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论文大全(18篇)

时间:2023-12-04 13:09:16 作者:XY字客

范文范本是写作学习中的重要资源,它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对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论文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中的化学进程的一门学科,是在分子水平上探索生命奥秘的一门学科,其教学内容主要偏重于利用化学合成中的方法来解答生物化学所发现的相关问题。因此相对来说,生物化学的教学难度是比较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普遍反映知识点较为复杂。在高校生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是教师应当着重考虑的一个问题。充分认识到当前生物化学教学中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并根据现状中的不足来制定相对应的改革策略,进而促进生化学教学效果的提升对高校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化学知识,培养在实践中应用生化学知识的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当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各高校培养的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注重学生在学校的有效学习是当前高校应该着重考虑的一点。在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生物化学素养,就需要从课堂教学进行改变。对当前的生物化学教学实施改革,不但有利于提升生化学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对生化学知识的深入了解,使高校的生物化学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还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一)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

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是教师要看到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究的必要性,教学不只是教师单方面的为学生讲授,更重要的是要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加深对新知识的记忆。而这一点必须要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探索,自己总结出的相关知识比教师讲授的效果要好很多。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需要教师合理的进行引导,给学生指明学习探究的大方向,具体的细节知识学习则要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讲究一些技巧方法,尽量减少教师讲解的时间,而将重点放在学生的主动探究上。例如在分析糖的生理功能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积极独立思考,并尊重其想法,这样就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对生物化学学科的教学改革大有裨益。

(二)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加强,其功能也会日益完善。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中要重视这一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信息技术与生物化学教学的融合,能够将复杂的知识通过多种渠道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呈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所学习的知识点。例如在讲解dna和rna分子结构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的展现给学生,易于学生理解掌握。除此之外,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将生物化学领域的新闻即时地展示给学生,这对学生的知识更新也有很大帮助。

(三)正确处理学生的学习差距。

基于多个方面的原因,学生在学习中的水平是不尽相同的。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都不一样,有的生物化学方面知识了解得多,有的则缺乏兴趣而知之甚少,这就导致了在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这也是当前生物化学教学中常见的问题,进行生物化学教学的改革,就需要正确处理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教师应该看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距是长时间的个人学习因素导致的,并不是一两节课就可以改变的。所以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对这一问题要客观看待,采取一些措施弥补学生之间的`差距,例如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合理安排学习效果强的学生和学习效果弱的学生的比重,并以小组综合成绩作为评判标准,这就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差距的缩小。合理地处理学生间的学习差距,能够使学生对于自己和他人之间存在的差距也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想办法努力学习,缩小与同学间的差距。这对生化学的教学是非常有利的。

(四)实现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

生物化学教学的改革还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人的单打独斗势必会有这方面或那方面的不足,如果长期如此,缺乏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则会导致学生的思维狭窄,学习能力下降,因此实现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就某一知识点进行探讨,促使学生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学习。这不但是当前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与此同时,合作探究式学习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这对学生在以后的人生发展中无疑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五)系统的总结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的过程需要特别注重系统性总结,这不仅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还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性的把握,因此生化学的改革探索还应该注重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总结。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了全部的知识点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部分,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和全面的认识,在讲解完新知识后进行总结也是教师应该注重的。只有学生系统的了解了所学知识,并能够将其合理的加以整理归纳,才能实现学生生化学学习水平的提高。因而重视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对生物化学的教学十分有益。

三、结语。

总之,当前高校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改革已迫在眉睫,有效实现对教学理念及方法的变革有利于大幅提升生物化学课教学的质量。高校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进行生化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看到其在目前高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从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开始,利用多种资源展开多样性的生化学教学,丰富教学方式,使教与学都充满趣味,进而实现生物化学教学的成功改革,促使教学效果有较大提升。通过对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不断总结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得与失,努力使生物化学课的教学水准更上一层楼。

医学院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论文

课程教学改革是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高等教育面临着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新形势下,面对教学时数少,学生的.知识层次不齐、实验能力较差的实际,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就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见解和设想.

作者:薛林贵李师翁唐德平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兰州,730070刊名:微生物学通报isticpku英文刊名:microbiology年,卷(期):33(3)分类号:q93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生物工程微生物学创新能力

分子生物学少学时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分子生物学成为21世纪药学高等教育的核心课程,为适应当前药学高等教育的.探索性、研究性和创新性要求,针对药学分子生物学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我们对药学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结合教学实际,设置具有特色的实验课程体系,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内容,充分利用开放式实验室,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并运用合理的实验考核方法,尤其是将实验报告整理为小论文形式,作为成绩评定内容,既保证实验成绩评定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作者:安丽萍王焕琦刘德慧韩笑徐广宇杜培革作者单位:安丽萍,王焕琦,韩笑,徐广宇,杜培革(北华大学,药学院,吉林,吉林,13)。

刘德慧(韶关学院,校医院,广东,韶关,51)。

刊名:硅谷英文刊名:siliconvalley年,卷(期):“”(24)分类号:g52关键词:药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对建筑空间进行整合设计的专业。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新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应运而生。环境艺术设计人员需要具备各方面的知识储备,不仅需要对计算机应用得心应手,还需要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最重要的是设计人员应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信息时代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需要从改进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专业教师素质以及采用线上教学等几方面进行。

关键词:信息时代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实践创新。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发展历程较短,但环境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我国涌现了一大批环境艺术的典型代表。如,故宫就是我国环境艺术的代表作;苏州园林同样值得品味,每一个设计细节都渗透着经典文化。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提出了新要求,在传承经典文化的同时,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一、信息时代对设计人员的要求。

环境艺术设计是指根据艺术设计的法则,对一个地区的空间环境进行整体设计的艺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一名合格的艺术设计人员必须具备基础的设计知识与素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设计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拥有敏捷的思维、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的能力、快速制作建筑设计模型的能力,还要及时了解市场中材料的性能、用途与价格。这些对设计项目的费用、质量、利润都有影响。作为为社会服务的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其要具备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良好品质。

二、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

1.课程缺乏针对性,学生实践机会少。

设计专业涉及知识面广,且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部分高校在课程安排和教师安排方面不具有针对性,开设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只是笼统地讲授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知识,内容宽泛。专门的实践活动较少,导致一些学生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解局限于理论,实际操作时无从下手。

2.课程教学方式单一。

当今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仍采用固化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不够生动,授之以鱼而非授之以渔,导致一些学生的实践经验匮乏,专业技能不熟练。固化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课堂上缺乏师生互动,趣味性较低,学生容易失去兴趣,影响教学质量。

3.忽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一些高校过于侧重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选用的教学案例少,在平时教学中不太注重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和提出看法,导致一些学生虽然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能够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思维缺乏创意,难以提出有独创性的艺术设计。

4.教师的教学经验欠缺。

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发展的时间较短,一些教师的教学经验较少,且缺乏实践经验,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难以提供实质性的指导意见,导致部分学生难以全面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的方法、技巧,难以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5.校企合作过于形式化,缺乏深度合作有些高校为了吸引学生就读,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公司展开合作。但这种校企合作往往过于形式化,缺乏深度交流合作。在实践教学中,由于与实际结合的经验较少,学生难以适应市场要求。

三、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1.注重实践教学。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学科,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给学生实践机会,在教授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谓“实践出真知”,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总结经验,知晓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下如何设计。如,在重庆设计夜景照明,如果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模式,则难以让学生理解这个山城的实际情况。重庆的城市建设相对复杂,因此不能套用其他城市的设计经验进行教学。教师应多布置实地考察作业让学生完成,并给予一定的指导,这样学生既能够顺应市场的需求,也具备完善的实践能力和经验,就业会更加顺利。所以,设计人才的培养一定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针对市场需求,依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教学。

2.打破固有的教学思维方式。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需要采取新的教学模式。如,项目式教学,即将企业的项目引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专业人员互动模式,即学生在教学中积极和教师进行交流,主动提出对某个设计的新看法供大家讨论,积极学习彼此的优点,对于不足互相提醒,教师给予指导建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院校可以邀请业内知名设计师分享成功经验,大家交流学习,互相促进。学校还可搭建实践平台,在保证学生合法权益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设计本身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式需要积极适应新的设计空间、新的审美需求背景,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迫在眉睫。对此,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专家讲座的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邀请一些经验丰富的设计人员分享自己的成功案例,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或分析失败案例,让学生学习,从而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让学生成为高级人才,与时俱进。

4.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多种专业学科知识,如建筑学、设计美学、环境生态学、环境行为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专业教师要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就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所以,优质的师资队伍首先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其次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市场需求有敏锐的嗅觉。如,现在很多城市开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中国古典美的园林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对我国古典园林文化有所了解。最后,教师需要具备培养人才的'能力,做到因材施教。

5.加强校企合作,创造实践平台。

学校难以给所有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训练,因此要与企业加强联系,签订校企合作合约,保证长期合作。一个地区的环境艺术设计受当地文化风俗的影响,因此,校方不仅要与当地环境设计企业签订合约,还要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协谈,建立学生暑假实习基地,让学生学习新的环境设计方法,以免学生形成固化思维。

6.采用线上教学,增加直观感受。

现在是信息时代,网络普及。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具有复杂性、实践性,可采用线上教学。如,实现大学的课程资源共享,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便利的条件。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学习者可以将问题共享,请有能力的学者给予解答,学习者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大家参考。现在有很多大学的公开课和网络上的微课堂,都属于线上学习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注册,在手机上观看专业教师的课程,也可以选择观看其他感兴趣的课程。有些学生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可以通过微课学习。微课以一个或少数几个知识点为主进行具体讲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观看。线上教学具有灵活性、综合性的特点,最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视频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所以是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

结语。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各高校应该加大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改革力度,充分认识到科学的教学模式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作用。社会在进步,人才的培养也要与时俱进。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孙亚男,翟艳.关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方式的思考.艺术教育,(5).

[2]黄佳琪.信息时代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美术教育研究,2015(3).

医学院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论文

大学语文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而开设的一门非中文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当今专业划分越来越精细、学科分割越来越强烈的时代,特别需要对非中文专业、特别是理工、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但实际情况是,大学语文在很多高校不受重视,学科地位低,任课教师被边缘化,教材陈旧,教学研究没有多少成果。大学语文被当做可有可无的课程,课时随意减少,往往安排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学,大学语文课的任课教师在评聘职称时也会因学科归属问题处于尴尬境地,这都严重影响大学语文课的发展。

1.2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

学生对公共基础课普遍有厌学情绪,学习目的不明确,为考试而学,考完后就忘得一干二净。在他们看来,语文基础知识很枯燥,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又太抽象,远不如看图片、电视电影那么直观、生动。在这个读图时代,文学作品,特别是有一定内涵和深度的文学作品在被边缘化。更加上大学语文没有英语课的考级的压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加淡漠,上课时学生自己在下面看专业书、杂志或英语书等。

1.3教材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大学语文的传统教材往往是文学作品选,其间增加一点文学、语言方面的知识,除了篇目有差异外,与中学语文没多大的区别,教学内容显得陈旧,这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了排斥情绪。更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讲授法贯穿始终,“满堂灌”,没能找到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对学生的兴趣激发不够。同时,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滞后,其边缘化的地位使老师失去教学改革的动力,往往把大学语文作为自己专业教学和研究之外的“副业”。

1.4切合现实不强,对学生的能力提升不够。

大学语文主要是学习经典作品,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大学语文不是经典阅读课,应该是一门与我们生活中的说话、写作息息相关的课程。我们人类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人们的表达习惯和方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我们的大学语文对此视而不见,这使学生觉得语文课离我们的现实很远,学不学这门课对自己的表达能力没有影响。同时,大学语文对学生的实际训练少,看不到该课程对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提升。由上可见,大学语文课程与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尽合拍。大学语文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工具性并没有真正突出出来,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显见的成效。我们认为,要走出目前大学语文面临的困境,切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必须以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教学改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生物化学课程的内容涉及学科门类较多、概念抽象,即使是生物专业的学生也感到理解难、记忆难、掌握难,更何况是基础生物学知识相对缺乏的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地方院校的学生,知识的起点普遍偏低,容易导致与两个专业的实际相脱节。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甚至产生畏惧和排斥情绪等。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尽可能地掌握有足够深度和广度的生物化学知识,真正对其专业学习有帮助是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

1.修订教学大纲。

作为一所普通的地方性高等院校,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围绕的是结合地方特色,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化学与应用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目标也不相同。因此,作为指导性文件的教学大纲应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拟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课时分配以及教学进度、教学深度、教学重点和难点等方面。

2.教学内容的改革。

构建适合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特点的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应尽量避免已学知识的重复。两个专业的学生由于基础生物学知识相对缺乏,在学习中易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基础生物学知识可为学生提供学习生物化学的基本背景性材料,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化学专业教学重点在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性质和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控和现代化学技术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对应用化学专业还需要讲授生物化学知识在工业、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构建一个既有联系又体现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特色,以适应不同专业学生的生物化学教学知识体系。

3.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

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与人才培养质量相关联。目前,不少学校的生物化学教学工作者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获得了一些经验。结合地方高校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的实际和特点,认真研究教学方法,以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广泛参与的积极性。

第一,注意理论结合实际,用生物化学的知识来解释和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将教学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学生把学到的生物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针对化学和应用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生活案例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枯燥、抽象的基本概念和代谢途径的理解,同时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并强化了记忆。

第二,采用启发式、对比式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穿插讲解与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相关的生物化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来理解教学内容,并用形象直观的比喻帮助学生对抽象概念和机理的理解。此外,由于生物化学知识的逻辑推理性强,需要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对比和总结。

第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运用,多媒体已成为各高校普遍应用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将枯燥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抽象的体内代谢变化规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来,让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具体、更清晰。

三、结束语。

毫无疑问,教学永远是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失败。通过不断地开展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使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真正符合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从改革中获得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使教学更好地为培养新世纪的人才服务。

浅谈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论文

关于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有很多[2,3,4,5],这些理论和实践经验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也有了较为显著的效果,根据我们当前的微生物实验教学状况,提出了一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建议。

2.1重视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训练。

能否正确熟练的实施实验操作往往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微生物学实验研究对象主要是形态微小的细菌、真菌和病毒,它们分布广、繁殖快、生长周期短,在自然界中往往是多种微生物混合生长,彼此之间生长代谢关系极为密切复杂,在对一种微生物做纯培养时容易受到污染,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无菌操作的重要性。在具体操作中仅仅一个小小的细节问题就能造成实验结果的极大误差,甚至导致错误的结果,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熟练的基本操作技能极为重要。在实验课上,一方面老师要把实验操作步骤给学生做个完整的演示,并且把每一个动作、操作技巧做详细的分解说明,另一方面,要加大学生的实验操作训练强度,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要求。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学生在小组成员之间轮流进行练习,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不规范或错误的地方大家都能得到及时纠正。

2.2将创造型思维理论应用于实验教学。

基于微生物学实验研究对象的微观性和抽象性特点,传统的实验教学多采用语言描述,其弊端就是缺乏直观性,学生不能进行直观的接受和理解。现代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关的多媒体、应用软件、网络和数码影像技术等已应用到各个领域,这些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果将更多的计算机相关技术应用到微生物实验教学当中,例如,用多媒体动画将细胞周期生动逼真的展示给学生,数码影像可以把微生物实验中发现的感兴趣的现象拍摄下来,现代网络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等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使微生物相关知识和内容变得直观,更容易接受,印象更深,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学习提供更多更广泛的学习资源。

2.4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目前,微生物实验课综合性实验不够,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内容较少。现代人才的培养,创新是关键,而学生能否对一门课做到系统完整的掌握,能否把各知识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他们能否进行创新学习的基础。如果对知识理论体系的掌握缺乏系统性,没有把各知识点组织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就像一个机器的单个零件一样,离开整体,发挥不了任何作用。实验课,就是对本门课有关理论的实践检验,就是对知识进行整理、组织和完善的教学过程,就是使学生将知识理论内化为完整体系、形成技能和实现创新的高级学习阶段。为了使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体系得到平衡发展,培养他们创新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必须加大对实验课的重视和投入力度。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强化,首先,适当增加实验课时量,为学生进实验室提供更多机会;其次,增加相关的实验内容,提高实验设计的连续性、综合性和趣闻性,同时鼓励学生查阅相关实验资料,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第三,让学生把自己所做的实验做个全面的总结报告,便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

2.5让学生接触科学研究前沿,提高学生自我挑战意识。

科技的发展在于创新,而创新来源于对科技前沿和未知领域的探索与发现。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种类极其繁多,其涉及领域极为广阔,而与微生物有关的现象更是浩如烟海,如果教学模式墨守陈规,教学内容一成不变,那么学生的想象力就会逐渐被抹杀殆尽,而想象力正是创造力的灵魂,如果没有了灵魂哪有创新可言。为了最大程度的激发我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最发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我们把要教学内容做了适度调整,把微生物研究的发展前沿问题,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介绍给他们,让他们适量的接触科学前沿,引导他们树立更高、更远的学习目标,增强他们的自我挑战意识,他们后来的考研成绩比往年都有明显提高。

2.6制定完善的考核机制,优化成绩评定方法。

加强对实验课成绩考评的重视力度,不断完善和创新实验课的考试机制,制定高效科学的考试方法,实验课考试要尽可能准确的反应出学生对实验技能和有关知识掌握的情况。首先,注重对学生平时的实验准备、操作、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的创新性的抽查,并计入平时成绩,适当提高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其次,建立实验考试制度,本学期结束前,按照一定比例对学生的实验进行抽查,现场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并准确地给出成绩。第三,以卷面考试方式,全面考察学生对有关实验知识理论的掌握情况。

3展望。

微生物实验课改革是一项既紧迫又繁重的系列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加快实验课改革步伐,使微生物实验课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教学功能,不仅需要有关领导和管理层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广大教师和相关实验技术人员的通力协作,也需要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我认为对我院微生物实验课的改革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加强:一,扩大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力度,为学生早日进实验室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二加强实验室管理力度,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为实验室高效、有序的运行提供有力保障。三加大实验内容的更新力度,适当增加创新型实验,努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四、重视实验室团队建设,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加大实验教师的培训力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沈萍主编.微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徐克科侯佳佳.高校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陕西教育,2009,(7).

[5]孙晔,张文治.强化动手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微生物综合实验教改初探[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11):41-43.

[6]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

摘要:通过教学中的实际案例,介绍了机械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及在具体实施中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关键词:课程改革;机械专业;基础课。

我们传统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基本上就是“上课讲笔记,课后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完扔笔记”,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基本上为教师所教授的单线知识。而我们在课程改革中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学生从直线单向式的从教师处接受知识转向从学生、生活、教师三角双向式的多渠道接受知识,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让学生真正具有职业行动能力,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要求。

依照这一目标,我们制定了中职类学生在中级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中规定了学生在中级阶段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自,机械专业基础课从教材到教学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我们自编的校本教材从最初的《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知识》《公差与极限配合》简单组合的《四合一》,到现在的《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知识》《公差与极限配合》《液压传动》《金属切削与机床》等我们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的有效融合,《机械常识》有了很大的进步,它包含了中职学生在中级阶段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并以任务模块的形式呈现。

各任务之间各自独立但又彼此相互联系,学生就可以将各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综合使用。

现在我以其中的一个任务项目《组装铣床模型》为例,谈谈我们在课程改革中的具体实施:

一、播放铣床的结构分解及组装视频。

展示铣床在实际加工中的视频,组织学生观看并进行相关的提问引导,用这种影像导入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根据教师要求,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主学习情况。

小组成员相互检查是否按规定完成了学习引导任务;小组交流讨论后,将本组对学材中引导问题的答案填写在卡片上并在白板上张贴。此时教师不做任何解答。这也是一个交流和探究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对学习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初步构建并展示出来,为后面的学习(团队学习和动手)埋下伏笔。

三、给学生分发任务书,明确任务并确定组装计划。

任务书如下:

四、学生根据任务书,进行组装铣床模型。

在这过程中教师巡视、辅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答疑和激励。这也是一个实施过程。

这一过程的目的是:通过组装铣床模型,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情境,通过与他人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动手实施等活动,使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更为有效,进一步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工作过程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实现学习目标。

五、各组陈述员依次上台展示组装的成果。

自评员阐述本小组自评结果并给出自评成绩;对应小组的互评员阐述本小组互评结果并给出互评成绩。

教师点评:包括对组装过程、学习成果以及展示过程的点评;对学生知识目标达成情况给予评价;对学生自评、互评的点评。(我们的评价为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以及教师的点评。)。

这个过程的目的是:在班内开展相互观摩学习,巩固专业知识,师生共同检测本次课专业能力目标达成情况,同时渗透德育和职业教育,进一步达成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目标。

六、在展示后进行综合评价和总结反馈。

将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确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要点;让学生进行组内讨论,对本组张贴区内的张贴小条进行调整,对先前知识意义理解不准确、不完善的内容进行自我修正和完善;最后教师移动卡片,给出正确答案,对本次课进行总结和反馈。

在整个评价过程中,采用的是形成性评价,师生双方共为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内容涵盖了本次课的全部学习目标,评价的结果为形成性成绩的组成部分。

七、进行分层次布置作业与知识的扩展。

对于组装不完善或组装失败的`学生,通过对成果展示的观摩、

教师的总结于课后完善制作,让学生养成持续改进的好习惯。再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自行选择:

a类:教材配套练习题。

b类:教师编制的提高练习题(小黑板出示)。

这一过程的目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不同,作业的层次选择不同,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根据铣刀的旋转方向与工件进给方向的异同,扩展到铣削的特点。

在整个任务实施过程中,我们依然以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六个完整的工作环节为依据,但在一定程度上作了调整。

这一案例中还涉及铣刀的材质和性能要求,与我们《机械常识》中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任务相联系,从而达到了知识的衔接。除了知识的融合以外,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

这一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课堂进行良好的掌控和指导,课后需要对学生进行了解及知识的扩展。在这种课程改革中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对教师的自我提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这种课程改革中,减少了教师对学生的直线单向式的教学,而多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彼此沟通。这不仅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有良好的效果,而且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也将得到良好的培养。只有这样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都得到培养的,具有良好的职业行为能力的学生在日益竞争激烈的时代环境中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医学院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论文

为适应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要求,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人才,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通过创新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课程的课程设置,改革理论和实验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生物安全教育,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作者:郭庆合宋志善张忠新邢志广王明永张晓琴作者单位:郭庆合,宋志善,张忠新,王明永,张晓琴(新乡医学院医学检验系,河南,新乡,453003)。

邢志广(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河南,新乡,453002)。

刊名:西北医学教育英文刊名:northwestmedicaleducation年,卷(期):17(3)分类号:g642.0关键词: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教学改革改革措施

对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论文

医学院校之所以开设基础生物化学课程,主要是因为虽然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需要,但是却都要求学生具备一些基础化学知识,为了满足这个要求,医学院将基础化学课程设置为主要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特别多,而学习时间又相对少,是当前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既能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又能切实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呢?接下来将从构筑教学体系、优化教学方法、重构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教学和实施多元评价五个方面来探讨医学院校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

一、构筑教学体系。

构筑教学体系即优化教学内容,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持续精简教学内容。针对内容的更新,首先要求教师不断地加强学习,积极地参加学术研讨,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其次要求教师结合学科的前沿发展和最新的实践应用,将最新的理论、技术和成果添加到教学体系中,同时要剔除一些过时的知识和应用,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有用。针对内容的精简,一方面出于学科内容不断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学习课时不断压缩的被迫要求。在精简内容时,必须以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为主线,同时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生物化学的应用中,并实时补充最新的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教学内容的精简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不仅是构筑教学体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接下来将阐述具体的精简措施。首先,要将教学内容分为了解、熟悉和掌握三个层次,对只需了解的内容,课堂教授时一笔带过仅作简单介绍;对需要熟悉的内容,课堂讲授时要做到讲解详细;而对需要掌握的内容,则需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并且需要定时的对学生进行考核。其次,可通过引导学生课下讨论和课前预习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积极热情的学习态度和课前课后的自主学习,课堂的教授便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优化教学方法。

对于基础化学这种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传统式的填鸭式教育会显得尤为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急需我们对当前的教学方式做出改革,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而以学生为主导、强调师生之间互动的启发式教学刚好能够满足需要,所以可考虑将启发式教学引用到当前的教学体系中,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任务为主导、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方法,具体实施时需综合考虑和规划任务前阶段、任务中阶段和任务后阶段,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将启发式教学应用到基础化学的教学中时,可充分利用课堂和课下的时间,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经常穿插一些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的启发式问题,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活跃性;而在课下,教师也可以留一些带有启发式的作业,最好可以引发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从而使得他们充分吸收和消化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

三、重构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这并不说明多媒体技术可以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该采用传统模式与多媒体模式相结合的方式。首先,需要明确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板书模式的优缺点,传统的板书有利于引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思考,能够将某一个知识点、重难点以及某一类问题讲解的更透彻,但是传统的板书往往给人枯燥刻板的感觉;而多媒体技术容易将一些结尾抽象和难懂的知识形象化和图示化,且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多,但也具有容易使学生分心的缺点,所以要将两者综合起来使用。在准备多媒体课件时,教师应该按照讲课的思路来组织幻灯片,并适当加入一些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的元素,使其成为讲课时的.辅助,而不是仅仅将课本内容和备课笔记罗列幻灯片上;在教师讲课时,则要注意将幻灯片和板书相结合,幻灯片用来统领教师讲课的思路,当遇到重难点时,还是要用板书的形式来为学生详细讲解。

实验课在基础化学课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学生进一步理解基本的概念和理论,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充分利用课时时间,可将实验分为基础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对于基础性实验,可以利用课件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学,而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对于验证性实验,由于其大多枯燥无聊,以减弱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可适当地减少;而对于综合性实验,由于它的复杂性,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可适当地增多综合性试实验。

五、实施多元评价。

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是激发学生学习、改善教学活动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机制。传统的课程评价机制比较单一,仅用考试的成绩来衡量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不仅不能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向应试教育和高分低能的方向发展。所以应该采用一种更加多元和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从评价目标上来讲,要能反应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从评价过程来讲,要将学生的平时表现与最终考核相结合,并且平时表现要占有较大的比重。

六、结语。

对于医学院的学生,生物化学是一门比较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课程和以后参加实践的基础。通过构造教学体系、优化教学方法、重构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方法和实施多元评价等多种措施,可以提高基础化学的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实践能力,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打下了基础。

医学院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论文

在2l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多学科融合的历史时期,改革发展中的中国为了培养具有创造性、创新性的高素质人才,各高等院校开始进行全面的探索性教学改革,实现生物医学从单一的教授模式向多层次多方面综合模式的转变。针对成都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以往教学模式下的一些不足,以及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互动中的意见,提出部分教学改革的相关看法,以希望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1理论课授课内容及方法改良。

1.授课内容的改进。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曾对生命构成严重危害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新的病原微生物及所致疾病不断被发现,同时伴随“基因组时代”的来临和生态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新的医学模式已经形成。

为了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微生物学教学的重点与非重点内容必须结合实际,不断加以调整,淘汰旧的内容,添加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进展:微生物总论主要介绍相应微生物的共性,仍然是教学的重点。在各论教学中对已得到有效控制的疾病病原体精简教学时数,重点应是耐药菌株、条件致病菌、与优生有关的病毒,以及无特异性防治方法发病率又高的病原微生物等内容,同时将那些对人类健康和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新现传染病及时吸收融入到教学中,如sars、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利用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又开阔了学生知识面。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和现代高新技术的结合,贯穿微生态学思想,以课后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微生物学的最新进展与技术,引导学生利用微生态学的新思维方式,全面思考和分析微生物疾病的发生过程。

1.2授课方式与方法改进。

1.2.1进一步推广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

微生物看不见、摸不着的独特之处,使得微生物学教学变得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会给课堂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通过微观结构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展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条件的甚至可以采用简短录像,例如被狂犬咬后的紧急处理、发作的症状等等以加深学生影响。同时信息含量大、重现力强的优点可以缓解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1.2.2各种教学法的综合使用。

1.2.2.1“提问式”教学法在教学中应用。

学起源思,思源于疑,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此法分成授课前、授课时和授课后提问三个阶段。有些问题先提出来,再让学生回答,有些问题提出来是引起同学注意,有些问题老师可自问自答,通过这样对授课内容的每个问题进行论述,使教学内容更有机地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这种教学法有利于启发学生的主动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1.2.2.2“探讨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学生在细菌各论学习中所遇到“记不住、理不清、容易混、枯燥乏味、缺乏兴趣”的情况,在细菌各论课堂教学上可采取在老师指导下,组织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选择针对性强、比较简单的临床病例,确定讨论范围,提出思考性讨论问题;围绕问题组织课堂讨论,讨论由老师主持,学生围绕问题自由发言,各述其见,互相补充纠正。老师针对学生考虑不到的以及抓不住的重点问题进行引导;针对讨论结果进行小结,小结的主要内容是归纳总结自学内容的要点,回答学生在自学中提出的倾向性问题。

根据对06级临床本科抽样统计,95.42%的学生反映该教学法很好,充分发挥了学生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和主体作用,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了自学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2.3“自学指导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本科医学微生物细菌各论教学中可进行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进行必要指导的“自学指导式”教学方法。其基本步骤是:编写自学提纲;学生按照自学提纲的提示自学讲义,老师在课堂巡视,启发答疑;最后进行小结。该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2.2.4“逆向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逆向式教学法即颠倒教科书的常规编排顺序,根据具体的对象,先讲其所致疾病和预防原则、微生物学检查,再推导出其生物学特性。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把生物学特性等枯燥乏味、学生容易混淆的内容转变为培养分析问题能力的训练。

1.2.2.5“总结归纳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微生物各论部分内容繁杂,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且容易混淆。为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需根据不同病原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防治等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在归纳中注重不宜归纳但又须抓住知识点的引入强调,使混杂的各论内容展现出一定规律,有利于学生分清知识的层次,明确重点,加强知识点的记忆及知识系统化理解的能力。

1.2.2.6“对比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有比较才有鉴别。微生物各种病原存在共性也有个性,记忆起来容易混淆,通过采用表格或图解的方式将相似的病原进行比较,使其共性和个性一目了然,记忆起来就轻松多了。可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分析,解决了易于混淆的微生物内容。

1.2.2.7“点睛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例如在讲述结核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之后,用画龙点睛的手法指出其特点为“抗、馋、懒、顽、变”五个字,使其概念十分形象,便于学生能抓注重点,加深理解记忆。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根据不同的情况和目的,单独或组合采用以上各种方法,以求使学生最为清晰明了的对课堂所授知识达到深入的了解。

2实验方法改进。

以往微生物实验课教学是将其仅仅作为提高课堂讲授效果的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其内容大多为验证性实验,传授方式亦为灌输式。通过吸取其它院校的实验教学成果并结合本教研室多年来积累的实验教学经验,实验教学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性改革。

2.1集中安排实验教学。

以往的实验教学模式中,实验课通常穿插在理论课之间。由于学生缺少对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了解,只能机械、抽象地观察实验现象,教学成效甚微。实验改革可将微生物学实验课集中安排在大部分理论课完成后进行,实验时间可根据实验内容进行相应调整,使其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不再仅仅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此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既增加了学习热情,也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2.2优化重组实验教学内容。

为保持实验教学的连续性、系统性,需要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打破章节顺序,将全部实验内容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该部分内容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并结合示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让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一般实验技能,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科学作风。

第二部分为综合性实验:在完成基础操作技能训练的基础上,结合病例,让学生完成由基本实验操作技术组成的几大实验。大实验的全过程均由各实验小组在实验讲义指导下合作进行,使学生变被动上实验课为积极主动的学习。

第三部分为设计性实验:学生自愿组成若干个实验小组,由教研室教师拟定或学生通过兴趣爱好自行确立几个方向,自愿选择一项实验方向进行专题设计。学生通过自己查阅相关的书籍与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在约定的时间内开放实验室,教师负责实验监督,学生实施具体的实验操作,进行实验结果综合分析,小组递交论文式实验报告。该实验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对选题和论证、实验的实施及问题解决、结果分析和讨论充分的了解熟练。通过对06级临床本科进行实验改革试点,发现此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该实验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对选题和论证、实验的实施及问题解决、结果分析和讨论充分的了解熟练。

2.3考核方法改进。

过去的微生物实验根据实验报告判定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10%,这种评分法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尝试将实验课的成绩提高到30%,考核方法更为多样化,分为实验报告10%,实验操作10%,口试5%,实验设计5%。在设计性、探索性及综合性实验在掌握基本实验操作的基础上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及余地,使学生对医学研究的选题和论证实验的实施及问题解决、结果的分析和讨论,答辩及科研论文的撰写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的考试方法有助于开阔视野,培养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文献查阅能力,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事业大有裨益。

在今后的几年中,本课程将以省和国家级精品课程为建设目标,对照“创一流院校,建一流课程”的具体要求,针对自身的差距和不足重点整改,争取早日跨入国家精品课程行列。

参考文献:

[4]陈芝,宋渊,袁红莉.提高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6,8:28.

分子生物学少学时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摘要: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其与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神经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等学科的交叉渗透大大推动了科学发展,对培养研究型拔尖人才起着关键作用。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日益增长的知识技术与课程学时不足这一矛盾成为了影响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控制ppt课件信息量,将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并开展网络化教学、动画教学、双向互动教学等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从而解决少学时情况下的分子生物学教学问题。

目前,分子生物学相关理论和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林牧渔的科研和生产领域,为了有利于本科生后期专业课的深入展开和研究生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近年来,分子生物学课程已成为了我校动物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7个学院的必修基础课。因此,完善这门课程教学规划,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整体的分子生物学知识体系,对培养高素质的农学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学时进一步被压缩,而随着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进行,该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呈现出爆发性增长态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利用有限的课程学时,使学生既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又熟悉学科前沿,从而保证或者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是目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由于很难通过眼睛直接观察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对象,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抽象能力,也因此造成学生普遍形成分子生物学“难学”的恐课情绪,反过来进一步增加了教学难度。如何帮助学生摒弃对本门课程的错误认识,让他们认为分子生物学“有趣、易学”,也是教师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目前,我国很多单位均开展了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改革成果。我们根据本院学生的情况,结合兄弟院校已有经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

2.1合理安排。

ppt教学内容ppt教学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不仅显著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对提高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具有积极意义。但是,ppt教学也存在明显不足。调查表明,43%的学生认为ppt容易导致疲倦,33%的学生认为不便于作笔记和知识记忆,部分学生认为ppt教学“看不到教师的思维过程”、“互动效果差”。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ppt课件信息量过大。教师在讲授拥有巨大信息量的ppt课件时,往往为了追求知识点的全面性而忽视了其逻辑性,重点不突出,导致学生听的时候眉头紧皱,听完之后脑袋空空。所以,控制、减少ppt信息量,降低讲课节奏,让学生从“来不及看、来不及写”变成“有时间想、有时间问”。在控制授课信息量的同时,教师需要花更多的时间用眼神、肢体语言和学生交流,细心观察学生的肢体语言信息反馈并及时作出调整,对于提高授课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2.2教学实践与科研进展紧密结合。

学生在学习分子生物学课程时,往往强调了记忆而忽视了理解,没有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导致在碰到真正的'科研问题时仍无从下手,无法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科学问题的解决,进而形成“上课无用论”,产生了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在讲授完基础理论的定义、原理、发现过程等内容后,需要举例讲授如何将所学知识用于科学实验结果的分析,解决本科教学到实际科研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比如,在讲授“乳糖操纵子”一节内容时,我们除了讲述乳糖操纵子的序列结构、调控过程和生理意义等之外,还以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例,用操纵子理论阐述了甲氧西林抗性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并和学生分享、讨论了该研究的意义、热点与难点。这种讲授方式实现了本科生们和科研的零接触,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信心,有利于他们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2.3开展现代网络化教学。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学生们的基本配置,而学生对手机的沉迷程度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身体健康。但是微信、qq群等手机应用软件的普及,也很有利于人们之间信息的交流。为了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我们建立了班级学生微信群。一方面,教师可以将最先进的科研技术与发现分享给班级学生,并引导他们讨论该项研究的意义、实验设计思路和相关实验技术等;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在微信群中回答学生的问题,并且这种答疑方式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有利于老师充分认识学生的思考盲点,加强了师生对问题的理解。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在这个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要求教师们多方面阅读分子生物学教材书籍和有关文献,加强自身理论和技术水平。

2.4合理利用科研动画教学。

目前,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不但在科研总体发展上领先于我国,他们在科研动画开发方面的投入也优于我们。美英日等国家的知名高校及nature、science等知名出版集团,均制作了很多画质优良、逻辑严谨、结构清晰、简单易懂并免费的科研动画。将这些动画用于相应知识单元的教学实践中,不但能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更宽广的学术视野。同时,由于这些动画均为英文解说,而大部分学生的专业英文能力不足,需要教师熟悉整个动画所讲述的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将动画分解并逐段讲解,否则这些科研动画在教学中的实际效果将大打折扣。

2.5积极组织双向互动式教学。

我国传统的授课方式造成大部分学生上课时懒于思考,更不会主动提问发言,而良好的互动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注意力等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展现主管能动性,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提问;同时,定期听取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意见,掌握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差异,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这些双向互动措施都有利于实现课堂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浅谈项目化教学背景下《汽车机械基础》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论文摘要: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当前我国初中美术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为中心。因而,本文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对初中美术课程学生本体化教学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初中美术课程;学生本体化教学;素质教育。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高速度的知识信息和图片传速使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们每天面对许多纷繁复杂的考验,这希望我们的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要培养学生不断学习接受新的知识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行学生本体化教学,不仅应该“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那么在这一轮美术课程改革己成为目前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初中美术学习教学的现状。

目前美术学科的教与学的方式主要特征为被动接受,具体表现在:美术课堂教学的时候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很少有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更很少有机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主见的机会;而教师的教学大多以传授知识为主,很少关注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技能等发展;最后美术的教学评价以学习的结果为主,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这种接受和被动式的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发展。当看到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对新学习方式的重视之时,我们来重点看一下美术教育学习状况,在之前的美术课程中注重学生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并且还存在着单纯重视美术技能传授的现象,很少考虑学生是否能够接受,你这样讲授美术知识,学生能接受吗?其实初中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学生学习画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当然还有生动的表现力,让学生觉得上美术课,是一种兴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如果教师一味地传授知识,忽视美术文化,不重视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感觉,其实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美术教育注重发展学生主体地位、创造能力,并增进情感发展、审美发展的本质,助长了学生学习美术的依赖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挫伤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二、初中美术课程进行学生本体化教学意义。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我们应该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推进的一个障碍,通过拓展教学方式,充分激活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这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和自主性,更加关注个体差异,并且满足各种学生的美术学习需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美术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美术知识的态度和绘画能力,促进学生在其引导下主动地学习。

1.生活教育理论。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理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从而使他们得到有用的知识。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就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育教学不能脱离生活。

2.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生其实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在以前的生活、学习和交往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看法和理解,而且,他们具有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单纯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相信,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本人尝试着对初中美术课程学生本体化教学进行了一些探讨,以期为初中美术教学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三、教学策略。

1.站在学生本位进行教学,体验成功喜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建构者。学习发生的最佳情境应该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所以,美术教师可根据美术学科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站在学生本位进行教学,采用综合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手段,以更便捷的方式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现象,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以激励思维,主动求知,获得技能;在以往生活经验与体验的感悟、领悟过程中,获得美术知识内涵、人文内涵的顿悟。例如,在教学《绿洲》时,绿洲这一节是一堂设计课程,运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来制作海报,我用那些现实生活中比较普遍的环境问题进行导入,设计环境保护一个大场景,通过环保让学生来认识公益性海报,挑选那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来表示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出示图片的时候,让学生寻找这些环保海报的特点。直接发问:“这两张海报有什么共同点呢?”教室里顿时一片讨论热潮。这时我不失时机地随意地问了一句:“你们在这里面看到了什么?”于是有些学生大喊牙刷,又些同学大喊不只是牙刷,还有城市,又有另外的同学说城市牙刷。于是通过学生们的思考,他们很快发现这两张海报的共同特点。这两张海报的共同点是由两种不同的图形进行重新组合后形成新的图形并赋予它新的意义,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调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大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以前我也上过相关内容的课,不过是纯理论性的从头讲到尾,枯燥、乏味、吃力,而且效率不高。两者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缘由:传统的课堂教学情境过于强调了授课的功能,忽视了学生本位的思考,而走进学生的心理,站在学生的角度的课堂教学情境,解放了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能够很好地表达感情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2.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动机。动机是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活动的主要驱动力,激发学习动机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所以教师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理,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实践证明,学生学习兴趣愈浓,审美教育的效果愈好。在不到二年的新课程教学尝试中,我发现要使他们对你的课有兴趣就应该走进他们的世界;要了解他们的需要,就应该把自我的角色进行有机的转化,试着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模式去看待学生。例如我在上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你、我、他》这个关于人头像绘画的时候,我就从这些“90后”学生最感兴趣的超女李宇春和篮球运动明星姚明入手,让他们先观察并分析这些人物的头部特征,这样的新尝试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爱好和需求并将这些有机融合到课堂教学中,才能让他们对美术课充满兴趣。

3.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绝对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正因为如此,世界才变得精彩。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体现着发展的共性特征,又表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但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却无视学生之间的这种巨大的差异,把课堂当做加工厂,把学生看作是同质化的原材料,试图加工出统一标准的模式化产品。这种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别差异和个性差异,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致使本应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变得死气沉沉,缺乏生机和活力。其实教师应该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独特点,并通过教学与评估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应该将学生看作是有个性的学习者,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例如我在上人头像绘画的课程时,我多次在黑板上演示,绘画的步骤,要不从外往里画,要不从里往外画,注意绘画的笔触等等,但还是有个别学生接受不了,喜欢根据他们自己的思维进行绘制,当时看到后心里的确满纳闷的。后来我觉得,只要学生能够画得生动、画得有趣,我都应该给予充分肯定。方式虽然不太恰当,但这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与其接受不了别的方法,还不如用自己独特的绘画方式来创作。之后我通过逐步体验和总结认识到其实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站在学生的本体位进行思考,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美术创作,同时在评价美术作业的时候,应该承认学生的差异。正确的学生观应该是“没有学困生,只有差异”。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的,也是永恒的。教育的作用不是消除差异,而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为此,我在评价学生美术作业的时候,对学生过去和现在的作业会做全面的分析,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实的表现,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尽力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劣势以及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方向。

总之,美术教育要让学生明白其实美术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让美术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得到生活的提炼与超越;同时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位、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承认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方式与策略,让学生把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打下可广泛迁移的美术知识基础,进而形成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职院校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论文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和方法得到了飞速发展,这就要求生物化学的实验教学作出相应的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学科创新的需要和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医学人才的需求.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大多是一些验证性实验,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改革可以从缓解这种矛盾入手,可以尝试把学科发展中的新技术移植到教学实验中,以提高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生化实验技术方面及时跟上生物科学的发展,对培养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创新型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程惠平作者单位:嘉兴学院医学院医学实验中心生物化学实验室,浙江嘉兴,314000刊名: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英文刊名:clinicaleducationofgeneralpractice年,卷(期):20097(4)分类号:g71关键词:

生物技术专业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女士(先生):

您好!我是南京农业大学的大四学生,活泼开朗,有较强的责任心。是生物技术专业,学习了细胞生物学、细胞工程、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不少课程还是双语教学。除了拿到高级营养师证书,还自己学习了手诊、中医保健、营养学(概念与争论)和医学方面的知识等,现在正在筹备头发微量元素检测的实验。做过多种兼职,积累了不少的社会经验,还当过学校社团的部长,增强了我的组织协调能力。很希望能够成为贵公司的一员,我一定会竭尽所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更加努力学习,增强自己的专业和技能知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生物技术专业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摘要:如今,由于我国经济在飞速发展,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已经成为了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良性循环,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虽然我国的水资源丰富,但只有少数的淡水资源供人们利用,在这种水资源紧缺的状况下,还出现了大量的水资源受到污染的局面,使得各个领域对水的竞争都愈来愈烈,水资源不断地变少,紧缺,日益演变成一个国际的问题,全球对水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加,水资源的竞争也在逐步走向国际化。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水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品,如果水资源供不应求,将会导致难以预计的灾难性后果。在无法改变水资源紧缺的客观事实下,我们只有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才能避免我国在水资源的问题上出现悲剧。农业的污染作为对水资源污染最多的产业之一,采取农业水资源治理的措施必要的,本文主要通过介绍生物技术,对当前的农业水资源污染状况进行分析,探讨出生物技术在农业水污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关键词:生物技术;农业水污染治理存在问题;原因。

引言。

目前我国用水较多的产业就是农业用水,由于水资源的农业利用和粮食问题紧密的联合在一起,粮食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这给水资源的控制和调节又增加了难度。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分布不均等,北方的水资源较少而南方较多,所以形成了北方干旱地区居多,南方潮湿的特点,在水资源的开发问题上,常见的都是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长时间的开发地下水资源,使我国的供水资源逐渐单一,还导致了地面污染等严重的问题。如今农业上的污染使得水资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所造成的对环境的污染如对水资源以及土地的污染,以及使用农业化学物品对农业产物的污染,如食品的安全,健康问题。比较严重的属于对水的污染。大气污染的形式主要还是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化肥,经过挥发,进入到大气层中,流动性的污染大气层。而水污染主要是一些农业系统在设置排水设施的过程中,随意的对当地的河流排放污染物所导致的水资源污染,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人们对水资源的紧缺状况的日益重视,中国的水污染在控制方面已经逐步在改善。生物技术作为一项新型的科技研究成果,在农业污水治理的问题上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植物的内部反应器来进行污水的净化处理,但是由于我国在生物技术的开发上还存在进步的空间,所以生物技术在农业污染治理中还是需要不断探索的。

浅析从三个生物化学实验入手探索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论文

作为一个医护人员,尤其是外科医护人员他所做的每一个操作,下的每一个刀都是有目的的,他知道“我这一刀下去要暴露那些结构”都是心中有数的。学生看标本也是一样,要有的放矢,要让自己看的每一眼都是有用的。上实验课经常遇到学生拿一个标本翻来覆去的看,当老师问学生本次实验课观察哪些解剖结构,很多学生回答不出来,这样实验课目标不明确,漫无目的的看标本,实验课效果较差,学习效率降低,因此每次实验课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本次实验课要干什么,掌握什么,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失,提高解剖学实验课学习效率。

2团队实习。

作为新生,刚开始接触解剖学,存在一定得恐惧心理,对医学知识了解很少,因此有些学生上解剖实验课不敢碰标本.既便老师讲解过,仍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辨认解剖结构,而上解剖实验课采用团队实习效果较好(至少5人一组)。

(一)10只眼睛看一个标本,一个结构出错率就大大下降。

(二)老师仔细观察每一组选一个勇敢、大胆、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引导其他学生逐渐消除不敢触摸标本的恐惧感。

(三)互相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解剖学实验课学习效率。

3分工合作。

5人一组,分工合作:一人不戴手套负责理论指导(念课本),其他同学观察、指认;两人双手戴手套,在理论的指导下负责移动标本,通过不同的角度指认标本(学生在观察标本的时候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同样一个结构已经指认过的,换个角度,换个方位就认不出来了);其他两人戴一只手套辅助指认结构,辅助理论指导,通过分工合作,让学生能将理论与实践所学紧密结合,既巩固理论所学,又能更好地上好解剖实验课。另外观察到的结构用手触摸一下的感觉是非常好的,提高解剖学实验课学习效率。

4根据专业特点有侧重点。

由于我校开设的专业有护理、乡村医师、检验、影像等。为了使实验课更有针对性,根据每个班的专业特点来指导实验课,侧重观察与专业密切相关的结构和组织。要先易后难,重点突出。以护理专业为例:应侧重于护理操作关于肌肉注射和静脉点滴应该怎么定位,针尖通过那些解剖结构;有机磷农药中毒时要洗胃此操作要从病人的口腔开始插管至胃管子应通过那些结构,它的长度、不能超过多少厘米、注意事项等。这样学生就有初步的认识了,上专业课时再进行强化,这样就为了以后的专业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解剖学实验课学习效率。

5理论实践相结合。

解剖学实验课以理论为指导,结合标本、挂图,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重在实践,通过理论知识,辨认解剖标本结构,通过辨认解剖结构,加深理论知识。提高解剖学实验课学习效率。

6组织很关键。

万事开头难,对于刚上实验课的新生,存在学习自觉性差,纪律差,不注重实验课的学习,实验课存在盲目性等突出问题,因此老师刚开始也需要耐心,除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介绍好的学习方法,进行知识讲解外,实验课的组织也很关键,井然有序的实验课课堂秩序对于提高解剖学实验课学习效率必不可少。

浅析从三个生物化学实验入手探索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论文

电工实验内容一般包含了实验名称、实验的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流程、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多个部分,均需要高职院校任课教师书写板书,非常浪费时间与精力。通过多媒体教学,任课教师可以将电工实验的内容较为固定的部分输入ppt。第一,能够节约时间;第二,实验电路图等各个部分,通过ppt显示出来,非常生动形象且直观,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与理解一些。第三,不一样的教师不一样的班级开展相同的实验,可以使用相同一个ppt。按照所遇到的问题,各个教师再持续健全ppt上面的内容,从而构成完整的内容,整合为一套合理且实用性强的教学材料,进而达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目的。

3.2分配人员。

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是不一样的,两者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高职院校教师需要把学生划分成学习小组,比如几个学生为一组,安排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做好实验。小组成员过少,就会因为成员不够,造成实验不能按时完成。而小组成员太多,就会出现相互推诿以及偷懒的现象,造成大部分学生蒙混过关。经过实际教学整理而言,电工实验最好以三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最佳。在这之中,一个学生是实验的重要操作人员;一个学生专门登记数据信息;还有一个学生掌控整个实验流程,确保其顺利进行,同时及时提醒别的两位学生。每一个学习小组的成员应当相互配合与监督,最终共同分析出实验的结果。

3.3电工实验流程。

第一,高职院校任课教师讲授和学生操作分步骤开展。对电工实验内容较多,学生无法一次性接受的实验。任课教师讲授和学生操作分步骤开展更好。例如第一次使用万用表检测电压电流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应当根据图纸进行接线,教师再讲解测电压,学生将电压测量结束以后,教师需要讲解测电流,学生再测量。如此可以防止学生用万用表的电流测电压,避免仪表损坏。第二,教师需要进行亲自示范。对难度高的实验或者实验里面非常危险的部分。任课教师需要先进行示范,安排每一个学习小组出一个学生代表观察,进而回到自己小组进行实际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假设学生遇到无法处理的问题,教师需要给学生进行演示与讲授排除问题的方式。第三,关注高职院校学生实际操控。实验结果虽然非常重要,可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也很重要。转变以往的考核方法,把关注实验报告转变成关注实验流程中的操作情况。在实验的时候,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哪一些学生动手能力强、错误率比较低、排除故障的能力更强,将其当作考核的加分选项。针对损坏的仪器,通过课间休息,安排感兴趣的学生和教师一同修理,如此对学生而言是百利而无一害的。针对验证性实验,可以做到经过实验,学会使用一些仪器。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排除故障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第四,进行实验整理与归纳。经过实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禁止其变成只能依据图纸进行接线的机器,不了解实验背后的理论知识。所以,实验整理与归纳是很重要的。教师需要安排学生记录好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将其原因、处理方法、取得成效记录在实验报告里面。接着,教师进行整理与归纳。对一些经常见到的以及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重点阐述。

4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工科专业比较关注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电工实验课程是训练高职院校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最为直接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为获取到非常好的电工实验课教学效果,需要将高职院校电工实验室管理规范化。经过规范管理电工实验室,才能够让高职院校教师有迹可循,进而使电工实验课堂顺利开展,从而促使电工实验课教学效果改革优化。

主要参考文献。

[6]寇志伟,郭连考,李文军,等.“电工电子实习”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9(1):116-119.

[8]李建海,王成刚,张晨亮,等.任职教育实践课程教法创新与实践―――以《电工技能实训》课程为例[j].继续教育,2017,31(2):34-35.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