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五年级(通用20篇)

时间:2023-12-12 01:48:28 作者:灵魂曲

五年级教案的编写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推荐一些五年级教案的精品资源,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线索。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并解题。

2、教师设问:大家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吗?

3、学生老师共同简介作者的资料:

安徒生:这篇童话是19世纪丹麦伟大童话作家安徒生的著名作品之一。他一生共写了167篇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于1845年,当时丹麦已经沦为英国的附庸。丹麦人民在本国统治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剥削下,境况十分悲惨,文章反映了丹麦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表现了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受到丹麦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爱。

二、初读课文,听录音,引导学生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1、划出生字词,写出小节序号;

2、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和不懂之处。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检查预习情况。

投影出示:考考你。

1、写出正确的读音。

(1)小女孩的一只()拖鞋也没有了,只()好赤着脚。

(2)、她忘不了()今天是大年夜,而她却为了生计不得()不上街卖火柴挣()钱。

2、区别组词。

梗()蹒()跚()蜷()焰()。

便()瞒()栅()倦()掐()。

橱()烁()魂()烘()填()。

厨()砾()魄()哄()镇()。

3、课文讲了(谁)(什么时候)(怎样)(在何处)的事。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是按--()--()的顺序写的。

2、指导分段,概括段意。(课文按照小女孩卖火柴、擦火柴取暖、冻死可以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1--4自然段):讲述在下雪的除夕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仍然在大街上情景。

第二段(5--11自然段):讲述卖火柴的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后,她所看到的幻景。

第三段(12、13自然段):讲述小女孩冻死在大街上。

五、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出示自学提示:

(1)朗读课文。

(2)你读懂了什么?

(3)还有什么问题?

3、分析句子。

(1)她从家里出来时,……穿的。

a、大雪天穿大拖鞋顶用吗?

b、这双拖鞋是谁的?

c、她自己有没有鞋?

(2)“这一整天,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这个句子说明了()。

(3)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不过她没注意到这些。

(4)他们头上只有房顶,……风还是可以灌进来。

4、教师小结:小女孩过着穷苦悲惨的生活:大年夜有家难归,光头赤脚在雪地里走,卖了整整一天的火柴,却没有得到一分钱,更不敢回家,还怕遭到爸爸的毒打,家里和街上一样冷。

六、练习有语气地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女孩悲惨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第二段,感受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

二、学习第一次幻景。

1、请一个学生朗读这一部分。这一小节作者是怎样写的?

(现实、渴望、幻景、结果四个部分。)。

3、学生讨论汇报。

4、教师小结:她向往温暖,但是小姑娘却生活在寒冷的现实中。这种强烈的对比中,更加凸现了小女孩的不幸。

三、学生自学二、三、四次幻景。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注重朗读的训练。)。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

1、自由朗读,引导学生质疑。

2、学生质疑:

(1)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为什么作者写到小女孩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2)为什么说小女孩和奶奶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

3、学生自学讨论,进行解疑。

4、分析重点句,加以理解。

句子(1):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体会:这只是小女孩的幻想和愿望。只有真正推翻了人剥削人的社会,小女孩和像她一样的穷人,才有可能过上没有寒冷、饥饿、痛苦的生活。小女孩就是怀着这样的一种美好的幻想,被寒冷、饥饿和痛苦折磨死了。

句子(2):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体会:这句话中,两个“曾经”表明小女孩是怀着多么美好的愿望死去的。而这样美好的愿望又是谁也不知道的。说明谁也不关心她。这些愿望与谁也不知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小女孩悲惨的命运。

五、进行朗读训练。

《藏羚羊的故事》

一、学习第一部分,体会藏羚羊求救的无助与悲哀。

1、教师引导,“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同学们,我们说慈母情深,其实父亲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让我们大家一齐读1-6自然段,概括段意并板书。(板书:求救)。

1)一只老羚羊从对面草坡上飞奔而下“扑通”一声跪了下来。

3、小结:1)指导读展示的句子2)读后你一定深受感动,说说你想说的话。

二、学习第二部分,体会科考队员对藏羚羊的爱护。

1)教师引导:老羚羊对小羚羊的爱感动了我们,也感动了科考队员,他们对老羚羊肃然起敬,他们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对羚羊的爱与帮助。

2)找出描写科考队员救助小羚羊的句段并齐读(女生读)。

@假如你是老羚羊,看见科考队员在就自己的孩子,你想说什么?

三、学习第三部分,体会相聚时的快乐。

1、教师引导:半个月过去了,小羚羊痊愈了,科考队员把小羚羊放了回了草坡上,小羊的欢快叫声引出了那只老羚羊,它们又团聚了,那将是一幅多么令人感人的画面。课文那一段描写的,用愉快的心情读。

3、理解“科考队员默默地注视着,待他们离去才缓缓离去”(队员对羚羊的敬意和不舍)。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小结:是呀,无论是老羊对小羊的爱,还是科考队员对羊的爱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映像,更使我们懂得人应与动物和谐相处,应热爱保护动物。

2、学生说该怎样保护动物?(不伤害,捕杀;保护他们的生存环境;劝阻伤害、捕杀贩卖的人)。

3、找出让你特别感动的地方背诵。

板书:7藏羚羊的故事。

团聚。

闻名中外的三孔

教学课型:自读课。

教学方法:图文结合,感受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明白“三孔”的特点,了解灿烂的中华文化;能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喝建造者巧夺天工。

4、通过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1、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感受“三孔”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教学设备。

搜集“三孔”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一、名言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哪些名人名言?(生畅谈)。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是知也”。这句是谁说的吗?(孔子)你们对孔子了解多少?(指名发言)。

师总结:孔子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半个政治家;他正直、乐观、积极向上,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社会;他创立了儒家学派,他对整个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影响很大,几千年来,没有一位中国人会遗忘他。

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与孔子这位伟大有关的文章,书课题:32、闻名中外的“三孔”。质疑:“三孔”指什么?“闻名中外”让你们获得什么信息?要知详情,且看课文分解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思考“三孔”指的是什么?

3、检查自读情况。

4、组织交流:“三孔”指的是什么?(孔府、孔庙、孔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三孔”分别位于哪些自然段?

指名分别读第1、2、14自然段,你了解了什么?前后有什么联系?(总分总关系)。

2、划分层次、归纳: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三孔的位置及其与孔子的关系。

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介绍孔庙、孔府、孔林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总结了“三孔“的特点及地位。

四、精读课文,体味独特。

1、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说说为什么“三孔”会闻名中外吗?

“三孔的独特是因为……指名补充。不仅如此,还因为他本身历史悠久、布局完整,极为壮观,那么“三孔”到底是怎样一群建筑?清大家自己去文中一睹风采。

2.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描写孔府、孔庙、孔林特点的语句,想想画画。

3.全班交流学习所得。

(1)孔府(第3-8自然段)。

a:出示“孔庙大约占地十万平方米,有五殿、一阁、两庑、一坛、两堂、十五碑亭、五十三门坊,各种建筑一共是四百六十六旬。”这句话运用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它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孔庙的?从中你感受到了孔庙怎样的特点?(板书:建筑壮观)。

1.点击孔庙课件,引导欣赏.

2.写一写。

面对伟大的神塑,你一定有很多感慨,那么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一些吧!

3.针对孔庙这部分,学生质疑,师相机补充有关的历史知识.(板书:文化圣殿)。

(2)孔府(第9--10自然段)。

1.默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指名发言:针对学生读懂的句子,共同品味。

2.孔府的建筑有什么特点?(板书:布局严谨,生活气息)。

3.点击孔府的课件,引导欣赏。

(3)孔林(第11-13自然段)。

1.分小组学习:学生自由读课文,看看孔林的独特之处在哪里?用笔勾画出来。

2.师生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孔林的环境怎样?为何会形成这种独特的环境呢?(板书:古木参天,神秘完整)。

五、品读升华,拓展能力。

1、回归课题:雄伟壮丽的三孔是历史悠久,布局完整的建筑群,其本身就是中国建筑中的骄傲,又由于孔子的地位和影响,成为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也享有同等声誉,不愧为:闻名中外的“三孔”。

2、学生默读课文,将其改成解说辞。

3、播放“三孔”课件,学生摇身变导游,为大家服务,介绍闻名中外的“三孔”。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积累运用。

1、向学生推荐《论语》,并搜集孔子的故事,与同学展开交流。

2、在你的家乡有什么古建筑?仿照本文的表达方法将它介绍给大家。

板书设计。

孔庙建筑壮观文化圣殿。

孔府布局严谨生活气息。

孔林古木参天神秘完整。

阳光很活泼

为了给儿子一个满意的答复,做父亲的他起了个大早来到海边看日出。

太阳还没出来,但在那天与海的交界处已是一片绯红,像镶嵌了一道红边。他看得醉了。随后,他看见太阳微微露出一点,但很快又害羞似的闪了回去,然后再露出一点,露出一点……就这样,太阳像顽皮的小孩一样跳跃着,终于跃出了海平面,那太阳也随着起伏荡漾。他心底闪过一句话:阳光真的很活泼。

其实,当画家的他已经多次观察过日出,也画过不少日出,可他觉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新奇,像今天这样感到震撼,像今天这样感到“阳光真的很活泼”。而他今天之所以来看日出,只不过是为了在儿子与儿子的老师之间做出一个公正的评判。

事情是这样的:老师让同学们用“活泼”造句。儿子把那个自认为造得非常漂亮的句子——“阳光很活泼”交了上去,可没想到却挨了老师的批评。

当时他听了儿子的诉说并没有多大的反应,只觉得老师是不会出错的。可是一向听话的儿子却对此反应强烈,说他自己去看过日出,那阳光真的很美,很活泼,像顽皮的小孩子,像五线谱,像风吹杨柳……看着一脸兴奋的儿子,他被感染了。因为他是个画家,他爱美,也珍惜儿子对美的感受,对美的热爱。他答应给儿子一个答复。

此时此刻,站在一望无际的蔚蓝的大海边,他觉得心胸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开阔。

回到家里的时候,儿子已经睡了,他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支起画架,想着那美丽的日出,想着那活泼的阳光,完成了他觉得最美丽、最得意的作品,他为这幅画起名为“阳光很活泼”。

第二天,他让儿子把画和一封信带给了老师。

信中这么写道: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阳光是可以活泼的,就像孩子的一颗童心。

《藏羚羊的故事》

2.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找出难记的字词,同学间相互解决。

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中哪个情节或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三、细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再读课文。

1.1~6段(求救)。

(1)自由读课文,了解老羚羊为什么要冒死截车?(为了救它的孩子。)。

(2)从老羚羊的行为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心情着急,痛心。)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3)带着自己的感情齐读这部分。

2.7~8段(救助)。

(1)大家明白老羚羊截车的原因后是怎么行动的呢?用笔勾画出来。

(2)找出你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听,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3)你对科考队员的行为想说点什么心里话?

(4)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3.9~12段(父子团圆)。

(1)齐读,想想这部分讲的是什么。

(2)抓住描写老羚羊和小羚羊动作的语句,体会父子团聚的兴奋。

(3)科考队员们为什么流泪了?体会他们此时此刻复杂的思想感情(感动,高兴,激动……),学生相互交流。

(4)抽学生读,体会科考队员与藏羚羊之间的感情。

4.这篇课文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是什么?先说说,再写下来。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人们应该提高环保意识,关爱动物,和动物友好相处。

2.开展“争当环保小卫士,保护动物”的主题活动。

卖火柴的小女孩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火焰、暖烘烘、闪烁、灵魂”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l)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理解词句,领悟课文中心的能力。

2.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唤起学生对小女孩及所有受压迫的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想象。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感情朗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二)难点。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小女孩死后为什么嘴上带着微笑?她真的能飞到“没有寒冷,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吗?

(四)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和有感情地朗读加以深化理解。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引导学生抓重点,悟情感,通过析词句,议内容,领悟中心,引导感情朗读,升华学生情感。

(二)学生活动设计。

讨论重难点问题,听录音、看投影、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同学们一定都读过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所写的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2.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

安徒生,19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他家境贫寒,14岁开始自谋生计。他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他的童话爱憎分明,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情节生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童话就是其中之一。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同桌交流)。

2.检查自读情况。

思考: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本文写的是在大年夜一个小女孩流浪街头卖火柴,冷得几次擦燃火柴,产生一次次幻象,最后冻死了。全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具体顺序:卖火柴一一擦火柴--人死去)。

板书:卖火柴擦火柴人死去。

(三)学习“卖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读了这一段,你都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大年夜,地点是街上,当时的天气冷极了,一幅悲惨、凄凉冷清的景象。)。

3.交流(反馈)。

a.对小女孩的鞋是细节描写。

(说明她穷得连鞋都穿不起,男孩拿鞋跑说明她被人欺负。)。

b.课文中对女孩的头发是细节描写,“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说明小女孩是一位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却贫穷,又冷又饿,根本注意不到自己的美丽。)。

c.“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是细节描写。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告诉人们,资本主义是多么不平等,有的人富有,有的人流浪街头。)。

d.“天快黑了,又下着雪”是细节描写。

(这样写能进一步烘托出女孩的可怜与孤独。)。

4.指导朗读。

小女孩是多么可怜,值得同情。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感情。

5.总结扩展。

这一段突出描写了小女孩生活的悲惨,没吃没穿又冷又饿,得不到同情和帮助,我们读了也禁不住万分同情,那么作者是怎么体现出这种感情,让我们受到强烈的震撼呢?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呢?讨论交流。

(体现在:(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2)动用对比烘托人物;(3)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四)布置作业。

l.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五)教师巡视,学生质疑。

第二课时。

(一)学习“擦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课文写了小女孩几次擦火柴,各出现了什么幻景?(生答)。

(l)自由读第一次擦火柴部分。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火炉的幻景?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来……吗?”怎么理解?

(卖不了火柴会挨打。她不敢随便取,因为火柴是他们家生活的依靠,但她实在冷得受不了,终于抽出了一根,进一步说明她冷,渴望温暖,所以会出现大火炉的幻景。)。

2.指出学法。

刚才学习这一段用的是“读--想--读”的方法,先读课文,弄清写了什么?再抓重点词,为什么这样写?说明了什么?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几次擦火柴出现的幻景部分。

3.小组讨论学习,完成表格。

第几次擦燃火柴现实幻景说明现实。

第一次寒冷火炉渴望温暖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第二次饥饿烤鹅渴望食物烤鹅不见了。

第三次孤独圣诞树渴望快乐圣诞树不见了。

第四、五次痛苦奶奶渴望幸福跟奶奶飞走了。

4.小结自学情况。

因为冷才出现火炉,因为饿才出现烤鹅,因为孤独才出现圣诞树和奶奶,这些幻想都随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使本来就痛苦的小女孩更加痛苦,这一段主要写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和产生这些幻想的原因,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显示了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5.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二)学习“小女孩死去”这一部分内容。

1.读后思考。

(l)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几句话。

(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证明她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再加上“大年夜”这本应得到的欢乐和幸福,更增强了这种对比效果,加深了人们对女孩的同情,启发人们深思。)。

2.指导朗读。

小女孩冻死了,我们对她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怜惜。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感情,深情地读出来。

(三)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回忆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及对统治者的不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2.前后桌讨论,总结写法。

(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2)想象丰富深化中心。

3.学习表述。

这篇文章是童话,也是很典型的一篇文章,读了之后不觉热泪盈眶,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感动呢?也就是作者如何表述的,我们讨论学习一下。

(1)这四次幻想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作者以小女孩心理特点和具体环境为依据,符合小女孩的迫切要求,这样是合理的,脱离了实际,凭空捏造的想象只给人虚假的感觉,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一个方面。

(2)详细的刻画,环境的衬托则是我们所要学习表述的另一个方面,文章细致的描写(例如:小女孩的头发、小女孩的鞋),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环境的衬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也反映出女孩的可怜凄凉。

对照以上两点,用笔在书中画出这两方面。

(四)总结、扩展。

(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

2.感动之余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

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居然””不由自主”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4个自然段。

3、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挂图。投影、磁带。

主要板书计划。

住处:舒适温暖安全。

外形:红嘴红脚毛灰蓝色蓬松的球儿。

珍珠鸟。

雏儿:飞落站撞信赖能创造美好境界。

挨近蹦到喝瞧。

活动:啄笔尖啄手指。

飞到扭动挤开钻进。

落到趴睡咂嘴。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鸟语》这一课,懂得了鸟儿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人和鸟儿友好相处的乐趣。

2、揭示课题。

(1)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后说说珍珠鸟的样子。

(2)师小结:珍珠鸟体形小,因它后背有珍珠似的白点而得名,是一种观赏鸟。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读顺句子和课文。

(3)给课文各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检查自学。

(1)抽读生字,读准下列字句的字音。

撞傍蹦腻扭蔓雏。

(2)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拨开雏儿细腻淘气扭动。

不由自主信赖索性居然。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自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交流。

四、指导学字。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1、2自然段,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住处:舒适温暖安全。

3、引导学生体会:

(1)开头用“真好”反映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我”喜欢珍珠鸟还有哪些表现?

(4)齐读第2自然段。

4、指导朗读(用喜欢、亲切的语气读)。

5、师小结: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我”给珍珠鸟安排了一个舒适、温暖和安全的住处。

三、学习第3--6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圈出有关词句。

(1)出示句子;

三个月后,那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

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

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背后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a学生自由读,体会并找出描写鸟特点的词语。

b学生交流,师板书:雏儿外形:红嘴红脚。

毛灰蓝色蓬松球儿。

(2)齐读第3自然段。

(3)师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按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写了雏儿的外形特点。

2、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2)生交流(板书:活动)。

(3)同桌讨论,课文是怎样描写珍珠鸟雏儿的活动的?圈出有关词语。

(4)根据学生交流,板书:飞落站撞。

挨近蹦到喝瞧。

啄笔尖啄手指。

(5)“渐渐地它胆子大了”“它完全放心了”这是用什么手法写雏儿的?这说明了什么?

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学习5、6自然段。

(1)师引读,第5自然段,用一句话来写雏儿的活动情况。

白天,生接读………。

傍晚………。

(2)板书:飞到扭动挤开钻进。

(3)指名读第6自然段。

a出示图,观察图上“我”“雏儿”在干什么?展开想象。

b指名看图说说(板书:落到趴睡咂嘴)。

c这一自然段里哪些句子写到了“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

d指导朗读第5、6自然段。

4、师小结:第3-6自然段讲了珍珠鸟雏儿的外形特点。

活动范围以及与“我”的亲密相处,想想该用什么语气读?

5、指导朗读。

6、齐读第3-6自然段。

四、作业。

五、1、试背4、5、6自然段。

2、想想珍珠鸟是怎样信赖“我”的。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第七节,理解反问句的意思。

2、会用“居然”、“不由自主”造句。

一、复习检查。

齐读课文。

二、学习第7自然段。

1、指名读,想想这一自然段共几句话?

作者称珍珠鸟是可爱的小家伙,这些概括了上文的哪些方面的内容?

2、指名回答。

3、“不由自主”是什么意思?

4、课文最后一句是什么句式?能不能换种口气来说?

5、为什么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板书)。

6、指名朗读。

7、齐读第7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

四、指名背诵第4-7自然段。

1、分段指导。

(1)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看着板书引背。

(2)第5自然段,出示:

白天,它____________;信晚,它_____________。

(3)第6自然段,出示: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________,我手中的笔__________。不一会儿,_____________它睡得好熟呀!_________。

(4)第7自然段,出示:

看着___________我不由自主地_______________;信赖,__________________。

2、指名四人试着完成填空,练背。

3、连起来背诵。

四、再读课文。

1、生默读,想想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

2、同桌互讲。

五、指导造句。

居然-------。

不由自主---------。

六、布置作业。

1、组词。

拨淘()换()纽()。

拔()掏()唤()钮()。

2、造句。

居然--。

不由自主--。

3、解释字义。

1).雏儿在我肩上睡得好熟啊!()。

秋天,果实成熟了。()。

米饭煮熟了,香喷喷的。()。

2).珍珠鸟在里面,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安全。()。

这个问题他讲得深入浅出。()。

夜已经很深了,王老师还在备课。()。

阳光很活泼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

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3、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板书:边关)。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意。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小组讨论)--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6、自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

--对战争:

9、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出自豪与勇敢。

--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整体读全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三、结课升华。

四、课内外结合,学习古诗。

教师印发诗歌《和平颂》,课后自学,朗诵。

【板书】出塞。

边关家对英雄的渴望[。

解决问题2西师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通过品味对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具体描写,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感受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积累优美词句。

教学重点:

品味对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具体描写,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教师准备:有关母鸡抚养、照顾小鸡的图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这就是老舍笔下的母鸡,作者一向讨厌母鸡,然而最后却不敢讨厌母鸡了。

二、感受母鸡讨厌。

过渡:母鸡的讨厌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读一读一、二自然段,找一找。

1、学生读1、2自然段,找出表现母鸡讨厌的语句。

2、学生汇报(学生只能找到一些句子,老师应主动引导学生往叫声吵闹和拼命炫耀两方面引导,在学生读句子时,相机理解“颤颤巍巍”、“如怨如诉”)。

3、小结:是呀!我想作者就因为母鸡的这种吵人的叫声、拼命炫耀的个性才惹得作者一向讨厌母鸡吧!

4、再次齐读第1、2自然段。

三、感受母鸡的伟大。

出示中心句: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2)指名学生读句子--圈出重点词再读。

预设:

(1)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他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母鸡对鸡雏的保护是时时刻刻的)。

(2)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警戒”是什么意思?怎么采取的措施?小结:面对危险的母鸡是机警、负责的,是高度紧张的,让我们再次品读这一句,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致传神。)。

(3)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小鸡的肚子这么小,再给它装一两个汤圆是什么样子?而它自己呢?母鸡喂胖了小鸡,而累瘦了自己,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啊!带着我们的敬意读读。抽生-齐读)。

(4)其余语句,学生自由发言。

3、小结:母鸡勇敢、慈爱、辛苦而伟大的爱心把作者深深的感着,也把我们感动着。就连作者那一向讨厌的鸡叫声也发生的改变。在4-7自然段找一找文中有几处写鸡的叫声。

母鸡“咕咕”的警告。

5、现在请大家把母鸡的语言翻译成人类语言说一说,先自己说说,待会抽同学说说。

四、提炼升华,感受母爱的伟大。

看到这令人心灵震撼的一幕幕,作者此时心中充满的应该是什么?(敬佩地读4-7自然段)。

难怪作者会这样赞叹到(读第8自然段)作者对母鸡已经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了。(板书:擦掉“不赶讨厌”,写上“敬佩”)。

作者仅仅是在赞叹鸡妈妈吗?

出示课件(展示母亲相关图片)。

带着对母亲的崇敬,再读这一段。

五、作业练习。

最后老师再向大家推荐几篇写母爱的文章:老舍《我的母亲》、郭沫若《芭蕉花》。老师相信,只要我们多读多写,一定能够谱写出人世间美妙的爱的乐章的!

《耕荒》教学设计

1鄙弦唤诳挝颐茄习了叶挺同志视死如归的革命豪情,其实像这样的烈士还有很多。师讲述渣滓洞集中营、白公馆集中营、11·27大屠杀等历史事实。简介作者。

2比醚生在义愤填膺时听录音带范读《耕荒》。

二、自读诗歌,质疑解难。

1毖生试着自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闭馐切锤自己孩子的遗嘱,体会诗中的意思,自由交流。

三、联系《囚歌》,理解喻义。

1薄肚舾琛泛汀陡荒》这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差不多,两位都是革命烈士,请同学们试着联系《囚歌》中的词句意理解方法来理解这首诗歌。

2苯涣鳌v氐阒傅级“荒沙”“满街狼犬,遍地荆棘”“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的理解。

3辈孪胝馕桓盖自诟孩子写遗嘱时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气节和心愿。

4崩识粒读出父亲对孩子的爱,对敌人的憎恨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倍子看到父亲的遗嘱时会怎样想?怎样做?

2奔偃缒闶亲髡叩乃镒樱知道了爷爷的英雄事迹,会怎么想?会怎么做?

五、用自己最有效的方法背诗歌。

六、搜集更多革命烈士的诗歌,开展革命诗歌交流活动。

解决问题2西师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0页例1和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准备。

让学生在本课学习的前一天回家了解爸爸、妈妈手机付费的情况或者到当地电信营业厅了解有关手机收费的信息。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谁能说说有关手机收费的情况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结合具体情况学生可能了解到:

教师:付月租费是什么意思?

教师:这种方式又怎样付费呢?

……。

教师:好,今天我们就来解决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中的手机收费标准)。

教师:这是我昨天到电信大厅了解到的两类手机付费方式。

再出示问题:如果我每个月的通话时间大约是120分,应该选择哪类付费方式合算一些?

教师: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最后汇报。由于学生已经有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估计学生能说出:只要先算出两类标准各需要缴多少钱,再比较,哪种缴的钱少就选哪种。

教师: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后组织全班交流。

教师:其中0.18×120算的是什么?

教师:那为什么还要加上20?

学生有课前调查作准备,所以学生思考后能发现:因为第1类收费标准是按办理了手机月租。

服务来计算的,所以每个月的费用里要加上20元的月租费。

教师:如果选择第2类收费标准要缴多少钱?

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

第1类收费标准:20+0.18×120=41.6元。

第2类收费标准:0.3×120=36元。

教师:好,老师就选择第2类收费标准!

教师:老师的好朋友王阿姨每月的通话时间大约是350分,她又该如何选择呢?(出示第2个问题),请大家用刚才的方法帮王阿姨算一算。学生独立解决问题2,然后组织汇报。

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第1类收费标准:20+0.18×350=83(元)。

第2类收费标准:0.3×350=105(元)。

教师:那王阿姨就应选择哪种付费方式?

教师:为什么老师和王阿姨选择合算的付费方式不一样呢?

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分析解决问题的条件和问题,如果有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让我们选择最佳策略时,我们要对这些策略进行比较,找到最佳策略。最佳策略并不是对每种情况都适用,也会随着情况的改变而改变。

三、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学生回答略。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第1,2题。其中第1题要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制版费”

五年级教案:《背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通过抓重点句的方法来理解课文;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3、深刻理解山里孩子的淳朴和勤劳;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谈话:

同学们,你们和山里的孩子交过朋友吗?他们都喜欢干些什么?

一、导入。

1、这节课,老师也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山里的孩子,你瞧,这他就向我们走来了----(多媒体出示、配乐朗诵第一小节)。

2、找重点句。

这是一位怎样的孩子呢?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出示重点句)。

3、读重点句,你会发现什么?

为什么说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4、出示学习提示。

二、讲读课文。

1、小组学习。

(1)轻声读课文。

(2)找一找文中哪些具体事例体现写了山里孩子的勤劳。

(3)边读边按顺序用(1)(2)(3)......标出。

2、反馈。

(一)学习5、6、7小节。

1、学生说具体的体会到勤劳的事例,

2、找出课文内容读出来,并说出从哪个词中体会到勤劳。

如沉甸甸、捧出山柿子。

3、在读这一段,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山里的孩子不仅勤劳还很淳朴。

是啊,这是一个多么勤劳淳朴的山娃!

4、学生说从采药材中体会到。

理解积攒的意思便体会到了勤劳。

5、学生说7小节能体会,从汗水和泥渍中体会到。

(1)女生读第7小节。

(2)说说撩、揩的意思。

(3)自读这一节,你读出了什么?(抿着小嘴微笑,劳动不怕累)。

那么请你也抿着小嘴对老师笑一个,是啊,你们可真是勤奋的孩子。

(二)、学习第4小节。

1、学生说从这段体会到勤劳,读出相关句子。

2、出示动词填空。

3、请学生自己换着读一读,体会动词的准确性。

4、请学生小组研究读,从中你能读出什么(对路熟悉,路很远)。

5、指名读,看谁能读出轻快,读出熟悉的感觉。

6、齐读。

山里的孩子就连这蜿蜒的'山道都是如此的熟悉,真不愧为勤劳的孩子。

(三)、学习2、3小节。

1、学生说事例。

2、反问:为什么这里也能体会,我们怎么也看不出?

3、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说出理由。

4、自读这段,想想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体会拟人的写法)。

5、出示句子比较。

读句子说不同----读出不同。

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

山风吹着他蓬乱的头发。

6、小组合作学习。

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

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

鸟儿在树枝上叫着。

鸟儿。

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7、品读句子。

自读个别读齐读。

8、学习第3小节。

(1)学生说事例和理由。

(2)同桌一起读句子发现疑问。

为什么说袅袅升起的炊烟是妈妈高高扬起的手臂?

(3)你能用动作把他表示出来吗?(动作表演理解)。

(4)男生读句,女生表演。

(三)学习第8小节。

是的,这是一个多么勤劳的山娃,使我们情不自禁的说道。

1、齐读: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2、去掉哦字自读最后一句,体会有何不同。

3、说说哦的含义。

4、在齐读这一句。

三、总结全文。

1、认识了眼前这位山里的孩子,那自己跟他比一比,想对山里的孩子说些什么呢?

2、学生说体会。

3、朗读诗。

老师也有很多话要对这位山里的孩子说。千言万语汇成一首诗。

《山娃子》。

归来了,山娃子。

带着一身的汗水、泥渍,

带着一路的雨露、晚霞,

归来了。

大山是您童年的田地,

山风、小溪、鸟儿,是您亲密的伙伴。

蜿蜒的山道,是您梦的小径。

沉甸甸的背篼,

是您理想的翅膀。

哦,山娃子,

背篼里盛着一座大山。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四、课堂小练笔。

写下要对山娃说的话。

《耕荒》教学设计

1.能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欣赏小英雄海娃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大意,欣赏小英雄海娃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不平常的信》、《革命烈士诗两首》、《许世友有四跪慈母》,了解到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人民都投入了抗战,就连和你们同龄的孩子也用他们稚嫩肩膀和他们的父辈一起担负起了沉重的战争。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二十课,一起学习《鸡毛信》这篇阅读课文,去认识一位抗战小英雄。

2、板书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自由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培养读书习惯)。

2、检查读书情况。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再读课文品味感悟。

1、文中小海娃送信的过程相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连长是怎么称赞小海娃的?

2、你能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体会到呢?再读课文,把你的感受批注在你找到的句子旁边。

3、交流学习。(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相机学习)。

(1)“鬼子越来越近……朝着鬼子赶过去。”

师:面对突如其来的敌人,海娃是怎样处理鸡毛信的?

师:这段话中哪些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海娃处理鸡毛信的动作?(抢、抱、折、拧、绑)。

师: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你看到了什么?

(一个处变不惊、沉着机智的小孩儿形象。)。

师:带着这样的感受,谁来读读这段话?(生读)从你的朗读中,老师感觉到了你对他的敬佩之情。谁再来读?(生读)一个沉着机智的少年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男生齐读。(男生齐读)一个聪明可爱、热爱祖国的孩子形象在我们心中越来越高大。女生齐读。(女生齐读)让我们一齐赞美这位可爱的小英雄吧!全班齐读。

(2)“海娃一点儿也不怕……傻愣愣地望着小胡子。”

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名读,其他同学做动作体会海娃的机智勇敢。

(3)“鸡叫两遍了……一口气跑上了庄后的山梁。”

分角色朗读,体会海娃的机智勇敢。

(4)“天亮了……没想到,还真混过去了。”

你体会到了什么?海娃用小白褂混过了敌人的岗哨,真是太聪明了。

(5)“海娃远远地走在鬼子的前边……打呀!赶快打呀!”

师:你从这几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我从中体会到了海娃的机智。他故意走羊道,拉开与敌人的距离,让自己更好摆脱敌人的控制,更快地把敌人引进八路军的埋伏圈,真是一举两得啊!)。

师:你能读读这段话吗?(生读)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你对海娃的赞美。谁再读?(另一生读)我感受到了你对海娃的敬佩。谁再来读?(另一生读)。

师:鬼子走了一截,停一截;海娃却一步紧似一步,使劲甩着羊鞭。多么聪明的海娃啊!全班齐读。

4、总结:课文写海娃送鸡毛信,可以说是历尽艰辛,那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才出虎穴,又入龙潭呢。但每一次险情他都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化险为夷,怪不得张连长说课海娃是个小八路、小英雄呢!

四、拓展升华推荐好书。

1、你觉得海娃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要向他学习什么?

2、文中哪些句子或段落你喜欢,读给大家听,并说说理由。

3、你知道那些抗日英雄?想知道更多的抗日英雄吗?这里老师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在战火中成长》,他收录了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荧屏上的小英雄张嘎;小说里的小英雄雨来;烽火中的儿童剧团--孩子剧团。希望大家可以借阅到这本书或买一本来看,去感受更多的小英雄的美好情怀。

解决问题2西师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题的意识和能力。

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自主修改修改意见。

一、引入课题:

二、指导复习。

三、指导练习:

四、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老师说明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和复习目的,并板书课题。

1、复习所学的数量关系。

1)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问题。

2)速度、时间、路程。

2、解决用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指导学生完成135页总复习中的第10、11题目。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38页至第140页练习二十六中的第10、12、13、15题。

139页至140页11、14、16题。

教学反思。

《耕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阅读《鸡毛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海娃的机智勇敢。

2、学唱《英雄赞歌》,了解英雄在危急时刻表现的气概。

教具准备:

播放《英雄赞歌》、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任务,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完成两项学习任务:一是阅读《鸡毛信》,二是学唱《英雄赞歌》。

二、学习《鸡毛信》。

1、提出要求,引导初读。

快速读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海娃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情节?

2、引导全班交流。

(1)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抗日战争时期儿童团长海娃克服重重困难,把一封鸡毛信送给游机队并配合游机队消灭敌人的故事。)。

(让学生先用小标题概括再组合成主要内容。)。

(2)默读课文,思考:海娃送信一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教师可设表格让生读、找、填、议。

(3)海娃是个怎样的孩子?(机智勇敢可爱的确孩子)。

师趁势引导为什么海娃能够这样机智勇敢可爱。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持己见)。

(4)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情节?

让学生充分地说,能说出理由即可。

3、拓展延伸。

采用讲故事比赛的方法,比一比看谁能把这个故事讲好。也可以组织、引导学生广泛搜集整理表现小英雄的故事。

4、布置作业:

阅读课外有关英雄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英雄赞歌》。

2、说一说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以及自己的感受。

3、板书:英雄赞歌。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文,体会:你喜欢哪几句歌词,从中体会到什么?

(读后小组交流,鼓励畅所欲言,各持己见)。

2、自由汇报体会。

精神感动天地。

气概气贯长虹。

鲜血换来春天。

3在理解课文基础上指导朗读。

(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分组读,男女对读,齐读等等)。

4、请会唱的同学范唱。

5跟着课件唱《英雄赞歌》。

三、布置作业。

观察电影或电视剧,评价其中人物在危急时刻的各种表现。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学和做(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单元生,初步理解意。

2)、掌握本单元的新词,会用查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4)、综合性训练,重点是反问句和背诵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

5)、口语交际:七嘴八舌话环保。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综合性训练,重点是反问句和背诵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

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综合性训练,重点是反问句和背诵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

教学措施与设想:

1)、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

2)、用查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3)、综合性训练,重点是反问句和背诵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

4)、学会合理的想像去写想象作文。

《耕荒》教学设计

读课题,说说你想从文中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读自悟。

1.轻声自读课文,认读生字词,读通读熟课文。

2.本文主要讲了什么?

3.根据课后第二题的要求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并把自己的体会批在旁边。

三、感悟体会,合作学习。

1.学生提出读不懂的问题。简单的问题立即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梳理紧扣课文重点的问题全班讨论解决。

2.狼群良好的集群生活习性是怎样的?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概括说明。

3.狼群为什么能让熊等大型动物望而生畏?引导学生读文思考,理解。

4.头狼有什么权利和义务?指导学生仔细读文分析体会,抓住具体的事例了解头狼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它肩负的重任,从而理解群狼对头狼的服从。

5.讨论:对于狼的集群生活,你有什么看法?

6.了解狼的集群生活对人类有什么启示。

四、完成作业。

1.听写生字词或用生字词造句、写话。

2.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勾画表褒义的词语。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是一首颂诗,也是一篇自学课文。诗歌展示了一幅广阔的历史和现实的画卷,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了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振兴中国。

学情分析。

本首诗歌涉及不少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地理等知识,这些内容对学生而言大部分不了解。教师布置预习时应作为重点,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加以了解,课上教师可作适当讲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中国的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感受中国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激发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2、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吟诵或背诵。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中国的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感受中国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激发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课前准备。

收集相关资料;查字典读准不认识的字,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而勤奋的民族,我们作为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感到无比地骄傲和自豪。(播放《龙的传人》,生边听边轻轻吟诵诗歌)。

(激情导入以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二、学习诗歌。

1、学习第一部分。

师引读:在无数蓝色的眼睛和棕色的眼睛之中——。

在无数白色的皮肤和黑色的皮肤之中——。

自由诵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学习第二部分。

a、(1)同桌同读(2)学生表演读(3)小组轮流合作读(4)师生分角色读。

(通过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b、(1)交流理解字词(2)回答:我作为一个中国人为什么是值得骄傲的?

(因为我的祖先最早走出森林,我的祖先最早开始耕耘;我是指南针、印刷术的后裔,我是圆周率、地动仪的子孙……)。

小结:因为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和现代文明,所以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3、男女分角色诵读全诗。(播放《我的中国心》)。

(在音乐的衬托下,通过配乐朗诵反复体味诗歌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

三、总结:

《耕荒》教学设计

2.通过课件或蝈蝈叫声录音认识蝈蝈。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

2.指名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

3.说说自己从这篇课文中了解到什么,提出自己阅读时遇到的问题。

4.师生共同归纳小结,知道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还有哪些需要探究的问题,以明确下一步学习的目标。

三、细读课文,自主探究。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勾画出最能说明白发老人喜欢蝈蝈的语句。

2.分组交流。把自己勾画的句子读给组内同学听,互相交流自己的体会。

3.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体会。

4.画出文中人物的对话,小组内分角色读一读。

5.说说你对孩子的话的理解,并从中体会人物的感情。

7.讨论:蝈蝈开始不叫,心里想些什么?后来不知疲倦地叫,又似乎在说什么?

8.指导朗读。

四、美美朗读,细细品味。

1.师生共同小结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角色朗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这篇课文给你什么启发?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类事吗?说出来听听。

解决问题2西师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能联系诗歌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诗节。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搜集祖国的资料.图片,课件.音乐。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是哪个国家的人吗?(中国)。

教师出示世界地图:你们能在这张地图上找到自己的祖国吗?请一位同学找一找。那么,你们对我们的祖国了解有多少呢?请同学们展示你们预习搜集到的图片资料,互相交流。(给学生充足的展示交流机会)。

2.教师展示图片,小结:是呀,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繁荣富强,在她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13亿的中国人民。如今的中国,正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诗歌优美的韵律走近祖国。(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注重情感教育。

1.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学生边欣赏边思考课件出示的问题。(本诗共几个小节?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是围绕哪句诗写的?)。

2.指名回答问题。

3.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a.指名朗读第一小节,理解“我们天天在思索,一年长一岁,答案有千万个。”

b.教师:那么,在作者的心中究竟什么是祖国,随着年龄的增长,答案又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2.3.4小节,说一说你的体会。

c.指名说体会,教师板书。

d.出示课件,欣赏配乐朗读说画面,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此时此刻,你最想对祖国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e.教师小结:你们说得太棒了,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强大而又和平的祖国,我们怎能不爱祖国呢?有感情地朗读1-4小节。

4.学习诗歌第二部分。

a.教师出示课件问题,学生自由读诗歌5-8小节,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2.反复朗读6.7.8小节,体会什么是对祖国的爱?

3.除了诗中的,你还知道怎样做是对祖国的爱?

b.集体反馈交流。

c.教师小结:是呀,为国捐躯是爱祖国,建设祖国是爱祖国,做好一个中国小公民也是爱祖国,正像诗歌中写的“我们对祖国的爱,像涓涓细流,汇入长江.黄河,一路奔腾,一路唱着歌:我们爱祖国,我-们-爱-祖-国。”

5.请6位同学表演配乐诗朗诵。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

这首诗歌让我们更真实.更深刻地认识了什么是祖国,以及什么是祖国的爱,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都要爱我们的祖国。

2.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画一画.写一写你心中的祖国,以及你对祖国的爱。

四.板书设计。

18.我们爱祖国。

祖国祖国的爱。

小时侯:摇篮曲一幅画。

长大了:长城.纪念塔小树.歌。

国徽.奥运圣火现在:黄河。

长江。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