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论文(通用16篇)

时间:2023-11-28 13:12:40 作者:字海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和风格,提高我们的写作效率和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范文范本,希望大家能从中汲取灵感和优点。

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论文

摘要:无论是在学习、生活以及工作方面,大学宿舍成员之间都会形成各种交往关系,而这类人际关系和谐与否,将对其中宿舍成员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大量因宿舍人际关系不和谐所引致的伤害事件不绝于耳,且这类危害还将对大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困惑与精神压力,甚至引发后续一系列的负面影响。鉴于此,本文将就当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展开论述,分析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主要原因,并藉此提出协调宿舍人际关系和大学心理健康的实践措施,以期对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学生宿舍宿舍文化文明意识。

1引言。

大学生群体对现实世界以及现代社会中各种关系的认知尚处于塑成期,心理健康容易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而产生波动。因此,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形成和维系过程中,大学宿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不仅是大学生各种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场所,其中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也将直接牵涉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故对如何维系大学宿舍人际关系等相关问题展开探讨研究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了几类,而根据其需求层次理论结合实际分析,大学宿舍人际关系实现了和谐,即满足了第四层次的需要――感情和归属的需要。由此可见,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可以让大学生对宿舍产生一种归属感,并赋予宿舍特殊的感情。近年来,大学生宿舍冲突事件接连发生,其社会影响不禁让我们为之咋舌,这不得不引人深思、发人深省。根据相关学者今年对国内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研究调查报告显示,有六成大学生认为与室友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能够共同分享喜悦与悲伤;有三成大学生曾经嫉妒过室友,而在这些大学生中,对嫉妒心理的处理方式也不同,其中四成学生会将嫉妒隐藏起来,不会体现在外在行为上,另有五成学生则会由于嫉妒而公然顶撞室友或者产生冲突。由此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时下大学宿舍人际关系现状不容乐观,同时,各种因素所造成的个体差异也使得大学宿舍人际关系并不如想象中的和谐,且其中的事件亦容易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引发部分更严重的现象。

3.1个体间的差异。

大学宿舍成员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经历,以及不同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以及作息时间,比如,有些学生不注意生活细节而对其他同学造成了困扰,如若不能互相理解包容,时间久了就会彼此之间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引致各类冲突的出现。

3.2心理上的差异。

大学生多处在各种价值观念的形成与认知阶段,无法妥善处理自身个性中所带有的自我中心主义、个人主义、自卑与自傲、谦虚与嫉妒、猜忌与闭锁等心理特点,从而较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行为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加上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个性中的独立自我思想根深蒂固,团体生活使其产生各种不适应的症状,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

3.3知识技能差异。

部分学生从未独自生活,生活太过依赖他人,在处理各种人际问题时往往只凭直觉、情绪和经验,不具备为人处世方面的基本技巧,从而时常引发一些不必要的争执,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性。

4促进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策略。

4.1以宿舍人际为主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要开展以人际为主题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鼓励学生将自身遇到的人际方面的问题讲出来,让大家共同讨论并及时解决。同时,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立,使其成为每位“新”同学必须认真修读的一门课程,充分利用学校心理教育资源,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人际关系认知和处理能力展开培养和训练,使之形成坚强、理解和包容的心理品质,此外,可以借助专业心理专家的协作,加强学生对于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使其在发现自身问题后能主动去寻找方法及时“对症下药”。

4.2积极宣传寝室文化,树立宿舍文明意识。

目前,已有部分高校意识到宿舍文化的重要性,但能够将建议和措施落到实处的却少之甚少,由此,寝室文化在校园中、在塑造健康心理时、在形成和谐人际关系时并没有产生实质上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必须摒弃口号化的作风,坚决执行制度化、规范化、道德化,要切实将这种良好的文化气氛保持下去,使之成为激励学生努力生活、努力学习的后备力量。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更为丰富的寝室文化评比活动,设置月度和年度最佳寝室等称号,给予应有的奖励激励,使得宿舍成员从此自觉自愿地为寝室文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并以此形成一种意识:“宿舍是我家,我爱我家”,从而对宿舍逐渐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藉此进一步提高宿舍人员间的和谐度。

5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深化发展的需要,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不仅要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基础,也要具有能够适应社会生存、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希望本文上述研究能够对提升大学宿舍人际关系以及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等工作的开展有所启示,促使大学生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方面都能成为引领社会前进的动力所在。

参考文献:

[1]郭梅华,陈虹,黄伟东.大学生宿舍人际和谐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xx(04).

[2]孙东媛.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实证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xx(01).

[3]姚福清,兰倩.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及应对策略[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xx(01).

[4]刘春雷,李铁镔.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影响因素及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01).

[5]衣庆泳.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的教育对话[j].大连大学学报,20xx(05).

[6]蒋和丰,李化树.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研究文献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24).

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论文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赋予我们健康。健康,是每一个人的期望。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从健康标准的界定上,我们可以看到,除了躯体健康之外,心理健康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是保持健康的最佳处方,不仅对于躯体,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从对情绪、心态和性格这三个方面的影响来了解运动这个美妙的处方吧。

运动可以调控情绪,而情绪是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促进身心健康,不良情绪则危害身心健康。有关情绪对身心的影响在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早有记载:“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现在,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保持良好的情绪非常重要。运动是治疗情绪低落的一剂良方,可以给我们带来愉快和喜悦。

来自心理学的研究证据显示,运动的确具有调节情绪的功能。古典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是一种能量或动机。规律运动或增加身体活动量不但可以提升体适能,也有助于整个人体的健康,还能增进人际互动与心理、情绪的改善。运动除了可以减轻沮丧,也可以改善心情,舒缓压力,产生愉快的感觉。个体在从事运动时,可以将平日所累积的压力、疲劳、不满等负面情绪加以宣泄、转移与转化成为自信的、使人愉悦的、有信心的正面力量,在肯定、愉快与自信的感觉中提升个人心理和生理的幸福感并得到新的力量。

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活动的锻炼者,每次活动20~60分钟,有助于情绪的改善。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这和人们在愤怒的时候想要摔东西的迁怒和宣泄一样。而运动确实是一种有效减低压力的方法,许多运动参与者在运动完后都有一种身心舒畅的感觉,当遇上工作繁忙、加班赶工或情绪低落时,可尝试安排一点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运动,在这段时间将精神和注意力转移到喜欢的运动上,藉以抒发自身所承受的压力,避免压力折磨生理或心理,当心情或情绪好转后,人的活力就像充满电力的电池一样,又可以迎接新的开始。

通过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参加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运动项目,可以使人从中得到快感和自信。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人,大脑会分泌一种可以支配人心理和行为的肽类。这种具有魔力的肽类有振奋人心的作用。体育锻炼是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适度应激并达到愉快水平的工具。因此,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烦恼、不安、寂寞、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解除,使个体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愉快可以使你对生命的每一次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个印象都易于感受,不论躯体和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如此,可以使身体发展,身体健康”(巴甫洛夫)。另外,体育锻炼对神经衰弱症等疾病具有一定的改善和治疗作用,对减轻由紧张和压抑而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无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运动可以改善我们的心态,消除压力。笑对生活。现代人面对的压力往往是长时间、不间断的,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生存压力扑面而来。这些压力使人们的精神高度紧张,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若长此以往,将造成失眠、精神不能集中,更严重的会诱发各种心因性疾病。而运动给我们提供了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途径。

坚持运动可以让我们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保持健康的心态。身体的自我概念包括一个人对自己体育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的评价,对自己身体抵抗力健康状况的评价。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比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对自己的评价更为积极,有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身体自我概念,提高自我价值和自尊心。

参加运动时,新陈代谢加快,适量出汗,运动结束之后往往会感到浑身轻松、心情舒畅,人在锻炼之后食欲会有所提高,睡眠质量也会得到改善,所有这些对缓解压力、保持良好心态、增进心理健康都是大有益处的。

运动可以作为一种预防压抑症状的手段,特别是心境很差、精神不振的人常常从运动中获益,这是因为人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各种感觉信息输入机体而引起唤醒水平的提高,继而精神振奋。在工作和生活中,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通过运动可以降低肾上腺素受体的敏感性,摆脱烦恼,振奋精神。经常从事运动会降低心率和血压,减轻特定的应激对生理的影响。多项研宄证明,四个星期的规律锻炼可以大幅度降低忧郁症的症状。

运动可以对人的性格起到重塑的作用,包括加强原有良性的性格特点,逐渐改善不利的性格特点。运动带给人性格上的塑造的最明显的一点是可以培养运动者的坚强意志。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运动中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和主观困难,运动者会逐渐形成坚强的性格。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投入到体育运动中的人越来越多,选择什么样的健身方式最适合?除了考虑年龄、职业、生活环境等因素外,将个人的性格因素考虑进去,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运动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项目对心理所起的作用不同。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缺乏心理调节和适应能力,或表现出明显的性格缺陷和情感缺陷,通过有针对性的适当运动,可以纠正不良性格缺陷,改善心理和精神状态。

对于心理素质差的人,建议多参加竞争激烈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等。这些项目场上形势多变,紧张激烈,只有冷静沉着地应对,才能取得优势。若能经常在这种激烈的场合中接受考验,遇事就不会过于紧张,更不会惊慌失措,从而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好处。对于天性胆小,容易害羞脸红,性格腼腆的人,建议多参加游泳、滑冰、拳击、单双杠、跳马等项目。这些项目要求人们不断克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胆子会变大,为人处事也会从容自然了。对于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往,缺少竞争力的人,建议选择接力跑、拔河等团队运动项目。坚持参加这些集体项目的锻炼,能增强自身活力和与人合作精神,逐渐改变性格。对于多疑,对他人缺乏信任,处理事情不果断的人,建议选择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跳高、跳远、击剑等项目。这些项目要求运动者头脑冷静、思维敏捷、判断准确、当机立断,长期从事这些活动将有助于人走出多疑的思维模式。对于虚荣心强,遇事好逞强的人,建议选择一些难度较大或动作较复杂的运动项目,如跳水、马拉松等,也可以找实力超过自己的对手下棋、打乒乓球或羽毛球等,不断提醒自己不能骄傲。对于处世不够冷静沉着,易冲动急躁的人,建议选择下象棋、打太极拳、练习健身气功、长距离散步、游泳等项目,这类活动多属静态、单独的运动,可以逐渐形成沉稳的性格。

运动可以让我们心情愉快,保持良好的心态,塑造完善的性格,是修身养性的一道良方。规律适宜的运动除了增进健康和延长寿命外,也能改善生活质量,如睡眠、情绪和压力,使我们思绪更清晰,更有创造力,享受更美好人生。在这温暖明媚的春日,呼朋引伴,去运动吧。

高校生心理健康与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探究论文

1对象与办法。

11研讨对象。

采用简单随机取样办法对某市市级医院的医务人员471名进行问卷调查,在收回的问卷材料中,有效问卷请求者406名,占调查总数的862%,其中有医生239人和护士167人。

12研讨办法。

(1)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2]。该量表包括肉体质(p)、外向性(e)、神经质(n)和社会掩饰性(l)4个重量表,分别测定受测者的`肉体质倾向、性格内外向、心情稳定性和掩饰荫蔽性。

(2)病症自评量表(scl-90)[3]。该量表一共有90个项目,包含有较普遍的肉体病病症学内容,采用躯体化、强迫病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肉体病性和其他共计10个因子以反映个体的心理健康情况,各个项目评分均采用5级评分制,即没有、很轻、中度、侧重和严重,评分越高即病症越严重。

2结果。

21不同职位医务人员epq评分比拟。

医务人员中医生在epq中的神经质维度(n)评分低于护士,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3讨论。

31不同职位医务人员人格特质剖析。

在epq中,n(神经质)维度上的评分显现医生低于护士(p001),提示护士比医生具有更高的神经质倾向,存在着心情不稳定,容易担忧、慌张等状况。这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特性、心理接受才能有关[4]。由于在护士中,女性占大多数,且需求在慌张的医患关系环境下接触患者,接受着更多来自病患与其家眷不良心情的宣泄,从而加重了其心理压力。

32不同职位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情况剖析。

医生在偏执因子上的评分高于护士(p005)。这可能与在调查的医务人员中,医生与护士所占比例为589%和411%有关;就二者的工作性质而言,医生在工作中需要依托本人的医学专业素养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情况进行评价和治疗;护士则是需要参照医生的诊治计划对患者的治疗进行护理。因而,医生在工作当中需要做出更多的选择和判别。

高校生心理健康与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探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

高等学校校生关系法律关系。

论文摘要:

笔者以构建和谐校生关系为出发点,探讨了依法处理高校与学生之间关系的法律依据、战略选择及调整措施。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主动维护大学生权益的具体途径,力图为高校依法教育管理学生、构建和谐校生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和谐校园应是校园内各群体利益协调、各种关系和谐共处的校园。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存在并发展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大学生,因此,和谐校生关系是和谐高校各种关系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现状。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系下,高校是政府的隶属机构,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是代表政府进行的,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完全的管理关系,学生学习的所有费用由政府承担,就业由学校代表政府进行分配等。随着高校自主权的逐步落实,高校与学生的关系也逐步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目前,校生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管理关系和民事关系。

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管理关系表现为:高校对学生的学籍管理权和日常管理权。其中,学籍管理权包括高校对学生的入学与注册、考核与成绩记载、转专业与转学、休学与复学、退学、颁发毕业、结业及学位证书等权利。日常管理权主要指高校通过教育管理人员、教师等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管理,如对课堂纪律、宿舍卫生、学生文明举止等进行管理的权利。

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民事关系表现为:高校与学生在食宿等后勤服务、使用学校提供的教学生活设施、一般买卖交易等活动中所产生的关系,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关系。此外,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中侵犯学生的人身、财产权益时,学校与学生之间也构成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关系。

因此,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包括管理关系与民事关系两个方面,由于高校特定的教育目的,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又以管理关系为主。

在管理关系中,由学籍管理引发的学生状告学校的纠纷此起彼伏。当前,司法实践中已多次将高校作为国家授权行政主体,而将其行使的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的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的范围,扩展了司法救济进入学校的可能。但是所占比例甚少,绝大多数学生状告高校的行政诉讼案件得不到受理。“现行国家法律对高等教育纠纷案件能否提起行政诉讼缺乏明确规定,加上理论界的不同认识,使得高校教育纠纷案件救济无门,现实当中高校成了缺乏监督的特殊主体。”虽然如此,学生前赴后继式的状告学校的现象仍引起了包括法律界在内的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民事关系中,由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加强和学生及其家长的维权意识的提高,以民事纠纷为主要内容的诉讼也日益增多。其中,由学生伤害事故引发的纠纷尤其值得关注。长期以来,凡是出现学生伤害事故学校无一例外都要承担法律责任的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在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中,高校往往事倍功半,高校的合法权益也常被侵害。

二、高校依法处理校生关系的法律依据、困惑及调整措施。

(一)依法处理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管理关系。

1.关于高校对学生的学籍管理问题。

一方面,从学籍管理规定的'出处看,在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章“学籍管理”中,明确了学籍管理的事项包括入学与注册、考核与成绩记载、转专业与转学、休学与复学、退学、毕业、结业与肄业等。由此可见,高校对学生的学籍管理是依据教育部制定的部门规章,而教育部规章是我国的法源之一,所以学籍管理是属于以行政法为依据的行政执法行为。另一方面,从高校对学生所行使的学籍管理的内容及与之相关的学生的户籍、人事档案、公费医疗等管理权来看,都属于行政事务范围。因此,由学籍管理引发的纠纷可以通过行政诉讼途径解决。

但实际上,《教育法》第42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1-64条规定:“学生对处分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处分决定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对学生提出的申诉进行复查,并在接到书面申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做出复查结论并告知申诉人。”“学生对复查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复查决定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接到学生书面申诉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应当对申诉人的问题给予处理并答复。”“从处分决定或者复查决定送交之日起,学生在申诉期内未提出申诉的,学校或者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再受理其提出的申诉。”上述规定表明,关于学籍管理的纠纷,学生无权提起诉讼,只能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即学籍管理的纠纷被排除在司法审查之外,而司法救济才是最终救济。目前,司法介入基本限于学籍的剥夺、学位的授予等有关学生受教育权方面。这种突破很有限,迫切需要立法保障。因此,笔者主张由学籍管理引发的纠纷应优先考虑通过学生提起申诉,对申诉处理不服可申请行政复议或直接提起行政诉讼来解决。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教育法制化的不断深入,不久的将来,有关高校招生、学历发放和取消学籍等方面的教育纠纷将被纳入行政诉讼的范畴。《最高法酝酿将大学纳入行政诉讼高校反对声重重》一文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知名行政法学专家、浙江大学副校长胡建淼教授警告,在这个问题上要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方面应当告别高校管理不受司法监督之‘自由王国’,另一方面又要拒绝高校诉讼的‘全面开放’。高校行政诉讼只能适用高校之‘纯行政性’行为,不能适用‘纯学术性’行为。这是符合国际规则的。”那么,长期以来中国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纠纷必将不再只是教育机构的内部矛盾,而成为接受司法监督和审查的社会行为。

2.关于高校对学生的日常管理问题。

日常管理是指除了学籍管理之外的不涉及学生重大权益的管理,如制定学生宿舍管理规定、实验室规定、校园学生言行规范等。高校对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及各类集体活动中的行为按照学校相关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并处理违章学生,学生对此有服从的义务。这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不受法律调整,是属于学校自主权的范围。事实上,这种内部管理关系也不能用法律来调整。一方面,教育有其专业性、复杂性,是司法无法完全介入的;否则,司法成本会非常高。另一方面,这是维护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的需要,学校管理学生的行为属内部事务,全部纳入司法审查不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

《教育法》第42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因此,学生对学校在日常管理中给予的处分不服只能提起申诉,而不能就此要求司法救济。当然,学校规章不得与法律法规相抵触,否则,由此侵犯学生人身、财产权益的,学生可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

高校内部规章制度是学校内部管理规范,是一种自治规则,是法律规范的一种延伸。它的制定必须要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按照合法、可操作、稳定、符合教育规律等原则,及时清理、审查和完善学校原有的各种规章制度,使之统一、规范、系统化。它保证高校的一切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朝令夕改。

(二)依法处理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民事关系。

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民事关系,既可能是财产关系又可能是人身关系,主要表现在校园正常运转中,学校应提供安全的条件,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健康权、名誉权、肖像权、著作权、隐私权,以及保障学生个人财产权等过程中所发生的民事关系。因此,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民事纠纷的处理分两个方面:

一方面,高校与学生在食宿等后勤服务、使用学校提供的教学生活设施、一般买卖交易等活动中双方所产生的关系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关系,由此所产生的民事纠纷可通过三种途径解决:一是协商,二是非诉讼调解,三是民事诉讼。一旦学校或学生认为权益受侵害时就可以实施。

另一方面,《教育法》第42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据此规定,学生对学校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的行为可提出申诉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学校与学生的民事纠纷中,由学生伤害事故引发的纠纷尤其值得关注。

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及其他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的处理,适用教育部制定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办法》对学生伤害事故的学校责任作了规定,基本上明确了学校的责任范围。如依据《办法》规定,学校在事故中有过错才承担责任,这样一来,以往那种凡是出现学生伤害事故学校无一例外都要承担法律责任的观念和做法正逐步得到改善。学生伤害事故一旦发生后,学校在处理过程中要做到五个“确保”才更有利于事故的解决,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影响。(1)确保及时处理。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要及时救治,把伤害后果降到最低限度;要及时处理事故善后。(2)确保依法处理。这是维护当事人各方合法权益的根本保证。对学生伤害事故中的责任认定及承担、赔偿标准、处理方式等,我国的相关法律都有明确的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出台更为事故处理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依据。(3)确保客观公正。在依法保护学生合法权益时不能盲目履行法律规定之外的职责。应实事求是地评价学校履行法定职责的情况和学生自身的行为以及第三人的行为。(4)确保合理适当。主要是指在赔偿问题上,要根据责任认定依法赔偿,不能脱离损害后果的实际而给出不切实际的过分赔偿。(5)确保人性化处理。主要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学校无赔偿责任时,对学生伤害事故的受害方应力所能及地给予适当的人道主义援助,在最大限度上抚慰受害方,以减少事故对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影响。

三、高校应主动依法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校生关系。

目前,高校在大学生维权方面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大学生是高校办学中的主体,其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障是检验校生关系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志。

(一)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校应及时依法完善学校内部规章制度,保证与学生有关的一切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与学生责、权、利相关制度的制订和修改,要严格通过民主程序,经过学生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不能仅根据学校的意志单方面制订并实施。各项制度在实施前,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这样,广大学生才能充分了解、理解并支持学校相关制度的落实,并逐步养成自觉的行为和习惯。

(二)改革高校内部行政管理习气,提倡教育、管理、服务相结合。

很多高校存在着浓郁的行政管理习气,以管住学生、不出问题、不违反校规校纪为管理的重要目的。这从总体上讲仍是以限制大学生的某些权利为基础。高校应树立服务意识,真正把高校的管理目标落实在维持教学科研和服务正常秩序上来,落实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提高素质的需要上来,使管理为学术服务、为教育服务。

(三)健全学校民主管理制度,发挥大学生维权组织的职能。

目前,一些高校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虽然开展了一些维权活动,但层次较低,局限于代表学生向学校反映一些有关学习、管理以及后勤服务等方面的情况,极其有限地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学校共青团、学生会是大学生的维权组织,应很好地发挥其维权职能。高校应实行学生代表大会和学务公开制度,让学生对高校有关学生的重要决策和管理行为有知情权、决策参与权、评议权等,增加学生工作的透明度。

(四)制定《学生申诉处理办法》,建立“学生校内申诉制度”

依法制定《学生申诉处理办法》,设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健全学生权利保障机制,监督学生管理中的依法治校的落实情况,建立起一套学生在校内的行之有效的申诉制度,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没立“校内法制咨询服务”机构,为大学生维权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帮助等。

(五)妥善协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当前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四个方面:伦理道德关系、知识传授关系、管理关系、契约关系。教育目的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来进行的,因此,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知识传授关系和管理关系。但是,高等教育领域中教育消费观念的盛行、师生关系的契约化倾向对知识传授和管理增大了难度。

知识传授关系中关于师生人际关系由道德来调整,其他涉及教学质量问题可归于契约关系由民法(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调整;管理关系可直接按上文中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来对待,并做出相应处理。因此,高校在日常管理、教育教学活动中,一方面,应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减少学校或工作人员对学生侵权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使工作人员自觉依法办事,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目前状况下,高校应依法处理校生关系,主动维护学生权益,不断化解与学生有关的各种矛盾,逐步形成和谐校生关系,为构建和谐校园创造坚实的基础。

浅谈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论文

家庭教养方式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幼儿个性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个性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帕金森把家庭看成是“制造人格的工厂,直接影响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因此,有必要探索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

二、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早期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有效性,在了解早期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之一。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早期家庭教育尤其要重视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在了解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遵循幼儿的个体差异,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幼儿表现为情绪安定、积极向上。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判断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较多,如充沛的精力、性格开朗、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等,家长根据幼儿的实际表现情况,了解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这样才能客观、准确地把握幼儿的心理脉络,对症下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2.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是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关键。早期家庭教育对家长而言,过分溺爱将会阻碍幼儿的正常的心理发展,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用科学的教养方式指导幼儿教养行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心理。从幼儿的心理发展方面来看,幼儿由于受自身年龄特点的影响,在心理特征上往往表现为自信心差、成就感低、自卑怯弱,无法适应,形成紧张焦虑的情绪,养成不良的心理品质。对此,家长应发挥家庭教养的主观能动性,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

3.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对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幼儿往往好模仿、易受感染和暗示,早期家庭教育应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使幼儿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进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在具体做法上,由于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很容易成为幼儿的模仿对象,父母乐观、自信,孩子则会变得活泼、开朗;父母暴躁紧张,孩子可能急躁焦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谈举止、情感态度都应对孩子起着示范和指导作用。

4.合理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

合理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是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的外在表现,压力过大、过多会损害身体健康。早期家庭教育中,幼儿的心理压力也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首先需要家长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如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可以使幼儿情绪饱满、愉快。与此同时,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受到一定的心理压力,面对遭受挫折处在良情绪中的幼儿,家长可用转移注意的方法让幼儿忘掉不愉快,以减轻幼儿心理的压力,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5.鼓励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人生活中最大的引路人,幼儿期是个体性角色形成的关键期。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还应注重鼓励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幼儿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对幼儿而言,良好习惯的形成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知识,即需要幼儿掌握一定的基本的生活技能作基础,如会自己穿衣、吃饭,会收拾整理自己的物品,会独自入睡,知道危险并能躲避危险等。早期家庭教育中的家长应加强对幼儿的指导,指导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在儿童世界里身心健康地成长。

三、结语。

总之,早期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紧密联系,利用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而言,要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发挥早期家庭教育的作用,必须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气氛、合理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鼓励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积极探索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论文

运动前后喝一小杯水,有利于运动的能量的补充。

运动要根据个人体质来。比如如果自己耐力不强,可以选择力量型运动,如果自己的。柔韧性不强,可以选择体操类。

运动要适当,适量,不过度运动。过度运动会损伤身体。

尽量选择专门的运动场地运动,不在马路上运动。

运动时间的选择,一般早上效果好。如果早上有雾,不适宜运动。

以日常性活动来说,快走可以算是中度运动,其它像是骑车接送小孩、家住五楼每天的上下楼梯,这些不会造成心跳加快、流汗,肌肉也没有收缩,不算中度活动。

现在人生活节奏加快,能达到每周中度活动150分钟以上的人非常少。中度运动会有点喘、心跳有点快、但是可以交谈、没有办法唱歌,呼吸、心跳会比平常快一点,而且会流汗、觉得有点累,如果以20分钟为最大吃力程度来换算的话,中度活动可控制在11到13分。我们可以把平常做的一些事情,尽量自己动手去做,比如:洗衣、擦地、洗车,或是带有点重的东西走路、或者提早一站下车、不要搭电梯等等。

以运动来说,可以健走、骑车、打拳、打球,走路的话,要大于每小时4.8公里的速度才算是中度运动。

有氧运动对我们心脏保护特别重要,每周最好保持三到五天的运动,另外天天保持伸展身体的习惯,像晨练,并在日常生活中,少开车、多骑车,多走路、不要坐车,长久下来就会拥有好的健康和体态。

运动员心理健康档案建立研究的论文运动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论文

近年来,大学校园频发因心理障碍引发的悲剧,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关注,于是许多人提议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那么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该如何建立和管理,建立之后又有什么好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一般在新生入学初学校开展的新生心理健康普查活动时建立。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状况测评报告,会谈心理咨询记录材料,精神疾病的.诊治记录材料,各种心理测量结果分析报告材料,以及其它同学生当事人的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的数据和材料。

对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管理时要科学。平时对学生进行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测量等的相关资料,要及时归档。心理健康档案要专人保管,专柜存放。要建立档案目录,对档案进行科学的分类。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要严格保密,档案资料不得带出心理辅导中心办公室,不得复印。非心理辅导中心专职工作人员不得查看档案内容。在学术场合要使用档案内容时,不准公开当事人的任何身份信息。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后,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档案材料在辅助甄别心理问题、跟踪了解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健康个案研究和统计研究等方面的作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仅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的辅助工具之用,不用于学生管理工作中,不进入学生的人事档案。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帮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全面系统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对此进行跟踪服务和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可见这一措施定将有利于推进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当然,除了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外,还有许多方法可以帮助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如各种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当学生有何心理障碍时,随时可以找专家咨询求助。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的综论文

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历来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已有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普遍体验着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吕峰、朱孔香的研究显示大学生焦虑状态检出率为38.52%;社交焦虑受到性别、年级、文理科、生源地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彭纯子、燕良轼等人的研究发现男生与女生的社交焦虑水平差异不显著;理科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显著高于文科学生;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都明显高于大四学生。彭纯子等人的研究发现男生社交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女生。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情绪,城镇大学生更为突出,城乡大学生在社交焦虑方面没有区别。

归因方式指个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习惯上倾向于做出怎样的解释。海德认为,人们对过去成功或失败主要归结于情境的原因和个性倾向的原因。情境归因是把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归为外部力量,如环境条件、社会舆论、企业的设备、工作任务、天气的变化等;个人倾向归因是把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个人的自身特点,如能力、兴趣、性格、努力程度等。已有研究发现,社交焦虑者总是害怕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在社会交往中他们往往关注寻找社交情境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威胁性的信号,并对这些信号进行消极地归因。如他们趋向于将别人皱眉头、打哈欠等中性的信号进行消极的认知,即认为这是他人对自己的讲话方式或谈论主题感到厌倦、烦躁的表现,并进一步进行自我归因,认为自己缺乏吸引力是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虽然探索大学生社交焦虑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但是一些研究得到的结论并不一致。并且已有对社交焦虑产生机制的研究多关注性格、社交技能、自尊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关于个体认知因素尤其是归因倾向对社交焦虑产生影响的研究比较少,归因的方式不同将直接导致积极、消极认知方式的出现,而个体的消极认知与社交焦虑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此,本研究拟考察大学生归因倾向对社交焦虑产生的影响。

二、方法。

(一)被试。

随机选取山东师范大学459名学生,其中男生212人,女生247人,平均年龄22.5岁(sd=1.372);其中文科214人、理科245人;301人来自农村,157人来自城镇。

(二)材料与工具。

使用交往焦虑量表(ias)测试被试的社交焦虑水平,共15项,5点计分(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本研究中ias克隆巴赫=0.811(分半信度系数),信度良好。

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共24项,六点计分(-3=很不同意,3=很同意),含内控性(i)、有势力的他人(p)、机遇(c)3个分量表。本研究ipc克隆巴赫=0.745,信度较高。

(三)程序。

对462名大学生进行小团体统一施测。共发放问卷462份,有效问卷459份,所有问卷当场回收。

三、结果。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为分析大学生社交焦虑的一般特点,进行性别、学生来源、文理科等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主效应显著f=4.09,p0.05,=0.05;女大学生(m=45.67,sd=8.61)的社交焦虑显著高于男生(m=44.27,sd=9.19)。来源的主效应显著f=4.33,p0.05,=0.05;农村大学生的社交焦虑(m=45.63,sd=8.92)显著高于城市的大学生(m=43.88,sd=8.78)。性别、来源与文理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为分析内控性、机遇与有势力他人与社交焦虑的关系,进行简单相关分析。

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在控制了性别、来源、文理科的影响之后,探查内控性、机遇与有势力他人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内控性、机遇与有势力他人对社交焦虑的预测系数r2为0.138,即内控性、机遇与有势力他人可以解释社交焦虑13.8%的变异。在进一步控制了内控性、机遇与有势力他人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后(调整后的预测系数为0.134)仍然可以解释社交焦虑13.4%的变异。

四、讨论。

研究发现,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体验到更多、更严重的社交焦虑情绪,这一特点不因年级和文理科的影响而改变。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其原因可能在于男生的社交技巧更多些,交际范围更广,男生的社会角色使他们在人际交际过程中更主动;已有的相关研究也发现女生的交际圈子更小,人际互动的情感卷入程度更深,对外的排他性更强;相比较而言,男生的交际圈子更广,人际互动的情感卷入程度更浅,群体对外的排他性更低,这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女生社交焦虑水平相对更高的现象。此外研究发现农村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显著高于城市的大学生,这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可能由于农村大学生来到城市生活环境有所变化,原来生活环境中交际圈相对稳定、狭小,封闭,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交际圈的扩大要求更多的社交技巧,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挑战。

相关分析显示,内控性与机遇(有势力他人)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如果个体认为生活主要由自己控制则机遇(有势力他人)对自己的影响较小;机遇与有势力他人高正相关表明大学生认为有势力他人往往与机遇紧密联系在一起,当有势力他人帮助个体时,则机遇较多。

回归分析显示,内控性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即大学生内控性得分越高,其社交焦虑越低;那些认为生活更多地受自己控制的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体验到更少的社交焦虑;而与之相反,那些认为生活自己无法控制,有势力他人或者像机遇、运气这类不确定因素更能够影响事情成败的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体验到更高水平的社交焦虑。这与已有研究也是一致的。

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的关系分析论文

阮x,男,17岁,高二学生。他性格孤僻,不能跟老师、同学和睦相处;学习习惯差,基础薄弱,成绩倒数;目标意识淡薄,动力不足,缺乏自信心。另外他还存在一个不能被人理解和接受的问题:喜欢在厕所偷窥女同学。因此在班级,同学们都不愿意跟他接触,一段时间后,他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时常发呆。

家庭情况:该生5岁时,父母离异,之后跟随父亲、后妈生活,经济条件不好。

一、主要问题。

该生不仅是学习上的特困生,而且在心理、思想、行为、人格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问题。由于学习成绩长期较差,且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他逐渐变得自卑,甚至扭曲了价值观,进而养成喜欢偷窥异性的坏习惯。

二、原因分析。

1.家庭生活方面。

该生在童年时期遭遇父母离异,过早失去母爱,跟随父亲生活。父亲因为事业、家庭均不如意,变得消沉、易怒、酗酒,经常打骂孩子。后来父亲再婚,后妈认为阮x是个负担,经常挑拨阮x的父亲打阮x。所以这种没有温情、没有关爱、没有安全感的生活让阮x幼小的心灵从此产生了阴影。

2.本人性格方面。

每一个孩子来到世上都会产生极大好奇心,都有一种探索新知的冲动。所以我们发现生活中的孩子都喜欢发问。该生自然也有这样的探索欲,但是因为他的遭遇让他无法像正常孩子那样从父母那里得到解惑,因此就会形成偷窥的习惯。

虽然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获得别人的关注,但是他们通常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赢得群体的注意。该生在家里得不到重视,在学校因为成绩差,性格孤僻,一向被人漠视,所以他就可能产生这种病态的心理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3.学校教育方面。

该生的学习基础较差,缺乏学习动力,自信心严重不足,对自己的未来感到很茫然。上课很容易走神,惧怕回答老师的提问,不愿参加小组讨论,作业完成质量较差,所以老师经常会批评他,同学也不喜欢搭理他,久而久之他变得不愿意接近老师和同学。

三、辅导对策。

1.家庭、学校联手帮助孩子重塑价值观。

家庭教育的好坏对一个孩子能否健全、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该生之所以会这样,首先是家庭的不幸造成的。所以作为阮x的老师,首先要做好阮x家庭成员的思想工作,齐头并进,一起为孩子营造充满关爱、友好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要努力纠正该生家长错误的教育理念、方式及方法,帮助家长掌握孩子心理,拉近学生和家长的距离,消除隔阂,让孩子不再惧怕父母,重新认识父母,从内心意识到自己属于这个家庭并且很重要。

偷窥心理是通过偷窥别人的隐私而获得一种满足感,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如果这种欲望超过一定的度,就会造成人格的扭曲。这种不体面、不阳光的.现象本不应该出现在学校这样纯洁的地方。

学校是充满正能量的地方,学生们都正值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互相影响、互相感染、互相学习的力量很大。所以开展全校性心理讲座让所有师生都能清醒地意识到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出现在校园不足为奇,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是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心理状态,所有人都应该成为传播正文化的使者,努力帮助已经出现这类问题的学生,使他们回归正常的轨道。其次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自己畅谈人生理想,互相激发,共同探讨有价值的青春,相互排解青春期的疑惑。通过相关学科的教学普及生理健康知识,当学生们了解了基本常识时,必然会缓解他们心中的疑惑。

3.有的放矢个性化心理干预。

阮x的偷窥行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有点成瘾,所以要想扭转仅靠外围的影响还不够。可以安排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在保密的情况下对他进行有针对性、有步骤的干预,这样“里外夹攻”让他认识到自己的缺陷,把自己的喜好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发现世界的真善美。

四、效果。

通过以上方法的实施,阮x的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首先,他能主动跟老师交流学习等方面的困惑,他诚恳的眼神让老师们看到了希望。课间时,总能看到他阳光的笑脸,三五成群和同学们一起聊天,能打开封锁已久的心扉,敢于与人相处,分享成长的喜悦,这是该生能够成功转化的保证。第二,学习上,虽然他基础薄弱,感到吃力,但是他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完成任务,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好转。第三,他以前对集体十分冷漠,经过转化,变得关心集体,关心同学。值日时,他总是非常负责,不愿班级常规考评丢一分;不值日时,只要看到教室有纸团、粉笔头等杂物总是主动捡起来。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上进的,都希望被人重视,都想成为优秀者,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被忽视而造成悲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面对任何一个“学困生”,都应责无旁贷。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论文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中小学生体育、增强中小学生体质的战略举措,将有利于形成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生气勃勃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是一个民族健康的基础,是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竞争力。中小学生健康体质状况下降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关键时刻。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无疑是一剂良药,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内容和多种多样的阳光体育活动,最大限度地动员学生投入到促进健康的大潮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将在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小学学生体质存在的问题,看似影响个体,实则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整体的素质。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到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到全国人才培养的质量,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影响着国家的竞争力。增强中小学生体质,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少年体质健康是一个国家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打响了改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下滑状况的.发令枪,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青少年体育运动,增强青少年体质,培养健康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深远的意义。

“阳光体育运动”的关键是实施问题,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开展阳光体育的重要性,成立以学校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制定具体的措施,同时从制度上人手,彻底改变目前应试教育的局面,真正变“应试体育”为“素质体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活跃学生课余文化生活。

学校要高度重视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横幅等媒介来扩大宣传力度,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快乐生活一辈子”等口号深入人心,让教师、学生、家长充分了解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意义。只有确保阳光体育运动持久地开展下去,才能有效地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风气,才能有效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大力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解决学校运动场地和器材欠缺的问题,确保阳光体育运动顺利开展,组织灵活多样的体育活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素质关系分析论文

以1031名湖南某高校大学生为被试,使用一般健康问卷ghq-20实施测评,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身体)健康状况等家庭背景因素的关系,结果显示:(1)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2)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3)父母健康状况不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

作者:刘淳松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新闻传播学系,湖南,岳阳,414006刊名:云梦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ofyunmeng年,卷(期):25(2)分类号:b841.7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家庭背景关系ghq-20

运动员心理健康档案建立研究的论文运动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论文

摘要: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分析,提出学生体育档案的建立应该包含多方面内容,就体育档案的建立办法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思路和方法途径。

关键词:体育档案;建立;测试总结。

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体育教师实施对每个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跟踪建档,大致包括以下环节:

一、明确目标。

建立体育档案并不是只为了记录学生的几项体育成绩、出勤表现那么简单,而是要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关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要求而设计。要有月评价、学期评价、年度评价及学段评价机制。其目的就是让教师和学生本人充分地了解身体发展过程、学习情况及表现。

二、档案建立思路。

1.档案袋内容的收集、编排和保存等工作主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体育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如何去操作,并监控整个过程。从新生入学起,体育老师就要对每个学生进行立卡建档。主要内容包括:(1)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班次、学号、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及小学段获奖情况;(2)基本素质、运动能力;(3)身体状况:包括健康状况、身高、体重、视力、肺合量、胸围、立位体前屈;(4)体育合格登记表、参加体育锻炼情况登记表;(5)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体育教师评价。

2.档案袋鼓励的是学生的自省和反思,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教师主要负责定期主持召开学生的反思、交流与评价工作。发动学生自评、互评,充分发展学生的自省意识和能力。

三、体质测试内容及途径。

1.新生入学后,体育老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要进行摸底测试,准确地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例如,身体状况:包括身高、体重、视力、肺合量、立位体前屈;运动技能包括25米×8往返跑,看学生短距离快速奔跑能力及反应速度;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跑,看学生耐久跑能力;引体向上看学生上肢力量和腰腹能力;立定跳远,看学生腿部力量和弹跳能力;前(后)滚翻,看学生协调性和柔韧等。

2.在每学期体育老师还应对每位学生进行分阶段或每学期测试计入档案,并且要对学生各项指标进行逐项对照,及时分析,诊断掌握学生学习锻炼的情况。

四、分析总结。

体育档案的建立与运用,是让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锻炼、身体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诊断、调控、引导和激励;只有当体育教师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后,才能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入手,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质量。

实践证明,初中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体育档案建设机制,还有利于学生掌握自身身体发展规律及学习情况的掌握,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提高自我锻炼意识及终身体育意识。

运动员心理健康档案建立研究的论文运动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论文

摘要:笔者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在工作中发现社会档案意识还普遍薄弱,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知道档案为何物,档案是干什么的;一提到档案,许多人都认为只是人事档案;甚至更有人认为档案是一堆故纸堆或废纸堆,可有可无。如何全面培养建立社会档案意识,是摆在每个档案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下面笔者结合实际,谈一下导致社会档案意识薄弱的原因和提高社会档案意识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档案管理;档案意识。

社会档案意识主要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了解程度和认识水平以及所要担负的法律责任和应当履行的义务。社会档案意识越强烈,越浓厚,档案工作的社会环境越有利,社会条件就越良好,档案工作就越能够发展。

1导致社会档案意识薄弱的原因。

1、历史的原因造成了档案和档案工作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许多档案馆位于党政机关的深宅大院内,俨然一个保密机关,较为封闭。档案部门被确定为保密重地,甚至到了今天,很多档案馆(室)的门上还写有保密重地,闲人免进、无关人员,谢绝入内等字样。为了避嫌,许多人不敢轻易地踏进档案部门的大门,对这块地方都是小心翼翼,避而远之。因此不少人根本不知档案到底为何物。这样的状况,社会公众的档案意识从何谈起。

2、档案法律法规的权威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档案执法的刚性也不够。《档案法》虽己颁布近二十周年,但档案违法行为的长期存在并呈普遍性,至少说明相关法律法规缺乏足够的震撼力和威慑力。

3、部分公民素质不高,对档案认识度、利用率普遍不高。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必定会对社会生活及各项事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社会档案意识也不例外。我国的'档案利用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事业还不够发达,能够进入高校学习的人员只占全国总人口的很小比例,因此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使得社会档案意识普遍淡薄。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的综论文

青年人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是重要的群体,受到社会和家庭的普遍重视。青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性格形成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归因是个体通过相关信息的积累和经验对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归因方式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经验积累,形成自身特有的归因认知,也可以说是个体对事件或者行为发生的原因的认知和解释,个性的不同,对事件和行为的归因方式也不尽相同。在生活中,人们可以说时刻都在对个体或者他人的行为进行认知和评价,对成功、失败、行为结构进行归因,而这些认知因素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日后的行为都具有直接的影响。

对于青年人的归因方式的灵活性与心理健康,已经有很多专家和学者致力于此方面的研究。归因灵活性是个体在某种特殊的环境之下,对事件灵活地做出归因。专家研究认为,归因方式与归因灵活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二者之间又存在紧密的联系,在面对负面事件的时候,归因灵活性较低的个体相对于归因灵活性较高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抑郁的情绪。

运动员心理健康档案建立研究的论文运动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论文

社会档案意识的增强是做好全社会档案工作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如何培养全社会的档案意识是每个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时期社会档案意识的培养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把开展宣传贯穿到工作的始终。档案工作开展到哪里,宣传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使工作与宣传同步进行。二是抓住重点时间、重点内容掀起宣传高潮。例如在《档案法》颂布重点纪念日前后,开展规模较大的宣传活动,内容上要集中宣传档案法规,并配合一些违法案例宣传,使人对法律的理解更深刻,效果更佳。三是抓时机,把主管领导作为主要宣传对象。各级主管领导对档案工作的有效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积极主动、抢抓时机,向主管领导汇报档案工作开展情况、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取得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即勤请示、勤汇报、勤动脑,不失时机、千方百计地争取领导的关注与支持;重要工作和活动,要争取主管领导参与,以便领导全面地了解档案工作。四是高瞻远瞩,把在校学生作为重点宣传对象。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档案意识应从学生抓起,且学生量大面广,也是档案宣传的一个薄弱环节,应高度重视。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功能,教育青少年学生;走进学校,为学生开设档案专题讲座,普及档案知识;让学生完整保存成长足迹,通过整理、制作个人成长档案,学生们重温自己的成长历程,增强档案意识。

2、加强执法力度。档案法规是档案工作的指南针,依法治档,用强制力强化档案意识的培养。营造以法促规范,以法促发展的良好的工作氛围,加强动态管理,完善执法机制,重拳强化档案意识。档案行政执法的对象有其特殊性,应将普遍存在的同时危害很大的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出现的拒绝归档、拒绝档案安全保管等进馆之前的违法行为作为档案法规调整的重点。同时,要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开展专项执法,使执法工作的影响面日益扩大,努力推进档案工作法治化。

3、加强制度建设。其中关键的是开展年检制度和与之配套的将档案工作纳入各县市区年度综合目标绩效考核制度,这两项制度对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档案工作及意识的全面提高尤为重要,且见效迅速,各地应全面建立。加强重大活动和重点工程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对扩大档案的知名度与提高档案意识也大有裨益。

4、要重视新农村档案工作。在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长期以来,农村档案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较为薄弱,所以应格外关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的形势下,各地应制定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总体规划,全面推进村级档案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村居建设档案、农村基础设施档案、土地承包档案、村民档案、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农村文化档案。主动加强服务,以规范化为抓手,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整体水平,有力地促进全社会档案意识的提高。

5、促进家庭档案观的树立。随着生活的逐渐富裕,不管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农民,家庭建档都有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应积极开展家庭档案宣讲活动,通过建立示范家庭档案,举办家庭档案展览、讲座、经验交流会等,让百姓通过自己的档案感受生活的变化和祖国的进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档案应成为档案工作的新领域,家庭档案的建立会使百姓充分体会到家庭档案与社会文明的密切联系,更多地感悟修身齐家的中华古训,这样社会档案意识也随之提高。

6、全面推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民营企业遍地开花,已成为经济建设的一支强大力量,民营企业档案意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要积极探索开展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培育典型、以点带面、主动服务。举办档案业务培训班,讲解档案管理业务知识,提高专兼职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及时提供有关档案工作业务标准、规范及制度汇编等适用的工作参考材料,引导档案管理向规范化、制度化发展。通过挖掘档案的利用价值,为企业发展创造效益,使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认识到档案的重要作用,将档案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档案管理体系,促进民营企业档案意识的全面提高。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关系论文精选

逆反心理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年龄背后的代际差异。调适逆反心理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冲突;多一点包容,少一点分歧;多一点沟通,少一点争执;多一点思量,少一点冲动。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我与他人和集体》中交往与沟通目标要求: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为此,我们课题组在执教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两代人的对话》板块内容时,充分挖掘、整合教材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适时进行学科渗透。

中学生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一是不喜欢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特别讨厌大人对他的再三嘱咐和重复要求,希望自己独立去实践;二是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不大愿意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做决定;三是对父母不再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四是对传统观念、现成结论和权威往往不迷信、盲从,而是持批判的态度。通过对中学生逆反心理表现透析,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方面的因素,也有来自社会、学校方面的因素。从自身原因看,进入青春期,青少年虽尚未涉足社会,但已开始以自己的视角观察、分析社会,以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读所见所闻。然而他们的心理、思维和对事物的判断因社会阅历所限而与社会现实存在一定距离,往往会表现出一种不适应,自我意识常常处于困惑的矛盾状态。再者,青少年身心发展不平衡,进入青春期后,生理迅速成熟,使青少年产生强烈的“成人感”,而心理发展速度的相对缓慢、滞后,使他们处于“心理断乳期”。因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方面并未成熟,只处于半成熟状态,对身心发展现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逆反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年龄背后的代际差异:亲子之间年龄差异,父母与子女的人生经历、生活经验、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存在较大差异。父母的高期待、严要求往往使子女对父母产生反感和反抗。心理训练:说说父母说得最多的十句话,理解父母“源于爱”的初衷。

1.打开自己的闭锁心理,敞开自己的心扉,走进父母,亲近父母,主动与父母沟通对话,从现实中架起沟通的桥梁。主动沟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沟通产生理解,理解产生信任。父母子女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因爱而生,是爱的冲突,以爱报爱,是黄金法则。

2.换位思考,理解至上。当中学生不能理解父母、与父母发生冲突时,要学会换位思考,替父母想一想,这样,会变得更加冷静、理智。当中学生与父母出现意见分歧、产生摩擦、隔阂、矛盾、冲突时,要体谅父母的辛劳和不容易,做到尊重父母,理解父母,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态度,克服逆反心理,不要疏远、回避、顶撞,甚至反抗。中学生要主动与父母谈谈自己的心里话,交换不同的看法,也可以与父母一起探讨一些新观念、新思想,要相信,每一次沟通都会促进信任,加深感情。

3.父母子女相互将心比心,相互理解,心理上产生共鸣,情感上才会出现共振。这样,相互之间的关系才会融洽,亲子关系融洽了,中学生也就不会再出现叛逆心理了。

4.与父母平等交流。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不能一概说是错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父母也不是圣人,他们的观念时常滞后,在家庭教育方面,也难免有误区。所以,与父母平等交流,有助于帮助父母更新观念、走出家教的误区,也有助于中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克服逆反心理,化解爱的冲突,密切、和谐亲子关系。

6.克服逆反心理,化解爱的冲突,和谐亲子关系的基本要领:了解父母,敞开心扉,耐心解释,换位思考,尊重理解,求同存异。心理、行为训练:当中学生和父母发生矛盾的时候,应该怎样去做?找父母谈一次心,真正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寄语:你想让父母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父母。这是子女与父母沟通交往的“黄金法则”。调适逆反心理,化解爱的冲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冲突;多一点包容,少一点分歧;多一点沟通,少一点争执;多一点思量,少一点冲动。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