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教学设计(优秀17篇)

时间:2023-12-12 18:21:39 作者:QJ墨客

教学计划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教学计划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生活中的轴对称》是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轴对称》中的第一节内容,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轴对称的知识在小学已有初步的渗透,在初中阶段,它不但与图形的三种运动方式(平移、翻折、旋转)中的翻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又是今后研究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的重要依据和基础。

本节课知识看似简单,却也是今后学习相关知识的重要基础,为了有效地完成本节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猜字游戏”引入新课,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运用多媒体展现生活中轴对称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学生的“数学活动”是本节课的教学主线,“等腰三角形”、“不规则五边形”教具的演示以及“剪纸”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及表达个人感受和想法的机会,使学生充分的感知后,自然形成本节课的概念。并有效的将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两个知识点进行区别于联系。教师仅作为知识的组织和引导者,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及概括总结,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数学活动。习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一试身手后对所学知识作出及时反馈,小节的设计由学生自由表达,不限制形势,并运用多媒体演示增大了课堂容量,可使课堂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同时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而由于本节课的时间处理的不够妥当,学生部分练习环节的缺失是我最大的遗憾。

《数学广角身份证号码》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一、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身份证号码。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学号和身份证编码的方法,学习用数字来进行编码,学习抽象概括方法。

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培养分工协作能力。

3、通过生活事例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身份证法》第1、2、3条。

三、教材分析。

1、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数字编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为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向学生渗透数字编码思想。由于这是数学广角中的内容,属于第一课时,因此学生在学习时感觉比较新鲜,只要教师组织到位,学生学起来应该不是特别困难。但如果作为第一课时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在后面的教学中就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2、教材从老师点名的情境引入,说明我们可以用数字编码来区分班上的学生。而本节课的内容则是通过邮政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与含义,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四、学情分析。

1、数字编码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学生在探究规律时容易理解,思维难度不大。

2、教学中,老师尽量从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来引入教学,同时,启发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3、学生在实践中可以有不同的编码方法,老师要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放手让学生去调查、体会、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初步体会、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六、教学难点:理解编码的组成及数字反映的信息。

七、教学准备:学生收集不同编码资料,了解各种数字编码含义和编排方法。

八、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九、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到银行开户储蓄时要用到什么证件?(身份证)你还知道什么时候用到身份证吗?

生答:1、父母外出打工2、住旅馆3、办结婚证4、高考5、出国旅游。

看来身份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设计意图:从身份证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来引入,体会身份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感悟身份证中的信息。

1、自主探索。

(1)昨天老师布置大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和调查了一些身份证号码,谁愿意来说一说?

指名回答互动交流。

(2)请同学们分组交流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身份证编码的知识。

小组汇报。

(3)老师也带来了两个身份证号,贴卡片。

请大家仔细观察:并互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从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互动交流小组汇报。

3、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实际上,身份证号码是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划代号,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

生答……。

这么几个简简单单的数字就可以反映出一个人这么多的信息!它非常的简明、科学,这也就是编码的优越性。

(二)、编码:

1、编写身份证号码。

我们每个人一出生就会有一个身份证号码。你的身份证号码可能是多少?借助今天所学的知识给自己编制一个身份证号码。马上行动起来,把编好的身份证号码写在纸上。(编写后在组内交流)。

学生上台汇报,并介绍每个数字的含义。

其实在户口簿上就有我们自己的身份证号码,请大家与户口簿上的身份证号码对照一下。

身份证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法定个人身份证件,要注意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不要随意借给他人使用。

2、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身份证法》第1、2、3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身份证法》规定第一条为了证明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公民的身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制定本法。第二条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年满十六周岁的中国公民,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未满十六周岁的中国公民,可以依照本法的规定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第三条居民身份证登记的项目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常住户口所在地住址、公民身份号码、本人相片、证件的有效期和签发机关。

公民身份号码是每个公民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由公安机关按照公民身份号码国家标准编制。

3、编写学号。

(1)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身份证号码,常常见到数字编成的号码,这些号码都表达一定的信息。学号也是用数字进行编码的。17号这样的学号只适用于自己班内使用。如果放在整个学校中使用,你觉得会出现什么情况?所以,学校为了便于管理,我们每一位同学一进入小学,便会拥有一个学号,这个学号将伴随你从一年级到小学毕业。

请大家运用所学的数字编码知识,以小组为单位,给全校的每一个学生编一个学号,看谁编写的学号既能尽可能多的反映出这个同学的信息,又科学合理!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其他同学对上台汇报的各种设计方案进行评价。

(3)小结:大家真能干!在短短的时间里就给全校同学编了一个学号,而且反映出了这么多的信息。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请你应用以上所学知识来设计一个编学号的方案,给全班同学编号。

出示:

360103197012210412(爸爸)320623450607331(奶奶)。

320623440101040(爷爷)360102197209280161(妈妈)。

同桌讨论,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3、一个被警方通缉的男罪犯,打算坐飞机逃走,他劫持了一个专门制作身份证的工人为他做了一号码为“44062419780229928”的身份证。正当罪犯拿着这身份证去坐飞机,却在出关检查时被扣住了。原来是工人在制作身份证时留下了线索,协助警方抓罪犯。你知道工人留下什么线索吗?(少了一位数)。

【设计意图:巩固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告诉大家一些什么知识?

请同学们课下到图书室去了解一下图书管理员是怎样给众多的图书编码的?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身份证110102197501101519。

行政区划代号出生日期码顺序码校验码。

十、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分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一是以动画激趣导入新课;二是以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身份编码的含义、编码规律、通过合作交流、探索识别、设计身份编码,引导学生掌握数字编码的规律与方法;三是联系生活中的数字编码,进一步拓展练习,让学生感知数字编码与生活的联系及作用并以收集的身份证比较发现结束本堂课,让学生感受数字编码的魅力。

上完这节课,感觉自己有一定的进步,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教学理念在逐渐更新,重新认识了“教”与“学”的关系。课堂上,没有简单地充当知识的传话筒,也不再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收器,而是把自己放在组织者、引导者的位置上,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问题的精神。他们小组合作,探索编码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课堂上的生生互动,使师生共同获益,感受超强的信息量,探索到数字与编码的简单方法。

导入环节采用了激趣导入,成功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可惜的是没能很好地发挥它的作用,课堂没有跟着“生成”走,而过分被“预设”牵着了。

这节课还有一个遗憾是课堂上编码应用欠缺,小组合作的时效仍待提高,上课仍有些紧张、语速过快等。但这堂课在课堂形式、学生小组探究等新课堂理念方面进一步做了初步尝试,相信“身份证”等编码规律及意义会容易突破。

数学教育教学设计

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阅读具有快捷传播知识、加深理解、提供范例、培养认知能力等功效。在数学教学中。不少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学习数学就是老师多讲解,学生要多做题,课本被当成了教师的讲解材料和学生的练习册,对课本中的内容的阅读重视不够。学生也没有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学习中若有问题,也往往直接问老师,很少通过钻研课本来寻找思路。

本课题研究的第一个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阅读的作用,有效地发挥数学阅读的教学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本课题研究的另一目的是想通过课题研究,让老师体会到阅读数学课本内容的重要性,从而更有效地利用教材;同时,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国内研究的现状分析。

从网上查找到的资料可以看出,目前,有一部分中学比较注重开展对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研究,小学虽然也有教师对此问题比较关注,能看到一些老师写的理论文章,但在我所听到的各种级别的数学公开课上,还很少看到有教师能够把这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体现出来。实际上,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数学阅读具有“有助于规范学生语言,加深其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养成其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其自学能力”等特点,应该说,是数学教与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数学教学改革应该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同时我也认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但是,由于在小学阶段,老师总感觉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自主学习能力差,不敢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得新知,该阅读的时候不是被教师代替就是电脑课件代替,学生读的机会少,甚至一节课,学生没有机会读书,课堂上往往是学生听的多,而读的少。这种教学现状,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能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目前小学生使用的教材,是许多专家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结合小学生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来组织编写的,编写过程中,一定是考虑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小学生应该是可以看懂的。所以,利用现行教材开展阅读教学,完成是可能的。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阅读内容的选择研究:如教材中出现的数学概念、公式的推导过程、数学知识、单元小结、算法指导等。

阅读措施的选择研究:如课内读和课外读。课内读主要有:对概念的阅读。对公式的阅读和对数学习题的阅读。课外读还包括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读课外书等。

相关研究:教学设计形式的研究、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阅读效果评价方式的研究和阅读教学与其他教学形式想结合的研究。

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学校从20xx年开始启动校本教研活动,经过两年的实验和摸索,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开展话题研究的实践经验。

2.人员结构。以市级骨干教师牵头,教科室指导组织实施,以校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和一线青年教师为主要研究力量。

课题负责人:汪尊明,男,市级骨干教师,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教导处副主任;。

参与研究人员:

徐勇,男,小学高级教师,大专学历,数学教研组长;。

孙玉峰,男,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团支部书记;。

张巾巾,女,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

邓秀梅,女,小学特级教师,大专学历。

3.资料准备。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和杂志;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

4.经费保障。向学校争取经支持。

四、阶段性安排。

第一阶段:课题申报、论证与调查阶段,时间:20xx年8月-20xx年9月;。

第二阶段:课题实践阶段,时间:20xx年9-20xx年6月;。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形成模式阶段,时间:20xx年7-20xx年9月。

五、研究方法。

本课我们定位为行动研究,以实践研究为主要研究手段。我们的指导思想是“立足校本,在学中做,在做中求发展。”

六、研究人员及分工。

汪尊明:负责课题的规划、指导、实践与总结。

徐勇:负责高年级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孙玉峰:负责高年级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邓秀梅:负责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张巾巾:负责中年级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七、本课题研究的成果显示。

1、具有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实例;(用录像形式呈现)。

2、实践教师结合自己的实践写出。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统计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你们经常玩些什么游戏呢?

追问:图上的小朋友们再玩什么游戏啊?(套圈游戏)。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的场景。

谈话:这是三年级第一小队正在进行的套圈比赛,一队是男生,另一队是女生。比赛规则是每人套15个圈。

2.引入平均数。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谈话:老师已经分别把男、女生的套圈成绩制成了统计图。看。

提问:看了这两张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主要引导学生读出男女生每人的套圈个数。

提问:根据这两张统计图,你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呢?

谈话:男女生套完圈以后,他们想要知道到底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想请我们的同学做小裁判帮帮他们,你们有什么方法去比较呢?先请小组4人交流一下。

结合学生的想法,相机进行引导。

想法一:因为吴燕套中的个数最多,所以女生队套得准(比最多)。

追问:用一个人的成绩代表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

想法二:先要求出每个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多(比总数)。

谈话:那请同学们口算一下男生一共套了多少个?女生呢?

男生:28个女生:30个。

谈话:如果比总数看起来是女生获胜了,男生对这样的比法有意见吗?为什么?

想法三:先要求出两个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个队套得准(比平均数)。

追问:这样比公平吗?(公平)我们就用“求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这种方法试一试。(板书:求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想法四:去掉一个女生或者添上一个男生。

谈话:这样的想法是不错的,可是女生谁也不愿意被去掉,而且男生也没有人了。

3.理解平均数。

操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男生的统计图,先在小组里讨论用什么方法找出男生的平均成绩,再完成作业纸上的问题1。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又多又好。

提问:你是怎么找到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一是移多补少;

让学生讲解移的过程。

二是先合后分。

学生说一说怎样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求平均数,并引导列式:6+9+7+6=28(个),28÷4=7(个)。

提问:第一步算得是什么?这里的7表示什么意思?

谈话:统计图中的红色线条表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统计中的平均数。(板书课题:统计-平均数)。

引导:平均数不可能比最大的数大,也不可能比最小的数小,因此平均数的范围在最小的数和最大的数之间。

多媒体出示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提问:根据我们刚才的发现,谁能估一估女生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在什么范围之间?

谈话: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请你结合作业纸上的第二幅图和问题2,自己动手做一做。

提问:现在你能判断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吗?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什么?那你认识了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呢?

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据都等于这个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数一数每个笔筒里笔的枝数,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分别求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铅笔。

2.想想做做2。

学生回答后谈话:那请你动手算一算,看看你得到的结果和你估计的结果是否符合。

3.谈话:生活中有很多事都是和平均数有关的,请看,这是我校篮球队的情况(出示想想做做3)。

4.谈话:天热了,小明想去游泳,看看他会遇到危险吗?为什么?

5.出示人的平均寿命统计表。

李爷爷最近总是很不开心,看看他有什么想说的(多媒体出示:我今年已经71岁了,哎。。。。)。

谈话:你能猜猜李爷爷为什么不开心呢?

谈话:如果你遇到李爷爷,你想对他说什么呢?

举例:我们小朋友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平均数,你能举几个平均数的例子吗?

6.判断题。

平均成绩(第5小题要结合女生的平均套圈个数来进行解释)。

7.求英语成绩。

先让学生4人一组讨论一下,再算一算,反馈时在学生列出算式的基础上说说第一个算式的具体含义。

四、课堂总结。

谈话:同学们都参与得很热烈,你们觉得自己这节课上得怎么样?如果请你给这节课打个分,你会打多少分呢?(10分制)。

问:这么多分数,以谁的分数为准呢?(计算平均分)。

板书设计:

统计----平均数。

求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移多补少。

先合后分。

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种传统教学模式是:给出结果——分析并解释结果——应用结果,其特点是知识的呈现。是直接的传授,忽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此法简单、快捷,可以省出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学生主要经历是文字分析、明确题意,给出解答。是“模仿与记忆”的学习过程,满足不了学生多方面的需求。一种传统教学模式是:给出若干个某一具体情境下的结果——抽象、概括使之符号化——观察、归纳特征得到结果——分析、解释结果并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体现了思维过程由特殊到一般和一般到特殊的思想,重结果的同时也重过程,是一般的科学过程,但不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因为数学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学习知识的获得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这样的学习模式缺乏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

新课程倡导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给出某一情境下的具体问题——抽象、概括符号化——观察归纳其特征得出结果——解释、拓展并解决具体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是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的教学。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给学生创设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且不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从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教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综合应用小数运算,观察物体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并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知识解决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数学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灵活解决问题和位置的猜测。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自主探究能力,而且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都相比低年级上了一个新台阶,再加上天性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喜欢去探索知识,喜欢边做、边想、边用的模式来参与学习活动。有兴趣就会有学习的动力,丰富的课堂内容才能吸引他们的目光。

教材分析:

在近三届奥运会比赛中,我国体育代表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数学好玩单元安排“奥运中的数学”这一内容,不仅能使学生综合运用小数运算、估算、观察物体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前资料的收集,也能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主动交流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通过个体行动、小组讨论、综合知识运用,真正去体会数学的“好玩”处!

教学环节:

一、欣赏奥运。

比一比:欣赏奥运会精彩项目片段,并把自己知道的项目报出来,看谁报的多。

导入课题:奥运中的数学。

二、金榜导入,引入学习。

1、课件出示近三届奥运金牌榜,引导学生感受国家的体育事业的优秀成绩。

抛出问题:“奥运会中有没有学过的数学知识呢?”

2、介绍田径明星:刘翔,他是2004年110米栏奥运会冠军,欣赏当时夺冠时刻,感受精彩,捕捉数学问题。

问题一结全前三名的比赛成绩,计算出他们分别相差多少秒?(先回顾知识,后独立完成)“计算进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给学生一个知识方向的搜索,回忆并明确所用到的知识。(学生板演,发现问题,对照知识,纠正错误)最后明确:小数的加减,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相同的数位要对齐。

问题二根据上个问题的计算结果,判断以下两副图哪副符合当时的比赛情境(学生先思考,再小组内交流,并总结出判断的方法)。明确:“相差的时间越小,相差的距离也就越小”。

问题三通过口算算出刘翔的成绩和奥运会记录相差多少秒?巩固学生的小数加减,强化记忆。

3、介绍跳水冠军何冲,欣赏何冲的高难度的跳水动作,感受成绩的来之不易,并公布前五跳的成绩,制造问题。

问题一最后一跳前,何冲领先秦凯多少分?(通过对信息中落后和领先的理解,让学生体会转化问题的方法,感受数学不同的条件,所用的运算也会有所不同,强化认真审题的习惯)。

问题二结合最后一跳的成绩,用自己的方法去判断三人的名次顺序。(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说明自己的判断方法,对比发现方法的优劣,感受数学的策略多元化)通过相差分数的累积和领先分数与落后分数的对比,可以快速判断出三人的顺序。

4、认识女奥运冠军郭文b,通过视频了解比赛规则,感受运动员的强大心理素质和自我控制能力。通过成绩的变化,发现新的数学问题。

问题一前七枪落后0.2环,请根据八九枪的成绩判断郭落后还是领先?(学生先独立完成,后交流并对比各自方法,发现最优的方法)有的同学选择加总分再相减来判断;有的先观察成绩,找出相同成绩和不同成绩,发现只需计算不同成绩的即可,从而更快更准确的确定结果。

问题二给出郭最后一枪成绩,判断格贝维拉最后一枪至少打多少环才能夺冠?(先请同学们理解两个问题:一个是怎样才能夺冠?二是至少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先小组交流自己的理解再统一认识,对比同学们的见解,确定正确的思路和计算方法)夺冠可以是并列的,所以这个至少就是指格贝维拉要打一个能刚好和郭文b总成绩一样的环数即可,即最低限度是多少环才能满足并列冠军。结合之前领先0.5环的优势,所以格贝维拉只需打出10.3环即可并冠军。

问题三格贝维拉最后一枪只打了8.8环,如何确定两人最终相差的环数?(结合跳水问题的经验,学生思考交流完成作答)通过最后一枪的成绩差,再对比之前的相差环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及准确列式。

问题四感受赛场,判断位置。(学生发挥想象力,利用所学判断结果)。

三、体验感悟,升华认识。

分享感悟,引导学生重新定位对数学课的认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发现数学的魅力之处。

数学教育教学设计

运用公式法dd完全平方公式(1)。

教学目标。

2.理解完全平方式的意义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4.通过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把一个代数式看作一个字母”的换元思想,数学教案-运用公式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运用完全平方式分解因式.

难点:灵活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公解因式.

一、复习。

1.问:什么叫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因式分解的方法?

答: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我们学过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有提取公因式法及运用平方差公式法.

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x4-ax2(2)16m4-n4.

解(1)ax4-ax2=ax2(x2-1)=ax2(x+1)(x-1)。

(2)16m4-n4=(4m2)2-(n2)2。

=(4m2+n2)(4m2-n2)。

=(4m2+n2)(2m+n)(2m-n).

问:我们学过的乘法公式除了平方差公式之外,还有哪些公式?

答:有完全平方公式.

请写出完全平方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是:

(a+b)2=a2+2ab+b2,(a-b)2=a2-2ab+b2.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如何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把多项式因式分解.

二、新课。

和讨论运用平方差公式把多项式因式分解的思路一样,把完全平方公式反过来,就得到。

a2+2ab+b2=(a+b)2;a2-2ab+b2=(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式子a2+2ab+b2及a2-2ab+b2叫做完全平方式,上面的两个公式就是完全平方公式.运用这两个式子,可以把形式是完全平方式的多项式分解因式.

问:具备什么特征的多项是完全平方式?

答:一个多项式如果是由三部分组成,其中的两部分是两个式子(或数)的平方,并且这两部分的符号都是正号,第三部分是上面两个式子(或数)的乘积的二倍,符号可正可负,像这样的式子就是完全平方式.

问:下列多项式是否为完全平方式?为什么?

(1)x2+6x+9;(2)x2+xy+y2;

(3)25x4-10x2+1;(4)16a2+1.

x2+6x+9=(x+3).

(2)不是完全平方式.因为第三部分必须是2xy.

(3)是完全平方式.25x=(5x),1=1,10x=2・5x・1,所以。

25x-10x+1=(5x-1).

(4)不是完全平方式.因为缺第三部分.

答:完全平方公式为:

其中a=3x,b=y,2ab=2・(3x)・y.

例1把25x4+10x2+1分解因式.

分析:这个多项式是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项“25x4”是(5x2)的平方,第三项“1”是1的平方,第二项“10x2”是5x2与1的积的2倍.所以多项式25x4+10x2+1是完全平方式,可以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解25x4+10x2+1=(5x2)2+2・5x2・1+12=(5x2+1)2.

例2把1-m+分解因式.

问:请同学分析这个多项式的特点,是否可以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有几种解法?

答:这个多项式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项“1”是1的平方,第三项“”是的平方,第二项“-m”是1与m/4的积的2倍的相反数,因此这个多项式是完全平方式,可以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解法11-m+=1-2・1・+()2=(1-)2.

解法2先提出,则。

1-m+=(16-8m+m2)。

=(42-2・4・m+m2)。

=(4-m)2.

三、课堂练习(投影)。

1.填空:

(1)x2-10x+()2=()2;

(2)9x2+()+4y2=()2;

(3)1-()+m2/9=()2.

2.下列各多项式是不是完全平方式?如果是,可以分解成什么式子?如果不是,请把多。

项式改变为完全平方式.

(1)x2-2x+4;(2)9x2+4x+1;(3)a2-4ab+4b2;

(4)9m2+12m+4;(5)1-a+a2/4.

3.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2-24a+144;(2)4a2b2+4ab+1;

(3)19x2+2xy+9y2;(4)14a2-ab+b2.

答案:

1.(1)25,(x-5)2;(2)12xy,(3x+2y)2;(3)2m/3,(1-m3)2.

2.(1)不是完全平方式,如果把第二项的“-2x”改为“-4x”,原式就变为x2-4x+4,它是完全平方式;或把第三项的“4”改为1,原式就变为x2-2x+1,它是完全平方式.

(2)不是完全平方式,如果把第二项“4x”改为“6x”,原式变为9x2+6x+1,它是完全平方式.

(3)是完全平方式,a2-4ab+4b2=(a-2b)2.

(4)是完全平方式,9m2+12m+4=(3m+2)2.

(5)是完全平方式,1-a+a2/4=(1-a2)2.

3.(1)(a-12)2;(2)(2ab+1)2;

(3)(13x+3y)2;(4)(12a-b)2.

四、小结。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把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的主要思路与方法是:

1.首先要观察、分析和判断所给出的多项式是否为一个完全平方式,如果这个多项式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再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把它进行因式分解.有时需要先把多项式经过适当变形,得到一个完全平方式,然后再把它因式分解.

2.在选用完全平方公式时,关键是看多项式中的第二项的符号,如果是正号,则用公式a2+2ab+b2=(a+b)2;如果是负号,则用公式a2-2ab+b2=(a-b)2.

五、作业。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1)a2+8a+16;(2)1-4t+4t2;

(3)m2-14m+49;(4)y2+y+1/4.

2.(1)25m2-80m+64;(2)4a2+36a+81;

(3)4p2-20pq+25q2;(4)16-8xy+x2y2;

(5)a2b2-4ab+4;(6)25a4-40a2b2+16b4.

3.(1)m2n-2mn+1;(2)7am+1-14am+7am-1;

4.(1)x-4x;(2)a5+a4+a3.

答案:

1.(1)(a+4)2;(2)(1-2t)2;

(3)(m-7)2;(4)(y+12)2.

2.(1)(5m-8)2;(2)(2a+9)2;

(3)(2p-5q)2;(4)(4-xy)2;

(5)(ab-2)2;(6)(5a2-4b2)2.

3.(1)(mn-1)2;(2)7am-1(a-1)2.

4.(1)x(x+4)(x-4);(2)14a3(2a+1)2.

1.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提取公因式法及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重点放在判断一个多项式是否为完全平方式上,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2.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完全平方公式的特点和灵活运用公式把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让学生从不同侧面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特点.例1和例2的讲解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分析和解答,使学生当堂能够掌握运用平方公式进行完全因式分解的方法.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统计

教学目标:1、让这生进一步体会数据与现实生活的的密切关系明确收集、记录、整理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2、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体会要根据相关数据的特点。

3、恰当地选择统计图和统计表进一步体会有关统计量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恰当地选择统计图和统计表进一步体会有关统计量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设计理念:通过对教材中的三个问题的讨论,一方面能使学生对统计活动的各个一切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统计活动是各个一切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价值,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整理与反思复习有关统计的知识和方法。

引导学生回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

提问:收集数据有哪些方法?

小结:常用的方法有调查、测量、实验以及直接从报刊、杂志、图书和网络中获取。

提问:记录数据有哪些方法?举例说明。

(如选举中队长统计选票时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

作图形符号的方法…)。

出示。

下面记录了某年某地区七月上旬、八月上旬的气温情况:

整理数据,填写下表。

出示填空题。

1、()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2、()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的关系。

3、()统计图能清楚地直接比较出数量的多少。

小结:我们学过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它们在描述数据时,各自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根据数据特点进行选择。

出示:下面是男女两组同学测得的体重。(单位:千克)。

编号12345678910。

男生36353838294037382838。

女生35324036383535272930。

(1)男生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女生组呢?

(2)男生组体重众数是多少?女生组呢?

(3)男生组体重的中位数是多少?女生组呢?

集体讨论复习:什么是“中位数、众数与平均数”并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再举例子说说怎样求平均数。

集体交流。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指名回答。

学生根据实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整理数据。

集体汇报,介绍自己的方法。

指名回答。

集体小结对比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指名回答问题。

集体总结中位数、众数与平均数的意义。

练习与实践指导学生完成第1题。

1、引导观察教材提供的两张统计表,说说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2、根据两张统计表中的数据特点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进一步描述数据。。

3、根据具体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一步讨论这两种统计图的结构和特点。

学生观察统计表,指名回答。

独立制图。

小组进一步讨论结构和特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统计

教学目标:1、让这生进一步体会数据与现实生活的的密切关系。

2、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

3、进一步体会有关“平均数、众灵敏、中位数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

4、进一步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有关统计量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地进行简单统计量的计算。

设计理念:通过对教材中的三个问题的讨论,一方面能使学生对统计活动的各个一切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统计活动是各个一切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价值,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练习与实践出示:

龙城超市上个星期售出的甲、乙两种品牌的饮料箱数如下图。

(1)在这个星期中,两种品牌饮料的销售量在哪一天相差最大?

(2)甲饮料周日的销售量比周一多百分之几?

(3)甲饮料这个星期平均每天销售多少箱?乙饮料呢?

出示生物小组的同学每次用10粒绿豆做发芽试验,下面是他们经过整理的10次发芽情况。

发芽粒数0578910。

次数124111。

(1)这10次试验,发芽的绿豆一共有多少粒?总的发芽率是多少?

(2)这10次试验中,发芽粒数的众数是多少粒?

出示教材中115页第5题。

1、先让学生把图中每个直条所表示的人数标出来。

3、从整体上比较两个年级学生牙齿健康情况。

4、指导一年级学生龋齿颗数的众数。

一年级共有50个学生,那么就有50个反映每个人龋齿颗灵敏的数据,而这50个数据中,龋齿是1颗的共有19个,所以一年级龋齿颗数的众数是“1颗”

5、引导回答,六年级龋齿颗数的众数。

6、学生独立计算第(3)个问题。新课标第一网。

观察图表说说从表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集体交流汇报。

观察统计表。

相互说说从表中获得哪些信息。

独立思考。

交流结果。

学生标出直条中的数据。

根据数据说说获取哪些信息。

学生思考,

独立观察思考。

练习与实践出示第6题,引导观察表格。

1、指导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

2、指导学生计算每组数据的中位数。组织学生讨论计算中位数要注意什么?

(先把数据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

3、表示这组男生体重的一般情况,平均数和众数哪个更合适?

回答教材的两个问题。

集体讨论交流。

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67页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综合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运用”的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3.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知识的热情。

教学难点:研究普通自行车的前、后齿轮数与它们的转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探究自行车里的数学。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提出问题

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

分析问题

方法一:直接测量(误差大)

方法二:计算法

解决问题

自行车行进原理

探究车轮转动的圈数与什么有关?

探究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

合作探究

前齿轮转动一个齿,后齿轮转动几个齿?前齿轮走过2个齿呢?5个齿呢?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汇报交流

前后齿轮转动的什么数是相等的?

结论:前齿轮齿数×前齿轮转数=后齿轮齿数×后齿轮转数

后齿轮转数=前齿轮齿数/后齿轮齿数

建立数学模型

自行车蹬一圈走的距离=前齿轮齿数/后齿轮齿数×车轮周长

运用知识

三、研究变速自行车能变出多少种速度

观察变速自行车

变速自行车一般有多个前齿轮多个后齿轮,例如这款变速自行车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合作探究

出示书上表格,小组合作交流,并完成表格填写

思考:蹬同样的圈数,前、后齿数比是( )的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为

什么?

汇报交流

自行车蹬一圈走的距离= 齿数比 ×车轮的周长,当车轮周长一定时,前齿轮数齿数:后齿轮数齿数的比值最大时,自行车走的最远。

四、课堂小结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实践活动,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呢?

数学教学设计

1 学习方式: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 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3 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4 教学目标:

(1)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6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和教学方式

复习过渡

引入新知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建立模型

探索发现

归纳总结

得出新知巩固运用

及其推广

反思小结

提炼规律

电脑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定义及其性质。

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思维。

数学教学设计

1、通过对煎饼这一问题的研究,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用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认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2、让学生经历操作、合作、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择优求简的能力。

3、通过各种数学活动,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探究,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带来的喜悦。

能在情境中理解并学会煎3张饼的最优方案,经历运用运筹数学方法思考的过程。

理解煎3张饼所用的最少时间的方案,探究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方案。

一、呈现情境,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

提问:同学们吃过煎饼吗?你知道煎饼是怎么煎的吗?

引导学生用手掌的正反面演示

2、呈现部分主题图:

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了什么有关煎饼的信息?

强调:煎两张饼要用多长时间?

师:同时煎两张饼比一张一张地煎要节省时间(板书:节省时间)

3、引导并揭示课题:

看来煎饼时也是有学问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煎饼中的数学问题吧!

二、初步探究

1、呈现完整主题图

(1)引导:你认为煎三张饼可以怎么煎?

引导生说想法并尝试用手掌演示

(2)自己的手掌不够,促使产生合作需要:师生合作或同桌合作

(3)合作探究: 3张饼可以怎样煎?

2、合作演示,比较想法:

(1)学生演示说明想法,注意全体学生倾听

(2)引导讨论比较:怎样安排更节省时间?时间省在哪里?

(3)初步认知:合理安排节省时间 提高效率(板书)

三、深化探究,形成认知

1、引导:你认为煎几张饼时也要像这样只安排?

(1)猜测

(2)选单数与双数各一个进行研究

引导:前面可以先怎样煎?剩下几个饼时再用煎三个饼的方法呢?

(3)学生以煎饼张数尝试边动作演示边叙述:教师板书呈现

注意:点出关键并质疑:煎单数、双数张饼的煎法。

(4)以同桌为单位任选一个数字再验证,后汇报

2、师生一起完成10以内的情况分析并板书

引导:观察这些情况,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呢?

3、观察结果,明确规律:

4、再次强调:合理安排 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四、拓展与应用

1、挑战:如果全班每人吃一张饼,那怎样安排?要多少时间?

2、安排炒菜问题:

先让学生观察找出题目中的条件,再考虑怎样安排可以让每位顾客都能最快吃到菜?

4、课外延伸: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对运筹的推广

五、结语:

这节课我们通过研究学会了在解决问题时怎样合理安排、节省时间 、提高效率的数学方法,如果在生活生产中遇到了问题,我们要像华罗庚爷爷一样把知识应用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帮助自己,还能帮助别人更好地解决问题。

数学教学设计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数学探求知识的兴趣,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题。

2、结合“用数学”的过程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教育。

重点体会知识的价值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题。

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题。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那咱们就到郊外去秋游吧。

二、合作探究(课件出示)

早上的太阳出来了,瞧,郊外的鲜花景色可真美啊,看远处还有几只可爱的猴子呢。

课件出示梅花鹿图

图中有9只梅花鹿,有3只慢慢离开了,还剩下几只梅花鹿?

请你看图说出图意,你是怎样算出图上的梅花鹿的?

你能独立列出算式吗?评价,你们认为谁说的好?

走过鹿林又来到小河边,看,河里有几只白鹅呢?

课件出示白鹅图

生说图意

全班交流

独立列式计算

评价:你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

三、课中操

同学们都是聪明的孩子,有美丽的小鸟和小梅花鹿都在为你们跳舞呢。

四、做一做

说出图意再列式。

既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作业

数学教学设计

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1.通过对图形(或实物)、数排列的观察、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怎样发现规律。

2.学习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美化教室、排队及认识数等。

3.在找规律中初步感悟规律存在的普遍性,为发现与掌握更多的数学规律打好基础。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导语:同学们,“六一”儿童节是我们小朋友自己的节日,这天××学校的同学举行了庆“六一”联欢会。他们找来彩旗、灯笼、小花,把教室布置得特别漂亮。现在他们正在漂亮的教室里唱歌跳舞呢!

2.多媒体播放动画:彩旗、灯笼、小花布置的教室,小朋友们边唱歌边跳舞,伴着歌声《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灯光由暗变明,最后静止于主题图。

3.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室的布置并思考:都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4.引出课题“找规律”。

二、认真观察,发现规律。

1.教学例1。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找一找小旗、灯笼、花和小朋友的排列规律,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排列是否有规律,有怎样的规律。根据小旗、灯笼、花、小朋友的.排列规律,说一说最后一个应是什么?小旗、灯笼的排列规律比较简单,不难发现,教师应着重让学生说小朋友的排列规律。先看男女生围成一个圈,再以某个具体的男生(或女生)为观察的起点,看一看排列有什么特点,然后再说出规律。

2.想一想。看,谁来啦?(多媒体出示老师来参加“六一”活动,并带来西瓜、桃、香蕉三种水果。)根据前面我们学到的“找规律”的方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说一说三种水果的排列是否有规律,有怎样的规律。

3.教学例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与例1)发现找规律时既可以从形状又可以从颜色入手,说出各自遵循什么规律。

三、巩固新知,运用规律。

1.涂一涂。学生完成涂色卡(根据第89页例3、“做一做”改编)后,引导学生对每一组图形的排列规律进行再认识,多角度思考。展示部分学生的涂色卡。

2.利用学具,小组合作按一定规律摆放图形。

3.请部分小组展示摆出的有规律的图形,其余学生观察并说出规律,相互对摆出的图进行点评。(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可以从颜色或形状入手找规律;可以从前往后观察,也可以从后往前观察找规律。)。

四、联系生活,拓展新知。

1.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地方运用事物的排列规律美化环境。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江边的石柱、斑马线、马路护栏、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有规律的花柱、花钟……)。

2.同桌交流、分组汇报。(对说得好的重点引导分析,使认识得以深化。)。

3.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规律,让我们鼓掌表扬自己。(连续响起三次掌声。)。

师:你们发现掌声有什么特点?(我们的掌声有“慢慢快快快”的规律。)。

师:掌声有规律,有的乐声也是有规律的!你听。

(教师播放有规律的音乐,学生根据音乐的节拍,有规律地做动作或表演。)。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照张相。照相要站队,请你想想我们可以怎么有规律地排队?和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

(我们可以按高矮来站,可以按男女相间来站,可以按照衣服的颜色站;还可以一个人朝前,一个人朝后来站……)。

师:同学们想的方法真不少啊,我们就按同学们说的办法挑几种试试。

(整队出教室,按学生说的方法试着站队。)。

设计思路:

设计“拓展延伸”,让学生找“生活中有规律的设计”、“发现有规律的声音”、“设计有规律的动作”、“进行有规律的站队”。这些练习的设计,既使学生有兴趣,又能体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设计

1、继续学习在两组物体中运用重叠或并放的方法,一一对应比较出物体的多、少、一样多。

2、初步学习手口一致地数3以内实物,学会从左到右排列实物和用右手指点数。

图片两张,(一张上有两只猫和两只鼠,另一张上有三只猫和两只鼠)老鼠3只,图形娃娃3个,黑猫警长头饰一个,每个幼儿鱼三条。幼儿操作图片若干张(上有猫警士一个或两个或三个)。磁带录音。红花若干。

1、放歌曲“黑猫警长”,出示黑猫警长头饰:“谁来了?”“干什么的?”

2、出示图片两只猫和两只鼠,领幼儿数数,有几只猫,捉到了几只老鼠,猫和老鼠是怎么样的?(引导幼儿用重叠或并放的方法比多少)。

3、出示图片三只猫和两只鼠,带领幼儿数一数,有几只猫,几只老鼠,猫和老鼠谁多,谁少,并引导幼儿想办法使猫和老鼠变成一样多。

4、按物取数小猫捉老鼠真辛苦,它的肚子饿了,请幼儿拿鱼给它吃,每只猫只吃一条鱼,来了几只猫,就拿几条鱼给它吃。

教师分别出示三只猫、一只猫、二只猫,请幼儿拿出相应的`一条鱼、两条鱼、三条鱼,并检查对错。

5、游戏“猫警士捉老鼠”

1)学本领:老师当猫警长,幼儿当猫警士,警长拍一下手,幼儿拍一下,警长拍两下、三下,猫警士也拍相应的下数。

2)消灭老鼠先看图形娃娃的家中来了多少只老鼠,来一只就打一枪,来两只就打两枪,三只就打三枪。

3)“黑猫警长”用红花奖励勇敢的猫警士。

猫警士捉老鼠真勇敢,我们奖力它红花,一只猫奖一朵放在它的下边,有几只就奖几朵。

数学教学设计

1、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数的例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发现倒数的特征,理解倒数的意义

难点: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分数的乘法,今天老师给出一些乘法算式,比一比谁能最先发现这组算式的秘密。

(拿出课堂作业本帮助你)

2/3×3/2 2×1/2

8/11×11/8 1/10×10

7/9×9/7 7×1/7

(师巡视学生的情况,并对分数的格式加以指导)

学生思考后,汇报结果:

生1:两个乘数的分子、分母位置颠倒

生2:每个算式乘积是1

师:现在老师有点疑问,2不是分数,它的分子和分母是什么呢?

生:2可以写成2/1,分子分母颠倒后,2/1×1/2=1

师:观察的真仔细,我们能不能给这样的数取个名字呀?

生:倒数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倒数(板书)

师:再看这几个算式,2×1/2=1,我们说:2是1/2的倒数,1/2是2的倒数

师:看这几个算式,倒数是对几个数来说的?

生:两个数(师板书)

师:这两个数的乘积有什么特点?

生:乘积是1(师板书)

师:再举一个例子:2/3×3/2=1,我们说:2/3是3/2的倒数,3/2是2/3的倒数,2/3和3/2互为倒数(师板书:互为倒数)

师:怎么理解“互为”呢?

生:相互的意思

生:就是对两个数而言的

师:“互为”是对两个数而说的,不能孤立地说谁是倒数,应该说谁是谁的倒数。

师:你能说说黑板上其他例子谁和谁互为倒数吗?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除了这几个例子,能写出其他乘积是1的算式吗?

师:大家表现真好,老师也来说一个,3/5是倒数,对吗?

生:不对

师:你帮老师改正吧

生1:应该说3/5是5/3的倒数

三、 研究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倒数,现在我们就帮这些数找一下他们的倒数朋友吧! (师读生写)

3/2 7/9 15 1 0

把他们的倒数朋友写在作业本上。(师巡视,找两名学生板演)

师:这么快,你们是怎样找到这些数的倒数的?

生: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师板书找倒数的方法)

师:15是整数,怎么办?

生:15=15/1,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就是1/15

师:1呢?

生:1=1/1,所以1的倒数还是1(师板书)

师:0有倒数吗?(出现2种答案,小组讨论,师巡视)

师:讨论完了,那0到底有没有倒数呢?

生:没有

师:理由呢?

生:0不能做分母,0乘任何数都得0(师板书)

师:找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的方法,就是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板书)

四、 总结收获、巩固练习

师:大家会找倒数,现在请你做主考官,你说一个数,找一个同学说它的倒数

师:大家掌握这么好,总结一下学的知识吧。

师:想不想再挑战一下

生:没问题

师:好,那就带着这份自信认真完成,做完小学数学作业本第11页

五、 拓展、提高(由于练习时间长,这个环节课后做了补充)

师:老师这有2个疑问,能不能帮助老师呀?帮老师求他们的倒数,老师出示小数和带分数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倒数》,对倒数的认识,学生印象深的是“分子与分母颠倒了位置”而不是倒数的本质内涵“两数乘积为1”。所以在课堂学习时,我从分数的倒数引入,学生体会到分数的倒数外在表现形式确实是将分子与分母交换了位置,然后提问乘积有什么特点?让学生理解若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是1。

对“互为”一词的理解,我没有花很多的时间,因为学生在学习“倍数”概念时,已经接触“互为并不是指一个数,而是两数之间的关系”这种情况,当时花了很多的时间练习谁和谁互为倒数,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进而理解。

然后提问:整数没有分子和分母,那么整数是否有倒数呢?如果有的话,你能举例说明吗?在学生掌握总结出求整数的倒数的方法后,再提出两个特殊的整数的倒数的研究,通过集体讨论,加深了学生对“1”和“0”倒数的认识。同时也将倒数的认识引向本质内涵:两数乘积为1。

在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让学生讨论过多,求倒数的方法,我只是口述,应该板书,效果会更好;还有就是时间没有掌握好,本打算练习后讲小数、带分数的倒数的求法,但由于时间没有分配好,最后没有提及,课后才进行补充。

数学教学设计

会填写100以内的数目表,能根据数位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

通过填写100以内的数目表,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100以内的数的排列顺序。

探究图中隐含的诸多规律,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研讨。

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学生回答:接受。

激发兴趣:好多的数字朋友想考考我们,咱们接不接受他们的考验呢?

教育家第思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呼唤、激发。”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创设数字朋友考学生的问题情境,既新鲜又有挑战性,符合争强好胜的一年级小朋友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与体验。

学生打开书48页,自己在空格处填数。

全班订正。

学生先自己认真的观察,然后小组研讨,发现规律。

全班交流。

可能有:

竖着看,上一个数都比下一个数少10,下一个数都比上一个数多时10;

横着看,前一个数都比后一个数少1,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多1;

从左上到右下这一斜行中的数个位、十位上的数字相同;

每一竖行个位上的数都相同,(除第一行外),每一横行十位上的数都相同等。

小组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全班汇报。

1、师:好,我们看看他们给出的第一关。

实物投影出示表格,说题目要求。

第一关我们已经顺利闯过。

2、咱们来看看第二关。

仔细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学生发现的规律少,教师可进行引导。

三关:

1、师说生答。

教师和学生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完成说一说。

2、我说你答。

同桌互问互答。

注意:一般六十几不包括六十。

3试一试。

引导学生思考竖行有什么规律,横行有什么规律。

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自己找到了很多规律,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及时体验、巩固练习,有利于学生内化所学知识,也便于老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实践与应用。

学生做题。全班订正。

让学生将1题独立写在书上。

将2题写在书上。

先观察,再交流,最后将答案写在书上。

四关:

完成练一练的1、2题和数学冲浪。

1、游戏:将苹果放到合适的筐里。

2、看谁分得清。

学生口述66的个位、十位各表示什么。34、88、62呢?(以竞赛的形式进行)。

3、看谁脑筋转得快。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采用学生喜爱的游戏进行巩固练习,使原本枯燥的数学练习充满了生机,学生在亢奋的思维状态下进一步巩固新知,也促使学生乐学、善学。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