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范文(18篇)

时间:2023-12-09 13:35:34 作者:FS文字使者

范文范本是指某一类文章或作品的典型代表,它可以给人一个参考,理清思路,提供写作的素材。希望以下范文范本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促使我们在写作中不断进步和成长。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

[内容]。

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既体现一种教育思想,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它具有广泛的思想涵义。

首先,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的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都要落实到人的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对社会及人本身的终极关怀,要求着力培养学生一种能使其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可以更好地不断学习和持续发展的素质,这种素质的养成能使人终身受用。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有利的教育模式,它要为学生的成长打好三方面的基础:一是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二是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基础;三是走向社会所必备的知识、技能、思想意识及心理的基础。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是有其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依据的。人的素质的结构化特性决定了各素质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也决定了人的素质养成的综合性特征。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是全面的,因而素质教育应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以及合理的素质结构的形成。

其次,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应试教育只面对少数学生,是一种被扭曲的教育。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都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人才是有层次、有类别的,每个人的才能及其所获得的成就自然存在差异,社会需要各种类别、各个层次的人才。一个人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那他就是一个事业的成功者,就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宋代理学家朱熹曾经指出:“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素质教育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都能成为基本素质合格的毕业生。特别是对后进生,更要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其兴趣和才能所及的一切领域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三,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人的适应与创造相统一的素质,不仅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展。应试教育用考试一种模式来铸造学生,学生疲于应付考试,整天埋头于作业之中,其兴趣和爱好得不到满足,创造能力受到压抑,个性得不到发挥。与此相适应,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较多地强调受教育者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而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则重视不够。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一切创造潜能,主动地改造环境与社会,从而使环境、社会与人处在一种充满创造的良性互动的适应状态。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适应与创造的一致性,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都能生动活动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目的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应试教育不同,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观的立足点是要充分考虑如何更好地满足未来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上述理念是我们重新审视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问题,认清语文教育的功能和目的,深化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出发点。语文素质是民族文化素质形成的基础,语文教学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面对21世纪的形势发展与客观需要,当前中学语文的教学改革要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为目标,其中改革的突破口就在于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重新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改革的着力点则是课程、教材、教法以及考试方法的改革。

(一)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

应试教育影响下的语言教学急功近利,舍本求末,忽视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培养。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重新明确中学语言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牢固树立语言教学的素质观。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长期以来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未能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盲目性与随意性较为严重。有的过分强调语文的文学性,认为中学语文就是文学教育,语文能力就是写作能力,将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语文课只重视分析主题思想和研究写作方法两项任务,忽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培养。有的片面理解语文的工具性,步入识字教学的误区,咬文嚼字,重复训练,死记硬背,枯燥乏味,整堂课只在语言形式上兜圈子,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架空人文性,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语文是人们进行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的工具,语文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它凝聚着民族的思想感情和人文价值,语文教育在培养人才和传播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就是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这也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与任务。具体到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应当有不同的层次: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其具备基本的母语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高中阶段,进一步强化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要培养鉴赏、分析与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以便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治学能力。

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就必须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着力克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片面倾向,重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语文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必须注重智力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试教育影响下的语文教学几乎全被灌输语文知识、讲题解题、考试辅导所占用,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和培养。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必须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培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开发培养学生的智能,必须注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统一,重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二是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智育和美育功能,以完成语文教学的育人任务。语文的德育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及心理品质等方面,是育人的基础。语文教学不仅要注意工具性的训练,而且要贯彻思想性的教育。语文教材“文以载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因素,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缘文释道,因道释文,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语文智育以丰富和提高学生优秀的科学文化涵养,开发学生的智能为目标,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语文美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心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学的内容包含着人的审美追求、审美体验和审美倾向,语文美育的核心就是要塑造美的心灵,这有利于促进语文德育和智育功能的实现,全面完成语文教学的育人任务。三是要创设一定的时空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类型的趋势,语文教学可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创设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挖掘潜力,提高其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使其通过学习、活动和交往,促进个性言语品质和个性思维品质的养成,达到“全面发展有特长,知能并举有个性”的目标。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个性发展重视不够,上课、作业、考试、无休止的练习几乎构成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时空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利于把因材施教的原则真正落到实处,这是中学语文课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推进课程设置、教材体系、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

中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到21世纪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产生的影响,面对世界科学文化高速发展和高度信息化对语文课程的严重挑战,处理好学校教育时间的有限性与科学文化新知识高速无限增长的矛盾,实现语文课程设置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要适应我国的国情,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字的优势,继承和发展我**语教育中的优良传统,形成具有中国语文教学特色的课程体系,体现语文课程设置的民族化。在课程改革中,还应进一步加强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注意语文活动课程的设置,确保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当前中学语文课程设置全部是必修课的单一结构应予调整和优化,可以考虑在高中阶段实行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必修课主要保证学生基础语文素质的培养,选修课主要用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应该看到,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强调写作能力,更注重听、说、读的能力。因此,中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应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素质和能力,当前应着力纠正传统语文教学以写作为中心的片面倾向,加强阅读教学,使学生通过阅读积累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总之,中学语文的课程设置必须适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构建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课程体系。

中学语文教材的改革,应在现有的文选式体例的基础上,建立以培养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训练体系。要依据国家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把大纲中规定的能力训练要求逐一落实到教材的能力训练体系中。语文能力训练项目的设置,应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为中心任务,兼顾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心理素质的训练培养等任务,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训练体系。鉴于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目前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仍应采用文选式为宜,教材应精选中外名家名篇以及一部分文化内涵丰富的现当代论文、科技说明文作为语文教学的经典范例,使学生通过阅读、揣摩来培养和训练语文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同时可编写一定份量的古今中外佳作阅读文选以及中外文化常识读本,作为辅助教学的补充教材。在中学语文教材建设中,要特别注意加大教材的弹性,区分能力训练的不同层次,发展层次性教材。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流向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将教材区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型,教学要求区分为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课文区分为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练习区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由此使教材既适用于全体学生,又适应于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的需要。就初、高中的不同教学目标而言,初中教材应重点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高中教材则可适当加大文学课文的比例,加强文学教育。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学语文教材的能力训练体系中,特别要注意强化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的意识,使他们养成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优化教学方法是推进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也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探索和创造出许多成功的经验,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流派,由此极大地丰富了语文教学方法论的理论与实践,推动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教法改革的主题是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式教学的目标是激活兴趣、启迪思维、发展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主导和宏观调控的作用,通过目的启发、直观启发、问题启发、对比启发、想象启发等方式,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穿针引线,铺路搭桥。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我设疑,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出问题,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讲述、对白、演讲、辩论等语言活动和分析、归纳、推导、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多维的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在教法改革中,教师要善于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操陶冶、思维训练等语文教学的任务熔于课堂教学之一炉,以便使45分钟的课堂教学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要把教知识与教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教会学生自己去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尽早养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素质。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

听说教学,其属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构成条件之一,其教学的好与坏会直接对学生的整体素养以及将来走向社会的基本能力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当今信息时代的社会中,其无论是对于信息的授传还是接收,均要求极高,这从而也使得对听说能力的要求也随之越高。对于当下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型人才,除了要具备一定的读写水平以外,还需要有非常好的听说能力。而对于听说能力这方面的培养,仍然不是十分的理想。

(一)序列设计方面。

近几年来,我们可以从语文教学中的教材观察到,该教材在编写的进程中,对教材编写的合理性准极为重视,且对语文教学的特别体制特征有一个完善的展现。这样不管是在训练体制还是知识体制方面均争取做到“根据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心路发展历程,由简单到繁杂,由容易到困难,渐渐深入的构成序列,往前推”尽管在构成的序列方面无法做到理科内容一样紧密,但至少做到语文此学科的特征“循序渐进”,对内容间的健全性和连续性给予了重视,在此点上,当下初中语文教材中其听说教材的编排与过去通用教材进行比较,进步很大。

(二)构造体现方面。

在日常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看到听说教材其所体现出来的引导内容、训练题目等[1]。虽然初中与高中所表现的形式不一样,但事实上从整体来看其步骤是一样的,先对训练题目进行确定,在对目标加以确定—再通过具体训练,最后动手实践—给予范例,让学生有参考的条件。这个步骤是比较科学的,是循序渐进的,不可随意更改。因为有了一定的方向,才能够对所确定的目标起到引导的.作用,在展开引导的过程中,要提供规律、方法,并由这些变换为能力,需多次练习。从此构成一个由认知到实际操作的进程,虽机械却具有一定的严密性。

(一)改革听说教材的构造和序列安排。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得知,当前听说教材在训练设计和构造设置方面相对而言,是比较科学的。从纵向的角度去看,对于两两技能关系的重视,前后排序的衔接,展现了由单一到繁杂、浅面到深入的进程。从横向方面看,任意一个听说训练均是由听说知识引导为重心的,以训练为桥梁,让学生达成听说的技能,从而体现语文此学科有着工具性学科的特征。从更健全的角度上看,我们认为在训练内容方面的序列上还可以做到更连贯严谨些,训练的密度稍微还可以宽些,使得让项目训练更为充实、饱满。因为有效的展开训练对学习的成效性有非常重要的效果。在横向构造上,我认为,为了让学生可以对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掌握度检测,为了教师的教学检验更为便利[2],则可以配备上相对应的测评内容,亦或是突出测评方案或标准等。通过有效的检炎,可以对学生的听说水准起到一个平衡的作用,熟悉学生去其在听说过程中感觉有难度的地方,并进行相对应的反馈。

(二)应对好阅读课内容与听说练习内容和社会的联系。

在前面的分析中有讲到,专门听说练习内容与阅读课内容关系并不紧凑,牵涉到范畴较小,基于此,可从两个方向入手。第一,按照本册书所要到达的听说目的和实际的训练项目,在每一个阅读教学单元中联合实际课文,选取合理的角度,对与训练项目与听说目标为一致的题目加以确定,对听说和读写的紧密性进行提升,对有关训练进行一定的优化,从而落实听说训练。第二,因听说教学在内容练习方面不够宽广,因此需要发散思维,将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体验、心理特点考虑进去,选取一些贴切学生的内容,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好奇心选取一些社会热点话题,从而引导学生更乐于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这样一来,在内容方面既能做到让听说能力的材料训练效果得到极力发挥,还能促使对学生思想认知的提升。

(三)从教材方面去加大听说训练力度,特别是听话。

在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教材看来,有关于听说方面的训练量,存在显著紧缺[3]。语文学科是类似于一门工具性学柯,对于培养听说水平而言,是展现该学科工具性的一个角度。养成听说能力,并不是依靠认知,而是要根据实践去完成的,而该实践就是“训练”,没有通过刻苦的训练是无法做到对该语言工具所把握的。据了解在当下语文教材中,初中与高中在听说项目训练方面大概有16个,虽然在课后的习题中有出现关于听说方面的设置,但与专业的训练并不能相提并论,所以该训练的效果效率并不高。眼下出现的困扰是:听说在训练量方面不足,而“听话”则更不够,初高中共同的专业训练项目无一是根据听话训练而为重心的。所以,在对听说改善的教学过程中,可将说话训练的内容与听话训练的内容放置在一起,但各自可以提出针对性的要求,让学生对其的努力发展方向和训练目标更为清晰。

总而言之,听说教学对于每一位初中生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而言,极为重要。而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合格语文教师,应当对学生展开不同场合下听说交际的道德标准与沟通技巧的学习并要求其掌握,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刘正伟.论中学语文听说教学的现状及改革趋势[j].淮阴师专学报,1994,1:54—55.

[3]李淑霞.中学语文听说教材的现状及改革[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3:37—38.

步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认识误区论文

中职院校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升人才技能的重要举措,是新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计算机课程教育作为中职院校中的基础课程,是其他课程顺利开展的基础。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化的推进,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趋向多元化。但是,在当前的中职计算机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创新。

二、当前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专业课程与社会需求不相符。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具有高水平的技术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中职院校在计算机专业设置方面没有充分与社会需求融合起来,学生毕业之后很难以最佳状态步入社会中。社会上对计算机技术人员的一般包括这些:从业人员要熟悉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知识,熟悉相应的工具软件;能够熟练利用网络搜索相关内容;会安装操作系统,常用软件,排除计算机的常见故障。但是,大多数职业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还不能完全达到这样的要求,最终阻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缺乏。

学习积极性不高是影响计算机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阻碍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障碍。第一,从学生的生源情况来看,很多学生都是初中生或者是高中的低等生,他们本身就不爱学习,进入职业院校之后,良好的学习习惯依然没有形成,学习积极性不足;第二,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对课程教学渐渐失去了兴趣,老师只是单纯的讲解理论课程,而没有把所学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三,从入学动机来看,很多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一张文凭,而不是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进而是去了学习的动力。

(三)计算机教学投入不足。

合理的教学投入是搞好教学的重要前提。当前,从中职院校的具体情况来看,很多学生的办学规模比较小,资金流动相对较少,进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实验器材严重不足,很难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很难接受到最新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培训,与社会要求相脱节,一旦学生毕业之后,找工作就非常困难,很难适应社会的新要求和新发展。

基于当前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社会对人才的最新要求,中职院校必须做到与时俱进,采取有效措施创新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促进计算机教学的顺利开展。

(一)引入先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得到提升,降低了课堂效率,因此必须引入全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首先,进行小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把班级同学分成几个小组,让小组之间相互配合进行任务的完成,划分小组不仅是为了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同时也是为了能够发挥传带的作用;其次,引入任务教学方法,在计算机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针对某种具体的项目进行深入、直接的研究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做到亲力亲为,能够亲身体会具体项目的实施和运作情况;再次,引入情景教学方法。老师根据课程内容为学生设置情景模式,让学生在情景完成中进行知识的把握,不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高计算机课程的社会适应性。

职业院校开展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实现社会就业,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所以说,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在专业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一定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计算机课程的社会适应性。首先,加强实验课程的比重。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社会需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不断提升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和水平;其次,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在课程教学中,计算机任课教师应该高度重视理论和实践融合的重要性,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加大对实践的引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水平;再次,努力实现教学与就业的有机融合。计算机任课教师要深度把握,在课程的设计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实训课,不断提高社会适应性,为今后的个人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三)以学生为中心,强化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教学质量作为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主题,是中职院校的生命所在。随着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推进,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实现师生有效互动变的尤为重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观和教育观,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协作学习”、“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计算机任课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对自己选择的工具和内容进行比较和思考,认真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然后通过总结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另外,计算机任课教师还应该多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多多提问,并及时引导学生,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提升对计算机知识的把握和相关技能的培养。

四、结束语。

现代社会,计算机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为了不断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必须转变教学思路,与时俱进,实现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创新。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

[内容]。

实施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为实现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开发受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者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既体现一种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思想,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它具有广泛的思想涵义。

首先,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受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的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都要落实到人的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体现了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对社会及人本身的终极关怀,要求着力培养学生一种能使其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可以更好地不断学习和持续发展的素质,这种素质的养成能使人终身受用。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贯彻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方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有利的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模式,它要为学生的成长打好三方面的基础:一是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二是继续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和终身学习的基础;三是走向社会所必备的.知识、技能、思想意识及心理的基础。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全面性要求是有其社会学、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心理学依据的。人的素质的结构化特性决定了各素质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也决定了人的素质养成的综合性特征。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是全面的,因而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应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以及合理的素质结构的形成。

[1][2][3]。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中学语文对提高学生运用汉语能力、综合学习能力及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由于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质量低、教学环境差等问题,造成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大力推进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是刻不容缓的问题。主要谈了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与具体路径论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段落衔接策略

摘要: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换代异常迅速,这也对整个高职院校的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传统的高职教育只重视理论,轻于实际,这种模式根本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整个职业专业的人才需要。而且我国的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就应该是培养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这就要求我国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也应该深度改革。本文在此种背景下,主要探讨了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形式存在的问题及现状,也相应的提出了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并说明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就是有目的的培养专业型人才,所以整个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的质量就直接决定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基于当今社会职业选择的现实状况,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大大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对人才的职业培养逐渐开始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作为追求的目标。因此,想要达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的教学必须坚持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和课程的教学目标,将整体教学改革的模式进行系统改善,弥补高职院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缺陷,保证教学的人才培养的效果。当今社会,职业人才是保证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这些人才的整体专业性直接对一个企业和其他相关企业的集团效益水平,进而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经济产业链的运作。因此,这对职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应该将对社会职业人才的培养的重担担起,对教学进行切实的改革和完善,充分将整体教学的有用性和时效性。

二、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计不合理、实用性不强。

高职院校的教学整体课程较为紧凑,这样就使得整体的课程非常多,过量的课程设计使得学生只是被动的被灌输理论知识,最后的结果就是学生对理论知识只是机械的接受,并没有深入了解,造成学生理论知识不但学不扎实,还导致实践能力非常差,而且高职院校大部分培养的都是职业性人才,这样的人才所需要的就是相关的专业技能和具体的动手实践能力,如果没能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完善的培养,这些学生毕业后很难胜任相关的职业工作,再加上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课本具有局限性,僵硬性和理论性太强等弊端,使得学生觉得教材空洞乏味难以对教材深刻的理论做到真正的理解。这就造成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大大降低,使得很多学生在毕业后进行工作的时候发现在学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有较大的不同,很难将学到的理论真正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2.高职院校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大部分的学校教育都只重视对知识理论的教学,而对实际操作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样就造成了相关的课时分配严重不均衡,这样的课程规划就导致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弱。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仅仅停留在表面认知上,不但不能深入理解更不要谈及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学生虽然了解了书本上的.知识,但是无法对提高职业判断能力进行培养提高,这样在日后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不能解决,更不懂得利用理论知识对所在单位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落后。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的弊端造成了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落后,当然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也存在这些问题,传统的教学就是重理论、不重视实践,重视对知识的重视,忽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缺乏趣味性、时效性,这样就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我国高职院校教改的方向和路径。

1.设置合理的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要求,教学必须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并与学生毕业后的职业活动密切联系起来,突出职业性和针对性,要着重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机械重复,应该将教学重点和难点着重突出,使学生有目的的去学习才是整个高职教学的教学过程的关键之处。另外,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突出实践的环节,可以给学生提出学习的具体任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积极性,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能充分掌握理论知识还能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与此同时,教师的角色也悄悄地发生了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监督者,就使得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体现,真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在原有的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下,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即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采用启发式教学,这样就是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进行结合,使得学生更加愿意去学习,不仅能较好的接受知识,还能够举一反三或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将所学知识深深地记忆在脑海里,这样一来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还可以适度的采用一些教学情境和案例分析教学,这样可以使得学生更容易进入角色,形象生动的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解,大幅度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与学生进行无障碍的交流,这样才能逐步将教学质量提高队伍关系到高职院校教学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改革中,必须不断完善教学师资队伍,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另外,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去学习、进修,使教师了解教育现状,真正做到明白教学,更加深入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将整体的教育水平提高。

四、结语。

当今社会是人才的社会,这也就决定了人才的竞争,高职院校应该对教学方法深入改革,真正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2]王美林.高职教育改革初探[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4。

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为了顺应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各项学科的课程标准也发生了全面的改革,中学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中学体育教学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健康第一。同时也开始愈加的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及心理体验。对此本文对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快乐体育教学法的运用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作为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一门课程,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处在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长期对体育教学的研究发现,在课堂之中,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施以正确的指导,可以明显的改善体育教学的现状[1]。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体会到快乐,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个性、各项能力的提升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以下笔者将对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快乐体育教学法的运用进行简述。

1.传统观念的束缚。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其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在课程的设计上,教师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一来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打消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进而使得学生对于体育课没有兴趣。一方面来说,由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新的课程标准也开始全面实施。新课标要求,学生取代教师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同时对于体育教学的要求也开始更加的全面。体育课不再是单一的为了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升。单一的传统教学就会将这两方面作为对立面看待,进而影响体育课的进行。另一方面,中学生的心理已经开始趋向成熟,其看待问题开始更加的全面,更加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下,教师会忽视这一问题,进而影响到快乐体育教学法的实施。

2.组织难度加大。

在快乐体育教学法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在这种自主能力发挥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见地,进而就会增加教师对体育课堂的组织管理难度。现阶段,我国的体育教学存在着人数多、规模大、器材不足等问题。想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保证练习的条件。

1.注重学生的主题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推崇的是学生作为客体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学生作为受众在课堂上没有主导权[2]。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素质教育要求,体育课应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对此,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实现自己定制的学习计划,其学习的效果也会大大的提升。

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体育教学作为一项双向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对教学的方向、进度、内容等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那么在多于学生而言,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及高超的技艺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例如在篮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篮球技巧引起学生对篮球的兴趣,进而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技能的知道,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中不会排斥教师,同时还会在篮球中找到乐趣,保证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3.追求个性的和谐发展。

传统教学观念中,对学生施以的是体力增强、技艺提高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下教育出来的学生是成人化的动作、思想,导致了学生缺少少年的活力。对此,快乐体育教学法将针对中学生的身体及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课堂内容将更加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上体育课时,不仅可以改善身体素质,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运动中放松下来,缓解心理压力。例如很多学生对篮球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比赛,让学生体会到体育所带来的快乐。同时体育课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挖掘学生运动的潜力,同时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快乐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的独立性、创新性、发现美、表达美的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最后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4.寓教于乐的的教学快乐教学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寓教于乐。教师在对学生施以技术指导、锻炼指导的过程中,让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到一定的知识,同时还可以发现课堂中的乐趣,保证学生身心愉悦。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可以将一些课堂知识深入到游戏当中,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学生还可以感受到快乐。快乐体育教学法,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课堂中,学生注重技术的练习,同时还可以提升心理的愉悦度。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集体运动,激发学生参与到群体运动的兴趣,树立集体责任感。

三、结束语。

现阶段,中学体育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在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进而导致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影响教学的质量[3]。通过使用快乐教学法,学生在课堂中不仅收获了身心上的双向发展,同时还会感受到快乐,进而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推荐将该教学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去。

参考文献:

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民俗传统体育项目也随之进入人们视角,并将此纳入体育教学当中,形成一种“文化植入式”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传承文化。将民族传统文化与体育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使民俗传统文化渗透到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传统文化。本文针对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改革对策,以期为“文化植入式”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教学模式;传承;改革对策。

目前我国许多传统的民俗体育项目正在逐渐消失,淡出人们的视野,采茶舞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保护。实施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就是传承、保护和推广采茶舞的一个重要方式。探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策略,将采茶舞改编成适合体育课堂教学的形式,将有效地促进采茶舞的传承,也将有效充实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的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1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

笔者通过广泛查阅相关文献和实践调研,发现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具体来说,第一,采茶舞是一种舞蹈,本身包含了多种肢体动作的展示,可以对舞蹈者的身体素质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而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基于此,将采茶舞融入到学校体育教学中,可以充实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并且实践也已经充分证明,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练习采茶舞可对呼吸系统机能、心血管机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并显著提升身体的力量素质、耐力素质以及灵敏性、协调性。第二,采茶舞本身是一种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载体,其中蕴含了很多美学特征,如健、力、美等,并包含了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基于此将采茶舞融入到学校体育教学当中,让学生通过采茶舞的习练体验民族文化精神、文化内涵,感受采茶舞中蕴藏的生活气息、地方特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造诣和艺术文化修养,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第三,在当前采茶舞传承困难的状况下,通过教学改革将采茶舞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可以有效地促进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良好传承,对采茶舞的再创造、再发展来说非常有利。

2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原则。

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是极具地方特色的舞蹈类型,其中蕴含了浓厚的地域文化价值观,这是采茶舞真正的核心价值。在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当中,要充分重视采茶舞中核心文化价值的传承,将采茶舞中蕴含的健身娱乐、崇尚劳动、祈福求丰、乐观豁达的民族文化精神充分展示出来,不可“重视了动作而忽视了精神”。在此,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原则总结如下:

2.1遵循民族文化规律。

民俗传统体育项目,背后往往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规律,可以说是体育项目和传统文化的融合统一。因此,在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探索中,必须尊重采茶舞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规律,溯本追源、厘清源流、透视逻辑,以体育动作和文化内涵的紧密连接为切入点,达到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的最佳效果。如此,才能以文化规律、文化内涵作为内核精神,支撑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使采茶舞在体育教学当中“外有形、内有神”,强化文化传承的生命力。

2.2遵循体育锻炼规律。

进行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体育锻炼规律也是必须遵循的规律之一。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锻炼学生的体魄,将采茶舞运用到学校体育教学中,要在充分考量其健身功能的基础上,将采茶舞强身健体的效果体现出来,根据先进的人体运动学理论,在采茶舞的力度、幅度、频率等方面做好科学设计,采用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方式,通过消耗体能,减少身体脂肪量,并有效锻炼身体心肺功能。要合理、灵活控制采茶舞锻炼量,过大会造成身体损伤,而过小则健身效果不足。

2.3植入体育创新元素。

将采茶舞融入到体育教学改革中,一味照搬必然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为真实的民族传统舞蹈和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真实需求是有明显区别的,此时必须以创新促发展,通过创新为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注入鲜活的动力,在尊重民族传统舞蹈内核精神和外化特征的基础上,对采茶舞进行重新编排,在采茶舞的动作、节奏、伴乐等方面植入新鲜的创新性内容,在采茶舞的习练过程中体现时代精神、时代风貌,迎合学生的审美需求、体育诉求,真正使采茶舞以独特的精神风貌走进校园、走进体育课堂,赢得师生的青睐。

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面向的是学生,面向的是真实的课堂,因此必须遵循体育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教学规律。具体来说,要以课堂教学为导向,对采茶舞进行适当改造,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如师资力量、场地条件、器材设备、学生年龄层次等,将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模式化、规范化,形成系统性的课程体系、考核体系和操作标准,适当降低舞蹈中特定动作的难度,将采茶舞大众化、简单化,以便采茶舞可以契合体育课堂教学的形式需求,并兼顾学生的能力和需求,使采茶舞和体育课堂教学良性结合。

采茶舞是一种民间歌舞载体,而体育教学是成熟现代学校教学内容,二者之间的良好融合,必须讲求方法、讲求策略,基于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特征分析和现代体育教学的理论研究,现提出一些可行的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策略供参考。

3.1采茶舞文化内核的植入。

对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来说,外在表演形式和内在文化内核是协调统一的,外在表演形式的展示,离不开内在文化内核的支撑,而内在文化内核的体现,又必须以外在动作形式的展示为途径。将采茶舞改革成为适合学校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不仅要重视采茶舞外在舞蹈形式的改编,更要重视采茶舞内在文化内核的植入。基于采茶舞深厚的区域民族文化内涵,将采茶舞的文化内核提取出来植入到采茶舞的体育教学当中并不困难。具体来说,一方面要植入采茶舞中的区域民族精神,将采茶舞中体现的乐观豁达、欢乐祥和、坚强勇敢、不懈奋斗的内核精神尽可能地植入到采茶舞的体育教学当中,增强体育教学内容的文化充实度;另一方面,要植入采茶舞中的民族审美观念,通过民族审美观念和现代体育教学的有机融合,将区域民族的舞蹈动作美学文化植入到采茶舞的体育教学当中,使学生可以在体育课堂中真正接触和体验采茶舞中的美学文化,充实学生的美学素养。

3.2采茶舞表演形式的改编。

采茶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表演形式多样,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个不同的类型,但综合分析可以发现,采茶舞的表演形式并不适合直接应用到现代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当中,必须对其进行适当、合理的改编。已有实践表明,较好的改编方式就是将采茶舞改编为体育课堂教学当中的健身操,以此将传统采茶舞的表演形式“课堂化”,在健身操已经得到普遍推广的情况下,帮助采茶舞高效地融入到现代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具体来说,将采茶舞改编为体育采茶操,一是要按照有氧运动原理和现代健身操编排原则,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运动强度承受力,将采茶舞中的舞蹈动作进行改编,在表现采茶舞舞蹈动作特征的同时,符合健身操的编排原则,将采茶舞改编为感染力强、适合课堂推广的采茶健身操;二是要做好采茶健身操的配套音乐创作,在创作采茶健身操配套音乐的过程中,要最大程度地借鉴传统采茶舞的曲调风格,如赣南采茶戏唱腔《送郎调》改编的《十送红军》,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改编案例,在传统采茶舞曲调风格的支撑下,采茶健身操的民族文化内涵将更加能够充分体现,更加能吸引学生的习练兴趣,此外采茶健身操的配套音乐创作也应符合健身操的音乐创作要求,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展现运动的热情与活力。

3.3采茶舞教学策略的制定。

形成完善的教学策略,是实现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的不可或缺的一步。在植入采茶舞文化内核、改编采茶舞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采茶舞体育教学策略,是达到最佳的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效果的关键环节。制定采茶舞教学策略,要兼顾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采茶舞教学课程设置的系统化、规范化,要在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的支撑下,结合采茶舞的难度和体育课程的课时设置,合理安排采茶舞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式、教学进度、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标准,最终形成一套完善的采茶舞体育教学课程系统,在此课程系统的规定下实施采茶舞的体育教学工作,促进采茶舞体育教学实现有效、可持续、系统化的改革;二是科学运用情景教学法增强采茶舞体育教学效果,通过民俗文化背景音乐的播放、教学现场的环境布置、多媒体视频和图像的展示等方式,多角度创设生动形象的采茶舞教学情境,营造丰富的.采茶舞文化氛围,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加学生的舞蹈体验,使学生在习练采茶舞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得到身体方面的锻炼,也可以充分感受采茶舞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民俗风情;三是重视采茶舞的教学反馈,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目前方兴未艾,并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因此必须重视学生对当前采茶舞体育教学方式的反馈,以此为依据结合体育教学开展原则,及时调整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策略,以良好的改革应变性,获得最佳的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效果。

3.4采茶舞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将采茶舞融入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采茶舞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体育教学水平以及体育教学改革质量的重要保障。从采茶舞教师的来源来看,各个体育院校是为采茶舞教学输送教师资源的主要阵地,但是在体育院校的课程体系中,采茶舞等民俗传统体育项目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为了确保体育院校所输送的人才能够满足采茶舞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以地方体育院校为依托,通过在体育院校设置民俗体育课程,强化相关教材与教法研究,逐步推动采茶舞教学体系的完善。另外,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提升在职体育教师的民族体育知识和民族体育技能至关重要,为此,教育部门、政府部门以及学校应当合理构建在职教师培训机制,通过组织教师参与采茶舞培训班、研讨会、观摩会,提高教师将采茶舞融入体育教学的能力,确保教师掌握体育改革工作的方向、提升采茶舞教学课程开发的意识,从而实现采茶舞教学与学校实际情况、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的对接。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实行兼职教师制度,通过对当地文化人才的充分利用,使当地文化人才融入到采茶舞教学以及体育教学改革工作当中,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充实采茶舞教师队伍,也有利于提升学校采茶舞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确保采茶舞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基于采茶舞的身体锻炼效果、美学特征、民俗文化内涵,结合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将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改编植入到体育教学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并且已有实践也证明了可取得良好的改革效果。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要重视采茶舞中文化内涵的传承,重视采茶舞中美学特征的体现,也要重视现代体育教学内容的形式要求、设置方式,更要重视从采茶舞教学人才培养、人才培训以及人才引入等方面做好采茶舞教师队伍建设,以实现采茶舞和现代体育教学的有机融合、良性结合,最终实现“帮助采茶舞传承”和“充实体育教学内容”双丰收。

参考文献。

[2]周家金,黄向平,孙庆彬.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植入式”教学模式探析———以桂东南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为例[j].梧州学院学报,2014(6):57-61.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大学语文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而开设的一门非中文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当今专业划分越来越精细、学科分割越来越强烈的时代,特别需要对非中文专业、特别是理工、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但实际情况是,大学语文在很多高校不受重视,学科地位低,任课教师被边缘化,教材陈旧,教学研究没有多少成果。大学语文被当做可有可无的课程,课时随意减少,往往安排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学,大学语文课的任课教师在评聘职称时也会因学科归属问题处于尴尬境地,这都严重影响大学语文课的发展。

1.2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

学生对公共基础课普遍有厌学情绪,学习目的不明确,为考试而学,考完后就忘得一干二净。在他们看来,语文基础知识很枯燥,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又太抽象,远不如看图片、电视电影那么直观、生动。在这个读图时代,文学作品,特别是有一定内涵和深度的文学作品在被边缘化。更加上大学语文没有英语课的考级的压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加淡漠,上课时学生自己在下面看专业书、杂志或英语书等。

1.3教材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大学语文的传统教材往往是文学作品选,其间增加一点文学、语言方面的知识,除了篇目有差异外,与中学语文没多大的区别,教学内容显得陈旧,这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了排斥情绪。更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讲授法贯穿始终,“满堂灌”,没能找到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对学生的兴趣激发不够。同时,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滞后,其边缘化的地位使老师失去教学改革的动力,往往把大学语文作为自己专业教学和研究之外的“副业”。

1.4切合现实不强,对学生的能力提升不够。

大学语文主要是学习经典作品,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大学语文不是经典阅读课,应该是一门与我们生活中的说话、写作息息相关的课程。我们人类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人们的表达习惯和方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我们的大学语文对此视而不见,这使学生觉得语文课离我们的现实很远,学不学这门课对自己的表达能力没有影响。同时,大学语文对学生的实际训练少,看不到该课程对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提升。由上可见,大学语文课程与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尽合拍。大学语文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工具性并没有真正突出出来,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显见的成效。我们认为,要走出目前大学语文面临的困境,切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必须以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教学改革。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3.1教学手段创新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和以启发想象,诱导联想的讲解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多媒体教学直观,但是容易流于感官的直观印象,讲解教学有不同程度的枯燥,缺少刺激信息接收的手段。两者结合,既丰富教学过程、充分展示教学内容,又能够有深度、有拓展地讲解。例如,在《长恨歌》的讲授中,先安排播放了《红楼梦》中“宝玉诉衷肠”一段视频,再结合演员们非常到位的角色把握、有声有色的画面和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来分析这个片段中四个男女主人翁不同的性格、体态语言所表达的心理活动,细腻的情感变化、微妙的爱情冲动,以引起青年学生对爱情的思考,最后导人课文的阅读分析。因为教学导人较为新颖,不仅让青年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不同类型的爱情,而且对爱情的鉴赏理解也会更深人一步。让学生学会欣赏、学会发现,领略社会百态、人情冷暖、爱情、人性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增长学识和审美意识,成为一个有爱心、包容他人、热爱社会和生活、不怕挫折、不畏艰难、勇于突破和超越自己的“达人”。

3.2教学内容创新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应与人文性教育结合。在钱钟书先生的《吃饭户〕一文中,作者纵横摔阖,谈古论今,笑谈之中,思维开阔放达,宁静但不失幽默,体现了一种学者型的雅趣。但对于90后的大学新生而言,完全是陌生化的生活和思维。甚至个别学生感到深奥难懂。时代不同,对语言的领略和欣赏的深度、广度完全不同。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就结合了今年最火的小品《不差钱》,进行语言风格的对比,同是阐述吃饭这一社会现象,虽然主题相似,但着眼点不同,表现的.语言手段和创作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就有了截然不同的味道。“不差钱”化用大家都知道的俗语“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还有“打白条”这一特殊社会名词,以点带面,一斑窥豹式地折射出社会中的功利和家族观念。

通过这种对比,让学生理解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不同审美价值。《吃饭》是联想的盛宴,是思想的自由王国,是文人学者的诗意生活表述。《不差钱》是幽默的舞台,在诙谐中极尽嘲讽,逗笑中带着辛酸,在夸张中看透世态人情。这种幽默是鲜活的、是通俗的,也是雅俗共赏的。

3.3教学模式创新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注重阅读和写作特点分析,这一点是很多大学新生所厌倦的。在教学环节的教材处理中,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不能仅停留在课文本身。对课文的设计,应该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在讲解《兼爱》时,我们把《兼爱》和《秋水》就语言风格、思想意境、写作技巧的借鉴三方面进行对比。首先是语言风格的不同,论证效果的不同。《兼爱》从“家国”立论,从治到乱、从父到子、从君到臣、从上到下、从长到幼、从家到国,围绕“不相爱”展开论述,条分缕析,层次分明;而《秋水》则善于设喻、善于对比,语言形象生动、喻体巧妙通俗,纵横摔阖、挥洒洒脱、收放自如。其次是思维特点的不同。两者对学生培养高屋建瓶的思维方式都有很大的帮助。《兼爱》一文既有心怀家国的高远境界,又有回环复沓的辩论技巧;《秋水》一文则富有思辨的哲理,能够体会穿越时空的浪漫阔达,也能习得层层深人、环环相扣的逻辑艺术。对学生而言,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更重要的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汲取思想的营养和谈论的技巧,尤其谈论的技巧,更是象牙塔中的学生所缺乏的。这样读写教学就变得更实用,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对学生填密严谨的思维方式是很好的锤炼。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间题,其结论是不相同的。答案的多样性使思维变得开阔,概括问题的全面性使思想变得更立体成熟。

4结语。

在多年的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寻求突破,突破传统的讲解,冲破灌输的案臼,在语文教学中突出与现实的联系和结合。大学的语文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阅读欣赏审美的层面。而应该通过鉴赏活动增进人文的修养、完善人格、提升品位。以文章学习为载体,培养青年学生自信而不自负、平凡而不平庸、含蓄内敛而不妄自菲薄、积极进取而不钻营逐利、包容宽厚而不纵容狗苟、正直向上而不刚慎偏激的人格,开阔其心怀家国、情系社会的胸襟,提高其关怀自我、关怀生命的人文意识,求大同存小异,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带着一颗勇敢的心,成为一代有信念的人。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随着人才市场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增多,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体制也必然随之实施深入变革,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功能也要随市场需求进行相应的转变,高等院校不仅仅要传承传统知识和文化,更多的是要实现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知识传递与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也要适应社会形势转变需要,实施必要的深度改革。在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中,高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素质教育内容,使民族教育更加适应未来社会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需求。新疆农村中小学一直存在“双语”师资短缺问题,导致农村中小学“双语”教学质量较低,进而不利于新疆农村基础教育的稳步健康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从起,新疆实施了以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免费就读、定向就业为主要培养方式的‘双语’教师特培计划(简称双语教育特培生)”。双语教育特培生又简称特培生,是新疆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幼儿园重要的师资力量。根据自治区关于特培生管理办法,特培生可以实施汉语言、民考汉、汉考民单独编班。通过编班后的特培生班级往往是由多个民族学生构成。实施特培生教育是开展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大学语文课程对特培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大学语文课程往往在全校范围内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由于特培生情况各异,统一的教学内容难以满足特培生实际需要,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改革是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关键和根本。根据特培生实际需要,构建有针对性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对于提高实际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二、改革的切入点。

随着国家“一路一带”战略实施,本人认为新疆特培生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要以融入新疆地域文化作为切入点。“新疆是一座文学资源的宝库,它各呈异彩的多民族生活,为各族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形成了独具风格和情调的多民族文学。更为重要的是,它复杂的地理环境、多姿多彩的地域风光与多民族文化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多向度的地域文化。”新疆地域文化则在现代新疆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很好呈现和诠释。阿布都热依木乌铁库尔、买买提明吾守尔等维吾尔族作家,朱玛拜比拉勒、夏木斯胡马尔等哈萨克族作家,锡伯族作家傅查新昌,柯尔克孜族作家艾斯别克阿比罕等人所创作的作品“将新疆特有的地域文明、多民族文化展现得异彩缤纷,他们发自心灵深处的文学呐喊,大大丰富和延伸了当代新疆文学的地域内涵和民族风格。”刘亮程、董立勃等新疆本土汉族作家“在生活真实的表述中寓含着精神的高度,在生命困窘的揭示中蕴含着崇高的情思,在涓滴血泪的刻画中折射着理想之花的艳丽多姿,……形成了当代新疆小说世界越来越独特,越来越富有民族化、个性化的色彩。”由新疆汉族作家和少数民族作家共同组成的新疆文学创作主体创作了大量的反映新疆多民族融合的优秀作品。这些优秀的作品作为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势必有助于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课程的积极性,同时可以通过拓展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还可以丰富新疆各族青年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在上述教学基本目标达成的过程中,特培生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有助于加强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各少数民族学生之间对各族文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有助于形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当今社会中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特培生是扎根基层、奉献基层、为新疆稳定做出贡献的一支生力军。具备良好的综合人文素养的特培生并将有助于族际互动,族际互动的良性与否是关系到民族地区乃至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能否稳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三、改革的预期价值。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改革成功与否并将影响对特培生培养的效果。昌吉学院所实施的特培生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改革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将对今后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有着巨大的预期价值。

1、有助于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由于生源情况、师资情况等因素,部分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被戏称是高中语文课的加强版,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高校大学语文课程都缺乏创新。这就要求新疆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根据学生情况,准确定位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各族青年大学生人文素质,突出新疆精神教育,这是新疆高校建立大学语文的教学理念,打造新疆高校大学语文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的关键。通过改革后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帮助新疆各族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民族观,培养大学生坦荡豁达的胸怀、培养大学生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情趣。

2、根据新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有助于修订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随着国家“一路一带”战略的实施,新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将会获得巨大发展。新疆与中亚等地区互联互通日益频繁,与此同时,新疆人才市场需求趋于持续旺盛态势。由此观之,新疆高校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文化基础课,大学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形势需要改革课程教学体系。新疆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必须从课程管理、教学内容厘定、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综合考虑,努力优化符合新疆高校教学对象和新疆人才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等课程教学环节。

3、有助于探索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做到因材施教。近几年,大学语文课程由于教学方式呆板,教学手段单一,被社会普通戏称为“高四语文”。中国人民大学等部分高校也将大学语文课程性质改为选修课,大学语文课程越来越被边缘化。而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语文被边缘化现象也是存在的。一方面是大学生对该课程不重视,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有畏难情绪;另一方面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激发包括少数民族学生在内的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新疆特培生生源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4、教学成果对外交流。特培生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改革的教学成果呈现方式多样,既有师生共建的教学资源库、课程教案,还有学生撰写的读书报告、学习心得等。本专业团队在课程教学建设的同时,积极参与到校际间教学研讨活动中,教学交流也走出本校、面向全疆,不遗余力地为高校特培生大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现阶段,阳光体育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并且对于各个学校的体育教学带来了显著的影响。各个学校必须对体育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将阳光体育理念有效融入其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全面的、健康的发展。因此,从阳光体育的视域出发,首先对于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三方面针对性的提出改革的有效策略。

以来,我国就提出了“阳光体育”的口号,并且已经成为我国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阳光体育本质上属于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以及富有趣味性的运动,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爱。通过开展阳光体育,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实现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的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目前,我国各个学校均开始认识到了“阳光体育”的重要性,并且在阳光体育的视域下,对于各项体育课程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以希望能够提高体育课程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其中,体育舞蹈是体育课程中一门至关重要的体育课程,其将体育与舞蹈两者进行有效的融合,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特点,从而受到学生的喜爱。基于此,本文将从阳光体育的视域出发,对于体育舞蹈教学改革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一、阳光体育的内涵和特征分析。

(一)阳光体育的内涵及主要内容。阳光体育运动,主要是指提倡广大学生能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加强室外体育锻炼。随着阳光体育的不断开展,促使各个学校开始重新认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将此作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因此,在实施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将体育课程与阳光体育两者进行有效融合,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阳光体育的特征分析。在阳光体育背景下,体育教学均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封闭式的教学实践活动,其更加强调开放性特征。因此,在阳光体育背景下,应该有效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应该加大对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视程度,以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因此,“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教师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采取创新的、新颖的教学方法。总之,阳关体育的最为鲜明的特征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阳光体育对体育教学的要求。一方面,采取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目前,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部分学校体育教学课程设置主要采取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方式,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校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方式与阳光体育运动两者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对于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目前,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阳光体育,其核心理念在于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兴趣爱好和实际运动能力水平,选择学生能力范围之内的、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开展教学。除此之外,根据阳光体育教学的相关要求,其要求学生能够将阳光体育教学理念与日常体育教学两者进行有效的融合,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及教学内容选择上均保持两者的有效衔接,在保证体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丰富教学内容。学校体育教学被认为是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因此,只有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倡导,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才能保证阳光体育在体育教学中顺利开展。学校必须加大对阳光体育的重视程度,转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内容,突出体育课程的变化,设置有利于学生运动能力提升和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目前学校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舞蹈教学内容过于单一。首先,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学校在实施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在体育舞蹈教学中一直沿用陈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体育舞蹈的配乐也并未进行及时的更新。其次,在对学生的体育舞蹈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时,所采取的方式也较为简单,考试内容往往是学生只需要跳完一段已经学习过的体育舞蹈动作即可。再次,教师在实施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并未对体育舞蹈的发展状况、发展背景等进行详细的讲授,往往以讲解相关的动作为主,导致学生即使掌握了体育舞蹈的有关动作技巧,但是却未能够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体育舞蹈动作的核心内容所在。除此之外,大部分学校的体育舞蹈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及时更新,导致教学内容毫无新意可言,并且与教材的衔接性也并不大。

(二)体育舞蹈教学尚未形成清晰的教学目标。从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实施体育舞蹈教学的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并未形成清晰的体育舞蹈教学目标,导致所设置的教学目标往往较为单一、单调以及枯燥。由于教学目标无法充分发挥其正确的指引作用,教师在讲解体育舞蹈课程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如何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舞蹈动作。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仅仅只是学习到了体育舞蹈的基本动作要领而已。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尚未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对于科学的、合理的锻炼方式也较为模糊,学生往往会觉得体育舞蹈教学也只是学习任务而已,无法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这些均对学生较好地学习体育舞蹈带来了严重的阻碍性。

(三)体育舞蹈教学模式较为枯燥和单板。目前,大部分在实施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往往过于枯燥和乏味。在实施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分解体育舞蹈的动作,并且向学生讲解和示范具体的动作要领,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一模一样的模仿学习,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在模仿过程中的一些不规范的动作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即使有部分教师对教学的动作进行了相应的修改,但是修改的范围也仅仅只是局限于小范围内的改动,这种小范围内的改动对于教学效果起到的作用也是甚微的,这也是当前大部分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教学模式。尽管部分学校已经认识到了这种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但是仍然缺乏创新性和突破性,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进展,所起到的成效也甚微。这种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只是机械性、呆板地进行模仿和重复,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体育舞蹈教学评价方式过于片面化。现阶段,大部分学校对于体育教学的评价方式仍然延续传统的模式,体育舞蹈教学评价也毫不例外。目前,教师为了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的教学成果进行评价,主要侧重于对学生体育舞蹈的动作是否规范以及动作是否流畅熟练两方面进行评价。很显然,这种评价方式是非常局限和片面的,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如果长期沿用这种带有“功利性”性质、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的评价方式,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培养和提升将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一)对体育舞蹈教学目标的改革策略。现阶段,在全国各个学校大力倡导阳光体育的时代背景下,学校为了保障体育舞蹈课程的顺利实施与开展,并且保持其与阳光体育理念的一致性,就必须明确定位体育舞蹈教学目标。只有明确的、清晰的教学目标,才能够保证体育舞蹈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在阳光体育视域下,在对体育舞蹈教学目标进行改革过程中,教师除了需要向学生讲授体育舞蹈的动作,保证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动作要领之外,学生体育习惯、体育思想等方面也均应该是舞蹈体育的教学组成内容,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培养。因此,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培养和锻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运动习惯,促使学生身心可以健康发展。其次,教师应该将体育舞蹈与阳光体育理念两者进行有效的融合,从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运动兴趣的角度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对于体育运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体育舞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入地挖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潜力,并且加大对学生的支持力度,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发展,有效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舞蹈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身体得到充分锻炼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二)对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的改革策略。在阳光体育视域下,对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的改革也是体育舞蹈教学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内容。首先,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舞蹈学习的激情,并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指引学生朝着全面的、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教师应该对传统枯燥的、单一的以及呆板的教学内容进行突破和创新,紧密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可以将一些赋有特色的、创新的元素等有效融入到体育舞蹈教学中。例如,拉丁舞、街舞等均是这个时代背景下学生比较热爱的体育舞蹈的学习内容。通过将新鲜的、潮流的时尚元素等有效融入到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中,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锻炼的欲望,这对于阳光体育的发展必然也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其次,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创新,同时,应该加大对学生体育技能的锻炼与培养。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一些体育舞蹈的原理、健康养护等方面的知识,在促进学生运动能力水平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水平的有效提升。最后,教师应该注重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特征。因此,将体育舞蹈的理论知识作为出发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向学生讲解体育舞蹈运动的方法等。将这些知识和方法与体育舞蹈教学内容进行有机地统一和结合,可以明显地提高体育舞蹈教学体系地完备性特征,促使学生在阳光体育理念地指引下进行科学的运动,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三)对体育舞蹈教学教学方法的改革策略。在当前阳光体育的视域下,为了能够较好的实现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水平,帮助学生养成终身运动的良好习惯,对体育舞蹈教学方法实施改革也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在实施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采取合作教学的方式。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中的人数均等,以小组的方式让小组成员进行体育舞蹈的编排和表演。通过这种小组合作的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内心的抵触心理和畏难情绪,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每位学生均可以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并且在此过程中培养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另外,教师还可以采取课外拓展的教学方法实施体育舞蹈教学。换而言之,即将课堂上教学的体育舞蹈教学内容进行课外的延伸和补充,从而让每位学生均能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促进课堂上所学教学内容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更好地实现体育舞蹈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实际上,课外拓展本质上可以认为是启发学生进行自发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过程。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具有鲜明的寓教于乐的竞技类的体育舞蹈项目有效融入到课外教学中。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选择部分表现优异的学生参加校级或者地区级的一些比赛,从而使得学生对体育舞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能够深刻领悟到阳光体育的深层次内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阳光体育的视域下,对于体育舞蹈教学实施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各个学校在实施改革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以及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制定不同的教学改革策略,使其教学改革与阳光体育理念保持一致性。同时,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并且帮助学生树立终身运动的习惯,在阳光体育理念的正确指引下,不仅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体育舞蹈教学内容,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3]管罗红,成征涛.阳光体育视域下的健美操教学改革[j].新西部(理论版),,(17):128,95.

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学体育教师进行有关职后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并对部分专家进行访谈,进而全面了解驻马店市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现状,对当前我市中学体育教学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以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为主要科学研究方法,重点论述了驻马店市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现状,探求能够促进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驻马店市;体育教师;职后教育。

一、前言。

职后教育主要是指教师任职后,所参加的国家或者学校组织的教育,职后教育不仅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手段等,还可以更好地完善现实的体育教学。中学教师职后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表现为从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职后教育的目的、内容、教学方法等。这些研究可以从宏观上对各学科教师的职后教育进行一般理论性的指导,而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研究,具体到体育学科这一特定的领域,应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具体探讨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每个方面。如今社会,随着科技不断地进步与发展,知识型经济己崭露头角。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教育事业的变革与发展,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多的压力与挑战。面对新的形势,中学体育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在头脑上不断改变思想,在教学上不断扩展技能。本研究通过对我市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客观反映我市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整体水平,在总结职后教育过程中经验与不足的同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对我市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持续稳步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借鉴发达城市中学教师职后教育经验,为提高我市中学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和职业道德,改变旧的教育观念,增强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培训体系,为在更高层次上发展教师职后教育奠定基础。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查阅二十多篇有关教师职后教育的文献资料,并查看部分的专著,对资料和专著进行归纳与总结,同时对驻马店市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培训的专家和一线体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6份,有效问卷176份,回收率为93.0%,有效率为88.0%,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的现状。

1.参与的次数和时间。问卷调查显示每年参加职后教育培训次数在1-2次的教师有136名,占全部人数的77.3%,次数在3-4次的教师有24名教师,占总人数的13.6%,培训次数在4次以上的教师有8人,占总人数的4.5%;参与职后教育培训的时间多分布在工作期间,部分老师也将职后教育安排在寒暑假期内。

2.对职后教育的认识程度。调查表明,42名教师认为职后教育是提高学历的`教育,占总数23.9%;56名教师认为是提升教学水平,占31.8%;45名教师认为是全面的素质培训,占25.6%;13名教师认为是更新教育的思想,占7.4%。此外,有20名教师不明确职后教育究竟是什么,占11.4%。这表明我市教师对职后教育模糊不深刻,认为职后教育就是单纯提高教学水平的观念普遍。部分年轻教师不清晰教师职后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年龄偏大的教师对继续教育认识不足且不重视。

3.参与原因。结果表明,116人参训原因是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要求占65.9%,89人参训原因是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占50.6%;67人参训是因评职称需要占38%;127人参训是为提高教学能力占72.2%。提高教学能力、主管部门或学校要求、学习新的教法和理念、评定职称等构成了教师参训的原因。其中提高教学能力所占比重最高,说明教师参训的动机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个人职业的发展。但对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要求而参训比例也偏高,可知教师自身参训学习的积极性仍需要引导,最终由被动参与转为主动要求。部分教师参与职后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评定职称和提高工作,这样就偏离了职后教育的目的。

4.职后教育形式。从形式上而言,驻马店市中学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主要以提升学历为主,如进行自考本科或攻读硕士学位,而真正能够接受系统、全面职后教育的教师只有极少部分,大多数学校为体育教师提供职后教育的机会还相对较少。研究表明,由于学校经费的局限性,学校把职后教师培训更多的安排到主干课程教师群体上,而对于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较少涉及,有的也是对体育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基本知识的再培训,或是课程教法培训、函授教育。

5.职后教育效果。研究表明,驻马店市大部分中学体育教师都希望能够通过职后教育的培训,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与理论、教学技能与方法等方面得到发展与提升,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也使自身能力可以符合教育更新的节奏。接受过职后教育培训的教师虽然参与了不同形式或是不同内容的职后培训,但是统计结果显示,体育教师均对培训效果不太满意,平均有58%的教师普遍认为培训效果一般,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不明显,培训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二)驻马店市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原因的分析。中学体育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每周都要上10~12节课程,使得教师很难有精力再去投入到职后教育培训中去,即使参与了职后的培训,也因为时间和精力的原因,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有些类似于在职研究生的学历培训,因为费用较高,使得大部分体育教师因经济原因也放弃少有的提升机会,影响职后教育的积极性。参与到职后培训的教师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多数是为了评优或是评职称,而背弃了职后培训是为了通过学习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这一出发点。部分中学对体育教师参加职后培训的重视程度偏低,投入经费较少,也影响到中学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

2.职后教育培训自身存在的原因。中学体育教师课程培训在整体上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培训的内容过于简单,多数为体育学科本科课程的再重复,使得教师觉得培训枯燥。在培训过程中又缺乏教师之间的交流,缺乏培训过程中教师的互动,使得参与过一次培训的教师感觉学习的意义不大,进而影响下次培训的积极性,降低了教师的参与度。对于体育学科前沿性的知识介绍不足,专业教学知识和专项能力知识少有涉及,教师真正需求的技巧难以满足,在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体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无法满足中学教师多样化的发展需要,使得培训结果和实际需求有着一定的差距。

四、结论与建议。

驻马店市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培训的次数较少,多数教师认为职后教育对教师职业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够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学水平,建议应该增加职后教育的培训次数。从职后教育的动机方面来讲,教师参与职后教育培训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应该根据中学体育教师的实际需求合理的安排职后教育的方式和内容,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学校对中学体育学科的教师职后教育不够重视,投入经费不足,建议学校给予一定的关注,建立职后培训的经费保障机制,对参加培训的教师提供相应的补贴。培训的授课形式过于单一,传统一对多的培训授课形式比例过大,建议多采用讨论互动式的培训形式,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以确保职后教育效果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史志谨.关于教师职后继续教育的思考[j].教师教育论坛,(1).。

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掌握精准专业技能的学生比没有掌握专业技能的学生更具有就业优势,体育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工作以后会因为自身的出众素质被企业接纳,也容易与身边的同事形成友好的关系。因此体育专业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否把自己的专业特长带入到整个企业的文化发展中是一个重要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就要与就业做好对接工作,以职业为导向开展各项教育。

1.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简单。很多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目前的问题是课程设置过于简单,体育课程很多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掌握,并没有新意,这样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降低了。另外,课程安排方面也存在不合理和不科学严谨的现象,高职院校只是大面积的实施各种体育课程教学,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特点和自身兴趣展开教学,学生更缺乏对体育基础知识的了解,结合以上状况,学生在体育课堂的学习上失去了信心和兴趣。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很难获得在未来就业中需要的各项体育技能,体育思维也得不到锻炼。

2.体育教学资源不足以支撑就业实践。高职院校随着扩招的实施,学生越来越多,那么教育资源在不改变的前提下一定不足以支撑目前的教学情况和学生就业实践。很多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是体育场地紧张、教学器材不足、教学设备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等等,学生在理论课学习以后不能进行实践的锻炼,这样情况下,教学基本处于理论学习的空白状态。另外,因为某些高职院校在教学技术的引进上没有突破性进展,所以对于自身已有的教学资源也出现开发不足的现状,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学习要求。

3.课程体系不完善,考核机制单一。一些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学的目标还处于模糊的认识状态,因此体育教学建设也没有得到学校相关人员的注意,在课程体系方面不够合理、科学。例如,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只要求学生完成基本的动作即可,并没有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再复习,或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与此有关的其他动作。另外,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评价机制比较单一,仅仅是从技术评价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学习成绩的考察,并没有从就业的角度以及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角度出发,这样教师无从得知学生在体育方面的真实学习情况。

1.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就要求教师要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认真的分析企业的用人标准,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自身状况以及行业规范进行教学。高职教育不同于义务阶段的教育,学生毕业以后就要面临就业,因此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一定要将体育教学和体育就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学生的不同发展意向出发对学生展开不同的训练,高校培养人才在就业导向的基础上要拥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综合性,这样才能培养出较为使用的务实性人才,才能让社会和企业更加认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例如,一切企业需要拥有强大劳动力的员工,而强大的劳动力正是每天进行高强度的体育训练而发生的结果。因此,体育专业的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是就业的重要条件。

2.完善专业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对接高职就业的体育教学改革,要针对体育学院所设的不同专业,针对未来职业的特点,有规划的进行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体育课程内容要符合现代发展的新要求,是学生感兴趣并且能够在毕业以后让企业接受的体育形式,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例如,黑龙江某高职院校针对目前流行的滑冰、滑雪以及排球、篮球等,开设了这些专业,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也有了更高的参与度,而且这些专业也是企业考核人才的一个标准。因此不仅是高校,作为学生也要对自己的未来的就业情况进行判断,然后选择相应的专业进行学习和深造,掌握基本的体育理论和过强的专业本领,以利于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脱颖而出。教师可以在教学方面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从就业出发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把具体的教学内容落实到每一天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

3.完善教学设施,强化评价机制。教学设施的购进与教学资源的额利用时学生进行体育实践和体育锻炼的基础,在以就业对接的高中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高校要保证教学质量就要对学校现有的体育资源进行开发,合理的引进教学器材,保证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集合多项元素,例如,学生的学习表现,学生的体育锻炼程度以及对未来职业的规划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地认识。

综上所述,本文对对接就业的高职院校体育改革情况进行了分析,现提出各种问题然后提出了解决策略,希望在以后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就业和学生实际出发,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强松.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高高职生就业素质[j].运动,

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快乐体育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在快乐中进行体育教学,在体育学习与练习中满足身心需求,陶冶情操,寓教与乐,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为教学归宿;快乐体育作为一种新的体育理念,越来越为我们所熟悉,并且逐渐的被融入到中学体育教学中。本文依据行为科学,学校体育学等学科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阐述了快乐体育的含义、实质、特点及价值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快乐体育是着眼于未来,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需求着手,通过课程设计来逐渐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理解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养成科学健身的良好习惯。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实现全面育人和科学育人的教育思想。

2、快乐体育的实质。

在此思想指导下的、富有人文特点的全面教育。

3、快乐体育的目标。

快乐体育实施的最终目标是将死板的、固定模式的体育教学转变到全面培养人的素质上来,作为一种现代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它的产生和流行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从长远来看,快乐体育将成为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一个巧妙结合点。

4、快乐体育的特点。

4.1教学思想:

主张以“以生为本”、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而面向终身体育,从兴趣入手,抓住学生得体育情感,促进乐教、乐学、会学、勤学,将育体和育心相结合,实现终身体育目标。

4.2教学结构:主张教学活动是认知、情感、行为的高度统一。

4.3教学教法:主张采用启发式的创新教学方法,强调法的多样性和学法的实效性。

4.4教学组织: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波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信息的多向交流与教学环境的优化。

4.5教学关系:主张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尊重并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5、快乐体育与传统体育的区别。

气氛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并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后取得“发现”或“成功”的快乐的一种体育教育思想。

以下分别列出传统教学方法模式与快乐体育教学方法模式的对比。

(1).教学任务:“三基”教学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

(2).教学特征:系统性、规范性、全面性、程式性;

(3).教学目标:以体为本、追求健身、掌握技能;

(4).教学方法:直观法、灌输法、填鸭式等;

(5).课堂纪律:强调集体性、纪律性、划一性;

(6).师生关系:教师为主、师道尊严;

(1).教学任务:发展个性,培养特长,树立终身体育思想观念;

(2).教学特征:兴趣先导、参与体育、体验体育、享受体育;

(3).教学目标:以人为本、追求身心健康、个性发展、特长挖掘、情感交流;

(4).教学方法:启发式、游戏法、情景法、竞赛法等;

(5).课堂纪律:变化让你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6).师生关系:师生感情融洽、主导、主体同等重要;

6、快乐教育的意义。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的推广,以“人”为本的。

素质教育被提到了更高的要求。而快乐体育的核心是把全面的育人视为体育教育的目标,强化情感、兴趣、创造,个性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愉快的课堂气氛,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能主动学习。

6.1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6.2有利于体育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6.3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6.4有利于体育教学方法的双向性;

6.5有利于全面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

7、结束语。

总之,快乐体育这种教学方式对我们中学体育教育起着激发学生兴趣,融洽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果,促使教师不断提高的重要作用,但要想它充分发挥它的这些作用还需要我们结合教材与生活实际,刻苦钻研,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真正享受体育的快乐。

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不少老师感到中 ;论文关键词:初中体育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学田径课不好上了。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技术技能的教学陷入了误区。使得田径课程教学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冷落。一些技术相对复杂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跨越式跳高、原地推铅球等逐渐淡出了课堂。众所周知。田径课程的教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在竞技体育领域里。田径运动被称为“运动之母”。它包含了健身、竞技、基础和教育的功能。因此。田径课程改革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其改革的前景值得探究。

二、传统田径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1.教学方式具有浓厚的竞技色彩。从历年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发现。虽然经历了多次的修改。力求要突破竞技运动的教学体系。可终究未能实现。笔者认为。只要不是把学校体育变成竞技运动场。而是把竞技运动作为一种身体练习的手段。也未尝不可。只要运用得当。对促进学生的健康就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传统的竞技运动教学是以竞技运动的传授模式。以竞技运动的技术标准去教学生。最后出现“教不好。也不像”的尴尬局面。

2.教学内容陈旧枯燥。与实际生活相脱节。实用价值令人怀疑。传统的田径课程教学主要是围绕跑、跳、投三大类项目。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到大学始终是围绕这三类项目学习。出现了教学内容的频繁重复。使得学生早已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再者。教学内容难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此类技术的实用价值。如蹲踞式起跑。在生活中有谁会在遇到紧急情况时采用蹲踞式起跑呢?又如铅球、跳远等诸多项目。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4.对新课程下的运动技能教学难以把握。新课标下的运动技能教学强调“不过分强调运动技能的系统和完整。不渴求技术动作的细节”。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众说纷纭。主要有“淡化”与“强化”两种分歧。不少人误认为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就是不需要技术教学。因为受以往竞技运动的传授模式的影响。要教授技术必须要系统和完整。并且注重技术细节的教学来提高运动技术和成绩。否则就难以完成技术教学。众多教师对运动技能教学的茫然。造成了传统技术教学思维下田径课程教学的无所适从。田径课程几乎成了一块“是非”之地。许多教师都不愿涉足。

1.解放思想。突破“完整性”、“系统性”的束缚。改变竞技化的教学模式。传统的田径内容教学受到竞技化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技术教学过程中注重技术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一是教学方式非常枯燥。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二是体育课程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而教学。而不是培养专业化的运动员。学生并不具备运动员那样的运动能力。对技术细节难以掌握。因此。以竞技技术标准去要求普通学生是不合理的。

《初中体育课程标准》对运动技能教学提出了“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的要求。那么。到底如何来传授运动技能。应该传授什么样的运动技能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周兵教授提出了运动技能的“分类假说”。即把运动技能分为基础类运动技能、专门类运动技能和专项类运动技能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既有区别。又存在联系。三个层面贯穿于运动技能学习的全过程。忽视或取消任何一方。都会导致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减弱。甚至失败。专项类运动技能是运动技能发展的高级阶段。是高度熟练、自动化了的运动技能。是运动技能最为完美的表现形式。专门与专项类运动技能的发展、变化、改造与组建都是以基础类运动技能为基础的。因此。基础类运动技能是金字塔结构的核心层次。中学阶段的运动技能教学。主要是处于基础技能和专门技能两个层次。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技能或专门技能。而不是专项技能。因此。在技能教学中。不可用专业化的技术要求和手段来教学生。不必过度苛求技术的细节。技术的细节是为提高运动成绩服务的。而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掌握基本的技术。发展基本技能。

2.对竞技内容进行“简单化”、“生活化”、“趣味化”改造。新课程下的技能教学是要改变过去竞技化的教学模式。而不是排斥竞技运动本身。更不是反对竞技性的运动项目。竞技运动项目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体育活动中最生动、最有活力和最吸引人的部分。它当然应该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竞技运动项目。来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服务。而不是追求竞技运动的终结目标——更高、更快、更强。由此。我们必须对竞技内容加进行改造。 ;(1)竞技内容的“简单化”。“简单化”在于摈弃以往过度注重运动技术的细节。教授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的操作性知识。如在江苏省第三届体育教学能手比赛上。常州宋美红老师在《快速跑》一课中。一改高抬腿、后蹬跑等传统的技术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跨越、抢收呼啦圈的比赛游戏发展他们的步幅和步频。以提高其快速跑的能力;连云港张旭光老师的《三级跳远》一课。为了能让学生掌握三级跳的节奏和步幅。采用了跨越不同距离的橡胶轮胎。发展学生跳跃的能力。而并没有去注重踏跳和摆动的技术细节。可见。竞技内容的“简单化”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发展运动技能。但“简单化”是并不是单纯的简化。而是抓住了技术的核心。加以改造成适合学生身心特点。易于吸收的可操作性知识。

(2)竞技内容的“生活化”。学习内容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信心和安全感就越强。他们在学习时就容易产生价值感。从而更加主动地去参与学习。例如。通过跨栏教学来发展学生跨越障碍的能力。让他们根据各自不同的能力选择不同高度的障碍。在跨越障碍的过程中体验跨栏的基础技术。而不是学习跨栏的每一个技术细节。又如。在江苏省第四届体育教学能手比赛上。南京的王萍老师把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10人11足跑”改造成“阳光伙伴——合作跑”。发展学生合作和快速跑能力。颇受专家和教师的认可。由此可见。竞技运动的“生活化”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得教学更加丰富多样。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竞技内容的“趣味化”。竞技内容的“趣味化”就是要把竞技内容改造成学生喜欢、容易接受的内容。这完全符合新课标“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的基本理念。例如。在投掷内容的教学中。把铅球或实心球换成自制的纸球。通过多样化的投掷方法:前抛、后抛、单手和双手抛。或者改造成打“保龄球”。同样。还可以尝试竞技式投掷技术。发展投掷的能力。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投掷的兴趣;在蹲踞式跳远之三步助跑起跳的教学中。结合篮球三步上篮的技术。利用技术学习的迁移效应。可以同时学会两项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通过降低难度、简化规则、改变器械功能等方法。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3.走竞技与健身相结合之路。要彻底打破田径教学内容的旧格局。就必须对现有的田径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突出田径教学对人们生活、健身的意义。因此。把中学田径课程以走、跑、跳、投四大类运动形式进行分类较为合理。然后再根据各类不同的运动特征拓展教学内容。其中涵盖了竞技运动的项目。而竞技项目则是其中典型的运动技术。以跳为例。分成了水平和垂直两种的跳跃的形式。在新课程下的跳跃类项目的教学可以通过更多形式的跳跃练习来发展学生跳跃技能。例如。发展学生垂直方向的跳跃能力。就可以通过学习行进间三步上篮的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水平方向的跳跃能力可以从原地、行进间等各种形式进行选择内容。改变了以往单一技术化的教学。突出了健身性。使得田径教学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且形式多样。

四、结论。

新课标下的田径课程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单纯以技术教学为主线的竞技体系。而以新课标“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为指导。突破“完整性”、“系统性”的束缚。改变竞技化的教学模式;对竞技内容进行“简单化”、“生活化”、“趣味化”改造;走竞技和健身相结合之路。此外。田径课程教学的改革并不仅在于田径课程的本身。更在于课程的实施者。即教师。因此。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新课标的思想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勇于变革和创新。让田径课程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发挥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周兵.田径健身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黄小平.“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田径教材的处理与转化策略[j].田径。。(2).

[4]邵力平。冯晓劲.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讨[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2(1).

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想取得体育教学的积极效果,就要明确中学体育教学理念,特别是要弄清楚中学体育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开展的必要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升中学体育教学效果和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目的.从目前的中学体育教学理念来看,中学体育教学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将体育教学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使体育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能够通过体育来丰富生活,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开设多个体育科目,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各种不同的体育项目,从而锻炼学生的体育能力,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领悟生活.中学体育教学的体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存过程体验,二是体育课程文化的体验,三是体育创新活动的体验.这三种体验,是中学体育带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也是学生体会中学体育的全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将丰富学生的体验性作为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进行大力推广,使体育教学过程具有更强的目的性,有助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由于目前中考制度的改革,体育成绩已经计入了中考的总成绩,这就使中学体育教学具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这一教学目标的指引下,中学体育教学的开展过程将更加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的中学体育教学,已经将教学目标和发展性纳入到了教学理念中来,使中学体育教学的理念更加丰富,更加全面.此外,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性体现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尊重,以及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要求.具有这种发展性教学目标的教学是融知识!技能!观念为一体的教学,它关注了学生生存与发展的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和生存.所以,我们在理解中学体育教学理念的时候,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以及发展性,要将二者作为教学理念的重要方面来看待.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要想取得积极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增强教学的互动性.由于体育是一门实践性学科,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要努力构建和谐的互动环境和互动氛围,使老师和学生能够通过有效沟通和互动而共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从目前的中学体育教学来看,互动性能够促进体育教学的开展,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十分有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学体育教学理念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互动性的重要作用,要将互动性作为中学体育教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师生互动能够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景和融洽和谐的入文环境,这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是积极有效的.

虽然目前中学体育教学已经认识到了教学有效性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但是在具体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受到教学体制!老师水平以及学生参与程度的限制,中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具体影响因素如下:

在目前的教学制度下,现有的教学体制是影响中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1现行教学体制下体育课程时间少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下,体育课程的时间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时间要少,课堂时间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在这种局面下,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2.1.2现行教学体制下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体育课程的分值在中考中所占比例较小,在有些地方的中考中体育成绩甚至没纳入到中考中,这就导致了一些学校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进而影响体育教学的有效性.2.1.3现行教学体制下体育课程缺乏趣味性受到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限制,在现行教学体制下,体育课程缺乏足够的趣味性,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导致了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受到影响.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只管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老师正确的引导和讲解,学生的体育能力很难得到大幅提高,学生对体育的理解也会大打折扣.但是由于一些学校在体育老师的选择上,存在把关不严或者激励机制不健全的情况,导致体育老师的水平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体育老师的水平已经成为了影响中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体育老师的水平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面是思想道德水平.专业知识水平,关系到老师能否教会学生足够的体育知识.而思想道德水平,关系到老师能否发挥带头作用,能否率先垂范,给学生以榜样作用.从目前中学体育教学来看,老师的水平已经成为了影响中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把好用人关.

2.3学生参与程度对中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产生了影响。

影响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而的,但是,学生是否参与及参与的程度如何则是关键性的因素.因为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他们而展开的.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努力使学生产生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即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2.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的参与者主体参与是教学活动产生的基础,没有主体参与就没有教学活动的产生,主体参与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始发!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的有效性.3学生的参与首先是教学目标上的认同性.体育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教材的要求,制定出不同阶段的综合的教学目标,然后再把它详细分解成子目标,落脚于每一堂课上,这是非常正确和必要的.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学体育教学要想取得积极的效果,就必须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提高中学体育教学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树立正确的中学体育教学理念,理解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在中学体育教育中,正确的教学理念是开展体育教学的保证,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体育教学理念,才能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从目前的中学体育教学来看,我们应理解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应将教学有效性当做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对于中学体育教学来讲,正确的教学理念应为丰富学生的体验性!明确教学目标以及发展性!提倡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只有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中学体育教学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除了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之外,我们还要理解教学有效性的内涵,把握中学体育教学要点,切实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3.2做好课堂前的教学设计和课前准备工作。

对于中学体育教学而言,要想提高教学有效性,就要做好课堂前的教学设计和课前准备工作.课堂前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对本堂课的内容和结构进行整体设计,并明确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教学有效开展的目的.目前的体育教学已经把教学设计放在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对教学设计的作用引起了足够的重视.所以,我们在开展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提高教学有效性,就要做好教学设计工作.除此之外,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我们还要积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对体育课堂中可能遇到的情况要有足够的准备,做到有效应对.

3.3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教学策略,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实现。

所谓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指难以明确或无须明确的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教学策略的实施是实现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我们把具体的策略归纳为:激发学生动机策略;教师传授指导策略;引导学生探究的策略.这三种策略主要针对了体育教学的三个方面,即:学习动机!教师指导和教学手段.由此可见,这三种策略在体育教学中是十分有效的,我们要想取得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就要采取这几种策略,积极推动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

3.4正确利用评价手段,对体育教学有效性进行准确评估。

教学评价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做出质量的衡量和价值的判断的过程,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以为教学提供信息的反馈,以使教学能够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对于中学体育教学而言,除了要采取正确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外,还要利用评价手段对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准确评估,通过评估结果来判断是否需要采取其他措施来进一步完善中学体育教学.从目前中学体育教学来看,评价手段已经成为检验体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要对这一手段加以有效利用.

4、结论。

在目前的教学形势下要想提高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体育教师应在体育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有效性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教学的效能观!师生观和学习观等方面提高认识,实施有效的教学.除此之外,中学体育课堂有效性教学应注重教学目标的设立,体育教师所具备的教学能力,对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的控制管理能力以及教学反馈情况的掌握情况.教师因素!学生因素!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是影响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所以,中学体育教学要想达到有效性目标,就要利用以上的手段和积极因素.

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按照新课标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之处就是要转变教育观念,而课程改革就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和核心问题。因此,首先,作为教育部门的相关领导和学校领导、教师应该自上而下地转变教育思想,扭转重智轻体的教学倾向,真正将德智体美劳贯穿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之中。其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应该面对全体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应该汲取有关自然主义体育观的精华,将学生的终生受益与体育效益结合起来,树立起一种终身体育的观念。

首先,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该以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为依据,使学生乐意去学、愿意去学,从体育课程中得到快乐。第二,更新和充实体育理论课程的内容。比如小学体育教学应该将体育社会人文学、体育保健学等方面的知识放在教学中,让课程内容设置更加具有实用性,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教育要顺利实施就必须要有物质作为保证,如果没有良好的设施条件以及工作环境,任何形式的素质教育,任何的新课标改革都很难顺利实行。

1.4突出课程设置的实效性和手法的多样化。

首先,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教育应该采用能动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其次,学校应该通过课程改革增加课程的开设次数,并且开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课下辅导班,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以一种最放松的心态参与体育锻炼,使体育锻炼成为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方式而绝非仅仅是教学内容学习的一部分。

1.5构建与新课标相适应的体育测评标准。

任何教育制度的改革要贯彻到底,得到良好效果,必须要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考评制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改革的初衷,否则,任何的改革措施都将是一种形式化的口号宣传。

2.1新课标下,教师角色转变。

新课标下,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提法,有人认为,学生是“主角”,而教师则是“配角”,也有人认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还有人认为学生是“上帝”,而教师是“商家”。上述对于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定位实际上反映了其对于“学生主体性”这一教育理念的片面理解。其实,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在双方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起到的是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使学生在生动的课堂上获得知识。比如在二年级体育教学中,有关于练习学生合作精神的活动。教师设计以下对话:师:同学们,你们好!大家旅行都去过什么地方啊?学生回答。师:那么我们大家一起开火车去一个神奇的地方,好不好。生:好啊。然后给学生介绍游戏规则,组织学生合作跑。教师在活动结束之后对学生的合作精神予以表扬,并鼓励学生自己说出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有人犯规。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引导者,而且还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者,帮助学生获得积极心态,迎接挑战。

2.2组织开放式教学。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就是要让课堂变得有气氛,有目标。过去的体育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强调的是要学生步伐一致,这就大大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在新课标要求下,对于学生健康以及情感要求更加具体化,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活跃思想、张扬生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3优化教学过程。

2.3.1感悟体验教学法。

教学中应该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融入小谜语、小新闻、小竞赛以及小奖励等。这样不仅可以加大小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够使体育教学变得愉快。例如,在对五年级小学生进行跳远指导的时候,可以引入乌龟赛跑的`故事,将这个故事稍加改进,告诉同学赛跑的时候遇到了一条河,以此导入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种体验式的教学中获得乐趣,获得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一种乐观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知识。

2.3.2情境教学法。

好的氛围会给人带来好的心情,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在情境中获得情感共鸣,最终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学情境的设置可以结合时事,也可以结合故事,通过一定的实物途径,帮助学生以情境的方式理解教材内容,从深层次提升其对体育精神的理解。

2.4新课标下,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新课标要求对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力、学习态度、知识技能、合作精神等都方面进行很合理、全面、公正的评价。由于学生主体性的差异,所以应该建立多层次的评价体系,教师采用随堂评价、学生互评、自评方式,使教学氛围融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的另一层面的意思是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这样就能够通过这样的形式改进教师的教学。新课标下,教学活动的评价是双向的,是从师生对立关系转向统一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是传授给学生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最为重要的还要通过课程的开展来塑造学生的个性,进而达到对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养成习惯、如何创新,促使学生具有强壮身体的同时,也具有优秀的灵魂。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