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人教版地理教案(优质14篇)

时间:2023-11-29 10:15:53 作者:字海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说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所制定的一份综合性的计划,它可以帮助教师有计划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我觉得我们需要制定一个教学工作计划了。下面是一份经过多年实践验证并取得良好成效的教学工作计划分享给大家。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河流》教案

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内流河、外流河的分布特征、区别。

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归纳我国内流河、外流河的分布特征。

2.长江、黄河各河段的主要水文特征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综合分析河流水文特征的思维方法的形成。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a新课引入。

(设计意图:以音乐带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b、让我们先整体认识一下长江:(设计意图:让学生对长江有整体印象)。

c、这就是多面的长江,真实的长江,接下来让我们更具体的认识她。(设计意图:语言过渡)。

d、展示学习目标,请同学们大声阅读学习目标,(设计意图:让学生的学习有方向,学习目标明确)。

(一)展示课件:(自主学习一)我国第一大河,完成以下问题:

(1)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读图,落实基本概况知识。

(3)学生活动,图上进行填充。(设计意图:活跃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训练学生读填图能力)。

(课堂检测一)(设计意图:检测学习效果,发现学习中的问题)。

(自主学习二)。

读课本第42页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读图,落实基本概况知识。

(3)探究活动。

(课堂检测二)(设计意图:检测学习效果,发现学习中的问题)。

f、通过学习我们应理顺如下逻辑关系:思考黄河的开发与治理。(设计意图:设问过渡)。

(自主学习三)治理与开发。

充分阅读课本42页—44页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完成以下问题:

(1)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读图,落实基本概况知识。

(3)探究活动。

g、长江毕竟是养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她给与我们的还是很多,因此我们要合理利用黄河。(设计意图:过渡、达成学习目标)。

h、长江还有存在其它问题,请同学们阅读44页“长江洪涝灾害救援情景”(设计意图:过渡、完善学生对救援情景问题的整体认识,达成学习目标(三)长江的综合治理)。

i、让我们总结,学有所成,学有所想,学有所问。(设计意图:课堂总结)。

j、剩余时间同学相互间交流、提问、巩固新知识,有问题还可问老师。(设计意图:巩固新知,找出不足,课后延伸。)。

八年级地理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自我介绍,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

2、以趣味知识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3、全面介绍地理的内容、学习方法。

学情分析:

地理在教学中是通过大量的幻灯图片,从学生接触到的地理知识或地理现象入手,使学生直观的感知地理,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亲近地理,进而热爱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初步知道学习的方法,就是我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教学流程:

一、自我介绍。

二、视频播放。

三、图片展示获取信息。

四、趣味激发:猜猜看,这你会吗?

1、中国的面积有多大?

2、泰坦尼克沉没在哪里?

3、五岳中的南岳指哪座?

4、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

5、《西游记》中的火焰山是今天的?

6、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最大的行星是?

7、谁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8、地球的自转方向是?

9、北京和东京相差几小时?

10、大气对流层高度每上升100m,温度如何变化?

11、如何在野外判断自己的方位?

方法1:使用罗盘,即指北针;

方法2:房屋坐北朝南;

方法3:植物观察法:

树叶生长茂盛的方向为南方,长苔藓的方向为北方;

方向4:动物观察法:蚂蚁洞口:朝南开。

蝎子洞口:朝北开。

挑战诸葛亮,你行吗?

1、借东风与季风。

赤壁之战前夕,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军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机,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周瑜为什么“欠”东风呢?因为赤壁古战场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当时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攻反会烧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气候规律性。而所谓“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预测到冬至前后短时间天气反常现象,故弄玄虚而已。由这则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风、气候、天气等概念。

2、火烧葫芦峪与对流雨。

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一次将司马懿父子及所率魏军困在葫芦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将敌方全部烧死。司马父子自度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场大雨浇灭了山火,司马氏得以死里逃生。这场雨其实不是什么“天意”,恰恰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气压降低。低气压区形成气旋,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就是说,葫芦峪里下了一场对流雨雨。诸葛亮虽然通晓天文地理,但毕竟缺乏地理科学知识,不识“气旋”是怎么回事,否则,他可能会用另外的战术来歼灭魏军。至于具体原因,我们学习了气候之后,自然就不得而知了。

生活中的地理:

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地理问题?(生活中的地理)。

(一)地理与日常生活。

教学中从吃穿住行等方面入手,展示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

合作探究:我国南方、北方居民的主食有何不同?为什么?

(二)地理与生产建设。

主要从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入手,重点列举了欧洲发达的国家“荷兰的风车”,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荷兰农牧业的影响。

想一想:建设服装厂、乳品加工厂该如何选址?

(三)地理与风土人情。

展示大量的地理图片,从服饰、体育活动等入手观看不同地区的风俗活动。在授课时,我以“阿拉伯服饰”为重点,分析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学生对千姿百态的风土人情非常感兴趣,老师引导学生学好地理能更好的做到“入乡随俗”。

五、“怎样学习地理”

地理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提出必要的学习要求:

1、课前:准备好《地理课本》、《地理填充图册》、《地理图册》。

2、课堂上:

(1)会听,根据预习情况有针对性的听讲,听重点、难点。

(2)会看,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本途径,养成“一手书一手图”的习惯。

(3)会记:对重点知识做好标记,同时也要做好笔记。

3、课下:及时复习所学知识,认真完成作业。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人口》教案

1.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理解我国人口数量过多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2.培养学生阅读《中国人口的分布》和《中国人口的增长》等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计算和分析能力。

3.使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难点。

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人口过多对资源和环境的诸多负面影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画面--城市一景:街上人流如潮,摩肩接踵,异常拥挤。

你遇到过类似的由于人多给你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和烦恼吗?谈谈你这方面的遭遇和体验。同学们或许只是从平时这些小事中深感我国人口之多,但具体深入的情形并不是很清楚,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教师指导读图1.10《中国人口增长示意》,根据人口增长曲线,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

(1)我国人口基数大。2000年有12.66亿,2010年达到13.40亿。

(2)增长速度过快。由该图可知,我国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2.学生讨论:

(1)新中国成立以前为什么人口增长缓慢?

(2)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什么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3)1982年至2010年人口增长曲线明显变缓,主要原因是什么?

3.算一算,想一想。

让学生从“国家”到“自身”真切地感受到实行计划生育的好处。坚决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将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降低;晚婚5年,100年可少生一代人;多一个弟、妹,会使家里人均收入下降,影响自己的成长质量。

4.用一系列漫画(或做成课件)分析人口数量过多对资源和环境、经济的影响:

(1)第一幅画:原始自然环境,其中有森林、草场、河流、小鸟等各种动物,有一个人在一小块田地里劳作。

(2)第二幅画:若干年后,人口数量增加,环境不变,如果人们要生存,他会怎么做?(完全自然条件下,没有现代科技)(砍树、开荒)。

(3)第三幅画:如果人口继续增加,人们如何生存?生活水平如何提高?

此四幅漫画说明人口数量的增长对环境、经济产生的影响。回到第二幅漫画,提问:如果人们不通过开荒增加耕地,能不能采取其他方式来养活自己?(依靠提高单产来解决)。

教师:人力资源是宝贵的,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发挥这一优势,可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人又是消费者,过多的人口,过快的人口增长,势必给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5.举例说负面。

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会产生哪些负面影响,补充更多的实例。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人口的增长必须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必须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尤其要提倡晚婚晚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三、人口东多西少。

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可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开发时间的长短等方面来总结。

2.(师问)感受我国东西部人口密度差异,比较江苏和青海的人口密度。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说说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原因。

(生答)东部的江苏省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自然条件优越;位于沿海,基础设施好,城镇和产业密集,经济发展较快,因此人口密度大。而青海位于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滞后,所以人口稀少。

3.(讨论、交流)针对课本p14“活动2”中的不同观点,进行交流讨论,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小结:人口的分布有其必然的自然、经济原因,人口的流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合理的人口流动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不能用行政命令,强行搬迁。政府应加强管理并正确引导,使人口有序流动。

四、课外作业。

1.【人口调查汇报】请各活动小组的代表介绍你们所作的村组的人口资源调查,提供以下数据:人口数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

2.【分析】说说家乡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虽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每年新增人口仍较多;人口密度大,有的村组每平方千米超过千人。)。

3.【举例】这种人口状况给家乡带来的不利影响。(学生回答:人多,耕地少,农民增收难;农村闲散人员多,麻将泛滥,成为社会治安的一大隐患;村镇进入入学高峰期,教师缺编,教学设施落后,大班教学,影响教学质量……)。

4.【想一想】针对以上人口问题,同学认为根本的解决措施是什么?(学生回答: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于国于乡于己都有利。)。

5.【宣传活动】近期进行一次“介绍计划生育好处,唤起民众的人口忧患意识”的宣传。(说明: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如黑板报等,要以浅显的道理,身边的鲜活事例,通俗生动的语言进行宣讲。)。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教案

2.寒潮的危害及其防治。

(过渡)除了上边提到的灾害性天气寒潮和旱涝灾害以外,我国东南地区还常受到台风的侵袭。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有关“台风及其对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录象。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0页和第70页“台风”一节课文和“西太平洋台风移动路径示意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参看课文标记了解什么是台风?它发生在什么时间?

(2)观察课文图象,了解台风能影响我国哪些地区?

(3)台风对当地的天气产生哪些影响?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

经过小组的合作学习,特别是学生对中央电视台有关的预报和有关的录象资料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基本明确了台风及其危害。然后请一名同学到前边向全体同学介绍台风的形成及其运动路径、影响我国的范围、带来的危害和好处。

(教师归纳)。

(1)影响我国的台风是产生在西太平洋热带海面上的一种十分强大的大气涡旋,它在每年的6至10月影响我国的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区,我国东南沿海的其他地区有时也受其害。

(2)台风经过的地区常出现大风、暴雨天气。

(3)大风回破坏建筑物、造成翻船事故,暴雨回引发洪水,形成洪涝灾害等,但也可缓解当地的旱情,如缓解长江地区的伏旱天气。

(板书)三、台风。

1、台风的形成及其运动路径。

2、台风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影响我国的寒潮和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和旱涝灾害。这些灾害性天气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和损失。因此,联合国将20世纪的最后10年,定为国际减灾10年。特别是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威胁,我们要研究这些灾害性天气发生的规律,防御和战胜灾害,采取有利的措施,加强预报灾害的研究,使我们尽可能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板书设计。

第五节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

一、水旱灾害。

1.原因和危害。

2.措施。

二.寒潮。

2.寒潮的危害及其防治。

三、台风。

1.台风的形成及其运动路径。

2.台风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探究活动。

活动一。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方式:

安排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结合课文分组讨论三种气象灾害形成的原因及基本规律;接着三组再作为北京、广州及乌鲁木齐的政府部门,结合刚才总结的规律提出相应的预防方案,最终以建议书的形式呈交给教师。

活动二。

活动目的:加强学生对前后知识紧密联系,树立学生辩证、全面看待问题的意识。

活动方式:

在整个学习完成之后,安排学生再次客观的评价季风和台风,并写成小论文。参考题目:“我眼中的季风”、“台风真的很可怕吗”

提示:前一节主要侧重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而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季风给我国带来的不利方面,所以应该能够更全面地评价季风的影响。台风是作为灾害性天气来介绍的,但它也确实给安徽、湖南、江西等距离海洋较远的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人口》教案

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特点与人口增长;。

2.使学生理解人口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相关数字资料和图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我国人口的数量及增长;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及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那么,“众多”到底是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讲授新课]。

(板书)一、人口数量。

请大家看课本第11页第一行,并齐读这一行。

(板书)12.95亿(2000年),占世界1/5,最多。

(承转)大家还记得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大约是多少吗?

(活动)大屏幕展示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的比较图,请大家:

1.算一算中国的人口数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人口的多少倍?

2.算一算这四个国家的平均人口密度。

(归纳讲述)中国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口却超过俄、加、美三国人口总和的两倍,与面积和我国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2倍,是美国人口的4.7倍;与比我国面积大得多的俄罗斯相比,我国人口是俄罗斯的9倍,可见我国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国。在世界上,人口在5000万以上的国家就被称为人口大国,而我国的河北、山东、河南等九省的人口就超过5000万,如果全中国人手拉手站成一列,就能环绕地球赤道50圈。

(承转)为什么我国的人口数量如此庞大呢?这与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不无关系。

(板书)二、人口的增长速度过快。

(活动)阅读p11我国人口增长图,分析以下问题。

1.从公元初到1578年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如何?

2.从公元初到2000年,我国人口有几次人口增长高峰?哪一次增长的更快?为什么?

(小组讨论后,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归纳总结)自中华大地有人类以来到1578年这漫长的岁月中,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可以说是比较慢的。大家读图可知,这个时间段这条增长曲线的坡度很小。但到1578年后,这条曲线的坡度开始急剧加大,这表明我国人口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这就是我国人口增长的第一次高峰。到1949年以后,人口曲线可以说呈直线上升,到2000年达12.95亿,这就是我国人口的第二次增长高峰。

为什么解放后我国人口增长如此之快呢?

主要是因为解放后,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从而使我国的人口死亡率大大下降,而与此同时,人口出生率还保持较高水平,因此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高。从70年代末以来,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才开始下降。到1999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为0.88%,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每年仍新增人口1200万,超过了希腊、比利时、葡萄牙等国家的人口总数。

我们经常说“人多力量大”,人口数量越多越好吗?请大家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也可让两个小组就此问题展开正反两方的辩论)。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代表陈述观点,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或反驳,教师归纳小结。

(活动)大屏幕展示下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讲述)人是生产者,但同时人也是消费者。作为生产者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人的一生都是消费者,而且要维持人的生存条件和劳动能力,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的。正如表中所列内容,我国每年的新增财富中,很大一部分被新增人口所消耗,我国所拥有的各种自然资源的总量,很多都居世界前列,但是按人口平均计算,每人占有的数量就不多了,在世界各国的名次中,也就排在后面了。

人口数量过大,势必给国家、社会、家庭、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增加沉重的负担,势必限制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进一步改善。人口的增长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所以我国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大屏幕展示投影片明确重点):

人口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基本内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请大家读p11页课文最后一段及p12图1.10“晚婚5年,100年可少生1代人”,思考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会带来哪些好处。

(教师归纳小结)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按1970年的生育水平推算,到1988年底,近30年全国少生2.5亿人,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3万亿元,同时也使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提高了。到2000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80%,我国的粗文盲率为6.72%,比1990年下降了9.16个百分点;同时我国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以上程度的人数也由1990年的1422人上升为3611人,增长了154%。计划生育带来的好处已经使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

(承转)我国不仅人口多、增长快,而且人口分布在不同地区也不平衡。

(板书)三、人口的分布不平衡(东部多西部少)。

(活动)大屏幕展示投影片。

国家面积(万平方千米)人口(亿)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中国96012.95。

俄罗斯17001.5。

美国9302.5。

让学生计算我国、俄罗斯、美国、巴西的人口平均密度并比较分析我国人口平均密度情况。

(活动)大屏幕展示投影片:我国人口密度图,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黑河——腾冲一线,观察:

(1)此线东南和西北的人口密度有何不同?

(3)东部和西部的人口、面积各占全国的百分比是多少?

(4)总结一下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教师归纳小结)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有些地方可达500~600人/平方千米,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多数地区人口密度在10人/平方千米以下。人口东部多,西部少。

(活动)学生讨论:

(1)人口东西分布不均的原因是什么?(从气候、地形、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讨论)。

(2)能否用迁移的方法改变人口分布不均的现状?(从人口分布应与生存环境相适应角度讨论)。

学生各抒己见、引发争论,教师给以鼓励并小结。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我国的人口数量、人口增长、人口政策和人口分布四方面问题。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虽然近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但净增人口数仍很庞大,因此计划生育工作仍不得放松,同时应积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板书。

一、人口数量。

12.95亿(2000年),占世界1/5,最多。

二、人口的增长速度过快。

三、人口的分布不平衡(东部多西部少)。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教案【】

[出示图表]长江流域各方面占全国的比重。

面积1/5。

人口1/3。

稻谷70%。

棉花1/3。

淡水鱼60%。

轻工业产品1/2。

工农业生产总值2/3。

[解释]长江流域面积只占全国的1/5,但其他各项都超过1/5,尤其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3,其中稻谷、淡水鱼的比重超过了一半,所以说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的“鱼米之乡”。这些都是长江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补充]长江的通航里程达7万多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2/3。在航运方面的运量可以相当于14条京广铁路的运量,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航运的大动脉,被誉为“黄金水道”。

[板书]1、“黄金水道”

[补充]但是目前的航运量还只相当于一条京广铁路的运输量,只开发了其通航能力的1/14。长江水系的通航里程是密西西比河的1.6倍,而运力只是它的1/5;长江的流量是莱茵河的10倍,运力却只是它的1/10。由此看来,长江还大有潜力可挖。

[转折]既然上游地区水能资源丰富,我们如何来利用它?(发电)。

[板书]2、“水能宝库”

[讲解]长江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全流域蕴藏量2.6亿千瓦,占全国水能总量(6.67亿千瓦)的40%。新中国已经建成许多水利枢纽和大中型水电站。

[学生活动]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到葛洲坝和三峡等水利枢纽。

[讲解]葛洲坝号称长江第一坝,是目前我国的水利枢纽,发电能力270万千瓦,相当于1949年全国发电量的3倍。但是,现在的开发利用率还不足5%。规模更大的长江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的水电站(发电量将为葛洲坝发电量的6倍,约1820万千瓦,远大于伊泰普水电站的1260万千瓦)。

[补充]建好三峡工程以后,长江三峡水位提高,万吨船队可以到达重庆,运力可以提高5倍。运输成本可以降低35%,同时,水库调节,下游的枯水期水位提高(3000立方米/秒——5000立方米/秒),使之成为真正的“黄金水道”。

[播放录像]三峡工程简介。

[讨论]三峡工程的主要作用有哪些?(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环保等)。

[转折]长江有哪些不利的方面?(洪水)。

[播放录像]1998年长江洪水。

[板书]4、防洪是目前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

[提问]为什么长江发生洪灾的频率越来越快?

[学生发言、老师补充]。

1)近年来长江流域由于上、中游山区乱砍滥伐森林的现象比较严重,植被遭到破坏,含沙量不断增多,水位上升,这是导致洪涝等自然灾害不断加剧的根本原因。据分析,今年洪水的特点是“中水量,高水位,大灾害”,高水位运行时间长达两个多月。据调查,在今年抗洪其间,岷江的江面上还漂着刚砍伐下来的树木。

2)人与水争地,使长江流域受水面积不断减少是又一个重要的原因。(可以找一些关于圩垸的资料)盲目围湖围江造田、建厂建镇建民垸等,使河道变窄,湖泊萎缩是灾害频繁的又一重要原因。据统计,仅长江通江湖泊的面积已减少了567亿立方米,相当于三个三峡水库的实际库容量。

3)长江中下游地势过于低平。(结合前面的“长江干流剖面图”)。

4)天气的异常。

[学生发言、老师归纳补充]。

改善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最近又全面无条件停止在上游山区砍伐森林,关闭现有木材市场,在原森林采伐区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大力整治荆江,疏浚与固堤并重,分洪蓄水结合。1954年以来,我国政府多次战胜洪灾,保证了荆江大堤的安全。

修建水库,调节水量。三峡地区建库后,可以控制川江向荆江河段下泄洪水来量的95%。

下游地区退耕还湖。

总之,对于长江的水患,我们治理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防洪方法有很多,根本在于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恢复生态平衡。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江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长江的水文特征要受到(地形、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特征又直接影响我们的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正因为长江是祖国第一大河,中下游又流经平原地区,因而成为“黄金水道”;又因为上游流经三级阶梯,使之成为巨大的“水能宝库”;而中游的“曲流”和中上游的植被破坏,使防洪成为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

板书设计。

三、利用和保护。

1、“黄金水道”

2、“水能宝库”

3、防洪是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

探究活动。

“长江洪水治理”模拟研讨会。

活动目标:使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认识到长江洪水的形成原因,并找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观念;树立“解决一个具体问题,要涉及方方面面”的意识。

活动措施:将班里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扮演长江沿岸的居民(城市的和农村的)、政府官员、长江沿岸的企业代表等,一起讨论长江洪水的形成原因和解决措施。分为不同河段的,便于对更细致的问题进行研究。

“长江三峡的利弊分析”辩证会。

活动目标:使学生对三峡工程的建设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三峡工程形成辨证的认识。

活动措施:先安排学生查找关于三峡工程的资料,然后按照学生的意见分成两派(“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双方进行辩论交流。注意:要说出理由。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民族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及由此产生的人口问题;。

2、理解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

3、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和人口分布特点;。

4、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制作统计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3、通过让学生收集计划生育标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关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实行计划生育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2、正确处理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3、培养学生参与国家大事的意识和辨证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分布特点;。

2、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制作统计图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

生:我国人口已超过13亿,总数居世界第一。

一、世界人口大国。

师:这位同学说中国人口世界第一,到底是不是呢?下面我们用数据说话。(指导学生完成课本11页活动题1:根据表1-2,分别计算不同年份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并绘制成形象统计图。)。

(知识拓展):同学们知道形象统计图有哪几种吗?

生:主要有饼状图、条形图、折线图。(根据回答,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的种类,指导学生画图,对制作规范的进行展示)。

(学生亲手制作统计图,掌握制作方法和技巧,并在自己制作的图中找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结论: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总数一直处于世界首位,人口在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5以上。

过渡:知道了我国人口的比例,下面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五十年以来我国的人口数量。我国已经进行了五次人口普查,请同学们根据我国五次人口普查人口数绘制“人口数折线统计图”。

(老师到学生中间指导学生画图,对制作规范的进行展示,根据折线图得出结论。)。

结论:。

二、我国人口增长快。

课件展示:中国、叙利亚、阿曼三国自然增长率和年净增人口数的对比图。1、我国人口增长原因:人口基数大。

众多的人口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讨论:人口众多且增长迅速对我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2、我国的人口问题。

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资金积累困难。

2、资源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压力增加。

3、对生态环境也造成巨大压力。

4、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

5、就业形势严峻,由于人口整体素质较低,结构性失业突出。

6、老年人口增多,社会负担加重。

7、流动人口增多,交通压力增加,也导致社会治安问题日益严重。

3、我国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

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实行计划生育。

提高人口素质。

过渡:人口的数量会影响经济的发展,那么人口的分布会不会对经济也产生影响呢?

三、人口分布。

课件展示“中国分省区人口密度图”,引导学生根据图例看图,思考问题:

1、人口密度如何计算?

2、从沿海到内陆人口密度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

3、你认为人口密度的这种分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课堂小结(略)。

[教学点评]。

我国的人口,是中国地理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识,是同学们学好中国地理,尤其是学好我国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以及分区地理知识的基础。本节内容是学生比较了解和熟悉的,执教老师让学生在统计、绘图等活动中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培养学生绘制图表的能力。特别是通过课件中三个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年净增人口数统计对比图的展示,得出: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这一结论,可谓水到渠成,课堂活动学生参与度高。

我国从沿海到内陆人口密度的变化,让学生自己得出: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东部多、西部少这一结论。)。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教案

1、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和民族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课上通过小组合作,课下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和文化的图文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开拓视野,了解我们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特点及民族政策。

难点: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引入(视频内容为多民族舞蹈《大地春晖》),请大家看一段录。

板书: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

二、民族构成与数量。

【承转】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到底有多少个民族呢?生(56个)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段内容回答屏幕上的问题。请生回答。出示答案教师总结:相对于汉族而言,其他的55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少数,因此,称除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为少数民族。

3人口超过四百万的少数民族有哪些?4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是?(珞巴族)。

出示图片归纳知识。

三、民族文化。

【承转】师:同学们请你观察一下手上的人民币,除了汉字,还有其他文字吗?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对照一下屏幕上的各族文字,看看人民币上是哪些民族的文字。

学生活动:对照文字。蒙古维吾尔藏族壮族。

【承转】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各民族在衣食住行节日风俗等生产和生活方面独具特色。让我走进民族村去领略他们的风采。

播放图片。

思考:为什么有的民族喜爱-,有的喜欢赛龙舟?师:出示答案。骑马是北方草原牧区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所需,当地具有良好的-条件,同时,通过-活动能锻炼提高骑马的技能因此盛行-。南方地区气候暖湿,多河湖海湾水域,舟船是当地重要的传统交通工具,因而人们喜欢赛龙舟。

四、民族分布。

请大家读课本19页中国民族分布示意图。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我国各民族的地区分布状况是:汉族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在这些地区,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我国几乎没有一个县或市的居民是单一民族的。这充分印证了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板书)。

五、中国的民族政策。

【承转】我国的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边疆地区,那么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我国是如何管理的呢?这就涉及到民族政策问题。请学生读课本,回答我的民族政策。

课后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共有56个民族构成,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2%,另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被称为少数民族。,他们虽然人数较少,但同样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祖国的强盛贡献自己的力量56个民族,犹如56枝花盛开在祖国大地上,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平等互助,亲密团结,为祖国的强盛,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不断努力,奋发进取。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

八年级地理教案

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

2、我国最北端在。

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为中心线,最南端在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海南),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新疆),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黑龙江)。

3、我国东临海洋,从北向南依次为。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第一大岛台湾岛,第二大岛海南岛。我国的内海是渤海和琼州海峡,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4、我国陆上国界漫长,达2万平方千米,接壤的国家共有14个。

有六个隔海相望的国家(自北向南依次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5、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

全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北京是首都,称为“祖国心脏”。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6、目前人口数为13.7亿。

东西人口分界线:黑河—腾冲线以东南人口密集,以西北人口稀少。

中国人口分布特点是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沿海、沿河湖、平原、盆地区人口多,干旱荒漠、高原人口少;经济、交通、工业发达地区多城集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偏僻农牧区人口少;汉族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7、我国实行。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一项长期基本国策。

8、我国共有56个民族,各民族中,汉族。

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部地区。

民族风情: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云南傣族的泼水节;中华民族的端午节。

民族政策: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区域自治。

八年级地理教案

1.能够运用地图说明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原因。2.掌握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理解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学会阅读等温线图、年降水量分布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温度带图、干湿地区图,并能获取相应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正确结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地图及相关资源分析、归纳、总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

《河流》八年级地理教案

1、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特征。

2、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教学难点。

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景观图片。

二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一、内流区和外流区。

1、概念:内流河、外流河。

2、内流区、外流区。

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国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2、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及原因。

三、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国内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2、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四、京杭运河。

1、起止点、长度。

2、经过的省市、沟通的水系。

3、历史上和现在的作用:

五、湖泊概况。

1、湖泊的分类。

2、湖泊的分布。

青藏高原湖区。

东部平原湖区。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人民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气候条件,一个地区的降水量发生变化,江河、湖泊的水量也会随其改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板书〕第五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启发提问〕说出你所知道的河流、湖泊的名称,并说出河流、湖泊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让学生看中国水系图,查找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

〔启发提问〕这些大河各注入哪个海洋,河流流向与地势有什么关系?查找塔里木河、弱水河。

〔启发提问〕这两条河流最终流到哪里?

一、内流区和外流区。

1.概念:内流河、外流河。

2.内流区、外流区。

〔转折过渡〕设问:内流区和外流区是如何划分的呢?〔板书〕。

3.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划分及分布。

让学生看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复合投影片。

〔启发提问〕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与我们讲过的哪些气候分界线位置相似?

〔教师总结〕外流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多,水量大;内流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少,水量小。

让学生看我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图。

〔启发提问〕内流区和外流区面积各占我国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

〔教师总结〕出示表2:中国河川流域面积。

同学们想一想,回答问题:为什么我国西北部多内流河,东部多外流河?

〔教师总结〕这与我国西高东低地势及所处的海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关。西北距海远,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所以多内流河;东部距海近,气候湿润,降水多,所以多外流河。〔转折过渡〕由于内流河、外流河所处的位置、气候条件、地面植被状况等不同,导致内流河、外流河的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变化规律不同,我们称其为水文特征不同。〔教师画板图讲解〕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含沙量、水位、结冰期等。流量指单位时间通过某一段面的水流体积,它反映了河流水资源多少,通常以立方米/秒为单位。水位指河流在某地某时段的水高程,它是反映水体水量大小的最直观的重要标志。含沙量指单位体积水中所含泥沙的重量。结冰期指河流封冻的时间长短。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外流河的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板书〕。

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出示“我国主要河流的年流量变化比较图”。〔启发提问〕。

(1)本图横、纵坐标各代表什么?

(2)在什么季节外流河水量大、水位高?

(3)在什么季节外流河水量小、水位低?

(4)北方的松花江和黄河与南方的长江、西江相比,流量大小与季节分配有何差别?

〔教师总结〕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是:夏季水量大,水位高;冬季水量少,水位低。

〔转折过渡〕为什么我国外流河有这样共同的水文特征呢?

让学生看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复合投影片。学生讨论分析我国外流河共同水文特征的成因。

〔教师总结〕我国外流河的水位、流量变化,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每当夏季风盛行时,雨季来临,河流水量大增,水位上涨,形成汛期。随着冬季风的加强,夏季风逐渐减弱,降水减少,水位逐渐下降。当冬季风盛行时,河流普遍形成枯水期,北方的一下中小河流甚至断流。

〔板书〕。

1、我国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2.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及原因。

〔教师总结〕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水量多,所以,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水量丰富,汛期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降水量少,因此,辽河、海河、黄河水量不太大,汛期短。黑龙江及其支流由于有冬季积雪融水,蒸发量小,河流水量也较为丰富。

〔转折过渡〕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不仅在汛期长短、水量大小上有差别,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外流河的含沙量不同呢?

〔教师总结〕辽河、海河、黄河多流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夏季多暴雨,且河流的上、中游地区植被较少,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淮河以南的河流流经气候湿润区,森林茂密区,因此含沙量小。但是如果这些地区的森林不加以保护,河流的含沙量也会增大。有人说长江要变成第二条黄河,我们绝不允许这一现象在我们这一代发生。

〔找学生讲解〕冬季去南方、东部和留在北京过年在气候上感觉有什么不同,河流有什么不同。

学生总结(教师提示):冬季秦岭-淮河以南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上,河流无结冰期;越往北越冷,辽河、海河、黄河冬季结冰期短,黑龙江及其支流冬季结冰期长。出示表4:外流河水文特征差异比较表。让学生填空。

学生总结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填表,教师补充。让学生总结影响外流河水文特征的主要因素。

三、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国内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出示中国水系图)。

〔启发提问〕我国的内流河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那里的自然条件如何?

〔教师总结〕我国的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那里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沙漠广布,有大面积的无流区。

〔转折过渡〕设问:内流河水主要来自哪里呢?下面我们看一段录像,大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内流河的水主要来源?

(2)内流河的水量变化有什么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内流河水主要来自高山积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内流河水量年变化大,水位高差悬殊。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山地降水也多,河流水量较为丰富;夏季过后,气温降低,冰雪融水量减少,山地减少减少,河流的水量也逐渐减少;冬季气温低于零度,无冰雪融水,河水甚至断流。因此,大部分内流河是季节性河流。在地图上,季节性河流用虚线表示。

出示中国水系图,让学生找出两条季节性河流。

〔教师总结〕塔里木河、弱水以及孔雀河、和田河的某些河段都是季节性河流,其中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板书〕。

2、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出示塔里木河景观图、中国地形图。〔启发提问〕。

(1)塔里木河所在的地形区是什么盆地?

(2)塔里木河水主要来自哪里?

〔教师总结〕塔里木河位于我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它由三条支流汇集而成,全长2179千米,河水主要来自天山、昆仑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

出示内流河、外流河示意图。

〔启发提问〕到此为止,我们学习了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出示表5:内流河、外流河比较表。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总结。

〔转折过渡〕前面介绍的都是天然河流的水文特征,在我国除了众多的天然河流外,还有许多人工河流。

〔板书〕。

四、京杭运河。

(活动)京杭运河北起什么地方?南到什么地方?

〔教师总结〕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180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

〔板书〕1.起止点、长度。

出示京杭运河图。〔启发提问〕。

(1)京杭运河流经哪些省市?

(2)京杭运河沟通哪些水系?

〔教师总结〕京杭运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

〔板书〕2.经过的省市、沟通的水系。

〔启发提问〕是什么时候、什么人修建了京杭运河呢?

〔教师讲解〕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伐齐。

国,称霸中原,于公元前485年,从邗城(今江苏扬州)东南到末口(今江苏淮安)开凿邗沟,使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得以沟通。到隋朝,隋炀帝征调民工数百万,开挖通济渠,使之南接邗沟。从洛阳附近开凿永济渠,通达天津,然后沿永定河通抵北京附近,最后又拓宽加深江南运河。隋代的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从杭州到北京,向西拐了一个大弯。元朝定都北京后,裁弯曲直,使它从江淮经山东直接向北,缩短航程800余千米。这就是如今京杭运河的前身。

〔启发提问〕除了青海湖外,大家还知道哪些湖泊?

五、湖泊概况。

〔教师讲解〕天然湖泊遍及中国各地,其名称因语言的不同,而有“湖”、“池”、“漾”、“海”、“错”、“茶卡”等称呼。湖泊也有内流河区与外流河区之分,其分界线与内外流河的分界线大致相同。外流河区,以含盐量较小的淡水湖为主;内流河区以含盐量较大的咸水湖为主,但青藏高原上有一些淡水湖。

〔启发提问〕那么,我国的淡水湖主要分布在哪儿呢?

年八年级地理教案

1.称谓:文明的摇篮,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下的窑洞,白羊肚头巾,信天游,黄土风情。

2.黄土高原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如华夏始祖炎黄二帝。

3.黄土高原是世界的黄土堆积区,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科学家曾经提出过许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和蒙古高原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4.范围:黄土高原东起a太行山、西至b乌鞘岭、北连c长城、南抵d秦岭。跨越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

5.黄土地貌景观: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残留的高原面)、梁(长条状的山梁)、峁(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川(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地地区)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二、严重的水土流水。

1.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多空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人为原因: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

(1)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难。

4.水土保持的措施。

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八年级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1、自我介绍,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

2、以趣味知识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3、全面介绍地理的内容、学习方法。

学情分析:

地理在教学中是通过大量的幻灯图片,从学生接触到的地理知识或地理现象入手,使学生直观的感知地理,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亲近地理,进而热爱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初步知道学习的方法,就是我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教学流程:

一、自我介绍。

二、视频播放。

三、图片展示获取信息。

四、趣味激发:猜猜看,这你会吗?

1、中国的面积有多大?

2、泰坦尼克沉没在哪里?

3、五岳中的南岳指哪座?

4、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

5、《西游记》中的火焰山是今天的?

6、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最大的行星是?

7、谁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8、地球的自转方向是?

9、北京和东京相差几小时?

10、大气对流层高度每上升100m,温度如何变化?

11、如何在野外判断自己的方位?

方法1:使用罗盘,即指北针;。

方法2:房屋坐北朝南;。

方法3:植物观察法:

树叶生长茂盛的方向为南方,长苔藓的方向为北方;。

方向4:动物观察法:蚂蚁洞口:朝南开。

蝎子洞口:朝北开。

挑战诸葛亮,你行吗?

1、借东风与季风。

赤壁之战前夕,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军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机,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周瑜为什么"欠"东风呢?因为赤壁古战场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当时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攻反会烧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气候规律性。而所谓"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预测到冬至前后短时间天气反常现象,故弄玄虚而已。由这则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风、气候、天气等概念。

2、火烧葫芦峪与对流雨。

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一次将司马懿父子及所率魏军困在葫芦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将敌方全部烧死。司马父子自度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场大雨浇灭了山火,司马氏得以死里逃生。这场雨其实不是什么"天意",恰恰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气压降低。低气压区形成气旋,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就是说,葫芦峪里下了一场对流雨雨。诸葛亮虽然通晓天文地理,但毕竟缺乏地理科学知识,不识"气旋"是怎么回事,否则,他可能会用另外的战术来歼灭魏军。至于具体原因,我们学习了气候之后,自然就不得而知了。

生活中的地理:

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地理问题?(生活中的地理)。

(一)地理与日常生活。

教学中从吃穿住行等方面入手,展示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

合作探究:我国南方、北方居民的主食有何不同?为什么?

(二)地理与生产建设。

主要从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入手,重点列举了欧洲发达的国家“荷兰的风车”,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荷兰农牧业的影响。

想一想:建设服装厂、乳品加工厂该如何选址?

(三)地理与风土人情。

展示大量的地理图片,从服饰、体育活动等入手观看不同地区的风俗活动。在授课时,我以“阿拉伯服饰”为重点,分析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学生对千姿百态的风土人情非常感兴趣,老师引导学生学好地理能更好的做到“入乡随俗”。

五、“怎样学习地理”

地理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提出必要的学习要求:

1、课前:准备好《地理课本》、《地理填充图册》、《地理图册》。

2、课堂上:

(1)会听,根据预习情况有针对性的听讲,听重点、难点。

(2)会看,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本途径,养成“一手书一手图”的习惯。

(3)会记:对重点知识做好标记,同时也要做好笔记。

3、课下:及时复习所学知识,认真完成作业。

八年级地理教案

同学们自主预习教材49~53页内容,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1.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哪个海洋?上、中、下游是如何划分的?主要支流有哪些?

2.黄河干流流经哪些省区、地形区?

黄河干流很明显地呈巨大的“几”字形,像一条巨龙,从青藏高原越过青海省、甘肃省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掉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是中国的第二长河。

3.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黄河发源于哪座山脉?黄河流域的主要地形特点是什么?(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黄河流域以高原、平原为主。)。

4.黄河中、下游分别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地形区?(黄河中、下游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山西省、陕西省和河南省、山东省;流经地形区主要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读“我国主要河流长度、流域面积年径流量对比表”,黄河、长江的长度相差800千米,年径流量却相差14倍。

黄河、长江的长度相差不多,年径流量却很悬殊,这主要是受气候的影响。黄河的径流量受气候影响很大,黄河流经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降水较少,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蒸发量大,水量较小。

与长江比,黄河水文特征还有什么差异?

与长江比,黄河的年径流量集中在夏秋季节(7~9月),黄河的含沙量大,黄河在冬季会出现结冰现象。

黄河作为世界上古老的文明发祥地之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利用多媒体适当根据学生反馈情况予以补充,主要体现灌溉、发电、旅游、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等方面。出示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景观图,在干旱的地区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美誉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出示黄河梯级开发示意图、中国地形图。通过读图,我们知道黄河的上中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蕴藏着丰富的水利资源。主要的水电站有刘家峡、龙羊峡、三门峡等八座大型的水利枢纽和水电站。这些水电站的建立,为黄河上中游地区的工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电能和水能。壶口瀑布以其水势汹涌、奔腾而下的壮观景象,每年都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游客来此参观游览。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