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掘报告(通用15篇)

时间:2023-12-01 09:24:02 作者:GZ才子

通过撰写报告,我们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传达给上级,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小编为大家挑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

考古实习报告

为了配合11年北京奥运会敦煌研究院携手天津博物馆隆重推出了《丝路放歌情系奥运---20xx年天津敦煌艺术大展》,而我则非常荣幸的成为了此次敦煌展的一名志愿讲解员。

我们都知道敦煌石窟在中国,但它的声名却远播世界。它的辉煌过去再为人所知,竟起于19xx年一次传奇性的发现——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举世震惊,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但时逢晚清国势衰微,列强横行,藏经洞文物惨遭浩劫,其结果是发现的数万件文物流散异国他乡,写下中国文化史上最伤心的一章。待到国人惊魂甫定,回首西顾,犹幸它的母体——敦煌石窟本身,依然静默地屹立在大漠深处,遗留下大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成为世界上连续营造时间最长、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和文化宝库。

百年沧桑,古老的中华重新崛起于世界东欢迎;并昭示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再造新的辉煌。

这次展出为了让观众对敦煌有全面的认识,我们的展出分为以下几个大块:1,序幕展示敦煌的历史文化背景2,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艺术3,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与被劫史实展示4,敦煌藏经洞文献展示。而我们的讲解就是带领着大家全面的欣赏这些瑰宝。

1,序幕展示敦煌的历史文化背景。

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敦煌会有留下这么多的文化遗产,这就要从历史追溯渊源。答案就是:丝路咽喉,文化重镇。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它南枕祁连,襟带西域,鸣沙为环,党河为带,前阳关而后玉门,控伊西而通漠北,是古老的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荟萃和集散之地,也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自西汉张骞通西域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敦煌郡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共处的地区,欧亚大陆诸文明及多重交通网络在此交汇,是中国一体多元的区域文化重镇,也是古代中国与世界文明交往最频繁、影响最深远的地区。

2,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艺术。

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艺术。这是展出数量最多,也是最吸引观众之处。图版展示的敦煌石窟建筑、复制洞窟、敦煌石窟彩塑、敦煌石窟壁画。共有6个复制洞窟分别是:莫高窟158号窟、莫高窟249号窟、莫高窟220窟、莫高窟45号窟、榆林29号窟、莫高窟17号窟。复制洞窟除158窟外都是1:1临摹复制,也就是在真正的敦煌这些洞窟是什么样子,我们在这里展示出来的就是什么样子。这些复制洞窟都是敦煌石窟中的代表。就像开凿于南北朝西魏时期的249窟,此窟壁画内容中最富特色最有意趣的是窟顶四披的壁画。覆斗形窟顶,中心饰垂莲藻井,四披“图画天地,品类群生”;上部为天空,是神仙的世界,正披画阿修罗王、前披画摩尼宝珠,都是典型的佛教题材;右披和左披画东王公和西王母,较多地体现神仙思想;四披下部绕窟一周则尽是山林野兽及狩猎等地上人间的生活场景,构成天地神人共处的想象空间。

从文化角度来说这里壁画的内容融合了佛、道和中国古神话。我们可以看到佛教中的阿修罗,道教中的飞仙、东王宫、西王母,还有古神话中的风雨雷电四神。这些充分说明了佛教从古印度传入我国,深受我们文化的影响,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佛教和东南亚的佛教有很大的不同。更能反映这种中国化的还有这座石窟两侧壁画中央的说法图,在说法图里我们看到四尊飞天,有两尊是典型的西域式的飞天,她们的特点是上身裸;而与她们形成对比的则是身着大袖长袍的中原式飞天。我们都知道正是我们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才产生了大袖长袍的中原式飞天。文化的交融在这里又一次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建于初唐的220窟,记载了明确的开凿时间,典型的家族窟,翟氏家族历代供养了300余年。莫高窟中的特窟,建于盛唐时间的45窟,正壁佛龛中保存非常完好的佛、弟子、菩萨、天王塑像,美轮美奂,形象逼真。在这里你可以体会到什么叫做盛世唐风。榆林29窟,带有浓厚的西夏特点,走进她带给人一种神秘感。莫高窟17号窟,她的另一个举世闻名的名字——藏经洞。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国近代的劫难,从这个不到十米见为,塑造和描绘的结合,表现人体的肌肤,面部表情,须发的蓬松,服饰的质地。它是石窟艺术的主体,信仰崇拜的主要偶像,与石窟建筑,绘画共同构成完整的石窟艺术。现在的我还是一名大学生,公司的其他员工对我也就十分的照顾,给我解释工作时都十分耐心,有什么不懂得的事情请教他们时,无论多么复杂他们都能不厌其烦的帮我讲解,有时还会手把手的教我如何去做。

作为一名内勤,每天做的工作都很琐碎,每天做的也都不尽相同,这和我在社联办公室的工作也有了共通之处,让我更好更快的适应一个新的环境。作为内勤要尽全力为外勤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的工作。我手头工作做完后也会尽自己所能帮助其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帮他们在宣传册上盖上他们的名字和电话再打包帮他们拿走,或许事情并不复杂,但是这样能让辛苦了一天的他们得到片刻的休息,我也是非常开心的。

这一个月让我了解了工作的艰辛,内勤每天有做不完的小事,而且要仔细、认真,不能出一点差错,否则错误很难查出来。外勤每天东奔西跑,风吹日晒,有时连水都喝不上,离办公室远的地方坐车得两个小时,还要提很多东西……一直在社联工作着,曾以为自己早已能够适应社会上的节奏,面对工作也能够比其他人显得更加的从容些,不过真的实践了才发现,我还差得很远。社联只是让我们初步适应,它与实际的工作还有很大的区别,这次的实践让我更清楚的认识了自己。当然,工作虽然辛苦,可是有时的一句“谢谢”或者“干得不错”就能让我无比快乐,忘了所有烦恼。

最后还要感谢学校让我们走出校门感悟工作中的辛酸,更要感谢国家干细胞产品产业化基地间充植干细胞库的各位领导给我提供了一个实习的场所,及各位员工对我的关心和照顾,这一个月的经历将成为我以后工作时的一笔来之不易的宝贵财富。

考古实习报告

各国游人膜拜在它的脚下。

我们这次实习共有师生120多人,分七天完成实习任务,第一站就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然后依次是半坡博物馆、永泰公主墓、乾陵、阳陵、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西安大慈恩寺(大雁塔)、碑林、古城墙和钟鼓楼等。

秦兵马俑博物馆是最让我震撼的一个景点。有俗语言秦始皇陵“头枕骊山,脚踏渭水,一手抓金,一手握玉”,这句话准确而生动的描述了其位置------距西安37千米的临潼区东,南倚骊山,北临渭水,盛产金和蓝田玉。建立在秦始皇从葬坑之上的秦兵马俑博物馆就在此,它气势宏伟,是国家5a级景点、全国重点的文物保护单位。我们进馆后由一位女导游带队开始参观,首先是秦始皇帝陵文物陈列厅,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称为“安车”、“高车”的两辆大型彩绘铜马车。遗憾的是当天我们看到的是仿品,真品因世园会的需要被带到了别处,但是仿品以假乱真丝毫不影响游客的兴致。

中的精华,二号坑的发现揭开了古代军阵之谜,它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即东边突出部分由持弓驽的跪式和立式驽兵俑组成;第二单元即俑坑南半部由驷马战车组成车兵方阵;第三单元由车、步、骑兵俑混合编制组成长方阵;第四单元即俑坑北半部由众多骑兵组成的长方阵。四个方阵有机组合,由战车、骑兵、驽兵混合编组,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严整有序,无懈可击。好一个2000年前的军阵,这不禁让我想到战国时期的最大战争-----秦、赵长平之战,秦军就是用这样的军阵密切配合,歼赵军40余万的吧!我们在二号坑还看到了考古发掘现场及遗址顶部木迹和部分陶俑、陶马的出土现状。三号坑在一号坑西北,成凹字形,武士俑按夹道的环卫队形排列,象征古代的军幕,是军阵的指挥系统。它规模最小,与一号坑距25米,东距二号坑约120米。三个坑呈“品”字状排列,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恰好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军事集团,忠实的站立在秦始皇陵的东侧,象征着保卫陵园的卫戍大军。

三个墓葬坑看完之后我们随导游从大厅出来,开始听她讲始皇帝陵的整个布局。秦始皇陵园占地多达56.25平方公里,由内外城两部分组成,在陵墓的北面还有许多宏伟的地上建筑,如寝殿、厢房、角楼等建筑群。秦陵地宫也有大量珍宝,目前还没有挖掘。地宫周围有许多陪葬坑,已发掘了珍奇异兽坑、马厩坑、兵马俑坑、刑徒墓地等600多座,其中兵马俑坑是秦陵东部最大的一组陪葬坑。

秦始皇陵如此宏大的布局,是古今中外历史所罕见的,真不愧是“世界第八大奇迹”!此景点除了帝陵兵马俑给我的震撼外,这里的游人之多也让我惊叹。那天并不是节假日,而且还下小雨,但还是游人如织,可以用“比肩接踵”来形容。我们在拥挤的人流中时刻得注意着所跟导游的动向,生怕跟丢了,所以根本不能认真仔细的参观,只能匆匆在攒动的人头缝隙中看几眼,大部分是听导游讲的。我觉得应该考虑到此景点的游客承载力,不能只看到利益而忽略了游客的满意度,我们要有世界级博物馆的姿态。

一的横穴窑,而且新近调整的半坡遗址出土文物陈列,运用了电子虚拟和幻影成像等现代化声光电的科技手段,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地再现了半坡远古先民创造的灿烂文化。我们在半坡细细观赏,收获颇多。

永泰公主墓阴冷、深长的墓道,“珠胎毁月”的墓志铭,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仕女图壁画、雕刻精美的石椁以及天井、雨道、盗洞等,都给我留下了墓室形象的深刻印象。以前我总无法想象出墓的结构与陈设,永泰公主墓的参观不仅使我亲身体验了墓的构造,也感受到了李显对女儿李仙惠的伤感与自责。永泰公主的墓虽然级别很高,但是相比乾陵、阳陵来说,就逊色很多。乾陵是武则天和高宗李治的合墓,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墓前石刻、无字碑和六十一尊王宾像,这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乾陵以山为陵,有四个城门,从朱雀门外向远处高耸的陵墓望去,可见墓前一条司马道相当宽阔,直通北峰。两侧排列有124件雕刻精美、神态生动的石雕,其中有华表、翼马、朱雀各1对,石马5对,戴冠持剑的直阁将军石人10对等。无字碑巍峨厚重,立于碑前我不自禁开始猜碑为何无字,千年来每个人都有和我一样的疑惑,但我觉得不管出于怎样的原因立无字碑,测武则天作为女人这一生都是成功的。排列于内城东西闹楼的61尊石人像虽然大多没有头颅,但从其服饰可以看出都为外国人或少数民族,可见唐代的开放与对外交流的频繁。

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整体规模并没有乾陵宏大、有气魄,但阳陵博物馆的遗址文物也让人记忆深刻。博物馆内展出一千多件西汉文物,有各式兵器、印章,最著名的莫过于汉代彩陶了,阳陵出土的人物陶俑大小相当于真人的1/3,可是每个彩俑,表情各异,制作得十分精巧,陶俑均赤身裸体且没有双臂。兵马俑的队伍中有一部分是女子,大多面目清秀,身材匀称,但也有一些颧骨突起,面貌奇异,可能是当时的异民族兵员。比起秦始皇兵马俑的肃穆与刚烈,阳陵汉俑显得平和而从容,我想这正是“文景之治”中安详的社会氛围所致吧。除陶俑外,还有牛、羊、猪、狗、鸡等陶质动物及成组的陶、铁、铜质生活用具,这些考古发现既是西汉帝王丧葬制度的反映,也应该是西汉时期经济繁荣,军力强盛和物质生活丰裕的缩影吧。此处陶猪之多也让我惊叹,透过玻璃可以看到遗址中那排列整齐、紧密相连的陶猪,一排排数不胜数,我终于深刻体会到“猪是财富的象征”这句话了!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离慈恩寺、大雁塔很近,我们在感受了陕西在周、秦、汉、唐的盛况后,就去慈恩寺体验玄奘取经后译经、讲经的历程。我还专门等到晚上,一睹夜幕下的西安音乐喷泉、西安电视塔以及华灯闪耀的西安古城墙、钟鼓楼等,在夜色和彩灯的装扮下,西安这座古城越发显得神秘而充满魅力。第二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登上了西安明城墙,城墙蜿蜒逶迤,玲珑有致,沿着城墙走走,风景各异。景致最好的一段是和平门到南门,往城里看,是古色古香的民舍,往城外看,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偶尔能听到城墙下公园里传来的秦腔,韵味十足。但那古朴苍桑的城墙、古色古香的元花灯又让人有一种梦回古代的感觉。

现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碑林中的为仿品。石刻室还陈列着北朝、隋唐的佛教造像,形式多样,都为传世精品,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千佛石雕,在很小的长方体六面都整齐的刻有佛像,每一个佛像神态都栩栩如生,十分逼真。

碑林除了碑刻和石雕外,还有高大的牌坊、古朴的泮池、肃穆的棂星门、庄严的戟门,这些也都显示着昔日壮观、辉煌的孔庙。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原因,我们在碑林只参观了两三个小时,但对于碑林如此多需要仔细品赏的文物来说,短短几个小时只够走马观花式的看一遍,要真正去学习、弄懂,恐怕要在里面呆几年了!

在参观完碑林、明城墙后,我们七天的实习也落下了帷幕。此次西安之行,我看到了很多,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西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历过繁华昌盛,也体验过艰苦危难,千年后仍巍然屹立。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中国遗存的历史建筑屈指可数,但在西安仍然可以看到保存完整的历史文化建筑,西安也在新时期经筹划经营焕发出了青春的活力,更加显得宏伟壮丽,充满魅力。在西安的许多遗址景点,都有大量的外国友人,不管他们是怀着对中华文明的好奇,还是一种对历史的执着追求,他们的态度都令人钦佩,也使我们惭愧。

我在亲密接触了历史、感受了历史之后,才深刻体会到自己所学太过狭窄、浅薄,经过这次实习,我会更加注重自己专业知识的积累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考古实习已结束,但我们的历史学习仍在继续,实习也更加激发了我学习历史的兴趣,我会带着实习时的热情更加主动、深入的去学习历史。

考古实习报告

四月的西安,似已入夏,我们便来到古都西安,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百二十余师生,先后考察了秦始皇兵马俑,半坡遗址,永泰公主墓,乾陵,汉阳陵,陕西省博物馆,大雁塔,碑林,古城墙和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在为期一周的考古实习工作中,我们付出了汗水,去也收获了知识,了解了田野考古发掘方法和技能,知道了历史文物的的保护和修缮。工作之余的生活,在陕西师范大学的帮助下也度过的很愉快。整个实习,既锻炼了身心,又拓宽了眼界,大家收获良多。

现将本人所考察的有代表性的遗迹和文馆做归纳整理,详述如下:

兵马俑多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我们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十秒钟瞬间消尽,化作白灰。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据《汉书》和《水经注》记载,秦始皇陵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凿毁。北魏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说,项羽入咸阳之后,以30万人运了30天还没有把东西运完。以后,关东盗贼又将铜棺窃去。后又有牧羊人因寻找遗失的羊,持火把迸入墓穴,不慎失火,将陵墓彻底烧毁,说大火延续烧了90天都没灭。据说,方圆数十里的陵区地面,也随着一些陪葬坑和陪葬墓的坍塌而下陷了好几米。这样使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荡然无存,地下埋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些记载都被当今考古发现所佐证。秦始皇陵发现的陪葬坑、陪葬墓几乎都遇到过被盗和火焚的破坏。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该遗址1953年春发现,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从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后发掘5次,延续近4年时间,揭露遗址面积达10000平方米,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共发现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近万件文物。

半坡聚落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居住区在中央,分南北两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动用的大房屋,还有若干小房子,其间分布着窖穴和牲畜圈栏。居住区有濠沟环绕,沟北是公共墓地,沟东有陶窑场。据研究,此聚落是集聚两个氏族的部落住地。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出土斧、锄、铲、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农具,镞、矛、网坠、鱼钩等渔猎工具。还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常见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从陶器上发现22种刻划符号,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发现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2个男子和4个女子,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有木板葬具,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

关于永泰公主之死,《资治通鉴·则天顺圣皇后》中说“太后春秋高,政事多委张易之兄弟,邵王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窃议其事,易之诉于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迫自杀。”这段话意思是永泰公主之死是武则天下的毒手,是张易之兄弟向武则天告密所致。

永泰公主墓于1960年至1962年发掘,是属封土堆墓,其墓穴是用砖砌的,由墓道、过洞、天井、雨道、墓室构成,全长87.5米。墓道是一条宽约2米的斜坡,进入过洞直至狭窄的雨道,两旁洞墙内有6个小龛,里面放着彩绘陶涌、骑马俑、三彩马及陶瓷器皿等随葬品,造型逼真、工艺精湛。从墓道到墓室还绘有丰富多彩的壁画,有宫廷仪仗队,以及天体图、宫女图等。尤其是墓室中放置的一具石椁,石壁上线刻着15幅画面的仕女人物画,其造型之美,实为罕见。在这些人物中,有的上着披贴、下穿长裙;有的身着男装;有的身穿长褂,腰束锦带,带上缀有荷包;有的脚穿如意鞋;有的身着短袄长裙,或捧壶,或托盘,或弄花,或拱手,或对话等等,所有这一切均展现了当时宫廷生活的情景。此外,石椁两扇门的顶部,还刻着一对鸳鸯,张开羽翼,相向飞舞,象征着墓内主人夫妻恩爱。

此墓曾被盗过,墓道中有一处留有盗贼进入的痕迹。出了墓道,可从墓的两旁道路直上墓顶,在墓顶上可看到临近的章怀太子、懿德太子墓等。墓前还有陈列室,存放出土的随葬品。

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气势雄伟壮观。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40万平方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其台阶高差为81.68米。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源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现在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王帝之墓”12个大字。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是从乾陵开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袭到清代,历代大同小异。

三县区。始建于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竣工,陵园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修建时间长达28年。

汉阳陵出土的汉俑十分引人注意。他们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约60厘米高,赤身裸体且没有双臂。据研究,这些陶俑在刚刚完工时都身着各色美丽的服饰,胳膊为木制,插入陶俑胳膊上的圆孔,以便木胳膊可以灵活转动,但经过千年的风霜之后,衣服与木胳膊都已腐朽,因此只剩下了裸露而残缺的身躯。兵马俑的队伍中有一部分是女子,大多面目清秀,身材匀称,但也有一些颧骨突起,面貌奇异,可能是当时的异民族兵员。比起秦始皇兵马俑的肃穆与刚烈,阳陵汉俑显得平和而从容,正反映了“文景之治”中的安详的社会氛围。

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则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中国历史上强盛的周、秦、汉、唐等王朝曾在陕西西安附近建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广,其中有精美的商、周青铜器,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以及汉、唐金银器,唐墓壁画。堪称陕西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象征。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誉为“华夏珍宝库”和“中华文明的瑰丽殿堂”。

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层砖塔。在武则天长安年间重建。后来又经过多次修整。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仅明、清朝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

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通高64.5米,塔身为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在塔内可俯视西安古城。

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迹,是古城西安的象征。因此,西安市徽中央所绘制的便是这座著名古塔。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取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高180尺的五层砖塔,后在武则天长安年间改建为七层。

大雁塔通高64.5米,塔体为方形锥体,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在实习的过程中,既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一些遗憾。喜悦的是,亲眼见到了很多文物古迹,领略了古城西安的风土魅力,感觉自己的阅历和见识长了不少。遗憾的是,毕竟实习时间短暂,我们对考古工作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只是在看别人成果,听人讲如何做,未能够亲身感受、处理一些具体工作,所以未能领会其精髓。但时通过实习,加深了我对历史(考古)知识的基本理解,丰富了我的历史(考古)常识,使我对考古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认识到要做好历史(考古)工作,既要注重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把实践与理论两者紧密相结合。

不要以为考古工作是很无聊和乏味的,老祖先留下来的这些东西都是无价之宝,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一定要懂得珍惜和爱护,并向身边的人宣传保护文物遗迹的重要性。

考古实习报告

为了丰富广大研究生同学的业余生活,为同学们提供一个锻炼身体的机会和场所,同时也是为了发扬我们的国球精神,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研究生会文体部于12月3日在校体育馆举办了冬季乒乓球比赛。

xx年9月19日至12月30日,由22名考古专业03级本科生和9名04级考古学硕士研究生组成的四川大学考古实习队,由考古系白彬和于孟洲带队,前往成都金沙遗址蓝光工地,进行了为期103天的田野考古发掘实习。1月6日下午,金沙遗址考古实习汇报会在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四川大学教务处处长马继刚、副处长廖沐川,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霍巍、副书记鲍成志,考古系主任李永宪,考古系资深教授张勋燎、宋治民等60余人出席了汇报会。

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区西北部的西二环路与西三环路之间,遗址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41′,东经104°。该遗址发现于xx年,面积约5平方公里,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第一个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也是继广汉三星堆之后四川省最重要的考古发现,现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5年来,为配合基本建设,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金沙遗址20多个地点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发掘面积已超过15万平方米,发现大型建筑基址、祭祀活动区、一般居住区、大型墓地等,出土珍贵文物上万件,其中太阳神鸟金饰已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初步研究表明,这里是继三星堆之后,古蜀先民在成都平原建立的又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约当公元前1200—前850年)古蜀王国都邑之所在。

此次四川大学考古发掘实习所在的蓝光工地,位于金沙遗址中部摸底河南岸一级台地上,面积约25000平方米,与金沙遗址黄河地点仅一墙之隔,为金沙墓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川大实习发掘区位于蓝光工地的东南部,共布设5×5㎡探方55个,10×10㎡探方12个。

实习队队长白彬副教授从实习的基本情况,教学大纲内容的执行情况,业务考核标准的执行情况,考古工地、文物库房及学生、民工的管理情况,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情况,发掘的主要收获等六个方面总结和汇报了此次考古发掘实习的情况。他指出,3个多月的田野考古实习,不仅锻炼了实习队伍,圆满完成了考古教学任务,而且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三轮探方共完成发掘面积2575㎡,清理灰坑354个、灰沟70条、墓葬66座、窑4座、房址2座、井1口;遗址堆积可分商周、秦汉、唐宋、明清四个大的时段,这为深入认识金沙遗址面貌提供了坚实的地层学证据,尤其是唐宋时期地层的辨析和确认,在成都地区乃至整个四川地区都是不多见的;发现和复原了近百件完整器物,为金沙遗址的细致分期,并探讨金沙遗址的发展、变迁提供了更为翔实的资料;灰坑、灰沟、墓葬、窑、房址等一大批遗迹的发现和清理,为研究金沙遗址蓝光工地的性质及金沙遗址的功能分区提供了新的资料;采集和浮选、筛选出较多的炭样和植物、动物标本,有助于金沙遗址古环境的复原研究;对采集人骨标本的13c测定,可以反映金沙遗址居民的食谱,有助于了解成都平原古代先民的经济生活状况。

参加实习的本科生代表胡松鹤、谢莉亚,研究生代表杨佩玲先后发言,各自汇报了在发掘实习中的收获和心得体会。

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对此次考古实习取得圆满成功表示祝贺,认为此次实习目标明确、计划周密、操作规范、管理有序、训练完整、提取信息量大,在积极推进考古实习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方面,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有了一些新的突破,是我校本科教学迎评创优工作的一个亮点和闪光点。希望考古系师生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密切川大与相关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推动西南地区考古事业的发展。

四川大学考古实习队是9月19日抵达金沙遗址蓝光工地的。9月20日-11月30日为野外发掘阶段,实习学生先后完成实习方、考核方、基建方三轮探方的发掘。11月26-27日,四川大学和成都博物院联合对实习学生进行现场考核。12月1日-29日为室内整理阶段,完成陶瓷片和小件标本的清洗,陶瓷器的拼对、粘接和修复,陶、瓷片的标号,陶质、陶色、纹饰和瓷器之胎、釉的统计,拣选标本,绘图,制作器物卡片,排版,拓片,文物摄影,器物排队,筛选、浮选等。12月22日-24日,实习师生分赴邛崃下霸石器地点,平乐冶铁遗址,临邛大渔村果园山庄窑址,临邛西江村尖山子、罗山墩窑址,固驿瓦窑山窑址,火井镇盐井溪,油榨乡唐城遗址、火井遗址等9个地点进行了考古调查。

发掘和整理期间,金沙遗址工作站站长朱章义副研究员、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教授、成都博物院副院长李明斌副研究员先后为实习师生作了题为《金沙遗址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考古发掘出土人骨材料的处理》、《成都平原史前古城调查方法》的学术报告。

发掘、整理和调查期间,实习师生观看大型歌舞剧《金沙》,先后参观了金沙遗址博物馆,以及正在发掘中的龙兴寺遗址、邛崃十方堂1号窑址和平乐秦汉驿道、平乐古镇、文君井等。

成都博物院对此次发掘实习和考古调查的顺利进行,给予了慷慨和无私的帮助。12月2日,孙卫国副校长在教务处、学工部以及历史文化学院领导陪同下,到工地看望和慰问实习师生。四川大学党委书记杨泉明亦对此次实习极为关注。考古专业04级、05级,历史学基地班03级,考古学05级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旅游学院文化遗产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先后来工地参观。我校考古系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师生先后来工地视察和指导工作。

考古实习报告

历史学与考古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一名历史学的学生无可厚非要二者兼注意之。众所周知,考古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在我们的授课中一直都只是理论的学习,没有实践。考古专业的老师为了提高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丰富我们的专业知识,将书本理论与实际考察相结合,我们于20xx年12月7日在考古学专业老师的安排下,来到了盘龙城遗址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实地考古学习,不亦乐乎!

在去之前我们已经对盘龙城遗址有所了解。位于武汉市北郊约5公里的盘龙城湖畔,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是长江流域发现的清遗址的分布情况。城内仅有宫殿、居民区,手工业区和墓葬则分布在城外。城址坐落在遗址的东南部,平面近方形。每面中间各有一缺口,应为城门。城垣分段版筑,分主城垣和护城坡。城垣南部和北部发现有濠沟遗迹。城内东北部发现大型宫殿建筑夯土台基,西南部为一片洼地,未见遗迹。建筑基址分上下两层,平行排列在南北轴线上,方向同城垣一致。一号、二号基址已发掘。二号基址中间未见隔墙,可复原为一座大空间的厅堂,与一号宫殿基址形成前朝后寝的格局。

介绍完毕。考古工作人员向我们展示了考古工具探铲并阐述了其用法。它为一半圆柱形的铁铲。一段有柄,可以接长的白蜡杆。使用时握住手柄,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可深逾20米,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并逐渐挖出一个直径约十几厘米的深井,用来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遗址。然后他向我们演示其用法,并让我们亲自体验了一把。

他还给我们展示了在田野发掘中所见到的两种地层关系并教我们如何识别复杂的地层关系。一种是上下相叠的地层关系,称叠压关系;另一种是挖破的地层,称打破关系。叠压的地层关系,是未经扰动的,由上而下顺序相叠的地层,关系并不复杂。打破的地层关系则较为复杂,它有两个地层之间的相互打破,也有遗迹单位之间的相互打破关系。这种打破关系,有的没有时代区分,只是有时间早晚先后的不同,有的则有时代不同的区分,因此比较复杂。但可以肯定,被打破的地层或遗迹单位,必然比打破它的地层或遗迹单位年代要早,因为,打破的规律一般是晚的挖破早的。识别复杂的地层关系的关键在于区分和识别土色和土质的不同,同时还必须善于识别地层内包含物的同异。把握了这两个关键问题,就容易处理好复杂的地层关系,避免造成混乱。

而后,老师介绍了田野发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首先介绍了进行发掘所需的工具,其一就是确定方位的指南针,主要是用于判定探方边沿的南北方向是否准确,即判定探方的方格是否为标准正方形。其二为野考古最基本的工具手铲,参加田野考古的人员每人至少要有一把手铲。主要用于刮地、壁,以辨认土质土色。手铲的有几种使用方法,在对不同的遗物、遗址进行挖掘时使用的方法也不同。其中一种是刮土,这是在挖掘中用的比较多的方法,用手握住把,大拇指放在把柄上,然后与地面成锐角,慢慢的刮地面。

最常见的田野发掘有遗址发掘和墓葬发掘两大类。遗址的具体发掘方法为“探方”法,即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探方”。首先用指南针于要发掘的探方西南角确定一个探方测量的座标基点。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发掘对象的实际情况,探方亦可适当增大或缩小。然后开始拉线,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演示过程中是5 × 5的方格),需要对方格进行统一的编号,分工发掘,以便将发掘资料汇集、纳入总体记录中。探方由主体、隔梁、关键柱三部分组成。探方内的土层以土质(松、软、硬),土色(各种颜色)和结构(含沙量等)划分为不同的文化层,按照先上后下的顺序依次发掘,以便发现和控制遗址、遗物现象,做好记录。探方要留剖面,以观察文化堆积的和层次。发现遗址后要事先观察分析其地层关系,按其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操作方法,仔细清理,并探明它们之间所在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全部发掘过程中,都要做好文字、绘图、照相记录,以保证资料的完整性。

对于此次的实地考古学习,让我们意识到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相互作用巨大。首先狭义历史学对考古学的作用主要表在于考古学要以历史文献记载为确定课题与研究途径的重要参考,为考古学提供信息,为考古发掘提供一定的方面。同时,考古发掘遗物在上升到研究层面时也需要历史学做诠释。例如,在盘龙城考古发掘过程中,对盘龙城宫殿分布以及其作为商王朝的统治南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的确定都需要历史文献的记载来作为研究的参考。

考古学对历史学的作用亦是不容忽视。首先考古学的发展纠正了许多错误的历史观点。例如盘龙城考古改写了“商文化不出黄河流域”的史学观点。盘龙城遗址的发现,是对商王盘庚迁都之前历史的有力补充,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从商代早期起就共享着同样的文明。商文化南渐,加速了南方原始文化的解体和青铜文化的出现,同时大量矿产资源运到中原地区,又促进了商文化的发展。所以,盘龙城成为殷商文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坐标。

考古实习报告

为了丰富广大研究生同学的业余生活,为同学们提供一个锻炼身体的机会和场所,同时也是为了发扬我们的国球精神,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研究生会文体部于x月x日在校体育馆举办了冬季乒乓球比赛。

xx年x月x日至x月x日,由22名考古专业03级本科生和9名04级考古学硕士研究生组成的四川大学考古实习队,由考古系白彬和于孟洲带队,前往成都金沙遗址蓝光工地,进行了为期x天的田野考古发掘实习。1月6日下午,金沙遗址考古实习汇报会在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四川大学教务处处长马继刚、副处长廖沐川,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霍巍、副书记鲍成志,考古系主任李永宪,考古系资深教授张勋燎、宋治民等60余人出席了汇报会。

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区西北部的西二环路与西三环路之间,遗址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41′,东经104°。该遗址发现于xx年,面积约5平方公里,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第一个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也是继广汉三星堆之后四川省最重要的考古发现,现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5年来,为配合基本建设,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金沙遗址20多个地点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发掘面积已超过15万平方米,发现大型建筑基址、祭祀活动区、一般居住区、大型墓地等,出土珍贵文物上万件,其中太阳神鸟金饰已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初步研究表明,这里是继三星堆之后,古蜀先民在成都平原建立的又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约当公元前1200—前850年)古蜀王国都邑之所在。

此次四川大学考古发掘实习所在的蓝光工地,位于金沙遗址中部摸底河南岸一级台地上,面积约25000平方米,与金沙遗址黄河地点仅一墙之隔,为金沙墓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川大实习发掘区位于蓝光工地的东南部,共布设5×5㎡探方55个,10×10㎡探方12个。

实习队队长白彬副教授从实习的基本情况,教学大纲内容的执行情况,业务考核标准的执行情况,考古工地、文物库房及学生、民工的.管理情况,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情况,发掘的主要收获等六个方面总结和汇报了此次考古发掘实习的情况。他指出,3个多月的田野考古实习,不仅锻炼了实习队伍,圆满完成了考古教学任务,而且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三轮探方共完成发掘面积2575㎡,清理灰坑354个、灰沟70条、墓葬66座、窑4座、房址2座、井1口;遗址堆积可分商周、秦汉、唐宋、明清四个大的时段,这为深入认识金沙遗址面貌提供了坚实的地层学证据,尤其是唐宋时期地层的辨析和确认,在成都地区乃至整个四川地区都是不多见的;发现和复原了近百件完整器物,为金沙遗址的细致分期,并探讨金沙遗址的发展、变迁提供了更为翔实的资料;灰坑、灰沟、墓葬、窑、房址等一大批遗迹的发现和清理,为研究金沙遗址蓝光工地的性质及金沙遗址的功能分区提供了新的资料;采集和浮选、筛选出较多的炭样和植物、动物标本,有助于金沙遗址古环境的复原研究;对采集人骨标本的13c测定,可以反映金沙遗址居民的食谱,有助于了解成都平原古代先民的经济生活状况。

参加实习的本科生代表胡松鹤、谢莉亚,研究生代表杨佩玲先后发言,各自汇报了在发掘实习中的收获和心得体会。

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对此次考古实习取得圆满成功表示祝贺,认为此次实习目标明确、计划周密、操作规范、管理有序、训练完整、提取信息量大,在积极推进考古实习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方面,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有了一些新的突破,是我校本科教学迎评创优工作的一个亮点和闪光点。希望考古系师生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密切川大与相关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推动西南地区考古事业的发展。

四川大学考古实习队是9月19日抵达金沙遗址蓝光工地的。9月20日-11月30日为野外发掘阶段,实习学生先后完成实习方、考核方、基建方三轮探方的发掘。11月26-27日,四川大学和成都博物院联合对实习学生进行现场考核。12月1日-29日为室内整理阶段,完成陶瓷片和小件标本的清洗,陶瓷器的拼对、粘接和修复,陶、瓷片的标号(写字),陶质、陶色、纹饰和瓷器之胎、釉的统计,拣选标本,绘图,制作器物卡片,排版,拓片,文物摄影,器物排队,筛选、浮选等。12月22日-24日,实习师生分赴邛崃下霸石器地点,平乐冶铁遗址,临邛大渔村果园山庄窑址,临邛西江村尖山子、罗山墩窑址,固驿瓦窑山窑址,火井镇盐井溪,油榨乡唐城遗址、火井遗址等9个地点进行了考古调查。

发掘和整理期间,金沙遗址工作站站长朱章义副研究员、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教授、成都博物院副院长李明斌副研究员先后为实习师生作了题为《金沙遗址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考古发掘出土人骨材料的处理》、《成都平原史前古城调查方法》的学术报告。

发掘、整理和调查期间,实习师生观看大型歌舞剧《金沙》,先后参观了金沙遗址博物馆,以及正在发掘中的龙兴寺遗址、邛崃十方堂1号窑址和平乐秦汉驿道、平乐古镇、文君井等。

成都博物院对此次发掘实习和考古调查的顺利进行,给予了慷慨和无私的帮助。12月2日,孙卫国副校长在教务处、学工部以及历史文化学院领导陪同下,到工地看望和慰问实习师生。四川大学党委书记杨泉明亦对此次实习极为关注。考古专业04级、05级,历史学基地班03级,考古学05级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旅游学院文化遗产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先后来工地参观。我校考古系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师生先后来工地视察和指导工作。

考古专业暑假实习报告

今天是我们西北大学2010级考古班田野考古实习的第一天,作为本科生涯中最为重要的开端,具有很大的意义。

清晨7:30,我们集合在文化遗产学院门口,准备乘车出发,8:10开往甘肃甘谷磐安镇毛家坪的大巴车终于启动,全车老师和同学们都怀着期待和憧憬的心情上路。这个是我们中大多数同学第一次田野考古实习的经历,因此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必将很有启发。

在行驶了将近7个小时的路程之后,我们乘坐的大巴停在了本次实习的住宿地点――东南街小学旧址。住宿的环境比想象中的要好很多,而且到达之后的第一餐――臊子面也很爽口。午饭过后是自由活动时间,大家都相继出门采购生活用品,因为住址就在磐安镇中,生活十分便利,晚饭也很丰盛,凉热菜都有提供,并且老师还宣布了实习各方面的注意事项,晚饭过后,一天的生活也随之结束了。

考古发掘现场报道探微的论文

内容摘要:考古发掘题材长期以来是电视直播的一块空白。本文拟以中央电视台“老山汉墓探秘”和“抚仙湖探秘”两次直播为契机,粗略地探讨一下如何将电视直播技巧更好地融合于考古发掘现场报道中,从而摸索出某些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作为该题材及相关领域日后工作之借鉴。

引言。

由于笔者是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者(本科毕业于考古学专业),特意亲睹了两次直播的全过程,收获良多。其直播效果是否完全达到了编导的意图和观众的预期,对今后的工作有何指导意义?相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央视在两次直播活动中,对考古发掘的现场报道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指导思想和业务技巧上都取得了可喜进步。

一,选准时段,恰当切入。

应该看到,任何一次现场直播,都会遇到时段的选择,即寻找直播切入点和确定时间长度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选准时段呢?这就要注意直播题材的特点及收视群体性格。

考古发掘是一项量大耗时、细耕慢作的持久工作,粗心急躁只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为在遗址中,每一粒种子、每一块陶片、每一根骨头都极有可能成为定性断代的重要依据,一项任务完成下来,往往历时数月甚至数年。因此,直播不可能从头跟到尾,那么从哪一点切入为宜?时段又以多长为妥?仔细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考古发掘的“重头戏”是文物的大量出土,对墓葬遗址来说,往往是开棺阶段。显然,观众对这一阶段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对其它缓慢平淡的发掘过程不太注意。因此,直播的切入点应该放在文物出土可能性较大的阶段;而对起点的时间设定,还要考虑到直播时间表、发掘进度及观众收视心理。一般说来,考古专题的时长应控制在三小时以内。短了,内容会显得空乏单薄,观众没什么印象;长了,画面会留于单调枯燥,观众易产生逆反心理。掌握了观众心理,再估算出发掘的进度,从而可以做到较为准确地制订直播时间表,与同一频道的其它节目相协调。

“老山汉墓探秘”和“抚仙湖探秘”两次直播时长都在二至三小时,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观众的收视心态。但是在切入点的设定上前者略显靠前,因为直播的主体是汉墓开棺,而观众实际上只是在直播的收尾阶段看到了考古人员移开了一条长长的棺木,开棺没有完成,而直播活动却因时间表的限定不得不中止,观众应媒体制造的心理预期而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与之相比,“抚仙湖探秘”直播切入点恰当多了,因为在直播中期就有文物出现,观众在期待中真直切切“见”到了从水下打捞上来的两件文物:建筑石板和陶釜。

二,插播窜场,背景分析。

现场直播,强调的是现场,但这并不是说现场直播就不能有插播的介入。事实上,任何一次现场直播必然包括了一定数量的'插播片断。插播包括了实录插播和分场景插播,前者多为录像背景资料,后者多为演播室(非主作业区)场景。插播的作用在于它能使直播的题材更为充实,形象更为丰满,架构更为完善,如果将直播比喻为一段艳丽的锦绸,那么插播可谓是“锦上之花”了。

考古发掘是缓慢单调的劳动,如果摄影镜头总是对着考古人员或遗址,电视画面将显得平淡无奇,观众会产生视觉疲劳而失去观看的兴趣与耐心。这时,插播就应及时补入,以打破长时间直播造成的观众心理抵制屏障,将鲜活的画面语言借机传达给观众,让他们恢复收视的兴趣与主动,将观看进行到底。另外,发掘工作是一项逻辑严密、系统科学的整体工程,前后期的工作是环环相扣、一线贯通的,不可能截取其中某个片断进行研究,否则最后得出的结论必然是不科学的。因此,在直播间隙,很有必要向观众插播发掘前的详细背景资料,使他们对本次考古发掘有一个宏观而完整的认知。

在“老山汉墓探秘”电视直播中,也的确看到了一些插播,如在墓区现场,主持人康辉解说告一段落后,画面转切到演播室分场景,在水均益的主持下,使演播室与发掘现场有机融合起来。另外,也插播了一些有关该墓如何被发现、盗墓者的破坏及被捕过程的录像资料。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插播没有介绍有关发掘前期的具体情况,观众对墓葬的整体外形、开挖方法、年代确认等皆不甚了了。而在“抚仙湖探秘”直播中,插播运用得更为娴熟了,观众从平面和三维地图上了解了水下遗址的轮廓全貌,知道了耿卫是如何发现该遗址的等等。另外,插播的分场景搬到了主作业区附近,形式上亦更为新颖、丰富了。

三,主持牵线,解说留人。

电视节目主持人是直播节目的核心,他(她)在直播过程中的解说起着穿针引线的桥梁作用。要取得良好的主持效果吸引观众留住观众,增加现场直播成功的筹码,主持人就必须认识到两点:首先,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双重身份”,既是传媒代言人,又是观众的代表;其次,提高现场意识,报道要有临场感,解说要能打动观众,让观众跟着镜头“走进”现场。

考古在普通人眼中是一个神秘的领域,发掘工作也是一门很专业的学问,主持人抓住了观众的猎奇心理,是不是就一定能很顺利地引导他们“入场”呢?我看未必。主持人的解说在这里起着重要作用:

1,解说内容要深入浅出。考古发掘的专业性相当强,文物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广大观众群体性格千差万别、素质有高有低,因此主持人在解说时,其遣词造句必须做到既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又不失科学性与客观性。主持人要作观众的代表,站在观众的立场上提问,激起观众的兴奋点,这样才能吸引观众的目光,留住观众的好奇心。在这两次考古直播中,几位主持人的解说,基本上把握住了这一点。值得一提的是,水均益和敬一丹还利用了央视国际网站及时与网民受众沟通,代表他们提出了不少重要问题。

2,解说时机要恰到好处。文物具有先天的“脆弱性”,一旦出土暴露于地面(水面),就可能因保护不及时而质变衰化。因此,考古人员在发现文物后,就会立即采取抢救性措施(如与空气隔离、避免光照等)将其保存。而观众可能就无法通过镜头看清文物的“真面目”,此时,解说就应适时介入,通过主持人对考古人员的发问来侧面描述文物的外形、内涵及价值。另外,当镜头长久停留于某一操作现场,观众渐觉怠意之时,主持人也应及时补进解说,以生动的语言、妙趣的提问来消除观众心理上的疲惫。应该肯定在央视这两次直播中,康辉、黄海波和敬一丹在解说时机的切入上还是把握得比较好的,尤其是黄海波做为我国第一位水下主持人,要在克服潜水障碍的同时确保解说的高质量,实属不易。

3,主持人解说与专家解说的良性互补。对于象考古发掘这样专业性、知识性相当突出的主题直播节目,有必要将主持人解说和专家解说两种方式融合使用。主作业区解说员(如墓区的康辉、水下的黄海波)可以是非考古专业的专业主持人,但非主作业区的解说员(如演播室、区的专家),应该是考古领域的专家学者。当然,二者还是有主次之分的:主持人解说为主导,担负现场的向导和解说任务;场外解说作辅助,对于一些超出主持人知识范畴以外的介绍或漏报错报的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正。“老山汉墓探秘”直播中,水均益邀请了两位专家,而“抚仙湖探秘”直播时,敬一丹则组成了一个专家群。主持人的解说作到了循循善诱,对专家的闭合式发问简短、明朗,使解说紧跟画面;开放式发问自由、灵活,让专家充分发挥,将更多的信息传达给观众。在两次直播中,主持人与专家配合协作、取长补短,使解说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结语。

通过对两次考古发掘现场报道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央视在处理该类直播题材上有了显著进步,其在时段的选择、插播的运用、解说的技巧上都日臻成熟老练,直播效果也越来越好。与此同时,央视还克服了过去考古报道中出现的“新闻炒作”,随意夸大学术成果的不良现象,直播指导思想也更为客观和理性了。

考古发掘现场报道探微的论文

摘要本文从时空要素的运用入手,分析现场报道的叙事顺序以及对现场的空间解读等问题,探讨现场报道应谈具备的一些基本环节,为解决现场报道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现场报道时间要素空间要素基本环节。

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置身于新闻现场,出图像并用同期声向观众叙述、评论新闻事件的一种报道形式。在现代电视新闻传播中,现场报道已日益成为一种普遍的报道方式。现场报道越来越受到重视,更多的新闻被要求以现场报道的方式直播。现场报道时哪些信息必须说哪些又不必说,该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如何才能迅速准确地传递现场信息,如何才能高质量的完成一次现场报道,这些问题是出镜记者必须要解决的。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现场报道的特点与优势。在西方电视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凡是适合现场报道的新闻决不用其他形式的报道,理由是相比其他报道形式,现场报道最能体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感。因为在现场报道中,报道者进入画面,一边采访一边进行解说,原生态的现场声音、现场环境以及种种细节都在向观众传播信息,使观众仿佛置身于新闻现场,产生强烈的真实感和参与感。可见,现场报道的最大特点在于记者既是报道者又是现场的目击者。记者提供的是有关新闻事件的第一手材料。他带领观众亲临事件的现场,因此,与其他报道形式相比。现场报道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现场感。而要完成一次高质量的现场报道,关键就在于出镜记者能否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能否给观众带来强烈的现场感。

现场,事实上就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真实时间和真实空间。人们对现场的感知主要通过对时间要素和空间要素的把握。因此,要使观众通过电视屏幕对现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知,出镜记者对真实新闻现场的时空要素的运用至关重要。记者在现场该说什么,怎么说,事实上都要围绕现场的时空要素来考虑安排。

为了充分体现报道的现场优势,出镜记者在现场对新闻事件的叙述顺序往往不同于新闻事件本身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也就是说。不管出镜记者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哪一个时间点到达现场,他都应该首先报道现场正在发生的情况。对于现场报道而言,现场,永远是第一位的,是整个叙事的起点。因此,出镜记者的叙事顺序与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就存在以下几种关系:

1、顺叙,按时间顺序从头说起。在对预见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出镜记者要提前到达现场,这种情况下,报道与事件同步进行,记者可以在现场展现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因此叙事顺序通常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展开。

2、插叙,从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间点开始叙述。面对突发性新闻事件,记者到达现场的时候往往事件已经发生。这种情况下,记者的现场叙事一般从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间点,即记者到达现场的这一时间点开始报道事件目前的进展。并在对现场情况的叙述中穿插介绍事件的起因以及之前发生的一切,最后对事件的结果或影响做出推断性的报道。

3、倒叙,从事件结束后留下的痕迹开始叙述。某些突发事件瞬间发生,记者到达现场时往往事件已经结束。在这种情况下,记者仍然要以现场为报道的'起点,事件虽然已经结束,但事件留下的痕迹却依然在现场。因此,记者应该首先对现场遗留的痕迹或现场目前的状况进行介绍,然后再来回溯事件的经过以及目前已造成的影响和后果。

以现场为叙事的起点,以现在时来告诉观众正在发生的事情,这是现场报道中要把握的重要时间原则。这一原则的运用可以使观众感到记者不是在报道已经过去的事情,而是在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这让观众充分体验到目睹新闻现场的真实感,也正是现场报道最大的优势所在。

这里的空间指的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空间范围以及记者所在现场的空间范围,这两种空间范围并不完全一致。有的新闻事件发生在单一的空间环境中,现场报道就在同一空间内进行,此时两种空间范围是一致的;也有的新闻事件空间范围较大,或者在事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空间的变化,这时记者所在现场往往只是事件空间范围的一个部分。在后一种情况下,要完成对新闻事件的整体报道,一般是采取多个记者多点出境或是一个记者跟随事件发展过程先后在不同现场出境的方法。这种报道方法是多个现场报道通过演播室或者解说词进行连接,每一个现场的记者所做的就是把他所处的那部分现场空间情况对观众进行介绍。

所以。对现场出镜记者而言,不管事件发生的空间范围有多大,他在报道中所要关注的只是他所处的现场的空间范围。在这一空间范围内,记者通过看、听、嗅、尝、触摸等多种感官体验来获取一切与新闻事件相关的现场信息,然后或根据一定的方位顺序。如从点到面,从上到下等,或依据一定的逻辑关系,给观众指示一条清晰的观察、了解现场的途径,使之对现场空间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从而能够更深入的理解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事件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观众对于现场空间的理解完全取决于记者对现场空间内各种信息的选择和解读。好的现场记者不仅要让观众通过镜头来看到现场,还要通过语言把现场的细节指点给观众,让观众能听到、闻到、触摸到现场空间中一切与新闻事件相关的信息,让观众理解这一切信息的意义。

在5・12汶川地震中,出镜记者张泉灵以其敏锐的现场观察力和富有条理的表达为人们称道。她做的现场报道《通往汶川的213国道抢修难度巨大》是在一个镜头画面较为单一的空间中完成的,但是她长达8分钟的现场报道却紧紧抓住了人们的心,让人们对这一空间中发生的事件及其意义有了清晰的了解。分析她的现场语言,我们可以看到,对现场空间内各种信息的有条理的解读以及对细节的捕捉正是这一报道成功的关键。

“从都江堰出发,车行20分钟,到第一个山坡,你就看,道路到这儿就完全终止了,这是我身后的这一块,事实上呢,它不是我们在通往北川的路上常看到的一些巨大的滚石,而是整个山体垮塌下来,根据工程人员告诉我们说这个聚积了大概一万方的土量。”报道的开头部分,记者就对所处的位置做了介绍。这一点非常重要,说明位置是为了告知观众“我在现场”,也是说明出镜记者报道的必要性。“车行20分钟”、“不是巨大的滚石,而是整个山体垮塌下来”“大概有一万方的土量”等细节则丰富了镜头画面的信息。

从电视画面上,观众可以看到只有一台挖土机在工作,而一大群人在旁边围观。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这一画面信息显然难以理解。张泉灵立刻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细节:

“面对这样一个情况,你可能有疑问,为什么现场看的人多,工作的人少,这其实也是一个相当无奈的情况。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这个路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它宽7米左右,往这边下面就是岷江,是一个断崖,你在后面你能看到紫坪浦水库的这个大坝,那往这边呢就是一个山体,这样宽的一个路面的话,它事实上只允许一-辆挖掘机在上面工作。”

这段解说中,记者通过对现场空间的条理分明的介绍不仅消除了人们的疑惑,而且准确地传递了道路抢修难度巨大的信息。

另外要注意的是,在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最重要的任务是迅速准确地提供现场信息,而不是进行现场评论。记者越深入第一现场,他获得信息的渠道就越单一,特别是面对突发性事件,在对事件背景及事件相关信息掌握不够充分的情况下。记者很难在现场做出恰当的评论。因此,出镜记者对现场空间环境、细节等进行介绍的目的就在于要通过第一手材料使人们对新闻事件有更清晰的了解。至于对新闻事件的评论,则可以交给后方去做,不必在新闻现场完成。

三、时空要素作用下的现场报道基本环节。

为了充分体现现场报道在及时迅速、真实参与等方面的播报优势,出镜记者在报道中要抓住的唯一核心就是:现场。所有时空要素的运用也都是从这一点出发,从现场开始叙述,叙述现场的情况,这就是现场报道的主要原则。而对于新闻背景或其他相关信息的介绍则可以酌情穿插或干脆交给后方演播室来完成。因此,围绕现场的时空要素,出镜记者在进行现场报道时,主要要完成以下基本环节:

首先,介绍事件核心内容,告知自己所处的位置。记者在到达新闻现场后,要迅速了解事件的大致情况,并观察现场,找到最佳的出境位置,在开始报道的第一时间把自己的位置明确的告诉观众。

完成对现场的叙述后,再进一步告知观众在记者到达现场之前发生的事情。这一部分通常通过现场采访事件的当事人或目击者进行同期声报道。(如果是预见性事件的报道,那么对现场的叙述必定在事件发生之前或发生的同时,接下来只要根据事件发生的顺序进行报道。)。

在现场报道的最后,有时需要对事件的发展趋势或影响做出分析。要注意的是,记者只是一个报道者,他不能对事件进行主观的推测。因此记者可以通过采访现场权威人士来报道事件今后的走向及影响,比如救灾现场的指挥官,车祸现场的交警,事故处理现场的政府官员等等。

用简单的流程图来表示现场报道的基本顺序和环节,就是“介绍事件核心内容,告知地点――)描述现场空间――告知前情――)告知后果。”

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现场报道的基本流程。在这个基础上,出镜记者还可以根据自己对新闻事件的熟悉程度穿插介绍新闻背景,或者根据现场情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然,这些对出镜记者的新闻素质就有着更高的要求。

对时空要素的正确运用是进行现场报道的基本要求,它解决了出镜记者在现场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一则优秀的现场报道一定是包含这些基本环节的。

考古实习报告

我们都知道敦煌石窟在中国,但它的声名却远播世界。它的辉煌过去再为人所知,竟起于19xx年一次传奇性的发现——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举世震惊,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但时逢晚清国势衰微,列强横行,藏经洞文物惨遭浩劫,其结果是发现的数万件文物流散异国他乡,写下中国文化史上最伤心的一章。待到国人惊魂甫定,回首西顾,犹幸它的母体——敦煌石窟本身,依然静默地屹立在大漠深处,遗留下大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成为世界上连续营造时间最长、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和文化宝库。

百年沧桑,古老的中华重新崛起于世界东欢迎;并昭示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再造新的辉煌。

1,序幕展示敦煌的历史文化背景。

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敦煌会有留下这么多的文化遗产,这就要从历史追溯渊源。答案就是:丝路咽喉,文化重镇。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它南枕祁连,襟带西域,鸣沙为环,党河为带,前阳关而后玉门,控伊西而通漠北,是古老的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荟萃和集散之地,也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自西汉张骞通西域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建敦煌郡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共处的地区,欧亚大陆诸文明及多重交通网络在此交汇,是中国一体多元的区域文化重镇,也是古代中国与世界文明交往最频繁、影响最深远的地区。

2,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艺术。

从文化角度来说这里壁画的内容融合了佛、道和中国古神话。我们可以看到佛教中的阿修罗,道教中的飞仙、东王宫、西王母,还有古神话中的风雨雷电四神。这些充分说明了佛教从古印度传入我国,深受我们文化的影响,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佛教和东南亚的佛教有很大的不同。更能反映这种中国化的还有这座石窟两侧壁画中央的说法图,在说法图里我们看到四尊飞天,有两尊是典型的西域式的.飞天,她们的特点是上身全裸;而与她们形成对比的则是身着大袖长袍的中原式飞天。我们都知道正是我们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才产生了大袖长袍的中原式飞天。文化的交融在这里又一次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建于初唐的220窟,记载了明确的开凿时间,典型的家族窟,翟氏家族历代供养了300余年。莫高窟中的特窟,建于盛唐时间的45窟,正壁佛龛中保存非常完好的佛、弟子、菩萨、天王塑像,美轮美奂,形象逼真。在这里你可以体会到什么叫做盛世唐风。榆林29窟,带有浓厚的西夏特点,走进她带给人一种神秘感。莫高窟17号窟,她的另一个举世闻名的名字——藏经洞。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国近代的劫难,从这个不到十米见为,塑造和描绘的结合,表现人体的肌肤,面部表情,须发的蓬松,服饰的质地。它是石窟艺术的主体,信仰崇拜的主要偶像,与石窟建筑,绘画共同构成完整的石窟艺术。现在的我还是一名大学生,公司的其他员工对我也就十分的照顾,给我解释工作时都十分耐心,有什么不懂得的事情请教他们时,无论多么复杂他们都能不厌其烦的帮我讲解,有时还会手把手的教我如何去做。

考古学专业实习报告

考古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人文学科。简单地说,考古学就是根据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实物,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科学。这些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多埋藏在地下。通过发掘、鉴定、分类等复杂的工作,这些实物资料才能得以系统、完整地收集起来。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田野调查和发掘。一起来了解一下考古学专业的大学排名吧!

排名。

高校名称。

1

北京大学。

24。

2

吉林大学。

24。

3

四川大学。

24。

4

西北大学。

24。

5

武汉大学。

24。

6

河南大学。

24。

7

山东大学。

24。

8

南京大学。

24。

9

山西大学。

24。

10。

首都师范大学。

24。

11。

河北师范大学。

24。

12。

中国人民大学。

24。

专业概述。

考古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人文学科。简单地说,考古学就是根据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实物,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科学。这些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多埋藏在地下。通过发掘、鉴定、分类等复杂的工作,这些实物资料才能得以系统、完整地收集起来。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田野调查和发掘。

按照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具体对象、所用手段和方法的不同,考古学具体划分为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及各种特殊考古学等等分支。学习专业课后,你不仅能够掌握考古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了解考古学的多学科交叉发展趋势和世界考古学发展概况,熟悉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还能通过学习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和古人类学大大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考古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能在考古、文物、博物馆等事业单位及国家机关从事研究、教学、管理等实际工作的考古学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考古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了解考古学的多学科交叉发展趋势和世界考古学发展概况,熟悉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在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博物馆学、文物学理论、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古代汉语、史料学、地理学、第四纪环境学、古人类学等方面受到基本训练。

知识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考古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与技能;。

2.能够从事田野考古发掘、整理及编写考古报告;。

3.掌握博物馆管理技能;。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5.了解国内外考古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向;。

6.具有从事考古学及历史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课程设置。

主干学科:历史学。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历史学。

主要课程:中国通史、世界上古史、中国考古学史、考古学导论、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战国秦汉考古、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隋唐考古、宋元明考古、田野考古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实习安排3--5个月,一般为田野考古实习。

考古报告心得体会

考古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学科,它通过对古代文化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帮助我们了解并重建过去的文明。而考古报告则是考古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总结出的准确而详尽的成果。在阅读和撰写考古报告的过程中,不仅让我真切感受到了考古学的魅力,也提高了我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第二段:收集信息。

撰写考古报告的第一步是收集信息。通过阅读前人的研究成果、文献资料、图书和学术论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关于特定考古遗址的背景信息、发掘历史、文物种类等。这些信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此外,现代科技也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很多便利,比如遥感技术和测绘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考古遗址的地理环境和周边情况。

第三段:分析数据。

在收集了丰富的信息和数据之后,接下来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这个过程对于考古学家而言是一项艰巨而且重要的任务。我们需要根据发掘的文物、构筑物和遗迹等,进一步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特点。除了文物本身,考古学家还需要关注地层、遗骸和化石等其他相关数据,通过对比和推断,绘制出一个更加全面和准确的图景。

第四段:撰写报告。

整理和归纳分析结果之后,考古学家需要将所获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书写和整理,形成考古报告。撰写考古报告需要注意组织结构、数据分析和使用术语准确等方面。一份好的考古报告应当包括清晰准确的摘要、详尽的背景介绍、实证数据的分析和推论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而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参考相关的学术规范和要求,确保报告的质量和可信度。

第五段:总结反思。

通过这次考古报告的撰写,我不仅深入了解了考古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也提高了我的学术素养和写作能力。在信息收集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查找和筛选文献资料,如何理解和运用统计数据,以及如何给出合理的结论和推论。在撰写报告时,我也更加注意了表达的准确性和语言的规范性,锻炼了自己的叙述和分析能力。此外,考古报告还提醒我,只有通过扎实的学术工作和研究,才能真正了解古代文明的奥秘和意义,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

总结:

考古报告是考古学研究的产物,是对考古学成果的总结和归纳。在阅读和撰写考古报告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考古学的魅力和学术的重要性。通过搜集信息、分析数据和撰写报告,我提高了自己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也更深入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我相信,未来在更多的研究和实践中,考古报告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

考古发掘工地疫情防控应急预案

一、总则一编制目的针对建筑工地用工涉及外来人口地域广、人员密度高、流动性快等特点,做好我市建筑业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切实保障建筑业企业员工及广大务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编制依据山西省委、省政府已于20xx年1月25日18时起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及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要求,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形势。

三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明确住建系统工作职责,协调各单位联防联控,规范部署,积极处置,步调协调,行动有效,切实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蔓延。

2、依法防控,科学应对。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本方案规定,规范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急工作,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防控水平。

3、预防为主,常备不懈。不断提高疫情防范意识,健全住建系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急体系和防控机制,做好人员、设备等应急准备工作,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加强监测,适时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四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建筑工地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急工作。

二、防控组织为做好我市建筑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特成立市建筑工地防控应急小组,成员如下组长xxx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副组长xxx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成员xxx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质安科科长xxx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管科副科级干部xxx市建筑安全服务站站长xxx市工程质量服务站站长xxx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综合行政执队队长各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主管及分管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忻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管科,张寿鹏兼任办公室主任,刘杰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三、主要工作一严格把握开复工条件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严把全市各类房屋和市政工程必备条件。对本辖区建设工程实施开复工严格报批制度。

全市各类房屋和市政工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建立健全疫情防控管理体系。工程建设各责任主体已建立以主要领导为负责人的疫情防控工作管理体系,贯彻落实防控工作部署和有关要求,成立由总承包单位牵头的施工现场防控小组,制订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健康检查制度、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员和工作职责,并报送属地建设主管部门备案。项目管理人员已到位,已落实防控措施,组织开展防控工作。

2、全面开展工作场所卫生消毒。各责任主体按照防疫要求,落实环境消毒制度,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和生活垃圾装袋清理,消除鼠、蟑、蚊、蝇等病媒生物孽生环境。工作场所、尤其是人员密集的工作场所、员工集体宿舍,保证自然对流通风,若自然通风不足,安装足够的机械通风装置排气扇,确保充分通风透气。

3、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对预防和控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重要意义的认识和防控意识,了解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预防措施,开展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自觉做好自身防护。教育引导从业人员注意个人卫生,咳嗽、吐痰或者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掩口鼻或采用肘护,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立即使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洗手。对目前在疫情重点地区休假的人员,由所在企业负责逐一联系,要求其在未收到通知前,暂缓返回我市。

4、实施施工现场全封闭管理。以项目部为单位,严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做到工作作业区、生活区与外界围挡封闭。建立实名制管理制度,对进出工地的所有人员登记造册,记录姓名、籍贯、身份证号码、来去方向及时间等信息,实施动态记录,严格控制无关人员进入施工现场。

5、设置体温检测点及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在施工作业区、生活区设置体温检测点,并配备符合规定的体温检测设备。准备足够数量的医用口罩,确保每一名进场作业人员均能按规定佩戴。储备足够的消毒剂并掌握其配制使用方法。

6、配备专职卫生员。施工总承包单位负责协调配备足够的专职卫生员、保安人员和值班人员。专职卫生员负责监测体温、通风消毒、发放并监督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宣传教育等。

7、做好工地食堂安全卫生管理。确保工地食堂工作人员持有健康证,佩戴合格口罩;改善盥洗条件,为施工人员提供饭前洗手的必要盥洗设施和洗手液。

8、落实应急处置措施。提前与当地卫生健康部门协商,明确收治医院,一旦发现从业人员出现疑似症状,确保及时送院诊治。落实单人单间固定场所用于来自疫情重点地区的人员或密切接触者隔离观察。

二切实明确开复工防控措施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责令各建筑工程建设、施工、监理单位严格执行属地管理部门关于疫情防控的统一调度、统一监管,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坚决防止疫情输入、传播,保障工作现场人员生命安全。

1、强化进场人员管理。一是施工现场和生活区、办公区暂时无使用需要的出入口,应及时关闭上锁,采取有效的封闭措施。施工现场和生活区、办公区的围挡或围墙必须严密牢固。出入口使用期间,必须由专职卫生员对进入人员进行测温、登记,核对人员情况,确保身体状况良好。对来自或去过疫情重点地区的人员,施工企业需安排固定场所,按照要求进行不少于14天健康监测,未发现疑似症状方可上岗,误工费用按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不得进行变通。二是施工现场和生活区、办公区实施24小时巡逻制度,确保与本工程项目无关的人员严禁进入。对出入施工现场和生活区、办公区的人员,实行严格的登记管理。对进出人员,要询问和记录具体情况和原因,劝说其尽量减少外出,确需外出的要做好个人防护。三是加强外来人员管控。已登记管理人员和劳务人员以外的人员,确需临时进入施工现场和生活区、办公区的,由建设单位、施工总承包单位和监理单位共同指定专人进行接待,询问有关情况、检查身体状况和个人防护情况,进行登记,经允许后进入,并监督其及时离开。

2、落实各项防疫措施。各责任主体单位开工时不搞开年饭,不召开大型会议,不组织任何形式的聚集性活动;严禁从业人员携带野生动物和家禽家畜进入工地,坚决抵制食用野生动物;督导从业人员外出时做足防疫措施,尽量减少到通风不畅和人流密集场所活动;对未按规定佩戴口罩的人员,不允许其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或进入会议室、食堂等人员聚集的公共场所;空调工作场所应调节足够的新风分配量,并每周对新风房、过滤网等进行清洁、消毒二次以上;配送材料、物资等的外来车辆进入施工现场时,车上人员不得离开驾驶室,货物、物资由项目部安排工地内人员接收和装卸。

3、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安排专人每天了解员工健康状况,每天对每一名进场作业人员进行体温测试,建立体温测试记录。一旦发现有发热、咳嗽等疑似症状的人员,第一时间隔离观察,送院诊治。对密切接触者采取防护措施,并及时报告卫生健康部门,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配合属地政府和卫生健康部门做好病毒消杀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

4、建立值班值守和疫情报告制度。建立值班值守和疫情报告制度。各责任主体和各项目要严格落实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加强值班管理。安排专人实施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带班领导和值班人员要确保在岗在位、通信畅通。落实专人专班,每日要按规定向属地及上级属地行业主管部门报告疫情防控情况。

四、认真做好突发情况处置工作一当工地人员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一律不得进入施工区域、办公区域,并立即送到卫生健康部门指定的发热门诊就诊,并按照疾病控制部门要求做好应急处置。

二经医疗机构确认为疑似病例或确诊后,工地应立即停工并封锁场地,配合疾病控制部门开展疫情防治,并及时向属地行业主管部门报告,项目经属地疾病控制部门评估合格后方可复工。

五、加强监督执法、强化责任追究全市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安全监督机构要将防疫工作的落实作为开复工条件审查的重要内容,在日常检查中增加对工地疫情防控工作的检查,对未落实相关要求的建筑工地,一律从严从重处理。对因工作不力、不负责任、措施不当造成工地传染病疫情扩散传播或对施工人员健康造成严重后果的,将按上级有关规定实行责任倒查;对不报、缓报、漏报和瞒报疫情的和行动迟缓、措施不力导致疫情发生及传播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追究责任。

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报告

省生态办:

按照黑生建办[2005]10号文件要求,现将**市2005年生态市建设工作总结和2008年工作初步安排报告如下:

一、全年工作完成情况。

我市的生态市建设工作在省生态办的正确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领导下,按照省市长生态市建设及环保目标责任状和《2005年**市生态市建设工作计划》的有关要求,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生态市建设启动阶段的宣传发动、组织构建、规划编制、制度构建、政策修订,项目制定等各项基础性工作,为明年顺利转入实施阶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有了新发展,并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实践证明,生态市建设已成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成为推动市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一)生态建设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本网网-www,,找范文请到范文搜网]。

大力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和管理工程。一是加大生态功能保护区工作力度。今年五月正式实施了《**市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管理办法》,确定了96个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生态功能保护区划界、立标工作。在拉林河、阿什河等14个江河源头区制定了恢复治理方案,开展了生态恢复建设工作,对太平区民主坝外,双城韩甸-万隆、对青等沙化地块进行了实地踏察,提出了治理意见和措施。二是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进行了自然保护区执法检查工作。三是加强了生态示范县(市)、区、乡(镇)、村建设管理工作。五常市、依兰县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预验收,宾县通过省级生态示范区验收,阿城市、松北区建设规划通过省级专家论证。全市建成省级环境优美乡镇6个,市级30个,省级生态文明村20个。四是加强了市区环城生态功能圈建设工程,按照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经过各有关部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经过两年的努力,全市共投入资金1449.6万元,其中市环保局投入资金266万元,实施了太阳岛及市政府周边、202国道两侧、江南中环路、运粮河中段及五一水库段、太平湖、天恒山、民主坝外草原等多项生态工程;完成植树造林、退耕还林15446亩,植树(苗)490.534万株。进一步改善了**市区周围的生态环境,增加了郊区绿量。2005年市区新增绿地面积505公顷。植树100万株,栽花铺草242.7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8.35,绿地率达到25.49,人均公共绿地6.4平方米。

考古学专业实习报告

二、研究范围、思路和方法三、学术史回顾四、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唐三宫的堪舆、建设过程与规模。

(一)太极宫:唐对隋大兴宫的继承和改造。

1、隋代的大兴宫与唐代的太极宫。

2、历代增修与覆灭。

(二)大明宫:唐代政治权利的地理中枢。

1、始建大明宫。

2、历代增修。

3、大明宫的消亡。

(三)兴庆宫:以园林著称的盛唐帝宅。

1、建造兴庆宫的缘由与过程。

2、盛极一时的兴庆宫和安史之乱后的衰败。

(四)唐三宫的规模。

第二章太极宫的布局及其特点。

(一)太极宫平面形制介绍与太极宫的三分格局。

1、平面形制、位置、宫墙、门。

2、太极宫的三分格局。

(二)外朝的布局与功能分区。

1、承天门前庭广场。

2、太极殿前庭与三省六部衙署。

3、两仪殿前庭。

(三)内庭的布局与功能分区。

1、延嘉殿东诸殿及园林。

2、延嘉殿西诸殿及园林。

(四)太子东宫与掖庭宫。

2、掖庭宫。

(一)太极宫的周围环境。

(二)太极宫布局特点。

第三章大明宫的布局及其特点。

(一)大明宫平面形制、位置、宫墙与地基。

1、平面形制和位置。

2、城墙、城门与地基基础。

(二)外朝的布局与功能分区。

1、含元殿前庭。

2、宣政殿前庭与三省六部衙署。

3、紫宸殿前庭。

(三)内庭的布局和功能分区。

1、太液池南部区。

2、太液池北部区。

(四)大明宫周围环境。

(五)大明宫布局特点。

第四章兴庆宫的布局及其特点。

(一)兴庆宫形制、位置、宫墙、门。

(二)北部朝政区。

(三)南部园林区与兴庆宫的园林文化。

(四)兴庆宫周围环境。

(五)兴庆宫布局特点。

第五章唐三宫布局的对比研究及其文化思想根源。

(一)唐三宫的对比研究。

1、三宫在布局上的对比。

2、三宫在功能上的对比。

(二)唐三宫布局的文化思想根源。

1、《周礼・考工记》与儒家礼序。

2、象天立宫。

3、阴阳五行学说与风水堪舆。

4、道教色彩。

5、其他文化第五章、唐三宫的历史地位与对外影响。

(一)唐三宫建筑布局方式在中国城市规划史中的地位。

1、唐三宫所取得的建筑成就,标志着我国宫苑建筑已经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2、由唐太极宫、大明宫所开创的宫殿建筑布置方式,奠定了古代中国宫殿布局制度。

3、唐三宫奠定了后世中国皇家园林体系的基本造园原则。

(二)唐三宫建筑布局方式的对外影响。

1、对日本的影响。

2、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