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的论文(专业15篇)

时间:2023-11-30 07:11:05 作者:HT书生

范文范本是一种可以借鉴的写作材料,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摘要: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直接影响着小学阶段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以及道德体系的塑造。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知识学习方面的任务并不算重,教师只需要帮助学生学习以及基础性的知识就可以了,更重要的反而是对于学生个人习惯以及思想品德的培养与塑造,这直接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发展以及成长。本文就此详细的探讨了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学的相关要点,希望促进我国小学德育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小学教学;素质教学;德育;探索。

中国有句俗语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想表达的意思就是从小时候就能够看出一个人未来的发展,预测到这人以后所能够做出的事情。从这句话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小学教学中德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生长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接触到的事情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并且会对学生个人情感以及道德体系的建立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完善的德育教学来正确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观,并且要进一步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小学德育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德育教学的质量,相关的教育人员应当注意以下要点:(一)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小学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做到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树立最好的榜样。对于小学生而言,老师是他们最尊重的对象之一,小学生一旦发现自己受到了教师的关注,那么就会有意识的主动学习,其进步也会加快。反之如果学生一直被教师忽视,那么其进步必然会越来越慢,甚至出现倒退的情况。因此在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每一个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用心的交流,进一步确保德育教育的质量[1]。(二)正确引导学生小学生年级比较小,经历的事情少,因此尚未形成完整的社会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其对于世界、社会的认识还处于一个摸索的状态。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正确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以及价值观。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思想理念也越来越多元化,一些消极的思想观念充斥了整个社会,这些思想观念会对于学生的成长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对此教师一定要做好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什么样的思想是错误的,什么样的观念是不正确的,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道德观。(三)结合实际开展德育教学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拘泥于单方面的说教,因此教学的质量并不理想,很多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太重视学生的理解情况,因此经常会出现学生半懂不懂的状态。为了进一步提高德育教学的质量,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来开展德育教学,通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德育教学的内涵以及意义。如在学生中,偶尔有个别学生会对别人的铅笔、橡皮等小物件感兴趣,然后出现趁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就把东西拿走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时,老师可以找些拾物交公的事例说给学生听听,对于让学生拿出来不是自己属于自己的物品时,也要讲究方法,切不可伤害孩子幼小的自尊心。可以说成是哪个同学不小心装错了,检查一下自己的东西,如果不是自己的,勇敢地交到老师这里来,等等。然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实际实例与讨论中真正地懂得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明白拾到的东西要交公这一道德准则,从而更加明确学生的是非观[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进步,社会上的信息也越来越丰富,人们通过互联网能够轻松的获取大量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因为没有经过有效的筛选,因此并不是都是积极、健康的信息。小学生因为年纪较小,对于信息的接受、辨识能力较差,其很难正确的识别信息的有效性,长期接受这些负面的信息,很容易影响到学生的正常成长,因此必须要进一步创新小学德育教学的发展,对此应当做好以下两点:(一)学校重视德育教育学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这些可以通过微信群、qq群或者是班级主页等,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并且教师要主动的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及时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去了解社会、正确的认识社会上的一切[3]。(二)家庭要主动配合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此家长应当主动的配合老师做好相关的德育教学。家长可以通过互联网来重新定义自己的身份,在网络上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彼此互相沟通,互相了解,进而有效的帮助学生打开心扉。通过这样的交流方式来向学生传播正确的价值理念以及积极的社会态度,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健康的成长。(三)教师与家长要加强沟通德育教育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单纯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就能够实现的,其需要家庭以及学校的双重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确保德育教学的教学质量,确保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当定期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彼此配合,针对学生的发展状况来制定一些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让德育教育能够渗透在学生生产生活的每一个环节[4]。

四、结语。

在小学教学阶段,德育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水平以及个人素质。现代教学已经充分的认识到了德育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融入了相关的教学理念。对此,相关的教育人员应当积极主动的开展德育教育,并且要与学生家长做好充分的沟通,更好的开展相关的教学,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高丽娟.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7,14(3):96.

班主任德育教育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论文,我们来看看。

德育教育并不是单方面的道德层面上的教育,还包括思想教育、价值观教育以及爱国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较多的班主任对于德育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只是将其简单的归纳为道德认识上的对错,并不知道道德认识只是思想层面上的内容,一切德育教育都是以行为为最终目的,教师本身的生活行为方式能够给学生一定的感悟,才能达到德育教育的最终要求。

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其工作往往是和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相连的。初中生处于心理和身体的综合发展阶段,他们接触的人群往往会影响到他们自身的生活和人生观念。班主任的自身的行为和素质通常都是学生效仿的典范和目标,在学生学习的道路中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人们之间行为或者是习惯互相影响的典范。班主任的行为和品格往往会让学生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在教育中,更多的班主任还是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他们不赌博、不喝酒,也很少在学生面前抽烟。

平时也因为班级管理的事情常常忙里忙外,身心疲惫。学校有这样的教师也是教育发展的典范。但是还有一些班主任难以约束自身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室里抽烟,烟头随便扔,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因此,为了加强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效果,其本身应该不断加强学习,利用课余时间丰富自身的知识和文化素养,做到温文尔雅,说话有涵养,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自身作则,为学生做一个好的表率。

现代教育中,往往存在着一种常见的行为,一些教师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备受关注,而对一些成绩比较平淡或者是较差的学生不怎么去关注,学生的小错误教师会快速的原谅,但是出现一些严重的问题时就会不断批评。

例如,在教学管理中,班主任会对一些翻墙上网的优等生闭口不谈,在他们眼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是置于首位的,比道德更为重要,这一定程度上也关系到教师本身的利益问题,学生的学习成绩会和教师的薪资挂钩,班级排名对于一个教师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应该遵守职业道德,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犯错时应该一视同仁,并且对自身的行为时刻进行内省。

教师的本职在于教育育人,无论是教书还是在班级管理中应该对学生充满爱意。学生作为德育教育的主体接受者,需要对其主观能动性很好的进行发挥。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任务,不是简单化或者是机械化的讲解,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做到教学相长的效果。班主任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给予一定的尊重,不要对学生的一些行为或者是观点一概否定。

班主任作为教学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在工作中犯错也应该知错就改,不摆架子,不搞专利,能够学会进行自我批评和教育,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有亲近感,同时也给学生做了榜样,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一些错误也会学着去改正。此外,班主任在教学中应摒弃传统的言传教学方式,以身教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得到实践活动,例如可以在课外活动时候举行走访社区,慰问老人的活动,从班主任自身做起,帮助社区老人打扫卫生,和老人留守儿童多多沟通交流,力所能及解决他们生活中的一些困难,这样也能够让学生学会关心别人。

班主任可以组织班级开展不同形式的主题班会,通过班会活动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为了提高学生劳动热情,应该开展我爱劳动的活动,在劳动节时带领学生去植树,让学生多多运动,自己动手植树的过程中能顾让他们学会爱护植物。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清洁社区的活动,不仅能够让他们的心智得到锻炼,同时也能够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不易,理解清洁工人的辛苦,使他们能够发自内心的爱护环境。为了有效提高中学生的德育水平,班主任还应该对学生进行考核,对每个学生的德育基础进行跟踪考察,从而保障学生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和素养。班主任应该教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逐渐改变自己。每个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但是很少有人将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所以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学会感恩,例如,在晚上睡觉之前可以给父母洗脚,感谢他们每天的辛苦劳动换来我们幸福的生活。班主任可以通过家庭走访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有针对性的锻炼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自身素养,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于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作为少年成长引导者的初中班主任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能力培养和道德修养,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正确行为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对初中生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以此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平。

班主任德育教育论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对新世纪人才要求和素质的不断提高,教育的内容已经不再局限于传课授业,更大的责任在于育人。由此可见,德育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作为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所以,班主任自然而然地成了德育教育的重要实施者。对此,从班主任角度上出发,浅析如何开展班级德育工作,并提出相关见解。

随着新的教育理念的出现,几乎每所学校都把德育工作摆在首要位置。全校、全员抓德育。其中,班主任作为班级德育工作的重要引导者,也承担起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工作繁多,任务艰巨,可谓任重而道远。德育的关键,不仅在于对学生的思想、信念进行宏观的导向,而且又在微观上培养学生文明、守纪的行为习惯。所以,如何做好班级德育工作,成为众多班主任所要研究的主要课题。

青少年处于青春期,有较强的自尊心,需要老师、家长给予一定的'关心和尊重。教师不能把他们当作小孩子看待。所以,班主任在日常的工作当中,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某个同学成绩优异就给予过分的关注和尊重,对于成绩较差的同学就特殊对待。而要一视同仁地对待两者,这样他们才能感受到被尊重、关心。学生感受你尊重了他们,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听从于老师的指导,对于班主任顺利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班级的管理也是如此。很多时候,学生不遵守班规校规,这就要求班主任对学生进行量化的管理。对于犯错的学生适度批评。可以对其进行单独批评、单独谈心,让学生在和善的言语中认识错误,进行反省。同时,避免在全班同学面前对其批评或标签为反面教材,这样容易造成学生自卑、自负心理。

教育是一项系统且长远的工程,单单依靠老师和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与老师之间的配合。班主任如何处理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将直接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

班主任在教育目标上与家长的目的也一致的,都是把孩子培养成有知识、有文化的可用之才。而班主任按照职业和道德要求义不容辞地对学生教育负责,从这个概念上讲,班主任的心与家长的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实现班主任和学生家长合作的基础。班主任可以在课外时间对个别学生进行家访,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家长,以及班主任可向家长了解学生课余的状态。这样,对于了解学生,引导学生有着重要作用。

杜威说过:“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室作为学习和教育的区域,环境的优劣都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班风、学风、班貌,对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群策群力,合力创造一个温馨的班级环境。然而,班级环境的布置不仅体现了班级的精神面貌,还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要利用好每一个空间,精心布置,使其既温馨舒适,又催人奋进。学生之间形成相互激励、相互竞争的良好局面,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德育素质也是一大帮助。

班主任适当地激励学生。有研究表明,恰当的时机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班主任也要把握激励的时机,及时地表扬表现出色的学生,使他们能够亲身体验情感,树立自信,在愉悦的体验过程中,亲身感受到被赞扬的成功和快乐。此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班主任要帮助孩子及时消除不良的情绪,教导学生以恰当的方式和学习态度对待生活,排除焦虑带来的痛苦,尽量帮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如,学生在考试当中取得不及格成绩,班主任可以在学生沮丧时给予一定的激励:“今次不及格,下次努力点你一定可以的!要好好加油!”这样的激励语,看似一般,但是在学生心情最为低落时,班主任一句鼓励性语言足以燃起学生低落的斗志。所以,班主任对学生要进行合适的激励。

班主任与其他学科教师有所不同,除了传授学生知识以外,还担任起学生生活、做人的导师。所以,必须强化班主任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课余时间要时刻提升自身文化素质,对课堂重点、难点要把握得当,对课外知识更要见识广泛。时刻要求自己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方面加强修养,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以自身行动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典范。

综上所述,德育工作中充满着机遇和挑战,对班主任开展班级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且长远的工作,可谓任重而道远。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当中要多作努力,多思考、多总结。还要有能抓住教育机会的能力,在工作当中能够学会用科学的、合理的教育方法艺术性地开展工作。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能从理论的高度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出一个教育的春天,进而使他们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班主任德育教育论文

一般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要适时给予“严格”的要求,同时也要加入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强烈的热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看到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很紧张,于是我就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爱好学习的习惯。提醒他们日常习惯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的。比如,读书时要求全班同学都拿起课本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和心到;只要学生写作业,我就及时纠正不良的握笔姿势,提醒学生一定要坚持好;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我要求他们养成口齿清楚、站姿端正的良好习惯;在课堂上要求他们要注意听课,认真听取教学内容的分析,只有考虑到这些,才能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在自己的教学班级里进行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班级时,对学生的表扬要恰当合理,让他们的积极表现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的良好反应。例如,在上课铃响过后,有的学生在喧闹,不愿意做上课准备,如果粗暴地批评就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如果点名批评,其他同学会幸灾乐祸。不如找个已经准备好上课的同学进行表扬,这样其他吵闹的学生便会安静下来,认识到自己的表现是不对的。另外,表扬有时具有“批评”的作用,这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另一种批评教育。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我常看到学生身上表现出的一些积极因素,然后用这些积极因素去影响一些学生的消极不良因素,把“批评”融入表扬之中。如在学习上树立一些好的学生作为榜样;劳动上树立一些爱好劳动的学生为榜样;行为习惯上树立一些同学为榜样;守纪律方面也树立某些同学为榜样……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各个方面互相学习,进一步达到管理班级和教学的目的。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我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中,在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情况下,给学生讲做人要懂礼貌,挖苦讥讽行为不能出现在班级以及校园里;和学生一起打扫校园环境卫生和教室里的卫生,学生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凡是脏活和难活都是我去带头去做。有一次,一个一年级学生胃不舒服,忍不住呕吐了一地,值日的学生都不愿意去清理,我就毫不犹豫地上前清理干净。在学习上,为了让学生工整地书写每一个字词,我在讲课时特别注意自己的板书。渐渐地,自己的言传身教就对学生起到了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推进新课标教学的当下,班主任更应注意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把自身的职业道德充分展现出来,用很高的道德标准去影响自己的学生,做学生正确的引路人。

对学生的积极表现要给予正确的评价,要认识到这种评价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对班级每一位学生都有约束与激励的作用。因为在批评表扬的具体过程中,正确的评价制度具有一般思想教育所达不到的良好效果。所以,小学班主任要在班内制定完善的评定评价制度,引导学生互相观察、互相提醒,在合适的时间段进行一次集体总结评价,形成“好人好事要表扬,不良现象定批评”的风气。比如,有的学生不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对一些小事情不屑于顾,懒惰思想比较突出,常常出现放学后不关紧窗户,晚自习下课后不去关灯;随手丢弃垃圾,在楼梯上打闹,在寝室里在上下铺打闹,在教室里互相追赶等。作为班主任,看到这些现象,应该及时给学生开生活会,有目的地组织开展《爱护校园、爱护公物》《反对浪费、珍惜粮食》《安全教育》等主题班会。在主题班会上对小事该不该认真去做,环境究竟怎么去爱护,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安全隐患,多方面、多角度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校园就是家园应该维护”“保护环境要从自身做起”“浪费可耻,勤俭光荣”。事实证明,良好的评价制度很好地激励了学生的自我提升意识,并逐渐地影响到了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和生活中的行为,这是教育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每个班级总有一些思想和成绩稍差一些的后进生。因此,转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一直是我们班主任的核心工作之一。我认为,对后进生要特别关注,一定要给予一般学生所没有的关心,在思想上重视他们,感情上理解他们,谈心时要平易近人,用自己对后进生的一片真诚的爱心,去叩响感化他们的心灵。例如,在授课和日常的生活中,班主任不能只盯着优秀的学生,一定要给后进生创造一些条件,鼓励他们举手回答问题,并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使他们可以自信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同时活跃于课外辅导,必要时与他们的父母联系,家校合一,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班级的良好班风与整体发展。在与学生相处的日子里,我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但忙得高兴,忙得开心,感觉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十分充实和踏实。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与管理班级工作中,我要继续努力工作,完善和提高自己,使所教班级跃上一个新台阶。

德育教育论文

摘要:德育教育是树立学生道德观念,培养学生文明诚信、诚实守纪等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小学班主任在教授小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加应该关注育人工作,将德育工作放在第一位,将德育工作贯穿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文章主要就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策略进行探析。

关键词:德育教育;班主任教育;小学阶段。

一、引言。

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的德育教育是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步骤。班主任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与班级教育工作中始终融入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工作常抓不懈。

二、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班主任所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对于提升小学生素质,健全小学生品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校里小学生与班主任接触的时间最长,接触的频率最高,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在小学生心中班主任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人。这一情况就决定班主任在平时的一言一行都会深刻影响到小学生的行为举止,言行谈吐。因此,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树立起德育教育的意识,在班级管理与教育工作中做到表率作用,成为小学生的榜样。

三、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明确的重要原则就是要做好德育工作就应该懂得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段特殊,比较敏感,自尊心较强,需要学校、老师与家长的爱护与尊重[1]。因此,班主任在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将小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这样才能够以丰富的爱心、深沉的爱对待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平等的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不偏心、不偏帮。不能因为学生的成绩好就特别关注,不能因为学生的成绩差就过于苛责。班主任只有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小学生才能够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被重视,从而自然而然的愿意接受班主任的教导,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才能够顺利。

(二)选择合理巧妙的批评方式。

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在批评学生的时候要秉持着先扬后抑的原则,语气、态度、用词得当。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难免会遇到学生做错事需要批评[2]。而班主任的批评方式与技巧对学生来说有着巨大的影响。班主任在批评过程中要时刻语言语言的技巧性,使用巧妙的言辞和语句,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表扬,然后再针对具体事情通过婉转温柔的语气来指出学生的不足与问题,让学生清晰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错位,能够认真的反省错误,让学生心悦诚服。同时,在批评学生的时候班主任要注意不能在全班同学的面前批评,这样会造成学生的自卑心理,还会对班主任产生一种抵触情绪,从而导致批评的逆反效果。

(三)与学生家长保持畅通沟通。

德育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成。对于小学生来说进行德育教育往往单单依靠教师与学校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还需要学生家长的相关配合。班主任在处理家长配合关系的过程中应该与家长开展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建立以学校-班级-家庭为流程的德育教育模式。班主任与家长的德育教育目标应该保持高度一致,这是班主任与家长共同开展德育教育的基础。班主任要向家长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定期开展家访,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等告知家长,让家长能够了解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状态,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工作。另外,班主任还可以制作“素质报告手册”与家长开展密切的联想,要求家长在家庭中配合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

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只是口头上的教授,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德育教育。班主任要积极改进优化更新德育教育方式,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道德教育活动[3]。例如,班主任可以开展主题教育,在贴近小学生实际情况与心理状态的基础上来开展各种各样的主题教育,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安全教育、卫生教育等作为主题,以各种有趣的游戏或活动作为载体,让学生能够在主题教育中接受德育教育。又例如,班主任还可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在保证小学生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小学生深入到社会中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例如收集废旧电池、随手拾起垃圾,一同去郊外植树等等,让小学生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接受德育教育。

(五)推选优秀班干发挥带头作用。

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是班主任的最有用的小帮手,班干部能够协助教师管理课堂记录、收发作业、组织各种活动。因此,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班干部的作用,有意识的培养班干部,在不影响其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引导其帮助班主任一同对班级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4]。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协助作用就需要开展合理的选拔,班主任可以通过竞争评选、自我推荐等方式来进行选拔,以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行考核,从而从中选择最合适的、最符合要求的班干部。另外,班主任还可以根据班级德育教育的实际情况来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这样不仅仅能够保证班级德育管理工作正常进行,还可以让学生在担任班干部的时候强化自身的综合能力。

四、结束语。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初始阶段,也是最为关键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状态与生活状态能够直接影响其未来的发展情况。在学校里班级是教育活动中最为基础的组织,而班主任就是这一组织的领导者与管理者。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是需要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每一位班主任在工作中都要善于总结、经常思考,选择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来开展德育教育,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2]张庆红.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路径研究[j].考试周刊,2012,(85):186.

[3]姚中华.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才智,2015,(23):89.

[4]仲琳琳.论加强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j].青春岁月,2014,(21):209.

德育教育论文

德育工作在各个学科中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以前我对老师的认识只停留在老师上好课,学生学会知识。以为这样老师就做到尽心尽责了。但当我步入教师这个行业以后才明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征、个性、爱好、优点、缺点等。这些都是我们做教师应该去研究的。因为这些要比逼着孩子都背一个单词,多会做一道题更有长远的意义。只有真正解决孩子的心结,这才是老师的成功。

案例:这件事发生在一名三年级的学生身上。因为每个班都有一名课代表,所以每次收发作业,帮老师拿东西都是由课代表负责。记得有一次课代表和一名学习较差的学生抱着昨天留的作业和练习册来到我的办公室。课代表告诉我还有5个人没有交作业,我当时还是象往常一样,表现出很生气的样子对她说“让那几个人快点交作业,要不我就要罚他们了。”话音刚落,忽然听到旁边有个孩子说:“老师,我帮你催他们作业去吧!”原来是那个也不爱交作业的孩子。当时我有点迟疑,怕他不能完成任务反而把事情搞砸。可是又一想,为什么不给他一次机会的,而且他这次交作业了,这样也能促使他完成以后的作业。最后我带着怀疑的目光对他说:“好吧,我把任务交给你,你上午之前把没交作业的都收上来。”那孩子当时很是兴奋,一口就答应了,兴高采烈的跑出办公室。之后,快到中午的时候,我几乎快忘掉了这件事,那个学生拿着4本作业来到我办公室说:“老师,我已经收了四本了,还有一本我一会就给您拿来。”我很是吃惊,没想到比我的课代表还有威信啊?呵呵。恩,我觉得以后应该都给他机会,于是就说:“恩,这次不错,以后你就帮助课代表收作业,但前提你要完成自己的作业。”那孩子眯着眼乐呵呵的就答应了。

案例反思:通过这件事,我突然内疚起来,想想平时,我为什么总把机会分给个别几个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了那么多普普通通的学生那?为什么我们要拉大学生之间的距离那?做为教师,我们应该把机会分给每个学生才对啊!所以以后我要多关注那些中等及差学生,我想他们更迫切的需要老师的关注和关怀。这样他们才有动力认真的完成老师规定的任务,才能快乐,健康的成长。

文档为doc格式。

班主任德育教育论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教育界逐渐意识到了德育教育对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作为班级的主要管理者,小学班主任应将德育思想渗透至小学班级的日常管理过程中。为提升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小学教师可借助激励措施进行小学德育教育。本文以当下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作为切入点,分析了当下小学德育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运用激励策略进行了简要探讨,以期为相关教育者提供一定参考。

长期以来,小学教育一直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问题。随着科学教育理念的融入,教育界逐渐意识到实施小学教学的目的不止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还在于培养学生的修养内涵。受到这一浪潮的影响,德育教育逐渐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在当下的教学阶段,教师过分关注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班主任需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从多个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基本是非观和道德观。

德育教育是培养小学生基本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其主要内容有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教育及道德教育等。从另一方面来看,德育教育是小学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小学生可以利用德育教育来规范学生的行事准则,以起到管理班级的目的。放眼于当下的小学德育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校的德育教育组织不够全面目前,我国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这一现状与学校的德育教育组织具有一定的联系。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小学并没有针对德育教育制定相关的教学制度、考察制度和记录制度。也就是说,现阶段大多数小学的德育教育都处于秩序混乱的状态。小学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时没有统一的参考标准,而是按照自身意愿实施德育教育。

2.激励措施的实施力度不够借助激励措施进行德育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但从当下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来看,激励措施的实施力度仍不够。对部分值得表扬的事件,小学班主任并没有严格落实;而对于部分需要批评改正的行为,小学班主任也没有及时进行严惩。这种存在明显滞后性的管理模式使得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德育教育的激励措施不够完善除了执行力度不够之外,当下小学德育教育中的激励措施仍有待完善。激励措施相对单一、激励力度不够科学等原因大大限制了激励措施的实施效果。部分班主任在制定激励措施时不能较好地体察学生的需求,而仅凭工作经验制定激励制度。不符合教学实际的激励制度,往往不能取得较好的激励效果。

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并为学生的为人处世方式提供一定的参照。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十分有限。部分学生对于事物的好坏、善恶、美丑及黑白并没有完整的认知。在这一阶段,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榜样作用也尤为突出。针对这一教学特点,班主任可以将激励策略运用至德育教育中。但从当下我国小学德育教育中激励策略的应用现状来看,激励策略的制定、执行力度都存在一定问题。班主任在进行调整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善激励策略的制定制度和执行力度激励策略的制定方法和执行力度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其在德育教育中的教学效果。为提升当下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学质量,班主任必须制定科学有效的激励策略并将其严格落实。在制定激励策略时班主任应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以保证激励策略的有效性。相较于传统的物质奖励而言,精神上的奖励会对小学生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例如,班主任在选拔班长时可以先让学生轮流担任班长,以后根据每位学生任职期间的表现挑选出最佳人选。这种精神上的奖励可促使学生延续这种良好的行为作风,从而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此外,在发现学生有乱扔垃圾、说脏话等不文明的行为时应及时制止,以防止类似现象再次发生。

2.以实际事例感化激励学生传统的说教往往不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应运用实际事例感化学生,以起到较好的德育教育效果。例如,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可以采用视频教学的形式,通过实际的案例感化激励学生。又例如,在开展家长会、升旗仪式等活动时,班主任可以选取几个班级代表人物作为“德育标兵”进行演讲,从而给班级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触动,从而感化学生,使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拥有更好地行事标准。

3.将德育教育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现阶段的小学德育教育具有治标不治本的特点,部分学生在校园中的状态和在校外的状态具有较大的区别。科学有效的德育教育应该与生活进行联系,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而不是仅限于在校内进行德育教育。为将德育教育落实到生活中,小学班主任可以向学生家长寻求一定的援助,借助家长来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小学班主任还应该将激励策略渗透至日常生活细节中。例如,班主任应鼓励学生保持自身仪容仪表的整洁,又或是叮嘱学生将用过的东西当归原处,这种生活中的小细节往往才是学生德育素质的重要体现。因此,对于在生活中注意小节的学生,班主任也应该进行表扬,促使班级学生向其学习。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科学化的必经之路,从当下我国小学的德育教育来看,德育教育质量和德育教育制度都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针对小学生的教学特点,利用激励策略进行德育教育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需注意的是,班主任在制定激励制度务必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角度考虑,以保证其执行效果。

班主任德育教育论文

教育工作中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远大报复、信念、责任感、自立自强、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综合型人才[1]。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随时代的发展,制定长远目标,从崭新的时代方面审视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德育观念、责任方面、以坚定的信念创新的理念为突破口,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德育理论的学习为重要目标,使班主任树立新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价值观,坚定一个优秀教育工作者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的信念。班主任的德育主要工作是与家长之间进行沟通,在一定时期与家长联系访谈,这种方法在一方面不仅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德育状况,方便以学校的重点来进行家庭教育,互补优劣;在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是互动教育的的关键,子女品德观念的转变也可影响家庭的德育观念,通过家长学校之间的沟通,使家长的素质德育观念不断转变提高,树立正确的德育理念,使用正确的方法引导教育孩子,使德育在学校家庭不断完善。另外,班主任要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总结实践经验,使学生对社会的分析判断能力不断提高。

德育教育往往存在着强制性的弊端,所以要增强德育的实效性,班主任的德育方法就要增强其直观性和感染性。班主任可以通过品德实践法、情感陶冶法和榜样示范法等方法增强教育的直观性。所谓感染性,就是教育工作者要以自己的真实形象以身作则,展现自己真实、真诚和挤满全的人格对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人生活中的琼浆玉液,它能滋润人们的心田,也能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和,激发人们奋发进取[2]。教育是要用爱的付出,没有爱的付出教育就不会有感情,不会成功。因此,班主任要以严慈相济为人师,情理交融为英才为教育宗旨,严到当严处,爱到细微处,用自己真挚的情感来感化受教育者的品德。为了增强德育工作的感染性与直观性,班主任可以以受教育者的年龄阶段,在校内开展文化活动在校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校内外的活动相结合。在班上可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强化学生对教育的尊重。例如,叙述这样一个故事:韩国的官员黄喜在一次外出游玩中偶遇一位耕地农民,问道:“你的两头牛哪头最卖力?”农民看着黄喜不说话。但是等到了牛在一边去吃草的时候农民才悄悄说道:“左边的那头更好一些。”在这位农民的眼中,牛的感情是和人一样的,大声的评论彼此的好坏,那头努力却没达到目标的牛也会难过的,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知道,动物都需要尊重,何况是人呢。班主任通过讲此类故事可以到达增强教育的感染性的目的。

选择贴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德育内容是保证德育取得实效的关键,班主任要将纲要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选择内容,正确处理相互关系,再次要符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需要符合自身实际的德育内容,这是对他们以后人生实践生存中急需引导的,但学校在这一方面并不完善。所以,本文认为,学校在德育内容的选择方面应当根据社会的德育教育目标以及学生品德的发展、年龄阶段选择选择基本系统的内容进行德育教育,保证开展的德育内容的完整稳定。与此同时,也要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需要,使德育内容与学生品德发展吻合达到最大值,也就是所谓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是学生可以接受的、可发展性的德育。班主任也应在德育中增加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质量水平的内容,对学生的生活、社会交际、消费、自身权利利益的保护等,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因此,德育内容的选择要在现实的基础上适当的超越。

有人说:要给人以阳光,你心中必须拥有太阳。班主任是教育者、领路人,只要我们心中拥有太阳,洞悉学生的心理,对学生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定然能在德育工作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作用。

班主任德育教育论文

班主任作为班集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在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提高班级凝聚力,需要班主任采取有效措施,确立共同奋斗目标,通过有效教育手段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技工院校中的学生有其特殊性,所以在开展工作中,需要班主任的正确引导,因此加强班级德育教育成为班主任管理工作中重要工作。

德育目标具有导向和保证的作用,并且在整个德育教育过程发挥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同时对德育内容、途径和方法有决定性影响。科学有效的德育目标直接决定着德育模式的选择和创新。进入社会发展新时期,在不断实践和总结中,对德育目标进行调整使其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对提高德育教育质量有重要影响。通过对德育目标的调整使其更加具有层次性和发展性,所以对当前德目标的定位可以得出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遵纪守法、热爱祖国并具有良好社会公德和文明习惯的公民。所以技工院校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应该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对本专业的认知,并养成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准确定位德育目标基础上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效率意识、环境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安全意识等职业习惯。在技工院校中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目的是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法律意识。因此班主任在开展工作时应当立足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德育目标,从而保证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展现德育的实效性和现实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德育教育内容包含很多方面,不仅有心理健康教育、文明行为和的道德品质教育,同时还包括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德育教育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前提。技工院校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出岗位性、应用性、职业性等特点,所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应当在德育内容中体现这些特点,融入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等教育内容,增强德育教育内容的针对性。职业道德就是人们在开展工作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等,比如效率意识、安全意识、环境意识等,对于技工院校中的学生而言职业道德教育是德育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道德教育体现了技工院校的特点,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加强对职业道德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念,正确认识集体主义,在提高纪律观念和职业责任的同时,形成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而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职业行为和职业责任感。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辨别行业不良风气的能力,为高尚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职业理想教育包含个人对职业的追求和向往,通过职业活动可以获得相应报酬,进而满足学生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职业理想教育直接影响学生职业愿望,只有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形成远大的职业理想,才能帮助学生珍惜校园学习时间,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不断提自身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保证自己可以充分胜任未来所从事的事业。所以德育内容融入职业理想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对职业的敬重,从而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

社团活动是在学校中学生主要活动内容,班主任要想提高德育教育质量,必须借助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在技工院校中按照社团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类:首先是艺术类社团,这类社团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提高艺术修养为主,在这类社团中可以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其次是体育类社团,这类社团主要是锻炼身体、娱乐身心,同时定期组织比赛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坚韧的体育精神。第三类是学习型社团,比如读书会等,这类社团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第四类是服务型社团,这类社团可以增强学生服务意识。班主将德育教育内容融入到社团活动中,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当前技工院校中班主任管理中的德育教育已经成为重要工作之一,在开展工作中班主任应当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在不断实践中总结德育教育方法,创新德育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德育教育的论文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的。这四个要素在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又彼此密切联系。而“行”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由此可见,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行为训练是十分重要的,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持久化,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对学生的行为训练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小学思想品德课的行为训练应该做到:训练要求具体化,训练要求规范化,训练形式多样化,训练内容系列化,教学要求立体化。

一、训练要求具体化。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要注意整体性、层次性。整体性即体现课程标准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总内容的要求(学科目标)。层次性则体现在把总目标分解成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各个年级的教学目标上(年段目标、课时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把握好“度”,不随意提高或降低要求。

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行为训练,要求要具体明确,不能笼统抽象,这样学生才记得牢,学得会,做得到,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接触到学校这个大家庭不久,他们所掌握的道德行为都是机械的和被动的,问题往往是片面的、表面的和不稳定的,他们不善于把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联系起来,容易出现言行脱节、道德行为不稳定等现象,他们的感知和思维活动都依赖于具体形象。

例如: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值日劳动的行为训练,不应该对他们一位单纯地讲劳动的意义,而是应该对扫地、擦窗、洒水等值日劳动中一系列的常见活动,提出具体的要求,教给他们正确的操作程序,明确每项劳动所要达到的最终要求,并以此来检验自己的劳动成果。

二、训练要求规范化。

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通过反复实践而形成的一种动力定型,是自动化的行为。形成了习惯,能使道德行为由偶然性变为必然性。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要求学生形成规范行为习惯的内容,如:对人有礼貌,遵守课堂纪律,升国旗时要肃立等,对这些规范点必须以规范化的动作反复训练学生,使之形成习惯,成为不由自主的行动。例如:我在教学《和外国朋友在一起》这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我让学生排演了“外宾来到我学校”、“外宾和我们一起上课”、“外宾和我们拍照留念”等几个小品,让学生参与到课文中去,在和“外宾”的待人接物中,懂得对外国客人要热情大方,有礼貌,要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道理,掌握礼貌用语和礼貌待人的具体做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平时的生活实践加以巩固,使学生的礼貌行为慢慢形成习惯,成为自觉的行动。

三、训练形式多样化。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告诉我们,他们的感知觉中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容易被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如果行为训练的形成单一,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容易产生厌倦感。

为此,可以这样做: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现身说法”,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自我教育是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为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进行的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学生只有具备了自我教育能力,才能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督促自己,加强道德修养和自觉调控自己的言行。少年儿童追求上进,向往英雄,好模仿。通过让学生收集榜样人物的故事,把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使学生在形象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获得难忘的印象,用榜样示范法对学生起导向作用和促进作用。如:以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为榜样,学习老一辈革命家高尚的精神,激励学生奋进;以当代少年英雄赖宁为榜样,关键时刻冲得上;以学生接触最多、最亲切的教师、家长为榜样,以身边的同学为榜样。让榜样精神深深地烙印在学生心上,给以极大的影响,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根据教材内容、目的和任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环境、条件等,灵活地选择和运用形式多样的行为训练,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训练内容系列化。

学生的认识总是从未知到已知,从肤浅到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也是一个由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的长期过程。荀子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因此,衡量一个学生的道德水平主要看他能否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能否身体力行,对学生的行为训练的内容也必须形成一个合乎逻辑的系列。

级着重对学生进行集体生活行为准则的训练;高年级着重指导他们进行意志、品格的训练。训练的内容要有层次,有针对性,切合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养成教育来说,它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根据一年级初入学儿童的年龄特征,第一学期对学生着重进行最基础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按时上学,遵守课堂纪律,对老师要有礼貌,和同学友爱互助,讲究个人卫生等。第二学期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如学会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用语,对人要有礼貌,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不打扰别人,保持环境卫生,爱护花草树木;不说谎话,做个勇敢的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做家务活,当好值日生等。这样有条理、有坡度地对一年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适应了他们道德行为的发展基础,并为中、高年级继续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教育要求立体化。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需要正确的指导和反复的训练,还需要注意课内外、校内外延伸活动的开展,导好学生社会行为表现。引导学生用道德尺码去检验社会上的千姿百态,辨别美与丑,善与恶,增强抗腐能力,把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社会要求挂上钩,增强道德信念,升华精神境界。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带鼓动性的问题:“你学的道德,你家中人也懂吗?请你向他们讲讲,并做给他们看看。”例如:在教学《助人为乐的好少年》一课时,课前我要求学生收集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动人事迹,课中组织学生学习课文中**、**等同学助人为乐的事例,并以我校几年如一日照顾邻居孤老的“学雷锋标兵”潘峰为榜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做个助人为乐的好少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周五主动去给幼儿园的小朋友打扫卫生。又如在《人口的警钟》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强化由于我国人口过多,虽然有些自然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却在世界平均水平的后面的观念,增强人满为患的忧患意识。课前我要求学生采访自己的父母和祖辈,让学生家长用录音形式现身说法,来体会党和政府所制定的计划生育的国策好。从正反两方面(独生子女好和多子女劣)来初步认识只生一个好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要为控制人口的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作贡献的责任感。课后组织学生打着“只生一个好”,“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等标语的横幅上街宣传。使教育的社会职能蕴含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之中,使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结合形成立体化的教育网络。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影响,转化消极因素,优化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化。

德育教育的论文

对高中生开展德育教育是当前高中教学中的首要目标,德育教育不但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还可以促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将道德体验与高中德育教育相结合,是目前开展德育教育最常用的方式,但是,在运用道德体验的过程中仍然需要教师使用恰当的方法来积极配合。本文对高中德育教育中道德体验的有效运用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帮助教师将道德体验更好地运用到高中德育教育的课堂中。

高中德育教育;道德体验;有效运用。

我国素质教育的开展,是要求高中学校的教育要注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智力进行培养,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相对较高,有效提升高中学生的德育修养是当前高中教育中的首要任务。其中,道德体验是比较有效的开展德育教育的方式,通过道德体验,可以使学生体会到道德的重要意义,同时发现自身在品德上的缺点,并加以改进,变成更加优秀的人才。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情感经历与体验,因此将道德体验运用到高中德育教育中有一定的意义,值得被推广。

2.1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道德体验是德育教育的一个新目标,对道德体验的方法与手段的掌握程度,有助于教师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与水平,让学生充分地了解自身。高中生尚不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意志不坚定,极易被外界消极思想所影响;运用道德体验开展教育,提升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对其学习和生活会有很大帮助。

2.2有助于健康和谐校园环境的创建。

传统的德育教育是说服性的教育,这极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会产生反作用。将道德体验运用到德育教育中,通过多种形式在校园组织学生有兴趣的活动,可以促进健康和谐校园环境的创建,同时要坚决抵制校园及社会的暴力文化,引领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前进,使学校对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

2.3有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是非观。

高中生的是非观念不清晰,会感情用事,从而无法分清一些行为的对错。但高中生的可塑性较高,学校很有必要在其未确立正确的是非观前开展德育教育,高中生的好奇心强,但缺乏持久性,学校要根据这些特点,综合实际,发展学生个性,在学生可以接受的前提下进行教育,充分关注其心理,鼓励其合理的行为,以进一步帮助其确立正确是非观,让道德变为其行为准则。

道德体验教育的开展对高中教师的标准与要求日益提升,不但要求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及道德实践的能力,还须有组织、引领高中生开展社会实践的能力,所以开展高中德育教育的教师,必须全面提升自我,增强自身的品德修养,锻炼自身的组织能力,从而满足高中德育教育中道德体验的发展需求。例如,各个地区的学校可以定期组织道德体验的培训活动,聘请一些专家学者针对道德体验教育的内容、观念、方法等方面对教师进行教育,使教师能够在短期内提升综合素质,同时借助培训,教师还能够相互沟通交流,改正教学行为中的缺点,从而完善自身,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

3.2创建优良的道德体验课堂氛围。

3.2.1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

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教学语言有很强的感染力与影响力,所以教师使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在学生脑中形成比较强烈的主观体验,引领学生亲身体验、想象及感觉,进而提升学生的情感。教师可以运用陶行知奖学生糖果的例子,陶行知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同班同学,就把其叫到办公室,在调查清楚王友是因为同学欺负女生且不遵守游戏规则才用泥块砸同学时,陶行知不但没有批评王友,还奖励其糖果,并表扬了其正直善良,敢于跟坏人作斗争。教师借助这个道德小故事,能够很好地调动起课堂氛围,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到道德的本质。

3.2.2组织角色扮演活动。

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较快融入德育教育的情境中,进而在情感上产生一定的道德体验。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城管与小贩之间的纠葛”这个社会问题进行角色表演,让学生分别扮演城管、小贩、行人等角色,将这个问题生动地表现出来,同时指导学生发表自身的观点与见解,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纠正学生的道德观念。

3.2.3运用多媒体。

与传统的运用文字信息的教学模式相比较,现代教学方式如多媒体中的图片、视频、音乐等更能促进学生对道德的体验。在高中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德育教育视频或课件,再结合背景音乐的衬托,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比如教师可以播放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通过电影展现出教师诚实、善良、坚韧、勇敢的高尚品德,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影响。

3.3组织多种形式的道德体验实践活动。

高中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活动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定期开展文明礼仪、道德教育、生活常识等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学生课余文化活动,以实现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教育的目标。综合目前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不能吃苦的特点,学校可以组织军训、运动会等活动,有效锻炼学生的生存能力及坚持不懈的精神,同时还能提升其合作意识及爱国情怀。这样的道德体验教育与传统的理论道德教育相比较,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及影响力,能够帮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道德体验的相关知识及道德行为的具体表现,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进步与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德育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良好的德育教育有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是非观、价值观及世界观,高中学校应该对此加以重视。而道德体验是目前高中德育教育中具有较强实用性与实践性的道德教育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促进高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取得优良的德育教育成果,进而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增强其自信心,体验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并能更加积极地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有一个更广阔的未来。

[1]李爱军.关于新时期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xx,(14):45.

[2]罗桂香.如何让德育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开花结果[j].科技展望,20xx,(18):72.

德育教育的论文

道德人是明确自己的道德需要而又具有道德自觉的人,表现为人对既涉及个人自身的善,又关乎他人的善的推崇、恪守与践履,譬如尊重生命、维护正义、律己利他等等,以达致个人的精神自由和内心的自我和谐。现代社会个体对道德规范的遵从不再是被动的、盲目的,而是具有独立性的人基于理性作出的道德选择。因而,道德人向善的行为更加稳定持久、淡然从容。道德人的培育要进入人的精神世界,借助理解阐释人,反思人的生命及生命的表现,催生人的道德需要,并在道德实践中体验道德价值,把握人生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行为的正当性是社会的人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社会必需的品质、价值、信念和社会所赞许的行为方式。德性是社会的人的重要标识之一,它缘于人对自身规定性的认识,是人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统一。当前社会人们的行为选择多样,道德分化明显,既有的道德规范已难以解释和应对新的问题,传统道德的价值在具体的道德实践和现实社会生活中遭受冷遇,并由此产生诸多的价值困惑和道德冲突,譬如扶起摔倒老人反被误解和讹诈引发的“扶不扶”等道德困境。人们习惯将这类问题归咎于现代社会道德体系的尚未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但很显然,市场经济虽具有逐利性,但也有其内在的道德需要,等价交换、诚实守信等道德需要得到了满足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现实生活中道德人的培育遭遇难题,主要表现在:

(一)传统道德价值的贬损,道德与生活的价值关联亟待明晰。

在道德认知上现代社会形成了一定的道德共识,在道德实践上也不乏公认的、明确适用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但在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频发,道德价值逐渐退居社会生活的边缘。当然,这其中原因复杂多样,而现代人追逐个人利益的过程中对为什么要遵守道德缺乏价值体认,以致道德在人处理生活中所面临的苦乐、得失、人己等基本问题时没有发挥引导与规范的作用。比如,人们应当如何在一起是现代社会不容回避的问题。一些人在某些具体事件中将己与人对立起来导致行为上的冲突与偏差、价值的失序与混乱。屡见不鲜的网络暴力、肢体冲突等事件一再挑战尊重、平等、正义等道德原则。“毒奶粉”、“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反映出道德底线失守带来的极大危害。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等传统的道德规范被破坏,道德相对性日渐凸显。

(二)人的道德需要被遮蔽,道德对人的人文关怀尚需彰显。

作为人的一种社会性的伦理实践,对美好的品德、优良的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追求是主体高层次的价值理想。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人的生存不仅仅是为了面包,人为了理想而献身既是人生存特性的组成部分,又是人生命完善的需要。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存理想、为某种超越肉体满足的东西奋力以求。道德是主体在建立起与自身、他人和群体的价值关联中获得的共同存在的意义庇护,体现的正是人对价值理想和自由的追求。然而,人的这种自我超越的需要在道德教育中往往被遮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现今道德教育侧重阐释社会对个体的道德要求以及个体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缺少对人深层的价值需要和内在行为动机的关注,忽视道德的实践特性。二是道德人培育中理论与现实的差距拉大道德与人的距离。实践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价值,在社会性发展中获得价值和意义是道德人的精神需要。然而,社会认知的多元和现实生活的复杂使人们对道德的价值产生质疑。一些人认为讲道德并不能满足自己的现实需要,解决现实问题,从而表现出更多的功利性、短期性行为。社会上的一些失德、败德行为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甚至有人因此而得利,直接导致失范行为的蔓延和社会风气的恶化。缺少主体的认同和参与,道德成为停留于文本、讲坛、课堂的知识,提升人的道德修为就是一句空话。

二、理解:展现人存在的意义。

理解在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这里具有了本体论意义,从传统解释学的文本理解转向以文本理解为基础的自我筹划、自我理解。理解不是为了停留于文本,而是要关照自身和反思现实。在伽达默尔看来,理解是过去或传统与今天的对话,“理解在任何时候都包含一种旨在过去和现在沟通的具体应用”[3].只有在文本与现实之间建立意义关联,才能在问题阈中展开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和相互理解,才可能达致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的“重叠共识”.

因而,道德教育以人为核心和主导,以人的实践参与为本质特征。人是溶合了情感、目的、动机、意义、价值的意义---价值性存在,每一个个体都是作为“前理解”存在的自我。由此,道德人培育不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简单的知识授受关系,而是藉由知识连接历史与现实,在经验分享和交流中体味出人的生命意义,促进人的发展。基于理解视角的道德人培育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培育道德人是培养社会的人与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的逻辑统一。

人不是在自然的意义上被称之为人,而是因为人的社会性。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的基本规范,即道德和法律规范。法律是一个社会最低限度和最基本价值准则的权威表达。道德则寄寓着人类对善、对一切美好价值的共同追求,诸如幸福、人道、自由、平等、公正、诚实等等。它告诉人们应当怎样做、不应当怎样做。社会对人的塑造无不表现为先进或进步的社会规范向人的精神内化,形成某种价值共识的过程。人通过选择、接受和内化社会价值原则,形成合乎一定社会要求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以及相应的品行。主体的选择与内化并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体对传统、文化、道德、社会生活经验的理解和现实反思,其中包含着在未来的可能性。从人自身来说,作为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存在是人内在的发展要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从人的心理需要的角度提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视野里,人的需要具有超越性,人在满足第一个需要后又会引起新的需要。人满足需要的实践活动是指向未来的。社会的人应是道德的人、文明的人,各种能力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

(二)培育道德人是知识传授与价值传递的内在统一。

完整生命个体的型塑首先倚重知识。亚里士多德将人的德性分为道德的德性和理智的德性,道德的德性通过习惯养成,作为人最高层次的理智德性要由教导和知识生成,它来自人的理性思考和主动选择。道德知识的传授与人的需要、目的、动机、情感相关,因而,道德人培育探求的不是客观性知识,而是人对自身存在的追问与反思。在诠释学那里,理解摆脱传统认识论主客二元对立的知识观,把人对自我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经验和体验融入知识的学习中,其目的是为了自我理解。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精神世界和现实处境出发理解文本与作者,理解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在自身的视域与理解对象的视域融合中创生新的意义。换言之,主体在理解对象的同时进行着自我理解和经验的新的意义建构,这是一种价值的传递、意义的交流与精神的创造。人总是按照自己的价值原则筹划自己的生活,在与世界、与社会的多重意义关系中人获得的是有价值的生活方式。

(三)培育道德人是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和谐统一。

因而,只有对美德的理性认知与内在的情感和谐统一,主体相应的行为动机才能达到最恰当的状态。

三、理解视域中道德人培育的瓶颈。

道德人是从人的社会性和精神性存在探求人之存在的意义。教育对人精神的陶冶要经由理解与书籍和人交流,丰富与充盈人的精神生命。教育过程中虽然理解关涉课程设计者、教材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多重关系,但是无疑在对话中它是以文本为中介并围绕文本展开的。作为文本读者的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创生与更新对其“怎样做一个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探讨理解视域中道德人培育的瓶颈与现实遭遇。

(一)主体性丧失割裂道德与人的对话关系。

道德的实践特性决定道德对人的涵养不是灌输有关道德的零碎知识,而是帮助人从整体上把握生活,获得意义。“人应当怎样存在”、“人生应当怎样度过”这样关乎人自身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伴随每个人的一生,它始终以人对自身、人对生活的理解为基础,并在人与人的认知碰撞中发展人已有的认知,在这里,所创新和发展的不仅仅是人对物的认知,而且还有人对人与物、人与人关系的认识和理解。道德所蕴含的善的价值是主体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加以选择和内化,并保存在主体的生活经历中。个体把自己的生活作为对象加以全面审视,对生活、对经验进行反思、认识、实践与创造,获得对事物对他人对自我的理解,个体的主体性地位才能得以充分体现。然而,由于道德对人的滋养是长远的、潜移默化的,在当下的教育氛围中一些人认为与自身所要追求的成功关系不大,将之视为客观对象物存在的知识来掌握。在道德人的培育中,道德在某种意义上只是“关于道德的知识”,缺少个体经验和个人的生活履历与道德的'对话,个体的精神世界并没有真正作为“前理解”参与进来,也就无从创生意义。换言之,个体没有作为精神主体与精神培育活动及内容展开对话与交流,个体也就不能在开放和接纳中对自身及生活进行反思,难以提升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尤其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人不懂得审视自身的现实境遇和人类的生存状态,也就不会发现问题,不能深入事物的本性、对道德本身及其存在的理由进行探究并作出解释,道德缺失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价值关联。

(二)知识式学习消解道德之于人的伦理价值。

变化日速的社会生活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日渐增强的专业化培养目标,越来越强化了道德人培育的知识化取向和工具性价值。而现代性境遇下,学习者对物质主义、技术文明和工具理性的推崇消解了人对意义的思考,学习者的道德学习退回到德育课堂的狭小空间。道德学习不是简单的复制知识,而是一种意义学习,是人不断反思自我和获得意义的过程。哲学诠释学主张从理解的视域解读文本,认为理解是共同意义的分有。理解和解释的过程是个别经验和普遍经验的融合。其对学习过程中个人发展的历史性、现在处境的关注为知识观的转型和课程观的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毋庸置疑,知识是课程的原材料。但是,课程学习不再是知识毫厘不差的掌握和再现。新课程观课程的转变性和生成性品质使课程作为一个开放的知识与人“相遇”的可能情境成为可能,知识是情境中的必要要素,发挥着引导、催化和促进的作用。课程关心学习者个体的经验、体验对知识的建构,学习者需自主建立起文本知识与人的生命之间整体的意义关联。生活实践表明,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道德经验对道德行为的选择具有明显的影响。学习者的需要、目的、既有的道德观念、具体的境遇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学习者对文本的理解以及与教育者的相互理解。如果道德被视为实现某个外在目的的手段,成为某种预先给定的、等待着主体去认识和掌握的客体,那么遵守道德规范就是一种外在的要求和生活手段,失去了其应有的伦理价值,人也就丧失了丰富的生命表现。

(三)情感与理性认知的分离阻碍道德的意义生成。

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是道德实践中的重要环节,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伦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传递道德知识、分享道德经验是学习者提升道德认知的主要途径。在道德人的培育中,道德认知能帮助人们判断是非善恶,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道德认识、经验和体验带有个别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从各自的视域出发分享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在平等的交流中实现视域融合,才能使个人认识、经验成为共同的财富,生成道德的意义。而这之中总是渗透着个体对生命存在与生长的直接经验和情绪感受。情感内在于人,人也是需要情感激励的,譬如正义感、崇高感以及内心的充实感等。无疑,它也有益于人做出道德的行为。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价值冲突和道德困境很多情况下并非是主体缺乏道德选择的能力,而是由于主体道德感的弱化。道德感是主体具有是非、善恶理性判断能力基础上的对自身、对他人及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情感。道德人培育的主体性丧失、知识式学习必然造成人对生命的真实情感体验的缺失,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缺乏有效的联接,阻碍道德意义的生成与实现。20世纪70年代以后有关移情的许多研究表明,移情有利于利他性行为的出现。移情是情感的相互契合、相互作用。有了情感的驱动、感染和共鸣,才能赋予知识以活力,才能在理解与体验中激发主体正向的、积极的行为。这种“感同身受”正是人在实现视域融合中的自我理解与自我塑造。“一个人的道德移情能力越高,道德敏感性就越强,就更能够从社会和他人的视角认识所面临的事件,实现道德行为的延续性,进而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四、结语。

在人们普遍感知道德功能式微和道德多样性增强的今天,培育道德人对社会道德文明的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理解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在哲学诠释学视野中不仅具有本体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性。在道德人的培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的道德主体性地位,在道德生活的具体情境中诠释道德知识,实践道德精神,在人的意义世界的构建中建构生活的意义,培育真正具有理性认知能力、自主精神和创造性活力的道德人。

参考文献:

[1]樊浩。中国社会价值共识的意识形态期待[j].中国社会科学,,(7).

[2]彭启福。“视域融合度”: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论”批判[j].学术月刊,,(8).

[3]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39.

[4]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403.

[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着,廖申白译注。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36.

[6]李昕桐。新现象学的情感伦理[j].道德与文明,2014,(4).

[7]黎良华。有美德的行动与有美德者的快乐[j].道德与文明,,(1).

[8]龙静云。试论道德内化的主客观条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

德育教育的论文

中学阶段,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从感性向理性初步转变,此时,他们会感觉自己忽然之间成熟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觉。他们的人生观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缺乏实践和感受。学生的世界观尚处在一知半解的阶段,无法利用自己的知识去感知和判断周围的世界,对价值观的理解大多数也来源于只言片语的文字。这是每个学生都要经历的一个特定必经阶段,教师要做的事是引领,启发,激励他们行走在正确的成长道路上。

(二)责任意识差。

如果一个人缺乏责任意识,他就会没有奋斗的目标,没有前进的方向,生活对他来说就会百无聊赖,毫无生机。试想如果我们培养出的人才都不懂得承担责任,那么我们的社会将如何发展。因而进行责任教育势在必行,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长期的任务。

(三)日常行为不规范。

尽管学校三令五申地要求学生要讲文明、讲礼貌,按照《中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但在校内外仍然会有学生不守纪律,这些行为对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十分不利。

(四)禁止中学生在校带手机成为难题。

当前中学生带手机似乎成了一种时尚,手机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手机对于学生来说不只是一种通讯工具,而且上网聊天、打游戏等现象更为普遍,学生上网已从网吧转到课堂,严重干扰了课堂教学秩序。

在应试教育下,有些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基于这个原因,从根本上提高德育的.地位实在很难。另外,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缺乏沟通与信任。加之尊重自我、尊重个性、执意表现“自我”已成为青年一代新价值思潮的代言人,并由此形成了不良的价值观,使青年陷入迷茫。

温家宝总理说过:“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对于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德育工作更是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相互配合,教师在实施过程要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上述情形,我觉得,当代学校德育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培养健康的心理。

人的健康不仅是指身体健康还有心理健康,二者都不可忽视。对于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中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他们的必修课。他们性格尚未定型,而且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各方面加强培养。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关键是要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适合他们的心理实施方案,然后对症下药,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特征。

(三)更新德育观念。

德育工作者应该更新观念,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德育教育,用贴近中学生的生活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文明行为,培养学生的上进心、良好的竞争意识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质。

(四)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方面要形成合力。

目前存在的德育现状提出的一些浅薄之见,希望学校、家庭以及社会能够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抓好德育教育,真正实现全民素质教育。

德育教育的论文

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深化和素质教育思想的全面贯彻落实对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院校也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希望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社会背景下,技校在探索改革创新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其能够对学生思想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因此尝试将德育教育引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希望能够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优化提供良好的支持,切实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德育本身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进行培养的重要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德育是思想意识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的总称,德育教育包含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思想教育,能够从多渠道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引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主要是结合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对受教育者实施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思想活动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思想素质的教育。在技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加强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使学生自身思想认识水平、道德判断能力能够有所提升,并且会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新时期技校在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不断丰富德育教育内容、增强德育教育影响力,充分发挥出德育教育对技校学生的思想引导作用,促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现阶段,尽管技校已经开始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尝试将德育教育思想融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但是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和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技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限制了学生素质水平的提升,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稳定发展。具体分析,我国各地区技校中的学生以农村学生为主,并且这部分学生在进入到技校学习前一般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在学生进入到技校求学后,尽管学校已经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但是仍然存在部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偏低,在学校中经常做出打架、骂人、抽烟、赌博等不良行为,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自觉性相对较差,对技校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了一定的阻力。所以针对当前技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差的具体情况,技校在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应该重新认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德育教育措施,促进德育教育作用的发挥,对技校学生实施较为全面的德育指导,让学生能够真正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在学习和生活中严格约束自身行为,争取获得良好的发展。

针对技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的现状,技校教师十分有必要对学生实施更为科学的教育和指导,真正发挥出德育教育功用,让学生对相关事物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唯有如此,技校学生在接受技校教育指导后,才能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好的发展。1.教师应该积极树立榜样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能够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组织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积极树立榜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自觉的学习榜样,以榜样为标准,严格约束自身行为,长此以往,学生受到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身思想认识、行为规范水平必然会有所提升,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对技校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自觉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生活中严格约束自身行为,对学生实施人性化关怀,以积极、崇高、自信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增强学生的可模仿性和可借鉴性,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进而真正借助德育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教育水平,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出正确的指引。2.将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在对技校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想促使德育教育的功用得到全面发挥,就应该积极探索德育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将德育教育思想融入到技校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思想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接受思想教育指导,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唯有如此,德育教育的作用才能够得到全面发挥,学生也能够接受更为全面的思想引导。如针对化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培养学生化验专业技能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能够完全按照操作规程工作,降低安全风险。在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实施技能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应该借助德育教育引导学生自觉辨别网络上的不良思想,增强学生抵御不良思想侵蚀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对学生实施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在工作中能够严格约束自身行为,不做出有损客户权益的行为,维护信息安全。这样将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德育教育的作用就能够得到全面发挥。3.借助校园文化活动深化德育教育。对于技校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工作,不仅应该将德育教育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环节,技校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为了进一步突出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切实提升德育教育质量,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将其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融合,借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能够自觉树立自尊自爱的思想,形成坚韧顽强的意志,为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样借助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学生也能够接受相应的德育思想引导,有助于促进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进一步深化。基于此,技校教师应该明确校园文化活动对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相应的措施,为德育教育工作的全面优化开展提供良好的支持,进而充分发挥德育教育作用,有效促进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强化,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在技校中是极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新时期一定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对技校学生实施较为完善的德育指导,进而充分发挥出德育教育功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既具备专业素质,也具有较强职业道德素质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建设事业的发展贡献一定的力量。本文以技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对如何开展德育教育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能够为技校积极开展德育教育,对学生实施全面的思想引导提供相应的参照,在促进技校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佟杰罗淑芬单位:广东城建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德育教育的论文

在初中德育教育中,励志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极易使教师陷入对学生的盲目说教模式当中,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只有把励志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出发,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全面、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提高自身素养。

中学阶段学生面临着诸多变化,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影响自身健康成长。励志教育作为全校师生接受科学教育思想以及提高水平的机会,这一环节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人文关怀以及心理疏导的重要所在[1]。因此,励志教育的广泛宣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建设良好的宿舍文化及校园文化,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安全意识及个人情怀。

(一)创造励志教育学习环境。

进行鼓励。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励志教育应该注重其差异性,注重主体的发展以及进步。根据不同主体,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励志教育的时效性,引导学生不断发展、进步。在学校中应该开展励志教育主题活动,在每月实施以“励志成长”“明德励志”“文明礼仪”“自我发展”“提升自我”“自强不息”等为主题的励志德育活动,促进学生思想的提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2]。培养学生求知、健体以及做人等良好品质,提高学生对理想的感知度。同时,开展励志主题班会,举办专场励志报告会,鼓励学生唱励志歌、讲励志故事等,并在校园内的宣传栏、广播台上宣传励志事迹,树立典范,弘扬励志文化等。

(二)建设全员励志教育导师制。

记录进行分析,制定出合理的培养计划。导师应该与班主任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对学生的基本状况全面掌握。这种制度的实施,必须应用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主要可以从导师过程材料、班主任评价、学生进步情况、家长满意度等多个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同时根据考核结果建立起奖惩措施,提高导师的工作积极性。除此之外,导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促进工作的有效性提高。

(三)开发励志教育课程。

励志德育教育课程可以从社会实践、问题研究、政治信念、学科深化、自主管理、利益安全等六个方面来进行具体实施。课程设置必须要始终遵循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必须要将课程落实,促进德育课堂的有效发展,将励志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实施励志教育可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及质量,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励志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同时在教育实施中应该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树立良好的校风,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构建“管理育人、教育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全面发展的德育机制,将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促进其健康成长。励志教育的有效实施与发展,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