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数的概念说课稿(专业13篇)

时间:2023-12-13 09:35:23 作者:紫薇儿

教案模板是指按照一定的格式和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地规划和设计教学活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能够对各位教师提供一些帮助和启发。

概念说课稿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集合是学习高中数学的重要工具之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小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人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等,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从教材我归纳出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集合元素的特征。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3)通过教师指导,发现知识结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

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针对现在的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差、计算能力差的`特点,第一节课的内容不要求学生太多的计算,通过大量的举例让学生充分掌握集合的基础知识。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学习,将学生置于主体位置,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探索类比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发现的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力求把握好以下几点:。

(1)通过实例,让学生去发现规律。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力求使学生学会用类比的思想去看待问题。

(2)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

(3)力求反馈的全面性、及时性,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老师进行适当的点评。

(4)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急于把结果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类比得出结果,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一)复习导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教材中例子(p4)。

(二)讲解新课。

(1)集合的有关概念。

(2)常用集合及表示方法。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三)课堂练习。

1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的集合(不确定)。

(2)好心的人的集合(不确定)。

(3){1,2,2,3,4,5}(有重复)。

(4)所有直角三角形的集合(是的)。

(5)高一(12)班全体同学的集合(是的)。

(6)参加2008年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成员的集合(是的)。

2、教材p5练习1、2。

1.本节主要学习了集合的基本概念、表示符号;一些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集合的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以及集合元素具有的特征.

2.我们在进一步复习巩固集合有关概念的基础上,又学习了集合的表示方法和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概念,同学们要熟练掌握.

《棱锥的概念和性质》说课稿

“棱锥”这节教材是《立体几何》的第2.2节,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和平面的基础知识,掌握了棱柱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多面体的又一常见几何体。它既是线面关系的具体化,又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棱台的概念和性质奠定了基础。因此掌握好棱锥的概念和性质尤其是正棱锥的概念和性质意义非常重要,同时,这节课也是进一步培养高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

2、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棱锥、正棱锥的概念和性质以及运用正棱锥的性质解决有关计算和证明问题。通过观察具体几何体模型引出棱锥的概念;通过棱柱与棱锥类比引入正棱锥的概念;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逐步探索和发现正棱锥的性质,从而找到解决正棱锥问题的一般数学思想方法,这样做,学生会感到自然,好接受。对教材的内容则有所增减,处理方式也有适当改变。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高一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棱锥以及正棱锥的概念,掌握正棱锥的性质,领会应用正棱锥的性质解题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对正棱锥中相关元素的相互转化的研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及数学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空间问题向平面转化的能力。

(3)德育、美育目标:通过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数学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空间观念正逐步形成。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往往是正棱锥,它的性质用处较多。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探索,自然而然地引出正棱锥的最重要性质及其实质;而如何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来解决?本节课则通过抓住正棱锥中的基本图形这一难点实现突破,教学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正棱锥的线线,线面垂直关系。

由于本节课安排在立体几何学习的中期,正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电教手段,把某些概念,性质或知识关键点制成了投影片,既节省时间,又增加其直观性和趣味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并没有采取把正棱锥性质同时全部讲授给学生的做法,而是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与处理,将正棱锥最重要的性质这一知识点发现的全过程逐步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体会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把本节的教法确定为:类比联想、研究探讨、直观想象、启发诱导、建立模型、学会应用、发展潜能、形成能力、提高素质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根据立体几何教学的特点,这节课主要是教给学生“动手做,动脑想;严格证,多训练,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这样做,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强了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学生才会逐步感到数学美,会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只有这样做,才能适应素质教育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函数的概念》说课稿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理解终边相同的角的意义;了解弧度的意义,并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

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初步了解有向线段的概念,会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表示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终边相同的角的意义和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一、问题.

1、角的概念是什么?角按旋转方向分为哪几类?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角分为哪几类?与终边相同的角怎么表示?

3、什么是弧度和弧度制?弧度和角度怎么换算?弧度和实数有什么样的关系?

4、弧度制下圆的弧长公式和扇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5、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在各象限的符号怎么确定?

6、你能在单位圆中画出正弦、余弦和正切线吗?

7、同角三角函数有哪些基本关系式?

二、练习.

1.给出下列命题:

(1)小于的角是锐角;

(2)若是第一象限的角,则必为第一象限的角;

(3)第三象限的角必大于第二象限的角;

(4)第二象限的角是钝角;

(5)相等的角必是终边相同的角;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

(6)角2与角的终边不可能相同;

2.设p点是角终边上一点,且满足则的值是。

4.若则角的终边在象限。

5.在直角坐标系中,若角与角的终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则角与角之间的关系是。

6.若是第三象限的角,则-,的终边落在何处?

例1.如图,分别是角的终边.

(1)求终边落在阴影部分(含边界)的所有角的集合;

(2)求终边落在阴影部分、且在上所有角的集合;

(3)求始边在om位置,终边在on位置的所有角的集合.

例2.

(1)已知角的终边在直线上,求的值;

(2)已知角的终边上有一点a,求的值。

例3.若,则在第象限.

1、若锐角的终边上一点的坐标为,则角的弧度数为.

2、若,又是第二,第三象限角,则的取值范围是.

3、一个半径为的扇形,如果它的周长等于弧所在半圆的弧长,那么该扇形的圆心角度数是弧度或角度,该扇形的面积是.

4、已知点p在第三象限,则角终边在第象限.

5、设角的终边过点p,则的值为.

6、已知角的终边上一点p且,求和的值.

1、经过3小时35分钟,分针转过的角的弧度是.时针转过的角的弧度数是.

2、若点p在第一象限,则在内的取值范围是.

3、若点p从(1,0)出发,沿单位圆逆时针方向运动弧长到达q点,则q点坐标为.

4、如果为小于360的正角,且角的7倍数的角的终边与这个角的终边重合,求角的值.

《函数的概念》说课稿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函数的概念》,本课题是人教a版必修1中1.2的内容,计划安排两个课时,本课时的内容为:函数的概念、三要素及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及值域的求法。下面我将以“学什么、怎么学、学了有何用”为思路,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评价、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加以说明。

一、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

课节内容的课标要求是:

(1)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

(2)在实际情景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4)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

(5)学会运用函数图像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2、课标解读。

关于函数内容的整体定位和基本要求解读:

(2)强调对函数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因此要求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多次接触、螺旋上升;

(3)关注背景、应用、增加了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4)削弱和淡化了一些内容,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反函数、复合函数等;

(5)注重思想和联系——增加了函数与方程、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根。

(6)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函数及其性质。

【依据意图】。

(1)教材如此要求的根本目的是希望帮助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认识和理解函数的本质,而真正理解函数概念是不容易的。因此,不要在过于细枝末节的非本质问题上作过多的训练,有了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值域自然就定了。此外,“课标”建议先讲函数再讲映射,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函数的本质理解。

(2)希望通过方程根与函数零点的内在联系,加强对函数概念、函数思想及函数这一主线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作用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根将函数思想以及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之间的联系具体化。

(3)二分法是求方程近似根的常用方法,更为一般、简单,能很好地体现函数思想,“大纲”只是用“三个二”解决根的分布问题。

(4)现代信息技术不能替代艰苦的学习和人脑精密的思考,信息技术只是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一种快速计算的工具。

3、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函数内容是高中数学学习的一条主线,它贯穿整个高中数学学习中,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这一节所学习的函数概念既是对初中所学函数概念的一次升华和再认识、对集合语言的一次重要应用;又是以后继续学习函数的性质、数列等等知识的必备理论基础,在函数学习中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章节。

(2)内容与课时划分。

本课题是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1中1.2节,计划教学2个课时,第一课时内容包括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要素、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及值域的求法;第二课时内容为:区间表示、较复杂函数的定义域及值域的求法、分段函数、函数图象等。本节《函数的概念》是函数这一章的起始课。概念是数学的基础,只有对概念做到深刻理解,才能正确灵活地加以应用。

4、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已经在初中学习过函数的概念。

(2)本班级学生个体差异较明显。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制定如下:

5、教学目标。

【依据意图】: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简洁明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容易检测目标的达成度,同时也要体现出新课标下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基于以上分析作为依据,课时目标分解如下:

【课时分解目标】。

1、能够列举生活中具有函数关系的实例;

2、能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函数的定义,能对具体函数指出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

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带根号,分式)的定义域和值域;

4、能够从函数的三要素的角度去判定两个函数是否是同一个函数。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正确理解形成函数的概念。

难点: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抽象出函数概念。

[意图依据]:本课时是概念课,重在概念的理解和形成,但教师应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联系旧知、突破难点、生长新知。为此通过教学目标和难重点的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及精髓,带着目标去学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法。

问题式教学法(实例情境、启发引导、合作交流、归纳抽象)。

由于本课题是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揭示函数的本质,无论难度还是跨度都有质的飞跃。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我通过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采用一系列的设问、引导、启发、发现,让学生归纳、概括出函数概念的本质,并灵活应用多媒体、黑板呈现、展示、交流。

[意图依据]:函数的`概念的教学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把集合作为一种语言;(2)对函数本质的理解不能一步到位,要注重螺旋上升;(3)重视信息技术的使用。为此,教师要在课堂上搭建一个平台,通过展示实例、学生举例、典例分析、小结归纳等环节穿插若干问题,引起思考,达成教学目标。

四、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互评。

我们知道越是基础性的概念,其统摄性就越强,学生从中领悟到的数学就越本质;但事物总有两面性,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往往难度大、时间长,需要更多的经验积累.因此本节课在学法上我重视学生在列举大量实际背景的前提下对所给出实例观察,类比,归纳,分析,探究,合作,提炼,感悟函数概念的“本来面目”,以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预习环节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互动环节有学生的合作交流、在课后拓展环节有学生的探究学习。这样做,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强了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获”,“获”有所“用”。也恰好能够体现我以“学什么、怎么学、学了有何用”来设计本课题的整体思路。

[意图依据]:本课时是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过程,着重让学生经过对大量实例的剖析、了解、归纳而形成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经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解决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基础上层层深入的理解函数概念。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内容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为以下逐层推进六个步骤:

1、课前预习、生成问题:

2、创境设问、引入课题:

3、观察分析、探索新知:

4、思考辨析、深刻理解:

5、提炼总结、分享收获:

6、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函数的概念》说课稿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的概念,能从简单的实际事例中,抽象出关系,列出解析式;

2、使学生分清常量与变量,并能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会求值,并体会自变量与值间的对应关系.

4、使学生掌握解析式为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求法.

5、通过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了解的意义,会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求值.

教学难点:概念的抽象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讲了的概念: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

生活中有很多实例反映了关系,你能举出一个,并指出式中的自变量与吗?

1、学校计划组织一次春游,学生每人交30元,求总金额y(元)与学生数n(个)的关系.

2、为迎接新年,班委会计划购买100元的小礼物送给同学,求所能购买的总数n(个)与单价(a)元的关系.

解:1、y=30n。

y是,n是自变量。

2、,n是,a是自变量.

(二)讲授新课。

刚才所举例子中的,都是利用数学式子即解析式表示的.这种用数学式子表示时,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必须使解析式有意义.如第一题中的学生数n必须是正整数.

例1、求下列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1)(2)。

(3)(4)。

(5)(6)。

分析:在(1)、(2)中,x取任意实数,与都有意义.

(3)小题的是一个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因此要求.

同理(4)小题的也是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因此要求且.

同理,第(6)小题也是二次根式,是被开方数,。

解:(1)全体实数。

(2)全体实数。

(3)。

(4)且。

(5)。

(6)。

小结:从上面的例题中可以看出的解析式是整数时,自变量可取全体实数;的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不为零;的解析式是二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

注意:有些同学没有真正理解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不为零,片面地认为,凡是分母,只要即可.教师可将解题步骤设计得细致一些.先提问本题的分母是什么?然后再要求分式的分母不为零.求出使成立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二次根式的问题也与次类似.

但象第(4)小题,有些同学会犯这样的错误,将答案写成或.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方程的两根用“或者”联接,在这里就直接拿过来用.限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可联系日常生活讲清“且”与“或”.说明这里与是并且的关系.即2与-1这两个值x都不能取.

《导数的概念》说课稿

导数是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工具,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在物理学、经济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对于中学阶段而言,导数是研究函数的有力工具,在求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曲线的切线以及一些优化问题时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对研究几何、不等式起着重要作用.导数的概念毫无疑问是教学的关键,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教材中并没有引进极限概念,而是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经历由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直至建立起导数的数学模型。而从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教材中所选取的实例是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和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笔者以为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出发,与其用切线来引入导数,还不如将之视为导数知识的.几何解释,因此教学处理时采用数值逼近、几何直观感受、解析式抽象三种方式实现由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渡。

教学时需关注:一是逻辑主线是以问题为背景,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程序展开;二是学生极限思想的形成,需设计活动让学生经历从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先通过求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平均速度的极限去得出瞬时速度,再由此抽象出函数在某点的平均变化率的极限就是瞬时变化率的的模型,并将瞬时变化率定义为导数;三是从特殊到一般,通过若干个特殊时刻的瞬时速度过渡到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从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极限是瞬时速度过渡到函数的平均变化率的极限是瞬时变化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并能复述导数的概念,掌握利用求函数在某点的平均变化率的极限实现求导数的基本步骤,初步学会求解简单函数在一点处的切线方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数值逼近计算的方法经历从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并在归纳抽象的过程中建构导数的概念,尝试几何解释的过程中领悟数学发现的全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数学建模的过程感受数学研究方法,并在使用手持技术过程中改善学习方法,即初步形成向技术学数学的基本理念。

教学重点。

数值逼近法生成建构导数概念及导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本节课需要用到的知识储备包括平均变化率、直线的斜率、物理中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解析几何中的切线等,而所要用到的归纳、概括、类比、抽象思维能力等也已具备,特别地实验班的学生均能熟练操作图形计算器,也多次经历过数学再创造的过程,对“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样的学习程序并不陌生,这些都是开展本节课学习的基础。

函数概念说课稿

函数作为初等数学的核心内容,贯穿于整个初等数学体系之中。本章节9个课时,函数这一章在高中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对初中函数概念的承接与深化。在初中,只停留在具体的几个简单类型的函数上,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而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更是从“变量说”到“对应说”,这是对函数本质特征的进一步认识,也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这一章内容渗透了函数的思想,集合的思想以及数学建模的思想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无疑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深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理解函数的概念,会用函数的定义判断函数,会求一些最基本的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通过对实际问题分析、抽象与概括,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归纳知识以及逻辑思维、建模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对函数概念形成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不断超越的创新品质。

三、重难点分析确定。

一、教学基本思路及过程。

本节课《函数的概念》是函数这一章的起始课。概念是数学的基础,只有对概念做到深刻理解,才能正确灵活地加以应用。本课(借助小黑板)从集合间的对应来描绘函数概念,起到了上承集合,下引函数的作用,也为进一步学习函数这一章的其它内容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二、学情分析。

一方面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变量观点下的函数定义,并具体研究了几类最简单的函数,对函数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在本书第一章学生已经学习了集合的概念,这为学习函数的现代定义打下了基础。

函数在初中虽已讲过,不过较为肤浅,本课主要是从两个集合间对应来描绘函数概念,是一个抽象过程,要求学生的抽象、分析、概括的能力比较高,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加上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运算能力等参差不齐等。

三、教法、学法。

1、本节课采用的方法有:

直观教学法、启发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2、采用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

我一方面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另一方面,依据本节为概念学习的特点,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不断探究、发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心灵愉悦的主动认知过程,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棱锥的概念和性质说课稿

工商行政管理是国家实施经济监督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国家特设的行政管理机关(在我国叫工商行政管理局),运用行政权力依法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管理,行政执法,对被管理对象的行为依法进行控制、支持、制止、处罚等。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的管理活动,其社会性质有所不同。按照社会属性的要求,我国的工商行政管理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国家和全体人民的利益。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说课稿

一、引导学生观察、类比、联想已学的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归纳、总结出一元二次方程,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使新概念的得出觉得意外,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二、合理选材,优化教学,在教学中,忠实于教材,要研究的基础上使用教材。教学方法合理化,不拘于形式,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展开教学,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思考的习惯,增强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为了真正做到有效的合作学习,我在活动中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完成。先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这样学生在讨论时就有目的,就会事半功倍。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也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不足之处:引入方面有待加强,不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还有待加强,应给学生做出示范;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还不够。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说课稿

2)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

提升:某学校会议室的地面是一个长方形,长比宽多一米,用320块边长为25厘米的正方形瓷砖恰好可将地面铺满。求会议室地面的长和宽。

作业: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强调学习者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构建者。本节课,从审题,到找等量关系,列方程等一系列活动都从学生实际出发,借助适当的问题情景或实例促使学生反思,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最终通过主动的思考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构思,不到之处请多多指正。

导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

2)理解导数的概念、掌握简单函数导数符号表示和基本导数求解方法;。

3)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4)能进行简单的导数四则运算。

2、过程与方法:

先理解导数概念背景,培养观察问题的能力;再掌握定义和几何意义,培养转化问题的能力;最后求切线方程及运算,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态及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教学重点:

2、导数公式及运算法则的熟练运用。

教学难点:

1、导数概念及其几何意义的理解;。

2、数形结合思想的灵活运用。

教学课型:复习课(高三一轮)。

教学课时:约1课时。

棱锥的概念和性质说课稿

质数又称素数。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除了1和它自身外,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叫做质数;否则称为合数(规定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质数的性质。

(1)质数p的约数只有两个:1和p。

(2)初等数学基本定理:任一大于1的自然数,要么本身是质数,要么可以分解为几个质数之积,且这种分解是唯一的。

(3)质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4)若n为正整数,在n2到(n+1)2之间至少有一个质数。

(5)若n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在n到n!之间至少有一个质数。

(6)所有大于10的质数中,个位数只有1,3,7,9。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说课稿

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理解基本结束了。我认为数学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目标,以探索概念的过程和展开思维分析为主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一切因素,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

探索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结构,还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工作。我坚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创新,大胆地探索,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