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单元备课(汇总19篇)

时间:2023-11-06 14:59:12 作者:HT书生

范文范本可以是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或作文,包括散文、小说、诗歌等。范文范本是指在某一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优秀作品,它可以给我们提供参考和借鉴的思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对象,确定我们的总结要点和重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我上学了》单元教学建议

参加人使用人。

项目集体备课主要内容个人二次备课。

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

一是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二是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十几问题,即“用数学”。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初步归纳整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理解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难点: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课时安排1、十几减93课时。

2、十几减几4课时。

3、综合应用(解决问题)2课时。

4、整理和复习3课时。

教学建议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鲁教版语文一年级《识字一》单元备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欣赏美景。

2、【课件:秋天组图】师语:你们瞧!秋天的景色就像一幅幅多彩的图画。

二、读中识字  学习新词。

1、师语: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现在,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吧!

【课件:生字词语】。

(1)自由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随机纠正字音,重在前后鼻、平翘舌)。

(2)【课件:去掉生字拼音】:同桌互相认读——指名读(词语变序)。

(3)【课件:生字变红色】:自由读(直接读生字)。

2、你们能自己学会这些生字吗?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反馈自学情况。

(1)四人小组合作读生字。

(2)指名小老师领读。

(3)指名读字再连词读。

4、男女生对读词语。

三、朗读感悟  理解词意。

1、师语:你们学得真好!让我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来读课文,边听边想象那美丽的画面。

2、你们也来试试吧!

(1)自由练读。

随机指导:【课件:三组词语随机出示有关图片】。

(3)选择课文中的一两个甚至更多的词语来说一句或几句话。

四、解析字形  指导书写  。

1、观察生字,找规律。(上下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壮”的右半部分写个“士”)。

2、师范写:

“华”(上下的比例)。

3、学生描红、学写。师随机指导,评议。

五、音乐激情  拓展延伸。

【课件:播放。

小学一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玩中学》教案

2、初步培养学生整理物品的习惯。

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分类、整理,即掌握分类方法。

找到合适的分类标准;

各种颜色的立体快、铅笔等。

师:孩子们,老师知道你们是懂礼貌、爱整洁的孩子。而且老师还知道你们今天每个人都会表现的非常乖。

一、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分类需求。

那下面请小朋友们看大屏幕,(出示第一幅图)。仔细观察后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吗?

生1:书架上的书很乱;

生2:玩具到处都是;

生3:笔、桌上、地上都有…。

师:很乱。那孩子们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很乱呢?请生自由回答。

师:孩子们说的都对。小猴自己也说了,好乱呀!播放课件。

师:ppt出示第二幅图。

师:孩子们,下面我们看看小猴整理后的房间,你感觉怎么样?生自由答。(整齐)很舒服(或很整齐)。

那孩子们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很舒服呢?

师:回答的真不错。所以呀,我们平时都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共同学习。

之前老师已经请小朋友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预习了关于分一分的内容。

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听清要求:(2、3个同学)你是怎样整理自己的书包的?(出示课件)(善于捕捉学生回答问题的信息,灵活处理)。

生自由汇报:语文放在一起,数学放在一起,文具放在一起等。

师引导总结:把书放在一起,作业本放放在一起,学具放在一起等。

师:看来呀孩子们真能干,学会了整理自己的书包。真了不起!

三、练习。

1、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把桌子上的小棒自己独立的试着分一分;

老师看哪些同学能干,分好用坐姿告诉老师。(老师巡视,捕捉信息,灵活处理)。

2、请同学们把小棒快速地放到桌子的左边然后用坐姿告诉老师。

那下面我们来展示展示你们的本领。老师相信你们行。

3、练习(出示课件)。

(1)把生活在水里的动物涂色。

师:请同桌之间小声地相互讨论,然后再回答问题。(生自由答。)。

(2)整理玩具,分类摆放。

小学一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我们一起学科学》教案

1、收集有关科学和科技发展的资料,明确科学课研究的对象和学习的知识内容。

2、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3、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初步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1、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2、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1、导入:

知道哪些科学家的名字?

知道哪些我国科技项目?

2、学习新课:

(一)科学课上要做什么?

1、谈话,简述科学的意义,科学课研究的对象。

2、分析科学家取得某项成就的原因。

3、具体说出科学家的哪些精神值得自己学习,

1、看书第二页。

2、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等得了什么?

3、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同位互相交流。

4、小组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

1.拿出带来的叶片观看一下,叶子是什么样的?

2.小鱼为何改变了方向?(课本第三页)。

3、小组代表说发现。

4、教师小结:我们要从小热爱科学,善于观察与思考,能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答案及追求真理。

四、拓展活动。

听科学家的故事。学生互相讲。

小学一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我们一起学科学》教案

1、感知生活中有许多科学问题。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中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3、愿意倾听别人的问题。

4、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感知科学就在身边。

教师做趣味游戏:听话的乒乓球。

教师课前将乒乓球内部置人一块铁块并封好;课上,将乒乓球放在纸屏前,手拿磁铁在纸屏后面吸引兵乓球中的磁铁,使乒乓球在纸屏上爬上、爬下。学生观察实验可发现乒乓球“很听话”,从而产生疑问。

(一)玩玩具,提出问题。

1、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玩具,如是什么玩具、有什么功能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玩的介绍提出问题。

2、学生交换玩玩具,互相向对方提出问题。

3、将玩具整理好,全班交流所提出的问题,汇总提出的问题总数。

4、引导学生认识到提出问题很重要。

(二)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

1、教师播放飓风刮倒大树的视频,学生提出问题。

2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

(三)列举生活实例,提出问题。

1、学生列举生活实例,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教师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记录,可以用文字、符号用案等记录自己的问题。

3、学生展示自己对问题的记录并介绍分别是什么问题。

学生分享本课的收获。

教师布置作业: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如在校园内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并将问题记录下来。

一年级科学电子备课

第1单元走进科学。

单元目标:

1.能够像科学家与工程师那样去尝试做一些小的探究活动或是工程实践。2.制定科学课的规则并自觉在活动中遵守。3.了解科学家与工程师的一些工作场景。

教学目标:

1.认识到有不同的科学家从事不同的研究,认识科学研究要从事观察、实验、考察、记录等实践活动。

2.让小学生也来经历科学探究发现的过程,意识到科学并不神秘,小孩子也能做科学。

3.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可以对自然现象作出很好的解释,但科学也不是万能的,一些问题至今仍没有找到答案。

4.科学研究、科学发现需要一个过程,许多问题的答案在今天仍没有到,但不代表以后不会找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课前准备:搜集科学家的故事,练习讲一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说说科学家的故事。

1.观察教材图片,说说这些科学家正在做什么。2.学生讲一讲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

出示一些科学家工作的场景图让学生进行交流。交流小结:科学家的研究要经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观察、实验、收集记录数据、得到发现等。

二、动手试一试。

1.学生说说在他们的生活中有没有滚小球的经历。2.实验之前先让学生猜一猜在哪个位置的球会滚得远一些。

3.一年级的学生第一次做科学实验,在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做好示范。在桌上铺一块有刻度标记的绒布,将斜坡架在绒布的一端,将小球先从斜坡上标有绿色标记的地方滚下,记下在绒布上停止时的位置,再将小球从斜坡上标有红色标记的的地方滚下,也记下在绒布上停止时的位置,比较它们的远近。

4.如果课堂时间充分还可以将斜坡的坡度变大,同样是从一点往下滚,记下小球滚动的距离,进行比较。

5.实验过后反思在实验的过程中有没有像科学家那样经历观察、实验、记录、发现的过程。

6.阅读大科学家伽利略做的滚小球实验资料,观看动画视频,将自己做的实验与大科学家做的实验进行比较,发现小孩子也和大科学家一样,也能进行科学研究,所以是小小科学家。

伽利略曾在6米多长的斜面上做过这样的滚球时间,用自制的水漏计时,他发现:小球越滚越快”。

三、探索大自然的秘密。

1.学生先说说教材中问题的答案。

2.你还知道科学家找到了哪些问题的答案。

3.还有一些问题至今没有找到答案,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4.说一说还有哪些问题没有找到答案。

5.一起讨论,你觉得这些问题以后会找到答案吗?

四、小结。小小工程师。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工程师所做的工作和科学家所做的工作还是有区别的,科学家侧重研究、发现,而工程师侧重设计、发明、制造,学生通过读图应有一个浅显的认识。

2.利用身边简单易得的材料,经历工程师那样的设计制造过程,体验工程实践。

课前准备:一枝很短的铅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认识工程师。

1.观察教材图片,说说这些工程师正在做什么。

3.讨论工程师的工作和科学家的工作有什么不一样?

二、工程师的杰作。

1.说说图片中展示了工程师的哪些杰作。2.交流还知道哪些是工程师的杰作。

3.结合活动手册,辨认哪些是工程师的杰作。4.交流你们有没有做过工程师的经历,讨论小孩子的玩的搭积木、造房子、堆沙堡、拼装模型、测试赛车等活动其实就是小小工程师做的事情。

三、小小工程师。

1.出示一个短的铅笔,不好写了,怎么办?

2.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个性化的铅笔加长器,不要求全班统一,就地取材,可以是纸质的、塑料管式的、也可以是木制的、竹制的等。

每一个小组里尽量要有不同的设计制作方案。

3.制作完成之后,先自己尝试写一写,然后再和同伴交换写一写,比较小组内哪些同学做得比较好。

4.使用买来的铅笔加长器,说说商店买来的有什么独特的设计,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在比较铅笔加长器时,买来的铅笔加长器漂亮、结实、实用,但是自己做的环保、节约、经济,比较时也不是一味地买来的好,那就失去了设计制作的意义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关心自己的学习场地,熟悉实验室的环境,如实验仪器摆放在哪,标本厨在哪,在哪可以取水等。

2.通过一个简单的探究活动来让学生意识到规则对于科学学习的意义,遵守规则可以提高实验效率、学习水平。

课前准备:一个细而高的瓶子,一个粗而矮的瓶子,两个瓶子里装有高度不同的染色的水。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参观比较。

1.参观科学教室,说说它与普通教室有什么不同?

比较之前要让学生仔细观察科学教室,关注以下这些方面:课桌椅的摆放、橱窗里的物品、墙壁板报的布置以及通水通电情况。坐的桌子不一样,科学教室里是大桌子;科学教室里可以看到一些动物、植物的标本;科学教室里还有一些实验器材;科学教室里通水通电等等。

2.学生尝试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布置。

坐的桌子不一样,科学教室里是大桌子,可以多人坐在坐一起做实验;科学教室里可以看到一些动物、植物的标本;科学教室里还有一些实验器材;科学教室里通水通电;科学教室的环境布置与科学有关等等。

二、实验:比较水的多少1.教学时教师需准备给每个小组学生准备一高一矮的两个瓶子里装有不同高度的水,为了看得更清楚,可以用色素给水染色。

2.比较之前让学生制定一个简单的计划,说说怎么去比,需要用到什么材料。

3.比较的方法可以多样,教师要尽可能地想到学生所想到的方法并准备好相应的工具。

不好的行为:声音吵杂,不听指挥,互相争抢器材,搞得桌上到处是水、没有人人参与……。

7.将所有的规则都记录下来,进行强化,并提醒在以后的活动中要注意遵守这些规则。

三、小结。

小学一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玩中学》教案

1.在游戏中,了解磁铁同极排斥、异极相吸的特性。

2.能在主动探索、反复尝试中找出磁扣的南北极。

3.在合作游戏和探索活动中感受玩磁铁的乐趣。

条形磁铁、u形磁铁若干,磁扣人手一个,磁铁玩具。

一、探究磁铁同极排斥、异极相吸的特性。

1.情境导入,激趣。

师:小队员们,又到了我们一起“学科学,大闯关”的活动了,大家有没有信心闯关成功?别忘了我的口号是“科学泡泡,动手动脑;玩转磁铁,探索奥妙!”大家准备好了吗?有没有信心们?好,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闯关游戏。

2.探究知道新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观察一下磁铁。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磁铁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学生:

(1)磁铁的形状:方块磁铁、瓦形磁铁、圆柱形磁铁、圆环磁铁、圆片磁铁、条形磁铁、u形磁铁。

(2)磁铁两端有蓝色,一端红色。

(3)磁铁能够吸引铁磁性物质。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对。

3.游戏:变身小磁铁。

师:同学们很棒,请你们任选蓝色和红色小标志的两头,互相对碰会有什么现象?(同颜色的两端相斥,不同颜色的两端相吸。)。

二、探究磁铁的应用。

1.激趣。

师:玩过了游戏,我们休息一下,进行我们的终极挑战。

2.学生探究,磁铁还可以吸引那些物体?(教师适时引导,并观察学生实验情况。)。

3.分享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简介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三、教学计划(主要针对阅读和作文教学,在此间和课堂插入基础知识的学习)。

1、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教材,充分利用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独立思考,敢于创新,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阅读的能力;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上课要用普通话。

2、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教材,利用工具书初步了解所学知识,提出质疑,或通过课外书籍、网络、咨询、请教等收集有关资料,或在生活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寻找与课文相关的信息,或按照老师布置的思考题,做好准备。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认识、问题等走向课堂,促进课堂上的学习,更为学会收集、组织分析和学会运用知识,提供了锻炼机会,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激发学生课堂上“我要学”的欲望。

4、根据这几年的中考题来看,要特别重视阅读教学,扩大阅读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1)先预习、泛读,让学生在心中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个大致的轮廓。

(2)精读,对文章的局部,即对字、词、句、段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达到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掌握,使心中的轮廓更透澈、鲜明。有了总体印象之后,还要抓住文章的具体内容、具体人物、情节、结构和具体的描绘,进行深入精读,达到从“点”的深化掌握,到“面”的深刻理解。

(3)找重点的阅读来让学生去做(每周至少一篇)。

5、继续采用上学期的合作学习小组(4人,前后桌为主)。课堂上,尝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对老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自学后,小组合作解决,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会各抒己见,大胆发言,大胆提出反对意见,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学习就会是积极的。

6、加强作文指导,提高作文能力。作文训练题要创设情境,帖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说、想说话,要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创作激情作文;作文评改也要形式多样,坚持“多写少改详评”原则;如可让学生穿插改阅或自行改阅,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面批,多写有激励性的评语。

7、将文言文作为硬件,除在课堂上精讲多背外,把文言文知识总结成试卷、课件,变换形式让学生熟稔于心中,为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8、搞好单元过关的训练和测试。每单元结束后测验一次,通过语文成绩动向表对没过关的同学的课外辅导,力求人人过关。

9、认真备好课(制定一份备课计划方向表)。继续络的有关理论文章,进一步提高自己素质和业务水平。继续学习计算机技术,上好多媒体课。继续摸索、实验,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重点是阅读教学方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一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教案

教学目标:

1、逐步形成主动积极收集资料、依据计划进行研究的探究习惯。

2、能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部分建筑物采光不足的原因,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4、探究光的反射原理,了解平面镜的反光作用,知道物体反光能力的强弱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有关。

5、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教师:下载并整合的远程教育资源中关于光的传播教学课件;镜子,铝板,纸板,凸透镜等。

学生:模拟建筑物(纸箱),电筒,弯管吸管;镜子,铝板,纸板等。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医院的长通道为什么会出现采光问题?

二、模拟实验。

1、实验探究光传播的路线。

(1)演示实验:我们需要哪些材料来做模拟实验?

(2)思考:光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光照不到建筑物的内部?为什么会出现影子?

学生猜测,大胆假设。

(3)学生实验:我们用弯管吸管能看见日光灯吗?为什么?

师生共同利用弯管吸管观察日光灯,通过这一小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线。

2、阅读资料。

(1)谈话:通过弯管不能看见日光灯,说明了光传播的路线是怎样的?

学生交流,师生评议。(日光灯不能透过弯管进入我们的眼睛,说明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知识链接:阅读课文第17页。

了解什么是光源。教师和学生共同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光源。

(3)课件演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利用课件直观地演示光直线的传播的现象,了解古人怎样研究和利用光直线传播原理的。(墨翟)。

三、问题解决。

1、谈话:光是直线传播的,能不能让光改变方向?怎样才能解决采光问题?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大胆进行假设。

师生共同利用镜子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实验,教师可以指定某一个方位,让每一组学生利用镜子把手电筒的光照射到指定的地方。在使用镜子之后,再利用文具盒等身边常见的材料再次实验。

3、拓展研究:各种材料反光性能有什么不同?

4、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有哪些发现?把我们的发现记录到记录本上。

四、拓展学习。

1、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光的反射现象?

学生交流,师生评议。

2、作业:请课后收集和查阅有关光传播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交流收集的资料。

1、谈话:同学们收集到哪些关于光传播的资料?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共享你的成果?

2、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3、教师课件展示:光导纤维、放大镜汇聚光线等。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课件把生活中难以见到的光导纤维等高科技,以直观的图片或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改变光传播路线的新方法。

二、设计方案。

1、谈话:我们刚才交流了这么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资料,我们怎样解决采光不足的问题呢?请各小组利用文字、图画或者图结合的方式,分组设计解决方案。

2、交流展示:我们的方案设计好了,请各小组向大家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组同学注意倾听,提出好的建议。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3、阅读:自主阅读p28/29页的科学自助餐。

4、改进方案:请各小组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建议,结合科学自助餐里的启示,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三、拓展。

实验验证我们的方案能否成功。

小学一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教案

1、使学生感知物体的冷热、软硬、粗糙、光滑等特征,发展感知能力。

2、帮助幼儿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

3、培养幼儿用手触摸感知物体的习惯。

用手感知物体的特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

每人一套材料:三支彩笔,复印纸、纸板、砂纸。

方法与手段:讨论法、问答法、游戏法。

一、激发学生动手触摸的兴趣。

师:请你用手摸一摸自己的皮肤,说说你有什么感觉?(引导说一说摸过的什么感觉,引导说完整句。)学生自由操作,并各自发表意见。

二、引导幼儿通过触摸,感知物体的不同特征。

引导幼儿说出软硬、光滑、粗糙等词汇。

师:我们能用手摸出软、硬、光滑、粗糙,你们的小手真能干!

2、教师继续提问:现在请你用手摸摸自己身上,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3、再摸摸其他物品从箱子中任意摸出一种物品,说说它的特征。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用手摸一摸物品,说一说事物的特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尝试用几个词表达自己的感觉,帮助学生从物体的多方面感知特征与表达。

三、引导学生讨论,扩展经验。

1.准备1—2个学生没有触摸过的东西。

引导幼儿回答用手摸摸捏捏并请几位小朋友上来捏一捏,摸一摸。

2.教师继续提问:你还摸过什么东西?他们摸上去有什么感觉?说出来告诉大家。

四、活动延伸:

回家蒙上眼睛,摸一摸,分辨出爸爸、妈妈。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四单元备课

数学备课(实验稿)。

教学内容十几减8、7的退位减法课型新授。

课前准备课件课时1。

教材前后联系前置基础:十几减9。

后续知识:十几减6、5、4。

核心知识点破十法求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1、结合情境图,学会十几减8、7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够说出十几减8、7的算法、算理。

教师提出的核心问题1、15-8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你打算怎样计算?

2、先算:10-8=2,2+5=72为什么要加上5?

渗透的思想方法。

学生主要的训练点破十法求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主题图。看一看,运动会上举行正在什么比赛呢?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这四句话可以归纳一下吗?

生:女生有15人,分两组比赛,第一组有8人。

男生有13人,也分两组比赛,第一自有7人。

生:女生第二组有几人?

男生第二组有几人?(板书)。

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学生思考、列式。

板书:15-8=。

师:可以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你打算怎样计算?再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

2、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生1:可以用想加算减。8+7=15,所以15-8=7。

生2:破十法。15分成10和5,10-8=2,2+5=7。

生3:连减法。15-5=10,10-3=7。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都动了脑筋。第一个同学用了想加算减法;第二个同学用了“破十法”,第三个同学用了练减法,第四个同学用了多减再补法。

3、重点“破十法”

哪种方法好理解呢?好,破十法比较好理解,我们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这个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根据破十法的过程板书出来。学生说熟练。

15-8=先算:10-8=2,再算2+5=7。

4、练习“破十法”

13-7=先算:10-7=3,3+3=6。

三、小结方法,总结提升。

教师小结:观察今天学习的减法是什么样的减法呢?(十几减8、7,板书),我们要学会用破十法解决,其余的方法也可以用,但是破十法要掌握。

四、自主练习巩固方法。

1、第1题:计算。

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想加算减法。

2、第2题:看图计算,体会减法的含义,正确计算,说算理。

3、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启发学生观察,发现被减数变大,减数不变,差也变大,并且和被减数变化的幅度一样。

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师:今天我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十几减8、7的退位减法。

15-8=7。

想加算减。8+7=15,所以15-8=7。

破十法:15分成10和5,10-8=2,2+5=7。

连减法:15-5=10,10-3=7。

教学效果(教师做自我评价)。

小学一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教案

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教学重点】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种植一棵植物,观察并记录。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植物、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的大图,向学生提问:“图中哪些是植物?”学生会说树、草等。

2.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植物”。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并提问:“这棵植物会不会开花?叶子是什么样子的?生长在哪里?”等。

3.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以使学生认识更多的植物。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记录,形成班级记录表,张贴在班级中。

二、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1.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同时发现陆地上有植物,水中也有植物。也可以问:“图上有多少种植物?”

2.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植物”的概念,如“都有叶子,都是绿的,会开花,会长大”等。教师将交流结果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3.教师提问:“蝴蝶是植物吗?”让学生来说说判断的理由。学生可能会说:“植物不会动,蝴蝶会飞;蝴蝶是动物”等。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与动物的不同。

三、塑料花是植物吗?

1.提问:“蝴蝶不是植物,那塑料花是植物吗?”

2.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是什么?

3.提供植物与塑料花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对比,在小组观察、交流。

4.学生可能会说塑料花不是“活”的。从结果来说,植物有根、茎、叶,会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同时它的生长需要水、空气、阳光、一定的温度条件(生长需要环境的支持)的,这与塑料花不会生长、不会死亡、长期保持一种形态是完全不同的。(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础,允许多种不同的表述和看法)。

四、种一棵植物。

1.出示自己带来的一些植物,例如胡萝卜、小葱、绿萝枝条、大蒜、多肉植物的叶片、小苗、种子等,并出示植物的两种种植方式(土培和水培),分别介绍这些植物适合种在土里还是种在水里。教师适当演示。

2.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种植材料,包括花盆、土、小铲子等园艺工具,让学生自主选择植物,回家种植。

3.选择的植物可以让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的“第1周”中画好,这样便于指导。学生对种植后如何照顾植物可能并不熟悉,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如土培植物不干不浇、浇则浇透;水培植物需要换水,放在家里的哪个位置更合适等,都要做详细的说明。种养活动也需要家长的配合。教师可以打印《致家长的一封信》,附上要求和种养方法,发给学生家长,希望家长提供帮助,使学生能更好地照顾植物。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并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塑料花是植物吗?说说理由。

小学一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教案

认识眼睛,以及它们的作用,知道眼睛的重要性。

镜子、七巧板图片。

学生戴眼罩的时间不宜过久,可能会造成感觉不适。

1、导入一。

教师:(播放动画)蒙蒙诺诺是怎么找到自己照片的啊?小朋友们闭上眼睛,你们还能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吗?,往四周看一看能看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眼睛的重要性)。

2、导入二。

活动导入。

活动:小眼看世界。

(1)戴上眼罩,体验黑暗。

教师:(分发材料)你看得见吗?能走路吗?(引导体验黑暗带来的不便)。

教师:下面老师要请一个小朋友上前,戴着眼罩,穿过这些障碍物,看看会怎么样。(在教室前面摆法一些椅子等障碍物,摆放2—3个即可,同时老师在旁边注意保护,以免学生跌倒磕碰)。

(2)眼睛的作用。

教师:刚才戴上眼罩的小朋友走的跌跌撞撞的,谁说一下这是为什么呢?(鼓励幼儿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让幼儿体验黑暗,明白眼睛的作用)教师: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好,所以我们要爱护我们的眼睛,还要关心和帮助眼睛看不到的人,对不对?(引导小朋友爱护眼睛,培养小朋友助残意识,关心帮助残障人士)。

3、评估。

(1)是否知道眼睛的作用。

(2)是否参与了眼睛的游戏。

4、小结:师谈话说如何保护自己眼睛和耳朵。

5、延伸:

图片有哪几种动物(9页大象图)。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四单元备课

第九单元雪山乐园--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教材运用综合的活动场景--雪山乐园,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回顾整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全册学习内容的总复习,对学生回顾整理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初步归纳整理的能力、养成回顾与反思的学习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单元的复习内容是2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图形与位置,分类与比较、统计初步知识。

教材用一个涵盖了整册知识的十分综合的活动场景--雪山乐园提供线索,通过解决“主题情境”、“回顾整理”和“综合练习”中一系列有挑战性的问题,对全册知识进行整理与反思。通过反思对自己的所知、所能、所会有清楚地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复习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具有明显时令特点的,学生喜闻乐见的综合情境图。在这一情境图中,涵盖了本册教材“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四大领域各个单元的所有内容。第二部分是根据综合情境图中的信息,按知识板块由中心向四周辐射回顾与整理的内容。采取引导、提示、点拨、指导的方式,启发学生自己回顾与思考,目的是将更大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借助提供的线索,对各单元中所学过的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第三部分是配合回顾与整理的思路,精心设计的覆盖各个单元知识内容的综合练习题,目的是使前面理性的复习与整理在这里得到具体落实,以此完成对所学内容的巩固与提高。

三、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经历整理复习的过程中,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四、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综合情境图,引导学生按知识板块进行回顾整理。

教材设计了“雪山乐园”这样一幅综合情境图。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通过观察,发现并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然后按照“回顾与整理”中所划分的知识板块分别进行回顾整理,解决问题。

2、提倡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整理复习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独立地思考,回顾整理自己所学的知识,然后通过合作交流互相补充,逐步完善。在整理的过程中,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全面条理地整理出全部知识,只要能整理出一点,教师就要为他们高兴,给予表扬鼓励,从而使每一位同学都有收获,增强学习的成功感,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教师要对学生回顾整理知识的方法给予适当的指导。

这是学生第一次对全册教材进行回顾整理,学生受观察能力、认知水平、综合分析等能力的局限,开始可能不会全面、系统的整理知识或顾此失彼。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回顾整理知识的方法做具体针对性强地指导。

五、本单元建议课时数:6课时。

第一课时。

中心板块对全册教材的回顾与整理。

教学内容:

中心板块,对全册教材内容的回顾与整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

2、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过程:

一、回忆全册内容。

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同学们一定学到了许多知识,在数学方面,你都有哪些收获?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一下吧。

1、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提出要求:(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回忆,然后小组同学交流,其他学生补充。)。

2、归类、综合。

引导学生对于所学内容归类,大约可以划分为4个板块的内容。2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分类、比较与位置;图形与位置;统计初步知识。

二、欣赏雪山乐园。

三、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思考,并在小组中交流。

3、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组间交流。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左上角板块--分类、比较与位置。

教学内容:

雪山乐园回顾与整理左上角板块,分类、比较与位置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熟练的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

2、能对事物的长短、大小、粗细、胖瘦、轻重、高矮等进行比较。

3、熟悉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能说出事物的具体位置。

4、培养小组的合作、交流、探索、思考的意识,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位置”知识的整理。

1、介绍雪山乐园的情况。

师:“我们欣赏过美丽的雪山乐园,知道里面有那么多数学问题,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雪山乐园的情况吗?”

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雪山乐园,教师适时引导。

结合学生的描述,教师可以进行板书:中间、左右、上下等。

2、师:“你还能提出哪些有关位置的问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小组汇报时,教师及时参与,学生没有涉及到的位置问题提出来。

3、师:“你能用位置的知识介绍自己身边的同学吗?谁能向介绍自己的家所在的位置?”

再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熟悉的教室、校园环境等。

二、“比较和分类”知识的整理。

留心捕捉学生交流的信息,组织学生讨论。如:学生介绍“小朋友在雪山乐园非常开心,有打雪仗的、堆雪人的、还有滑雪的”等。

教师可以及时引导:“你能换个角度给图上的小朋友分类吗?”组织学生讨论,理解分类的知识。

三、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1、第8题,整理物品。

(1)说一说怎样整理,谈谈自己的想法。

(2)进行评价。“你认为这样整理怎样?”“你有不同的意见吗?”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3)统计表。

让学生按照统计表中指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将整理的结果填在统计表中。(4)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第10题,小动物玩跷跷板。

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下面的内容:

位置:左右、前后、上下。

比较:比轻重、比胖瘦、比大小。

鼓励学生用“谁比谁……”,说一句完整的话。

让学生从自己身边选取素材进行大小、厚薄、远近、宽窄、粗细、高矮等的比较,会用“谁比谁----”来表达比较的结果。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样学的?

第三课时。

左下角板块数与计算。

教学内容:

2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整理复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20以内数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加减的含义。

2、在经历整理复习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提高20以内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熟练程序。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

1、出示雪山乐园情境图,提问:如果你到雪山乐园,最喜欢干什么?

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数的(可以按顺序一个一个地数或两个两个地数或一组一组地数,还有其他方法。)。

4、师:我们今天来了11个同学滑雪。关于11,你都了解哪些知识?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交流:(学生可能联想到以下内容,如果学生有没有想到的内容,教师可以适当引导)。

数的顺序:11的前面是10,后面是12。

数的组成: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

数位:11的十位是1,个位是1。

数的大小:11比10大,比12小。

计数器:在计数器上表示11。

6、综合练习第1-3题。

第1题,,教师出示1-20的卡片,让学生说一说数的组成、数位,还可进行数的排序、大小比较等方面的巩固活动。

第2题,先让学生数一数花生的个数,完成连一连。“涂一涂”,再让学生观察8个花生的颜色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然后自己设计排列规律,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涂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第3题是一道找规律的开放性练习题。练习时,可让学生先观察两组数中所圈数的规律,然后把剩余部分圈完。还可让学生按自己想得规律换颜色圈一圈,并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二、复习20以内的加减法。

1、师: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生:打雪仗和堆雪人的一共有多少人?……。

2、组织学生解答问题时,教师注意问一问:你是怎样计算?

3、师: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生:滑雪的比打雪仗的少多少人?……。

4、学生解答问题,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5、综合练习第4-7题。

第4题,组织学生小组活动。活动前先说明活动的要求和规则,要轮流出示表示得数的数字卡片,反复练习,以达到正确熟练口算20以内加减法的目的。

第5题,通过第一幅图提出计算“球场上一共有多少人”复习20以内数的加法;通过第二幅图与第一幅图踢球人数的变化,复习20以内的减法。通过回答“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出“黄队离开了几人?”“蓝队离开了几人?”“现在球场上哪队人数多?多多少?”等问题。练习时,要充分利用图中信息,达到一图多用的目的。

第6题是比较两个算式结果的练习。练习时,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比较,也可以不计算通过观察、分析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如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一个数加0、减0,结果不变;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加数不同,另一个加数大的,和比较大;被减数相同,减数不同,减数大的,其差小;减数相同,被减数不同,被减数大的其差大。

第7题通过“给得数是7的部分涂色”,涂出和平鸽的趣味题,巩固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练习时,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内互相检查说说涂出来的是什么,比一比谁涂得漂亮,以达到启发兴趣的意图。

三、博士提问:

关于数与计算,你还知道哪些知识?自己回家整理,第二天全班交流。

第四课时。

右上角板块图形与位置。

教学内容:

雪山乐园回顾与整理中右上角板块,图形与位置的有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所学的图形与位置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过程:

一、想一想。

师:同学们,回想一下这学期我们学过了哪些图形?

出示准备好的积木,利用积木巩固所学的图形。

二、找一找。

三、游一游。

仔细观察雪山乐园图:看看这里边都有哪些是你熟悉的图形?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尽可能让学生找出多一些的图形。如雪人的头是球形的,注意培养他们对立体图形的形象思维能力。

四、看一看。

3、练习:综合练习9圈一圈,先让学生观察小华在镜子中的形象然后圈出是在前后侧哪一面照出来的。通过小华照镜子的情境图,复习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知识。

五、评一评。

师:同学们将你们捏好的图形拿出来,咱们评比一下,好吗?评比之前教师要说明白要求。

1、分小组进行评比。

2、说说捏得是什么图形。

3、评出捏得好的。

4、进行奖励。

第五课时。

右下角板块统计。

教学内容:

雪山乐园回顾整理中对右下角板块的统计的相关内容的复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统计”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运用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统计的过程中,体验其方法,初步培养统计数据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从雪山乐园里发现了许多以前学过的知识,这节课,你再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一下,还有什么发现。

二、数一数,并统计。

2、观察图后,请学生说一说,雪山乐园有……。

3、把你数的数量记录下来,就是统计。并出示表格。

4、学生自己数一数,完成统计表。

5、你还想统计什么?数一数,自己统计下来。

三、提出问题。

下面我们看这张雪山乐园的统计表,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四、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综合练习。

1、课本第12题。

(1)说一说大海里有什么?

(2)你喜欢什么?树一数有多少?(在数的时候注意方位的准确性)。

(3)一一列出数据制成统计表。

(4)根据表格提出问题。

2、小组合作。

统计一下小组成员中家用电器的数量。

3、实践作业。

统计一下你们家一周内每天使用塑料袋的数量。看了之后你想说什么?

第六课时。

综合练习课你学会了吗?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使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有所提提高。

2.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多样化的培养。

3.在练习过程中力求使知识系统化和趣味化。

4.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注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思路:

创设情境、设疑激趣过关游戏、趣味练习丰收园内、品味成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唐老鸭博士。唐老鸭博士想带小朋友们一起去数学王国,但是要打开数学王国的大门需要一把金钥匙,只要闯关成功,就能得到这把金钥匙。怎么样,有信心闯关成功吗?那就开始吧!

二、过关游戏、趣味练习。

1、第一关,课本107页第2题。

出示图,先让学生观察:图上都有些什么?可以让学生给图上的两个小朋友起个名字,然后让学生针对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再让学生自己解答问题,最后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系统梳理。

2、第二关,动手操作、分类整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提前准备好的各种形状的物体用一个大袋子装好。

(1)摸,说形状,小组全体成员参与。

(2)摆一摆,比比谁摆出的物体最好,最有创新精神(可进行自我评价、学生评价、老师评价)。

(3)统计一下,你摆的车(或其它物体)所用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个数,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展示给老师和同学。

3、第三关,课本108页,第3题。

先让学生自己看图,然后让学生看图讲一个数学故事,尤其要注意学生叙述数学故事时语言思维的完整性,对于表达好的学生要及时鼓励。

4、第四关(涂一涂,想一想)。

(1)先让学生涂完书上12个汽球的颜色。

(2)想一想,第16个汽球是什么颜色?要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三、丰收园里品味成功。

唐老鸭博士:恭喜小朋友们闯关成功,你们得到了数学王国的金钥匙,看,数学王国里有一棵好大的智慧树,请小朋友们摘下这些智慧果吧!这里教师用手在黑板上画一棵大树,然后贴上提前准备好的五个大苹果剪纸,反面写上“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学生每摘一个,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学习数学的体会,然后放到丰收园中去。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四单元备课

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是在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学习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学知识必须具备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单元内容既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本单元教学的内容是: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总体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能结合现实进行初步的估算。

2、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过程,体会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的学习。

3、能利用所用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单元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口算。

教学难点:

1、活用情境图,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知识。

2、注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口算方法,尊重学生有个性的选择计算方法。

3、加强高效率的联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准备:情境图、小学具、口算卡等。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数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具摆一摆、数一数,并借助计数器在头脑中清晰地建立表象,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熟练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索、归纳和计算能力。特别是关于10以内加减法,要熟练运用“凑十法”计算。

2、提倡算法多样化。让学生独立探索算法,并通过交流体验算法多样化。

3、要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和估计意识。

本单元采用的主要教法学法:

操作法、发现法、引导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练习法。

教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多媒体课件、展台。

课时安排建议:14节。

第一课时。

小小运动会信息窗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的信息窗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2、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的方法,通过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地学习。

3、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2、通过算法多样化让学生初步学会有个性地学习,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向学生明确运动员的选拔要求,让学生课前分组选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运动会就要来临了。开展运动会需要我们做很多的准备工作,这节课我们首先来进行运动会的报名。(出示课题:运动会报名)。

师:下面请每组选出的运动员上台。(每组的运动员上台。)。

小组的同学能够选你们当我们班参赛的运动员,说明大家是非常信任你们的,老师也相信你们。

二、提出问题。

生:只要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运动员就知道了。

师:那么,怎样才能知道运动员的人数呢?

生甲:可以计算赛跑的和投沙包的一共有多少人。列式:9+6=。

生乙:刚才这个问题也可以列式:6+9=。

生丙:其实,要算一共有多少人,还可以算一算男女运动员一共有多少人。

三、解决问题。

1、探索9+6的算法。

(1)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提示学生可以借助学具演示来进行。

(2)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算法。

(3)组间交流:

生甲:我用数一数的方法......

生乙:我先把6分成1和5,9+1得10,10+5得15。

生丙:我把9看成10,10+6=16,16-1=15。......

师:刚才这些同学说的都不错,说明同学们都动脑筋了,这值得表扬.请同学们自己想一想,这些方法中哪种方法最简便,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学生独立思考一分钟)。

师: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吗?

2、探索6+9的算法。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法技术2一下6+9得多少。

(1)让学生独立思考。

(2)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算法。

(3)组间交流,教师对于由9+6=15想出6+9=15的同学要大加表扬和鼓励,向学生进一步渗透加法交换律的数学思想,并提高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积极性。

3、探索8+7、7+8的算法。

师:刚才有个同学提出了要求“需要写多少个号码”,还可以算算男女运动员一共有多少个。用这种方法又该怎样列式呢?(指生回答,并且说说算法。)。

4、小结与回顾:过刚才我们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计算了“需要多少个号码,并研究9+6、6+9、8+7、7+8的算法。这也是课本第72页、第73页的内容。请同学们打开书,一边看书,一边回顾刚才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并将书上的方框、括号填完整。

四、练习与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

先让学生用完整的一、两句话说明图意,然后让学生解决问题“一共摘了多少根”把正确的列式填在书上,同位说一说算法。

2、算一算,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得数。师计时,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订正时,引导学生看板书寻找规律。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下课铃声就要响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学随笔:

第二课时。

小小运动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4--75页的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继续探索20以内进位加法的算法。

2、通过合作交流,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巩固应用。

1、说出下面几道题的得数。

8+55+87+44+73+96+87+98+9。

5+76+63+87+74+85+96+57+6。

2、自主练习第2题。

小组合作,教师首先要说明要求。可以以举例的方式讲清规则,如一人说得数是11的算式,就要把得数是13的算式有条理地按次序说出来,9+4=13、8+5=13、7+6=13、6+7=13、5+8=13、4+9=13。

小组内的同学要互相倾听,互相帮助,尽可能地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都说一说。

3、自主练习第3题。

4、自主练习第5题。

一共有多少萝卜?学生自己看图,列算式。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列?

5、自主练习第6题。

让学生看图编个小故事,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唤起学生对美好往事的回忆,让学生尽情地提出数学问题,并独立解答。交流时,先组内交流,再组间交流。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随笔:

第三课时。

小小运动会信息窗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6页信息窗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运用20以内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2、借助“运动会分饮料”这种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在解题过程中,体验数学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看图讲故事并提出问题。

出示76页信息窗2,组织学生“看图讲故事”,让学生理清情境图中所包含的种种信息,通过研究书中提出“一组一共要多少瓶饮料”为引线,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中的其它信息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梳理,顺势过渡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红点标示的问题时,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列出算式,然后互相交流想法。

教学绿点标示的问题时,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与交流。对于当前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写在问题口袋里,留待以后解决。

三、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是引导学生写算式的练习。

教师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次序写算式。为了扩大练习量,可灵活增加8加几、9加几、5加几……的算式。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2、自主练习第2题。

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我们玩“找朋友”的游戏好吗?每个学生手里拿一张算式卡片。出示贴有得数是10、11、12、13、14、15、16、17、18、19、20的小椅子。每个同学手里卡片上算式的得数是几就找几号小椅子。得数10是多余信息,没有对应的卡片。你能帮它找到朋友吗?指名说。

四、走进生活。

你能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吗?老师领同学们到商店去看看好吗?出示准备好的标有价钱的物品,引导学生说出每样物品的价钱。你需要哪两样东西选好后,算一算需要多少钱?需要帮助的同学请举手或找同学帮助。教师参与到活动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课堂小结。

这节数学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六、教学随笔:

第四课时。

小小运动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78页的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20以内的进位的加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口算比赛。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现在,我们先来比赛,好吗?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看谁算得快。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4题。

投影学生课间活动的游戏图。给学生几秒钟的时间,看一看画面。然后,拿走投影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上大约有几个小朋友?再数一数,看看谁估计的最准确。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你打算怎样解决?可完全放手,训练学生从情境中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练习第5题。

两队少先队员进行交流活动的情境图。练习时,组织学生看图讲故事,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独立解答。然后进行交流补充,互相学习。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随笔:

第五课时。

小小运动会信息窗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9页的信息窗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在主动体验中学习知识。

2、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探索交流解决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自觉性。

3、初步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二、提出问题。

用多媒体或实物投影出示信息窗3。

1、师:这是投沙包比赛的现场,你看到了什么?

2、师:如果由你当裁判,你怎样判断他们的名次?

三、解决问题。

1、到底谁赢了?小组的同学讨论。

2、交流方法。

生:数一数就知道了。

生:算一算每人投中了几个就行了。

3、完成表格。

拿出事先发给学生的统计表,让学生完成表中内容:

要投沙包数量。

没投中的个数。

投中的个数。

4、师:谁愿意将自己的表格展示给大家看看?

利用实物投影把作品展示给大家,并向大家介绍自己是自己样算出来的。

6、算出其他小朋友投沙包的个数,并排出名次。

四、课堂小结。

五、教学随笔:

第六课时。

小小运动会20以内退位减法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1页的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巩固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充分利用情景图,从图中获取更多的信息。

3、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对于出现错误的学生,要及时纠正。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2、自主练习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小组订正答案。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有什么错误,对于全班共同的错误要给予纠正。

3、自主练习第3题。

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图中给了你哪能些信息?你能用这些信息编一个童话故事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对多余信息的处理时,让同学们想办法,搬不回家的怎么办?每个同学都有朋友,你能不能给它也找个朋友?从而对学习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四、走进生活。

结合实际自己编一道题目,并请同为帮助计算。

五、教学随笔。

第七课时。

小小运动会信息窗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4页的信息窗4。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

2、进一步学习运用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前将教室内画上8条跑道。

2、作13个跑号。

3、13个学生扮演运动员,1个学生扮演裁判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二、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信息窗4,同学们观察画面,从画面上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有什么问题?

三、解决问题。

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筛选出13人分成两组,只有8条跑道,怎么分?

(1)分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提出各种假设。

学生可能会提出:“第一组分8人,第二组分5人。

学生也可能会提出:第一组分7人,第二组分6人。

对于以上两种分法,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还可能提出:第一组分9人,第二组分4人。对于这种分法,教师不要急于否定,而要组织学生讨论,这种分法的不合理性。学生再来观察画面,找出其中的问题。也培养了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提出的不能解决的问题暂时放在问题口袋中。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随笔:

第八课时。

小小运动会20以内退位减法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使学生巩固和熟练地掌握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和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教师把83页第3题制成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卡片游戏。

同学们,现在我们同桌合作来做游戏,看看哪个同桌做得好。

教师宣布游戏规则:同桌每人一组卡片,各自抽取一张,根据两个数列出算式,一人说一道,直至老师说停,谁说对的多就算赢,赢的一方保管卡片。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看图,自己编一个数学小故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自主练习第2题。

根据计算器上的数据,写出一道算式。有条件,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用计算器计算几道题,初步接触计算器。

3、自主练习第5题。

4、自主练习第6题。

自己看图,看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随笔:

第九课时。

小小运动会信息窗五。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5页的信息窗5。

教学目标:

1、借助成绩统计和分发奖品,引导学生提出多个问题,综合应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

2、通过“领奖品和公布成绩”现实的情景画面中大量的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现实的情景画面,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应用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运动会的比赛项目结束了,下面该到发奖的时间了,让我们到领奖台看看吧。

二、提出问题。

根据画面上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重点引导学生说出“成绩公告”栏里以统计表的形式给出了一年级三个班男、女同学的得分情况。

三、解决问题。

1、整理提出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加以梳理,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起来。

学生有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发了几本练习本?

发了几支铅笔?

发了几个笔袋?

一年级一班男、女生一共得了多少分?

一年级二班男、女生一共得了多少分?

一年级三班男、女生一共得了多少分?

一班比二班多得多少分?

二班比三班相差多少分?

一班再得几分就和三班一样多?

2、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综合应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全班交流回顾。

解答完后,让学生进行交流,并说出应用图中的哪些信息,解。

决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

四、巩固拓展,应用问题。

1、自主练习第1题。

出示86页第一题先让生说图意,然后独立解答。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解决过程。

2、自主练习第2题。

先让学生编成童话故事,说给大家听。然后帮助小蝌蚪找到妈妈。

五、教学随笔:

第十课时。

小小运动会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综合应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

2、通过现实的情景画面,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应用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口算比赛。

教师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题目写在卡片上,组织学生进行口算比赛。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3题。

先让生看图列出算式再交流。练习本题时,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独立地列出算式,通过小组交流,加强对多方面知识的巩固。

2、自主练习第4题。

通过这道题目的练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自主练习第5题。

出示87页停车场的情景图,先让生看图,理清图中所所包含的种种信息。然后根据信息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独立解答后,让学生进行交流,并说出运用了图中的哪些信息,解决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4、自主练习第6题。

通过涂得数是11的部分,练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随笔。

第十一课时。

小小运动会回顾整理(一)。

教学内容:

1、复习20以内数的加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0-9的数字卡片,教师准备红营区投影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二、回顾整理。

1、蓝旗区。

师:在蓝旗区,为同学们准备了1-10的卡片,请两个同学一组,同时出一张卡片,把两张卡片上的数加起来,谁先说出得数,谁算胜利。

学生练习。

2、黄旗区。

你们小组有一人说得数,其他学生抽取相应的算式卡片。

3、红旗区。

投影红旗区图。

师说:看看图里的算式是怎样排列的?

师问:怎样排列的,有什么规律?

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先竖着看,第一列都是9加几,我还看出横着看第一行得数都是11。进位加法以第一小组为例放给小组以讨论合作的形式进行,分工协作,按规律找卡片并且填完整。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回顾整理,你又有什么收获?

四、教学随笔。

第十二课时。

小小运动会回顾整理(二)。

教学内容:

1、复习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分类整理出减法表,提高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练习绿旗区有关内容。

1、出示口算卡片:13–813–513–7。

师问:结果各是几?你发现这三个算式有什么规律?

师问: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举例并口算结果。

2、计算14–518–912–3。

师问:通过计算你发现有什么规律?

生答:这些结果都是9。

师问: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举例并口算结果。

二、练习深蓝旗区的有关内容。

出示贴有口算题的小黑板,口算下面题。

11–911–813–913–8。

12–615–817–914–5。

生口算上面算式结果,师在上面板书结果。

师问:上面算式有什么规律?能否把减法算式按得数分组?

教师把全班分成八个大组,每个大组中合作小组只负责卡片得数为2、3、4、5、6、7、8、9的一个数,具体练习方式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分工协作、组长负责,组员找卡片,一生汇报,组与组交流汇报结果。

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得数的算式有什么规律?

学生观察、得出规律后让学生说出结果是7的算式。

三、完成紫旗区的内容。

出示紫旗区的内容,让学生观察片刻。

师问:通过观察,你得出什么规律?学生根据规律填写算式,集体纠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回顾整理,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内容?

五、巩固练习。

1、17–8=15–9=16–7=11–8=。

2、写出得数是7的退位减法算式。

六、教学随笔:

第十三课时。

小小运动会回顾整理(三)。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对第七单元所学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减法,提高学生计算进位加减法的熟练程度。

教学过程:

一、综合练习1。

1、学生独立完成后以开火车的形式汇报结果。

2、让学生自己出20以内进位加减法计算题,其他学生抢答,学生自我评价。

二、综合练习2。

三、综合练习3。

给学生一些数字,从里面挑选出3张数字卡片,并组成四个算式。

这些算式有联系吗?都有什么联系?还能找出其余有联系的数吗?

学生上黑板找出来,其他同学评判对错。

四、综合练习4。

出示4题彩图,让学生看几秒钟,迅速盖住。

请你猜猜图上一共有多少小狗?并数一数。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你想怎样解决?

五、综合练习5。

男孩可能是几岁?女孩呢?

六、课堂总结。

七、教学随笔。

第十四课时。

小小运动会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3页探索规律。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在对规律题的观察讨论解决的过程中发现事物中隐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一些思想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投影出示排列有规律的彩灯。

请同学们观察图上的彩灯,你发现了什么?

对,在生活中,很多情况下,是有规律可循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趣的规律。

二、探索规律。

1、投影出示93页第1题。

2、投影出示93页第2题。

仔细观察,魔术箱的数有规律吗?是怎样的规律?和小组的同学说说,并写出后面魔术箱的数。

3、投影出示93页第3题。

引导看图,教师说明横看有什么特点、竖看有什么特点。

问:横看第一行数有什么特点?第二行数有什么特点?空白处怎样填?

………..

第五行数有什么特点?空白处怎么填?

填完图后,你还觉得有哪些规律?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探索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要认真观察,看看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什么规律。

四、教学随笔。

第七单元小小运动会单元备课

――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单元备课)。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口算;能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2、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联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的方法;通过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的学习。

3、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1、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联系。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的方法;

3、通过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的学习。

教学难点:

1、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口算;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课时安排:19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82页。

教学目的:

1、经历主动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2、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交流自己的算法,感受算法多样化。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

二、新课:

1、出示情境图:运动会报名的场景。

(1)让学生说一说,这是在干什么?

师引导学生看图: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老师遇到了什么难题?

(2)(看图后指名说)我们一起来帮他解决,好吗?

(同位互相讨论)。

(3)举手交流自己的想法:(1)数一数(1、2、3……16)。

(2)9+6。

6+9。

老师板书:9+66+9。

小组讨论9+6或6+9的算法。(老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算法:

(1)数学具(先摆9根,再摆6根,数一数一共16根)。

(2)把9看成10,10+6=1616-1=15。

(3)“凑十法”,把6分成1和5,9+1=1010+5=15。

或把9分成4和5,6+4=1010+5=15。

只要学生的想法有道理,都应给予肯定。

2、男、女运动员一共有多少?

(1)先让学生自己列式。

7+8=8+7=。

(2)怎样算?同位互相说一说。

指名说算式7+8=158+7=15。

(3)能说说你是怎样算得吗?

(1)数学具(先摆8根,再摆7根,数一数一共15根)。

(2)把8看成10,10+7=1717-2=15。

(3)“凑十法”,把7分成2和5,8+2=1010+5=15。

或把8分成3和5,7+3=1010+5=15。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1)让学生说一说,并解决。

(2)鼓励学生多说。

三、课堂练习:

1、课本第82页,第1题。(1)让学生圈一圈,算一算。

(2)学生独立完成,师生共同纠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教师补充。

板书设计:

小小运动会。

9+6=156+9=15。

7+8=158+7=15。

1、9+2=11(只)。

9+4=13(只)。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页。

教学目的:

1、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2、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交流自己的算法,感受算法多样化。

3、会根据图,列式,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教学准备:小棒。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

二、巩固练习:

1、第2题:看图列式。

(1)让学生根据图,自己列式。

(2)学生独立完成,师生共同纠正。

2、第3题:计算。

(1)先让学生独立计算。

(2)比较上下2行,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3、第4题:连线。

(1)让学生说一说,怎么做。

(2)让学生先计算出每一个算式。

(3)将答案相同的两个算式连起来。

4、第5题:填空。

(1)先让学生自己计算。

(2)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教师补充。

板书设计:

自主练习。

2、9+3=12(个)9+7=16(朵)。

3+9=12(个)7+9=16(朵)。

3、9+4=9+5=9+8=9+7=。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页。

教学目的:

1、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2、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交流自己的算法,感受算法多样化。

3、会根据图,列式,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小棒。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

二、巩固练习:

1、第6题:看图列式。(1)学生说一说,图中都有哪些信息?

(2)让学生自己列式。

(3)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第7题:看图列式,提问:

(1)学生说一说,图中都有哪些信息?

(2)让学生自己列式。

(3)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

3、第8题:看图列式,提问题。

(1)学生说一说,图中都有哪些信息?

(2)让学生自己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

三、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教师补充。

板书设计:

自主练习。

6、9+5=14(个)5+9=14(个)。

7、9+8=17(只)8+9=17(只)。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86页。

教学目的:

1、经历主动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2、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交流自己的算法,感受算法多样化。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

二、新课:

1、出示情境图(分发饮料)。

(1)引导学生看图,了解信息窗中的信息。

果汁:一组要8瓶,二组要7瓶。

矿泉水:一组要6瓶,二组要7瓶。

(2)引导学生思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2、提出问题:两组一共要多少瓶果汁?

(1)让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2)然后互相交流想法。

师板书:8+7=。

7+8=。

引导学生交流算法。

(3)8+7=15。

7+8=15。

3、提出问题:两组一共要矿泉水多少瓶?

(1)让学生自己列式,并解决。

6+7=13。

7+6=13。

(2)学生交流算法。

4、一组需要饮料和矿泉水一共多少瓶?

让学生自己列式,并解决。

8+6=146+8=14。

5、二组需要饮料和矿泉水一共多少瓶?

让学生自己列式,并解决。

7+7=14。

三、课堂练习:

1、第1题:圈一圈,算一算。让学生独立完成。

2、第2题,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师生共同纠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教师补充。

1生活中的数2比较单元备课

教学目标。

认识高矮的区别,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体会高矮的相对性,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在比较过程中,对差别不明显的,要先进行刻画,再比较。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比较的方法.

教具准备。

绳子字典。

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师:同学们,大家认识大象与长颈鹿吗?

生:认识.

师:谁能告诉老师它们谁高?谁矮?

生:长颈鹿高,大象矮.

师:大象与小鸡谁高谁矮?

生:大象高,小鸡矮.

师:真棒!那为什么大象一会儿高了,一会儿矮了呢?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比身高。

1.擂台赛。

请班上长得很高的同学上台当擂主,其他同学挑战。当两个学生在台上比身高时,其余同学在台下当裁判,由a,b,c三名学生一一与擂主比高矮。再请学生d(教师事先掌握该生比擂主稍矮一些)上台挑战,但在比高矮之前,先让生d悄悄站在预先准备好的两块砖上,使其稍高一下.

生1:生d高.

生2:不公平!

教师:哪里不公平?

生2:生d脚底下有块砖.

师:对了,大家观察的真仔细.我们在比较之前应该把比较的对象先放在同一起点上.

2.警车过桥洞。故事导入,出示图片(教材第19页)。

学生猜测警车能顺利通过桥洞吗?为什么?

大部分学生通过数木块判断警车不能过桥洞。难能可贵的是有的学生发现警车车灯是可以取下的,过桥洞后,再放到车顶上,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让不同的学生与老师比高矮,谁高?谁矮?为什么?

2.直线绳子与打过结的绳子比较,哪个长?哪个短?为什么?

3.字典与数学课本比较:a:平放着,谁厚?谁薄?

b:竖放着,谁高?谁矮?

四板书设计(略)。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实际的操作,掌握了正确的比较方法,比较高矮时要注意“同一个起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四单元备课

1、数数:根据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1—20各数来表示。

3、比较大小:可以根据数的顺序比较,后面的数总比前面的数大,或者利用数的组成进行比较。

4、11—20各数的组成: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0由2个十组成的。

如:1个十和5个一组成15。

5、数位: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6、11—20各数的读法:从高位读起,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20的读法,20读作:二十。

7、写数:写数时,对照数位写,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写1,有2个十就在十位上写2。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8、十加几、十几加几与相应的减法。

(1)、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10加几得十几,十几减几得十,十几减十得几。

(2)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时,可以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也可以把个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再加整十数。

(3)加减法的各部分名称:

在加法算式中,加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和。

在减法算式中,减号前面的数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减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差。

9、解决问题。

求两个数之间有几个数,可以用数数法,也可以用画图法。还可以用计算法(用大数减小数再减1的方法来计算)。

一年级数学《100以内数的认识》知识点。

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读数、写数的方法:读数和写数都要从高位起。

2、单数:个位上是1,3,5,7,9的自然数。

3、双数:个位上是0,2,4,6,8的自然数(0除外)。

4、整十数:个位上是0的自然数(0除外)。

5、5个十,5个一,组成起来是55。(十位上的5表示5个十,个位上的5表示5个一。)。

读作:五十五(写语文汉字)写作:55(写数学字)。

6、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一、十、百是计数单位。要写汉字)。

数的组成:(注意不同的问法)。

例:68是由6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68是由8个一和6个十组成的。

68里面有(6)个十和(8)个一,有(68)个一。

68十位上的数是6,表示6个十(写汉字),个位上的数是8,表示8个一(写汉字)。

7、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方法:先看十位,哪位数大它就大。如果十位相同,再看个位,哪位数大它就大。(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8、当两个数量相差很大时可以用“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当两个数量相差不大时可以用“多一些,少一些”来描述。

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的两位数是99;最小的两位数是10;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1。

一年级数学轻松学习好方法。

1、列条件。

找出课本中的一道例题,将例题的已知条件和求解求证一一列出;。

2、做题。

把题目做出来;。

3、检查。

检查自己的答案是否有错误;。

4、订正。

根据题目的答案订正自己做的题目;。

5、做对。

把题目做对;。

6、节奏。

找出做题目的节奏感,分几大步?

7、小结。

这个题目考什么?

8、改变。

对知识点的条件或结论做出改变,重新出题;。

9、解题。

每做一种改变就是一个新的题目,解出来;。

10、整理。

整理出一个知识点的所有题目类型。

一个题目按照这十个步骤做下来,学习效果会明显改善。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四单元备课

数学备课(实验稿)。

主备人:辅备人:

教学内容6--10的认识课型新授。

课前准备课件课时2。

教材前后联系前置基础:1--5和0的认识,数数。

后续知识:10以上各数的认识,10以内的加减法。

核心知识点6--10各数的意义、顺序、组成、写法。

教学目标1、结合图片正确的数出数量是6--10的各数。会认、读、写6--10各数和数的组成。

2、培养学生初步地动手操作的能力。

3、结合插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提出的核心问题1、谁能象老师这样提出问题?(跑步的有多少人)。

2、除了“6个小朋友”,还有什么可以用6表示?请你举例。

3、“6”可以分成几和几?

……。

渗透的思想方法一一对应。

学生主要的训练点6--10各数的组成、写法。

教学环节一、复习旧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0”,0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0一个也没有;直尺上的0表示起点。

二、情境引入:

1、学习观察:课件出示情境图(12页)。提问:图上有什么?

2、学习提问:校园里有这么多小朋友和物品,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举例:跑步的有多少人?

学生仿照例子提问。

大树有几棵?……。

三、学习新知。

1、“6”的认识。

(1)意义:出示“跑步的有几人?”我们一起数一数:

师生共同数(注意顺序)。

(2)用一根小棒代替一个小朋友摆一摆。(体会一一对应)。

(3)除了“6个小朋友”,还有什么可以用6表示?请你举例。

(4)“6”可以分成几和几?请你用小棒摆一摆,再和同桌说一说。

(5)“6”的写法。

2、“7”的认识。

方法同上。

3、“8、9、10”的认识。(同上)。

4、整体感知“6-10”。

(1)师:怎样在计数器上拔出6个珠子?体会:5个再拔一个就是6个。

(2)师:怎样拔出7个、8个、9个、10个呢?

体会6--10各数的顺序。

四、课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教学效果(教师做自我评价)。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