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方案(精选18篇)

时间:2023-12-11 16:17:01 作者:笔砚

计划书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分配时间和资源,实现自我管理。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计划书范文,它们经过长期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希望能给您带来启示。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新课程很大的一个变化就是一个课程标准,多种版本的教材并存,而且各个版本的教材也有着很大的差异。这能够改变过去把课本当成金科玉律,让学生死记课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记得98年上海高考有这样的一道题目:

过度肥胖者的脂肪组织中,占细胞重量50%以上的物质是。

a。蛋白质b。脂肪c。糖类d。水。

题目的答案是d、水。这样命题的依据是因为课本上有“水在细胞中是最多的”的语句,命题的立意是考查考生推理的潜力。各种科学证据证明答案就应是脂肪,但是在很多教师的教学中依然坚持错误的答案,一个方面因为高度相信高考题,另一个方面为了保证考试的时候能够那多拿2分。这虽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从中也能够折射出以往的生物教学重结论、重识记、重应试,轻过程、轻实证、轻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等弊端。一纲多本,高考直接使用某个版本教材的原话直接考查的可能性减少了,这就促使我们教师教学从以往教教材向使用教材转变,既尊重教材,又不盲从教材,带着批判的眼光利用好教材,教材是一个呈递知识的范本,不是“圣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就是让学生不要盲从、迷信权威,要带着质疑去学习、去理解。对知识要持续一种开放、动态的认识,而不是把它当成封闭的僵化的教条对待。

2、重视生物学的核心概念。

不一样版本的教材,知识点的组织、语言叙述、编排的理念等都有很大的差别,高考不可能依据教材来考核,我们如何对待这种差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答案就是抓住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有一些近似戏谑的生物学明言如“事实比想象离奇”、“生物学唯一的规律是:生物学中的概括一律具有例外”正是从侧面说明了生命世界的纷繁复杂。由于生物多样性等原因,生物规律既有普遍性,又又有它的特殊性,生物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概念的发展,概念的发展是认识的进步,理论的更新,观念的转变。抓住核心概念的教学就是抓住了高中生物教学学的重点、主干、提纲,既有利于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又能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譬如,免疫的资料以前是放在选修来学习的,此刻放在了必修3,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增加对“稳态”这个核心概念的认识。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新课标重视实验不仅仅体此刻考纲有20个基础实验的上,体此刻课本超多的科学史上,更体此刻对科学探究潜力的明确要求上。实验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又要增加学生对知识的鲜活认识,破除对知识产生过程的神秘感,不再觉得创造知识是高不可攀的。对实验教学我们要有一个整体的计划,不可为了实验而实验。譬如科学探究潜力的培养我们要把它细分成不一样的细节,融入20个基础实验教学中,要在回顾科学史中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史的教学重点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哪些人在何时做了哪些事。实验不仅仅是学习的资料,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和策略。以什么形式开展实验教学,要根据实际状况来思考。学生动手潜力强,能够多以探究的形式,基础差的能够先学习理论再实验验证,学校硬件环境差,能够多做演示实验。

三、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面向全体学生,不仅仅仅是口号。

面向全体学生,一方面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另一方面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这要求我们要了解学生,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分层要求,实行有坡度的教学设计,照顾不一样层次的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评价手段,注重不一样学生的情绪体验,分层辅导提优补差,加强学法指导,个性是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了解他们的学习计划、指导他们阅读教材(参考书)、如何听课、如何做好笔记、用好笔记,提高学习效率。

2、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

不管是传统的讲授演示教学还是探究式教学都是教学的有效手段,我们要根据不一样的资料采取不是的形式,对强调知识呈递的资料我们能够去用讲授演示教学,对一些蕴含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贴近学生实际的能够探究式教学。一些简单的资料甚至能够用自学辅导法,课后自学法等。

高中生物教学方案

“细胞呼吸”是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介绍了生物异化作用的一个重要过程,为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酶、atp、光合作用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基础。学生情况分析:

细胞呼吸是一个微观的化学反应过程,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把细胞呼吸的过程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结合教师发的学案进行了自学,自学过程中一定产生了疑问和困惑,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提出并解决疑惑,在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的基础上,敏锐地发现生成性问题,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课前自学习得的知识结构完整化、逻辑化、系统化,并能在一定范围内迁移应用。

课标中关于本节内容的具体标准是“说明细胞呼吸,探讨其原理的应用”,在活动建议中,提出“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本节内容的第二课时重点探讨细胞呼吸原理及其应用,其知识背景是线粒体、酶、atp、光合作用等,要在充分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达成迁移应用、设计和实施探究的能力目标。教学设计思路:

课前学生借助导学案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了自学,教师批阅了学案上的自我检测题。课堂上教师借助多媒体通过创设探究情境和模型构建引入,然后以学生展示自学成果为主线,理解细胞呼吸原理,穿插联系生活实际的讨论,解决自学产生的疑惑,构建正确的能量供应模型,并通过课堂检测和导学案上的自我检测题的重点解析来引导学生进行矫正反馈。本课设计的基本模式就是:自学质疑——展示交流——合作探究——矫正反馈——精讲点拨。

1

教学实施程序:

2

3

1、可取之处:

(1)引言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同学们都知晓的大力水手有趣事例,投影相关的探究问题,使学生很快进入探究氛围。教师提出大力水手是否直接以菠菜为能量?让学生讨论;然后又提出葡萄糖、atp、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等问题。让学生尝试进行知识框架模型的构建。学生在此处探讨得很热烈。

(2)自学成果展示对激发学习内驱力效果显著。教师在课前要求学生依托导学案进行了自学,并对导学案进行了批阅,将本节课内容分配给各学习小组,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所学知识。课堂上,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展示都充满期待,表现出高度关注。学生的语言明显经过了梳理,显得精炼、准确,令人欣慰。学生解读文本能力、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3)学生讲练结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多媒体教学增大了课程教学容量,这节课是高中生物的核心知识,所以将这些内容以投影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在探究每个知识点之后,随即进行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自讲自练。及时地进行矫正反馈,迁移应用。

2、不足之处:

4

(1)关于有氧呼吸示意图,应让几位学生板演,错了可让其他学生进行修正,从中发现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情况。

(2)课堂上,由于学生表达交流热烈,教师预设的环节可能落实不到位,如教师的精讲点拨容易被压缩。另外一点就是极个别不善或不愿表达的学生可能有受挫感。教师在今后的'课堂上要关注这类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表达,并通过积极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课前对各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先进行筛选,切合本课内容的在课堂上结合相关知识点解决,与本课内容关联很小的可以课后单独交流。

高中生物备考方案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二课时)。

教材内容分析:

“细胞呼吸”是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介绍了生物异化作用的一个重要过程,为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酶、atp、光合作用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基础。学生情况分析:

细胞呼吸是一个微观的化学反应过程,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把细胞呼吸的过程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结合教师发的学案进行了自学,自学过程中一定产生了疑问和困惑,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提出并解决疑惑,在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的基础上,敏锐地发现生成性问题,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课前自学习得的知识结构完整化、逻辑化、系统化,并能在一定范围内迁移应用。

教学目标确定:

课标中关于本节内容的具体标准是“说明细胞呼吸,探讨其原理的应用”,在活动建议中,提出“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本节内容的第二课时重点探讨细胞呼吸原理及其应用,其知识背景是线粒体、酶、atp、光合作用等,要在充分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达成迁移应用、设计和实施探究的能力目标。教学设计思路:

课前学生借助导学案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了自学,教师批阅了学案上的自我检测题。课堂上教师借助多媒体通过创设探究情(于:高中生物导课教学设计)境和模型构建引入,然后以学生展示自学成果为主线,理解细胞呼吸原理,穿插联系生活实际的讨论,解决自学产生的疑惑,构建正确的能量供应模型,并通过课堂检测和导学案上的自我检测题的重点解析来引导学生进行矫正反馈。本课设计的基本模式就是:自学质疑——展示交流——合作探究——矫正反馈——精讲点拨。

1

教学实施程序:

2

3

教学反思:

1、可取之处:

(1)引言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同学们都知晓的大力水手有趣事例,投影相关的探究问题,使学生很快进入探究氛围。教师提出大力水手是否直接以菠菜为能量?让学生讨论;然后又提出葡萄糖、atp、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等问题。让学生尝试进行知识框架模型的构建。学生在此处探讨得很热烈。

(2)自学成果展示对激发学习内驱力效果显著。教师在课前要求学生依托导学案进行了自学,并对导学案进行了批阅,将本节课内容分配给各学习小组,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所学知识。课堂上,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展示都充满期待,表现出高度关注。学生的语言明显经过了梳理,显得精炼、准确,令人欣慰。学生解读文本能力、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3)学生讲练结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多媒体教学增大了课程教学容量,这节课是高中生物的核心知识,所以将这些内容以投影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在探究每个知识点之后,随即进行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自讲自练。及时地进行矫正反馈,迁移应用。

2、不足之处:

4

(1)关于有氧呼吸示意图,应让几位学生板演,错了可让其他学生进行修正,从中发现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情况。

(2)课堂上,由于学生表达交流热烈,教师预设的环节可能落实不到位,如教师的精讲点拨容易被压缩。另外一点就是极个别不善或不愿表达的学生可能有受挫感。教师在今后的课堂上要关注这类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表达,并通过积极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课前对各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先进行筛选,切合本课内容的在课堂上结合相关知识点解决,与本课内容关联很小的可以课后单独交流。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方案范文

在教学中我以新课标为依据,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重组教材,优化课堂教学。本节的主干知识是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这是一个微观的分子水平上的过程,学生缺乏直观经验,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动画和物理模型模拟等,使这一内容直观化;侧枝内容是rna的种类及遗传密码的概念、种类、特点等。这部分内容涉及的物质种类也比较多繁杂,我将它们置于本节课之前和之后分别讲解。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开篇,是本章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用2课时。由于课时调整,我在上完dna结构后直接跳跃讲述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内容,课程标准中与本节教学相对应的要求是: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概述”是理解水平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能够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和扩展等。因此,本节教学主要是对转录和翻译过程的描述,而且让学生理解转录和翻译的物质结构基础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要达到理解层次的目标,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观点思考和讨论相关的问题,需要运用有关dna和rna结构的知识,以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进行分析;“为什么是三个碱基编码一个氨基酸呢?”需要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本节教材的另一特点是插图多而且复杂。插图包括结构示意图、化学组成区别图、转录过程流程图、翻译过程流程图和一个mrna分子上的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示意图等。能否处理好教材中的插图,是本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dna分子结构后,已经能够建构dna的分子模型,并掌握了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同时对dna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进一步探知有关dna的其他问题,学习的欲望强烈,但是学生往往会陷入学习时明白,学完了就糊涂的困惑中。因此在每节课前都有一个复习旧知识的环节,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2)能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理解密码的简并性。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用生物学观点认识和分析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2)教学难点。

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基于以上分析,在整体上我决定,一方面从学习目标的任务入手进行。

主要完成什么是转录?怎么转录?什么是翻译?怎么翻译?这四个问题。另一方面调整课堂结构不再利用传统的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教学叙事程序而是采用从整体到局部先了解全貌再深究细节的程序;在策略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设置问题串层层设疑激发并保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教法上采用多媒体课件、模型模拟等形式把抽象、复杂、微观的过程动态化、形象化、宏观化。这样有利于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感悟和理解又能节省时间。但教材中的八幅图表不能放弃不用否则就会忽视了学生的识图、辩图和析图能力的培养;在学法指导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教学过程。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当我们进行教育或教学反思的时候,不仅要对我们采取了哪些教育或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对支配这些教育或教学行为的潜在的教育观念进行重新认识。教师的反思是否全面,不能只看是否反思了教学问题,而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否体现新课改的要求?是否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充分利用了学生身上的课程资源?是否努力在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仅仅为了分数?即教师也需要对自己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评价观的反思?从根本上说是对自己教育价值观的反思。只有这样,教师的反思,才能促使自己的观念不断更新与发展。

通过理念反思,让我们在每上一堂课前明确教学方向——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非仅仅掌握知识点。我们在教学中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已具备的科学知识、相关的技能,这样设计才有可能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教学过程的课堂效果才更有可预见性。

怎样利用课程资源?课堂要实现目标需要哪些资源?课程目标与资源方面怎样架设桥梁才能更好地达成效果?怎样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来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可用学校及社区图书馆等拓展学生的视野,走出课堂,走向实际生活,从而来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

反思课堂设计模式就成为教学行为记录反思策略的主要线索。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1)对象分析:学生预备材料的掌握情况和对新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3)教学顺序:包括环节、环节目标、使用材料、呈现方式与环节评价

(4)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

(5)总体评价: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

通过课堂反思,让我学会了教学设计时如何让学生这个主体在课堂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生物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如何在实验教学中通过探究教学来让学生熟悉并参与到科学研究中,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形成过程的目的,并借此来培养学生判断性思维的能力。现就高中生物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中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一实验为例,介绍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的。教师以在家包饺子时,人们经常把白菜剁碎做馅,在放盐后稍等一会儿会有什么现象为例,设计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实验。在这项实验中要求学生完成多种任务,以下对此进行具体阐释。

一、根据情境提出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载体,选择一个好的问题就好像学科教学中选择了一本好的教材,同时能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作为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发现、去研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家包饺子时,我们经常把白菜剁碎做馅,在放盐后稍等一会儿会有什么现象?”学生可以分组就这一问题的答案展开自由讨论,并将学生讨论的结果列在黑板上。

二、根据问题创立假说。

讨论到此,学生对植物细胞遇到盐后会流出水来的现象归纳出一种可能的解释,进而形成一种假说:“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理由是植物细胞膜和液泡膜都是生物膜,它们具有和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基本相同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做菜馅时因为放了盐,菜中的水分大量流失,这与动物红细胞失水很相似。将问题升华为假说是探究式教学过程中的目标确立,从一个现象可以引出多个问题,那么,我们要探究哪个方面的问题就要立足于一点来展开验证。

三、根据假设设计思路。

假说提出后必须得到验证,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简要讨论如何设计实验,预期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指导时要善于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将班级学生分组,每一组通过组内讨论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步骤以验证假说,然后进行组间交流实验方案。经过全班同学集思广益,汇总、融合各组的设计思路,形成一致的实验方案。经过大家讨论,为了检验“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这一假说,设计了如下实验。将植物细胞浸润在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观察其大小的变化。如果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透过,而蔗糖分子不能透过,在此,在蔗糖溶液中植物细胞的中央液泡会变小,细胞皱缩;在清水中植物细胞的中央液泡会变大,细胞膨胀。

四、根据思路进行实验。

教师通过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思索空间,再向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然活动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生物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再根据以上的思路,写出如下实验设计方案:

(1)材料用具。

1)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临时装片。

2)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液泡的大小,以及原生质层的位置。

3)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盖玻片下面的洋葱鳞片叶表皮就浸润在蔗糖溶液中。

4)用低倍显微镜观察,看细胞的中央液泡是否逐渐变小,原生质层在什么位置,细胞大小是否变化。

5)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入清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洋葱鳞片叶表皮又浸润在清水中。

6)用低倍显微镜观察,看中央液泡是否逐渐变大,原生质层的位置有没有变化,细胞的大小有没有变化。

五、通过实验得出结果。

科学的实验要求要有真实的结果,因此,实验结束后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实验结论。

六、根据结果进行交流。

以上是本人在生物实验课上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一个案例,在课堂上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能配合本人提出的问题做出积极的应答。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逐渐地把握探究的过程,体会探究的意义,最终拥有探究的能力。但是高中生物实验中的探究式教学还只是起步阶段,在探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足和应注意的事项。

职业高中生物学教学策略与方案

 摘要:在职业高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分析生源以及学生的毕业去向,针对职业高中对口高考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还需要在现有的生物学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教学,并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职业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生物学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互动式教学中主动思考,互相交流,从而提高职高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能力。

1.分析生源以及学生的毕业去向。

职业高中学生在毕业以后一般有两个去向,一是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二是考取大学本科。教师要仔细分析本专业学生生源和学习现状以及学生将来的去向。不同的生源自身已经具备的生物学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而不同的去向对于在校期间的生物学学习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作为职业高中生物学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采取教育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毕业需求选择相关的校本教材进行教学。对于职业高中对口高考的学生而言,学生在毕业以后要考取大学本科,教师要精选高考相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集中训练,让学生具备相应的生物学高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研组活动中要通过集体备课完成单元导学案以及课时导学案,并在这个过程中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微调,使导学案更能适合本班学生的发展。在教学环节的选择上,教师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教学结合点,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生物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相关教学问题。职业高中对口高考的学生需要参加高考,教师要更多地向学生讲解与生物学相关的生活中运用到的生物学知识,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能力选择高考考试内容,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积极参与技能训练。

生物学有些教学内容较为抽象,教师要想让学生产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并且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就需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在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中,肉眼无法看到的细胞在运动,生物的生殖与发育更为直观,学生不但能够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学习中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相关知识,更多的是能够更好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质量。如,在中等职业学校课本《生物学》教学内容《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知识树,让学生了解本章节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以及作用,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水、无机盐、糖类以及组成细胞的重要成分,主要的能源物质。当学生掌握了相关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通过补充学习拓展,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多媒体课件辅助职业高中生物学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教学的重点、难点,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拓展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生物学习能力。

2.从抽象到具体,让生物学习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进行。

职业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中有些教学内容专业性较强,而且颇为抽象,如果仅凭教师的口授学生有时难以理解。而教师在充分利用教材文本的同时,还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让抽象的生物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但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而且实现了远近、快慢、大小以及虚实之间的转换,增强了教学效果。但是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多媒体课件要真正为教学内容服务,多媒体展示的知识内容要与教材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想接近。如,教学《反射和反射弧》时,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不但可以做到图文并茂,而且还能用相关的视频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了解教学内容。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问题驱动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的方式来落实“三段教学模式”。在整合学生的问题生成单时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本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来整合,最后整合出四道大题,并引导学生通过建构黑板画的形式把群落演。

本节课我采用“问题驱动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的方式来落实“三段教学模式”。在整合学生的问题生成单时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本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来整合,最后整合出四道大题,并引导学生通过建构黑板画的形式把群落演替的动态发展过程展现出来。针对每一道题,我分派任务给各小组并将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一组进行植物标本采集,一组上网下载资料,最后引导学生汇总并通过展示植物标本,网页博客,视频,学生授课等形式解决整合的四个问题。

在这节课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自学,自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讨论,小组内讨论后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其他小组的学生帮助解决。只要学生能学会的,就让学生去学,只要学生能动手的,就让学生动手。只要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讨论,只要学生自己能得出结论的,就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真正做得“三自”(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当然,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同时,并不是意味着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教师指导者、组织者、点拨者、和激发者的作用。

1、发下导学案后要加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产生问题。

2、每一个题目由学生讲授完,老师都要有一个标准的点评解析。

3、在归纳总结环节中,除了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教师还要用幻灯片展示并简单总结。

4、在教学中加强与高考的结合。特别是归纳总结后要有相应的高考题给学生训练。

5、小组讨论时间要长一点以便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6、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时要允许学生出错,要真正披露出学生的灵性,确保公开课是“原生态的课堂”。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从20xx年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在我省全面展开至今已有两年多的时间。众多的高中生物教师已经接受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并在努力的进行课改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一定的经验和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疑点和困难,影响新课程的推广。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听课交流和调研,对生物教学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和更多的同行共同探讨和进步。

对教学方式的转变与教学效果的思考。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改的一个重头戏,课程改革强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自学辅导法、探究法等百花齐放。这些教学方法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每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但解决另一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

总之,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教学客观条件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使得我们不可能找到适合于一切教学环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学情境的教学公式,一种方法的优点,可能恰恰是另一方法的不足所在。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克服其劣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使方法结构协调、合理,各种方法优势互补,长短相济,立体结合。

例如,关于发酵工程的生产实例,我们可以味精的生产过程为例,让学生首先分析思考要生产谷氨酸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尝试设计一个发酵的装置;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发酵装置图,分析讨论发酵装置中各个部分的原理及作用。前者类似于对技术的创造发明过程,适合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采用引导探究的方法;后者类似于对一项新技术的消化过程,相对难度较小,适合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采用讨论法。我们很难说这两种方法谁优谁劣,但对具体情况,却有合适与否之分,对于基础与能力均较弱的学生而言,采用前一种方法显然是难以收到理想效果的,学生的思维活动也难以开展起来。再如,对于伴性遗传的学习,我们也可以有两种基本的方法:

用的是演绎推理的思路,两种方法都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各有侧重。因此,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有效组合,应该与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性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相适合。多元的教学目标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达成,单一的教学方法是难以与多元教学目标的实现相适应的。我们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但如果将探究泛化,将之用于一切教学情境,那是有悖于有效教学的。

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应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种参与应以思维的参与为核心标准。课堂上看似热闹非凡,学生个个参与,而学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参与,思维活动停留在浅层次上,这样的参与是低效或无效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也不会是有效的。反之,有些课堂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上的参与,但却是积极地在进行深层的思考,有其思维的参与,这样的教学却是高效的。

高中生物备考方案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对每堂课的开场白应该认真仔细推敲,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言。本人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对艺术性导入新课的方法进行尝试和探讨,笔者现总结出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些导课方法。

1.导入的作用。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虽然只是一个很短的环节,但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集中精力;导入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导入可以起衔接新旧知识的桥梁作用;导入可以揭示课题,体现教学目的;导入可以带领学生步入学习情境中。

2.导入的原则。

导入技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是七个字,即准、启、联、形、趣、巧、简。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1.放慢速度,注重基础,顺利过渡。

高三新教材知识资料多,刚进入高三,知识突然增多,难度加大,学生会觉得不适应。学习的难度虽大,但是仍然注重考查基础知识,这时就应放慢教学速度,使学生在课堂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帮忙学生慢慢过渡,逐渐适应高三的生物学习。

2.以旧代新,建立知识体系。

高三第一学期的教学任务主要是第三册书,但是高三的新教材知识是在高二知识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的一些深入的应用,从高考的最终任务出发,最好方法就是以旧代新,把高二两本教材的资料加进来,先复习,逐步深入,再引出高三教材的新知识,这样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帮忙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此外还应注意,此刻的学生,初中学习的生物知识所剩无几,高中课本对这些知识的涉及也很少,但是高考对知识的考查十分全面,复习时应有目的的把一些重要的初中知识整合到高中所学得知识中,帮忙学生全面的复习。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

由于高三教材中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比较多,资料相比较较抽象,课堂教学中要把握住运用多媒体的过程,我针对教学的资料查阅了超多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按照自己的教学意图修改后,运用于课堂教学,例如框图,表格,图片,录像等媒体方式,能够把抽象的知识形象直观的呈现出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同时也节省了课堂写板书的时间。

4.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关注生物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

近几年来,生物高考愈发注重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基因工程、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等。对于理论联系实际的考察也逐渐增多,例如:无土栽培与植物的矿质代谢、癌变与生物的变异、环境与生态学知识、光合作用与粮食增产等等。所以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去关心跟生物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并且学会将学到的生物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

5.加强对学生实验潜力的培养。

连续几年的高考试题都十分强调考生的实验潜力。有的题目是改正错误的实验步骤、有的是要求设计实验步骤、有的要求预测实验结果或分析实验现象等。这些题目从方案到结果的分析都是开放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真正是在考潜力。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肯定不行;照着教材的实验设计依样画葫芦做实验也不行。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务必让学生真正弄懂实验原理,弄清实验中每一步设计的科学依据。要让学生掌握整个中学阶段生物学实验所涉及到的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如比较实验法、单因子实验法等。同时应增加一些探索性的、开放性的实验,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动手操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潜力。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经过七年级生物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对生物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学家,培养生物人才,而是为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并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基础。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从我接触学生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是一直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我会多注意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而又贴近生活的例来帮助学生一步步走近生物学。例如:讲授生物细胞分裂时,将物细胞的分裂比作揪面髻,将植物细胞的分裂比作垒墙,以体现二者的区别。总之,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教学理念的中心。

由于是首次使用北师大版的教材,对教材了解研究不够,使我这一学期的教学走了一些弯路。比如在讲光合作用这一节时,课时的安排就很让我头疼。核心内容当然是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但是对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的确需要一番统筹和安排。课后我对教学思路做了一番整理,觉得还是以光合作用的反应视为主线来安排要好一些。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又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的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还要紧扣课程标准。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哪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

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我在课堂中会一直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绝对的,相反,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其他的解释。在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死板的教给学生。相反,我的课堂设计大多都是将学生置身于当时科学家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引导他们找到隐藏在各种生物现象下的本质规律。同时也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提出质疑,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为老师要给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颗创造心是最可贵的。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老师,我要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创造的平台,例如,我可以通过演讲比赛、写保护动物的倡议书、办手抄报、知识竞赛等方式,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我相信,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又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无论在知识、能力、创新各方面都将会是最优秀的。

高中生物教学总结

本学期担任高84班生物教学工作,本班学生以专业生居多,学生基础较差,而且部分学生因专业训练常在第七节课及辅导时难以到位,针对这些情况,本人一期来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现就一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和基本情况,结合本学科的具体实际,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耐心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校园的热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1、充分准备好每一堂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要想让学生每堂课都有所收获,必须认真备好每一堂课。针对不同班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每堂课前做到: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对该课的具体要求,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仔细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实际性问题,遵循教学大纲但不拒泥于教学大纲,制作或准备好上课时的板图、标本、模型、挂图、课件等教具。在此基础上,写出详细教案。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2、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课堂45分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课堂的实际和新教材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中,既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又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

3、消化、巩固好每一堂课:

准备好一堂课上前提,上好一堂课上关键,但仅有前提和关键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每堂课结束前后,根据课程的.基本内容加以总结、分析,布置适当的典型思考题或课外作业(以基础训练为主),做到当堂消化,当堂巩固,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4、注重对学生的辅导。

辅导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辅导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做到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特别注重对个别学生思想、学生方法的教育。并按学校安排的辅导表坐班辅导。

5、加强实验教学:

高中生物教学计划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夯实基础,满足高考全面提升素质的实际需要。根据我县的实际,在讲授新课的同时,适当补充有关初中的生物基础知识和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1.备课组长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搞好集体备课,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难易标准。

2.新课阶段应把重点放在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上,并完成课本习题及相应的补充题,每单元结束,进行一次单元自测,成绩记在成绩册上。每月进行一次月考,月考由备课组长组织命题制卷(也可用单元自测题代替),统一阅卷,成绩上墙。

3.教研组要有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大力开展教改实验和专题研究。对课题研究的内容要逐一落实,并有所创新。另外,根据自身的特点,在教法上以“讲授型为主、自学型为主、训练型为主、探究型为主”的四大系列进行对比实验。并找出它们的最佳结合点,提高教学效率。

4.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物的习惯和兴趣,特别应注意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生物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开展如何挖掘新教材的能力价值和思想教育内容,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专题研究。

5.突出生物学科的特点,加强实验教学。对演示实验要求全做,对学生实验有条件的学校要全做,条件暂不具备的学校至少要在课堂上演示,所有学生实验要有实验报告。

6.加强对联系生产、生活和现代科技成就的习题以及学科内综合习题的训练。并要求学生有知识疑难和错题摘录本。

7.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备课组长要认真督促检查,其方式方法应与高三年级相同。

高中生物教学计划

初二生物下学期教学计划本学期我担任初二四个班的生物课教学,我将认真地做好教学工作。现作计划如下:

在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基础上,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前期一段时间的学习,多数学生对生物这门课比较有兴趣,其中也存在着问题:班中成绩差别悬殊,存在两极分化现象,有的班级后进生比较多。针对以上问题,我要对学生加以鼓励和引导,争取再上一个新台阶,以期待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做好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中,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与环境是重点和难点。

1、备课:备课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做到步聚齐全、层次分明、先周备课、节节备课、数量充足。逐步探索落实学校提出的“双思、三环、六步”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备课标。生物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深入领会新课标的理念,以便指导日常的教学。

(2)备教材。在掌握新课标理念的基础上,通读全册教材,深入钻研教材,广泛阅读有关参考材料,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结构,掌握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系统性,分析把握好重点、难点。

(3)备习题。对要求学生做的练习题、作业题,都要认真设置。实验实习的拟定教具,课前要实习操作,掌握操作规程,保证实验实习效果。

(4)备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切实按照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实际接受能力,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进度、深度和教学方法。要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智能水平、学习习惯,根据所讲授的知识,准确地预见到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发生的错误,准备相应的措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把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5)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认真组织教材,围绕重。

点,确定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易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的的最优教学方法。要认真研究技能形成与训练教学之间的关系和规律,还要把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作为重点,并准备好各种教学课件、直观教具、实验器材、仪器设备等。

(6)备学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责任不但在于教,而更在于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方法因素,通过创设合适的情景,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深入思考和探索,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终身受益的东西————学习方法。

2、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必须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本学期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落实学校提出的“双思、三环、六步”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针对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运用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和要求,正确运用教学方法,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从实际出发,灵活的围绕教学目的组织教学,正确处理教书与育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积极探索、总结和推行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和形成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勇于实践的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3、作业与辅导:作业与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进行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根据实际需要适量布置作业,认真进行辅导。布置作业目的明确。作业设计要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知识,掌握和提高专业技能、技巧。作业难度适宜、份量适当。作业内容能找准关键,具有启发性、典型性、针对性和代表性。要指导学生先复习后做作业,养成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认真检查、批改作业,做到快收、快批、快发、快评。作业批改以检查教学效果,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为目的,作业可采用全批全改、重点批改、当面批改、相互检查批改、小组(或全班)交流等形式,讲求实效。在批改作业时有错要标记,批语体现鼓励性原则,富有激励作用和指导意义,每次都署批改日期。

高中生物教学计划

1.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识别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

2.初步掌握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技术。

3.初步掌握绘制生物图的方法。

1.实验前教师应讲解实验成功的关键。

(1)解离充分是实验成功的必备条件。解离充分,组织才能分散,细胞也不会重叠。

(2)染色时,染液的浓度和染色时间必须掌握好。特别是染色不能过深,否则镜下一片紫色,无法观察。

(3)压片时用力必须恰当,过重时会将组织压烂,过轻则细胞未分散,二者都将影响观察。

2.制作装片过程中空隙时间的利用。解离、漂洗、染色三个步骤中,都有一个等待时间的问题,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空隙时间。建议讲解以下内容:洋葱根尖的培养方法;取材时间;解离过程中氯化氢的作用;漂洗的目的及方法;分生区细胞与根尖其他区细胞的区别;高倍镜的使用方法等。

3.教给学生观察要领。让学生观察时,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装片压得好的,根尖各个区清楚的,要找分生区,在该区范围内进行观察;装片压得根尖分区不清楚的,则找分生区的细胞观察。

4.增加演示实验。学生自己制作的装片,由于某种原因,观察效果不一定理想,教师应在实验课前准备五台示范镜,分别演示有丝分裂固定装片的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五个不同时期,并在旁边画出示意图。凡是自己制作的装片观察效果不好的学生,都可以观察讲台前的示范镜。

三、备课资料。

洋葱根尖的培养。

1.培养洋葱生根时,避免用新采收的洋葱,因它尚在休眠不易生根。培养过程中,注意每天至少换水一次,以防烂根。如果必须用当年刚采收的新洋葱培养生根,则应设法打破它的休眠。常用的方法是用低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泡洋葱底盘,这样可以促使其生根。

2.对于头年收下的洋葱,可以采用如下方法促使它生根。

(1)选择底盘大的洋葱作生根材料。

(2)剥去外层老皮,用刀削去老根(从底盘中央向四周削),注意不要削掉四周的“根芽。

(3)用烧杯装满清水,放上洋葱,放置在光照处。水要保持清洁,注意每天换水1~2次。一般2~3d即可获得实验所需材料。如果班级较多,为了防止后用的班级所需的洋葱根长得过长,也可以放入冰箱里(1~2℃)培养。

3.固定时间取材。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时间是有规律的。通常在每天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分裂活跃,尤其以上午11时30分时最活跃,可在这时取材。

实验注意事项:

1.解离时,也可将剪取的2~3mm洋葱根尖浸入浓盐酸和酒精的体积分数为95%的溶液各半的混合液中,浸20~30min。这样,根尖细胞被杀死细胞间质被溶解,细胞容易分离。

2.染色时,也可用紫药水取代龙胆紫染液,但浓度不宜过大。可将紫药水稀释,即每2~3滴水中加入一滴紫药水。将洋葱根尖染色3~5min后再移入中央有一滴清水的载玻片上,制作装片。

3.压片时,仅靠用手指轻按,不易将根尖细胞分散开。可将染色后的洋葱根尖用小刀压平,或用铅笔带橡皮的一端稍用力压,这样才能使细胞分散,并且便于放平盖玻片。

高中生物教学计划

新课程中高中生物三年共有6本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必修3《稳态与环境》,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新教材设计的基本思路。

高中生物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分模块教学。新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分析必修模块的设计思路,《分子与细胞》模块是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来构建内容体系的。《遗传与进化》模块是以“人类对基因本质、功能及其现代应用的研究历程”为主线构建知识体系。《稳态与环境》模块的基本思路是将生物的个体和群体看作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它们都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维持稳态。

2、新教材的编排顺序。

新教材编写以适应学生探究为编排顺序,注重了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创造性教学留有余地,注重了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映在主题和内容的编排中。但研究和调查发现,新教材编排中部分知识缺乏系统性,有些松散,把本应该放在前面的基础内容留在了后面,而讲述后面的知识,又没有基础知识作铺垫。如遗传规律内容学完后才学习基因及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有些内容前面已经讲过了,后面又重复出现,有的原本是非常系统的知识板块,现在被人为地分割成多个部分。

3、新教材的内容呈现。

新教材基本上维持了旧教材的难易程度,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旧教材内容作了较大幅度的删改。删减了过于繁琐、理论性过强的一些内容,目的是满足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量增加实践活动的内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留出更大的空间。新教材注意到了生物学的核心知识,增加了与生产、生活、社会的联系,通过多种多样的栏目,介绍了更为广泛的生物学内容,拓宽了视野,为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打下基础。突出了知识结构的科学性。

新教材对部分知识的描述更准确。例如,修正了旧教材部分易造成误解的叙述。旧教材认为“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三种: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按这一叙述,易使学生将原核生物的分裂方式误解成“无丝分裂”。但事实上,其分裂方式不属于上述三种之列,而称为二分裂。故新教材将其改为:“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即加了“真核”二字。注意了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新教材将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融入到教材的方方面面。第一、在讲述概念时,基本上是从事例入手,从具体形象到抽象,遵循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第二、注重了教学的直观性,增加了大量的彩色图表,充分发挥了图表的优势。第三、注意了知识的层次性。例如,在讲述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时,采用了分段叙述的方法,使知识层次更明显,同时利于防止前后相互干扰而便于学生学习。新教材增加了许多细节安排。

新增“问题探讨”“本节聚焦”小板块。

每节内容都以“问题探讨”的形式开头,引入思考,突出了启发式和探究式的学习。而“本节聚焦”则把本节的重点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列出,引起学生关注。

彩图是新教材的一大景观。

新教材中文字描述更加简洁,图片丰富,色彩鲜艳。这些彩图的引入强烈地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器官,增强了直观性,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使原来较难理解的微观知识具体直观,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

新教材的表格对比鲜明。

众多的比较表格是新教材的又一特色,分布在正文、旁栏、实验和复习题之中。这些比较表格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旁栏思考”、“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

这些问题的提出都紧扣重点、难点,思考性很强。在教学中若能穿插使用,无疑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也是学生主体性的一种体现。

设计了“本章小结”与“自我检测”。

本章小结使章节的重点知识更明确,自我检测题的设计更科学,分为基础题和拓展题,有利于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的检测。

“小资料”、“课外读”、“相关信息”内容丰富与生活联系紧密。

在新教材的每一节几乎都有“小资料”提供。“小资料”内容涉及到许多方面,有生物学史、生物学实验、有机化学知识、环保知识、医学、农业及其他生活小常识。“小资料”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课外读”栏目编排的大多是一些大家十分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如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克隆技术等等,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

4、新教材的实验内容。

生物学是实验性学科,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十分重要。新教材中的实验类型有验证性、探究性、定量分析性、观摩实验和模拟探究实验五种类型,极大地丰富了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通过各种类型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如何科学地选择实验材料,怎样科学地设计对照实验,如何用表格记录实验数据与实验结果,如何对实验数据及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等。使学生在接受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准确的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新教材更加关注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设计了更多的探究实验,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接受科学探究方法和技能的训练,不断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实验后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讨论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新教材的实施。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彷徨和不适应,会出现偏差甚至走弯路,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教研活动,增加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专家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努力使自己在较短时间内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学讲授上“度”的把握。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一些相同内容的知识点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有了较大幅度的删改,但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主动地把内容“还原”为旧教材中的讲述,甚至增加大量额外知识,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又导致了教学课时上的紧张。

从目前的情况看,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时在“度”的把握上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是对高考命题的担忧。

应重视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材变了,教学方式也应随之发生转变,不再以知识体系为核心,而应以学生的认知为核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生是“发展过程中的人”,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以及良好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的健康人,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真正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交给学生。

应重视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应重视知识内利用新教材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增强实验意识,自主、能动提出研究性课题,丰富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利用教材并充分研究教材,在实践中不断找出整套教材的知识网络,挖掘教材的知识重点、联系和内涵,做好知识的纵向和横向比较。同时加强与其它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教学内容在近三年中所占的比例:

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必修3《稳态与环境》所占的分数比例为2:1:2,在75分中实际分数比例30:15:30。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和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有两小题,共15分。总分数共是90分。

总课时数:

必修1《分子与细胞》36课时,其中机动课时5;必修2《遗传与进化》38课时,其中机动课时5;必修3《稳态与环境》40课时,其中机动课时5;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30课时,其中机动课时5;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36课时,其中机动课时5。

教学内容三年分配(包括高三复习备考)。

高一年级完成二个必修模块的教学任务,按照上学期必修1,下学期必修2进行授课。安排义务教育与高中衔接内容的教学,并安排完整的生物实验探究活动。

高二年级上学期理科完成必修3的教学,下学期完成选修3的教学。同时安排生物实验探究活动。

高三年级上学期理科学生完成选修1的教学任务后,转入高考复习备考的第一轮复习,至下学期的三月份结束。四月份开始第二轮的专题复习,顺利迎接高考。

在学期之间的寒、暑假补课中,会完成一部分教学内容,使实际教学进度比上述安排应略有提前,教学进度的主动性加强。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高中课程的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就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反思问题进行探讨。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生物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生物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生物问题的空间呢?那么,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新课程下生物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生物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高中《生物》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生物“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生物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新课程下高中生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生物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生物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生物教学》、《中学生物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生物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生物学名著、生物学学术论文、生物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生物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生物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2.生物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生物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生物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生物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生物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生物教学反思对生物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生物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生物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