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三年级(优秀20篇)

时间:2023-11-27 11:33:45 作者:BW笔侠

山东是著名的旅游目的地,许多景点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到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山东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案

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

2、简介王维。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人为什么要思念家乡的亲人?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

二、初读。

1.学生自由读,把诗读准读顺。

2.指名读。正音,“茱萸”。

3、画出诗的节奏。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解诗。

1、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想想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或者用铅笔打上问号。

2、说说你学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3、连起来说一说诗意。

(1)每个人自己说一遍。

(2)指名说诗意。

4、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四、品诗。

1.“异乡异客”

背景介绍:作者王维十五岁便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永济,远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这首诗相传是少年离家后第二年所做,当时的“异乡”指的是国都长安,那时的长安是繁盛的。

2.“独”

3.“倍”

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千多年来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

a.每当国庆佳节,还在他乡的莘莘学子,会用诗句对家人说:——。

b.中秋来临,异地求职谋生的人们,会对着明月诉说:——。

五、读诗。

1、教师引读: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王维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王维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全班一起读。

六、小结。

同学们,诗人用了短短的28个字,将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情感曲折有致的展在我们的面前,虽然间隔了12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依然是那么感动,这就是经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七、拓展。

1、欣赏《秋思》。

(1)自由读这首诗。

(2)结合注释说说诗的意思。

(3)指导朗读这首诗。

2、诵读课前搜集的有关思念的古诗或现代诗歌。

3、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练、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第五册教材,第三单元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安排了两首古诗《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了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这两首古诗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感情。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表达作者背井离乡在重阳节对故乡对亲人的真挚思念的一首诗。学习这首古诗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字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感情,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体会诗人的感情在教学中有时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意思与当今意思有些不同如山东,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全句全诗的意思,通过资料了解一些节日的风俗也是这首诗的重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第九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重视根据古诗学习步骤来学习,培养学习古诗的能力,为第一首诗的学习又做了一次巩固。

根据教材特点和课标,以下三个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1、在知识与技能上朗读背诵诗歌。

2、在过程与方法上通过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课文。

3、在感情与态度价值观上要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这样可为后面要学的古诗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

2、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并介绍写作时的背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介绍背景时引出一个节日重阳节检查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并最后课件出示教师收集的资料。这样可培养学生自己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出示了资料后,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成功点,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给予以正确的答案。

课件出示学习古诗的步骤:有节奏的读诗、理解字词意思、根据字词意思,理解全句全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继续有感情的读诗、背诵古诗。

让学生明确学习古诗的步骤,知道这堂课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怎样去学,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失、不要盲目去学习古诗,三年级学生毕竟接触古诗较少,根据上首诗已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步骤,形成的基础,让他们小组去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够独立学懂的知识。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在自己已读基础上,听老师范读全诗,并检查标的停顿的地方是否划对。读后课件出示诗中停顿的地方。根据符号让学生再次尝试读诗并敢于与老师挑战,读的好与否。这样可培养学生的自我挑战,与别人挑战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自信。

这首诗字词的意思并不难,学生学习的难度应该不大,估计在课下通过查找有关资料学会的人应该很多。

在学习古诗中,我采用的形式是扶、放、半扶半放式的学习。

扶学生学习题目的山东,因为这是古今义发生变化的词。

放学生解释独、异乡、异客、倍、遥因为这些词的解释基本上没有什么难点。

放学生根据字词的解释来串讲全诗的诗意。

半扶半放教师质疑为何要登高、插茱萸,检查学生收集的资料,这样检查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提问题的能力,并且培养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本首诗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最后课件出示教师收集的资料,为了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以判断自己的对错。

扶师介绍今天的重阳节的习俗,又是老人节,从中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懂得尊老、爱老、助老。

课件出示诗中字词句的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出示字词句的意思,不是为了局限学生思考的空间,为了让学生心中有个准绳,并且为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做铺垫。

体会诗人的思想的感情,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亲人。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要使学生读好。

1、学生根据所划出的节奏,根据所体会的思想的感情,去尝试的朗读。

2、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带着含义去读、读出节奏感。

3、反复诵读。

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最后全班背诵。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理解句子含义两个训练点,并突出了按照学习古诗的步骤去学习,注重了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性。

三年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案

生:不知道。

师: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决心出去访仙学艺。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师讲故事,生静听)。

生:哦,九月初九就是重阳节。

师:关于这个节日,你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要观赏菊花。

生:我知道要吃重阳糕、

生:我知道要饮菊花酒。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电视知道的。

师:留心生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今天咱们一起去了解古人是怎样过重阳节的?(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看老师板书古诗,你们解决不认识的字。

生:(拿出字典,解决字音)。

师:试着朗读,要求正确。(抽读)。

师:谁来评评?

生:“茱萸”没有读准确。请大家跟我读。(学生跟读)。

师:谁再来试试?(一学生自告奋勇来读)。

师:怎样才能读出古诗的味道?

生:把声音放轻,速度减慢。

师:那咱们试试。(生自由练读)。

师:如果你能读好这首诗,就请你举手。(一生读)谁来评评?

生:他读得慢,有一点诗的味道了。

师:在读诗时,你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王维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师:是啊,“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表达思念的千古名句。(齐读这两句)。

师:诗人一个人冷冷清清地过着节日,心里更加地思念亲人。速度再慢一点,声音再低沉一点,把诗人的心情读出来。(生读)。

师:王维思念亲人的同时,他发现故乡的兄弟在干什么?

生:兄弟在登高远望,还分插茱萸。

生:插茱萸时兄弟们发现少了一人。

师:那是谁?

生:是王维。

师:通过古诗我们了解了古人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生:遍插茱萸。

师:让我们在音乐声中深情朗诵吧!让我们以诗传情吧!(生和着音乐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读)。

师: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例如唐朝李白的《 九月十日即事 》、唐朝王勃的《蜀中九日》等。

生:那为什么退休老人特别重视这个节日?

师: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确立为老人节。

此时,让我们走进王维的思念,把这首千古绝唱送给家里的老人吧(生齐声朗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这是唐朝大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思念家乡的诗。(诗的内容: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自主识记古诗中出现的生字。

2、通过反复诵读等多种诵读方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抓住诗中的关键字、词,读中品味,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渗透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教育。

4、拓展积累相关主题的古诗,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积累古诗的兴趣。

感受诗中的秋意、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搜集古诗(《夜雨寄北》、《客中九月》、《梦中作》、《静夜思》、《夜书所见》等)。

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诗人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一课时。

课前诵读:

《静夜思》《夜雨寄北》《夜书所见》。

(一)古诗积累,入其境。

1、师:听着同学们入情入境的吟诵真是一种享受。《静夜思》、《夜雨寄北》、《夜书所见》都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的感情,这浓浓的情意深深地渗透在每句诗甚至每个字中。这节课,咱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关此主题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师:这么长的诗题同学们能读得这么好,相信大家也能将这首诗读好。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为下一步深刻领会古诗的意境做好语言的积累与情感的铺垫。)。

(二)自主诵读,感其意。

1、将古诗自由诵读四遍,要读出层次。前两遍要读准音——字正腔圆,后两遍要读出节奏——有板有眼。

2、学生自由读古诗,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古诗,随机正音、读准节奏。

5、指名说,师小结。

6、学生默读古诗,运用方法自己尝试理解诗意,并动笔写一写。

(设计理念:不动笔墨不读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咬文嚼字,品其精。

1、汇报诗意,点拨引导。

(1)师:诗题你是怎样理解的?什么意思呢?

生:借助注释。“九月九日”是指农历的重阳佳节,“忆”是想念、思念,“山东”指的是诗人王维的家乡,“兄弟”就是家乡的兄弟、亲人。诗题的意思就是诗人王维在重阳节时思念家乡的亲人。

(2)师:好一个“思念”,诗中哪句明确写诗人想念亲人的?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的?

生:抓关键字“倍”和想象。

生:每当过节的时候,我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今天是重阳佳节,家家户户都在热热闹闹地过节,诗人王维想到家乡的亲人们(生:插上辟邪的茱萸,登上了高处)。这真是(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孩子们,让我们将这强烈的思念读出来。

(3)师:家乡的亲人们都登上了高处,却少了谁?

生:诗人王维。

师:此刻,王维身在何处?(外地)哪句诗?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具体是哪些词?(生:异乡、异客)。

师配乐介绍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走近诗人,去亲历诗人的情感世界,达到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并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来真切地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师:同学们,这两个“异”还有“独”令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这个“独”字让我想到王维是独自一人,很孤独。

生:窗外热闹非凡,屋内的王维却是寂寞、孤独。

……。

其实:家乡的亲人有何尝不思念这远离家乡的游子呢!这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设计意图:虽然理解诗意不必每个字都要理解,但对于诗中的重点字词必须抓住,解决得扎实。这不仅能为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诗的意境奠定一个厚实的基础,更为学生运用诗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四)配乐吟诵,悟其情。

1、师:孩子们,将这份浓浓的思念融入到我们的吟诵中,用我们的声音将它表达出来。

2、学生配乐自由吟诵,齐诵。

4、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学生尝试背诵,齐诵。

5、指导写字,抄写古诗。

(“插”的笔顺,“遥、茱、萸”的笔画。)。

(设计意图:在感受了诗的意境、体会了诗的情感之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进行背诵、积累,显得水到渠成、效果极佳。)。

(五)拓展阅读,陶其性。

师:同学们,古诗词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学习古诗词可以更好地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培养咱们良好的审美情趣。因此,老师特为同学们留了一份文化大餐,供大家品尝。

1、阅读相同主题的古诗。如:《客中九月》、《梦中作》。

2、读一读王维的其他佳作:《山居秋暝》、《竹里馆》、《鹿柴》、《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设计:

唐王维。

重阳思念家乡亲人。

独自。

孤独。

三年级的孩子理解诗意的方法运用还不够熟练,由于理解诗意用的时间叫较多,致使抄写古诗的时间就没有了。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学时间,着重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努力创设一种学习古诗词的氛围中,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情操。

三年级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常用知识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你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

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可以以连线方式表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古诗,可轻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读。

2、练习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1)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2)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通古诗。

(3)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直觉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

可以自学,也可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交流学习收获。

(3)质疑:还有什么不懂之处?

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趣味活动。

1、按卡片连词背诵。

请学生把生字卡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起来,并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

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

学生当小诗人,加动作或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的目的。

4、赛诗会。

(1)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两首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2)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富有感情。

课后习题。

小学三年级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三年级语文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体会作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一则故事、音乐磁带、搜集重阳节的常识、教学挂图或课件。

学生:搜集思念亲人的古诗。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揭示课文题目。

1.我们以前学过王维的古诗吗?谁会背?(《鸟鸣涧》《画》《相思》)。

2.王维简介:唐代著名诗人,少年聪慧,9岁时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艺,不仅能做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齐名。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他17岁时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揭题、质疑、解题。

二、学生自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诗歌。要求读通句子。

3.点名读,让其他学生注意聆听,看朗读者是否达到了以上要求。

4.借助注释、插图,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初步感知诗的大意。

三、交流感悟,体会意境。

1.全班齐读诗歌,然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全班交流。

(1)借助注释,合作学习,弄清诗句字面意思。学生对哪句有所得就说哪句,顺序不限;教师还要重视多方互动与交流的作用,激励学生融入自己的阅读感受,综合理解古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异客”,陌生的客人。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外地孤独一人,人生地疏、举目无亲,倍感孤寂。

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倍”,更加;“佳节”,美好的节日,本诗指重阳节。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远;“兄弟”,哥哥和弟弟;“登高”,民间风俗,重阳登高。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遍”,全都;“茱萸”,一种含有浓香的植物,古人重阳登高插茱萸,据说可以防灾。这句话的意思是,兄弟们头上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只缺少我一个人。

(2)质疑,交流。疑问主要由学生提出,答案则由交流得出结论。点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弄懂了些什么。(浓浓的思乡之情,有趣的民间风俗,对比的写作手法,简练的语言风格等)。

(3)有感情地朗读。

先让学生自己悟读,再点名读并评议,接着集体读,最后男、女生比赛读。

(4)背诵诗歌。

自己试背,同桌互背,集体背诵。

四、拓展延伸,迁移练笔。

2.学生练笔,展示交流。(把优秀作品张贴在黑板上)。

3.背诵诗歌,深化感情。

五、拓展思路。

1.除了本诗外,你还搜集到了哪些思念亲人的诗?(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交流搜集到的诗歌,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更深地理解古诗)。

2.课后练习。

(1)把自己搜集的古诗背熟。

(2)自主把自己搜集到的任意一首古诗改写成记叙文。

(3)办一期思乡、思亲为主题的古诗手抄报。(小组合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年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案

一、导入新课(复习引入。)。

2.原来,同学们都想和自己的亲人一起过节,感受家人团聚的快乐,可是,古代诗人王维却在过节时有着另一种心情,并且写下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播放课件。

3.他是谁?他的心情又怎样呢?为什么他会有这种心情呢?我们来这首。

二、自主学习。

1.自由通读一遍,把诗读正确。 。

2.抽读,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味。

3.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4. 再读古诗:诗人当时写这首诗时内心是什么感受?从哪里看出来?

三、探究交流。

1.从哪里看出诗人的孤独?    2、朗读。

3.口头填空:读到这个“独”字,我就想到:

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

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

5.思考: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6.口头填空:

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平日里常常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____。

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日里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8.指导诵读。

四、归纳点拨。

1.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2.学写“佳、倍”5个字。

重点强调“逢”和“佳”的横画,“倍、插”与形近字的区分。

3.学生仿写,体会字体的美观、规范。

五、当堂训练。

一.我国节日大家知。

赛龙舟,吃粽子——(          )。

吃汤圆,闹花灯——(          )。

放鞭炮,吃团圆饭——(          )。

赏月,吃月饼 ——(           )。

登高,饮菊花酒——(           )。

二.我会根据诗句填空。

之情。

(2)《夜书所见》主要通过描写         和            表达思乡之情,又通过孩子              的情景勾起对                 的怀念。

三年级三单元作文:改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此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独自在异乡闯荡,每到过节时就会思念自己的家人,知道家人登上高处插上茱萸作重阳节纪念时,少了一人来参加。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茱萸: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我越发思念眷亲。遥想今日重阳,家人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我十分思念家人。

重阳节我们一般到爷爷奶奶家过。但今年我没有回老家,重阳节虽然不是特别大的节日,但是我此时身在他乡,现在我也逐渐明白了就是思念远方的亲人的感觉。这让我想起了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名句。九九重阳是个登高望远的节日,也是老年人的节日。周末,爸爸、妈妈和我一同去登山。次日清晨,我们一家就开始爬尖峰山但缺少二老。哎,好思念姥姥姥爷。刚到一半,我们就累得直喘气,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歇息。我是不安分的,听着耳畔松涛阵阵,看漫山红叶缤纷,还不忘在林中搜寻一闪而过的小松鼠。最吸引我的是路边的野花。话说“路边的野花你别采”,怎么能不采呢?山花烂漫,鲜艳夺目,点缀在绿草丛中,那么招人喜爱。

我像鸟儿一样,追着蝴蝶雀跃,一不留神,就采了一大把。分了送给妈妈,她们都很高兴,抱在怀里爱不释手。

我们继续向上攀登,途中遇到不少登山的人。我突然记起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些风俗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体现。

“哇!好美的山哦!”我就回想起我小时候随家人爬了无数次的山,但每次爬山都是姥姥姥爷背我爬的。但我现在在他乡,我猜姥姥姥爷腿脚不利落了,不再是可以背着我上山的体魄了,妈妈爸爸的额头也爬上了皱纹。我的成长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在爱的氛围中成长,我好幸福。成长是个过程,我愿我的成长如爬山一样,有时可以停下脚步,陪伴家人歇息片刻,欣赏路边无限风景,采撷鲜花装点他们的容颜,他们的梦。

山景无限,秋景旖旎,九月九日重阳节去登山真是个不错的选择。

九九重阳是个登高望远的节日,也是老年人的节日。周末,我真希望和爸爸、妈妈一同回老家去陪姥姥姥爷。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锻炼身体。随着人们对重阳节的重视,已经博得了大多数老年人的亲睐。最后我祝老爷爷老奶奶们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三年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案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

(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

(“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

(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

(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

(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板书设计】。

倍思亲。

独兄弟。

少一人。

小学三年级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第五册第三单元第9课的其中一首古诗,抒发了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浓浓的思乡之情。学习这首诗主要就是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因为今天正好是八月十五中秋节所以我用“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呢?”导入,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过渡“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

然后用“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感受王维的心情。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练习:同学们离开过自己的家和父母分别过吗?我们班也有好多同学是从外地学校转到我校来的,你们想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吗?你们想不想远方的小伙伴呢?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不少小朋友表示曾经到亲戚家住过,少则两三天,多则半个多月,所以小朋友说的时候都表达出了自己很想家,这时候,我提问学生:“王维离家多久了?”“两年!”小朋友几乎是喊着回答,“会多么想家啊!谁能读出诗人的感受?”有了情感的铺垫,学生朗读起来颇具深情,效果较好。这个环节的设计,我体会到了只有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这种角色的互动,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真切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课上我留下了一个遗憾,在解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没有讲清楚,应该是诗人联想到远在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在思念自己的画面。这里,还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语言训练:兄弟们思念王维么,会怎么说?这样将会更清楚的了解诗的意思。这也让我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表达一定要清楚,语文要说得明明白白,否则,学生就听不明白,一头雾水,久而久之甚至会失去听课的乐趣。

小学四年级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体会作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一则故事、音乐磁带、搜集重阳节的常识、教学挂图或课件。

学生:搜集思念亲人的古诗。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揭示课文题目。

1.我们以前学过王维的古诗吗?谁会背?(《鸟鸣涧》《画》《相思》)。

2.王维简介:唐代著名诗人,少年聪慧,9岁时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艺,不仅能做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齐名。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他17岁时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揭题、质疑、解题。

二、学生自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诗歌。要求读通句子。

3.点名读,让其他学生注意聆听,看朗读者是否达到了以上要求。

4.借助注释、插图,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初步感知诗的大意。

三、交流感悟,体会意境。

1.全班齐读诗歌,然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全班交流。

(1)借助注释,合作学习,弄清诗句字面意思。学生对哪句有所得就说哪句,顺序不限;教师还要重视多方互动与交流的作用,激励学生融入自己的阅读感受,综合理解古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异客”,陌生的客人。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外地孤独一人,人生地疏、举目无亲,倍感孤寂。

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倍”,更加;“佳节”,美好的节日,本诗指重阳节。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远;“兄弟”,哥哥和弟弟;“登高”,民间风俗,重阳登高。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遍”,全都;“茱萸”,一种含有浓香的植物,古人重阳登高插茱萸,据说可以防灾。这句话的意思是,兄弟们头上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只缺少我一个人。

(2)质疑,交流。疑问主要由学生提出,答案则由交流得出结论。点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弄懂了些什么。(浓浓的思乡之情,有趣的民间风俗,对比的写作手法,简练的语言风格等)。

(3)有感情地朗读。

先让学生自己悟读,再点名读并评议,接着集体读,最后男、女生比赛读。

(4)背诵诗歌。

自己试背,同桌互背,集体背诵。

四、拓展延伸,迁移练笔。

2.学生练笔,展示交流。(把优秀作品张贴在黑板上)。

3.背诵诗歌,深化感情。

五、拓展思路。

1.除了本诗外,你还搜集到了哪些思念亲人的诗?(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交流搜集到的诗歌,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更深地理解古诗)。

2.课后练习。

(1)把自己搜集的古诗背熟。

(2)自主把自己搜集到的任意一首古诗改写成记叙文。

(3)办一期思乡、思亲为主题的古诗手抄报。(小组合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经典说课稿

一、说教材。

已不再生疏,对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有初步的了解,所以我认为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强烈的感情,而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是教学本诗的难点。根据本诗的特点,通过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能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孤独寂寞,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理念。

1、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

2、古诗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7,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启发学生喜欢古诗,并且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陶冶爱美的情趣。但是由于古诗创作的年代离学生比校久远,所以学生在理解意思,体会意境方面就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想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总之在整个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始终有一条清晰的脉络,那就是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三、教学方法。

1.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学习,运用多媒体,动用多种感官,进入到诗人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句的意境美。2.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寓学法指导于教学的全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这首诗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学习古诗的基础,我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然后我又出示了王维的简介,让学生从文字中了解到王维15岁离家,独自一人在外漂泊,备尝孤独寂寞,特别是在亲人团聚的重阳节,作者的思乡之情更浓,为了排遣寂寞,就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作。是历朝历代思乡诗文的代表。

(二)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必须掌握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地学习。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理解意境。鲁迅。

先生也指出:“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发讫即罢。”这都在说明诗是情感的载体。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只有在朗读(或吟诵)中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也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7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本课朗读,我设计了“字正腔圆”去初读,让学生读准诗句;“有板有眼”去认真读,让学生注重节奏;“原汁原味”去吟诵,让学生把握情感基调。

(四)在背诵的基础上,在感受诗人的思乡感情基础上,我让学生用笔划出表达作者思乡感情的句子,从而再次来体会这句千古名句的魅力,最后由“关怀是爱、期待是爱、呵护是爱、责备是爱”引出“思念是爱”这一主题,至此文章的思想感情达到高潮,诗文在毛阿敏的“思念”歌曲中落下了帷幕,王维的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深深地铭刻在学生、老师的心间。)布置作业:以“王维,我想对您说____”为题目,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爸爸、妈妈的思念关心之情。把诗人的思乡,思亲人的感情潜移默化的学生自己身上,从而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

教学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诗人王维在重阳节因思念家乡亲人而作。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也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我教这一课是在今年农历九月十日(星期一)。在农历九月七日(星期五)布置学生在九月九日(星期日)在家自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观察家人过节的情景。我想了解一下古人与今人过节的区别。

更多。

四年级语文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后资料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我知道。(选出正确答案,只填序号)。

1.农历九月九日是节。

a.端午b.清明c.重阳d.中秋。

2.山东是指()。

a.山东省b.华山以东c.山的东面。

3.异乡是指()。

a.山东b.他乡,外乡c.不同的'家乡。

二、咬文嚼字。(解释下列字在诗中的意思)。

小学四年级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第二首古诗。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能得知什么?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和王维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二、理解诗意,以“意”铺陈。

1、师: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放声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师:小声读,将自己未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5、组内交流,讲讲自己已经读懂的,以及还没读懂的。

6、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重点引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他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逢”

推荐识字方法:换偏旁(峰、蜂、锋)。

学生口头组词:逢年过节、相逢……。

师: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逢年过节”是指什么时候?

师(范写):应先写里面,再写外面,把走之儿写得长一些才美观。

(3)“遥”——“遥知”

(4)“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提供资料: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形成注释:异:别的,其他的;逢:遇到;遥知:远远地推想;遍插:身上到处插满。

7、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领: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17岁,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独”)。

2、师:“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

3、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亲”)。

4、指导朗读:再怎么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再怎么孤独,你仍为“异客”。

5、揭示学法:古诗的语言精炼,学习时可以结合诗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画面。身临其境,自然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

(二)扶:想象“佳节”,体会“倍思亲”

1、师:反复地读一读,第二句诗让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统一意见:佳节,往往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势必会想起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3、师:你知道有那些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4、师:把你们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提供句式:每逢节,我便想起)。

5、指导朗读:平时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地回忆这一幅幅画面,你能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倍思亲”)。

(三)放:想象“少一人”,体会“兄弟情深”

1、师:读一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组内交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略作点拨:兄弟们会说些什么?(“少一人”)会祝愿些什么?(联系茱萸的资料: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3、静静地默读,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少一人”)。

4、余音式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5、师:表面上写兄弟们想念诗人,但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么?(诗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诗人,可见“兄弟情深”啊!)。

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再来看看“忆”,单单只是回忆吗?“忆”怎样解释才更为贴切?(思念)。

2、师: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了解创作背景:诗人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思念如美酒越酿越深,才会写出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会诞生思乡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练读全诗,力图表达诗人思乡的情感。

五、指导背诵,学法迁移。

1、再现三组画面,依托画面,练习背诵。

2、师:通过反复吟诵来想象诗中蕴藏的画面,体会诗人情感,这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希望你们在学习其他古诗的时候,也能学到用到。

3、推荐学习:王维另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六、布置作业。

1、找一找王维写的其他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2、尝试用想象画面的方法自学一首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说教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我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作为教学本诗的一个重点;同时由于三年级学生对古诗已不再生疏,对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有初步的了解,所以我认为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强烈的感情,而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是教学本诗的难点。

根据本诗的特点,通过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文的意境。

3、能正确朗读古诗,掌握朗读古诗的方法。

4、拓展积累其他几首思乡的诗和句子。

二、教学理念。

1、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

2、古诗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启发学生喜欢古诗,并且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陶冶爱美的情趣。但是由于古诗创作的年代离学生比校久远,所以学生在理解意思,体会意境方面就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想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总之在整个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始终有一条清晰的脉络,那就是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三、教学方法。

1、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已有一定的基础。以往的串讲串问,效果不理想。所以我打算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学习,运用多媒体,动用多种感官,进入到诗人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句的意境美。

2、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寓学法指导于教学的全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这首诗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学习古诗的基础,我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一)揭题,读题,解题。

古诗是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诗人写作视角的小结,直接揭示本课课题,学生也很明确这是一首思乡诗。诗歌的学习要在课开始就先声夺人,抓住情感的基调,因此在读题上加以强化:“读诗要从读题目就开始入情入境。”题目中的“忆山东兄弟”中“山东”地理位置是个难点,采用板画形式,直观形象地画出诗人家乡蒲州、华山以东、长安的简单示意图,突破难点,同时也了解了诗人写作背景。

(二)诵读,理解意境。

毛苌曰:“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鲁迅先生也指出:“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发讫即罢。”这都在说明诗是情感的载体。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只有在朗读(或吟诵)中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也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本课朗读,我设计了“字正腔圆”去初读,让学生读准诗句;“有板有眼”去认真读,让学生注重节奏;“原汁原味”去吟诵,让学生把握情感基调。

在此诵读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走近诗人,走进古诗,让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诗的意思。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通过?“诗人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入情入境。在分析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让学生展开想像翅膀,从“独”、“异乡”、“异客”中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从“?每逢”、“倍”体会诗人的思乡思亲。通过描绘意境小结第一句诗,让学生对读诗句,加深了学生对千古名句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想像王维和兄弟互相牵挂对方,更深层地体会作者思乡的伤感。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师生通过韵译、诗文的反复对读,充分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

(三)古今乡愁诗歌拓展,学以致用。

古诗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通过古诗拓展,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打开新的视窗。本中拓展了两首古诗:一首是苏轼的《水调歌头》,另一首是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通过对古今文人墨客诗作的欣赏,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本课中还设计了一个“古诗今用”,把千古名句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意境中,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也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四)总结课文,共勉学生。

课的最后,赠送一首勉励诗于学生,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们今天所学的诗仅是古诗沧海中的一粟,作为炎黄子孙应当更广泛地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养料,从而开阔视野,体会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学生学习语言之美,学习运用美之语言。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练、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第五册教材,第三单元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安排了两首古诗《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了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这两首古诗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感情。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表达作者背井离乡在重阳节对故乡对亲人的真挚思念的一首诗。学习这首古诗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字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感情,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体会诗人的感情在教学中有时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意思与当今意思有些不同如山东,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全句全诗的意思,通过资料了解一些节日的风俗也是这首诗的重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第九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重视根据古诗学习步骤来学习,培养学习古诗的能力,为第一首诗的学习又做了一次巩固。

根据教材特点和课标,以下三个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1、在知识与技能上朗读背诵诗歌。

2、在过程与方法上通过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课文。

3、在感情与态度价值观上要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这样可为后面要学的古诗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

2、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并介绍写作时的背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介绍背景时引出一个节日重阳节检查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并最后课件出示教师收集的资料。这样可培养学生自己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出示了资料后,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成功点,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给予以正确的答案。

第二步;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课件出示学习古诗的步骤:有节奏的读诗、理解字词意思、根据字词意思,理解全句全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继续有感情的读诗、背诵古诗。

让学生明确学习古诗的步骤,知道这堂课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怎样去学,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失、不要盲目去学习古诗,三年级学生毕竟接触古诗较少,根据上首诗已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步骤,形成的基础,让他们小组去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够独立学懂的知识。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第三步:划出节奏、诵读诗句。

学生在自己已读基础上,听老师范读全诗,并检查标的停顿的地方是否划对。读后课件出示诗中停顿的地方。根据符号让学生再次尝试读诗并敢于与老师挑战,读的好与否。这样可培养学生的自我挑战,与别人挑战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自信。

第四步:学习诗句、体会感情。

这首诗字词的意思并不难,学生学习的难度应该不大,估计在课下通过查找有关资料学会的人应该很多。

在学习古诗中,我采用的形式是扶、放、半扶半放式的学习。

扶学生学习题目的山东,因为这是古今义发生变化的词。

放学生解释独、异乡、异客、倍、遥因为这些词的解释基本上没有什么难点。

放学生根据字词的解释来串讲全诗的诗意。

半扶半放教师质疑为何要登高、插茱萸,检查学生收集的资料,这样检查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提问题的能力,并且培养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本首诗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最后课件出示教师收集的资料,为了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以判断自己的对错。

扶师介绍今天的重阳节的习俗,又是老人节,从中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懂得尊老、爱老、助老。

课件出示诗中字词句的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出示字词句的意思,不是为了局限学生思考的空间,为了让学生心中有个准绳,并且为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做铺垫。

体会诗人的思想的感情,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亲人。

第五步:反复诵读、背诵诗歌。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要使学生读好。

1、学生根据所划出的节奏,根据所体会的思想的感情,去尝试的朗读。

2、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带着含义去读、读出节奏感。

3、反复诵读。

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最后全班背诵。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理解句子含义两个训练点,并突出了按照学习古诗的步骤去学习,注重了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性。

一、说教材。

首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的文章,本单元主要讲的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表达作者背井离乡在重阳节对故乡对亲人的真挚思念的一首诗。学习这首古诗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字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说学情。

合理的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学生,这个年级的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思维活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是总结概括能力还是较弱。,要指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教学生用多种读的方式展开教学把握全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结合新课标对该学段的具体要求,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诗情,理解全诗内容及重点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全诗内容及重点词。难点是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教学中我采用朗读法、探究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这样的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快速的带入到课堂中,为本节课的讲解铺设一个良好的感情基调。

(二)初步感知。

对于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该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习惯,整体感知的教学环节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所以此环节,我首先会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独自一人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恰逢重阳节,诗人无比思念家乡的亲人,就写下了这首诗。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

3.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古诗。

(三)深入研读。

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所了解之后,我安排了第三个教学环节--深入研读。阅读是深入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要想完成多重关系的对话,就需要我们对文本有着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此环节我会引导学生默读,边读边展开以下几个问题的思考和与讨论:

1.理解首联独、异乡、为异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

体会出作者孤独、无奈的情感。

2.理解颔联诗人为什么每逢遇到节日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4.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四)巩固提高。

这是一步学以致用的做法,学生不但对本堂课的知识得以巩固还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达到知识的迁移和巩固。至此,本节课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巩固,教师总结: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地铺展在我们面前。历经10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作业:搜集王维的其他诗词,研读并赏析。

七、说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这是唐朝大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思念家乡的诗。(诗的内容: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教学目标:

1、自主识记古诗中出现的生字。

2、通过反复诵读等多种诵读方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抓住诗中的关键字、词,读中品味,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渗透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教育。

4、拓展积累相关主题的古诗,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积累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的秋意、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搜集古诗(《夜雨寄北》、《客中九月》、《梦中作》、《静夜思》、《夜书所见》等)。

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诗人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课前诵读:

《静夜思》《夜雨寄北》《夜书所见》。

(一)古诗积累,入其境。

1、师:听着同学们入情入境的吟诵真是一种享受。《静夜思》、《夜雨寄北》、《夜书所见》都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的感情,这浓浓的情意深深地渗透在每句诗甚至每个字中。这节课,咱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关此主题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师:这么长的诗题同学们能读得这么好,相信大家也能将这首诗读好。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为下一步深刻领会古诗的意境做好语言的积累与情感的铺垫。)。

(二)自主诵读,感其意。

1、将古诗自由诵读四遍,要读出层次。前两遍要读准音——字正腔圆,后两遍要读出节奏——有板有眼。

2、学生自由读古诗,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古诗,随机正音、读准节奏。

5、指名说,师小结。

6、学生默读古诗,运用方法自己尝试理解诗意,并动笔写一写。

(设计理念:不动笔墨不读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咬文嚼字,品其精。

1、汇报诗意,点拨引导。

(1)师:诗题你是怎样理解的?什么意思呢?

生:借助注释。“九月九日”是指农历的重阳佳节,“忆”是想念、思念,“山东”指的是诗人王维的家乡,“兄弟”就是家乡的兄弟、亲人。诗题的意思就是诗人王维在重阳节时思念家乡的亲人。

(2)师:好一个“思念”,诗中哪句明确写诗人想念亲人的?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的?

生:抓关键字“倍”和想象。

生:每当过节的时候,我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今天是重阳佳节,家家户户都在热热闹闹地过节,诗人王维想到家乡的亲人们(生:插上辟邪的茱萸,登上了高处)。这真是(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孩子们,让我们将这强烈的思念读出来。

(3)师:家乡的亲人们都登上了高处,却少了谁?

生:诗人王维。

师:此刻,王维身在何处?(外地)哪句诗?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具体是哪些词?(生:异乡、异客)。

师配乐介绍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走近诗人,去亲历诗人的情感世界,达到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并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来真切地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师:同学们,这两个“异”还有“独”令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这个“独”字让我想到王维是独自一人,很孤独。

生:窗外热闹非凡,屋内的王维却是寂寞、孤独。

……。

其实:家乡的亲人有何尝不思念这远离家乡的游子呢!这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设计意图:虽然理解诗意不必每个字都要理解,但对于诗中的重点字词必须抓住,解决得扎实。这不仅能为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诗的意境奠定一个厚实的基础,更为学生运用诗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四)配乐吟诵,悟其情。

1、师:孩子们,将这份浓浓的思念融入到我们的吟诵中,用我们的声音将它表达出来。

2、学生配乐自由吟诵,齐诵。

4、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学生尝试背诵,齐诵。

5、指导写字,抄写古诗。

(“插”的笔顺,“遥、茱、萸”的笔画。)。

(设计意图:在感受了诗的意境、体会了诗的情感之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进行背诵、积累,显得水到渠成、效果极佳。)。

(五)拓展阅读,陶其性。

师:同学们,古诗词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学习古诗词可以更好地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培养咱们良好的审美情趣。因此,老师特为同学们留了一份文化大餐,供大家品尝。

1、阅读相同主题的古诗。如:《客中九月》、《梦中作》。

2、读一读王维的其他佳作:《山居秋暝》、《竹里馆》、《鹿柴》、《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设计:

唐王维。

重阳思念家乡亲人。

独自。

孤独。

七、教学反思:

三年级的孩子理解诗意的方法运用还不够熟练,由于理解诗意用的时间叫较多,致使抄写古诗的时间就没有了。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学时间,着重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努力创设一种学习古诗词的氛围中,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情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

首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的文章,本单元主要讲的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表达作者背井离乡在重阳节对故乡对亲人的真挚思念的一首诗。学习这首古诗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字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感情。

合理的'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学生,这个年级的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思维活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是总结概括能力还是较弱。,要指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教学生用多种读的方式展开教学把握全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结合新课标对该学段的具体要求,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诗情,理解全诗内容及重点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全诗内容及重点词。难点是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教学中我采用朗读法、探究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导入新课。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这样的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快速的带入到课堂中,为本节课的讲解铺设一个良好的感情基调。

(二)初步感知。

对于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该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习惯,整体感知的教学环节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所以此环节,我首先会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独自一人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恰逢重阳节,诗人无比思念家乡的亲人,就写下了这首诗。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

3.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古诗。

(三)深入研读。

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所了解之后,我安排了第三个教学环节--深入研读。阅读是深入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要想完成多重关系的对话,就需要我们对文本有着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此环节我会引导学生默读,边读边展开以下几个问题的思考和与讨论:

1.理解首联独、异乡、为异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

体会出作者孤独、无奈的情感。

2.理解颔联诗人为什么每逢遇到节日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4.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四)巩固提高。

这是一步学以致用的做法,学生不但对本堂课的知识得以巩固还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达到知识的迁移和巩固。至此,本节课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巩固,教师总结: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地铺展在我们面前。历经10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作业:搜集王维的其他诗词,研读并赏析。

四年级语文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后资料

《批点唐音》:真意所发,切实故难。

《王孟诗评》:顾云:真意所发,忠厚蔼然。

《唐诗正声》:吴逸一曰:口角边说话,故能真得妙绝,若落冥搜,便不能如此自然。

《唐诗广选》:蒋仲舒曰:在兄弟处想来,便远。

《唐诗直解》:诗不深苦,情自蔼然,叙得真率,不用雕琢。

《唐诗解》:摩诘作此,时年十七,词义之美,虽《涉岵》不能加。史以孝友称维,不虚哉!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自有一种至情,言外可想。徐充曰:“倍”字佳。“少一人”正应“独”字。

《唐贤三昧集笺注》:情至意新。《陟岵》之思。此非故学《三百篇》,人人胸中自有《三百篇》也。

《唐诗笺要》:右丞七绝,飘逸处如释仙仗履,古藻处如轩昊衣冠,其所养者深矣。

《唐诗别裁》:即《陟岵》诗意,谁谓唐人不近《三百篇》耶?

《茧斋诗谈》: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

《网师园唐诗笺》:至情流露,岂是寻常流连光景者?

《唐诗真趣编》:从对面说来,己之情自已,此避实击虚法。起二语拙,直是童年之作。

《诗式》:三四句与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意境相似。

《碛砂唐诗》:谦曰:圣叹曾言,唐人作诗每用“遥”字,如“遥知远林际”、“遥知兄弟登高处”,皆用倩女离魂法也,极有远致。

《诗境浅说续编》:杜少陵诗“忆弟看云白日眠”、白乐天诗“一夜乡心五处同”、皆寄怀群季之作,此诗尤万口流传。诗到真切动人处,一字不可移易也。

小学四年级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教学反思。

罗田县实验小学。

周浪芹。

一、多方资源贯穿始终。

在这堂课的始终我一直注重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课前,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学校资源库了解李白写作《静夜思》的背景与情感;并从资源库中初步了解认识了王维并探寻了他的家乡;以及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习俗。这些都为学习古诗,为理解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这些查询了解,有助于孩子们对古诗的理解。如知道了“山东兄弟”中“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因为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通过资源库知识,孩子们知道了王维在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独在异乡为异客”。通过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习惯,才明白为什么“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在课后我又安排孩子们继续上网学习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如可以再借网络自学《杂诗》等,让孩子们达到对古诗的深层次理解;同时让孩子们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真正走进异乡人心里去加深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二、紧扣资源突破重点。

通过平时的生活积累也了解了有哪些佳节。因为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和节日习俗。所以在教学这一重点时我将“佳节”具体化了,将常人的节日与异乡王维的节日情景作了个对比。“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这样孩子们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并能真正感受“佳节思亲”的痛苦。

王维佳节里倍思亲,怎样倍思亲呢?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他与其他文人所不同的独到描写之处,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引导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习惯,还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让孩子们明白古时人们在重阳节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寓意长寿;插茱萸可求平安避邪等。这样就对诗人遥知兄弟登高,插茱萸就能容易理解了。通过“配乐启发,闭目想象,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然后借助三组别人欢度节日与王维害怕过节的对比图展示,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样诗歌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抛砖引玉教给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不教。本次课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查询各种资料,了解多个知识,理解诗的意思,突破重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们今后自已去尝试。所以这节课也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次课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搜集、查询、了解,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团结合作,而且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关键是孩子们从这节课中学习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今后自己随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自觉去学习了解各种古诗。也真正让“要他学”而变为“他要学”了。到那时,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也才真正达到了效果。

因为师生的共同努力,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重难点的突破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能用心去感受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怎样“每逢佳节倍思亲”。当然在整次课的教与学而言,也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在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诗歌结合体验朗读的时候,也许是所在年级的孩子还较小,生活体验不够;也许与老师的引导不到位有关,在体验读的方面总感觉不太令人满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更加积极去探索,让孩子们的学习更能得心应手,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学得更加轻松自如。

小学四年级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模板

1.复习前两首古诗,能背诵并默写。

2.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诗句的意思,边读边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3.有语气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难点: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上节课学的两首古诗。

1.指名背诵《望庐山瀑布》、《山行》,说说诗的意思。

2.默写两首古诗,纠正错字。

(感情比前两首深沉,是写思念亲人的诗歌)。

2.下面,我们就自己试着学习这首古诗,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自学)。

3.你想向同学们介绍什么?(学生根据诗意,自由介绍诗意或有语气地朗读。)。

(1)作者:王维。唐代着名诗人,九岁就以文才出名,写此诗时年仅17岁。(还可让学生多做些介绍。)。

(2)题目:九九重阳节思念远在山东的兄弟。

(3)第一句;独自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人。

导:从哪个词看出作者是独自一人?(板书:孤独、孤单)。

从哪个词看出作者是加倍地思念亲人?(板书:加倍、更加)。

导: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

(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4)第二句:今天是重阳节,我想到了远在家乡的兄弟们登高插茱萸时少了我,一定很难过的。

(5)有语气地朗读。配乐朗读。

4.配乐背古诗。

5.十七岁的王维为什么远离家乡?过重阳节时,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展开想象,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学生思考后交流。推优给全班同学讲。(表扬学生的独特想象。)。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牧的《江南春》、李白的《山中问答》、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朱熹的《观书有感》。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