便与丁干警相约晚上再来走访。

晚上7:30,我们到了小区,发现社区的干部早就在等,有些愧意。

但发现整栋楼也只有五六户在家,除了上午已走访的外,只有三四户在家,很是感叹!群众的生活确实是不易哦!

前两户均没有什么问题或困难。第三户是一老人在家,一片怨声,无非是城市变化不大,群众生活、休闲没有场地,再来湘阴等地来比较,更觉得汨罗落后了!一时怎么也解释不清,也不肯提供电话号码,一再问他有什么困难或要求解决的问题没?一直说没有,准备走了才说自己儿子违法生育了二胎,一直没有上户,看能解决么?了解这情况时,联系方式倒是很爽快就提供了,无语,群众的要求很直接,但提要求的方式很隐晦!解释了一通计生政策后出来了。

看着没几户在家的,就回了,出来时还碰到其他团队的同事在走访,便觉得都是不易。

快到办公室时,同事打电话来了,说是我们负责的小区内有群众要反映问题,要我们去,只得再回到小区!

快进小区时,就发现有一群人在围着另一个团队的同事,叽叽喳喳的,上前一问,同事立马像找到救兵一样!

接过接力棒,才发现,所要反映问题的群众也不是我们小组所负责的,不过既然来了,就上户听听吧!

第一户,反映的问题是,一家人都没有工作,女主人身体有病,想解决低保问题。看了该户人家,房子是新装修的,说是给儿子结婚给装修的。

第二户,反映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家里很困难,女主人也是身体不好,要求解决低保;二是房子漏水,没有钱对房屋进改造。看了下房子,住顶层,六楼,非常简陋,卧室都没有装空调,女主人说的时候,差点哭了,但我能感觉到她是忍住了。

第三户,情况与第二户差不多,也是一定要我们去他家看看,看了下,比第二户情况要略好,但也没好多少!

出来后,心情不是很好,面对他们的这些困难,感觉有些无奈,希望能尽自己的力所能及,帮助解决些困难!

加油吧,给自己鼓励!

[

]

社区干部走访民情日记

上午7点50分,我和四井村的村主任吴文泉来到了老党员付正凤的家。这是一个有着多年村干部经历的优秀老党员,和老伴都70多岁了,长子已成家,住漳河镇同乐村,是同乐村副主任。两位老人住的是土坏房,但收拾整洁。两位老人家特别精神,眼睛不花,耳朵也不聋。我们针对家庭生产、生活,以及四井村的发展和老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付正凤老人和老伴姜传云种有10.9亩地,和小儿子是一个户口。小儿子在荆门一建筑工地做瓦工。家里的农活主要由二老担当,种田的难度较大,关键是二老年事已高,不能使用农机,以耕牛进行原始的方式种植。不过去年收成还不错,收水稻一万四千斤,纯收入一万元。加上付正凤本人享受老干部津贴,生活上钱是不成问题。

我们询问老人有什么困难需要党和政府帮忙解决,老人很激动:“这么些年我一直享受干部津贴,农村政策也好,我们能够自食其力,不能再给政府添麻烦,我只希望自己能够多活几年。”不过老人也提到了一点希望:近年经常听说要搞新农村建设,就住房来说,急需要改建了,但又怕建了以后要搞新农村,还得再修房子。希望四井村的新农村建设能早点有个方案,好按统一规划修建。说到村里的建设,付正凤老人就村里的农田水利建设提出了建议,建议村里要修好主渠,农户修好田头支渠,还建议村里动员村民自己出钱出力,搞好堰塘清淤,好在雨季的时候多蓄点水。话茬儿一打开,建议就多了,或许有的建议不够科学、不够前瞻,有实施难度,但我们由此而体会到的是一位老党员、老干部火热的激情。

在我们即将告别时,老人还拉着说出了心中的两个不理解:一是农村低保户问题。为什么同样是困难户,有的家里保了一个人,有的保了两个人,有的还没评上?村主任就这个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因为受到上级分配指标的限制,村里的困难户还不能做到应保尽保。低保户评定是经个人申请,村民代表共同评定的。受指标限制,特别困难的评两个人,相对好一点的评一个人,因特殊情况新增的(如因病等),还没有评上,我们将在下次指标中考虑。村主任还就评低保户一事承诺,以后评定将增加部分党员代表,进一步增加低保户评定的公开程度。老人的第二个不理解是:村民李生权(65岁)的儿子,因刑事犯罪被判无期徒行,媳妇离家出走,不知去向。李生权自带孙女生活,目前其孙女就读漳河中学七年级,生活困难。前期我们工作组走访时了解了这个情况,到漳河中学就学生的教育问题与老师进行了交流,并与学校协商免去该生的生活费用。老人说她不能理解,村里的好多村民都不能理解,为什么犯罪分子的子女还要给这么多照顾?就此事我和老人进行了交流,让老人明白了:李生权的孙女是无辜的,而且她要承受比同龄人更多的心理压力,更需要社会的关心和爱护。“两个不理解”让我感到:付正凤是一位热心的老党员,是一位退职不退责的好干部。虽然第二个不理解,没什么道理,但从中我们能感受到村民的淳朴,也说明普法有待更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的复杂,也许就是与村民的淳朴相伴生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时多与村民沟通,给村民一份清醒的认识,有了理解,就有了和谐,就有了新农村的新气象。

社区民情走访调研报告

柯城区石梁镇张西村原名西坑村,19xx年改为现名,其位于衢州市西北部,距市区23公里。全村现有118户,319人口,3个村民小组,劳动力170人(男:100人,女:70人),有五保户2人,低保户9户,残疾人7人,低收入农户27户。全村耕地面积61亩,人均不到0.2亩,林业用地10095亩,其中竹林3200多亩。村级配套组织结构健全,全村党员17名,建党对象1名,村两委成员7名,4名支委、3名村委。

农民的主要是收入来源为毛竹、茶叶、柑桔以及农家乐旅游。20xx年全村人均收入为2899元,其中柑桔种植收入144.95元,占5%;竹产业收入1014.65元,占35%;茶叶收入434.85元,占15%;农家乐收入289.9元,占10%;外出务工收入869.7元,占30%;其他收入144.95元,占5%。

“三民工程”实施以前,由于各种原因村务材料缺失、遗漏,都会影响村务正常开展。村干部对当地村民的沟通了解也还不是很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两委的决策。然而,自“三民工程”实施以来,这些问题引起来村党员、干部的高度重视。他们深入到群众当中,不辞劳苦,建立起了完善的村民档案,定期与村民进行沟通,切实解决好村民的头等大事,做到“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

二、该村实施“三民工程”的具体过程与情况。

按照镇党委统一部署,村两委决定用三个月时间开展推进“三民工程”建设集中专项行动,以进一步健全完善民情档案,深化民情沟通,切实加强为民办事全程服务工作。专项行动分为四个阶段,即“民情再调查”、“沟通再深化”、“服务再提升”、“制度再健全”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侧重,逐步实现民情档案规范化、民情沟通常态化、民事服务全面化、工作机制长效化。

1、民情调查阶段(5月31日—6月20日)。主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干部大走访。村干部集中参与走访工作,班子成员要带头走访,对每村每户做到全面走访。特别是对大户、困难户等重点户要深入走访,访贫问苦,问计于民。二是民情大调研。走访过程中与村干部谈心谈话,充分沟通交流。认真听取群众的需求和呼声,切实掌握农村党员群众的要求;要广泛征求基层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了解群众的意见想法和建议。三是档案大补充。要对原有民情档案进行核实、补充和完善,并对纸质档案进行整理完善归档。随时掌握,及时更新,确保村情民情档案所反映情况的完整、真实、准确。

2、沟通再深化阶段(6月21日—7月15日)。主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村情民情定期分析。严格执行村级组织逢五集中办公制度,每旬开展一次民情分析。组织党员群众广泛开展讨论,在倾听民意、集中民智的基础上,形成共识并作出相应承诺,承诺事项要记录村情民情档案。二是重点问题专人专案。对一些重点、疑难或苗头性问题,要落实专人重新开展调查了解,切实掌握真实情况,做深做细工作,并提出问题解决意见和措施,切实消除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苗头隐患。三是处理结果反馈公开。建立结果反馈机制,在下一次“民情沟通日”活动或通过村务公开栏定期公开等形式进行反馈,对一时解决不了的要作出合理解释。

3、服务再提升阶段(7月16日—7月31日)。主要做好三项工作:一要完善镇便民服务中心职能。要整合各部门办事窗口,凡是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审批、综合服务事项,切实做到群众办事一门受理、全程服务、一站办结。二要健全为民办事服务网络。各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作为镇便民服务的.延伸机构,代办员要为群众办事提供便利服务。建立“三民工程”建设网络平台,镇设立网页,村级设立信息窗口。积极推进村级信息网上公开,大力开展镇村商务宣传,严格执行涉密计算机保密管理规定。三要集中解决一批问题。集中力量,合力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对于能够代办的事项尽力代办,对程序简单、可当场办理的申请事项即受即办。

4、制度再健全阶段(8月1日—8月20日)。为克服“三民工程”建设要克服搞形式、“走过场”的思想,结合实际,立足长远,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和制度。一是健全走访调查制度。村干部带头开展村情民情调查,驻村干部要发挥走访中坚力量作用,经常地到联系村了解村情民意,每周不少于3次,要结合网格化管理工作,每月至少走访农户10户,及时掌握村基本数据、农户基本情况和民生服务情况等内容,努力实现网格化管理,面对面服务。二、是健全资源共享机制。要主动与相关部门加强配合对接,将现有的有关档案资料与村情民情档案进行有效整合,充实丰满到农户档案中,切实提高村情民情档案的质量,增强档案利用率。三、是健全重大事项包案制度。镇、村建立重大事项办理责任机制,对梳理出来的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综合服务方面的重大事项,一时不能办理的或办理难度较大的,要实行各级领导层层包案,实行“一事一议一决策”,包案领导、责任单位要及时对接相关职能部门解决疑难事项,并在承诺期限内帮助群众办理好有关事项。

三、“三民工程”的实施成效。

1、村两委的决策更加科学民主化。建立民情档案,把百姓情况装进心里,掌握村情、户情,村级经济发展项目不再由少数村干部拍脑袋决定。去年,民政部门下发一笔资金补助特困户,需要村里核定名单。如果召开村民代表、党员大会讨论决定,要发误工补贴,得开支1340元;不开大会讨论,仅由村“两委”干部决定的话,在村民眼里又难显公平公正。张银成说:“按照民情档案信息,选最困难的吴秋美等4户农户拿补助,经公示,村民没意见。”

2、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截止10月30日,村里投入40多万元,进一步完善了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停车场蓄水坝一座、村公厕一座、村廊桥一条,400米长的花台一条、小蓄水池3处、4000米长的游步道,这些设施的建设不仅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也提高了农家乐旅游品位,促进了农家乐旅游的发展。

3、村容村貌取得了很大的改善。根据镇里的统一部署,我们开展了村庄环境卫生整治,成立垃圾集中处理领导小组,制定了村庄整洁守则、门前三包制、卫生督查制度以及出台了张西村环境卫生考核办法,村里投入6000元配强了村庄卫生保洁队伍,并新增了垃圾桶、垃圾车等设备,使村庄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村民人居环境得到了改善。

四、关于“三民工程”实践对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凝聚人心民心,先锋形象树起来。把党员先进性充分体现在为人民服务当中,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广大党员真心实意为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以实际行动做到“我为党旗增光辉”。他们经常深入农民群众,及时掌握村情民意,在更新、完善民情档案的基础上,更好地与群众沟通交流,更好地开展全程服务,推动了乡村干部从“对上负责”向“对下负责”转变,赢得了群众对村干部和村里工作的大力支持,改变了村民对机关部门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不良印象。

增强了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三民工程”的影响带动下,党员职工投身于企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党员之间、群众之间“争、赶、学、超”的氛围日益浓厚,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得到体现。同时,通过“党员示范岗”和“党员责任区”等载体,党员自觉在安全、质量等方面作好表率,推动了张西村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通过实施“三心工程”这一具体有形的载体,为党员发挥作用提供了舞台,增强了广大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五、在“三民工程”制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还不够到位。有些领导干部对实行责任制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真不够。具体表现在:一些村干部认为“三民工程”和其它一般的民生工程、活动没有什么区别,没有把“三民工程”摆在重要位臵,这样势必就影响到了他们在落实该项政策的积极性,没能让村民们体会到“三民工程”带来的实惠。

2、责任追究机制有待完善。在责任分解方面,有的只写在文件里,没有落到实处;有的责任条款过于笼统,责任内容不明确,存在责任交叉和责任空挡现象;有的结合实际不够,基本上是照搬上级的责任分工办法。在责任考核方面,有的考核指标体系不科学,考核程序有问题,具体操作时随意性大;在责任追究方面,一是程序不明确;二是政策界线不明确。

六、在深化、完善“三民工程”制度,巩固工作成果方面有何建议。

1、加强村干部思想作风建设,提高他们对“三民工程”的认识。“三民工程”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需要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齐心协力抓。镇政府、党委要定期组织对村干部进行“三民工程”相关知识的培训,与时俱进,提升村干部的“软实力”,不折不扣的完成“三民工程”。

2、要进一步搞好责任分解。这是落实责任制的基础,也是进行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的前提。一是要细化责任划分,二是要明确责任要求和工作标准,对所承担的责任,应达到什么标准,要一一予以明确。只有这样,才能使责任真正落到实处,责任考核、责任追究才有了依据。

七、您在工作实践中的理论思考。

“三民工程”建设是健全完善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无论是从“三民工程”建设的本质要求、目标任务,还是从推进“三民工程”建设的路径选择和所维护核心价值观,都是和党中央领导提倡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相一致。各级政府、党委和村干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日常工作在推进“三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自觉性。

各级政府、党委和村干部在推进“三民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建立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要多关注一些创新性的做法,加大服务力度,并督促政府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模式,推动政府向服务型转变;同时,要建立健全一整套的长效机制,不断推动“三民工程”向纵深发展,为推进衢州高起点、跨越式、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