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大全(22篇)

时间:2023-12-09 10:04:02 作者:梦幻泡

范文范本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可以提供给学习者参考和借鉴,帮助他们在写作中有一个好的起点。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高质量的总结示范,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

在七年级新生历史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主观愿望良好,但与教学实际总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教与学的问题和困惑主要有:

一、初中历史教学与小学教育的脱节。

首先,现实中存在着学生历史知识贫乏,导致进入初中以后,初中的历史基础严重脱节,严重影响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初中教材内容与观点与小学课程相脱节或拔高。初中教材版本多,初中内容要求入木三分,导致新课程“繁、难、偏、杂”。同时,有些观点过于“超前”,使学生无所适从。

二、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小学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升入初中以后,才开始真正把历史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时,就不知如何下手了。不知道做课堂笔记,而还是等老师在复习时给他划重点;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虽然认真听讲,甚至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一到考前复习时,就不知道如何自主复习、理解地掌握历史知识。再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能通过平时的及时复习和适当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对策与措施。

(1)落实课前预习工作,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弱、方法落后的特点,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课前就明白将要学习的知识,动员和指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在教学新知之前,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上。让同学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尽可能多的了解到了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等,并通过充分有效交流,实现初级资源共享,为学生学好的新课奠定良好前提,形成学习良性循环,并为下次学习探索积累经验。

(2)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合作教学观念。

新教材注视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教师的备课方式更应随之而变。由于新课程在容量难度上和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当然是首要的,同时加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强集体备课、集体议课评课,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教材中的诸多新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斐斐,课件园。同时,这种的集体备课不仅仅是校内的,而且应是校际的、地区间的、以至是更大范围的;不仅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进行更简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总之,新课改毕竟还是一个新事物,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教师带来了诸多的冲击和挑战,也给我们同一起点和机遇。我们只有坚定信念,迎浪而上,内强素质,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定能笑傲江湖。

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

1.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和隋朝灭亡的基本史实。

2.通过分析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能运用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阶级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分小组讨论探究隋朝灭亡的原因,提高历史问题探究、分析及表达能力。

2.通过展示电子地图,学生能更为清楚的把握隋朝灭亡的形势。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隋朝速亡,如秦朝一样是由于暴政,隋末农民起义战争一举推翻了隋朝的残暴统治,充分显示出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巨大作用,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主人以及培养自身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隋炀帝的暴政。

教学难点:

隋朝灭亡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归纳法等。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演示文稿、电子地图)。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环节。

教师通过一首描写扬州以及隋炀帝的诗导入:

学生回答:隋朝,隋炀帝。

教师总结:对,是隋炀帝。田中的荒冢就是整修前的隋炀帝陵(图片展示),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拥有平陈伟业的隋炀帝死后只有半亩田作为葬身之地呢?隋朝的治乱衰亡给后人留下了哪些经验与教训?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我们这节课的第三目,隋朝的灭亡。

(板书:第1课隋朝的灭亡)。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隋炀帝的暴政。

学生回答:隋炀帝暴政。

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展示隋炀帝图片)。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隋炀帝恶暴政主要表现在建东都、开运河、下江都、征高丽。下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隋末年,去感受那段历史。按组内异质,组间同的原则把学生质分成四组,让其模拟修东都的民工、征高丽的士兵、开运河的农民和隋炀帝下江都时拉龙舟的纤夫。发材料,看完后每组选取一名代表,把所见所闻表述出来。

学生阅读材料、分析讨论、表述,教师点评总结隋朝灭亡的具体原因(隋炀帝的暴政,四个方面)。

刚才我们按照不同的身份,一起感受了那段历史,隋炀帝短短几年,连续大规模建设,对内大兴土木、对外穷兵黩武,繁重的无休止的兵役和徭役,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大量的劳动力用于非生产上,导致劳动力空前缺乏,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其结果必然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致使农民揭竿而起,爆发农民起义。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隋末重要的农民起义。

(二)隋朝的灭亡。

ppt展示《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结合图片与课本叙述,学生说出几个比较重要的起义(山东长白山、翟让李密瓦岗军)。

教师总结:6,山东长白山农民首先举起大旗,揭开了全国农民起义的序幕,各地纷纷响应;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是当时最强大的一支农民军队伍,在中原消灭了大量隋军,切断江都与洛阳的联系,隋炀帝被困于江都,不能控制全国,给隋朝以沉重打击,隋朝的灭亡已不可避免。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历时三十八年的隋朝统治到此便告结束了。

环节三:巩固提高。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所以,治国必须要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范文,只有稳定,社会才能发展。后来的唐太宗接受隋亡教训,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就是我们后面要学习的内容。

环节四:小结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

摘要:

从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的必要性出发,阐述了目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模式的现状,从体系理论研究、教学一体化、自评与他评、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等四方面分析了当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做好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进行了探讨,从发展性、全面性、动态性和特色等方面阐述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

0引言。

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职业学校数量日益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问题给人带来不少担忧。回顾西方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许多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都经历了“数量增长—质量下降—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这样的发展过程。目前相当多的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匮乏,办学条件落后,无法确保教学质量。对于学校而言,教学质量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通过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能够有效保证教学质量,因此,社会各界都十分重视教学质量评价。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是通过监控与评价的主体采用一定的运行机制和标准作用于客体,然后收集所产生的各种信息,全面评价教学工作、诊断与更正教学过程的偏差等活动,从而改进教学工作,最终实现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结构系统[1-3]。

1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类院校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通常都是通过学生评价、督导专家评价、同行评价、管理者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几种形式进行,这种监控和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质量控制的重要作用,但其效果还不够理想。

1.1欠缺对体系理论的研究。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构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必须建立在大量、充分的理论基础之上,诸如体系架构、环节设置、实施部门、评价标准及反馈处理等均需要反复论证,认真思考研究。然而,目前国内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大都来源于高等教育,关于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并不多见。如果长期缺乏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很可能由于缺乏理论支撑使评价体系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进而直接影响到监控和评价效果[4]。

1.2注重“教”,轻视“学”

目前的职业教育过于注重抓“教”的方面,而轻视“学”的方面。因此,导致现行教学评价模式的重点就成了评价教师的“教”,评价指标过多地关注了老师教这个过程,即使有对学生的评价,其目的也都是为评价教师服务,缺少学生对于教学的主观感受、缺少学生对于“学”得的反思和评价。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忽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被动接受,忽视发现创新。这种只追求结果而轻视过程的作法,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影响他们的创新。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应该更新教学理念,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判断一堂课是否是好课的标准应该是学生是否从中学到了东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学生的素质是否得到了提高[5]。

1.3重视“他评”,忽视“自评”

现阶段教学质量评级的方式主要以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等为主,这些评价方式都属于“他评”。以定期的教学检查和不定期的课堂听课采用“评价表”、“听课打分”的方式进行。对于“他评”,学校通常非常重视,投入大量资源以期能够获得良好的结果。因为评价结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招生和学生的就业等。但是对于“自评”关注度不高,这是因为“自评”不会学校造成较大的外部影响,很多学校采取的态度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再加上教职工之间都是同事关系,很难不被人情左右,导致评价工作流于形式,无法真正的发挥作用和优势[6-8]。

1.4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现阶段多数职业院校采取的都是静态的一次性操作方式,通常的方式是在课程结束和学期结束时,给各个学生一个百分等级分数,作为学生该课程的学习成绩。这种评价方式只考虑到了结果,缺乏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过程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9-13]。应该更新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利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的评价方法,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鼓励学生发展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尽量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

2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思考。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必须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采用合理的评价手段,基于广泛的支持和参与而进行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2.1统筹发展性。

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只是院校的手段,并不是目的。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尽量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使教师真正投入到自身岗位中。以促进教师专业和能力发展为目的,以实现学校的教学目标为导向,充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的评价不应仅仅关注眼前,更应该考虑未来发展,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优劣势,使其更加了解自己,提升其综合实习。

2.2注重全面性。

教学评价应包含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研究者,学生应自觉学习、独立思考。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不能仅仅把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为依据,而应以学生的发展为衡量尺度。课堂教学成功的标志在于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保持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2.3重视动态性。

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的内容应该是相对稳定,但其过程应该是动态的。在日常管理中,院校应在自然、常态的条件下,对于影响教学质量的有关因素进行归类分析,有明确的和便于操作的指标和标准,建立起一个教育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监控与评价体系,对于其指标体系根据时代进步保持动态性。

2.4突出特色。

由于各院校办学历史不同、情况不一,教学工作评价模式不可能统一。不管采用何种机制与形式,只要管用,能达到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效果,就是合理的。在建设过程中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注重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同时,也要继承和发扬过去行之有效的传统办法,在继承与创新的互动中持之以恒、长期坚持。构建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既是一个教学工作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院校管理的理论问题。院校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其终极目的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并最终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应当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加强过程监控、完善考试方法及评价模式等,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包括评价过程多元、评价方式多元、考试内容多元、成绩构成多元、考试管理全程监控等全方位、全程性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5]唐仕荣,刘恩岐,陈尚龙,巫永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3(27):11233.

[7]丁琼.形成性评价在小班化教学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1]许帅,李亚宁.“管工结合”型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分类评价的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5(11):389.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

提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社会美教育,一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二是挖掘理想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三是挖掘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四是挖掘科学品格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应充分运用现代化视听手段,调动学生发现美、探索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确立为人类理想社会奋斗终生的观念,从而实现社会美教育的根本目的。

***。

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部美育的教科书。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原则,既是从学科特点出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客观要求。

人的社会活动领域无限广阔,社会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到处充满着可供审美的对象。美,从形态上看,通常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大类型。本文着重就历史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问题,谈点看法。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现象。马克思说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美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历史学科的社会美往往是以历史人物为中心,并且通过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所显示出来的美。历史教学中的社会美教育常常和德育结合在一起,表现为美德教育。古往今来的风流人物,多如繁星的民族精英,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璀灿思想和精神风貌,是我们进行社会美教育的极好教材。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历史教科书中所包含的社会美教育的内容,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挖掘。

一、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人的美包括人体美和心灵美,而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心灵美。爱国,这是心灵美的最重要的表现,也是社会美教育最基本的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千百年来,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多少志士仁人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正气歌。

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的民族气节是何等的忠贞;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献身的林觉民,他们的爱国义举是何等的豪壮;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__在狱中怀着满腔热血写下的《可爱的中国》,成为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这些爱国者和革命者,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致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种不畏强暴、不甘屈服、百折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才没有在历次面临的严重危机中亡国;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才有了我们的今天;也正是这种爱国主义情感,成为我们今天实现腾飞,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的精神支柱。

同样,在世界史上,无数英雄人物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不息。从被法国人民誉为“奥尔良姑娘”的抗英英雄贞德,到出生入死,帮助黑人奴隶获得自由的塔布曼,从美国的开国元勋华盛顿、杰佛逊及其所起草的《独立宣言》,到印度国大党领袖甘地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凯末尔党人制定的《国民公约》,无不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其表现可以是惊天动地的壮举,也可以是默默无闻的奉献。在今天和平建设环境中,作为一名中学生就是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维护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聪明才智。

二、挖掘理想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人本身的美是社会美的重要表现。人的美和理想是紧密相联的。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或者说是对未来的憧憬、向往和追求。陶铸同志在《崇高的理想》一文中指出:“理想是有社会性、阶级性的。……一个人的理想,是为多数人的利益,为社会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合乎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就是伟大的理想。”

青少年时期正是世界观形成时期。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远大的革命理想,特别重要。毋庸置疑,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都担负着这一任务。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无数史实雄辩地说明,古往今来,一切有作为的人都是具有远大理想的人。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我们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立志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周恩来在学生时代就决心“为中华的崛起”而学习。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他们理想的共同点都是为民族、为人类谋幸福,这是多么崇高的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最伟大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无数先烈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他们的光辉业绩,永远载入史册,激励后人。

利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理想教育的内容,对青少年进行理想教育,要帮助他们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片面强调自我,另一种是胸无大志,缺乏远大的理想。要教育他们处理好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贡献与索取的关系。历史教学要通过大量的史实,引导学生从优秀历史人物身上吸取营养,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要使青少年逐步懂得: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总是受社会制约的。因此,个人的理想、抱负是以国家、社会的需要为基础的,个人只有为社会、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才能得到社会和国家的承认,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自我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三、挖掘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道德,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调整人们之间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亲姊妹。”由此可知,美和道德密切相关。

中学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素有注重道德修养的传统,历来强调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具有良好道德的人。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思想成果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儒家历来重视修身养性,孔子主张“温、良、恭、俭、让”,“克己”;孟子强调“善养浩然之气”;诸葛亮重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刘备则主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等。他们莫不认为注重道德修养是做人之本。中国古代有许多清官,廉洁奉公、忧国忧民,受到历代人民的敬仰。明朝兵部尚书于谦两袖清风,为官清廉;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岳飞强调“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等等,都表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平凡小事,如赡养父母、尊师敬友、乐于助人、大公无私等等,一旦表现出高尚的情感和情操来,就极为感人。正是雷锋、朱伯儒、孔繁森等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他们的行为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感和情操,汇成了时代的新风尚。

从历史的角度审视,我们可知,社会主义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高尚、最美好的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提倡的集体主义,它与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与资本主义的道德规范“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我国,集体主义的原则要求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历史教科书中道德教育内容的深入挖掘,必定有利于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以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四、挖掘科学品格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般认为,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要尊重规律,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实际上,社会科学领域也同样如此。

古今中外,无数思想家、科学家追求真理,献身科学,促进了人类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历来受到人们的尊敬,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历史教学中努力挖掘科学品格教育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热爱科学、刻苦求知的敬业精神。马克思将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人类的解放事业,他从研究商品入手,解剖资本主义社会,写下了《资本论》这部巨著,为无产阶级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司马迁踏遍祖国各地,历尽艰辛,虽受腐刑之辱却矢志不渝,写成了史学巨著《史记》;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呕心沥血27年,三易其稿,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古罗马科学家普林尼为了实地考察维苏威火山而献出了生命;近代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考察,创立了科学进化论;居里及其夫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靠简陋的实验设备,经过长期的辛勤劳动,终于发现了镭,开辟了科学世界的新领域。

许许多多的史实告诉我们,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只有像他们那样一丝不苟、孜孜以求,乃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才能有所建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科学,需要人才,青少年一代,从小就应该立志献身科学,献身祖国的四个现代化。

第二,敢于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无畏精神。坚持真理、捍卫真理,需要勇气,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历史上许多思想家、科学家为了坚持真理而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革命烈士夏明翰面对刽子手的屠刀英勇就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思想家和科学家布鲁诺坚守“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7年而毫不动摇,最后被教会处以火刑,临刑前他在火堆上高呼:“火不能征服我,未来的世纪会知道我的价值。”这是何等刚烈!在探求科学奥秘、寻找真理的道路上,需要这种大无畏的精神。

社会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社会美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方面的。历史教科书中所包含的社会美教育的内容也不限于以上几方面。深入挖掘内容,进行社会美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长期任务。

实施历史教学中的社会美教育,在方法上除了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优化教学过程外,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应着重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充分利用图片、幻灯、音响等现代化视听手段。历史的特点是它的过去性、具体性和多样性。这些特点决定了现代化视听手段的运用在历史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教科书中社会美的因素,并借助于历史图片、幻灯、录音等形象化的载体,再现历史场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如讲述红军长征时,播放一曲《过雪山草地》,激发学生对红军长征艰难历程的联想和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也可编制简易幻灯片,再现某一历史画面,“化虚为实”、“化远为近”,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二是引导学生从具体史实中认识历史规律,以实施社会美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如此。古人强调“以史为镜”、“读史明智”,就是指认识和驾驭历史规律,指导社会实践。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具体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知识中去认识规律,深层次地理解历史现象的本质,预测未来,指导现实。如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其基本动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决定的。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以及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究其终极原因,是这些国家当时的经济生活内部的矛盾冲突。其共同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学生懂得这一规律,对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对资本主义制度最终代替封建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样,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成为新的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必然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社会美教育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人本身的素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诸多史实的归纳,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并在今后的实践中自觉地遵循和利用历史规律改造世界,创造未来,从而实现社会美教育的根本目的。

正确认识历史教育的重要地位,推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

各国教育界普遍认为,历史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民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美国教育界认为,“历史知识是在政治方面具有明智才能的前提。没有历史,社会就不能分享如下的共同记忆,人们曾经在哪儿、人们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或历史上哪些决定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没有历史,一个人无法明智地研究社会中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而且,没有历史知识以及它所支持的历史研究,一个人就无法成长为见多识广、独特的公民。这恰恰又是有效参与民主制管理进程,以及所有公民履行国家民主制理念所必需的。”(引自《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版)。

澳大利亚教育界认为,“历史学习对于培养见多识广且积极主动的公民是必需的。通过由历史学习中培养出来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学生将会主动思考其权力、责任以及在公民社会中应做何种贡献。历史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学生利用它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且能够形成对于当今国际事件有见地的看法。”(引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历史课程标准》(版)。

正是由于历史教育中所包含的广阔的视野、丰富的人文素材、深刻的社会经验,使得它赢得了人文社会学科的核心课程地位。如今,各国普通把历史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主渠道,力图通过历史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环境的各种形态,理解不同阶段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化意义,以及作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人类文化遗产对现今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价值,并由实际生活体验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养成新时代公民的人类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参与能力和自信力。

因此,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将会影响到我国公民个体素质的提高和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影响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进程。

二是历史理解能力方面,使学生了解本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中包括社会领域、政治领域、科学与技术领域、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哲学、宗教、美学)中的抱负、成功与失败的经历,以便能在分析当今公民所面临的问题和难题时作出明智的决策。

(三)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1)强调历史学习的体验性。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迸人历史情境,走进历史人物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去感受历史的的灵魂并与历史人物的心灵沟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参与和体验历史真实,使自己融入整个人类的潮流中,从而形成与人类整体和谐持续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实现人类理想和精神的传承,实现人本身的健康发展。

(2)强调历史学习的批判性。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学习的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对历史客观事实的追求,有助于学生尊重客观公正的思维品格的养成,对历史现象的评析,有助于学生整体性、形象性、科学性等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批”与“判”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观点或结论,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3)强调历史学习的反思性。现代社会要发展,要更和谐地全面发展,这就要求现代人具有纵贯古今的洞察力、对现实社会和生活特征与本质的准确判断力。现实社会是过往社会的延伸体,对过往历史的反思,可以更好地了解现实,可以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反之,对现实社会了解得越深刻,对历史的洞察力和反思力就越精密。作为整体人类群体和作为个体的个人而畜,不断地反思过去和现实,并能不断追问我们过去或现实的生存方式、状态是否合理,如何改善,这样人类才能保持一种有活力的求真、真善、求美的精神,从而不断推动人类在反思和剖析自我的基础上实现自我超越。

(4)强调历史与其他边缘学科的联系。历史与许多边缘学科如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地理等有着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历史再现了这些学科的发展轨迹,在教学实践中挖掘这种联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综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价值。

(1)教师对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随时表现出来的创新信念和欲望(如好奇心、探究欲)、创新灵感(如新观点或新方法)、创新意志品质(如独立批判精神、严谨科学态度、自知自控能力)、创新思维品质(如思维的`新颖性、发散性、独特性),等等,应及时发现与评价,在掌握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同时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2)教师在以考试形式检查学生学习结果时,应尽量减少记忆性和理解性题目,增加考查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题目,包括变封闭性题目为开放性题目,变常规性题目为变式题目,变脱离实际题目为着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性题目等。

(3)教师在评价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时,应承认个性发展的差异性,不以统一的标准尺度抹杀和阻碍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五)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改革对历史教师素质的要求。

新时期历史教育教学的改革,对中学历史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具有广博的知识。历史学无所不包、无不涉猎,这彰,要求历史教师知识面要广,无论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体育,还是天文、地理、时政,甚至民风、民俗等都要有所知晓,以便在教育教学中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2)具有健全的人格、扎实的政治理论修养。尤其是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理论并自觉将之应用于日常历史教学中,形成客观、理性、全面的历史观。

(3)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方式。教师必须经常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及其教学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意识和责任感作为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4)具有坚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它包括标准的普通话、较富有感染力的表达能力、较有条理的科研写作能力,等等,这是人文学科教师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5)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历史教学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丰富素材,将历史图片、影视作品、考古成就、史料、遗迹等制作为多媒体课件的素材,只要应用得当,就能为历史教学增添光彩,提升历史课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

一是教学需求分析。

教学需求分析是可以单独的或嵌入视频的文本形式,用于帮助学生了解微课资源的历史背景与要解决的历史教学问题。

它包括学习者起点水平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分析等等。

二是教学视频。

教学视频是微课资源的核心。

根据具体的历史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视频教学内容一般有以下教学步骤:第一,学习导入,通过提出问题、设置疑问等方式导入即将学习的知识点,并带领学生回顾有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二,阐述与解释,引入核心概念或新知识点,围绕新知识点进行讲解阐述或操作示范。

第三,归纳提升,注重对规律的。

总结。

和提升,侧重于历史学科思维的培养。

三是练习与测试。

练习与测试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微课资源中的知识点的重要环节。

一般是围绕微课资源知识点设置相关检测题,以单独的或嵌入视频的文本形式呈现。

四是相关学习资源。

围绕微课知识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其他相关的资源,包括视频素材、多媒体课件和网页等。

与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相比,使用微课资源的历史课堂教学具有短小精致、化繁为简、简便实用、易于学会、随时随地、形式多样等优点,它带来了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翻转———把“先教后学”的传统顺序翻转为“先学后教”,非常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当然,微课资源用于历史学科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历史微课资源的局限性。

一是微课资源比较适合知识的讲解,不太适合历史学科的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等。

学生能“理解什么”不等于他们“能够做什么”,更不等于他们“能够做好什么”,所以,微视频在历史学科教学实践中不利于学生自己的问题生成与创新。

二是微课资源难以呈现或取代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与碰撞、互动与分享等,而这些正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精彩、最有价值的部分。

三是微课资源比较适合历史学科低阶层次历史思维的培养,难以满足高阶层次历史思维的培养。

学生使用微课资源,能够知道和理解教学内容,在课堂中他们能开展学习,学会应用,这仅仅涉及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中认知领域的前三个低阶层次,即知道、理解和运用,并没有涉及后三个高阶层次,即分析、综合和评价。

过分注重低阶层次思维的培养,忽视高阶层次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提升。

四是微课资源准备对历史教师要求较高。

微视频制作包括选题、设计、方案、预录和评审等步骤,期间真正用于拍摄的时间并不长,而前期准备非常耗时,要求非常高。

五是微课资源应用对学生要求高。

学生务必事先自觉观看和理解微视频,否则将会影响后续的课堂练习和应用。

如果学生一天需要观看几门课程的微课资源,将会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六是学生长期与电子屏为伴,用眼过多,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不可否认,微课资源的确能翻转教与学的顺序。

但是历史教师不能机械地盲目追赶所谓的微课教**流。

微课资源绝不只是一课教学的简单微缩化,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中哪些内容最适合采用微课资源,这需要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理性思考微课资源的教学价值。

三、历史微课资源的有效运用策略。

一是历史微课资源应该更适合于一些难于理解、需要梳理、有待点拨的历史教学内容,诸如史学理论、历史概念、专题复习、解题指导等内容,更能体现微课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魅力。

二是历史微课资源目前主要用于教学内容的讲解,类型比较单一,应该进一步制作成问答类、讨论类、探究类、实验类等多种形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三是历史微课资源制作应该从注重低阶层次思维的培养转变为低阶层次思维和高阶层次思维的培养并重。

四是历史微课资源应该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

当然,只有通过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实践,才能对上述问题做一个客观公正的回答,才能客观评价微课资源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历史教学》

审美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美育与德、智、体、劳育一起是使人得到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里说过:“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我认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教会孩子去观察美,同时去思考美和人的高尚品格。”为了培育新世纪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人,我们要充分重视审美教育。而作为历史老师,在历史教学中,加强美育的渗透,通过培养正确的审美价值意识,可以帮助学生追求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提高,引导他们的人格健康和谐地发展。那么在历史课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审美因素。

正所谓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如人物品格美、先进文化美、人文精神美、民族精神美、创新意识美等等。历史教材中人物品格美的内容很丰富,如在讲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时,通过对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明清进步思想家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在讲辛亥革命和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时,激发学生学习孙中山愈挫愈勇的精神和适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历史教材中的先进文化美也很多,如在讲古代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学时,通过对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的学习,让学生领略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学风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美感教育,以一些杰出的文学家身上具有的热爱祖国、关怀民情等高尚的思想情操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在讲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时,通过分析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取得的成就和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影响,教育学生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为国家、社会与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人格、情感教育。历史教材中人文精神美的内容也很丰富,如在讲文艺复兴时,通过对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的学习时,培养学生尊重人和人性的人文情怀。在讲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时,通过对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学习,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批判地继承古典文化。历史教材中民族精神美的内容极其广泛,如在讲巴黎公社时,通过对巴黎公社战士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的介绍,对学生进行情操、意志品质的教育,从而激发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并转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在讲抗日战争时,通过对日本全面侵华和中国的全民族抗战并最终取得胜利的一系列史实的讲述,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民族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人文意识。历史教材中创新意识美的内容也很丰富,如在讲近代物理学的重大进展时通过对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事迹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科学真理需要勇于探索、执著追求的精神,科学理论需要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有在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通过对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和两千年前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比较,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勤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素质。由此可见,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因素,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加强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对于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努力创造教学手段的艺术美。

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的过去性、具体性和多样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手段的重要性。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变得越来越先进,如果能把现代科技和教学手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视听手段,能很好地创造教学手段的艺术美。如在学习孔子和早期儒家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介绍底至初,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孔子文化展”的一些内容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孔府、孔庙、孔林”的图片,通过这些“活着”的历史,尽量地从时空上将孔子拉近,消除历史的距离感,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好地临近孔子,了解孔子。在学习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时,在导入本课时,多媒体播放希腊文化的资料片,由学生讲述所熟悉的希腊神话故事,通过故事中诸神的人格化,导出希腊是欧洲文化中心,人文精神的发源地,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努力创造历史教学手段的艺术美,广泛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再现历史事物和场景,增强历史的真实性和课堂的新颖性、生动性,使得历史课更加的生动优美,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三、努力设计教学过程的过程美。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努力设计教学过程的过程美,主要体现在设计愉快、优美的`教学过程和融洽、民主的学习氛围。如在学习“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多党合作制,并与西方的一党制、多党制区别开来,可以采取召开辩论会的方法,设正反方观点双方进行争论,再由学生评论,评出最佳辩手等。最后由教师归纳、小结,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愉悦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又如在学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可以结合学生对《汉武大帝》《武则天》《大明宫词》等一些电视剧的了解,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进行历史剧表演(每一组分别代表汉唐、宋、明清时期),鼓励创新。通过每个小组的演示和小组间交流,最后让每个小组派代表总结出所代表朝代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从汉朝到清朝君主专制的逐渐加强。通过创新演练,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的成功。

四、努力创造历史课外活动的活动美。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历史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或专门的考古发掘等,如在学习“充满魅力的戏曲艺术”时,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苏州的昆曲博物馆,让他们领略我们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或者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历史访问,如访问一些革命前辈、著名历史事件的参加者或目睹者,如走访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的老红军、八路军战士,这是最好的爱国主义形式教育。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竞赛、观看重大的历史表演活动等等,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因此,历史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之外,有计划地组织、指导学生的课外学习,努力创造历史课外活动的活动美,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充实他们的历史知识和熏陶他们的道德情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总之,在越来越重视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今天,美育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帮助他们积淀一些积极的情感,为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打下基础,促进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正如列宁所说:“美育不仅能让人感受美,而且能驱使人去追求美,去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并坚强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实现美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苏]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3月第2版.

正确认识历史教育的重要地位,推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人们逐渐形成的一种崭新的发展观。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是政治、经济资源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与此同时,也伴随着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社会将如何发展才能趋利避害,已成为当今人类的重要课题。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可以看到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着历史过程而变化的。从工业革命到20世纪50年代前,人们对发展的理解是走向工业化社会或技术社会的过程,也就是强调经济的增长,到70年代,随着工业化进程,人们把发展看作追求和社会要素(政治、经济、文化、人)和谐平衡的过程。注重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80年代后期以来,人们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这一功能得到国际社会认同,这说明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由单纯重视环境保护问题,转移到环境和发展的主题,标志着人类社会社会对发展的认识与实践产生了质的飞跃。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如今资源利用不当造成的环境污染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的安全,资源因掠夺性利用而发生枯竭或退化,影响了人类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将会危及人类的前途及地球的命运。当今发展的知识经济也是一种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是以效率和节约为出发点的。在我国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经济还有待发展的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面临加快工业化和追赶知识经济的双重任务,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意义,成为新课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可持续利用意识适应了当今新课改教育的需要。可持续利用意识也是在现有人地关系认识基础上的加深与发展,它不仅继承了协调人地关系的固有思想,还要顾及后代人的需要,其思想内容更广泛、更深刻。要协调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必须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识,理解人类与大自然的依存关系,全面认识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及应该采取的对策,培养他们具有全球意识和参与竞争的能力,真正具有业界当今知识经济挑战的素质。

在人类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时代,也应该认识到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追求的是环境、资源、人口和经济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如玛雅文明在中美洲繁荣了1700年,而由于人口增长、乱伐森林、生态恶化,消失在公元8世纪的悲剧!

2.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入地观。

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是自人类产生以来就建立起来的基本的永恒的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工业革命以前的人类一直处于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了与自然对抗的时代。教育也随着市场经济、大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片面强调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自由价值。这种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助长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和奢侈性消费,忽视通过教育推动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的进步,加快对人类开发自然资源行为的约束性的规范。因而才导致近年来出现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也正是传统教育不恰当的价值观念、课程内容和教育方法误导的'后果。因而,“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成为现代社会的教育理念。以此同时,在教学中也注重了对学生进行诸如环境意识、全球整体观念的培养、突出人地关系中“人”的积极作用,而不是过分强调“人定胜天”“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等思想,重新把目光投向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人口、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人地相关论是贯穿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思想。80年代后我国把人地关系作为地理教材编排主线。地理学科特点在于对人地关系的综合认识,中学地理教育的目的不同于专业研究,因此,新世纪的中学地理教学更符合中学生的心理需求更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和世界的经济文化、自然变化以及对人类环境的影响,打破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分割,用过去和现在的地理事实帮助学生建立综合的动态的人地观念,引导学生在中学阶段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点。

总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应该成为社会各行各业、各级政府官员和公务员们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文化素质。现在的中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和建设者,具备这些观念,在处理生活和指导工作中,就能够综合考虑问题,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约束自己。这样学生就会懂得,人类是地球环境的产物是地球大家庭中的组成成员之一,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动物植物一样,有共同享用地球环境自然资源的权利。如果人类按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办事自然界的一切就会和人类和谐发展,自然资源也会按照人类的需求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反之,如果人类对环境为所欲为,违背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自然界就会用各式各样的自然灾害来惩罚人类。

正确认识历史教育的重要地位,推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

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不是教师直接培养或给予的,而是在适宜的教学环境下自主发展的结果。为此,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民主、科学的教育思想,给学生营造一种个性化、民主化的学习氛围是创新思维的保障。

1历史课对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历史课中,有古今中外著名的政治家、发明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他们所进行的奋斗,对学生创新品质形成具有启发教育作用;他们的崇高声望,往往会转化为学生巨大的创新动力。

2营造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一个民主、宽松、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积极保护学生的奇思异想。这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萌发与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就是要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教学中,一些教师先设疑后解疑,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原因就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我们应当把质疑的权力还给学生。“要相信孩子”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重要主张。质疑的氛围一旦形成,思路一旦打开,他们就会像鱼儿寻食一样去追求知识。而且,他们不只满足于课堂上质疑、解疑,还会把自己的疑问带到课外去解决,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历史教学中,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提问,二是学生的发问。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教师的提问,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重点和难点,同时理清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环环相扣,从而使学生去思考、联想、探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发现历史的本质,进而明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例如:在讲“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先问“什么叫民族融合?北魏民族融合的重点是什么?”再问:“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是怎样?有哪些主要内容?改革有何重大的意义广最后要求列出简表与商鞅变法对比,找出异同点、加深印象。

2鼓励、诱导、启发学生发问也是培养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回答问题固然是一种能力,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孔子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才能激励学生创新的.冲动。

三、训练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启发学生思考可供选择的还有什么。不要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上,而是努力促使学生去探索“多”。如在复习《中国历史》关于中共在各阶段实行的土地政策问题中,教材只给了当时土地政策的内容、影响,没有涉及到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他问题。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创新。在学生思考、讨论并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第一,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实行“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者有其田”的做法,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必要手段,是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包括地主阶级)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这一时期,中共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有利于团结地主阶级,共同抗日。这种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手段,虽然是权宜之计,但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第二,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旧中国,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是获取财富的主要来源。旧中国绝大多数人是农民,中共实行的土地政策,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就丰富了教学内容,使结论更加科学、完整。同时教师还要充分肯定学生大胆求异、不盲从的精神。这就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课后练习宜布置开放性题目。

课后练习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考虑到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练习题应少而精,要以开放性题目为主,给学生留有实践、创新的广阔空间。如在学习《世界历史》中有关工业革命的影响时,教师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在评价时各抒己见,但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进一步推动了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这就既培养了学生动脑的习惯,又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

学生在上课之前要做到对教材的初步了解,通过收集资料进而把握所学内容的要点并对教学提纲提出自己的疑问,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从而为课堂上的讨论做好先前准备。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不仅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还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内容的学习。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引导工作。通过课标展示,向学生展现出所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针对所学内容提出能够反应所讲内容主题的高质量问题。此外,教师应以换位思考的方式,从学生角度进行所讲内容的备课,争取以最简单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教材、走入教材。总之,通过课前学习,学生能够做到对所学内容的整体把握,教师也能够从学生的预习情况反馈中了解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从而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来对学生进行辅导。课前预习不可忽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堂内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听课的效果。

二、以学生为主体,课中进行师生互动。

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互动式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只有养成独立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的能力,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游刃有余,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课堂上把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把在课前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展现出来,通过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式讨论对其问题进行研究。此外,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局限于所讲的题目,而是要将分析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学习的规律。

二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并在每组中选出一个组长为代表,从而使每组成员都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想营造出融洽的、民主的课堂氛围,就要积极地鼓励学生举手发言。例如,在教学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等内容时,课标的要求就是要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此时教师应把学生适当地分为三个小组,从而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展开讨论,每个小组分别负责归纳孔子、孟子及荀子的中心思想及其影响。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紧密性和连接性,教师在探讨完这个问题后,应紧接着去讲述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问题,此时也应划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概括法家、道家、墨家的中心思想,并最终在班级中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课中学习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应该在课堂上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主动与他人交流,实现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

三、课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便于学生对知识的长久记忆。

课后这一环节在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及时地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于学生在课下能够及时地复习。课后总结是课堂知识的再现,更是课堂内容精华的集中,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地掌握知识,更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长久记忆,在如今的新教材版本中,都有课堂延伸和课堂探究活动,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课堂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它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并能够应用知识,教师应该及时地布置该项作业,让学生再次相互讨论、质疑并探究,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四、结语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对它们的学习方法也各不相同,对于高中历史学科而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掌握知识进而应用知识;但对升学而言,考试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检测,历史的考试需要记忆的课堂内容很多,学生以往死记硬背的方式只能是暂时的掌握知识,且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因此这就需要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疑问走进历史任务,从而进行互动式的探讨。学生在课上、课中及课下互动式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长久地记忆知识,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

简洁的教学语言才是最优美的语言。

因为语言的简洁才会使得课堂内容变得生动,不拖沓冗长,不令人乏味,才会使学生从繁冗的教学内容下解脱出来,有时间进行学习、消化、吸收,才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与空间。

文学家契诃夫说“简洁是天才的姊妹”。

所以,在一节历史课上,尽可能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授课,则会使课堂节奏更加快捷,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完整,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

如在学习《北方民族大融合》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六项内容,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1)说汉语;(2)穿汉服;(3)改汉姓,(4)与汉联姻;(5)用汉制;(6)用汉礼法。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对繁杂的历史知识记得准、记得快、记得牢,而且养成了善于思维的好习惯,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简洁的语言不仅优美明快,而且提高了效率。

同样的事情,如果能用更简洁的语言表达清楚,既能赢得时间,也能节约能源,还会最大限度地赢得机会。

在历史教学中充分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2、语言要生动形象,增强趣味性。

教学语言是传授知识的最重要的手段。

在讲课的过程中,要通过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的思想因所学的历史知识点而活跃起来。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如果教学语言能寓教于乐、寓庄于谐,所取得的效果是意想不到的。

在讲解齐国文化时,就可以插话说,如今大家为“中国足球,何时出头”而焦虑,可是在历史上,中国早就因为足球而名震天下了,齐鲁大地是世界足球的发源地,早在春秋时期齐国人已在玩“蹴鞠”了。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因为拓展的知识感到惊喜,还会促使他们深思。

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这句话说明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

但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要象清澈的溪流,浪花翻滚,生动欢快,时时刻刻能碰撞激发出知识的火花,把学生的思维照亮,把课堂的气氛点燃。

而刻板、呆板的说教,像一潭死水的课堂语言,只能让学生昏昏欲睡,失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生动的历史课堂语言,不在于追求语言的.形式上,而是与授课的内容密切相关的、相辅相成,这既需要教师强化对语言基本功的提升,也需要教师进行深入充分的备课,多方面涉猎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内容,从而选择出一种适合于历史内容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语言,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语言要诙谐幽默。

富于感染力。

教师善于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不仅能有效地改变以往历史课堂沉闷、枯燥乏味的现象,使学生易于接受知识,极大地增强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在妙趣横生的历史课堂上享受学习的快乐。

在学习秦汉文化中的“司马迁与《史记》”一节内容时,我对学生说,按照惯例,当朝人一般不记录当朝史,而司马迁却敢于秉笔直书,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史事,你们说司马迁“猛不猛啊,直接敢说当朝老大的对错”,学生哈哈大笑之时,也牢牢记住了这一重点知识。

借助于幽默的语言,会使历史教学变得轻松、快乐,又趣味无穷。

在历史教学中,善于发挥幽默语言的作用,已不仅停留在对内容记忆方面,而且表现在对内容深度的认识上,恰当、幽默的语言会具有日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在历史教学中,根据课堂内容需要增强幽默语言的运用,不失为一个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

4、语言要富于启发。

诱导思维拓展。

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要求和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富有较强启发性、探索性、难易适度的问题,通过发挥语言艺术进行激趣,适时提出学生所产生或要解决的悬念,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拓宽思维,思考展现在面前的历史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和认知能力。

例如,学习《三国鼎立》时,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曹操的军队分别是作战的一方,为什么相距仅八年,会一胜一负截然相反呢?再如,学习《大变革的时代》时,设置这样的疑问:“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

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有何指导意义?”激起学生悬念,引导学生处于当时历史情景中深入思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创造性地发现新问题,教师要及时释疑解难,拓展学生思维,不断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师,要生动鲜活地再现当年的历史,打造生动、高效的历史课堂,语言的艺术性至关重要。

因此,一个优秀的、一个高素质的教师,必须在语言表达上多下功夫,要博览群书,以掌握丰富的史学知识,提高文学修养,在实践中不断琢磨和加强自我训练,不断提高语言素养,才能做一个课堂生动、学生喜欢、教学相长的好教师。

历史课教学实效及其语言艺术性探索【2】。

一、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情趣。

通过历史课本中的实践教学,能够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利于促进中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中学生是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线建设者,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和对美好事物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加强历史教学中美育功能的实践至关重要。

历史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科学构建以提高历史实践思维分析能力为主体地位的教学环境,以提高历史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为中心,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学历史教学的重点就是要以全班学生为主体,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力求巩固好每一个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在强化实践应用中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在历史知识应用方面的技能,在巩固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发展观与实践分析判断能力,激发差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优秀学生的探索精神,尽量减少同学之间的差距,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理想。

在某种程度上理解因材施教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要为每个学生都创造适合自身发展的不同程度的教学实践环境,通过不同方式的引导与支持,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历史知识潜能,最终实现在历史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二、以历史教学语言重塑历史人物的美学形象。

历史教学语言是历史教师用以同学生沟通思想的媒介。

要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应力求使自己的语言规范化和精确化,要积累丰富的词汇,掌握遣词造句的语法规则,还要懂得一些修辞的语言技巧,使自己的语言达到明确、流畅和生动的要求。

历史教学中以美的形象感染人就是以具体鲜明的形象去开启学生心灵的闸门,充实美感的空间。

要想让学生听得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水平,史料的叙述要通俗易懂,史观的阐述要深入浅出。

要想让学生喜欢听,教师就应在讲述时,用具体的史料来充实教学,事件的叙述要有情节乃至细节,通过生动的形象,唤起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对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

语言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授知识的工具,富有思想性、情感性。

发展了同学们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绘画作品的欣赏水平,接受了一次审美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有效拓展历史思维能力是极其重要的教学任务。

只有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思想才能对事物进行客观理性的思考和正确判断,才有可能找到解决生活实践中历史问题的最佳方法。

历史发展观是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灵魂,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是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社会生活实践中问题的途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历史发展理论思想,只有掌握了有效的历史科学发展思考方法,才有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和文化素养。

掌握正确而有效的历史思想方法是在教学实践中长期锻炼的结果,同时也是学生巩固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渐渐成熟的标志,是教师充分挖掘历史基础知识过程中提炼的精华。

历史教师在创设教学环境过程中,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尽可能设计有利于促进正确历史思想方法形成的教学演示过程,结合教学内容用历史思想方法武装学生的头脑,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掌握历史知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强化历史能力训练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体操锻炼,因为历史发展规律本身就是一种切合于生活实践的科学思维方法。

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历史的这一优势,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全部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始终把历史发展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方法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逐渐加快,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地实时转变教育思想,以全新的人才意识和实践探索精神配合国家人才战略。

课堂教学是美育教育的主阵地,是提高学生美育素养的主要途径。

在历史教学中,经常结合我校的艺术特色,采用讲故事、同时极力拓宽本节课涉及的多方面知识。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以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并且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历史观察能力。

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巧妙提出问题、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历史知识智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贯穿到教学全过程。

素质教育的实现来源于实践,历史教学的目的是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发展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历史课本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有效应用,培养每一个学生良好的被历史实践证明成功的科学行为方式,并把这些实践经验转化为历史判断力。

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重现知识结构的形成过程,在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规律的习惯,增强应用历史知识的意识,提高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最关键的一项任务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尽可能选编一些有利于巩固知识的问题,在兴趣的激发下对学生进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强化训练,从学生最熟悉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历史发展规律,在科技进步与市场经济结合中发现有历史价值的问题,然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运用过程中夯实历史基础,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水平,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论文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讲解知识的引路人,充分带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应给自己准确定位,变一味地知识讲解为指导性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历史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历史文献讲解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给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其参与度,让其在愉悦的氛围中收获历史知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逐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要想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历史课的时间学好历史,首先就要让学生爱上历史课;要想让学生爱上历史课,教师就要改进教学方法,用趣味教学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多媒体集视、听、感于一身,它以其多样的表现手段、丰富的网络资源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历史课堂中,恰当好处的利用多媒体,让多姿多彩的文字、视频、音频资源冲击学生的感官,将历史讲活。

比如,在讲《辛亥革命》时,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电影《辛亥革命》的片段,其中展示了孙中山先生伟大壮举和当时革命斗争的艰苦以及革命志士的大无畏精神。学生看得聚精会神,对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也有了大概的了解。除此以外,我还时常利用多媒体资源给学生放一些与讲课内容有关的音频,展示一些图片,搜集一些网络资源等等。同时在历史课上运用竞赛形式进行练习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初中生有很强的好胜心,比着劲儿的学习才有动力,老师不妨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将竞赛融入课堂,增加课堂的多样性和学生的新鲜感,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比如,我在讲课前就告诉学生,本次课上的所有问题以抢答的形式出现,抢到问题并答对的学生能够获得小奖状。这样一来,有了奖励的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被大大地调动了,课堂气氛极为活跃。

总之,对初中历史的学习要掌握合适的方法和技巧,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提高授课质量,巧设课堂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历史教学,不断探索历史知识,积累学习经验,为其今后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曾焰.浅谈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形式下的教学技巧[j].华章,2012(16).

历史教学论文

嘉祥一中是我的母校,我和我的很多同事曾在这里走过了三年高中生涯。如今在县委县政府“三校合一”的大背景下,她走到了改革的十字路口,因为学生的成分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不同层次的学生进入一个集体学习,各种问题凸显出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很大。依据苏联巴班斯基的“可接受原则”,要求我们的教育要符合学生实际,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根据差异性的原则组织教学,就是我们所说的分层次教学。

一、分层教学是解决教育史上由来已久矛盾的有效方式。

分层教学本质上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是依据学生不同个性而进行的教育。公元前五世纪,万世师表孔子就实践了分层教学,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第六》)。在教育发展的最初阶段,东西方都是个别教育,但是随着西方文艺复兴的兴起,班级授课制和因材施教存在着矛盾,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地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围绕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学生的不同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使其素质得到发展,打破原来班级授课制的一次备课一劳永逸的局面。

二、分层教学是解决嘉祥一中大融合后的必由之路。

山东嘉祥一中建于曾子书院旧址,文化底蕴丰富,人文积淀厚重,儒风浸润深远,是一所传统的县域普通高中名校,建校六十余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已发展成为全省同类学校中的佼佼者,是当地教育的一面旗帜。2011年9月,新校区正式启用,原二中、三中并入嘉祥一中,实现了县委县政府“高中进城”“三校归一”的`宏大目标,并为全县普通高中发展均衡教育扫清了障碍。目前,学校一校两区,每个校区一级两部,层层竞争,12个教育科,教职工近千人,204个班,学生12000人,规模极其庞大。但是,新的起点总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高中进城,嘉祥一中一统嘉祥普通高中教育,这种近乎理想的做法是一把双刃剑,在实现了校舍、设施、生源、师资大均衡的同时,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学科教师优劣搭配,一个班级的各学科任课教师极不均衡;学生优劣搭配,每个班内学生成绩参差不齐,有的班级第一名和第二名的中考录取分差达到28分,54名学生成绩呈陡立阶梯排列。这种状况令教师感到上课无所适从,讲深一点中后进生因不理解睡一大片,讲浅一点优等生早已厌倦,课堂效率低,家长意见大,很多教师感到异常困惑。与此同时,每个班内师资和优质生源被稀释,难以出清华、北大这样的名牌高校学生,优等生被学困生所困扰,同时给班主任的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庞大的学校规模面临着复杂的问题和严峻的考验。面对这些情况,如果我们正确运用分层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目标上、具体落实上、评价机制上都得到客观落实,达到稳定优秀生,提高学困生,缩小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高中文科历史的分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学生分层坚持宏观分层与微观分层的有效结合。

1.宏观分层原则依据学部的现在分班编制,所有的文科班大面上分三个层次:科技班、普文班、特长班。科技班侧重于拓展广度,提升高度,加快进度,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挖掘出学生个性的、有创造性的见解和观点,在优化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普文班侧重于落实“双基”,讲练结合,少讲多练,以练促学,强化技能。特长班重在抓实课本知识,抓好正常进度。重点难点内容要反复讲,反复练,达到熟练自动化,使大部分学生能做好低档题。2.微观分层原则把学生高一、高二两次期末考试、高三入学考试五次考试的历史成绩相加后取平均数,排好顺序,然后按3:4:3的比例分为甲(上)、乙(中)、丙(下)三个小组。丙组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相对较弱的“学困生”,即能在教师和甲组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乙组是智力因素好,非智力因素差,缺乏刻苦向上的精神,成绩忽起忽落不稳定,但潜力较大的中游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启发下能独立完成部分练习题;甲组是智力和非智力素质均好,学习兴趣浓,求知欲望高,基础知识扎实,整体素质较高的优等生,既能够独立学习新的知识,完成作业以及老师的补充题,又可以通过协作帮助后两组同学解决疑难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层。

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结合学生的分层情况,可将教学目标分为识记、理解、掌握、运用四个层次,不同层次的目标对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是甲乙两组同学需要达到的中级目标,而“运用”则是甲组同学所达到的高层次目标。

(三)教学内容分层。

四个层次,基础、方法、能力、情感。其中,“基础”层次是甲、乙、丙三组同学均要熟练掌握;“方法”“能力”是乙组、甲组要求达到的目标;“情感”虽然是高级目标,但不受智力因素的影响,要求甲、乙、丙三组同学都要达成。

(四)辅导分层。

辅导具体的基础知识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要想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就必须从精神理念、方法、动力上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这样不仅可以把教师解放出来,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另外,还可以动员优等生去辅导学困生,让二者达到双赢的效果。

(五)考试类型分层。

题型层次分为选择题和材料选择题;能力层次分为基础题目和能力题目;考查类型分为背景类、概括类、评价类、认识类、变化类、比较类、特点类、开放类八大类。总之,分层教学可有效解决班级授课制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问题,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嘉祥一中实现大融合之后面临问题的各种思路。落实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自然和谐的环境中成长,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历史影视资源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主要作用,是历史课程革新的主力军,其素质能够影响教学的质量,而作为历史教学资源的历史影视资源,则直接影响着历史教师的教学成果。一方面,历史影视资源能拓宽历史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完善其知识结构。目前,我国高中历史教师不仅都受过高等教育的熏陶,而且都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是,有的教师却只精通某一时期的人文历史概况或倾向于某一特定历史环境的研究,这意味着教师对整个历史结构认知的欠缺[2]。而历史影视资源能有效帮助教师完善其历史知识结构,此外,教师也可依据自身扎实的知识对历史影视资源进行一定的历史考证,纠正其存在的不符合史实的显著错误,这不仅能有效促进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还起到了对历史影视资源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历史影视资源能以其声情并茂的特点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因此,教师若能将历史影视资源合理应用于历史的实践课堂上,就能有效提高历史课堂的趣味性以及生动性,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教学质量。

(二)与学生的联系

首先,合理运用历史影视资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时,就会能动地去学习。传统的历史学习对很多学生而言,都是枯燥乏味的,如果教师通过辅助影视资源向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解,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感官机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其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此外,通过影视导入历史教学、突破重难点、衔接相关史实与最新历史知识热点等,能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其次,学生通过对史实进行一定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以及概括等一系列认知活动,以此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历史的无法还原性和过去永久性及抽象性的知识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而历史影视资源的形象化、直观性等特点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再现历史,学生因此能快速提高对历史的感性认识并建立起历史的思维空间,从而加深对历史的了解和更牢固地掌握历史知识。再次,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历史都是在不断发展和不断进步,因此其具有一定的因果联系及规律性,倘若能够全面分析历史因果联系以及其规律性,便能全面掌握历史本质及揭示历史规律。而历史影视资源的运用能够调动学生思维,提高他们对历史的观察力、综合分析能力等,进而促进学生纵向思维及横向思维的发展等。最后,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如今,历史影视资源繁多,部分影视传播错误的历史事实,并且向观众宣扬消极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宣扬皇权崇拜、人治思想、奴才意识等,严重毒害社会文化,这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学生在观看历史影视作品时,要有选择性地观看并逐步养成历史批判性思维,做到以尊重历史史实为原则,这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和世界观。

总而言之,在信息化的教学活动中,将声情并茂的历史影视资源引入到高中教学活动中,不仅是信息社会的要求,更是历史教学的需求。若能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开发应用影视资源的主体作用,相信影视资源的优越性会更加发扬光大的。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

嘉祥一中是我的母校,我和我的很多同事曾在这里走过了三年高中生涯。如今在县委县政府“三校合一”的大背景下,她走到了改革的十字路口,因为学生的成分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不同层次的学生进入一个集体学习,各种问题凸显出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很大。依据苏联巴班斯基的“可接受原则”,要求我们的教育要符合学生实际,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根据差异性的原则组织教学,就是我们所说的分层次教学。

一、分层教学是解决教育史上由来已久矛盾的有效方式。

分层教学本质上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是依据学生不同个性而进行的教育。公元前五世纪,万世师表孔子就实践了分层教学,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第六》)。在教育发展的最初阶段,东西方都是个别教育,但是随着西方文艺复兴的兴起,班级授课制和因材施教存在着矛盾,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地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围绕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学生的不同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使其素质得到发展,打破原来班级授课制的一次备课一劳永逸的局面。

二、分层教学是解决嘉祥一中大融合后的必由之路。

山东嘉祥一中建于曾子书院旧址,文化底蕴丰富,人文积淀厚重,儒风浸润深远,是一所传统的县域普通高中名校,建校六十余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已发展成为全省同类学校中的佼佼者,是当地教育的一面旗帜。9月,新校区正式启用,原二中、三中并入嘉祥一中,实现了县委县政府“高中进城”“三校归一”的`宏大目标,并为全县普通高中发展均衡教育扫清了障碍。目前,学校一校两区,每个校区一级两部,层层竞争,12个教育科,教职工近千人,204个班,学生1人,规模极其庞大。但是,新的起点总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高中进城,嘉祥一中一统嘉祥普通高中教育,这种近乎理想的做法是一把双刃剑,在实现了校舍、设施、生源、师资大均衡的同时,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学科教师优劣搭配,一个班级的各学科任课教师极不均衡;学生优劣搭配,每个班内学生成绩参差不齐,有的班级第一名和第二名的中考录取分差达到28分,54名学生成绩呈陡立阶梯排列。这种状况令教师感到上课无所适从,讲深一点中后进生因不理解睡一大片,讲浅一点优等生早已厌倦,课堂效率低,家长意见大,很多教师感到异常困惑。与此同时,每个班内师资和优质生源被稀释,难以出清华、北大这样的名牌高校学生,优等生被学困生所困扰,同时给班主任的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庞大的学校规模面临着复杂的问题和严峻的考验。面对这些情况,如果我们正确运用分层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目标上、具体落实上、评价机制上都得到客观落实,达到稳定优秀生,提高学困生,缩小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高中文科历史的分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学生分层坚持宏观分层与微观分层的有效结合。

1.宏观分层原则依据学部的现在分班编制,所有的文科班大面上分三个层次:科技班、普文班、特长班。科技班侧重于拓展广度,提升高度,加快进度,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挖掘出学生个性的、有创造性的见解和观点,在优化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普文班侧重于落实“双基”,讲练结合,少讲多练,以练促学,强化技能。特长班重在抓实课本知识,抓好正常进度。重点难点内容要反复讲,反复练,达到熟练自动化,使大部分学生能做好低档题。2.微观分层原则把学生高一、高二两次期末考试、高三入学考试五次考试的历史成绩相加后取平均数,排好顺序,然后按3:4:3的比例分为甲(上)、乙(中)、丙(下)三个小组。丙组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相对较弱的“学困生”,即能在教师和甲组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乙组是智力因素好,非智力因素差,缺乏刻苦向上的精神,成绩忽起忽落不稳定,但潜力较大的中游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启发下能独立完成部分练习题;甲组是智力和非智力素质均好,学习兴趣浓,求知欲望高,基础知识扎实,整体素质较高的优等生,既能够独立学习新的知识,完成作业以及老师的补充题,又可以通过协作帮助后两组同学解决疑难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层。

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结合学生的分层情况,可将教学目标分为识记、理解、掌握、运用四个层次,不同层次的目标对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是甲乙两组同学需要达到的中级目标,而“运用”则是甲组同学所达到的高层次目标。

(三)教学内容分层。

四个层次,基础、方法、能力、情感。其中,“基础”层次是甲、乙、丙三组同学均要熟练掌握;“方法”“能力”是乙组、甲组要求达到的目标;“情感”虽然是高级目标,但不受智力因素的影响,要求甲、乙、丙三组同学都要达成。

(四)辅导分层。

辅导具体的基础知识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要想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就必须从精神理念、方法、动力上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这样不仅可以把教师解放出来,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另外,还可以动员优等生去辅导学困生,让二者达到双赢的效果。

(五)考试类型分层。

题型层次分为选择题和材料选择题;能力层次分为基础题目和能力题目;考查类型分为背景类、概括类、评价类、认识类、变化类、比较类、特点类、开放类八大类。总之,分层教学可有效解决班级授课制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问题,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嘉祥一中实现大融合之后面临问题的各种思路。落实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自然和谐的环境中成长,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发展到今天,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历史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具有极强的人文素养教育功能,这门课程不仅涵盖了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爱国主义情感,还对道德教育、学生民主观念的建立、法制观念的建立以及合作、竞争、创新等积极精神的培养都有所涉及。初中历史教育中加入人文主义思想教育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两方面基础上开展的,结合历史课程本身的特征和初中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人文主义思想教育不仅能够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正确地自我认识,启发学生对自我个性的充分发展,从而更加积极理性地实现自我价值,建立健全初中生独立、完善的人格。

2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人文主义思想教育。

第一,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教育要注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结合。当前的初中教育中对于历史科目的重视度还不够,很多学校偏重于科学知识的传授,对于历史这样人文知识为重点的教学科目有所忽略。但是,通过素质教育的改革,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认识到,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知识素养,还应该有健全的人格思想,因此,重视初中历史教育实际上就是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在一起,发挥其共同的积极作用。初中历史教学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因此历史课程不仅具有科学性,还包含了深刻的人文性。所以在初中历史课程的人文主义思想教学中不仅要体现历史知识的科学性,还要体现历史学科的人文性。

第二,更新初中历史教学观念,广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当前的初中历史课程因为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在进行人文主义思想教育的时候主要还是要依靠已有的初中历史教材。历史教师要善于在学科教材中广泛挖掘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与已经取得的成果,并将其贯穿在历史人文教学中。通过对人类文明创造史的进一步了解,学生很快能够建立一种执着追求的精神风貌,这是历史人文教育在陶冶学生情操、解放学生思想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培养的'是具有全方位素质的人才,他们不仅对中国近现代史有详尽的了解,还应该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提取无价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督促学生建立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勇往直前的民族主义精神。

第三,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探索精神。马克思在对于人的本质问题上曾做出过这样的论述:“活动是人的特性,自由自在的活动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从马克思的论述中说明人的存在其基本方式是具体的、现实的、自由自在的,而人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人才能在活动中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建立丰富的个性。这一道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是同样适用的。初中历史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中纸上谈兵,更多的是要在实践中出真知。根据当前历史课程的特点和人文思想教育的特殊性,初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在课外探索历史学科的奥妙,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对历史课程产生学习的兴趣。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提供历史实践活动的课题,鼓励学生在课外探索和挖掘课题涉及的人文思想,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展人文思想的自我开发和学习能力,这对初中历史人文教育往往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见,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教育应该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进一步有效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探索精神。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

根据学校工作的需要,本学期我担任毕业班的历史教学工作。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心得总结如下:

一、理论和实践结合。

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

二、备课。

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三、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目前的历史学科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历史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四、狠抓学风。

我所教的3个班,学生比较喜爱历史学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怕班主任责备,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分数低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五、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虽然大部分同学对该课很感兴趣,学习劲头也浓,只是差生面太大了,后进生基础太差,考试成绩都很差,有些同学是经常不及格,我找来差生,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一些学生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我就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付出一定会有回报。

六、抓好课后辅导。

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教给他们好的记忆方法,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复习,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监督。

在我的努力下,历史学科成绩有一定的提高,尤其在毕业班第一、二次质量预测中效果明显,但离学校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这些已成为宝贵的财富,将引领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提高和进步。

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是关于历史学的教育,而社会科与历史学有密切的关系,由此,便可知历史教学与社会科可以发生联系。全美社会科协会对社会科课程的解释为:“社会科是一门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各学科领域进行整合研究的课程,旨在促进公民能力的发展。在学校课程中,社会科运用人类学、考古学、经济学、地理学、历史学、法学、哲学、政治学、心理学、宗教和社会学等学科材料,以及人文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恰当内容,为学生提供了相互联系的,而且又是非常系统的社会研究机会。”[2]从社会科定义的角度可知,历史学可以作为材料为社会科所用,进行综合的研究。在韦斯里的社会科课程“六型说”(包括各科目独立型、非系统相关型、系统相关型、统合型、中心统合型和融合型)中,“中心统合型”便是以历史学为中心的。反之,社会科作为一门综合性质的课程,当然也可以为历史学所用。这体现在如果运用社会科的研究视野,当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时,思路就会更加宽广些,研究的角度会更加灵活多变,同时更能够较容易地去理解历史、感悟历史。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一些时事热点来对历史知识进行强化总结,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比如,在讲授《三民主义》时,许多学生可能对“三民主义”的意义都不太理解。那么教师可通过当前我国严重的物价上涨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人民生活的重要性,对党“提高民生”的思想进行解释。这样一来,学生对此知识点的记忆就会更加深刻。

(二)多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历史教学。

不管是新课程标准理念还是新史学理论,都要求教师的历史教学要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因此教师一定要将历史知识生活化。比如在讲授《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教师可要求学生问家里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了解他们年轻时的生活状况,再与自己的生活状况对比。这样学生不仅能对我国人民的过去生活方式有充分了解,还可以让他们明白当前幸福生活的可贵,激发他们珍惜现在、好好学习,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的雄心壮志。不难发现,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由于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日益紧密,以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充分将之与其他学科结合在一起。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与语文的联系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在所有学科中,语文是与历史联系最紧密的。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语文知识来进行历史知识地讲解。比如在谈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时,可通过《范进中举》或《神童诗》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来说明古代人们对科举的重视程度,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认识。这样,不但会使得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变得趣味横生,还可以提高了教学效果。2.与英语的联系教师在讲授其他国家的发展历史时,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学起来兴趣不大,这时如果教师适当地运用一些英语知识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授英国的崛起历史时,会提到英国的议会制度建立以及《权利法案》的提出,这些内容学生不但学习兴趣不高,而且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用“power”和“right”两个单词来说明“权力”和“权利”的区别,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权利法案》的意义。3.与其它学科的联系除上述内容之外,历史教学还与地理、数学、政治等各个学科都有联系。比如在讲授《新中国的成立》时势必会提到三大战役,那么可通过对这三大战役的地点进行分析,阐明三大战役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在讲授1929年“经济危机”时,通过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不同点的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其产生的原因;在讲授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时,可让学生知道“青铜”本来不是青色,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出土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出铜锈才变为青灰色的,因此称为“青铜”。总之,只要教师们用心去探索,史学新理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就会更加广泛。史学研究的进行使得其产生了各种新理论,历史将不再只关注“名人大事”,而是更多地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同时历史研究将更加依赖于其他学科。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主要多利用时事、联系生活实际、将历史与其它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将这些史学新理论运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优秀人才。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历史教学要发展,教学思想必须要革命。所谓应试教学,正副科意识,读史无用论等狭隘观念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思想障碍,故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化大教育思想已是刻不容缓。

二健立制度,加强督导。

教育制度的'健全与否,是直接关系到在初中教育,关系到历史教育,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长久教育的大事。过去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操作规程及教育评价体系最大弊端就是应试教学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如今我们教育制度注重教育的基础性,整体性,发展性和战略性,尽管这个制度尤其是操作规程和评价体系的构建仍处于探索阶段,但随着改革深入,相信历史教学在现代化教学体制下,定能有适当的位置。

三加强师资,改革教学。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尽可能聘用专业历史教师,实在要谦职,也要加强督导,培训,常规考核,立求做到称职。历史教师要加强进修,提高政治治理论素质,改善知识结构。

在教学方面,教师要切实把握初中生年龄特征和心里特征,改进教学。针对初中生的好动,好乐,好奇,好胜的特点,加强兴趣诱导,培养学生办历史小报,收集邮票,纪念章,排演历史节目等。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想方设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问题。

挂图,录象,幻灯片等历史教学设备能充分体现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因而对历史教学质量影响很大,学校在这方面应有积极的措施,一下子不可能备齐的,可以分阶段逐渐添置。历史教师也可以动手自制一些教学模型,幻灯片,或自我搜集一些音像资料,包括象历史博物馆,历史古迹,历史著作,历史名人等软件设备的功能,来提高我们的效率。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所面临的尴尬处境并由此引起的危害,是决不能漠然视之的,但也不能为此丧失信心,只要我们上下齐心协力,从历史教师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历史教育优而不乐的处境,必变为乐而不优的前景,对此我们信心白倍。

历史教学论文

(1)笔者在学案的使用过程中也注意到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出现学案“问题化”、“知识化”、“大众化”等问题,把学案设计成一本“练习册”,或简单地把答案直接呈现给学生;只强调知识技能,而忽视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思考题设计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这样做效果会大打折扣。

(2)课堂操作不当。由于学生的基础相差比较大,预习的程度也不一样,导致课堂上具体的环节很难把握,从而不能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

(3)学习小组效果不明显。在有的班级,学生的探讨和交流是很少的。以前没有上课交流的机会,现在给了这个机会,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用。还有一些学生在思想深处就打上了偏科的烙印,从而对于小科采取放弃或者不重视的.态度。同时,小组评价机制仅仅适合本学科,不少学生对此根本不在乎,导致小组评价如同虚设,这些都会影响到学习小组的课堂讨论效果。

(4)课堂驾驭能力不够。有时候,我们的课堂是不放就死,一放就活,一活就乱。小组的讨论很难展开,又很难收住。有的放不开,导致课堂沉闷,根本就不像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有些课堂过于活跃,影响到正常的课堂秩序。

二、思考与对策。

(1)学案教学的使用并不是完成学案就可以了,教师要善于创设历史情境,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把学生关注的问题引入课堂,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新知识中。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很好奇,做他们感觉是有意义的事情,并获得成功的喜悦,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2)在使用学案前做好每个板块问题的优化和课堂时间的预设等,设计出更符合自己授课风格的学案教学。可以找个别同学看看,做一做,根据其反映做调整,使学案更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情。

(3)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主导者,采取学生感兴趣的鼓励措施,比如小组长轮流坐庄,小组竞赛,评选最佳主持人或表现奖等方式,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结语。

笔者认为要根本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就要大胆尝试探索出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而学案则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它会让他们乐学、会学、学会,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达到学习目的,从而使历史课成为学生长知识,长见识,长才干,立思想,塑人格的好课程。

历史教学论文

(1)在每节课设置10~15分钟(最多不超过20分钟)的学生自主时间。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最多专注30分钟。新课改下,全国很多学校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都进行了很多尝试。如武汉市十二中的教学课堂是这样的:前一节课结束时,老师会把新课内容印成预习学案,发到每个学生手中。学校有专门时间,供学生自学预习。上课时,老师只讲15分钟,梳理学生集中提出的问题,并提出新的解题思路。其余时间以学生讲解题目、讨论为主。在课堂最后5分钟,老师对学生进行测试,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实际情况,我认为在每节课设置10~15分钟(最多不超过20分钟)的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在现阶段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这个自主时间设立出来,不是随意的,它应服务于课堂教学,有针对性,有预期目标,它的内容要由课程需求来决定,其表现形式可以是归纳总结、提问释疑;也可以是练习、讨论;还可以是演讲、辩论和观看视频等。(2)阅读历史人文书籍,撰写历史小论文。作为人文学科,知识的积累是一种开放自由、潜移默化的细水长流过程,需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若以一种急功近利的态度对待文科学习和成绩,是不可取的。除了学有余力的学生外,指导学生利用假期阅读历史人文书籍,坚持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好的.引导方法。此外,充分利用学科的独特优势,在重大事件或周年事件上,指导学生收集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这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人文素养有重要意义。

2.课堂教学中的措施。

(1)让学生参与课堂,让历史贴近现实。“学习金字塔”是启发式教学和合作探究学习的理论依据,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学习方式,学习者在24小时内所接受的信息保存情况的百分数,其中仅听老师讲授、被动获得知识能够保存下来的只有5%;而通过小组讨论、实际演练和立即向他人教授所学内容所保存下来的知识容量则相对更多,达到了50%、75%、90%。让学生参与课堂,必须让学生动起来,跟上节奏。如可督促学生坚持“五到”法则,即:要“眼到”,就是眼睛要看着黑板、看着老师,不能埋头听课;要“耳到”,听课当然要用耳朵;要“口到”,就是要及时回答老师的问题;要“手到”,就是指勾勾画画,把老师讲的东西及时记录下来。(笔记不是越多越好,应该只记重点和最有启发的部分,尽量简略,自己能看懂就行)当前面“四到”都具备的时候,自然也就“心到”了。让学生参与课堂,必须相信学生的能力。如在高二文科教学过程中,建议学生在每节课后自己归纳知识要点和体系,定期检查归纳本,效果很好;学以致用,联系实际,让历史贴近现实,一些复杂的问题可由老师作专题讲座,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以史为鉴的重要。(2)教学内容要抓中心。教学实践反复表明:一节课内,如果教学面面俱到,其结果只能是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疲于奔命,丧失热情。一节课只能有一个中心。原因何在?第一,从人脑的心理特点来看,人的大脑皮层中不可能同时有两个兴奋区域,一课一个中心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第二,从学生思维特点来看,高中生正处在抽象思维发展的初期,一课一个中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第三,从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来看,一课一个中心,学生围绕中心能将纷繁的历史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教学内容要精整合。新课程反对机械地教教材,提倡灵活地用教材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自己整合教学内容。整合教学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整合教科书的内容,二是整合教科书以外的内容。整合教科书内容就是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构建教学内容体系,突出主干,减少枝叶。由于新教材知识重叠部分较多,有些课目甚至要敢于动大手术、作大整合,这虽然对我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但却是历史新课程教学所必须为之的。(4)教学内容要深探究。探究学习需要依靠问题,但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探究。短短一节课内学生不可能凡事探究,如历史概念、历史名词、历史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课堂上依靠听讲、阅读等方式就能掌握。教学设计的探究性问题应围绕本课的中心,在教学重难点上展开,一般一课有一个深度探究的问题就够了,多了反而不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重难点掌握。(5)教学活动要重实效。这里所说的教学活动是指为常规知识传授服务的学生活动形式。这种活动的形式有个人活动和分组活动。个人活动和分组活动又有自由辩论、虚拟情境、角色扮演等等。实践表明,学生对这类活动非常感兴趣,也乐于参加。一般来说,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一节课设计一个这类的学生活动,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这类活动若设计多了,课堂反而显得华而不实,冲淡了主题。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