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陶行知读后感(模板18篇)

时间:2023-11-09 15:34:26 作者:BW笔侠 最新陶行知读后感(模板18篇)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书中的道理和人物形象,同时也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和批判思维。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利用假期时间,我阅读了《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匪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学高才能为人师,身正才能为人范。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道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

陶行知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啊!在学生面前,教师是一个榜样,是一本书,是一幅画,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风尚是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学生的语文学习仅仅靠阅读课本中的文章,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加他们的阅读量,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我始终在不断摸索、尝试:

(1)、给他们推荐好书,甚至到少儿图书馆给他们借书,而且当前畅销的儿童读物,适合青少年的优秀书刊,我都买来或借来读,以求和孩子们找到共鸣,有共同谈论的话题。这样一来,孩子们感觉老师和他之间的距离在缩小,在班级中掀起了一股读书的热潮,互相“攀比”,看谁读得书多。借机开展读书交流会、讨论会,使读课外书常态化、自觉化。

(2)诵读经典的古诗文。老师教学时的出口成章,让学生深深地折服,发自内心想像老师一样多背古诗文,自主学习自然就落到了实处。在作业不多的情况下,坚持每周背诵2—3首古诗,积累内化。

(3)优秀的名家名篇,不是太深奥难懂的鼓励学生背诵。如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那清新的文字,诗一般的笔调,背着背着,学生就完全融入了这充满生机和活力,充满希望的春天里。

《陶行知》读后感

一段时间以来,我认真拜读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读后感。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其中,最受启发的是陶行知先生的两段名言: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与以往传统教科书有很大改变,多以学生生活、活动为主,但是每个学校每个年级的学生认知情况不同,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也不同。教材内容是死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来创新教材,自主创新“活教材”,以实现创新教育。

2.“六大解放”:

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

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就是要鼓励学生敢干、善干,敢于动手,善于动手;

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观察、善于观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四是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鼓励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就是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就是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习、活动和创造,不要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也不要让课外作业多得做不完。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历久弥新。他的思想与我们今天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陶先生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及挥出来.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彻底的解放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让我们的学生走上创造之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谓极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无不闪烁着创造的光芒。相信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在新课改中的渗透与运用,会让课程改革更好地发挥出实效,促进新课改的推进。

《陶行知》读后感

读完这本书,引用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一句话就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马卡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就产生教育效果。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调皮捣蛋,不尽人意的学生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付出一定的细心,耐心和爱心,但效果不是很好,我又该怎样做才能做到药到病除?我千万遍地质问自己。后来,我静下来仔细一想,终于悟出一个道理:从一开始我就没有耐心,给予他的爱也微不足道,怎能要求他会随我所愿,成为一名好学生呢?我从来都没有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总是盯着问题、缺点以及背后的苛求,改变,统统把缺点扫除,以便适应我的眼光,我的标准,我的高度。

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当走进校门,看到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顿时感觉很放松,因为他们对我来说就象颜料盒里那五彩缤纷的颜色,象画纸上那美丽的风景。我也因他们的精彩而精彩。

因此要想教育好学生,必须用真心来对待他,只有这样才会更好。

《陶行知》读后感

《走近陶行知》这本书,使我深受启发。这本书让我认识了一个视事业高于一切,无私奉献、不畏强暴的陶行知爷爷。

陶行知爷爷小时候曾和同学谈论过长大以后干什么,一个同学说:“我长大以后去外国当专家,在外国定居。因为中国实在太穷了。”陶行知爷爷却不以为然,他说:“无论中国再穷再落后,但毕竟是自己的国家。”一个小孩子能说这样的话,可见陶行知爷爷是多么爱国。

陶行知爷爷一生热衷于教育事业。一次演讲时他说过,如果强迫学生学习即使学了也是学而不化,如果学生能自愿地学习,就能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陶爷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我对《四块糖》这个故事特别有印象,还记得事情是这样的:一天,一个叫王友的男生用泥巴砸了另一个男同学,陶校长看见了,连忙制止,叫王友放学后来他的`校长室。放学了,王友来到校长室,见陶校长还没来,便默默地等着。

陶校长来了,他掏出一块糖对王友说:“我叫你放学后来我的校长室,你很准时,所以我奖励你一块糖。”他又说:“我刚才叫你别砸你就不砸,说明你很懂事,我再奖励你一块糖。”王友很是疑惑。

陶校长又说;“我已经了解了事情,是那个男同学先欺负女同学的,你用泥巴砸他说明你很正直,我再奖励你一块糖。”王友伤心的哭了,惭愧地说:“陶校长你打我吧,即使他欺负女同学,我也不能用泥巴砸他呀!他毕竟是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呀。”陶校长又奖励他一块糖果。就这样陶行知爷爷用了四块糖就让王友认识到错误,他的这种教育方法真是奇特有效,真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陶行知爷爷的故事深深的教育着我,我要向他学习。原来的我很瞧不起自己的祖国,嫌中国不发达。但我读完《走近陶行知》后,知道了要想让中国发达,就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

陶行知读后感

在万物复苏,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我们一起阅读《陶行知论生活教育》,感受春意,触摸自然,孕育未来。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课程”。教育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生活之变化,教育之伴随,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和契机。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教育无处不在。

生活是教育的根基与土壤,教育发生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方方面面。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有高度的一致性的。因此,教育要根据生活的需要,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过什么样的生活,便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让孩子只学习书本上的文字知识,而不从真实生活中感受触碰真实,这样的教育只能是假教育,是没有活力的教育。这也不是说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说教育与生活经历同一个过程。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生活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方法。教育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而是生活本身,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知识要从现实生活中躬行来。

教育勃发生机。

今天我们的教育,其实是在引导每一个孩子,如何去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每一个孩子,都是未来世界的建设者,他们需要从当下学习知识、汲取教训、积累经验、锻炼品格、提升能力。今天的世界,就在他们闪动的双眸中;未来的世界,就在他们成长的心田里。

教育需要激情,绚烂的燃烧;教育需要温情,终身的熏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是博大精深的,它需要我们结合教学实际,不断的去探究其实质,付之于行动。

美丽的花朵迎着朝阳成长,稚嫩的小脸透着无限希望。用爱心浇灌嫩苗,愿孩子们如粒粒种子般,拥抱春天,拥抱希望,迎向朝阳,茁壮成长!

《陶行知》读后感

一段时间以来,我认真拜读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其中,最受启发的是陶行知先生的两段名言: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与以往传统教科书有很大改变,多以学生生活、活动为主,但是每个学校每个年级的学生认知情况不同,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也不同。教材内容是死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来创新教材,自主创新“活教材”,以实现创新教育。

“六大解放”:

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

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就是要鼓励学生敢干、善干,敢于动手,善于动手;

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观察、善于观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四是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鼓励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就是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就是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习、活动和创造,不要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也不要让课外作业多得做不完。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历久弥新。他的思想与我们今天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陶先生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及挥出来.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彻底的解放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让我们的学生走上创造之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谓极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无不闪烁着创造的光芒。相信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在新课改中的渗透与运用,会让课程改革更好地发挥出实效,促进新课改的推进。

《陶行知》的读后感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不予理会,他坚定而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为学校。“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办学者及教师都充满着爱,爱教育爱学生,方能奋斗办出像样的学校。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有些学生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把孩子扔在一边,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学习跟不上,有时我真的不忍心责备他们。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几乎都在自己的看护下做作业,再想想他们,我们作为教师的.有什么理由不去爱他们呢?教育本来就要用爱去浇灌,心与心交融才能回报以真诚。

陶行知读后感

以前的我,事事靠别人。

三年级的时候,因为妈妈总是六点半叫我起床,所以我上学一直都没有迟到过。慢慢的,我变得懒惰起来。每天等着妈妈来喊我。有一天,妈妈有急事先走了,我竟然一口气睡到了八点!我哭哭泣泣的走去学校,早饭也没吃,还一个劲埋怨妈妈。

那时我有个坏毛病,就是不愿意用笔记作业,但又怕忘记某件家庭作业,所以每次星期天,我就让同桌帮我记作业。有一次,也许是同桌不小心,少记了一项家庭作业。星期一课代表收作业我自然是交不出来,我不仅被老师数落了一顿,而且站在教室前面罚站。我心里愤愤不平,与同桌大吵了一架,课后,他对我说:“你不能总是让我帮你记作业呀,你不能自己记吗?”我点了点头,似乎明白了什么。

有一次考试,我的数学考的一塌糊涂,我很难过,也很生气,我埋怨老师。为什么不多给我们讲题,这张试卷上有许多题老师都没讲过。老师看着我,语重心长的说:“老师不可能教的面面俱到,这完全靠你们自己,去多读题,多做题,多来问题。”

最后老师告诉我:“你不能事事养成依赖别人的习惯,你要学会独立,要靠自己多努力!”

于是,我终于明白——我,要靠自己!

于是,我养成了独立记作业的习惯,并且每次把作业都完成的很好。

于是,我学会了自觉学习,主动做题。办公室里也经常有了我的身影,期中考试,我的数学成绩是全班第一!

于是,我变得勤劳、勤奋。我不仅学会了做饭,而且在学习上也变得独立,主动。

陶行知老师说的真好: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才是最靠得住的人!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陶行知作为教育大家,其教育思想非常丰富,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来说更是不可多得的一份财富。读完《陶行知文集》,让我感触最深是陶行知先生的那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师爱的无私与伟大。都说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平常人的付出都为回报,而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要以自己的一生做教育实践,树立起尚师德的典范,加强对师德师风的研究。

首先教师要有奉献精神,教师要把教育事业看成一件大事来做,要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情,是永久有益于是的,故此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他曾经赋诗来表达这种精神:“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其次教师要有乐业精神,陶行知在新教育一文中指出,一定要看教育事业是大事业,有大快乐,那无论是做小学教员,做中学教员或做大学教员都是一样的,虽然教育辛苦而薪水少,但是看到小学生天天成长,由没有知识变为有知识,像一颗种子萌芽而生叶,开花而结果,这里有极大的快乐。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所提倡的师德规范。师爱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热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无论家庭地位高低,财富多寡,相貌丑俊都一样看待,不可偏爱,不抱成见,不循私情。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在这一点上陶行知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在办学实践中,陶行知十分注重尊重学生意见。热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他要求教师不仅上课时对学生负责,课余时间也要要求学生,以免他们在闲暇时间做错事,对已经犯错误的学生,陶行知主张用爱心去感召他们,让学生勇于改正错误,陶行知强调,热爱学生,要用真心真情,因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通力合作,同心协力是陶行知反复倡导的团结协作的师德规范,在1941年拟定的育才创造年计划大纲里,陶行知明确地把以互助精神相待作为一项重要的师德规范,陶行知坚决反对教师之间的知识封锁,将教师不能放弃争斗,而不能谋充分之合作,视为最可耻的行为,他真诚希望在教师间创造出精诚团结,同心协力的境界。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重要内容,陶行知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字画人的,因此,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强调因身教重于言教,他曾经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教师,才能培养真人才,陶行知从培养人才的高度,将叫人做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塑造能服务于大众的真人作为教育培养目标,将真教师作为教师学习的楷模。

教育不仅是教育学生,而且教育还是教育我们教师自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和理解,我们在学习陶行知师德思想的.同时,不仅能够教育好我们的学生,还能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

《陶行知》读后感

我专心研读了《陶行知文集》。读了之后深深感叹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被文中深邃的思想所折服。我想我会再一次去阅读,反反复复地将先生的思想精髓内化于心,直到真正能指导我的教育教学行为为止!

陶行知先生生活在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的,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改革中国教育,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愧为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和伟大的实践教育家。学习陶行知、走近陶行知,对于今天我们搞好教育教学研究,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陶行知的文集,内容丰富,娓娓道来,深邃的思想通过朴实的语言展现出来。我谈谈两点感想:。

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在“答朱端琰之问”一章中详细解答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及做法。我理解为教师要教会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要学生学得“自得”,学得“自动”。并且,学得的知识与现实应是一致的。这让我想起我们的春游,带着孩子来公园之前我们教育孩子要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然而到了公园,孩子扔垃圾的时候,老师有时却熟视无睹,这不是“教学与做”分离吗?这应该引起我们老师注意,在生活中,我们更应该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否则,学校学的知识就变得贫乏,苍白无力。

陶行知先生又说: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教师不能只管自己教,要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要学生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陶行知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们所要倡导的——“因材施教”吗?。

陶行知的“教学合一”的教改思想,强调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在他杜威教师那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新的突破,这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陶行知》读后感

不知是从何日开始,我的心中深深地烙下了他的名字——陶行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组合成“行知”!一个多么富有哲理和韵味的名字呀!不光是他的名字让我回味无穷,他的故事更让我受益匪浅。

读着读着,我的内心不禁感慨万千,脑海中浮现出了两年前的一件事。

那年正值小暑,毒辣的阳光照在大地上,大地似乎被烤焦了,闷热的天气让人动不动就大汗淋漓。好动的我当然也不例外,特别是那双脚,一天到晚都是浸在厚实得密不透风的球鞋里,我实在受不了了。为了给这双困在“围城”里的脚“降温”,我便诚皇诚恐地请求妈妈给我买一双凉鞋,虽然我知道爸爸前几天刚下岗,妈妈也正为这事发愁。可没想到妈妈居然一口答应了。我欣喜万分,心想:这下我的双脚可以凉快凉快了,再也不必闷在球鞋里“淌汗”了。当我穿着来之不易的凉鞋时,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激。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凉鞋上的鞋粘便松了,虽然我倍加爱惜,却仍逃脱不了便宜货的宿命。我伤心极了,我的双脚又将面临“闷与热”的煎熬。于是,我试图再次请求妈妈为我买双凉鞋。可这一次,妈妈却坚决地说:“不买!你这孩子,这鞋不是能将就着穿吗?这么新的鞋子扔了多可惜啊!”“可是——”还没等我说完,妈妈就麻利地拿出针线,一边捋了捋灰白的头发,一边拿起凉鞋就修补起来了。根本不顾及我的感受,反而还笑着对我说:“你看,这样不就行了吗!”当我再次穿上那凉鞋时,心里别说有多难受,我觉得那缝补过的伤痕似乎在嘲笑我:“你看,她穿得多寒酸呀!”就这样,我再也没提买鞋的事,再也没穿过那双鞋。

《陶行知》读后感

闲暇之余,有幸拜读了《大家心中的陶行知》一书,本书共117位名家分7个不同的行知板块写下了自己心中的陶公,赞颂了陶公为了理想教育的构建和儿童少年健康成长倾其一生心血所做的种种努力,让我实实在在地感悟到一个灵魂中镌刻着中华印记的知识分子的情怀和高尚追求及浓浓的大师之爱。这些“大家”心中的陶先生宛如一个慈祥的长者,话语中蕴含的全都是朴素的真理,是陶先生一生从教的经验之谈。读来如沐春风,胜于自己苦思数载所得,现就管中窥豹的一点认识,谈谈自己阅读后的几点肤浅感受:

陶行知一生提倡“爱满天下”,这是他人生的信条,也是他毕生生活的写照,他创办的晓庄师范就是他爱德教育的真实写照,充分体现了他对平民、对穷人、对乡村、对农民的博爱,他热衷于创造真诚、博爱、和谐的教育氛围,体现了最崇高的师德境界,树立了人师楷模的显著标志,张扬了爱心和人剃精神。在这里,我所理解的爱应该是大爱而非小爱,大爱应该是对学生思想上的关爱,即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思想的偏颇,通过与学生的真诚沟通,让学生相信你,并给处于迷惑中的学生以正确的思想指导。我想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不正是需要拥有这样一颗敏感细致的心去发现和感受每个学生的心灵,给予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

记得班里有个孩子,家里的父母经常吵架闹离婚。有一天早上,我接到该妈妈的电话说孩子怎么也不愿意来读书了,一直在家里哭,让我快去劝劝她。我迅速了解该生的家庭情况后,及时与孩子沟通,孩子一边哭着一边扑进了我的怀里,看着孩子哭得红肿的双眼,望着她那信任的小眼神,我内心五味杂陈。“孩子!会好起来的,人生中有很多的坎坷,我们要学会坚强!老师相信你是个坚强的姑娘。接着,我利用休息时间跟她妈妈单独聊了聊,希望家长之间的感情不要影响孩子的情绪。我们班又利用主题班会寄予孩子无限的关爱,看到有的孩子眼里闪着泪花,我的眼眶也湿润了。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感情也发生着不小的变化。作为老师,我们就应该尽量抚慰孩子的受伤的心灵,让孩子心灵少一些伤害!罗曼.罗兰说:要散播阳光到别人的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用爱心营造阳光,让我们的学生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健康成长。“师爱”如无声的细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学生的心灵。我们教给学生爱的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如何去爱别人。对学生来说,老师不经意间的一句话,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一生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有可能是造就一个人才,也有可能是抹杀一个人才。

是的,陶先生的这一教学主张,正与当前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不谋而合。“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陶先生说得多好。如今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狭小,但是现在是信息发达的时代,他们对信息的接收能力是非常强的,课外知识非常丰富。由于他们年龄小,还不能把所知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做”上教,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广泛地在课堂课外开展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正是从“做”入手促进“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但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把生活与教育紧紧联系起来,给了我无限的启发和思索。我们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开发校本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味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新课程惟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体现课程的本质功能。对每个学生个体而言,生活世界是第一位的,知识世界是从生活世界分化出来的`,是为生活服务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细节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利用鲜活的人物和事例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无论是光明的一面还是阴暗的一面,让孩子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心去触摸、去感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学会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会,只有将整个社会变成学校,教育的对象才更丰富,教育的意义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倾其毕生的精力从事教育事业,提出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处处真理洋溢,处处值得细思细品,如人行于百花园中,所过之处皆是芳草蛱蝶、鲜花争艳,值得我们继续研读。他的教育思想滋养了一批批师者,影响了一代代学子,对当今的教育仍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不读陶行知,不能不学陶行知,让我们在陶行知这盏明灯的指引下,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朱慧英)。

《陶行知》读后感

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先生以出其不意的'奖励感化教育,轻而易举的功破了学生的心理,圆满的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想要教育一个人首先要树立平等的心态,宽容的胸怀,对事不对人,设喻服其心。凌驾他人对立斥责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教育孩子更是如此,逆反心理就是这样累积而成的。所以,教育学生或者孩子时不应用训斥、苛责、打骂等伤人自尊的方式,而应平心静气,换位思考,旁敲侧击,对比设喻,导化对方心理。很多时候,微笑比严酷更有力量,赏识比批评更具激励。

滴水穿石,胜过暴雨,和言良意,默化潜移。

《陶行知》读后感

什么是享受?为什么享受?这对于许多忙碌在学校家里两点线的学生一点也不明白。他们可能认为,是玩着“苹果系”手机,或者是没有作业,甚至是不用读书,这就是他们认为的享受。

我的享受倒是与众不同。早上喝着暖暖的皮蛋瘦肉粥,那便是享受;看着自己整整齐齐的笔记,那便是享受;听着雨点“滴滴嗒嗒”地打在雨伞上,那便是享受。许多人抱怨着生活的不美好,学习的压力大,社会的不公平,里面不乏有都市白领,名列前茅的好学生,这是为什么?这是他们不会享受生活。天天享受忙忙碌碌的生活,会给你带来快节奏的动力;天天享受学习的巨大压力,会让你激发学习的兴趣。总是抱怨生活的人,只会更加认为生活是多么残酷,渐渐失去生活的信心。

我们现在是中学生,每个学生都会抱怨压力大,作业多,可是每个人都一样的呀!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将压力转换为自己的动力,才能创制出自己的一片蓝天!

《陶行知》读后感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或者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的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课堂上虽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师”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共同进步;但面对调皮的“小捣蛋们”,往往还是缺少耐心,当他们太调皮时想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地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总是事与愿违。《陶行知选集》里要求教师“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这些难管的小孩,他谈到了解决的.办法(一)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个态度要立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越管越难管了。(二)仔细考虑他所以难管的原因,在源头上予以解决。(三)体力充沛,无法发泄的,有时捣乱,可以多给他一些机会劳动或干体育游戏。(四)先生也得检讨自己的功课教法是否合乎学生的需要程度。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

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开辟了同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平,立志做第一流的人物,“不能舍身实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生活教育”学说是从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富有时代特色,受到进步教师和劳苦群众的欢迎,引起了世界教育家的注目。直到今天,陶行知所创立的“生活教育”仍很中肯、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这一方面说明陶行知视野的宽广,研究问题的深入,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界旧习惯势力之大,老教育观念改变之难!。

陶行知始终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把生活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的一生看成一个整体,也把教育与生活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待。他指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因此由于生活的内容是全方面的,故而教育也应体现出全面性。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脸,朗朗的书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读后感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对孩子的爱心是师德的制高点。“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的格言。他在创办晓庄学校的时候就多次说:“晓庄是在爱中诞生的。”

他一生爱学生,爱教育,爱祖国,爱真理。他的平民教育思想,他的乡村教育思想,他的普及教育思想,他的抗战教育思想,他的民主教育思想,无一不是他对人民巨大的爱的体现!我们以诚为本,我们以爱为怀,我们热爱学生,我们热爱教育,我们像陶先生那样拥有了这样的境界,我们的教育就是无往而不胜!

在幼儿园这个家里,我既是孩子的老师又是他们的朋友,给每个孩子爱,让孩子知道你喜欢他是做老师的艺术。孩子有两个家。白天的家在幼儿园,老师就是他的妈妈。所以她们和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依恋心理。老师的一个微笑的赞赏、一个关注的目光、一个信任的点头,在他们眼里都是一种“爱”。

事实也证明:孩子在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以后,常常会在学习中产生更大的动力;在学习中产生更大的动力;在行为上出现明显的趋善性。当孩子有痛苦和不幸时,老师的同情和开导使他们得到慰籍;当孩子有缺点时老师的公正和帮助,使他们从中获得信心。例如,我们大班本学期转来一位从外地来的孩子,听不懂普通话,自己说的是家乡话。有几次把大便也拉在裤子上,但我并没有批评他,而是细心地告诉他,什么时候想上厕所都可以去,不可以拉在裤子上,会生病的,他低下头又点点头,我摸摸他的头,给了他一个微笑,从那以后再也没有拉在裤子上了。

在许多活动中,他无法用适当的语言来表达。于是我仔细观察他的眼神动作,逐渐领会他的意思。同时让活泼开朗的孩子陪他一起玩。在游戏中我教他说,鼓励他多说普通话,有机会就让他在大家面前表演,使他感受到说普通话的快乐。他也在互学互玩中获得了许多开口的机会和乐趣。又如我班的范祺儿一开始拒绝画画。于是我握着她的小手慢慢地启发她小手动小笔也会跳舞,就会变成小树、小花,还可以变成许多许多。当她指着画,高兴地告诉我“美丽的花园里小朋友在跳舞呢!”时,我由衷地为她自豪,孩子的想象力真丰富,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表现。

奉献是师德的着重点,陶行知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一生放弃了多少个人成功的机会,毅然来到人民之中,来到孩子之中。他常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工作的很多方面必须依靠师德来完成,一位教师如果没有一点奉献精神,是永远不可能成为一流的教师。把我们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活里,这才是尽了教师的.天职。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在经济高度发展的新时代,尤其要求我们要向陶先生学习,学习他的奉献、学习他的无私、学习他的无畏,学习他的无悔……与时俱进是师德的发展陶先生不断提出:要与时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

我们的职业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与生活一起前进,才能做一个好教师;不断探索适应新形势的新方法,才能成就一种对学生有影响力的师德。教师的好学与上进本身就是学生成长的强大影响力,陶先生在《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中说:“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我想好学的教师最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要想学生好学,必须老师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只有教师不断发展,学生才会有不断发展的力量。

今天的老师,除了努力向师风师德中提倡的好老师标准敬业乐业、勤学进取无私奉献要求自己外,我觉得还要增加的是具有较强的适应思想、能力和责任感;具有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教师的职能角色,决定了教师必须有高度的负责精神,也就是高度的责任感。

对每个孩子认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待任何工作和环境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紧不慢,有条不紊的工作。孩子有语言学习的最佳期,老师也有出成绩的最佳时段。面对每一次挑战和机会都会以积极的姿态准备着。当然,外表直爽的我还是需要支持和鼓励。

《陶行知》读后感

前几天我读了《陶行知的“四块糖”》,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陶行知先生当小学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室去。

陶行知先生连续掏出了四块糖给了那位男生,但是,陶校长先生掏出的不是区区一块糖,而是四块糖。原因是第一块糖是那位男孩比陶行知先生先到办公室,第二块糖是陶行知先生令他不要打同学,他立即住了手,第三块糖是因为他打同学是因为那个男孩欺负女生,第四块糖是因为那个男孩已经认错了,奖励给他的糖。

陶行知先生以“发糖”为奖励,而且这四块糖有着的宽容之心,一个男孩在校园里拿砖头砸人,无论有什么理由,也属于严重的违纪行为,正如结尾:孩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改变,无知可以变成有知,单纯可以变成复杂,莽撞可以变成老到,粗鲁可以变成细腻,怯懦可以变成勇敢,小气可以变成大度,蛮横可以变成理智。变与不变,大变与小变,既取决于自己,也取决于家庭和学校。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师,会创造无数的奇迹。因为宽容是一服灵丹妙药,能够在关键时刻,矫正学生的人生之舵。

陶校长的那“四块糖”,虽然很渺小,也很微不足道,但是,让那位男孩吃在了嘴里,更甜在他的心里。

男孩自己犯了错误,得到的竟是表扬。

陶校长是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师,正是因为他的宽容、理解与教导有方才矫正了一个学生的人生之舵。

《陶行知》读后感

假期我认真地读了《点击陶行知》感触非常大是其中的“生活即教育”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体系。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

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体讲,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动地由生活制约,而是对生活有能动的促进作用。生活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陶行知认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

“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具体包括三方面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下面,就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里谈到:好生活就是好教育;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有计划的生活就是有计划的教育。他同时又谈到,与“生活即教育”有连带关系的就是“社会即学校”。因为,他要实现一种教育的理想,就要用教育的力量来解决民生问题。陶行知先生为此在文中进一步用实例证明,“生活即教育”与“社会即教育”是相连的,是一个学理。他进而又提到,要过现代的生活就是要受现代的教育,办今日之学校,使小学生过今日之生活,受今日这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要让学生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与劳动。这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教人做真人。自有人类生活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是与时俱进的。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我作为一名人民的教师,读了陶知知先生的著作,既感觉受益匪浅,又感觉责任重大,同时又得到了启迪。在当今社会,生活教育,是社会所求;素质教育,是社会所需;当一名优秀的教师,是社会所盼。我只有竭尽全力,多学,多思,多想,多做,按陶行知先生所言,努力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