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德育论文(优秀16篇)

时间:2023-11-05 07:10:50 作者:影墨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中的一些基本要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上的启示。

德育论文

在小学体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毫无疑问的,半个世纪来国家一直是这样要求的,广大体育教师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分享了体育教师的德育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应该更多的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因为这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加强品德教育,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我们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更多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体育教学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和体能,也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通过对体育课结构的详解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体育教育是一项全方位的教育,其中包括,智利、体能、身体等诸多方面,学生通过系统的体育课程的学习,不但强健了体魄,增加了理性思维的能力,并且从提高觉悟,增强智力,扩大经验,提高适应能力方面,都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所以,作为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详尽的了解课程的机构,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内容,合理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思想品德教育应该结合常规的课程教学。

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要符合课堂的教学常规,而且教学常规是向学生进行德语教育的根本,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特点把德语教育和课程本身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

2、品德教育要结合教学内容来进行。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上述都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非常有利的元素。体育运动每个项目的内容都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教学效果也不相同,作为老师来说,就要做到善于挖掘教学内涵,抓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利时机。比如说体育运动中比较枯燥的田径运动,这是一项会使学生感到枯燥的运动,但是对于学生顽强意志的培养是非常有效果的,还有球类运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还能增强学生的顽强意志,这些都要靠我们教师来发掘。

3、思想品德教育中不同的组织教法的利用。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选择科学的组织教育法,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作为教师来说,要能够结合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活动,利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4、校园的偶发事件的处理中德育。

教育的渗透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有很多的偶发事件,这是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时候,真实的思想和行动的体现,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偶发事件,善于抓住学生真情流露的东西,然后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会在学生的是非能力的判断方面进行非常有效的教育。

5、教师应该以身作则。

在当前学校的体育教学当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言传身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会以老师为榜样,效仿老师的做法,所以,教师应该努力的去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谈吐大方得体,举止言行合时宜,要当学生争相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一定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二、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的方法。

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也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追求的目标。

1、体态暗示法。

用体态暗示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运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在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过程中,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广大学生心悦诚服。比如说,在体育教学进行当中,老师如果发现某学生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时,教师漫步走到该生跟前,递个眼神,摆摆手,以示提醒或制止,这要比中止教学,当众直呼其名批评教育效果更好。

2、实践体验法。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育项目本身又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学生可以在耐久跑的实践中磨练意志品质,在艺术体操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享受,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着特征。.教师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有目的的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体会人生的价值,培养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品质。

3、激励竞争法。

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激励竞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多用语言刺激、体态暗示、榜样示范等手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运用激励竞争法时,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从而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

4、时机捕捉法。

不良个性心理的发展,应引起教育者的关注,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启发诱导,以促进其转化。例如在篮球比赛中,有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应及时给该学生以恰当的鼓励和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有很大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5、情感感染法。

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去的敬业精神,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会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好的形象,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新颖独特的教法,科学合理的分组,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使青少年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在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中,贯彻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品质,也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德育教育的效果应该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它在我们的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语教育必须和体育教育有机的结合,不能只是空洞的讲述和传授,这样才能让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这个环境下发挥出更大的贡献。

德育论文

摘要: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最重要的途径。主要针对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做了几点浅析。

关键词:

小学音乐;德育教育;素质教育。

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小学音乐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教会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劳动、刻苦学习等方面的德育知识,就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利用动听的音乐和生动的音乐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知识的教育。那么,渗透德育教学具体又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笔者在本文中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思考,针对这一问题做了以下几点分析。

一、将德育教育置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之中。

在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程度的示范带动效应。教师为学生做出表率,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推崇,久而久之,就能引导学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效仿和跟随。因此,在教育行业,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学生实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的行为举止更加文明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必须要求教师要有将德育教育置于自身的言传身教之中的意识,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让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学到更多知识。例如,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自身的穿着。很多音乐教师认为自己是与艺术接轨的,在课堂上打扮的过于夸张,这样的行为会让学生受到不良的影响。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实行德育教育,首先教师要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将德育教育置于自身的言传身教之中。在教学中,穿着要大方、整洁,教学的姿态要端庄,教学语言要丰富、富有激情,板书不能潦草,要工整、干净。通过这些方面的示范,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这些好的习惯,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选择融入了德育教育的教学题材进行教学。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善于观察和筛选,尽量选择融入了德育教育的教学题材进行教学。教师在选材时要注意挖掘,深入到题材中去,积极思考,找出在不同的歌曲中能够融入什么样的德育知识。例如,在教学《再见吧,冬天》这首歌时,教师可以问同学们“冬去春来,大自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时学生就会积极回答:“小树会长出绿叶”“美丽的花儿会开放”“小草变绿了”等,然后教师再对学生进行讲解: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大自然给了我们很多美丽的画面,但是我们在欣赏这些画面的同时,也要爱护好我们的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境不被破坏。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形成爱护环境的意识。当然,还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在春天,农民伯伯们都在辛勤的播种,所以我们现在也要好好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将来才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通过选择这样的教学题材进行教学,学生就会更加发奋学习,学会更多的德育知识。

三、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德育。

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德育,就是要求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利用歌曲中蕴含的意思教会学生更多做人的道理。教师要认识到:每一首歌都有一个故事,都要它想要说明的感情。在教学中,可以将课堂放松,在教学中融入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革命前辈英勇无比的故事等等,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也能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能够更加发奋学习,刻苦努力。例如,在教学《卖报歌》时,可以在教之前给同学们讲一些以前的孩子是如何生活的故事,告诉他们以前的孩子根本就吃不饱饭、穿不暖,很多孩子在冬天常常被冻死、饿死,让他们在心里做一下对比,认识到今天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但还可以问同学们:“以前的孩子在那么艰苦那么恶劣的环境下,还要刻苦学习,现在的你们拥有这么好的条件却不刻苦努力,不好好学习,这种行为对得起父母,对得起老师,对得起国家吗”?这时很多平时不努力的学生就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白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对得起辛苦培育自己的父母和老师,也才能为自己创造一个幸福的生活。通过这样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德育的教学方式,就能够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领悟到许多做人的道理,让学生良好的德育品德得以形成。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同时也能够让这一堂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来完成。例如,在教学《难忘的歌》这一首歌时,很多学生会很难理解这首歌曲中所蕴含的感情。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歌词的意义,投入到当时的情景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小兵张嘎》的视频给学生观看,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在抗战时期,中国儿童团是如何英勇的抗击敌人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中国儿童团的一员,你在抗击敌人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由此一来,将学生置于这种情景中,学生就不难理解这首歌所蕴含的道理和感情了,学生的思维也会活跃起来,在音乐学习中体会到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精神的英雄气概。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要求教师将德育教育置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之中,选择融入了德育教育的教学题材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德育,利用多媒体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等方面出发,不断探索,积极创新,培养起学生高尚的德育情操。

[1]童晓荣.借助音乐的审美效应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j].现代阅读(教育版),

[2]刘甜.浅谈小学音乐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j].现代阅读(教育版),

[3]高翎雁.音乐教育渗透德育教育[j].民族音乐,

[4]谭慧.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

职高班主任德育论文

长期以来,班主任一直都是班级的主要管理者。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一个全能型的管理者,从学生的学习成绩,身心健康,道德的发展,到集体的建设,班级活动的开展等等,都要班主任进行管理,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的功能被无限扩大,要负责班级中的所有事情,甚至有一部分班主任在长期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班级管理经验,他们能够驾轻就熟地处理班级中的事务,他们认为学生处理事务的能力还不如自己。于是,在班级管理中总是事事包办,很少让学生有插手的机会。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必须看到,当前班主任教师的负担沉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因此,不仅学生需要“减负”,班主任教师也需要“减负”。

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完善,使“为班主任减负”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班级管理的效果才能得以体现,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我们提出“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中,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班级管理,让学生成为班级真正的主人,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全面发展”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而且要关注培养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之后才能合适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引导自己健康和谐的发展。

我实施班级自主管理的时间不长,下面,是我关于自主管理实施过程的几点思考:

首先,班主任要先转化自己的管理观念。如果把自己当成班级管理的主体,而把学生看成班级管理的客体,那么,就会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控制学生,这样,学生的个性就会被扼杀。这样的做法,对学生的长远培养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取得更长远的发展。

其次,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在班级管理中,家长也是影响班级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家长必须有这样一种意识,一个孩子的教育,责任不仅仅在于学校,还有社会,家庭。而家庭作为孩子的原生家庭,家庭的氛围与教育方式对孩子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毫不夸张的说,孩子的缺点都可以在原生家庭中找到来源。因此,要充分发挥家长因素的作用,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合力发挥出最大的教育力量。

最后,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从开学之初就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良好的班风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良好的班风建设,人人有责。通过各种班级活动,发掘孩子的潜能。特别是由学生自主设计,组织,实施的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体验成功的喜悦,更是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另外,在日常管理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一套规章制度,经常自主检查体系,尽早实现“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干;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干”。每位学生在管理监督别人的同时,也接受其他人的管理监督。随着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增多,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也必然逐步提高。这样做,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也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只有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班主任教师的“减负”,使班主任以更健康的心态面对学生,使我们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德育论文范文

学生通过朗读、诵读更能真切地体会到文章中作者的情感,良好的朗读、诵读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到文章内容当中,接着,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去体会作者在文中所传达出来的喜怒爱憎之感情。伴随着语言文字的急缓转合更真切地去体会作者的真实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例如,在分析《在艰苦的岁月里》一文时,语文教师可先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中对红军外貌的描写片段,切实去体会红军那种不怕艰苦,对革命充满必胜信念的精神,在诵读中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通过朗读,孩子们的思想也能在读中得到有效感染和传播,在读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为进一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分析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教育。

大家都知道,小学课文选取的文章大都脍炙人口、文质兼美,很多文章之所以被师生认可,主要是因为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这也充分体现出可文以载道的原则。例如,在欣赏毛主席的《七律长征》词时,这首诗词气势磅礴,胸襟开阔,既表现出了革命的浪漫情怀,又见证了历史的岁月峥嵘。但是,自幼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小学生,必定是很难体会到这样的意境,为此,则需要学生了解当时的年代背景、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是深重的苦难与无尽的悲伤。当学生了解了战争的艰苦,了解了战士们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乐观主义精神后,会进一步体会诗词所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对战士们的敬爱。通过故事情节和背景介绍,学生自然地了解了战争,自然激起对战争的愤恨,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对和平的热爱之情。德育教育也自然渗透到了教学之中。

三、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目的在于文学作品的熏陶和感染上。小学生阅读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一方面既能较好地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之美,进一步激发小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产生和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纽带,加强情感体验。例如,在阅读课文《白杨》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反复朗读,在朗读中让学生领悟到:在那茫茫的大戈壁上,高大、挺秀、直而坚强以及不软弱也不动摇的不单单是白杨树,还有像白杨树一样扎根在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们。文章中最能启迪孩子们心灵的是结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既“献了青春又贡献了终身,献了终身又献了子孙”的无私精神,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这样的教学也能更好地唤起学生长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祖国的西部、将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强烈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有效促使了小学生进一步产生相类似的道德行为,这样的德育教育也是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的。

四、努力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

语文德育教育的开展既受到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个人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在处理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也一定要结合孩子们自身的实际情况,所处的生活环境等因素进行问题分析,从实际出发就问题展开更理性的分析与处理。为使语文德育工作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打好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有效创新,通过营造好的道德教育环境,将德育工作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认识到德育工作和他们自身发展的切实关联,在此基础上更有效地促进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更能加深学生对此的认识和体会。课外活动包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同时,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综合能力的塑造等都肩负着一定的提升效果。教师在开始活动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所体现出来的个性特征等,组织学生到相关的纪念馆当中进行实地参观,或者组织学生到社区义务照顾孤寡老人等实践活动,通过实际锻炼促使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当学生回到教室后,教师要及时让学生就这些课外活动进行记录、评价,并将自己的心得与感受及时记录下来。通过将课外活动与语文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既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也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学是德育渗透的有效场所与基地,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好语文在德育过程中所发挥着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利用好语文学科这门资源、及时掌握好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等,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教育理念,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洗礼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这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综合能力的提升发挥着十分重要之作用。

[2]赵佳,李霞.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16).

[3]何红.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j].基础教育研究,20xx(18).

[4]卢成微.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课程学法教法研究,20xx(10).

高中德育论文

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从古至今都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心,是学校教育的神圣职能。鉴于当代中学生令人堪忧的道德现状,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来解决此重大问题?怎样使德育教育避免空洞的说教,在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具体的实施,在生动形象的教学中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这是值得很多根教育相关的工作人员研究的问题。在此,以自己对学生的了解为基础,结合个人的教学感受,从语文这个学科的角度,提出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发挥教师本身对学生的影响力。

人们经常说,医生做错某件事,只会影响一个人;但一个教师,如果本身的知识结构和道德水平不足,那么影响的就是几十人,甚至几代人。鉴于此,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言行举止深深地影响你所教授的学生。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育工作的全部就是为人师表。”在工作中,我总是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平时我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踏踏实实的学习,我本人在工作中就早来晚走,在一些细节上也认真处理。比如说,上高一时,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做值日时,有的学生就只是简单的扫地、擦黑板,讲桌上经常留下一层厚厚的粉笔灰,上课前我都会用毛巾把桌子擦干净在上课,一星期以后,每次去上课讲桌都是干净的。所以说,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从教师的身上,学生们会无形中感到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他们就会慢慢地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地约束好自己、管理好自己。

二、关心学生,以情动人。

观点很老,效用不菲。分班后,来了一位别班的学生,该生在教过他的教师的眼里:懒,不听课,天天都是趴在桌子上,成绩很差,基本被老师放弃。我暗暗留心。果然,上课时的状态和他曾经的老师说的差不多。课后把他叫来,先跟他了解基本情况,然后问了他一个问题:“被老师漠视,放弃的感觉怎么样?”沉默了一会儿回答不知道。听到他的回答,暗暗松了口:“有救”。才慢慢地跟他沟通,让他在我的话语中体会出我关心他,没有放弃他,鼓励他,增强他的自信心。随后的日子里,虽然成绩的提高不是那么明显,但整个人的精神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班上,为解决贫困学生的生活问题,每个月让学生捐一块钱,在进行分配,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又让学生懂得了帮助他人的喜悦和幸福。所以说,以情感动人,常用常新。

三、重视“偶像”的力量,多角度看问题。

“偶像”的力量其实是我们生活中所说的榜样的力量,很多人想到的可能多数是国内外历史上各种各样的英雄和义士,他们的性格,他们的行为对民族和国家有着重大影响,他们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都对全世界人民产生着巨大精神震撼和鼓励。这么说没错,但这里要强调的榜样范围更广泛,它可以是我们认知意义上的英雄,可以是歌星,影星,可以是周围平凡的人,可以是家里人,可以是同学……总之,只要他(她)对你的人生产生了良性影响就行,没必要一定是“文天祥式”的或者“黄继光式”的人物才能成为学习的榜样。譬如说,我教的一个班里的一个女生一直找不到学习语文的感觉,但她特别喜欢台湾的歌星周杰伦,我问她喜欢周杰伦身上的什么特质。她说喜欢他唱的歌里的歌词的那份美感。我留了心,慢慢地引导她去了解更多关于周杰伦的作品,更多的优点,让她在写作文时学习歌词里蕴含的婉约美,学习周杰伦为创作出有质感的作品时付出的努力。她听进去了,一步一步地努力,,学习语文的感觉找到了,一些良好的品格也养成了。

四、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悟化,直接影响学生德育方面的发展。

法国早期著名的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认为:“思维是个体内化社会道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条件。”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德育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直到今天,仍然有一部分语文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只是把各种美德“传授”给学生,要求他们学习,忽略了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过程。这里要明确,思维在这里并不是单一进行思考,而是要多角度多方向进行思考。比如说,我们一方面可以由文学作品中的事件、人物和背景涉及更多跟美育人性相关的思考,填充高中生空白的德育。比如上《鸿门宴》时,引导学生思考“项羽虽败,但获得了各种人的喜爱,他身上闪光的东西是什么?刘邦事业上取得成功,是否人格就是高尚的?”譬如,在512大地震中,我们从汶川三四岁儿童的感谢声中想到什么?从来自各国的志愿者身上学到了什么?……现实中值得中学生思考的东西太多,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让中学生自己学会对某一人,某一事,某一现象进行思考,在思考中辨明是非,分清真伪,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我的德育素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基于我国目前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考虑到我们民族的将来,我们语文教师要尽力填充德育教学这块空白。

德育论文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问题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工作不容乐观,应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原则和举措积极进行探索和研究,更多尽在top期刊论文网。

21世纪是科技发展的时期,是人才培养的世纪,而科技和人才大多是由高校培养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培养人才依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因此高校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而德智体美劳中“德”是第一位的。

1当代高校的德育方向。

当代高校不仅只重视和增强对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而且也应与时俱进,完善合理的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对大学生德育的教育,致力于培养和促进大学生“德才兼备”。当代大学生自身不仅只重视知识、能力的学习,还应加强自身德育建设,努力实践,努力做到“有德有才”。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1]高校应以此作为大学生成长长才的行动指南,以此科学理论作为德育的指导思想。高校在对大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应改变传统观念,由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转变。学校应根据当代大学生新的时代特点和需求,审时度势的调整大学生德育教育体系,因材施教,致力于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道德行为水平。

“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成才的前提,是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先决条件。大学生的“德”育是一个全面的、长期的、经常性的培养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违心的假装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自身素养的真实映射,大学生真正的“德”应是“德在平时”“德在身边”。

2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内容。

因此,大学生德育教育应充分发挥:理想信念教育是前提,爱国主义教育是核心,自身素养教育是动力,人文素养教育是催化剂的功能,全面促进大学生“德”的形成。

3新时代高校的德育潜在问题。

4高校对大学生德育的策略分析。

(1)高校应努力抓好并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大学生思想觉悟的提升,高校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校“必修课、考试课”,安排优秀的专业教师成员负责,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改善教育方法,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努力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

(2)每周安排一定课时的形式政策课教育。形式政策课有利于学生接触掌握最近最新的社会形式变化与国家动态、国际动态等。高校应安排每周固定时间、固定课时、不固定的教师专家、形式多样的课堂主题的形式政策课,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甚至校外实践等。打造形式政策课“周周学、周周新”,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会建设、社团建设等的完善,它们都具有潜在的德育功能。高校应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优化学校的教育环境,加强校园附有人文气息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其环境优美、舒适宜人,大学生身临其境、感染熏陶,这样的硬件设施建设也就渗透了“硬德育”的潜在功能。高校还可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极有益的社团活动、各种比赛及学术活动,促进大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这样也就渗透了“软德育”的潜在功能。“软硬兼施、互相结合”更有利于对大学生良好的德育教育。

(4)顺应时代发展,运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5]高校组织专门网络人才加强校园网络建设,运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如:通过校园网络表彰先进个人事迹、传播校园文化建设动态、展现国家、社会最新事件、最新成就、前沿新闻、国际动态等,也可以开展网上辩论赛、组织各种网上文化交流活动和网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动等,运用网络带动德育教育更新颖、更便捷、更全面。

(5)大学生自身应自觉自律,好学习勤思考,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积极互动交流,转变旧的陈腐的思想观念,不急功近利、不自负、不轻浮、不争强好胜,加强自身辨别能力、自身社会适应能力,“树德于心,施德于身”。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教育应不断探索、不断前进、不断更新、不断完善,顺应时代发展、遵从教育规律、利用内容丰富多方面的德育手段,传“德之正能量”于学生,并用于实践,让学生“德在平时”“德在身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邱伟光.新世纪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之再认识[c]//明德:邱伟光德育文集.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xx:12.

德育论文范文

高中地理教师是否具有德育教育的理念,关系着德育教学活动是否可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以实施。对于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来讲,讲好地理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以及高考的考试结构是最重要的事情。高中地理教师一心扑在了地理教学中,没有思考过如何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地理教学活动中,也没有意识到思想品德教育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高中地理教师对于学科教学重点的认识不足,对于德育教育的忽略,使得德育教育在高中地理课中的融入具有一定的困难。

2.高中地理教师的德育方法不足。

德育,不像地理教学那样,通过分析地图、总结知识点就可以完成。加强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利用教学技巧将学科教学与德育教学相联系,需要教师利用学科教学内容引出德育教学内容。对于长期受制于传统教学体制影响的教师来讲,在地理课堂中开展德育教育是有一定困难的。一些教师,特别是老教师,习惯于传统的课堂模式,无法在以前的教学经验上进行创新,更不能成功地实施德育教育。加强、丰富德育教育的开展方法,是高中地理课中做好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德育教育于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方法分析。

1.从教材出发,加强德育教育。

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地理学科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德育教育内容。沉浸于地理知识的讲解中时,许多高中地理教师会忽略德育教学内容的传授。要使德育教育的成效得以突显,教师需要针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提出德育教学的重点,在每一节课,每一个单元的讲解中为学生呈现德育内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不同的地理知识对应着不同的德育知识,教师引导学生从地理知识中分析情感内容,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思维与人格,是让学生认清地理学科价值的重要方法。比如在讲解《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今昔的环境条件进行对比,让学生在课堂中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当学生通过对比了解到自然环境的恶化程度时,其心灵会受到震撼。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地理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自然观与环境观进行引导,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保护每一寸绿色,每一分土地。如果教师认识到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德育教育的开展还是十分容易的。在具有德育教学意义的高中地理课堂中,学生不仅收获了学科知识,更收获了为人处世的道理,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

2.关注地理背景知识,加强德育教育。

地理事件的发生以及环境变化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一些地理现象的背后都隐藏着历史事件。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补充一些地理知识背景,让学生的地理学习活动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调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知识面会越来越广,知识的巩固力度也在提高。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进行地量学习,会使学生分析问题与看待地理问题的角度更加丰富,也会让学生对当前的国家发展形势有所了解,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观点。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海洋环境保护以及国家海洋权利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中国的国际局势,为学生讲一讲钓鱼的归属问题,让学生心中有一个关于钓鱼归属权问题的明确答案,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情绪的高涨。教师要为学生讲解钓鱼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所占。结合历史事件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完成了德育教育的任务。

3.开展实践活动,加强德育教育。

高中地理教学,是服务于学生的生活的,让学科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会使学生的掌握程度更深。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让学生将生活案例作为引导,去完成一些具有实践性的地理学习任务,会让高中学生的社会意识得以建立,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对于城市学生来讲,教师可以利用环境问题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思想品行水平的提高。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气候变化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或者社会调查,来总结一下近些年来自己所在城市的气候变化,从温度、天气以及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等角度对气候现状进行分析。在调查与统计的过程中,学生接触到自己所统计到的数据,会被这些数据所震惊。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也会因为一次简单的实践活动而更加精彩,学生在活动中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思想观念上也会有所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因为在教学中渗透了德育内容而有了积极的改变,这些正面作用促进了学生价值观的科学化。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课堂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高中地理教师利用自身教学思想水平的提高,为学生呈现更加综合,更加高效的地理学习活动,是当代高中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渠道。德育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师的重要教学内容,深入分析高中地理教材,挖掘德育教育切入点,会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培养。希望德育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的开展,可以作用于高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快速提高。

文档为doc格式。

德育论文网

这一学期,我校德育工作在校长室的带领下,继续坚持“追求完美道德,发展个性特长”的办学理念为引领,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从创新的思路和扎实的工作入手,创建了安全和谐校园和优良校风,取得了较好的德育绩效,并形成了鲜明的德育特色。现将这一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继续加强队伍建设,明确育人责任。

1、进一步明确德育工作部门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的德育工作职责,在教师例会上进行师德规范和师德精神,使全体教育工作者明确育人任务,积极主动做好德育工作,促进德育工作责任制的落实。

2、强化全体教师的责任感,规范班级管理工作。使班主任有责任感,班级管理工作做到规范化和实效化。

3、继续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提倡学生自主管理。做好少先队大队干部和值日生、礼仪队员等的梯队培养工作。并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做辅导员的得力助手。

二、强化教育管理,建设安全文明校园。

抓好安全教育和普法教育、卫生教育。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关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放在首位。做到校园内外无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或意外。

1、开展两次消防逃生演练,逃生演练有长期的应急预案和每次的演练安排,并有计划地实施。做到事前有安排、事后有总结。在演练中以注重安全为首位,确定各班学生的逃生路线,做到有序撤离,有老师跟踪保护。

2、以预防传染疾病、交通、溺水、火灾、拥挤踩踏和防拐骗事故为重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班队会、少先队墙报等阵地,举办专题讲座、组织观看录像、制作宣传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

三、活跃校园文化,提升学校文化底蕴。

1、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德育氛围,推进了文化阵地的建设。加强德育环境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班级宣传栏,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同时做好常规工作,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

2、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吸引力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现知识性、科学性,突出趣味性、娱乐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体艺科老师和少先队大队部协助下,以及在全体老师的一致努力下,成功举行了“第一届小学踢毽子比赛”、“与经典同行”、“迎六一”儿童节等各项活动。

四、塑造亮点,拓展德育活动。

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寓德育于教育活动中。结合重大纪念日,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如利用墙报、国旗下讲话、德育和少先队主题活动等阵地和途径进行感染、内化和教育。

五、密切家校社区联系,构建三维德育网。

1、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形成共同抓好德育工作的合力,有效提高德育教育效果。

2、办好家长学校,构建家校互动格局。通过召开家长会、利用家长委员会的积极作用,对家长加强家教、心理健康、生理卫生、法制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通过家庭教育讲座、家访、电访、信访、网上联系平台(校训通)等形式,使德育深入家庭。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告家长书等形式对家庭教育及时向家长通报学校各方面的情况,宣传当前教育新理念,新方法,积极详细解释我校的新措施,新做法。

3、与家长联系,相互交流,共同配合,对学生加强心理疏导,预防学生进入网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利用校讯通等各种平台,对家长进行环保宣传教育;与家长沟通对学生校内外卫生、安全教育,利用“小手拉大手”的途径对家长进行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和控烟工作宣传等。

六、今后工作方向:

1、今后尝试开展德育课题的研究并尝试与科研结合,带动德育工作上新台阶,完善管理方法和手段,形成理论。

2、加强理论学习,注意工作思路的创新,有条理和有计划开展活动,拓展德育特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学生德育论文

3、论中学感恩教育与和谐校园建设。

4、浅谈职业中学德育课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5、论网络对中学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6、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7、论中学隐性德育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

8、浅谈中学班主任的“恩威并施”教育。

9、中学政治课开展“三观”教育初探。

10、营造生态文明氛围构建和谐校园--绍兴市元培中学生态文明教育纪实。

11、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与当前中学德育的困境。

12、浅谈特色德育教育建设--以重庆市杏林中学儒香特色德育教育建设为例。

13、利用地方德育资源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探讨。

15、浅析中学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及对大学生的影响。

16、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德育渗透之浅谈。

17、价值多元化背景下中学德育创新论析。

18、心理学辅导技术在中学生态德育的实践初探。

19、国外中学德育教育模式及其对中国德育教育的启示。

20、实现大学与中学德育有效衔接的思考。

21、城乡结合部初级中学德育工作策略。

22、中学德育教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23、互联网思维背景下对中学德育的新解读。

24、浅论团体心理辅导在中学德育中的运用。

25、深化初中学生的责任意识。

26、农村中学德育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关系的思考。

27、道德信仰失范背景下的中学德育困境。

28、浅析多媒体网络促进中学德育的发展。

29、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德育评价理论探讨。

30、地理教学德育要素的挖掘与利用探讨。

31、“微时代”背景下的中学德育工作探析。

32、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33、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化低效分析。

34、与“生”俱进优化德育策略。

35、时事政治融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策略研究。

36、初中德育建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37、对中学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38、新媒体下的翻转课堂对提高中学生政治课学习兴趣的作用。

39、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举隅。

40、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理念新探索。

41、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探究。

42、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43、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兴趣培养之尝试。

45、“和文化”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探究。

46、高中思想政治有效教学探索。

47、面向浅谈核心素养的德育课程体系建设。

49、班级道德讲堂对中学德育途径的创新。

50、学习儒家经典文化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51、浅谈乡镇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态体验。

52、历史课堂的德育教育手段初探。

53、浅谈中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德育培养。

54、让德育为中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55、浅析新时期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56、关于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调查--以武汉市弘桥中学为例。

57、如何把中学思想品德课的功能发挥至极致。

58、生命教育视野下对中学德育的反思与探索。

59、利用漫画试题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0、中学历史道德教学实效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1、浅谈如何对高年段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62、浅谈中学德育中的赏识教育。

63、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记北京市华侨城黄冈中学以德育人的校长徐超。

64、让雷锋精神之花在中学校园美丽绽放。

职高班主任德育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正处在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党和国家着眼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眼满足群众接受更公平和更高质量教育的新期盼,对义务教育发展提出的方向性和制度性要求。在此背景下,初中年级的教育管理如何进行更全面、切实和细致的改进和转化,是一个急需思考研究并大胆实践的课题。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转变班级管理。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在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为学生提供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关注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教育资源条件的差距,对落后地区和薄弱学校在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公平的配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是学校的均衡发展,目标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是解决了“有学上”之后,逐步解决“上好学”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缩小校际差距、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提高教育质量的本质要求,是义务教育本质属性的要求。

为积极推进这一发展要求,金平区教育部门决定:“小升初”优质学位取消推荐生,原先重点初中900个优质学位全额参与电脑派位,依托优质学校,整合教育资源。对于大多数初中学校特别原先的重点初中学校来说,面对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生源资质如何来进行班级管理,具有现实性和挑战性。

教育领域的改革需要教师的理念不断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本校原先为全市重点初中学校,面对这次改革而招录的学生的水平情况,作为班主任的我不断提醒自己在教育的心态观念,方式策略等要有所改变,更宽容、平等客观地去看待和对待每个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优势、不足,因材施教,并与家长们保持及时有效的沟通,在一步步实践中去积累和反思。初一年级的学生是一个个性格各异,充满活力的鲜活个体,从小学到初中后,由于生理、心理和环境、学习内容、人际关系等的变化,使初一级的班级管理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从我自身的体验和其他老师们成功的经验来看,这个年级的班级管理工作中还是有应该遵行的一些基本原则的,这是班主任工作中的共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师生合力,约法三章,共创有序集体。

无规矩不成方圆,但利用强制手段迫使学生遵守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在建班之处,我利用班会介绍优秀班集体的实际,使学生产生认同感和向往之情,明白制定一套适合班级特点的班规班训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共同制定符合校情班情又能起到激励、警戒作用的班规班训,从学习、纪律、卫生、仪表等方面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以及确保目标实现的措施,多设奖励机制,减少惩罚手段,如班级量化考核中多加分少扣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往往会为了弥补自己的扣分而积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甚至额外工作。另外,人无完人,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犯错,班规的制定不需要面面俱到,但要以不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伤害学生的自尊为前提,学生犯错后也不要马上处罚,可先提醒,后警告。

我们在开学第四周制定出班规细则后,将每学期德育分的基准设定在50分进行得扣,由正副班长负责对轮值班干的日常记录做每周一统计并将得分粘贴于布告栏,这项德育分的最终结果将会以40%的比例纳入期末总成绩中,也作为其他评优资格的重要依据。

初一1班德育量化分评分表(周汇总表)。

第______周(___月___号――___月___号值日班长__________)。

由于班级的规章制度的制定也加入了学生的参与,可操作性较强,学生在落实也就更为主动。懂规矩,守规矩是每个人在社会生存的基本准则,作为学生,这种意识需要在集体中形成并强化,而班主任有责任和学生一起为有序的班级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树立威信,互相监督,组建优干队伍。

想要有一个团结有序风气良好的班集体,首先要有一个具备很强管理能力的班委会,初中的孩子较为单纯,有较强的表现欲,如果权力过于集中在一些同学手中,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不利于营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良好氛围。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转换角色,更多地把学生看做管理者,在各项活动中要主动“让权”,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发挥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我在班级管理制度中制定完善了班团干部的竞选,民主测评,定期轮换制度,科代表、小组长轮流制度,纪律卫生责任制度,明确了每个岗位的职责,分工协作,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力争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做,让学生体验自己承担责任的甘苦,增强集体荣誉感。与此同时,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进行培训指导,检查落实情况,总结得失并对工作中的失误加以纠正,对于班干在班级中的不良表现必须严厉批评,鼓励他们以身作则并以自己的行为带动和影响其他同学,促进整个班级良好班风的形成。

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巧用德育方法。

在善恶混杂的社会中,学生如果不具有道德理性和道德批判能力,很容易被不良的社会现象所吸引和感染并习得类似的不良行为,我常对学生强调:“作为社会将来的一员,你们首先要学会做一个人格健全,心理健康,品德良好的人,这样才能收获成绩。”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职责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班主任工作不是简单的机械劳动,而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智慧劳动,这样的智慧劳动,不仅体现在对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更体现在怎样以“润物细无声”的行动去引导学生,教师的颔首赞许,信任的眼神,不经意的一句评论,推心置腹的谈话,这些细节都有可能促进学生的道德学习。

记得班里曾经有个经常破坏班规且不服从管理的男生,过后我让他担任一个月的纪律监督员,需每天对班中情况做日记并于隔天早读前向我汇报工作,其他班干和同学对他进行指导合作监督,两周后他十分委屈地对我说:“老师,我实在管不下去,太难了!”于是我让他在隔周的班会课上将工作心得向全班同学做汇报。当天,他讲述了自己的工作要求如何遭到一些同学的排斥和讥讽,不解和埋怨,这让性格要强倔强的他自尊心受到不小打击,说到一半的时候,声音从哽咽到抽泣,最后泪流满面地坦言到自己辜负了老师和父母的期望,为自己过去种种的不良行为懊悔不已。就在这时,我仔细观察了在座学生的反应,有的沉默不语,有的轻声为这个男生加油打气,显然,他的真情实感打动了很多人,包括我。随后我提问了一些同学的“听后感”,他们大多表示能够更加体会到班主任班干部的辛苦付出以及维护尊重他人,维护班级和谐的重要性。我想,善于发现和利用多种机会让学生感受和反思“为人”所具备的品德素养,是教育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四、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帮扶教育后进生。

教育转化后进生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工作的一大难题。特别是从这届学生的总体情况来看,这既是一项攻坚战又是持久战,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反复耐心的教育,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因势利导,把教育的出发点建立在对学生真诚友善尊重和同情的基础上,把目标定位于以后改进和发展上。我所接触的这个班级中,有几个经常随意破坏纪律,顶撞老师,吵架打架甚至公然在午休时间伙同他人在厕所吸烟,事后仍不思悔改相互包庇的学生,当然,对于这样的学生要联合家长和学校的力量进行严肃处理,但也要做到严而不酷,严中有情,要留有余地给予他们改过的决心和机会,而不是把学生逼入绝境,同时,树立正确舆论,发挥集体的力量对后进生进行感化和转变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抓好个别教育的期间,双管齐下抓文明班集体建设,以点带面。学生并非“顽石”,相信老师的宽容信任、家长的亲情关爱、同学的关心帮助等家校合力下,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会逐见成效。

五、开展活动,优化班风,构建和谐集体。

使学生认识到文明礼仪对于个人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我身边的好同学”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特别是班级中的好人好事,发扬团结友爱乐于奉献的精神,发展了正气正能量,让原本低调内向却默默奉献的同学逐渐得到大家的关注,也让原本存在误会而紧张的同学关系得到缓解。学生们曾在周记中写道:“这是一个正义的,有爱的班集体,尽管我们的学习成绩还不尽如人意,但是相信我们一定会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通过这些有益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觉自愿接受教育的同时,各方面的潜能同时得到挖掘,个性得到发展,素养得到提高,对集体的感情日益加深,从而使班集体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班级管理工作虽有规律可循,但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只有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全方位立体思维,做到左思右想,三思而后行,才能找到打开每一把“锁”和“钥匙”,提高班级工作的效率,让工作的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宋春光王建媛.初中德育教育的创新教学方法[j].学周刊,(11).

[2]檀传宝主编《走向德育专业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月版。

中学德育论文

中学德育是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外部社会要求的道德标准内化为个人品德意识行为的一个过程。赏识教育是一种正面的、积极的教育理念及方法。一方面,在德育中优化了评价功能,能及时明确的褒贬学生的品德与言行,强化其积极方面,消除其消极方面,帮助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另一方面,赏识教育强调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及个体培养。美国心里学家威鲁姆斯认为,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30%,而受激励后,其能力是原先的3-4倍。这表明,获得别人的认同及肯定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一旦满足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源动力。

一、赏识教育的提出及内涵。

赏识教育的理念在古代就已见雏形,早在《礼记。学记》中,“教也者,长善而救其者失也”.《左传。襄公十四年》善者赏之,过者匡之。在这里“赏”就是表扬、赞赏。近代,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用“四块糖”的故事中也有赏识教育理念的体现,他是中国最早把赏识理念应用于儿童的教育家。赏识教育在我国的推进,源于周弘先生的成功实践。赏识教育是他作为普通的父亲在培养聋哑女儿周婷婷的过程中探索与提炼出的一种教育方法。并且周弘先生将之由家庭教育推广到了学校教育及社会人际关系中。

赏识,是对他人获取正确认识并对其积极向上的方面加以赞赏的行为。赏识教育可以定义为:以鼓励表扬为手段,从孩子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尊重孩子价值为前提,唤醒孩子的主体能动意识及自身发展潜能。让每个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爱”,是充满生命力和爱的教育。它源于教师内心的爱,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是一种关于自我价值的意识,一种源于其内心的力量。

二、赏识教育融入中学德育的四个支撑点。

(一)树立正确的赏识教育理念--理论支撑。

第一,正确对待赏识与批评的关系。中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对于有些事情的理解是片面的,理性认识欠缺,自控力与判断力有限,在他们的成长中,行为难免有所偏差。因此,适当的批评同样会激励学生进步,如果一味“赏识”而不敢批评,就会扭曲学生的认识。时间一久,通常会导致学生无法建立正确的是非观,无法接受批评以及未来将会出现的挫折与失败,不利于学生成长。因此,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替代。既要充分赞赏学生的闪光点与成绩,又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度指出其缺点及不足。

第二、赏识要有度,不滥用。赏识教育的实质是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真诚的爱与尊重。赏识的方式是激励与表扬。如果单纯地只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随意激励,学生会不信任老师,赏识成为一种虚伪的赏识,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意义,不仅起不到想要的效果,而且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与自尊心。因此,赏识必须要到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实事求是正确客观分析,根据事实需要进行表扬与鼓励,不能随意夸大和滥用。

第三、坚持因人而异。每个学生的个性以及家庭成长背景不一,应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外互动、人际交往、个性等因素来运用赏识教育。尤其对不自信、学习困难、性格懦弱的学生尤其要留意。

(二)提高德育教师整体素质--人力支撑。

赏识教育的成功关键在于教育者自身的素质,赏识教育既是受教育者不断接受和完善的过程,也是教育者不断成长累积的过程。提高教师素质,首先要维护德育工作者的合法利益,改善其工作条件与生活条件。其次要赋予教师尊严,确保教师保持稳定向上的心态,激发其敬业、爱心的职业道德。再次要给予教师赏识,营造人性化的环境,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三)建立科学的赏识评价体系--制度支撑。

由于受升学率、量化考评等影响,学校最关心的仍然是学习成绩,科学评价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后,从评价差异中,肯定成绩及闪光点,分析不足,制定学生个性化发展方案,在评价中渗透赏识教育的激励功能。第二,评价目标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建立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互评模式,达到量评与质评的统一。第三,评价结果要重视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付出,不仅仅将学生考试成绩作为教师晋级评优的唯一标准。此外,不应将评价看做最终目的,而应该看成是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手段。

(四)以校园文化为依托,建设和谐校园--环境支撑。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陶冶学生情操,使其身心愉悦。因此,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首先,建设学校优美的自然绿化环境,给学生以美感。通过校园美丽的一景一物来感染学生。其次,营造健康向上的校风及教风,加强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与质量观,开展师德活动,以生为本,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教育。再次,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合唱比赛、诗歌朗诵、画展、讲故事比赛等,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充分挖掘学生个体潜能力,认识自我,克服障碍,树立信心。最后,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发挥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

参考文献。

[1]赵娣。赏识教育与中学德育创新[d].苏州大学。.

[2]万云波。论赏识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12(3).

大学德育论文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荀子在《乐论》中说:“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从中可以看出,音乐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美妙的音乐,奇妙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和那令人心驰神往的音响是体现人们道德和智慧的重要手段,是人们形成美好心灵和纯洁精神的来源。”由此,更验证了“音乐对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道德修养具有重要作用”。现今很多大学均已开设了音乐选秀课程,通过让学生们欣赏一些具有艺术性、思想性的作品,培养学生们的艺术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与道德品质。由此可见,了解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高校音乐教育”并不是以音乐专业的学生为对象开展的教学活动,而是专指以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为教学对象、以传播音乐知识与文化、提高学生们的音乐鉴赏水平而开展的相关课堂教学活动以及校园音乐文化活动。音乐不仅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在潜移默化中还可以影响人的心灵,因此,可以把音乐作为实施德育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现对于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做一阐述:

1、陶冶情操、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音乐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的发展的,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充分反映了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能够得到广泛传唱,并被传承下来的音乐便是音乐的精华,它不仅反映了当代的特征,同时也是当代道德情感的升华,是美的体现。通过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在优秀音乐作品的引导下,接受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洗礼,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音乐节奏慷慨激昂,富有动力,象征着中华儿女为扞卫祖国的完整与安全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走进新时代》描写了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的喜悦与激动的心情,表达了中华民族的豪迈气概与大无畏精神;《我和你》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主题曲,整首歌旋律简单、内涵丰富、曲风温暖、具有浓浓的中国味又体现了一定的国际范,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含蓄内敛,又体现了睦邻友善的外交原则。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渗透了浓浓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这些音乐的所宣传的美好情感与积极向上的精神,深深震撼着学生们的心灵,不仅能够让他们了解国家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对他们今天的思想与行为予以引导与教育,另一方面也激发大学生们爱家、爱校、爱党、爱国的热情,深深地陶冶着大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操,使他们感受到并逐渐的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2、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高校音乐教育不仅包括音乐欣赏与鉴赏课程,还包括音乐艺术实践活动,最常见的便是合唱比赛、乐器演奏、群体舞蹈表演等。可见,这些活动依靠个人的力量并不能完成,而是需要集体合作、相互协调来共同完成的。以合唱比赛为例,在选曲时便要选择适合集体演唱的、积极向上的歌曲,同时,每个成员都要认真的领悟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在编排的过程中,男生与女生之间、每个声部之间都要在节奏的把握方面、情感的表达方面协调统一,要有全局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切勿抱怨搞独立。只有每个成员之间相互关爱、相互鼓励、相互配合,相互包容,相互协作,合唱的效果才能达到最好。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而这种团队意识的养成也推动了高校音乐教育的顺利开展。高校的音乐教育为德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独特的积极作用,由此很多高校还专门设立了“12?9红歌比赛”活动,鼓励学生传承中华精神、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大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3、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除了要扎实的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创新能力也已成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实践表明,高校音乐教育已成为了发掘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优秀的音乐作品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它本身蕴含了丰富的美的元素,有研究表明,音乐能够促使人的左右脑相互合作,提高人的学习能力与智力水平,激发创造性的思维与行动。爱因斯坦曾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中启发而得来的”。由此可见优秀的音乐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能力、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因此,当今社会上(无论是教育家、科学家还是社会学家)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即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可以通过教导学生们赏鉴音乐作品的方法,创造音乐鉴赏的机会,来提高学生们的洞察力,高校音乐教育也可通过鼓励学生们创作音乐作品,来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们也可以通过参加音乐创新和音乐艺术实践来培养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总之,音乐对于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4、激励大学生积极向上。

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健康。对于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而言,一下子挣脱了家长、教师以及沉重的学业的束缚,进入一个相对而言完全自由的环境中,由于缺少主见,没有一定的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很多学生都会对大学生活感到极度的迷茫,大部分孩子开始沉溺于游戏不能自拔,变得颓废不堪。

对于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由于学业、就业、情感压力大,又不懂得心理的调节与舒缓,导致了身心疲惫、心理抑郁等现象。优秀的音乐作品通常都传递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能够撼动人的内心。经常处身于良好的音乐氛围中,慢慢的便会产生一种激励作用。高校音乐教育通过塑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学生进行熏陶,可以对每位学生的内心产生震撼作用。通过奋发向上的音乐氛围唤醒大学生对生活、对学习、对身边的人、对校园以及对社会的热爱,激发他们走出颓废,奋发向上。

1、端正高校音乐教育理念。

对于高校的领导而言,重视高校音乐教育,端正高校音乐教育理念,是充分发挥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重要前提。

高校音乐教育要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教育教的是一种学习方法,对于高校音乐教育而言,要教会学生基础的乐理知识,培养学生对音乐语言要素的理解及运用能力,从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通过长时间的熏陶,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会逐渐摒弃低俗音乐,爱上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受到优秀作品的熏陶,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操、集体主义精神等等都会得到挖掘与提升,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达到一定的德育功能。此外,音乐是无国界的,高校在开展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也可借鉴国外优秀、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促进音乐德育功能更好的发挥。

2、提高高校音乐教师的个人素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已变得越来越重要。推行创新教育,首先要具备创新教育的引导者,即教师。对于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师而言,首先要具备创新意识,要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接受并善于运用新鲜事物,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其次,要热爱音乐、热爱教育。高校音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要积极向上、充满活力。再次,要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要有完整的音乐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只有这样高素质的音乐教师才能保证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学校要尽可能的组织教师进行学习与交流,提高教师素养。

3、丰富校园音乐文化活动,营造健康的校园氛围。

高校应鼓励音乐教师及校园社团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教育活动。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越过那十几平米空间的隔断、几十分钟时间的限制,还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教育活动,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比如可以组织成立本校的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舞蹈队等等,每周定期组织训练,鼓励学生们参加比赛及大型演出,将音乐的魅力让更多的人看到。同时,学校社团应积极举办歌唱比赛,如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德育洗礼、得到德育教育。学校团委也应积极组织学员的红歌合唱比赛,激发学生们的团结合作能力,激发其集体主义精神,传承红色文化。

学校相关社团可在音乐教师的指导下,联系音乐家,在本校定期举办音乐教育讲座。音乐教育讲座应结合大学生的特点设定不同的主题开开展,邀请在音乐方面具有造诣的人士来参加校园的音乐讲座,通过讲述自己的音乐历程、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方法、音乐对自身的等方面内容,结合不同的主题来影响、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总之,高校音乐教育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可以陶冶情操、树立团结协作意识、传递积极向上的观念等,那么,高校的领导者要对高校音乐教育足够的重视,鼓励高校音乐教师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深入体会并挖掘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音乐文化活动,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1]王玉.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刍议[j].才智,2013(01).

[2]包小兵.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渗透[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8(02).

[3]卞春泉.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实现的途径[j].艺术教育,2012(11).

初中德育论文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师生现实情况做好准备,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通过领导重视纳入评估内容,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而且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培养他们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热爱集体、朝气蓬勃、勇敢顽强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体育风尚,特别是德育在体育教学中表现具体、触手可及,通过联系实际,学生易于接受,从而防止了简单说教的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跨过了应试教育的槛,向新课程标准下的素质教育进发。体育也同样加强了社会、生理、心理等素质教育,注重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思想教育、德育教育于体育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而且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培养他们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热爱集体、朝气蓬勃、勇敢顽强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体育风尚,特别是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表现具体,触手可及,学生联系实际,易于接受,从而防止了简单说教的现象。对于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如何体现思想品德教育,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从师生现实情况做好准备。

1。学生心理条件的准备。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在认识方面有如下表现:感知觉活动的精确性、概括性有了明显的发展,他们已能较为全面深刻地观察事物并剖析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情感与意志的发展上,他们情感日渐丰富,容易感染和接受影响,其社会情操初步形成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结友谊等,另外好奇心很强。教师是可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对其情感意志加以培养和锻炼,并对于各方面的缺憾加以纠正调节。

2。教师教材、教法等的准备。

(1)备课。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备课前应充分钻研教材,注明在哪样活动中具体表现,并在教案中有所体现,切实把育人的目标落实到每节教学中。

(2)课堂常规。每节体育课都有一定制度化了的教学常规。例如,课前场地器材的布置,教师可充分挖掘学生在教师面前的表现欲和荣誉感,让学生取送器材,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为集体、为他人做好事的好品质,而且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3)教学过程。根据教案中教材教法的安排和要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道德意志品质的培养,例如,小组长带队,整队、分组练习,同学们积极响应,如此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的精神。又如在支撑跳跃着已有一定难度和危险性教学内容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克服畏惧心理,对其动作加以肯定,从而培养了学生不怕困难的勇敢精神。

(4)基础知识课。在基础知识教学时,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为振兴祖国的体育事业而学习、而锻炼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责任感。如在教授体育的产生和发展时,阐明体育与军事的关系,加强国防教育。使学生了解体育的强身作用防御作用,从而使学生明白,只有强壮的体魄才能保卫祖国,才能甩掉“东亚病夫”帽子。又如通过“乒乓外交”“五连冠”“亚洲飞人刘翔”等体坛佳话,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积极的为祖国而学习,学好知识加强锻炼的意志品质。

二、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1。更新观念,加强素质教育。

“思之于行前”只有头脑中有了一个目标、计划,行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不偏离主题。对学生增加素质教育的教材,并对完成效果的评估提高到非应试教育的评估水平上来。

2。利用教师的“光环效应”

教师是德育教育的传播者,也是德育教育的表现者。在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生动简明的讲解,正确优美的示范,和良好的品德修养、言谈举止,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学生有敬佩而信服,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服从教师的领导、指挥,逐步培养遵守纪律尊敬师长的好品质。

3。结合体育项目的特点。

在体育教材,各项目的要求不同,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不尽相同。例如,队列队形的教学,就应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教育,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并行成坐、立、行的良好姿态。在篮球等球类项目比赛中,不仅要求队员个人技术良好,而且需要队员的良好配合,才能取得良好成绩,这有助于提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观念。同时,可用反面的打“英雄球”难以取胜,从而对正确的加以肯定,强调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又如,在长跑、超长跑项目教学中,周期性的重复运动,毫无兴趣可言,可适当讲解“马家军”在训练时,磨掉脚趾甲的事例,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同时鼓励学生坚持下去,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坚毅不拔的意志品质。

4。教学过程中的随机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些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教师应把握契机,随时对学生加以引导教育,以期达到育人的目的。如课上某位同学做错了动作,部分学生起哄嘲笑他,抓住这一事例,向学生讲些同学之间有错时应该当互相鼓励帮助,而不是冷嘲热讽,从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真诚待人的良好品质。又如,在使用实心球时,某个同学用脚踩球,针对这一点,教师应马上对学生进行爱护公物,保护学校财产,珍惜体育器材爱护公物的教育。

三、

领导重视纳入评估内容。

由于体育成绩计入中考总分,造成学校比较重视仅有的几项考试项目,其评估时,也仅看升学学生的体育成绩满分率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注重成绩这一硬件教育,而忽视了思想品质教育,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评估中,应安排适当的德育教育内容,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存在德育教育的内容,只有教师不断的挖掘,随时指导修正学生的思想品质缺陷,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

大学德育论文

目前,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着“重成绩,轻德育”的现象,尽管德育教育的喊得口号很响亮,但是并没有落实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升学压力,使得学校之间、学生之间都在比成绩、比考试分数。在这种形势下,各所学校都减少了德育教育的相关课程,几乎没有安排与德育相关的课程活动,家长也纷纷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与己无关,根本不管孩子的德育情况,再加上青少年缺乏对德育的深刻认知,一旦缺乏良好的引导,极易误入岐途。

(二)缺乏德育管理机制。

据悉,我国各所中小学差不多都专设了德育处,从形式上看,所有中小学的德育管理体制正趋于完善,但是其德育教育管理体制并没有得到健全。由于缺乏有效的德育管理机制,学校的德育工作进展得十分缓慢,执行不到位,甚至看不到效果,也没有人定期反馈工作情况。同时,学校德育工作方式过于单一,德育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热情不高;部分德育管理人员较少学习教育知识理论,德育经验不足,不利于提升青少年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新媒体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青少年学生在德育建设中出现了许多不足,由于社会对学生形成了比较负面的影响,从而加大了学校德育建设的难度。新媒体具有隐蔽性和虚假性,可能会误导青少年学生发表违背现实的言论、制造垃圾信息、污染网络环境等等,这也是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特点。然而,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方法落后,观念守旧,难以将新媒体的新特点融入到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工作之中;工作内容,针对性不强。可见,新媒体是影响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解决当前青少年德育工作不足的对策。

(一)完善德育管理制度。

为了更好地做好德育工作,学校可制定班主任管理及考核办法,坚持竞聘和推荐原则,选拔一些成绩突出、师德高尚、威信高的优秀教师,经校长任命后,方可担任班主任一职。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出台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评估细则,适时评估班级教育效果、班级奖惩、素质教育项目等的实施情况,综合考核班主任的年度德育教学情况,以此评出首席班主任,建立班主任管理档案,实行梯级化管理,完善青少年学生德育管理制度。

(二)建立督导评价机制。

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完善,还离不开科学的督导评价机制。首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起带头作用,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其次,要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建立社会、家长、学生为一体的学校德育工作评价机制;再次,还要成立德育研究室,派人专门负责研究、指导、督导、检查、考核各级学校的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情况;最后,落实督导检查考核职责,对师生进行深入调查,将督导评价机制落实到位。

(三)培养学生媒体素养。

在新媒体环境下,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媒体素养也至关重要。其一,需要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避免“一切随潮流”的信息取向,要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其二,将新媒体素养纳入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新媒体的内涵,清楚地知道新媒体的好外与坏处,以防盲目接触;其三,强化青少年学生的媒体道德意识与自律意识,培养他们自觉遵守相关的规范和道德,以便科学合理地使用新媒体源。

(四)健全新媒体德育平台。

健全新媒体德育工作平台,一要充分利用手机短信、网络社交软件的传播优势,注册学校德育门户,以便有效地创造德育工作平台;二要设置德育网络部门,实现对学校德育网络信息的监管,以便更好地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德育工作;三要探析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最大限度地找到符合其特点的媒体资源,努力实现德育新媒体工作平台的方式,进一步扩展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资源体系。

(五)弘扬传统节日文化。

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搭建更宽广的德育教育平台,比如:举办中华传统节日感恩节,组织传统节庆游园活动,使青少年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同时,学校还应当鼓励青少年学生参与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文化社团组织,加深其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青少年学生的自我道德素养,增强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在不断更新,学校德育工作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学校和教师应尽最大努力去探索科学的德育模式。为了增强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必须建立合理的德育管理长效机制,树立道德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完善主体性德育管理体系,与素质教育接轨,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

文档为doc格式。

初中德育论文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德育渗透工作中,要进行全面规划,结合德育素材渗透德育内容;适当的德育评价,将更有助于德育渗透收到实效。

[关键词]德育渗透;总体规划;德育类型;德育评价。

德育在学校工作中居于首要地位,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政治上的信念、信仰,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良好个性、社会公德。《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为全面实现初中物理的教学任务,在物理教学工作中渗透德育,使学生全面发展。本人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认真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提出几点粗浅的认识,以抛砖引玉。

一、总体规化德育内容。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要结合德育内容和素材,选取合适的方法,有机渗透,与教学融为一体,整体规化,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进行。

一是规划德育内容。如世界观、价值观、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行为习惯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崇高的人生信仰,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是选取德育素材。不能德育渗透当成一种政治说教,要以德育素材为载体,让学生感知、体验,把德育的思想观念渗透进去,不是把德育的条文摆出来。

三是运用德育方法。德育过程要遵守德育规律、德育原则和方法,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实验、讨论、讲座、收看电视、多媒体、挂图、网络等,让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让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

四是德育内容序列化。将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和德育素材按下表进行汇总、分类,按学期整理,把德育内容分层次教学,由浅入深,逐渐让学生理解德育内容,并内化为学生良好的品德。

二、德育类型和德育素材。

1、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物理学家和科学世界方面的素材,教育学生在学习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时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的价值在于奉献。如在讲授“牛顿运动定律”时,可以将牛顿的一段名言给学生:“我就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偶尔拾到一颗美丽的贝壳,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一些,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在讲到光的传播“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从《牛郎织女》人类邀游寰宇的梦想,到今天我国“神七”问天,翟志刚神七完成出舱太空行走任务,组织学生收看电视与网络查询“神七”的报导,激励学生科学探究的强烈愿望,立志献身科学研究的伟大事业。

2、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德育的中心内容,充分利用教材介绍我国科学成就和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将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磁现象”中,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司南,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中就有记载;“地磁场”中地理两极与地磁两极有偏离的记述,最早在宋代沈括已有记载,比西方早400多年;“磁悬浮列车”与中国高铁发展,目前全世界投入使用的磁悬浮只有上海,武广高速铁路采用动车组的高速列车,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以此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也要告诫学生,我国虽在一些方面赶上或超出了世界先进水平,但在整体上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段距离,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志和责任,树立科学报国的理想。

3、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物理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例如:水的故事--生命的延续与工农业发展都离不开水,而工农业的发展又造成水污染等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物态变化、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等都是量变引起质变规律的实例;惯性、摩擦力、电热的利用与防止等对人类有有害一面和有益一面,可帮助学生树立“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物质发生熔化和凝固的关键点,其间渗透着量变和质变;密度、电阻深刻表明了表面现象和内在本质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教材,阐明物理概念和规律,由此逐渐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道德品质的教育。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兴趣、性格和气质,遵守社会公德,教材中有很多德育素材,需要教育工作者挖掘德育思想,积极引导学生。

激发学习兴趣。比如,讲“光的反射”,我们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通过对比实验以及体验在黑夜看清自己的脸,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乐趣和光的反射的运用。

注意环境保护。如在“干电池”、“防止废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中,让学生进一步懂得,废旧电池等物品对环境的危害,教育学生做环保卫士。

养成良好行为。如,由于噪声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学时,教育学生文明燃放烟花爆竹、到夜深时注意控制音响的响度等。

讲文明讲礼貌。如,在讲授“力的作用是相互”时,引用陶行之的一段话“你打我,我打你,借别人的手打自己;你骂我,我骂你,借别人的嘴骂自己”,以此教育学生不打人不骂人,学会与人相处、相互帮助。

三、德育渗透评价机制。

为使德育渗透收到实效,教学中应有相应的评价机制,以活动、讨论、讲座等多种方式和方法,或者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或者阶段性专题讨论,或者结合一些地方由于工业的发展,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分析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这种种由学生参与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激励学生真正去体验爱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使学生不仅会读书,还且会做人。

大学德育论文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问题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工作不容乐观,应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原则和举措积极进行探索和研究。

21世纪是科技发展的时期,是人才培养的世纪,而科技和人才大多是由高校培养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培养人才依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因此高校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而德智体美劳中“德”是第一位的。

当代高校不仅只重视和增强对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而且也应与时俱进,完善合理的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对大学生德育的教育,致力于培养和促进大学生“德才兼备”。当代大学生自身不仅只重视知识、能力的学习,还应加强自身德育建设,努力实践,努力做到“有德有才”。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1]高校应以此作为大学生成长长才的行动指南,以此科学理论作为德育的指导思想。高校在对大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应改变传统观念,由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转变。学校应根据当代大学生新的时代特点和需求,审时度势的调整大学生德育教育体系,因材施教,致力于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道德行为水平。

“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成才的前提,是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先决条件。大学生的“德”育是一个全面的、长期的、经常性的培养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违心的假装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自身素养的真实映射,大学生真正的“德”应是“德在平时”“德在身边”。

因此,大学生德育教育应充分发挥:理想信念教育是前提,爱国主义教育是核心,自身素养教育是动力,人文素养教育是催化剂的功能,全面促进大学生“德”的形成。

(1)高校应努力抓好并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大学生思想觉悟的提升,高校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校“必修课、考试课”,安排优秀的专业教师成员负责,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改善教育方法,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努力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

(2)每周安排一定课时的形式政策课教育。形式政策课有利于学生接触掌握最近最新的社会形式变化与国家动态、国际动态等。高校应安排每周固定时间、固定课时、不固定的教师专家、形式多样的课堂主题的形式政策课,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甚至校外实践等。打造形式政策课“周周学、周周新”,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会建设、社团建设等的完善,它们都具有潜在的德育功能。高校应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优化学校的教育环境,加强校园附有人文气息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其环境优美、舒适宜人,大学生身临其境、感染熏陶,这样的硬件设施建设也就渗透了“硬德育”的潜在功能。高校还可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极有益的社团活动、各种比赛及学术活动,促进大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这样也就渗透了“软德育”的潜在功能。“软硬兼施、互相结合”更有利于对大学生良好的德育教育。

(4)顺应时代发展,运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5]高校组织专门网络人才加强校园网络建设,运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如:通过校园网络表彰先进个人事迹、传播校园文化建设动态、展现国家、社会最新事件、最新成就、前沿新闻、国际动态等,也可以开展网上辩论赛、组织各种网上文化交流活动和网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动等,运用网络带动德育教育更新颖、更便捷、更全面。

(5)大学生自身应自觉自律,好学习勤思考,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积极互动交流,转变旧的陈腐的思想观念,不急功近利、不自负、不轻浮、不争强好胜,加强自身辨别能力、自身社会适应能力,“树德于心,施德于身”。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教育应不断探索、不断前进、不断更新、不断完善,顺应时代发展、遵从教育规律、利用内容丰富多方面的德育手段,传“德之正能量”于学生,并用于实践,让学生“德在平时”“德在身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邱伟光.新世纪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之再认识[c]//明德:邱伟光德育文集.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12.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