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学生政治论文(通用17篇)

时间:2023-11-07 21:09:35 作者:MJ笔神

范文范本是对多个领域或主题的总结和归纳,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和参考的视角。在这里为大家精选了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展示不同文体和风格的范本选择。

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摘要〕理论是对时代问题的解答。本文认为,政治研究应采取出场学研究方法,在把握时代特征和时代根本问题的基础上推进理论研究。本文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本质含义的理解,认为交往实践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而物质生产^v^往实践具有基础意义。物质生产^v^往实践所产生的物质利益关系是社会形态分类的基本标准,它决定了特定社会所适合的政治模式。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就是要在正确指认当代中国社会类型的前提下去探索适合的政治模式。

〔关键词〕出场学;当代中国政治;政治哲学。

(一)。

(二)。

社会是交往关系的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物质利益关系。在马克思看来,历史是由为了生存而从事物质生产的现实中的个人造就的,马克思指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3〕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要想维持人的生命就必须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就必须有可满足需要之物,要想获得满足需要之物就必须进行生产。即便是旧石器时代的采猎经济也仍然是一种生产活动。即便是采猎经济也不是孤独的鲁滨逊的单个人的活动,而是一种共同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马克思认为,交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社会存在。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4〕生产力或技术交往结构描述的是物质生产实践的实体结构,它表现的是人们事实上是如何改造自然,获得满足需要的物品。生产关系或经济交往结构是物质生产实践的意义结构,描述的是进行共同生产的人是如何被组织在一起进行生产的以及人们能从生产结果中获得什么份额。相对于孤独的鲁滨逊,共同生产的人们立即面临分工、所有制、产品如何分配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人们需要的满足。主体参与交往总有其期望实现的主观设定的意义,但交往实践最终给其带来的意义首先是客观的,与其主观设定的意义可能不相一致,并且交往实践对各极主体都产生意义,而且这些意义相互之间是相关联的。根源于同一交往实践的各极意义彼此相关,彼此以其他各极意义作为本意义存在的条件。因此,就生产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物质生产实践来说,最终给各极主体带来的结果可能很不相同,人们需要的满足程度也就很不一样,人们在满足生存需要方面就可能存在矛盾和冲突。正是基于此,满足需要之物变成了物质利益,利益根源于人的需要而指向满足需要之物,利益这个词实际上是关系范畴和矛盾范畴。物质利益就是物质生产实践对各极主体的意义,利益基于主体的需要而指向满足需要的对象客体。既然经济交往结构就是物质交往实践的意义结构,反映了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而物质利益关系本质是矛盾关系,因而我们就可以根据这种矛盾的性质来对社会发展形态进行判断。

政治是以物质生产^v^往实践为基础而形成的交往活动和交往关系,政治的本质是对物质利益关系的调整。每个人都凭借自身的主体资质和能力参与交往,人们的资质和能力当然有差异,这样就决定了他能参与的交往的水平和层次的差异,从而决定了他从交往中获得的客观意义或结果的差异,这是社会分层和物质利益差异和矛盾产生的根源。除了自身能力和资质外,社会制度体系更影响着经济主体参与交往所能获得的客观意义和结果,因此,经济主体总是希望制度体系能够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并为此积极去影响制度的变迁。马克思曾在《政治冷淡主义》一文中批评政治冷淡主义的圣徒们只要求工人阶级在思想上反对资本主义而不能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实际的斗争。我们认为,政治是建立在物质生产交往基础上的政治交往实践活动。政治是基于多元利益主体而产生的多极政治主体以物质利益为中介而形成的交往实践活动和结成的交往关系。这个定义主要有这样四个方面的涵义:(1)政治起源于对物质利益矛盾和冲突的协调和解决。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人们之间出现了利益分化和利益矛盾,进而产生了阶级。最初是依靠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和权力机关去解决物质利益矛盾,这就是政治的最初萌芽。随着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和权力机关就逐渐转变为一种新的、与社会脱离的特殊的公共权力和权力机关,这就是国家,国家成为物质利益矛盾和政治发展的新阶段。(2)在阶级社会里,物质利益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而政治关系也主要体现为阶级之间的斗争;国家产生以后,阶级斗争主要表现为争夺国家^v^。私有制产生、社会分裂为阶级以后,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矛盾不简单是个人之间的矛盾,它是由私有制所导致的不同阶级之间的物质利益矛盾的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从而“把政治冲突归结于由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现有各社会阶级以及各阶级集团的利益的斗争”。〔5〕阶级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经济关系的社会承担者,是处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地位的个体交往整合而成的共同体。“在历史上的大多数国家中,公民的权利是按照财产状况分级规定的,这直接地宣告国家是有产阶级用来防御无产者阶级的组织”。〔6〕因而“国家总的说来还只是以集中的形式反映了支配着生产的阶级的经济需要”。〔7〕而“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8〕所以“在阶级反对阶级的任何斗争中,斗争的直接目的是政治权力;统治阶级要保卫自己的最高政治权力……被统治阶级首先争取一部分政治权力、然后争取全部政治权力,以便能按照他们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去改变现行法律”。〔9〕(3)政治的微观基础和宏观构架之间的关联正是物质利益。传统的政治学和政治哲学主要研究国家政府层面的宏观政治现象,研究国家制度安排、政治权力的设置和控制、政治权力的运行机制等问题,研究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等的关系模式,研究与此相关的人权、平等、民主、自由、正义、法治等基本政治概念,而相对忽视了对宏观政治现象的微观基础的研究。传统的政治学和政治哲学顶多只是抽象地对人性作出某种假设,以此作为微观基础去逻辑地推导整个政治构架,但人性假设实际上是对人的一种抽象的类的认识,一种“大写的人”的认识。正如同经济学研究试图去探求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一样,政治哲学和政治学也应该将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沟通起来,去寻找宏观政治现象的微观基础和探求微观基础的宏观表现。(4)政治如何调整物质利益关系,调整的方式、手段和目标,都取决于物质利益关系的性质。政治本意上是建立在多元利益主体基础上的多极政治主体调整物质利益关系的交往活动。但各极利益主体不能够自动获得政治主体的资格,就算获得了政治主体的资格,也很可能只是形式上的政治主体,而被排除在政治的最终决定权之外。一极政治主体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实现自身的利益,总是倾向于将其他政治主体当作客体来对待和支配,而不是当作平等的另一极主体来交往。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是根本对抗的,这就决定了统治阶级要想维护自身利益,就必须把被统治阶级在实质上排除在调整物质利益关系的政治活动范围之外。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是非对抗性质的。“对抗和矛盾完全不是一回事。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10〕也只有这个时候,才能真正建立起多极政治主体交往的政治结构,各极政治主体才可能获得参与政治、调整物质利益关系的平等权利。

(三)。

历史经验表明,社会主义国家大力发展生产力需要借助于世界性的交往来充分利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资金、科学技术和文化,马克思晚年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闭关锁国和计划经济体制是不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才是正确的路径。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突破单一计划经济体制在经济主体、经济实践关系、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发展动力方面存在的传统实践观的缺陷,这需要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和市场化有利于大量的微观经济主体的生成和发展,每一个微观经济主体凭借自身的主体资质和能力参与交往。微观经济主体的资质和能力的差异决定了他能参与交往的水平和层次的差异,从而决定了他从交往中获得的物质利益的差异,这就是社会分层和利益分化产生的根源。除此之外,与现实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社会制度体系更影响着经济主体参与交往所能获得的物质利益。这样,如果我们承认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我们就必须承认社会分层和物质利益差异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它是物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所必然要经历的历史阶段。同时,我们要看到,物质利益的差异和矛盾是会发展变化的,非对抗性矛盾有发展为对抗性矛盾的可能。因此需要对物质利益矛盾进行协调和控制,既保持物质利益差异的存在,又使物质利益差异保持在适度的范围之内;既使经济社会发展充满动力,又使社会稳定有序,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性质。

这样,我国的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就有了基本的方向。由于社会分层和物质利益分化,产生了不同的利益阶层和利益共同体,他们都有参与政治以维护自身利益的诉求,政治的多极主体交往的本性在我国也就越来越显现。如何处理党和政府的“一元”与利益群体的“多元”,如何协调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共同利益和个体利益成为政治体制改革解决的核心问题。当代中国社会作为物质利益差异性的社会,这是当代中国社会最大的现实,也是当代中国各项改革所要处理的主要问题。我们必须尊重当代中国差异性社会的现实,承认物质利益差异化的现实,承认多元利益主体的存在,基于政治是对物质利益关系的调整,是多元政治主体以物质利益为中介而结成政治交往关系的活动的理解,去寻找和建构适合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模式。

〔参考文献〕。

〔1〕〔2〕任平.创新时代的哲学探索——出场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89.

〔3〕〔4〕〔8〕马克思^v^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5〕马克思^v^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6〕〔7〕马克思^v^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9〕马克思^v^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0〕列宁全集:第6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还存在教师课堂话语霸权惯性[1],教师课堂独白,学生课堂失语问题;还存在学生对形势政策课的认识缺位,课堂互动氛围不浓,课堂互动被制约等问题。与此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的铸魂工程[2]优势,宏观问题优势与最新动态信息优势,也为课堂互动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教师话语霸权惯性,冷却了学生课堂互动热情。由于传统讲授法灌输的惯性,教师习惯了课堂独白。教师课堂独白冷却了学生的课堂话语表达热情,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阻滞了师生的课堂互动。对此问题,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已经醒觉。但是,要克服传统的灌输教育形成了的教师话语霸权的弊病,改革还不能一步到位。究其原因:

受传统讲授法的惯性力推动,教师话语霸权自控力不足。传统讲授法的优势,体现在信息不发达的社会。在信息阻塞的农耕社会,知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多数人期望改变知识贫乏状况,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知识贫乏的多数人对知识拥有的少数人顶礼膜拜,使知识拥有者雄踞知识垄断的优势地位,以居高临下的心态对受众灌输。垄断知识者的赠予和居高临下心态,滋润了教师的话语霸权。尽管当今社会话语霸权受到媒体众多,话语分权,信息三维空间覆盖,信息高频率冲击的挑战,失却了绝对的优势;但教师受传统话语霸权的惯性力牵制,自制力还不足以与惯性力抗衡,还残留课堂话语霸权。

教师创新力不足,沿袭守旧教学,不经意维持了课堂话语霸权。教师在缺乏创新思维的场景下,无法在一堂课中将教材系统准确、生动地转化为教学系统,无法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信息,无法将社会实践与教材理论紧密联系,只好沿袭传统的教法,做课本的复印机;而课堂话语霸权,正是维持课本复印机的软件。

大学生认识缺位,自我冷却课堂热情。大学生普遍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功能认识不足,以即时生效的工具理性来理解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功能。形势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内在规律的客观反映,是对社会状况、人的生存状况和发展态势的研究;政策是对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前提下的战略安排。故此,形势政策课是教会学生站在社会的高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做战略决策,是一门气势恢宏的、培养统揽全局能力的重要课程。对于这一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往往忽视了课程的重要性。学生得不到对该课程的正确认识,认为该课程没有即时生效的功能,不能马上教会我做什么,做好什么,产生对该课程是额外负担的想法,影响了课程学习和课堂思考与互动。

高校课堂互动氛围不足,压抑了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高校课堂互动氛围不足的原因:

部分校领导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课堂教学互动对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校风、教风、学风的营造有实实在在的好处;思想守旧,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停滞在教师课堂独白的现状。

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堂互动教学所产生的积极效应,不理解课堂互动给给学生带来的学习激情、头脑风暴、快乐学习;给教师带来的成就感、幸福感和教师职业荣誉感。

学生还缺乏强烈的参与意识,存在等待教师灌输的思想。学生课前无准备,课中无思索,课后无反思,没有将被动的“上学”提升到主动的“求学”。

课堂互动教学方法的超前与教学效果考核制度滞后的不相匹配,课堂互动教学效果未能在传统考试模式中客观体现,造成课堂互动教学成绩在传统考试中判断失真。

还没有寻找到课堂互动的有效方式,并形成示范意义的优质课程。凡此种种,使课堂互动难以形成共识,使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独木难支。

2.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的优势。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铸魂工程的主阵地优势。首先,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德育课程地位优势。该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v^高等教育法》明确了高等学校培养人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以德为先,以德为魂。

其次,形势与政策课具有铸魂工程的内容优势。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是国际国内形势、国内政策等宏观问题,内容涉及社会生产力发展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观、社会制度更替观、人民群众利益观、实事求是观、政策生命观、与时俱进观等[3]。形势与政策课丰富的内容为造就具有科学马克思主义灵魂的建设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次,从中央到各高等学校都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教育部规定了形势与政策课为必修课程,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意识;各高等学校都把形势与政策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由校级领导直接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工作。

形势与政策课的宏观问题研究的资源优势。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是大空间、大地域和大事件,涉及到全球、国家、地区的历史、当下和未来。其涉及的资源有三维空间优势,时间轴优势,人类智慧成果优势,人类失败经验优势。教师在与学生讲授世界格局的时候,就涉及到全球的主要国家,涉及到国家的能源战略,进而涉及到地下资源开发战略、海洋战略和太空战略。这些问题涉及到以地球为圆心的三维大空间的信息。教师在讲授党的代表大会精神,解读全国^v^精神的时候,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党的发展史乃至国家民族的发展史,在中华民族有记载的五千年发展时间轴上,有无数的信息资源可供教师挖掘。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是大课题,是民族乃至人类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无边界的三维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轴上,有无尽的信息资源供教师挖掘。故此,形势与政策课宏观问题的研究,为课堂互动打下信息资源优势。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信息快捷优势,为课堂互动打下鲜活信息共鸣优势。

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是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大事,并且从已经发生的大事研究中,得出基本的判断,指出全局管理和社会运行中的问题和教训,提出防止问题和教训发生或者消解问题的对策,为社会管理层在建章立制过程中做参考。对最新问题的剖析和研究,为青年学生提供了鲜活的信息,契合了青年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容易在学生知识体系中产生共振,容易入脑入心,因新的共鸣产生认同感和表达欲,为形势与政策课互动打下与教师共鸣的优势。

3.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的路径。

要在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中实现良好的互动,课任教师就要努力做到宏大叙事与日常小事分析结合,寻找课堂教学蝴蝶效应的切入点,以感性生命叙事来诠释理性逻辑,以通俗解析为着力点嵌入重点深奥问题。同时,教师还要以激情释放激发学生的学习潜意识,以影像资料迎合读图时代的青年人特点,以实现课堂互动。

授课过程要注意将宏大叙事与日常小事分析相结合。我们知道,形势与政策课讨论的是当下已经发生的大事。大到地区、国家乃至世界。世界级的大事,可谓宏大,但宏大叙事,容易拉开了与小事的距离。人们最关心的,还是日常的小事,身边的小事,更加看重的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小事。如何把世界级的大事化解成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小事,要凭借教师的解读能力、延伸和链接能力。在我校最近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题材的形势与政策课中,引导学生把国家的科学发展与个人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思考,把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与学生当前的求学修身结合起来,把为祖国富强做贡献与脚踏实地充实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取得较好的互动效果。

要做到宏大的叙事与日常小事分析相结合,还要讲明大事与小事的逻辑关系,任何大事都是由无数个小事组成,只有每个人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小事,才能完成国家部署的大事。还要告诉青年学生,任何小事的作为,都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到都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修身养性。

寻找课堂教学蝴蝶效应的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期望的蝴蝶效应,是通过一条信息的传达或者一个议题的切入,将在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参与课程知识吸收、思考消化、语言表达而形成课堂互动。

教师在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的过程中,要善于寻找能够引起蝴蝶效应的切入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引起共鸣,促进课堂教学互动。首先,教师要有寻找发现“蝴蝶”的能力。教师必须学会在丰富的课程信息中,找准一条能够引起学生关注,进入课堂互动的信息。其次要善于将“蝴蝶”引入。教师即使找到那条可以引起蝴蝶效应的信息,如果引入的方式方法不妥,也不能引起互动效应。通常的引入方式有:悬念、设问、设错纠错等方法。再次是要求教师对可以产生蝴蝶效应的事件有较强的叙事力,做到事件描述逻辑性强,语言有张力,语言有魅力。学生一旦全部身心投入到课堂互动中之后,就会忘记时间、忘记烦恼,收获的是知识吸收的快乐。

以感性的生命叙事来诠释理性逻辑。课程理论采取生命叙事[4]来诠释,具有理论通俗、事件真实、入脑如心的特点。生命叙事的内容可以选择:古名人的成长叙事;今英模人物的成长叙事;教师的成长历程叙事;学生成长叙事。我国古今的名人及英雄人物,其成长过程对当今学生有样板效应、激励效应和参照系效应。学生通过对古今英雄成长历程的认识,激励自己成长的愿望,以愿望驱使行动;把古今英雄做自己的楷模,作为成长目标的参照系以设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对本校教师、学生的成长历程的诠释,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成功样板,一个具有实现可能的参照目标,一件课堂讨论最为直接的素材。课堂互动在生命叙事的牵引下拓展,扩大了教学资源,增加了学生吸纳的信息量和综合知识。

以通俗解析为着力点嵌入重点深奥问题。形势与政策课的大课题、广覆盖、深探讨的特性,经常涉及到深奥问题。如涉及世界能源战略,必然要接触到太空能源、生物能源和地球蕴藏能源,必然接触到较深奥的理论,如宇宙、黑洞、反物质等。教师的职责,就是在自己刻苦学习充实知识的前提下,把深奥问题浅显化,引导学生用简单的道理来理解深奥问题;用通俗的叙事来解释冷僻的问题,用形象思维来诠释理论思维问题。通过以通俗嵌入深奥问题的诠释,可以从知识生长点,知识转换点,知识耦合点进行多维度多方位的知识延伸,实现课堂教学知识创新,进而取得知识交流与互动的效果。

教师以激情释放激发学生学习潜意识。激情是情绪的激烈反映。情绪有工具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和手段功能。教师的情绪通过组织功能和手段功能唤起或者暗示学生的学习潜意识。教师的激动情绪具有强烈传染性和鼓动性,形成教师的魅力。没有教师的激情,互动不可能产生。故此,教师上课,必须充分酝酿和表达激情,方能引领学生对课程学习理解的互动。要做到课堂有激情,首先要对形势与政策课怀着崇高使命感,充分认识到教师从事的是崇高的育人灵魂工程。具有崇高使命感,授课激情便油然而生;其次是对课程的潜心研究,课程信息烂熟于心并内化为意识流,可以随机抽取,迅速涌流;再次是要对学生有爱心和充分关注。

以影像资料迎合读图时代的青年人特点,提高课堂互动效果。我们知道。现在的大学生都是80年后出生的。80后青年人的成长历程,与读图密切相关。学生从幼儿园始,就以图像为主要信息接受的方式进行学习。到了小学、中学,也离不开电子游戏机、卡通和电脑、电视。故此,图像成为80后的知识蛋糕,成为80后吸收文化科技原料的原始奶汁。这种初始形成的学习方式,与母语一样的根深蒂固。所以,教师必须迎合青年学生的学习方式惯性,充分发挥图像的视觉冲击力、形象思维力、图像信息大载体的优势,来充实课堂教学。通过多媒体和其他平面、立体媒体为教学载体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入课堂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发挥读图的优势,引领学生进行图像或影视资料观赏,组织学生对图像或影视资料传达信息的组合、排列,与学生共同进行图像寓意分析,图像社会背景分析等。

4.结语。

一方面,由于大学的形势与政策课中存在教师课堂话语霸权惯性,大学生对形势政策课重要性认识缺位,学校没有普遍形成课堂互动的氛围,使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还存在困难。另一方面,这门课程有地位高、课程覆盖面广、课程资源丰富、课程信息新,对学生有吸引力的等优势,为课程互动提供了可创新的条件。教师在政治责任感驱动,在扎实的理论功底的铺垫,在掌握充分信息支持下,注意在课堂中教学中采取宏大叙事与日常小事分析相结合,寻找课堂蝴蝶效应的切入点,以感性生命叙事来诠释理性逻辑,以通俗解析为着力点嵌入重点深奥问题,以教师的激情释放牵引学生的学习潜意识,以影像资料迎合读图时代的青年人特点等措施,就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

[1]罗生全,靳玉乐.《课堂文化扩散与交流:形式、原则与路径》。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论文

(一)独立学院的生源是高考本三批次录取的学生,从生源录取情况的总体情况来分析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表1是江苏省2010-2015六年以来,本二省控线和本三省控线对比情况。虽然每一年录取的分数线有所起伏,但是本二阶段和本三阶段的录取分数线基本上保持一个较大分数跨度。分文理科进行统计,本二和本三批次六年的平均分差是:文科34.33分,理科35.66分。

(二)独立学院学生特征。

1.学习底子薄,学习动力不足,自觉和自律能力低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高考成绩是衡量学生12年寒窗苦读的一把标尺,除了少数高考发挥失利的考生,分数差距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以及除智商因素以外一部分的情商。已经定性的既有的学习观念、学习习惯在大学阶段一直延续并继续影响学生的大学四年学习生涯。具体表现在:情绪和思想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能力较低;意志力薄弱。

2.部分学生信仰和价值观日益模糊,实用主义和利己主义观念较为盛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学生理想信念模糊,缺乏对未来的信心,实用主义和随大流的心态占有一定的比例,人生目标和成才目标不明确。第二,班级集体意识淡薄,个人意识盛行,愿意担任班级干部的学生越来越少,多数同学不愿意将个人时间和精力用于集体活动,宁愿外出打工,获取更为实际的社会经验。部分学生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准不是学习成绩好坏,而是适应社会的能力高低。

3.思维活跃、个性张扬,但是抗压能力差,自信心不足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庭环境大多较为优越,很多父母的教育观念较为宽松,鼓励子女多方面发展兴趣爱好。因此,多数同学兴趣广泛、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具有较为强烈的表演欲和社会活动能力。但是,优渥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抗压能力差,遇到挫折不能正确面对,产生自卑、退缩等心理现象。高考中的失利也容易导致独立学院的学生对自身认识存在偏差,害怕遇到挑战,遇事容易退缩,自信心不足。

(一)日常生活中着力灌输独立的人格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协调共进。

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讲,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要有实效,必须具有针对性。从进校之初,就应该着力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必要的自我约束能力、良好人际关系氛围的塑造,作为指导大学生开始大学生活的基础。处于青春期后期的大学生群体,在心理层面渴望大学的老师和周围的同学以一个成年人的态度来对待和认可,因此,进入大学以后,应该借助环境改变的契机,给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上好大学第一课。立足未来大学生活的展望,积极鼓励他们学会独立面对学习工作中的问题,学会约束自身的行为,以积极的态度树立自信心,培育健全的心理和人格。

(二)专业学习中着力倡导自我学习和互助学习相促进的学习风气。

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是加强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不能完全以本一本二的学习标准来要求他们。另一方面,也需要站在学习并不是强项的独立学院学生的立场来考虑他们的专业成才。大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以自我学习为主,激发学生的自我成才意识的同时,应当给予相应的指导,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和教材内容。但是,独立学院大学生群体中学习底子差的学生不在少数,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有时候不能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因此,互帮和互助是形成良好学习氛围的重要补充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解决独立学院大学生学习底子薄,动力不足的问题。如果说,学习能力是这一类群体的薄弱环节,学习风气的培养就是改变这一薄弱环节的有力手段。

(三)课外活动中着力营造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相长的团队合作意识。

独立学院大学生群体的优势在于个性鲜明、兴趣广泛、思维活跃,乐于在校内外的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他们在文体方面特长尤为突出。在参与课外活动过程中,能够使学生意识到个人作用与集体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个人荣誉离不开班集体的支持,从而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使他们在竞争中学会面对挫折、磨练意志品质,在团队中学会合作与包容,在融洽的集体氛围中健康成长。

(一)做好优秀典型的选树,以良好的典范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在大学阶段,朋辈之间的影响有时候甚至超过了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其作用往往是潜移默化,效果明显。在一些同学眼中,优秀的学长和学姐,就是他们身边的偶像,值得学习和模仿。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中间不乏品学兼优、表现突出的佼佼者,对于这样一个群体的挖掘和选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比起老师的说教,身边鲜活的人和事例更容易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深入人心。现阶段,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不仅要释放正能量,更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方式,变单纯的教育型为间接式的引导性,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实效。

(二)抓住学生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指导,扬长避短。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式大多朝着应用型与实践性趋势发展,因此学生成才方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现阶段,创新创业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很多高校在开展创业课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很多大学生在大学这个环境下,也开始进行人生首次创业的尝试,因此,用发展的、多元的眼光看待独立学院学生身上的优势,显得十分重要。只要能够将他们身上的优势进行准确定位和分析,帮助他们整合有力资源,扬长避短,不拘一格地实现他们成才的目标。

(三)将激励措施落到实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

现今的在校大学已经进入90后这个年龄段,由于家庭社会的关系,独立学院的学生容易出现脆弱、自卑等心理问题。在高考失利的问题上,很多学生自信心不足,自我期望值下降,自我定位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因此,对于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无论是在日常的思想教育中,还是与他们单独相处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柔性管理的运用,鼓励和激励的措施往往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独立学院的评优机制和激励措施也应当往多元化的方向拓展,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多的平台。

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梦想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推动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重要力量。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梦想的指引,中国梦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是当前时展的必然要求,充分调动了中国人民为国家富强而努力的奋斗激情,也是指导中国人民不断奋斗的伟大精神。提出,中国梦的实现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实现国家的富强,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从本质上而言,中国梦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梦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国家、民族与个人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重要联系,中国梦的提出将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中国梦而共同努力。中国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量,将全民族凝聚在一起,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朝着梦想实现的方向前进。

二、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一大批有梦想、有追求、有志气的青年的努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为培养实现中国梦的优秀人才提供了条件。中国梦从本质上来看,是无产阶级执政党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而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执政党的无产阶级性质的内在要求,所以中国梦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另外,中国梦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梦想,也是全民族、全人民的梦想,无论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的还是意义上,都有中国梦的体现,因此中国梦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十二届全国^v^上,强调,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弘扬发展民族精神,将全民族凝聚在一起。而特色化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主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正是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掌握的内容。所以说,中国梦不仅是时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必然选择。

人才作为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提供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优秀的人才不仅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前提,也是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因素。长久以来,高职院校一直就是各种形态意识发源的主要场地,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是一股必然的趋势。中国梦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能树立大学生的伟大理想,坚定地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国家的繁荣发展。所以,高职院校要想培养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切实将中国梦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繁荣发展输送优秀的人才。

(一)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大学生的思想观、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教育,是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中国梦凝结了全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具有重要的内涵价值,不仅深化了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也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容,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精神精髓。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中需要将中国梦渗透进去,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加大对中国梦的宣传,向学生渗透中国梦的实现意义、特点以及实现中国梦要求,为学生讲解中国梦的实现途径并要求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地努力学习奋斗。例如,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民群众的作用时,教师可以与中国梦的实现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联系起来,能够为人民创造巨大的精神财富。在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中国梦的实现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中国梦渗透,能够让学生意识到中国梦实现的重要性,并为之不断地努力。

(二)落实中国梦的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是产生认识的基本活动,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实践,实践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将中国梦融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落实实践教育。首先,高职院校应当建立中国梦的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从中国梦的内涵意义入手,呼吁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文化建设、下乡支教等等,通过活动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及个人素质修养。其次,要让大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使命和责任,通过开展“中国梦”为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念,将自己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的努力。

(三)建立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

要想真正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还需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确立中国梦成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生活中的追求目标。首先,需要建立统一领导制度。高职院校应当将中国梦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方针政策,在统一的领导下进行安排部署,落实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单位的工作确保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真正实施到位。其次,建立经费保障制度。高职院校应当为中国梦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保证中国梦的教育能够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监督是保证中国梦是否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保证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措施。

四、结语。

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国梦伟大目标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当认识到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认识中国梦,理解中国梦,践行中国梦,为中国梦的实现而不断努力,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论文

优秀传统文学作品中有许多鼓励人积极向上的语句和章节,例如,《周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倡导,主张人们应当发愤图强、劲健刚强。孟子“舍生取义”的人生主张则启发我们要有牺牲精神,做人应当为正义事业奋斗不息且不惧牺牲。同时他还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提醒人们在顺境中应当有忧患意识,逆境之中应当奋起拼搏,在苦难之中寻求生存之道,探求生命的希望。诸葛亮则以“志当存高远”鼓励年轻人树立远大理想,不应为眼前利益所迷惑。顾炎武在其著作中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告诫青年人应当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当今社会,部分大学生受到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不务正业,沉迷于玩乐,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还有部分大学生崇尚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生活中肆意攀比,一些大学生甚至因为自己的物质条件较差产生抱怨和自卑的情绪。而优秀传统文学对当前大学生面临的这些思想道德问题,无疑是一剂良药,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奋斗意志,鼓励大学生树立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我国古代教育较为重视个人的内在修养,关注道德教育,儒家提倡“修身治国平天下”,将“修身”作为人的立世之本。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将“仁”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且提出“从己于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个方面,来达到“仁”的境界。另一位重要的儒学人物孟子则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为大丈夫的衡量标准。提倡君子应当不畏强权、坚持正义、坚守节操。这些儒家学说不仅闪耀着思想光芒,还具有强大的人格力量。林则徐则在其作品中指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主张人生在世应当拥有广阔的胸怀。同样倡导包容精神的还有“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些优秀传统文学中的主张和理念,对于完善大学生人格,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改进大学生的处世原则,都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互助、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人们报效、忠诚和热爱祖国的一种思想、意志和情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共同价值信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民族追求。我国传统文学中有许多倡导爱国主义的'作品和思想。例如,道家创始人老子就曾指出“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礼记》中也主张人们努力构建“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屈原在其著作《离骚》中高呼“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命运的关怀。范仲淹则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语句表达自己的家国之忧。可见,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学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大学生多关注国家与人民的生存情况,并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多元化特点,面对西方思潮的涌入和影响,部分大学生未能抵挡西方消极思想的影响,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逐渐扭曲,在各种思想和观念的碰撞中逐渐迷失了自我,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滋生了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自私自利的思想,这无疑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通过以上论述不难发现,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学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因此,高校必须根据教学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机融入优秀传统文学,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

若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融入优秀传统文学,首先必须加大传统文学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比例。在思想政治课程讲授中渗透传统文学。可以选取经典名篇进行解读、赏析和研究,发现和弘扬其中蕴涵的民族美德和道德情操。或赏鉴经典传统文学篇目的作者情感、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从而增强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同时,还应鼓励大学生将传统文学中的优秀精神与自己的生活、学习、责任、工作联系起来,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传统文学中关于真善美及民族精神的诠释和弘扬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也有重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鼓励学生诵读和研究传统文学作品,必须注意方法和内容,应避免机械的教条化传授。我国著名古典文学专家霍松林先生就曾指出:“古典文学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其经典篇目凝聚着我国的民族精神,并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芒,因此,通过研究传统文学优秀作品可以有效提高国民素质,这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可见,若要培养大学生和谐处事的观念、爱国主义情操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品位,就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传统文学的渗透。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为学生讲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等思想理念,帮助大学生养成诚信待人、理解宽容的高尚品质。或引导学生解读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赏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语句,引导大学生树立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又或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慷慨之语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融入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学精神和作品,能够宣扬慎独、明礼、博爱、诚信等优秀品质,进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二)将优秀传统文学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

众所周知,校园文化活动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塑造人格、陶冶情操、启迪思维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将传统文学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到大学生活的各个场景、细节和角落中,让学生时常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首先,可以定期举行传统文学报告会和学术讲座,例如“国学经典”讲座,详细解读国学经典,以增强大学生对优秀国学著作的认同感。其次,要把握重要的历史事件、传统节日和纪念日,并以学校、院系、班级为单位举办相关的宣传活动,邀请英雄模范、道德榜样、专家教授做专题报告会,用榜样的力量号召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再次,要组织传统文学相关的读书活动,例如,举办经典著作研读活动、传统文学知识竞赛、经典格言比赛等,并开展与传统文学相关的歌咏比赛、文艺表演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感染。同时,还应当鼓励大学生践行传统文化,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具体实践中体悟传统文学的魅力,进而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三)将优秀传统文学融入高校媒介宣传中。

网络及新闻媒体被高校媒介视为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学,应充分重视高校媒介的宣传作用。首先,应当在校园内创设传统文化宣传栏,介绍相关的传统文学知识,扩大宣传范围。其次,应当关注影视剧院和校园广播等媒体,将其作为宣传传统文学的重要渠道,院系可以组织学生定期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宣扬传统文化中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加深大学生对传统文学的理解,进而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再次,可以开设“红色经典”网站,并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社交网络传播传统文学知识,增强传统文化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要在基础理论和实践锻炼两方面创新传统文学的教育模式,要避免单一僵化的说教和知识灌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充分激发学生在传统文学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将传统文学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增强教育的现实意义。同时,还应充分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学生走出校门,通过参观学习、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全方位了解传统文学,体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及教育意义,进而自觉地接受其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综述论文

所谓实效性就是某一件事的实际作用和实际效果,准确的说实效性既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通常来说实效性是作为一个某一个活动效果评价的。而大学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就是指思政教育方法以及过程对于思政教育这一事件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可靠性。是大学思政教育的教育者对于被教育者的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其中不仅包括了直接影响的结果,也包括了思政教育的投入和产出比,简而言之就是投入的人力物力是否积极的影响了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

2.1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现状。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设备和形式来接触和使用新媒体。其中以网络和手机最为突出,调查显示几乎82%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电脑,而且几乎每一天都要用电脑上网,接触到新媒体传播的大量信息。一般来说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搜集信息,这个信息可以是学习信息同样也可以是重大的社会新闻等,但是其搜集信息的过程一般都是没有目的的,很容易潜移默化的受到这些信息的干扰和影响;专业学习,由于电子学习资源的丰富和发展,现在学生的学习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上,也可以从我路过上获取很多知识。

首先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很多高校认识到了其对于大学思政教育的作用,开始纷纷的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思政教育。主要的形式有建立红色网站、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学生思政教育管理中利用新媒体技术等。随着新媒体在大学思政教育应用越来越广泛,也随之产生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引导以及管理力度不够,毕竟新媒体是一项全新的事物,在传统的大学思政教育中运用还有着经验上的不足,所以导致现阶段新媒体的利用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容易导致形式主义,很多学校尽管建立了很多关于思政教育的网站或者开通了思政教育的相关微博,但是由于无法照顾到大学生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导致其访问量和影响力有限,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来说显得过于形式化了;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全球文化多元化的发展,由于新媒体技术的交互性以及共享性,其思想的传播很容易干扰到新媒体在大学思政教育的应用,容易干扰他们学习的过程。

我们应该多方面的认识新媒体环境对于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并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进行研究,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积极性,发掘出他们思想中的闪光点,从而获得的大学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效果。从目前的来看新媒体环境对于大学思政教育提供的机遇是多样化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创新了思政教育的手段,新媒体的出现极大的`丰富了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其次是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不仅仅是为新兴的大学思政教育方法,也为传统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网络上有着大量的思政教育相关的内容,也有着很多专门进行思政教育主题的网站,这些网站建设能够极大的丰富大学们对于思政教育的认识,同时大学生还能够利用这些网络资源来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让其学习思政教育的过程更加的丰富。最后是能够提高了学生们学习思政教育的积极性,新媒体更加的强调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打破了传统课堂上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让大学生么接受和学习思政教育的过程更加的积极主动,由于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首先是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思想观念,帮助其塑造健全的人格。特备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学生逐渐的形成了自己的主见和看法,因此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兴趣爱好,凡事都要基于学生思想教育的发展来考虑。并建立良好的教育关系,突破传统教学观念和模式的限制,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是改革对新媒体的观念认识,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新媒体相结合,创新教学观念和理论,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最后是树立全球化的理念,全球化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样也是一种文化的现象。因此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思政教育也要重视全球化的观念,这也是当前思政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新媒体经渗透到了人类生活中的各个部分,同时也影响着人类的思想挂念以及道德养成,尤其是活跃在新媒体中的这些年轻人们,如果没有合理的引导和教育很可能会误入歧途,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其对于大学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影响,我们详细的解析了其内涵和概念,以及对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并简要的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对于新时期的思政教育提供了参考。

当代大学生逆反心理思想政治总结论文

(一)认识的主观性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且感知和记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一般说,认识过程中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的结果是一致的。但是,逆反心理的认识过程却把感知和记忆对立起来,以记忆排斥感知,使思维失去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在脱离实际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活动,往往造成以主观偏见或成见去肯定或否定客观事物的结果,形成盲目的、错误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为本,做的是人的工作,所以做工作的这支教育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过程、评估、领导能否得到贯彻落实,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重大问题”。很多学生往往因为部分素质较低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死板、抽象、脱离实际的教条式说教;教育者过分强调老师、学生的“我教你听”关系,无视受教育者的正当权利和主观感受;脱离实际、乏味无趣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反感的首因效应或一成不变的刻板印象,这种记忆往往会深扎学生脑海,所以他们很容易对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产生排斥的感知,即使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早已“物是人非”,甚至“物”也不再是原来的“物”,他们却只会按照原先的认识记忆进行判断。认识是情感产生的依据,只有遇到符合自身思想观念的观点时,才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感;认识是意志的根本,它提供了理性的支持;认识是行为的前提,行为是在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情感的对立性“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建立在认识基础之上,与记忆有着密切联系。”???一般来说,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念来评价客观事物和他人的行为,同时产生自豪之情、满足之情、敬佩之情、惭愧之情、厌恶之情、仇恨之情等等。正常的状态下,当客观事物的性质、他人的行为与自身已有的认识记忆相符时,学生们便会产生正面的情感反应,反之则产生负面的情感反应。但逆反心理的情感过程恰恰与此相反,它不以认识为基础,而全凭颠倒是非,“要我这样,我偏那样”的反抗心态,对客观事物做出违反其本身性质的评价,并相应地产生或喜爱或厌恶的内心体验,使情感与客观事物对立起来。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我们讲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关心从教育心理学上看能产生积极的归属感和信任感,从中感受极大的幸福感和愉悦感,这些正面情感对逆反情绪会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但如若这种情感体验得不到强化,无法让受教育者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心理,那么原本被遮掩的反面情绪很容易就会有所抬头。更何况大学生所处的成长阶段易冲动、易感情用事。所以在负面情感的影响下,学生们很难对事物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反过来说,正确的情感是能促进更好地认识。学生们往往对那些能够在情感上引起他们产生共鸣的思想观念产生强烈地认同感,这种感觉往往能够引领学生去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某种观点,并接受它们,从而用它们指导行动。

(三)意志的盲目性意志是人自觉地调节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人的意志力不够坚定,即使对某一现象或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和情感反应,结果或者说行为却未必正确。例如某一学生认识到小偷小摸并非什么光彩的事情,也对这种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羞愧之情,但仍然抵挡不住诱惑,最终出现偷盗的行为。这种意志力薄弱的.情况在存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当中相当普遍,一些从认识和情感上都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生,却因为哥们对其认真学习的无端嘲笑或者课堂上抵挡不住手机游戏的诱惑而产生与认识截然相反的行为,盲目地排斥、拒绝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强的理论性特点也在无意当中削减了部分大学生学习的意志力,同时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列宁也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依靠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具体生动。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产生的难以调和的矛盾,因此有学者提出要积极将理论渗透到具体的学习、工作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磨练学生的坚定意志。同时要提高学生成就动机的强度。(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麦克莱兰认为,成就动机强的人对学习和工作都非常积极,能够控制和约束自己,不受社会环境不利因素的影响,并且善于利用时间,因而会取得优良的成绩。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意志便得到了巩固,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得到了加强,从而能确保正确行为的发生。

(四)行为的反抗性行为是人们在认识的基础上,在一定情感和意识的参与下,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手段。一般我们通过学生们外在的行为表现来判断他们心理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存在逆反情绪,存在这些情绪的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总是迟到、旷课,即使人在课堂也是一副昏昏欲睡、无精打采的模样;对各种有关讲解国家政治文件的讲座、班会避而远之,对各种国家大事爱理不理,对各种献爱心、公益活动敬而远之……这些行为的表现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逆反心理造成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传播者、受传者之间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各种外界因素及自身原因所造成,详细了解了逆反心理的特征有助于更好的对症下药,为之后研究如何更好地消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提供必要帮助。

作者:潘莉莉 谢海霞 单位: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摘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具有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自觉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是作为大学教师崇高而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教师。

要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适应新形势,深入研究新情况新特点,探索新规律。这样才能为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顺利的途径。本着创新的精神,根据新时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探索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

一、转变思想:以德育人,以理服人,以人为本。

在以德育人、以理服人的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德”和“理”贯穿始终,贯穿着整个思想教育过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里的“身正”,就是指具有高尚的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有美德才能赢得学生们的信任、尊敬和崇拜,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思想工作要理直气壮,有“理”才能“气壮”,理不直,则气不壮,自然会中气不足,语言没有感染力,这种思想教育显然是低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教师应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思想素质,如:谦虚、和蔼、充满爱心、一视同仁、言谈适度、举止得体、以身作则、不讽刺学生、不偏袒学生、不苛求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不在学生面前发牢骚等等。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的耳濡目染,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乐观开朗性格的形成以及正确的人生观的树立,无不起着直接的、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以人为本,则强调正面教育引导,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要克服说教性和生硬化,注重人性化,做到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各种有益的活动之中,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学生在思想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创建新型的师生、校生关系,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坚持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自由、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环境熏陶:典型教育与激励教育相结合。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通过典型人物、典型事例进行示范,或学生干部率先垂范,教育鼓舞学生群体,提高学生们的思想认识。典型教育具有形象、具体、生动的特点,富有感染性和可接受性,是我党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之一,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培养、推广先进典型,带动中间和后进前进,若使这一方法行之有效,应把握四个环节:树立先进典型,要强调真实性;开展典型教育,要区分层次性;保护并培养先进典型,要坚持经常性;总结典型经验,要体现时代性。典型教育可以和激励教育结合使用,树立典型,同时也是激励先进,激励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更是一种教育思想。它强调主客体的统一,内外因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激励教育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激发兴趣为先导,以开掘潜能为宗旨;它始动于教师激励的教育思想,着眼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学习动力系统及道德内化机制的完善,立足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而促进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如在班级或学生群体中开展各中评比活动,优秀学生交流报告活动等,使先进的同学和先进的行为得以展示,鼓励后进或中间的学生群里树立目标、找到方向。

三、双向交流:人文关怀,心理疏引,正视挫折。

因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人之性,人之情,人之心……就不得不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永恒课题。思者,心田也,想者,心相也。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和魅力,就在于它能洞明人性,通达人情,温暖人心;就在于它能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社会意识日益多样化。如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如何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这需要思考,更需要实践。党的^v^报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多地做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人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这个新要求也十分符合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思想工作的客观需求。

思想政治工作应当放大“思想工作”领域,更多地开展具有柔性化特征的工作,如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思想疏导、心理咨询等活动,增强工作对象自我化解思想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不是天然的,魅力不是天生的。在学生之所盼时回应,在学生之所需时满足,在学生之所惑时释解。应该说,只有贴近实际,思想政治工作才有根基;只有贴近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才有方向;只有贴近生活,思想政治工作才有活力。

四、因人施治:表扬有方,善于批评,方法科学。

大学生们由于其生长环境、成长经历各不相同,加之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心理特征上普遍存在着个性差异,即在性格、气质、兴趣、情感、认识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运用思想工作方法做人的思想工作,必须根据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因人施治,讲究科学的方法。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对错误行为进行批评,这在日常工作中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情,然而,越是看起来极简单的方法,其中越有着深奥的学问和道理。有些国外管理学家把表扬称作是“仙人的魔棒”、“点石成金之术”。这就说明,表扬作为一种工作方法,不是随便说几句好话,或是拍拍肩膀就能奏效的。而批评也并不意味着怕得罪人的蜻蜓点水或大剂量的讽刺挖苦。

表扬和批评都存在一个分寸问题,如果乱施表扬,表扬几乎人人有份,固然使大家都心情舒畅,弄个皆大欢喜,实则并不是调动积极性的好办法,被表扬者感到理所当然,没被表扬者如坐针毡,似乎自己低人一等。如让学生感到表扬难,哪个同学受到当众表扬,就会感到不自在,产生了一种心理压力。其他同学会对他品头论足,说风凉话。这就使得表扬失去了作用,弄得被表扬的同学很尴尬,教师很被动。批评亦是如此。因此,教师就要善于根据各种学生的个性心理,实施有针对性的表扬和批评,因人施治,在恰当的场合、适当的气氛中,以表扬正面教育,以批评督促后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综述论文

从当前来看,尽管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取得了不菲成绩,但仍存在不足。尤其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面临着巨大挑战,其中表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不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没有体现“个性发展”理念。

高校学生作为个性多样化的青年群体,加上信息网络化的影响,思想呈现出多样化特点。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不相同,要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明确学生的个性,体现“个性发展”理念。然而,在实际的高校工作中,仍存在不尊重学生自主权、选择权现象。尤其在学生就业方面,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一统”模式,即使在学分制的高校中,学生的课堂选择及课程选择仍没有充分体现选择权,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向同一个模式及目标发展,抑制学生的全面发展。

1.2缺乏“以人为本”观念。

“以人为本”理念在各行各业都应得到广泛应用,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例外。尽管当前各大高校也提倡“以人为本”观念,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较好的体现。主要表现在:重管理轻服务,多命令少引导现象还普遍存在;另外,还重知识轻实践等,这种管理方式极易造成受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主客体颠倒,使得教育内容及教育目标相脱离,并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的自我发展。

1.3没有形成“全程育人”的环境。

大多数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仍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独立的,与其他工作并没有联系,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及学术探讨等相脱离。很多授课教师认为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将文化课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在课堂中也较少的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导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并没有形成“全程育人”的氛围。

当前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最为突出的就是与学生思想实际相脱离,并没有贴近学生思想情况,仍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互动及参与相对较少。如: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学生队伍中普遍存在上网现象,极易受到网上资源的影响,而学校对于学生上网教育的相关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引起思想教育者的重视,且也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这一环境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实效性。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需要多种因素的协调配合,才能够产生一种综合效应。实效性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起点,同时也是落脚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教育者的共同目标。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几条对策:

2.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够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是要求学生当教育活动的“主角”,让学生做自己能做的,管自己能管的,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教育、自我启发及自我管理等。

应充分利用心理学内容,建立以人为本的咨询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各高校要有自己的心理咨询机构,定期向学生进行调查,并把学生资料严格保密,发现心理状况不健康的学生立即对学生进行干预,以免造成严重的危害,有资源的学校可以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理网站,让学生通过e-mail进行投稿,与学生进行交流,排除他们的心理问题,做好保密工作。

2.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应做好以下几件事:首先,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其次,应塑造具有个性化的校园精神,最后,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可开展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及辩论会等活动,进而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增强其责任感及义务感。

2.4利用网络新兴媒体。

各高校可在网上建立有关思想教育的大学生网站,包含所有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坚定自己的信念,如:清华红色网站。网站要利用一些技术净化网络环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一个大学生喜欢的网站。另外,也可开展网页制作竞赛,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繁荣校园文化上来,使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对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利用网络实施偷盗诈骗等会受到什么样的法律制裁,这些都可加大学生的自律意识。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本文通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新思想教育模式、加强文化建设及利用网络媒体等措施,旨在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论文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容出发,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提出优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大学生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必然受到来自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网路媒体环境的影响。如何更好地利用并发挥好这些外部因素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学校环境及其影响高校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高校环境的优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校环境一般包括校园的建设、校园环境、图书馆、实验室、宿舍等客观环境;还包括学校的文化底蕴、学术氛围、师资力量、管理制度、师德建设等软环境。而一般情况下,软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更大。首先是高校的学术氛围、学风的影响。一个尊重知识、学术氛围浓厚的学校往往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高校坚持什么样的理念、教师对一个问题的讲解等等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和品德。其次,校园生活的影响。高校通过举办一些校园活动,一方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锻炼了大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活动,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家庭环境及其影响家庭环境,主要是指家庭成员在思想道德素质、行为规范等方面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个人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等,往往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现在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也成为家庭关注的重点对象。因此,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长辈与晚辈之间的沟通就往往会影响到子女的看法,同时,家长要不断的提高认知,更加科学地教育子女。

(三)社区环境及其影响社区就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作为高校来说,师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难免处在一定的社区环境中。因此,积极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打造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通过一些报刊专栏的展示,举办一些社区文化生活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这种正能量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其次,使良好的社区风气蔚然成风。良好的社区风气一经形成,就会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巨大力量,大学生耳濡目染,成为习惯,同时,大学生不断改善自己的行为,也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认知。

(四)大众传媒环境及其影响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指报纸、杂志、书籍、影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播的形式。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环境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传媒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日益广泛。因此,高校一定要建立起校园网络,打造安全的校园网络阵地,杜绝不良信息的干扰和侵害,要用积极的、正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

(一)优化社会大环境,弘扬时代主旋律大学生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大环境中,社会大环境的好坏往往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首先,要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弘扬时代主旋律。其次,要有良好的舆论导向。作为网络、广播、电视等要发挥好舆论导向作用,不能过分夸大负面影响,忽视正面能量,要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问题,积极引导人民。

(二)优化学校环境,培育合格人才优化高校环境,首先要加强校风班风建设,发挥优良风气的积极作用。班风是一个班集体所有成员共同精神面貌的展示,也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为直接和具体的。只有一个班的班风好了才能推动整个优良校风的形成。其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作用。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教师通过课堂向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结合实际,帮助学生解决现实和理论中的矛盾,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再次,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文化活动,通比举办德育讲堂、开展技能大赛、知识竞赛、文艺表演等活动,让大学生充分的参与进来,使大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激发出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促使他们在浓厚的校园学术气氛中成长成才。

(三)优化家庭环境,营造民主和谐氛围优化家庭环境,首先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提倡民主、和谐、平等的家庭氛围。父母要经常和子女积极沟通、平等交流。其次,作为学校,要努力做好与学生家庭的沟通与交流,积极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促进和谐家庭的建设。再次,家庭成员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加科学的教育子女。多一些积极沟通,少一些责骂打罚。

(四)加强师德建设,优化工作环境作为高校教师,首先,要能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体力行。要用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来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用自己的个人魅力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其次,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工作环境。高校教师除了有教学任务外,还有繁重的科研压力,工作强度也很大。因此,和谐愉悦的工作氛围能使人感到轻松,工作起来事半功倍。同时,同事与同事之间,领导与同事之间大家相互帮助,共同探讨,大家都充分发扬“主人翁”的精神,那么,这样就很容易形成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90后大学生是指1990年至出生的一代大学生,他们具有自信、张扬、思想开放、接受新事物快、自私,集体观念淡薄,承受能力差,缺少责任感、追求高档次、高品位的生活,缺少吃苦精神,没有耐性,有强烈的反叛心里等思想特点,这些新特点对高校的思政工作构成了挑战。由此,本文研究了90后大学生的几个显著特点及成因,并提出90后大学生的教育办法。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随着90后的大学生渐渐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体,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90后大学生们的成长环境、社会影响、接触的新鲜事物与思想等诸多方面原因塑成了他们特有的性格和特点,这就给高校的管理与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培养好90后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就是一个必须解决并且必须解决好的课题。

一、90后大学生的几个显著特点及成因:

1、自信、张扬、思想开放、接受新事物快。90后大学生成长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父母在“90后”的教育上投入的精力和财力都在变大,不少很多90后都有一技之长,比如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等,再加上接触新事物较多,所以在很多场合都表现出自信、个性张扬的一面。90后大学生从懂事开始,就与网络一起成长,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90后”的生活。无论是手机、宽带、mp3、mp4、数码产品等,他们对新媒体的熟悉程度和亲和力远远超过前几代人,他们是全球化时代中最易感染和吸收的人群。

2、自私,集体观念淡薄,承受能力差,缺少责任感。90后的大学生很多都独生子,而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的青少年时代生活条件多数不好,生怕他们吃苦受罪,所以对“90后”的他们疼爱有加,久而久之养成了“90后”什么事都以自己为中心、按着自己的意愿去做事的习惯。家里就一个孩子的“90后”们从小就一个人玩、缺少心与心的沟通与感情上的交流,从而导致他们养成不知道什么是忍让、不知道什么是协作。很多“90后”都是在父母长辈们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很多事都是由父母长辈们包办,“90后”们根本不知道这些事情是怎么回事,而离开父母到了大学校园他们就面临着竞争的压力,每天生活在竞争、受敦促的环境中,这些常常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由于没有经历过太大的风浪,致使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常因为一点小事受挫就会感觉人生毫无意义,轻者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等现象,重者产生焦虑、焦躁甚至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就造成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为人服务的意识。对很多社会现象不闻不问,更谈不上参与了,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缺少政治追求。

3、追求高档次、高品位的生活,缺少吃苦精神,没有耐性,有强烈的反叛心里。90后大学生是在祖辈和父母的疼爱与呵护下长大的,可以说吃的、穿的、用的几乎是想要就可以得到满足的一代,这样养成“90后”消费观念超前,欲望更强,背后支持消费的能力也更强。服装、电脑、手机、it产品等都追求名牌。许多90后大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敢于反抗,对父母、学校一些不甚合理或和他们不能接受的说法和规定敢于质疑,敢于公然提出。但有时反叛意识会出现偏差,比如一旦在学校遭遇意外事件,比如偶然的停水、停电,有些学生(包括平时比较老实)便会通过起哄、制造混乱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一些学生对很多问题不能够用社会化的思维来看待。动辄以民主、自由、权利为理由评价学校的人和事,却往往忽视了社会常识。比如在制止学生使用违规电器时,有的学生讲为什么住在学校的老师可以用,这是不平等。

首先,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素质,提高服务育人意识。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一定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方法,工作中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真正做到为了学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工作中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采取正确、恰当、有效的工作方法达到管理育人,科学育人的目的。

其次,从师生到朋友,从交友到交心,从强压倒感化。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尽快调整工作思路,改变工作方法,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应对目前工作中所遇到现实问题。从师生到朋友可以让学生们更主动、更愿意与我们交流,让学生排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地位戒心,放下心理包袱,这样才能实现从交友到交心,只有了解到学生心里的真实想法,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这样做起学生的的思想工作才能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作为学生工作的我们也要与时俱进,改变以往的指手划脚、发号施令、训斥和惩罚来压服或制服学生的工作方法,利用和学生们交心的的机会,从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来感化他们,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育效果。

最后,建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高校教师、家长“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大学生管理不单单是学生工作者的事,教师和家长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所以作为辅导员的我们不要把所有责任都自己扛,要积极发动教师和家长,只有三方统一协作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教师们接触学生时间长,而且教师在课堂上直接接触学生,他们掌握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第一手材料,如果我们能主动与教师们建立良好通畅的沟通渠道,从教师手里拿到第一手材料,可以让我们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正确的找到切入点,可以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家长应该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的,我要与家长保持联系,从家中那里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并且有点问题做到及时和家长沟通,听取家长意见,做到全方位了解学生,让我们的工作真正做到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4]张宝君.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3).

政治小论文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本文就初中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的形式之一——小论文的写作与指导谈谈自己的实践与反思。

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在掌握确凿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思想政治课中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写成议论性文章就是思想政治小论文。

1.初中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广大政治教师要确立起自己作为课程教法的创造者和实施主体的意识,根据不同的选题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进行发现和创造,大胆打破观念的束缚、时空的限制,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初中政治教学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但并不排斥学生作进一步的理论探讨研究。马克思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政治小论文是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3.小论文活动能更好地推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要注意结合社会现实生活和社会需求以解决现实问题,要体现时代感、新颖感和生命力,要以事实为依据,善于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让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示和进一步提高。笔者每个学期都会在所任班级中开展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由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可表达性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十分重要的只能意会知识的学习;只重视了听、看,忽视了做,所以笔者在进行政治小论文教学的备课时会多花一些心思。具体活动方式是教师指导与学生个体活动相结合,活动的具体步骤如下。

1.教师指导。首先,做好宣传工作,动员学生积极参加这项活动;其次,讲清活动的目的、内容、要求;再次,举办政治小论文写作讲座,介绍学生阅读优秀政治小论文。

2.学生的个体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材料,做社会调查。在学生掌握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之后,再有针对性地分析、整理、提炼与小论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综合,透过现象揭示其内在本质和规律,从实际中引出理论或结论。然后,拟定题目,撰写小论文。

3.教师指导。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解决撰写小论文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理论和认识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研究与写作水平。一般情况下,小论文可以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展写作。

4.由学生和教师组成的评选小组进行评选活动,并将优秀小论文推荐上报。

5.在一学年小论文活动结束后,要对小论文活动的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可采用教师小结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以上方案的实施,鼓舞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使政治小论文写作这项政治课教学活动,得以更广泛地开展起来。并且笔者通过多年的政治小论文写作教学实践形成了如下反思。

1.选题内容应该注意时代性、现实性、针对性以及典型性。从获奖论文来看,所确定的题目应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同时又结合社会现实生活和社会需求,解决现实问题,反映对社会的热点、焦点和敏感问题的关注。如:诚信、环保、校园暴力、中学生上网面面观等课题。

2.要精心指导。这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写作能力和提高论文质量的关键。

3.要体现自我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自主的探索性活动,应充分考虑其“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综合能力为特征,以教会学生创造性学习为基本要素,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和参与程度,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积极态度以及独立思考、收集和处理信息材料、写作的能力等。

思想政治小论文分析各种社会现象,探讨人们关心的“热点”,热情讴歌改革,大胆抨击时弊,坦诚发表见解,是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好形式。既能考查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写作能力,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

政治小论文

小议“低碳经济”

哲学上讲,事物之间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的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大自然的开发也更加频繁、深入。以煤炭为例,煤炭是每个国家不可缺少的能源物质,而使用煤炭产生的污染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再则,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我们只为追求眼前的利益,将其消耗殆尽,我们的子孙万代将怎么办?正因如此,低碳经济引领经济发展正成为世界的潮流。

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环保方面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从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来说,低碳经济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低碳经济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

创新。

产业结构和制度。

创新。

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减少碳污染量,必然会影响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中国的能源结构一直呈高碳结构。中国在煤、石油等石化能源方面的技术系统落后,要发展低碳经济模式,政府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结合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建立低碳型社会。尽快开始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规划。其次,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低碳技术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是否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研究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最后,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加快定制和修改有利于减排的相关法规,以及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切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自觉遵守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我们只有从自己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实现科学发展,才能实现国富民强的目标。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来说,在低碳经济面前,我们提倡“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超市”、“低碳校园”、“低碳交通”、“低碳环保”、“低碳网络”、“低碳社区”,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因为量变必然引起质变,以我们小小的力量,大大的责任为低碳经济做点贡献。

政治论文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从高度理论化逐步向生活化转变,因此,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更为重视文化与生活内容的传递,结合这种教育改革方向,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要更为重视文化素养的全面传递。新教材已经过三版的修改,应该说已经相当完善,内容的选取也更加科学,更加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也更加便于自学,时代性鲜明。

高中文化政治论文范文一:试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论文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师。

【论文摘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内容更加生活化,更加便于自学,材料选取也更加具有时代性和科学性。

而这套教材的最重要特点是:强调思想政治的生活化,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生活的必然追求。

但是由于考核和评价体系,以及教师的知识素养和观念的原因,这套教材的特点不能很好地得以发挥。

本文对教材的内容和特点,考核和评价的局限与对策,对教师的要求等三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寻找突破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与旧政治教材“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及“哲学常识”相比,内容更加生活化,更加便于自学,资料选取也更加具有时代性和科学性。

而这套教材的最重要特点是:强调思想政治的生活化,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生活的必然追求。

这点我们从这套教材的内容即可看出,必修1-4分别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

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正是基于此,我认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多下点功夫。

一、把握教材的内容和特点。

新教材已经过三版的修改,应该说已经相当完善,内容的选取也更加科学,更加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也更加便于自学,时代性鲜明。

就教材内容来说,《思想政治》(必修)课程教材共设四个课程模块: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

其中,“思想政治1,2,3”分别讲述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生活领域的常识,以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的意义,是整合这三个课程模块的核心概念。

“思想政治4”的哲学知识则是上述三个模块内容目标的支撑,即认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生活领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真务实,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是整合这个课程模块的核心概念。

抛弃了以往旧教材过时的内容,突出了政治与社会的关系,尤其强调了文化的重要作用。

这些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到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法律等多学科知识。

例如,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比,更偏重于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方面,它的四个单元分别是“生活与消费”,“生产、劳动与经营”,“收人与分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抛弃原有的观念,更多地掌握经济学的知识,并把握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

以便准确地把握教材,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同时,便于自学。

新教材在课程之前已告诉同学们如何使用这套教材。

课程之前的“致同学们”,相当于以前的“说明”,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怎样看待这门课,主要是介绍这门课的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的关系,学习这门课的意义,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二、如何阅读这本教材,介绍了教材的编写结构和学习方法,具体、细致。

这篇“致同学们”是同学们学习的钥匙,也是教师如何在理解教材的特点,更好引导学生的前提条件。

每单元前,有本单元的知识框架,重点概念、重点知识点一一列出,一目了然。

《思想政治》新教材较之以往的教材,突出特点是适应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引人大量学生熟悉的、有代表性的、注重思想教育的事实材料,从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上让学生去掌握教材的基本结论。

同时插图也是这套教材的一大特色,大量的具有时代性和代表性擂图,使课文看起来更加形象,更加直观,也更加便于理解,例如思想政治《思想政治》(必修)3的插图多达150幅,使抽象的文化现象更加直观。

针对教材的这种变化,我们也应该相应地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法。

二、关于考核与评价。

考核和评价是衡量教育效果的最有效的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和评价依然如此。

由于现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衡量标准仍是考试,难免造成教师在教学中的顾虑,教学方法目的性和针对性无非是围绕高考转,说到底:分数是硬道理。

因此,我们要真正达到教材设计的效果,仍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为了达到新教材的目标,我们必须彻底抛弃“唯分”观念,确立素质教育观。

观念是行为的向导。

道德素质的公民。

政治课教学的任务是要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是要制造“考试机器”;第二,在明确高中政治课教学任务之后,就应当摆正政治课考试的地位。

为了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为了评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进行考试是必要的。

但是,倘若把考试异化为教育的目的、任务,考试就沦为阻碍教育发展的障碍,我们应当正确对待政治课考试,改变当前把学生的成绩当作教师教学绩效评估标准的不合理制度,改变围绕高考转的应试教育状况,改变当前的“唯分”观念;最后还应明确的是:我们强调改变“唯分”观念、“应试观念”,是因为当前政治课考试所考的不是“素质”,其分数不能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发展潜力。

一旦考试可以考察“素质”,那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也就得到了统一,所以,我们改变“唯分”观念,发展素质教育观念,并不是要否认考试制度本身,相反,应当通过改革当前政治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使之更好地促进政治课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同时对学生的评价观念也必须改变,因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基于此我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以人为本是评价的基拙。

高中政治新课标指出:“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

如学生的沟通、合作、表达能力,搜集与筛选多种社会信息能力等,都要注重从积极的方面、用发展的眼光给予评价。

”“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

评价要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以人为本是今天最时髦的词语,同时它也道出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学生是明天的未来和希望,如何让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目标,而这些建议无不体现了这样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具备正确的评价取向,即必须以学生的终身的、全面的发展为根本。

政治论文

摘要:在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背景下,新时期对于初中政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和个性品德的学科,如何能够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成为当前广大教育者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以提高考试成绩为主,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较为陈旧,无法有效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

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除了传授理论知识以外,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尤为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思想品格,养成良好的学习素养。

本文主要就德育教育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德育教育,初中政治,学习素养。

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作为我国课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思想品德和个性素养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尤其是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社会进步飞快,在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如何能够帮助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显得尤为关键。

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应该充分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渗透德育教育思想内容,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吸收和理解,切实培养学生思想品德。

由此看来,加强德育教育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渗透研究显得尤为关键,有助于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一、以身作则,树立道德模范。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起到道德模范的作用。

在对学生思想道德提出要求的同时,教师的德育教育同样尤为重要,不仅仅是初中思想政治教师,其他的教师同样具有德育教育的责任。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榜样模范力量,以身作则,带给学生更加积极向上的熏陶和引导。

初中生由于自身年龄较小,正处于价值观和道德情感培养的关键时期,加之社会上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的养成。

而教师对于事物好坏具有一定判断能力,帮助学生去分辨事物对错或好坏。

诸如,在对待京剧艺术传承而言,当今却鲜有人去学习和爱好,青少年更加喜欢一些新鲜元素,但也不能过度排斥新鲜元素,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一种明辨是非的能力,在美与丑度量中,能够表明自己的立场。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渗透德育教育。

教育是从心出发的,只有深入内心才能确保德育教育真正发挥原有作用,没有爱的教育将无法发挥原有作用。

那么,如何能够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建立密切的师生互动关系,提升育人成效成为当前首要工作方向之一。

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需要具备职业道德,能够带着负责的.态度去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只有真正的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以及呵护学生,才能帮助学生接受教师的意见。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除了注重知识的传授以外,还应该提高对情感因素的重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有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优化教育全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加客观的教学成效,将素质教育目标落实到实处,帮助学生健全人格,身心健康成长。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德育教育渗透。

在教育事业面向现代化背景下,新时期如何能够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活动开展,在优化学习过程的同时,还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成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相较于传统政治课堂上单一、陈旧的教学手段而言,学生转被动为主动,更加充分的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尤其是在教育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背景下,应该充分整合现代化教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促使政治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以往的我讲你听的形式,将枯燥、抽象的知识更为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提升教学成效。

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调动,可以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促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

诸如,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分析中,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制作ppt,辅助教学活动开展,将苏州园林、敦煌莫高窟和瓷器等众多优秀文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促使学生在欣赏生动、形象的图片同时,可以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中华文化产生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无形中养成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知识教育和现实教育结合,提升德育渗透成效。

思想政治教学主要目标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具备更高水平的政治思想素质。

教师应该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中联系较为密切的事例,促使学生能够收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

诸如,政治教学中,注重学法、懂法和守法,深入挖掘初中政治教材中的内容,明确学法和守法重要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综上所述,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主要是为了适应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应该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树立教师的模范作用,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活动开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切实提升初中政治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2]黎玉财.德育教育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渗透[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31(24):16.

政治论文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也就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初步要求。

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充满希望与艰辛的发展过程,其内涵丰富多彩,并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就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来说,建设美丽中国,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美离不开物质基础。一定的美丽,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美是一种感人的形象,是真与善的升华,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我们要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正如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许多事实告诉人们,一个国家即便自然环境很好,如果社会经济建设搞不好,国家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广大人民群众吃不饱穿不暖,要啥没啥,人们成天为生存而发愁,社会也不得安宁,这样的国家就谈不上美丽。

当然,这样讲也并非是说,一个国家只要经济上去了,国家就一定美丽了,事情也不是那样简单。国家是一个整体,其美丽与否,是由多方面的条件和因素综合而成的。只有各方面相互协调,相互合作,形成有效的整体,社会才会富有活力,才能给人以美感。

二、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不断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塑造美的人格。

世界上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归根到底,都是人创造的,所以,人才是最可宝贵的。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这也就是说,人是关键。而人的价值又决定于其自身素质。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说过:“充实之谓美”。“充实”之所以能给人以美,就在于它成为做人的基础,并且通过基础与精神情感的融合,转化为一种理性与德性,成为人的行动的指针,这就更为可贵。所以,建设美丽中国,一定要把塑造美的人格密切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人格是构成人的本质的比较稳定因素的综合体现。一个具有美的人格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都会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积极向上、爱憎分明、不卑不亢,自觉按照自己的人格要求做人行事。

美丽是事物本质的一种标志,有人把“美丽”与“漂亮”说成是一回事,这是不对的。一般说来,“漂亮”侧重于事物的外在形象,而“美丽”则是事物的内在气质;而且,从时间上来说,“漂亮”容易短暂,花开能有几日红?而美丽则可长久得多。例如以一个人来说,处于青年时期,长相又不错,当然会给人一种漂亮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漂亮”就会渐渐失去;而如果这个人在青年时代就好学上进,不断充实自己,则会诚于内而形于外,腹有诗书气自华,到了中年甚至老年,都会给人一种美感。可见,从时间上说,漂亮容易短暂,而美丽则比较长久。做人不仅要注意漂亮,更要追求美丽。

我们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美丽中国,当然离不开法治的作用。只有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发挥法制与制度建设的作用,推动社会更好前进。

三、坚持和谐发展。和谐是美的一种重要形态。

和谐体现事物发展的平衡、协调、容纳,和而不同,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好、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列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之中,这将为实现当代人利益永续发展的同时,也给自然留下更好的发展空间。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体。人只有懂得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把自然看成亲密的伙伴,友好相处,人与自然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才会有国强民富、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美丽家园。如此美丽的中国,当然更可爱!

政治论文政治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活动有显著的改进,但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存在参与不平衡、非制度化参与、参与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本文从从观念、体制、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了制约公民政治参与的原因并提出推进和完善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措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增强公民参与意识;提高党的民主执政意识,高度重视公民参与;加强公民参与的制度化建设。

关键词:公民政治参与现状措施。

政治参与其概念来自西方政治学,就其广义而言是指公民为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而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对政治体系施加影响的活动,是政治关系中公民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着政治关系的本质。切实加强对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活动的研究,对于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我国政治参与的现状。

从政治文明建设的角度,政治参与是其中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它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治民主化,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强化自己的功用与效能。追求普遍而平等的政治参与,不仅是民主政治的精神显示,也是一个社会的政治发展所趋向的核心内容。根据国情的发展,适度的政治参与是必要的,这是保障社会发展有序化的一项重要措施。但相对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刻变化,公民参与的总体水平显然滞后,尚有极大的拓展空间。从实践中看,公民政治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部分政治参与的动机表现为政治取向和利益取向并存的状态。

改革开放后利益原则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从而演变为某些人参与政治的一个主要驱动力,也就是说政治参与成为人们利益实现的重要途径。现代公民政治文化下,公民进行政治参与是一种自觉意识,而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动机还缺乏由利益取向到政治文化的进一步深化。

(二)不同地域、不同阶层,政治参与程度和质量不平衡。

我国经济发展区域的不平衡和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以及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不同阶层的人们,由于职业、社会地位、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别,也导致他们的政治参与状况表现各异。"处于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参与政治的比例必然要比处于较低社会经济地位的人高些,这种差别确实可以反映出那些较低社会地位的成员在各方面的不利条件,诸如仅享有较低级别的信息和较少的闲暇时间。"。

(三)我国公民对政治参与认知度相对较低,不利于人们的政治参与。

我党一直重视国人的主人翁教育,但是对如何进行政治参与的规则、方式、效用等方面的宣传比较缺乏。加之激励机制不完备,很多人处于政治冷漠之中,故而执行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偏颇。

(四)健全的政治参与程序和运行机制尚未形成。

我国虽然在公民政治参与上建立了诸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舆论信访制度等,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执行这些制度的具体措施及执行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在个别地方,选举走过场,不是真正反映民意或代表民意等,从而阻碍了公民有效地进入国家政治生活过程,最终影响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二、制约公民政治参与的原因。

公民参与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观念滞后是阻碍公民参与拓展的最大桎梏。

首先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漫长的封建社会既创造了璀灿的文化,同时也在人们的心里深深地打上了封建政策思想的烙印。在这种思想驱使下,部分官员不尊重公民应有的政治权力,仅把公民当作政策被动的接受者,认为公民理应绝对地接受和服从;或者害怕公民参与过多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不敢为积极广泛地推进公民参与的进一步开展。

(二)市场经济环境的客观制约。

我国经济发展明显呈现出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不平衡状态,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公民参与就更为积极主动,而广大的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公民的参与力度就明显弱化。市场经济对公民参与具有二重性,一方面,经济发展增强了人们的参与意识与能力;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导致利益分化,扩大利益差距,一部分人被边缘化,经济条件恶化,失去了参与的机会与条件,例如下岗失业工人、农民及城市农民工等。

(三)现行体制的困扰。

公民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现实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从我国目前来看,社会主义制度的阶级本质决定了我国的政治机制对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影响必然是积极的,但问题在于传统体制下行之有效的政治体制在目前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革后仍然运行于我们的工作机制之中。这是制约当前全国很多地区公民参与机制创新的一个深层次问题:本身规范合理且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和长期在实际运行中不合理不规范的潜规则之间的矛盾。

(四)参与形式与渠道问题。

目前,我国政治参与的渠道还相对单一,有待开发。例如中国工、青、妇的组织网络是比较健全的,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也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基本通道。通过工、青、妇等群众性组织来带动"准组织化参与",应该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公民政治参与的特色之一。但是目前工、青、妇组织这方面的功能相当孱弱。在整体上看,他们的行政化、机关化倾向比较严重,亲和力不够,社会公众对其依赖感不强,作为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和公民政治参与的通道,其发挥作用的空间还相当大。

三、推进和完善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措施。

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的路径,实际上是在探索建构一个民主行政治理模式,促使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向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转变,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我国公民政治参与认知水平。经济发展了,可以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政治活动,还将促进交通、通讯和技术的发展,从而为政治信息的传播和公众获取政治资源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物质前提。经济地位上的平等促成了人们对政治地位的寻求,共同富裕是实现公民政治参与平等性的经济条件。其次,市场经济推动思想解放。市场经济的实践唤醒了人们在经济上的平等观念、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和法制意识,并使其成为发扬政治民主、唤起公民政治参与意识、激发公民政治参与愿望的前提。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们的观念更新提供了外力助推。

(二)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增强公民参与意识。

规范化的公民参与,必须要有高度的公民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因而要有相应的积极参与的政治文化,为公民参与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政治文化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指导主体的政治行为,规定人们的政治倾向,影响和支配人们对政治行为方式的选择。因此,拓展公民参与,必须塑造全新的参与型政治文化,增强公民的主体意识,引导公民进一步了解、信赖和支持政策体系,提高公民参与的理性程度,约束非理性的情绪型参与。

(三)提高我党的民主执政意识,高度重视公民参与。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加强执政能力必须增强民主执政意识。应按照执政为民的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公民参与度。重视民主执政中的公民参与,培育和创新公民参与机制,在政策制定和行政管理监督中充分发挥公民参与的作用。

(四)加强公民参与的制度化建设。

公民参与制度化即公民参与的合理化、法制化,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把公民参与的合理要求以合法的、公民能够认同的法律规范确定下来;二是把公民参与行动纳入规范的、合法的轨道。制度化的公民参与对于提高政策体系的综合治理能力、补充政策体系能量、扩大政策体系的权力基础、增强政策体系的整合能力和稳定性,推动公共政策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具有重要意义。应在尊重宪法和相关法律对公民政治权利规定的前提下,建立公民参与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体系,用法律规范的形式把公民参与的内容、范围、方式予以确定,使公民参与经常化和秩序化。

参考文献:

[1]樊树龙,唐虹。政治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赵海月。目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以及民主政治建设的考量[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3):1-5.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