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汇总16篇)

时间:2023-12-05 16:07:40 作者:紫衣梦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应遵循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教学工作计划案例涵盖了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段的教学内容,可以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

1、理解“配方”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在用配方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归的思想方法。

2、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用配方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成可用因式分解法或直接开平方法解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a2±2ab+b2=?

2、用两种方法解方程(x+3)2-5=0。

如何解方程x2+6x+4=0呢?

(二)创设情境。

如何解方程x2+6x+4=0呢?

(三)探究新知。

1、利用“复习引入”中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得知:反过来把方程x2+6x+4=0化成(x+3)2-5=0的形式,就可用前面所学的因式分解法或直接开平方法解。

2、怎样把方程x2+6x+4=0化成(x+3)2-5=0的形式呢?让学生完成课本p.10的“做一做”并引导学生归纳:当二次项系数为“1”时,只要在二次项和一次项之后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再减去这个数,使得含未知数的项在一个完全平方式里,这种做法叫作配方。将方程一边化为0,另一边配方后就可以用因式分解法或直接开平方法解了,这样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作配方法。

(四)讲解例题。

例1(课本p.11,例5)。

[解](1)x2+2x-3(观察二次项系数是否为“l”)。

=(x+1)2-4。(使含未知数的项在一个完全平方式里)。

用同样的方法讲解(2),让学生熟悉上述过程,进一步明确“配方”的意义。

例2引导学生完成p.11~p.12例6的'填空。

(五)应用新知。

1、课本p.12,练习。

2、学生相互交流解题经验。

(六)课堂小结。

1、怎样将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

2、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七)思考与拓展。

解方程:(1)x2-6x+10=0;(2)x2+x+=0;(3)x2-x-1=0。

说一说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情况。

[解](1)将方程的左边配方,得(x-3)2+1=0,移项,得(x-3)2=-1,所以原方程无解。

(2)用配方法可解得x1=x2=-。

(3)用配方法可解得x1=,x2=。

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情况有三种:无实数解,如方程(1);有两个相等的实数解,如方程(2);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解,如方程(3)。

课后作业。

课本习题。

九年级数学教案

1、通过复习,加强统计观念的培养。

2、使学生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3、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4、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运算。

九年级数学教案

1.用分式表示生活中的一些量.

2.分式的基本性质及分式的有关运算法则.

3.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其解法.

4.列分式方程,建立现实情境中的数学模型.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使学生有目的的梳理知识,形成这一章完整的知识体系.

2.进一步体验“类比”与“转化”在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分式方程解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提高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形成反思自己学习过程的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使学生在总结学习经验和活动经验的过程中,体验因学习方法的大力改进而带来的快乐,成为一个乐于学习的人.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co32-。

(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注:

1、在鉴别cl-和so42-时,用氯化钡溶液,不要用硝酸银溶液,这是因为硫酸银为微溶性物质,使鉴别现象不明显。

2、在一未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可能含银离子也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酸、碱、盐的特性。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硝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有强氧化性。

3、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有强氧化性。

4、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5、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6、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从该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7、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晶体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8、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九年级数学圆教案

(一)知识我先懂:

方差:设有n个数据,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

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方差:即用。

来表示。

给力小贴士:方差越小说明这组数据越。波动性越。

(二)自主检测小练习:

1、已知一组数据为2、0、-1、3、-4,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

2、甲、乙两组数据如下:

甲组:1091181213107;。

乙组:7891011121112.

分别计算出这两组数据的极差和方差,并说明哪一组数据波动较小.

九年级数学教案

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本单元解决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包括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和运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运用乘法和除法一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材通过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贴近度很高的生动例子,让学生先从直观的图画中了解信息,再运用了解的信息来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了解分析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数学教案

乒乓球的标准直径为40mm,质检部门从a、b两厂生产的乒乓球中各抽取了10只,对这些乒乓球的直径了进行检测。结果如下(单位:mm):

b厂:39.8,40.2,39.8,40.2,39.9,40.1,39.8,40.2,39.8,40.2.

你认为哪厂生产的乒乓球的直径与标准的误差更小呢?

(1)请你算一算它们的平均数和极差。

(2)是否由此就断定两厂生产的乒乓球直径同样标准?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

探索活动。

算一算。

把所有差相加,把所有差取绝对值相加,把这些差的平方相加。

想一想。

你认为哪种方法更能明显反映数据的波动情况?

九年级数学教案

1.经历探索轴对称图形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点,发展空间观察。

2.探索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培养学生认真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探索,促使学生对轴对称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活动与探究的过程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使学生具有一些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数学课教案例文

1、理解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2、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3、进一步体会化归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使一元二次方程中含未知数的项在一个完全平方式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配方法解方程x2+x-1=0,学生练习后再完成课本p.13的“做一做”.

2、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二)创设情境。

怎样解这类方程:2x2-4x-6=0。

(三)探究新知。

让学生议一议解方程2x2-4x-6=0的方法,然后总结得出: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可将方程两边同除以二次项的系数,把二次项系数化为1,然后按上一节课所学的方法来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归的思想。

(四)讲解例题。

1、展示课本p.14例8,按课本方式讲解。

2、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4例9的填空。

3、归纳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首先将方程化为二次项系数是1的一般形式;其次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再减去这个数,使得含未知数的项在一个完全平方式里;最后将配方后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因式分解法或直接开平方法来解。

(五)应用新知。

课本p.15,练习。

(六)课堂小结。

1、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2、配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它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在今后学习二次函数,高中学习二次曲线时都要经常用到。

3、配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但是由于配方的过程要进行较繁琐的运算,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实际运用较少。

4、按图1—l的框图小结前面所学解。

一元二次方程的算法。

(七)思考与拓展。

不解方程,只通过配方判定下列方程解的。

情况。

(1)4x2+4x+1=0;(2)x2-2x-5=0;。

(3)–x2+2x-5=0;。

[解]把各方程分别配方得。

(1)(x+)2=0;。

(2)(x-1)2=6;。

(3)(x-1)2=-4。

由此可得方程(1)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方程(2)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方程(3)没有实数根。

点评:通过解答这三个问题,使学生能灵活运用“配方法”,并强化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解的三种情况的认识。

九年级数学概率教案

2、掌握用树状图和列表法计算涉及两步实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3、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

进一步经历用树状图、列表法计算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正确地利用列表法计算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生:由几名学生动手摸一摸。

(教师准备一个不透明的小袋子,里面装有3个黑围棋和2个白围棋)。

师:在数学中,我们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称为事件发生的概率,如果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结果的可能性相同,结果总数为n(事件a发生的可能的结果总数为m),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

如图,三色转盘,每个扇形的`圆心角度数相等,让转盘自由转。

动一次,“指针落在黄色区域”的概率是多少?

师:结合定义作详细分析,为两个例题教学做准备。

(分析:转盘中红、黄、蓝三种颜色所在的扇形面积相同,即指针落在各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相同,所有可能的结果总数为,其中“指针落在黄色区域”的可能结果总数为。若记“指针落在黄色区域”为事件a,则。)。

设计说明:通过练习,让学生及时回味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学会数学的过程中会学数学。

例一,有甲、乙两个相同的转盘。让两个转盘分别自由转动一次,当转盘停止转动,求。

(1)转盘转动后所有可能的结果;

(2)两个指针落在区域的颜色能配成紫色(红、蓝两色混合配成)的概率;

(3)两个指针落在区域的颜色能配成绿色(黄、蓝两色混合配成)或紫色的概率;

例题解析:

例1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分步思考的方法。

教师分析并让学生学会画树状图(教师板演)。

任意抛掷两枚均匀硬币,硬币落地后,

(1)写出抛掷后所有可能的结果(用树状图表示)。

(2)一正一反的概率是多少?(指定一名学生板演)。

例2:一个盒子里装有4个只有颜色不同的球,其中3个红球,1个白球。从盒子里摸出一个球,记下颜色后放回,并搅匀,再摸出一个球。

(1)写出两次摸球的所有可能的结果;

(2)摸出一个红球,一个白球的概率;

(3)摸出2个红球的概率;

师:你能用列表法来解吗?

有没有更简单明了的方法?(学生应。

该有预习,能说出用列表法。)。

任意把骰子连续抛掷两次,

(1)写出抛掷后的所有可能的结果;

(2)朝上一面的点数一次为3,一次为4的概率。

(3)朝上一面的点数相同的概率。

(4)朝上一面的点数都为偶数的概率。

(5)两次朝上一面的点数的和为5的概率。

九年级数学教案

1.掌握分式、有理式的概念。

2.掌握分式是否有意义、分式的值是否等于零的识别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分式的意义,分式是否有意义的条件及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分式的意义,分式是否有意义的条件及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用具: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案

1.使学生学会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形与矩形混合图形的相关计算方法。

2.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推导出圆环面积计算公式,有关于圆形与正方形应用的解答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会利用圆和其他已学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圆与其他图形计算公式的混合使用。

教学工具。

ppt卡片。

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上节知识,导入新课。

2新知探究。

2.1圆环面积。

一、问题引入。

同学们知道光盘可以用来做什么吗?谁能来描述一下光盘的外观。

回答(略)。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做与光盘相关的数学问题。

二、圆环面积求解。

步骤:

师:求圆环面积需要先求什么?

生:内圆和外圆的面积。

师:同学们可以自己做一做,分组交流一下自己的解法。

师:给出计算过程与结果:

三、知识应用。

做一做第2题:

师:这是一道典型的圆环面积应用题。通过直径得到半径,代入圆环面积公式,很简单。

2.2圆与正方形。

一、问题引入。

师:同学们知道苏州的园林吧。大家有没有观察过园林建筑的窗户?它有很多很漂亮的设计,也有很多很常见的图形,比如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等。其中外圆内方或者外方内圆是一种很常见的设计。

师:不仅是在园林中,事实上在中国的建筑和其他的设计中都经常能见到“外圆内方”和“外方内圆”,比如这座沈阳的方圆大厦、商标等等。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这种圆形与正方形结合起来构成的图形。

二、知识点。

例3:图中的两个圆半径是1m,你能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吗?

步骤:

师:题目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师:分别要求的是什么?

生:一个求正方形比圆多的面积,一个求圆比正方形多的面积。

师:应该怎么计算呢?

归纳总结。

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r,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当r=1时,与前面的结果完全一致。

四、知识应用。

70页做一做:

师:同学们用我们刚刚学过的知识来解答一下这道题目吧。

解:铜镜的半径是300px。

5.3随堂练习。

若还有足够时间,课堂练习练习十五第5/6/7题。

(可以邀请同学板书解题过程)。

6小结。

1.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什么?

今天我们在已知圆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前提下,探索了圆环和“外圆内方”“外方内圆”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不是要求同学们记住这些推导出来的公式,而是希望同学们能过明白推导的方法,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自己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2.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去求圆的面积,譬如说:蒙古包做成圆形的是因为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居住面积,植物根茎的横截面是圆形的,也是因为可以最大化的吸收水分。我们还可以再举出其他的一些例子,如装菜的盘子、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大家需要多看多想!

7板书。

九年级数学教案

从甲地到乙地有两条公路:一条是全长600km的普通公路,另一条是全长480km的高速公路。某客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平均速度比在普通公路上快45km/h,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是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时间的一半。求该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

这一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如果设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为h,那么它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为_________h。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分组探讨、交流,列出方程.

九年级数学教案

1.学生初步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九年级数学教案

1.检查课前布置的制作工具(简单杠杆)的作业。

学生对照制作要求,自查和同组互相检查。

小黑板或媒体出示制作要求:

(1)准备的竹竿长1m,尽量做到粗细均匀。

(2)在竹竿中点打孔,拴绳子时注意绳子的长度,同时注意检查拎起绳子后竹竿是否平衡。

(3)从中点处每隔8cm做一个刻度记号,尽量等距离。

拿出准备好的棋子和塑料袋。检查大小是否一样。

2.揭示课题:有趣的平衡(板书)。

数学九年级上教案

1、尝试实验,获得有关容量守恒的经验。

2、乐意动手动脑探究水的变化,了解它的主要特性。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容量比较)。

2、标有刻度的瓶子,水,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观察提问。

1.出示趣味练习:容量比较。

教师:小朋友看一看这六瓶水是一样多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现在我们想办法做一下实验,比较一下水的多少吧。

二、实验操作。

1、教师:用什么办法验证呢?怎么操作?

要求:实验用的两瓶水不能混在一起,实验时动作慢一点,避免将水洒出影响实验结果。

2、记录实验结果。

(1)高矮不同的两只瓶子。

方法是通过比较水位的高低,我们可以看出瓶子的水是一样的。

原来瓶子的高矮是不影响水的多少的。

(2)粗细不同的两只瓶子小。

选择两个相同的空瓶,把装在大小不同的瓶内的饮料倒入其中,比较出饮料一样多。

方法,任选一个瓶子,将一瓶饮料倒入,用笔画或粘纸条的方法做标记,

把饮料倒出后再将另一瓶饮料倒入该瓶,看饮料位置与原来留下的标记是否一致,

比较出饮料一样多原来瓶子的粗细是不影响水的多少的。

(3)一只含内容物的的瓶子内容物为石子。

方法是取出瓶中石子,比较水位的高低。

内容物为海绵小结:方法是将海绵中的水挤回瓶中,比较水位的高低。

原来瓶子里面是否有物体是不影响水的多少的。

3、总结:瓶子的高矮、粗细、内含物是不影响水的多少的,这种现象就叫做容量守恒。

三、活动延伸。

想一想,如果把两块一样重的橡皮泥塞进不同形状的瓶子里,橡皮泥会变重吗?

回去试试看吧!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