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心得体会(通用22篇)

时间:2023-11-09 13:35:04 作者:HT书生 精选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心得体会(通用22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做出更好的改进。"心得体会让我明白,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所以我决定在学习上更加用功,相信付出的努力必定会有回报。"

如何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学的方法和技巧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如何有效地教学是每个教师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一些有效教学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

首先,我认为一个教师要有效教学,必须对所教的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只有了解到位,才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因此,我经常阅读最新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籍,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同时,我也主动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和教育培训,与其他教师交流和分享经验。通过这样的努力,我能够将最新的理论和方法融入到我的教学中,使得我的教学更加科学、合理。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在我的课堂上,我经常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我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这样的启发性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第三,我认为一个教师要有效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兴趣、能力和学习方式都不尽相同。作为一名教师,我需要认识到这一点,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在我的课堂上,我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和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我也经常与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和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和心理需求。通过这样的关注和耐心引导,我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业成绩。

第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但单纯追求知识的积累并不足以支持学生的未来。因此,我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我的课堂上,我会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实践和团队合作,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比赛和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和能力的机会。通过这样的培养,学生能够在学术和人际关系中全面发展,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教师在有效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的学习情况直接反映了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会定期进行学生的学情调研和学习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问题。同时,我也鼓励学生提出对我的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通过这样的反馈和调整,我能够及时改进我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总之,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知识和教学技巧,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一名教师,我将坚持不懈地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我的力量。

如何有效开展家访工作心得体会

5月13日和14日,根据学校的安排,我和刘娜老师利用休息时间,深入到部分学生家中进行家访,感受颇深。

学生家长对我们的到来,感到十分意外和兴奋,接待的也非常热情。给他们介绍了我县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及我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就孩子的各方面表现和家长进行了交流。同时,我也征求了家长对学校及教师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与家长面对面促膝畅谈,气氛融洽,消除了家长对我们的一些误会和责怨,也让我们的工作更加顺利。

此次家访,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每一个问题学生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长。比如我们班的赵鑫同学,学习基础差,在校不按时完成作业,学习习惯极为不好。这次到他家家访,通过和家长的交谈发现,家长认为抓好孩子的学习是老师的责任在。家长的话孩子不听,自己也没办法,因此对孩子的学习放任自流,以自己不会来推卸责任,导致了孩子现在的不良习惯。

还有两个孩子,家庭背景极为相似。都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照顾两个孩子上学。王雨萱的妈妈,生活态度乐观,积极向上。在不影响照顾孩子的前提下,自己又打了一份工。她丈夫不同意她打工,让她一心一意管孩子。但是她说:“我这样做既不影响照顾孩子,又能贴补家用。苦点累点怕啥呢?”我问她:“孩子理解你吗?”她说:“两个孩子可懂事啦!学习很自觉,而且常常操心我照顾我。”我说:“是你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家庭的责任感,影响了孩子。所以孩子也和你一样,积极乐观,有责任感。”王雨萱在学习上积极上进,与妈妈的榜样作用是分不开的。

另一个孩子苟佳怡的妈妈,全职在家照顾孩子,但是她却不停地向我诉苦:“我什么都替孩子做了,但孩子却浑身是毛病,偷懒,不听话,我简直没办法管了……”我说是因为她眼中只有孩子,所以把孩子的缺点放大了。再加上整天叨叨,孩子也烦了,不爱听了,也就觉得难以管理了。

同样的家庭背景,但两个孩子的表现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还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是家长的素质问题。

这次家访是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进行,虽有“被迫”的成分,但就是这次“被迫”让我们改变了以往对家访的浅薄认识。家访不是简单的打电话、微信告知家长学生的“不良行为”,而应该是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心与心的交流,携手教育好孩子。教师用真诚打动,用智慧引导,让家庭教育紧跟学校教育的节奏,家校共育,才能弹奏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动人乐曲。

今后,进行家访,应该成为我们工作的常态。

如何进行地理有效教学教研心得体会

学习兴趣。

有效性。

何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我们在地理课堂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培养读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并且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法指导,促进其有效学习,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的几点做法。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很有趣味性的学科,地理知识丰富而精彩。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研究学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以提高地理课堂的有效性。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的火山地震带及其分布”为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地球”“地震破坏”的图片,让学生形成鲜明的对比,然后短片回顾我国汶川地震、日本3.11地震、四川雅安地震的场景,把学生带入教学情景中,让学生在深受震撼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地震的强大破坏力,激发了学生的忧患意识,从而调动了学生探索地震相关知识的极大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师的有效性。

二、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注重读图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有效性。

地理教材中除了用常规的文字语言来对地理知识的描述外,还有另外一种语言,就是我们常说的地图语言。对初中学生而言,教会他们读图、用图,不仅能帮助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画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尽量把地理知识融入到地图中去理解,使图上内容与文字描述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从而使“死”图“活”起来,“静”的文字“动”起来,久而久之,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自然就养成了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例如我采用形象比喻法来教育学生记住一些图形的轮廓形状:黑龙江的轮廓像一只美丽的天鹅,湖南的轮廓像美人头,英国的轮廓像一只正在吃一堆青草的兔子,意大利的轮廓像一只女士的靴子等等;又如,学习分层设色地形图观察地势起伏时我采用剖面观察法等等。

此外,地理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绘制各种图表的方法,适当的统计分析知识以及地理问题的归纳方法等,然后指导学生通过资料的表达,地图、各种图表对地理信息进行全面、深入的归类整理和分析。同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去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地理信息的联系、差异,力图发现新的更有价值的地理信息。

三、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实施探索性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课堂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意识十分淡薄,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学质量和学生听课质量难以提高,而探索性地理教学就是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科学方法,探究性的获得科学概念,并逐步形成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例如,在“海陆变迁”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一系列图片,并进行分析:喜马拉雅山在地质年代是怎样的地理环境?我们利用科学史来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具有很高的价值。此外,地图的运用在地理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略图的运用尤为重要。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地理略图,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学习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七大洲、四大洋”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七大洲、四大洋”简图的绘制;又如学习湘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学生也可以参与到每个省级行政区轮廓的绘画中来,在这过程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它们的相对地理位置。地理略图不仅能揭示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还能显示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地理略图的运用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进行学习评价,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课堂有效性。

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评价方式,其中包括学生个人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觉思考的习惯,同伴的评价和教师评价有助于学生进行反思,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新课程倡导赏识教育,无论学生的成就大小,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并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这样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鼓舞和信任,体会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自然会产生极大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注重情感交流,提高课堂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理教学只有做到“三维目标”的统一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从而使地理课堂有效性大打折扣。我们有时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又或者过于严谨而使课堂不生动活泼。其实我们应该要更多地考虑如何更好的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要善于欣赏学生,善于换位思考,善于与学生沟通,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甜美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友好般的相处,就能赢取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就能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从教多年的地理教师,笔者虽然对地理教材已经比较熟悉,但是我们仍然需要精心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改好每一次作业。要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质疑自己的教学,找出自己教学中低效的问题进行研究,最终可生长出新的思想、新的教法,从而使地理教学更有效。

如何有效开展家访工作心得体会

又是一个九月,又是一个新学期的开始,又一批小苗苗。既是校园的要求,也是为了配合教育局“千校万师家访日”的活动,更是了解新班级的需要,我在8月27日至8月30日这段时间里走访了我班几乎所有孩子的家。虽然每年都有家访活动,但是今年的感觉似乎更不一样。这不仅仅仅是因为接手一个全新班级的新鲜感,更多的是我在家访活动中有了一种对建设和谐家校关系的领悟。

家访的目的在于与家长交流状况,交换意见,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资料和方法。孩子从呱呱坠地,就降临到了家庭这一特定的成长环境中。家庭是第一所校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潜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构成,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多年的经验,让我认识到,教育引导学生务必要与家长联系,双方只有同心协力,才能事半功倍,到达教育目的。在这次家访过程中,我不仅仅仅如此近距离的接触了每一位学生,而且也深深地体会到作为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关心和重视,当然也了解到我们此刻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都为我思考如何建设一个和谐良好的班级群众,乃至于促成一种家校通力合作,共同营造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氛围带给了原始积累。此刻把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此刻学生的家庭状况差异十分大,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影响十分深。

虽然这些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一般都能够,家庭组织和关系也比较健全,但还是有很多让人担心的地方。比如我班的沈萍同学,父母双方都是不识字的。他父母原本有一个儿子,已经上大学了,但是不幸出车祸死亡,于是他们就又领养了沈萍。家里面还有一个奶奶,父母年纪又都比较大了(四十多岁),所以都比较宠爱她。这样的环境对她的成长显然是有影响的。还有姚书蕾同学和王孝文、王孝伍两兄弟,家里都分别还有姐姐,年龄相差也不大,父母又都是外来务工人员,造成整个家庭的贫困。同样的,还有一些“留守”家庭的子女。比如顾家豪同学的妈妈在杭州开衣服店,而父亲又常年出差,他长期和爷爷生活造成了性格上的偏差,比较“野”。应对这样的特殊状况,我们老师要做的工作就更多了。

二、老师和家长的坦诚沟通,互相信任和协作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关键。

平时我与学生的交谈中,明白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整天忙于工作,极少照看、督促孩子的学习,关心孩子的生活。而且做起教育工作来也相当的简单、随便甚至粗暴。这使得我们肩上的职责更重了。我们没办法选取家长,我们只能选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来对待这些更需要我们关心的孩子。当然在与家长聊的过程中,也了解到孩子在家的一些异常表现,(与校园表现截然相反的)得到了这些信息,使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能对症下药。很多家长都反映:老师说的,孩子会听进去的。我们应当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个问题,好好地与家长沟通孩子在校园的表现,更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因为仅仅依靠校园的教育是不完整是不能够的。

三、我们要更多地关心那些特殊的孩子。

班级里的孩子是各不相同的,总存在一些“弱势群体”,对他们,我们要及时、深入地从家长那获取信息,给予更多的温暖和帮忙。我班的楚强同学,先天性患有严重的散光、弱视,长期治疗还没有完全康复,家中母亲又是没有工作,小孩子性格十分内向。了解了状况后,我及时调整了楚强同学的座位,在平时也更多地关注他,期望让他能感受到更多的关爱。

良好的家校关系是教育很重要的一环,而家庭和校园的这种联系主要的就是透过家访、家长会这样的形式来实现。我们要重视家访工作,透过这个平台着力去构建真正“和谐”的教育蓝图。

实习心得体会:英语教学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在进行教学反思方面,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我们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而且对教材的深度挖掘不够,课前准备不足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教学手段落后,受自身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的局限,没有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认真学习和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课,这种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教材的要求,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多是传统教法,热衷于填鸭式、满堂灌、唱“独角戏”。自始至终一个劲地讲,一人说给大家听,犹恐讲不明白。语言繁杂、枯燥无味。造成学生不知如何学习的被动局面,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机械地记单词、背语法规则。课堂上被动的吸收,学生的思路不能与教师同步,没有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英语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课程,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培养和提高语言交流能力,为了更好地讲给别人听,更好地听别人说话;为了更好地写文章给别人看,更好地看别人的文章。不能“蹲”在学生感兴趣的高度,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上完一节课,有的学生脑海里不仅毫无积累,甚至连原有的知识都派不上用场。

通过听鲁教授的这几节课,我决定尝试改变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我要让学生喜欢上我的课,我要赢得孩子的心,让大部分的学生都喜欢我,让他们觉得上英语课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那么我一定得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钻研,吃透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筛选。由于本学校的学生大都来 自农村,外面的世界接触少,知识面较窄,同时大多是寄宿生,查阅方法也有限,所以我们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单元内容进行筛选,特别是有选择进行口语、听力部分的训练。

2、尽量用英语授课,对于不懂的地方会再次用中文说明,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避免“中国式英语”。让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精彩句子或书面表达的范文,培养学生使用地道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

3、通过扎实掌握单词、短语等英语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4、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的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上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并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并让学生以不署名的方式给我的教学提意见,经常深入学生中询问他们的听课效果,学习情况,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

5、在上完每一节课后,都及时地对这节课的得失进行充分分析,认真地反思与总结,认真评估自己的教与研的能力,重新审视和完整教案,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形成新的“二度”教案。从课堂上来,到课堂上去,让我们的后续教学更有针对性,效果更理想有人说:“优秀的教师是善于反思的。”虽然我不够优秀,但反思会使我做得更好。让我们在不断积累、不断探索、不断评估、不断研究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真正成为深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研究型”的英语教师。

如何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有效的教学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有效的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多年来,我一直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索,积累了一些有关如何有效教学的心得体会。在这里,我将分享我对如何有效教学的五个关键点。

首先,了解学生需求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需求,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在课堂中,我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展和困难。通过了解学生的需求,我能够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环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学习,才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会通过设置富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第三,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学生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在我的教学中,我会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更高效地学习。同时,我也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选择权。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我希望他们能够在课堂之外也能持续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第四,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和人际关系。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和人际关系对于有效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注重与学生之间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并积极创设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在我的课堂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相互尊重和支持。这样的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合作精神,促进良好的学习效果。

最后,持续反思和改进是有效教学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保持持续地反思和改进,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在每一次的教学实践之后,我会仔细回顾和总结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效果,并寻找改进和提升的方法。通过持续反思和改进,我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成果。

总结起来,如何有效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又有挑战性的问题。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如何有效教学有了一些心得体会。通过了解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创设良好课堂氛围以及持续反思和改进,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希望这些心得能够对其他教师也有所帮助,共同进步,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如何进行地理有效教学教研心得体会

这次我有幸参加了汝城县进修校举办的有关学校有效课堂教研活动,听了袁利万盛校长的精彩课堂讲座,深有感触。有效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课堂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达到有效教学,创设情境,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

我觉得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切实作到有效两个字应该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为本。做到以学生学习为主,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立足点。除了教学的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师还应该考虑到教材的重组与延伸。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还应该是备学生,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尽可能多的参与集体备课,多听取有经验教师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3、仔细推敲教学方法。随着网络的的普及,教师可以利用的资源是越来越多了,教师交流教学方法的渠道也是越来越广,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教学内容往往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应将网络教研作为开展有效教研的新兴平台,并通过开发新的教学资源,设立教育博客,建立教研论坛等途径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练习。学生吸收知识第一印象往往十分重要,而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听说读写各式练习情况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后练习的正确率。教师要及时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

总结。

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得以提升。

5、制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心态更加有利于学生投入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对学生应多鼓励少批评,多肯定少指责。

其次,对学生的期望值不要太高,有的学生因为教师、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孩子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了负罪感和内疚感,因此也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样也就不能去听教师所教的课程了。

第三,教师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所需,只的这样才能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第四,要讲究对学生评价的方法,无论课堂评价还是学生的自评、互评都要准确。课堂上要多鼓励,及时鼓励,肯定评价要多于否定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要把握好,不要使学生的自评、互评变成自我夸耀、自我贬低,或互相进行攻击、互相挑刺,评价要中肯,要切合实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另外、教师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索式学习。

总之做一个好教师,一个能被学生认同的好教师真是太不容易了,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与规范,既不能把课堂管死,又不能让课堂太活跃,影响了课堂纪律。但是课堂的学习行为规范必须要明确,要说到做到,然后还要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关爱,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不要去伤害学生。

我们既要承认激励赏识教育的正面作用,也要承认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才是科学的发展观。当然惩戒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批评时在方式上要含蓄、委婉、注意语气,讲究“度”。我们教师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被学生认可、接受,那么就不会再有教不好的学生了。

如何进行地理有效教学教研心得体会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接下来就跟着x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关于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吧。

一直以为凭良心,多教给学生一些知识,就是尽到了做教师的责任。在新课改中,才发现这一思想是错误的。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在一定的时空内,其效率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就叫做有效教学。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鉴于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教师首先要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3.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4.目标要有效:学生为行为主体;行为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教师再经过对学生原有认知条件、情感态度以及对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意图和学生需要意图的深入研究之后,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该在教学过任务导向作用。

课堂的有效组织。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语言组织准确、简练;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组织面向全体学生。

课后的有效练习。量不在多,贵在精。现在有的教师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大搞题海战,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反复的抄得不到有效提升。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上灵活的应变能力,熟练的驾驭能力,炉火纯青的教育艺术,都有赖于教学各方面持之以恒的锻练。

我认真听了沧州师范学院老师吕炳君讲的课。它不像以前的理论那样去强调教学的艺术性,高谈阔论一些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实现的东西,而是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出发,很多东西说出了我们的心声,颇有感触。有效教学首先体现在有效备课上,课前的充分准备就是有效备课。怎样才能算是有效备课呢?第一。备而能用。备课应该备而能用,减少无效备课,“备课”“上课”不能两张皮。第二。有利于教。有利于教师落实地教,巧妙地学,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水平迅速提高。第三。有利于学。让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所有的知识过手,培养能力到位,力争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向课堂要效益。

发。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不可能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因此,实现课堂教学的和谐互动,课前师生的充分准备是前提。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必须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积极地参与到互动中来,师生,生生之间平等的互动。教师必须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中解脱出来,这是两种教育观念的激烈碰撞,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面对新课程,教师只有转变角色,明确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身份,充分重视和谐互动对学生学习的重大意义,才能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应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使课堂变成充满生趣的师生交流场所。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

本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的"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精神的个体展示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教师是学生年长的伙伴,真诚的朋友,贴心的师长。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营造一种生动,平等,和谐的对话情境。教师要摈弃自己唱主角,学生当配角,部分学生唱戏,多数同学当听众的状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引导着学生。在多元的互动中,学生的见解,教师的知识阅历,学生的生活经验,个体的独特感受交织在一起,从而达成课堂的教学目标,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共享"。这就使得课堂沟通在渠道上多样化,在信息交流上多元化,和谐互动的课堂需要对话和共享。

如何开展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心得体会精选_

概念是对感性材料的综合,是对事物内在本质的反映。纵观数学的发展过程,一切数学公式、法则、规律的得出都离不开概念。在小学里,数学概念包括: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数的整除性概念,量的计量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式的概念、应用题的概念、统计。的概念等,共约500多个。这些概念支撑了十二册教科书中所涉及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应用‛等四个领域的庞大的数学体系,不仅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但是,当前的概念学习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重计算,轻内涵;重结论,轻过程;重课本,轻实践等,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通过听课、访谈、填写调查问卷等形式,我找到了答案。我认为产生的本质原因文秘杂烩网是缺失了对数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学术关照。因此,‚让数学概念学习栖居在学术的土壤里‛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三点想法:

一、从日常数学与学术数学的连接点切入。

阔的背景,有着不得不产生的理由,并且附着着人类进步和数学发展过程中积淀的最闪亮的思想火花。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深入地研究概念产生的背景,并且分析学术数学与日常数学的区别,从而从本质上理解概念的内涵。

二、概念解读能深入也能浅出。

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概念一般依据感知——表象——概念——运用的程序,也就是说概念的有意义学习建立在丰富直观的感知基础上。为此,不管教师对概念的解读有多深入,多学术化,在课堂上,我们还是必须通过演示、操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知体验。

三、从旧知的锚桩处起航。

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数学概念相互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很多概念的学习就是概念的同化过程,尤其是运算概念。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的意义、法则甚至运算定律都类同于整数四则运算,对这类概念的教学,就要从旧知与新知的连接点入手。

受个人专业成长经历的影响,这些年,我对数学课堂的研究和探索集中于数学文化与数学思维上,总想着我的教育能使孩子们的数学素养得以有效地提高。一路行来一路思,而今先生精辟、深遂的论断让我眼前更亮。是呀,‚数学教育‛一定是‚数学‛与‚教育学‛双重价值视野关照的,如果缺失了对数学本质的关照,那么即便是再漂亮的课也只能略逊风骚。以上,我以概念学习为例,谈了我对‚数学课堂基于数学学术视野‛的实践与渴望,其实需要数学学术视野关照的又岂止是概念学习,因此,本文也只当是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

如何有效开展家访工作心得体会

从5月13日开始,作为班主任的我与数学老师冯毅对我们班同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家访活动。

本次家访活动,我们主要以“走访家庭”的方式进行,虽然孩子们学习情况不一样、家庭情况不一样、性格行为也不一样,但他们对待老师的热情却是一样的。有的学生和家长听说老师要来,便早早地在小区门口等候着。这些,都让我和冯老师心里暖暖的。

毛小东的爷爷奶奶都已八十高龄。爷爷是退休教师,辛勤耕耘一辈子的他对我和冯老师平日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我们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表示赞赏,这都让我和冯老师特别高兴,更加有了干劲儿。不过,虽然作为教师的爷爷奶奶能对毛小东在学习上的照顾跟得上,但毕竟年龄大了,难免对毛小东的生理及心理变化有所忽视。作为老师的我们,更应该给这样的孩子多一些关爱,让留守儿童也能更多地得到老师的爱、社会的爱,让他们不孤单。

天气很热,我和冯老师走街串巷,上楼下楼,马不停蹄。虽然很辛苦,心里也是五味杂陈,但更多的是感动和温暖,胸中涌动着被家长信任、被学生喜爱的幸福。

走进家庭,与家长面对面的真诚交流,我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在今后,我们在利用微信、qq、电话的同时,要多走进孩子的家,与家长进行深度的沟通,多去了解、关心孩子的生活,以便找到打开教育“死结”的良方,真正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教育效果。

如何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150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担任教师的时候,我意识到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如何有效地教学成为了我的思考焦点。经过长期的实践与反思,我总结出一些心得体会,希望与大家分享。

第二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50字)。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高效教学的关键之一。在我的实践中,我发现采用启发性问题的方式提问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欲望。此外,我还经常利用案例分析、故事讲述等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动力。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第三段:关注个体差异(250字)。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先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习惯,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例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图示表达更容易理解,于是在讲解过程中增加了更多的图表演示。一对一的辅导时间也是我给予学生个体关注的机会,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来解决他们的学习困惑。

第四段:鼓励学生交流合作(250字)。

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促进学习至关重要。我善于利用小组讨论、合作项目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交流技巧。在课堂上,我提倡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和互相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课堂任务和作业。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段:评价和反思(300字)。

在教学中,不断评价和反思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我定期利用各种评估方法来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反馈和学习效果。同时,我也主动寻求同事和学生的建议和意见,以期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后,我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改进的方向,并制定下一节课的教学计划。评价和反思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成绩的重要环节,使我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结论(100字)。

通过以上的实践和反思,我深刻认识到有效教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定期评价和反思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方面。我相信,只有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成就他们的未来。

浅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审美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审美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在如此多元化的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也应该努力进行审美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研究审美教学的方法,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以教学内容为根本,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如今这么嘈杂、浮躁的社会环境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审视世界、认识世界,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因此老师要用美学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内容与知识,同时也逐渐重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世界、认识世界,从而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大幅提高。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是全面培养人才的社会需求,因此不论是从学校,还是从社会发展需求来讲,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都是极其必要的。

审美教学首要保证的就是“美”字,如何在教学中发现美,如何自然地进行审美教学是了广大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

1.树立学生的审美意识。

语文世界是美好的,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事实上语文都是可以进行审美教学的,只要教师注重对这些“美”的因素的解读,便可以将学生引入到美的世界,从而形成科学、健康的审美意识。首先,教师为了能够给学生讲解出美好情境的内涵,自己要先做到对语文教材的“美”的解读,所以教师对教材美感的解读对于进行审美教学至关重要,这也是带领学生进入语文美丽世界的第一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跟随老师进入语文美丽世界的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就需要老师在创设情景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创设情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实物进行情景的创设,也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技巧进行感情的渲染与场景的铺垫,也可以通过音乐、史诗动画来进行气氛的调节……例如我们在学习古诗《泊船瓜洲》时,老师就可以通过教室的多媒体设备来给学生展现一个动画,描绘江水映衬下的明月以及目光所及鸟语花香的江南的一片春光,这首诗中所描述的景象,通过美景让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美”,同时也感受到作者由景生情的情感历程。

2.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的提高通过老师的语言以及课本的内容是完全不够的,还要借助到现代教育手段的介入。经过总结经验,我们发现在审美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是教师比较喜欢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将生硬的知识变成声情并茂的画面展示,同时还能利用丰富的网络知识将语文教学以及审美教学变得更加丰富。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描绘自然风光的文章,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来展示更加壮丽的景色,不断丰富学生的视觉世界,丰富其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领悟自然风光的美丽,同时还要让学生领悟语言语句的精妙之美,同样的词汇放在不同的句子中,在不同的情境中便有不同的含义,这就是中国汉语的精妙之处。

3.综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知识结构以及知识储量的限制,他们在欣赏美、认识美的过程中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为了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该尝试各种方法来促使学生发现语文中的美。例如:在学习古诗《枫桥夜泊》时,这首古诗描绘的是作者张继途经寒山寺时所见之景,四句描绘的都是静态的事物与景色,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可能无法理解“江枫渔火对愁眠”是什么意思,也不理解“夜半钟声到客船”的真正含义,因此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联想、学习,教师可以先将诗句中的名词分离开,让学生对照文中的名词来想象具体的事物,再讲解连接各个名词的动词,从而在学生脑海中留下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三、结语。

通过本文关于审美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论述,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认识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学是极其必要的,因此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还要积极地进行审美教学的探索。

浅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审美教育

美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育人成材的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强烈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优美深邃的意境,这些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和文体结构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育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一、品词品句,理解美。

各种体裁的文章,其语言都独具特色。教学时,我们可透过课文优美语言的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通过优美的文辞,让学生审视高远素雅的画面,产生对自然美、风光美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祖国河山壮美而喜悦的感情。

1、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暮江吟》中描绘了深秋季节傍晚江上的幽美景色,诗人用珍珠比喻露珠,用玉弓比喻新月,不但贴切传神,而且创造了一个清新、幽美、静谧的境界,沁人心脾。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形象地写了出来,同时也透露出诗人深切思念家乡之情。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去找,,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体会、去品尝。

2、散文常以生动的语言取胜,而生动优美的'语言总是靠优美的句式表现出来。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错落美……比如《桂林山水》中是这样描写漓江的水的:“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排比句式,使得语句对称工整,。教学这类句时,应反复指导学生朗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体味出其美的韵味来。

3、有些文章,诸如童话、散文、寓言、小说等,往往含有很深刻的句子。它们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中包涵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意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都具有一种深沉而含蓄的美。《穷人》中描写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时,“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从着朴实的话中,可以看出桑娜心地是多么的善良!读到此,怎能不激起读者对桑娜的崇敬之情?同样,《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写到:“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在那个人剥削人的社会里,小女孩想过幸福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要想“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只有推翻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这些含在文章里意思并没有明明白白写出来,只有认真读、细细想,才能领会那含蓄、深沉的意境美来。

二、进入情境,体会美。

教材中有许多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总是力求用准确、传神的语言作材料,把自己感受的事物通过真实、生动、包蕴丰富的形象呈现给读者。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积极启发学生进行审美想像,把学生引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中,才能真切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事物,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从而深刻地体味文章的内涵。

对于看图学文《长城》,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然后启发学生想像长城横亘万里的雄伟气势,想像筑城工匠的艰辛劳动,想像长城内外的烽火硝烟……学生在想像中进行再创造,从而加深了对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的内涵理解,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又如,《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上生活的人民,写得非常美。我们可以采用“边读边议”、“边读边想”的方法,诱发学生的想像,把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体会草原的美,体会作者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融景情于一体地去体会草原上不但天空美,景物美,人们的心灵更美。尽管语言不同,但主人的热情很感人。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和感受此情此境,就能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样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了草原美丽的画卷。

教古诗、童话等文章,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引导他们领略意境之美。只有进入了意境,才能更透彻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挖掘文章的审美价值。

三、对比分析,鉴赏美。

形象的美丑总是在相互对比中显现出来的。讲读《落花生》一课时,通过不起眼的花生苗,把那埋在地里的果实与那些高挂在树上的鲜红耀眼的果实对比,更显花生的内在美。再理解父亲的那段话:“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使用的东西。”从而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学生通过鉴赏,提高了认识,明白了心灵美的重要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挖掘教材中的美,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提高他们的审美观点,进一步促进全面的素质教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浅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审美教育

对话,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种体现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对话过程的有效程度。

一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对话。

二是以少数学生为中心,多数学生当听众的对话。

三是没有中心,没有主题的对话。

(一)践行新课程理念,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样,“对话式阅读教学”便成为语文课程改革及其实践研究的重头戏。

(二)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传递式学习,实现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需要。

“对话教学”的理念是先进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目前,“对话教学”更多的是一种理想追求,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语文学科的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和传统的语文教学法的束缚,在现行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课堂教学中“主体与文本的对话”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出现了忽视文本甚至丢弃文本的倾向。

(三)为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提供阅读教学有效对话的基本模式和各种有效策略,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的需要。

一方面,教育研究者的理论研究在吸纳各国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教学实践得到了不断的修订和发展;另一方面,教学实践的研究却显得成效不足,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从教师研究的角度出发,立足于课堂,以教学的实践、观摩和评论为主要手段,开展阅读教学有效对话的研究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一)师本对话。

所谓的师本对话,就是指“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在这一对话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地探询“作者的笔法特点、写作思路及表达的情怀”。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参的提示作用。虽然语文教师接受过正规的教学培训,有相当的文学积累,也有相当的教学经验,对各种文体的特点已有相当的认识,教师在初读课文后已能掌握文章大意、了解课文篇章结构及作者大体的思想感情等粗线条的内容。

(二)生本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阶段,学生单凭自身的理解能力难以完成与文本的有效对话,这就需要有教师的引导。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中,主要也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的过程。

首先,作为教师,必须翻来覆去地读,先学生之前与文本对话,取得亲身体验,然后才能再借助文本与学生“对话”,指导“对话”。其次,作为学生,在与文本进行对话时,除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外,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只有通过熟读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情和见解。同时,朗读对语言的积累也为长效对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在教授《听听,秋的声音》时,利用多媒体朗读,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读,然后学生自己去尝试着读出那种秋天的美的感情。《陶罐和铁管》的对话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对话表演,体会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说话时的语气。讲解只能让人知道,朗读却能让人感受,朗读也富于了作品生命。学生通过朗读,内化语言文字,消化、吸收最后可以增加到自己的阅读储备中去。

(三)师生对话。

在有效的阅读对话中,教材是凭借,是对话的资源,学生才是主体,学生的发展才是中心。因此,为了刻意突出“人文性”,刻意突出“主体性”,刻意突出课改的精神,教师该问的不问,该讲的不讲,该引导的不引导,片面地理解了对话的实质。教师的适时点拨、引领,使学生在对话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升了对文本的理解,获得思想的启迪,这样的对话开启了学生的智慧,学生的认识有了升华。

(四)生生对话。

有效的生生对话是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也要留给学生足够多的合作交流的时间。学生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不仅要说明自己思考的结果,而且往往为了说服同伴,还伴随着想要说明自己思考的过程、方法和策略的欲望”,虽然合作交流的内容应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学生会在这种说服说明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对话过程的有效程度。热闹的课堂不一定会有有效的对话,但有效的对话却往往驻足于热闹的课堂。让我们处理好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让有效对话真正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如何开展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心得体会精选_

概念是生物学理论的基础和精髓,也是思维过程的核心。在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2003年6月第一版)后附录上就有211个生物概念,其中必修本有154个,选修本有57个。但近年来,人们对生物概念教学的研究却很少,基本上是概念教学的体会,如如何识记、辨别、掌握概念等,很少涉及有关理论指导下的概念教学研究,如前概念的剖析与矫正,概念的有效建构等。对生物学概念的本身研究更少,几乎没有涉及概念发展的过程、负载的方法和蕴涵的价值等等。[1]鉴于此,对生物概念教学进行深入地、系统地探讨、研究,对把握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精神、推动和促进当前的生物学教学改革,不无裨益。

一、生物学前概念的迁移与矫正。

学生在学习任何概念性知识之前,实际上都已经有了前概念。前概念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相对于新知识的已有的认知,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片面的或错误的。前概念的成因,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及正确或错误认识的积累。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从前概念逐步发展到新概念的过程。无论对哪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也无论是哪一个年龄段的认知,都有这样的特点,尤其生物学科与人类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所以前概念非常丰富。奥苏贝尔(l)的同化论观点对概念的习得作了精辟论述,认为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在新概念的习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新概念与头脑中前概念间存在某种类属关系时,若指导者能给予有效引导,使学习者能将新概念与头脑中已有概念间的这种类属关系进行正确链接,将有利于学习者将新概念同化到自己头脑的已有概念体系中,从而习得概念。因此,如何利用前概念进行有效的生物学概念教学,值得探讨研究。

正确的前概念是学习生物学科学概念的良好基础和铺垫,它的正迁移作用可成为生物学概念学习的资源和概念学习的新的增长点,可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新知识和知识结构。如学生在学习生物学概念前自己对生活中的一些生命现象和规律已有所了解,如:“向日葵随太阳转”“根的向地性与茎的背地性”,能促进对“生长素”概念的理解;“人感到寒冷时会打哆嗦”“一个球向你飞来时,你会接住或躲开它”,这些都能促进对“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概念的理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猫生九崽,连母十个样”,可促进对“遗传与变异”概念的理解。这些已知正确的前概念,一方面有助于迁移到新概念的习得和有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动机。

片面或错误的前概念会成为生物学概念学习的障碍,这些错误的前概念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将影响对生物学概念的同化和顺应,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阻碍生物学科学概念的建构。如学习“植物个体发育”概念前,学生头脑中就有农作物的“春天播种,秋天丰收”的前概念,片面地认为植物的个体发育从种子开始,这就阻碍了学生建构“植物个体发育从受精卵开始”的科学概念;由于绿色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学生自然形成植物呼吸作用吸入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前概念,这个错误的前概念阻碍了“呼吸作用”概念的建构。又如,前些时间媒体上猛然间刮起了“吃基因补基因”的风潮,在社会上形成“吃核酸长核酸”的错误前概念。对于这些片面、错误的前概念,必须给予矫正,否则不能建构科学的概念。例如,针对“吃基因补基因”的前概念,可以通过对核酸的消化、代谢、合成的分析,使新知识与学生的前概念产生冲突,让学生暴露出错误观念,正确看待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把对事物表面现象观察所得到的经验与生物学知识不一致的地方提出来进行反思,找出矛盾所在,经历思想上的冲突和震撼,造成认知结构的不平衡,促成原有知识结构的顺应,用科学的概念代替原有的错误观念,实现错误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其《发生认识论原理》中指出:“认知的结构既不是在客体中预先形成了的,因为这些客体总是被同化到那些超越于客体之上的逻辑框架中去,也不是在必须不断地进行重新组织的主体中预先形成了的。因此,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地连接起来的理论来说明,也就是说,每一个心理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的(或较复杂的)结构。”概念图的运用能较好地促进生物学概念的有意义的建构,如学习“光合作用”的概念时,指导学生利用概念图(如下图)建构光合作用的概念,不仅能拓展科学概念,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它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学习科学语言的形式和建构科学知识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对概念知识的整合,有利于把握生物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生物学概念的结构化程度,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大量的研究表明:概念图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概念图策略更适合于科学课程,且生物学上的显著性要大于化学和物理;它可以促进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可以改变学习者的认知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习生物学的概念,不仅要学习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等理论知识,也要学习概念的产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任何生物学概念都要经历产生、发展的过程。其实学习生物学概念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就是学习概念的发展史。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中建议安排的学习概念发展史有两类。一类是必修或选修课本中以课文形式呈现的史料,如学习“细胞”概念时,要求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学习“光合作用”概念时,要求说明光合作用及其对它的认识过程;学习“遗传物质”概念时,要求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学习“生长素”概念时,要求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学习“基因工程”概念时,要求简述基因工程的诞生过程;等等。另一类是建议学生自行搜集的相关资料,如学习“dna”概念时,建议学生搜集dna分子结构模型建立过程的资料;学习“进化”概念时,要求学生搜集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资料;学习“免疫”概念时,要求学生搜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的资料。除此之外,教材有些专题内容还涉及科学家进行探索的经典实验及资料,如孟德尔定律的发现、核酸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分析等。

(二)学习生物学概念发展过程有助于理解概念的科学知识。

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任何生物学概念都要经历产生、发展的过程。学习概念发展过程不仅有助于了解概念的演变过程,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生物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而理解生物学概念的科学本质。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的概念时,让学生学习“光合作用”的发展史: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土壤是构成植物体的原料;1642年赫尔蒙特(helmont)栽培的柳苗试验,证明柳树营养生长物质不是来源于土壤,而与空气和雨水相关;1771年普利斯特利“绿色植物—烛—小鼠”实验,证明植物光合作用可以更新空气;1864年萨克斯“叶片半遮光—碘蒸气”实验,证明光合作用可能产生淀粉,并需要光;1880年恩吉尔曼“水绵—好氧性细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o2,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场所;上世纪30年代鲁宾和卡门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o2全部来自h2o。通过概念发展史的学习,学生自然得出光合作用概念的实质,把无机物(co2和h2o)转变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同时也清晰地掌握光合作用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及场所。

(三)学习生物学概念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念。

英国的“国家科学课程”中对于引入科学概念的解释为:学生应该理解科学概念随着时间而改变、发展的方式,理解这些概念及其应用是如何受社会、精神和文化背景影响的。由此不难看出,生物学概念的发展史中,不仅记载着生命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蕴涵着科学家的创造思维方式和灵活多样的科学方法,体现科学家尊重事实、服从真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勇于创新、善于合作和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所以学习生物学概念的发展史,不仅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掌握生物学概念,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念,提高生物学科学素养。

四、生物学概念负载研究方法的渗透。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实验生物学出现以后,研究手段和方法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有些研究技术和方法的出现,甚至使生物学产生了飞跃性的发展,如显微镜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等分别导致了近代和现代生物学的产生。没有研究技术和方法的不断进步,也就没有生物学今天的巨大发展。所以学习生物科学,不仅要学习生物学的概念,还要了解生物学概念所蕴涵的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

(一)渗透传统的生物学研究方法。

生物学传统的方法较多,如观察法、调查法、显微镜法、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解剖法、实验法等,它们不仅是生物学积累事实材料的基本手段,而且是检验假说和理论的重要途径。如学习“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概念时,渗透“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学习“矿质元素”概念时,渗透“土培法”“沙培法”“水培法”;学习“叶绿素”概念时,渗透“层析法”和“光谱法”;学习“动物激素调节”的概念时,渗透临床观察法和动物实验法(如腺体摘除法、腺体移植法、结扎法、注射法、口服法等);学习“种群”概念时,渗透“标志重捕法”。

(二)渗透模型方法。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模型和科学事实、概念、原理、理论并列为科学主题的重点,并将构建、修改、分析、评价模型作为高中学生的基本科学探究能力。《标准》依据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将模型和模型方法列入了课程目标。所谓“模型”,是指模拟原型(所要研究的系统的结构形态或运动形态)的形式。它不再包括原型的全部特征,但能描述原型的本质特征。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如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经常使用的物质模型有实物模型如生物体结构的模式标本,模拟模型如细胞结构模型、各种组织器官的立体结构模型等;思想模型是物质模型在思维中的引申,根据构建模型的思想方法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形象化方法(或称为意象思维方法)构建的具象模型,它是人们在思维中通过对生物原型的简化和纯化而构思出来的。具象模型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特征,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等。它能使研究对象直观化,既可以促进研究,又可以简略描述研究成果,使之便于理解和传播。另一类是以理想化方法(或称抽象思维方法)构建的模型,是人们抽象出生物原型某方面的本质属性而构思出来的,例如,呼吸作用过程图解、光合作用过程图解等过程理想模型,食物链和食物网等系统理想模型。[2]《标准》很重视模型和模型方法。例如,“稳态与环境”模块中有两个活动建议:“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和“设计并制作生态瓶”,都是运用模型的探究。所以,生物学教学中,要结合生物学概念的教学,不断地渗透模型的方法,这不仅能完善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认知结构,而且能提升思维能力。

(三)渗透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指运用数学语言表述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并加以推导、演算和分析,以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判断和预测的方法。目前,数学在生物学、医学等领域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学方法在科学教育中的价值更是不言而喻。高中生物课程对数学方法的使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用数学式来定义抽象的生物学概念。《标准》没有明确要求用数学式定义概念,但“稳态与环境”模块中,列举“种群的特征”这个知识点,如果涉及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就是用数学式定义的概念。这类定量的概念以数学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为研究工作提供一种简明精确的形式语言,具有重要的科学认识论价值和方法论价值。第二,用数学方法对生命现象的空间关系和数量关系进行描述、分析和计算。如以条形图、曲线图、统计图等来表现某一生命现象的统计数字大小及其变化。第三,用统计方法来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变化。统计方法在生物界广泛存在,学习“遗传定律”时,渗透孟德尔是如何使用描述统计方法对豌豆杂交实验结果进行定量观察和数据分析,依据统计方法从样本到总体的推理,才发现了遗传性状的分离现象和自由组合现象。

(四)渗透系统分析方法。

现代生物学的分析性研究已深入到分子、量子水平,但为了揭示生命运动的奥秘,还必须从生命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中,从它们和外界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了解整体。这就需要进行系统分析。现代系统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高中生物学教育一般只能做定性分析,如同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所要求的“学会从系统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例如,学习“细胞器”的概念时,要让学生明白每个细胞器都具有一定功能,而且它们的结构与功能一般相互联系,但要完成某个具体功能时,细胞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否则就不行。又如,生物膜也是一个系统,它包括细胞膜、核膜、液泡膜、线粒体模、叶绿体膜、内质网膜、高尔基膜等,它们的组成成分是一样的,但具体的功能不同,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又如“生态系统”的概念,是一个宏观的系统,它们的组成及营养结构组成一个典型的系统。

生物课程中的价值观具有丰富的内涵,价值观不仅强调对个人价值的判断,更强调对社会价值、科学价值、人文价值的判断。在生物学概念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概念所蕴涵的价值因素,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这样才能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

(一)实用价值。

生物学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卫生保健以及环保密切相关。生物学对人类生活的实用价值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在今天却被赋予新的意义。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分裂、分化、癌变、衰老”“生殖、发育”等概念时,可以让学生了解目前生物学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克隆技术、生殖技术、器官移植、恶性肿瘤治疗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在学习“植物新陈代谢”概念时,可以让学生了解生物学在解决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热点——“三农”问题中的重大作用;学习“发酵”概念时,让学生了解利用酵母菌发酵制造啤酒、果酒、工业酒精,利用乳酸菌发酵制造奶酪和酸牛奶,利用真菌大规模生产青霉素,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药品,如人的干扰素、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二)科学人文价值。

人们常说,21世纪生命科学将成为带头科学,这一方面指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指生物科学的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思想和思维方式。生物学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还具有巨大的人文价值。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渗透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能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协调发展,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品质。例如,在学习“酶”的概念时,让学生了解有关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及成就,同时,还可以讲解其中一些科学家不畏艰难、不畏权威,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以后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而且能激发学生形成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美育价值。

从提高生物学教育的价值这个角度思考,美育是一个几乎未曾开发的处女地。生物学概念教学体现的美育价值,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重在感悟式的直觉思维,而生物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一部分,应以严谨的理性分析为主。生物学中美的存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生命美,生命世界给人类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审美领域,我们可以把它们统称为生命美。在学习“细胞”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感悟各种细胞形态所蕴涵的形态美;在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时,可以讲生命本身的形式美,如生物体的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美及生物界的和谐美。另一种是生物科学美。生物科学中的科学美包括理论美和实验美等,是生命世界本身的美学特征在生命科学中的体现。例如,学习“化学元素”和“细胞”概念时,可以让学生感悟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美和生物界细胞结构生物的统一美;在学习“细胞分裂”概念时,可以让学生感悟细胞分裂的规律美;在学习“dna”概念时,让学生感悟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对称性体现了结构美。还可以让学生感悟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新奇美,因为这个实验以奇妙的构思,确证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课程具体目标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的杂合子。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只是理论上的一种分类,从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来说,这三个纬度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从教学实践来看,这三个维度并不是彼此孤立,毫无联系的。相反,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互为基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就像《标准》所说,“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剖析前概念,运用概念图建构概念体系,而且要展示生物学概念的产生、发展的演变过程,渗透概念研究过程中所负载的研究方法,体现生物学概念所蕴涵的价值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落实《标准》的三维目标,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浅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审美教育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爱美的情趣,是语文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我们的教学对象正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儿童,我们的教材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含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或艺术之美。因此教学理应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教学实践已表明,无数成功的教学,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了一个“美”字,“美”也无处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幼小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儿童的智慧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一句话,孩子的发展不能没有美。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美的有效性呢?以“美”为突破口,从“美”着手,也就是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语言三方面思考,具体地说:

一、充分显现“美”的教学内容。

1、创设情境品味意境美。

“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相互叠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创设情境可让学生很好地品味文中的意境美。

如在教学古诗《忆江南》时,一幅幅与诗风格相近的书画作品映入学生的眼帘,一首首委婉优美的古筝乐曲飘入学生的耳廓,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已自然地进入了情境。教师读后,让学生再运用齐读、串读、比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朗读,然后让他们抒发自己的感受,体会江南风光的明媚及诗人对江南风光的赞叹和眷恋。这样,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就能使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到诗中所蕴涵的意境。

2、通过“美读”把握形象美。

如《司马光》一文,记叙了司马光小时侯砸缸救人这件事。我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思考:当其他小朋友都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司马光怎么做?再通过反复读、表演读等手段体会人物心理:司马光为什么不跑,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吗?“司马光没有跑,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一句表现出司马光胸有成竹的样子,要读的稍慢些;“缸里的水流出来,掉在缸里的小朋友被救出来了。”读得稍快、用力一些;最后一句前半部分读得稍慢些,好象悬在心上的石头放了下来,后半部分语调高些、语气高兴些。这样才能体会到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的优秀品质。通过美读,学生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沉着、勇敢、果断的司马光的形象。

二、恰当运用“美”的教学手段。

教学中能否达到“美”的境界,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境界的追求。只有追求美,才能努力再现教材之美。教学手段实际上是一种媒介,通过它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运用美的教学手段,给学生一种美感,那就得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从而在其间产生一种愉悦之感,因为美感总是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具体感受的。没有儿童感知的兴奋,就谈不上美的感受。

《升国旗》这首儿歌蕴涵着一定的爱国思想教育。这课的教学我分三步走:1、看图导入,感受形象。课始,我出示一幅色彩鲜艳的国旗图,问:这是什么?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争先恐后举起了手。2、借助录象,进入情境。认识了国旗后,我又播放有关国旗的录象,让学生形象地、多方位地了解国旗,达到爱国旗的思想教育。3、模拟升旗,体会感情。当课接近尾声时,我通过模拟升国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爱国旗、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教学中,以“美”为突破口,正是可以通过图画、音乐、戏剧这些艺术的直观与老师的语言描绘相结合,来再现教材描写的、表现的、蕴涵的美,让儿童经历作家创作时,或编写者撰写教材时进入的那个情境。这样,教材所表现的、所阐述的、所涉及的相关情境,就通过图画中的色彩、线条、形象,音乐的节奏、韵律,表演中的角色、情节等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教学手段的美感,作用于儿童的感知觉,又必然丰富了儿童的表象,激活儿童的思维、联想、想象、情感的活动,可谓“一举多得”,其益无穷。

三、善于运用“美”的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美的教学内容,美的教学手段都要凭借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去体现。教学语言对儿童的感知的活动、思维的活动、情感的活动都起着主导与调节支配的作用,儿童心中的琴弦,往往是美的语言拨动的。在教学中具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往往是再现了教材描写的情境;或是联系了儿童生活经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或是利用儿童联想、想象,把他们带入向往的境界;或是引导儿童对美的实质的理解、对教材语言美的鉴赏,连同对教材表现的“美”与“丑”的评判。也就是说,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要么让学生感受到美;要么让学生联想到美;要么引导学生去追求美;要么启发学生领悟到美。

现代小学语文第二册《树林里》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在教学时,尽量运用美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自己读,自己体会。一开始,我说:“小朋友,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到树林里去看看,树林里有哪些可爱的生命?”“动物”、“绿色的树林”、“可爱的生命”都是一年级小朋友很喜欢的东西,“到树林里去看看”更是他们十分向往的事。这样,既联系了儿童的生活实际,又把他们带入向往的境界。当学完全文,引导学生齐读时,我说:“小朋友,你去过树林吗?你听过吗?用心听过这些美丽的声音吗?为了听,为了看,为了欣赏树林里的生命的美丽,我们只有融进了树林,才能听到树林中许多美的声音,认识树林中许多可爱的朋友。让我们带着美的感情再来体会一下生命的可爱。”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亲身感悟,一把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火种在学生心中点燃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指出:“在让学生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的确,美感的产生不是靠“传授”得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亲身去感受和感悟。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熏陶和感染无疑会起到激励和唤醒的作用。

以美为境界,让儿童受到美感的陶冶及完美人格的培养,可走出一条实施素质教育的路来。因为美能激智,美能发辞,美能冶情,美能育德。总之,美有助于儿童人格的和谐发展。以“美”为境界,从“美”着手,具体地说就是选择“美”的教学手段,运用“美”的教学语言,显现“美”的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感受其美,理解其美,热情地创造美,最终达到教学的完美境界。

如何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心得体会

1、切实提高教育行政管理效率。在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建立学区教育教学管理领导小组,以乡镇学校为中心,统一开展教学活动,统筹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区域教育管理,实行优势互补、捆绑考核,打造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努力实现教育教学管理重心下移、职责更加明晰、效能明显提升。

2、强化校长办学质量任期考核。完善校长目标责任制,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校长任期考核的主要依据,对不能完成教育教学目标任务和同层次教育教学质量考核始终处于落后位次的校长,实行异地交流、降职使用或就地免职。

3、创新学校干部培养交流机制。与省教育干部培训中心合作,开展新一轮学校干部全员培训,重点抓好教学管理干部的培训;选派一批教学管理干部到外地先进学校挂职学习;实行农村学校与城镇优质学校干部轮岗交流,实行教育局机关人员与基层学校干部相互挂职交流。加强学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公开选拔后备干部,定期开展培训,努力培养一批专家型、学者型校长。

如何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心得体会

在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中,黄海路小学十分注重对青年教师进行“奉献”、“爱生”、“立身”教育,坚持“人本思想”原则,倡导严谨的学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谐融洽的人际氛围。同时,学校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思考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常交流勤总结。

1、是建立传、帮、带制度。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往往由于缺少经验而带有()盲目性,因而,很有必要有人给予点拨或进行示范。学校为两年内的青年老师精心安排“教学导师”,通过互相听课、集体备课、交流研讨等方式对新教师进行全方位指导,学校还要求青年教师在导师的指导下,每学期做到六个一,即: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上一堂教学汇报公开课,提供一个典型案例,完成一篇教学论文,参加一次课题研究,期末进行一次小结。

2、是适时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基本功训练,教育教学理论培训。

3、是为青年教师提供一切实践锻炼的舞台,让青年教师尽情地展示。我校向青年教师提出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口号,尽一切努力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机会和可能。为了整体教师队伍的优化,学校将逐步把教师培养的工作进一步改进提高。在理清思路,建好计划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做好这项工作,力求经过两年时间的努力,把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浅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审美教育

一、赏析词句,品味语言美。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博大精深,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有的讲究韵律格式,表现出一种形式美;有的朗朗上口,洋溢出一种韵律美;有的浓墨重彩,描绘出一幅景观美;有的满怀深情,歌颂出一种人文美,无一不蕴含着美的成分,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从而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

二、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

兴趣是学习的力量和源泉。兴趣来源于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让学生学习中感到精神和谐,这就要创设好审美情境。对课文的欣赏实践,教师要指点门径,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揣摩语感,以景生情,从情联想到境。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上升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如教学《荷花》一课时,教师可创设情境,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荷花池”边。通过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之中。

三、熏陶感染,体悟情感美。

语文美育也要靠感情的'“渗透”及审美实践的感染和陶冶来实现。体味感悟是关键,是核心。体验是主客体的沟通,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实践、体验,通过教学艺术启发学生进入体验状态。(语文教学论文)叶圣陶先生说:“最要紧的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描述、多体会,一字一句不放过,引导学生揣摩语感,体味感情。”这样,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大凡名篇佳作,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因事缘情者有之,直抒胸臆者有之。因此,在教学中要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把握住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并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的情感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的美,获得启迪和教益。采用多种方式启发体味,引导学生感情体验,并进一步扩展情思,是培养审美理解力的好方法。

四、言行揣摩,领会形象美。

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从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有一心为民的孔繁森、大禹;有潜心科学研究的达尔文、爱因斯坦;有勤学苦练的梅兰芳、怀素;还有深爱自己母亲的陈毅、沉香……他们对事业、对科学、对真理、对人类之美孜孜不倦追求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好好揣摩他们的言行,并透过表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判断、比较等方法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寻找他们的思想根源,从而感知人物的形象与心灵。

五、引导诵读,鉴赏整体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也有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宽广的海洋、寒来暑往、鸟语虫鸣,都能在作家的生花妙笔下多姿多彩地呈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但任何一篇关于自然美的描绘,都不是单纯的自然美的复现,而是作者意象的凝聚,是作者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这整体美?诵读课文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美读感受和欣赏课文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是审美教育的关键。叶圣陶称有感情的朗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出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可见有感情的朗读,是感知美、欣赏美的重要途径。

六、拓展延伸,学习创造美。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审美教育的归宿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创造美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宝贵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教师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会到美时,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和灵感,这时教师就应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把整个审美过程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学习,诱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比如表演,既是一种欣赏,又是一种再创造;进行写作练习,也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可采用续写式、仿写式等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训练。

如何开展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心得体会精选_

这一年我担任的教学任务是初一班至班的生物教学工作,每周课时10节。虽然初中生物现作为会考科目,但我在工作中一样认真负责,认真对待每节课,上好每节课。在课堂上的学生管理也很好,在我的课上基本上没有搞乱课堂或睡觉的学生。

在教学上我的一贯作风是:

1、认真备好课,一方面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并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教才能更好。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他们的需要、他们的学习方法及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等等,在读透教材与学生后,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制定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请保留此标记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财经类,论文类文档,欢迎下载-然后印发给学生。同时,关注国内及本地区敏感事件,认真钻研这些事件中与初中生物学知识有联系的知识,并引导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以题目的形式来加强学生的印象。这样做,就有了很好的效果。

3、为提高自己教学质量,为上好课,我积极参加备课组的主备试讲活动。本学期我本人试讲了3次,每次都有很好的收获,我们组的老师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让我更上一层楼。听其他老师试讲共17次,也有很好的收获。总之,博采众长,弥补自己的不足,以提高教学水平。老师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浅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审美教育

关于,希望你们喜欢。

摘要:作为语文科目承前启后的中学语文教学,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的发展和规划。而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又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这么说,在所有的语文课程学习中,阅读的影子无处不在,所以,学习好阅读理解,就为学好语文这门课程打下了一个很坚实的基础。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够使学生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本文以教学研究为目的,对如何提高八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一些研究探讨。

关键词:八年级语文;语文教学;阅读教学;。

一、设立情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注重课文本身知识与情感的讲解,而是要通过文章本身,进行课外的延伸,设立情景,将课堂上的文章指导学生进行情景演义,在演义的过程中,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课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同时锻炼了学生本身的交际能力与沟通能力,在表演的过程中也激发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学习兴趣,体会到语文本身是为了交流和表达而设立的一门学科,使学生正视语文学习的目的,消除学生对语文理科化的偏见,将语文学习的重心转移到正轨上来。

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可以在文章讲评完毕后,留给学生一个课外作业,让学生分组将朱自清与父亲分别时的对话和心理变化通过自己的理解写一个情景短片,然后在第二次上课时随机抽取两到三组,让他们在课堂上表演,其他组对他们的表演进行评判,指出几组表演的特点和不足,评选出表演最贴近文中主人公的一组,给予奖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要写情景短片,就必须对课文本身有着深刻的理解,这就使得学生主动去阅读文章,思考文章中的内涵和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向其他阅读父章延伸,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成绩。

二、课堂引导与理论指导相结合,激发学生主动性。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遵照课文本身来进行讲说、提问,目的总是局限于让学生理解课文本身这一狭小的领域,与生活的联系不大,学生对课文内容往往不能感同身受,是为了学而学,往往不能与生活实际相互联系。所以,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在对课文讲说的同时应当注重对教学重点的把控。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训练,针对教学中的各种问题,理顺教学理念,巧妙地应对资源的生成,引导学生拓展学习的范围,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对课文本身的把控力和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力。

比如在学习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我们应该对迅哥儿对家中的长工阿长的前后心态感情的.变化进行重点解读,理解迅哥儿从原来的厌恶,到后来的喜爱,再到后来的怀念,这几种心态都是在经过什么事情后改变的。在掌握了课文重点后,要引导学生自行思考,让学生自行对文章中的情感转换进行摸索,自主探究文章中主人公的心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从而使学生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课堂解析循序渐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粗读文章、细读文章、品读文章这三个阶段来进行课堂阅读教学。

(一)首先粗读文章,学习如何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使用普通话,准确、自然、流畅、停顿,适当朗读。在此基础上,对结构进行划分,找出了本文中的关键句子,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阐述了作者应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仔细阅读文章,探究课文中所包含的知识。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手段也是主要手段。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特点进行思考,并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对文章进行分析。在此期间,应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让学生有个人的观点。从长远来看,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三)文章阅读,诙谐的话语。仔细阅读文章,摘录文章中的诙谐语句,多角度品味作者的情感意图,并且要从语言的美、语言的意义、文章的意境等方向积累优美的句子并且背诵。例如,在八年级的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从修辞手法上,学生们可以分析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唤起想象。通过情感体验来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春天意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理解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积极阅读课外书籍,拓展知识面。

(二)指导学生写出情感。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在文章写作时,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侧重写自己的思想或评价某人某事,或写出阅读后的体会。通过长期的培养下,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将得到提高。

(三)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学生应注意提取书中精彩的单词和好句子,并养成阅读笔记的好习惯。

(四)教师与家长配合,联合打造课外阅读标准。在现阶段,教师可以联合家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一些针对性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自主性。比如教师将课外阅读以讲故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一些引导,初中生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当故事讲到一半时,就可以要求学生自行阅读,而家长要配合教师工作,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对学生进行监督和修正。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自主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见识。

综上所述,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不仅需要课堂上的教学,还需要自己在课外的积累和拓展,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使学生养成更加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当今的教学大环境下,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培养,才能更好地成为每一位学子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xx.

[2]吴格明。逻辑思维与语文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如何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心得体会

1、保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都应提倡“学生学习为主,教师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平等、友好、合作的氛围。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首先,应引导学生养成提前预习和课后回顾的良好学习习惯。提前预习课文,有助于使学生找到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在课堂中就能有针对性的提问;课后回顾有助于使学生巩固一天所学的知识。然后,应精心准备和设计好每一堂课,课前仔细参阅教材和教学资料,适当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再者,在激趣导入、课堂流程、课后辅导、作业布置各环节都应注重学生乐于学习和学到知识技能。

3、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

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心声,也养成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便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上,努力为学生创设自由、民主、和谐、安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要学、想学、乐学,并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把学习看作是一种有趣地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和谐、乐学中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

4、注重引导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发展。

主要是通过抓习惯养成教育,使学生在文明礼貌、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安全防范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

5、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特别是后进的同学,这些学生总希望能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肯定。面对这样的孩子,要解决他们身上问题,就得充分地尊重他们的情感需要,对症下药,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请他们回答问题,并及时进行表扬;让他们在喜欢的活动中看到自己优秀的一面,重获自信。只有相信和尊重他们,才能教育他们、改造他们。

6、认真抓好后期复习。

在后半期的学习中,带领学生认真、切实地做好复习工作,加强后进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争取后进学生能在复习中有一个大的进步。按照不同层次和目标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复习,努力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好最后一关。

1、用三颗心去感化学生、去教育学生。

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它是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也是搞好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应努力做到爱每一个孩子。放心,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放手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发挥积极性和创造力,以促进学生个体的知识发展,带动群体知识的发展。耐心,由于各自家庭、各自际遇的不同,在生活中、集体中,每个学生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教师应善于发现、耐心辅导。

2、重视远程教育网上资源的利用。

网络资源丰富多样,经常从网上查阅资源,老师增长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生增长了见识,也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激发了兴趣。

3、培养和建设师资队伍。

主要是通过抓教师的分流、整合,使师资结构有明显的改善;抓教学、教研,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抓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现代教育教学技能。

4、建立合理的教学常规工作制度。

教师教学常规工作制度,对教师的行为起着指引作用。教学常规工作制度要规定教师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工作时间、工作方法、工作标准。常规工作制度要符合本校实际,要能为教师所接受,对教师既要有约束性,又要有激励性和鼓动性。教学常规工作制度要涉及到教师的进修培训、教学行为、教学研讨、师德表现等方面,有了制度,就有了方向。

5、落实量化考核方案,严格检查。

制度要落到实处,必须严格检查督促才能得以实现。工作制度重点起指引方向的作用,还应针对工作制度,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案或标准。考核方案或标准应做到细化和量化。这样的方案便于检查和操作,以便使每一位教师的工作得到客观、公正的衡量。对教师工作进行检查时,严格按考核方案进行,以保证制度的实现。

1、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者,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作用极其重要,发挥的教师积极性也是学校工作的难点和关键。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要在学生身上体现,因此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也非常重要。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是学校育人氛围的创造、学校激励制度的建立、教师启发诱导等多方面努力的结果。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