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年语文四年级教案范文(21篇)

时间:2023-12-08 20:58:31 作者:梦幻泡

四年级教案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资源。接下来是几份经过认真筛选的四年级教案,希望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师生”这一主题,编排了两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前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对自己成长的点滴帮助。虽然作者从老师那里获得的只是由一首小诗引申的一个小故事,但从这篇课文里我们都能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殷殷关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深厚感情。另一篇记叙的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因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而受到学生的尊重,从而使得学生明白了自己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通过摘抄好词佳句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部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较多,口语表达、情感表达较好,还有部分学生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师生”间感情的珍贵,明白老师对自己教育的良苦用心,从而以百倍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回报老师的付出。

2、通过学写摘录笔记和阅读名句格言等学习积累词句的方法。

3、通过畅所欲言、开卷有益等环节练习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师生间真正情意,并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

重点难点:

通过语文的各项训练,使学生能较好地运用口语和书面语与老师交流感情,使师生间情意进一步加深。

教学策略:

课余时间多与不善于交流的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从而增进师生情感,利于课中的学习,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了解课文大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坐上标记,试着寻找答案。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根据你预习的情况说说课题的意思。

3.引导学生思考:让作者难以忘记的老师是谁?什么事让他难忘?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全班交流,弄清课文主要写了“我”的启蒙老师田老师用讲故事的方法教“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给“我”巨大影响的事。

1.分小组讨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小组汇报本组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在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

4.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重点理解词语:

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嘎然而止、引人入胜、年近古稀、恭恭敬敬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成语造句。

5.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课文第七段。

质疑:田老师的故事讲得怎样?从“我”的表现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生朗读第七段,找出相应词语理解交流(入迷、恍如、发呆、惊醒)。

请生分别扮演田老师讲故事,“我”听故事,再现场景,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6.过渡:田老师编故事讲课对“我”以后有什么影响?

7.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第九段。(简介“刘绍棠”,帮助学生理解。)

1.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田老师是怎样的人?你喜欢他吗?”说出理由。

2.再读课文,小组交流。

3.小组汇报交流成果。

4.过渡:作者对田老师的态度如何?

5.生找相应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理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

6.小结:田老师用心地教导学生,对“我”有巨大的影响,“我”深深地敬爱着这位老师。

7.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将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摘录下来。注意写清文章题目、作者、书名和日期,以备查阅。

恍 畔 杖 描

光 伴 仗 瞄

板书设计:

师恩 难忘 (刘绍棠)

编故事 行礼

让我入迷 感念

让我开了窍 终生难忘

师生情深

1.自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识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边读边圈点自己遇到的问题。

1.出示“孔子”的画像,你认识他吗?板书“孔子”。

2.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请生上台向大家介绍孔子。

3.过渡: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它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

4.板书课题:“孔子和学生”,齐读课题。

5.引导学生思考:孔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称他为伟大的教育家呢?

1.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圈点。

2.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的看法。

四年级语文教案

1、出示黄叶:同学们请看,今早老师在上班的路上,玄武湖边捡了两片――黄叶,我为什么要悄悄珍藏这两片黄叶呢?因为在我的心目中,“黄叶”是秋天的象征,那么在你们的心目中,秋天是什么颜色的呢?(生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

2、你们眼中的秋天色彩斑斓,转眼间,有到秋天了。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让我们跟随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大自然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板书:秋天王宜振)。

3、简介王宜振:王宜振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是山东人,今年60岁了,和我们学校的王校长、卢校长、卢老、耿老崔老师(正好在听课)他们是同辈人。他主要创作儿童诗歌,也写童话和儿童故事等,是我们少年儿童的知心朋友。(指读名字,注意“振”的发音)。

4、请看(出示课件秋景图,《秋日私语》音乐响起),老师朗诵全诗。

5、看了秋景,听了描写秋天的诗,你对秋天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呢?(生自由发言)。

6、秋天是美丽的,秋天是迷人的,而诗人笔下的秋天更令人陶醉。你一定也很想读读这首诗吧?请同学们打开书到17页。

注意听要求:(1)边读边标出小节数;(2)读准字音,圈出生字;(3)读顺句子,注意长句子中间的停顿。

放声地朗读这首诗吧。(生自由读书,圈点)。

7、这么美的诗,我们要想读好,首先要读准(字词)。

(1)出示词语:桂子、香气、苹果、红袄、葡萄、紫袍、(后面是书后3词语);

(2)注意读音(这些读音和写法也要看仔细):脚印、柔韧、珍藏、红缨、嚷着。

(指名读每一节,注意正音评析;重要的诗节,正音后全班齐读或男女生分读)。

9、这首诗写得这么美,你最喜欢哪些部分呢?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然后,再指名读,喜欢这部分的同学一起读)(老师注意引导每一节的熟读)。

10、我们读了自己最喜欢的诗节,跟着诗人走进秋天,看到了秋天,那么你能告诉大家这首诗主要写了秋天的哪些美丽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呢?(板书:美景――红色笔)。

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生自由读画)。

11、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老师顺势引导归类、板书:秋阳、秋风、秋色、秋实、秋香)。

12、风景如画的秋天,秋阳娇艳,秋风飒爽,秋实累累,秋色怡人,秋香飘溢(师指板书),让我们伴随《秋日私语》的优美乐曲,再次轻轻齐读这首诗。

13、读到这里,你有哪些收获呢?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呢?(生自由说)。

下节课我们继续品读,继续欣赏。

14、现在来看看这一课的生字,你认为哪些字读写时要特别当心的。

15、老师范写“柔”、“肠”。(边写边将注意点,生跟着书空)。

16、学生完成书后2描红练习。

4秋天。

zhen。

美景。

秋阳秋风秋色秋实秋香。

四年级语文教案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需要教师在细化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细读文本,确定具体学习内容。

《桂林山水》排比句“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通过先赞赏后描述的写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点,是学生感悟积累、练习表达的佳句。

1、通过品读,引导学生学习“先赞赏、后描述”的排比句式。

2、学会运用“先赞赏、后描述”的排比句式来写身边的景物。

教学重难点:学会运用“先赞赏、后描述”的排比句式来写身边的景物。

教学方法。

品读法、讲解法、练习法。

欣赏导入。

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

请你默读想象,想一想:这句话写了什么?出示:静、清、绿再听老师读一遍,想想这句话写得美吗?美在哪里?你想学会这种写法吗?明确学习主题:学习“先赞赏、后描述”的排比句式。

品读感悟1、句式对比,感悟用“先赞赏、后描述”的句式表达得更具体形象。

2、感悟排比句式朗读起来整齐美,节奏美。

3、感悟从多角度来写景:感觉、视觉、想象后的比喻句。

1、回顾用“先赞赏后描述”的句式写排比句的方法,多角度写出具体形象写出景物的特点。

2、提供图片,景物特点进行仿写练习。

教学总结1、让学生通过想象读、听范读、对比读,思考读等方法,便于感悟积累。

2、选取的内容来源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优美的图片,多彩的语言,便于调动兴趣、指导和实践。

3、随文练笔选取学生最常见、最熟悉的美景,更有效果。前有铺垫后有实践,水到渠成。读写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阅读课外书籍要有选择,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培养选读物的习惯。

2、使学生认真掌握读书作记号的方法、要求、意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让学生成为观察训练的主体,体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义和注意点,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带学生到图书室实地练习选择读物,体会方法,交流意义。

教学设计:

一、步入实地,激发读书激情。

1、活动:师生进入图书室,安静入座。

2、谈话:(体现学生为主,了解学生知识面)。

3、小结:选择读什么书,要根据需要而定,请大家活学活用书本上的方法,用最短的时间选择一位书本朋友。

二、看图明法,交流经验名理。

1、看图交流步骤:确定书类,按类查找通过书脊,发现书名轻拿浏览,确定办理。

2、学生补充借书、购书经验,提请大家注意:

(1)看书架上的标记或者咨询有关人员寻找分类。

(2)仔细查找,轻轻抽书内容提要,大致一看重新选择,书回原位。

三、静静默读,实践结交书友。

1、评选速度奖。

2、评选专心奖。

四、交流收获,强化选读意义。

1、小队交流假日读书活动,评选优胜“读书郎”

2、个人探讨读书选择及其心得,评选“小博士”

3、发下调查表选填。

(1)我最想读的3本书是。

(2)我读过最难忘的书是。

(3)我愿意为班级图书角提供书。

(4)我希望班级图书角拥有书。

五、作业:制作名言书签。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由仿到创活学活用“读书作记号”的学问,实践体会,交流意义。

一、导入:

二、自学做记号的方法与要求(看图归类讨论)。

1、姿势同书写:“三个一”不能忘。

2、不同记号的意义探讨,允许保留意见。

生词、疑难?妙词佳句。重点句段***关键词句等。

3、补充自己所习惯的记号,交流意义。

三、交流方法。

四、实践深化。

1、第一课上做记号,交流评选,表扬得法者(注意姿势)。

2、补充材料上自选一文,小组共做记号交流,评选合作小组。

3、小结:读书该怎样做记号,要因文因人而异。

4、各自读16课,进一步理解要领、意义。

五、总结提醒:

落笔要轻,保持整洁,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张甫七录,善于摘抄,读书动墨,受益匪浅。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从图启思,感受“无字词典”的重要,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

教学准备:一缸金鱼、一盆盆景、分组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

问:查“无字词典”就是要求我们怎么做?

板书: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二、学习观察静物。

1、回忆老师带大家观察南园一角的方法,结合第五页下图谈谈观察静物的方法。

(1)同桌讨论男女生比赛小结板书:

按一定顺序、要有重点、展开想象、勤于动笔。

(2)动静结合象什么当作活的观察日记填写表格。

2、实践运用。

(1)出盆景观察默默构思小组交流代表发言小结评优。

三、学习观察动态事物。

1、根据第四页上、中的图讨论方法。

2、交流(南北两组学生对抗)。

(1)活动:按照进行顺序,重经过。

(2)人物: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留心场面和善于抓住特点鲜明的人来观察。

(3)动物:外形、动作、习性(注意动态时的生命力)。

3、实践分组。

(1)按照小队选择观察对象(如:低年级的体动课、小小鱼缸引力大)汇报交流小结评优。

四、总结、作业。

1、总结:观察不但要细心,更要耐心、恒心才能从变化中发现乐趣,养成好习惯,练出好眼力。

2、作业:一周观察日记。

(1)选定目标反复看。

四年级语文教案

一、知识目标:能说出推和拉的动作要领与方法。

二、技能目标:能做好单人、双人以及多人的推拉游戏活动,了解用力的大小和方向。

三、情感目标:能认真参与,吃苦耐劳,发挥小组合作精神,锻炼身体并注意安全。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组织,以实践活动得出结论。

一、场地:学校操场(草地)。

二、设备器材:墙、大树、篮球架、游戏器材(纸币、圆圈等)

一、本课1课时完成。

二、教学内容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推拉伸展。

第二部分:双人、多人推拉游戏,小组套圈比赛游戏。

一、预备运动

为头、颈、手臂、肩膀、腰部……等伸展性暖身运动,为后面剧烈运动做好准备,以便拉伤。

二、推拉伸展

1、双手互拉:双手互扣,可向左、右、上、下、两侧等方向用力拉。

2、比手划脚:运用手来做猜拳的游戏活动。

跪撑手猜拳、俯撑手猜拳。

3、双脚屈伸:双脚左右侧拉及前后分腿等。

运用脚来做猜拳的游戏活动。

站立脚猜拳、坐姿脚猜拳、躺撑脚猜拳、仰撑脚猜拳、俯撑脚猜拳。

4、用力推墙:运用单手、双手或脚用力推(墙、大树、篮球架等均可)。

三、双人推拉游戏:推拉动作以定式用力的方式进行,避免用力碰撞。

1、用背互推:两人一组(体型相近为宜)用背互推,可用站立或蹲式、坐式等不同方式进行。

2、用手互推:两人一组(体型相近为宜),用单手或双手互推,可用弓箭式、骑马式等配合手部的互推动作。

3、双手拔河:两人一组,双手彼此互扣做拔河状,用力后拉,松手或被拉距离愈长者为负,对方为胜,可增加不同组別胜者与负者彼此挑战的机会,以增加课堂气氛的有趣性。

4、搬运:背扛、背負走、同心协力。

5、手推车:

6、鼓励学生自创其他双人的推拉游戏:教师从旁协助或指导,并适时让学生发表或表演、示范等。

四、多人推拉游戏

1、用力拉动。(本游戏可一人拉二个人也可反过来变成二个人拉一个人)。

2、团体拔河:本游戏为双人拔河的延伸,人数约四、五人,双方应注意安全,避免松手后跌倒,教师指导时应特别强调合作精神及安全原则的重要性。

3、投圈得分:在远近距离不同的地方分别放有不同分值的纸币,每人五个圈,看谁套的分数最多。

一、教学时宜有充分的活动空间,才能充分伸展肢体。

二、推拉游戏时,应特别注意课前的场地安全检查。教学活动应兼顾安全为原则。

三、团体拔河,以双方人数各3——5人最能引起学生高昂兴趣又较安全。

四、投圈游戏时教师可提醒学生体会用力的大小和方向。

一、指导学生自我评量。

二、具体评量标准参考:

1、推拉游戏中,尽全力而有明显用力且流汗者为3分,其次为2分,再其次为1分。

2、学会互推和互拉的方法,10种以上者为3分,6~9种为2分,5种以下者为1分。

3、投圈游戏中,以圈投中的纸币的分值之和计算。

4、在游戏中能尽全力,肯合作者为3分,其次为2分,再其次为1分。

三、评出优秀活动小组

把个人得分与小组集体得分总和作为活动小组总分,评出优秀小组并给予奖励。

四年级语文教案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瑞雪图》一文所描绘的美丽雪景是我所教的这些南方孩子不曾见到过的,如何让他们通过阅读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此,我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品读课文、课外延伸相结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使之达到预期的效果。

1、识记本课13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

2、通过学文,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瑞雪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希望。

3、尝试着给课文所描绘的图景加上小标题。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优美片段。

1、理清文章的脉络,知道本文是按照“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的顺序来展开描写的。

2、品读佳段,在读中感悟,体会瑞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与希望。

1、尝试着给课文所描绘的图景加上小标题。

2、学习作者有序地进行观察、描写的写作特点。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雪景图片,师边解说)每到冬天,孩子们最盼望的就是能下场大雪,好痛痛快快地玩玩。而农民伯伯们更是满心欢喜,因为瑞雪兆丰年呵!你们瞧,画面上的孩子们玩得多开心啊!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幅美丽的《瑞雪图》。(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2、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3、师: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指名回答)

4、请按照时间顺序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5、师:你能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给这四部分内容分别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吗?

6、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尝试概括。

7、四人小组交流讨论,整合意见,确定小标题。

8、小组派代表回答,推选出加得既生动又贴切的小标题作为该部分内容的题目。

(三)检查、交流预习情况,质疑、解疑

1、师:通过预习,我想同学们一定对这场瑞雪有独特的感受,谁愿意先来说一说?(学生用一两句谈谈自己预习后的感受)

2、师:在预习中你遇到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答的,先在四人小组中交流,简单的问题可以由同组伙伴帮助解答,确实无法解答的再请老师帮忙。

(四)学习课文1、2节――下雪前

1、默读课文1、2节,思考:下雪前天气变化有什么特点?

(出示表格,学生填提示:抓住关键字词填写)

时间小标题景物天气特点

第一天白天下雪前寒流袭来,天气骤变布满阴云、寒风呼呼天气变化快、冷

第一天夜里下雪时:

第二天白天下雪后:

2、投影学生填写的表格,讲评。

3、品读句子

a、连日来,暖和得如同三月阳春的气候骤然变得冷起来了。

(“骤然”是什么意思?你还可以用哪个词语替换它?)

b、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寒风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

(从这个句子中的哪些词语你看出这更来得猛,来得快?)

c、指导朗读句子。

4、齐读1、2自然段。

5、小结:我们通过“读――思――写――品”的方法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

在学习课文时,我们应该学会抓住关键字、词来品读课文,理解课文。(课件出示学法小结)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2。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谁能说说,下雪前天气有什么样的变化?

(指名回答)

2、学习“下雪前”这部分内容,我们采用了什么学习方法?

(复习学法,为下文的学习做准备)

(二)学习课文3~6自然段

学习课文第3节

1、学生根据“导读卡”自学“下雪时”这部分内容。

(1)读:默读课文第3小节。

(2)思:这一段话写了哪些景物?天气有什么特点?

(3)写:根据上述问题填写表格。

2、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汇总第二栏表格

时间小标题景物天气特点

第一天白天下雪前寒流袭来,天气骤变布满阴云、寒风呼呼天气变化快、冷

第一天夜里下雪时大雪纷飞小雨、大雪飘降雪下得大、稳

第二天白天下雪后:

3、找出你觉得描写得特别好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这些句子中哪些字词用得特别准确?根据学生的理解引导品读以下句子。

a、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降下来。(“大片大片”、“簌簌落落”可见雪下得很大)

b、夜里,冬天的山村,万籁俱寂,只听到那大雪不断降落的沙沙声和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的咯吱声。(你从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场雪下得很大、很稳?)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指名读、小组竞赛读)

学习课文4、5节

1、默读第4、5节,完成表格第三栏

时间小标题景物天气特点

第一天白天下雪前寒流袭来,天气骤变布满阴云、寒风呼呼天气变化快、冷

第一天夜里下雪时大雪纷飞小雨、大雪飘降雪下得大、稳

2、与同桌合作流利地朗读出第四自然段,挑选你觉得描写得很美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语用得巧妙?)

3、学生汇报学习结果,师播放雪后美景图片,帮助理解“粉妆玉砌”、“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雪末儿随风飘扬”这些词句,进一步感受“动”与“静”相结合的雪后美丽景致。

4、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美美地朗读第四节。

5、播放雪后孩子玩乐的录像,用喜悦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节。

6、配乐朗读4、5小节,并完成课后填空题。

雪后的景色,先写(),再写人;先写色彩,再写();先写静,再写();先写(),再写()。

(三)总结

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课件出示“瑞雪丰年图”)

(四)布置作业

1、观察本地一次下雨或日出的景象,学习本文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观察描绘景物的方法,为习作做准备。

2、积累abb和aabb的叠词。

3、背诵精彩片段。

(五)板书设计

瑞雪图下雪前:乌云密布、寒风呼呼

下雪时:簌簌落落、大、稳

下雪后:粉妆玉砌

瑞雪兆丰年

11月17日,气象台发布了强大的冷空气即将南下的消息,第二下下下辽远的西伯利亚地带袭来的寒流,就侵入了胶东半岛。

连日来,暖和得如同三月阳春的天气,骤然变得冷起来了。一清早,天空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寒风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那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半空中降落下来了。

这是入冬以来胶东半岛上的第一场雪。这雪下得很大,也很稳。开始的时候,还伴着一阵小雨。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将下来。一会儿,地面上就发白了。夜里,冬天的山村,万簌俱寂,只听到那大雪不断降落的沙沙声和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的咯吱声。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那山川、河流、树木、房屋,都笼罩上一层白茫茫的厚雪。极目远眺,万里江山变成卫个粉妆玉砌的世界。看近处,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一阵风吹来,树木轻轻地摇晃着,那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落落地抖落下来。下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在清晨的阳光下,幻映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大街上,积雪足有一尺深。人在雪地上走着,脚下就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那欢乐的叫喊声、嘻闹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

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

在结构上本文层次清楚,条理明确,重点突出,采用了联想,夸张的手法,语言生动优美,情景交融。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思路,理清文章脉络,按照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的顺序学习全文。“以学生为主体”,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想象,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景色美,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朗读是一种古老的却极富生命力的学习方法,也是品读美文的重要方法。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用朗读去体会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这堂课总得来说是较好得完成了教学任务的。整堂课各个环节的设置合理,上课环环相扣,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都非常自然。而且我在上课的始终都保持着一种高昂的情绪,这种情绪一直带领着学生从课堂的开始到结尾。这堂课我自己感觉最值得珍藏的一点便是学生的朗读,从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读书声中,我们似乎已经可以体会到学生从诵读中享受到了快乐。特别是在教学第四自然段的时候,我先让学生默读,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有感情的把这个句子读出声来,之后读给你的小伙伴听,接着指名读他(她)喜欢的句子,一边读还一边做朗读指导。这个自然段的教学我引导学生运用了多种读书的方法,从第一次读到最后的一次读,学生实际上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一个精读的过程了。

当然,这堂课也让我暴露出不少自身的不足,这些不足带领着我进行更多的思考。首先,在教师基本职业素质方面,我感觉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强,除了课前设计过的一些过渡语和叙述性语言外,其余在课堂临场发挥的语言都缺乏感染力,不够美!这一点也直接牵扯到我对学生的评价语。所以,第二点便是评价语单调,对孩子没有起到实际性的激励或纠正的作用。第三,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员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体现出来。这些都值得我深深地思考。

这堂课让我积累了不少宝贵的教学经验,通过这堂课的反思与感悟,我想自己会在教学道路上前进一步的。

四年级语文教案

1、 使学生了解阅读课外书籍要有选择,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培养选读物的习惯。

2、 使学生认真掌握读书作记号的方法、要求、意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课时

教学目的:带学生到图书室实地练习选择读物,体会方法,交流意义。

教学设计:

一、 步入实地,激发读书激情。

1、 活动:师生进入图书室,安静入座

2、 谈话:(体现学生为主,了解学生知识面)

3、 小结:选择读什么书,要根据需要而定,请大家活学活用书本上的方法,用最短的时间选择一位书本朋友。

二、 看图明法,交流经验名理。

2、 学生补充借书、购书经验,提请大家注意:

(1)看书架上的标记或者咨询有关人员寻找分类

(2)仔细查找,轻轻抽书----内容提要,大致一看----重新选择,书回原位

三、 静静默读,实践结交书友。

1、 评选速度奖

2、 评选专心奖

四、 交流收获,强化选读意义

1、 小队交流假日读书活动,评选优胜“读书郎”

2、 个人探讨读书选择及其心得,评选“小博士”

3、 发下调查表选填

(1) 我最想读的3本书是--------、-----------、-----------。

(2) 我读过最难忘的书是---------、---------、-------。

(3) 我愿意为班级图书角提供-------书。

(4) 我希望班级图书角拥有-------书

五、 作业:制作名言书签。

教学目的:由仿到创活学活用“读书作记号”的学问,实践体会,交流意义。

一、 导入:

上一课我们知道了如何选择图书,选后不认真读书那就失去了选择的意义。该怎样读书才算认真呢?(学生交流:四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要做记号”相机板书课题)

二、 自学做记号的方法与要求(看图归类讨论)

1、 姿势同书写:“三个一”不能忘

2、 不同记号的意义探讨,允许保留意见

3、 补充自己所习惯的记号,交流意义

三、 交流方法

四、 实践深化

1、 第一课上做记号,交流评选,表扬得法者(注意姿势)

2、 补充材料上自选一文,小组共做记号交流,评选合作小组

3、 小结:读书该怎样做记号,要因文因人而异

4、 各自读16课,进一步理解要领、意义

五、 总结提醒:

落笔要轻,保持整洁,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张甫七录,善于摘抄,读书动墨,受益匪浅。

教学目的:从图启思,感受“无字词典”的重要,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

教学准备:一缸金鱼、一盆盆景、分组活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板书

问:查“无字词典”就是要求我们怎么做?

板书: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二、 学习观察静物

1、 回忆老师带大家观察南园一角的方法,结合第五页下图谈谈观察静物的方法

(1) 同桌讨论----男女生比赛----小结板书:

按一定顺序、要有重点、展开想象、勤于动笔

(2) 动静结合----象什么----当作活的----观察日记----填写表格

2、 实践运用

三、 学习观察动态事物

1、 根据第四页上、中的图讨论方法

2、 交流(南北两组学生对抗)

(1) 活动:按照进行顺序,重经过

(2) 人物: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留心场面和善于抓住特点鲜明的人来观察

(3) 动物:外形、动作、习性(注意动态时的生命力)

3、 实践分组

四、 总结、作业

1、 总结:观察不但要细心,更要耐心、恒心才能从变化中发现乐趣,养成好习惯,练出好眼力。

2、 作业:一周观察日记

(1) 选定目标反复看

四年级语文教案

本次语文园地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宽带网。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启发学生走向大自然去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习作的要求是观察一处景物再把观察到的景物写下来。“我的发现”以对话的方式对本组课文表达方式作了回顾和总结。日积月累选编了5句有关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宽带网是一项搜集祖国锦绣河山图片资料的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单元字词,积累古诗名句。

过程与方法:学会制定春游方案;能按一定顺序观察景物并具体生动的奥写下来;发现排比句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孩子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兴趣。

学情分析:

本次语文园地的内容与以往差不多,口语交际与作文都与景物有关,学生已经写过多次,并不陌生。难点是如何把景物写具体写生动。这就要求学生课下多观察,细观察。古诗名句理解需要教师点播,宽带网重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提高搜集信息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课下细致观察与课上指导交流相结合,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相结合

教学准备:课下按一定顺序观察校园一处景物

教学时间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你们想出去找找春天吗?今天我们就要商量商量,怎样才能快乐、安全、有意义地找到春天。

二、读课题,明要要求。

1、自读课题,弄明白说话的主题是什么。(春游计划)

2、围绕这个中心,要说清楚哪几个要点呢?

(1)时间、地点

(2)准备工作

(3)开展的活动

3、除了书上提到的这几个方面,你觉得还有必要说清楚什么。自由补充

三、分小组讨论

1、提出要求

(1)围绕中心话题进行讨论。

(2)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3)学会倾听

(4)作好记录,形成书面计划草案。可以表格的形式进行。

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准备工作

分工

其它

2、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

3、进行讨论。

4、各小组进行汇报。

5、评一评:取长补短,统一意见,形成班级的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导入新课

二、读题:明要求。

1、自读题目,弄清写作的内容和要求。

2、梳理:内容:

(1)校园的一处景物

(2)别处的景物

(3)发生在校园的一件事

要求:顺序清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三、指导选材:

1、典型***:写一处景物,选择最美的、自己观察得最仔细的。

2、新颖: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

四、指导写法:

1、要有一定的顺序

2、怎样写具体:观察要细致;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语言优美。

五、相互交流:

1、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构思,在交流中得到启发。

2、提出自己在思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拟定草稿。教师指导,及时发现优点和问题。

七、学生完成后,选择一篇较为典型的文稿做点评,肯定优点,指出问题,然后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盘点里的词语,有选择地听写。

二、我的发现。

1.分角色读对话。

2.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3.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

4.全班交流。

5.摘抄。

6.想一想: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读到过这样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

1.自由朗读诗句。

2.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3.教师点评释译。

4.比一比,看谁背得多,看谁背得快。

四、宽带网。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口头介绍,或者借助投影仪口头介绍。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语文园地一,语文园地一- 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四年级语文教案

1.运用“读中悟”的方法引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勾勒文本描绘的画面。

2.引导学生发现词语的特点,进一步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发现的乐趣,积累词语。

3.运用“读中赏”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如何读文章的方法。

2.积累8个描写场景的成语和5个表示时间的词语。

3.养成提笔就练字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运用创设情境、讨论的方式感知如何在读文章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发现语文知识的规律,并且联系生活创造性地学语文、用语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写字的好习惯;积累词语;背诵古诗《鹿柴》。

难点:学习如何读文章的方法。初步理解古诗《鹿柴》,引导学生知道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王维的相关资料。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导入:作者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而我们读者要了解这种感情就必须看到超越平面文字的画面,学了本组课文,你在阅读方法上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先一起来看看几名学生的发现吧。

2.生自由读“交流平台”中的人物对话。

3.指名分角色读人物对话并说一说他们在对话中谈的内容。

4.联系课文,举例说一说自己读书时想象到的画面。

5.交流课外书中自己发现的一些句子,进行简单的欣赏。

6.小结:读文章时不仅要想象画面,还要“听”声音,“闻”味道。

二、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和同学交流。

1.读正确:

(1)自由读一读这些成语,把字音读正确。

(2)指名读,正音。

2.解词意:

(1)你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可以提出来向同学请教,也可以借助成语词典加以理解。

(3)选用其中的几个成语说一说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二)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述它,再写下来。

1.自读带点的词语,要求读正确。

2.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3.小组交流:任选一两个词语描述事物。

4.把交流的内容写下来再大声地读出来。

三、书写提示

1.出示文中的一段话让学生回想这是哪篇文章里的句子。

2.指名读——同桌读——齐读。

3.读旁批的三个句子,让学生明白如何把这段话写好。

4.在写字本上书写。

5.评比。

四、日积月累

1.导入。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素有“诗佛”之称的大诗人王维写的《鹿柴》。

2.生借助拼音将古诗读通顺,并尝试着读出节奏。

3.针对学生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诗意: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却能听到人讲话的声音。

(2)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意:落日的余晖反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映在青苔上。

总结:诗人以一种特有的感觉,描绘了静寂幽暗的空山深林傍晚的景色。这是一种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是诗人细致观察,潜心体会的结果。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5.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王维的诗来读一读。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

书写提示日积月累

四年级语文教案

本文由两幅长城彩色图片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片与具体形象的短文紧密配合,展现了长城的壮丽和高大,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

理解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学生可以结合课堂内外知识,更好地理解本文的内容;学习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想象;学习本课的新单词,情感阅读文本,背诵文本。

引导学生结合观察、阅读和想象力,提高阅读能力;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教授本文时,让学生收集长城的古诗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图片,然后结合文章学习,通过阅读加深理解。

安排学生购买长城图片或文字资料长城风景资料片和投影片

2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图意和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朗读。

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默读导读

1.请学生讲解,老师及时表扬。

老师补充了几首古诗。

3.长城简介:20xx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在形势危险的地方危险的地方修建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抵抗匈奴`侵权,修复了原秦、赵、燕北部的长城,连贯起来。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都建成了。为了抵抗外敌,明朝前后修建了18次。图中的八达岭长城是明朝修建的。

三、观察图画

1.学生自己观察,有条不紊地观察,谈长城的形状和外观,指名说(特别是学习后进的学生,及时鼓励)。

2.学生们互相说话。

3.自读课文,看文章怎么描述。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到长城的起始点,体会长城的长,请同学读一读书中有关“长”的语句。

2.自由阅读第一段。

三、指名读。

学习第二段。

1.再次观察长城的近景,感受长城的.高度和坚固。补充:八达岭居庸关一代长城,城墙高8。5米,厚6米。5米,顶部厚5米。7米,女墙高一米,真的又高又结实。

二、指名读第二段。

三、同位指出堆垛口、城台等位置。

四、朗读第二段。

六、自学第三段。

1、读第三段,你读懂了什么?

2.感情地读一读。

3.理解思维练习3前两句的含义。

(1)自然想起是因为长城雄伟坚固,结构合理。谁来长城,就会想起古代的劳动人民,发自内心的感叹。

(2)一个才,表达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和智慧,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赞美。

七、自学第四段。

自学,你读了什么?

读第四段,读出骄傲。

八、总结。看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法?多说说。

作业设计

1.以你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2.记住生词。

板书设计

2长城

伟大的奇迹高大而坚固

歌颂劳动人民

课后小记

教学内容

加深对长城的了解,明确课文的组织,激发爱国主义。

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深入了解。

1.学生们讲述他们收集的故事,老师表扬他们。

听了这些故事,大家都谈感受。

第三,阅读课文,然后联系图片,了解长城的结构和用途。

四、进行朗读训练。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2.自由阅读课文。

五、明确课文条理。

六、指导背诵。

1.学生可以自由背诵,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法一段一段地背诵。

2.老师指导后进的学生背诵。

背诵指名,交流经验。

七、听写字词。

八、请几个同学当小导游,介绍长城。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中最喜欢的段落。

2.告诉别人你对长城的了解。

板书设计

2长城

概述长城长城脚下的感受

远近

四年级语文教案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

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背诵本诗。

四年级语文教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祖国文字的美好,以及作者对校园的热爱、赞美。

2.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受其比喻句的新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受其比喻句的新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课时划分一课时。

有人认为,校园就像一曲美妙动听的交响乐。(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哪位同学对交响乐有所了解,请说一说。再读课题。有疑问吗?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同学们,每学一篇文章,在第一遍读课文时我们应注意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好,那就根据你们自己的提醒小声地读读课文吧。

自主交流:在读课文时,你觉得哪些字音要给大家提个醒,哪些句子不好读的给大家示范示范。

同学们,交响乐有单乐章的、也有多乐章的,校园交响乐是由三个乐章组成,它们分别是(板书:蜂巢鸟岛花瓣)读到这儿,你心中有什么疑问?说一说。交流你心中的疑问?它们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比喻?这也是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1.带着你心中的疑问默读第一乐章蜂巢。边读边提起笔做批,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吧。

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为什么把教室比作蜂巢?(形状上)理解“井然有序”。

蜂巢是用来干什么的?同学们在像蜂巢一样的教室里是怎样学习的呢?(抓重点词句谈体会)。

换词读这句话:汲取寻觅。

屏显“时而……时而……”一句。仔细观察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读一读,这样的.句子读起来有什么感觉?(有节奏感、朗朗上口)大家也愿意来体会体会吗?(真的读出了那么一种节奏美)句中的“;”把它分为两个部分,从内容上看你又发现了什么?体会从内容和情形方面写。(抽生读)那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男女分别读)。

“在知识的大海里……”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读一读,边读边想你体会到了什么?(抽生读。)。

师小结:是啊,这恰如其分的比喻,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同学们在学校里勤奋学习的美好形象,再读,读出我们心中的这份赞美吧。

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知道为什么作者要把教室比喻成蜂巢了吗?(正如同学们所说的教室不仅和蜂巢一样具有井然有序的外在美,还蕴藏了孜孜以求的内在美。同学们像蜜蜂一样在各自的蜂房里忙碌地储积着蜜,所以作者说教室像一只甜蜜的蜂巢。

2.如果说蜂巢是一段表现勤奋学习的乐曲,那么,刚才有同学提到的鸟岛、花瓣又是一首怎样乐曲呢?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学习第一部分的学习方法选择你们喜欢的一个乐章重点读一读。

(生交流)。

3.鸟岛,是一曲欢乐的、充满温暖的、充实着幸福的乐章。

让我们再一次和作者一同走进这美丽的鸟岛,记住这段美妙的文字,记住这一曲充满欢乐、温暖、幸福的乐章吧!

同学们,你们觉得花瓣是一曲怎样的乐章呢?

总结:回顾我们学习的整篇文章,不管是从题目,还是从三个章节的字里行间,我们都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生自由回答,师趁机板书。)再读课题。说说你的理解。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交响乐不是由乐队演奏的,它演绎的是那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着浓浓的师生情的校园生活。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家庭里、生活中、大自然时常都会响起一曲又一曲动听的交响乐,下去以后我们仿照课文写一写吧。

四年级语文教案

《大海的歌》由两篇清新、活泼,充满情趣的小韵文组成。《大海睡了》采用叙事表达形式,描绘了大海的“静”之美。它采用拟人的手法,使画面有声有色。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淋漓的真情,把大海静谧之美与人类新生之美巧妙地熔在了一起,读来亲切自然,又饱含深情。这首小诗写得好,好就好在诗人能静下心来感受大海,和大海对话。诗人不仅看到了美景,更体验到了风景中的人情。在生活中,也许我们也有过同样的体验,唯有把自己融入自然,把真情融入自然。用心去体会才能感知,才能与这样的景物对话,听到他们对自己的诉说……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海上的风》一诗,采用复沓式的表达形式描绘了大海的“动”之美。作者连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现大海的祥和、温柔,粗犷、豪放。大海时而是纤纤的花仙子,时而是多情的琴师,时而是勤劳的汉子,时而又是粗放的狂飙,这就是变化万千的大海。两篇韵文,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想象丰富,情趣十足。读后使人身临其境,遐想无限。

如果说《大海睡了》是一幅故事化了的画面,那么《海上的风》则是一幅又一幅跳跃的画面;如果说《大海睡了》表现了大海静谧的细腻之美,那么《海上的风》则表现了大海壮阔、雄浑之美;如果说《大海睡了》突出展示了大海的静态美,那么《海上的风》则突出展示了大海的动态美。因此,朗读时要注意突出大海雄浑的气势。另外,还可以把两首诗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发现各自的特点。

学习这两两篇优美的诗歌,内容没有什么难度,然而要想领略诗歌表现的优美意境,感悟大海的美丽与神奇,体会语言表达的精妙,则需要学生自己细细品味。诗歌的优美意境有时是语言所不好表达的。因此,尽量避免拆开始的讲解,而是把大段时间交给学生用心朗读,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增加品味的实践机会;通过对大海的更多了解,以丰富学生的形象积累,为想象和情感的升华奠定基础。所以,教学前,师生可以广泛地搜集表现大海美丽风景的图片或音像材料,为师生交流作好准备。

1、学会11个生字,会认“鼾、狮”两个字,会写“闹、浪、觉、潮、绽、渔、吼、掀、滔”。理解“绽开、波浪滔天”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背诵诗歌。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理解诗歌内容,通过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想象大海优美的画面,体会夜色中大海的美丽与静谧,以及大海的万千气象,领略大海的神奇壮观。

3、注意积累好的语句。

通过读、诵、背展开想象,感受大海的动、静之美。

读中感悟,读中想象。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海的有关资料特别是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你们看见过大海吗?能说说你们心中对大海的印象吗?

那些同学收集到了大海图片,展示给那些没有看见过海的孩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篇关于海的诗歌《大海的歌》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用以前的方法来解决。

2、出示生词卡片,强调读:鼾声、潮声、绽开、掀起。

3、结合生活理解“鼾声”、绽开、掀起。

4、检查读文情况: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第一首诗歌:

1、读文感知:

1)思考:从哪里看出大海睡觉了?

2)指导朗读:是啊,大海不闹也不笑了,因为它睡觉了,嘘,我们别吵醒它,该怎么读?

3)什么时候,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那白天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呢?

启发:白天,风儿什么样的?

风儿吹在衣服上……这是风儿在和人们闹呢!

风儿吹到渔船上……这是风儿在和渔船闹呢!

白天,浪儿怎么样?

浪儿拍打沙滩,哗哗,这是浪儿在笑呢!

4)指导朗读:闹了一天,笑了一天的大海一定很累了,现在他睡着了,你忍心吵醒他吗?想想怎么读好他。

5)睡觉了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呢?

6)再读读,说说大海她像谁?为什么?

是啊,大海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多像一个慈爱的母亲,你喜欢大海妈妈吗?带着你对她的喜爱,深情的读读这句。

7)大海怀抱着自己的儿女,此时此刻,他睡的香吗?从从哪里看出。同学们再读读这句。

2、指导背诵全文。

学习第二首:海上的风。

一、分层体验,突出朗读重点。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以小组为单位,发挥同学间的优势,合作读课文。

2、海上的风是()、()、()、()。

它一来,

就()()()()。

3、每一小节中风都有所不同,那我们如何让听我们读书的人感受到不同呢?

比如风是花神,这一小节怎样读?

教师用缓慢、温柔的声音进行示范性的朗读,学生可以听出老师朗读的有停顿、有重音、有表情,自然由老师温柔的声音,感受到花神的美,海风的柔。

自己选择其他的小节试着读一读。

4、你发现这首诗歌又怎样的特点?

每一小节的结构相同,运用了比喻。

末尾为什么用了一个省略号?

“你想象一下,海上的风还像什么?你能继续续编课文么?”如:“海上的风是梳子,他一来,就___;山上的风是___,他一来,就___”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雀”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可以读一读有关大海风光的优美诗文;教室可推荐教参书中的篇章。

2、让学生试着续写“大海的歌”

《给予是快乐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学生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一、激趣导入,质疑定标:

1、首先我们做个游戏,做“笑”的游戏。(大笑、微笑、笑眯眯等)。

2、与高兴相近的词语有哪些?(板书:快乐)你什么时候会很快乐?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课文,作者得出了这样的感受,板书完整课题:给予是快乐的。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1。

1、谁给予了谁什么。

2、在怎样的情况下给予的?

(1、保罗的哥哥把新轿车给予保罗。

2、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弟弟、保罗把自己的欢乐给予小男孩和他的弟弟)。

自学指导2。

(1)保罗一共想错了几次,用三角符合标出第一次想错的段落;用叉号标出第二次想错的段落。

(2)学生小组分角色朗读第一次想错的段落,从哪里看出保罗想错了?他为什么会想错?(因为保罗自己就是认为得到是快乐的)。

(3)自由地大声的读保罗第二次想错的段落,思考交流保罗第二次错在哪里?从小男孩的话里你感受到了什么?(纯洁无瑕、美好无私的心灵和乐观自信的品格)。

(4)想象他们三个人是如何度过这个夜晚的,这个夜晚他们为什么难忘?

四、自学检测。

1、保罗从小男孩的()中觉得小男孩也想(),没想到他竟然(),从中看出小男孩一心想着(),而不是()。

2、保罗面对素不相识的小男孩竟然发出了()的邀请,是因为()。

3、从小男孩的话里,我们感受到了小男孩()的心灵和()的性格。

4、保罗的眼睛湿润了,把小弟弟抱上车是因为()。

五、指导朗读。

1、读出第一部分中小男孩羡慕、惊讶地神情。

2、小男孩第二次的话应读出激动、兴奋的语气。

六、小结过渡。

1、正是由于小男孩的话打动了保罗,所以保罗——(引读第十二小结)。

2、在这美好的夜晚,车里的三个人会各自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

七、课堂训练。

填空题:

保罗因为()而感到难忘,小男孩因为()感到难忘,小男孩的弟弟因为()而感到难忘。

(保罗是由于感受到帮助别人的欢乐而难忘;小男孩是为让弟弟得到了一次意外的欢乐而难忘;小弟弟是第一次这样乘车亲眼看到圣诞之夜的风光而难忘)。

3、布置课外阅读作业:读读蒋风的《给,永远比拿愉快》,屠格涅夫的《乞丐》,林润翰的《感恩之心》。

四年级语文教案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感受娃丽关爱他人的美好心灵。

了解课文大意,体会娃丽有责任心、能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三疑三探

1课时

一、设疑自探

谈话导入,审题质疑

同学们,你们知道信箱是用来干什么的吗?(学生自由说)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第25课(学生齐读课题)——《信箱》,看看这个信箱又给我们引出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同桌合作读词语,检查读书情况。

锤子钥匙摔跤邮票门牌潘诺夫滑稽地址

3、默读课文,概括出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提示引路,自主探究

1、学生再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

(1)哥哥、娃丽各是怎样对待这封送错的信?

(2)娃丽为什么能管信箱了?

(3)对于哥什提亚、娃丽的做法,你认为谁更值得学习?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用笔画出相关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的空白处。

3、教师巡视,点拨。

二、解疑合探

哥哥、娃丽各是怎样对待这封信的?

1、指名回答哥哥:将这封信放在台阶上等着邮递员拿走。娃丽:不顾大风雪在黑暗里找门牌号,将信准确的送到主人家里。

3、指名回答

5、讨论

a、此时此刻,你想用什么样的话来赞美娃丽?

b、你身边有像娃丽这样的人吗?他们都做了哪些好事?你将怎样向娃丽学习呢?

6、学生代表展示。

7、小结。

娃丽为什么能管信箱了?

生:因为娃丽的做法让爸爸相信她可以管好这个信箱,所以就让她管信箱了。

生:娃丽的做法赢得了爸爸的信任,所以让她和哥哥一起管理信箱。

三、质疑再探

1、想一想,课前提出的两个问题弄明白了吗?

2、快速阅读课文,看还有没有其它的疑问?预设:爸爸才让娃丽和哥哥轮流管信箱,爸爸的用意何在?(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娃丽继续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暗示哥哥要像娃丽一样做个有责任感的人等。)

四、拓展学习

1、根据本节课所学为同桌设计一道测试题。

2、展示。

3、教师补充题:你喜欢娃丽吗,为什么?

4、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天真可爱的娃丽,她有责任心,能为别人着想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5、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四年级语文教案

放寒假前,或学期初就布置给学生观察任务,确定观察对象,开始进行连续观察,并根据观察到的及时作观察记录。

(一)引入:今天,我们要尝试创作一种应用文,能准确地说出它的名称吗?(板书)。

(二)指导审题:

1、指名朗读题目要求,看看什么是连续观察日记?

2、默读题目,画一画:你还知道了什么?想提示同学们哪些地方?(1)写作的内容:种植花草果木、饲养小动物、观察气候变化、做科学小实验等。(2)要记录事物变化的情况。

(三)回顾《螳螂的启示》,明确写法:

1、默读《螳螂的启示》,回忆从这几则日记中你都学到了什么?

2、将《螳螂的启示》中你认为描写得好的语句练习朗读。

(四)习作讨论平台:

1、默读讨论平台中提示的问题以及三名同学所想到的内容。

2、班级中哪些同学记录的是事物连续几天的不同变化,哪些同学记录的是它有突出变化的那几天的情况。师小结:变化比较快,比较明显的.事物往往适于我们记录它连续几天的不同变化,如:天气在一周内的变化、科学小实验前后的变化等。而变化相对时间段稍长一些的事物,适于我们记录它有突出变化的那几天的情况,如:饲养蚕宝宝、泡水仙头等。

5、指名朗读书上三名同学的话,看看他们三个都想到了哪些习作中的内容。

第一个同学实现选择好了观察内容,准备进行连续观察;

第二个同学选择了日记的写作内容;

第三个同学明确了连续观察日记要注意的内容上的衔接,要写完整。

6、你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也给自己提示些内容吗?先进行小组交流,再作全班交流。

提示:写法方面、格式方面、内容方面,如:描写细致,获得了启示等。

(五)学生先试写一则,教师巡视。

(六)讲评一两则学生当堂所写的日记,修改。

(七)布置作业:写连续观察日记。

四年级语文教案

1、会写10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学会“蜘蛛、探险“等词语。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歌内容。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朗读和联想感悟作者童年的愿望。

1、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学习诗歌内容。

2、换位思考,加强与文本对话。

第一课时。

同学们,童年的梦是一条五彩的何,童年的梦是一道七色的路,童年的梦是一座闪亮的桥,童年的'梦是一个美妙的世界。本文小作者的童年,也有一个色彩斑斓的梦,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童年。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指读,要将课文读准确。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学习生字。

1、认读词语:蜘蛛、蚂蚁、探险、蝌蚪,为“蛛”、“蚁”扩词。

2、认读词语:_,提醒学生注意“股”的第六笔是横折弯。分别扩词。

3、认读生字:搬、骗。注意“搬”的写法。分别扩词。

4、复习巩固生字。

5、比一比,再组词。

搬()骗()蚂()蚪()。

般()偏()妈()抖()。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指读诗歌,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节诗的意思。

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写出了作者的愿望。

第二部分(2-4):写“我“成为爸爸后的想法。

第三部分(5):表达了作者想实现愿望的急切心情即对拥有这样的爸爸的真诚呼唤。

第二课时。

1、复习字词,读词。

探险蜘蛛织网蚂蚁_蝌蚪吹胡子瞪眼骗人。

2、回忆文章可分几部分理解、

快速读文:思考:我的愿望是什么、

小组合作学习第2、3、4、小节,在读中感悟、体会,加强朗读的指导,注意现实与想象两种画面不同语气的处理。

注意区别“我要……”“我一定不……”这是想象和现实对立的生活画面,联系生活经验读,边读边想。(板书这两个句式。)。

想象部分:轻松、快乐、天真、感兴趣;。

现实部分:生气、郁闷、讨厌、不高兴。

体会“跟”、“给”、“带”这几个词语的意思。(板书)。

在第四节中,感悟“先……再……”的句式,齐读这句诗,也可以仿说。、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小结诗歌的内容。

2、小组交流,评议结合。

3、仿照课文,说出自己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4、把刚才说的或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写下来。

四年级语文教案

1、初步认识省略号的用法。

2、能把表示反问的句子改写成表示肯定的句子。

3、能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1、找出本单元课文中有省略号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它们的用法。

2、逐句读读,体会句子意思,说说省略号的'用法。

3、仿照例句,写几个有省略号的句子。

1、读例句,明确练习要求。

(1)指名读例句,说说句子的意思。

(2)比较上下两个句子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指名读一读这两个句子,要求读出不同的语气。

2、指名优等生改写第(1)句,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3、指名中等生改写第(2)句,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1、读题,明确练习要求。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短文。重点指导两个孩子的话。

四年级语文教案

2、理解课文内容,从文章的描述中感受到石榴的可爱。感受拟人手法的妙处。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仔细观察有序描写一种果实的方法。

:从文章的描述中感受到石榴的可爱。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时间顺序描写一种果实的方法。

1、课文中的词语你读熟了吗?老师来验收一下吧!(出示词语)。

嫩绿郁郁葱葱。

火红越开越密小喇叭。

咧嘴朝外张望。

红白相间晶莹透亮。

2、从这些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板:叶、花、果、子)(当然,石榴子儿也是石榴果的一部分)。

1、自主学习:默读课文2-4自然段,体会石榴叶、花、果的颜色与形态等变化,画出你觉得写得特别生动、特别有趣的地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写出石榴的可爱与生机的。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你所画的句子:先读句子,再说一说理由,然后再带着感受美美地读一读。

温馨提示:表达要清晰,倾听要仔细,可以相互补充。

(一)展示:

1、交流花开:

(1)出示: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了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

(2)石榴花不仅颜色很鲜艳,而且数量也很—多。

(3)这么多鲜艳的石榴花,让我们走近来看看它吧,出示:走近看——正鼓着劲儿在吹呢。(图)。

点拨:作者把石榴花比作了什么?你觉得像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小喇叭、鼓着劲”写出了它的形状和活力。)。

(4)小结:作者为了把石榴花描写的美丽,从颜色、数量和形状三方面描写石榴花,可见他对石榴花的观察怎样啊?(仔细、认真、细致)所以在我们写一样事物的时候首先就要做到“仔细观察”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板贴:仔细观察)。

2、交流结果:

(1)“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的,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2)这句话是通过描写什么来告诉我们小石榴在成长呢?(板:颜色变化)我们来看看它的外皮都有哪些颜色变化,(出示幻灯片)能写出这么多的颜色变化,再次看出了作者对小石榴的观察很—仔细。

(3)请你也仔细的读读这个句子,除了写了石榴的颜色变化外,你还发现了什么?指名反馈(先是、逐渐、最后)。

(4)可不可以把这几个表示颜色的词语调换一下顺序?为什么?(板贴:按着顺序)。

(5)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用这个关联词也来说一句话,比如:日出时颜色的变化;春天树木叶子颜色的变化;果实从小到大的变化等等。

(6)请你把自己也当一个小石榴,再来感受一下石榴的生长过程,齐读。

评价:同学们读的真好,我感觉你们就像一个个石榴果在成长,你们长呀长呀,终于有一天你们长成熟了,熟透了的石榴果像一个个可爱的娃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7)作者把石榴当作什么来写?(人)把事物当成人来写,这种写法叫(拟人)你从这两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石榴果很高兴,心情很急切)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它很高兴的?想不想看看?(出示图)你又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石榴心情很急切?(急切的扒开朝外张望)小石榴急着干什么呢?如果你是成熟的石榴,你会告诉人们什么样的喜讯呢?你能用你的读书声来表达出石榴果高兴和急切的心情吗?齐读这段话写了石榴果的哪些形态?作者为什么能把石榴果写得那么具体、生动?(体会拟人手法的妙处)。

(8)你瞧,在作者的眼中,石榴是有生命的,把它想象成了一个可爱的娃娃。石榴它不仅会笑、会动、还会说,让我们也感受到这些石榴是这么的活泼可爱。看来,描写还得在有顺序的基础上做到生动。所以在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要使用拟人的方法,把事物写的像石榴娃娃一样活泼可爱。(板贴:使用拟人)。

3、交流子儿:

过渡:漫步在这美丽的石榴园,真让人赏心悦目,留恋往返啊,特别是看到这么可爱的.石榴,王老师就忍不住摘下一个,剥开外皮。(出示实物)。

(1)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2)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石榴子的?指名读。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了?老师这有一个玛瑙做的手镯,我们看看他们两个有什么相似之处?指名回答。(板书:色)。

(3)石榴子像玛瑙似的一个挨一个,红白相间,晶莹透亮,这么漂亮的石榴子,吃起来肯定特别好吃。谁想来尝尝?谁能说说它的味道如何?作者是怎样形容它的味道的?指导读(酸溜溜、甜津津)。

(4)让我们再一起美美的读读这段话吧。

总结:你看,作者通过仔细观察石榴花的颜色、数量及形状,按照石榴的生长顺序,使用拟人的手法,以及通过品尝石榴的味道,把石榴写的生动、活泼。那么我们在写一样事物的时候也要学会使用这种方法,这样你的文章才会生动、形象。

1、欣赏石榴,我们要观其形,赏其色,品其味,欣赏别的水果也是一样。看,这里有很多你们喜欢的水果,你最喜欢吃哪个?(出示图片)。

2、王老师最喜欢香蕉了,下面是老师仿照第四自然段写了一段品尝香蕉的话,请读一读:

我拿出一个弯弯的黄色的香蕉,掰开薄薄的外皮,就露出米白色的果肉,我闻了闻,好香啊!我轻轻咬了一口,软绵绵,甜滋滋的,真是越吃越想吃。

我们这节课不仅了解了石榴的成长过程,而且还学会了很多的写作方法,相信你们也能写出优美的文章来!请回去后把你的文章与同学或家人分享吧!

四年级语文教案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积累好词佳句。

2.通过诵读课文,感受作者对青岛的喜爱、赞美之情。

3.了解文章巧妙的结构安排和优美的语言描写,欣赏文章写景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青岛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 学生:搜集有关青岛的资料。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体会“春深似海”的含义。

课时划分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人入胜,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五月青岛的美景图(远处是蔚蓝色的天空和海水,近处一片翠绿掩映,沙滩上游人尽情玩耍……)。请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内容,教师相应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快速浏览课文,遇到生字查字典学习,独立感受:五月的青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次感受青岛的美。分组分段读,在读中正音。

三、细读课文,感受五月青岛的特色

1、学习第一、二段。

(1)齐读第一段,思考:这段介绍了五月青岛怎样的特色?

(2)理解“娇艳”,学会运用。

(3)再读,边读边想象五月青岛的花海,说说它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4)有感情地朗读,同学相互评议。

(5)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说说五月的青岛山上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一、、学习三、四段。

(1)读三、四段,思考“春深似海”的含义。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展现“春深似海”的?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2)勾画表示颜色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3)赛读,引导积累好词佳句。

(4)第四段描写了人,从这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呢?请学生再读课文。

二、学习融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手法

2、我们以后写景的文章应该注意什么呢?

3、教师小结:我们以后写这类文章也要注意紧扣景物特点,注意用词的准确,可适当地使用一些修辞方法。

三、朗诵,强化感悟

1、朗诵全文。

2、畅谈此时对五月青岛的感受。

3、试着用不同层次的颜色描绘一处景物

板书设计

五月的青岛

花 五彩缤纷

海 春深似海 春深似海

人 充满朝气

四年级语文教案

1.能划出描写武士射箭和卖油翁注油动作非常熟练的句子,能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2.知道武士百步穿杨和卖油翁滴油不沾的本领都源于熟能生巧,明白任何一种本领的形成都离不开长期的实践。

一.回顾引入。

2.师: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识见识射箭武士和卖油老翁的高超本领吧!

1.师:先一起去看看射箭武士的本领如何?那就一起来读读第1、2自然段吧!

2.生:读1、2自然段。

3.师: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武士的箭术吗?

(设计意图:在理解的基础上,注重词汇积累)。

4.师:你们是从那里看出武士的箭术非常高超的?在场的人和卖油老翁的反应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请你们快速默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划一划,找一找。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要求,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提高默读水平)。

5.全班交流:

说完,他立定脚跟,搭上箭,拉开弓,稍一瞄准,“嗖”的一下,果然射到那根枝条,几片叶子簌簌地落了下来。(课件出示)。

6.师:哪几个词最能看出武士箭术高超?——稍一瞄准、果然。

7.师:谁能通过你的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武士的高超箭术。先自己试一试吧!

8.生自读——个别读——评价——再读。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10.师:看到武士能百步穿杨,在场的人们有何反应?——“好!”大家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11.理解“情不自禁”。

(设计意图:在语境中理解词语)。

12.师:如果,你们当时在场,一定也会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的。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吧!

14.朗读训练:“这没什么,熟能生巧,不过是手熟罢了。”

15.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1.师:你们的表演太精彩了。可是射箭武士听了老翁的话,心里却很不高兴,于是便问道:“那么,你又有什么本领呢?”

2.师:请你们围绕“卖油老翁有何本领?在场的人和射箭武士看了反应怎样?”(课件出示)这个问题,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学3-5自然段。

(设计意图:在前面教师教给方法带着学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自学,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自学——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4.交流反馈:老翁没有回答……一滴油也没沾上。(课件出示)。

5.师:从哪些词可以看出老翁注油的精湛技术?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感受。)。

7.师:武士看了又有什么反应?——看得发呆。

8.师:大家都为老人的高超技术而称奇叫好。老翁自己却说……(学生接)。

9.师:如果让武士和老翁互换一下,分别去注油和射箭,那结果会如何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才能达到熟能生巧。)。

10.

师总结:是啊,射箭武士之所以能百步穿杨,卖油老翁之所以能把油注入葫芦而葫芦上铜钱小孔周围一滴油也没沾上,都是因为——熟能生巧。

1.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熟能生巧的事例,你能来举举例子吗?

(设计意图:从课文回归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挂钩。)。

四年级语文教案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是训练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以及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的好教材。《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课本为学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设计上,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主体观。把语文课当作学生学习、发展语言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

2、本体观。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兴趣、需要、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3、开放观。语文课的形式、内容、过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强调课内阅读向课外的延伸。

1、知识能力目标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具准备:ppt。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

(二)学生介绍苏轼。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通过交流,达到了学习资源优化组合。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

(三)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四)分组自学,理解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五)汇报交流,感悟美。

(1)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板书:横岭侧峰)。

(2)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

(生沉默)。

师:诗人从横侧远近高低去看庐山。

生:诗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

师: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同学们给他鼓鼓掌。

诗人从不同的位置来看庐山,看到了不同的庐山,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

生:不同的季节,春、夏、秋、冬。

生:不同的时间,早、中、晚。

生:不同的天气,晴天、雨天。

生:不同的心情,高兴、伤心。

师:从不同的时间、季节、心情、天气、心情来看庐山,所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所以作者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

生:不相同。

师: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体交流。

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六)个性诵读,表达美。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使理解更上一层楼。

(七)聆听歌曲,欣赏美。

师: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听听吗?(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

(八)总结全文,升华美。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通过总结,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九)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2、对比阅读《登飞来峰》。

(十)自我评价。

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更能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岭。

所见。

侧峰。

全面了解。

不识。

所感。

只缘。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在三四行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看,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回想我们学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知作者。2、初读诗,正字音。3、再读诗,清节奏。4、抓字眼,明诗意。5、多诵读,悟诗情。然后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接着在全班交流,走进庐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可以是齐诵、轮诵、唱诵或表演读,形式多样,重在读出理解,读出感受。有了这些奠定后,我们就要直奔本课的重难点,即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经师生讨论,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学生谈及如人的立场不一样,所以评定一个人是好是坏的结果也不一样;犯错误时,自己往往不能发现,总是当别人指出后方才醒悟等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学生自学体会了诗中的意思,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让学生一诗人的身份去体验,切身感受和再现到诗人写诗的情景,也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也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语文教学要重视细节问题的有效把握,因为只有重视了细节,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减少遗憾。

我反复回顾了本节课的教学细节之后,感到教学中有四点遗憾:一、对时间的把握不太精准,环节衔接得不够完美(我觉得在不看手表的情况下调控好时间的分配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从第二行诗到三、四行诗的过度上问题的设计还不是很合理,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理解古诗的意思上花费的时间太多,导致在感悟道理的环节较为仓促。二、细节的瑕疵。在朗读古诗的环节,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到位,由于经验不足,我有些乱了阵脚,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去读,教学方式还缺乏灵活性。如果能配以优美和谐的音乐,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美妙的情境,有可能帮助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三、在处理教学难点时,有点急于求成。在前两行诗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明白“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但要他们谈谈学习古诗后有什么启发时,学生思维转不过来,于是我直接点拨,没有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其实,应该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时间,最后的拓展阅读还不够到位,如联系《画杨桃》都是很好的实例,没有真正处理到位。总之,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大胆预设,充分准备,提高课堂效率,尽快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较成功地上好一堂语文课。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