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说课(汇总17篇)

时间:2023-11-27 09:03:56 作者:FS文字使者

范例是经过作者精心设计和修改过的,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精选范文范本,供大家阅读和学习。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这篇略读课文同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争吵》一样,都选自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书。本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在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她,默默地关爱他。课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卡罗纳》一文,情意深厚,散发着浓浓的爱的气息。为此,我围绕爱为主线进行了设计,一是情感铺垫,渲染爱;二是初读课文,捕捉爱;三是研读课文,感悟爱;四是说话拓展,延伸爱。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感知文本到亲近文本走入文本,在畅所欲言的和谐气氛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新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情感铺垫,渲染爱中,我首先用熟悉的歌曲和教师深情的话语,创设出情意浓浓的教学情景,扣击学生的心弦,为本课的教学做好情感的铺垫。然后通过找读失去母亲的卡罗纳万分伤心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卡罗纳的不幸、悲伤,比较几次哭泣,重点品读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等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与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自读自悟,集体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语句,学生体会到了卡罗纳失去母爱的悲痛,从而激发要关爱他、帮助他的情感。

在初读课文,捕捉爱中。我以卡罗纳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得到了大家的爱。大家都有些谁呢?引导学生去捕捉老师、同学、家长对他的关爱。

研读课文,感悟爱。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卡罗纳的爱。我把大量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找读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么做的句子,说说谁最让你感动?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引导学生在亲近文本之后充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我只是在关键的文本上作简单的点拨和语言表达的示范,而更多的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阐悟有学生自我去实践、提升,真正体现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主体观。

说话拓展,延伸爱。我设计了两个层面的拓展,一是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都以不同的方式关爱着他,除了文中的老师、同学,家长,还会有谁也在关爱着他?二是如果你遇到像卡罗纳这样遭遇不幸的人,你会怎样做?让学生也学会关爱。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杜老师执教的《春联》这节课,可以说是一节成功的、有效的语文课。李老师通过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达到真、实、活的教学境界。这节课的教学,有如下特点:

李老师这节课的目标是:诵读文中五副对联,理解意思,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感受对联的音律美,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并将目标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这节课紧紧围绕五幅春联对联,通过读春联、悟春联、配春联、选春联、送春联这几个环节完成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过程,学用结合,落实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1、读春联——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春联的意思;

2、悟春联——感悟春联对仗、音律美的特点;

3、配春联、选春联、——进行扎实的语文训练,突破了教学难点。

4、送春联——课末,根据教学内容,给孩子送春联,把学习内容引向课外,体现了母语教学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朴实,教学环节合理、简化,教学手段简便、实用。

五幅春联的学习方法不同,前四幅对联是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来后,通过两次的读:一读学习积累,读懂课文内容;二读,抓春联中关键词读出自己的感受、见解领悟春联丰富的内涵;在这一过程的学习中,李老师先引导学生,扶着学生学习一幅春联,再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读,在小组里说说,然后全班交流;第五幅对联让学生通过读、悟春联,配春联、选春联、体会春联对仗美、音律美的特点,巧妙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的思维、情感在反复的朗读、品味、互相启发中清晰、丰富,孩子们在这之中自主调动知识积累,合作探究,积极实践,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综合性及文化性。孩子们学得兴致勃勃。

此外,教师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过渡语、导语、问题的提示语等(如:让我们为祖国的欣欣向荣而高兴地读吧,让我们为祖国的欣欣向荣而自豪地读吧,让我们为祖国的欣欣向荣而骄傲地读吧;让我们把这美好的祝愿送给祖国吧,送给远方的亲人吧,送给听课的老师吧,留给自己吧……)一步步引领着学生走进春联、融入春联、超越春联,将本节课的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课中这些灵动的语言催生着情感,唤醒着情感,丰富着情感,同时,它也使这节课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积累,蓄积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真正体现“课堂上放而不野;收而不僵;活而不乱;实而不死”的特色。

杜老师课件的使用恰到好处,化解了教学难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2、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下面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设计意图以及教法学法进行具体阐述。

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的好,能起到架桥铺路的作用,为了引起学生兴趣,我课件播放20世纪出现了新生事物的录像资料,引导学生们说一说,从而引出这些是20世纪出现的,有人就把20世纪称为“呼风唤雨的世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9课。师板书,生读题。理解呼风唤雨和世纪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质疑,为什么说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这一环节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导入新课,由课题质疑,带着问题去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更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要求把预习中勾画的难读的生字词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识字和写字在中年级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我在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后,就用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词。以检查的形式指名读一读,及时纠正读错的音,并让学生说一说哪些地方该注意?如:哲翘舌音,程、耕、控是后鼻音要读到位等,接着让学生开火车读、赛读、齐读巩固字音。

3、让学生交流汇报识字方法及对生字新词的理解。

4、指导书写难写、易错的字。因为,中年级课标指出通过老师指导,能够掌握难写、易错的字;所以,这一课我就重点指导“幻”这个字,指出这个字要和“幼”比较注意写正确,教师边说边范写,需要注意的笔画用红粉笔写出,引起学生的注意。接着学生练习书写,注意提醒学生养成正确写字姿势,把字写工整、清楚,教师巡视指导。

5、默读课文思考问题。中年级课标中提出,随着年级的升高,应逐步加重默读训练。因此,我让学生边默读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每个同学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文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只要进行有效点拨即可,对他们个性化的回答都要给予肯定。对于回答精彩的同学要及时给予鼓励,这样学生们才会增强自信心。学生们通过默读,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引导他们找出课文告诉我们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课文是围绕第一段来写的,这一句是本课的中心句。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由朗读、默读的方式先整体感知课文,带着问题读,从而使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课文的脉络。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教师范读第1--4自然段,范读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能带领学生深入文本,激起学习课文的欲望。

2、读一读,想一想。学生进行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或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并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做记号。

3、议一议。学生读完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阅读感受。

4、根据学生的汇报,我用课件出示重点问题:20世纪有哪些了不起的成就?

生:20世纪使人类的生活发生变化了吗?怎样的变化?

(1)让学生默读3、4自然段想一想在小组内讨论。

(2)学生交流,各自谈感受,教师做引导。

如:古时候的“千里眼”现在有了,如望远镜、视频。它能让千里以外的人彼此看得到,还有一些可视电话也是。如:古时候的“顺风耳”,现在有了,那就是程控电话,它可以让两个相距很远的人很快听到对方的声音。还有手机、录音机都是神话中的“顺风耳”。如::古代的人想腾云驾雾,没能实现,只能靠幻想,而现在我们可以腾云驾雾了。你只要坐上飞机就可以了。如:以前的人想着飞到月亮上去看看,就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现在我们的飞船已经登陆月球,做了很多实验。

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小结后,让学生展示课前布置收集的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齐读第三自然段前四句话。

(3)20世纪,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自身的生活,这变化的速度是如此之快,范围是如此之大,内容是如此之多。引用文中的一句诗来形容课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引导学生先从字面上来理解是“忽如”说明速度很快。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很多的梨花都开了。然后联系上下文体会出20世纪,在整个人类上百万年的历史中是很短的,但是变化是很多、很大、很快的。指导齐读要读出变化速度之快,内容之多,范围之广。

(4)第二自然段后泡泡里的“‘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非常值得关注。我先让学生结合已有经验说说二者的区别后就暂且放下,到第四段时又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找出哪些人类登上月球是为了探索奥秘是发现;电视,电话,因特网火车等是发明。这样学生通过说说、读读、找找,主动参与学习,真切、轻松地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

5、用赞美自豪的语气再读课文,把课文美美的读一遍。

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读中感悟法,合作交流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交流,在读中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又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师:20世纪,科学技术日益发展、进步,使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人们如何评价这个世纪,如今人们还取得了哪些科技成果?我们下节课接着学。同时,也请你准备好需要交流的资料,下节课,欢迎你展示。

这样的疑问,用“激发新疑点”的方式,使学生产生了从另一个角度去探询的热情,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幻想现实。

千里眼视频。

顺风耳电话、手机、

腾云驾雾的神仙飞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独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及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在单元中的位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

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灵活运用自学法和讨论法,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1、你们独自一人出过门吗?最远的到过哪?怎样去的?

指名个别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情况。

2、有个了不起的小姑娘,她才14岁就一个人周有欧洲,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多么勇敢的孩子!我们来学习课文《乌塔》,看看乌塔靠的是什么周游欧洲的?这样设置悬念,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对这些事你有什么看法和见解,把想到的和同学讨论交流,还可以写下来。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这件事,学生自由质疑,教师相机归纳,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二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两条:

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等能力。

2、为下面的教学进行目标定位。

3、各组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

(1)乌塔如何掌握游历欧洲的路线?

(2)乌塔不怕一个人路上碰到危险吗?

(3)乌塔都到过哪些地方?

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乌塔的自立精神;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从而懂得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

4、辩论: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远行?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一设计我认为有三个功能:

1、检测的功能;

2、情感释放的功能。应该说此刻学生情感已积淀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机会释放表达;

3、训练语感的功能。

根据自身的生活能力,虚拟一次旅行,具体地写出旅途经历,并写出自己的一些感想。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本课是一篇散文,文章以诗一般的语言向人们描绘出具有“牧场之国”称号的荷兰的美丽的田园风情。你看,碧绿的草原,黑白的花牛,乳白色的绵羊,黑色的猪群;金色的晚霞,默默挤奶的人,宁静的夜,闪烁的灯……美丽富饶的荷兰就像一幅幅田园画展现在读者眼前。作者以描绘荷兰的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精心选择一系列意象,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意境,抒发了对荷兰田园风光以及自由安详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全文仿佛是荷兰风光片的解说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篇课文通过几个鲜明、生动的画面描写了荷兰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课文描写的景美、语言美,这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不必过多分析,采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以“词语引路”为突破口,采用品读感悟,口语练说,再现情境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地品味、感悟课文,体会牧场的美景。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将语言文字转换成生动形象的图像,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言语。

本篇课文虽然描述的是外国的异域风情,但是课文所描写的田园风光和我们学生的生活还是比较接近的,成群的牛羊、黑色的猪群、成千上万的小鸡……这些都是我们学生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所以在这方面的理解学生还是比较容易的。我们教师就要抓住这一契机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荷兰王国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添字漏字,不重复,不破句。了解文章脉络,品味、感悟课文语言,体会课文中优美的语言,丰富积累学生的语言,激发学生对荷兰美景的赞美与向往。品味、感悟课文语言,体会文中的美景和语言美,丰富积累学生的语言。

(一)有效地落实字词教学、整体感知。

本课本课是《田园诗情》的第一课时,一上课,我就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并提出读书的具体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而没有先进行字词教学。其实在试教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把文中的生字、新词和课后四字词语分层出示,引导学生从字词的音、形、义三个方面进行学习。如哪个字在书写时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等等。我发现,学生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理解和查阅工具书等方法进行预习后,大部分字词都能理解、掌握,无须教师过多地引导,而且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如何有效地落实字词教学呢?薛法根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学中有几个不讲: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能自己读懂的不讲。所以在字词教学方面,我没有对每个生字、新词逐个分析指导,因为通过预习,学生对字词已经有了一个认知、理解的过程。我们只要抓住学生容易读错、易写错的字词进行指导,也可与以前学过的字词进行联系、比较,来加深对生字的理解,还复习了旧知。在教学课后四字词语时,我重点指导了“骠悍强壮”的“骠”,从这个字的音、形、意三方面进行学习。因为“骠”字容易误读为biao,这个词的意思学生也很容易理解,是形容马儿体魄强健,跑得快,所以借机强调是“马”字旁。然后用换偏旁的方法复习了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强调不同的偏旁表示不同的意思。并把“骠悍强壮”的“骠”,和肥膘的“膘”作比较,突出读音的异同,使学生印象深刻。当学生个别朗读课文时,我对其他同学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一边听朗读一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田园风光,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学生整体感知,进入文本。学习课后四字词语后,再让学生用上这些词语说说对荷兰的印象,这其实也是学生对文本的一个回归,一个整体感知。这个教学环节这既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文本的把握程度,同时也为学生的迁移运用文本语言创设了一个情境,尽最大努力落实课堂教学中字词教学的有效性。

(二)有效地引导学生品读文字。

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如何引领学生品读文字,感受荷兰牧场的诗情画意呢?教学第2自然段时,我以“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为切入点,先让学生欣赏图片,从“极目远眺”感受到什么?然后想一想“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让你感受到什么?脚踩上去有什么感觉?再亲手摸一摸丝绒,感受到碧草的柔软舒适,最后让学生读出感觉。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摸一摸、读一读这些方法来引导学生感悟荷兰草原的大、绿、美和柔软舒适,最后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荷兰牧场美丽如画的诗意。

草原上自由自在奔跑的情境。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即使前方出现了低矮的围栏,它们依然(引读:——自由驰骋!鬃毛随风飞扬)即使前方出现了沟渠、小溪,它们依然——(引读:自由驰骋!鬃毛随风飞扬)即使前方出现了小山丘、泥沼地,它们依然——(引读:自由驰骋!鬃毛随风飞扬)此时,学生情绪高涨,充满了对草原、骏马的向往之情,完全进入了情境。最后想象自己就是这些奔腾在草原上的骏马!读出驰骋在草原上的豪情。以图激情,以读促悟,有效地引导学生品读文字。

(三)关注文章的表达方式。

这篇文章是总分总的构段方式,而“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是全文中的中心句,其中“牧场之国”则是作者重点描写的。所以教学时,我先出示文章的中心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荷兰牧场所展示的诗情画意。教学结束时再以“到了晚上,荷兰的牧场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你又从哪里感受到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呢?”引出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最后回归总结“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一起感受总分总结构的妙处,这就是这篇课文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本堂课重点学习的是荷兰白天的牧场风光,也就是课文的2、3、4自然段,这三个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基本一致,因此教学时具体分析指导第2自然段,从具体的词句中引导感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读出感情。然后学法迁移,学习3、4自然段,体现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对文本的解读除了要知道“写了什么”之外,还应了解“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篇课文语言优美,运用了想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如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把牛犊比作顽皮的孩子,突出了小牛的顽皮可爱;把老牛比作牛群的家长,写出了老牛的仪态端庄,这样写使文章更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因此,在学习描写奶牛不同姿态的语句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草原上的奶牛还会干什么呢?你能像作者一样用“有的奶牛,仿佛。”来说一两句话吗?学生掌握了构句方式和规律,说起来有章可依,就不觉得难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还落实到写,真正做到了课堂教学的读写结合。

(一)“读”领风骚,“读”中生情。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应该重视朗读的训练”。在课堂上,当学生通过默读,自主学习,充分自读体会后,我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让他们读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然后我顺势引导“能把你的这种体会读出来吗?”学生再读时已经有了些许进步。接着其他同学可以再补充自己的体会,再读,这样,学生们读得越来越好,而且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体会进行个性化的朗读。这样,一节课就在美妙的朗读声中度过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而且感悟到了荷兰的田园美景。

(二)抓住关键词语悟情。

我们知道,很多时候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往往在个别重点词上表现出来。在教学中,老师如果抓住重点词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摒弃繁琐的分析,取得的教学效果相当好。因为让学生面对课文一遍一遍地读书,自感自悟,这种教学手段既简单,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教学本课时,当让学生读词语“剽悍强壮”时,刚开始孩子们不理解词语的意思,我就展示了一幅骏马奔驰的图片,接着我继续问:“你体会到了什么叫剽悍强壮?”学生说骏马有力、强壮等,然后我引导他们把自己的这些体会读出来,他们一下子就读好了……一节课下来,学生从读中感悟到了荷兰这个国家的美,连动物都生活得如此惬意,真好!

(三)课件费时,准备不足。

开始的课件播放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让学生感受体会荷兰的美丽、祥和、宁静,但是对学生学习的帮助不大,而且使第一课时的时间更加紧张,以至于到最后有部分环节在下课铃声响了以后才完成。板书时也出现了问题,“田园”写成了“田原”,这些都说明我在做课件和整个教学过程中还不够仔细,对教学设计还不是很熟悉,没有做到熟记在心。特别是过渡语和评价语言还比较欠缺,需要向大家学习。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三个牧童在清理泉眼,砌上小井后,人们能喝到干净的泉水后,遇到一位神奇美丽的智慧女儿,在她的启示下各自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后,他们相聚,各自回顾彼此生活经历,他们对幸福是什么有了比较深刻一致的体会:因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益处而感到幸福。最后智慧女儿再次出现,概括了他们的体会,揭示了幸福的含义。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就是这篇童话故事《幸福是什么》。它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一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童话故事,选编的意图很明确,是想让学生建立对童话体裁的.认识。

1、了解故事内容,培养阅读能力,进一步感受童话的特点。

2、能理清故事的脉络,读懂故事的内容。

3、朗读课文,理解“幸福要靠劳动,要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类有益的事情。”这句话的理解。

重点:了解故事内容,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所讲的幸福的含义。

学会略读是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这一组中,共选编了四篇童话故事,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建立了对童话体裁的认识,这一篇课文的出现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一种补充。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所以,这节课的学习我放手大胆的让学生自读自悟,“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并联系生活实际深化理解童话内涵。

1课时。

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我的大体流程是“自读—交流—拓展”三大环节。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要讲的课文是四年级语文手抄《电脑住宅》。

《电脑住宅》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是本册最后一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的有关情况。本组课文的专题是关于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这篇课文正好体现了这一特点。全文一共八个自然段,首尾两个自然段都是概括说明,二至七自然段按空间转换的顺序具体介绍电脑住宅的各种设施及其使用功能等,全文条理清晰,叙述有序,结构合理。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读多思,教师不宜讲解过多,所以用一课时的时间学习。

选编本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增长学生的见识,培养他们热家科学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阅读说明性文字,体会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全文是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来介绍的。第1自然段先总体说明了住宅的装置和使用情况。第2至7自然段从住宅的周边设施、进入住宅的程序,以及会客室的布置、厨房意志力、卧室"休息系统"的使用、浴室的装置等几个方面具体说明了电脑住宅中智能系统的使用和功能(本部分为重点)。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说明电脑住宅中电脑设置的特点。

根据教材的地位、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带拼音的6个二类生字。

(2)学习课文,了解电脑住宅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感受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科学产生兴趣,并乐于探索科学知识。

(3)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4)发挥想象,设计一栋自己心目中的电脑住宅。

教学重点:了解电脑住宅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设计一栋理想的电脑住宅。

(1)图文结合,尽可能地把抽象的文字变得直观形象化,便于学生学习和记忆。

(2)根据文章的写作顺序和段落结构,有条不紊地进行教与学,做到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

(3)针对略读课文特点,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注意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运用“读读、想想、看看、画画”等方法学习。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他们的观察、理解、想象、实践等能力。

2、在你的想像中,未来世界里的住宅是什么样的?(相机引导学生理解“理想”或“高级”的住宅就是智能型的住宅,即电脑住宅。)板书课题。

3、其实这种智能型的住宅,已经问世了。世界上第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由一位日本人设计,座落在日本东京市中心。这样的引入简单,直接,可以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1、通过分层次提出目标,让学生读,在读中感悟。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不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也不同,所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交流这所住宅留下的印象,如果让你给这个题目加上一个修饰词,你会加什么呢?(神奇、高级、舒适、方便)。

2、认真读,边读边划,弄清1)这所住宅有哪些设施?2)这些设施怎样工作?

3)这些设施有什么功能?将电脑住宅的具体设施、如何工作、有何功能等内容找出来。如此一来,学生对电脑住宅就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印象了。

3、点拨文章总分总的结构。

4、教给学生学习段落的方法,以便于下面环节中的自主学习,所以先以大门外的风向标为例,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来研究一下,它是怎样工作的?有什么功能?谁来交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小组共同合作,选择这些设施中的一种完成表格的填写。选好发言人,进行全班交流。小组其它同学可以进行补充。通过填一填,体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原则,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小设计师们,可以对原来的这所住宅中的某个设施进行加工,也可以对资料中没有写出的其它地方进行设计。资料中已有的,就不必重复。

四人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以电脑住宅小主人的身份,介绍小组设计的电脑住宅。一个小组交流时,其它小组都是评委,看哪个小组的设计的住宅最神奇,最方便。语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原则,激励学生重新组织语言,实现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协调发展,使优生大显身手,让差生在优生的带动下也调动起学习和表达的积极性。

是什么给予这座住宅这样神奇的功能?——电脑。

课后,如果同学们有兴趣,可以以“我设计的电脑————”(教室、商场、学校、医院……),为主题来进行设计,设计方式可以画图,也可以用文字把自己的设计写出来。这道延伸题能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这一环节体现了学用结合的教学思想。既教给了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又培养了他们爱科学的情感,实现听、读、说、写的互动迁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根据学生学习的思路及课文重点部分的内容,边分析课文边点击板书电脑住宅的设施、工作、功能的重点词句,边让学生概括,这样板书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及课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我觉得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条理清楚,有针对性。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大仓老师》是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课文通过大仓老师的自我介绍及一堂语文课的叙述展示了他朴实、正直的品质,文字朴实感人。

虽然三年前我也曾执教过这篇课文,但如今根据教改的不断推进,理念的不断更新,我在教学的形式以及教学内容上稍作调整,基本的教学内容和重难点没多大调整。下面就本次活动的主题“以学定教,打造‘学的课堂’”,谈谈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

1、重视学生的预学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除了常规的预学(读通课文,自学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等),我还让学生从以下两方面想想学习收获(可以圈划词句,写写感受,并尝试读好相关句子),或有什么问题:

(1)课文内容(提示:课文讲了大仓老师的哪几件事;觉得大仓老师怎么样)

(2)写作手法。

课文内容方面,学生对课文记叙的两件事能大概了解,对大仓老师的为人也会有一些粗浅的感受。至于写作手法是高层次的要求,学生在自学时对课文的描写手法等稍加注意即可。

2、课堂中体现以学定教

在揭示课题后的整体感知、理清文脉这一环节,由于课前已作预学,故直接让学生交流课文讲了大仓老师的哪几件事,教师概括板书。

对于人物品质的感悟,我让学生先进行小小组交流学习,交流自己在课前学习所得,也倾听别人的习得,思想发生碰撞,互相学习、补充、提高,教师则巡视点拨,及时了解学情,以便适当调整教学。但是,“萝卜烧萝卜,还是萝卜。”,在此基础上必定须要老师的指导,因此,接下来便是集体交流,教师在重点难点处加以深入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的品质与能力。

1、研究学情

(1)学生对两件事能大致了解,但不会简要复述;

(2)对于第一件事中大仓老师的性格特点能初步体会,如幽默、朴素等;

(3)对于第二件事中大仓老师的“不偏向”(文中有这些词)、公平等能有所体会。

2、教什么

(1)学生有困难的、不能深入的,文章遣词造句的精妙处

“挑剔”、“理会”两词的理解感悟,既是课后练习中所要求的,也是文章用词的精妙处,我们要读懂教材编写的意图,把文后练习巧妙地渗透于阅读教学中。“挑剔”,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故意找茬、吹毛求疵、骄横跋扈的有钱人家子弟,“理会”,课件大仓老师不但表面上不去理睬,更从心底里不去认同山本春美,可见大仓老师不畏权势的品格。“若无其事”、“沉默”这两处词句,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想象“真的没事吗?”,大仓老师沉默一会儿,究竟在想什么,让学生深入人物内心深处,读懂大仓老师是顶着重重的压力,甚至是冒着事业的危险再回贫穷生活的可能,在支持一个社会底层的孩子,在体现他公平、正直难能可贵的品质。经过这样深入的引导,学生不光明白了课文的遣词造句,读懂了大仓老师的心,更知道了学习语文就应该深入理解感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2)重视单元目标的落实,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有的老师认为单元目标可有可无,其实单元目标的设置对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至关重要。这两单元的训练目标为“简要复述”,以前学习过详细复述,而且,本课提前教学,简要复述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虽然对两件事大致了解,但真的要让他们简要复述,他们可能说得过于简单,不清楚,可能过于繁琐,接近详细复述,因此,在学生理解感悟了第一件事后,我让学生明白简要复述的要求与方法,简,就是简单,要,就是扼要,抓要点,还要注意完整性,转述人物语言时人称的变化等。这样,学生学得明白,学得也有法,学习能力自然会提高。第二件事就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来复述,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可能符合你的理想,那就需要老师的倾听、点拨,让学生学会区分主次、抓住要点等,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既要心中明了,也要及时引导、点拨,发挥好主导作用。

总之,以学定教,不光从形式上有所改变,关键还在于教师应更多地了解学生,更深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选准教学内容,学生懂的就不教,要教学生所不懂的。只有教师聪明地教,学生才能更聪明地学。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井底之蛙》这篇课文讲了一只生活在浅井里的青蛙觉得自己很快乐,在听了生活在东海里的鳖述说大海的辽阔后,感觉自己很渺小。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这则寓言故事被用来讽刺那些见识短浅而又盲目自大的人。

依据大纲要求和教材重点,再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认识本课8个生字,理解“疲倦、邀请、瞠目结舌、渺小”等词语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井底之蛙后来为什么“觉得自己很渺小”?

(3)发挥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

(4)加强朗读训练,通过朗读感悟文章的寓意:什么样的快乐是大快乐?

文章通过浅井之蛙与东海之鳖的对比,来表现青蛙的可笑、可悲、目光短浅,这是课文的重点,课上以质疑为主线,采用多种朗读的方法,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寓意,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自读自悟并质疑。

二、运用朗读的多种训练方式,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体会感情。

(1)首先教师用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习第一段,要求学生找出具体表现青蛙快乐的句子,指导学生把朗读的语气和青蛙的心情(快乐、骄傲)联系起来读。

(3)要求学生找出动词,体会“躲、托住下巴”的好处。指导学生重读关键词,同时指出“安然休息、绵软舒适”要轻读,训练学生朗读时有轻有重,进一步体会青蛙的快乐与骄傲。

三、学习第二段,体会东海之大。

(1)指名让学生读鳖的话,质疑:为什么鳖的一番话,让青蛙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读懂鳖的话,思考这个问题。

(2)通过鳖的话,我们知道了千里之遥,已经是很大了,可是海的大不能用它来形容;千仞之高,已经很高了,海却比这还要深。大海真的好大啊!

(3)师提问:这么大的海,你能用一个词来描述大海的辽阔吗?

四、创设情境,学习古文的朗读方法。

(1)利用配乐师范读古文,让学生体会其韵味。学习朗读古文的方法:要注意停顿,抑扬顿挫地读。

(2)指名让学生读,作出评价。

五、拓展性延伸,体会寓意。

(1)师总结:庄子写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不能像青蛙一样做一只井底之蛙目光短浅,安于现状。

(2)今天海鳖又带着青蛙走出了井口,青蛙看见了什么?想一想,回去写一篇想象作文。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尊严》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2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从内容体会思想。本篇课文抓住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他是一个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的人,表现出年轻人是一个有尊严的人。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四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学习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体现人物的品质。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哈默美好的形象和人格魅力。教育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在什么时候人都要有尊严。

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描写年轻人哈默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我把本课的难点确定为透过年轻人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那句话。

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本课的教学方法确定为多媒体直观法、阅读讨论法、以读代讲法、以读促写法。

本课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质疑问难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分角色朗读法、收集材料法。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课前需做好以下准备:

(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尊严“的格言。

(二)课文插图。

这篇课文我计划1课时完成。我把这课时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逃难人,有人将食物送到你面前,你会怎么做?(出示课文插图)可是有一个年轻人他没有这么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读完《尊严》这篇课文,你就知道了。(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求原因的欲望。)。

(二)自学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1、根据阅读提示自由读书感悟,勾画出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同桌相互交流各自读懂的和不懂的问题。(这个环节是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交流。(探究刚才质疑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以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1、分小组合作学习。重点通过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想象他当时的心理活动,体会他自尊、自强的精神。学生在朗读中提出不懂的问题,如食物摆在年轻人面前时,从他说的话里,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当听说“没活”时,他会怎么想?当听杰克逊大叔说要他捶背时,他又会怎么想?学生在提出问题后又进行朗读,实现在读中问、问中读。(这个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洞察、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从内容体会思想,加深对年轻人自尊人格的理解。学生在读中问、问中读,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自读自问中和文本、教师、同学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情感得到了升华,个性得到张扬。)。

2、说一说、演一演、议一议。

(1)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出文中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

(2)演一演。

在学生自由畅谈后,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和欣赏即兴表演“对话”部分。(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杰克逊大叔和年轻人,其余几个学生扮演逃难人进行现场表演,本课的重难点就在宽松的氛围中得以突出和突破。)。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3、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引出课题。

思考:

看了课题你知道是谁在呼风唤雨吗?

它又是怎样呼风唤雨的?

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设计意图:通过用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引出课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本课时更方便理解。

1、出示本课生字新词,让学生自读,要求把课文及字词读通、读顺、读准。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让学生自主识字,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1、思考:

为什么课文开头就说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句话是全文的总起句。具有点明主旨的作用。)。

“呼风唤雨”在文中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指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或左右某种局面。)。

谁来呼风唤雨?

(是我们人类)。

它靠什么呼风唤雨?

(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思考:“发现”和“发明”有什么不同?

发现:本来就存在的。

发明:创造出来的新事物或方法。

2、在古代,人们是怎样生活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来。

(古代的人类社会还比较原始,我们的祖先只能通过神话来寄托他们美好的愿望。)。

3、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变化起到了哪些作用?

4、想一想,现实生活中哪些发明是“千里眼”?哪些发明是“顺风耳”?

千里眼:望远镜、监控器、雷达。

顺风耳:手机、收音机、电话。

腾云驾雾:飞机、火箭。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句话是唐朝诗人岑参的诗句,文中用这句话来形容20世纪的成就,能够让我们更加形象地了解到20世纪取得成就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变化之大。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在本课教学中,我确立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抓住文本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体会小鸟和大树之间的真挚情谊,懂得去年的树的丰富内涵。

确立以上教学目标,第一基于文本。《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童话最大的特点是想象,经过补白文本的想象空间,体会小鸟的心理活动,更好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确立以上教学目标,第二是基于学生。作为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对话体会小鸟与大树的深厚情谊,在直接阅读中比较容易获得,但课文的主旨,懂得去年的树的丰富内涵,学生难以直接获得,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与引导。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领学生从已知的基础走向未知的获得。

基于这两个目标的确定,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文章的故事性很强,从创设情境体会小鸟和大树的朝夕相处导入,之后以问题链的方式引领学生的思维,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教学:

问题一:第二年春天,小鸟寻找树的过程中,与谁进行了几次对话?

(设计这个问题目的让学生对故事情节有基本的了解。)。

问题二:小鸟在与树根、门先生、小女孩的对话中,分别有怎样的心境?

(引领学生体验小鸟的心境,品悟深厚的感情,为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做好铺垫。)。

问题三:为什么小鸟盯着灯火看了两次?并且单独成段呢?

(两次“看”意味深长,经过想象,加深对这份情谊的深刻体会。)。

问题四:为什么要以《去年的树》为题呢?

(去年的树如果在小鸟的心中成了一个影子,那么在我们读者的心中,她俨然成为信守承诺、珍爱友谊的象征,也引领着我们去倾听这棵树的声音。经过对课题思考,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故事的丰富内涵。教师层层追问与引导,引发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取的对话,层层递进的思考,让情感得以升华。)。

以上四个问题呈现思维的递进关系,前面三个问题的提出都是为了引导学生走向最终一个问题——把握课文的主旨。

基于以上的问题链设计,我经过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把单纯的文本解读转化为引领学生的语文获得:

1.朗读法。

学生体会小鸟寻找过程中不一样的心境之后,带着头饰分主角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品悟文章的情感。

2.情境创设法。

在情境创设中引领师生、生生的对读与对话,加深学生对情感的体验。

3.想象法。

去年的树虽然变成了火柴,点燃着灯火,可是小鸟儿仍然坚持不懈地寻找树,在给灯火唱歌的前后,她两次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两次“看”,留给我们很多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比较想象两次不一样的心理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本事。

4.小组合作探究法。

我将以问题引路,在体会文章主旨的问题上,设计小组合作交流展学。引领学生在进取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思考、感悟文本内涵,让生命与价值感熠熠生辉!

我认为板书是一堂课的眼睛和灵魂,应当简单而富有启发,我的设计如上,期望这个板书还能点亮孩子们的智慧!(用简笔画呈现)。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资料,多谢大家!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麋鹿》是一篇记叙文,介绍了我国珍稀野生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教学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了解称为“四不像”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同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也要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的的教学要求,结合五年级学生的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其中的9个,理解部分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课文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学生学习课文,除了了解课文内容,还要用自己的话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和传奇色彩。因此我认为本课的重点确定为: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结合课文内容,学着解说员的样子来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传奇色彩。

3.通过课文的学习来体会我国对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

我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服务教学为宗旨,在课件设计上我没有过多的花哨,只是出示一些麋鹿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直观认识麋鹿,导入课文。再利用教学软件突出重点段(第二、三小节),再配上相应形态的麋鹿图片,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探讨、交流,帮助突破课文的重难点。

第一课时:

我设想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后检查学生学习生字和课文的预习和朗读情况,后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麋鹿良好的生活环境。

第二课时:

我通过“创设情境导入——引导深读、理解课文——我是小小解说员”等环节来学习理解课文、巩固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最后我布置“送一份美好的祝愿给麋鹿”的作业。

第三课时: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参与的热情,精心创设“我是小小解说员”的情景,让学生来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惯和传奇色彩。

第一步:

“创设情景导入”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而我们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谁能说说我国有那些珍贵的野生动物?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出示麋鹿的图片。

说说你想从课文中了解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他们想了解的知识)跟着老师一起来认识“麋”字的构字结构。(复习形声字的构字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去看个究竟。

第二步:

“初读感知”。

第一、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这样做考虑到每位学生阅读的方式不同,尊重他们自己的阅读方式,让他们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下学习,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

第二、检查初读情况。检查生字的学习情况时让他们先自由读如遇到不会读或不理解的地方问问最近的同学,然后点名读。检查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落时,让学生试着说说这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相关的图片和内容,如麋鹿角、尾巴等,同时也取得更为直观的教学效果。

第三、在了解课文在向我们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惯和传奇色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段。

第四、学生在初读后能初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了,然后引导学生去学习第一自然段。

第三步:“细读感悟第一自然段”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解决的问题来过度:原来麋鹿俗称“四不像”,它的经历也充满了神奇色彩,这让我们越发想深入的了解它,跟它去交个朋友,是吗?想要了解它,首先就必须知道它所处何地,环境如何。请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跟同桌交流一下麋鹿的生活环境?交流时要引导学生体会黄海滩涂的静谧、美丽,体会大丰自然保护区的确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最后引导学生齐读。

第四步:最后为学生留有五分让学生抄写本课的生字或认为自己值得抄写的词语。再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这样是为了改变单一的抄写,激发学生抄写的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

外形特点。

麋鹿黄海滩涂生活习性。

(理想场所)传奇色彩。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爬山》的第二课时,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大方面进行展示。

本单元的课文重在说理,都是把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寓于具体事例之中。本课主要讲的是一对父子一同爬山时,父亲教育儿子要努力征服自己,尽力做好每一件事,还启发儿子怎样欣赏大自然的景物。这篇课文具体体现了本单元的重点训练目标:不仅要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要让他们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

针对学生及课文特点,我确定了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

1、我能讲出父亲说的话的含义,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重点)。

2、我能初步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体会“青山的沉静”和“父亲的智慧”指什么。(此条预设不呈现在学案的目标一栏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这节课,我利用导学案的“渔场”功能,在每个环节中充分挖掘适合学生尝试的学习方法,尽最大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合作、交流和反馈能力。借助导学案采用了“三大导学方式”,即:目标导学、学法导学和问题导学,再加上穿插学习过程中教师的适时点拨,它们构成了我本节课的教学方法,统称为“导学法”。那么,新课改主张的“独学、对学、群学”就必然成为了本节课的主要学法。

在本节课的重点问题处理上,为了改进阅读教学结构,我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体裁和写作思路,准备尝试运用列表助阅读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对比中预习、讲练和小结。

在“高效课堂”背景下,我将教学流程设计为:定向——导学——合作——点拨——检测——评析六个环节。具体如下:

第一步:定向(时间大约为5分钟)。

课堂开始,我设计了“复习铺垫”这个环节,主要有两道习题。第一道是复习题“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回忆法来统领全篇。第二道是填空题,考查的是课文第一句话“父亲爱,爱,也爱,——尤其是。”用来引出下文,顺势设问“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引入新课,来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在说教材中分为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教材分析。

《赏花》是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讲课文。本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主题,内容丰富。在全书中的作用就是让学生感受到亲情的伟大,友情的可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所带来的快乐,学生可通过学习,从而增强他们的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

本单元中《地震中的父与子》和《新年礼物》讲述的是亲人之间的爱。《古井》讲述的是乡村中,邻里之间的关爱。而《赏花》和《炊烟》这两篇课文讲述的是素不相识的人之间的关爱。

《赏花》它截取了一群盲人游客在孤独与寂寞中开始了他们的旅程,但行不多时他们不光听到了小河哗哗的流水声,而且看到了盛开的油菜花,飞舞的蝴蝶,他们用心体会到了春光的明媚??这一小片段。而这一切都来自于售票员秀子和司机的善良与热情,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文章题目为“赏花”但非一般意义上的“观赏”“欣赏”,而是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和人们之间的友情与关爱。本文文字浅显,学生能够读懂,但是它表达的情感有时很含蓄的,学生不容易去体会。

2.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外界事物具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同时在这一时期他们注意力的目的性增强,注意力保持的时间更长及,能够胜任更复杂的学习任务,而且他们的记忆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在快速发展。但是他们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还不能完全的了解,没有形成明确的是非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向正义、有道德的一面引导。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a.正确认识本课“履,厢,售,票,氛,岔,夕,限,弥”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索,票,盲,夕,郊,岔,梅,亭,驾,旷,夕,限”12个生字。b.能逐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a.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b.通过学习课文,抓住文章脉络,以达到提高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对文中词意的理解和朗读、默读、复述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后,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真情。

4.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掌握文中盲人们能够复述课文。难点:理解车内气氛变化的原因,感受课文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温暖与亲情。

教法:讲授法,创设情景法。

学法:品读法,合作交流法。

本篇课文的难点就是让学生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而学生难以感受到的情况。我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与创设情境法,对于学生们难以理解的地方,如文章当中盲人们的心理变化过程,我讲主要采用讲述法,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在学习第十三自然段中,我将采用创设想象的情景法,让学生们想象,盲人除了“看到”了梅林、小河、百灵鸟还可能看到了什么。

教学活动是交与学的双边互相促进的活动,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我主要采用以下的学法:合作交流,在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上我会让同学结成小组,采用合作与交流的方法。如:“车厢中除了弥漫着花香,还有什么?”这个问题在四年级的学生看来是比较抽象的,原文中没有明显的固定的答案,这就需要多位同学共同探讨,一起合作才能得出答案。品读法,本文的语言比较质朴,有人物的对话和人物的心理活动,者之间流露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但这些不是能很容易地感受到的,必须学生去细细品读才能得出的。如:本文中的第四自然段“秀子想:怎样才能打破这种沉闷的气氛呢?有主意了!他决定为盲人门当一会特别的向导。”这描写的是秀子的心理活动,同学们只有细细品读才能感受到秀子要帮助盲人们的决心,才能感受到秀子的善良和爱心。

1.游戏导入。引出新课。

针对四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我将以一个小游戏的环节来导入我的新课。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一起来玩“画鼻子”的小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能把参与的没有参与的学生都吸引进来,这样能够让老师更好地掌握整个课堂,这个游戏能让学生知道平常很容易办到的一件事,在没有眼睛的辅助下我们很难办到,但是这个游戏因为它的气氛太活跃,若掌握不好将会于整个课堂的气氛形成偏差,所以在学生做完这个游戏之后,我会让他们闭着眼睛走回自己的座位,然后让其他同学听一下他们闭着眼睛走回座位的感受。这样在学生得到另一个信息,在眼睛看不见的情况下,人们会紧张,无助与害怕。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本篇课文秀子为什么要帮助盲人乘客,和盲人们情绪变化的原因,为学好本课作铺垫。

2.初读课文,解决生字。

我会范读第一遍的课文,这样学生会把自己不会的生字标上拼音。在老师范读之后,让学生自己去读,读的过程中标上自然段。但这样仍不能解决全部的生字词,接着我会出示课件,展示出本文需要学生会读会写的生字和需要理解的词语。

a.在学习会读的生字时,我会采取老师正确领读,学生齐读,指名读的方式。b.在学习会写的生字时,我会采取比较生字的学习方法,如本文中的“夕”字与“多”字的比较,“郊”与“效”的比较。采取这样的方法既加深了学生对生字的记忆,又处理了易于它容易混淆的生字。

c.在学习词语时,在学生理解之后再用来造句,学会灵活运用。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解决生字词之后,学生读课文就不再困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即概括课文大意。在这里不是让同学们复述课文,而是能够知道大概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如:这篇文章讲了一群盲人游客在郊游中得到了售票员秀子和司机的帮助,从而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只有在学生们整体感知之后才能更好的跟着老师细细品读课文。

在了解大意之后,老师需要检查学生的读课文情况,根据这篇课文对话较多,我会采取分角色的朗读方法。这样老师能知道学生哪一个生字哪一个词读不准,加以指导。分角色朗读,不是让学生通篇的把课文念出来,而是让学生成为这个角色,人物具备的情感他也得有,如“秀子兴奋地说:‘是啊。现在没到结梅子的时候,还只开着花哩’”这里学生需要读出秀子的兴奋。这样,让学生不知不觉间融入这个角色,更能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思想与感情。

4.品读课文,感受真情。

在这个环节是我讲课的重点环节,让学生品读课文,老师用问题加以引导,如第一段中,“秀子吃了一惊”,秀子为什么会吃了一惊?第二、三自然段中“车厢内,充满了难以名状的沉默”“车厢内任然沉默着”乘客们为什么会沉默?思考盲人们的内心是怎样的?第四自然段到第十四自然段中,我们可以从秀子的心理活动、语言、神情当中得出秀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乘客在秀子的帮助下又有什么反应?最后一段“淡淡的花香弥漫了整个车厢”除了花香,还弥漫着什么,这些都是需要学生细细品读才能得到答案的。也只有去细细品读之后才能感受到这篇课文当中流露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温暖与真情。

5.复述课文,深化理解。

在品读课文之后我会让学生按照出示的词语,抓住本文的脉络来复述课文,比如让学生根据车厢里气氛的变化由沉默到欢腾到流泪的过程复述。因为只有在品读课文感悟真情之后,学生对课文才能有深入的理解,内心当中也有一定的情感积淀,现在让学生复述水到渠成,而且能够再次深化他对课文的理解。但是学生复述课文是不等同于看着课文读,他必须先考虑说什么,再考虑如何说,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出来。这是一个记忆,理解,分析的过程,可以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6.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在复述课文之后,我会让学生逐步从文本中走出来,让学生在课上感受到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来,学以致用。

(1)积累文中生动的词语并抄写下来。

本文中有很多好的语句,如:“百灵鸟在滴哩哩地唱歌呢!”,“左边是一片金黄色的油菜地,一只只白蝴蝶在捉迷藏哩!”这些语句都很生动活泼。学生会很喜欢这些句子。司机在文中的一段话:“路边开满了紫罗兰花,美丽极了。我想,至少也得让大家闻闻花香吧,我就采了些来。”这句话质朴却能让人们感受到它的友爱与真情。让学生们把这些语句摘抄到自己的摘抄本上,帮助他们养成,看到好的词语,语句都积累起来的习惯,再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样能够达到逐步提高他们写作水平和欣赏语文之美的水平。

(2)找一找“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故事读一读。

让学生们知道这样的爱这样的美,不是仅仅存在于书本当中,而是真实的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社会中,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因而可以加强他们对于生活有更好的认识,让他们能够心有感动,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爱,从而能够让他们热爱生活。

(3)在生活中多关心帮助身边的残疾人。

在这里,是要让学生成为施爱的主体,在学习课文之后,学生会对书中人物秀子产生一种莫名的崇拜感与喜爱。这时让他们在生活中也像秀子一样关心帮助身边的残疾人。他们会很乐于接受,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他们会感到自己对于别人是很重要的,帮助他人是幸福的,慢慢地会形成他们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在这里我会提醒一下我的学生,遇到不在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时,不能勇为,而是巧为,要寻求大人们的帮助。

7.板书设计。

本篇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明线,一是暗线。明线是秀子的活动,暗线就是盲人们的反应,两条线索互为交叉,既是盲人们的沉默让秀子有了做一回特别向导的决定,又是盲人们积极的反应,让秀子更加努力去帮助他们。这篇课文当中还有一个人物活动,就是司机,他在文章最后给盲人们捧来了鲜花,让人问问到了花香,整个车厢被花香弥漫。我运用这两条线索和最后司机的活动,设计了这堂课的板书,这样的板书不但直观,而且让学生能够整体掌握文章的脉络。

真司机:捧来鲜花情。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2、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下面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设计意图以及教法学法进行具体阐述。

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的好,能起到架桥铺路的作用,为了引起学生兴趣,我课件播放20世纪出现了新生事物的录像资料,引导学生们说一说,从而引出这些是20世纪出现的,有人就把20世纪称为“呼风唤雨的世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9课。师板书,生读题。理解呼风唤雨和世纪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质疑,为什么说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这一环节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导入新课,由课题质疑,带着问题去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更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要求把预习中勾画的难读的生字词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识字和写字在中年级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我在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后,就用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词。以检查的形式指名读一读,及时纠正读错的音,并让学生说一说哪些地方该注意?如:哲翘舌音,程、耕、控是后鼻音要读到位等,接着让学生开火车读、赛读、齐读巩固字音。

3、让学生交流汇报识字方法及对生字新词的理解。

4、指导书写难写、易错的字。因为,中年级课标指出通过老师指导,能够掌握难写、易错的字;所以,这一课我就重点指导“幻”这个字,指出这个字要和“幼”比较注意写正确,教师边说边范写,需要注意的笔画用红粉笔写出,引起学生的注意。接着学生练习书写,注意提醒学生养成正确写字姿势,把字写工整、清楚,教师巡视指导。

5、默读课文思考问题。中年级课标中提出,随着年级的升高,应逐步加重默读训练。因此,我让学生边默读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每个同学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文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只要进行有效点拨即可,对他们个性化的回答都要给予肯定。对于回答精彩的同学要及时给予鼓励,这样学生们才会增强自信心。学生们通过默读,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引导他们找出课文告诉我们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课文是围绕第一段来写的,这一句是本课的中心句。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由朗读、默读的方式先整体感知课文,带着问题读,从而使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课文的脉络。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教师范读第1--4自然段,范读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能带领学生深入文本,激起学习课文的欲望。

2、读一读,想一想。学生进行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或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并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做记号。

3、议一议。学生读完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阅读感受。

4、根据学生的汇报,我用课件出示重点问题:20世纪有哪些了不起的成就?

生:20世纪使人类的生活发生变化了吗?怎样的变化?

(1)让学生默读3、4自然段想一想在小组内讨论。

(2)学生交流,各自谈感受,教师做引导。

如:古时候的“千里眼”现在有了,如望远镜、视频。它能让千里以外的人彼此看得到,还有一些可视电话也是。如:古时候的“顺风耳”,现在有了,那就是程控电话,它可以让两个相距很远的人很快听到对方的声音。还有手机、录音机都是神话中的“顺风耳”。如::古代的人想腾云驾雾,没能实现,只能靠幻想,而现在我们可以腾云驾雾了。你只要坐上飞机就可以了。如:以前的人想着飞到月亮上去看看,就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现在我们的飞船已经登陆月球,做了很多实验。

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小结后,让学生展示课前布置收集的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齐读第三自然段前四句话。

(3)20世纪,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自身的生活,这变化的速度是如此之快,范围是如此之大,内容是如此之多。引用文中的一句诗来形容课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引导学生先从字面上来理解是“忽如”说明速度很快。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很多的梨花都开了。然后联系上下文体会出20世纪,在整个人类上百万年的历史中是很短的,但是变化是很多、很大、很快的。指导齐读要读出变化速度之快,内容之多,范围之广。

(4)第二自然段后泡泡里的“‘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非常值得关注。我先让学生结合已有经验说说二者的区别后就暂且放下,到第四段时又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找出哪些人类登上月球是为了探索奥秘是发现;电视,电话,因特网火车等是发明。这样学生通过说说、读读、找找,主动参与学习,真切、轻松地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

5、用赞美自豪的语气再读课文,把课文美美的读一遍。

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读中感悟法,合作交流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交流,在读中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又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师:20世纪,科学技术日益发展、进步,使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人们如何评价这个世纪,如今人们还取得了哪些科技成果?我们下节课接着学。同时,也请你准备好需要交流的资料,下节课,欢迎你展示。

这样的疑问,用“激发新疑点”的方式,使学生产生了从另一个角度去探询的热情,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幻想现实。

千里眼视频。

顺风耳电话、手机、

腾云驾雾的神仙飞机。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辅读学校教材实用语文第七册第5课《咏鹅》。悠悠岁月,上下五千年。中国浩如烟海的古诗词,有着如此灿烂的文化,博大而精深。唐时就有"人人会吟诗"的风尚。古诗文的朗朗上口,使人易诵易记,它那富有音乐性的节奏,至今,仍焕发出不息的艺术生命力。

《咏鹅》是一首儿童十分熟悉的古诗,不少学生在幼儿时就会诵读。放在课文的第一篇,让其读读、背背、看看图、做做动作,自解其意,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者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材安排。

我设计的本课教学目标:

1、引导体味诗的情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语感目标)。

2、会认"鹅、向天、白毛、绿水、红掌、清波",会写"曲、波"。(技能目标)。

3、逐步培养自学古诗,自吟古诗的兴趣。(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是:会认"鹅、向天、白毛、绿水、红掌、清波",会写"曲、波"。

教学难点是:引导体味诗的情趣,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我准备用四教时完成。第一教时通过看图初步理解古诗的内容。第三、四教时进一步诵读古诗,背诵古诗并做课后练习。今天我重点讲一讲第二教时。分四个环节教学:

第一环节:认识一位新朋友,激起学生兴趣。从图到字再到整首古诗,抓住时机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下文学习埋下伏笔。读出诗的味道,又让学生趣味盎然。

第二环节:学习古诗,理解诗意。首先展示熟悉的古诗插图,一幅切合诗意的图画,能使诗教学直观化。学生点击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诵。进一步激起孩子学古诗的热情。还采用师生扮演不同角色朗读这首古诗,可以减轻学生思想压力,并能引导他们去积极思维。在朗读古诗的过程中,寓教于嬉。把理解诗意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了。

第三环节:学写生字。课后的二个生字是要求学会的,能力训练的重点依然在"自己学会"让其会自己看"曲、波"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自己会体会笔顺,自己会临写和校正。让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显得开放自主。

最后涂色练习这一环节让学生动动手、涂涂色,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减少了许多繁琐的讲解。同时,化诗为画,画中领悟,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更有利于入情入境,突破难点。

板书设计:第5课咏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以上是我初步的设想,如果在教学中遇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