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社会实践的问题与对策论文(热门18篇)

时间:2023-11-24 20:38:26 作者:曼珠

通过社会实践,我们可以积累丰富实践经验,提高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精选的社会实践总结样本,供大家参考学习。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社会实践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针对由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而来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分析其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几个突出问题: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冲突的`管理、教师职业倦怠;并提出相应对策:重视教师职业生涯关键期的管理,如岗前培训、实践培训、职业倦怠管理,鼓励合作教学,解决组织冲突等.

作者:王琦作者单位: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天津,300221刊名:成人教育pku英文刊名:adulteducation年,卷(期):“”(10)分类号:g718.5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社会实践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2)角色意识模糊,职业认同感不强。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都是从其他高校的校门出来直接进入另一个校门的应届毕业生,选择做高职院校的教师也许并非第一选择或者最优选择,类似的校园生活环境让许多青年教师还没有从“毕业生”的角色中转换过来;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这个职业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较某些“高端职业”来说相对不高,存在一定比例的青年教师对此不满和无奈,难以对高职教师产生职业认同,更无暇顾及自身的专业发展。

(3)职业素养不佳,实践能力偏弱。“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办学宗旨,而实现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这个目标需要通过教师作为载体,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历,让实践教学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的主导形式。但是目前新进青年教师大多是从高校毕业以后直接进入职业教育教师岗位的,知识结构单一、教学能力薄弱且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这种职业素养现状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2、就高职院校层面。

(1)教师引进偏重学历化,忽视既有青年教师队伍培训。面对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现实压力,高职院校均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新进青年教师的学历要求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这种对高学历人才的过度追求未必能够带来教学实力和实践水平的显著提升,反而导致忽视学校已有青年教师队伍培训的局面,引起教师整体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配置的不合理。加上教师培训工作的观念滞后、培训的形式和内容脱离实际,对青年教师也只是进行上岗前短暂的形式化辅导。这种人才需求和培训观念上的偏差影响了青年教师专业化进程。

(2)教师使用过于功利化,忽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培养。青年教师缺少职业生涯规划在不少高职院校已经成为常态,高职院校将青年教师的选拔、分配、使用和培养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简化为单纯的劳务关系。将青年教师在教学和实践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发展困境视为青年教师的个人能力问题,与学校本身没有直接的关系,有时候甚至以青年教师缺乏发展潜力为借口,将那些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暂时遇到瓶颈的青年教师开除或者迫使其离职。缺少完整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计划,青年教育人才使用功利化的倾向势必制约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

(3)资源分配失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必要支持。目前,高职院校依然采用与其他普通高校基本相同的教师职称制度和评价激励机制,教师所能够获得的物质资源和发展机会与其职称等级成正相关。而青年教师一般职称低、竞争力不强,学校给予青年教师的福利待遇和发展资金不多,参与校外实践的机会也十分有限,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表现方面又相差不大,使青年教师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撰写发表论文以获得高职称上面。这种“金字塔”式的资源分配方式所引起的“马太效应”使得青年教师在专业发展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并且也误解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

3、就政府、企业与社会层面。

(1)政府支持保护力度不够,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权利难以保障。高等教育公共财政投入支持的重点往往是那些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直接明显效益的项目,对于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这种具有基础性价值的项目支出有限,难以满足职业教育优质师资力量建设的需要。浙江省是全国事业单位综合改革的试点省份之一,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制度进行必要地调整在所难免,事业编制紧缩已是既成事实。高职院校很多新招聘的青年教师采用人事代理或者人才派遣等形式,虽有合同存在,但是在人事改革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导致人事争议,必然会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造成损害,青年教师权益维护困难。

(2)企业未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难以满足实际需要。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加速,生产技术更新换代频繁,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在实际生产操作方面落后于企业生产实际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企业是讲究收益的市场经营主体偏爱有利于生产实践的实用人才,而青年教师作为技能需求者要从企业获得实践的渠道和机会十分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的发展。

(3)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低,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社会大众对高职院校存有偏见,认为职业教育比本科教育层次低,对于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根本没有引起重视,没有为青年教师提供相应的交流平台。即使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推动了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也未必会达到社会大众的心理期望,这种功利的社会氛围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潜力。

1、提升个人修为,培养专业发展自主意识。

第一,青年教师有必要及时转变角色,由“毕业生”向“教育工作者”转变,结合自身特长、教学需要和实践情况制定专业发展计划,明确专业发展方向,获得专业发展动力;第二,青年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各种交流活动,努力融入教师职业中,通过在科研、教学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增强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能力。

2、高职院校采取多种措施,推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第一,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创新培训的形式和内容,注重青年教师职前培养、在职实践、职后培养层次中的专业化目标;第二,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组建“目标一致、专业互补、技能促进”的高职院校青年专业发展团队,合理配置团队成员组成,在竞争与合作中解决专业发展所遇到的问题;第三,高职院校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绩效考核制度和评价激励机制,在专业发展远景目标下,使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与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有效契合。

3、保障专业发展权利,创造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良好氛围。

政府部门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规范人事代理制度和人才派遣行为,畅通人事争议解决渠道,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保障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权利;同时加强宣传引导,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宣传新手段,提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认同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政府通过优惠政策引导、鼓励、支持相关主体搭建“产学研相衔接,工学相结合”的政府、企业、高职院校交流协作平台,工学结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受益者之一理应积极对接高职院校,让更多地青年教师有更多的渠道和机会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和产业发展,在实践中培养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各项技能,最终实现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综上所述,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内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而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政府、企业、社会与高职院校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条件。青年教师作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人才储备,其专业发展是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拓展了空间,理应获得应有的重视。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社会实践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摘要: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注重通过礼仪、道德的教育来提升个人品质以及国家的文明和谐发展。目前礼仪教育是也逐渐成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针对目前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剖析,并从礼仪教育方式、内容、家庭和学校教育重视等方面探寻提升高职校礼仪教育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校;礼仪教育;对策;研究。

论语中“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的名句,将礼仪教育对于社会和谐发展以及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剖析的淋淋尽致。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礼仪教育对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道德品质、职业能力,以及促进校园文明和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现状而言仍存在着众多问题。那么目前高职礼仪教育存在着哪些问题,又如何提高其礼仪教育的质量,是目前高职院校致力研究的重点。

1、高职院校对于礼仪教育重视不足就目前高职教育的现状和人才培养目标而言,高职教育的培养“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职业素养、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内在品质培养。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礼仪教育只是作为公共课程开展教育,从学校、教师和学生层层主体都未将礼仪教育提到一定的.认识高度。这不仅表现在礼仪教育课时较少,每周也就一两节课,并且很多学校采用大班上课方式,过多的学生也让老师力不从心,从而使教学质量大大降低。

2、高职礼仪教育的师资匮乏、教材单一高职礼仪教育的师资匮乏是目前礼仪教育确缺失的一大问题,大部分老师并非专业出身,而是有相似专业甚至德育、体育老师兼任。没有专业的培训,仅仅是通过一两本书的自学而走上讲台的礼仪老师显然是有点黔驴技穷,无法真正胜任礼仪教育的重任。另外,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素材大多采用自己编写或者过于注重形式的教材为主,编写随意性大,缺乏权威性,这样的教材让学生对于礼仪教育产生了一定的误解。

3、高职礼仪教育形式单一、内容不深入高职礼仪教育并非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打领带、穿西装,以及各种坐姿、站姿、蹲姿等表面形式的内容,而是要深入到学生的礼仪习惯、人文素质乃至思想品德的教育领域。礼仪教育的形式单一,仅仅重视课堂的理论授课;礼仪教育内容肤浅,仅仅强调服装穿着、礼仪规则的讲解。礼仪教育形式的单一、内容的肤浅和枯燥,弱化了学生杜对于礼仪教育的重视,并且也加大了学生对于礼仪教育学习的难度,不利于礼仪教育活动开展和进行。

二、提升高职礼仪教育的策略。

针对目前高职院礼仪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礼仪教育的质量,因此对于高职礼仪教育改革,采相应的措施提升礼仪教育质量势在必行。

1、家校合作,转变理念高职礼仪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家长和学校对于学生礼仪教育的观念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不求不再仅仅是对实践操作能力的需求,而更多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因此,一方面家庭要重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以民主平等的方式与孩子透沟通交流,互助互爱以良好大家庭氛围进礼仪教育的提升;另一方面学校作为礼仪教育的主体要明白礼仪教育对于学生一生的重要影响,不断深化礼仪教育,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

2、提升教育礼仪素养,转变教师角色针对礼仪教师专业知识缺乏问题,应该加强教师礼仪素养的提升。身教胜于言传,教师良好的礼仪素养是礼仪教育的关键,教师的着装、言谈举止、行为习惯等礼仪素养往往成为学生“上行下效”的模仿对象,是礼仪教育成败的关键。另外,分阶段实施教师礼仪素养的培训,通过办公室礼仪、校园礼仪、社交礼仪等多方面的专业培训让教师具备丰富的礼仪教育素养。并且通过教师礼仪比赛、教师风采展示等多种活动,彰显榜样力量,促进教师礼仪素养的提升和塑造。

3、礼仪教学课程改革礼仪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外在的穿着、语言、行为等方面的礼仪规范,还要重视学生内在的品德修养,外在礼仪形式是内在品德素养的外在表现。将西方礼仪与中国儒道内修相结合,礼仪教育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更能对学生产生持久性的教育效果。另外对于学生礼仪教育的形式要摆脱枯燥的课堂理论说教形式,通过开展各类礼仪实践活动、礼仪比赛、礼仪形象展示等是按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深刻感受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进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礼仪知识,提升礼仪素养。并且礼仪教育要与专业能力的提升相结合,如对于护士、空乘服务、酒店服务、旅游服务专业学生的礼仪教育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礼仪的积极性。

4、大力营造校园礼仪氛围充满文明礼仪的校园氛围和气息,可以使礼仪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校园礼仪氛围的营造,可以通过开展各类的礼仪知识竞赛、学生礼仪风采展示以及各类活动礼仪接待等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让学生在参与的同时切实感受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另外建立完善的礼仪考核规则,无论是对于学生礼仪规范和行为的考核纳入三好学生评优、奖学金评定以及优秀毕业生等标准当中,还是对于教师礼仪行文、文明用语等方面的考核,让师生相互评定,对等公平合理的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礼仪行为的养成。

三、结语。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育如果过于强调学生成绩和技能,而忽视了学生人格、品质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无疑是失败的。高职院下礼仪教育过程中,需要在思想上重视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礼仪教育方式、礼仪教育内容、礼仪氛围和习惯的形成等方面加强礼仪教育,提升学生的形象气质和品德素质,使学生能够成功迈出职业生涯第一步,真正成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社会实践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市场营销课程体系应包含市场营销实践能力的三个方面: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技巧能力。所以课程应结合企业对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来提高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在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紧随经济发展的步伐,增加一些应用性强的课程。

2.2学校政策上予以支持。

学校政策的支持应加大对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可通过建立多个校内营销模拟实验室,教师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营销模拟实验,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例,给学生充足的实训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

2.3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才质量评价体系,既要注重教师的学历、职称,又要重视教师的实践能力。

2.4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

对市场营销人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需要企业的支持,同时学校也可以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帮助企业提高决策实施效果,这是一种双赢。对于企业而言,可利用学校师生的专业知识,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节省了费用;对于学生而言,实习工作更具有针对性,避免了形式主义;对于学校而言,评价学生实习效果的标准会更客观。

2.5运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高职教育教学方法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坚持理论教学为职业技能训练服务的原则,构建强化职业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实践型教学方法。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演示教学、情景教学、实验室教学、图式教学、微机训练、讨论训练、课后作业、通过角色扮演、现场演示、情景模拟等手段,营造出真实的工作场景进行实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真实的环境中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在“做”中自主地学习,使学生能够对将来的职业生活有一个感性的认知和理解。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社会实践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在高校教育模式中,实践教学是有效运用课堂知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最佳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高校逐渐成为热门的选择对象,每年此专业毕业的学生达33万。

此专业兼具理论性和应用型,课堂上需要学生的参与互动。

但是很多毕业生不能适应国际贸易领域对人才的需求,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第一,传统观念认为,高校培养人才应该以研究型为主,大专院校才应该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而且,教师的职称评定也是和理论研究挂钩,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仍然普遍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此外,由于扩招生源,资金短缺,实验室设备久不更新,实践教学只流于形式。

第二,实践教学内容没有根据国际贸易领域的形势变化及时更新,由于惯性思维,教师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都不能将最前沿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很多国际领域的新理念、新的规则条例,学生都得不到及时补充,教材的编纂也比较落后。

第三,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由于实践教学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高校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相关的激励机制也不健全,实践教学本身在考核方面由于涉及较广的范围比较复杂,而高效简单的考核方式必然不能真实反映实践教学的最新情况,教师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第四,教授此专业的教师缺乏国际贸易的实践经验,在授课中也只能纸上谈兵。

几乎所有高校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缺乏企业或者工厂的实践经验,外加教学任务和科研的压力,没有外出锻炼的时间,课堂中仅仅照本宣科,很多实践性的内容讲授不透彻,学生也理解困难。

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社会实践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健全和发展,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已位列全国人才市场需求前三名。随着人才培养规模的扩大,从营销毕业生的就业情形来看,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为适应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开设了市场营销这个热门专业。总结其原因,除了学校的扩招使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因此分析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已成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关键,也是进一步提高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关键。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规划与对策的分析论文

“民办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是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项标志性成果。”[1]中国高等教育年度报告中指出:在过去的一个时期里,我国民办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总数达到10.65万所,其中高职院校1215所,民办高职院校有286所,占23.7%,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本科院校降低门槛和生源的减少,民办高职院校陷入生存的尴尬境地,多数民办高校都出现招生困难、内涵质量建设难以提高、就业困难等困扰。

一、内部原因。

内部原因在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制的滞后性,导致人才培养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建国初期,我国的职业教育几乎全盘学习苏联职教模式,课程为三段式,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模式,其“学科本位”非常明显。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职业教育又借鉴学习了世界劳工组织开发的职业培训技能模块(mes课程)、北美国家的能力本位模块(cbe课程)、德国的“双元制”和“徒弟制”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课程模式、英国的btec课程模式等各种不同职教类型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但由于社会制度不同及中国的国情实际,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不可能在中国全盘发展。像德中合资生产大众系列轿车的质量问题与教训,由于中方一线技术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和服务质量未达到合格要求,导致一流设备、一流设计、一流生产的优质产品,成了不合格的配套技能和低效的营销服务水平,说明不能照搬西方先进理论,还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

二、外部原因。

1、本科院校扩招带来高职院校生源危机。

2、双师型师资建设滞后。

近几年我国民办院校数量剧增,规模过度扩张,但是其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内涵建设等底蕴不足,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滞后。首先,学历整体偏低,多为本科生,硕士、博士屈指可数,更有甚者,把本院校的大专毕业生留校当作师资(教辅人员)使用,背离了高职院校教师的任职条件;其次,“双师型”教师较少,学生实习实训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市场和企业需求;再次,从结构看,教师队伍职称、专兼职结构不合理,缺乏教授、副教授或兼职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最后,民办院校的人员流动性较大,缺乏相对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使得民办院校难以培养出自己的教师队伍。

三、建设策略。

1、改革办学体制,灵活应对市场需求。

相比较公办教学,民办高职院校有自己的优点,办学思想不受官本位控制,自主灵活。办学机制要瞄准市场、跟踪市场、适应市场、服务市场,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争取开设什么专业;就是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各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包括对所需人才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社会知识、工作技巧、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及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内容,然后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和实习项目,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校内部用人制度上做到“定编、定岗、定责”,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提高办事效率。民办职业院校要充发挥自身在争取教育资源、人力资源配置、教育活动建构、质量效益诉求等多方面所具有的自主性、灵活性、敏感性、快捷性和经济性等优势,采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和“岗位群对口”培养等多种形式,实现民办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行业经济乃至国际经济的接轨,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办学定位上,要突出体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增强办学特色,吸引学生就读。

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增强核心竞争力。

建设特色专业、打造精品课程是见证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的质量工程,民办高职院校可以引入专业群的概念来规范专业设置,使专业建设既相对稳定、有利于建设,又开放灵活针对市场需求,而且核心专业依托群体易于打造品牌。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冷热门专业,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学院的师资、硬件设施等各方面的情况来确定每个专业的招生人数,尽量避免某些专业过分膨胀或萎缩,充分考虑学生就业。要发挥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自主性比较强的优势,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适时增添发展前景良好的专业,砍掉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建立起一个既相对稳定又灵活机动的专业建设体系。

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课程教学内容、开发项目课程,打造学院精品课程,推行项目教学,让所有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边学边教,教做结合。营造真实工作情境的实践课程教学模式,从而保证学生走出校园能够迅速适应社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提升民办高职院校专业技术人才在工作领域的竞争优势。

4、建立相应政策,促进民办高职教育招生公平。

高职院校的招生困境,是各种因素交织推动的结果。有关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都持上涨态势,如果职业教育萎缩,我国将出现严重的人才结构失衡。熊丙奇说:“我们必须解决高职院校招生难的窘境,改革刻不容缓。”[6]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进行的大胆改革和积极尝试,是对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不仅有利于搞活我国的教育市场,增强教育事业发展的内部活力,而且能够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教育机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受教育需求。因此,政策上要大力扶持,面对民办高职生源的流失,可以尝试以下操作:变计划招生为注册招生,或者“申请入学”,允许民办高职院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招生,不论分数高低,只要考生“想上就能上”,高校“想招就能招”;建立省内自由转学制度,在求学期间,如果学生对学校教育质量不满意,可以申请转学到其他学校;建立宽进严出制度,要求学校严格执行培养标准,做到宽进严出。[7]另一方面,要加大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让学校拥有更多办学自主权,主动提高自身办学质量,在市场机制下平等竞争。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培养。

“教学质量是立校之本,教师是教学质量之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民办职业院校生存的重中之重,因此,要发挥民办院校用人机制“灵活高效”的优势,采用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提高教师的归属感和尊严感,为教师发展提供空间,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从提高教师学历、技能培训、职称评定、科学研究等方面设立配套体系,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新任教师要经过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面向社会聘请教授、工程师、技师等优秀人才到学校兼职,并为其创造人性化的工作环境,发挥好兼职教师社会资源丰富的优势,带动师资队伍多元化发展。[8]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建立企业实训基地,鼓励教师多去企业实践,健全教师考级考证制度,促使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6、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优化校企合作。

要引导、鼓励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以专业和产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建立紧密联系,创新集团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切实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资源整合优化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融合体;积极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平台作用,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机制,以合作办学促发展,以合作育人促就业,实现不同区域、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也需要增强自身内涵建设,积极解决如缺乏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等问题。高职院校要针对市场需求,灵活自主调整学科、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吸引生源。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在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6-26(3)。

[2]熊丙奇生源危机袭来,民办高校难逃破产[n].中国青年报,,08,22。

[3]09年部分省市高考报名人数比去年减少。

[4]艾昌清冯建民民办高职如何化解危机.当代经济,2009(13)。

[5]张文凌民办大学的云南现象[n].,11,10。

[6]邓晖王庆环高职院校大呼“吃不饱”,生源告急为哪般?[n].光明日报,2011,08,26。

[7]任建红郑f怡潘丽珍民办高职院校新生流失及招生政策思考[j].陕西教育,2009(4)。

[8]钱静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质量危机的致因剖析及化解策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8)。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社会实践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摘要:最近几年,我国高职院校得到了迅猛发展,其专业文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防止发生表象化与泛企业化、趋同化现象,为了有效推进专业文化建设,应该着力做好转变理念、完善制度与明确主体等方面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内涵发展。

我国高职教育历经十年的发展,但没有意识到文化培育与建设的重要性。随着高职教育向内涵发展,要求不断加强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

一、专业文化的概念辨析。

在研究专业文化过程中,首先要认识专业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其实就是“人化”与“化人”,“人化”就是依据人的需要对世界进行的改造,将人文性质赋予一切事物;“化人”与之相反,就是将这些改造世界的成果传授给人,使人得到教育与发展。在掌握“文化”的内涵以后,我们就能够意识到:

一专业成员创造了专业文化,主要由教师依据学生的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教育,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创造形成的。在此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但自本质上讲,创造专业文化者还主要是其成员。

二专业文化主要归专业成员使用。专业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固定模式,则要求全体成员必须遵守与认同,同时促进专业成员的发展。

(一)加强专业文化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

我国当前的高职院校都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发展起来的,更多关注本身的硬件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如何招生等问题,而没有顾及办学理念、文化选择、责任使命等问题的重要性,形成了办学相仿的局面。

最近几年,我国各地高职院校都出现了招生难与以评促建促改等问题,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想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则必须要提高内涵质量,实现向“后示范时代”的转型。在此值得提出的是,高职院校要想提高内涵质量必然会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但必须肯定的是其核心工作就是提高专业内涵质量。而专业文化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在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详细来说,具备高质量的专业文化不但有利于使内部成员更加认同自己的学校,而且可以使高职院校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专业文化建设是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教育人,而不是制造人,高职院校不能只重视培养学生的职场技能,而应该是结合培养、塑造与发展人的实践区域。所以,在这个意义可以说,高职院校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时,不但要重视提高人的专业技能,更应该重视培养人的`专业品格、人文精神与健全人格。但要想达到上述目的,保证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只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是不够的,还需重视专业文化在教育人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专业文化建设的表象化。

我国高职院校出现的时间较短,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认识到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而且理论界也没有对此进行过多的研究,因此,自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都不能全面理解专业文化建设。在实践过程当中,有的高职院校认为在教学场所张贴一些职业操作规程与名人名言就是专业文化建设,这是一种不能全面认识专业文化建设的现象,过于简单化与表面化,表明很多高职院校还不能正确认识专业文化的内容,这种认识不具备精神支撑与理念引导,因此在专业文化建设中要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二)专业文化建设的泛企业化。

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工作。高职院校在开展专业文化建设中,可以借鉴企业文化当中的精髓部分,以补充自己的不足。但是假如不能正确认识企业文化,一味应用企业文化的标识,有的院校将企业制度和文化标准全部应用于专业文化当中,使专业文化建设出现了本末倒置现象,有的还会阻碍专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所以,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中,要认真对待优秀企业文化的引入工作,要控制好引入的“度”,才能使优秀的企业文化发挥积极作用。

(一)理念先行,提高专业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

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文化建设中产生了“文化休克”,对其进行认真分析可以发现,主要原因还是不能正确认识专业文化建设与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关系。要求学校领导首先要重视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学校办学的议程当中引入专业文化建设内容,为了提高广大师生的专业文化意识,可以利用学习交流、理念宣传与讨论研究等做法,使专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二)主体明确,确保专业文化建设的落地生根。

不可否认,专业文化建设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专业成员获得更好的发展,不仅仅是教师,也包含学生更主要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的一种生活样式,文化的建设需要围绕人来开展,否则就成了无根之水而缺乏人气,缺少了激情和活力;只有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做好好文化建设,这种文化更有生机和活力。”因此,在开展专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我们明确建设的方向和目的。具体来说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专业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具备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以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从根本上确保专业文化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2]沈楚.文化自觉视野中的高职文化建构[j].江苏高教,,(2):133.。

[3]王丹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策略研究——以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4).

[4]李坤,丁佟倩.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加强专业文化教育的思考[j].职教通讯,(03).

[5]胡小凤.专业文化建设是职业院校专业发展的助推器[j].机械职业教育,2013(09).

高职院校实践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探析论文

高职教育是一种与学术教育相对应的专门教育,它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的,面向区域经济发展,为社会和行业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既有文化理论课教师,又有专业基础课教师,还有实践课教师。实践课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的主导类型教师,是指从事实训、实习指导、专业技能课、实验课、毕业设计指导等方面工作的教师,也指公司和企业兼职教师,他们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和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其专业发展程度极大地影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践课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以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和专业素养提高为宗旨,通过培养或培训以及个体自主学习和反思,使教师个体内在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自主与专业自觉、专业伦理、专业服务等专业素养及其结构不断更新和演进,并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直至完善。实践课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具有复杂性和联系性。正如法国的哲学家埃德加·莫兰所说“对于世界上复杂的事物来说决定的因素是多样的,常常不能把这多种因素化归为一种因素,甚至也不能在其中确定一个主导因素导致低估其他因素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把多种因素看作是相互隔离的,而应看到它们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干预。”深入探讨实践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种影响因素,既能扩展高职院校教师研究的领域,又能为提出实践课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正如兰德曼所言“人总是保持着他的开放性和适应性,但他也得为了完善和确定性而不断地奋斗。”影响实践课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人因素主要来自于教师专业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特征及其变化,在变化中达到专业成熟与完善。

(一)知识因素。

知识与技能是实践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养分。“知识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知识的价值在于“知识不仅是一个如何认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引导我们如何生存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问题,而且要关注知识对于人的生存意义的指引和生命境界的提升问题。”实践课教师教学的实践性、专业性和示范性等特点决定其知识结构与其它类型教师有着重大差异,实践性知识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知识,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程度。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决定和引导着教师在实践中的行动,它是指教师在有目的的行动过程中所际遇的课堂情境和实践困境的知识。”实践性知识包括认知范畴知识和应用范畴知识。认知范畴知识是实践课教师对人文科学、学科专业、教育教学等事实、原理和规律认知的知识,它是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其所从事职业和专业的认知工具,它影响着教师对专业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应用范畴知识是教师在技能教学中关于怎么做的技能知识和如何做的人力知识,主要包括学科专业技能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和自我知识,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条件性知识,是实践课教师能够准确、快速和有效传授学生技能的保障,它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现实中,实践课教师通过职前培养、在职培训、实践教学和自我反思与学习,使自身知识及其结构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技能因素。

技能是人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包括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日常中一般把技能与技术、技艺相等同。技术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是人类生存和生产工具、设施、装备、语言、数字数据、信息记录等的总和。实践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学科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其劳动性质和生存方式使其受不同层次和类型技能的影响,技能的高低和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1.实践课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发展。实践课教师的劳动性质和生存方式要求其应具备高度专业的技术和技艺,它们一方面来源于职前培养过程中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教师示范的模仿和演练,这是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的早期路径。另一方面来源于教师从业过程中对专业技能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程度。2.实践课教师作为教学技术人员的技能发展。这是由教师教育者身份和实践性与操作性的职业性质所决定的。教师不但要知道技能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传授并使学生有效的掌握技能。教师的教学技能就是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并能为教学服务的教学监控与管理能力、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艺术等。教学技能虽不直接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却间接影响着教师对技能传授的效果以及学生技能掌握的多少。实践课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一方面来源于职前培养时期对教学理论理解和掌握基础上的模仿与演练,一方面来源于教学工作中在教学理论指导下对教学经验的反思与。

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并促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部动力,它是满足需要而追求特定的意识,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主要是需要、兴趣、理想和抱负水平等。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人的学习动机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组成,不同内驱力会带来不同的学习行为,且三种内驱力在人的动机结构中的比重会随着人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职业院校实践课教师因职业和教学的特殊性,使得三种内驱力在促使教师确立专业发展的方向和标准上有所差异。认知内驱力占主导的教师,会把实践性教学、培训和自我反思等看作是理解事物、掌握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教师从认知的获得中得到满足。因此,这种类型的教师在专业发展中追求自身的成长与成熟,把获得高层次知识和技能作为专业发展的目标和内容;自我提高内驱力占主导的教师,会把职业和专业看做是获得相应地位和威望的需要,把知识和技能看做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本。因此,这种类型的教师把专业发展的目标定位于获得社会地位和威望,专业发展的内容追求的是社会标准;而附属内驱力占主导的教师,其自身专业发展既不指向知识和技能本身,也不把专业发展看做是赢得地位的手段,而是为了获得领导、同行的赞许和接纳。教师作为一个发展的主体,同一个阶段会存在多种动机结构,无论哪种动机结构占主导,只要合理,必将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兴趣,促进教师合理理想和价值观的形成,使教师获得成功感,反之,教师就会失去兴趣和理想,产生挫折感。

(四)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因素。

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道德义务的高度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自觉履行各种教育职责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道德调控和评价的能力,具体表现为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操、职业信仰和职业良心等。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精神支柱,它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双向互动性。教师的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与教师的职业精神与职业伦理发展程度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一个具有高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的教师,他会有着自己的人生志向和人格理想,并把社会要求、家长期望和学生需求等外在因素纳入到自身的责任范畴并成为推动自身专业成长的动力。他相信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与自己专业成长在职业中是融为一体的,自己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声筒或教材的扬声器,而是一个具有职业良心的个体,他会以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来维持教育公平与公正,并从所从事的职业中获得信心与信仰,使自身达到更加成熟与完善。

(五)个体反思能力因素。

美国的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是教师在理论的指导下,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并对经验进行重组和改造的过程,也就是反思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作出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内在心理特征和外显行为。教学反思既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内容,又是实现方式。从历史发展来看,教师专业发展经历了“理智取向”、“实践反思取向”和“生态取向”三个阶段。其中,“实践反思取向”阶段是连接前后两个阶段的桥梁,它强调实践课教师要从被动的技能型教师成长为反思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反思。此外,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实施有效实践教学的保障。实践课教师的专业指导水平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密切相关,而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更是关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学生独立实践能力提升的关键。教师实施有效教学反思,才可以帮助自己从感性的教学行为中解放出来,批判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调控和教学评价等,以纠正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

(一)学校的组织文化与生态环境因素。

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和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它对教师的行为起着导向、规范与凝聚作用。生态环境(ecologicalenvironment)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高职院校教师的组织文化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构成的关系成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学校因素。在我国,学校教师组织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就是科层制。科层制下,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具有明确的权责划分,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及金字塔式的等级服从关系等特征。科层制组织文化使教师专业发展中专业自主、专业自觉的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实践性教学的课程、内容、方法选择权受到限制。教师参与专业发展培养与培训的机会不是来源于法律规定的权利,而是更多取决于行政领导的意志。因此,学校须按国家有关“学校去行政化”改革的思路,改变科层制的组织文化,使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息息相关,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在组织中形成教师自觉发展专业,提升能力的心理环境,健康、融合、和谐、民主的组织环境以及广开言路、心理沟通、宽严适度、管理得当的工作生态环境。

(二)学校人际关系因素。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在特定的教育范畴和领域内,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其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和领导与员工的关系等。每个教师独特的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对他人或群体的情绪、生活、工作产生较大影响,也会对组织的气氛、沟通、运作和效率均有极大的影响。首先,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人际关系。任何类型学校的教学都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培养人的教育本质决定了师生关系因学生而发生。正如卢乃桂言“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推进,人们希望教师通过专业发展提升自身素质,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准备高素质的教师,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也就成为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所处阶段的重要标准。其次,同事关系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人际关系。在学校教育中,同事之间无论工作岗位、工作内容或性质是否相同,都因培养人才的需要而发生了关系。这样的关系也因不同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专业发展的差异而带来同事间因价值取向的差异和利益划分不公平的矛盾。这样的差异和矛盾如果处理得当,无疑将在教师间产生良性竞争而形成学习的好风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再次,领导与员工的关系。现实教育管理中,领导与员工因岗位和职责的差异形成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该关系在本质上统一于服务中,管理的本质就是服务,领导和员工都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服务者。因此,两者在追求自身专业成长中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两者和谐的关系才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最佳选择。

(三)学校教师评价制度因素。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它是学校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和改进,而不是鉴定和奖惩。高职院校教师评价制度的制定来源于学校对教师价值判断的取向。学校管理者有什么样的取向,就会有相应的评价制度产生。教师评价制度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内容的选择。高职教师的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对实践课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主要倾向于实践性教学中教师对技能的掌握、示范和传授能力,也就是注重对教学能力的评价,而对教师知识、道德伦理、学生关注和学术研究等领域的评价处于较低或忽视的位置。这就造成学校形成结果评价高于过程评价、教学能力评价高于智能评价、教学评价高于研究评价的教师评价制度。这样的教师评价制度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高职教育及其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但长此以往,会导致教师专业的片面发展,影响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

(一)教师的社会地位因素。

教师的社会地位是人们对教师在社会中作用和影响的认可。“认识和评价教师社会地位的标准应该是多元的,其中既有工资、待遇、福利、住房、晋级等经济性因素,也有工作环境、社会声望、威信、荣誉、尊重等非经济因素。”实践课教师的社会地位主要是由职业高等教育在整体的社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由于受传统“重知识、轻技能”教育观念的影响,政府和社会对职业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在高等教育实践中往往把重点集中在普通高等教育,这也造成职业高等教育被受教育个体或群体看作是选择高等教育的“底线”,因此,高职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其社会地位没有获得社会广泛认可,对高职教育价值产生了怀疑,也没有形成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高职教育在整个社会中较低的地位,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教师较低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而教师较低的社会地位又会影响着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在教师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还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机和态度。此外,教师较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也会减弱社会上优秀高层次专业和技术人员到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工作的吸引力,从而影响高职院校教师的后备力量和专业化程度。

(二)管理制度因素。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实践,教师在实践性教学中必须以制度作为保障。道格拉斯.c.诺思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服从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具体包括以规则和管制形成对行为施加的一系列约束、检验行为是否偏离了规则和管制的一系列程序、一系列的道德和伦理行为规范。”制度具有强制性、规范性和激励性等特点。制度的强制性一方面促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遵循教育的法规和达到教师的从业标准,保证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也促使社会和学校必须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培养和培训机会,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的权利;制度的规范性能够确保教师培训程序的规范化以及培训机构和培训人员的专业化,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外在保障;制度的激励性特点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动力,健全和完善的激励机制一方面能够增加教师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信心,另一方面也能够根据教师劳动成效大小实施奖惩,这有利于激发教师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的积极性。因此,政府和社会应建立和完善高职教育的教师培训制度、教师定期企业实践制度、教师教育认可与审查制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人事聘任(聘用)制度等,发挥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功能,使教师专业发展达到规范化和制度化。

试析高职院校聘用制教师激励问题初探的论文

论文摘要:随看高职院校发展环境的变化,琦用制袭师已成为我国高职虎校井遥存在的个体,他们已经成为许多李校教学和甘理的主力军,也足未来发展的要后备力。本丈分析了高职虎校琦用创教师激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玲用制教师滚幼机创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

从开始,随着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的逐步推行,高职院校聘用制教师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出现。目前,聘用制教师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个体,许多聘用制教师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主力军,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他们来源渠道可谓多种多样。但不管他们怎么来、属于何种性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都受聘用合同约束,手中端的再也不是“铁饭碗”。因此,他们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进取意识、竟争意识等都比原有体制下的教师更为强烈。这些,都可从聘用制教师的工作效率、工作积极性等上得到很好的体现。本文从高职院校聘用制教师激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手,对高职院校如何实施对聘用制教师的激励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1.1忽视激励制度建设.激励意识缺乏。

许多高职院校领导层因忙于考虑学校的大的发展方向,或者因在内部管理丰难以跟上高职院校飞速发展的需要,在客观上存在激励意识缺乏的现象,忽视激励制度的建设。有领导层认为,在聘用制教师经过层层删选获取来之不易的士作后,他们内心存在担忧,怕失去不懈努力争取到的机会。这种“担忧”是他们工作的动力,也是领导层忽视激励制度建设的又一原因。

1.2对激励认识不足或存在较大偏差。

有管理者认为,激励是对高层次人才实施的政策,对普通年轻教师尤其是聘用制教师用不着激励;还有人认为,在目前人才市场总体供大于求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可以不用考虑激励问题;还有人以学校办学条件差、经费投入不足为由拒绝建立和完善激励制度等。如此种种对激励的错误认识,导致高职院校激励制度的普遍不健全。此外,一般的学校都将师资管理纳入传统的人事工作范畴,没有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重视激励制度建设。表现为“重管制轻服务”、“重使用轻培养”、“重短期效益轻长远规划”等。没有建立起一整套选人、用人、培养人、激励人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1.3物质激励不足,忽略精神激励。

应该说,目前高职院校聘用制教师的工资收入与实行聘用制改革的初期相比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相对于同样上涨的物价而言,高职院校聘用制教师的工资并没有太大的涨幅。而且,学校在对聘用制教师的物质激励中形式主义还较重,没有很好地将收人与个人贡献、业绩相结合,存在较严重的平均主义现象;对聘用制教师的激励仍然逃脱不了以职称、职务为主要依据的.传统模式。不但如此,且很少将精神因素考虑在内。高职院校的聘用制教师因工作稳定性相对较低且多年龄不大,都面临着买房供房、成家养家的重任,与原来的有编制教师相比,他们在精神上的压力要大得多。因此.他们有更多的精神需求。而事实上,很多领导受条件局限,忽略了他们的情感需要,缺少与聘用制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导致精神激励的缺乏。

1.4忽视激励机制中的工作环境因紊。

根据双因素理论,工作环境的改善也有利于员工的激励。高职院校激励机制中的环境主要有硬环境和软环境之分。硬环境主要指物质环境,软环境则主要包括工作氛围和校园文化。高职院校一方面对“环境能激励人”认识不够,另一方面不太重视聘用制教师工作软环境的建设和改善,从而丧失了利用环境激励聘任制教师的机会。

2.1重视激励机制建设.了解和发掘聘用制教师的器求特点。

高职院校聘用制教师作为知识型员工的一种,他们的需求层次和内容与其他类型的员工存在差异。由于年龄、个性、专业、生活和工作环境、职称、职务、地位、家庭条件等的不同,每个个体的需要都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为此,高职院校在建立聘用制教师激励机制的过程中,要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细分,慎重了解和发掘每个聘用制教师的真实需求,制定不同的激励内容和方法。同时,要从学校重视、领导重视入手,由专人负责聘用制教师激励机制建设全过程的各项工作。

2.2在重视物质激励的同时,注重精神激励。

聘用制教师是我国高职院校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群体。而用人双轨制的现实存在,使得部分聘用制教师在心理上就有地位低人一等的感受。为此,聘用制教师的激励要重视传统的物质激励,更要注重精神激励。要扩大聘用制教师在教代会上的发言权,要让他们充分享受学校重大事务的知情权、重大决策的参与权,要想方设法弄清聘用制教师的真实想法,尊重和合理采纳聘用制教师的合理化建议,要让聘用制教职工充分享受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成果等。

2.3改善聘用制教师的软、硬工作环境。

要在给聘用制教师提供和有编教师同样的办公环境的同时,大力改善高职院校校园自然环境,营造宁静、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聘用制教师的心理特点出发,尽可能实行弹性的、人格化的、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尽可能减轻聘用制教师的工作和心理负担。对聘用制教师要多关心,少冷淡.多表扬,少训斥;多一点人情味,少一点不人道,在学校内部营造一种有编职工与聘用制教师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宽松和谐的关系。

2.4遵循激励管理的基本原则,适时激励。

首先,要遵循以下原则:(1)合理公正原则。在实施激励管理时,必须坚持聘用制教师与有编教师的公正合理,坚持聘用制教师与有编教师激励标准的一致性,对聘用制教师不另眼相看,不搞平均主义。(2)绩效原则。以绩效作为激励的标准,不搞双重绩效标准(3)客观原则。激励时,要想尽一切办法消除人为因素的干扰,以科学合理的标准为尺度客观衡量聘用制教师的功过是非,实行客观激励。其次,要掌握激励的时效性。现代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及时激励的有效度为80%,而滞后的有效度仅为7%。要及时把聘用制教师的工作实绩反馈给本人,同时做出评价,及时给予肯定。

2.5采用多样化的激励手段,构建有效、全面的激励机制。

社会学认为,任何社会形态都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思想文化结构以及三者的相互关系构成的,对应到人则是构成每个人健康心理的成就、经济、情感三个基本因素。所以,构建有效、全面的聘用制教师激励机制必须以三者为基本内容,即实行成就激励、经济激励和情感激励。成就激励可由价值激励、用人激励、培训激励和信息激励构成;经济激励则可分为分配激励、奖励激励、岗位激励和惩罚激励;而情感激励则可分为道德激励、民主激励、文化激励和榜样激励等。

高职院校毕业论文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1)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高职院校应按照教育规律和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定位,通过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的先进管理经验,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一是遵循“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精简行政管理部门数量,实现部门职能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岗位制度,定岗定编,明确岗位职责,奖惩分明;三是构建服务型管理体系,按照有利于服务师生、服务教学科研的原则,优化校系两级管理制度,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2)转变观念,提升服务创新意识。高职院校要借鉴当代质量管理的先进理念,在行政管理工作中不断贯穿服务创新的理念、以师生为本的理念和依法治校的理念。一是要在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工作中贯穿创新就是发展的理念,全方位多层次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二是要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学生管理工作中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意识,真正做到治校以教师为本,育人以学生为本;三是要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将学校的各项工作纳入到法律法规体系中,科学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办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真正做到依法治校。

(3)加强管理人员专业化队伍建设。行政管理人员是高职院校教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的各项工作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一是要加强对兼职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轮岗、挂职等方式,培养一批素质过硬、能力较强的“双肩挑”教师;二是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入口招聘选拔关,不断提高管理人员招聘的学历和职称标准;三是要专项针对管理人员制定长期全面规范的培训计划,让管理人员有进修培训和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机会;四是要制定管理人员晋升晋级政策和奖惩制度,引导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

(4)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質和业务素质两个方面。一是要通过组织管理人员参加政治业务学习、继续教育学习、礼仪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思想政治素质;二是要通过组织管理人员参加公文写作、计算机操作、应急处突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三是要着力培养管理人员敢于奉献、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精神。

综上所述,行政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办学水平。因此,必须加大对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通过运用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手段和方法,就能不断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充分发挥出行政管理工作在高职院校发展进步中的最佳效能。

参考文献。

[1]姚青春.新时期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规范化[j].山海经,(2):153.

[3]张悦.浅谈职业院校行政管理现状及改革思路[j].时代金融旬刊,2015(35):197.

高职院校毕业论文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专门人才的重任,而高职院校又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快,高职院校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行政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开展好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学生管理等工作的基础和保障;是联系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各工作部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学校开展好各项工作的中枢。作者通过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有效的提高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水平。

(1)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通过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资产及后勤服务管理等行政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其管理能力和行政协调力,带领和引导教师开展好教育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等工作,以达到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培养的目标。不难看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必须依赖于行政管理工作。因此,行政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2)是高职院校联系师生的桥梁和纽带。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教师管理、职称评聘、教研室管理等工作,可以有效实现学校与教师的联系;通过辅导员管理、班级管理和学生社团管理等学生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实现学校与学生的.联系。通过上述方式,高职院校又可以通过教师和学生将他们对学校在行政管理工作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学校。这使得行政管理工作在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之间发挥着上传下达、沟通多方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3)是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高职院校主要的工作内容可以分为行政管理、教学及科研三个方面,而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涵盖有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和学生管理等。高职院校通过高效有序的行政管理工作,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实力和学生综合素质,进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办学实力。因此,行政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

初等教育专业教师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在全國各大高等师范院校中,“教师口语”课程已经将近20年了。虽然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时间和地位都较之以往有所提升,但其“教师口语”课程一谈存在着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师资团队缺乏高效建设、课时编排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教师口语”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且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和改善措施,以供参考。

教学质量与“教师口语”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20多年前,国家就加大了对初等教育专业中“教师口语”教学的力度。新时期,中等师范逐步统一为本科教学,虽然学生的素质得到了一些提升,但教师职业的能力培养反而呈现弱化的趋势,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在“教师口语”中存在哪些问题影响了“教师口语”的整体教学成效和水平。

根据相关的规范规定,“教师口语”课时不能够低于56课。

时,但是一些学校并没有按照规范执行,能达到标准的几乎没有。课时数量达不到教学目标,也就直接对教学内容和效果造成了影响。

《教师口语》教材主要是以普通话为基础,辅以口语交际和教师的职业口语。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老旧的教材已经不适应当代“教师口语”课程的教学需要。一些案例虽然经典,但显然已经脱离了如今社会发展的轨迹,很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已经选用的越来越少了。

由此引发了一个现象:就是很多机构和相关研究者开始出。

版有关于“教师口语”的教材。一时间,市场上的教材种类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大多数的教材是以普通话语音为基础的,按照一般话口语和教师职业口语的传统体例编写的,内容雷同较多,对课时少、训练不足的问题依然没有带来很好的解决效果。其中,由程培元所著的《教师口语教程》虽然将语言和教育进行了结合,使“教师口语”的专业性得到了增强,但依然存在比较旧的案例,示范性效果不显著。

师资队伍在“教师口语”教学中存在着先天不足的劣势,这是因为,“教师口语”涵盖了语言学和教育学等多种学科。在一些高校中,只有一到两名的专职教师,甚至有的高校连专职教师都没有,反而是由语言学或是教育学的老师来代替。这些教师虽然普通话达标,但是在教师职业语言、口语艺术或者专业的教学与研究方面并不涉及“教师口语”的专业领域。最重要的是,他们并没有中小学的从教经验,理论缺乏实践。这种教学只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从“教师口语”课程进入高校以来,也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进修和培训,一步步蚕食了师资队伍的建设,缺失也就成了意料之中的事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对“教师口语”课时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无法将教学课时与教学内容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就应该果断地在“教师口语”中将普通话教学提取出来。这一部分教学不可以通过考前辅导的方式来进行。应将“教师口语”回归本质--针对教师的专业性来进行教育,内容要融合一般口语和教师职业口语。其中,教师职业口语训练是重中之重。最重要的是,不少于48课时的安排是保证训练效果的前提。

练,因为毕竟学这门课的学生将来是要从事教育行业的,绝对不能忽视实践的重要性。因此,在编写相关教材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特色来搜集案例和编写相关资料。在编写过程中,也要联系社会现实与生活实际,充分利用信息化教育技术,如音视频的相关资源等。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如今的高校都配备了一些专业的录播条件,教师可以在录播室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学生也可以拍摄一些生活日常,和教师共同讨论。学生主动学习动机激发了学生的真情实感,将真实的场景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最终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每个学校的“教师口语”的教师资源都是有限的,人数的限制阻碍了内部合作交流组织的想法。因此,想要提高师资力量和补充师资力量的不足,就应该打破壁垒,建立校际之间的教师口语师资组织。有效汇聚各校的“教师口语”师资力量,整合并加以交流。这不仅可以将一些中小学的优秀教师吸纳进高校“教师口语”教学队伍,还能够提高实际的教学能力,对整个“教师口语”师资团队建设和课程建设来说意义重大。

“教师口语”教学的改革之路依然任重道远因此我们还是要继续加强其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

试析高职院校聘用制教师激励问题初探的论文

论文摘要:随看高职院校发展环境的变化,琦用制袭师已成为我国高职虎校井遥存在的个体,他们已经成为许多李校教学和甘理的主力军,也足未来发展的要后备力。本丈分析了高职虎校琦用创教师激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玲用制教师滚幼机创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

从19开始,随着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的逐步推行,高职院校聘用制教师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出现。目前,聘用制教师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个体,许多聘用制教师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主力军,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他们来源渠道可谓多种多样。但不管他们怎么来、属于何种性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都受聘用合同约束,手中端的再也不是“铁饭碗”。因此,他们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进取意识、竟争意识等都比原有体制下的教师更为强烈。这些,都可从聘用制教师的工作效率、工作积极性等上得到很好的体现。本文从高职院校聘用制教师激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手,对高职院校如何实施对聘用制教师的激励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1.1忽视激励制度建设.激励意识缺乏。

许多高职院校领导层因忙于考虑学校的大的发展方向,或者因在内部管理丰难以跟上高职院校飞速发展的需要,在客观上存在激励意识缺乏的现象,忽视激励制度的建设。有领导层认为,在聘用制教师经过层层删选获取来之不易的士作后,他们内心存在担忧,怕失去不懈努力争取到的机会。这种“担忧”是他们工作的动力,也是领导层忽视激励制度建设的又一原因。

1.2对激励认识不足或存在较大偏差。

有管理者认为,激励是对高层次人才实施的政策,对普通年轻教师尤其是聘用制教师用不着激励;还有人认为,在目前人才市场总体供大于求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可以不用考虑激励问题;还有人以学校办学条件差、经费投入不足为由拒绝建立和完善激励制度等。如此种种对激励的错误认识,导致高职院校激励制度的普遍不健全。此外,一般的学校都将师资管理纳入传统的人事工作范畴,没有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重视激励制度建设。表现为“重管制轻服务”、“重使用轻培养”、“重短期效益轻长远规划”等。没有建立起一整套选人、用人、培养人、激励人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1.3物质激励不足,忽略精神激励。

应该说,目前高职院校聘用制教师的工资收入与实行聘用制改革的初期相比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相对于同样上涨的物价而言,高职院校聘用制教师的工资并没有太大的涨幅。而且,学校在对聘用制教师的物质激励中形式主义还较重,没有很好地将收人与个人贡献、业绩相结合,存在较严重的平均主义现象;对聘用制教师的激励仍然逃脱不了以职称、职务为主要依据的'传统模式。不但如此,且很少将精神因素考虑在内。高职院校的聘用制教师因工作稳定性相对较低且多年龄不大,都面临着买房供房、成家养家的重任,与原来的有编制教师相比,他们在精神上的压力要大得多。因此.他们有更多的精神需求。而事实上,很多领导受条件局限,忽略了他们的情感需要,缺少与聘用制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导致精神激励的缺乏。

1.4忽视激励机制中的工作环境因紊。

根据双因素理论,工作环境的改善也有利于员工的激励。高职院校激励机制中的环境主要有硬环境和软环境之分。硬环境主要指物质环境,软环境则主要包括工作氛围和校园文化。高职院校一方面对“环境能激励人”认识不够,另一方面不太重视聘用制教师工作软环境的建设和改善,从而丧失了利用环境激励聘任制教师的机会。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的论文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农村经济发展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影响力的部分,一定要进行深入的改革和完善。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主要负责调节农村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关系着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是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只有将农村经济管理的相关工作做好,农民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农村经济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才能为我国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1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

农村经济管理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柱,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建立财务资金管理制度,我国法律规定,政务财务必须公开、透明,接受大众的质疑和监督,目的是加强民主,使干部民众一条心,更重要的也是为了强化监管机制,使资金管理更加安全,使民众的资金得到更好的保障;第二,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目标,要对目前的资金有良好的管理并对未来发展有正确的预算,从而决定经济发展的方向;第三,要选拔优秀的人才担任经济管理工作的职位,使干部素质得到保证,同时,由于不断涌现出新的政策和制度,还要定期的组织干部人员去学习,不断对自己充电,积极学习先进单位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2.1认识不够,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农业一直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新形势下,大多数人思想观念很难转变。对于财政透明,科学的经济发展观以及农业土地承包责任制等重要问题没有深刻的认识,这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农村的经济管理较为复杂,涉及多个方面,不仅与农村的财务资金有关联,对土地的使用权以及土地的基本情况的监督等都分不开,所以,需要各方面的政策支持与制度管理,但是,就农村目前的情况来看,并没有很好的制度去支持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使得管理工作一直止步不前,甚至还经常出现问题。

2.2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报账人员素质不高,数据信息不准确,这样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统计信息,无法进行资金管理以及预算工作的正常运行。

农村的经济管理人员通常都是一些村干部担任的,他们缺乏专业的知识与专业的技能,同时,城里的高素质人才一般都不愿到农村去工作,这就造成了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缺失,更容易出现财务问题。随着经济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年轻人都到城里去寻求发展,农村只剩下一些年龄偏大的劳动力,即使有技术也无法应用到农业中去,农业的'发展无法与科技发展相同步,导致农业的发展相对缓慢,这是经济管理中应该注意的大问题。

2.3监督管理不到位。

一般的代理会计人员都是同时代理多个村子的账,只负责最后的核算工作,对前期工作并没有很多的了解,如果前面统计出了问题,后面的核算也就没有意义。同时,农村经济管理队伍建设不完善,许多职位都空缺,甚至是没有设立,缺乏必要的部门,或者一人身兼数职,管理工作难免出现漏洞。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多数农村管理团队都缺乏必要的监管部门,对于工作过程没有良好的监督管理,出了问题不能及时的解决,堆积到最后出现财务问题,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3.1提高认识,健全法律法规机制。

农村的经济管理与农民的个人利益关系重大,党和政府必须要重视农村的经济发展,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要积极考察,不断提出新的建议和要求,要不断为管理队伍注入新的血液。在农村,农民最重视的是土地问题,在土地承包责任制的保障下,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政府部门要根据当地的具体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必要的制度,通过法律手段来保障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

3.2提高人员素质,加强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经济管理工作相当重要,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才能保障其正常运转,经管工作任务相对繁重,所以管理队伍必须能够胜任管理工作,如果不协调,极易出现问题;加强经济管理队伍建设,要积极开展各种培训活动,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提升自身专业修养和道德素质,管理人员要有责任意识,对工作认真负责,方可建设一支高能力的管理队伍。

3.3完善监管体系。

任何工作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良好的监督,农村经济建设事关民众的切身利益,更要公平、公正、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要建设一支监督队伍,对财务工作的每笔收入和支付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防止发生财务混乱现象;对于财务工作的审计和监督工作要随时抽查,如果发生违纪违法行为,必须严惩。

4结语。

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是关系国家社会发展的民生大计,必须要及时制定一套科学的制度来作为保障,加大经济管理队伍建设的力度,最后,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全力保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能够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2]刘新宝。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措施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10):14+67.

[3]张宪良。浅析新形势下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3(21):249.

高职院校毕业论文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总体说来,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的状况是良好的,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刘洪泉和曾亚军(2007:218)认为,从大的方面看,本科院校英语毕业论文的水平离时代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亟待提高。他们还将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归纳五个方面的不协调,包括论文观念与新型开放的社会理念之间的不协调,过分强调毕业论文的统一规格标准与因人而异的个性发展之间的不协调,以精英教育为目标的宝塔意识与以大众化教育为目标的国际就业大市场之间的不协调,单纯强调毕业论文的自然科学性与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保等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的不协调,以及面向区域、地方经济组织毕业论文与面向全国、全球经济大市场之间的不协调。限于篇幅,本文只就管理、论文评价体系、导师、学生等四方面,归纳总结本科院校英语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在论文管理方面,刘洪泉和曾亚军(2007:218)认为,虽然学校制定了相关的工作条例和制度,但是因为很多条例规定得不全、不细,加上在执行中不严格、不规范,管理中很多工作实际上得不到落实。具体地说,学校对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没有提出明确的、具体的要求,教师只好凭自己的感觉指导学生。无法从深度和广度上高效地、有的放矢地指点和帮助学生。另外,从管理的角度,学校没有从宏观的角度孵化和培植业务梯队,致使毕业论文指导队伍中缺乏真正的老、中、青等不同年龄和职称相结合的业务梯队,在实际的指导过程中有的指导教师甚至连中级职称都不具备。关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张春芳(:100)的研究,还体现在这样的一些方面:第一,没有明确的能体现英语专业特点的毕业论文管理条例。第二,管理机构不健全、职责分工不明确。第三,缺乏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程序。

二、评价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在评价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涉及到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论文答辩、质量要求等。评价主体的问题在于评价者之间在学历、职称、能力、责任心等方面参差不齐,这种差别很难保证评价结果的信度。评价标准的问题在于标准的不统一以及标准的量化程度不高,评价者难以从量化的角度去细致地、科学合理地评价论文,所以,无论是评阅还是答辩,评价者都很难给出公平公正的评价结果,评价结果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和毕业论文应有的层次和水平。更让人担忧的是,在评价论文的过程中,有的教师碍于情面,出于担心影响毕业生的前程方面的考虑,哪怕自己指导的学生再差,也让其顺利通过。这种离谱的宽容和过度的迁就往往给之后的毕业生造成了一种负面影响和错误的暗示,即,不管平时努力不努力,论文质量好还是不好,甚至存在明显的抄袭,最终都能满意地通过。

三、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做毕业论文是自己一生中第一次接触和从事学术性的研究工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对他们的指导显得十分必要。然而,教师方面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第一,指导教师投入的精力太少,对毕业论文疏于指导。第二,很多指导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太过繁重,而教学工作往往是硬任务、硬指标,非完成不可。加上,很多学校缺乏专门用于毕业论文指导的经费,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毕业论文的指导方面就显得不是那么的投入。第三,有的指导教师存在的问题是自身的知识结构老化、观念陈旧,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难以用科学的方法以及创新的理念去引导和启发学生。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潘淡(1991:76)认为指导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过度地强调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介绍和讲解,而对学生会有帮助的一些个案的分析或是实践的开展,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多数学生表面上好像已经理解和吸收了教师的讲授,而在开展与毕业论文相关的具体的研究的时候,却一问三不知、茫然不知所措。

四、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第一,认识不到位,在思想上缺乏应有的重视。第二,对完成毕业论文所应该具备的知识、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不扎实。第三,缺乏对选题所涉及到的学科领域的深入了解,从而做不到正确认识和理解题目的要求和目的。第四,很难做到独立地、高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第五,对自己的要求不高,只求能过则过。第五,没有探索的欲望,思维陈旧、缺乏创新。第六,感性认识很强,但缺乏理性的归纳、概括、分析、总结的能力。有些专家指出,学生在选题方面的问题很突出。比如,有的学生在选题的时候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往往是看见身边的`学生选了什么选题自己就跟着选。有的学生则在很多选题面前左右摇摆拿不定主意,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停地更换自己的选题(潘淡,1991:75)。而有的学生的选题则太草率,不经过前期研究或是认真地思索便匆匆选定。有的学生在选题方面表现出的问题则是,要么题目与自己的专业毫无关系,要么题目太大,要么题目本身因措辞不规范而让人看后感觉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张春芳,2011:100)。张春芳(2011:100)指出,在具体的写作方面,学生也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体现在体裁意识、论文格式、摘要的撰写、关键词的规范程度、引文、参考文献的标注、词法、语法、书面语与口语语体的混淆等方面,而且还存在抄袭的现象。潘淡(1991:75)则指出,在论文里,学生按部就班的机械式的写作思维方式太过明显,如“什么都从概念、意义、作用、内容、方法等依次顺序排列”,很少有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很多学生的写作能力实在有限,词法、句法以及标点符号错误太多,很难做到将自己的思维成果清晰明了地表达和呈现出来。

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主要表现在,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收集到了一些资料,可是很多学生却不能合理地整理和加工手头收集到的资料,更谈不上在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相反地,很多学生只能炒炒别人的冷饭,简单地、机械地将一些资料东拼西凑地堆积起来,在形式上让其像一篇论文(潘淡,1991:75)。研究内容方面的问题,还表现在研究内容的扩展上。而这样的研究,其结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清楚明白地掌握毕业论文各部分的结构及特点,提高自身对毕业论文的理性认识,并最终从根本上提高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洪泉,曾亚军.当前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现状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6).

高职院校毕业论文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1)行政管理部门职责划分不清。在我国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中,行政管理和教辅部门设置相对较多,行政管理岗位设置也多种多样,呈现出同一项工作“九龙治水”的情况,从而导致各行政管理部门和各岗位之间经常出现职责划分不清,职责不明的情况,进而导致在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师生的各项工作中出现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

(2)管理理念较为传统保守。当前,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着激烈竞争。但很多高职院校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仍然固守传统的管理理念,将行政管理等同于行政化,很多工作采取行政化手段进行管理,缺乏从“管理”到“服务”转变,致使难以调动行政管理部门和教师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很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等工作。

(3)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行政管理专业化是当前发展的大势所趋,通常体现在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以及组织机构专业化两方面,其中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至关重要。一是高职院校由于受到人员编制和财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多行政管理岗位人员多为专业技术人员兼任,专业化程度不高,不能专职从事行政管理事务;二是高职院校招聘录用管理人员时,并未对口招聘管理类专业人才,招聘录用人员缺乏现代管理知识。

(4)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一是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是为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与教学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相比,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和职称相对较低;二是高职院校对行政管理人员在岗位培训和岗位进修方面的重视不够,行政管理人员很难外出培训学习和挂职锻炼,也很难接受到现代管理知识的培训和能力的拓展;三是高职院校管理人员晋升空间狭窄,致使管理人员极易出现职业倦怠等校级情绪,进而导致管理人员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探析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企业走过了漫长坎坷的发展道路。相应的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仍还存有很多认识上的误区,并未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而形成一种竞争力,与企业战略脱节。本文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几点对策。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