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热门21篇)

时间:2023-12-14 22:29:53 作者:书香墨

范文是对某种文字表达形式的典型样例,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种文字表达方式。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升写作水平。

对初高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

网络技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网络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了资源的整合。相对于汉语言文化而言,网络技术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内容,拓宽了汉语言阅读的人群,比如国外的一些文学爱好者可以借助网络就可以阅读我国的经典文学,同时网络的出现也为人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人们阅读的方式不再仅仅局限以纸质为形式的书籍上,这样可以为阅读人节省购买书籍的金钱和时间,让他们更加便捷的通过网络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内容。

1.1.2汉语言经典阅读可以净化网路环境。

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包含中国经典文化,其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它是对中国历史文人生活经历、创作精神的宣传与继承,通过阅读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让他们感知文化价值,可以净化阅读人的心灵,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树立优质的品质,这样可以让他们在网络环境中抵制各种不良的信息,宣传与发扬经典文化作品的内在价值。

人们通过网络阅读到了大量的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但是人们通过网络阅读更多的是为了满足感觉器官的乐感,而不能达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网络的出现阻碍了汉语言经典作品的阅读与体验,网络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冲突主要表现在:

1.2.1在表现形式上的冲突。

虽然网络为汉语言经典作品提供了广泛的展现途径,但是学生真正利用网络资源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人非常的少,学生真正关心的是一些网络中出现的各种网络言情小说、虚拟网络游戏说明,以及网络新闻等等具有现代气息的文章,造成这种冲突的主要原因就是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需要学生静下心,慢慢的阅读,感受经典作品的情感,感悟作者的写作情境,并且实现与作者在内心深处的心灵沟通,因此他更的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沉淀,而网络更多的是一种浮躁喧哗的氛围,不利于学生的心灵感悟阅读,比如在网络上阅读经典作品的时候,阅读人常常会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分散阅读者的精力,导致他们不能静下心细细的品读经典作品。

1.2.2在时代背景上的冲突。

网络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丰富人们的知识,也会影响人们传统的历史文化传承,生活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人们,他们的自我意识比较强,内心具有较大的浮躁情绪,甚至一些人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产生了怀疑的态度,而经典文化作品是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沉淀积累下来的,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时代背景特性,比如《三国演义》反映的是三国时代的历史文化,而《茶馆》、《雷雨》则是对旧社会、民国初期的社会现象进行的描述,而学生要想感悟经典作品的文化内涵,必须要将自己处身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但是现在的人们是没有足够的精力让自己置身于当时的社会情境中,因此时代背景的不同,人们无法体会文学作品的情境是影响经典作品阅读的重要屏障。

虽然网络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与体验之间存在着表现形式、时代背景上的冲突,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某些方面的结合,通过找准二者的结合点,可以实现二者之间关系的平衡。

2.1将经典阅读转化为网络视频资源,鼓励学生阅读。

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人们对于文字性的作品不感兴趣,而对于图像、声音相结合的作品则表现为非常的关注,而且现阶段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依靠网络视频资源,因此为了鼓励学生阅读,可以将一些文字性的经典作品转化为具有图像与声音相结合的视频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学校要组织相关的有利于学生阅读的社团组织,比如组织说书论坛,说书论坛就是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开展说书活动,在说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将自己阅读的一本经典文化作品以同学们比较容易接受的形式说出来,让学生们感受经典作品的情感,当然学生在进行说书之前需要认真的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感悟作者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将作者的真实想法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在说书的过程中熟练的讲解,同时学校可以将学生说书的的视频放置到网络中,让更多的感受说书的乐趣,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

2.2将课堂变成舞台,提高学生参与兴致。

单纯的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由于其内容枯燥、篇幅过长、情感过于细腻等对学生产生不了足够的吸引力,而如果转变阅读方式,将汉语言文化经典作品转化为舞台效应,就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进而在社会层面形成良好的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氛围,比如目前被学生们广泛演绎的《茶馆》就是一个很好地说明,学生们通过演绎《茶馆》话剧,可以提高学生对《茶馆》著作的了解,进而引导着学生阅读相关的知识;同时《茶馆》话剧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舞台以及配套设施,比如灯光、音乐、背景等,这些相关配套设施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利用网络制作,这样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学生了解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比如舞台中的背景音乐要根据舞台人物的情感起伏而变化,这就要求学生要了解汉语言经典作品的情感;同时也要鼓励人们将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借助网络技术实现经典文学作品影响范围的扩大,比如人们对《西游记》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变,这样《西游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会无形之中得到提升,人们也会无意识的阅读《西游记》。

3结束语。

网络发展与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网络既能促进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的创新与发展,也会给汉语言经典阅读方式带来巨大的冲击,但是它们二者之间具有相互融合的切入点,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融合点是发展汉语言文学作品的有效方式,也是在网络环境下继续发扬我国优秀经典文学作品,提升人们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根本途径。

对初高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

在新的形势下,这个传统专业如何生存下去,并焕发出新的生机,专业自身的改造是一条必由之路。因为不改造,这个专业就有可能不断萎缩。专业改造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课程的重新设置。传统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疏于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校期间感觉自己学了许多东西,但一面对工作实践却一筹莫展,大学所学的知识无法及时转化为实际工作的能力。要应对不断变化的新的形势,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者应该及时调整培养目标,通过课程的重新设置扭转这种重知识而轻能力的现状。

二、双语教学的内涵。

双语教学,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中的定义,指的是学校使用第二种语言或者外语进行各种学科的教学。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成为侵入型双语教学,是指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二是保持型双语教学,指的是学生刚入学使用母语,然后逐步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三是过渡性双语教学,是指学生进入学校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成为只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教学。双语教学就是将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直接运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知识的教学,使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学科知识的获取同步。在中国现代的教育环境下,中国高校的双语教学应属于保持型双语教学。

1、双语教学的目的与课程设置。

双语教学的要求是将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双语教学是用英语学而不是学英语的课程。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单纯的外语人才,而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能够熟练地使用外语与世界对话,在了解与译介国外的语言学与文学理论,同时将国内的文学与语言学研究的新成果介绍给国外的双向学术交流中,他们能够顺畅地通过语言障碍。现有的专业基础课与选修课中选择部分课程试行双语教学,如语言学概论、外国文学、比较文学、西方美学史等,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开设一些有特色的选修课作为双语教学课程。课程的开设最好是选择与西方文化背景相关的内容,比如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由于双语教学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在课余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预习与复习,因此学生同时学习的双语课程不宜超过两门,否则会因学生不胜重负而大大地影响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模式、学科式双语教学模式、结构式浸没教学模式、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目前国内各高校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这样几种:英文原版教材,英文板书,中文讲解;英文原版教材,中英文授课,中英文考试;英文原版教材,中文授课。现在有些学校将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全英文授课,英文考试的教学方式也列入双语教学的范畴。“双语教学在我国实际上指的是作为母语的汉语,与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联袂进行的教学模式。

3、考核方式。

由于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对于教学效果的考核也应该相应进行一些调整,应改变当前高校当中通行的百分制闭卷考试单一模式。为适应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双语教学应灵活运用笔试、口试、闭卷、半开卷等多种考核方式。为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应尽量减少考死记硬背的内容,而多测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课程的考试中,就可尝试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借助工具书将一篇长度适宜的文学理论方面的英文翻译为汉语。此法既简单,易于操作,又有效地同时测试了学生的文学理论水平与专业英语阅读能力。此外,还可以适当增加考试中的口试比重,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要避免“一考定成败”的现象,就必须加强平时的考核。

1、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

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材很多,但是大质量的关键。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加强教师的培养和引导,是双语教学中重要的问题。因此,需要制定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培养计划,在培养方式上,可以选择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教师,采取国外短期语言培训或聘请外教集中培训的方法,首先提高教师的口语及听力的水平,再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进行专业英语的培训。

2、加强双语教材的建设。

教材是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要保障之一。在双语教学中,最好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原版教材不仅有助于我国高校更新专业知识,有助于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外语思考与表达的能力,而且原版教材中使用的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能够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有所收获。但是,由于原版教材中的词汇较多,学生存在理解上的困难,教学效率偏低。因此在引进外文原版教材时,除了要严格审查和管理之外,还需要组织国内外专家参考国外专业教材编写适合我国使用的外语教材。

综上所述,在双语教学中,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存在着许多问题是需要我们依照科学的态度,认真实践,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王振华.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探讨[j].南京工程学院学通报,.

[2]徐宏晨.中国高校双语教学七年回顾[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3]杰克·理查德.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k].伦敦:朗曼出版社.1985.

对初高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

在新的形势下,这个传统专业如何生存下去,并焕发出新的生机,专业自身的改造是一条必由之路。因为不改造,这个专业就有可能不断萎缩。专业改造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课程的重新设置。传统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疏于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校期间感觉自己学了许多东西,但一面对工作实践却一筹莫展,大学所学的知识无法及时转化为实际工作的能力。要应对不断变化的新的形势,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者应该及时调整培养目标,通过课程的重新设置扭转这种重知识而轻能力的现状。

二、双语教学的内涵。

双语教学,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中的定义,指的是学校使用第二种语言或者外语进行各种学科的教学。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成为侵入型双语教学,是指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二是保持型双语教学,指的是学生刚入学使用母语,然后逐步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三是过渡性双语教学,是指学生进入学校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成为只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教学。双语教学就是将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直接运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知识的教学,使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学科知识的获取同步。在中国现代的教育环境下,中国高校的双语教学应属于保持型双语教学。

1、双语教学的目的与课程设置。

双语教学的要求是将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双语教学是用英语学而不是学英语的课程。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单纯的外语人才,而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能够熟练地使用外语与世界对话,在了解与译介国外的语言学与文学理论,同时将国内的文学与语言学研究的新成果介绍给国外的双向学术交流中,他们能够顺畅地通过语言障碍。现有的专业基础课与选修课中选择部分课程试行双语教学,如语言学概论、外国文学、比较文学、西方美学史等,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开设一些有特色的选修课作为双语教学课程。课程的开设最好是选择与西方文化背景相关的内容,比如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由于双语教学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在课余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预习与复习,因此学生同时学习的双语课程不宜超过两门,否则会因学生不胜重负而大大地影响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模式、学科式双语教学模式、结构式浸没教学模式、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目前国内各高校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这样几种:英文原版教材,英文板书,中文讲解;英文原版教材,中英文授课,中英文考试;英文原版教材,中文授课。现在有些学校将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全英文授课,英文考试的教学方式也列入双语教学的范畴。“双语教学在我国实际上指的是作为母语的汉语,与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联袂进行的教学模式。

3、考核方式。

由于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对于教学效果的考核也应该相应进行一些调整,应改变当前高校当中通行的百分制闭卷考试单一模式。为适应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双语教学应灵活运用笔试、口试、闭卷、半开卷等多种考核方式。为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应尽量减少考死记硬背的内容,而多测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课程的考试中,就可尝试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借助工具书将一篇长度适宜的文学理论方面的英文翻译为汉语。此法既简单,易于操作,又有效地同时测试了学生的文学理论水平与专业英语阅读能力。此外,还可以适当增加考试中的口试比重,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要避免“一考定成败”的现象,就必须加强平时的考核。

1、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

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材很多,但是大质量的关键。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加强教师的培养和引导,是双语教学中重要的问题。因此,需要制定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培养计划,在培养方式上,可以选择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教师,采取国外短期语言培训或聘请外教集中培训的方法,首先提高教师的口语及听力的水平,再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进行专业英语的培训。

2、加强双语教材的建设。

教材是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要保障之一。在双语教学中,最好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原版教材不仅有助于我国高校更新专业知识,有助于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外语思考与表达的能力,而且原版教材中使用的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能够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有所收获。但是,由于原版教材中的词汇较多,学生存在理解上的困难,教学效率偏低。因此在引进外文原版教材时,除了要严格审查和管理之外,还需要组织国内外专家参考国外专业教材编写适合我国使用的外语教材。

综上所述,在双语教学中,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存在着许多问题是需要我们依照科学的态度,认真实践,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王振华.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探讨[j].南京工程学院学通报,2007.

[2]徐宏晨.中国高校双语教学七年回顾[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

[3]杰克·理查德.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k].伦敦:朗曼出版社.1985.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对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的思考教育论文

在素质教育新课标的导航下,学案教学方式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在老师的授课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有学习目标并发挥个人主体性质,帮助学生学习课本内容。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高中数学学案教学方式的重要性及其应用意义。

1.高中传统教学模式与学案导学模式的不同。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大家都认为老师是课堂的操盘者,学生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去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实现自主学习,不能配合老师的讲课。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既有优点外又存在一些弊端,主要包括:首先,传统教学模式的关键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与灌输,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机器。其次,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程序化的环节,即课堂的结构是由一系列的环节联系起来的,每个环节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再次,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重视教学结果,学生只是单纯地去死记硬背所考的知识点,教学效果并不乐观。然而现在的学案导学方式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过程中。

2.数学学案的设计结构。

在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模式中,学案的设计非常关键,它是学案实施的'必要条件,学案内容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我们要掌握学案编写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主体性原则。这里所说的主体性是指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原则,这对学生的教学设计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高中数学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同时多提供一些机会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的生活中,除此之外,学生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馈,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2)学案设计要有引导性。高中数学老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引路人和指导人,在编写学案时应该根据课本知识的内容,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意愿,保证教学的质量。(3)学案设计要有方法性。这里的方法主要是指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其一个个地讲授题干,不如把学习的方法教授给学生,这样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学习效果。(4)学案设计要有系统性。系统性是指学案的设计要遵循授课内容的完整性和条理性,只有这样,学案才会发挥它最大的价值。学案的结构通常由五部分组成:(1)授课标题;(2)学习的目标、重点、疑难点;(3)学习内容的活动设计;(4)总结学习结果;(5)练习汇总。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正一步一步地走进了各个阶段的教学中,通过图形的显示、动画的模拟,多媒体教学展现了它的独有魅力。通过多媒体教学,有许多知识可以图文并茂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非常直观清楚,更方便学生对于复杂问题的理解。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节约教学时间,只需要鼠标轻轻一点,大篇幅的知识点就会呈现到屏幕上,这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接收更多的知识。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还可以使教学思路变得更加清晰,所学的知识内容也会更有层次性,教学也就更具有计划性了。通过使用电脑等多媒体设备,教师的板书也变少了,教学压力也会相对减轻,教学质量也比以往有了提升。现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呈现出很多优点,但是传统教学也是别的教学方式不能取代的,传统教学过程中更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双方的交流,这种教学思路有利于培养双方情感,同时板书的书写会比较方便。教师要避免过多地依靠多媒体设备讲课,要分什么样的知识适合多媒体,什么样的知识适合板书,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把握和利用好两者的优势,合理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教学质量实现质的突破,教学效果也就能变得更好。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新课标的引领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清楚地意识到教学方式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教师要不断创新,变换授课过程的教学方法和情景假设,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给予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结合实践充分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及其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对数学学习有实质上的突破。

对初高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

摘要:汉语言文学在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学科内容,在网络环境下,其传播方式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还有其未来的发展传播将会沿着哪个方向发展,这些都是当前值得研究的问题,如何在网络的环境下更好的传播汉语言文化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并且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继而优化汉语言传播效果。

关键词:网络环境;汉语言文学;传播策略。

现如今网络已经侵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汉语言文学的传播造成极大的冲击,其自身蕴含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将会极大程度冲击人们已有的汉语言知识,从某种程度来说,既是发展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如何克服挑战则是本文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对此展开深入的探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为之后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1借助网络开放信息环境,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现代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同时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普通话的学习逐渐引起重视,这对教师与学生的要求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使其能够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奠定良好的基础。从目前形势分析,网络环境下对现代汉语教学造成极大的冲击,这必须要在教学及教学模式上不断创新,这样才能跟随时代发展的脉搏。例如:学生在学习汉语言过程中,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学习口语,练习普通话,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必然能够让学生从网络中获取到自己所需资源,还能够通过视听及模拟练习,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水平不断提升。网络环境相对来说是比较开放,所有学生都能从中学习汉语言相关知识,这使得网络这一平台构建存在极大的作用性,未来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搭建网络平台,锻炼口语能力。

网络平台的构建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的平台,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获取相应网络课程,并且能够积极参与其中,随机筛选教学内容,并且按照设定好语言情景组织练习,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提升他们的口语能力,与此同时,还能使其具备应变能力,这样还能克服实际教学课堂中遇到的困境,改善学生学习的效果。学生能够克服心理障碍,必然能够提升他们汉语言学习的效能,由此能够推动汉语言传播的有效性。搭建网络平台能够为学生创造口语锻炼的机会,也能增强他们学习的有效性,所以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必然能够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其更好的发展。

3组织合作教育。

传统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学习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单方面知识的传输无法增强课堂效果,这使得汉语言文学教学显现出教学的弊端,特别是针对其应用性极强的特点。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环境下,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为汉语言文学学习创建良好的环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构建个性化及多样化的并且是合作的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网络为汉语言文学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当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得以改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网络中汲取更多的资源,借以弥补当前学习上的弊端,通过网络平台能够与教师进行及时沟通,并且将信息及时反馈至教师,在教师的有效辅导下,学生必然能够获得尽善尽美的结果。与此同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组织多样化合作学习活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设计以下活动类型:辩论、评论等话题性活动,这样能够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环境,并且进行自主学习,获得相对较好的自主学习效果。

4编制网络教材。

网络环境下汉语文学的传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这其中受到最大影响的是传统教材资源,其显现出极大的落后性,无法满足时代需求,正是因为以往汉语言文学教材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在容量及传播形式备受影响,针对上述情况必须要进行适当的改革,将教材与网络资源融为一体,有效吸收彼此的优点,形成全新的网络化教材,这样才能够满足当前教学需求。从某种层面来说,编制网络教材可以说是势在必行的,并且能够彰显出其自身的优势性。例如:大容量、超链接、数字化、互动性等等,针对学生学习层次的不同,他们可以筛选适合他们的层次,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都能够提升。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材也在发生极大的变化,逐步向网络教材方面过渡,这样才能将网络资源的优势性有效发挥,这使得网络教材在汉语言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突显,成为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教学逐渐累积教学经验,并且越来越成熟,这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促使汉语言文学学习效果得以显著提升。

5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化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既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如何克服挑战把握机遇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协作,从而有效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有效的学习交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性。本文中将重点阐述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需要完善的方面,以期获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鞠松男.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探究[j/ol].北方文学(下旬),20xx(01):130.

[2]李小丽.网络环境对高职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影响探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21(06):77~80.

[3]郭华坚.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j].电子测试,20xx(12):80,72.

[4]李永生.网络环境下高校汉语言文学的传播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xx(07):352~353.

[5]多杰东主.关于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分析[j].中国报业,20xx(16):115~116.

对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的思考教育论文

面对新课改的实际,面对教材整体编排的变化,面对教材引入的亲和力,结合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及一年的教学实践,感觉北师大版教材有利于开展探究性活动,给学生更大的主动性,同时,也由于教材的“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1.转变教学观念。

以前我们经常讲:“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需要一桶水”,现在要反过来讲:“要用教师的一滴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毕竟现在教材要求学生参与意识强,要求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教材中很多定理,都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通过思考,通过动手而直接得到的。新教材为了更加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知识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而造成理论知识很少,只提供基本框架,而相应内容必须由教师引导和补充,这就有很大的可塑性,到底要补充多少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标准,容易造成两个极端,对于无高三教学经验的教师那可是“水过地皮湿”,因为对旧教材没有先入为主的原因,使得他们基本上就不补充,也没什么可补充的。因而教得快,但会造成容量不够,无东西可教;而对于有高三经验的教师,因为前面知识的积累,经常会凭借自己的已有的高考复习经验进行补充,这就会造成容量大,教学进度慢,课时不够,不能够按时完成任务等问题。面对诸多问题,我个人认为两种处理方法都不恰当,应根据实际情况出发,折中处理,先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地补充适当内容,才可能适应高考。

2.教学条件难于适应新教材要求。

教材中的很多实例由于非常靠近现实生活,所以很多数据非常大且不规则,计算时常用到计算机,很多事例、很多函数模型须用图形来表示,这也需要借助计算机才能实现,很多普通完中的教学设备都无法达到要求,这也会给教学上造成一定影响。

3.如何处理背景知识、课堂延伸材料和课内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

拿到北师大版新教材的第一感觉:内容丰富了!除了原来单调的数学知识、公式符号外,还在例题设置中尽可能贴近现实生活,重要的定理不仅有清晰简明的推导,更有背景知识的引入,应用知识的拓展,还有数学历史的介绍,更全面地让学生体验数学、感受数学。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实现这些要求无疑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只是就数学讲数学,一点扩充都做不到。对数学和相关学科的联系、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对物理知识和数学史的了解都应当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具体实施中,我也发现这样的问题,有时很需要把握一个“度”,过多地注重这些内容,课堂上表面很热闹,但教学目标确缺失了。当然,背景、应用、过程和历史该如何与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很困难的。其实,讲背景、讲应用等都是为讲数学知识服务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更有兴趣的学习数学知识。

4.新课程会有新高考。

新课改对教师对学生无疑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要一一完成这些要求确实不容易,实现新课程的理念,使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高靠的决不是几堂公开课,几次做秀的研究性学习。但要在日常教学中始终渗透新课改精神,教师很难做到,因为有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新教材相对旧教材而言,缺少了很多基础训练,使得部分学生思维虽然开阔了,但运算能力差了很多,在课堂上还需对新教材的内容进行补充。很多同事都认为新课程固然好,但学生的考试成绩大不如从前好了,缺乏必要的重复练习,因为时间不够,大部分的教师都感觉一直是在赶进度。有些老师基本上还是按照老教材在教学,新教材也用老教材也用,练习还是要跟上,因为考试成绩最能说明问题。应该说只要高考的压力存在一天,教师和学生就无法摆正心态,真正彻底全面地实施新课程。这其实还是回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问题。应试教育的核心是怎样在考试中得高分,并以此作为其它的先决条件。素质教育并不排斥高分。如果说素质全面的,健康发展的,分数就一定低,这也是不符合逻辑的;相反,素质全面地,健康发展的,分数也一定高,当然是不是应当高到应试教育那种程度,倒不一定。应试教育的关键误区是把“如何应付考试”当成了教育的核心,把考试成绩当作衡量人的唯一标准,在这个指挥棒的驱使下,人们无法重视素质的全面,健康的发展,使得孩子的许多素质被扭曲了。这场新课改有意识地在这方面做出努力,但迷茫的老师和学生还是在翘首以盼第一场新课改下的高考。新课改下的高考命题形式虽然已经出现,但是真正的高考试题是怎样的,还不得而知。

5.多媒体的使用。

新课程主张使用多媒体教学。在教材中很容易发现新课改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上的应用,并在配备的光盘中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课件,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的吸收知识,提高课堂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但我还是认为,多媒体知识教学的辅助手段,选不选用多媒体要看教学内容。尤其是数学这门学科,有些直观的内容用多媒体还是不错的,但有的内容诸如让学生思考体会的问题不是很适合多媒体教学的。在模块一的教学中我很少用到多媒体教学,而在模块二的教学中,第一章的内容我大部分采用多媒体教学,因为空间几何体这部分的教学采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的展示空间几何体的性质,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刻的学习掌握。现在对多媒体教学存在一个误区,每次公开课或者竞赛课的时候,总是让教师做课件等,认为多媒体教学才是好的教学方式,我觉得也是对新课程的理解存在偏差。

总之,新教材将带给我们很多挑战,也给我们全体同仁一个锻炼的平台。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激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创新。在新课标下,数学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有待我们不断去探索,去创新,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对初高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与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经逐步转变成人才的竞争,全面推行现代化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被看成是我国重要的既定政策之一。汉语言文学作为研究我国语言的词语、句法等方面的重要基础学科,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初高中汉语言文学教学水平、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使其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教育界中备受关注的热议话题。

论文关键词:汉语言文学问题浅析教学模式课程内容信息技术。

(一)传统教学模式阻碍教学进程的推进。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等基本模式是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经常见到的,这严重阻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水平的提高进程,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社会主义是场景经济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的今天,拥有较强的语言能力以及合理运用语言的能力才是优秀人才所应该具备的,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调整和改造。

(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等不够强。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以及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更新,但是从现阶段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来看,在知识点的选择和观念的更新上都存在着偏离实际、不符合学生成长特点的问题,没有更好注重学生学会利用知识来推动实践的培养,观念落后、方法陈旧等使得汉语言文学的实用性没有得到精准地开发和运用。

(三)教学手段单一,现代化技术运用不到位。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发展是个性特征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对教学手段做一定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新时期新情况的需要。然而,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等单一教学手段依旧存在,不利于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热情的充分调动以及教学质量的完善,同时现代化教学方式运用的不够到位,不能真正发挥出信息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和推动力。

(一)在确定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完善和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具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文学作品创新能力、知识与理论的传承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是初高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围绕着这个教学目标去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不仅使得新的教学手段符合学生发展的个性特征,而且有助于推动汉语言文学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得以发展。教学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教师首先要具备高度的教学热情,用自己的激情去带动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上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适当的教学情境来深化教学主题,比如在某些作品的解读和欣赏时,教师可以事先带领学生参观和游览当地的名胜古迹,在参观中教师加以适当的言辞穿插,进而引出课堂教学的内容以及主要意义所在;教学并不是让学生掌握到基本知识既可,教师要适时地培养学生在把握文学的基本内容和规律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和内涵,为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重要的基础……总而言之,由于发展情况以及教学实际的不同,教学模式的完善和创新的途径是截然不同的,只有探寻出真正适合推动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才能使得教学的最终目标得以实现。

(二)进一步完善汉语言文学课程设置,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在汉语言文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进程中,书面写作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等已经成为它最基本的专业素养,因此将课程整合形成经济实用型课程体系是符合新课改和时代要求的重要举措,必须在加以分析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地设置和确定,为课程内容的设计做好铺垫。精心设计课程内容,首先要把课程内容的编制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紧密地结合起来,找出其中的欠缺点并且加以完善,为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提供了催化剂的作用;其次,教师要时刻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最前沿的学术话题等的动态,并且恰当地将这些内容整合到课程教学中去,保持汉语言文学的新鲜和时代性;再者,在教学课程内容的设计和确定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在阅读鉴赏、沟通交际、管理策划等因素的培养,让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还有,不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汉语言文学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借鉴经验,来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也为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和内容的创新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慢慢探寻和总结,不断丰富和更新。

(三)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汉语言教学的发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并且获得扎实的文学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推动力,不仅可以促使教学方式地不断改革和创新进程,而且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与时代发展的步伐并驾齐驱。具体来说,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课本中的文字与鲜明的视觉、听觉形象充分地结合起来,将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场景显现出来,不仅可以辅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作者的思想,而且仿若身临其境,获得最佳成效;教师要确定某个课堂主题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在网上检索和讨论,在课堂中与学生交流经验和知识成果,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氛围,从而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更好地创新教学手段……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科学技术的运用只要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就能充分展现出其所具有地独特魅力,使得初高中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和手段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

三、结束语。

在飞速发展的21世纪的今天,作为中华民族进一步文明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文化基石的汉语言文学,其重要地位和独特魅力日益突出。初高中汉语言文学教学是丰富学生文学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和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要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真正激发出汉语言文学的重大意义,推动中华文明的延续和进步。

参考文献:

[3]刘良惠,张先华。教育观念的革命[m].重庆大学出版社,.

对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的思考教育论文

1.重视方法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发挥。

在现阶段的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大多存在着过分追求解题方法多样性的问题,对于一道数学题目,所介绍的解题方法少则几种,多则十余种,在这些方法中,有些的确构思巧妙、独具一格,但有些却是牵强附会,刻意制造答案的不唯一性。对于解题方法的过多追求使高中数学课堂从表面上看热闹非凡,但实际上当课程结束时,学生对于题目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另外,教师对于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和模式也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数学素质的提升。

2.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改进和完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历来是高中数学所追求的`教育目标之一,诚然,这种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过分追求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了自身作用,因此,导致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数学能力只能在原地徘徊,这样不仅降低了教学效率,也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改进方法。

经过我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结合高中数学的特点,我觉得应该重点给予学生数学学习方法上的指导,“黑板—教材—教师”历来是高中教学的传统模式,而现代数学的教育理论则认为,除了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正如古语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联合作用势必会进一步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1)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对自身数学能力和成绩的重要意义,改变他们只懂得听教师讲解的传统观念。(2)教师要在教材中挖掘出适当的学法因素,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融入传授知识点过程当中。(3)要加强总结。教师要注意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前一阶段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这样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也能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学习方法的相关内容,促使他们对这些方法进行理性反思、强化和固定,最终将其熟练地掌握。

高中教学内容与初中教学内容相比,更加深奥、复杂。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既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又将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培养起来,这是对教学工作者的一个挑战。40分钟的时间,每一位任课教师都集中于学生兴趣的引导、教学效果的提升、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任务的完成,所以,教师要不断地深入探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对初高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文学,虽说文学是作家对生活的思考与观察,但是,文化时代的不同,也会给文学的世界带来不一样的审美景观。一九八零年代的中国文学是从对历史的沉思中走过来的。那个时代文学的主旋律就是沉思的审美。文学沉思了历史,沉思了人性,沉思意识形态,就连文学自身也沉思了。通过创作的角度可以看出,历史的沉思以及政治的拨乱反正是赋予文学创作的新的声音。

作家与诗人对于伤痕都进行了揭露,对历史进行反思,发出思想拯救的呼声。尽管说在一九八零年代的十年中,有很多不一样的文学思潮相继出现过,但是,从整体来讲,文学的审美沉思也历经了十年,就像一盏灯一样,不但牵动着渴望的光明,也牵动着理想的心灵。不但作家与诗人在创作的实践中沉思历史,沉思现实,并且,文学理论家们也通过文学理论的角度对社会、人性进行了沉思,并且,对文学本身也进行了沉思。从宏观角度来看,一九八零年代文学的审美沉思是向五四时期人的文学这一目标回归,与此同时,更离不开群体展开,作家的自我表现与社会群体的心声是相通的,通过讲真话,抒真情的方式对人民的心声进行了表达。文学依然处于意识形态的核心,每出现一次文学新潮都伴随着理论界的激烈争论,诗文并没有处在读者与作家的美感趣味的中心点,而是教化功能以及实用的政治功能的体现。例如卢新华的《伤痕》,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李顺大造屋》,柯云路的《新星》等,在这些作品当中,作家的心是与大我的心燃烧在一起的。

因此,一九八零年代的文学的审美沉思,不但是延续了五四以来人的文学,而且,也体现了意识形态观念的文学化。所以,沉思一词不但孕育了十年的文学,这十年的文学同样也在沉思中迈向前方。可以说审美沉思是一九八零年代文学的主题,正是由于对人生解放的追求,以及对复杂人生的直接面对的这种审美沉思,才使得一九八零年代的文学显出了其自身的特点,不但具有一定的理性,而且非常的凝重,审美的色彩有正剧,也有悲剧,把作家以及文艺理论家们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壮志展露出来。

二、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特点的分析,以及不同时代中的汉语言文学中的审美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对于汉语言文学我们正在试图进行一种更新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生失误是必然的。所以,我们也非常热诚的期望广大的学术界的朋友们参与到探索的行列中来,给予我们批评,同时也做出相应的指正。我们希望汉语言文学审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会变得越来越成熟,未来的发展空间更宽阔,成为我们国家学者们对世界美学园地的一份新贡献。

新课改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论文

摘要:数学是人类数形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从学生发展角度来说,掌握各学段数学知识和技能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新课程改革注重教学实践,立足课堂探究,着眼学生综合发展。在教学中,要思考教学问题,把握课改重点,采取教学策略,促进教育发展。

关键词:数学课改思考。

小学数学教育,无论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活动还是教学评价、教学实践,各个方面都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新的“教研教改”理念也在教学环节中逐步渗透和深入,根据学科性质和学生成长需求,教材内容编排有所侧重。我觉得,小学数学具有“与生活联系密切,内容开放,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建立学生主体地位,探索式学习方式明显,注重创新思维培养”等特点。笔者现就新课程理念下的一些教学问题粗谈几点思考,与同行商榷。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以课程内容学习活动为主线,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堂练习等方面,应该把握以下要求:

1.要深化理念认识,立足教材内容。小学数学内容要求我们要树立新教材观,灵活运用教材。现行教材经过了历次改革,融合部分国外课程及教改成功的经验,结合义务教育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特点,具有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创设宽松学习氛围等性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性与感性协调发展。

2.要注重角色转变,精细设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前提下,要联系生活,在数学中创设童真童趣教学素材,注重学生情感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根据学生差异,安排教学内容要有“弹性”,应在过去已有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灵活运用,选择探究式教学手段和体验式学习方式,有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从新课程改革思想看,小学数学要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1.注重联系生活。农村学生对数学有一种畏惧感,觉得数学遥远,无法触摸、感知,太抽象,不容易理解。

所以,教学时,要尽量提取学生生活中看得见、用得着、听得懂、体会得到的内容,举出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生学数学和用数学的'信心。2.注重主动学习。新课程改革体现了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主动、全面、综合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保证人才规格的多样性。按学生是主体、主动发展的教学原则,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展合作式、探究式、自主式、交流式的学习方式。

3.注重课堂活跃。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由被动学习向探知科学转变。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设疑诱发、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转变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丰富生动、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动手实践、尝试练习,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1.教学内容生活化。密切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提供数学活动和交流机会。教学应与学生生活充分融合,让他们从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和探究数学,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教学过程探究化。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是实践再创造。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己参与科学研究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就是“再创造”。因此,教学时必须注重学生能力的形成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实践数学、运用数学”。

3.教学评价多元化。新课程要求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即时评价与长期评价来评价学生,但并不表明要完全抛弃考试分数。新课改要求不能把考试分数当“靶子”,不能让“形而上学”泛滥,要把形成评价与考试分数有机结合使用,学生好的、正确的、新颖的观点,应肯定和表扬,要注意表扬与批评的有机统一,注重学习成果评价导向。

数学是社会数形交流的语言,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应立足学生数学思维“转化”,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数学思维品质。数学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有教学评价、教学实践等方面都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中,教师能不断思考教学问题、把握课改重点,采取教学策略,依照数学本身的发展规律来构建生动、优质、高效的教学课堂,就会不断提高数学教学实效,促进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峰数学课:亮出你精彩的结尾[j].小学教学参考,。

[2]邢宝志小学数学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j]教改研究,。

对初高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

摘要:研究汉语言审美问题能够让汉语言这门学科发展前景变得更好,能够让汉语言文学特点等充分掌握,对于汉语言的文学进行了解析,比较仔细的讲解汉语言文学中特点进行了分析,也分析的古代文学的中审美特点,还对于在新时代下,传媒汉语言文学有哪些特点。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审美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所包括的内容很广泛,涉及的领域也比较多,其中要掌握的知识点也很多,在这个时候,汉语言文学表现出来的没一个特点,都是世界的,很多国家都开始重视学习汉语,也就表明汉语的魅力非常大,本文就是具体的分析汉语文学其中的审美。

汉语言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主体,对于中国来说。汉语言是我们的母语,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热爱自己的母语,汉语言文学就像语文一样,是为了培养我国良好素质的人才,让语言文化得到发展,目前,汉语言教育是一个门比较重要的学科。中国文学、世界华文文学、汉民族文学这三个组成了汉语言文学,对于中国文学研究主要是重视文学的发展多样化、对于汉民族文学来说主要研究的就是历史中出现过的文学,大多是传统的文化具有民族特性。世界华文文学就是在世界上汉语表现出来的特点。通过这些,让汉语言文化再进步一些,作为一个人文学科,要把握其特点特性,感受当中的文学魅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汉语言文学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要想在实际创作中表达美的感受,是一件非常难得事情,因为在古代,容易把语言和审美分开来看,经常顾此失彼,要么特别重视一方面,另一方面完全不管。比如法家的作品,教育的就是人们要懂得用法,比较强调的是法的重要性,但是这些文章毫无美感,让人没有读下去的欲望,就好像现在的教学一样,一味的传授知识,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还有一种就是只注重文学上面的美感,一点实用性都没偶,写一些看着比较美的文字,但是实际上不能让人获得什么启示。

2.1古汉语来源生活。

在学习古代汉语言文学的时候,就会研究文学中想表达的时候内容,有什么样的意境,但是在这些意境背后,都是从生活中来源的灵感,在经过作者的渲染,往往能表达出想表达的情感,古代的时候创作经常是要仔细观察身边的生活,然后表达自己的感情,让文章有作者自己的审美和意境,这样的创作会让文章变得在有美感的同时也会让人们有所启发,所以在解读古汉语言文学的时候,要善于思考其中的意境。“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所渲染的气氛就是不同的角度来看同一件事物都是不一样的,作者通过一波三折的描写,让读者有了想读下去探讨其中缘由的意愿,同时这种氛围还让读者领悟了道理,是文学与审美的结合。汉语言文学就是通过身边的事情来阐述一些道理,让读者有所思考,从而得到道理。

2.2古汉语言可以侧面描述内心观点。

在古代的诗歌中,常常会发现作者通过诗歌侧面的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描写的非常形象,用这种描写来表达自己心中所想。这就说明了古汉语言能够全面的作者表述内心,在唐代著名的诗人李白的诗中,我们常常会感受到他心中所想,所发出的感慨,比如《早发白帝城》就抒发了自己流放途中遇赦返的心情。通过景物的描写,能够让读者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也能够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就此我们就能看出来,古汉语言的美感表现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烘托出氛围。

4.1汉语口语的审美汉语文学中最重要的还要数语言的审美,因为不同的地区的汉语拥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正是由于汉语言文学的学科属性,致使学习汉语言的学生的文学能力以及文学素养都会拥有很高的造诣。在汉语言的应用过程中,语言的运用拥有很强的规律性。正是由于我国的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少数民族之间的语言有所不同,不同地方的语言也是各不相同,一般来说,普通话是所有国学语言的标准,汉语的审美要与普通话靠拢,但是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南方区域很难分清卷舌,就会分不清许多读音,讲很多的读音都说成一个;而与之不同的是,北方区域的普通话虽然较之南方较强一些,但是由于北方人们对于卷舌不是特别敏感,也使发音不够标准,就不能准确的说出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所以,在口语方面的审美,就存在着地方差异。

4.2汉语书面语的审美汉语言文学中的代表就是古代的诗歌,因为这些诗歌一般都是朗朗上口、对仗工整,并且还能够表达出深刻的感情。往往是人都会采用一些华丽的语言来描写景物,或者是运用白描的方式,来真实的描绘景物,有的诗词则是用词鲜活,不会随波逐流,有的诗词则是简单明了的表达含义,一语中的,道出重点,有的诗词则是在其中蕴含深刻的道理,通过正面描写景物,或是通过侧面的描写,来衬托出自己的心中所想。有些古诗中的悲剧描写并不是真正的悲剧,而是会为读者带来更深的震撼,而非悲伤;而有些古诗中的喜剧则不尽然是读者的趣味所在,而这种戏剧往往是一种反讽,来揭露一些现象,挖掘事物的本质。这就充分体现出了诗歌的审美的另一种形式,帮助一些汉语言文化的研究者们更深层次的领悟到汉语文学的真谛,能够审查到汉语文学中的美感,弄清楚汉语言文学的审美标准。

结束语。

汉语言文学处在不一样的时代会有不一样的审美,在通过对汉语言文学进行解析的时候,就会发现我国很多学者正在积极创新探索,但是其中避免不了一些错误,但是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这一问题,为了让汉语言能够让世界所接受所宣扬,就需要更多的研究者能够探索汉语言文学。

参考文献。

[1]薛学共今译.礼记[m].新疆人民出版社,新世纪出版社,20xx:294.

[2]司马迁著.韩兆琦译.史记[j].北京:中华书局,20xx,1:34.

[3]张法.文艺与中国现代性[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xx.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师课堂教学的应对策略

摘要:教师要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化学,帮助学生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联系的视角认识化学,落实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教学要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其探究欲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围绕着具有科学性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而展开。

关键词:构建课堂;驱动力;学习情境;主体地位。

教师不应成为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应在构建课堂过程中,成为学生的服务者,成为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者,成为精心创设学习情境者,成为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的鼓励者。

一、教师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

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终身受益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服务好,尤其是当前的课程改革,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快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才。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融洽、快乐有序的氛围,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惧怕心理,调动学生的愉悦感,寓教于乐。

新的课改成了我们教学的巨大驱动力,在平时的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教师应该主动投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谈理想、谈生活、谈兴趣、探究知识,尊重他们、呵护他们。时间长了,和学生的距离近了,学生就盼望上化学课,课堂上就能够达到师生互动、配合默契。

二、教师应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教师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化学,帮助学生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联系的视角认识化学,落实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教学要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探究学习的开放性和过程性,要求教师必须拥有更渊博的知识且要能足够灵活地运用它分析、解决新的问题,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困难或疑惑,甚至偏离目标。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及时觉察学生的困难,注意其情绪的变化,抓准时机对其进行鼓励和必要的点拨指导。教师应该具有驾驭动态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智慧,使课堂真正成为“适合学生学”,而不是“适合教师教”的场所,教师无疑应该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势和新问题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新情境及时作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校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魄力。

三、教师应精心创设学习情境。

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设计创造出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所有探究活动均始于问题,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前提,探究围绕问题而展开。问题创设恰当,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其探究欲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围绕着具有科学性,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而展开。这样,学生方可开展有水平的探究学习。因而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水平对探究学习的顺利开展尤为重要。

例如,对提纯物质方法的探究,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应有所升华。首先教师设计问题:化学方法提纯物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1)被提纯的物质尽量不能减少;(2)不得引入新的杂质;(3)要易于分离、复原;(4)为使杂质尽可能除去,需要加入过量的检验试剂;(5)在多步分离过程中,后加的试剂要将前面所加的过量试剂除去。回答的要点中,前三点学生在初中已经具备,而后两点,对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是陌生的,因此,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设计题目】如何除去硫酸钠晶体中混有的少量碳酸钠晶体?引出题目,激发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维。

【思维分析】碳酸钠晶体中除去的部分是碳酸根离子。因碳酸盐遇酸放出二氧化碳气体,故一般加酸除去碳酸根离子。所选的酸应当既能除去碳酸根离子,又不引入其他新杂质。此题易误选盐酸。

【方法点拨与归类】(1)先考虑是否能用物理方法分离与提纯,再考虑用化学方法分离与提纯;(2)认真分析被提纯物质的性质,选择的试剂应只与杂质反应;(3)不能改变被提纯物质的性质,若在除杂过程中,重要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则应使其再次转化为原物质;(4)含多种杂质的分离与提纯,还要注意所加试剂的顺序与用量,并遵守不引入新杂质的原则。

化学探究性学习倡导:让学生通过各种探究活动、自主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自主得出结论。它强调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和自主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大胆探索。要真正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设法营造一种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处在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宽容的环境中,这是学生自主探究的保障。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其次学生之间互相尊重。这样,才能更好地合作和交流,达到理想的效果。例如,在探究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时,教师可以由易到难的顺序来设置问题:(1)检验硫酸根时需要加入什么试剂,其化学方程式如何书写?(2)有哪些反应现象,能否用其他试剂代替?(3)离子检验时,应考虑哪些离子的干扰,最合理的试剂加入顺序是什么?通过以上问题设计,使每一层面的学生都能动脑思考、动口回答、动手实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则探究硫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自然“水到渠成”。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具备设计开放性情境的能力。单一的教学情境设计的化学知识及模式单调,条件和结论十分明确,这类题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而开放情境对学生而言,通过运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可以得出层次、范围不同的各种结论。如,“在室温下,有体积相同的饱和食盐水和蒸馏水各一瓶,请设计实验加以区分。”这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一个典型的开放性情境。开放性教学不仅使学生体现到成功的快感,也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要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师设计的开放性教学情境,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开放的、多样的,从不同角度分析会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应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应不时这样鼓励学生:“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还有什么新的见解?”如,在学习“硫酸”一节时,设计了这样的开放性问题:“有两瓶500毫升的浓硫酸和浓盐酸,你如何鉴别?”当学生根据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回答出鉴别方法时,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再根据浓盐酸的特性思考,学生在我的鼓励下,共能列出十多种鉴别方法,使所有学生的创造力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只有充分重视课堂教学之外的途径,使课内外形成合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上述教学策略的应用可以使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体验和感悟掌握知识、技能的一般方法和途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发展。但是究竟怎样应用这些策略?则要根据学生、教材、教师的实际情况而定,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第五中学)。

新课改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体会论文

生活化探究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化学教育“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归于生活”两者基础上的教学,以源于生活的问题或任务出发,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情感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书本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化学的魅力。

二、生活化探究教学的意义。

(一)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生活化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一些生活化素材,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对生活探究的兴趣,在学习中掌握书本知识,实现学科知识的落实。如学习化学电源时,让学生到社会上调查生活中常见化学电源,研究电池的材料、原理、类型;学习金属腐蚀时,让学生观察自行车、护栏、铝合金生锈等,进行调查分析,做到掌握第一手资料,增强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提升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在生活化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来自于人们的生活经验,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化学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去。如在学习化学平衡这一内容时,可以引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防龋齿选用加氟牙膏;学习氧化还原这一内容时,可以引用日常生活中人们用淀粉碘化钾和食用醋来检验食盐中是否含碘等。

三、生活化探究教学的原则。

(一)生活化原则。

在问题情境设置时,首先要体现生活化原则。如“物质的量”教学是个难点,笔者上课时,就教室里的纯净水创设情景,请学生想方法计算一下这些纯净水所含的分子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思考,使学生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学习乙醇的性质时,用生活中人们所熟知的“酒为什么是陈的香?”和“炖鱼的时候为什么要加少量的料酒和醋?”等。

(二)开放性原则。

在生活化探究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问题的答案也具有开放性。

(三)协作原则。

在生活化探究教学程中,一方面,通过分组讨论等方式,学生共同协作,探究问题,形成对知识的体验;另一方面,师生协作,由教师设置生活化情境,学生在探究形成初步知识后,教师对所探究结论进行点评、补充和升华。在学生和学生、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协作中,师生共同进步,进一步提高教学与学习的效率。

(四)创新原则。

在生活化问题的设置和探究过程中,不仅要体现“生活”要素,而且还要提炼生活素材,注重所提问题、学生探究方式和思维方式、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有所创新。

四、生活化探究教学的基本流程。

(一)唤醒生活体验。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搭起书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对生活与知识的密切联系有所感知,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去理解书本知识,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如比较na2co3溶液中各种粒子浓度的大小时,学生对电荷守恒中co32-前边的“2”感到难以理解,如果把电荷守恒比喻为“用人数表示胳膊数”,学生便会豁然开朗。如用“弹簧现象”比喻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等。

(二)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问题情境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创设的问题情境一般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如在进行原电池的教学时可以创设以下问题情境:轮船在海中航行时,为什么要在船底焊接锌板;实验室在制取氢气时,为什么选用粗锌与稀硫酸反应,而不选用纯锌等。

(三)进行科学探究。

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成功与失败,体验其中的乐趣。如:“吹气生火实验”。取适量的过氧化钠粉末,放入疏松的棉花中,用导管向棉花中吹气,棉花会燃烧起来。原因分析:过氧化钠与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反应,反应产生氧气,同时产生大量的热量,达到棉花的着火点,棉花燃烧起来。

(四)学会参与生活。

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生活化探究教学,对源于生活的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后,最终要回归生活,运用于生活,提高参与生活的能力。如学习了胶体,学生就知道为什么钢笔不能混用不同的墨水;学习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后,学生就知道“雷雨发庄稼”的原理;学习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后,学生就知道菜刀如何防锈。如学习完二氧化硫有关性质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我国为什么以硫酸型酸雨为主,自然界硫酸型是如何形成的。

五、总结。

总之,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课堂是向未知方面挺进的旅程;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高中化学生活化探究教学需要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将逐步走向深入和完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课改下对高中体育课走班选项教学的认识的论文

现在中小学逐步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广东省在开始进行新课改,信息技术课程再也不是传授普通的计算机知识。过去的教学评价方法令学生只停留在技术学习的层面上,对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没有明确的认识,这不利于信息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评价观念,探索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有效的评价,让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发挥必要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标准。

公布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课程总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促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求,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收集需要的信息,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在信息的获取、整理、传播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应遵循以下的标准:

1.体现主动性和实践性。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其作用体现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评价要在各种教学活动中综合考察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熟练程度与团队协作精神。

2.体现创造性。教师应鼓励学生探索与质疑,在纷纭复杂的信息中,学生要懂得通过辨别、加工、处理,提取有效信息,并在总结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

3.体现开放性。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不能只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应更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集体的相互评价。学生在自我评价和集体相互评价中更充分地交流各自的经验与教训,使学生得到更真实的自我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勇于表达个人见解的品质。

4.体现个性。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5.体现发展性。学生在认识自我、展现自我的过程中更应实现自我调控、自我完善,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途径。

传统教学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手段,过分强调了选拔与鉴定作用。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学科,从来没有强制的考试压力,但具有实践性、参与性、合作性和创造性,更容易实行丰富灵活的教学评价。教师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的表现对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

1.在教学过程中评价。由结绳记事到多媒体,由口语相传到计算机网络,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不能固定在计算机上,信息技术课可扩展到校内、校外,结合其他学科组织各种教学活动。比如实地考察、科学实践等。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相应的学习项目,并自主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在项目活动过程中,学生会表现出其个性特征。比如,与同伴的协作能力、问题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能力等。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技能、行为以及进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研究成果制成电子文档、幻灯片或者网站,充分展现学生在知识探索过程中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参与优秀作品评选,并让优秀作品的作者讲解作品的亮点以及不足之处,其他同学提供意见。优秀作品放到学校网站上供更多人交流。这种评价方式,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3.成长记录的评价。在学校网站上开通班级论坛,给每位学生展现自我的空间,让学生在每阶段的学习完成后,写一些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记录自己学习、成长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展示学生的学习进步状况。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不断地导向、诊断、调整和强化中进行。从一次性的总结性评价转变为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取样,针对学生参加信息技术课的表现、体验及取得的活动成果所进行的评价,是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水平和质量的检验,促进学科素养的形成以及思想和情感的积极变化。

4.考试的评价。学生所学、所用、所见、所听到的知识需要以理论化进行巩固,所以考试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考试最好是“无纸化”的,即考试在计算机上进行,并且考试过程中允许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答案。这种考试虽然形式化,但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并且本身就是对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的考验,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

信息技术不单止是一门学科,它是一个工具,可以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可以应用到生活中,对信息技术的评价要延伸到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识、能力,更注重评价过程对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论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论文

制定教学目标是教育的前提,它能够衡量一段时间内教育成果的好坏。这就需要教师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不可盲目浮夸也不能马虎制定,只有指定符合学生阶段内实际情况的学习计划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否则只能适得其反。同时,学校不能只满足于传统的学习目标,不能只注重成绩的培养,更多地应该关注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学校、教师应该抛弃成绩至上的思想,不要认为只有考得好才是学得好的唯一凭证。学校应该在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制定实际的学习计划。每个人的能力都是不相同的,自然学习的结果也就不相同了,只有深刻了解了这一点,教师才会切合实际的对于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导,学生才能脚踏实地的来学习化学,化学学习的质量才会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比如说,教师不能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是化学天才,每一个人都是居里夫人。所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学校要想切实的提高学习的质量,就应该重视这一点。

我国现阶段的化学教学模式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最主要最流行的仍然是这种模式,这种模式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它忽略了学生的自我意识。教师往往认为自己讲就好了,学生一定能听懂,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其实可以换一种模式来教学,那就是学生教师转换身份来进行教育。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往往对于事物的理解也就不同了。只有通过教师学生转换身份的教学模式,教师学生才能换位思考,才能取得化学学习的共鸣,才能相互理解。比如说,在化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邀请部分学生来进行授课,让他们自己决定讲课的内容,可以是质量守恒定律,可以是各种化学反应,什么都可以,只要学生愿意讲。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教师才能理解学生的学习思维,这对于教师接下来实行的学习方法、内容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教师也可以创立其他的教学模式,只要是有利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都可以进行大胆的尝试。

三、采取多种多样的化学教育方法。

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化学教学的方法还是很多的,比如说学习比较法、自学法等等。学校应该打破传统的化学教学方法,在化学的教学中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以此来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比如说,我们可以运用一定的方法强化学生们掌握的基础化学知识,教师可以布置醋中加入碱会产生什么反应的题目,让学生们回家自己动手;还可以进行分组学习的方法,将学生们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合作进行化学实验,得出的结果由小组代表进行发布。通过这些方法,不仅仅可以巩固学生们的基础知识,还可以增加他们动手的能力,只有动手了知识才会记得更牢。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化学课程实验较多的特点,多举办一些化学实验性的比赛,增加学生们的见识,提高学生们学习化学的乐趣。实行多种方法综合的化学教学,对于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化学学习的质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创造良好的化学学习的氛围。

化学学习的质量与学习的氛围是有直接的关系的。创造良好的化学学习的氛围,是提高化学学习质量根本的措施。只有创立了良好的化学学习氛围,学生们才能处于学习的环境之中,才能更加集中注意力。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环境的培养,比如说,在讲解部分金属的性质的时候,提前做好准备,将部分过氧化钠的固体放入脱脂棉中,然后课堂上就犹如变魔术一般将脱脂棉放入器皿里,然后进行吹气,奇迹般的脱脂棉竟然会燃烧起来。学生看到这一情况,自然会惊讶好奇,这种方法能够使得课堂的气氛迅速的活跃起来。教师还可以利用很多的化学反应进行这种实验,这样可以迅速有效地创造化学学习的环境,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学校还可以创办专门的化学学习小组、化学社等等。全方面的为学生学习化学建立良好的条件。

五、总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化学的作用了,随之化学教学的质量也越来越受关注了。如何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还需要教师与学者们共同的研究与努力。总的来说,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任重而道远。只有想办法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使得化学教育深入人心。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思考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新课改的开展,人们对德育课程教育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因此这对教育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高中班主任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管理理念,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使教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高中;德育;理念;方法。

学生只有提高自己的德育水平才能使自己提高。传统的德育课程教育工作多是采用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高中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只能从表面了解德育课程教育工作的知识根本不能从深层次的角度去理解。

1高中德育课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学生的目标迷茫:互联网上的一些片面、消极、错误的观念影响着学生帮的思想,让学生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在学习中,学生没有一个清晰的学习目标,导致了自己学习成绩的下降。在生活中,学生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导致高中生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抱负,过度崇拜权力和金钱。学生缺乏一定的目标,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有着巨大阻碍作用的。在这种形势下,如果高中生不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就很容易形成犯罪。例如,在学校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高中生在学习中虚度光阴,学习不到有价值的东西,在生活中也没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在面对困难的时候选择是逃避,而不是积极面对。有些高中生遇到一些挫折就选择逃避,选择自杀,这种消极的行为,对于高中生帮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影响高中生帮的学习,而且对高中生在未来就业中的发展也是有着巨大的威胁的。

1.2班主任师资力量差:在当前的教学形态下,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班主任的师资力量是比较差的。班主任不仅没有一个高的学历,而且在专业技能方面,也是比较欠缺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会产生很多问题,例如讲课中经常出现教学错误,管理方式不当造成了学生的厌学情绪,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因为班主任的师资力量差造成的,因此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作为学校的代表,如果没有较强的师资力量会影响学校的'声誉的,因此在对教师的师资力量提高方面,学校应该经过认真的研究后制定出培养教师能力的计划,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提高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水平的方法。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其意义更加深远,高中是学生良好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行为准则形成的关键时期,高中教育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担负着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1以多种形式开展德育教育:以生动真实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枯燥空洞的讲道理更能让学生接受。组织学生外出参加公益活动、文体比赛、郊游,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校内组织学生参加卫生扫除、宿舍内务整理,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在做学生的德育工作中,离不开找学生个别谈心、引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班主任要善于多渠道地做学生思想工作。

2.2抓好养成教育:日常行为规范虽然是小事,但它对人的成长、成才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教会学生礼貌待人、明礼诚信、助人为乐。开好每一次班会课,以讲故事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使他们养成爱护环境卫生、不随手乱扔垃圾的习惯;注重个人的仪容仪表,不穿奇装异服、不配戴手饰、不染发、穿戴整洁得体,能把自己的宿舍内务整理得有条不紊;不抽烟、不喝酒。以《中专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来评定学生的操行量化分,使操行量化分和学生的助学金、奖学金挂钩,通过一、两年的督促和量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2.3利用课堂渗透:在课堂文化中渗透德育课程知识,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学习。例如,班主任可以让任课教师在上课中给学生渗透德育知识。语文教师可以在上语文课时给学生联系德育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文时,能够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2.4利用多媒体技术:学校应该因材施教,应该改变“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校园网上开发一个多媒体教学平台,设置一个弹性课程体系,让班主任把教案发到网上,给学生一个提前预习课程的时间。让学生提前预习。例如,班主任可以使用多媒体来制作简单、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然后在上课过程中插入相关的视频和音乐等。班主任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关于德育课程教育的课程视频,让学生在视频中可以对德育课程有更直观的了解。教师应该选择一些教育意义的视频,在观看过程中对事件有个清晰、全面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观点。

2.5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对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们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与潮流,将新型的教学模式运用到课堂上来。对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建立一个良好的平等师生关系。同时老师们都应该鼓励学生们勇敢的将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在对学生们的回答进行讲解。

2.6提高班主任的专业技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的有用之才。因此教育工作者们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不断地参加一些专业的培训,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班主任的教学方式改进之后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知识,并且在讲课过程中可以融入其一些创新的观念,这样课堂才会更加的有创意,学生们才会更加喜欢学习德育课程。

2.7提高学生的德育课程修养:提高学生的德育修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们的思想感知能力与欣赏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们针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问题。还要提高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加深入的了解思想政治知识,掌握构架体系。结束语:高中的德育课程教学只有好好利用好课堂的价值,就能实现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才能提高学生的德育课程水平。高中班主任只有不读提高自己的德育工作水平,因此应得到学校的重视,这样才能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新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j].香港:香港教育出版社,2003.。

[2]余丽.反思性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

[3]周勇.论德育教育的叙事方式[j],《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

新课改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体会论文

摘要:传统的教学方法,越来越阻碍学生智力的发展,如何尽快寻找一种更适合新时期教育发展所需要的教学方法,是当今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积极板书,拼命灌输知识;另一方面,学生拼命记笔记,怕有点滴遗漏,根本跟不上教师的思路,许多知识更难于理解和消化。

2.课时不足与教学容量大的`矛盾。

虽然教师都经过了新课程的培训,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多问题还是课时不足的问题。必修教材的内容涉及面广,栏目多,教师很难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更何况探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活动,很多结论在教材中没有直接写明而要求学生自己归纳,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使得时间分配出现困难。

二、开展课堂有效教学探究,符合新时期课堂教学要求,体现新课程教育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发展观、强调使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我们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

首先,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组,每小组四个左右人,每组中有一个人学习属上等,并定为该组的小组长,负责召集本组成员,商讨预习“学案”中的难点,并督促成员一定落实预习“学案”,同时落实指定某人在上课时代表本组发言。

其次,把尝试教学法中的教学步骤应用起来。先把新授课的“学案”设计成练习形式,提前几天分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在自学中查找有关参考书,并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落实学案中的难点、重点,并准备整理好在上课听讲时需重点注意的有关知识点。上课时,教师集中精力引导解惑,并对重点、难点加以分析突破。其间,可采用提问形式或让学生发言讲解本组对本课内容的预习情况、遗留问题,各组间可以在上课时,互相帮助,共同解决自己的难题。

最后,学生一致不消化的难点让教师来突破。每一节新授课讲完之后,要配上一节提高性尝试练习,通过一课一练,加强对新授课内容的巩固。

题。总之,教无定法,教亦有法,只要认真地探索,本着节约课堂45分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性原则,充分挖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总结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或模式,是每一位热爱教学工作的教师所应努力做到的事,本人把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做法提出来,与同行们探讨研究,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帮助。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龙海五中)。

新课改下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的论文

高效课堂就是注重效率、强调教学成效的课堂。高效的化学课堂要求在化学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基础,以提升学生的化学素质为目的,通过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而达成课堂的高质量、高效益。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新课程理念下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几点认识。

一、转变观念,科学施教。

化学课堂教学是化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教学本身是围绕着学习展开,教是为学服务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起引导、组织的作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主动学习意识,改变过去的满堂灌。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课堂不再是格式化程序的场所,而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实施开放式教学,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机会,把化学知识的学习运用过程设计成一定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求知、在活动中发现创新、在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探究活动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并能对自己的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对新知进行自主建构,掌握科学探索和研究的方法。教学中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师生共同研讨等探索性活动,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水平,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细化目标,一课一得。

新课程提出了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这对学科教学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传统化学教学也强调目标的达成,但目标对于教师和学生双边都是模糊的。新的`课程标准强调的三维目标,既强调传统教学中的知识掌握,也强调学习过程和方法,这是对传统教学的改进;更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是在对传统教学深入思考中提出的一种新的目标形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课堂三维目标的达成是一个学段一节课的要求,作为高中化学教师,要将整个高中学段的目标作一个系统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将每一个知识点、每一种学习方法、每一种学习态度和学习价值渗透到具体的课堂中,这样目标就细化了,就具有针对性了。如果能将学段目标细化到每一个课堂,我们就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这样,学生达成目标就容易了,也避免了重复操作。

三、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重视课堂讲授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教学方式是指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手段、技术、途径。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有力保障。

课改专家特别强调和呼吁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以学法的改革带动教法的改革,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首先,要把握好时间安排。教师在课堂上要惜时如金,一堂课一般由学习、讲解和练习三部分构成,讲的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练的时间不宜少于15分钟。课堂上要少讲精讲,教师要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其次,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于学习过程,体验问题解决的愉悦,主要采用问题探究式、讨论探究式、实验探究式等容易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课外作业是一个增效过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另外,要上好实验课。在高中课程标准中列出的实验有观察实验、实验探究、设计实验,不同的实验所具有的功能是不同的,其层次也不相同。高效实验,不一定要学生都亲自动手操作才有效,要看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要突出方法、技能还是现象、本质。

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教学氛围。

新课程课堂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支持性的学习氛围。教育家罗杰斯指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一是发扬教学民主,优化教学组织。课堂上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倾述,教师表现出热情、信任,在充分倾听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有效激励,形成师生“互动流”。二是教师要提高业务素质,优化教学艺术。三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在教学中如果一方感情受压抑时,在情感上是不会合拍的,教学活动也很难达到理想的境界。所以,即使是教学内容不包含情感因素,也可以对其进行情感化处理,从而更好地达到情感教学的效果。学生回答问题,不论正确与否,都要积极肯定他们的参与,让回答问题成为快乐而不是负担,先做朋友,再做师长。实践证明:环境越和谐,亲和力越强,教学越有效。

五、关注细节,形成习惯。

“细节决定成败”,学习习惯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得最多的东西,其实质就是对学生学习细节的要求。学生在一个化学原理完成之后,是否能有自己的思考,一个化学实验做完之后,是否能有所收获,是否能有自己的创意等等,这些学习细节的培养有时候比学习知识更重要。要让学生知道细心观察,知道求实验证,知道创新思考比学习知识更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关注学生的学习细节,使这些学习细节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习惯,是高效化学课堂的特点之一。

总之,高效化学课堂的构建一方面要思考学科特点,要根据化学学科对课堂的要求进行设计;另一方面要思考教与学双边的特点,根据化学教学的规律和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此外,还要思考学生的发展需求,不管哪一种教学模式的构建,我们思考的主要的一点就是人的发展,要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主要依据而思考设计。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思考论文

内容提要:

9月,北京市开始全面实施新课改,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全面体现课改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怀柔一中首批实施新教材的地理教师,本人结合地理教学实际,确定以“学案”教学作为课改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从一、设计学案,落实新课程目标;二、地理教学中“学案”的设计;三、实施“学案”教学取得的初步效果;四、实施“学案”教学需注意和进一步探索的问题等方面,探讨了在新课程实施中以“学案”作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率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效果。

209月,北京市开始全面实施新课改,我和许多教师一样,有幸成为第一批探路者,在经历了一系列地培训、实践、再培训、再实践……我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课改带给教学的一些变化,这不单纯是教材内容和体系上的变化,更多的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它要求教学过程是互动的。如何在地理教学中体现新课改精神,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不是被动地学,而是主动地学,学会学习呢?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生会怎样学习,怎样才能弄清一堂课的知识。由于“学案”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因此具有的典型特点是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思维习惯,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和落实学习过程等起着重要作用。正是由于学案所具有的这些特点符合新课程理念又便于操作,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以此为抓手实施新课程。

一、设计学案,落实新课程目标。

1、学案的内涵和特点。

什么是学案?学案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的编制基于这样的理念:让学生学会学习。由于“学案”是站在学生“学”的角度设计的,因此学案具有的最典型特点是: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便于操作。学案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习惯,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落实学习过程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2、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学案”与“教案”虽然都是由教师设计,但它们的侧重点不同,因此二。

者有着明显区别。二者反映的理念不同:教案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单边教授,而学案是从学习者的角度研究教学过程;二者表现的形式不同:教案和学案有着不同的组成部分;使用的方法不同:教案是在课前设计的教学程序,而学案则贯穿学习过程始终。此外,学案和教案在问题引领,方法落实等方面也不同。

3、学案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抓手。

新课程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它要求教学过程是互动的。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生会怎样学习,怎样才能弄清一堂课的知识。由于学案完全从学生的“学”出发,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学案”成为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较为理想的载体。正是由于学案具有的这些特点又符合新课程理念又便于操作,所以成为新课程实施的抓手。其目的是建立起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地理教学中“学案”的设计。

地理教学中如何设计学案,从而达到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标要求,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从促进主动建构这一角度来设计学习方案,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学案”的编制是由我们怀柔一中首批参加课改的3位地理教师共同合作完成。在开学初第一次备课组活动时,由备课组长进行明确的分工,将每个人所负责的章节明确下来,同时让每位教师明确设计学案要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习惯,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落实学习过程”的作用。因此学案不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再现,而是以引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为主线,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

我们所设计的学案,一般分为四个环节:旧知回顾、新课学习、课堂练兵和拓展提高。

1、旧知回顾。

旧知回顾这一环节,是指在新课学习前,教师引领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知。

识要点,并在学案上呈现出来。设置这一环节主要是想达到承前启后、温故知新的作用。这一环节具体操作要点有二:一是所设计的问题要紧密围绕课标的要求来设计,二是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要求学生动笔写,强调知识的落实。问题设置的形式可以是框架式的知识要点填空,也可以是选择题或者是画图题等。这一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设置:不一定每份学案上都有,但如果两节课之间的知识联系比较紧密时,设计这一环节便很有必要。之所以在学案中设置这一环节,主要是因为以往的复习提问,常常是教师问,学生齐答或个别学生回答。表面上看很热闹,实则只有少数学生在思考,多数学生是看热闹,没有面向全体学生,而且只注重说,没有落实写。通过在学案中设计这一环节,有意识强化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同时由此引发新的思考,激发对新课学习的热情,既深化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又对新课的学习起了铺垫的作用,课堂实效性好。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这部分知识(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原理性很强,抽象不易理解,而这部分知识恰恰又是第一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总觉得自己已经讲得很明白了,可是学生理解得并不好。在新课改中如何化解这部分重点和难点知识?我通过设计学案,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很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在讲到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产生的地理意义时,由于此部分知识和上节课(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很紧密,因此在学案“旧知回顾”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让学生回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并完成其内在联系,填框架(横线上为学生填的内容)。其次让学生在图上用折线和箭头画出太阳直射点从当年春分到次年春分的移动轨迹,标注太阳直射a、b、c、d时的节气,并说出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既回顾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强化了对已有知识的落实,同时引发新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热情,课堂效果很好。

2、新课学习。

新课学习这一环节,主要突出两个作用:一要突出问题引领,引导学生思维,落实学习过程;二是要突出方法的落实,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提炼方法。新课学习包括:明确课标要求(学习目标)、新知探究、归纳总结等。

新课程强调要以课标为依据,教材只是辅助材料,而课标才是根本。因此,学案中要体现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新知探究中:不是简单的教材内容的再现,而是体现了教师教学的流程和意图。教学中,针对教材中浅显的内容,教师没必要讲,而是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学案”设置的问题,即通过学生自学完成。这是我们实施“学案”教学要达到的第一层次要求。但有一些重点和难点内容则要大做文章。注重问题的引领,依据教材中所提供的案例(或者图表),分层次、有梯度地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维,落实学习过程。通过对案例(或者图表)的.解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读图识图的能力,并从中提炼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做到知识迁移。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是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利用多媒体三维动画把太阳高度角变化和昼夜长短状况进行动态演示,然后让学生观察分析地图册上二分二至日“静止”的图片,在“学案”上将知识进行梳理,设计如下:

请你根据动态演示和读地图册第12页“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图,填表归纳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夏至日(填度数)冬至日(填度数)春分日或秋分日(填度数)。

北极点。

北极圈。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1、北半球的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向递减。

2、北半球的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向递减。

3、北半球的二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向递减。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向南北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规律1、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在日(节气)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地区,一年中有次直射,但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出现在日。日,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2、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在日(节气)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地区,一年中有次直射,但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出现在日。日,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读图填数据,是浅层次要求(比较简单,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但关键是通过数据分析得结论,这一高层次要求,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通过在学案上设计这样有梯度的问题,由浅入深,学生的思维过程也逐渐深入,进而得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这一难点。通过这样的设计,突破了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并且学生初步学会了“通过数据得结论”的方法。

3、课堂练兵。

课堂练兵这一环节的作用是巩固知识,训练方法。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强化,加深理解,并有意识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从而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为此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应精挑细选,力求起到点睛之作用。我们所设计的题,多是根据阅读材料,设计有梯度的串题或是图表题。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工业区位”知识,在新课探究环节时我以“首钢的选址”为例,分析影响首钢选址的主要区位因素,意在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为巩固知识,训练方法,我在课堂练兵这一环节设计这样一道题: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对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并掌握了分析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拓展提高。

拓展提高这一环节主要以实现知识迁移,有效应用方法为核心。通过这一环节的设置一方面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科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体会学习地理的实用性和有用性,达到学以致用。

例如:在设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学案时,我在拓展提高环节设计了“太阳能热水器的架设”案例分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效果很好。首先让学生调查自己家或邻居家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情况,包括观察集热板的朝向,并分析为什么这样架设?集热板和楼顶或屋顶间的角度(a角)是否需要调整?如需调整,应怎样调整,才能最大地发挥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人们提建议。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调查,他们理解了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同时发现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时,其实并没有真正发挥它的最大效能,为此还提了一些建议。

通过设计这样的案例,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地理的实用性,激发了学习地理的热情,他们开始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并学以致用。

三、实施“学案”教学取得的初步效果。

实施地理“学案”教学已经一年半,可以说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的变化大。

通过使用学案,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主动地参与,积极性很高。

我们设计的学案,一般是在上课前3-5分钟发到学生手中。我们的学生,现在只要一拿到学案,他们就会主动地去看书,然后自己试着整理知识体系。上课时学生依照学案,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问题,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模块考试和地理会考复习中,学案更是发挥了引领的作用,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学科能力的培养上,知识的落实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一些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因有了学案,复习时有了抓手。由于学案的使用,在地理会考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全年级地理优良率达88%,通过率达95.5%,分别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我所教的四个班中有3个班优良率达100%。一些原本不太喜欢地理课的学生也开始喜欢地理课了,他们说:“原来以为地理课很难学,其实没那么难,学案上的有些题我也能独立做出来。地理课挺有意思的。”不仅如此,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研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我指导的学生刘畅同学因受“学案”启发,通过实际观测,撰写的《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的证据”观测报告》在北京市天文科技竞赛论文评比中获优秀论文二等奖。

2、教师素质的提高。

以“实施学案教学为抓手,深化新课改”这一探索,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不再沉闷,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现在的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随时可见。真正地将课堂教给了学生。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可谓是教学相长。我们独立开发了高一和高二地理学案,以及高中地理会考复习学案,深受学生欢迎。教改与教学获得了双丰收,我所撰写的研究课题《新课改中地理“学案”的设计》成为区级重点研究课题,并在全区推广,受到领导好评。

3、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实施“学案”的教学中,由于增加了科技含量、知识容量和学生思维量,讲练结合,正确处理了学生“减负”与增效的矛盾,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学习能力,使地理教学有条不紊,提高了整个课堂教学效率,很好地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此外在实施学案的过程中,学习成果和评价形式等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更注重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四、实施“学案”教学需注意和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1、“学案”的设计一定要有可操作性,讲求课堂的时效性,切莫流于形式。

“学案”以提纲的形式发放给每个学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给予学生。

充分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归纳和整理。要有程序、有梯度。但一定要在课上完成,不要给学生增加课外负担,讲求课堂的时效性。

2、“学案”的运用要与教学管理挂钩。

“学案”的运用要与教、学、讲、练、考相结合,检查与评价相结合。“学案”的运用只有与教学管理挂钩,才能发挥学案的真正作用。

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自觉性是有差异的。使用“学案”一定要检查,检查的方式可以是在课堂上师生的交流之中,或者生生交流之中,也可以是让学生交“学案”(作为作业)进行检查,也可以通过测验进行检查。评价要及时,通常我们采用的评价有两种:在师生交流过程中的及时评价与考核评价。考核评价可以使学生自己知道学习成效及相对状况,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状况并为教师改进教学和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具体的依据。

3、对教师和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有三:用好、填好、留好。“学案”作为课上的学习材料,学习的依据和指导,要高效完成,做到“人人动脑,人人动手,全员行动”。学生要认真填写,并且要保存好,作为复习材料。

对教师的要求:要恰到好处地用好,不做无用功,再忙再累也要及时检查,并记录在案(作为平时成绩)。每节下课时就收,有时内容没完成,下次完成就收,这样不给“懒”学生制造偷懒的空间。

当然,“学案”的理念有待于深化和拓展,而我们的“学案”教学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今后我们会继续努力,争取让它更完善。

参考资料:

1、杜持红:《高中地理“学案”的目标分层及运用策略》杭州教师教育网年;

2、孙建文:《高中地理“六步学案”教学模式的探索》《滨州教育》第2期。

3、余小妹《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学案的编写》江西教育08期。

简论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论文

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高职教育伴随社会的全面发展应运而生,经历20余年的蜕变,已然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但是,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师资力量、学生教育基础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如今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笔者针对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进行阐述,旨在为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一)社会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社会的全面进步,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要求教育必须实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社会生产各领域人才必须具备高职业素养、高职业技能、高人文素养。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人力资源结构发生变化,要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突出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需要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因此,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

20世纪80年代初期,伴随高等教育重新进入人们视野的社会背景,高职院校开始萌芽发展,经历20多年的沧桑巨变,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教育得到大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伴随教育部门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力度不断提高,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根据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使高职教育具有更深的感染力和吸收力。所以,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一)教学目标因素。

目前,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的现状,主要以职业岗位为核心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规划不够细化,严重影响了有效教学活动的展开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制约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师资力量因素。

高职院校师资力量水平普遍较低,教师没有达到集知识传授、职业生涯规划、岗位榜样树立于一身的要求,制约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生源结构因素。

高职教育的学生一般是在高考中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知识基础不够牢固,使得在接受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对知识、技术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不够,学习效果不理想。同时,诸多学生存在学习兴趣不足、学习动机不明显、学习态度不端正的现象,此类生源因素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一)建立教学质量管理机制。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备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实用型人才,此类人才的培养需要高质量的有效教学模式进行支撑。教学质量管理机制是指以人才培养的角度衡量教学实践过程的质量,通过培养方案的设计、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效果的全方位评价、全员进行教学管理等方式落实。通过教学质量监管机制的确立,保障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重新审视教学目标定位。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有效的教育目标能够指导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使教师明确了解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何种能力,引导学生清晰认识通过对哪些知识进行重点学习,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进而提高教学质量。高职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在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遵从不同专业学科的`发展要求,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进行全方位培养,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三)师资水平定位新需求。

在学校教育的平台上,最重要的两个主体是学生和教师。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将影响教学方法的确立、教学技术的应用、教学内容的展开和深化。高职院校应该根据专业特色重新进行师资定位,使高职师资队伍成为一支具有高教育水平、职业水平、岗位指导水平、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水平的新型教师团队,确保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

五、结语。

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是现代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的需求,是教育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的需要,是教育事业长足发展的要求,是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引起相关教育部门和各高职院校对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视,引导高职教学工作者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促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使高职院校真正成为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的教育基地。

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途径的论文

摘要:新课改的深入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高中生物课程教学在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同时,也还面临着不少问题,除了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尚待完善之外,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也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这是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以期为广大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高中生物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和实践基础上的,并且具备较强研究性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一切物质和生命的运动规律。高中生物学科的学习除了能够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之外,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推断能力,是我国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然,对我国生物科学技术发展来说,也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教育观念落后。

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方法极大地影响了新课程改革中“改”的程度,大部分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旧还保持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师这一群体当中,新课改并没有得到充分落实。高中生物教学当中,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核心仍旧还是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片面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生物知识,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因为没有看到时代发展给生物学科带来的巨大改变,所以造成了学生思想的僵化,导致其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从而对教学质量造成了影响。

(二)教学方式单一。

大多数高中生物教师在开展生物课堂教学工作时,都采用的是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法,受这种方法的影响,学生总是在被动地接受相关的生物知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也被过分强化,学生真正的学习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与此同时,教学过程也没有多大的变化,仍旧以重复啃读教材为主,教师“一言堂”的状况普遍存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极度缺乏交流与沟通,整个学习过程显得非常单调和无聊,因此很难调动学生生物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教学实践缺乏。

因为高中生物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很多教学实验。然而,就目前看来,我国还有很大部分学校因为生物实验设备的缺乏而没有办法正常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对生物实验的重视程度也不够,教材中的课堂实验大多都是以“纸上谈兵”的方式来开展,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也就因此只能停留在课本知识的层面上,与实际的结合程度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一)转变教学观念,增强自身素质。

广大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应新课改要求逐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现代意识的塑造。传统生物教学观念明显无法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作为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自身思想,主动和学生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以使自身作为教师这一角色的促进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准确地把握新课改教育思想,并以此为基础,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根据时代潮流逐步更新教学内容,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比如,高中生物教师这一群体之间可以每周组织一次教学谈论会,所有参与讨论会的教师在会上分享自己的心得和传授自己的经验,甚至还可以说出自己的不足,通过这样的取长补短的方式来改善自身的不足。

(二)多样化教学方法,构建高效生物课堂。

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就应该着力寻求更多的课堂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但却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教材中的生物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构建起一种生活化的教学课堂,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生物学习的热情,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同时,还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再将自己的想法通过实践表现出来。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探究学习机会,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提出诸如“枫叶为什么只在秋天变红?”以及“为什么窗台上的植物要向阳生长?”等比较生活化的问题来锻炼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兴趣,使其感受到生物课堂的乐趣所在,由此而使生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三)强化教学实践。

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生物教学也是如此,生物教学的本质属性也要求广大高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生物教学实践的重视,因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使教学更加高效。教师除了要让学生认识到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之外,还要切实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可以动手实验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实验中去,使其通过自主探究提高其观察和创造能力,进而加强课堂教学效果。

大势所趋的新课改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转变,这为高中生物教学注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使其生命力更加旺盛和持久。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在面对教育过程中的问题时,一定要有敢于改变的勇气,要用更新的、更合理的方法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以从整体上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作者:丁英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