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优秀18篇)

时间:2023-11-15 21:25:13 作者:雨中梧 观看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优秀18篇)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整理思绪,形成系统化的认识和观点,提高我们的思维逻辑能力。如果你正在写心得体会,不妨参考一下以下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灵感和思路。

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36年,成就了黄大发的平凡和伟大,他被誉为“当代愚公”,就是对他最高的褒奖。本站小编在此整理了黄大发先进事迹。

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黄大发一生只为一清渠,几十年,坚持不懈,精神可嘉,堪比愚公,由衷敬仰,这就是一个基层党员的信仰,宁静致远,沉默有声。

这名干部的心灵感悟,就是全县党员干部学习老支书事迹后共同的心声。

“学在深处强信念提境界,做在实处拔穷根奔小康。”龙南县龙南镇党委组织委员罗俊说,“。

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黄大发同志就是最好的活教材,“大发渠”就是最好的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基地。

“再学习,再宣传,全县再次掀起“大发渠”精神学习热潮。”中央级的新闻报道还在持续,学习老支书精神的高潮火热掀起,让“大发渠”精神成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坚强精神动力,也正在龙南县这片热土落地生根。

通过学习让我更加明白:

做艰苦奋斗的楷模,首先要将艰苦奋斗的要求体现在思想上。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科学理论,它们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有了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武装头脑,才能确定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可以防止和排除种种错误思想、错误倾向和干扰,少走弯路并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渠水如镜,鉴照古今。大发渠既是一个面向历史的答案,又是一道直面未来的考题。它印证了共产党人为百姓命运担当、同呼吸、共命运的赤子情怀,也在时时叩问“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永恒课题。

贵州遵义老支书黄大发无悔人生的故事深深的感动了我,从中我感受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感受到了一个老村官的坚韧的毅力和敢为人先的魄力,切身体会了我们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殿堂和田垄之间看,他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排除万难,造福群众。埋下希望的种子,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

像这样的村官还有很多很多,他们虽不起眼,但都心系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交出了一份份不平凡的答卷。

任前方荆棘丛生,我定将持之以恒。作为一名党员,我定不断鞭策自己位群众服务,为事业奉献青春,用我的理想和激情换取收获和自信。

大发渠像一座历史碑刻,铭记着那一段峥嵘岁月;更像一堂永远的党课,启迪我们,只要真心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创造不了的奇迹。

1月6日,市总工会召开干部职工会议,学习《中共遵义市委关于开展向黄大发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遵委〔20xx〕132号)。会议由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何。

春联。

同志主持,市总工会主席王学黔同志出席了会议,市总工会机关在职党员、干部、工会社会化工作者15人参加了学习。

王学黔同志在。

学习总结。

时强调:市总工会党员、干部要把学习黄大发精神当做“两学一做”鲜活教材,学习黄大发同志一心向党、坚持信念的政治品质;一心干事、愚公移山的奋斗精神;一心为民、心系群众的公仆情怀;一心奉公、艰苦朴素的高尚情操。要坚持学在深处、改在细处、落在实处,把职工群众的事情办实办好。

看完了“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时刻对标先进,学习先进,争做新时期艰苦奋斗的楷模。

做艰苦奋斗的楷模,首先要将艰苦奋斗的要求体现在思想上。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科学理论,它们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有了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武装头脑,才能确定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可以防止和排除种种错误思想、错误倾向和干扰,少走弯路并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做艰苦奋斗的楷模,要将艰苦奋斗的要求落实在工作上。共产党员要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坚持胸怀大局、立足本职、锐意进取、勇于开拓、乐于奉献。要认真履行《党章》规定的义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热情,融会贯通在具体工作和实践之中。要通过身边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认识。要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事事处处表露先进性,聚精会神谋发展,一心一意干事业。做到“平常时刻看得出、关键时刻冲得出、危机时刻豁得出”,各项工作跑在前、干在先,自觉为群众作好表率。

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观看了黄大发先进事迹后,深受感动,他不但开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使草王坝每年粮食产量从原来的6万斤增加到近百万斤,被当地群众亲切誉为“大发渠”。还带领群众修村路、架电线、“坡改梯”、建学校,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

一是要向黄大发同志一样,树立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向预订的目标前进。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建成的“生命渠”,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号召的鲜明体现。作为基层党支部书记,把群众的需求为自任,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努力完成既定目标,展示了贫困地区基层干部带领群众克服困难、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坚强意志。

二是要学习黄大发同志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如1997年的除夕,全村199户只有黄大发一家吃的还是包谷沙;黄大发咬着牙,顶着妻子、儿子的埋怨,用仅有的三间老房作抵押从信用社贷了一万元,保证了工程顺利完工。这些都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体现。

为此,我们要以黄大发同志为榜样,自觉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无论是党员干部或非党干部,都要时刻牢记共产党的领导,做到忠贞不移、对党忠诚,敢于追求、无私奉献,努力做“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学习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

20世纪60年代,草王坝人在****的支持和黄大发带领下,第一次大规模修渠,却因技术等原因,耗时10多年也没修成。

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但黄大发不肯服输。1989年,年过半百的他到附近的水利站,一边帮工一边学习。3年多时间里,只有小学文化的他从基础学起,下苦功夫,硬是掌握了许多水利知识。

1990年腊月,天寒地冻。为了修渠资金,黄大发赶了两天山路。等找到原x县水利局领导时,已满身是泥,一双旧解放鞋磨破了,露出冻得发紫的脚趾。“草王坝大旱,地里颗粒无收,我要带领群众修渠引水。”黄大发从破烂不堪的挎包中掏出立项申请报告。

黄大发撂下一句话:“一年修不成,修两年;两年修不成,修三年。哪怕我用命去换,也要干成!”

黄大发的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黄大发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他却在平凡的日常工作中发挥着不平凡的作用。他是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从事着城市的清洁保洁工作。然而,在他的工作中,黄大发做出了许多被称为先进事迹的壮举,感动了无数人,成为了社会的楷模。在认真研究黄大发的先进事迹后,我深感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和人生哲理,下面将就此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努力工作是本分。

黄大发在工作中常常认真对待每一件琐事,十分尽职尽责,不仅准确率高、效率高,而且还能够做出许多创新。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工作的环卫工人。他的点点滴滴,虽然平凡,但蕴含着强烈的责任心、奉献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这既是他的工作本分,也是他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所在。

二、珍惜时间,发挥个人价值。

“最美环卫工人”项链的故事家喻户晓。黄大发用30天的工资购买一条项链,作为礼物送给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这条专门为留下“后宫”留下的项链,凝结了黄大发的真心和对社会义举人的感激之情。他的行为告诉我们,时间虽然宝贵,但是个人的价值却更为重要,而发挥个人的价值也是建功立业的主要途径。

三、用心关注他人,懂得分享。

在黄大发圆满完成一项重要任务后,他感到非常兴奋,十分想去庆祝一下。可是他在回家的路上发现了一个外卖小哥在雨中夜归,想到孤独的小哥要面对寂寞的夜晚,黄大发放弃了自己的小小欢乐,去陪伴这个年轻人,给他打打气,带给他温暖。正是黄大发用心关注他人,懂得分享,才成就了这个感人的瞬间,这更是一种博爱精神的体现。

四、坚持不懈,成功源于细节。

黄大发每天认真对待着城市的清洁保洁工作,尤其注重细节处理,从而为城市环境美化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坚持不懈、勇攀高峰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细致入微的工作方式,展示出了先进工作者所需要的品质和特点,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楷模。

五、奉献社会,回报爱心。

黄大发身体力行,通过自己的行动带动着身边的人关爱、尊重并竭尽所能帮助他人,坚信良心善良的美德,愿意为他人奉献。他的行动鼓舞了广大公众,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在工作岗位上坚守“服务至上”这一信仰的重要性,体现了奉献社会、回报爱心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语。

黄大发的先进事迹在我们的社会中不是个例,但他鲜明的个人特点和许多美好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通过学习黄大发的先进事迹,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热爱工作、尽职尽责、心系他人、懂得分享的品质。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我,努力成为一个先进事迹的创造者,让自己的生命闪耀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学习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在贵州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村民组,曾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真实反映了当地村民过去的生活状况。

上世纪60年代初,面对山高坡陡、缺水致贫的情况,老支书黄大发先后两次带领村民,在令人望而生畏的悬崖峭壁上修凿水渠,凭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历经数十年凿出一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水渠,让团结村在1995年结束了“滴水贵如油”的历史。

汩汩清水流到草王坝,不仅解决了数百户群众人畜饮水难,还满足了稻田灌溉用水。有了水渠保障后,黄大发又带领群众开展“坡改梯”,让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绿色天地,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发生重大转变,农业生产得以改良,群众生活明显改善。

水渠修成后,村民们亲切地称该渠为“大发渠”。虽然大发渠已通水20余年,但是82岁高龄的黄大发一直没有想过要放弃,他时常行走在大发渠上巡渠、护渠,慢慢地变成了一种习惯,就如同牵挂着自己的子女一般。

黄大发曾担任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党支部书记,20世纪60年代起,他带领200多名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使草王坝每年粮食产量从原来的6万斤增加到近百万斤,被当地群众亲切誉为“大发渠”。他带领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修村路、架电线、“坡改梯”、建学校,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

近一段时间以来,黄大发的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认为,黄大发同志的先进事迹,是贯彻落实关于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号召的鲜明体现。他以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不等不靠的责任担当,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践行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展示了贫困地区基层干部带领群众克服困难、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坚强意志。他不愧为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代楷模。

贫困地区党员干部纷纷表示,要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以不变的担当精神,务实的工作作风,“撸起袖子加油干”,精准脱贫,志拔穷根,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胜利召开。

学习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

“不怕山高石头多,苦干就能把贫脱,打岩引水造梯田,穷村变成金银窝。”这是现今xx草王坝村流传的歌谣。然而曾几何时,这里的人祖祖辈辈吟唱着一首心酸的民谣,“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改变草王坝村命运的是一条水渠,而修建这条生命渠的是村里一位82岁的老人黄大发。草王坝村原支书黄大发带领全村群众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历时36年,终于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主渠7200米,支渠2200米的生命之渠。回想起当年修渠的场景,环境的艰苦、技术的落后、条件的贫穷,其修渠的艰辛不言而喻。黄大发以民愿为己任,凭借坚定的信念和数十年如一日的实际行动,为村里修了这条生命渠,滋润了祖祖辈辈干渴贫穷的村庄。

“正直”是从政的品质核心,“廉洁”是做官的行为准绳。“公家的事怎么硬都行,自家的事怎么软都成。”是x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吴刚平对黄大发的评价。为了保护百姓的利益,黄大发敢对乡长和书记拍桌子;为了不占公家半碗水泥的便宜,黄大发和妻子怒吼。

人生惟有廉洁重,世界须凭气骨撑,黄大发的正直廉洁是刻进骨子里的。耄耋之年的.黄大发在黔北深山当了几十年村支书,八十大寿之际黄大发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去省委看一眼。第一次去到省城,他既没去景点,也没去商场,而是要求到省委大院看看,远远地注视着远处的大楼和飘扬的五星红旗,这是一个老共产党人的初心。

黄大发自力更生带领村民修渠引水、“坡改梯”、种果木,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事迹深刻践行了一名党员的职责,在行动中坚定理想信念,少说空话,多做实事,充分发扬实干精神。当下,全国正在推进脱贫攻坚,需要调动起贫困地区人民投身改革发展的积极性,更需要多一些像黄大发一样的实干家。实现伟大中国梦,走好新的长征路,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久久为功的韧劲,实现梦想的征途并不平坦,也会有坎坷曲折,愿广大党员干部能像黄大发一样身先士卒带领群众奋勇向前。

学习黄大发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3月20日,山东省支援威海临床医学检验专家白晓卉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去世。

天妒英才!白晓卉是山东省立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副主任,主任技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学术骨干,20__年当选“齐鲁最美职工”。作为项目负责人,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曾发表sci论文50余篇。在山东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白晓卉不幸离世,将生命刻度永远定格在风华正茂的42岁,令人无比悲恸,众多网友纷纷留言哀悼,由衷表达敬意与惋惜之情。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白晓卉用生命践行了《医学生誓言》里的这句话。自20_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白晓卉带领省立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的检验医师们一直奋战在一线。他们不与新冠肺炎患者面对面,却与病毒魔鬼正面交锋。他们是离病毒最近的人,也是冲锋在抗疫前沿的“侦察兵”。每次检测工作都要持续数小时,其间他们不喝水、不吃饭、不上厕所,加上防护服厚重封闭,一轮实验下来,往往汗水浸湿了衣服,脸上布满了护目镜的压痕。但他们无怨无悔,因为准确的检验结果是他们的使命和职责。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疫”当前,白晓卉视疫情为命令,不顾个人安危,曾多次义无反顾踏上“逆行”征程,马不停蹄辗转于北京、新疆、河南等各个疫情一线战场,带去山东医护战线的精湛医疗技术和山东素有的情义与担当。当一些地方紧急按下暂停键的时候,他们却按下了加速键,充分发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同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努力搭起支撑生命的港湾,用生命奔赴使命,用誓言托起生命的方舟,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动人诗篇。

岁月静好,皆因有人舍生取义。白晓卉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齐鲁儿女的优秀代表,是这场战“疫”当之无愧的英雄。一封封请战书、一个个红手印、一颗颗勇敢无畏的心、一个个坚毅逆行的背影……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山东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无畏逆行,义无反顾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英勇捍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是“火线上的中流砥柱”,是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最美守护者”,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告慰逝者,让我们打赢这场不能输的战斗。斯人已逝,风范长存。战斗还在继续,我们必须继续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唯有胜利的消息,方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我们致敬逝者、哀悼逝者,让悲痛得以表达,也让坚忍得以持续。在当下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我们该做的,就是循着英雄的足迹戮力前行,凝心聚力、坚定信心,继续砥砺奋进,共同打赢这场不能输的战斗,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黄大发的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黄大发在工作中始终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不惧艰险,坚持不懈地宣传企业安全生产知识。他曾多次向领导报告生产中的隐患,及时处理了安全事故,化解了潜在危机,这不仅是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也是对他人的生命负责。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获得了大家的信赖与尊重。我们从中看到了,诚实守信是赢得他人信赖、支持、鼓励以及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的关键。

三、无私奉献。

在黄大发的心中,没有个人利益,也没有个人荣誉,他始终以团队利益为重。他愿意承担繁重的工作,无私奉献地带头上前线,随时保护他的同事。他没有因为自己的辛苦而抱怨,只是沉默地默默地工作,默默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看到了,无私奉献的黄大发是一个优秀的团队合作精神的代表,她们主动承担重责、耐劳不怨、团结互助、协作进取、追求进步,不仅在工作中彼此相信,而且在生活中建立亲密、和睦、温馨的关系。

四、不屈不挠。

黄大发总是不断地挑战自己,力求超越自己。在极其凶险的环境中,他虽然受伤,但仍然坚持工作。他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就算遭受艰难险阻的压迫,也不会屈服。他崇尚坚毅,勇敢地面对困难和问题,时刻保持着充满活力的设计和实践,这是一个为人类进步事业的伟大精神。

五、坚守信仰。

黄大发守护生命,并没有让我们失望。他忠于自己内心的信仰,愿意赴汤蹈火,坚定地保卫生产,为了企业发展而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的崇高信仰无疑是维护人类生命健康的工作中最大的动力源泉。我们从他身上看到,在的事业前路上,要能长久坚守,就必须有得天独厚的信仰。

六、结论。

黄大发的先进事迹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坚守真理、追求真理、执着追求、追求人生目标,通过自己的行动承载有志于人和,有情于企业,建设精囊的现实追求,这是一个伟大的旅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迅猛发展,我们将进一步领会先进事迹所传递出的道理,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展现自己的风采。

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由由中组部党员教育中心策划指导,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联合出品,以“__”获得者黄大发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高山清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生动形象地为全国观众再现了那一段“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峥嵘岁月。黄大发与村民们一锄头一锄头地挥动,开凿引入了一池活水,基层党员干部应该深刻领悟其中蕴藏的“挥锄”之道,开凿引入基层的一池“活水”。

“挥锄”更加坚定,补足理想信念之钙。“信念不牢,地动山摇。”年轻的黄大发连用来招待客人的水都凑不齐,认为是祖祖辈辈得罪了神仙,和天无法抗争,直到被老党员徐宏良劝导心中要有信念,幸福要靠自己创造,才渐渐点亮心中的“灯”。要干出事,要干出好事,“挥锄”就不能犹犹豫豫,不能挥一锄停一锄,要培树坚定的“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信念。理想信念之于共产党人而言就犹如木之本、水之源,缺乏理想信念,就会得“软骨病”,一身瘫软便容易陷入__的泥沼,被禁锢在封建迷信的桎梏之中。理想信念不是一时一刻的事,应当是一生一世的事,党员干部要常修常炼、常悟常进,知之而信之,信之而行之,每日躬身自省,扪心自问理想信念是否更加坚定,如此才能在风吹浪打中把稳思想之舵,补足精神之钙,始终在践行初心使命的伟大征程中奋勇向前。

“挥锄”更懂巧力,理清思路打通堵点。如何调动群众参与到修渠当中,黄大发一开始也是思绪全无。但在经历了诸多困难之后,黄大发逐渐理清了思路,首先从破除封建迷信上着手,让村民认识到修渠引水是行得通的,再组织村民看电影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让全村拧成一股绳,汇成一股劲,成功修建大发渠。当下的基层工作呈现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复杂形势,党员干部倘若找不到正确的方式方法,只会下“蛮力”,脑子一团浆糊,就会“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因此,基层党员干部应当依照自身工作实际,梳理出工作的“流程图”,找准切入点,一个“线头”一个“线头”地捋顺,如此便能事半功倍。基层党员干部是基层治理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只有自身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打通工作难点堵点,才能廓清道路前方“迷雾”,激发干事创业的动能。

“挥锄”更要实干,笃行拼搏有为奉献。虽然《高山清渠》这部电视剧才播到第十集,但这部剧后续发展已是家喻户晓,在“普通党员”黄大发的带领下,草王坝村村民历经三十多年风霜雨雪,开凿出一条引入“天上水”的“大发渠”,自此改变了村内贫困缺水的面貌。以血肉之躯凿开大山,绝不是纸上谈兵就能实现的。“空谈误国,实干才能兴邦”,党员干部需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敢闯敢试敢做,争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党员干部不带头拿出行动,如何让群众信服。只有自己率先示范,沉下心沉下身去知群众“冷暖”,才有底气让群众跟着一起上。党员干部在基层事业当中要发挥自己的“有为”活力,不要“你们上”“等等看”,多一些“跟我上”“看我干”,将真抓实干的汗水滴进黄土大地里,不遗余力写好“人民公仆”四个字的一横一竖、一撇一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发渠”的涓涓细流源源不断为各地的党员干部带来精神滋养,领悟好其中的“挥锄”之道才能“开凿”出更多的“涓涓细流”,最终汇成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海洋”。

学习黄大发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年8月12日凌晨4时41分,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89年生命历程永远定格的时刻。作为作物遗传学家,他保存了华南地区最大的野生水稻基因库;作为华农老校长,破格晋升“华农八大金刚”,打开了华农人才培养的新格局;作为一个身上仍留有传统风骨印迹的知识分子,他在临别之际捐出880余万元毕生积蓄......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卢永根出生的上世纪30年代,正是中华民族饱受战乱苦难的时期。1941年,香港沦陷,他被父亲送回乡下避难,也因此对侵华日军之残暴、纷乱战火之无情,有了最直观的认识,也为他日后的革命之路埋下了伏笔。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在党组织安排下就读岭南大学的卢永根,成为华南农学院的首届学生。正是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学术上和人生中的重要导师,华南农学院首任院长丁颖。

1956年,时年68岁的丁颖在卢永根的鼓励支持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卢永根也始终传承着丁颖的学术思想,他提出的水稻“特异亲和基因”观点对水稻育种实践产生了重要作用,还培育了30多个水稻新品种,累积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是卢永根的座右铭之一。改革开放后,卢永根到美国探望病重的母亲,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留学。在美期间,美国的亲人极力说服他留下来,但被他坚决地拒绝了。面对家人的百思不解,“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是卢永根唯一的回答。

1983年起,卢永根开始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华南农业大学校长,一干就是12年。上任之初,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他谈到自己的党员、校长、教授三个角色关系时表示,要坚持“先党员,后校长;先校长,后教授”的原则。

卢永根:倾其所有的“布衣院士”

借助国外学习的知识和经验,卢永根大刀阔斧改革,推动了华农的跨越式发展。“担任校长期间,卢老顶住压力,破格晋升‘华南八大金刚’,打开了华农人才培养的新格局。”华农原校办主任卢吉祥回忆道。

1987年,华农的人事改革成为全国关注焦点:破格晋升8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其中5人更是直接由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以人才断层困局,破除论资排辈风气。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广东省政协原副主席温思美、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抗击非典和禽流感战役中的科研英雄辛朝安、华农原校长骆世明……如今,这些当年破格晋升的青年才俊,早已在各自领域耕耘出一片天地。

“回顾50多年的科教生涯,我有几点体会:要把教学科研工作看作一种事业;教师和科学工作者的魅力在于人格力量;教师和科学工作者也要讲政治;要淡泊名利;要不断努力学习。”在本报20__年10月30日刊发的署名文章中,卢永根写道。

__年3月,87岁的卢永根和夫人徐雪宾将十多个存折内的毕生积蓄一笔又一笔地转入华农教育发展基金会账户。算上每笔转账输入密码、签名的时间,前后足足花了一个半小时。而当时的卢永根,已是一名尚在住院治疗的癌症患者。

880万9446元,当看到卢永根颤颤巍巍地掏出用牛皮纸包裹着的一叠存折时,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大胜热泪盈眶。这是华农建校以来,收到的最大一笔个人捐款。“献身科教业,桃李竞芬芳。严谨为治学,潜心研稻香。平生唯节俭,一世恨铺张。老病捐积蓄,精神播远扬。”华农总会计师蒋育燕的诗,满是一位后辈的质朴情感。

卢永根夫妇住的房子,依然是华农的房改房,位于五层,还保留着上世纪的装修,室内的陈设也非常简单。原来夫妇俩都是自己打扫卫生,近年来才请了个钟点工,定时到家里帮助清理。“很多人不知道,在卢老慷慨捐赠的背后是近乎苛刻的节约。”卢永根的学生、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刘桂富说,卢永根夫妇家中使用的都是老式家具,几乎没有值钱的电器。

“作为中科院院士的杰出代表,卢永根矢志报国的崇高理想、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治学风范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诠释了追求真理、造福人类、服务国家的科技价值观,彰显了中科院院士称号的荣誉所在。”在给卢永根的慰问信中,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写道。

学习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20__年一场不期而至的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了全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守望相助,共克时艰,打响了这场全面防控疫情的阻击战。

2个多月以来,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巾帼英雄”们,闻令而动,冲锋在前,毅然奔赴疫情防控前线,你们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却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的逆行,夜以继日的奋战,守护一方的平安。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这是一群可爱的人,身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工作在离病毒最近的地方,在春节的团圆期间,毅然离家,不顾个人安危,挥别儿女家人,义无反顾地选择逆行。她们珍视每一份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大医精诚、大爱无边、疫情就是命令,白衣就是战袍,那些年夜饭都没吃完,却收拾行囊,踏上征程的人,让人泪湿眼眶。这大爱无边,珍爱生命、心中有着伟大的信念的人,我相信,每个像我一样有血有肉的青年人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为每个逆行者痛哭流涕。心中是对未来的坚定,对祖国的热爱。这场生命与信念的教育最成功不过。

那个出生寒门的学霸在楼顶借无线学习。那个身已患病在病房仍坚持备考的学子,那是责任与担当。是个人与国家未来的负责与担当。让我们青年人即使在家上网课,依旧有着积极的心态。依旧努力向上。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戴口罩等防护措施成了人们不约而同的默契。既保护自己,也为他人创造安全健康的环境,带着文明,守护了平安,这就是中国道德教育的最好的诠释。

这场疫情仍未消失,教育的价值也早已给中华民族带来又一次的成长,武汉只是生病了,待到春暖花开。一切会变好,到时候,许许多多的勇敢的人站在一起,中华民族仍然坚挺。像列车经过黯然隧道一样,终破重围迎获新生。中华新一代青年人将会被见证成长,为祖国奉献人生,共同在蓝天白云下,走向幸福。

学习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

黄大发是x省x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书,从上世纪60年代起,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历时36年,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千百年来滴水如油的历史。

“当代愚公”敢于担当,勇于探索。童谣里都唱出因无水而发展艰难的无奈,草王坝村成为了贫穷落后的典型。当大家都沿袭着贫穷的命运却无力反抗,黄大发立志拔穷根,提出修渠引水。这样艰巨的工程不被大家看好,甚至亲舅舅说如果他能干成,手心里面煮饭给他吃。在大家的普遍不看好的情况下,黄大发愣是敢说敢做,并不断地想办法努力团结村民们争取支持,努力跑外援,解难题,带领乡亲们在悬崖上打通了一条引领脱贫致富的“大发渠”。

“当代愚公”善于学习,不断精进。只有小学文化的黄大发被公社选取担任水利辅导员。主要任务是学习基本的修水库、测量沟渠知识,并监督各公社的水利工程进度。黄大发在水利站学习时很勤勉。他买了新华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认过去,硬是克服了自己文化程度的局限,系统地参加了如工程如何测量、用料如何夯实等水利知识培训,对分流渠、导洪沟的常识也有了系统了解。

“当代愚公”心怀大家,计利千古。儿子黄彬全说“我初中毕业就回来在村里当代课老师,一个月工资90块,太少了,我就跑到外面做工,一天至少也有50块钱。但是我爸没过几天就把我从外面叫回来了,说村里缺老师,不让我去打工了。”,但他懂得“爸爸是为了村里孩子们的教育考虑”。遇到渠上要用的炸药不够,申请拨款还要耽误几天时间的情况,黄大发就自己跑到信用社,以个人名义贷款8000元,把买炸药的钱补上。

“当代愚公”坚韧不拔,勇敢无畏。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斗在修渠一线上,从不怕苦畏难。修渠的悬崖险峻高耸,一旦落下性命难保。而他为了引水,为了不辜负乡亲们的信任,甘愿拿命换。他说:“刘胡兰啊、黄继光啊、董存瑞啊这些先烈在战场上,去堵枪眼的事都要做,就别说下悬崖要怎么做了吧。”

黄大发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无悔奉献于草王坝村,不畏艰险、克难攻坚,以愚公精神打造一条引领脱贫致富的“大发渠”。可能有智叟这样的人会认为他傻,然而正如阿甘正传里所言:“做傻事的才是傻瓜”。黄大发拥有的是一种大智慧。他的事迹和精神感动了我们,广大群众对黄大发赞誉有加。愚公精神永不过时,正是这种精神引领着他们战胜贫困,消灭贫困,在悬崖峭壁间用信仰的力量创造了奇迹,打赢了一场艰苦的脱贫攻坚站,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相信在他的事迹鼓舞下,会涌现出更多黄大发这样的“当代愚公”,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参考

汉族,1935年11月生,1959年11月入党,xx人,x省x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历时36年,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生命渠”,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誓言,被誉为“当代愚公”。

曾先后被x地委、行署授予年度先进生产(工作)者,多次被授予县、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笾菔〉谖褰斓赖履7丁?2016年入选“x榜样·最美人物”。

2017年4月25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宣传发布“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017年5月13日,x省委授予黄大发同志“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7年6月30日,被授予x年份英雄十大人物“年份英雄”称号。

2017年7月24日,被评为德耀中华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2017年9月,获得“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2017年11月,荣获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诚实守信类)。

2018年3月1日,当选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

2019年9月25日,黄大发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2020年11月24日,被表彰为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

2021年6月29日,入党志愿书****中央授予黄大发“七一勋章”。

学习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_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

近日,一个闪亮而瞩目的名字再次让亿万人民所知晓,他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他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忠诚践行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他就是被干部群众称为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朱有勇。

适中乡把学习朱有勇同志先进事迹作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积极行动,组织乡机关、站(所)66名党员和各村党员干部120多人集中收看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发布会节目,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奋()发作为,为全乡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坚实基础。

看完朱有勇同志先进事迹后,大家从思想上精神上深受触动与洗礼,纷纷表示,只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到党的事业之中,理想才会变得更为远大,将以学习朱有勇同志先进事迹为新起点,在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甘于奉献、努力拼搏,全力以赴推动我乡各项工作高质量协调发展,圆满完成20__年各项工作任务。

学习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4月26日,大方县民政局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在大会议室集中观看了时代楷模黄大发先进事迹的报道,通过此次学习,大家被老支书黄大发“全心为民,克已奉公,苦干实干”的奉献精神深深感动和鼓舞。

据了解,黄大发在任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老支书期间,为彻底改变村子极度缺水的状况,带领全村群众对悬崖峭壁发起了挑战。虽历经失败,但老支书毫不气馁,通过学习科学技术,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克服各种困难,终于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跨3个村的“大发渠”,彻底解决了当地缺水难题,增加了当地的粮食产量,改善了群众的生活。

黄大发老支书为此所做的贡献,是当代的愚公精神,是时代的楷模。开展此次学习活动,旨在鼓励全局广大干部职工学习大发精神,不怕困难,不怕艰辛,结合民政工作岗位,苦干实干,将“大发”精神的种子播种在全县民政系统。

基层是个大熔炉,可以淘汰一部分意志薄弱的年轻人,也可以成就小部分优秀的基层干部。36年,黄大发同志毅然选择了留下来凿渠,带领村民一步步实现着遥不可及的梦想。他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无悔奉献于草王坝村,没有轰轰烈烈的光辉事迹,只有那不畏艰险、克难攻坚,以信仰打通小康路上的愚公精神。

36年,成就了黄大发的平凡和伟大,他被誉为“当代愚公”,就是对他最高的褒奖。黄大发同志36年如一日,不忘初心,专心凿渠,难道他就不知道凿渠的艰辛。黄大发选择了凿渠,就意味着选择了艰险,简单的两个字,其中的寓意不是言语上的轻描谈写,更需要他在行动上去落实。

愚公精神,在黄大发同志身上得到了发扬光大。他选择了释放无悔青春,意味着他每天需要面对繁琐单调的基层工作,甚至是生命的巨大考验。恶劣的自然环境,物质上的匮乏,并不是精神上的空虚,他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带领村民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千百年来靠天吃水的历史,这种精神就是不畏艰险、克难攻坚的愚公精神。

可以想象的是,在辛苦的凿渠生活中,黄大发同志默默度过了36年宝贵时光,面对失败,勇于跟班学习;面对危险,率先站出来;凿渠不止,奋斗不止。他从一个20岁出头的毛头小伙,变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以愚公移山的豪情斗志,用一生丈量了他和草王坝人的长征路。

雄鹰痛苦再生,获得了30年搏击长空的新的利器。当人们仰望长天,赞美雄鹰的时候,大概没有想到它的这番苦难。36年的凿渠生活,在黄大发同志的身上始终释放着不畏艰险、克难攻坚,以信仰打通小康路上的愚公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引领着草王坝村人奋勇前进,与大山较劲、与贫困较劲,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的不屈之路。

学习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

“这个是杜富佳,杜富国的姐姐,现在在x。”“这个是x电视台的记者,她之前来采访过我”……在让记者输入自己的手机号后,黄大发开始边翻手机里的通讯录,边向记者一一介绍。

“您记性真好!”“那是,我记性好得很!”看着记者震惊的眼神,黄大发有点“小傲娇”地说道。

生活中的黄大发,就如同邻家的老爷爷一般,真实、质朴、亲切、可爱。

“吃饭没得?不拍了不拍了,先坐下吃饭。”

“我不累,我不累,你们辛苦了。”

看到记者吃饭时候还在拿着照相机拍照,他会招呼记者赶紧入桌吃饭。

紧张录制之余,面对记者的询问,也一直表示状态良好。

交流过程中,黄大发会提出殷切期望,“要好好工作,精益求精”“要多传递好人好事,要讲好我们的中国故事”。

聊到兴起时,甚至还老顽童般地跟记者比起了手劲。那双手握起来温暖、有力,手上的“一沟一壑”都是常年劳作、开渠垦地的见证。

《榜样6》录制结束的第二天,一行人就要返回x。临别的时候,黄大发反复向记者发出邀请:“一定要来看我,一定要来找我耍哈!”

我们一定会去看您的,看看您生于此长于此奋斗于此的团结村,走走凝结您毕生心血的“大发渠”,尝尝清冽的泉水和它孕育的“天渠大米”,最后,再听您跟我们讲讲共产党员的精气神!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个人学习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黄大发同志:您好,近日,由中组部党员教育中心策划,以您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高山清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连续播出。获得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当年的团结村,常年缺水,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村。是您的一句话:穷就穷在缺水上,一定要把水引来,让大家喝上干净水、吃上白米饭。为村民打了一记“强心针”,朴素的一句话,您用了一辈子去践行,这背后体现的是一份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更是一位基层干部的责任和担当。

过绝壁,越悬崖。云横长岭,月照清渠。您的一句承诺背后,是36年的坚守,初心不忘。你的一份坚持背后,换来的是村里的民富物博,水绿山青。问渠哪得清如许,枝叶片片总关情。今天我们基层党员干部,投身于大时代的国家发展中,更应该从您这位“当代愚公”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为自己的心灵深处,觅一处清渠源头。

渠深几许,源头活水是基层党员干部的奉献。为了改变村里的贫困面貌,您坚定了信念,为了坚守这一信念,您这弯下腰一干,就是36年。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当我们说出“36年”这个词语,轻松得不到一秒,可这背后的汗水和坚守,却是难以用语言所描述的。从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在那一道水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林则徐在新疆流放,为当地百姓兴修水利,所造水渠被百姓感念,称之为“林公渠”,百年后,您所组织兴修的水渠又被村民称为“大发渠”这不是历史的巧合,我更愿意称之为是历史的规律,即时刻想着为了人民的人,自然也会得到人民的认可和尊重。今天的作为年轻人的我们,更应该从您身上学习那份共产党员朴素的奉献精神,用青春年华为奋斗写下注脚,用无私奉献为青春谱上旋律。

清渠深几许,源头活水是基层党员干部的坚守。今天我们年轻一代中,参加工作前,往往是雄心壮志,自诩要做一番大事业。真正开展工作时,有的人不屑于处理简单纷杂的工作,有的人不愿扎根在基层乡村。浮躁、急于求成、不踏实,这些往往又成了我们这代积极向上年轻人身上又不可避免的缺点。可在您的身上,我仿佛又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选择。一辈子的坚守,36年如一日的苦干,今天的我们总是宣扬着自己要做大事业,可是又有谁能甘于用人生中的36个年头去做修渠的这件“小事”呢?又有谁不能去承认,一辈子的奉献,把“贫困村”变成“富裕村”是一件小事呢?“举世不知何足怪,力行不顾是豪雄。”今天的我们,更应该养成一种正确的政绩观、职业观,把努力落在实处,把奋斗写在路上。

清渠深几许,源头活水是基层党员干部的拼搏。“我的肉体生命在其(去)哪一天,就干其(去)哪一天。不骄傲,不自满,再多的困难我都不怕。只要人民能得到好处,我愿意用命来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过八旬的您,声音是那么铿锵有力,有如黄钟大吕,发人深省。在青春的年纪里,您本可选择安逸,面对村里的贫困,听之任之,可您选择了勇于担当,选择了开山破壁,通电修路。功成之后,您也自然可以选择安度晚年,可您又选择了生命不息,拼搏不止。今天的我们,自当奋发图强,用拼搏诠释最美的青春姿态,拒绝躺平,拒绝消极。每一朵浪花的绽放,都是因为水流选择了险峻的礁石。前路漫漫,我辈自当不负勇往,不负青春,亦不负您的赤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榜样6》录制现场,一个并不算高大的的身影,在初心台前宣读着自己的《入党志愿书》,声如洪钟,铿锵有力。

即便操着一口不易懂的贵州话,现场的每一个人还是被他的情绪所感染。

他便是用36年时间,在悬崖峭壁上凿出9400米救命渠的黄大发。

他是七一勋章获得者,是时代楷模,是感动中国人物,是最美奋斗者。

而在这些闪耀的荣誉之下,他也是。

团结村的老支书,永远的共产党员,以及,一位可爱的80后。

走路两步并作一步、上台阶小跑着如果无人告知,很难相信眼前这位精神抖擞、步伐稳健的老人家已经86岁。

老支书修渠这么多年,上上下下,已经习惯了。同行的团结村村民说他们都是黄大发看着长大的,两位稍年长一些的村民还曾跟着黄大发一起参与修渠工作。

即便已经卸任村支书近17年,大家也依然亲切地称呼他为老支书,因为他带领着村民们一步步走出了曾经贫穷、困顿的生活,让村民们过上了有白米饭吃、有水喝的日子。

现在的团结村,彼时的草王坝,曾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子。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沙,过年才有点米汤喝。那时候的草王坝,没水、没电、没路,群众一年到头吃苞谷饭。黄大发这样说道。

草王坝属于喀斯特地貌,海拔1250米,山高岩陡。雨水刚一落地,就顺着空洞和石头缝流走,很难留存。村民经常要走两三公里才能找到一个河沟,来回走两个小时挑水吃。

第一遍淘米洗菜,第二遍洗脸洗脚,第三遍喂猪喂牛,一盆水,村民要用三遍。

水,是草王坝人的穷根,也是他们日日夜夜的期盼。

1995年,一条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水渠竣工。

这条由黄大发带头开凿的、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大发渠的天堑之渠,跨过了3个村、10余个村民组,不仅解决了数百户村民人畜饮水难的问题,还满足了田地灌溉用水等,彻底结束了草王坝滴水贵如油的历史。

渠修好后,黄大发又带着村民们改造了400多亩梯田,种上了水稻。此后,即便遭遇旱情,有大发渠的滋润,村里的水稻也能保证丰收,彻底实现了旱涝保收。近些年,随着产业发展,更是形成当地特色品牌天渠大米。

1996年通电,2008年通路,现在我们家乡正在修高速路,明年就完成了!黄大发骄傲地说道,言语之间满是欣慰那个他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村落,已经脱贫摘帽,正大踏步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