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读书心得体会大全(13篇)

时间:2023-12-07 08:04:15 作者:雅蕊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有助于我们不断精进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参加社交舞蹈比赛的经历让我体验到了舞蹈带来的艺术和自我表达的乐趣,心得体会是对这段舞蹈之旅的一个总结和回顾。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心得体会文本参考

春节放假值班,闲下来阅读了我的生日书,《少有人走的路》是由著名的心理学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一部关于揭示人心智的心理学著作。

大多数人都存在心理健康缺陷,因为他们都有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总是不去应对问题和痛苦,抱怨上天的不公、自己的不幸,甚至用各种极端的方式去麻醉自己,让自己不去想,营造一个与现实脱节的完美的虚幻空间,这无异于作茧自缚。“惟有痛苦才会带来教益”,应对问题我们不能因害怕痛苦而选取逃避,而是就应迎难而上,直至将其战胜为止。

书中第一篇谈到了“自律”,人生苦难重重,我们的人生就是不断的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唯有自律才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方案。所谓自律,就是以用心的主动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职责、尊重现实、持续平衡。对于推迟满足感,我们不要贪图暂时的安逸和一时成绩的满足,要时刻持续清醒的头脑,工作时要先难后易,彻底克制自己拖沓的工作毛病,延长自己的满足感;而对于承担职责,我们对待问题要有承担职责的勇气,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强自己的信心;对于尊重事实,20xx对于各个行业都是一个严冬,我们要认清这个事实,结合我们自己的特点,找到20xx年属于我们的机会;最后就是持续平衡,一味的自律,就会变成压抑和束缚,我们要用一种平衡的自律方式去应对问题,张弛有度,建立正确的解决问题方式。

20xx作为公司的“变革年”,我们更要加强自身的“自律”意识。20xx年的航运市场好比一座独木桥,我们没有退路,唯有奋起跨过。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20xx要亮出我们的中谷精神。

少有人走的路心得体会

作为一本非常受欢迎的心灵成长类书籍,“少有人走的路”深受读者的喜爱。在这本书中,作者斯科特·派克逊告诉我们,要想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就必须走一条并不容易走的路。经过我自己的体验,我意识到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是非常正确和有用的。以下是我从这本书中所受到的启示和体会。

生命是短暂的,我们每个人都想要过得好。然而,却很容易迷失在世俗的琐事中不能自拔。斯科特提醒我们,如果想要真正的成功和幸福,就要选择走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尽管这条路不容易走,但是她能够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好处。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获得更多的自由和高质量的人际关系。

选择少有人走的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我们必须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决定要去哪里。然后,我们需要找到这条路并付出努力走上去。有时候这条路可能需要我们摒弃过去的一些坏习惯、第一时间作出艰难的选择或者耐心等待和努力工作。但是,只有在我们选择这条路并且逐步前行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这条路其实并不那么孤独和无助。

选择少有人走的路虽然可能比走大道上的路更具有挑战性,但是,它也带来了很多好处。首先,这条路能够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放眼未来并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其次,这条路能够帮助我们跳出来与固有的思维模式,从而创造出更好的生活质量。最后,沿着这条路走,我们会得到真正的朋友和更加高质量的人际关系。

第四段:面对这条路的挑战。

选择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条路上,我们面临很多的挑战。比如,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的人生目标迷失在远方,甚至会感到彻底的动摇;也许我们会被现实的压力所控制而丧失了建立自己人生目标的勇气;又或者我们会经历长时间漫长的孤独。但是,我们仍然要挺过来,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和人生价值。

第五段:结论。

斯科特的书籍告诫我们不要迷泡在现实的琐事中,而应该理智地选择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这条路将带来很多好处,从更深层次地理解自己到摆脱浅薄和不必要的社交关系。然而,选择这条路时,我们也将遭遇种种挑战。但是,无论怎样,请记住,选择这条路,对于追求真正成熟和幸福的人而言,这将是一次值得投入的冒险。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心得

这本《少有人走的路》是自己内心感觉彷徨无助的时候看的,我想这本书,它给予我最多的是勇气,它告诉我人生苦难重重,人生错综复杂,人生悲喜参半,它告诉我应以勇气,以责任感,直面属于自己的责任,自己的人生问题,而不是逃避他。只有直面自己的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才能超越自己,自己的心智才有可能慢慢的变得越来越成熟。

这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也是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在这本书里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他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

在现今社会,很多人一遇到难题,就双手一摊:“这不是我的问题。”是他们果真技不如人,还是不敢面对自己的问题?……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斯科特激励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所有逃避者,都是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

接受挑战,才可以爱来真正的安慰……我们只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我们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

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里疾病的根源。”

几乎人人都会出现心理问题,或者说我们的心灵总会面对天性的弱点。比如只顾当下,比如懒惰。然而让人觉得释怀的是,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天性,大部分人都是如此,都面对着如此的命运。

然而想要成长为一个心灵健全的人,就绝对不可以去选择逃避,但是懒惰,抱怨,借口,却总是与我们如影随形。我们时不时的还要面对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所以我们总是在和我们的弱点抗争,并且时有输赢。

人生的问题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没有勇气去面对它,如果能以坚毅果敢的勇气面对它,百折不挠的精神去解决它,那么问题这个东西,对我们来说将不在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笔非常难得的精神财富。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所学校能教给你的。你的问题只有你自己能解决,除了你自己谁也帮不了你。

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但是要做到战胜恐惧,克服懒惰,就必须要学会自律,缺少了自律人生不可能会解决任何问题。

每天都规划好自己要干什么,每天把自己要学的东西,要完成的进度都记在本子上,每天都按照自己安排好的计划来进行学习,生活,工作,运动。我想这就是自律,通过自律,培养出自我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在面对麻烦时,能够以坚毅果敢的态度去选择,去面对。

自律的原动力是爱,觉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觉得他非常睿智豁达,也非常平和包容。他所说的爱,并不是过去自己认为的狭义的男女之恋情。而是一种大爱。一种即包容自己,也包容他人的爱。自己越是爱自己,便越是爱他人。

内心没有爱的人,心灵里是一定没有能量的。

派克医生给爱下的定义是:爱是一种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的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爱能帮助他人进步,也能帮助自己更加成熟。

爱是什么呢?我觉得他使人有了信念,催发人生理想,甘愿面对困难承担责任。

一个懂爱的人,一个有爱的人,他一定是一个自爱,自律,自立,自信,自强的人。

因为心里有爱,《老人与海》中的老人,一次又一次的和鲨鱼展开殊死的搏斗。

因为心里有爱,《黑客帝国》中的尼奥,明知有死无生,面对着强大无法战胜的史密斯,说出那句“mychoice”。

因为心里有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能够忍受长达两年被“姐妹帮”殴打,而不屈意志,保持尊严,历经将近20年,在长度约有3个足球场那么长的臭气熏天的下水管道中,逃出升天。

因为心里有爱,红军长征二万五,等等,这样子的例子不胜枚举。

然而这条心智成熟的道路又是多么艰难,我们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

我想如何做到,也只有靠我们自己去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书上也说了,没有任何一位先哲会拉着你的手向前走。一切或许只能靠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应该经历的人生历程,都有自己应该面对的人生选择。

读书少有人走的路心得体会年

这是一本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关于心理学的书,里面讨论了我们心理现象中一些比较本质性的问题。书中提出,当我们能够自己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解决自己所有的心理问题时候,我们也许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够比较正确的看待宗教,把它当做一种真正实际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精神寄托或理论。

书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学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为佛教不承认永久的“神”的实在性,而缺少这种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但作者却不这么看,并非所有的宗教都必须要有一个神存在,比如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于这种宗教不承认“神”的存在,或者说即使承认“神”的存在,也是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佛教倒是真的相比于其他宗教来讲更接近于现代科学一些。

作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只是也许自己不知道而已。当你坦然面对自身的问题而且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改善自己的时候,你就离“神”越来越近,甚至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是可能达到“神”的境界的。很感叹作为一名西方学者,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并且在长时间的行医生涯中能够去践行它。是的,离开了现实的土壤的学说是没有意义的,即使崇高如哲学或者宗教,也必须如此。现在这个社会,人们很多已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人们转而信仰科学,这是社会的进步。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正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传统宗教所起到的作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宗教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楚,宗教中的正面成分会越来越展现,而负面的东西自然而言得以消弭。但愿大自然能够给人以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种提升。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么难,让心灵成长有多么难,我们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或许我们会排斥宗教,或许我们会认为科学深奥难懂,或许我们会认为艺术过于高雅我们无法涉及,再加上由于现在分工极细的因素,我们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的行业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们往往安居狭小的心灵一隅而自娱——到很难进入须臾纳芥子的境界;事实上“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怀疑、自省、反思、进取、追求,的确是那么难。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心得

这也解释了我之前的迷惑,就是看到某些众人所谓的优秀成功人士,为何我却总觉得他们有所欠缺。之前我以为这是和人格的高尚是否有关,此刻我觉得说人格这样的格调太高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未必能追求高尚的人格(当然包括我),就好像当年金大侠对人类寄予厚望的结果多半是失望。其实我们未必需要拥有那样高尚的人格,就好像孙未说“英雄和暴君一样,都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的人”,我们所就应做的,其实是追求我们心灵的开阔和富足。然而,“少有人走的路”,从书名能够看出思考、反思、追求心灵的健全的人是很少的,我当然没权利做出这样的结论,但是派克就比我有资格多了吧,呵呵。因为这条路很难,需要克服自身的惰性,需要不断地学习,如此种种也让我感觉到压力,而且因为多数人都不走,所以走的人就会感觉到寂寞。

我觉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觉得他十分睿智豁达,也十分平和包容,他说过其实人未必必须要去找心理医生,某些心理医生其实只是把你改造成社会所理解的模式,而让你彻底失去了自己――这个例子在亦舒的一部小说中已经表现过了――“现代心理治疗目标是让患者恢复‘正常’,用统一标准规范人们的生活,结果只能令个性萎缩,变得浅薄而苍白。”而且心理健康也并非总是阳光活泼,毫无阴影。事实上,“抑郁造成的空虚,乃是思绪和情感的温床;年龄的增长和衰老,能够促使我们关注心灵;死亡让人更强烈的了解到生命的好处;深刻体会眼前生活的空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让我们失去一部分的纯真,这对心灵也是有好处的。”

哈哈,说起来他的太多话我都觉得凝炼得很好,很有道理。比如“信仰并不仅仅仅来源于高远的精神境界,也来源于心灵的深渊――每个人心底最私密的地方。”――就如同《上海的金枝玉叶》中的戴西“原先一个人没有信仰,也能够十分坚韧。一个人不是为了大众而吃苦,也能够持续顽强的尊严”。关键还是在于,你究竟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然而,放下对外界的依附,而回到自己的心灵,是相当困难的。就好像佛教说,佛不在外界,佛只在自己心里,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要发掘出自己心中的佛性实在也是太难了。

苦,付出的代价也许高昂,却都只是顺着自己的性子,所心所欲,而要想获得真爱,则“务必让双方的心灵得到成长和完善,帮忙彼此心智成熟,即使在爱的激情过后,仍能醉心于那种完美的感觉”,要两个人都付出艰苦的努力啊,想起来,的确十分困难。

“成熟的心灵务必持续中立,能够容纳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悖论,个性不要轻易受到伦理观念的影响。”关于孩童的说法就存在必须的矛盾性,比如我们可能会刻意追求成熟而摈弃幼稚――“在我们最脆弱的时候,内心中的小孩一方面孤苦无依,另一方面却又跃跃欲试。要关怀心中的孩童,我们就务必应对自己较为低极的本性――无法控制的情感,愚蠢癫狂的愿望,以及各种形式的软弱无助。我们务必接纳这种流浪、迷失和无助。有些时候我们需要停止生长,甚至务必后退,因为‘小孩’本来就意味着没有长大。童心是心灵的一个侧面,而心灵的任何层面遭到漠视,都会成为痛苦的根源。”

有观点认为婴儿是无罪的,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是神性的,但是同时他们也是不能独立生存的。“我们不是要变成牺牲自我,最后只剩下潜意识的婴儿;也并非要变成高高在上,远远超越日常生活,自以为所向无敌,对凡俗生活的弱点和缺陷也丝毫不感兴趣的少年;我们最终要找到自己的内涵和分量,落回地面,培养出成熟、自觉的自我,承担痛苦和职责,进而发展成神性的自我。”伟大的哲人也会让自己时而像小孩一样的放松和玩耍,“事实上孩童的‘无知’才蕴涵着无数可能,我们务必时而设法忘记那些阻碍我们领悟真理的知识”,这也就是禅宗所说的“空”的境界。我们追求理想,但是我们同时也要应对现实,我们有时要追求超脱,但是也务必控制自己的虐待倾向。

“我们不就应把人体视为机器,把思想视为一系列生化反应的结合,把人类世界视为人类智力与科技创造的奇迹,事实上,人的身体是心灵的外在体现,我们就应体会身体所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内心中的意象与大自然和文化意象同样重要。我们需要聆听身体与心灵的节奏、音调、和声与不和谐的音符,医生在治疗疾病时,也需要这种聆听,我们就应将身体从‘行尸走肉’的状态中解脱出来,重新与心灵融为一体。”看到这种观点,其实让我感觉很焦虑,此刻的医生都已经演变成直接把患者的症状输入电脑,从数据库中搜寻可能的疾病,然后用排除法,排除不可能的病情,最终得出可能的结论。如果让病人花钱买药更加有赚头,更加有效率,那就不太可能鼓励病人靠自身的免疫力去获得更自然的康复,这种状态与“关怀心灵”差得太远了。

“探求真理是科学家的天职,但科学家也是凡人,和普通人一样,在潜意识里,他们也期望为最复杂的问题找到最简单、最明确的答案。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因此科学家容易把婴儿和洗澡水一道泼掉。科学家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够意识到,和其它宗教一样,科学也可能流于教条主义。科学本身也容易成为文化偶像,我们就应持续怀疑的态度。分清科学的领域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带来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但是,应时代需求做出的一个无意识反应则是,将政府、科学和宗教的势力范围按不成文的社会契约划分,正是这个划分,在确定科学和宗教的本质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问题是,这项不成为的社会契约在这天已经毫无好处了,相反它成为了一种可怕的分裂工具,将我们的社会拆得七零八落。人类天生具有一种十分杰出的潜力,他们能够把相互关联的事物分割在各个密闭的空间里,使它们彼此无法接近,结果导致巨大的麻烦。而联合,就是要求我们勇敢应对各种相互冲突的力量、思想以及生活压力。所以,当我们综合思考问题,并愿意承受随之而来的痛苦时,我们就就应经常问自己:我忽视了什么?或早或晚,我们会发现,在必须程度上,每个人都要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最后这句话,我到一向都很赞同。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么难,让心灵成长有多么难,我们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或许我们会排斥宗教,或许我们会认为科学深奥难懂,或许我们会认为艺术过于高雅我们无法涉及,再加上由于此刻分工极细的因素,我们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的行业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们往往安居狭小的心灵一隅而自娱――到很难进入须臾纳芥子的境界;事实上“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怀疑、自省、反思、进取、追求,的确是那么难。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心得

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而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因此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无几。因此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锐指出: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

本书开篇即说: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而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其中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们不愿意推迟满足感的心理。直面问题,会让人感到痛苦。而问题不会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而且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痛苦,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例如:我现在正在写这篇读后感,其实已经拖了很久,总觉得有个事没完,令我心神不安,但是不写永远不会有。当我面对现实,放下有趣的游戏和小说,虽然这个过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设,但是静下心来去写的时候,心理上却感到很轻松下来。也许需要绞尽脑汁,没有了玩乐的轻松,当我写完之后,感到心情舒畅,好像放下了一个包袱。而类似的事情其实经常会出现,有时候会我们能够直面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它,而有时则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过且过。而且越是安逸的时候,越是不愿意积极面对,也就是不愿意推迟满足感,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

记得有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人员给几个四五岁的孩子每人一块糖,然后告诉他们如果现在就吃也可以。但是如果能够等到明天早晨还没有吃,那么就可以再得到一块糖。然后观察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马上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坚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并得到了第二块糖。在这之后,实验人员跟踪观察这些孩子,发现那些坚持住的孩子在他们长大后都获得了成功,成为杰出人士。想想就会明白,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就能够面对糖的诱惑,做到了推迟满足感,这种自律的精神和能力在今后的成长中会给他多大的助力啊。

自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动力则是——爱。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爱和自律结合起来,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才能体验快乐的极致。爱,就要不断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获得成长,从而促进心智的成熟。真正的爱不仅仅是付出,不仅仅是奉献,更重要的是你的爱是否令自己获得成长,同时使你爱的人也得到成长。就像我们爱自己的孩子,但绝不愿意将他们放在自己的羽翼下,而是要让他们去搏击风浪,在风雨中变得更坚强。而那种处处包办代替,时时嘘寒问暖绝不是真正的爱。因为在包办代替中,是责任心的缺失;在嘘寒问暖中是自理能力的退化。“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作者是一位心理医生,所以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了许多心理治疗的例子来解释自己的观点,因此使人在看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乏味,而且作品中不乏精辟的观点,凝练的语言,读后令人深思。

“成熟的心灵必须保持中立,能够容纳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悖论,特别不要轻易受到伦理观念的影响。”

“勇气,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面对恐惧也能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

“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你只能自行选择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最终才能达到人生新的境界”。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而且值得精读的书。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字

看完三本《少有人走的路》,感觉作者派克先生还真是很了不起啊,这个系列写得很深刻透彻,也很有趣,竟然可以让人在觉得释怀的同时又感觉到压力。就好像派克所说的,精神的追求大家知道是相似的,可是个人却可能以为自己的心灵旅程是独一无二的,而派克告诉我们,其实这依然是雷同的,自我所感受到的,其实他人亦然;没有绝对幸福的童年,把一切归咎于童年受到的伤害其实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所谓人性,并不是指一成不变的某种特质,其实是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的;人们会觉得始终保持思考太累人,因此往往更容易追求精神而忽视心灵;而当心灵被忽视压抑得太久,就会通过别的症候表现出来。呵呵,这篇读书笔记其实几乎还是抄录的派克先生的话,我不过是按我的需要把它们串联了一下。

人生苦难重重,人生错综复杂,几乎所有人的心理都会出现问题,或者说我们的心灵总会面对天性中的弱点,比如只顾当下,比如懒惰。让我觉得释怀的是,知道人类都是如此,都面对着如此的命运,这让我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不足为奇的了。这也解释了我之前的迷惑,就是看到某些众人所谓的优秀成功人士,为何我却总觉得他们有所欠缺。之前我以为这是和人格的高尚是否有关,现在我觉得说人格这样的格调太高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未必能追求高尚的人格(当然包括我),就好像当年金大侠对人类寄予厚望的结果多半是失望。其实我们未必需要拥有那样高尚的人格,就好像孙未说“英雄和暴君一样,都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的人”,我们所应该做的,其实是追求我们心灵的开阔和富足。然而,“少有人走的路”,从书名可以看出思考、反思、追求心灵的健全的人是很少的,我当然没权利做出这样的结论,不过派克就比我有资格多了吧,呵呵。因为这条路很难,需要克服自身的惰性,需要不断地学习,如此种种也让我感觉到压力,而且因为多数人都不走,所以走的人就会感觉到寂寞。

我觉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觉得他非常睿智豁达,也非常平和包容,他说过其实人未必一定要去找心理医生,某些心理医生其实只是把你改造成社会所接受的模式,而让你彻底失去了自己——这个例子在亦舒的一部小说中已经表现过了——“现代心理治疗目标是让患者恢复‘正常’,用统一标准规范人们的生活,结果只能令个性萎缩,变得浅薄而苍白。”而且心理健康也并非总是阳光活泼,毫无阴影。事实上,“抑郁造成的空虚,乃是思绪和情感的温床;年龄的增长和衰老,可以促使我们关注心灵;死亡让人更强烈的了解到生命的意义;深刻体会眼前生活的空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让我们失去一部分的纯真,这对心灵也是有好处的。”

哈哈,说起来他的太多话我都觉得凝炼得很好,很有道理。比如“信仰并不仅仅来源于高远的精神境界,也来源于心灵的深渊——每个人心底最私密的地方。”——就如同《上海的金枝玉叶》中的戴西“原来一个人没有信仰,也可以非常坚韧。一个人不是为了大众而吃苦,也可以保持顽强的尊严”。关键还是在于,你究竟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然而,放弃对外界的依附,而回到自己的心灵,是相当困难的。就好像佛教说,佛不在外界,佛只在自己心里,可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要发掘出自己心中的佛性实在也是太难了。“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一部分突然崩溃,使我们的‘自我’和他人的‘自我’合而为一,我们突然冲出了自我界限,寂寞消失了,代之难以言喻的狂喜之感,仿佛体会到幼年时无所不能的快感,我们又变得强大有力。”正因为爱情如此狂热激动,所以很长时期我们会以为爱情无所不能,可以帮我们排除万难,对方就是我们仅需的一切,然而,“这种因为机遇和缘分,不请自来,让我们暂时失去自我,无法做出理智选择的爱情,只是真爱伟大而神奇的布局的一部分,它让我们提前品尝到爱的滋味。因为它并非真爱,所以它最终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消褪崩塌,事实上我们想要获得持续的狂喜,达到涅磐和永生的境界,获得神性的启发,我们就必须体验到真爱是什么,爱的感觉是什么,并且要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这里派克提到了很多次的“神性”,不接受宗教的朋友或许会觉得反感,但是其实派克其并不是那种狭隘排他的教徒,他称自己为“离经叛道”的天主教徒,却一直担负着关怀他人心灵的.“心灵牧师”的工作。他所指的神性是我们心灵中的神性,绝不局限于宗教。看起来要想获得真爱也是让人倍感压力的一件事,男女间直接的相吸。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派克先生的《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心理学的著作,但是全文读来却不难懂,生动的言辞仿佛利剑刺进心灵的深处,让读者于迷茫的黑暗中豁然开朗。全文对于自律,爱与自由宗教都阐述了作者的理解与深层次的解读,那是一种人性的张力,作者的灵魂仿佛并不属于这个世界,而是一种生命对于人性的呼唤。

人的痛苦在于人的拒绝,人不懂得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去看待世界或是周遭的人与事物,总是徘徊在拒绝的边缘。就像是现在的那些网络红人,他们并不甘于生命赋予的平凡,追求另一种另类的突破,可是结果呢,时光流逝,又有多少人能依稀记得他们那粗陋的脸庞轮廓。只因他们拒绝生命的平凡,拒绝成熟,拒绝人该一种人生态度,他们拒绝的其实只是他们的心灵的一种成长。这也是一种自律能力的缺失,一种对于人性清晰认识的状态。

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状态,他们又怎么会认识到究竟何为爱呢,爱是充实与空虚的孩子,爱是错综复杂,包含着生命的渴求与人生意义的硕果。爱有很多种,亲情也罢,爱情又如何,爱是心灵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没有爱的升华,又哪里得到生命的真谛呢。人活于世,只有坠入情网,才会真正体会到自己在社会的价值与肩负的责任感,只有爱的越深,这种责任感才会越发的明显与深沉。没有经历过爱的人,心灵永远会保有一份天真与幼稚,突破不了那层迷惘而走向真正的成熟与独立。

而在种种人性的探索的过程中,我们都应保有一份怀疑的态度,

并不是只有在科学研究上我们才需要怀疑,我们也要时常怀疑一下自己,怀疑自己的存在价值,从而重新定位自我的生命价值与意义,不让自己的存在只是流于一种教条主义,傀儡的活着,人之所以需要生活而不是生存,在于人的思想与生命的非凡。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么难,让心灵成长有多么难,我们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或许我们会排斥宗教,或许我们会认为科学深奥难懂,或许我们会认为艺术过于高雅我们无法涉及,再加上由于现在分工极细的因素,我们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的行业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们往往安居狭小的心灵一隅而自娱——到很难进入须臾纳芥子的境界;事实上“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怀疑、自省、反思、进取、追求,的确是那么难。

少有人走的路,希望我们能走过去,走的坚持,走的无畏吧!

《少有人走的路》心得体会

没有绝对幸福的童年,把一切归咎于童年受到的伤害其实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所谓人性,并不是指一成不变的某种特质,其实是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的;人们会觉得始终保持思考太累人,因此往往更容易追求精神而忽视心灵;而当心灵被忽视压抑得太久,就会通过别的症候表现出来。呵呵,这篇读后感其实几乎还是抄录的派克先生的话,我不过是按我的需要把它们串联了一下。

我觉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觉得他非常睿智豁达,也非常平和包容,他说过其实人未必一定要去找心理医生,某些心理医生其实只是把你改造成社会所接受的模式,而让你彻底失去了自己——这个例子在亦舒的一部小说中已经表现过了——“现代心理治疗目标是让患者恢复‘正常’,用统一标准规范人们的生活,结果只能令个性萎缩,变得浅薄而苍白。”

而且心理健康也并非总是阳光活泼,毫无阴影。事实上,“抑郁造成的空虚,乃是思绪和情感的温床;年龄的增长和衰老,可以促使我们关注心灵;死亡让人更强烈的了解到生命的意义;深刻体会眼前生活的空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让我们失去一部分的纯真,这对心灵也是有好处的。”

《少有人走的路》心得体会

在哥哥的推荐下,我带着好奇心,开始读《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这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它引领我们学习爱、学习独立、学习成为更有理解心的人,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找到一个,并做一个真正的自己,试图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丰富而又不失快乐的生活。

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而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因此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百分百的心理健康者寥寥无几。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该勇敢直面困难。

人生有一连串的难题。而解决人生难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谓自律就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去面对各种人生的难题。自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动力则是爱。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爱和自律结合起来,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才能体验快乐的极致。爱,就要不断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获得成长,从而促进心智的成熟。真正的爱不仅仅是付出,不仅仅是奉献,更重要的是你的爱是否令自己获得成长,同时使你爱的人也得到成长。就像我们爱自己的孩子,但绝不愿意将他们放在自己的羽翼下,而是要让他们去搏击风浪,在风雨中变得更坚强。而那种处处挡风避雨,时时包办代替绝不是真正的爱;因为在挡风避雨中,是责任心的缺失,在包办代替中是自理能力的退化。“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风顺的。很多事情,总是需要我们去面对、去克服、去解决。我们随着年龄长大,会遇到心动之人,会谈恋爱,会结婚;在这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像电视偶像剧中,完美遇见。我们也会失恋,也会伤心。我们可以伤心,但我们也别忘了爱自己,爱他人。

迎接困难,尊重事实,继续向前。心若向阳,生活才会更美好。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问题不会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而且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痛苦,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作为新时代的女青年,我们应该面对恐惧也能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字

人与人之间相处是极易受对方的影响,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你的言谈方式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同学、同事、朋友和家人的影响。如果你不承认,那么有可能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

顶头上司很喜欢说“不不不”,久而久之,办公室的人在交谈时,尤其当他们急于在第一时间否定对方的时候就会说“不不不”。在lynette和上司结束一次聊天后,我给lynette说她刚才说了“不不不”,她整个人像一只炸了毛的喵,进入警戒状态,说服自己不要说那么多“不不不”。然而她不论和上司还是和同事说话,那“不不不”三个字依旧张口就来。我也好不到哪里去,“不不不”说的风生水起。可能我太过敏感,第一时间发现了这个现象,其他同事似乎还没有发现。所以听其他同事说“不不不”后我和lynette总会会心一笑。

在读《少有人走的路》的时候,印象最深的五个字是:推迟满足感。那些急于在第一时间否定他人的人,是为了从否定他人中得到满足感吗?如果是这样,面对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不妨慢下来等对方说完,再一针见血并加以缜密的逻辑将对方一枪毙命不是更爽吗?但是人人往往都不愿意推迟满足感,哪怕只是短短的几秒。因为“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而这对于想要急切享受满足感的人来说先面对听完对方的错误言论实在太过痛苦,不如第一时间享受满足感来的爽快。毕竟“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我和lynette认为对抗说“不不不”这个坏习惯的方式就是改变自己的心态,就算对方说的内容是错误的,也要耐心听完,然后再否定对方。改变自己的心态,才是解决这个坏习惯的根源。如今,我和lynette说“不不不”的次数在逐渐减少,有时候甚至在说到第二个不字的时候就会自动停下来。看看之后能否彻底改掉这个坏习惯。

《少有人走的路》是答芬小姐姐推荐的,她推荐的次数多了,我自然想了解为何她不停推荐。这本书是我最近读书读的最慢的一次,总会思考一些内容投射到自己身上的情况,强迫自己去分析,有点痛苦,读到后面,心也乱了。读书于我而言是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这本书让我沉浸其中去思考分析自己的问题。计划再买一本纸质版的书来反复阅读。我和答芬小姐姐一样,倾情推荐这本——《少有人走的路》给可爱的你们,愿你们面对不断流逝的岁月、增长的年龄,可以宠辱不惊。

《少有人走的路》心得体会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人人可读,人人可受益的心灵读物,出自美国心理医生作家斯科特・派克之手。

斯科特用他的诚恳、勇气和智慧,通过本书,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提及的话题,面对了人们从为不敢面对的问题。

自从加入了《财慧美学院》读书会,会不自觉的把空余时间浸泡在读书中,绝不是心血来潮找书打发时间。读这本书会觉得,自己的心智还很不成熟,精神还过于肤浅,自身太需要这方面的滋养与润泽。

书中说:人生苦难重重,唯有自律方能消除人生的痛苦,而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是实现自律的四大原则。如果将这四种原则持之以恒地实践,任何人都能够使精神、心理和灵魂达到更高的层次。

对此观点,本人感同身受,特别是“尊重事实”这一原则,好似让我看到了身边诸多没有尊重事实而被困扰或束缚的人和事。

“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协调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是啊,任何人来到世界,没有伟大与卑微、高贵与贫贱之分,上帝也没有给谁绘制过地图,但我们在不同的时期,必须给自己绘制不同的地图,才会拥有准确的人生航向,愉快的人生旅程。为此,显然要付出代价。

很多人,因为得意于自己的经验与资历,从未有过绘制地图的意识与做法,纯凭感觉做事,遇到麻烦,不是积极面对,而是拒绝新的资讯,甚至指责新的资讯混淆是非,因此,常常埋怨人生的道路总是荆棘密布,障碍重重,好似上帝不公,时时被命运捉摸。

当然,有一部分人,曾有过蓝图,对自我成长有过规划,但时这境迁,也不更新。原有的地图日渐窄小、模糊、粗略,对世界观的认识狭隘而偏激。对于新的信息与资讯,不是难于对付,就是漠不关心,因此,生活中,常处于恐惧与无奈状态,碰壁也成了寻常之事。

极少数的幸运者,勤于努力,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追求与梦想,不断地更新和调整自己观察世界的角度,不断地修订自己的地图,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会漠然,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与惊喜。

还会发出如此的感叹:我们贫穷时,世界是一种样子,我们富有了,世界又是另一种样子;社会在前进,我们唯有尊重事实,不停地修订地图,方可让心灵获得成长,让心智走向成熟。

每天都规划好自己要干什么,每天把自己要学的东西,要完成的进度都记在本子上,每天都按照自己安排好的计划来进行学习,生活,工作,运动。

我想这就是自律,通过自律,培养出自我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在面对麻烦时,能够以坚毅果敢的态度去选择,去面对。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先苦后甜,意思就是把你做起来比较麻烦的事情先做了,再去做你喜欢做的事情。如果先甜后苦的话,你会越来越抗拒苦,只想享受甜。

有一种人不管什么事情的责任都使劲往自己身上揽,还有一种人不管什么事情的责任都使劲往别人身上推。前者患有神经官能症,总会觉得自己能力弱;而后者则是人格失调症,他会觉得自己十分厉害,失败都是别人的错。这两者都是病,不要放弃治疗。

选择性的放弃一些东西的前提是你有过这些东西,那些一贫如洗却整天叫嚣着自己视金钱如粪土,别逗了,请你先家缠万贯之后再来讨论。

爱是建立在双方都有独立意识的基础之上,能够互相妥协的才叫爱,如同养宠物一般的那就做依赖,因为你只是希望有一个听话的陪你罢了。

父母对孩子初期世界观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夫妻之间存在问题,就会影响到孩子,从而导致孩子患上重度不一的心理疾病。子不教,真的是父之过。

每个人都拥有庞大的潜意识,其实潜意识就是你们的上帝,总是希望帮助你透露你的心声,让你变得坦诚。

人们之所以信仰某些东西,其实大部分是为了在做某事的时候希望得到帮助,通俗点讲就是好运降临,让你心想事成。

其实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内容还是很通俗易懂,启迪心智的,但是一到了后面,对不起小y真的读书少,不能理解。不过,要是换一个心理学的xx来读的话,我觉得ta的收获会比小y的大得多的多的多。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